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纺织业发展史

2024-06-20

中国古代纺织业发展史(精选8篇)

中国古代纺织业发展史 第1篇

中国纺织业发展历史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纺织业在中国既是传统产业,也是优势产业,为国民经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之所以纺织业能成为中国经济的大块头之一,和纺织业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是分不开的。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 纺织品的国家之一。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已经采集野生的葛、麻、蚕丝等,并且利用猎获的鸟兽毛羽,搓、绩、编、织成为粗陋的衣服,以取代蔽体的草叶和兽皮。原始社会后期,随着农、牧业的发展,逐步学会了种麻索缕、养羊取毛和育蚕抽丝等人工生产纺织原料的方法,并且利用了较多的工具。有的工具已是由若干零件组成,有的则是一个零件有几种用途,使劳动生产率有了较大的提高。那时的纺织品已出现花纹,并施以色彩。但是,所有的工具都由人手直接赋予动作,因此称作原始手工纺织。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发现有苘麻的双股线,在出土的牙雕盅上刻划着4条蚕纹,同时出土了纺车和纺机零件。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距今约6000年)出土了编织的双股经线的罗(两经绞、圈绕起菱纹)地葛布,经线密度为10根/厘米,纬线密度地部为13~14根/厘米,纹部为26~28根/厘米,是最早的葛纤维纺织品。河南郑州青台遗址(距今约5500年)发现了粘附在红陶片上的苎麻和大麻布纹、粘在头盖骨上的丝帛残片,以及10余枚红陶纺轮,这是最早的丝织品实物。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距今5000年左右)出土了精制的丝织品残片,丝帛的经纬密度各为48根/厘米,丝的拈向为Z拈;丝带宽5毫米,用16根粗细丝线交编而成;丝绳的投影宽度约为3毫米,用3根丝束合股加拈而成,拈向为S拈,拈度为35个/10厘米。这表明当时的缫丝、合股、加拈等丝织技术已有一定的水平。同时出土的多块苎麻布残片,经密24~31根/厘米,纬密16~20根/厘米,比草鞋山葛布的麻纺织技术更进一步。新疆罗布泊遗址出土的古尸身上裹着粗毛织品,新疆哈密五堡遗址(距今3200年)出土了精美的毛织品,组织有平纹和斜纹两种,且用色线织成彩色条纹的罽,说明毛纺织技术已有进一步发展。福建崇安武夷山船棺(距今3200年)内出土了青灰色棉(联核木棉)布,经纬密度各为14根/厘米,经纬纱的拈向均为S拈。同时还出土了丝麻织品。上述的以麻、丝、毛、棉的天然纤维为原料的纺织品实物,表明中国新石器时代纺织工艺技术已相当进步。

夏代以后直到春秋战国,纺织生产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很大的发展。原料培育质量进一步提高;纺织组合工具经过长期改进演变成原始的缫车、纺车、织机等手工纺织机器。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有一部分纺织品生产者逐渐专业化,因此,手艺日益精湛,缫、纺、织、染工艺逐步配套。纺织品则大量成为交易物品,有时甚至成为交换的媒介,起货币的作用。产品规格也逐步有了从粗陋到细致的标准。商、周两代,丝织技术突出发展。到春秋战国,丝织物已经十分精美。多样化的织纹加上丰富的色彩,使丝织物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贵衣料。这是手工机器纺织从萌芽到形成的阶段。

这个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宫廷王室对于纺织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周的统治者设立与纺织品有关的官职,掌握纺织品的生产和征收事宜。商周的丝织品品种较多,河北藁城台西遗址出土粘附在青铜器上的织物,已有平纹的纨、皱纹的縠、绞经的罗、三枚(2/1)的菱纹绮。河南安阳殷墟的妇好墓铜器上所附的丝织品有纱纨(绢)、朱砂涂染的色帛、双经双纬的缣、回纹绮等,殷墟还出有丝绳、丝带等实物。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出土了纬二重组织的山形纹绮残片。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丝织品更是丰富多采,湖南长沙楚墓出土了几何纹锦、对龙对凤锦和填花燕纹锦等,湖北江陵楚墓出土了大批的锦绣品。毛织品则以新疆吐鲁番阿拉沟古墓中出土的数量最多,花色品种和纺织技术比哈密五堡遗址出土的更胜一筹。

秦汉到清末,蚕丝一直作为中国的特产闻名于世。大宗纺织原料几经更迭:从汉到唐,葛逐步为麻所取代;宋至明,麻又为棉所取代。这个时期里,手工纺织机器逐步发展提高,出现了多种形式:如缫车、纺车由手摇单锭式发展到多种复锭(每台3~5锭)脚踏式;织机形成了素机和花机两大类。花机又发展出多 综多 蹑(踏板)和束综(经线个别牵吊)两种型式。宋代以后纺车出现适应集体化作坊生产的多锭式。在部分地区,还出现利用自然动力的“水转大纺车”。纺、织、染、整工艺日趋成熟。织品花色繁多,现在所知的主要 织物组织(平纹、斜纹和缎纹)到宋代已经全部出现。丝织物不但一直保持高档品的地位,而且还不断出现以供观赏为主的工艺美术织品。元、明两代,棉纺织技术发展迅速,人民日常衣着由麻布逐步改用棉布。这是手工机器纺织的发展阶段。

明清纺织品以江南三织造(江宁、苏州、杭州)生产的贡品技艺最高,其中各种花纹图案的妆花纱、妆花罗、妆花锦、妆花缎等富有特色。富于民族传统特色的蜀锦、宋锦、织金锦和妆花(云锦)锦合称为“四大名锦”。1958年北京明定陵出土织锦165卷,袍服衣著200余件。第一次发现了单面绒和双面绒的实物,其中一块绒的经纬密度为64根/厘米和36根/厘米,丝绒毛的高度为 0.2毫米。棉织品生产已遍及全国各地。明代末年,仅官府需要的棉布即在1500万匹至2000万匹。精湛华贵的丝织品,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亚欧各国。

18世纪后半叶,西欧在手工纺织的基础上发展了动力机器纺织,逐步形成了

集体化大生产的纺织工厂体系,并且推广到了其他行业,使社会生产力有很大的提高。西欧国家把机器生产的“洋纱”、“洋布”大量倾销到中国来,猛烈地冲击了中国手工纺织业。中国在鸦片战争失败后,从1870年开始引进欧洲纺织技术,开办近代大型纺织工厂,从此形成了少数大城市集中性纺织大生产和广大农村中分散性手工机器纺织生产长期并存的局面。但是工厂化纺织生产发展缓慢,截至1949年,占主导地位的棉纺织生产规模还只有 500万锭左右。这是大工业化纺织的形成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纺织生产迅速发展。棉纺织规模迅速扩大,毛、麻、丝纺织也有相应的发展。纺织技术也有提高,已能制造全套纺织染整机器设备。化学纤维生产也迅速发展起来。但是人均水平,就数量最大的棉纺织生产能力来说,还不到世界平均数的一半,远远低于工业发达的国家。

从1953年起,中国开始进行有计划、按比例的大规模经济建设,1953~1957年期间,纺织工业建成200多万棉纺锭新厂,大体上接近原来70余年民族资本建厂的总和。以后,虽然有过一些曲折,但是,经过几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中国纺织工业无论是规模或是产品的数量和品种花色,都有了很大的发展。1981年中国 棉纺生产能力已由1949年的500万锭发展到1890万锭;毛纺生产能力由13万锭发展到74万锭。具有悠久历史的丝绸生产能力1949年 缫丝萎缩到只有 9万绪,建国后逐步恢复、发展,到1981年桑蚕茧 缫丝已达97万绪。麻纺生产能力发展到有 黄麻11.6万锭,苎麻5.7万锭,亚麻2万锭。印染布年产能力从十多亿米增长到82亿米。针棉织品的生产能力,从每年只能加工十多万件纱发展到可以加工 300多万件纱。化学纤维工业1949年前基本上是空白,到1981年在建规模100万吨,生产能力为60多万吨。1981年 棉织物产量143亿米,比

1949年的19亿米增长6.5倍,在全国人口增长80%的情况下,使人均消费量从建国初期的12尺增加到30尺以上,不但保证了10亿人口的基本需要,而且还能以相当数量的 纺织品出口,发展对外贸易。1981年纺织品出口换取外汇35亿美元。

自从1950年以后,国家分别从纺织工业布局的改善,天然纤维品种的改良,纺织机械制造业的形成,纺织机器的革新,科学管理的逐步推行,新型纺织技术的开发研究,纺织专门人才的培养等等方面对纺织业进行了大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和加入WTO以来,中国已成为全球纺织领域中最引人注目的国家之一。同时,纺织产业也是中国入世后的强势出口产业。在未来几年内,我国纺织工业总产值增长率仍将继续保持在6.3%以上。

据专家预测,今后几年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额年均增长将超过3%,这为我国纺织品出口带来更多机遇。配额取消后,中国纺织类产品在美国的市场份额2009年将会达到44%,2010年将达到71%。到2008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占全球的份额将比2008年提高6~7个百分点,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估计可达1000亿~1200亿美元,约占全球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30%左右。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际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美、日、欧等发达国家正发起或酝酿对我国采取新的限制措施,一些发展中国家与我国的贸易摩擦也进一步加剧,纺织行业扩大出口面临着严峻挑战。同时,挑战也是机遇。只要我们好好应对,中国纺织业又将迎来新的发展!

国经101潘俊

学号:201052095129

中国古代纺织业发展史 第2篇

影响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政策利好

2016年9月28日,工信部印发了《纺织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规划》提出,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为重点,增强产业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形成发展新动能,创造竞争新优势,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初步建成纺织强国。《规划》从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大力实施“三品”战略、推进纺织智能制造、加快绿色发展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企业综合实力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具体任务。《规划》作为“十三五”时期指导纺织工业发展的专项规划,将促进纺织工业转型升级,创造竞争新优势。

(二)“互联网+纺织”新模式

纺织行业受困于滞销威胁较大,该行业通过“互联网+”模式的应用,可产生较大改观。一方面,行业企业利用互联网可建立起直接面对终端客户的销售平台,同时可以第一时间获取客户关于所生产产品的直接反馈以便及时进行战略转进。另一方面,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大数据技术等于企业而言,可以较好的建立相关预警模型,分析产品供销趋势及客户偏好波动情况,以便能够及时把握商机、及时剥离不良产品。除此以外,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管理效率,通过流水化的操作对生产、财务、售后等进行统一管理,加强企业组织管理。

(三)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实施,为促进纺织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新机遇。建设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以及支持新疆发展纺织服装产业促进就业一系列政策实施,将推动新疆纺织工业发展迈上新台阶。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特别是引导1亿人在中西部就近城镇化,将增强中西部纺织工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全球纺织分工体系调整和贸易体系变革加快,将促进企业更有效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积极主动地“走出去”,提升纺织工业国际化水平,开创纺织工业开放发展新局面。

(四)智能化生产

在用工成本不断上涨的背景下,提升纺织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水平成为纺织行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稳定性的重要手段。首先,高端生产机器的引进一定程度上可减轻企业对于纺织工人的迫切需求,以机器的折旧成本代替不断增长的工资薪酬,较好地转移了人工成本不断上涨的风险。其次,智能化生产网络的引进便于企业更好地动态掌握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以便使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智能化平台同样能够提高产品精度,使纺织产品的精细程度超越人工极限。

二、不利因素

(一)成本优势不再

近年来,我国纺织业成本上升明显,成本优势不再。中国纺织业面临四大高成本,首先是劳动力成本。随着中国廉价劳动力的人口红利远去,东南亚等地纺织业崛起,国外环境给国内纺织企业带来了严峻挑战。在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加快推进工业进程的双重挤压,亚洲、非洲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优势明显;我国纺织业的国际比较优势正在削弱。其次分别是:能源成本、运输成本和环境治理成本。

(二)专业人才缺乏

纺织工人逐年稀缺,熟练工呈供不应求的态势。伴随社会转型,群众文化程度整体提升,青年一代较不愿意从事纺织等技术行业,工人不再是青年人就业的首要选择,纺织工厂呈青黄不接态势。

纺织业企业缺乏创新精神,纺织品设计师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纺织业企业大多为代工厂模式,成品的主要利润归于纺织物设计方所有。国产纺织物较难获得市场认同从而被赋予较高价格。企业生产产品附加值低,大多依靠“薄利多销”以获取规模经济。

(三)低端产品产能过剩

中国纺织品、服装历来是以低价出口占据国际市场的,虽然出口量很大,但产品的附加值明显较低。目前,我国纺织业中高端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低端产品存在阶段性、结构性产能过剩。预计纺织行业的供给则改革还是会继续淘汰落后产能,尤其是在人工成本居高不下的背景下,低附加值产品未来的生存空间将更加有限。

销售收入预测

2016年,中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09万亿元,同比增长1.73%;2017年,销售收入为3.80万亿元,同比减少7.08%。我们预计,2018年中国纺织业销售收入将达到3.88万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84%,2022年中国纺织业销售收入将达到4.34万亿元。

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8-2022年中国纺织业销售收入预测

6.05.04.03.02.01.00.02018E2019E2020E2021E2022E中国纺织业销售收入(万亿元)3.884.024.214.254.34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利润总额预测

2016年,中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利润总额达到2194.1亿元,同比增长1.23%;2017年,利润总额为1976.5亿元,同比减少9.92%。我们预计,2018年中国纺织业利润总额将达到2008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95%,2022年中国纺织业利润总额将达到2256亿元。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8-2022年中国纺织业利润总额预测

3,0002,5002,0001,5001,00050002018E2019E2020E2021E2022E中国纺织业利润总额(亿元)2,0082,0682,1472,2082,256

浅析中国纺织业出口发展的态势 第3篇

(一) 我国纺织业出口规模较大

在我国加入WTO之后, 纺织品出口产业得到了更迅猛的发展, 数据显示纺织品出口量现居世界第一, 表明我国纺织品产业在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海关统计数据显示, 我国纺织品出口额在2001年是534.4亿美元, 到2008年时已猛增至1852.2亿美元,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9年前两个月, 全国纺织品服装出口224.51亿美元, 较上年同期减少14.78%, 这个增速与2002年以来出口增速最高值即2007年1月到2月40%的增速相比相差55个百分点, 出口明显大幅下滑, 但在其短暂的冬天之后, 纺织服装出口在2010年大幅反弹, 表明我国纺织业产业的新一轮春天已经到来。

(二) 我国政府对纺织产业的政策

第一, 出口退税优惠政策。我国从1985年开始实行的这项政策对我国纺织品的出口产生了很多影响, 在扩大出口规模、增加外汇收入和促进国民经济上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 我国一次又一次将出口退税率调高, 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 拯救了很多濒于倒闭的出口型中小企业, 国家实施的这项政策是对纺织企业最强有力的支持, 也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纺织业的发展。

第二, 台账保证金“实转”政策。我国从2007年8月开始实施此项政策, 主要是针对出口中的加工贸易, 要求纺织企业在进口原料时, 按全部保税进口料件应缴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的一定比例向海关缴纳保证金, 待出口核销后再取回。此政策对行业的利润不会产生影响, 但将释放加工贸易企业流动资金, 会在相当程度上改善加工贸易型企业的现金流情况, 从而减轻行业的资金压力。

二、中国纺织业出口中存在的问题

(一) 我国纺织产业出口贸易地区过于集中

我国纺织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美国、香港特区、欧盟和日本,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对以上国家和地区的纺织品出口额已经占到了总额的一半以上, 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纺织业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依存度极高, 而一旦中国和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关系出现摩擦, 或者这些国家和地区对我国采取某些诸如贸易壁垒的措施, 将会对我国纺织业出口额产生直接影响。

(二) 不断升级的贸易摩擦及贸易壁垒的问题

我国自从加入WTO以后, 纺织品出口得到了飞速增长, 且在进口国零售市场上的份额增长较快。于是一些国家和地区认为中国纺织业出口的发展态势已对进口国的制造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甚至使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下降, 某些发达国家因此至今都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并且企图干预中国的金融政策, 我国纺织业已经成为全球贸易摩擦的焦点。在进口国实行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劳动壁垒之后, 我国的出口纺织产业面临着巨大的障碍。

(三) 中国反倾销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在中国遭遇反倾销, 反补贴日益严重的今天, 中国对此却无能为力或者能做的少之又少,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法律制度的不健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44个条文中仅有两条规定了反倾销、反补贴的有关内容, 这表明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亟待完善。

三、中国纺织产业发展策略分析

第一, 调整出口的地区结构, 发展出口多元化市场。如上提出的我国纺织业出口面临的出口市场集中问题, 市场集中度过高容易导致贸易摩擦。因此, 我国应采取的措施就是调整出口的地区结构, 实施多元化市场, 降低市场集中度, 在巩固原有市场的基础上, 逐步开拓新市场, 以降低对于欧美市场的依赖, 分散贸易摩擦风险。

第二,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提高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为了提高我国纺织业的出口竞争力, 中国纺织业应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首先, 我国纺织业可以学习和借鉴其他产业在产品研发设计、质量管理及品牌推广等方面的经验, 形成自有知识产权技术品牌, 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从而适应国际化竞争的需要。其次, 中国纺织服务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产品出口产业链, 积极与国际采购商、国际知名厂商合作, 积累技术与资金、吸取经验, 并尽快创建自有品牌体系, 通过采用与国际接轨的形式, 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地域差异而产生的信息差异、技术差异, 使品牌产品在最初级的研发阶段能够与国际品牌同步, 使品牌产品能够形成自我的个性特点及时尚前瞻性。

第三, 完善法律法规, 加强国际合作。鉴于我国对外贸易法律法规的不健全, 应该积极完善, 并采取有利措施引进这方面的法律人才。另外还应该利用大国身份和WTO成员资格优势, 多加强国际合作, 积极参与有关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 扩大我国在贸易立法方面的影响, 约束发达国家越来越泛滥的贸易限制措施, 为我国纺织品出口营造公平竞争的国际环境。

参考文献

[1]、邢洪涛、张亚军, 《当前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商场现代化, 2007 (11) 第521期

[2]、薛丹、路世昌, 《我国纺织业出口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9 (2)

[3]、王欢, 《加入WTO中国纺织业出口面临的新挑战及对策》, 北方经贸, 2002 (6)

[4]、代金章、王英, 《中国纺织业出口退税政策演变及效果分析》, 价格月刊, 2009 (10)

[5]、范萌萌, 《欧盟“特保措施”对中国纺织业出口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市场论坛, 2009 (5)

[6]、董田田, 《中国纺织业出口竞争力问题和对策研究》,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3)

中国古代纺织品之研究鉴赏书介 第4篇

由于中国古代纺织品的鉴赏研究是随着中国纺织考古发现及其研究的发展逐渐成长起来的,所以我们可以顺着这条线,逐次地为文物爱好者推荐鉴赏纺织品文物的书籍,同时也介绍部分服装方面的研究成果。一般来说,从建国以后至今的古代纺织品、服装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不同的发展时期各有不同的研究侧重,在此,

第一个时期:建国以后至文化大革命之前

其间中国的纺织品考古已经由自己的考古学家进行,重要的考古发现有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群和北京定陵等,研究者主要有夏鼐先生和沈从文先生。夏鼐先生是我国杰出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同时也是纺织品考古的先行者和倡导者,曾主持过北京定陵、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等发掘工作。夏鼐先生在纺织品研究方面的主要贡献,是以考古发现的古代丝绸为证据进行分析和研究,其代表性研究成果《新疆新发现的古代丝织品:绮、锦和刺绣》(《考古学报》1963年第1期)、《我国古代的蚕、桑、丝绸的历史》(《考古》1972年第2期)和《吐鲁番新发现的古代丝绸》(《考古》1972年第2期)三篇论文,内容涉及丝绸织物结构和图案、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古代丝绸的考古学研究新方法等,在中国古代纺织品研究领域起着开山辟路的导引作用。沈从艾先生先以文学成名,是鲁迅先生赞扬的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沈从文先生改行转入历史文物研究,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三十年,先后完成《中国丝绸图案》(王家树绘图,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8年)、《明锦》(张仃、雷圭元、吴劳合编,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1959年)、《龙凤艺术》(作家出版社,1960年)、《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1年)等代表性的著作。其主要的贡献在于纺织品图案及中国服装方面的历史考订和整理,提倡将文献、图像与实物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对后世影响深远,也成为后来纺织品鉴赏的主要方法之一。此外,周锡保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也是一本有重要文献史料价值的著作。

第二个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

十年的文革动荡岁月虽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负面影响较大,但纺织品考古依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新疆吐鲁番地区还不断地有新的纺织品出土,福建省福州市黄昇墓出土了大量南宋时期的纺织服饰,特别是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现引起了全国范围内对纺织品研究和保护的重视,造就了一批从自然科学包括纺织科学角度出发的研究者。首先是我国现代纺织科学技术教育家陈维稷先生主编、周启澄先生丰笔的《中国人百科全书·纺织》卷和《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吏(古代部分)》(科学出版社,1984年)以及现代丝绸科学技术教育家朱新予先生主编的《浙江丝绸史》和《中国丝绸史》。而这一队伍中最为出色的纺织史学家是高汉玉先生,他以纺织工程为专业背景逐渐涉及纺织艺术史研究,其代表著作为《中国历代染织绣图录》(高汉玉、包铭新,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6年)。同时,在考古界亦有许多学者对纺织品研究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王先生从事马王堆一号墓、马山楚墓和大量西汉墓葬出土丝织品的保护和工艺研究,发表了如《中国丝绸文物出土与保护概括》、《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印花》、《中国古代绞缬工艺》、《广州南越王墓出土西汉纺织品》等有较大影响的论文,这些论文后被集中收集在论文集《王扦与纺织考古》(香港艺纱堂/服饰出版,200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出土文物展览工作组编的《丝绸之路——汉唐织物》(文物出版社,1972年),选录的从1959年到1969年,在处于丝绸之路上的甘肃和新疆两地发现的65件精美的汉唐丝织品,全部彩色印刷,另附有说明文字一册,也是其中较重要的阅读用书。

这个时期由于古代纺织品的研究在考古和博物馆文物保护方面已经形成人才梯队,同时在纺织科技史和染织美术教育方面也逐渐起步,所以学者人数较多。如陈娟娟、黄能馥研究故宫收藏及定陵出土丝织品,成为丝绸品种和染织美术史方面的专家,其综合成果主要反映在《中华历代服饰艺术研究》(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年)和《中国丝绸科技艺术七千年》(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年)两本专著。分别以服饰和织物为主,文字虽然较为简洁,但插图十分丰富和精美。陈娟娟历年关于织绣艺术方面的论文还收录于其《中国织绣服饰论集》(故宫博物院学术文库,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

此外,缪良云、王亚蓉、武敏、贾应逸、彭浩、周汛等学者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的著作和论文也是学习纺织品鉴赏者需要阅读的。如缪良云的《中国历代丝绸纹样》(纺织工业出版社,1988年)、《中国衣经》(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年),王亚蓉的《中国民间刺绣》(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5年)、武敏的《织绣》(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92年)、贾应逸的《新疆丝织技艺的起源及其特点》(《考古》,1985年第2期)、彭浩的《楚人的纺织与服饰》(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周汛的《中国历代服饰》(与高春明合作,学林出版社,1984年)等。

第三个时期:文革以后至今

中国古代纺织业发展史 第5篇

报告

我国麻纺织工业按其原料、工艺技术及设备特点,分别包括苎麻、亚麻、黄(红)麻,以及大麻、罗布麻、竹原纤维、剑麻等韧皮纤维和叶纤维纺织业。麻纺织工业是我国具有资源、生产和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的天然纤维特色产业。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3年,我国麻纺织及麻制品制造企业利润总额为2.9亿元,2011年,我国规模以上麻纺织及麻制品制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425.16亿元,实现利润总额28.99亿元。2003年,我国麻纺织及麻制品制造企业总产值为106亿元;2011年,我国2000万元规模以上麻纺织及麻制品制造企业主营业务成本为361.19亿元,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430.96亿元,累计实现销售产值为426.11亿元。全行业产销率为98.87%,产品销售比较顺畅,产销衔接基本平衡。出口方面:2003年,我国麻纺织及麻制品制造企业出口交货值为23.9亿元。2011年,我国麻原料、纱线、织物和制品进出口总额为20.93亿美元,其中进口金额7.72亿美元,出口金额13.21亿美元;2011年,我国含麻服装服饰进出口总额为203.53亿美元,其中进口金额5.17亿美元,出口金额198.36亿美元。

《2013-2017年中国麻纺织产业竞争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共十章。首先介绍了麻纺织行业的概念,接着分析了中国麻纺织行业发展环境,然后对中国麻纺织行业市场运行态势进行了重点分析,最后分析了中国麻纺织行业面临的机遇及发展前景。您若想对中国麻纺织行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该行业,本报告将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报告目录

第一章 麻纺织相关概述

第一节 麻纺织的基本概念

一、麻纺织的定义

二、麻纺织行业介绍

三、中国麻纺织历史

第二节 主要麻纤维概述

一、亚麻

二、苎麻

三、大麻

第二章 2011-2012年中国麻纺织行业发展分析

第一节 中国麻纺织行业发展概况

一、中国麻纺织业发展综述

二、中国麻纺织产业持续发展不断升级

三、中国麻纺织品发展由低档走向高端

第二节 2010-2012年中国麻纺织及麻制品行业运行分析

咨询电话:400-600-8596 1 010-86825756

一、2010年中国麻纺织及麻制品行业经济运行分析

二、2011年中国麻纺织及麻制品制造行业经济运行分析

三、2012年中国麻纺织及麻制品制造行业经济运行分析

第三节 中国麻纺织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国内麻纺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二、中国麻纺织产业发展人才紧缺

三、中国麻纺织企业利润在减少

第四节 中国麻纺织行业发展的对策

一、中国麻纺织业发展的四大策略

二、中国麻纺织行业的发展对策

三、中国发展生态麻纺织工业的两大任务

四、中国麻纺行业发展的建议

第三章2011-2012年麻纺织技术发展分析

第一节 麻纺织技术概况

一、麻纺织技术发展概述

二、麻纺织新工艺技术研发状况

三、麻纺用生物酶技术获得新进展

四、中国麻纺织工业技术与装备水平与其它纺织业的差距

第二节 麻纺织染整工艺

一、麻织物染整加工技术解析

二、麻织物喷射溢流染色工艺探析

三、改善亚麻织物手感整理的方法

第三节 麻纺业生物脱胶技术

一、麻纺织行业生物脱胶技术优越性分析

二、生物脱胶技术研发发展概述

三、麻纺织工业新酶法脱胶技术的优势

四、苎麻生物脱胶技术产业化取得重大进展

第四章2010-2012年中国麻纺织行业相关经济数据分析

第一节 2010-2012年中国麻纺织行业总体数据分析

一、2010年中国麻纺织行业全部企业数据分析

二、2011年中国麻纺织行业全部企业数据分析

三、2012年中国麻纺织行业全部企业数据分析

第二节 2010-2012年中国麻纺织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数据分析

一、2010年中国麻纺织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数据分析

二、2011年中国麻纺织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数据分析

三、2012年中国麻纺织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数据分析

第三节 2010-2012年中国麻纺织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数据分析

一、2010年中国麻纺织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数据分析

二、2011年中国麻纺织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数据分析

三、2012年中国麻纺织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数据分析

第五章2011-2012年主要麻料纺织概况

第一节 亚麻纺织

一、世界亚麻纺织看中国

二、培育亚麻纺织业的发展战略

三、亚麻纺织企业未来发展出路

第二节 苎麻纺织

一、中国苎麻纺织发展概述

二、中国苎麻纺织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三、苎麻纺织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三节 黄麻纺织

一、中国黄麻纺织业发展状况

二、中国黄麻纺织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三、中国黄麻纺织工业发展的对策

四、黄麻纺织产品的开发思路

五、中国黄麻纺织业前景看好

第四节 其它麻纺织

一、中国槿麻纺织品开发获得新进展

二、推动中国大麻纺织业发展的措施

第六章2011-2012年中国主要地区麻纺织产业的发展

第一节 湖南沅江

一、湖南沅江市苎麻种植及产业基本概述

二、湖南沅江麻纺织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三、湖南沅江麻纺织工业发展的六大措施

四、湖南沅江麻纺织行业发展展望

第二节 江苏西渚镇

一、江苏西渚镇亚麻纺织业发展历程

二、江苏西渚镇亚麻纺织产业综述

三、2007年江苏西渚镇积极探索亚麻纺织产业升级

四、江苏西渚镇亚麻纺织产业发展战略

第三节 湖北咸宁市咸安区

一、咸宁市咸安区苎麻纺织业经济运行情况

二、咸宁市咸安区苎麻纺织产业发展的对策

三、加快咸安区苎麻纺织产业发展的建议

四、咸宁市咸安区苎麻纺织业的发展思路与目标

第四节 其他地区

一、黑龙江亚麻纺织业发展浅析

二、山东东平县亚麻纺织业发展状况

三、湖南益阳麻纺织产业提升的重点工作

四、山西晋城“十二五”发展规划将丝麻纺织工业列入发展重点

第七章2011-2012年江苏震泽麻纺织产业发展概况

第一节 江苏震泽麻纺织行业发展概述

一、江苏震泽麻纺织产业集群浅析

二、江苏震泽全力发展麻纺产业历程概述

三、麻纺产业在震泽蓬勃发展的内外因素

第二节 江苏震泽麻纺织产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一、江苏震泽麻纺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二、江苏震泽做强做大麻纺织产业的战略

三、江苏震泽麻纺织产业提升构想

第三节 江苏震泽麻纺织产业发展展望

一、江苏震泽麻纺业发展前景乐观

二、“十二五”江苏震泽麻纺织产业规划

第八章2011-2012年中国麻纺织行业进出口数据分析

第一节 中国亚麻;亚麻短纤及废麻进出口数据分析

第二节 中国大麻;大麻短纤及废麻进出口数据分析

第三节 中国黄麻等纺织用韧皮纤维及其短纤和废麻进出口数据分析

第四节 中国亚麻纱线进出口数据分析

第五节 中国亚麻布进出口数据分析

第九章 2011-2012年麻纺织行业重点企业分析

第一节 浙江金鹰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竞争优势分析

三、2011-2012年经营状况分析

四、2013-2017年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第二节 新牟国际集团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竞争优势分析

三、2011-2012年经营状况分析

四、2013-2017年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第三节 铜陵华源麻业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竞争优势分析

三、2011-2012年经营状况分析

四、2013-2017年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第四节 咸宁市精华苎麻纺织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竞争优势分析

三、2011-2012年经营状况分析

四、2013-2017年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第五节 湖州振兴阿祥集团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竞争优势分析

三、2011-2012年经营状况分析

四、2013-2017年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第六节 湖北银泉纺织股份有限责任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竞争优势分析

三、2011-2012年经营状况分析

四、2013-2017年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第七节 重庆市涪陵金帝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竞争优势分析

三、2011-2012年经营状况分析

四、2013-2017年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第八节 东平洲际泰亚麻纺织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竞争优势分析

三、2011-2012年经营状况分析

四、2013-2017年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第九节 大竹县金桥麻业有限责任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竞争优势分析

三、2011-2012年经营状况分析

四、2013-2017年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第十节 开原朝龙亚麻纺织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竞争优势分析

三、2011-2012年经营状况分析

四、2013-2017年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第十章 2013-2017年中国麻纺织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第一节 2013-2017年中国麻纺织行业的发展前景

一、麻纺产业发展前景看好

二、内需市场将助推中国麻纺织产业发展

三、2013年中国麻纺织行业规模预测

第二节 “十二五”中国麻纺织业发展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中国麻纺织业发展的目标

二、“十二五”期间中国麻纺织行业发展的重点

中国古代纺织业发展史 第6篇

规模不大 深具潜力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和促进中部崛起的实施,纺织产业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已成为大势所趋,仍在实施的宏观调控加速了这一趋势的进程。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能力如何,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着眼于我国西南地区纺织产业发展现状,探讨西南地区纺织产业发展潜力。

按社会经济区域划分,我国西南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5个省区,属于中国地域三大片的西部相对欠发达地区。

西南地区纺织规模较小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对该地区的纺织业规模进行统计如下:

(注:表1~3所有数据均为规模以上企业统计数)

从表1可以看出:

西南地区纺织规模在全行业中比重较小。用2006年的数据与纺织大省浙江比较,企业数量比为1/15,销售收入比为1/15,出口交货值比为1/28,差距巨大。

该地区的纺织业主要集中在四川、重庆和云南,2006年企业数、销售收入和出口交货值三个指标占地区比重分别为94.9%、98.3%和99.9%。其产品外销比例尚不足19%,低于全行业外销比重11个百分点。

从表2可看出:虽然该地区固定资产所占比例非常小,但是每年都在增长,且增长幅度大于全行业增长幅度很多,这表明该地区对纺织业的投资力度在加大,这也正同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相吻合。

从表3数据可以看出,西南地区的纺织产业结构优势在中上游,其纱和布的产量、比重远远大于服装。

从该地区的纺织品出口统计中也可见一斑

(以下数据来源:中纺进出口商会 排名是全国31省市中的位置):

渝蜀滇发展潜力巨大

重庆纺织业发展迅速

重庆作为中国西部最具投资潜力的特大城市,具有区位条件优越、基础设施功能完备、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综合配套能力强、科技教育力量雄厚,人才相对富集和市场潜力巨大5大优势。

重庆纺织业发展非常迅速。一个建立以竹、苎麻、蚕茧为原料的三大农业产业化原料基地,以开发竹纤维、麻纤维、蚕丝纤维的三大资源产业和在重庆万州建立以“中国三峡库区绿色生态纺织产业基地”为载体的“高档面辅料市场”、“西部棉花交易市场”、“西部生态纺织产品市场”三大市场的“三个‘三大’”的区域经济发展构想已提上议事日程。随着香港查氏集团在重庆建立的4大纺织基地工作的开展,重庆纺织业已经开始快步前进,集群效应显现:

1、回龙坝纺织专业镇开始提升档次。

2、陈家坪针织企业集群正加快进入楼宇的步伐。

3、铜梁工业园区的纺织企业聚集已初具规模。

4、“中国西南印染基地”已在江津公开亮牌。

5、重庆华诚第一棉纺织厂、重庆华诚四棉有限公司、重庆海康纺织(集团)有限公司、重庆涪陵金帝工业集团等大、中型国有纺织厂的结构调整已经取得明显成效。

6、双桥区“重庆化纤产业基地”中的年产值6亿元的第一条生产线已经投产。

四川纺织业基础雄厚

四川拥有丰富的纺织品资源和较为雄厚的纺织工业基础,全省纺织服装企业总数约4000~5000家,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企业370多家,从业人员逾30万人,为纺织工业提供桑蚕、棉麻等天然纤维原材料的农村劳动力超过300万人,已形成缫丝、纺、织、印染、化学纤维制造、服装加工等为主,设计、科研、人才培养配套的工业体系。其固定资产投资、工业产值、增加值与销售收入和 出口创汇等指标均为西部第一。

1、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

生丝、双宫丝产量列全国首位,坯绸、绢纺产量列全国第3;近年化纤工业发展迅速,全省化纤总产值已占全国的2%,尤其是特种化纤在全国具有一定地位。全省拥有缫丝生产能力40.9万绪,其中自动缫25.5万绪,生产能力列全国前茅。

四川朗瑞公司生丝生产规模居全国第1位,是全球第一大蚕丝生产企业;丝丽雅集团公司的粘胶长丝国内、国际市场占有率名列国内同行业之首。公司被授誉为“中国维卡纤维大王”,“丝丽雅”品牌被商务部公布为2005~2006年度“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大竹金桥麻业是该省农产品加工重点龙头企业。

四川产业集群呈现初步发展态势:成都、德阳的服装和童装产业集群已显雏形;遂宁的棉纺、乐山的织造、南充的丝绸服装加工、达州的苎麻加工、成都的洗染整业也具备了一定规模和能力。

2、发展机遇和目标

新一轮的产业战略转移给四川纺织服装业带来跨越的机会。当前在东部沿海省区调整产业结构中,纺织服装企业生产基地向土地、电力供应成本相对较低,劳动力充裕的中西部地区转移已明显加快。

2006年国家明确提出要实施“东桑西移”工程,为该省纺织工业积极承接转移,争取大有作为带来新的机遇。

在石化原料日益紧张匮乏的今天,该省具有苎麻、蚕丝、竹等天然纤维的资源优势。为了充分发挥该地区的资源优势,该省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行业发展总目标:将建设成为中国最大的茧丝绸和麻纺生产基地,中西部地区最大的纺织服装生产基地,构建纺织原材料基地完善和后整理及服装工业发达的完整产业体系。重点培育和促进南充丝绸、服装产业集群;德阳衬衣、生态彩棉服装及童装产业集群;遂宁、射洪棉纺产业集群;成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宜宾、自贡化纤纺织产业集群;达州麻纺织产业集群;绵阳、三台纺织工业集中区的发展。总体上形成沿成(成都)南(南充)高速公路到达州的四川纺织工业走廊和川南化纤产业基地。

云南纺织业区位优势明显

就目前来看,云南的纺织产业还比较弱,但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为云南纺织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因此,云南省政府决定:撤消云南轻纺集团,成立云南省轻纺工业行业协会,并于2005年月6月19日正式在昆明挂牌成立。主要任务就是为云南轻纺行业做强做大,在政府和企业间起桥梁和纽带作用,进行行业服务、自律和协调。

中国古代档案发展概况 第7篇

【摘要】 档案文献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历史的真实记录,中国是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世界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数千年之历史能够洪纤巨细、绵亘不断地记载下来,并形成了数量极为浩繁、时间又相互衔接的历史典籍,它们对后人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起着决定的意义和作用。主题词 :古代 档案 发展

“档案”一词见诸文字材料始于明末清初,杨宾(1650—1740)在《柳边纪略》卷3中记述:“外边文字多书于木,往来传递者日牌子,以削木若牌故也。在贮年久者日档案,日档子,以积累多贯皮条挂壁若档故也。然今字之书于纸者,亦呼为牌子、档子矣。”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的《康熙起居注》中就有“部中无档案”的句子。但是,古代档案的出现并非始于明末清初。它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的殷商时期,距今已达三千多年。我国历朝、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档案收集、保管工作,特别是秦、唐、宋、明清时期将文书档案方面的有关规定列入封建法典中,在档案的保管和保护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公认最早用文字记录的档案是距今3500年前殷商时期的甲骨档案。这点从清末光绪年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的文物中得到了证实。从1936年对殷墟进行发掘,集中出土的一万七千余片的甲骨来看,考古学界认为它可能是武丁时期的一个档案库,在这些坑中出土的甲骨档案,大致都有朝代可循,有的坑存贮一个朝代的,有的坑是累积几个朝代的。说明殷商时期的统治者已经非常重视档案的收集工作了。商代甲骨档案是我国最早的系统的官府文书,也是我国目前能见到的最古老的历史档案。甲骨档案是殷商王朝的公务文书,其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祭祀、狩猎、农业、战争、王室活动等许多方面。从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档案可以看出,这些甲片是经过人工精心整理和装订有序的文献,不同时期、不同帝王所制定和使用过的龟甲文书分坑埋藏,可以说,殷商时期档案的保存和管理不只有了初步的规模和规则,而且考虑到了利用时的方便。

夏商周三代,随着国家机关的建立和官制的设置,统治者逐步建立了一套行政管理制度,于是奴隶社会国家的档案工作也随之产生。金文档案盛行于殷商末期及两周,金文又称铭文,商、周时期,中国古代的青铜冶铸工艺达到了全盛阶段,由于礼乐制度的发展,钟鼎等青铜器物不仅演变为奴隶主贵族和封建地主阶级贮存于宗庙的礼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发展为记录当时社会重大史实的历史文献,并成为象征统治者社会地位、政治权力的“重器”,每每遇有重大事件,都要作器勒铭,珍藏宗庙,以期“子子孙孙永宝用”如《大盂鼎铭》(19行291字)记载了西周早期康王时,贵族盂因征伐西北强族鬼方有功而受康王册命赏赐的史实;《毛公鼎铭》(32行 497字)是西周晚期宣王告诫毛公的一篇完整的册命,是西周时期铭词最长者。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档案收集工作,设立了专门管理档案的官员。多数国家都明确规定:凡本国颁发的册令、各国问的往来文书、以及本国和他国各项政治活动的记录等都要收集起来,交史官保管。中国最早的档案馆是周王朝建造的天府。凡国家贵重的宝器物品和重要簿籍都由天府保管收藏,负责管理的官员称守藏室史或柱下史。著名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曾任此职。

秦的档案主要有诏令、奏疏、律法、户籍和舆图等。这些档案大多为竹木,同时也有丝帛兽皮和石刻的。

两汉时期,“蔡侯纸”的问世和普遍使用,是我周古代文化史上划时代的一件大事,对我国灿烂古文化的传播和档案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难以磨灭的推动作用。用纸作为书写材料形成丫纸质档案。纸张质地轻柔,价格低廉,易于书写、传递和收藏,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张已完全取代金石、竹木、缣帛等成为官府用纸。西汉建有石渠阁、兰台、天禄和麒麟阁。东汉又建东观、石室、宣明、鸿都等处。这足以证明汉统治对图书典籍管理的重视。,由刘邦的谋臣萧何主持建造。这里既是存放档案的库房,又是撰史著述、校勘典籍和学术交流的场所。汉代著名学者刘向父子在此著《别录》、《七略》。辞赋家扬雄也在天禄阁读书。汉宣帝曾召集当时的著名学者在石渠阁论定“五经”。

唐朝乃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由于唐太宗及丞相房玄龄不只重视文牍典籍的收集,也非常重视编史修志,并且很有成就。如贞观十年五史俱成。贞观二十年又写成《晋书》、《南史》《北史》后又修《五代史志》等。二十四史,就有八部在贞观年编成。同时,唐朝还出现了专门保管人事档案的机构一甲库,甲库有着严密的保管制度,并已形成了相当的规模。贞观年间,文书档案的各种规章制度已发展得比较完善,从撰拟、令签、分拣到销毁、保密、传递等过程都制定了较详细的规定。唐朝的甲库是我国档案史上最早的人事档案库。统治阶级为巩固自己的政权,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对官吏的职务、履历、考评都有详细记载。并根据这些档案来选拔官吏。这种人事档案称为“ 甲历”或“ 官甲”,“ 敕甲” 收藏的地方叫甲库。宋朝统治者在隋唐档案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档案工作的律令。据《庆元条法事类》记载:诸路、州、县等地方官署的各种册籍以及王朝中央六部形成的档案文书,除“置册编写”,连粘元(原)本架阁外,都要按期逐级上送。还规定:王朝中央六部的档案,在部保存二年之后应送架阁库,再过八年移交金耀门文书库收贮。宋代的档案收集范围很广泛,特别是对本朝有关政体之事,要求随日必录。宋在各府设置编修机构之多,编纂数量之大,也是前所没有的。如中书省有编修条例司,枢密院也设有编修司。在官府影响支持下,私家利用档案编史者也不少。最有成就的,如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但也不得不说这些经过精心编纂出的史籍无一不是为了封建统治服务的。北宋建皇家档案馆五座。南宋诸帝沿袭北宋成法建敷文阁、焕章阁、华文阁、宝谟阁、宝章阁、显文阁六座档案馆,专门收藏皇帝的诗、词、赋、序、记、碑、政事、手札等档案。

元朝建立之后,也很重视对档案典籍的收集。据《元史·张柔》传载,元将张柔攻下金汴京后,“于金帛一无所取,独入史馆取金实录和秘府图书”。公元1276年,元军攻人临安,元统治者对宋王朝的秘府图书、太常寺祭器、宗正寺谱牒、天文地理图册,以及各种典故文字、户口版文簿等,更是“尽仰收检”。

封建社会晚期的明清时代文书档案管理制度又有了新的发展。明王朝建立前,朱元璋就多明令部下收集敌方各种档案,并鼓励敌将携带档案投诚。朱元璋建明不久,即为加强皇权废中书省和丞相,使六部直接听命于自己,又专设通政司掌受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从而使档案工作得到了进一步集中与加强,对各种档案的收集和建设更为精心尽力。朱元璋特别注意保管起义以来的各种文书资料,又配置起居官记注材料,从中央到地方设立照磨所和文书档案机构,并大量增加照磨和管勾人员。清代杰出的史学家章学诚对于档案收集工作也 提出了颇有代表性的主张。他建议清政府在各州县设立志科,专事搜集贮存地方文献,为修志储备史料,并具体阐述了搜集档案的范围,如“六科的案牍”的副本;家谱、“传志状述”的副本;官员善恶事迹的记载;学校师儒、文人学士的著述副本和目录;金石题铭的摹本;城池、署、学府、祠宇、堤堰、桥梁等的修造情况;以及乡镇、书会的记闻等等都应收集起来。章学诚的上述意见,也为现代档案馆的建设和地方修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清朝除沿用皇史宬存放清宫实录、圣训、五牒外,又建方略馆存放军机处档案。军机处是雍正在位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密折制度和特务统治而设的政治枢纽机关,中央政权的一切令均由此出。自雍正八年建立至宣统三年取消,历时180年,因此方略馆所藏档案涉及到清代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各个方面,是研究清史的第一手资料。

可以说,我国长期以来档案工作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史学研究的需要,而大量档案文件的汇集、整理和利用,为我国史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事实材料。如果没有长期发达的档案工作,就无以形成今天汗牛充栋的历史史籍。我国古代档案丁作的开展对当时国家政权的巩同、学术文化的发展繁荣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档案的价值愈来愈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我们的档案事业,在我国档案事业的基础上,在不远的将来也一定会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界档案事业的舞台上,更好地为社会的和谐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邓绍兴,和宝荣.档案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2]邓绍光,陈智为.新编档案管理学[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 [3]档案工作编辑部编.档案史话[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4. [4]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第1版)[M].北京:中华书,2008.

中国古代纺织业发展史 第8篇

(一) 纺织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纺织工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长期以来, 中国纺织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 为国家增加财政积累、出口创汇、安排就业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纺织行业在调整改革改组中求发展, 得到较快的发展, 年平均增长速度在10%以上。

2002年我国主要纺织品产量:化学纤维991万吨, 棉纱801.8万吨, 棉布226.5亿米, 毛织品6.54亿米, 服装87.7亿件, 均居世界首位, 是纺织大国。其作用在于:一是为1162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二是解决了人民的穿衣问题。衣着类消费的零售额占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15%左右;三是国家创汇的主要行业。纺织品服装出口占全国商品总额的1/4。2009年出口创汇617.7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15%, 实现了历史的突破。 (Jian Chen, Qiang Wang, Zhaozhe Hua, Guocheng Du, 2009)

(二) 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特点

第一, 纺织原料品种单一、织物品种变化少、产品结构不合理、以中低档产品为主, 一般产品多、高档名牌精品少;衣着用纺织品比重大 (占3/4) 、产业用和装饰用纺织品比重少 (只占1/4, 而发达国家这三种用途的纺织品一般各占1/3) 。我国纤维制品外汇水平2009年为1.2万美元, 而目前世界先进国家平均为1.7万~2万美元, 平均为发达国家的1/2, 出口服装单价仅为发达国家的1/3。 (Jian Chen, Qiang Wang, Zhaozhe Hua, Guocheng Du, 2009)

第二, 用于纺纱、织造、印染等的加工设备技术落后、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据统计, 棉纺能力的25%, 毛纺能力的15%, 印染能力的30%是属于需要淘汰的落后设备, 而达到先进水平的比例不足20% (N.M.H.ELDefrawy, H.F.Shaalan, 2007) 。由此制得的服装面料外观质量差, 缩水, 色差、风格、手感及功能性等不符合服装生产的要求。

第三, 环境污染问题亟待解决。纺织行业的环境污染包括废水、废气和噪音。废水是行业的主要污染, 包括印染废水、化纤生产废水, 洗毛废水、麻脱胶废水等, 其中印染废水是重点污染源。废气则主要来自锅炉燃烧的尾气。噪音污染是纺织业的老问题。行业内采用梭织机的企业仍占大多数, 目前棉纺厂大部分车间噪音大于90分贝, 织造车间噪音达104分贝。 (Tjasa G.Bulc, 2009)

(三) 我国纺织业的发展现状

有关数据显示, 2010年我国纺织出口总额达到了2065亿美元, 比全球纺织品贸易配额2005年的1175亿美元出口额增长了75.72%, 跟入世前2000年的560亿美元相比则增长了268.75%。不仅出口总量翻番, 中国纺织业在全球市场的地位也提高了。中国纺织业出口所占全球市场份额已超过3成。据了解, 2010年, 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占全球市场比重已达32.71%, 与入世前的2000年, 中国所占全球贸易15%的比重相比较则翻了一番。

我们不能忽视中国纺织产业目前处于“内忧外患”的发展现状。外患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至今, 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温, 中国已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针对 (Belay Seyoum, 2008) 。然而纺织品服装作为中国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 自然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越发频繁的贸易摩擦争端中。有关数据显示, 1980~1989年, 我国被诉反倾销占世界反倾销案总数的4.6%;1990~1999年达到13.2%;2000~2009年达到26.3%。尽管如此, 欧盟依旧是中国纺织品服装最主要的海外市场, 在国内各项生产要素成本上涨, 对外贸易利润摊薄的经济形势下, 对于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对外贸易可谓是严峻的考验。今后倾销与反倾销将成为纺织行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纺织企业必须熟悉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竞争, 学会遵守和利用国际贸易法律条例保护自身利益。由于出口的不畅, 目前很多企业已经开始把更多的精力转向拓展国内市场。整个纺织行业发展趋势将是拓展内销。但是, 国内市场走势也并非一帆风顺, 原材料价格的持续飙升、劳动力成本的不断增长, 都会成为我国纺织业发展的桎梏。因此, 我国纺织服装业不能盲目地由出口转内销, 在扩展国内市场的同时, 出口的下降幅度也不宜过大。

二、我国纺织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技术创新能力较弱, 质量、档次、品种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明显差距

一些高水平、新技术产品的开发迟缓, 不能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部分中低档产品出现过度竞争。在出口产品中, 仍以中档为主, 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低。服装出口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 大都没有自己独立的品牌, 纺织面料水平低、品种少, 不能满足服装生产需要, 导致出口服装大量使用进口面料。国际上流行的多组份纤维、复合纤维、改性纤维、高仿真纤维、特殊功能纤维等新产品在国内化纤企业尚未形成自己的研究开发机制、专有技术和生产规模 (Gary Gereffi, 1999) 。目前, 我国纺织新型设备引进的较多, 纺机制造行业对这些设备消化吸收并进行二次开发的工作明显做得不足。

(二) 技术装备水平不高, 劳动生产率低

目前, 我国纺织工业的落后棉纺设备仍占2/3。发达国家的清梳联合机占有率为50%, 我国仅占14%;发达国家的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占有率均在90%以上, 我国仅占32%和9.7%。我国毛纺和印染行业仅有10%的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纺纱、织布、印染、制衣各环节, 电脑过程控制系统和电脑辅助设计系统拥有率较低。现代纺织技术向设备高速化、自动化、工序连续化方向发展, 传统技术与新技术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S.Holler, C.Butenweg, 2004)

(三) 地区分布相对不合理

企业的生产规模小, 集中度低, 缺乏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以化纤行业为例, 2008年化纤企业平均规模为1.3万吨, 年产10万吨以上的企业仅有7家, 生产能力占全国的22.6%, 与国外先进化纤企业比较, 平均规模相差很大 (Belay Seyoum, 2008) 。在化纤、纺机领域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服装行业中缺乏国际知名品牌。我国大部分纺织企业还没有建立适应小批量, 多品种、快交货、高品质的快速反应机制, 企业缺乏具备国际营销经验、适应国际竞争的复合型人才。部分企业管理粗放, 用人多, 产品开发周期长, 成本、财务管理不到位, 市场适应性差, 开发创新和用人机制不健全。

(四) 区域间互补性格局尚未形成

目前西部地区纺织加工能力占全国纺织生产能力的12%左右, 产值仅占4.5%, 企业资产负债率高于全国纺织12个百分点, 经济运行质量明显低于东部。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纤维资源和相对廉价的劳动力, 但服装、针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不足 (Jian Chen, Qiang Wang, Zhaozhe Hua, Guocheng Du, 2007) 。西部服装产量仅占全国服装产量的2.3%。近年来, 虽然东部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结构调整力度较大, 但产业升级步伐缓慢, 产品存在趋同化, 东中西部的产业分工不明显, 没有形成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互补性格局。

三、我国纺织业产业升级势在必行

升级是包括流程升级, 产品升级, 功能升级的整个链条升级, 而非单纯的产品升级。纺织业产业升级主要采取的战略是品牌化战略、信息化战略和技术进步战略。

(一) 品牌化战略

品牌化是服装产业的核心和灵魂, 也是产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生命力所在。特别是在当代这样的一个注重个性消费和高情感消费的时代, 品牌文化越来越显示出它特有的价值。中国服装业无论是从生产规模还是出口量, 均列世界首位。短短数年, 全国涌现出许多知名度较高的品牌, 如杉杉、雅戈尔、李宁、三枪、鄂尔多斯等。品牌这一无形资产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正吸引着众多服装企业走上品牌发展的道路。但在世界市场上, 却少见中国品牌。要改变中国服装品牌现状, 就必须加强品牌建设, 实施品牌战略。

中国服装品牌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服装设计的差距。服装设计创新是成功创建品牌的中心和关键。中国服装设计往往注重面料的图案、色彩以及服饰的款式形成的视觉效果而忽略了舒适性、安全性、人类工程、保护和生存等内容的服装功能设计;二是制作水平的差距。线头、缝制不良、污渍、熨烫不良是影响制作水平的关键;三是受面料因素的制约。中国的高档服装, 每年60%以上的面料 (70亿—80亿美元) 需从国外进口, 在对外加工贸易中的中高档产品, 大多数是来料加工, 即便是里料, 外商也不同意用国产的;四是配件档次不高。国产品牌往往由于对缝线、拉链、纽扣、垫肩的忽视而影响服装档次;五是板型不够严谨。一直延用平面裁剪, 个体的适应性较差 (Belay Seyoum, 2008) 。

服装企业除了要加强品牌建设, 还要实施多元化的品牌策略, 包括品牌延伸、品牌拓展及品牌并购。由于国际名牌拥有较长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而品牌延伸与品牌拓展则很难在短时间内使某一公司创立起众多国际知名品牌, 因此通过兼并与收购也是一种选择。

(二) 信息化战略

对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是近年来提高传统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近100年来纺织业在加工原理上没有大的突破 (化纤业除外) , 但在信息化程度的问题上却有了飞跃, 近年来纺织业无论是在信息管理、信息化设计还是信息化制造方面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服装业率先出现的快速反应系统已经推广到其他产业, 如欧洲“尤里卡”计划中的无人纺纱厂已经实验成功, CAD、CAM在纺织业均有成功的范例。中国纺织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途径也必须走信息化的道路, 通过信息化来全面提高纺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 技术进步战略

技术进步战略是发展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 中国纺织业一直依靠中低档产品在市场上占低成本竞争优势。然而, 面对以后的新的国际、国内形势, 发达国家和地区正在努力发展高附加值产品, 发展中国家不仅是主要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基地, 也将成为纤维消费的大市场。世界纺织市场供过于求, 中低档产品竞争更加激烈, 常规产品的利润空间压缩到了极限。中国纺织业为了寻求新的发展, 必须调整发展战略。同时, 贸易保护主义作为与WTO极不协调的现象在世界贸易中长期存在。这就要求中国纺织业要从过去的数量扩张发展模式转移到质量提高的发展轨道, 技术创新是实现这一转移的唯一途径。只有加快技术进步, 提高产品创新价值, 才是提高中国纺织品服装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摘要:纺织业是我国的传统支柱产业,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纺织业已踏入国际市场, 成为我国最大的净创汇产业之一, 并且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 我国的纺织业也在发展中开始暴露出深层次的隐患, 这主要是多年来的重复建设形成总量过剩、债务重、富余人员多、社会负担重, 以及产品的质量档次不高、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市场竞争力等原因造成的。纺织业能否健康发展, 出口能否继续增长, 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兴衰, 而且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为了把我国从“纺织大国”变成“纺织强国”, 产业结构升级势在必行。

关键词:纺织业,发展现状,问题,产业结构升级

参考文献

[1]Belay Seyoum.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Patterns of Strategic Adjustment in the US Textiles and Clothing Industry[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2008, (12) :109-135.

[2]Gary Gereffi.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9, (10) :37-70.

[3]Jian Chen, Qiang Wang, Zhaozhe Hua, Guocheng Du.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Biotechnology in Textile Industries in China[J].Enzyme and Microbial Technology, 2009, (07) :1651-1655.

[4]N.M.H.ELDefrawy, H.F.Shaalan.Integrated Membrane Solutions for Green Textile Industries[J].Desalination, 2007, (02) :241-254.

[5]R.W.Kessler, U.Becker, R.Kohler and B.Goth.Steam Explosion of Flax-A Superior Technique for Upgrading Fiber Value[J].Biomass and Bioenergy, 1998, (03) :237-249.

[6]S.Holler, C.Butenweg.Computational Model of Textile-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J].Computers and Structures, , 2004, (09) :1971-1979.

上一篇:保险学试卷三及答案下一篇:夫妻婚内购房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