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解方程

2024-06-25

五年级上册数学解方程(精选8篇)

五年级上册数学解方程 第1篇

解方程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四单元67——68页例

1、例2 【课程标准描述】

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学习目标】

1.通过演示操作,能借助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形如X± a=b、aX=b、X ÷a=b),能按照检验的格式,学会检判断一个具体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逐步养成自觉检验的习惯。2.能结合解方程的过程,正确表达“方程的解”和“ 解方程”的含义,知道解方程是求方程的解的一个过程,而方程的解是一个数。【学习重、难点】

通过演示操作,能借助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形如X± a=b、aX=b、X ÷a=b),能按照检验的格式,学会检判断一个具体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逐步养成自觉检验的习惯。【评价活动方案】

1.通过练习十五第1题,关注学生是否能正确判断括号中哪个X的值是方程的解,以评价目标1。

2.通过做一做P68第1题(前两栏)和练习十五第3题,关注学生是否能正确求出方程的解,能否自觉检验,以评价目标2。【学习活动方案】

一、通过演示操作,根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X±a=b)(评价目标1)1.出示一个不透明盒子,学生猜测里面小球的数量。

引导:能准确说出小球个数吗?我们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引导学生用字母X表示)

(课件出示例1)根据图中信息,列出方程。

2.通过演示操作,理解天平平衡的原理。独立思考:盒子里有几个球?X的值是多少? 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全班汇报:X的值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预设一:利用加减法的关系计算:9-3=6。预设二:想6+3=9,所以x=6。

预设三:把9分成6和3,想x+3=6+3,所以x=6。

预设四:在方程两边同时减去3,就得到x=6。

思考:前三种都是利用的加减法的关系得到的答案,第四种有什么不同?明确第四种 是根据等式的性质。

引导:他的想法正确吗?我们来验证一下。同时拿走3个球,天平会怎么样?

一名学生借助天平(左边是一个不透明盒和3个球,右边是一个透明盒里9个球,天平平衡)演示操作,两边同时拿走3个球,天平平衡。学生看到左边盒子里确实和右边盒子一样也有6个球。学生复述刚才的操作过程,教师用课件演示。

思考:天平的两边为什么要同时拿走3个球呢?难道同时拿走1个、2个不平衡吗? 明确:只有同时拿走3个,才能让天平的左边只剩下X,这样右边刚好就是X的值。3.规范解方程的书写格式。

学生尝试用算式表示刚才的操作过程。

教师边示范边强调:⑴第二行要写个“解“字;⑵为了清晰美观,每一步的等号都要对齐。

4.思考:在以前计算加减乘除的算式后,我们都要验算。那方程该怎样检验算地对不对呢?

学生交流后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检验过程。

二、结合解方程的过程,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评价目标2)结合例1明确:像上面x=6这样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括起解方程的过程,板书:解方程)

(课件出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定义)说一说这两个概念有什么不同。

小结:方程的解是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是一个数;而解方程是求方程的解过程,是一个计算过程。

三、根据例1的方法,使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形如aX=b、X ÷a=b)(评价目标1)出示例2(3X=18),学生尝试解方程。

一名学生板演到黑板上讲解,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交流的内容是:

解这个方程的依据是什么? 两边为什么要同时除以3?

(课件演示例2的操作过程,帮助理解为什么要同时除以3)全班口述检验过程。

四、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解方程的方法(评价目标1、2)1.练习十五第1题。独立判断括号中哪个X的值是方程的解。

2.做一做P68第1题(前两竖栏)。独立解方程,并书面检验第二竖栏。3.练习十五第3题。独立列方程并解答。

五、回顾总结

今天是利用什么知识来解方程的? 解方程大体有几个步骤?应该注意什么? 步骤:1.写“解“;

2..等式的性质求方程的解; 3.检验。

注意:1.“=”要对齐;2.X表示一个数值,后面不写单位名称。

五年级上册数学解方程 第2篇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8、59页例

1、例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在掌握了等式的性质及方程的意义的基础上正式学习解方程的初始课。主要讨论x+a=b,ax=b,x÷a=b的方程的解法。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稍复杂的方程和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基础,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之一,与原有教材不相同的是,新课标实验教材以等式的基础性质为基础,而不是依据逆运算关系教学解方程,这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对于本课中较简单的方程,教材要求,直接利用等式的性质,只要通过一次变形,即在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乘上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就能求出方程的解。教学目标:

1、2、能根据等式的性质解较简单的方程。

通过探究较简单的方程的解法,培养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规范书写和自觉检查的习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回顾旧知 师:今天我还给大家带来一位老朋友,(出示天平图)

师:我在天平的两边同时放两瓶同样重的墨水,天平的两边怎么样?

生:天平的两边保持平衡。

师:接下来“我说你答”你和我一起合作,让我们图上的天平保持平衡,可以吗? 生:可以

师:我在天平的右边加3瓶墨水。生:天平的左边也加3瓶墨水。师:我从天平的左边拿走一瓶墨水。生:天平的右边也拿走一瓶墨水。说的真好,换一幅图不知道行不行,“我将天平左边排球的数量扩大到原来的3倍,变成6个排球。” “我将天平左边排球的数量缩小到原来的一半,变成3个排球。”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有这么多让天平保持平衡的方法这个游戏让我们想起些什么?(天平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物品,天平的两边保持平衡。天平的两边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保持平衡。)

师:这个游戏让我们再次复习了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今天我们将利用这个道理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大家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利用我问你答的游戏形式复习和巩固前两节学习的天平平衡道理,再结合连环画式的幻灯片,不仅能加深学生的记忆,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以一种积极的状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二、提出问题,探究新知 ㈠(课件出示例1的主题图)

1、提出问题

师:请看大屏幕,请你说出图上的意思。(盒子里有x个球,盒子外有3个球,合起来一共是9个球。)师:能不能用我们新学的方程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列出方程:X+3=9(引导学生根据加法的意义列出方程。)师:大家和他的想法一样吗(板书:X+3=9)那么X是多少?(异口同声说6)

师:当然我知道这么简单的问题是难不住大家的,但是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利用解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解方程)齐读解方程,(设计思路:在这里学生能列出这个方程其实也是一个难点,因为学生一直是按以前算术方法的解题思路去分析,不假思索就会说出9-3=6,因此我在这里强调用加法的意义列出方程。为后面学习用方程解决问题做准备。另外强调解方程这种思考方法到中学解更加复杂的方程一直有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掌握新的思考方法的积极性。)

2、结合天平探究解法 A、结合天平,理解方程 师:怎样解方程呢?还是请天平来帮忙。(出示天平图1)师:你能理解吗?说说他的意思,师生结合图一起说:天平的左边是X+3,天平的右边是9,左右两边正好平衡,说明两边相等。方程的左边是X+3,方程的右边是9,左右两边正好相等。齐读这个方程X+3=9 B、明确目的,寻找方法

师:接下来我们就来解这个方程,哎,我不禁要问我们解方程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解方程的目的就是要算出X=?)师:对,我们解方程的目的就是要算出X等于几.师:请你结合天平图思考,怎样才能使天平的左边只剩下X,而且还要保持天平平衡?(同座位的同学可以相互讨论)

组织交流(指名学生说,再说一次,齐说一次)

天平的两边同时去掉3个皮球,天平的两边平衡,为什么要同时去掉3个,同时去掉两个行吗?

(课件演示)进一步明确:只有天平的两边同时去掉3个皮球,左边才能只剩下X。右边剩下6个皮球,说明X代表6个皮球。师:天平的两边同时去掉3个皮球,天平的两边保持平衡,那么这句话表现在里该怎么说?

出示: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3,左右两边相等。

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就是:出示:方程的左边-3=方程的右边-3 师:方程的左边原来是X+3再减去3,方程的右边原来是9也减去3(板书:X+3-3

9-3)这个时候天平仍然平衡,说明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板书:=)方程的左边是X+3再减去一个3,就只剩下X,(板书:X)方程的右边是9再减去3就是6。(板书:6)这个时候天平仍然保持平衡,所以X=6(板书:=)在这里需要强调一点,解方程时每一步得到的都是一个等式,不能连等。另外还要注意等号对齐。

师:画个方框,这个过程就是解方程的过程,所以在过程前面要写上(板书:解:)

师:一起回顾解方程的过程,第一步:先写方程。第二布:写上解:

第三步:为了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第四步:求出X=?

看着解方程的过程自己心里琢磨琢磨。

师:刚才我们求出X+3=9这个方程的的解是X=6这个答案正确吗?我们一起来验算一下

指名学生回答,(课件出示):方程的左边= X+3

=6+3

=9

=方程的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4、巩固练习同学们会解方程了吗?现在我有一个问题需要你来帮忙,在课前我了解到我们班共有学生----人,其中男生----人,求女生有多少人?(学生自己试着列式)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这么多种方程,但我们今天,只解决这个方程,X+----=------展示,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从一开始就强化必要的书写规范,以发挥首次感知先入为主的强势效应,有利于促进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形成。)㈡、出示例2 师:这个方程都解对了吗?你们真聪明,一下子就学会了,不过接下来的挑战会更艰巨,大家有信心吗?(出示例2的主题图)师:你能用一个方程来表示吗?(3X=18)

师:那么你会解这个方程吗?请大家打开课本59页自己独立思考完成例2的填空

讨论交流:

①、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让方程的左边只剩下一个X的.。师:解方程的目的就是要求出X=?天平的左边有3个X,要想求出一个X,我们可以把3个X平均分成3分,每份就是一个X,那么天平的右边该怎么做?

师:把18个皮球也平均分成3分,每份就是一个X所对应的。把这一过程表示在方程里就是方程的两边同时除以3,(课件演示)得出X=6它是不是方程解,请大家自己验算,和同桌的同学说一说,师: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做法,在方程的两边同时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设计意图:在学习例1的基础上,放手自己思考3X=18的解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也有利于把教学的重点由天平保持平衡的变换规律,类推出方程保持相等的变换方法上来,采用先“试”后“教”,先做后说的方法,便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练习:  20+ x = 47 解

20+x○□=47○□

x =□

㈢、归纳总结,加深记忆

提问:你学会解方程了吗?和同学讨论一下,解方程需要注意什么? 总结:

1、方程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或两边同时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方程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2、注意解方程的格式。

3、记得验算。

三、强化认知,巩固提高

1、基本练习

2、强化练习

四、谈谈这节课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 5 x = 60

5x ○ □=60 ○ □

x =□如果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乘一个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 这个问题且听下回分解。

《解方程》的设计思路

寿阳县东关小学

冯志平

今天我讲课的内容是五年级上册第58页,和第59页的例1和例2这节课是学生在掌握了等式的性质及方程的意义的基础上正式学习解方程的初始课。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稍复杂的方程和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基础,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之一,与原有教材不相同的是,新课标实验教材以等式的基础性质为基础,而不是依据逆运算关系教学解方程,这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对于本课中较简单的方程,教材要求,直接利用等式的性质,只要通过一次变形,即在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乘上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就能求出方程的解。根据以上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2、能根据等式的性质解较简单的方程。

通过探究较简单的方程的解法,培养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规范书写和自觉检查的习惯。

而让学生能够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为突破这个难点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首先我设计了一个游戏,利用我问你答的游戏形式复习和巩固前两节学习的天平平衡道理,再结合连环画式的幻灯片,不仅能加深学生的记忆,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以一种积极的状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第二部分,提出问题探究新知,先出示例1的主题图,让学生根据图列出方程,在这里有一点需要强调,学生一直是按以前算术方法的解题思路去分析,不假思索就会说出9-3=6,因此我在这里强调用加法的意义列出方程。为后面学习用方程解决问题做准备。

本课的难点是根据是根据天平平衡的原理来解方程,这部分内容我分两步来完成,①、结合天平理解方程,理解清方程的左边和方程的右边,把方程和以前的算式从根本上区别开来。②明确目的、寻找方法。先让学生明确解方程的目的就是要算出未知数是几。再让学生思考怎样让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学生通过反复的说可以理解,只有天平的两边同时去掉3个皮球,才能只剩下X.。然后我又出示“方程的左边-3=方程的右边-3”这样的一个等式,这其实等于是给了学生一根拐杖,使学生真正明白是在谁的基础上减去3。对于学生来说,怎样根据天平平衡原理来解方程就不难理解了。在教学例2,两边同时除以一个数时,在学习例1的基础上,放手自己思考3X=18的解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也有利于把教学的重点由天平保持平衡的变换规律,类推出方程保持相等的变换方法上来,采用先“试”后“教”,先做后说的方法,便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另外我还在课件上想办法,让天平的两边真正体现两边同时除以3,天平保持平衡,明确显示出,一个X就代表6个球。

五年级上册数学解方程 第3篇

数学的复习课历来是一线教师研究的重点课型之一, 复习课既注重对学生知识的复习、巩固, 更注重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在复习中建立和加强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的联系, 有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认知体系, 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深刻认识.

听了一节《分式方程解应用题复习》, 我感受颇多, 下面谈谈思考和看法.

二、教学过程概要

环节1:课题的引入

师: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有哪些?

生1:审题、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检验、作答.

师:可以简称为:审、设、列、解、验、答.在这些步骤中, 你们认为较难的是哪些?

生2:审、列.

师:我们通过解一个问题复习每个步骤.

评析:教师开门见山的课堂引入直奔主题, 且立足于学生的现状, 以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疑难问题为授课重点,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2:典题导悟

工程问题1:甲、乙两人做某种机器零件, 已知乙每小时比甲多做1个, 甲做450个所用的时间与乙做600个所用的时间相等.求甲、乙每小时各做多少个?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同时完成解题:

审———已知乙每小时比甲多做1个;甲做450个所用的时间与乙做600个所用的时间相等;要求甲、乙每小时各做多少个;工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审清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要求的数量、相关量之间的关系.

设———设未知数, 分为设直接未知数和设间接未知数.如果数量关系比较简单, 则可直接设未知数, 即求什么、设什么;如果数量关系比较复杂, 则需设间接未知数.在本题中设“甲每小时做x个, 则乙每小时做 (x+1) 个”.

列———列方程要先找到题目的等量关系, 在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三个量中, 甲、乙的工作总量已知、工作效率是未知数, 则根据工作时间作为等量关系:甲做450个所用时间=乙做600个所用时间, 从而列出方程:450x=600x+1.

解———解分式方程.

验———检验解是否是分式方程的解, 再检验解是否符合题意, 这是分式方程应用题检验的两重含义.

答———完成题目中的所求量.

评析: 应用题考查学生应用方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训练学生在阅读材料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的技能.教师通过对问题1的详细分析, 展现出分析解题过程中, 每个环节思考的方法、操作的技巧、解题的要求.在学生较弱的审、列环节中, 教师提醒学生数量关系的存在和找等量关系的方法, 掀开应用题的神秘面纱, 揭示问题的本质.并且以点带面, 类比同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形成公式化,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环节3:类比练习

经济问题2:水果店第一次用450元购进某种水果, 由于销售状况良好, 该店又用600元购进该品种水果, 但进价每千克比第一次多了1元, 两次所购质量相等, 求第一次所购水果的进价是每千克多少元?

行程问题3:甲、乙两地相距600米, 小明、小红两人从甲地跑步出发, 小明比小红每秒多跑1米, 当小明到达乙地时, 小红距离乙地还有150米求小明、小红两人的速度各是多少?

学生类比问题1的分析过程, 很快找出问题2中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质量;等量关系:第一次所购质量=第二次所购质量, 从而列出方程:450x=600x+1.问题3中的数量关系 :路程=速度×时间;等量关系:小明所用的时间=小红所用的时间, 从而列出方程:450x=600x+1.

师:回顾三个问题的解题过程, 你有什么发现?

生1:三个问题的分析过程都差不多, 列的方程都一样.

生2:说明一个方程可以表示不同的实际意义.

生3:每种类型的题目中都有关于3个量的数量关系, 如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总价=单价×质量, 路程=速度×时间.

生4:每个问题中的3个量中都是一个量已知、一个量未知、第三个量作为等量关系. 如问题2中两次购买的水果总价已知、两次购买的水果的单价未知, 用两次购买的水果的质量作为等量关系.

师:进一步思考 (1) 为什么题目的类型不同, 但是所列的方程一样? (2) 为什么列出的方程都是分式方程?

师:虽然三个问题的类型不同, 但都可以归纳为同一种数量关系“c=a×b”型.如果数字相同, 则列出的方程就相同.其次, 由于所给的条件中, 代表c的是已知量, a、b中有一个量未知, 如果a未知, 则b=ca, 所以列出的方程都是分式方程.

评析: 解题后的反思与总结, 是为了寻找问题背后的规律, 揭示问题的本质, 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 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又一次提升. 教师引导学生对三个问题的解答过程进行观察, 学生能总结出问题表层的现象; 接着提出的两个问题, 思考性比较强, 引导学生向问题的深层次思考, 显然依靠学生现有的思维能力还不能解决, 这时教师的讲解体现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环节4:拓展提高

问题4: 某中学全体同学到距学校16千米的科技馆参观, 一部分学生骑自行车先走, 半小时后, 其余学生乘汽车出发, 当乘车的学生到达时, 骑自行车的学生离科技馆还有5千米, 已知汽车的速度是自行车速度的4倍, 求自行车和汽车行驶的速度各是多少?

这个问题是行程问题的延续, 虽然关系比较复杂, 但是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题目中的等量关系依然不变, 可以透过问题表面的复杂性, 找到问题的本质.由于本题中乘汽车和骑自行车的先后关系比较复杂, 可以引导学生画线段图等分析.学生从中体会到拓展题是由基础题目延伸而来的, 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都是一致的.

评析:复习课中除了复习、巩固基础性知识外, 还要在此基础上有一定的拓展和提高, 这也是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方法.

三、听课后反思

1.复习课的教学功能

(1) 巩固基础

数学复习课是对一个单元或章节的所有知识点进行回顾、总结, 对于基础知识部分, 要起点低, 而且要面向全体学生.如在本节课中, 教师安排的问题1则是最基础的应用题, 学生在复习回顾的过程中比较容易掌握, 容易对教学内容引起共鸣.

(2) 综合运用

在复习课上将知识融会贯通, 有利于学生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形成整体的认知结构, 提高综合运用能力.所以复习课既有“温故”的作用, 又有“知新”的功能.在本节课的教学中, 将三种类型的应用题统一成一种数量关系“c=a×b”型、“每个问题中的3个量中都是一个量已知、一个量未知、第三个量作为等量关系”这样有高度的总结将教学内容进行升华.

(3) 拓展提高

在复习课的教学安排上, 既要使知识有“着落点”, 又要使知识有“生长点”, 这样就促使学生在新、旧知识间展开联想, 也使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帮助学生积累经验, 从而形成自己的认知.如在本课中的拓展延伸题则是问题3的延伸, 问题的形式变复杂了, 但是问题的本质不变, 既有知识的“着落点”, 又有能力的“生长点”.

(4) 增强学习意识

复习课既有基础性的内容又有基础的延伸, 所以既顾及学困生的学习又满足优秀学生的学习要求. 这样能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 因材施教、分层次的教学能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树立学习的信心.

2.复习课的教学理念

(1) 复习课≠习题课

复习课不是简单地把各种类型的练习题加以综合, 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复习课要整理知识结构、总结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在教学中要清楚学生在学习中存在哪些困惑, 并帮助学生消除这些困惑. 如在本课教学中, 教师首先明确学生对“审”、“列”两个环节有困难, 通过对问题1的分析带动问题2、3的解决, 再引申到拓展练习, 由点到面、横向联系、纵深提高,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 复习课≠讲授课

五年级上册数学解方程 第4篇

摘 要:解方程在小学教育中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小学教育中占据着非同一般的地位。因此,提升小学生在解方程方面的知识已经迫在眉睫。所以,教师应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具有自己特色的正确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小学数学解方程方面的知识,提升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思维学习能力。就教师如何在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好解方程的知识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方程

一、解方程在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标把解方程方面的知识编排在第九册的教科书上,给教师在这个阶段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之处,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精力和心血来讲授方程,让学生更能理解方程的基本性质。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当改变教授方程知识的顺序,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通过思考问题的本质,并尝试通过自己的研究来理解解未知方程的学习过程,对于解未知方程有一个具体的理解思路,找出解方程的学习规律。因此,教师应该有自己的一套解方程的教学方式方法。

二、在教学中教育学生解方程的方式方法

解方程方面的知识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一个好的教学方法是决定学生是否能够更好、更有效率地学习到小学数学解方程的知识点。而由于个人性格上的差异,每个教师在教育中都有一种独具特色的教育方法。

1.教师应在教学中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教授内容

科学地安排教授学习任务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教师想要在解方程方面给学生打下学习的基础,就必须学会科学地安排自己教授的学习任务,这样能使得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解方程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重要性,更加能够理解方程中的基本性质和解方程的一般规律。

2.教师要正确引领学生,让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索

一个方程必定有两种及以上的解法,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用方程的性质引领学生的思维,把复杂的方程逐渐的简单化,尽量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到更多数学方程的新知识,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一定关于方程的数学知识,使学生在生活中逐渐地了解小学数学解方程的知识;加强小学生自主探索小学数学解方程的能力。例如,小学数学一元一次方程中,“2x+10=22”学生可以通过直接移项得到2x=22-10,合并方程等式的右边得到2x=12,两边再同时除以一个2,就可以得到答案x=6。但是教师如果让学生自己进行解方程运算,就能够找出另外一种解题的方法:先等式两边同时除以2得到x+5=11,再通过移项得到x=6。从方程的解法中,就能够发现第二种解题方法比第一种解法较之简单。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3.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多与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沟通

沟通是教师与学生进行解方程知识交流的一座桥梁。教师通过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进行沟通交流,可以启发学生学习小学数学知识的思想,使学生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思考事物本身的性质,慢慢地尝试问题的解决方法,并进行相互讨论、总结,得出方程的解决方案来。所以,教师应该更加倾向于对于学生来说更为有利的交流式教学。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解方程在数学知识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所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就必须改良自己的教学方法,整理出一套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案,改善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质量和学习知识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崔凤莲.对小学阶段根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冷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5):111.

[2]顾志能.漫谈小学解方程方法的教学[J].小学教学:数学版,2008(11):16-18.

[3]沈梓建.小学数学如何进行有效教学[N].學知,2010.

五年级上册数学解方程 第5篇

教学目标:、巩固解方程的方法,规范解方程的格式和写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迁移的能力。

2、经历解方程的过程,熟练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教学重点: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和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引导回顾,练习讲解。讨论交流,练习巩固。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迁移导入

我们已经学过这么多关于解方程的知识,今天我们就通过练习来巩固一下。

出示:

.判断下面各式哪些是方程。

a+24=734x=36+1723÷a>43x+843x+4=848÷a=9

2.后面括号中哪个x的值是方程的解?

x+42-982-x=07

4x-7=21=2

二、指导练习

.教材第70页练习十五第3题。

出示教材第70页练习十五第3题。

教师提问:你们能从题目中得到什么信息?

学生总结题目中所给的信息,然后独立列出算式,再进行小组讨论,将自己的答案与小组中其他的成员核对,改正错误的答案。

2.教材第72页练习十五第11题。

出示教材第72页练习十五第11题。

教师分析:由题可知,第一个图是一个长方形,已知宽和周长,求长是多少。这个题就要借助我们之前学习的长方形的周长公式进行计算。

指名学生列式并求解:2=36,解得x=13。

从第二个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第二个图中所给出的信息是儿童的人数是成人人数的3倍,而儿童和成人的总人数是80人。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巩固拓展

.巧设相邻的自然数

出示题目上:三人相邻的自然数的和是7,这三个自然数分别是多少?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思路导引:

⑴任意写出三个连续的自然数,观察特点。

⑵设其中一个为x,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其他两个自然数。

⑶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规范解答。

解:设中间的自然数是x。

(x-1)+x(x+1)=7

3x=7

3x÷3=7÷3

x=19

前一个自然数是:x-1=19-1=18

后一个自然数是:x+1=19+1=20

教师小结:对于“已知三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求这三个连续自然数”的问题,一般设中间的自然数为x,刚其余两个自然数分别为x+1他x-1。

2.列方程解答。

⑴一个数减去43,差是28,求这个数。

⑵一个数与的积是12,求这个数。

⑶x的33倍加上12与4的积,和是114,求x。

3.完成教材第70页练习十五第4、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全班集体订正。

4.完成教材第71页练习十五第10题。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完成教材第72页练习十五第14*题。

小组内合作讨论完成,组员之间相互说说解题的方法。

教师指名学生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强调:可以把“x=”代入题中,把“□”看成未知数再求解。

四、后小结

五年级上册数学解方程 第6篇

1、说课内容

《解简易方程》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四单元第二节的教学内容。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方程的定义和应用等式性质解方程,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从知识结构上看,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定的算术知识和已具有初步的代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也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过程,为以后学习解稍复杂的方程和列方程解答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3、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初步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意义,并能进行辨析,并会应用等式性质解答简易方程。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和辨析,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意义,进一步提高学生比较、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代数思想。

4、教学重点、难点

(1)比较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的含义。

(2)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二、说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演示操作法”、“观察法”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共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我设计了如下三个方面的教学手段:

1、用直观的操作和演示,让每位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解和归纳出结论。

2、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努力促进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3、充分利用身边的事物,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而且有趣的氛围中理解、掌握知识。

三、说学法

为了使学生获取“解方程”这部分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自信心。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真正理解和掌握方程最基本的知识,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和创新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根据教学要求为实施教学计划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激趣导入,动手操作。针对“解方程”这节课的特点以及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上课开始,我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示天平,杯子,水,然后提问学生:利用这些工具,你能称出一杯水的重量吗?分组讨论后,点名让学生说说他的想法并展示操作的过程,我再借助课件出示学生说的方法,紧接着让学生利用上节课学习的“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列方程,从复习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入手,引出课题,引导学生质疑,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深入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究新知,理解归纳

1、概念教学:认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两个概念

让学生分组讨论猜一猜x的值是多少,然后我随着学生的回答演示课件。根据学生的回答和课件的演示引出概念———方程的解和解方程,同时出示这两个概念的含义。接着抛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两个解有什么不同?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方程的解”的解,它是一个数值;“解方程”的解,它是一个演变过程。这样的设计目的在于通过自主学习、组内交流、合作,达到培养学生自主、互助的精神。

2、教学例1

借助课件出示例1,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该怎么根据题意列方程,之后分组讨论,汇报求解的过程,我再借助多媒体演示,同时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强调一些细节问题,比如解方程的格式、要验算等等。我的设计意图:自学思考汇报交流既有利于每个学生的自主探索,保证个性发展,也有利于教师考察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是否能用清晰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3、拓展延伸

课件显示:解方程x—2=15,提示学生这是一个减法的方程,能根据我们学习的加法方程的步骤来解吗?指名学生到黑板上做,然后我再点评,补充强调细节问题。通过这道例题,学生对解简易方程就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4、归纳小结解方程的步骤:

(1)先写“解:”。

(2)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加或减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3)求出X的值。(4)验算。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1、基础性练习:P57“做一做”

2、综合练习:练习十一第2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解方程 第7篇

【2】六年级同学参加科技小组的有25人,比五年级参加人数的2倍还多7人,五年级参加科技小组的有多少人?

【3】2007年亚洲人口约32亿,比欧洲人口总数的5倍还多4亿。欧洲人口大约有多少亿人? 【4】图书馆有故事书120本,如果再购买14本故事书正好是科技书的2倍,图书馆有科技书多少本? 【5】4个乒乓球和2只乒乓球拍,千米,某人骑自行车每小时行12.5千米。这列火车的速度是自行车的多少倍? 第四组:

【1】一批煤计划每天烧0.4吨,21天刚好烧完。实际每天烧0.3吨,可以烧几天?

【2】有126米布,原计划做45件成人上衣,现在用这批布做儿童上衣,每件儿童上衣比成人上衣少用0.7米。可以做儿童上衣多少件?

【3】服装店选用一种画布做上衣,做一件上衣需要用布1.15米。服装店购进这种花布130米,最多可以做多少件上衣?

【4】建筑工地要运200吨黄沙,五年级上册解方程

(A)4x-12=48 5x+4=24 6x-14=16 3x+2=14 5x-40=20 3x-6=0

10x+350=650 160x+20=260 1.2x-1.7=0.7 5x+16=20.5 3x+12=75 3x+15=60 5(x+1.5)=17.5(x-3)÷2=7.5 13(x+5)=169 3(x+2.1)=10.5 4(x-3)=9.6

3×(x+2.8)=17.4(x-2.4)÷8=1.25 0.5×(x+0.8)=0.8 5(x+1.6)=9

(D)(x-3.1)÷6=1.2 10×(15-x)=12(x+1.7)÷3=1.4(x+37)×7=300+860 花了49元。每只乒乓球拍18.5元,每个乒乓球多少元? 【6】父亲的年龄是小聪年龄的9倍,母亲的年龄是小聪年龄的7.5倍,父亲比母亲大6岁,小聪今年几岁? 第二组:

【1】奥运会用的篮球场是一个长28米,宽未知的长方形。它的周长是86米,求篮球场的宽。【2】河里有鹅若干只,鸭的只数是鹅的4倍,又知鸭比鹅多27只。鹅与鸭各有多少只?

【3】有一块长方形地,长是宽的3倍,周长是120米,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 【4】大小两只船合运一批货物,大船装载的货物是小船装载的1.8倍,小船比大船少运40吨,两只船各运货物多少吨?

【5】育红小学五、六年级共有学生288人,五年级学生的人数是六年级的1.4倍,五、六年级各有学生多少人?

【6】用一根长54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要使长是宽的2倍,围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第三组:

【1】有两袋大米,甲袋大米的质量是乙袋大米的1.2倍,如果再往乙袋里装5千克大米,两袋大米就一样重了。原来两袋大米各有多少千克?

【2】现有数量相同的鸡兔共居一笼,已知鸡腿和兔腿共有90条,问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3】鸡和兔子一共有7个头,一共有20条腿。问:鸡、兔各有多少只?

【4】52人外出郊游,一共用了7辆车,每辆面包坐12人,每辆夏利车坐4人,全部坐满。问:面包车与夏利车各几辆?

【5】小红的储蓄罐里5角和1元的硬币共20枚,要把它全部捐给汶川地震灾区,她数了数共12.5元。你能帮她算算,5角的硬币和1元的硬币各多少枚吗? 【6】一列火车4.5小时行驶495

一辆汽车每次运8吨,运了20次,还剩多少吨?

【5】小明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逛公园,成人票每张5.5元,儿童票每张2.5元,他们买门票一共需要多少钱? 第五组: 【1】一艘船每小时行11.5千米,28小时达到目的地。如果每小时多行2.5千米,需要多少小时到达目的地?

【2】A、B两地相距400球迷,甲、乙两辆汽车分别从A、B两地相对而行。甲汽车每小时行38千米,乙汽车每小时行42千米,几小时后两车相距40千米? 【3】一扇窗户的玻璃长是1.3米,宽是1.1米。那么做12扇这样的窗户至少需要多少平方米的玻璃?(得数保留整数)【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规定,国旗的长是宽的1.5倍。有一面国旗长1.44米,这面国旗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5】甲乙两袋大米共重24.6千克,如果从甲袋中取出3.5千克放入乙袋,这时两袋大米同样重,原来两袋大米各重多少千克? 第六组:【1】一个三角形的花圃,底是25米,高是22米。如果平均每平方米可产鲜花50枝,这块花圃共可产鲜花多少枝? 【2】一张梯形的纸片,下底是24㎝,上底是18㎝,高是14㎝。把它剪成一张尽可能大三角形纸片,余下的总面积是多少? 【3】有一块三角形麦地底58米,高72米,如果每公顷可收小麦4500千克,这块地共收小麦多少千克?

【4】有一块梯形的菜地,上底长4.5米,下底长7.5米,高10米,平均每平方米能收6棵白菜,这块地共可以收多少棵白菜? 【5】一个等腰梯形的周长是30厘米,每条腰和高分别是5厘米和3.6厘米,求这个梯形的面积是多少?

3x-20=70 3x+105=450 6x-8.3=1.9 5x-80=400 2x+17.5=36.9 2x×6=1296 5x+4=39 8x+8=280

(B)24-6x=1.8 19-2x=7

8.15+2x=21.35 10+1.5x=25 25.6-2x=1.3 5.5-4x=3.5 8x+2×5=42 3x-2×7=22 5x-4×9=25 7x-4.5×7=43.4 7x+5×8=320 4×1.5+2.5x=11 10x+23×4=227 0.4x-4×51=60.4 X+14.3=50×2 5x-0.4×16=29.6 2.5x+34=49

12×0.7+4x=28.4 4×2.5-2x=3.6 5x-5÷2.5=3.8

(C)13.5×4+3x=126 6x+3.1×6=64.2 4x-4×0.73=25.08 5x-4×5=30 6×8+3x=186 4x+2×0.8=21.6 5×1.3-2x=5.5 3.18×2-2x=4.26 X÷7.2+3.8=15 2(x-2.6)=8 8(x-6.2)=41.6

(3+5)x=960 6(x+0.8)=10.8 7(x+4.5)=42(x-1.2)×6=0 9(x-0.1)=2.7 5.2(x+8)=33.8 2(x+3)=18 x-0.36x=160 x-0.05x=20.9 x+4x=32.5

7.8x-2.4x=1.08 3x+x=200

3.5x-1.5x=0.6 4x+1.2x=7.8 X-0.48x=0.78 6x+2.5x=2.55

(E)3x+2x+13.2=97.6 x+3x=16

7x-5.5x=10.5 14x-8.4x=40.32 x-0.2x=16 3.5x+5x=168 3x-x=19 2x+x=51

7.8x-x=14.28 x-0.32x=13.6 7.8x+7.2x=45 0.82x+0.28x=3.52 x+3x=9.6 1.5x+x=95 4x-x=27 24x+6x=63.6 3x-3.6=7.89 5.5x-1.3x=12.6

五年级上册数学解方程 第8篇

列方程解应用题要求学生知识面广,基础扎实、思维灵活,但这样的学生毕竟较少,所以列方程解应用题是我们初中数学教学的难点和焦点。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 建立学生学习的信心和耐心

列方程解应用题来源于日常生活,我们可以利用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来建立学生学习的信心和耐心。现代教育学家都持这样的观点:“学好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的首要问题是学生有决心和信心去学习。”只要让学生将学习当做自己的事,教育也就成功了一半。

2. 抓牢四个步骤

列方程解应用题一般要经过四个步骤: (1) 审题。让学生认真研读题目、理解题意、分清题设和结论、明确目标。(2)分析。寻找题目中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本质联系,从而探索解题的途径。 (3) 解答。在把握好题目全局的基础上写出标准的解答过程,只有书写认真﹑清楚,才能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4) 校对。解答完后要培养学生进行回顾、检验与讨论所得解答的习惯。因为这些问题对学生来讲并不简单,特别是对问题中隐含的某些限制条件,学生不一定能注意到。例如有这样一题:一次考试出了25道题,在所给的四种答案中选定一种。答对一题得4分,不答或答错一题倒扣1分,如果一个学生得90分,他答对了几道题?一位学生是这样做的:

解:设得90分的学生答对了X道题,由题意得方程:4X=90,解得X=22.5,即该学生答对了22.5道题。

另一位学生是这样做的:

解:设得90分的学生答对了X道题,则不答或答错25-X,由题意得方程:100- (25-X) =90,解得X=15,即该学生答对了15道题。

看上去上面的两种做法都是正确的。其实只要我们回到题目中认真分析一下不难发现两种皆错。第一个学生没有搞清楚这个题目隐含的条件:要么答对,要么答错或不答,即答案应该是非负整数,所以出现22.5道题的错误答案。第二个学生虽然得出整数解15道题,但是他没有从全局上把握好这个问题的实质,如果这个学生再仔细分析一下的话就会发现许多破绽:首先答对一题得4分,答对15道题只有60分,其次还要扣除答错或不答的10道题10分,这样的话答对15道题只能得50分而不是90分。因此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一定要抓牢四个步骤,以免出错。

3. 找准等量关系

找准等量关系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核心,也是学生最无从下手的问题,因为它所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如:物理公式、价格问题、银行利率问题、溶液浓度问题、工程问题等。寻找等量关系的方法很多,包括译式分析法、列表分析法、线示分析法逆推法、图示分析法、层层分析法等。就初中数学中涉及的列方程求解应用题的题型,这里着重讨论前四种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1)译式分析法。所谓译式分析法就是将题目中关键性的语言翻译成代数式,把文字语言翻译成代数语言,然后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的方法。翻译的步骤一般是: (1) 翻译未知量 (即设出未知量) ; (2) 翻译属性量 (即题目中的主要属性) ,用已知数和未知数组成的代数式表示所有的主要属性; (3) 翻译等量 (即同时表示一个属性量的两个代数值必定相等) 。只要我们注意分析,正确理解题意,逐个进行翻译,当翻译完毕时,方程也就基本成形了。如:某市有42万人口,计划一年后城镇人口增加0.8%,农村人口增加1.1%,这样全市人口将增加1%,求这个市现在的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

分析:本题有两个未知数,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

属性量及关系: (1) 农村人口=总人口-城镇人口, (2) 农村人口×1.1%=总人口×1%-城镇人口×0.8%。

变化过程: (1) 设现在城镇人口是X万,农村人口为(42-X)万。

(2) 一年后城镇人口增加 (0.8%X) 万,农村人口增加1.1% (42-X) 万,总人口增加42×1%万。

(3) 由题意得方程:1.1% (42-X) =1%×42-0.8%X,解方程得X=14,则42-X=28。即城镇人口是14万,农村人口是28万。

(2)列表分析法。顾名思义,就是将题目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表示到表格中,利用表格分析出各种量之间的关系,最后列出方程的方法,这种方法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

(3)线示分析法。如相遇问题、追击问题用线示分析法就比较直观,使学生很快地找到等量关系的一种捷径。

(4)逆推法。逆推法也叫做还原法,就是把问题发生的顺序倒过来,用逆推的方法逐步还原来解答一些问题。解应用问题,多数学生都习惯用直接解法,但对于直接解法比较困难的问题不妨使用逆推法,有时可能使复杂问题简单化。

4. 注意几个事项

在找准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解应用题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未知数的作用; (2) 对未知数补充条件的探讨; (3) 单位换算,有些问题中已知条件的单位不同时,必须先化相同 (4) 方程两边的代数式表示同一个属性量。

以上探讨了关于列方程求解应用问题的初步方法,尽管以上不能包括列方程解应用问题的所有内容,但在数学教学中有一定的价值,只要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都能去认真研究教法,我们的数学教育教学水平一定会有大的改观。

参考文献

[1]初中数学教材.

[2]中学数学解题方法.

[3]中学数学教法总论.

上一篇:初中数学混合学习概念研究”课题方案下一篇:中考积累运用(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