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注关爱之心 打造育人环境

2024-05-16

倾注关爱之心 打造育人环境(精选3篇)

倾注关爱之心 打造育人环境 第1篇

倾注关爱之心 打造育人环境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2011年,我镇在县关工委的指导下,紧紧围绕关心下一代工作要求,结合我镇具体情况,全力做好健全组织网络、青年思想教育办好镇村校外辅导站等项工作。2012年,我镇将继续把关心下一代工作抓紧抓好,努力打造我镇育人环境,使我镇青少年能够在一个比较宽松舒适的环境条件下愉快的生活和学习。

一、强化组织领导,健全组织网络。

2011年按照县关工委对镇、村、组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具体要求,我镇对19个行政村,132个村民小组都配齐了关工班子,实行就地、就近,量力而形的开展工作。村关工委由3-6人组成,明确一名村关工主任具体负责,各生产组明确组长负责。七顷村老支部书记程郁景70出头,每期关工报纸都能按时送至每个生产组长手中。他能多次登门对本村一些致富无门的青年同志,说服他们乘年轻学习一两门专业技术打工挣钱。辛庄村67岁年龄的村老书记汤乃中尽管患有高血压等病,但他对关心下一代工作十分热情,经常到镇组织办,镇关工委回报关工工作。他常在本村、特别在青少年人群中夸赞自己的儿子30岁在深圳市现任独立团政委,又是武汉大学高才生,从而激起这些青少年好强的学习热情。这个村这两年出了10多名重点大学生。像这样的村关工委主任我镇仍然利用他们做好关工工作。另外,各村均有关工委办公室,关心下一代工作10项制度全部上墙。我镇考核各村、组关工委工作没有过高的要求,就是要求各村无一名辍学的孩子

234-

倾注关爱之心 打造育人环境 第2篇

关键词:根叔,吴阿姨,网络红人,生活化,关爱

最近几年, 高校毕业典礼的主题呈现出平民化、生活化趋势:每每到了大学生毕业离校之际, 网络或报纸、广播等大众传媒上便会造星般地出现一两个“红人”, 从2010年1月28日82岁的香港大学宿舍服务员“三嫂”袁苏妹被香港大学授予“荣誉院士”, 到被大学生称为“根叔”的华中科大校长李培根[1] , 再到2011年的“最潮宿管吴阿姨”[2] 等均是如此。大学本是依靠出大师、学者而成为人们敬仰的对象, 但这些“网络红人”却是作为极为普通的人而一再成为大学生们热捧的焦点——此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思考一:“网络红人”走红的根因源于他们内心深处充满对大学生的关爱

这些“网络红人”走红并非只是因为使用了流行的网络语言。应该说, 在网络时代, 这些“网络红人”的走红与其使用看来有点搞笑的网络语言 (相对于其身份、年龄等来说) 是有一定关联, 但如果认识到此为止则显然是不准确的。只要稍微作严肃思考, 我们就不难发现, 在其背后有着深刻的振奋人心的内涵, 那就是他们内心深处充满着对大学生的关爱。正如中央电视台特约评论员杨禹先生在央视新闻频道“‘吴阿姨’带来的爱与思考”中所说, “普通人之间最朴素的交流是最有力量的, 最给力的;吴阿姨用四年时间, 完成了爱的教育这一课;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吴阿姨, 让更多的学生在学习中完成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这也是提高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方向;同时也是让这一代的年轻人们更早更好地认识中国国情的很好的方式”。

思考二:高等教育对大学生的关爱存在欠缺

如果这些“网络红人”走红的原因源于其对大学生的关爱, 那便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我们的高等教育对大学生的关爱在某种程度来说是不够的。高等教育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大职能。这是高等教育得以存在与持续发展的理由和依据。但是, 我们不难发现, 但“当大学教师专门化时, 他们宁愿科研和教学结合, 向科研倾斜而不愿单独教学”[3] 。 我们也不难发现, 大学里许多教师, 整日里忙于找项目、拉课题、搞科研, 以至于忘记了自身的天职——教书育人。而且在现代社会中, 无论是知识的保存、传授、应用与创新, 还是文明的传承、社会的进步以及国家之间的竞争, 都对大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国际竞争不断加剧, 且越来越显著地表现为科技竞争的背景下, 为社会培养大量的科技人才, 就成为任何一个国家与政府对本国大学的急迫需求。大学为了维护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比如为了获得办学所必需的资金等,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便多以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为主要目标, 而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对学生身心发展等方面的教育。这明显地表现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疏远了, 师生之间似乎只剩下了交换关系。学生缴费上学, 教师传授知识, 仅此而已。但事实上, 教育的本真除了技能性还有社会性, 它要为社会和谐和人的身心发展提供精神营养。正因为如此, “根叔”那平易近人的、发自内心的学生毕业式的致辞[1] , 吴阿姨既关切唠叨又与年轻大学生一样很“潮流”的话语[2] , 才能获得这么多学子的掌声与鼓励。

思考三:对大学生的关爱需要教育者共同努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 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 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坚持全面育人, 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施全程育人, 要求从课堂教学、日常生活到社会实践都要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各高校围绕着这一文件精神, 积极思考、大胆创新, 做出了诸多有益尝试, 应该说是一种可喜的现象。例如, 浙江大学出新招实招硬招 着力构建“三全育人”长效机制:该校从完善体制建设, 健全“三全育人”保障机制;加强队伍建设, 打造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突出特色教育实现全过程育人;拓展社会资源, 营造全方位育人的良好环境[6]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李廉水也说过:“我们学校提倡的是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 所有工作人员都是教育工作者。”吴阿姨所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正是在管理和服务中做到了强化精品服务意识;通过加强学生宿舍管理, 充分发挥学生宿舍在育人中的作用, 营造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思考四:对大学生的关爱需要立足于生活土壤

“生活世界能够帮助学生确立生活信念, 获得发展驱力……生活世界是构成学生的各种认识的素材的主要来源。”[7] 大学教育已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广大教育工作者通过自身的人生经验教育如何关注人, 关注人的生活, 让学生从内心体会到学习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更多的是改善自己的生活品质与质量, 成为一名真正的社会人。对学生的关爱不是只讲大道理, 而应该体现在细微之处, 有时一两句关心的话也令学生感动终身。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日常生活中, 许许多多的“吴阿姨”们并没有做出什么科研成果, 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 只不过是多“唠叨”几句, “晒晒被子”这样的小事, 但却令大学生们非常感动。

思考五:大学必须切实做到“全员育人, 全面育人, 全程育人”

“在高等教育的价值体系中, 归根到底是高等教育的个人价值, 即高等教育促进个人发展的价值”[8] 。人们之所以对大学教育如此的关注, 是基于大家对大学有这样一种认识:“现代大学在最高层次上全心全意并毫无保留地致力于增进知识、研究问题 (不管它们源自何方) 和训练学生。” [9] 而增进知识、研究问题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地训练学生。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 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 大学生将逐步完成从学生角色向社会人角色的过渡和转变。对于大学生来说, 完成这一重要的角色转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矛盾, 产生各种困惑和问题, 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确立问题, 而这又必然对他们成长与成材产生重大影响。正如温家宝总理2007年2月17日在辽宁与东北大学学生共度除夕之夜所说的, “每一个学生首先应该懂得的道理和终身实践的目标, 就是热爱祖国并为之奋斗”;“学生要爱老师, 老师也要爱学生。对人民要有真挚的大爱。只有这样, 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一个有道德的人”[10] 。通过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确实贯彻“三全育人”的理念, 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使处在角色转变时期的大学生懂得如何做人与做事的道理, 较好地完成角色的转变, 更好地适应社会。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的那样, “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 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 “办好高校, 首先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全国高校都要始终不渝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 德智体美、德育为先, 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 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11] 。

参考文献

[1][4]田豆豆, 等.华中科大校长李培根:“根叔”怎样当校长[N].人民日报, 2010-06-29.

[2][5]因用潮爆的语言演讲而走红:网络红人吴阿姨受新生追捧[N].南京晨报, 2011-09-11.

[3][美]伯顿.克拉克.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王承绪, 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264.

[6]浙江大学出新招实招硬招着力构建“三全育人”长效机制[EB/OL].http://www.hie.edu.cn/fzqs/news.asp?new=1109.

[7]朱春英.重返生活世界:走出道德教育“灌输”的困境[J].江苏高教, 2005, (4) .

[8]周川.简明高等教育学[M].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6:68—79.

[9][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徐辉, 陈晓菲, 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19.

[10]李斌, 等.温家宝与辽宁各界干部群众共度除夕[N].光明日报, 2007-02-19.

倾注关爱之心 打造育人环境 第3篇

学校的和谐发展是教育的内涵,以人为本是教育的导向,创建和谐校园,推进和谐教育应该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首先是学生自身的和谐发展,其次是学校、教师、学生三方关系的和谐发展,最后是学校、家庭、社区关系的和谐发展。

学生自身的和谐发展

教育的和谐发展要面向学生,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要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和永续发展。

人人发展 教育不仅是关注优秀的学生,更应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因此学校必须建立全体学生的成长档案,完善学生档案管理体系。依据个体特征,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发展层次。优秀生强化道德教育,中间生强化自信教育,后进生强化情感教育,从而形成一个划分精细、各有侧重、相辅相成的管理体系。在学习上将学生分块包挂到科任教师,在德育上将学生分组包挂到德育辅导员,在思想上将学生分类包挂到心理辅导员,在生活上将学生分层包挂到中层干部。将每一位学生的各个层面的问题全部分类纳入教育体系,做到不逃避、不遗漏、不遗弃。

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即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又指人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和谐的发展。与片面发展、畸形发展相对。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鲜明地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全面发展不是各学科、各领域知识的简单叠加,它是一种“学创俱能、知行合一”的要求,更是一种“内外兼修、身心皆健”的境界。全面发展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学校的教育,不仅是要让学生学得知识,获得能力,更重要的,是为其一生的成长奠定基础。因此,全面发展应高度重视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和心理健康教育。

主动发展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学生自我教育时曾说过:“在我们教育集体的创造性劳动中,有一条信念起着巨大的作用,这就是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这就是说,教育的真谛是自我教育,只有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其效能。

要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必须把学生放到教育活动的主体位置上,必须以平等的方式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能够很好地做到自我约束,自我调控。“主动发展”就是说学生是有个性的认识主体,是有主观能动性的认识主体,他们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在于自身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实践证明:激发学生自我教育、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创造精神与发展学生个性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有效途径。

持续发展 在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上,追求人终身的最大发展才是可持续发展。康德曾说:“儿童应该受教育,然而不是为了现在,而是为将来人类可能得到一种改善的境况。”追求中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摒除旧观念,确立新观念;摒弃应试教育,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摒弃唯学习成绩论,扎实做好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摒弃唯智育论,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摒弃单一课堂教育论,将课堂教育与校园活动相结合;摒弃短视教育,培养终生学习兴趣和能力;摒弃校园隔绝教育,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

学校、教师、学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教师队伍始终与学校荣辱与共、休戚相关。因此,教师的和谐是关键,和谐校风的形成主要靠和谐教师。

教师与教师的和谐 在教师中大力推行赏识文化,主张互相欣赏、互相敬重、互相学习、互相激励、消除教师间的心理隔阂,提倡团队协作、集体创作,在合作互助中增进友谊、增进了解、增强感情,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例如:利用传统节日活动和学校大型活动,搭建学校与教师、教师与教师的沟通平台;实施“青蓝工程”,新老教师共同成长;工会组织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让老师们在活动中增进友谊,融洽关系。

学校与教师的和谐 中学教师由于学校和社会施加的有形无形的压力过大,往往都心力交瘁,身体和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导致冷漠、偏激、自卑、焦虑、情绪失控等。为了促进教师和谐,学校应帮助教师更新角色意识,找准职业感觉,正确和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的职业。要针对教师群体的特点,在管理中注入情感、人文因素,既堅持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又重视精神激励。要全面辩证地看待每一个老师,珍视教师的自尊,维护教师的职业尊严。为教师创造性教学搭建平台,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师工作,充分估价教师的长处,尊重教师的创造性和教学个性,切忌偏听偏信全盘否定,特别是对青年教师,要信任、关爱、鼓励,使他们胜不骄、败不馁,保持心理上的自信、自尊。

教师与学生的和谐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无时无刻都影响着教育的过程和结果,感情的接近,心灵的共鸣,知识的启发,能力的培养。师生之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所以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时代发展、教育改革的必然。从教育改革的角度看,现代教育思想更注重“以人为本”,认为教育的过程是双方互动、共同促进和提高的过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那么它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优化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和留守儿童:思想上要加强引导,学习上要加强辅导,心理上要加强疏导,生活上要加强指导。

学生与学生的和谐 在构建和谐校园,创造和谐的教育环境中,建立和谐团结协作、奋发向上、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相互体谅、相互帮助的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关系融洽、学习生活快乐,是促进教育生态均衡发展的重要保证。

具体教育活动中,教师可在课堂教育中推行小组讨论制、小组竞赛制;在课余活动中推行小组研究性学习制;在各种活动中,贯穿文明团结教育……建立和谐团结的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固定的舞台,但它必然融入于教育者每天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学校、家庭、社区三者关系的和谐发展

学校与学校的和谐 竞争与合作是学校发展的两类基本运行机制,重视学校合作的价值,构建基于合作的校际和谐发展模式,秉承“平等自愿、求同存异、精诚合作、利益共享”的核心理念,建立教育资源的流动与共享机制以及对伙伴关系的共同治理和问责制度,实现所有合作伙伴的价值和利益。构建和谐的校际关系,应遵循下列行动准则:了解合作伙伴的需求,建立共同的任务和目标,建立教育资源的流动与共享机制,实现所有合作伙伴的价值和利益。

学校与家长的和谐 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家长委员会,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协商制订家长委员会总则、性质、宗旨以及相关权利与义务。让家长参与并监督学校的管理,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普及家教知识,让家长成为教育的专家;开展家校合作,创新学校管理模式。

学校与社区的和谐 学校资源是特殊的公共资源,学校资源向社区开放,是将学校融入社区、让社区了解学校的重要措施。学校要健全相关开放制度,规范管理,有序运作,不断提高社区教育的参与率、认可率、知晓率与满意率。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是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网络、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尽力满足社区居民的各种教育需求的必然举措。学校与社区的和谐发展,必然要求社区进学校、学校进社区。从整个社区教育资源的分布来看,学校的教育资源是最为丰富和集中的。社区进学校赋予原来不具有教育意义的资源以教育意义,即教育资源社会化。社区蕴藏着丰富的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学校进社区,为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人力支援。综上所述,只有“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只有实现了学生自身的和谐发展,校内的和谐发展和校际的和谐发展,才能真正创建和谐校园,从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所以说,构建和谐校园既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又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探索和实践。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构建和谐校园,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优良的教育环境,同时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上一篇:乡村小学学校简介范文下一篇:让合规成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