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画垂线教学反思

2024-07-19

数学画垂线教学反思(精选15篇)

数学画垂线教学反思 第1篇

1、引入新课时,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念和知识基础,从复习有关垂直知识入手,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新知识的探究学习做了较好的准备。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感受由垂线组成图形的规矩之美,从而产生亲近数学的情感。

2、新知探究部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以人为本。先让学生画一条直线,经过直线上一点画一条垂线,学生们画出了不同方位直线的不同侧的垂线,初步体会了用作图工具三角尺画出的垂线比较规范;然后教师演示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方法并同步介绍作图步骤。然后放手让学生画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大家通过动口交流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垂线画法的探究过程中去,利于了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既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体现了教师的指导作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3、课上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1)时间把握的不够好,造成后面的练习题没有足够的时间给学生做一做。

(2)学生在自主探究画法时教师对个别“差生”的关注、指导的作用发挥的欠缺。

数学画垂线教学反思 第2篇

《画垂线》一课中,用直角三角尺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几何作图技能。这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有4点:一是过直线画垂线,二是过直线上一点画垂线,三是过直线外一点画垂线,四是通过画垂线,能发现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直线段最短。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就感觉学生在学此内容时有困难,特别是过指定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时,学生翻来翻去地摆弄三角尺,就是摆不到正确的位置,作不出规范的垂线,对于“垂直线段最短”的道理总是无法理解。新课标指出:教学的任务是解决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教育要求之间相矛盾,为了学习而设计教学,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因此在此次的教学中我做了灵活的处理。

一、课前作好充足准备,为学习新知作好铺垫。

为了降低课堂的学习难度,在学习《画垂线》前,我特地布置了3个准备作业:1.怎样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试着画一画。2.怎样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再试一试。3.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的连线有()条,其中()最短,这条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让学生通过自学,动手画一画等,初步形成“距离”的概念,探索画垂线的方法。这样设计既减缓了学习的坡度,同时也能使课的目的更明确,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注重合作学习和。

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让学生多一些合作学习,练习形式也努力做到多样化。如学生在学习过直线上一点和过直线外一点画垂线时,允许同桌两个人可以互相看、互相说、互相指导。在学生学会画垂线后,可以引导学生在对方的本子上画一条直线,在直线上、直线外点一点,让其练习做垂线。做完之后,量给同桌看,让同桌明白是怎样操作的及是否正确,让自己的操作过程也更熟练。这样安排,目的是有意识的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精神。

三、重视操作的规范性。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的示范画图,还是学生动手操作,我都要求规范操作,归纳如下:一放(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和直线放在一起),二推(推到规定的点的位置),三画(画出所给直线的垂线),四标(最后标上直角的符号)。

教学活动中能让学生说一说、动手画一画、动脑想一想,课堂气氛活跃,所以本节课上的比较成功,但还是有一些瑕疵:

1.在语言方面,还是老毛病,自己讲的话太多,给学生的机会太少,缺乏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动手操作。

2.练习时还应增加判断、检验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等内容,让学生体会垂线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学以致用的习惯。

3.在学生交流讨论的时候,没有适当的出示交流提示,学生的目的不明确 4.在时间和内容的安排上还不够合理,整节课内容量太多,在有的环节上也重复了,浪费了时间。

对初中数学学案教学模式的反思 第3篇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传统的教案与新式的学案之间有很大差别。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老师为主, 学生对老师如何教课和教的内容一无所知, 完全是被动地在接受上课的整个过程。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按照老师的流程和标准走, 没有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来进行正确地学习, 也不能进行独立思考。

二、学案教学模式的诠释

学案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来的。老师不再以课本为中心, 而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进行教学, 采用开放式的方法来上课,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在学案式教学中, 对学生学习起主要引导作用的是方案, 老师更多的是提供学案所需要的外在条件和留意学生的反馈信息, 创造自由的学习氛围,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三、学案教学模式的应用

在初中数学中, 应用学案式教学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初中数学所涉及的知识需要学生进行深入地独立思考, 而学案式教学刚好符合了学生对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1. 课前的备课和组织

学案式教学首先要求老师进行教学理论和内容的深入整理, 对学生情况进行全面了解。这是实行学案式教学的根本, 只有教师编写出了能够实行且有效的方案, 才能进行学案式教学。

2. 课堂的引导和辅导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在初中数学中, 采用理论和实例相结合的教学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因为学生自身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差别, 课堂教学也应该让学生在自学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不同程度和不同层面的引导和辅导。

3. 布置适合学生的课后作业

数学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重复练习, 所以课后作业不能少。但是只有适合学生的作业才能达到巩固的目的, 布置的作业一定要有梯度, 要适合各种程度的学生。

垂线教学反思 第4篇

在引入新课时先出示几组互相平行和相交的直线,让学生判断并找出互相垂直的直线,在教室里找一找互相垂直的线段,再出示由几组互相平行和互相垂直的线段组成的图形。让学生充分感受由垂直、平行线组成的图形之美,从而产生画图的欲望。

之后,我让学生小组内随意画一条直线,尝试过直线上(外)任意一点画直线的垂线,交流个人的想法,初步体会用作图工具三角尺画出的垂线比较规范,然后再启发学生能不能用其它的工具来画垂线——量角器。教师特别提醒学生正确的使用三角尺和量角器。然后放手让学生画延伸方向不同的直线的垂线。利用平行线和垂线画各种图案,学生通过交流、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了垂线画法的探索过程中去,培养了学生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

垂线的教学反思 第5篇

一、理解教材,明晰思路

我教学的此次课自己最满意的是:思维逻辑性较强的,步步扎牢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做好基础,这样学生能够很好的理解和认知。

“距离”教学,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一部分知识,所以我在设计时先让学生猜测一下哪条线段最短,学生一定会说“线段AC”,教师追问:“为什么?”重点引导说出“因为线段AC是直线的垂线。”这样有助于理解距离的概念,理解垂直线段的长度就是距离。因为这是教学的难点。

二、预设与生成

1、垂直虽然是新知识,但是也比较好理解,唯一令我感到为难的是,学生能否用语言恰当的表达出来呢。在做练习一的时候,要想准确地说出答案,就要求学生组织好语言。例如可以说“长线和短线是互相垂直的。”而 就更不好表达了,要边指边说。但通过教学的实践,发现韩城小学的学生是非常有训练的,比自己预想的效果要好得多,以言表达的.也比较到位。

2、我预设教学“距离”的时候,可能会出现理解不清,尤其是对“垂直线段的长度”有难度。但是,意想不到的是通过做练习第二题学生都能理解的到位。留在头脑里的印象还很深刻。

三、今后方向

垂线的画法教学反思 第6篇

本课是学生在掌握垂线定义的基础上,学习垂线的画法。分两部分情况,一部分是过直线上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另一部分是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在教学中,我采用新方案的方法进行教学。先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知识,根据自己的阅读,进行小组交流。结果,学生的表现不是很好,很多人不知道从何说起。于是我从指导学生的读书开始,让学生读懂课本中的提示、关键词、看清图示、关注旁注。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知道了交流的方法,有了交流的内容。

课后我反思,新方案的教学需从学生的阅读能力开始培养,得让学生有说的,有话说。

数学画垂线教学反思 第7篇

人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二册第61页第一课。

教学目标

1.通过摆小棒, 使学生理解算理, 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操作能力, 表达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算理。

教学难点

区分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准备:CAI课件、实物投影仪、小棒、口算卡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 开火车 (口算练习) 。

师:小火车生:开开开师:哪列火车开生:我们的火车开

师:火车火车往哪开生:火车火车往这开

2. 谈话导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的爸爸妈妈将和我们一起学习, 你们开心吗?你们有信心在这节课中表现得最棒吗?我看了看今天来的大部分是妈妈, 你们知道今年的5月11日是什么节日吗?

生:母亲节。

师:对, 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就是全世界所有母亲的节日, 在这一天很多细心的儿女会给妈妈送上一束康乃馨, 来报答妈妈的养育之恩。再过几天就是母亲节了, 瞧, 花店里已经有许多康乃馨了。 (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上这节课时是母亲节的前几天, 并且请了家长来听课, 因此我改变了教材, 从生活实际出发, 引出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 提出问题。

师:从图中你知道什么?

生:有35朵红色康乃馨, 3朵粉色康乃馨, 30朵黄色康乃馨。

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并会说出算式。

生1:有35朵红色康乃馨, 3朵粉色康乃馨, 一共有几朵?

生2:有35朵红色康乃馨, 30朵黄色康乃馨, 一共有几朵?

生3:3朵粉色康乃馨, 30朵黄色康乃馨, 一共有几朵?

老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 把1、2个问题的算式写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图中发现数学信息, 整理数学信息, 提出数学问题, 发展学生的数感。)

二、合作交流 探索算法

师:35+3和35+30怎样计算呢?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内容。 (师板书课题)

探索35+3的算法

1. 摆小棒。

师:我们先用小棒摆一摆。先摆多少根? (35) 你是怎么拿的?

生:拿3捆和5根。

师:再在右边摆几根?你知道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同桌合作摆, 并互相说说怎样算。

2. 展示摆法。

师:谁愿意到投影仪上边摆边说你的方法。

生:35根加3根, 把5根和3根放在一起是8根, 3捆和8根是38根。

电脑再演示一遍。

3. 整理算法。

师:小朋友们, 根据你们摆小棒的摆法, 和同桌说说35+3怎样计算。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算法大声地告诉大家。

生:35+3我是这样算的, 5加3得8, 30加8得38。

结合学生的计算方法, 师完成对应板书 (5+3=8 30+8=38)

探索35+30的算法

师:你们能用小棒摆出35+30吗?同桌商量怎样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一共有多少根?

生:把3捆和3捆放在一起是6捆, 6捆和5根就65根。 (电脑边演示)

师:谁能根据摆小棒的摆法, 说说怎样计算35+30。

生:先算30加30得60, 再算60加5得65。

师边板书 (30+30=60 60+5=65)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去想一想, 再摆一摆手中的学具, 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动手去做、动脑去想, 讨论、交流, 探索出计算方法。)

4. 总结算法。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 像这样的两题在算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1:35加3是先算5加3, 35加30是先算30加30。

生2:35加3是先把个位相加, 35加30是先把十位相加。

集体反馈后

师:两位数加一位数, 计算时是先几加几, 再几十加几。

两位数加整十数, 计算时是先几十加几十, 再几十加几。

三、拓展应用巩固练习

师:小朋友们, 你们这节课的表现真棒, 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1. 做一做。

先出示第一组, 你发现了什么?一起完成, 并说说算法。然后学生自己在书中完成, 请几个小朋友板书。

2. 小法官 (判断) 。

师:判断。生:回答并用手势表示。

3. 点蜡烛。

母亲节马上就要来了, 先让我们为妈妈点上节日蜡烛吧。 (课件:每根蜡烛下面有道口算题, 口算对了蜡烛就会点燃)

4. 送礼物。

你们想为妈妈送上礼物吗?谢老师准备了许多鲜花, 想送什么花给妈妈呢?

(课件:每种鲜花下面有道口算, 学生可以随机选择, 选择之后进行口算, 把鲜花送给妈妈, 并对妈妈说句祝福的话)

四、全课总结

1. 师:小朋友们想一想,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让学生充分发言)

2. 师:课外请每个同学去找一找, 看今天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能帮我们解决哪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

先算:5+3=8先算:30+30=60

再算:30+8=38再算:60+5=65

教学反思

1.联系生活实际, 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并解决问题, 一节课完全顺其自然地进行, 并没有刻意追求和过分强求。让学生在轻松自然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知识, 思考了问题, 整节课都围绕学生来进行, 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学数学”的思想。

2.在抓住知识和能力发展的同时, 注重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 采取合作摆小棒——展示摆法——整理算法——归纳算法的教学层次, 引导学生在一系列摆、想、说、议、听的活动中, 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深入, 使抽象的算理形象化。促进学生对算法的掌握和算理的初步理解。这样的教学, 既发展了学生思维, 又将学生的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了实处。

3. 练习设计多样化。

练习设计注重了基础性、层次性、趣味性, 紧紧围绕重点进行练习, 同时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表现欲, 使人人参与、人人学会, 真正达到打牢知识基础, 优化算法, 发展思维能力之目的。

数学垂线的画法教学反思 第8篇

一、注重合作学习和练习形式多样化。

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让学生多一些合作学习,练习形式也努力做到多样化。如学生在学习过直线上一点和过直线外一点画垂线时,允许同桌两个人可以互相看、互相说、互相指导。在学生学会画垂线后,可以引导学生在对方的本子上画一条直线,在直线上、直线外点一点,让其练习做垂线。做完之后,量给同桌看,让同桌明白是怎样操作的及是否正确,让自己的操作过程也更熟练。这样安排,目的是有意识的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精神。

二、重视操作的规范性。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的示范画图,还是学生动手操作,我都要求规范操作,归纳如下:一放(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和直线放在一起),二推(推到规定的点的位置),三画(画出所给直线的垂线),四标(最后标上直角的符号)。

三、灵活运用彩色粉笔。直线上一点和直线外一点用彩色粉笔作点缀,让学生看得很清晰。

四、练习时增加了判断、检验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等内容,让学生体会垂线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学以致用的习惯。

小学垂线的画法教学反思 第9篇

垂线是在认识两条直线位置的关系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为后面学习作图形的高线奠定了基础。在我的印象中,这部分内容历来是学生的一个难点,今天又碰到了这个大难题,该如何让学生很快掌握呢?在数学教研时,我们就针对此问题进行了研讨。关键是孩子不知道画垂线时为什么用三角板?用的是三角板的哪条边?最后提议:如果让孩子画垂线前自己先用三角板画一个直角,效果可能会好点。

一、认识三角板

出示三角板,让学生根据三角板各部分的特点,认识三角板各部分的名称及作用。孩子因为有了对三角板的认识,为下面学习垂线的画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便于孩子理解、掌握。

二、初步感知

学生有了对三角板的初步认识,很自然地会用三角板画一个直角。同时要求同桌互相检查画角时是否应用了三角板的直角,并提醒学生最后画出直角符号,这是作图的基本要求。有了这一举措的铺垫,孩子从心里已经明白三角板的直角,不仅可以用来测量一个角是不是直角,还可以用来画直角。为下面学习垂线的画法奠定了坚实的感性认识基础。

三、创设情境,水到渠成。

学生有了对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条件和直角的充分认识就此引入垂线画法教学。让学生任意画一条水平的直线,尝试画出它的垂线。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几乎每个孩子都能够用三角板的直角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指名(成绩稍差)在黑板上演示其画法,在众多孩子的评论中进一步认识了垂线的画法。

在恰当、实施的情境创设中学习,学生不但积极性很高,而且效率很高。课后细想,大凡情境创设生动有趣、切题较好,再加上老师的言词鼓励,课堂气氛就比较活跃,教学效果也较平铺直叙,直接讲授优秀的多。也许这就是行家常说的:兴趣乃是最好的老师。

画垂线与平行线教学反思 第10篇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而解决“抽象”这一难点的最佳方法莫过于动手操作,我想只有贴近学生生活的才是最易被学生接受的,只有学生亲自动手得来的才是真正理解不易遗忘的。因此,我在本课的设计中主要是让学生在“画、分、找、说”等活动中,认识平行线与垂线,了解垂直与平行的含义和特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空间想像能力。

回顾自己的课堂,发现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

1、重难点处理速度较快,后进生没有理解到位,以后的教学中应因材施教,照顾后进生。

2、学生的发言不够准确,或许是我的问题不够精炼。

数学画垂线教学反思 第11篇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激发兴趣

1. 考考老师:

请同学们利用已经学过的找规律的知识, 用学具设计一个规律, 然后告诉老师, 你是怎么摆的, 接下来你想让老师猜几号学具, 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它是什么。不信, 谁来考考老师? (可以请不同的学生试一试, 学生很惊奇。)

2. 适时引入:

想不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等你们学会了今天的知识, 就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了。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 用学生考老师的形式引入新课, 这样做, 既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探索新知, 建构概念

1. 明确图意, 展开思维。

呈现教学情境图:通过创设校园里学生课外活动的情境, 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思考:每组摆5盆, 最多可以摆几组?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图, 引导学生展开观察、交流和解决问题等活动, 强化学生对“平均分”的应用意识, 为下面学习奠定基础。

2. 实际操作, 感受新知。

(1) 教学例题2。①出示例2: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会场, 还是每5盆摆一组, 最多可以摆成几组?②动手操作:你们是不是也能用学具代替23盆花来摆一摆, 看看每5盆摆一组, 能不能全部分完?还剩几盆?剩下的够不够再分一组?③认识余数:23里面最多有几个5?这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 这个数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板书:余数) ④尝试列式:23÷5=4 (组) ……3 (盆) ⑤适时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 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 叫作有余数的除法。 (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⑥小组讨论:如何列竖式?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⑦学生汇报。⑧列出竖式:

(2) 观察比较:看看我们前面学习的例1和现在学习的例2的竖式, 比一比, 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3) 尝试练习:选择两个算式用竖式计算。 (一个正好分完, 另一个不能正好分完。)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 教师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对新知识的学习进行准确定位, 既为学生创设了“跳一跳, 摘桃子”的思考平台, 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 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会到探索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三、观察比较, 理解概念

1. 探究关系:

出示例3, 引导学生运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 先列式算一算, 再引导学生讨论:观察余数与除数, 你们发现了什么?

2. 归纳总结: (1) 剩下不能再分的数才叫余数; (2) 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余数要比除数小。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在前两个例题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探究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教学中如果让每一个学生都来计算这一组题, 势必花费学生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学生也会产生厌烦情绪;而采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 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又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通过团队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

四、巩固拓展, 运用新知

1. 巩固题:第52页的“做一做”。 (判断题, 进一步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

2. 开放题:

想一想在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 如果除数是9, 余数有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7, 除数有可能是什么数?

3. 游戏题:“猜猜看”。 (图示呈现:一组有规律的图形, 猜一猜第8个是什么图形、第12个是什么图形。)

4. 拓展题:

现在你们能想出老师为什么会很快猜出你们前面所摆的学具是什么了吗?你们也能运用今天学的“有余数的除法”知识, 很快地猜出第18个、第24个图形是什么吗?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层次性、开放性、灵活性、启发性和挑战性。通过让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练习, 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尤其是最后一个练习, 给学生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整节课前后呼应, 让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五、归纳小结, 结束全课

认识垂线性质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12篇

1、通过动手操作感受并领悟“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最短”,知道两条平行线间互相垂直的线段长度都相等。

2、在对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重难点

重点:认识垂线的性质。

难点: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之前我们已经重点学习了用三角板画垂线的方法。那么,请同学们完成大屏幕上的两道题(画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垂线)。找学生阐述垂线画法。今天,我们在之前的基础上来继续探讨有关垂线的性质。(板书:认识垂线性质)

二、互动新授

1、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

过点A再分别向直线画三条与线段AO不重叠的线段,交点依次标注为C、D、E。

测量线段AO,AC,AD,AE的长度,完成表格。(采用三人小组合作,一人画、一人测、一人汇报)

发现规律:线段AO最短

得出结论: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

2、平行线间的距离

教师出示一组平行线,a//b。

提出要求:在a上任意选三个点,依次标注为E、M、P,过这三点分别向b画垂直的线段,垂足依次标记为F、N、Q。

小组合作,测量线段EF、MN、PQ的长度,完成表格。

发现规律:线段长度都相等

得出结论:与两条平行线互相垂直的线段的长度都相等

3、课堂小结

有的时候眼见不一定为实,要想求得真相,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希望同学们有了此课的学习,能够学到一种认真的态度。教学反思

初中数学垂线与平行线教学反思 第13篇

1.理解垂线与平行线的概念。

2.理解互相垂直与互相平行。

3.会画一条直线的垂线与平行线。

4.搭建合作学习的教学平台,培养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1.平行线的理解必须在同一个平面内。2.画平行线,作三角形的高。

教学反思:1.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平行线为什么必须在同一平面内,同时引出异面直线的概念,让学生充分理解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讨论的理由。

2.在教学中发现画三角形的高学生稍难画点,画一条线的平线较难掌握。

3.发现学生动手操作比较难,我在示范后,让学生照样子操作,我必须观察每个学生的画平行线的平移过程,对掌握不好的学生,同桌的会的教不会的同学操作,这样同学中合作学习的兴趣浓厚,教学效果比较好。整节课学生之间互动活跃。

4.教学中还是出现了一个问题。下面看看这两题的区别吧。

(1)过角内指定的A点画一条边的垂线,另一条边的平行线。

(2)过平行四边形内一点p分别画ab边的垂线与平行线。

第一题是我讲的例题,大家都掌握了,第二题是期中考试的题,学生画平行线没看到画哪条线的平行线,有的把第二题当第一题那么做了。

数学画垂线教学反思 第14篇

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试一试.鼓励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以上两个结论.全班内交流成果.教师板书学生的结论: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引导学生分清“互相垂直”与“垂线”的区别与联系:

(1)“互相垂直”指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数学画垂线教学反思 第15篇

在新课程标准下, 学案则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学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具体情况, 在教师引导下, 由师生共同设计的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为完成学习任务所使用的学习方案。有好多教师认为学案就是教案, 其实不然首先对教案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现在教育理念认为, 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 在研读课本的基础上, 经过分析、加工、整理而写出的切实可行的有关教学内容及和教材组织及教学方法的案例。

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以学案为载体决定了学案是重中之重。教师设计学案时, 内容、书写、流程都要有严格的控制, 集体备课后定稿。

学案应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学生用的学习方案, 它侧重于学习内容的设计;二是教师用的教学方案, 它侧重于指导如何学, 它主要是围绕学案中“问题讨论”或教材的重难点所进行的课堂教学设计, 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中得以提高能力, 求得创新和发展。

学生用的学习方案案应分为自学、课堂教学、课下作业、课后反思四个部分。

一、提前一天发学案, 学生完成自学部分, 并对整体知识有所把握

学案设计的核心是将学习活动起点由课上延伸到课前。学案中自学部分应该坚持针对性、循序渐进、可操作性、目的明确性的原则。自学部分通过展示学习目标、重难点知识、创设问题情境、填空式的知识结构图, 真正实现先学后教。学生课前通过学案了解本节课的内容, 试着理解、掌握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概念、公式、题型, 列出自己在学习中发现的问题, 做到心中有数。有效的先学能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展示。自学指导, 是学案教学的一部分, 是指教给学生怎样去学的指导方案, 是教师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对学生学习的步骤和方法的指导方案。自学指导是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桥梁”, 教师就是这座“桥”的设计建设者。

二、课前召集小组长开会, 有的放矢

教师课前要召集各小组长开会, 了解他们的疑难问题, 给予指导。这样他们感觉到教师的重视, 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师有针对性地二次备课, 有的放矢。

三、学习方案中课堂教学部分必须遵循的原则

1. 主体性原则。

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控制力量, 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为此, 教师必须更新观念, 从重教师本位、轻学生本位的教育误区中解放出来。

2. 梯度性原则。

问题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和认知水平的差异, 注重将难易不一、杂乱无章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个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 从而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 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3. 探究性原则。

探究的落脚点应当是学生针对提出的问题, 根据已有的知识, 发现更多的问题, 培养学生大胆怀疑、不断创新的发现问题的能力。

4. 问题情境原则。

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使学生明确探究方向和目标。将重要的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 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释疑、激思, 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

课型可以分为预习课、互动课、测评课。既是几种不同的课型, 又互相交叉。任何一种课型, 学案的作用是提出学习要求、划定学习范围、指导学习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等。它以帮助学生学习为根本出发点, 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方向盘、指南针。教师要敏捷地感知学生需要, 不同时刻扮演不同的角色, 跟学案相得益彰, 共同起好“导”的作用。

“学案”不能代替课本, “学案”不能等同于课本内容的搬家, 更不能通过“学案”把课内的训练转向课外, 进行重点讲解。

反思是“学生发展和自我成长的关键因素”。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 只有经过反思, 学生的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并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提倡每一堂课都要给学生留出一段时间, 让他们自主进行归纳、总结和提炼, 称之为高效课堂上的“留白”。给一个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填充;给一段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安排;给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给一个困难———让学生自己去解决。

总之, 新课程的实施, 既是对师生的挑战, 又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我们应乘着新课改的东风, 根据“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理, 结合“自主学习、精讲活练、当堂达标”的和谐教育原则及“先学后教、当堂练习”的新课堂理念, 优化课堂教学, 实现学与教的完美结合, 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开拓学数学、教数学的新天地。

摘要:所谓学案引导式是指以学案为载体, 以导学为方法, 教师的指导为主导, 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 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以学案为载体决定了学案是重中之重。教师设计学案时, 内容、书写、流程都要严格控制, 集体备课后定稿。

关键词:学案,引导式,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关士伟、臧淑梅, 《学案设计的理论研究》

[2].王松、张云, 《当代时代与教师》[M], 中国科技出版社, 1990

[3].梁励, 《论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变革》, 《历史教学》, 2004.4

上一篇:川师心理学下一篇:还给孩子童年的快乐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