5童趣课件范文

2024-07-10

5童趣课件范文(精选8篇)

5童趣课件 第1篇

第一课时 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能 张 目 对 日 昂 首 观 之,项 为 之 强 使 之 冲 烟 而 飞 鸣,作 青 云 白 鹤 观 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能/张目??对日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1.《童趣》选自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字______,苏州人,_ _代作家。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A、时:故时有物外之趣/余忆童稚时 B、于:于土墙凹凸处/又留蚊于素帐中 C、其:使其冲烟飞鸣/常蹲其身 D、为:项为之强/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E、余:余忆童稚时/余年幼 3.课文描写了童年时期的哪些趣事?作者笔下的种种事物为什么能写得如此真实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4.“鞭打蛤蟆,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这句话既是夸张又是比喻,为什么这样说?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到癞蛤蟆与小虫的生死之斗。第二课时(掌握词句)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有的要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昂(抬)首(头)观之”。试用一种方法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通假字 项为之强 一词多义 必细察其纹理 蹲其身 昂首观之 使之冲烟而飞鸣 观之,兴正浓 驱之别院 一词多义 项为之强 为之怡然称快 以丛草为林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古今异义 盖一癞虾蟆 成 语 哪些“物外之趣” 1.观蚊成鹤 2.神游山林 3.鞭逐虾蟆 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情趣丰富的人?

二、中考回眸 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2009福建莆田市中考试题):

4、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1)项为之强

强:(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3)捉虾蟆,鞭数十

鞭:

5、翻译: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4分)

6、本文记述了几件什么趣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答:

7、作者是如何使得这些小事变成趣事的?这对你有什么启示?(5分)答: ?? 品味句子 下边的句子是如何描写动作神态、表现心理变化的? ①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②徐喷以烟 ③蹲其身,使与台齐 ④方出神„„观之兴正浓 ⑤呀然一惊 ⑥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神定”写看清真 相思谋办法“捉、鞭、驱”写主持正义愤而除恶的庄严神态 作者是一个热爱大自然、富有情趣(可爱)、充满想像力的人。表现专注之情 写贪欢淘气之态 表现身心的投入 表现内心的难以置信、受惊而不平写好奇被吸引 作者的“物外之趣”是如何产生的? 讨论 得“物外之趣”是借助于细致的观察、丰富而有创造性的联想与想象: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脖子都酸了,可见其观察是多么专注,时间多么长久。作者善于联想、想象、玩赏,怀着极大的热情创造着种种属于自己的世界。正由于儿童幼稚的好奇心和想像,在他的眼中,才会出现“夏蚊成雷”“群鹤舞空”“鹤唳云端”等等景象,使他获得自我满足,产生“物外之趣”。提示:热爱生活,热爱动物,热爱自然,善于观察,善于联想和想像,有创造思维,富有爱心„„ 探究 本文是一篇回忆往事的散文,以生动的文笔描述了作者童年时代的几件趣事,真切地再现了童年的生活片断,表现了儿童热爱生活、富于幻想、喜欢探索自然奥秘的心理和情趣。前苏联作家乌斯托夫斯基曾说:“诗意地理解生活,理解我们周围的一切,这是童年给予我们的最宝贵的馈赠,谁要是在成年之后的漫长岁月中没有失去这一馈赠,那么他就是诗人或作家。”同学们现在虽然是中学生了,但童年许多有趣的事儿一定还深深地留在记忆中。请把你童年的趣事说给其他同学听一听,课后再把你所说的写下来。课外作业 童趣 沈复 观蚊成鹤 闲: 神游山林 鞭驱癞蛤蟆 情: 怡然称快 趣: 物外之趣 观察 想象 启发 当堂检测

一、课堂巩固

1、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或据拼音写汉字。鹤唳云端?? 童稚 项为之强?? 土砾 miǎo(???)小之物? páng(??? ?)然大物 凹者为hâ(?? ?)yí(???)然自乐

2、填空。①《童趣》

写了? ?、??? ? ? ??、???三件事,全文紧紧围绕一个??? 字,揭示了儿童神奇美妙的内心世界。②??

是本文画龙点睛之语,而这需要通过 ??和?? ??? ??的心理过程才能实现的。? 联想、想像 lì zhì jiāng lì 藐 庞 壑 怡 观蚊成鹤 神游山林 鞭逐虾蟆 趣 “物外之趣” 细致的观察

3、用原文填空: ⑴第三段中“林”、“兽”、“丘”、“壑”俱全的一妙境,完全源于作者敏锐的童心,它们分别指的是、??、?? ???、?? ?。⑵第四段中的“庞然大物”指的是??? ???,所拔之“山“指的是?,所倒到之”树“指的是? 癞虾蟆 ?小土堆 “丛草” “虫蚁” “土砾凸者”

“(土砾)凹者” 草 通“僵”,僵硬 被 鞭打,用鞭子打 遇见细小的东西必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事物之外的乐趣。* * 童 趣 沈 复 3.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中表现的童真童趣。2.学习本文借助联想和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朗读、感悟文意)沈复 1763―约1807 字三白,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浮生六记》是他的―部自传体作品。书共六篇 《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故名“六记”,今存前四记。作者以朴实的文笔,记叙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愉与愁苦对照,真切感人。中国现代文学大师林语堂曾将《浮生六记》翻译成英文介绍到美国,也得到如俞平伯等名家的赞誉。作者与作品 试读课文

1、读准字音

2、注意停顿 一读课文 划分停顿要根据句子的意思来进行,层次清才句意明。划分停顿要根据句子的意思来进行,层次清才句意明。听录音,注意朗读节奏,掌握字词读音 二读课文 给下列蓝色的字注音: 童稚 藐小 鹤唳

怡然

土砾 沟壑 项为之强 庞然大物 癞虾蟆 zhì miǎo lì lì hâ jiāng lài há páng yí 三读课文 分清句读,读出句子的语气(如疑问句读出升调,感叹语气要读降调),同时全文应以一个老人回忆往事的那种恬淡、悠然而又饱含愉悦的情感来读。四读课文 结合注释,理解文意 课文写了作者童年时的哪几件趣事?用自己的话概括。1.观蚊成鹤 2.神游山林 3.鞭逐虾蟆 题一:用自己的话叙述“我”看到“鹤唳云端”的景象和遇到那个“庞然大物”的经过。复述要求: 在遵循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可适当发挥自己的想象,使故事情节更加生动形象。复述故事情节 五读课文 本文是如何布局谋篇的?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并归纳段意,了解第一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文章先总后分地叙述了童年生活中的趣事,全文紧扣一个“趣”字来写,可分为两部分。(第2段)观蚊成鹤 怡然称快(第3段)神游山林 怡然自得(第4段)鞭逐虾蟆 大快人心 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童年视觉敏锐,常常明察秋毫,故时有物外之趣。第二部分(2-4段)具体叙述童年观察事物的奇趣。总起 分 述 练习检测: 清 《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沈复 三白 B E 描述了童年时期的三件趣事: 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因为具有细致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和天真烂漫的童趣。表现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朴素感情。把蚊子的鸣叫声当作雷声,当然是比喻;而蚊声无论如何也没有雷声大,所以是夸张。这句话强调了作者的“心之所向”和全神 贯注,起到了突出中心的作用。6.课文所写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解释加线的词语: 童稚

藐小

鹤唳

怡然

土砾

沟壑 庞然大物

幼小 小 鸟鸣 安适、愉快的样子 石块、土块 壕沟 很大的样子 项为之强

5童趣课件 第2篇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诵读文言文。掌握一些基本词语的解释。2.感受作者的想象力,发掘自己的想象力。[教学设想]

这是学生进入初中以后所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学生是有新鲜感的,再加上文章趣味盎然,可以说是一篇很好的教学材料。因此要尽量让学生学得轻松快乐,老师则尽量少将、精讲,把时间和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读、写、说、讲、思、听。从课堂中体会想象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及《浮生六记》 二初读课文

1以各种形式为载体,指导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文意自现。2参考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的内容,并且把它形成文字,读给大家听。

在学生读的过程中,老师纠正比较大的错误,对一些文言现象做必要的说明。三再读课文

1作者的“趣”从何来?

“物外”之趣、心之所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丰富的想象力 2这个孩子的想象力从何而来呢?他与其他的小孩子有什么不同? 3你在生活中有类似的经历吗?请与大家一起分享。四试背课文,课内完成背诵

5童趣课件 第3篇

笔者曾在网上看到一个用Authorware制作温度计的演示课件,制作过程虽简单,但动画效果不尽如人意。受其启发,笔者试着用Flash5简体中文版制作了一个温度计演示课件(图1),以期与同行交流。

一、设计思路

如图2,设置变量input1接收输入温度数,通过程序控制“温度计指针zz”影片剪辑中的属性_height,从而改变温度计指针的高度。

二、制作过程

1.设定场景的宽为300像素,高为250像素。

2.给整个课件制作一张漂亮的背景图片。很多Flash课件由于缺少和谐优美的背景图片,常常给人以突兀感,甚至影响最后的动画效果。在制作本课件时,笔者有意在课件“精美”环节上下工夫,选择了一张自己创作的背景图片,将其放在图层1,重命名为“背景”。

3.依次选择“插入”→“新建组件”→“影片剪辑”,命名为“指针”。选择矩形工具,画出一个宽为10像素、高为2像素的小矩形。用放大镜将小矩形放大到800%,打开排列面板,设置小矩形的对齐方式为水平底部对齐和垂直居中对齐(图 3)。打开颜色填充面板,对小矩形进行图形填充(图4)。

新建图层2并重命名为“温度计指针”,选中该图层并从图库中拖出“指针”影片剪辑到舞台上。选中该组件后,依次选择“修改”→“实例”。打开实例面板后,将“指针” 影片剪辑命名为zz(图5)。

4.依次选择“插入”→“新建组件”→“影片剪辑”,命名为“外壳”。选择矩形工具画出一个宽为10像素,高为202像素的矩形。打开排列面板,设置矩形的对齐方式为水平底部对齐和垂直居中对齐(图3)。

新建图层3并重命名为“温度计外壳”,选中该图层并从图库中拖出“外壳”影片剪辑到舞台上。选中该组件,选择“修改”菜单下“实例”,打开实例面板,将“外壳”影片剪辑命名为wk。

5.新建图层4,命名为“文本”图层,选择“文本工具”,在场景上绘制“请输入温度数(1—100之间的整数):”和“当前温度为:”两个文本。创建一个输入文本框,点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菜单中选取“面板”菜单项中的“文本选项”,此时系统弹出“文本”对话框,在该对话框中进行如图6所示的设置。同理,再设置两个输出文本框output1、output2(图7、图8)。

6.新建图层5,命名为“按钮”图层,选中该图层并从图库中拖出“确定”按钮,放在输入文本框input1的右侧。选中“确定”按钮,打开“对象动作”面板,设置脚本为:

on (release, keyPress "") {

if (input1 = "") {

output1 = "不能为空!";

} else {

if (input1>=1 & input1<=100) {

play ();

output1 = "";

} else {

output1 = "输入有误,请重输!";

}

}

}

//这是判断输入文本框input1是否为空,是否在1到100之间。

7.新建图层6,命名为“函数”图层,在该图层的第一帧打开“帧动作”面板,添加如下脚本语句:

setProperty ("/wk", _x, "239");//设置“外壳”影片剪辑的x坐标位置

setProperty ("/wk", _y, "225");//设置“外壳”影片剪辑的y坐标位置

setProperty ("/zz", _x, "239");//设置“指针”影片剪辑的x坐标位置

setProperty ("/zz", _y, "224");//设置“指针”影片剪辑的y坐标位置

setProperty ("/zz", _height, "2");//设置温度计指针的初始高度为2像素,即表示初始温度为1摄氏度

zz_height = getProperty("/zz", _height);//表示获取当前温度计指针的高度并传给变量zz_height

input1 = "";

output2 = int(zz_height/2); //将当前温度计的温度显示在输出文本框2中,即表示“当前温度为:(几度)”

fscommand ("showmenu", "false");

stop ();

8.到目前为止,一共有六个图层,每个图层只有一帧。给“按钮”图层的第二帧插入关键帧,将“确定”按钮更换为“重置”按钮,并在该按钮上添加如下脚本语句:

on (release, keyPress "") {

gotoAndStop (1);

}

再选中“按钮”图层的第三帧按F5键插入帧。

9.选中“函数”图层的第二帧,插入空白关键帧,并添加如下语句:

if (zz_height

zz_height += 2;

output2 = int(zz_height/2);

setProperty ("/zz", _height, zz_height);

} else {

stop ();

}

再选中“函数”图层的第三帧,插入空白关键帧,并添加如下语句:

gotoAndPlay (2);

10.分别选中其他四个图层的第三帧,按F5插入帧。

11.新建图层7,命名为“小标记”图层,将笔者制作的学校标记影片剪辑拖到舞台上。

5 童趣教学设计 第4篇

【教材分析】

《童趣》节选自清代文学家沈复的《浮生六记》,这一节内容主要是追忆童年的游戏生活,紧紧围绕一个“趣”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细腻的童真童趣图。无论是视蚊如群鹤舞空,作青云白鹤观,还是以丛草、虫蚁、土砾的小天地为大世界,观虫斗、鞭蛤蟆,无不是以一颗浪漫天真的童心来观察事物、描绘事物,充满盎然童趣。这样有趣的文章内容最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而且选文没有连贯的情节,语言浅淡直白,比较易懂,作为学生进入初中以来的第一篇文言文,是非常合适的。在教学中除落实知识点外,兴趣的激发,学习方法的指导尤为重要,要力争为后面逐渐加长加难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借助小组合作学习,运用多种方法读懂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等词语的意思,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通过课堂交流,使学生在体认作者“情趣”的基础上,与作者发生心灵沟通,寻找、发现自己的物外之趣。

【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合作学习读懂课文。难点:探究“物外之趣”的根源,培养生活情趣。

【教学方法】

诵读法

合作探究法 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胡明道的导入:有两幅画面让我们共同欣赏一下,一幅画面中有一个小孩在蚊帐中对着蚊子慢慢喷烟,看蚊子在烟里怎么办;另一幅画面中一个小孩对着砖头乱草愣愣看了一个多小时„„怎么,听得不满足吗?有什么想问的,就问吧!

整理一下:

 为什么喷蚊子?他看到了什么?

 为什么要对着墙角发愣,他在干什么?  两幅画面有什么联系?

这两幅画面不是我编的,它是清代文学家沈复在自己的作品《闲情记趣》中回忆的童年趣事。(板书:)当然,趣是他自己的感觉,今天我们读读,看看你认为是否有趣。让我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自读课文,有问题举手,老师会帮助你。

二、朗读,读准字音

指示语:请同学们大声齐读,这一次只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完整即可。

三、合作学习,疏通课文语句。

指示语:要探究我们刚才提出的问题,靠一个人是不够的,让我们进行第一次合作探究。我们采取“小合作”+“大合作”的办法吧。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每个小组合力译读一段,要注意:①读懂文章写的内容;②你是怎么读懂的?你用了什么方法?③你还有什么问题?

1.每个小组译读一段,屏幕显示要点:  读懂文章写的内容

 你是怎么读懂的?你用了什么方法?  你还有什么问题?

2.学生接龙翻译,教师伺机插话:你是怎么翻译出来的?

预设:

故——所以 换字法:用现代的词语去“换” 项——脖子 查字法:查课下注释或工具书 常——常常 加字法:按现在的习惯,加字

教师总结:大家在合作解读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方法,如„„等等。可见,文言文是不难学的。

3.让我们充满自信,再读一遍课文。

四、再次合作,读懂课文内容

指示语:刚才的交流,让我们解决了一部分问题,可能大家又产生了新的问题。他到底是怎样观察的?到底看到了什么呀?那么,让我们带着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第二次合作:

 挑出自己最欣赏的一句

 在这句中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 他的趣在哪里?

1.学生按小组合作探究

2.对话交流

预设:(我仿佛看到„„,写出了孩子的„„。)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在点评中点出“想象”和“联想”。)

教师总结:真不简单,大家自主进行了探究,既欣赏了课文,又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丰富了原文,可以叫做“想象着作者的想象”。

3.让我们带着想象的欲行,再读一遍课文。

五、拓展延伸

指示语:还有新问题吗?“这两幅图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这到底有没有趣”,让我们进行第三次合作,去与有关人员对话,看看能否解决这些问题。

选择一项,小组探究:

 出版社要出版《闲情记趣》现代版,你有无童年趣事?说给大家听听。 如果苏州沈复研究小组来访,你想对他们说什么?你羡慕沈复吗?你认同他的趣吗?你喜欢这篇课文吗?

(翻检出自己的生活积累,体验原作的感情,)

 结语:

时间真的是有限的,大家意犹未尽,也还有些问题未解决,不过不要紧,让我们把探究的空间延伸到课外吧!课外大家还可选读一段《闲情记趣》的文字,想想,为什么作者总觉得那么有趣,还可将自己童年的趣事用笔写下来,成为现代版《童趣》。

【板书设计】 童趣 沈复

物外之趣 视蚊飞作鹤舞 想像联想

5童趣课件 第5篇

教学案

(建议安排2课时)

[学习导引]

《童趣》通过回忆童稚时代的几个趣事,表现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告诉我们人生是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怎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对它的态度,我们要善于感悟,从中获得物外之趣。

这是我们第一次学习文言文。同学们在学习本文时首先应扫清本课在读音上的障碍,给生字注音标调,将课文流利地朗读几遍,在熟读的基础要能说出的大意,其次要学会借助注释、词典,联系上下文,用加字或换字的办法解释常见文言文实词的含义,如“张目对日”,张--张开,目--眼睛,对--向着……看,日--太阳。第三,要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要能辨析通假字,解释其意义;要注意积累“之、其、而、于”等虚词的用法;要学会用讲述大意的方法解释本文同学们在学习本文时首先应扫清本课在读音上的障碍,给生字注音标调,将课文流利地朗读几遍,在熟读的基础要能说出的大意,其次要学会借助注释、词典,联系上下文,用加字或换字的办法解释常见文言文实词的含义,如“张目对日”,张--张开,目--眼睛,对--向着……看,日--太阳。第三,要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要能辨析通假字,解释其意义;要注意积累“之、其、而、于”等虚词的用法;要学会用讲述大意的方法解释本文中的“明察秋毫”、“庞然大物”、“怡然自得”等成语。

[典题例析]

例题:文言词的解释,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文理”;有的要用换字的办法,如“昂(抬)首(头)观之”。试选用其中一种方法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明()察()秋毫

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则或()千或百

昂()首观()之

果()如鹤唳()云端

参考答案:清楚

观察

一定

细心

所以

乐趣

私下

飞舞

有的 抬起

观看

果然

鸣叫

[课时训练]

训练一

一、填空。

课文《童趣》选自《

》,作者是

代文学家

。课文详细叙述了两件自以为有“物外之趣”的事情:一是“戏蚊于帐中”看到“

”的景象;二是“观虫斗草间”遇到“

”的经过。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童稚()

(2)鹤唳()

(3)土砾()

(4)丘壑()

(5)癞蛤蟆()

(6)藐小()

三、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字词:

余忆童稚时

项为之强()()

果如鹤唳云端()()(4)以丛草为林()()

(5)方出神()

(6)兴正浓()

(7)驱之别院()

(8)则或千或百()

四、古诗文中有很多表意精练的语句,被当作成语保存到现代汉语中来。试从文中摘录这样的语句,并解释其大意。

、()---------------------------

2、()---------------------------

3、()---------------------------

4、()---------------------------

五、翻译下列句子。

5、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6、故时有物外之趣。

7、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8、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9、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训练二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

以丛草为林()

心之所向()

二虫尽为所吞()

昂首观之()

项为之强()

物外之趣()

常蹲其身()

怡然称快()

必细察其纹理()

果然鹤也()

二、将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补写在相应的括号中。

5、()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6、一日,见二()虫斗()草间。

7、常蹲其身,使()与台齐。

三、请用课文原句填空。

8、作者童稚时,时有物外之趣,关键原因是:

9、第三段中的“林”“兽”“丘”“壑”俱全一妙境完全源于作者敏锐的童心,它们分别指的是:

0、四段中的“庞然大物”指的是:

所拔的“山”指的是:

,所倒之“树”指的是:

四、简答。

1、作者的“物外之趣”,全凭新奇合理的想象,除了作者在文中提到的四种趣物之外,你还能想到那些相似的且富有童趣的情形?写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2、作者从小就有如此闲情,以致后来成为文学家,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五、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及,达到)。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人名),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使人开怀大笑)。”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折服),倒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

(选自晋朝葛洪《西京杂记》)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邑()人大姓文不识

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时人畏服之如是()

邑人曰:“穷〔

〕矣!”

4、解释文中画“——

”线的句子。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先生留听,更理前论:

5、请概括选文第一自然段写匡衡勤读的两件小事。

《童趣》训练一

一、填空

《闲情记趣》

沈复

鹤唳云端

庞然大物

二、(略)

三、(1)我(2)脖子

同“僵”僵硬(3)果然

鸣叫(4)把

当作(5)刚刚(6)兴致(7)驱赶(8)有的四、1、明察秋毫:能清楚地看见鸟类新长出的羽毛。

2、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十分满足的样子。

3、庞然大物:非常庞大的东西。

4、拔山倒树:使山动摇,使树倒下,形容气势极大。5—9(略)

《童趣》训练二

、当作

因此

2、主谓之间、可不译

它,指蚊子

的3、自己的 它的4、的样子

5、我6、只

7、之

8、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9、丛草、虫蚊、土砾凸者、凹者

0、癞虾蟆

土砾凸者

丛草

11、略

12、略

3、同乡

他、指文不识

如此、像这样

穷尽

4、(1)我希望能把主人的书全部通读一遍

(2)先生停下来听我说,请您再谈谈前面的观点

5童趣课件 第6篇

1、 说读

2、 练读

3、 背读

二、学习重点:

1、 掌握文言词句

2、 感悟“物外之趣”

三、学习方法:

说——练——背

四、创意说明:

传统的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之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感悟课文内容;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矫正自己在朗读上诸如语气、节奏、速度、情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进一步朗读,深入理解文本之妙,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五、课前准备:

1、 预习课文,了解大意

2、 掌握重点的字

六、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由“青梅竹马”这个成语故事导入课文:„„由此可见,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中的趣事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能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启迪。

(二)教师导学:

本节课的学习方法是三个字:说——练——背。这些都是同学们的活动。在每一个活动中,我们都要进行朗读,让我们进入第一个环节——

说读——读读说说,说说读读。

今天进行的“说读”叫“多角度说读”——好,先让我们读起来:

第一遍读——自由朗读,要读准字音。

第二遍读——个人朗读,要读出节奏。

第三遍读——集体朗读,要读出语气。

接下来,让我们再说起来:

怎么说?就是要抓住三个字来说课文内容:

1、 请抓住“忆”字来概说课文内容:作者“回忆”的是————————————————————————————————————————————

2、 请抓住“小”字来分说课文内容:文中写“小”的是————————————————————————————————————————————

3、 请抓住“趣”字来祥说课文内容:文中——————————————有趣。 (分组讨论交流,小组合作达成)

小结明确:

忆——统领全文(童年生活)

小——贯穿全文(神游其中)

趣——渗透全文(物外之趣)

5童趣课件 第7篇

摘要: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通过教学课件来实现。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普及,多媒体教学的效能急待提高。本文从情境教育和易用性的角度出发,将色彩、文字、排版等多种原则应用到课堂多媒体教学实践中,总结并创建了5/10/20/30/40法则,为快速高效地开发优质的多媒体课件提供一种简易的方法。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法则;情境;易用性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08)22-0035-03

一、 引言

为了顺应时代变化、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明显加快。在“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思想指导下,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各教育单位纷纷改进传统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成为高校教学的一种主要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能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为一体,其最大特点是具有很强的交互作用,能存储巨量信息和虚拟现实世界,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有助于营造出一个理想的学习氛围与学习环境,成为促进教学方法及改变教学组织形式的有利工具,并对教学过程形成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目前,许多高校教师在繁忙的教学活动中依然潜心研究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并希望通过制作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学课件提高课件的实践可接受性和教学质量,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1] 但是随着电化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如唯技术论,违反认知规律;重视公开课和比赛等形式主义,课件运用效率低,实用性低;课件信息量大、节奏快,使学生丧失了由记笔记而产生的记忆功能;过度重视观赏价值,实际运用后不能发挥其有效作用等。那么,要求教师更为理想、高效地制作与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就具有更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所涉及的各学科领域的原则、法则、定律和个人的使用习惯等方面进行研究、归纳并总结出一种普适性的法则,为多媒体课件的优质化和高效化提供一种简易的方法。

二、 5/10/20/30/40法则简述

法则是广义上的,由原则、准则、人的偏见等组成。使用公认的设计原则能增加成功的概率。多媒体课件评价标准中提到的科学性、智能性、交互性、艺术性、技术性等名词是对各种法则抽象化的描述。

我们从情境教育和易用性的角度出发,[2]总结已有的多媒体课件教学实践经验,创建了一组量化指标的5/10/20/30/40法则,它是色彩、文字、排版等多种原则的复合简化体。下面简述该法则的内容:

多媒体课件选用的色彩不超过5种;

多媒体课件页面不超过10页;

多媒体课件不超过20分钟要安排一个故事或设计一个情境或穿插一个游戏;

多媒体课件使用的字体不小于30点(30 point);

多媒体课件每版面不超过40个字或单词。

三、5/10/20/30/40法则的具体意义

1. 5种颜色

设计多媒体课件时,选用的色彩数量不要超过5种。帕勒托定律应用在设计领域中表明,从预设颜色中选用20%的颜色,能表达80%的效果。事实上,多数色彩印象空间采用3色配色组合或5色配色组合已能清晰并出色地表达主题,能简捷地表现和把握形容词印象空间和配色印象空间的差异。[3] 多媒体课件使用过多颜色反而不利于区分颜色及使用颜色的含义。在通常情况下,颜色宁少勿多,按照同一性原则将选定的5种颜色以统一方法应用到课件每一屏中去,可保持多媒体课件整体风格统一。

5种颜色在使用中分为主色、辅助色和强调色三类。主色由1~2种颜色组成,颜色应遵循色彩和谐原则,一般从色轮内5°角范围内选择同一色或从色轮内45°角范围内选择近邻色,主要控制课件背景的色调。一般以单色或两色做非线性平滑渐变作为背景,注意色彩对比不能过于强烈,否则对视觉神经细胞刺激过大,容易造成视觉疲劳。辅助色由1~2种颜色组成,颜色应遵循色彩对比原则,主要控制课件前景的色调。用色彩对比原则,简易的方法是从色调上形成明暗的对比,即深色背景配浅色字,浅色背景配深色字。强调色一般是一种强对比型颜色,遵循色彩节奏原则。从眼球的生理构造看,人们观看平面设计作品时,总是先通观全局,产生整体印象,然后再集中于视觉中心。通过强调色在课件中的运用引导人们视线移动方向,以视线的有序移动形成画面的节奏美,最终形成多媒体课件的视觉导航。正如唐纳德·A·诺曼所说的,美观的物品更好用,学习者在愉快、积极的情形中更容易接受新的知识。[4]

从多媒体课件在教学实践的经验表明,颜色会受到操作系统、显卡和显示输出设备的影响,特别是在教室使用的投影仪因色差、流明、损耗等方面差异对颜色影响较大,颜色应从216种Web安全颜色进行选择以使多媒体课件在异质设备和异质环境中保持普适性。

2. 10页

40~50分钟的一节课程中,10页多媒体课件的内容足以体现出本堂课的要点,太多的内容让学习者无法记住重点。4~5分钟翻动一页,教学者能充分展开教学内容,学习者有充足的时间听课和记笔记,形成课堂的良性循环。在正常视觉观察过程中,眼动不是平滑的和连续的,而是由注视和眼跳两种成分的交替序列构成的。注视是指视线在某一位置停留100 ms 以上,一般认为这种停顿主要用于从界面上获取信息或进行内部加工。眼跳是指眼睛在两个注视点之间的快速跳动,持续时间为30~120 ms ,大小为1°~40°,最高速度可达400°~600°/ s。[5]

当信息超量时,注视和眼跳明显加快,由于眼睛在注视目标时,双眼的眼内肌和眼外肌须维持一定的张力,以保证视线始终追随注视目标。久而久之则用眼负荷加重导致视疲劳,人脑也处于停滞状态,教学效果低下。当教学内容处理由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向理性转换时,预留给学习者思考、想象、理解的时间不足,不利于培养学习者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及分析能力。

每页切换时尽量少用或不用过场动画和声音,以防破坏视听和正常教学。

3. 20分钟

在40~50分钟的一节课中,学习者往往在15~20分钟后就会分心和感到厌倦。教师应在多媒体课件中预设一些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可用的趣味性活动来调节课堂,提高学生的注意力,通常可以安排一个故事或设计一个情境或穿插一个游戏。

故事也好,情境也好,游戏也好,在心理学上被看成是“一组刺激”,有了“刺激”才会产生“反应”。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知识的开端永远必须来自感觉”,用“感官去施教”是教学的金科玉律。情境教学理论就充分运用了人的直观认识原理,通过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它融合了我国古代“境界学说”中的“心物交融”思想。即一方面,人通过对景物的感知会引起情感想象活动;另一方面,情感想象活动反过来又会影响人对景物的感知,产生体现情感想象的景物。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积极主动精神不是自发产生的,而需要教师启发和诱导。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当学习者的注意力达到低谷时,教学者应启动一个美、智、趣的教学情境、故事或游戏,提高学习者的注意力,诱导学习者积极地学习,才能提高课堂效率,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6] 通过多变的故事、情境或游戏,使眼前形象与学习者视觉记忆中的形象交替进行,促使学习者的右脑不断兴奋、激活;同时,它能引导学习者有机地将特定情境与课程知识结合,促使学习者进行逻辑思维,或弄清因果,或比较分析,而这些逻辑思维活动,又得依靠左脑的功能,激起左脑的兴奋。这样就形成大脑两个半球交替兴奋,产生互补。由于大脑兴奋的变换,使学习者不断获得新鲜感。兴奋的情绪得以持续,课堂上自然呈现生动活泼的景象。

4. 30点字体

多媒体课堂教学受多方面微观层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7] 文字内容表述是课程传授的核心,文字的可读性和易辨识度对课堂教学影响甚大。使用30点字体,投影在4∶3标准屏幕上显示可以保证不同大小的教室中各个角落的学习者都能清晰地辨识多媒体课件中的文字,保证教育的公平性。30点大字体使得一屏内多媒体课件文字内容更少,除了能够让学习者清晰地辨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够让教学者认真思考和简洁提炼教学要点板书,并能够更好地围绕这个关键点进行阐述、解释和展开。

为避免在多媒体课件的创作中对字体选用的盲目性,有必要对文字在屏幕上的呈现规律和各种字体的特征与用法有所了解。总体说来,字体设计应遵循适配性、可读性、同一性并重的原则。在字体选择上,不要超过两种,过多的字体将破坏文字的整体美感,让人感觉杂乱无章,不成体系,难以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汉字建议使用“黑体”;英文建议使用“Arial”。这两种字体在计算机异质操作系统中都已预装,属于计算机基本字体体系中的等线体体系,其特点是结构严谨,庄重有力,相互大方,视觉效果强烈。

5. 40个字

根据奥卡姆剃刀定律所述如无必要,无增实体的原则,一屏课件的文字内容是简洁至上,尽量使用图像。若要设定上限是40个字或单词,这可从分辨率与30点/字进行转化和计算得到。写得越多,内容越丰富,看起来就越有力,这实际上是一个误区。多媒体课件在教学实践的经验表明幻灯片上出现的文字数目同教学者讲授效果往往是成反比的。教学者要关注整个课堂的逻辑主线,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每一页课件中在整个陈述中的作用,相互之间是如何沿着合理逻辑延展开来,头脑里有一个画面,将更丰富的数据、论据等内容作为“附件”,让课程内容变得直接和简洁,在陈述中自然转和,重点突出,才是硬道理。

简洁取决于对教学内容元素的安排是否有逻辑性。简洁与表达内容的多少没有关系,简洁与表现形式也没有关系。多媒体课件是传达观点的,在没有讲解的情况下,看一页课件必须能清楚地让学习者知道你在讲什么,这是起码的要求。文字能够表达清楚的,用文字就可以了;如果用文字难以表达清楚,就需要用图画来作出更深入的说明。将空间接近原则、时间接近原则、一致性原则、通道原则、冗余原则等多媒体组合方式与学习效能方法应用到课件中,达到图文和谐的目的。[8]

四、结束语

多媒体课件5/10/20/30/40法则是多种原则的复合简化体,对快速高效地开发优质的多媒体课件提供一种简易的方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当然,在多媒体课件设计和开发中还有更多原则。活用、巧用原则,才能演绎出适合于应用的、实用的技巧。岳飞曾言:“兵法之长,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多媒体课件发挥出最大的功效。

参考文献:

[1]孙杰远,孙名符.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评价[J].电化教育研究,2005(11):77-80.

[2]Donald A. Norman. 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M]. New York: MIT Press, 2000.

[3]I.R.I 色彩研究所.Web color design[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4]Donald A. Norman. Emotional Design[M]. New York:Basic Books, 2004.

[5]沈模卫,张光强.视网膜与阅读:眼动控制的理想观察者模型[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18(4):59-65.

[6]李吉林.谈情境教育的课堂操作要义[J]. 教育研究,2002(3):68-73.

[7]陈琳.从微观层面着眼课堂多媒体教学的优化[J].中国电化教育, 2006(12):58-59.

5童趣课件 第8篇

沈复

知识与能力:

1、背诵、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2.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词句。

2、感悟“物外之趣” 教学难点:

1、反复朗读,解释字词,理清句子层次,朗读时注意停顿。

2、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象和做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二、走进作者

作者沈复,生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卒年不详。中国清代散文家。字三白,号梅逸,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文。一生为幕僚。至今未发现有关他生平的文字记载。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童趣》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浮生六记》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

三、初读课文,弄清字词 童稚(zhì)

藐小(miǎo)

项为之强(jiāng)

鹤唳云端(lì)

怡然称快(yí)

凹凸(āo tū)

土砾(lì)

壑(hè)

庞然大物(páng)

癞虾蟆(lài há ma)

四、朗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

1、自读、小组合作朗读、表演性朗读 朗读提示:示例

句中“/”表示明显的停顿,“•”表示极短的停顿

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3、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4、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5、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6、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7、蹲其身,使/与台齐。

7、见/二虫斗草间。

9、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10、作/青云白鹤/观。

2、抽读、点评

3、反复朗读课文

五、合作学习

1、文言文句子直译六法:

1、扩:单音节词扩成现代汉语双音节词

2、换:文言文词语换成现代汉语。

3、留:古今通用的专用名词

4、删:句首尾的语气词、连词、副词

5、调:特殊句式调换顺序

6、补:省略内容和关联词语补充出来

2、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理解课文

六、作业

1、朗读课文

2、完成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朗读导入

二、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文言文和现代汉语都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两者同源而异流,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2、学号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要熟读、背诵课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而是要自己用心领会,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要主动积累词汇,把握文言文的语法规律,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3、文言积累

在读好文言文的基础上,还要有意识地积累一些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尤其是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在初中阶段可以不掌握一些文言句式及词类活用的术语,但遇到此类活用或特殊句式时要做到能理解,能直译。

三、朗读课文,合作理解课文

1、集体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一个老人回忆往事时的那种恬然、悠然,但又饱含愉悦的感情。

2、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3、合作理解(按文言文翻译方法翻译)

四、字词学习

1、老师一边范读,一边明示句子层次,让学生正确把握句中停顿。学生可同时提问,回答中插入文言文的一些语法知识,如通假字、词性活用、语序等。明察

藐小

鹤唳

凹凸

土砾

丘壑

癞虾蟆

2、文中代词指示的事物。

3、字同、意不同的字: 观:昂首观之(看);作青云白鹤观(景象、景观)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神:定神细观(精神、注意力);神游其中(感受、想象)之:见藐小之物(的,结构助词);昂首观之(指“夏蚊”,代词)以:徐喷以烟(用);以丛草为林(把)为:项为之强(因为);以丛草为林(当作);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4、沿用至今的成语:

明察秋毫——原来形容视力极佳,目光敏锐,连极其细小的东西都看得一清二楚,后来形容人很精明,能够洞察事理。(同义词:火眼金睛、洞察一切,反义词:茫然不解、蒙昧无知)夏蚊成雷——夏天的时候,成群文字的叫声就像雷声一样,这是夸张的表现方式。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听到风声和鹤鸣都害怕,看见一草一木都像是追兵。形容几段惊恐疑惧,或者妄自惊扰。

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课后)。

怡然自得——形容心满意足、十分愉快的样子。(同义词:怡然自乐,反义词:黯然伤神)庞然大物——庞然,高而大的样子。指形体、体积很巨大的东西。仙多用来形容表面上强大而实际上虚弱的东西。(同义词:硕大无朋,反义词:秋毫之末)

五、互相质疑

六、作业

1、译文

2、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见上字词学习)

二、内容新授

(一)、把握文意

1、句意解释。

2、参考译文: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3、背诵课文,要求进入课文情境,感受作者思想感情。

(三)、思考、研讨

1、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物外之趣。

2、分别找三个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1)把蚊子看成鹤(观蚊如鹤)

(2)把从草当做树林,把虫蚁当做野兽(神游山林)

(3)大癞蛤蟆并赶到别的院子里去(鞭打蛤蟆)

3、这几件事中的童真童趣表现在哪里?

1)小—大。

如:丛草—树林 虫蚊—禽兽 土块—峰、谷 2)丑—美

如:蚊虫飞舞—白鹤舞空

3)益虫—坏人如:癞蛤蟆吞食二虫——捉、鞭、驱

4、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5、“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将“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都已经把癞虾蟆捉在手了,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

6、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通过仔细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赋予自然景物新的形象,从中得到了“物外之趣”。

7、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三、体验与思考

1、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2、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四、文言知识积累

五、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积累文言词语、成语。

3、背诵默写课文。

4、课时方案 板书:

观 蚊成“鹤”

童趣

神 游“山 林”

物外之趣

观虫斗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5童趣课件】相关文章:

第5课童趣说课稿07-18

童趣作文06-17

童话童心童趣08-15

电子课文·童趣09-07

童乐童趣作文05-19

四季童趣教学反思06-17

《童趣》的课文翻译06-23

童趣的经典散文08-22

童趣情境思维范文06-07

童趣阅读答案范文06-07

上一篇:大一思修社会实践报告调研目的下一篇:时光流逝岁月匆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