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分析

2024-07-09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分析(精选14篇)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分析 第1篇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分析

目的:了解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方法:使用SCL-90量表,采取整体抽样法,调查34名贫困大学生,与常模、普通大学生对比研究.结论:贫困大学生中存在不同心理问题发生率与普通大学生无显著差异(P>0.05),与国内常模对比,除躯体、强迫因子均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P<0.01),与普通大学生对比,强迫、人际敏感、敌对、偏执因子、总分有显著性差异(0.01

作 者:黄东 刘民 陈建文 作者单位:赣南医学院,江西,赣州,341000刊 名:赣南医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GANNAN MEDICAL COLLEGE年,卷(期):22(5)分类号:B844.3关键词:大学生 SCL-90 心理健康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分析 第2篇

一、中国贫困大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必要经济支持

他们没有充足的资金支付寻找工作需要支出的成本,比如打印个人的求职简历,购置相关的服装,进行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培训,这些在一般的学生身上不是什么难题,但对于贫困生就要另当别论,也许这些使他们的生活费用,但因此影响了他们找工作,由于贫困,使他们失去了很多本该拥有的机会。

(二)匮乏渠道和资源

不能否认的是在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尚未健全的今天,学生背后的各种社会关系对其就业常有着很大的影响。一些地方或单位领导常优先招录与自己有关系的人。这样就使得那些既无关系又无后台的贫困学生多半只能求职无门,望洋兴叹,他们和他们远在乡下辛苦劳作的父母,在所谓的“社会竞争力”面前,显得手足无措,渠道和资源远远落后于其他学生。

(三)长期心理困扰

走出乡村进入大学,他们有着家人的期盼,父母的期待更有乡亲们的经济支援的压力,仅有的那点钱也只能作为生活费用,他们都努力的通过自己来改变生活的处境。在就业和贫困的双重压力之下,贫困大学生就很容易发生各种的心理问题,更进一步的影响到他们的的行为,这就给贫困生本身和其家庭造成了很大的打击,对学校和社会来说,也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常见心理问题

1、自我认识上的问题

(1)贫穷产生自卑心理

由于心理上的自卑,就会对同学产生心理上的疏远,虽然他们自尊又自爱,并希望和其他同学建立友谊,融入群体,更好的接受其他人的帮助和关怀,早日实现自己梦寐以求靠知识改变命运的理想,但自卑心却让他们远离大众,孤立无

援。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他们成长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与其他大学生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性格也有差异,性格中自主能力强,吃苦耐劳等优点,也很珍惜学习机会。

(2)因贫困产生的封闭心理

多数贫困生,因为自己的经济拮据的原因,尽量的缩小自己的交往范围,不想过多的把钱花在社会交往上,也不想参加各种社会组织,自卑感折磨着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变得更为封闭,很少主动与别人打招呼,一直以一种戒备的心态和他人交往,其实他们也很渴望融入群体,但由于过强的自尊和封闭心理使他们不能很好地与人交往1。长期的经济压力使他们受到长期的自卑心理的折磨,因此而变得更加的敏感、非常的脆弱。

2、学习和生活中的心理问题

在调查中发现,贫困大学生普遍的存在忧郁和焦虑情绪,焦虑和忧郁成为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核心内容,急需化解他们的忧郁和焦虑心理2。贫困大学生产生焦虑和忧郁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贫困生生活上有更多的顾虑和压力,不可能和来自大城市的其他同学相比,其他同学只要好好学习,生活有父母的大力支撑,无忧无虑,然而贫困大学生既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搞好学习又要赚钱来养活自己,虽然有父母和亲朋好友的少量支持,但每年的学费和生活费都已上万,仅仅依靠亲朋和社会资助的方式是难以支撑的。

(二)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如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和解决,就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发展,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复杂,而且原因也有社会、家庭、自我本事、政策等各方面的主客观因素。

1、社会的因素

目前的社会竞争激烈、贫富收入的差距拉大、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如下岗、离异)、各方面的人群的生活压力增大,这就使得贫困大学生的精神压力更大,挫折感进一步增强,普遍存在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感。此外,不平衡心态使得安1李宗建..和谐校园视域中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J].传承.2009(10).李蓉.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3)

全感大为下降,这一切都增加了贫困大学生的焦虑感,也因此导致他们的情绪不稳定的因。面临来自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挑战,以及社会责任的压力、生活方面的负担、以及充满快节奏的生活所带来的压力等,都使得他们身心有一种难以名状的疲惫感。

2、家庭的因素

贫困大学生多数来自农村,他们的父母多数是农民,因此文化程度,知识水平相对有限,在处理各方面问题时,方式方法可能显得粗糙,这对于贫困生来说,最初的言传身教来自于父母,深受父母的言行的影响,等到他们长大成人,其行为习惯也在生活中表现出来了。农民家庭实际生活中,许多问题也是因为贫困所导致,这就给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心理上留下了一个阴影,对贫困有一种不敢说的恐惧感,当这种恐惧感从小就在其心中萌芽后,很渴望将其摆脱,但实际生活中发现并不容易,因而心理上变得更加忧郁,这就会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3。

3、学校因素

(1)校园环境的影响

社会的风气会直接的影响到校园生活,因此许多不良的社会风气也会在校园中看到,学校作为贫困大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他们多数时间在校园度过,学校生活对其身心发展必然会产生影响。学校中的教育、学习、生活条件,以及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是影响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如果这些因素的负面效应直接的作用于他们,就会使其心理压抑,精神紧张、焦虑,如果长期的下去就会产生心理障碍。

(2)学习环境的压力

在大学的校园里,是一个“高手如林”的环境,以前的天之骄子现在变得很为普通,这就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本来就因为贫穷有一种失落感,对自己缺乏足够的信心。加之他们多来自农村,学习的方法技巧以及一些现代化的学习工具,都不会使用,而来自城市里面的大学生经多见广,许多新学习工具已经能够熟练的操作,而且充分的利用,这样必然会给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留下很大的心理落差,加之生活贫困,既要赚钱生活,又要继续努力学习,如果生活环境压力很大,必然会产生更多的心理问题。3 叶小华.我国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党史文苑.2008(22).4、自身因素

(1)为了父母的期望

从开始读书到进入大学,贫困家庭的家长对孩子寄托着很大的希望,这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贫困生来说,是一种很大的压力。当初父母为了自己的升学,诸如考大学、考研究生或出国留学等,都操碎了心,为了能让自己上一个好的大学,不惜付出一切代价。这种来自父母期盼成了贫困大学生的一种生活压力,他们既要好好学习,不能辜负了父母的一片深情的期待,但另外一方面,现实竞争的残酷,让他们心力憔悴。

(2)缺乏能动性

贫困大学生生活有困难就应该积极主动向学校申请减免学费、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金等基金,先解决生活的困难等实际问题,之后才能进一步的排除心理负担以及因为贫困产生的忧虑情绪,但实际调查中发现,部分同学并没有申请相关的援助,心理上消极被动,不愿意承担负面的责任和影响;其次,一些贫困生对自己没有信心,只要稍有挫折就心灰意冷,情绪低落,还没有学会接纳自我,需要一种积极对待人生的态度,将贫困要化为一种动力,奋发图强,才能更好的生活学习。

三、总结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分析 第3篇

一、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贫困大学生与其他大学生相比,在个性特征上有其共同方面,他们都乐观外向、富有才华、坦白直率、沉着自信、独立性强,但同时他们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贫困大学生在个性特征上,紧张性和有恒性高,兴奋性和幻想性低,在行为上表现为节制、认真、有恒负责、尽职尽责、现实、紧张困扰、拘谨、内省、依循成规、力求妥善合理等特点。在心理健康状况上,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性、精神病性五个方面得分明显偏高,这表明他们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容易罹患各种心理疾病,部分贫困大学生在人格和心理健康上都陷入了“心理贫困”之中,贫困生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自卑、闭锁、抑郁、排斥心理等。

1、自卑心理突出

自卑心理是高校贫困生突出的首要问题。高校贫困生大都来自边远贫穷地区,家境贫寒,在中小学时代他们发现自己所接受的信息所知的事物都与城市生源的学生有较大差距,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形成了自卑心理,当前高校学生两极分化严重、贫富差距悬殊的现实与高校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超前消费和攀比心理,更加剧了他们的自卑心理,表现为敏感多疑,易受暗示,沉默寡言,自我封闭,甚至对自己不满,痛苦孤独。

2、自尊感过强

有自尊感当然是好事,但如果自尊感过强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自卑心与自尊感是贫困生的一对心理矛盾,而且往往是自尊感越强,自卑心就越强。贫困生虽然大都家境贫寒,但他们好胜、好强、不甘落后,尊重与否所引起的情感反应十分强烈,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相当敏感,老师同学一句不经意的话和平常的举动都可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使他们感到压力。

3、抑郁、孤独、自我封闭

有的贫困生心理素质差,不敢面对困难和压力,表现为排斥心理、逃避现实、敏感多疑、沉默寡言、自我封闭、痛苦孤独,如在调查中一位同学哭诉道“我的压力太大了。我来上学的费用都是父母的血汗钱,他们都希望我混出个人样来。可我坐在教室里却想着明天的早餐在哪里?宿舍的同学相约到风景区去玩,我只有孤独地呆坐在一边。其实我也渴望友情,可我能开心得起来吗?”

4、思想偏激、轻生厌世

有的贫困生在困难和压力面前,丧失了自信,甚至在思想上走向了极端,表现为对社会和学校的什么现象都看不惯,“愤世嫉俗”,思想偏激,成天唠叨不断,哀怨满腹,觉得生活无聊,没有意义,有的通过酗酒、逃课等方式寻求寄托,少数的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也有少数选择了以偷盗等不正确方式解除自己的贫困,走向了不归路。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成因简析

首先,经济原因是导致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最主要因素,贫困生进入高校后面临的第一个考验就是生活环境的适应问题,由于大多数大学都在大中城市,贫困生要适应大学生活,就要逐渐养成城市的生活习惯,而这种习惯的建立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这对贫困生来说,是相对困难的。另外,贫困生对大学学习环境的适应也会更困难一些,由于经济的原因,他们不能和其他学生一样拥有录音机、电子词典甚至电脑等自学工具。因而要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贫困生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其次,贫困生在应对方式上的不正确、不完善也导致了他们抑郁心理的产生。贫困使贫困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在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并产生了种种心理障碍。有的贫困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并不可抑制地抗拒着师生善意的同情,他们不愿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生活封闭,还有些贫困生由于贫困而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影响了心理健康。

三、解决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的对策

高校应充分利用政府当前重视和推进大学生助学贷款的有关政策,帮助贫困大学生建立完成学业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经济贫困保障线,从而使贫困大学生从根本上消除心理焦虑。

高校还应充分认识到青年贫困大学生的社会人格和心理发展是具有可塑性的,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绝不应仅仅限于心理咨询,而是应该形成一个包括校园文化建设、思想道德教育和经济帮助体系在内的综合性的教育环境。

高校应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心理卫生的角度,帮助贫困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获取心理健康。对贫困生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给贫困生以关爱,开拓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家庭环境和他们特殊的生活经历所造成的,我们在关注他们精神世界的同时,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心理健康与挫折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为同学增进交往、接触社会、锻炼更多的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有助于他们个性心理的发展。

要帮助贫困生正确对待贫困,变消极为积极、由被动为主动,真正实现对贫困、挫折的理性超越。学校还要设法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在校园里提倡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鼓励其他同学走近贫困生,了解他们的生活,尊重他们的人格;主管学生工作的老师也要有更多的耐心、爱心,主动关心贫困生,体谅他们的心理感受。

贫困大学生应当从自己的实践中来增强自尊和自信,不仅在学习方面努力,而且要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勤工助学的意义不只在于能从一定程度上改善经济条件,更重要的是使贫困大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来克服困难,从而建立自己的尊严和信心。贫困大学生要从认识上改变对贫困的看法。贫困包括物质上的贫困和精神上的贫困。真正的贫困是缺乏知识、缺乏信息和获取信息的手段。懂得拥有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就是财富。不要认为贫困决定一切,要认识到当下的贫困并不意味着一生的贫穷,自己的物质条件虽然不如别人,但自身具有的如坚韧、勤奋、吃苦耐劳等品德都是自己独有的美德;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只要宽容待人、诚实、大度豁达,别人就愿意与你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学校园里人才济济,不要盲目通过追求成绩来满足自尊的需要,学习能力的获得、创造力的发展以及健康人格等都是学有所成的体现。贫困大学生更要百倍珍惜上大学的机会,努力消除自卑,增强自信、自强、自立意识,用知识和能力来武装自己,以自己能够拥有服务于社会的知识和能力为荣。让人格朝着有益于身心、适应社会的方向发展。

当然,高校贫困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国家对教育的投入、社会的支持、家庭的责任以及大学生本身付出的努力等多方面因素。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同时也交织着思想问题和管理问题,因此,解决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将是高校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需要教育、管理和引导的结合,也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本人的共同配合和努力。

摘要:高校贫困生问题是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在对贫困生进行生活上关心和经济上资助的同时,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值得我们分析研究并寻求对策。本文首先分析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其次剖析了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成因,最后提出解决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脱贫”对策。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特点,成因,对策

参考文献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分析 第4篇

【关键词】scl-90;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显著差异

一、前言

高职贫困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由于其学业成绩低,家庭环境及就业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心理健康问题尤其值得我们教育者关注。近年来国家关于大学贫困生的一些奖助学等政策,对减轻其经济压力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但远远未能解决其“心理贫困”问题。本文试图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就当前高职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现状进行研究,以期为高职院校针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提供参考。

二、对象和方法

1.对象。本研究选取邢台市两所高职院校进行问卷调查。被调查的贫困生选自学院困难生信息库,而非贫困生则是对学院的非贫困生整体进行随机抽样获取的。选取的对象兼顾性别、专业以及来源地等方面的平衡。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500份,全部有效。其中贫困生为200名,非贫困生为300。贫困生中男生120人,女生80人,城市85人,农村115人。

2.方法。本次采用scl-90的问卷调查,本问卷全名叫90项症状清单(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SCL-90内容量大,反映症状丰富,较能准确评估病人自觉症状特点,且有较好的效度,是应用最广的自评量表之一。量表共90个项目,包含有较广泛的精神症状学内容,從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均有涉及。

统一发放SCL-90问卷,告知被试统一的指导语,在规定时间内收回问卷600份,最终有效问卷600份。采用spss13.0软件对抽取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处理。主要统计方法有百分比统计、差异检验等。

三、调查的结果说明

表一: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各因子对照检验

(注:*P<0.05;**P<0.01;***P<0.001,以下同)

从表一可以看出,贫困生在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上要弱于非贫困生,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意义。在强迫、人际关系、焦虑、偏执及其它因子上的得分明显高,尤其在人际关系和其它(睡眠和饮食方面)因子上得分最显著。

总之,通过此研究给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工作者以参考和启示,学校对于贫困生在给予经济帮助的同时也要兼顾贫困生的心理贫困现象,让其身心都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段素梅.高校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9(1).

[2]方慧兰.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11).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分析 第5篇

随着经济、科技、社会的飞速发展,非常多的中国人进入了小康,富人越来越多,贫困似乎已然悄悄远离。但从整个社会来看,贫富差距越发明显,可观的富人数目丝毫不能掩盖较之更甚的贫困人数。而在贫困人员中,以贫困大学生最具代表性。

此次问卷调查,我们从贫困同学对家庭状况、对待贫困的态度以及面对贫困时的解决方式等方面做了较为详细的了解。

调查结果显示,贫困大学生多数会在闲暇时间当家教,发传单或者做其他勤工俭学的工作,他们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尽量减轻家庭负担。另外,多数贫困大学生觉得自己身上的压力会比其他同学来得大一些,但也正是如此,他们在学习上更为刻苦,但也不免显得有些孤独。在面对有关社会资助的问题时,贫困大学生显得十分坦然。接受帮助,为努力奋斗创造更好的条件,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将来尽己所能回报他人,回报社会。

此次调查范围还不够大,或许还不能代表大多数贫困大学生的想法,但也实实在在发现了贫困大学生压力较大,孤独感较高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莲山课 件 ]高校乃至社会应该采取恰当的措施来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关注和帮助,这不仅有利于贫困生的健康成长,而且有利于高校的稳定发展: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咨询

各个高校均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逐渐加大比重,在以贫困生心理教育为主的前提下,加强对其他学生的心理教育。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同时培养有资格有能力的心理咨询师,定期对贫困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定期邀请专家举办心理讲座,缓解贫困生的心理压力。

2、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

进一步完善“奖、贷、补、助、免”多元资助体系,除设立贫困生国家奖学金外,鼓励各大企业在校设立专项贫困生奖学金。学校应建立完善为贫困学生寻找临时工作岗位的相关机构,帮助减轻贫困学生的经济压力。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应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如周末文比、寝室文化、班级文化等,建立一种民主、文明、相互尊重的校园文化氛围,使贫困生在宽松的人际环境中学习、生活,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把自己融入到大集体中去。

贫困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需要的是尊重、鼓励和帮助,我们要做的是相互学习,相互尊重。

贫困大学生问卷调查感想

2近期,我们小组进行了一次校贫困生的现状调查,以便能从实际方面解决我校贫困生状况及所遇到的困难。

贫困大学生是一个不小的群体,如何能够使这些大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业,不但家长关心,也是学校和社会关心的问题。虽然现在有很多热心团体和个人都在进行救助活动,但是毕竟不能开展大面积的救助工作。

从贫困生的月生活费情况来看,月生活费在300元以下的贫困生占总体比率的7%;月生活费在300—600元的贫困生占总体比率的68%;月生活费在600—800元的占总体比率的20%;还有小部分贫困生月生活费在800元以上。在每月的开支去向上,78.58.%的贫困生大部分用于吃饭;有21.70%的贫困生的开支一半用于吃饭一半用于购物;仅仅有1.89%的贫困生扣留伙食费大部分用于购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用品。从消费来源看,调查显示79.25%的贫困生是家庭资助;靠亲朋好友资助的占5.66%;靠社会公益认识和政府资助的人仅占总比率的0.94%;通过借贷的贫困生占1.89%;有10.58%的贫困生的消费主要依靠勤工助学和兼职。从调查中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的贫困生的消费是由家庭资助,社会公益基金和政府资助等资助覆盖面小。

贫困生的心理状态总体上是比较健康的。他们朝气勃勃,敢于竞争,学习刻苦,奋发图强,有强烈的求知欲,有较强的意志力、能力和耐受力;能适应群体、社会和学校环境;能正确认识自己,拥有完整的人格和自我意识;对人生和前途有信心;能够自我控制,独立地思考和冷静地处理问题。但他们的心理负担会比非贫困生沉重,还有很多贫困生心理上存在种种不同程度的问题,严重的发展为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这些都是学校工作不能忽视的潜在问题。

在人际关系方面,贫困生的人际交往态度比较积极,大部分贫困生都有自己的好朋友,这因为贫困生来源地环境相对单一,人际关系相对简单朴实,沟通相对比较容易,比较容易交到好朋友;也有少部分贫困生不愿与人交往,其主要因素是自卑、羞怯、受到排挤等等。

对此我们经过讨论和参考,提出以下一些改善措施:

(一)、完善助学体系,力求公正公平,根据学生的家庭真实情况和在校生活表现确定贫困生名额,严格考察。

(二)、扩大贫困生补助金额的发放。

(三)、提供更多的兼职机会,让贫困生勤工俭学,自食其力,提高其自身生存能力。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分析 第6篇

本文旨在了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干预提供依据,通过采用CCSMHS对5044名新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大学本科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全国常模;男生心理健康水平优于女生;农村生源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城镇生源学生;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差异,这说明目前该校本科新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是良好的,但要关注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根据不同群体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作 者:毕爱红 杨卫华 周生江 孙桂香 马勇  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新疆,石河子,83 刊 名:文教资料 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4 关键词:大学本科新生   心理健康   问卷调查   分析及对策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及分析 第7篇

为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现状,我们决定在三、四、五、六年级进行心理健康问卷普访,问卷收上来以后,我对六年级学生的问卷进行了认真地阅读与分析:

一、从问卷本身来看

这份问卷题目出的不是很好,如第3题“老师布置的作业”可以选择“认真完成;完成一些;不完成;边做边玩”,第18题“对学校的纪律和常规要求”,可选答案“自觉遵守;老师来就遵守;有时违犯;经常违犯”,从我了解的一个学生选择的答案与他的实际情况来看存在不诚实性。这就使问卷的可信度降低了。为此,我学习了相关的书籍,原来,在问卷调查一开始的地方应该把为什么设计这样一份问卷,谁设计的,设计意图等一系列情况说清楚,这样才能消除被调查者心中的疑虑,提高问卷的可信度。而且,题目设计时也要考虑到被调查者的心理,避免会给他们带来压力的问题,像18题就容易使被调查者在做问卷时产生下意识的自我保护,为减少麻烦而做出随意的回答。

二、从一些问题答案的统计来看

我们从一些问题的统计数据中很容易看出一些情况。

如,第1题“你上学读书是为了什么?”五年级绝大多数被调查学生选择的是“A没有知识不能生存”,其中有9人选择的是“D读书后赚大钱”。首先我们说无论有多少同学是随意性选择的,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被调查同学中大部分是明白或者说是在家长、老师、社会的影响下了解没有知识不能生存是一条真理。而少数学生的读书为赚大钱多多少少受传统思想“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影响,受社会上一些没有文化照样挣大钱的人的不正常现象的诱惑。

第2题“课堂上老师提问”六年级大多数学生选择的是“想一会儿再回答”,其中7人选择了“A马上回答”,19人选择了“D老师抽问才答,一般不回答”,从这个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同学们大多能认识到老师提问以后必须思考好了再作答,但是因年龄和学习现状等问题,六年级学生与低、中年级学生不同,不愿意举手,等老师抽问才回答是课堂中比较常见的状态。

第4题“期末考试时”选择“心情紧张;有点紧张;无所谓;有信心,不紧张”,我对六(1)班学生的选择做为分析,其中选择A的12人,选择B的20人,选择D的11人,可见学生对期末考试都比较重视,因为这关系到成绩报告单,也可能是家长比较关注而影响到学生。11位有信心不紧张的学生并不是学生成绩拔尖的,而是心理素质比较好,这与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培养分不开。

第5题“爸爸妈妈回家晚了感到不安”,仍旧是分析六(1)班学生,其中28人选择会不安,18人选择不会不安。从这一问题中可以看出学生对父母的依赖程度,作为高年级学生来说,他们中已经有一部分开始进入青春期,比较独立,就问卷分析看,他们的内心深处仍十分希望有父母做伴。如今,父母时常因为忙于工作、应酬,忽略了对孩子成长的一种关注,本人认为这是造成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

第6题“看电视遇到伤心或感人处时”我以六(1)班学生的回答做了统计,其中9人选B“没有眼泪”,7人选C“那是假的”,12人选D“非常激动”,其余同学均选择的是“跟着流泪”。对于这个结果我还是有些意外的,我发现被调查的孩子比我想象中的要理性的多,但同时也感到一点焦虑,他们的理性会不会

给他们的情感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今的孩子越来越个性,越来越缺少同情心也是社会必须要关注的。

第12题“你心中的秘密最想告诉”A老师;B家长;C好朋友;D谁也不说。我对同学的回答进行了统计,选A的1人,选B的没有,选C的18人,选D的27人;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此班的孩子特别需要心理辅导课,因为一个人总把事情藏在心里,不能得到释放,长此以往对健康成长不利。还可以看出一点——六年级学生对教师已经没有了依赖,对家长的依赖也不多,同伴交往成了他们主要的情感沟通渠道。

第13题“当别人不小心踩了你一脚”,其中选A的是多数,选B的10人,选D的10人;从这道题目的回答也可以看出班级与班级的学生之间存在着不协调性,此班的学生比较顶真,若正确引导,让它在学习、工作发挥其长处,那就是好事,若没有正确引导,让它存在于人际交往中,那将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第15题“对左右为难的事要果断选择一种方法”,我也是对六(1)班同学的回答进行了统计,选B的20人,从这儿能看出学生还需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需要增强自信。这对他们的未来是非常需要的。

第16题“做事情不成功时”,我对同学的回答进行了统计,选A的15人,选B的9人,选C的18人。我认为选A的学生比较有个性,我喜欢;选B的学生比较会做事,成功的机会更多一些;选C的同学比较容易放弃,当然也不排除明智的特例。

贫困大学生消费状况及心理分析 第8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等诸多因素, 近年来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群体-----贫困大学生。贫困大学生可以说是大学生中心理负担最重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承受着来自家庭经济窘迫而带来的最直感的痛苦, 吃的最差, 穿的最差, 带来了生理和心理的双重不适;他们承受着来自社会的歧视、同学的轻视等外在压力, 践踏着本已不强的自信;承受着不得不求助于他人、学校的无奈, 时常处于“丢掉”自尊后的尴尬处境等等, 由于这些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 使贫困生出现自卑、焦虑等不良情绪, 这不仅阻碍了他们本身的成长, 也对整个大学生群体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根据有关部门调查研究:在高校中贫困生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0%以上, 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5%左右。并且贫困生的人数在不断地上升。一个特殊而又不断壮大的群体势必会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当然在这庞大的群体中还是有许多贫困生把贫困作为自己成长的动力, 自立自强, 勇于拼搏, 但仍有不少贫困生不能走出心理的阴影, 而这些心理阴影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他们固有的消费心理和消费特点。因此研究贫困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状况, 尽快解决由此带来的种种问题已是迫在眉睫。

二、贫困大学生的界定及特征

贫困大学生是在高等教育扩招后才逐渐显露的一个群体, 因此对于“贫困大学生”这一概念并没有统一的界定。本文选取了谢树玉等人对贫困生的定义, “在中国的每一所大学, 几乎都存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除了紧张的学习, 还得为学费、为养活自己而操心、奔波。走进教室他们是大学生;走出校门他们是打工族, 他们挣回了养活自己的钞票, 也积攒了别人不曾有的经历和体验, 他们吃着最便宜的菜, 穿着最不入流的服装, 却也是大学里最刻苦的一群, 他们, 被称为贫困大学生。”这一定义用的是最通俗的语言, 涵盖的却是大多数贫困生最真实的生活状况。

综合人们对贫困生这一群体特征的调查, 笔者发现, 高校的贫困大学生绝大多数为非独生子女, 而且男生的人数略高于女生, 他们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和比较偏远的小城镇, 甚至是山村这些经济非常不发达的地区, 来自城市的贫困生非常少, 当然他们的共同点都是来自于低收入的家庭。

三、贫困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及特点

(一) 消费水平低

大学生的开支主要来源于家庭, 因此, 相对于非贫困生而言, 贫困生的消费水平是较低的, 据童玉英对贫困生消费现状的调查, 领过困难补助金的学生平均每月开支在291.5元, 而未领过困难补助金的学生的月开支则在445.30元。当然贫困生的消费水平低还表现在他们较少或几乎不出入高档的消费场所, 如歌舞厅、高级餐馆、健身场馆等, 甚至没有一次的外出旅游, 没有买过一次名牌产品。

(二) 消费结构单一

贫困大学生的消费类型一般属于生存型和维持型的, 因为总额较少的资金要维持正常的开支, 消费就必须用在必需品上, 否则能省则省。根据童玉英对武汉市的高校及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校的贫困生调查中数据显示:在伙食费上花费150元以上的贫困生人数占贫困生总人数的53.4%, 所有消费中伙食消费为第一位, 其次是日用品消费;贫困生中从未去过高档娱乐场所消费的占60%, 固定的金额用于伙食和日用品的消费, 所剩的也就寥寥无几了, 因“囊中羞涩”而使贫困生的消费结构较为简单和固定。

(三) 消费理性化

1. 适度消费

贫困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较差, 很多贫困生便选择勤工俭学, 利用课外时间打打零工, 赚取生活费用。因此与其他大学生相比, 贫困生更能切身的体会到金钱的来之不易和生活的艰辛, 加之每月较少的生活费用, 使得贫困生在消费时总能三思而后行, 分清“该花”和“不该花”的情况、“花多”和“花少”的情况。不攀比、不盲从、不冲动, 针对自己需要的、必要的进行消费, 把钱都花在刀刃上, 不大手大脚, 也不轻率地拿出自己的钱包。能够精打细算, 做到适度消费。

2. 计划消费

“在拿到一个月的生活费用, 你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多数贫困生会选择两种方式:一是只留下伙食费和日用品消费, 其余的存入银行。这样可以很好的避免冲动消费, 减少额外开支, 存入银行的钱可以备不时之需, 例如辅导班报名费用、意外开销等;二是详细列出本月的收支情况, 收入包括家庭给予的部分、勤工俭学的部分、奖补助部分等等。支出包括大到固定的生活和日用品费用, 小到本月计划送出的一份生日礼物。还有一个能保证理性消费的方法就是:记账。找来一个笔记本, 将自己一个月的所有开支都记录下来, 要分类记录, 这样几个月下来就能知道自己消费的基本情况了, 一个月的伙食费用的范围是多少, 日用品消费的范围是多少, 当再拿到一个月的生活费用时就知道自己应留下多少的“不动产”了。记账的好处也能让自己总结消费缺陷, 哪些消费是必不可少的, 哪些消费是可有可无的, 适当的调整不合理消费, 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 也就能养成好的理财习惯了。

四、贫困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特点

(一) 普遍的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 自卑心理在贫困生中表现的较为普遍, 相对于平常的大学生而言, 贫困生会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我, 因而自我意识更加强烈, 自尊心也过于强烈, 无论在各个方面, 包括消费, 他们都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称赞和认同, 一旦无法满足他们的自尊心, 取而代之的就是自卑, 这是由贫困生敏感多疑的特质所引起的, 他们甚至会因为别人不经意的几句话而自卑、伤心, 被刺痛的自尊心高度紧张起来, 随时准备保卫自己不受伤害, 像蚕茧一样, 因此看起来是受人称赞褒扬的自立自强, 其实都是在维护一颗敏感、柔弱的心。

(二) 理性消费心理强

1. 经济实力决定消费行为

由于实际的经济情况而使贫困生不得不规划自己的消费, 他们善于对仅有的生活费做出合理的安排, 并不断的说服自己放弃种种诱惑, 统计自己的收入和支出, 除去基本伙食费, 日用品消费, 还有用于突如其来的消费等固定消费后, 再考虑是否可以购买书籍、资料等。他们很少把金钱放在高档的的娱乐上, 即使有余额也会储存起来留以备用。

2. 贫困生固有的性格特征

根据孔德生对高校贫困生人格特征的研究表明, 贫困生的性格特征主要有: (1) 独立性强, 自主性强, 坚强, 自力更生, 用自己的能力支撑生活; (2) 勤俭, 精打细算, 不慷慨, 小气; (3) 自制力强, 善忍耐懂事, 责任心强, 早熟, 做事考虑周全。持有这三种性格特征的贫困生的比率依次是:51%、23%、13%、10%。多数的贫困生来自农村的多子女的家庭, 他们没有得到父母的溺爱, 从而养成了独立自主的习惯, 即使是第一次独掌经济大权, 也能表现的从容理智。加之多数的贫困生比较朴实、待人随和谦让, 自我约束性强, 善于控制自我。贫困生的这些性格特征使得他们在消费时拥有理性心理, 也使消费更加合理。

(三) 消费心理压力大

1. 现实情况带来的消费压力

贫困生的消费心理压力大主要来源于“没钱”, 他们多半来自农村, 经济状况较差, 而我国的高校多数坐落在城市, 消费水平较高, 他们中有人没见过十几层的大楼, 没见过蓝眼睛的外国人, 不会乘电梯, 也不会用电脑。强烈的新鲜感刺激着他们的神经, 然而巨大的经济落差和与周围人的格格不入让他们焦虑不安。

2. 角色期待带来的消费压力

由“贫困生”可以联想到的词汇有“寒酸”、“土气”、“朴实”等, 总之不会与“时尚”、“潮流”有关系。贫困生领到的奖学金尤其是补助金必须用在必需品上, 这就是周围人对贫困生的消费期望, 这种期望就是在告诉贫困生哪些消费是可以的, 哪些消费是不可以的, 哪些消费是可以的被接受的, 而哪些消费是不能被接受的, 甚至必需品的消费也应该是最低层次的, 比如吃饭只吃一些便宜的饭菜, 买的衣服也应该是廉价的等。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贫困生也有好奇心, 也崇尚美丽的爱情, 也热爱旅游。当贫困生消费于这些不被“默认许可”的消费时, 便会招来议论和指责。

五、对贫困生消费心理调适的建议

(一) 对贫困生本人的建议

1. 转变消极认知

转变消极认知对贫困生来说或许是最为重要的, 消极的认知会导致消极行为的表现, 消极行为的结果又强化肯定了内心的消极认知, 如此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对于消费也是一样, 怀揣着自卑和敏感, 不仅划伤了自己, 也给周围的人带来困惑。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都有闪光的优点, 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价, 自尊自爱、自立自强, 正确的对待消费,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形成健康消费。

2. 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乐观人生态度的建立对改变消费时的自卑心理具有很大调适作用。贫困大学生应培养出这样的人生态度:出身并不是由自己选择的, 自己也不是造成目前贫困状态的主要原因, 自己唯一可以把握的是面对贫穷的心态, 贫穷让我们更深的体会到了父母的艰辛, 我们会因此更爱他们, 也更爱周围的人, 贫穷也是促使我们不断向上的动力, 不断地去努力。每一件事都没有绝对的好与坏, 关键是我们如何去看待它。坦然的面对贫穷, 不以贫穷为耻辱, 抓住贫穷带给我们有利的一面, 释放出自己的能量, 将自己的坚强、善良与自强不息尽情的公诸于众。贫穷是财富, 也是苦难。它必定会带来种种困难和不便, 勇于去克服困难, 在克服困难的同时我们也多了一种别人不曾有的体验与感觉, 也培养了我们坚韧不屈的性格, 如此宝贵的收获, 将会带领我们不断地走向光明与幸福。

3. 学会寻求帮助

敞开自己的心扉, 积极地寻求外界的帮助, 当我们在物质匮乏时, 可以求助于他们, 而不至于使自己不消费, 过分的节俭, 当我们在消费产生矛盾和焦虑感受时, 积极地向他们“取经”。当然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来提高自己消费的耐受性, 积极反思自己的消费时的心理状况。

(二) 对高频率出现在贫困生身边的人的建议

亲人、朋友、同学等都是高频率出现在贫困生身边的人, 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是贫困生消费时的“镜子”, 贫困生会根据“镜子”来调整自己的消费观念和行为, 父母的日常消费原则给贫困生的消费习惯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因此需要重视家庭的消费环境。亲密接触的朋友往往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贫困生的消费理念, 贫困生会对周围的消费行为进行榜样效仿, 因此高频率出现在贫困生身边的人应给贫困生树立一个自强消费和理性消费的榜样。

(三) 对老师、辅导员及校心理咨询师的建议

老师和辅导员应该经常与贫困生进行交流和沟通,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在实际消费中学会如何花钱, 在消费时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 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同时校心理咨询师也可以开设一些关于消费的针对性讲座, 在合适的影片中加入一些理财的内容, 以指导贫困生合理消费。他们懂得一定的生活消费原则, 既不滞后消费也不超前消费。对于在消费方面应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 心理咨询师更要耐心地聆听他们内心的想法, 帮助他们走出消费误区, 拥有一个健康的消费心态。

(四) 对高校及社会的建议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分析 第9篇

关键词 高校 贫困大学生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高等教育在我国已经取得了长久的发展,尤其是在高校逐渐扩招的背景下,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的贫困大学生数量也有明显的增加,社会以及高校都需要对这部分特殊群体予以足够的关注,这样才能保证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并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因此,要关注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适当的调查,发现行之有效的办法,这样才能让心理健康教育变得更加有针对性,对于贫困生的成长也有重要的意义。

1 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特点

1.1 自卑心理突出

高校贫困大学生表现出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自卑心理,对于他们而言,很多都是来自边远而且贫穷的地区,没有较好的家境,会让他们自身觉得接受的信息和城市之中的学生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容易产生低人一等的感觉,进而产生自卑心理。①目前高校存在贫富差距较大,两极分化情况也比较严重,这样会让他们萌生攀比心理,而在经济方面的拮据更让他们的自卑心理表现得更加明显,时常出现对自己不满或是沉默寡言的状况。

1.2 自尊感过强

对于任何一个人而言,有自尊感必定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有过强的自尊感就会让人产生心理上的障碍。心理矛盾往往存在于自卑心与自尊感之间,如果有较强的自尊感,那必然会导致过强的自卑心。高校贫困大学生往往都争强好胜,不甘于落后,在能否得到他人的尊重上会表现出较为强烈的情感。一句十分平常的话语,都会让他们产生较大的压力,这种表现就是自尊感过于强烈。

1.3 抑郁、孤独、自我封闭

对于高校的贫困大学生而言,他们没有较强的心理素质,对于出现的困难和压力,也不能直视,大多情况下,会采取逃避的态度,这样导致的结果只能是越来越自我封闭,不能够与他人进行正常的沟通,让自己处于极度压抑的情绪之中。在调查之中,有一位高校的贫困大学生就说,他们拿着父母辛苦赚来的钱,只有混出人样,才能让他们有脸面,这样就会导致他们压力过大。②而当同寝室或是班级的同学都出去郊游时,自己却只能想着自己明天早餐的着落,这些都是明显的心理落差,容易导致抑郁、孤独、自我封闭的情绪。

2 高校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家庭方面的原因

高校贫困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家庭经济困难,在初中阶段,他们不会感到有明显的差异,一旦进入大学,这种来自经济方面的差异会让他们感到天壤之别。家庭经济比较好的大学生每天都穿名牌,进饭店,但是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却要为学费而担忧,为生活费而苦恼,这样就会引起极度的自卑心理。对于高校的贫困大学生他们会被家庭予以充分的希望,所有的寄托都押注在他們身上,他们身上担负着沉重的家庭使命感,这样就很容易让他们产生心理疾病。

2.2 大学校园环境的影响

大多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一旦来到繁华的城市,他们的生活、学习环境都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样就会让他们极其不适应。文化环境与中学校园之间出现了很大的差别,社团活动更加丰富,有更多锻炼和表现的机会,但是贫困大学生很难在这些活动之中找到自己生存的位置,进而会感到冷落。③贫困大学生没有更多的社会生活,相对而言,接触社会的机会比较少,这样一旦来到高校,现代化的文明程度比较高,贫困大学生就会受到言谈举止以及生活习性的困扰,他们的生活方式会在城市之中显得更加格格不入,进而出现不健康的心理。

2.3 贫困大学生自身人格素质的影响

在中学之中考量一个人的只有成绩,但是大学更多的是看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只有综合素质强,才能有更佳的表达机会,但是贫困大学生往往都不具备,这样就会受到自身人格素质的影响,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对于贫困大学生而言,他们更多时候会学习用功,刻苦,能够不断进取,这些都是良好的人格素质,但是有时候,虽然他们很用功,并且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他们就会感到羞愧难当,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成绩,进而对一些援助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这些都会影响心理健康的成长。

3 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应对方式研究

3.1 建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而且对于贫困大学生而言,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就会让生活方式、价值观都发生一些转变,负面情绪影响会更大,进而思维会受到限制,无法自拔。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的心理以及人格发展变得扭曲,导致在之后会有消极的心理阴影。这样就需要建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解决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后顾之忧,也能够帮助他们解决燃眉之急。贫困生的补助力度和范围也需要进一步被扩大,对于捐助结果也要保证公平、公正和公开,鼓励有条件的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解决来自家庭方面的压力。

3.2 重视良好家风、校风的宜传教育

良好的家风、校风对于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根据调查显示,很多贫困生都不愿意跟别人提到自己的父母,这些都是不健康的心理所导致的。而在学校之中如果受到教师的责备,他们更加愿意撒谎,编一些谎言来蒙混过关,这些都是社会风气所导致的。要进行良好风气的传播,这样能够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环境,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3.3 充分发挥班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的作用

高校贫困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很多是心理辅导无法解决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可以充分发挥班委、学生会以及社会的作用,让他们对学生进行指引,这样就会发挥“桥梁”作用,负责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任务。这样不仅仅能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能够让贫困大学生建立更加广阔的人际关系,从而树立信心,解除心理健康问题。作为大学之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会表现得更为明显,只有将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解决,才能更好地处理所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实践之中不断探索,国家、社会、高校以及家庭都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可以进一步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让他们无忧无虑地生活,健康地成长。

注释

① 金玲玲.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S1).

② 沈娟,谭根稳.我国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分析 第10篇

对大学生亚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及应对措施

大学生亚健康状况不容忽视,本文作者对大学生亚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为改善这一状况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及对策.

作 者:顾利亚 作者单位:常州纺织服装技术学院,江苏,常州,213000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7)分类号:G80关键词:大学生 亚健康 原因 措施

粤北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第11篇

粤北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采用“心理卫生自评量表”(SCL-90),对粤北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用SPSS1O.O软件对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发现粤北大学生的SCL-90各因子均分与国内青年组常模相比,存在明显差异,同时还存在年级、城乡、文理科、性别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差异.

作 者:李美华 周小宋 作者单位:韶关学院,教育系,广东,韶关,51刊 名:韶关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OGUAN UNIVERSITY年,卷(期):24(8)分类号:B841关键词:粤北大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差异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第12篇

1、你容易感到心烦意乱吗?

A.很少有B.有时候有C.大部分时间有D.绝大部分时间有

2、对于你的未来,你是何种态度呢?

A.我觉得未来毫无希望,无法改善B.我感到全景暗淡C.对未来我感到心灰意冷

D.我对将来并不失望

3、以下哪方面对你的给你造成的困扰最大呢?

A.人际关系B.学业C.爱情D.就业E.家庭情况

4、你的心情是否经常受到宿舍舍友的影响?

A.很少 B.偶尔 C.经常D从不会受到影响

5、当你遇到心理困扰时,你会:

A.向外界求助 B.自我心理暗示解决 C.转移注意力(拼命工作,学习等)D.从不理会 E.其他_______

6、你倾向于用那一种途径解决自己的心理困扰?

A.咨询广外大心理社B.向同学朋友倾诉 C.向父母或者其他长辈倾诉 D.找辅导员等老师诉说 E.其他________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竞争的加剧人们来自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这些压力既有生理上的又有心理上的。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我们大学生又会有哪些压力呢?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情感等方面的心里压力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1.您认为大学与高中的整体氛围差距大吗?()

A.特别大B.很大C.差不多D.无差别

3.您对现在的大学生活的适应状况如何?()

A.很好B.还可以C.较差D.差

4.考试前后您会有心情紧张吗?()

A.总是B.有时,特定在考前C.有时,特定在考后D.偶尔E.从不

6.您认为压力在您的学习生活中对您的影响怎样?()

A.正面影响,学习的动力B.没影响

C.有点影响,会影响情绪D.负面影响,无心向学

7.您认为英语四六级是否会给您带来心理压力?()

A.会B.有点C.不会D.无所谓

8.当您出现学习效率低下的状况时,您会觉得心烦气躁吗?()

A.经常会B.偶尔会C.很少会D.不会

10.您是否对学校或教学质量产生过不满的心理?()

A.经常有B.偶尔有C.很少有

D.没有E.未考虑过

11.您对自己的身形、容貌是否满意?()

A.非常满意B.满意C.无所谓

D.不满意E.很不满意

12.如果有条件,您是否愿意自己的身形、容貌有所改变?()

A.非常渴望B.希望有变化

C.顺其自然D.不希望

15.您与班上及宿舍同学相处如何?()

A.很好B.还可以C.不太好D.很不好

16.您认为自己在与别人的沟通交往上是否存在障碍?()(别人的沟通包括宿舍以及同

学和其他人的沟通。)

A.有很大障碍B.有时有障碍C.比较少D.无

17.您是否有知心朋友?()

A.有B.无C.不肯定他们是不是D.其他________

18.您与同学相处的状况是否会让您感到有压力?()

A.经常会B.偶尔会

C.较少会D.根本不存在19.当您对异性表白遭拒绝时,会感到有压力吗?()

A.会有很大压力B.论情况而定

C.压力较小D.不在乎

20.如果您单相思异性朋友,是否会有压力?()

A.会有很大压力B.有一定压力

C.压力较小D.没有压力

21.您专业的就业前景会给您带来压力吗?()

A.特别大B.很大C.一般

D.不太大E.不知道

22.您如何评价父母对自己的期望?()

A.非常高B.较高C.一般D.低E.很低

23.您认为父母的期望会带给您压力吗?()

A.很大B.一般C.较少D.没有

24.您对自己的前途感到困惑和担忧过吗?()

A.经常B.偶尔C.很少D.无

25.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会让您感到困惑吗?()

A.非常大B.很大C.一般

D.很少E.没有

26.您是否经常思考人生的意义、目标?()

A.经常B.偶尔C.较少D.无

27.遇到压力您会最先向谁救助?()

A.家人B.亲友C.男/女朋友

D.知心朋友E.老师F.学长

G.专业人员H.不找任何人

28.您会采取何种方式应对压力?()

A.转移B.发泄C.压抑D.自然调整

29.请将以下几项所带给您的心理压力由大至小排序

A.经济问题B.恋爱问题C.人际关系问题

D.家庭问题E.学业问题F.人前途及就业

G.国家发展前途

排序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您所经历的所有压力中对您影响最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除以上所写您其他的心理压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您的基本资料:

性别专业年级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分析 第13篇

1 高职院校贫困学生的就业心理

在就业心理方面, 多数来自农村的贫困生具有积极的行为和心理特点, 他们中有很多是依靠国家、社会和学校的资助完成学业的, 因而怀有感恩之心, 立志在学成之后回报社会, 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国家贡献力量。另外, 艰苦的生长环境和艰难的求学经历造就了他们坚忍的性格和不屈的精神, 使他们在面对任何困难时不轻易言败, 始终坚持自己的追求和信念, 在学习和工作中任劳任怨、脚踏实地、责任心强、不怕困难和挫折、讲诚信、适应能力强。但也有少数贫困生在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和自身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时, 出现一些消极的就业心理特征,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焦虑自卑心理

焦虑是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担忧或恐惧情绪, 表现为持续性精神紧张, 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症状, 如心悸、口干、胸闷等。贫困学生期望毕业后能留在大城市, 去大企业工作, 不愿意到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工作, 更不愿意下基层、回农村。然而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往往事与愿违。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给他们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使他们在求职过程中常常忧心忡忡、烦躁不安。由于贫困学生内心较为敏感, 拥有的教育资源有限, 课外活动较少, 甚至有部分学生要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勤工俭学来完成学业, 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不佳、综合素质不高, 造成贫困学生的就业能力不强, 缺乏自信心和勇气, 回避竞争。这种自卑心理使得一部分贫困学生在就业中瞻前顾后、优柔寡断, 不敢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 错失就业良机。

1.2 逃避现实心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就业市场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 贫困学生在面对挫折时较非贫困学生更加感到无能为力, 往往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等。有些贫困生因为一些就业挫折而主动放弃就业机会, 对就业抱着消极应对的态度。

1.3 消极迷茫心理

在以市场化为主体、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下, 各种社会关系对大学生的就业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毕业生就业不单是个人能力的比拼, 更是家庭背景、人脉关系的比拼, 客观上造成就业不公平。当一些在校期间表现不是太好的学生依靠父母的关系找到理想工作时, 贫困学生往往会怨天尤人, 无法摆正心态, 产生迷茫心理, 尤其在求职遭受挫折后, 很多人会产生消极心理。

1.4 嫉妒攀比心理

嫉妒是与他人比较, 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和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敌意情绪, 带有攻击性[2]。少数贫困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因为心理不平衡、盲目攀比、强烈不满而产生嫉妒心理。一些贫困学生觉得自己在能力、学习成绩方面比其他学生优秀, 仅仅因为家庭贫困、缺乏社会资源等原因致使自己就业困难, 因此心理极不平衡, 产生嫉妒心理。还有一些贫困学生忽略自身及家庭条件, 喜欢攀比, 爱慕虚荣, 选择了较高的就业目标, 结果造成就业困难。

2 解决高职院校贫困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2.1 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预防贫困毕业生出现就业心理问题

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心理教研室、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毕业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服务中心的作用, 针对贫困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焦虑自卑、逃避现实、消极迷茫、嫉妒攀比等心理, 可以通过年级团体辅导、就业心理培训、就业咨询服务等多种方式开展心理辅导与干预, 并与学院团委联合举办心理知识讲座等活动, 加强心理沟通, 帮助贫困毕业生提高抗挫折能力和自我调节情绪能力、增强自信, 预防和消除就业心理问题,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2 建立贫困毕业生心理档案, 开展一对一服务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高校要继续加大对困难群体毕业生的帮扶力度。建立困难群体毕业生信息数据库, 开展一对一服务。”[3]高职院校通过搜集整理和跟踪调查贫困学生从入学至毕业期间的心理信息, 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贫困生心理档案, 做到人数清楚、情况了解、指导服务到位, 并实行一对一帮扶。中国医科大学高职学院2011年共有毕业生434人, 其中贫困生155人, 学院在党政领导的带领下, 每位共产党员负责一位贫困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结果使155名贫困生全部就业。

2.3 加强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教育, 提高贫困生的就业能力

高职院校要成立就业指导教研室, 对各个年级的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尤其是对贫困生要有针对性地提供关于就业政策、求职技巧、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帮助。学校要引导贫困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 明白其中的机遇与挑战, 了解相关政策,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转变不理性的就业观念, 从而减轻心理压力, 做好就业心理准备。针对贫困生的一些劣势, 如语言表达、组织协调、人际交往技巧不强的情况,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相应的培训, 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 增强就业技能。近几年, 中国医科大学高职学院就业办聘请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临床医院的护理部主任、护理学资深专家为护理专业的毕业生进行了就业指导, 主要内容有求职择业的心理准备、面试的技巧、护士礼仪等。培训卓有成效, 显著提高了护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初次就业率达到95%。

2.4 营造和谐校园环境, 鼓励贫困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指出, 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与有关部门积极协调配合, 继续精心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色岗位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以及本地基层项目。同时要因地制宜, 努力开辟毕业生到社区、乡镇卫生院 (所) 、幼儿园等基层单位就业的新渠道[3]。高职院校可以开展大学生自主创业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功校友宣讲团等活动, 引导毕业生转变观念, 走投身基层、艰苦奋斗、自主创业的成才之路;做好就业形势与政策宣传教育工作, 引导贫困毕业生正确定位、科学择业, 培养他们支援家乡基层建设的意识, 鼓励其投身到西部建设、家乡建设中去。

贫困毕业生就业是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方面, 做好贫困生就业心理辅导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 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沉重的经济压力, 贫困毕业生应该正确认识自己, 客观分析自己的能力、兴趣、优势和不足,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调整就业心态, 勇敢面对竞争、应对挑战。

摘要:做好高职院校贫困学生就业工作, 不仅是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还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 对于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贫困学生总体上表现出积极的就业心理特征, 但也有少数学生出现一些消极的就业心理。要继续加大对贫困学生的帮扶力度, 给予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的学生群体积极有效的帮扶, 帮助其缓解心理压力并顺利就业。

关键词:高职院校,贫困学生,就业心理

参考文献

[1]汪琦.试论高校贫困大学生救助体系——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11, 25 (3) :106-109.

[2]夏冰丽, 朱利娟, 郑航月.西方妒忌研究介绍 (综述) [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8 (7) :526-528.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分析 第14篇

【关键词】心理资本 心理健康 贫困生 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021-03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高校贫困生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党和政府采用各种奖、助、贷、减、补等政策从经济角度资助贫困生,各高校也积极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这些措施有效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压力,保障大部分贫困生能够安心学习,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努力拼搏。然而,贫困生的问题不仅仅是经济贫困,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精神贫困。已有研究表明,贫困生中25%的个体因为贫困而时常自卑,24.1%的同学受挫后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21%的贫困生存在轻度以上封闭心理。这一现实表明,不仅要从经济上帮助贫困生,也要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援助。

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 Capital,简称PsyCap)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是超越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一种核心心理要素,是促进个人成长和绩效提升的心理资源。关于心理资本的构成维度,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本研究采用Luthans的观点,认为心理资本由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韧性等因素组成。研究表明心理资本是一种类状态的心理要素,是可以改变和开发的,通过对心理资本的投资和开发,可以改善个体的绩效和提高个体的竞争优势。提高贫困生心理资本,增强其自我意识,推动其自身发展,提升其竞争优势,将有助于贫困生摆脱心理贫困,促进其健康发展及未来的成长成才,并最终实现助人自助的目的。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拟从实证角度考察贫困大学生心理资本现状及心理健康特点,为培养贫困生积极心理资本,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

二、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随机抽取南宁市某高职院校18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66份,有效率为92.2%。被试平均年龄为19.51岁,男生83人,占50.0%;女生83人,占50.0%;文科生91人,占54.8%,理科生75人,占45.2%。

(二)研究工具

1.积极心理资本量表(PPQ)。采用张阔等人(2010)编制的《积极心理资本量表》,共26个项目,包括自我效能、韧性、希望和乐观4个因子,其中第8、10、12、14、25题为反向计分题。采用七级计分,各因子项目得分之和即为因子得分,分数越高,表示个体正向心理能力越强。

2.自尊量表(RSES)。该量表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共10 个项目,4级计分,将各项目得分之和作为自尊分数,得分越高表明自尊水平越高。

3.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采用郑日昌(1999)等人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测查贫困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量表共28题,包括交谈交流困扰、交际交友困扰、待人接物困扰和异性交往困扰四个维度。采用(是-1、否-0)两点计分,分数越高,表明人际关系困扰越严重。

4.简易应对量表。问卷为自评量表,采用四级评分(相应的评分为0、1、2、3)。积极应对维度由条目1-12组成,重点反映积极应对的特点,如“尽量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和“找出几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消极应对维度由条目13-20组成,重点反映消极应对的特点,如“通过吸烟喝酒来解除烦恼”和“幻想可能会发生某种奇迹改变现状”。结果为积极应对维度平均分和消极应对维度平均分。

5.抑郁-焦虑问卷。采用scl-90中的抑郁和焦虑因子项目作为考察被试抑郁和焦虑情绪的指标,其因子均分作为被试抑郁和焦虑的症状指标。

(三)施测和数据处理

随机抽取180名贫困生进行个体施测。采用SPSS13.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一)贫困生心理资本现状

贫困生心理资本总均分为4.91,与量表中值4进行单样本t检验发现,贫困生心理资本显著高于中值4(t=29.18, P<0.001)。对不同性别的贫困生心理资本及其各因子进行差异比较,结果发现:男生的自我效能因子、韧性因子、乐观因子和心理资本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P<0.001),而希望因子的性别差异不显著。对文、理科贫困生在心理资本及其各因子上的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理科生自我效能因子显著高于文科生(P<0.01),其他因子无显著差异(见表1)。

(二)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

本研究以自尊量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简易应对量表、抑郁-焦虑问卷考察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1.贫困生自尊水平。本研究中被试在自尊量表上的最高值是30分,最低分是23分,平均值是28.187分。对贫困生自尊均分与大学生常模(M=30.155,SD=4.035)进行单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贫困生自尊水平显著低于普通大学生的自尊水平(t=-15.723,P<0.001)。

2.贫困生的情绪状态。对贫困生的抑郁焦虑水平与全国常模进行单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被试的抑郁、焦虑水平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见表2)。对贫困生抑郁焦虑情绪的性别、学科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男生的抑郁、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女生,文科生的焦虑水平显著高于理科生(见表2)。

3.贫困生人际关系困扰情况。在人际关系困扰总分上,得分在0-8分的被试有97人,占58.43%,得分在此区间说明个体在与朋友相处上的困扰较少。得分在9-14分的被试有28人,占16.87%,得分在此区间说明个体与朋友相处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得分在15-19分的被试有41人,占24.70%,得分在此区间表明个体在同朋友相处上的行为困扰较严重。

对人际关系困扰的4个维度及总均分的性别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女生的人际关系困扰程度显著高于男生(见表3)。对人际关系困扰的4个维度及总均分的学科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文科生在待人接物上的困扰显著高于理科生,其他维度差异不显著(见表3)。

4.贫困生的应对方式。贫困生积极应对方式均分为1.81,消极应对方式均分为1.02,应对倾向为0.89,可见贫困生的积极应对多于消极应对,应对倾向是积极正向的。接着对被试应对方式的性别、学科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男生的积极应对方式和应对倾向均显著高于女生,而女生的消极应对方式显著高于男生。文、理科贫困生在应对方式和应对倾向上均无显著差异(见表4)。

四、讨论

(一)贫困生心理资本现状

本研究发现,被试各项积极心理资本均显著高于中值4,即贫困生的心理资本水平相对较高。男生的自我效能、韧性、乐观和心理资本均显著高于女生,而希望因子的性别差异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性别角色的差异所致,传统观念上,男性被认为是勇敢、坚强、富于冒险精神和具备统治、领导能力的,女性则是温柔体贴、顺从、可爱和情绪化的。因此,面对同一问题,男性往往较女性更为自信、坚韧、乐观。本研究还发现,理科生在自我效能因子上显著高于文科生,与已有研究结论相一致。这可能是由于理科生更倾向于客观理性思维训练,文科生则更倾向于感性思维训练。这使得理科生在面对挑战时,能够更加客观、现实,而文科生可能相对情绪化、情感波动大,容易自我否定。另外,理科生具备一技之长,对未来的发展更为确定,而文科生掌握的知识相对抽象,使得他们更容易质疑自身的能力素质,并产生不自信。

(二)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

1.贫困生自尊水平、人际关系困扰情况及抑郁、焦虑情绪。本研究发现,贫困大学生自尊水平均显著低于全国常模,抑郁、焦虑水平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男生的抑郁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女生,文科生的焦虑水平显著高于理科生。在人际关系困扰总分上,人际关系困扰在一般和严重程度达到41.57%,相对较多。女生的人际关系困扰程度显著高于男生,文科生在待人接物上的困扰显著高于理科生。与当前许多研究结果相一致。已有研究表明,贫困生自我认知失调、抑郁、焦虑、人际关系障碍、自卑、孤僻等问题显著。可能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贫困生容易产生自卑感,进而导致低自尊的出现;此外还可能因为自卑而自我封闭,影响其社交行为,而人际交往困扰又可能会引发抑郁和焦虑情绪。可见贫困生的心理健康不容乐观,如果不及时加以教育引导,很容易出现诸多问题。

2.贫困生的应对方式。应对方式是个体在应激状态下所做出的认知行为努力,是其社会适应与发展的重要指标。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并促进个体的良好适应;消极的应对方式则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导致适应不良。本研究显示,贫困生的积极应对方式多于消极应对方式,总的应对倾向是积极正向的,与朱志明的研究相一致。这说明大学生在遇到应激事件时,一般能够面对现实,理性分析,适当采取解决问题的方式应对困境。此外,研究还显示,男生的积极应对方式及应对倾向均显著高于女生,而女生的消极应对方式显著高于男生。而王红菊的研究发现,男生的积极应对方式显著低于女生,在消极应对方式上性别差异不显著。这可能受到我国传统文化观念和性别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差异的影响,相对于男生而言,女生是弱势群体,独立性较差,遇到问题可能更容易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

五、结论

综上,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贫困生心理资本的总体水平较高;第二,贫困生自尊水平显著低于全国常模,抑郁、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全国常模;第三,贫困生人际关系困扰在一般和严重程度达到41.57%,相对较多;第四,贫困生的积极应对方式多于消极应对方式,总的应对倾向是积极正向的。

【参考文献】

[1]李焰,邱显清.根据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增(1)

[2]Fredluthans,等.心理资本[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3]Luthans F,Youssef C.Human,Social,and Now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Management:Investing in People for Competitive[J].Advantage.Organizational Dynamics,2004(2)

[4]贺斌.高职高专贫困生心理资本、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4(4)

[5]潘清泉,周宗奎.贫困大学生心理资本、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7)

[6]李林英,肖雯.大学生心理资本的调查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1(1)

[7]徐大真.性别刻板印象之性别效应研究[J].心理科学,2003(4)

[8]周珂,潘莉.贫困大学生自尊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探析,思想政治教育究,2010(5)

[9]姚春,吴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成育,2007(1)

[10]康育文.贫困大学生心身健康与自尊、人格、人际关系、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5

[11]罗伏生,沈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3)

[12]胡春红.贫困大学生和非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的多重比较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

[13]Joff PE,Bast BA.Coping and defense in relation to accommodationamong a sample of blindman[J].JNervMentDis,1978(166)

[14]朱志明.贫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及其相关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4)

[15]王红菊,李洁,曹永敏.大学生自我和谐与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其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7)

[16]李传玲.贫困大学生应对效能、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广西学生资助研究专项课题(2014ZZ022);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2015年项目“以职业为导向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改革与创新”(桂教职成[2015]22号)

【作者简介】班兰美,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上一篇:双曲线的几何性质题下一篇:无中生有习作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