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优质教案

2024-06-09

《烛之武退秦师》优质教案(精选6篇)

《烛之武退秦师》优质教案 第1篇

【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本课重要词语及语法现象:

譬如:古今异义词、多义词、词类活用等。

2.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学会用填写关键词法概括文意。

3.通过用加点词语境义填写成语的方法,了解古今汉语的联系,增强对古汉语的领悟力。学会评点式读书法,尝试读写结合,古为今用。

4.感受烛之武以国事为重,勇于担当的精神。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春秋是礼崩乐坏的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了自己利益,翻云覆雨;秦晋之好,转眼间顿为敌国。同学们知道,在大兵压境、国家危如累卵的时候,以自己超卓的胆识,只身说退强大敌军的故事吗?知道侵略者和被侵略者转眼之间成为盟友,而盟友之间则差点发生战争的原因吗?那就让我们走进《烛之武退秦师》,感受一下春秋时期那刀光剑影,欣赏那惊心动魄的唇枪舌剑吧。

二、检查预习

1.让学生提出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师生共同择要挑出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作为重点学习。

(结果显示,学生提出的问题大多与教师判断相同,通过筛选,删除了通过查阅注释和词典可以自行解决的问题,譬如,关于“春秋三传”、人物称谓;对于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学生基本也能把握其主要特征,故此,教学时这个环节从略)

2.字词积累:大屏幕投示,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学生相互补充。

(1)解释下列词语,说说与现代汉语意义上区别

越国以鄙远 且贰于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行李之往来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解释下列加点词,了解其活用类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既东封郑 若亡郑而有益于秦 因人之力而弊之

(3)比较辨析下列虚词意思

其:以其无礼于晋 君知其难也 吾其还也

以:以其无礼于晋 越国以鄙远 焉用亡郑以陪邻

焉:焉用亡郑以陪邻 将焉取之 朝济而夕设版焉

(4)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

以其无礼于晋 晋军函陵 是寡人之过也 夫晋,何厌之有

【活学活用】

请以下列加点词在本句中的意思填写成语。

且贰于也(忠贞不贰)

因人之力而弊之(因人成事)

以乱易整,不武(胜之不武)

朝济而夕设版焉(朝令夕改;同舟共济)

夫晋,何厌之有(学而不厌)

是寡人之过也(闻过则喜)

(积累固然重要,但整合能收举一反三之效。成语是古代汉语的活化石,通过给加点词组合成语来学习,学生趣味盎然,教师也可借此了解学生掌握成语程度,使学习具有针对性。)

三、诵读感知,分析说理艺术,概括文意。

(一)反复诵读,感知内容

1.先让四个学生分别读四段内容,然后请学生评点,教师相机点拨。

2.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烛之武说秦伯的语气。再请一生品读,并让学生指出这番说辞中语气有无变化,读得是否正确。再请一生朗读,感受其委婉语气及其跌宕起伏。

(二)综合全文,在空格处填写一个最恰当的字予以评价。

秦晋征讨郑国,其理可谓( )矣;强敌大军压境,其势可谓( )矣;

烛之武见危受命,其情可谓( )矣;一番说辞力挽狂澜,其言可谓( )矣;秦伯背盟结盟,其行可谓( )矣;晋文果断撤军,其人可谓( )矣。翻云覆雨敌我互换,,其因皆为( )矣。

参考答案:谬,危,义,妙,滑,智,利(意思对即可)

四、合作探究

读了这篇文章,同学们能否从中获得一点启示。(提示:可从事情因果关系、盟友与利益、说理艺术等方面考虑)任选一个话题,写一段不少于200字段短文,阐明你的观点。可以相互讨论,选择一人在班上交流。(这一环节视课堂教学时间而定,也可放到课外完成)

[学生讨论后提出诸多话题,最后大多数学生认为以下几个话题较好。(1)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2)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远的利益。(3)有理还得有礼(或“有话好好说”)]

【学生范例1】话题: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

面对两大强国的围攻,危如累卵的郑国指日可下,但烛之武却能以一番说辞,让秦国自动撤军,传奇般地解了郑国之围。这看似意料之外,实在情理之中。首先,烛之武洞悉两大敌国虽有秦晋之好,但历史上曾有恩怨、摩擦,巧妙的予以利用,便能化敌为友。其次,他知道,“春秋无义战”,两国虽为同盟,但目的都是为了谋取自己的利益,一旦违背自己利益,联盟就会瓦解。第三,他善于攻心,虽为郑国说客,但却设身处地替秦国着想,且言之成理,故能击中秦伯软肋。第四,秦伯也是以退为进,留下的杞子等人不就是秦国的内应、眼线吗?

【学生范例2】话题: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秦晋两大盟国围攻郑国,但在烛之武一番说辞之下,秦国就抛开秦晋之好,改与敌国结盟,何哉?利使之然也。秦“越国以鄙远”,本来就只想分郑国一杯羹,但“邻之厚君之薄”的亏本买卖是不干的,哪如“舍郑以为东道主,供其乏困”合算呢?更何况“与郑人盟”,让杞子等将领留下做内应,以后独吞郑国这块肥肉多好。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呀!晋国呢,也是如此,拉秦侵郑是让它火中取栗。别看文公满口“仁义”,当“仁义”遭遇“利益”时,晋国选的肯定是后者。几年之后的崤之战不正说明了这点吗?吕祖谦说:“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诚哉斯言!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古人之言当铭记也。

五、作业

1.课外延伸阅读《秦晋崤之战》

2.以“谈《烛之武退秦师》的写人艺术”为题,写一篇探究性文章。文长不限。

《烛之武退秦师》优质教案 第2篇

【设计说明】

《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短小但内容丰富的一篇古文,它的内容丰富体现在一文中知识点众多,二情节精彩,烛之武的人物形象鲜明。因此,在设计堂时既要抓住文中的知识点,又要体会烛之武的说辩艺术。我主要把握以下三点:

1、是从中获得背景,训练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

2、是大胆取舍,打破,直接取出中最精彩的部分研读,做到重点突出。

3、是通过写颁奖辞这一小作文形式,让学生对烛之武形象有更深刻的把握,而且可以从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最为关键的是内化为自己的作文素材,解决阅读了却不知道不会用材料的难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体会烛之武游说的艺术。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体会烛之武游说的艺术。

【教学时间】

1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

古人曾说过,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一个人仅凭其三寸不烂就劝退敌人的百万强师?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烛之武退秦师》。共同了解一个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传奇人物:烛之武。

二、简介《左传》

三、初读感知

1、解决生词:

贰氾南佚之狐夜缒而出共其乏困逢孙

2、放名家朗诵,请同学们听清字音,听准句读,听出语气。

3、背景感知:

自由诵读一遍,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一个问题本文一共涉及了哪三个国家?并且找出三国之间的纠葛,并造成什么后果,并从原文中找出依据。

涉及到了晋、秦、郑三国。

一个三国的简略地图:秦──晋──郑

晋郑之间: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秦之间: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后果: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重耳过郑

这一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郑楚结盟

是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出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晋楚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

四、文本探究

1、研读烛之武劝说秦王的精彩部分:

⑴ 是啊,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南。在这危如累卵,命悬一线的危机时刻,烛之武不战而屈人之兵,如果你是烛之武,你会怎么劝说?

:因为之前已经让学生在初读感知中了解了三国的纠葛,所以学生会直接告诉秦王,之前晋国对秦国食言,点拨学生,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自己是秦王想和晋君联合,想灭掉郑国,郑国派使者来说晋国的种种不是。那么自己会怎么想?肯定是挑拨离间,直接更见坚定自己与晋国的盟友关系,那么这样做只会失败不会成功。

⑵ 那烛之武究竟怎么做才赢得了秦国的信任呢,请同学们齐读烛之武劝说秦王的部分。给大家五分钟结合下注释,画出文中重要的知识点,并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

:学生提问,老师点拨字词。

译文: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希望你考虑这事。

⑶ 讨论:

刚才通过串通文意了解到,烛之武也提到了晋国和秦国的过节,但是他是直接提出来的吗?那么之前烛之武还说什么了,有什么好处?

: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自己从文本谭雪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具体分析:

①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首先很卑微低下的说我们郑国已经知道自己要灭亡了,让秦伯放低警惕,并且让秦伯有一种优越感,知道郑国已经知道自己快亡国了,而他是郑国即将的拥有者。

②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用郑国、秦国、晋国的地理位置分析出秦国帮助晋国灭掉晋国,自己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只是给对方增强国力。让秦伯这时清醒的看到自己的处境,让秦伯必须重新审视一下这一场战争的必要性。

③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在用利益诱惑一下秦伯,如果你放过郑国呢,我们郑国还会提供给你们国家的往来使者所缺乏的东西,潜台词就是既然灭亡郑国给你带不来好处,而且郑国还能帮助到你,还是放弃攻打郑国比较划算。

④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这时在提出秦国的同盟国也并不是那么忠诚值得信赖,用事实告诉秦国,以前晋国不就早上刚得到帮助,晚上就筑成拒秦。让秦伯和晋君之间产生隔阂。

⑤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进一步在点出晋国的贪得无厌,现在晋国得到的是郑国,不久的将来他得到的就是秦国,这时秦伯听了之后,也是大冒冷汗,后果确实不堪设想,彻底打消灭掉郑国的想法。

:烛之武以退为进,让秦伯不设防;让事实说话,用三国地图明确指出秦国没有利益可图;再点出不灭郑国还能让秦国受益;适时的点出晋国也是个靠不住的;更进一层指明晋国的狼子野心,让秦伯看清攻打郑国是对自己有害而无一利。

⑷ 最后烛之武劝说的结果是什么?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知识点:“说”通悦,“乃”是才。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知识点:微:没有夫人:那人因:凭借敝:损害与:结交,亲赴

其:祈使还是

译文: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

2、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烛之武听说国家危难时是不是直接挺身而出?那作者是不是批评烛之武?烛之武有着怎样的形象?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没有直接接受说秦的使命,而是发了发牢骚。烛之武并不是不爱国,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他只是略微对自己的怀才不遇表示不满。作用是丰富人物性格,使其形象更饱满,更真实可信。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他有着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从他与秦伯的交锋看出他的沉稳与敏锐,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

五、作业

1、按照文言现象归纳重点知识,背诵全文。

2、结合老师补充的有关烛之武的内容,结合他的精神,给烛之武写一段颁奖词。

:历史上对烛之武的记载:

《史记》里有简单的几句:“郑使人言穆公”、“乃使人私于秦”、“乃间令使谓秦穆公”。“人”“使”二字使烛之武成了无名英雄。

《东周列国志》里说他“须发尽白,佝偻其身,踌躇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

佚之狐对他的评价是:“口悬河汉,舌摇山岳。”从其后来的表现看,此言不虚。

烛之武,须发尽白,仍心怀天下;其貌不扬,却机智聪慧。能了然恩怨,善洞察人心。以退为进,步步深入,逞抱负于交锋,息蜗争于顷刻。小人物,大英雄!

【板书】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秦──晋──郑

示弱臣服以退为进

亡郑利晋晓之以弊

舍郑利秦以利诱之

晋言无信制造隔阂

烛之武退秦师 第3篇

该案例的特点是采用了手机APP环境下的“双课堂”模式。2016年9月21日至9月29日, 教师跟学生一起, 借助同方知好乐双课堂APP软件完成了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的学习任务。

教师将教学分为“虚拟课堂”和“实体课堂”两个层面去设计教学活动。

“虚拟课堂”上传微课和推送相关资料, 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学习, 完成课文基础知识的学习;通过平台布置讨论, 了解学情, 整合学生的知识起点, 以便在课堂上可以达到“精准发力”的效果。

“实体课堂”总结提高, 纵向深化, 讲解重点词语用法, 帮助学生把握古代汉语特点;深化思想认识, 学会多维度分析人物;研究说辞的写作方法, 指导仿写。

案例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在语文教学创新上做了可贵的探索。让手机成为学习助手, 贴近学生生活, 又不失趣味, 这种模式是否可以更具常态化和可操作性, 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发生, 值得进一步思考探究。

案例亮点

亮点1:微推送知识短文配合学案为学生提供“自助餐”似的学习平台。

四个微推送, 都是知识短文。是学生了解阅读《烛之武退秦师》所需的知识背景与文化背景, 帮助学生慢慢形成文言文阅读方面的语言素养和文化素养;“四个微推送”照顾到不同层面学生的阅读与理解, 为自主与自学提供一种开放式的选择。通过完成学案, 学生们大致已经掌握了关于《左传》、中国古代史书体例的知识, 熟悉了故事背景, 也听了录音, 解决了阅读的小障碍, 并且通过自学书下注解, 进行了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 节省了实体课堂的时间。

学生完成学案的过程

完成成果

亮点2:微课扫清学生的阅读障碍, 为学生进入到理解、把握、鉴赏层面的阅读打下基础。

虚拟课堂中用5个“微课”对全文进行细致解读, 意在让学生彻底疏通文意, 是因为必须要考虑到高一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习惯, 要为学生进入到理解、把握、鉴赏层面的阅读打下基础。而将这一学习过程放在虚拟课堂, 是因为这个学习环节已经不是高中生主要的学习任务了;与此同时, 在手机APP环境下视频可以反复观看, 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知识的复习, 利用分散零散的时间, 熟记每一个语法现象, 也是在促进自主学习行为的发生。

语音配合动画, 仔细讲解一字一句, 包括46个实词、11个虚词语法现象, 9个特殊句式讲解, 以及全文字字对译的翻译。

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亮点3:“虚拟课堂”的活动对“实体课堂”的精准发力。

根据虚拟课堂的讨论资料, 整合归类, 课堂呈现, 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 体会何为“微言大义”。实体课堂是对阅读理解认识个性且深刻的梳理与分享, 也是对优质的思维品质的一种展现与提升。实现从文字到文学, 再到文化的纵深思维与认识的开掘。

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一) 教材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也是学生升入高中后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 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所以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 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对于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文言文的信心显得尤为重要。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高中语文教学, 要在初中的基础上, 让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读懂文言文, 需要学生具备一定实词、虚词的积累, 需要掌握文言文的语法知识, 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高中的学生对于文学的鉴赏能力要比初中要求更高, 要有一定的拓展, 让自己的认识具有深度和广度。文言文教学, 不抓基础, 所有的合作探究都变成了空中楼阁, 如果纠结于基础, 又显得鼠目寸光, 这也就要求高中的文言文教学, 要基础和提高一同进行。

(二) 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活动多, 开设的课程也多, 在语文课课时少, 学生投入语文学习的精力被分散的情况。刚开学, 学生多数没有完成初中到高中的学习方式转变, 与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还有一段距离。学生对文言文只停留在识记层面, 还没有运用的意识和知识储备。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应用

了解《左传》有关知识, 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在课文中的用法。尝试用文言进行写作。

2.思维发展与品质

探讨人物形象, 学会将人物放入历史去看的评判方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

熟读全文, 赏析烛之武的说辞, 着重讨论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4.文化理解与传承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并在此基础上欣赏《左传》刻画人物的高超技艺, 体会“微言大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一) 教学重点

1.了解《左传》有关知识, 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在课文中的用法。尝试用文言进行写作。

2.熟读全文, 赏析烛之武的说辞, 着重讨论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二) 教学难点

1.探讨人物形象, 学会将人物放入历史去看的评判方法。

2.欣赏《左传》刻画人物的高超技艺, 体会“微言大义”。

教学方法及教学资源的选择

(一) 教学方法

手机APP环境下的“双课堂”教学模式, 诵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二) 教学资源

手机APP双课堂平台、微课、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教学学案

教学用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案例评说

教学反思

“虚拟课堂”和“实体课堂”的有效结合进而融合, 放开了老师的手脚, 可以在课上课下两个平台, 设计不同的活动, 3课时, 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而这种课上课下的无缝交流和探讨, 也大大提升了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学生参与度高, 收获大。学生可以独立地, 随时随地、一遍又一遍地访问课程内容, 自主学习就真实地发生了。“虚拟课堂”是对传统教学的补充, 让学生顺利地完成了从初中到高中在文言文学习中的过度;实体课堂是对阅读理解认识个性且深刻的梳理与分享, 也是对优质的思维品质的一种展现与提升。实现从文字到文学, 再到文化的纵深思维与认识的开掘。这是在“互联网+教学”时代的一次尝试, 双课堂与教学的结合, 一定会带给教学更加广阔的天地!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 我很荣幸能代表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语文教研组, 在这里介绍我们在“双课堂”实验项目中所做的努力和发生的教学故事, 故事不长, 感想很多, 过程中的惊喜汇成了今日15分钟的讲述, 望您们和我一同分享, 如果不当之处, 请批评指正。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一个古老的故事, 一个前卫的交互工具, 一场美丽的相遇和相融———APP上读《烛之武退秦师》。

我于2016年9月21日至9月29日, 跟学生一起在手机上, 利用清华同方知好乐双课堂的APP软件, 完成了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任务。

对于APP环境下的文言文教学, 这还是第一次, 怎样让学生收获更多, 让教学活动更具常态化和可操作性, 又不失趣味呢?在教学开始之前, 我先对教材和学情进行了分析。

教材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也是学生升入高中后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 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所以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 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对于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文言文的信心显得尤为重要。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高中语文教学, 要在初中的基础上, 让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读懂文言文, 需要学生具备一定实词、虚词的积累, 需要掌握文言文的语法知识, 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高中的学生对于文学的鉴赏能力要比初中要求更高, 要有一定的拓展, 让自己的认识具有深度和广度。这也就要求高中的文言文教学, 要基础和提高一同进行。

学情分析

学生多数没有完成初中到高中的学习方式转变, 与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还有一段距离。而且高一的学生活动多, 开设的课程也多, 在语文课课时少, 学生投入语文学习的精力被分散的情况下, 组织让学生参与度高、收获大的语文课, 需要每一个语文教师的智慧。文言文教学, 不抓基础, 所有的合作探究都变成了空中楼阁, 如果纠结于基础, 又显得鼠目寸光, 无法让学生快速适应高中的语文学习, 怎样基础与提高并进, 就成了困扰每一个高中语文教师, 在教授文言文课文时的难题。

寻求突破

“双课堂”网络教育服务平台搭建的“虚拟课堂”, 与现实课堂常态又深度融合的教学与学习模式构成了一个新型的教学环境, 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 现实了实体课堂与虚拟课堂相互补充的作用。这一特点就能很好的解决的摆在每一个语文教师面前的难题:“虚拟课堂”完成基础讲解, 争夺学生课下的学习时间;“实体课堂”总结提高, 纵向深化, 这样就可以十分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基于这样的想法, 我做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有关知识, 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在课文中的用法。

2.熟读全文, 赏析烛之武的说辞, 着重讨论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3.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并在此基础上欣赏《左传》刻画人物的高超技艺, 体会“微言大义”。

我预计在三课时内完成这些任务, 每一个设定的目标都要完成, 还要争分夺秒, 于是我就将每一个课时分成了“虚拟”和“实体”两个部分去设计, 相辅相成, 共同推进, 完成既定目标。

【第一课时:初读文章】

虚拟课堂

首先在虚拟课堂微推送知识短篇, 学生阅读完成学案, 四个微推送, 都是知识短文。这是学生阅读文章的背景, 对于每一个学生而言是十分必要的。

推送的目的, 更在于使学生了解阅读《烛之武退秦师》所需的知识背景与文化背景, 而慢慢形成学生文言文阅读方面的语言素养和文化素养;“四个微推送”照顾到不同层面学生的阅读与理解, 为自主与自学提供一种开放式的选择。

学生根据推送的相关知识, 自主完成《烛之武退秦师》配套学案

这是学生完成学案的过程和完成成果

通过完成学案, 学生们大致已经掌握了关于《左传》、中国古代史书体例的知识, 熟悉了故事背景, 也听了录音, 解决了阅读的小障碍, 并且通过自学书下注解, 进行了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

这就是“虚拟课堂”在教师的引导与帮助下催化出的学生自学的学习行为。

实体课堂

实体课堂上, 节省了讲解背景的过程, 我就很快切入到讲解重点实词、虚词的教学任务。

本节课, 对于实词、虚词的讲解, 是纵向梳理, 脱离开文意, 从《说文解字》的角度去阐述一个词, 用文章中句子做例子去分析。让学生重视语文学习的工具性, 在课堂上用这样的方式, 我让学生识记了12个实词、5个虚词。

这是学生的课堂笔记

实体课堂的12个实词与5个虚词的讲解, 植根于文本, 散发致其它。没有一词多义, 一词多性的梳理与识别, 就没有文言文虚实词语言素养培植与积淀, 高中语文教学不管这些是不负责任的;但是又不能所有的词都讲解, 陷入基础拔不出来, 要有重点地去挑选讲解的内容, 要少而精, 达到的目的不仅仅识记, 更多的是要学生学会运用, 这也是初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对于基础的工具性知识讲解的区别所在。

【第二课时:深入研讨】

虚拟课堂

首先在虚拟课堂, 我上传自己录制微课, 让学生自主去熟知课文, 进而有能力去完成讨论题。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和学生在观看视频时所做的笔记

微课中, 语音配合动画, 仔细讲解本篇文章中一字一句, 其中包括46个实词、11个虚词语法现象, 9个特殊句式讲解, 以及全文字字对译的翻译。

虚拟课堂中用5个“微课”对全文进行细致解读, 意在让学生彻底疏通文意, 是因为必须要考虑到高一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习惯, 要为学生进入到理解、把握、鉴赏层面的阅读打下基础。而将这一学习过程放在虚拟课堂, 是因为这个学习环节已经不是高中生主要的学习任务了;与此同时, 在手机APP环境下视频可以反复观看, 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知识的复习, 利用分散零散的时间, 熟记每一个语法现象, 也是在促进自主学习行为的发生。

接下来, 在理解的基础上, 让学生围绕五个论题进行讨论。在讨论中看到学生鲜明的个性和敢于质疑勇于表达的品格。

每一个学生挑选一个人物去评价, 或者可以自主选择更多人物, 也贴合了高考, 有自主选择的命题倾向, 另外网络教学的开放性和共享性, 也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这是学生完成的人物评价, 还有很多, 在这里就不一一展示了。作为教师, 我也可以随时随地地查看学生的评价结果, 然后进行整合, 去完成我后面的教学任务。

实体课堂

第二课时的实体课堂, 我设计了两个攻破任务,

任务一:研究烛之武高超的论辩艺术

任务二:根据虚拟课堂的讨论资料, 整合归类, 课堂呈现, 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 体会何为“微言大义”

首先带领学生分析并欣赏烛之武的完整说辞, 让学生学会摆事实, 分析利弊的劝说方法。

然后以对秦穆公的评价为例, 展示学生在虚拟课堂的讨论结果。

这是我们课堂上的实况。

学生对秦穆公的评价大抵是:不太明智、缺乏战略眼光、有言而无信, 见利忘“义”。随后我链接“穆公之死”、“穆公亡马”等历史史实, 还原一个真实秦穆公的样子, 和学生一起得到秦穆公绝非小人的结论, 进而引导学生, 所有认识偏差源自左丘明的一个“说”字, 让学生直观感受何为“微言大义”;也让学生学会跳出文章, 将人物放在历史中去看, 对比之后, 会看出作者的情怀, 也会深深拜服作者刻画人物的高超技艺。实体课堂是对阅读理解认识个性且深刻的梳理与分享, 也是对优质的思维品质的一种展现与提升。实现从文字到文学, 再到文化的纵深思维与认识的开掘。

【第三课时:练习、巩固与延伸】

虚拟课堂

完成对荆轲的评价, 和劝说词的写作, 作为本节课的收束, 也为下节课做准备, 然后复习所有的学习资料

这是学生的讨论作业:

对荆轲的探讨, 学生明显比《烛之武退秦师》的探讨, 提升了一个层次, 学生们学会了对比, 深化了思想认识。

这是学生劝说词的练习

很多学生用文言文进行写作, 会摆事实, 也会分析利弊, 更会运用文言实词和虚词了, 这是双课堂给我最大的惊喜。

实体课堂

最后一个课时, 反馈作业, 讲解练习册, 做课文反馈题。

我们在班上分享了学生的优秀作业, 掀起了不小的文言文写作热潮, 大家给写的好的同学鼓掌, 也摩拳擦掌想要小试牛刀。随后的课文检测结果显示:班里69%的同学对课文的掌握情况达到了优秀的水平, 96%达到及格。

一个完整的课程结束了, 我进行了教学反思, 真是收获颇丰:

“虚拟课堂”和“实体课堂”的有效结合进而融合, 放开了老师的手脚, 可以在课上课下两个平台, 设计不同的活动, 3课时, 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而这种课上课下的无缝交流和探讨, 也大大提升了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学生参与度高, 收获大。学生可以独立地, 随时随地、一遍又一遍地访问课程内容, 自主学习就真实地发生了。

这是我们在“互联网+教学”时代的一次尝试, 相信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还会有更多、更好、更新的尝试, 双课堂与教学的结合, 一定会带给教学更加广阔的天地!谢谢大家。

专家点评

这节课在单篇教学和专题教学中都有所体现, 在语文课程标准改革、语文教学发展的背景下, 语文专题教学特别值得关注。这节课在语文教学创新上做了可贵的探索, 值得我们思考学习。“互联网+教学”不是将过去传统教学内容转移到互联网上, 而是让互联网为提高教学质量精准发力。从这节课我们可以看到老师受到了冲击, 学生感到了兴奋, 这就是从教书育人上真正提高了教学质量。所以, 也可以说让互联网在教书育人上精准发力。 (北京四中顾德希)

案例实录

观看案例实录视频请登录学报网络版 (http://xuebao.tfedu.net)

摘要:这是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高一年级《烛之武退秦师》单篇教学的案例。在该课内容学习中教师大胆尝试, 采用了手机APP环境下的“双课堂”模式, 教师跟学生一起在手机上, 完成了这篇文言文的学习任务。这节课在语文教学创新上做了可贵的探索, 值得我们思考。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第4篇

《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实际上《左传》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本书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著作之一。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得罪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成必然了。

【课堂学习】

(一) 字词积累

1. 正音

秦军氾(fàn)南无能为(wéi)也矣失其所与,不知(zhì)

共(gōng)其乏困秦伯说(yuè),与郑人盟若不阙(jué)秦

微夫(fú)人之力不及此夜缒(zhuì)而出使杞(qǐ)子、逢(páng)孙戍之

2. 解词

(1) 实词

无礼于晋:指晋文公重耳流亡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礼,礼遇,礼待。

贰:从属二主。军:驻军。

缒(zhuì):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陪:增加。

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指把远地(郑国)当作边邑。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郑国在秦国的东边,故可以招待秦国过往使者。

行李:也作“行理”,外交使节。共:同“供”,供给。

乏困:缺乏的物质。指食宿方面的不足,形容词用作名词。

尝:曾经。设版:指筑墙。版:筑土墙用的夹板。

赐:恩惠。济:渡河。

肆:延伸,扩张。阙:侵损,削减。

戍:驻守。微:假如没有。

夫人:那个人,指秦穆公。因人:依靠他人。

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所与:指友好国家,盟国。与,结交,亲附。

知:同“智”,明智。易:代替。

整:团结一致。去:离开。

东封郑: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境。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

(2) 虚词

以——以其无礼于晋以:因为,表原因。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以:介词,用。

焉用亡郑以陪邻以:连词,来。

于——以其无礼于晋于:对,表对象。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于:对,表对象。

且——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且:连词,又。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且:连词,况且。

其——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其:代词,它,郑国。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其:代词,这件事。

失其所与,不知其:代词,自己的。

吾其还也其:表商量语气,还是。

(3) 通假字

①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句末语气词。

②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③ 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④ 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⑤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4) 古今异义词

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认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一般引申为宴客的主人。

行李之往来古:也作“行理”,春秋时外交使节的称呼;今: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

亦去之古:离开;今:“到”的意思。

微夫人之力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二) 整体把握

1. 翻译全文

【明确】 九月甲午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没有礼貌,并且在从属于晋国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危险了,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未能早早重用您,现在碰到急难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如果郑国灭亡了,对您也有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说:“秦、晋两国军队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晋国把远处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境,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邻国的国力加强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秦国的外交使节往来,郑国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物资,(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给予晋文公恩惠,晋文公答应给您焦、瑕两座城池。可是,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使东边的郑国成为它的疆界,又想扩大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的土地,将从哪里取得土地呢?侵损秦国来使晋国得到好处,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在郑国守卫,就撤军了。

子犯请求(晋侯)发兵攻打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做了国君)却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2. 明确主题

【明确】 本文是一篇记述古人辞令的散文。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命说退秦军。他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一番说辞,说服了秦君。撤出围郑的军队,并派兵助郑国防守,致使晋军不得已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这篇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3. 理清层次

【明确】 第一段:文章开篇就造成一种紧张的气氛:秦晋两个大国联合起来围攻郑国,战争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为下文烛之武临危受命埋下伏笔。

第二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他在郑伯一番诚意和透彻的分析下,抛开个人感伤和利益,承担起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重任,体现烛之武的深明大义。

第三段:本段是全文的主体,也是说退秦师的关键。分四个层次:一是烛之武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引起对方好感;二是说明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三是陈述保存郑国,对秦国有好处;四是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分析晋国贪得无厌,从而使秦穆公意识到晋强会危秦,于是与郑国订立了盟约,乃至帮助郑国。

第四段:本段记叙了晋师撤离郑国的过程,同时体现一代霸主晋文公的政治远见。

(三) 重点研习

1.分析烛之武人物形象

【明确】 ①志士。烛之武长期未被重用,但他最终决定出使秦师,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②勇士。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③辩士。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展现了其辩士的风采。

2. 鉴赏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明确】 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主要抓住了五个步骤。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既知亡矣”);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军(“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关系(“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惟君图之”)。这段说词,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说词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

3. 哪些句子在翻译时需要注意其句式特点

【明确】 ⑴“以其无礼于晋”“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佚之狐言于郑伯”,这几个句子是状语后置句,翻译时要把“于”字短语调到动词前面去。(2)“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许君焦、瑕”与“(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分别省略主语“晋惠公”与“烛之武”。“敢以( )烦执事”,省略介词的宾语“之”(此事),“夜缒( )而出”,省略介词的宾语“之”(烛之武)。(3)“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4. 试举几个实词活用的例子进行解说

【明确】 (1)既东封郑(“东”活用为状语,“在东边”;“封”活用为使动词,“使……成为疆界”)。(2)“若不阙秦”(“阙”活用为使动词,“使……削减”)。(3)越国以鄙远(“鄙”活用为意动词,“把……当作边邑”;“远”活用为名词,“偏远的地方”)。

【课后练习】

一、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阙秦( )微夫人之力( )戍守( )夜缒而出( )

共其乏困( )肆其西封( )焦瑕( )杞子( )

二、 文学常识填空。

《左传》即《 》,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 (体例)。《左传》《 》

《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一起又被称作“ ”。

三、 在下列各句子中找出一个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

1. 无能为也已 通

2. 共其乏困 通

3. 失其所与,不知 通

4. 夫晋,何厌之有? 通

5. 秦伯说,与郑人盟 通

四、 解释加点的词。

1. 夜,缒而出缒( )

2. 焉用亡郑以陪邻焉( )陪( )

3. 是寡人之过也是( )过( )

4.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 )

5.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 )

6. 朝济而夕设版焉济( )设版( )

7. 又欲肆其西封肆( )封( )

8.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阙( )唯( )

9. 因人之力而敝之因( )

10. 失其所与与( )

五、 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该词。

1. 烛之武退秦师 作 解释

2. 既东封郑 作 解释

3. 夜缒而出 作 解释

4. 与郑人盟 作 解释

5. 共其乏困 作 解释

6. 越国以鄙远 作 解释

六、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 以其无礼于晋 2. 夫晋,何厌之有?

3. 是寡人之过也 4.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七、翻译句子。

1. 是寡人之过也。

2.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3. 邻之厚,君之薄也。

4.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5. 夫晋,何厌之有?

八、 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第5篇

第一课时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我国古代著名学者刘勰在《文心雕龙》里面曾这样评价口才:“一言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舌头”真的有这么大的用处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服敌军主帅,迫使敌军撤退的历史故事。

大家把课本翻到第16页,我们来学习《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板书: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二、课文研习

我们先来看一下文章的题目,“烛之武退秦师”,“退”是什么意思呢?(使„„撤退),这是动词的一种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师”,古代的“师”是指军队,“烛之武退秦师”,也就是说,烛之武使秦国的军队撤退。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关于《左转》,注释1有详细的介绍,老师请一位同学把注释1给大家念一遍。“《左传》选自„„”一二开始。//大家对《左传》已经有一定得了解了。我们现在就一起去领略《左传》文章的风采吧,请大家一起来读一遍课文。“晋侯、秦伯围郑„„”一二读!

三、课文解析

1、刚刚大家已经朗读了一遍课文,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第1段。

①我们说时势造英雄,当时的时势是什么样的?郑国面临着怎样的困难?明确:晋侯、秦伯围郑。晋侯、秦伯为什么要围郑呢?明确: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以其无礼于”,晋这是介宾结构后置句,是状语后置句中的一种。在这个句子当中,“于”是个介词,它跟后面的“晋”组成介宾结构,这种介宾结构,照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的。但是呢,在这里,它却放在了谓语动词“无礼”的后面,后置了。这句正常的语序应该是“以其于晋无礼”,“因为它对晋国无礼”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当作状语来翻译。

为什么说“它对晋国无礼”呢?晋文公因为政治原因逃亡在外经过郑国的时候,郑国大夫劝郑文公要以礼相待,郑文公却不听,没有对晋文公礼待。晋文公因此耿耿于怀。

②“且贰于楚也”,跟前面的“以其无礼于”一样,介宾结构后置句。按现代汉语,应为“且于楚贰也”。“贰”是个数词,这里活用为动词,“从属”的意思。课文注释说“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依附于楚”,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当时,诸侯各国互相争霸,郑国正处在中原地区的中心位置,一旦晋国、楚国动起手来,倒霉的往往是郑国。因为两头受气,郑国就两国都讨好。

③“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晋”是晋国,“军”是军队,“函陵”是地名,三个名词连起来能表达什么意思吗?(不能)因此,这里肯定有一个字活用为动词了,它就是“军”字,课文注释说了,“驻扎”的意思。大家注意作笔记,这个是名词用作动词。

④我们解释了课文的第1 段了,那么,哪位同学能概括一下第1段的段意?明确:秦晋围郑的原因、形式。(板书:

一、秦晋围郑的原因、形式。)

对,原因和形式。原因是“无礼于且贰于楚”,形式是“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两国的军队是分开驻扎的。

2、国家被围攻,形势危急,郑国会怎样来应对呢?我们接着看第2段。①“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怎么翻译这句?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 国君,敌军一定会撤回去。”

嗯。翻译得很好。“言于郑伯曰”,也是介宾结构后置句,按现代汉语,它的语序应该是怎样呀?按现代汉语,介词结构“于郑伯”应该放在“言”的前面作状语,因此语序应该是“于郑伯言”。

②佚之狐有了那样的建议,作为国君的郑伯是怎么反应的呢? 公从之”。他听从了。这里的“之”,是个代词,代指佚之狐前面提的那个建议。

③现在时势也有了,伯乐也有了,我们的英雄人物是不是该出场了呢?我们看下一句。“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推辞说:“我年壮的时候尚且比不上人家,现在老了,更做不了什么了。”

辞,“推辞”的意思。是谁推辞啊,这里省略了主语“烛之武”,是个省略句。之,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谓语之间,用来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明白吗?(这里,“臣壮”,可以单独成为一个句子;“不如人”也可以单独成为一个句子;但是,为了使这两个句子连在一起,使“臣壮”变成不如人的“主语”,就在“臣”和“壮”之间加个“之”字,这就取消了“臣壮”这个句子的独立性,使它跟“不如人”合成了一个句子。明白了吧?)

④烛之武真是比不上人家吗?如果真是这样,佚之狐还敢说“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吗?

明确:其实不是,他长期被埋没,借此机会发发牢骚而已?对于他的推辞,郑伯是如何应对的呢?

⑤“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郑文公说:“我没能及早任用您,现在国家危急才来求 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有不利的地方啊!”

用,是“任用,重用”。“今急而求子”,“而”,“才”的意思,连词,表转折。就是说以前不“求”他,现在急了才来“求”他。“是寡人之过也”,“是”,指示代词,“这”的意思,指代前面的“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这件事。这是一个判断句式。

PS:那什么是判断句呢?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在我们现代汉语当中,一般是用“是”在表示判断的。比如,我们要判定小明属于混蛋,我们可以说“小明是个混蛋”。但是在古代,它并不是用“是”来表示判断的,它是用“„„也”、“„„者,„„也”或者是“是„„也”来表示判断的。按照古人的说法,我们可以这么判定小明:“小明,混蛋也”;或者“混蛋者,小明也”。

⑥面对烛之武的牢骚,作为一国之君的郑伯,他首先承认了自己的过错,一方面,国家危难,确实需要烛之武出马,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郑伯胸襟开阔,敢于认错。同时,他站在烛之武的角度说,国亡了,对你也没有好处呀。那,烛之武最后的决定是什么呢?

明确:“许之”。答应了这件事。之,指示代词,指代去见秦君这件事。烛之武答应了,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只身去见秦伯,体现了他深明大义的一面。这一段主要讲烛之武临危受命。(板书:

二、烛之武临危受命)

四、课堂结语

在大军压境,郑国危急之际,佚之狐虚怀若谷献计,郑伯以诚相见,烛之武受命行事。故事发展到这里,非常的形象、生动,希望同学们在课后熟读课文。我们下节课具体看一下烛之武是怎么劝退秦师的。下课!

第二课时

一、课堂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烛之武退秦师》的1、2段,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板书: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我们一起来回忆下,这两段讲了什么内容?明确:第一段讲秦晋围郑的形势、原因。第二段讲烛之武临危受命。烛之武在国家有难之际临危受命,担负起了拯救国家的使命,那么他是怎样解除危机,拯救郑国的呢?第三段讲的就是烛之武退秦师的过程。(板书:智退秦师)

二、课文解析

1、请同学们齐读第三段。

夜缒而出,见秦伯。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夜”,本来是个名词,夜晚的意思。但是,“夜晚”会自己“缒而出”吗?(不会)这里的“也”是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里”的意思。

“缒而出”,“而”,连词,表修饰,表明是缒着出去的。都要用绳子栓着往下送了,说明郑国的形势的确很严重了,被围得连城门都不能打开了。

这么危急的形势,郑国能否脱险,这就要看烛之武能否成功说服秦君了。

2、一般来说,敌我谈判,双方都有戒备,只有尽快消除对方的戒心,才有可能使对方坐到谈判桌前。们看烛之武一开始是怎样说的。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既”,已经。“亡郑而有益于君”,“亡”是什么意思?(灭亡。一般,我们只能说什么什么灭亡了,而不能说灭亡什么什么)这里,“亡”是个使动用法,是“使„„灭”的意思。

敢以烦执事,“敢”,“冒昧”地意思。“以”,拿。“冒昧地拿麻烦你”,拿什么来麻烦啊?这里,省略了代词“之”,完整的应该是“敢以烦执事”。

②烛之武的这两句话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这是其实烛之武以退为进的一种做法,那就是坦言郑国的灭亡。(板书:坦言郑亡——以退为进)

我们说,敌我谈判,要学会消除对方戒心。不然一进来说些不对头的话,对方一怒,“咔”把你拉出去剁了,那就啥也白扯了。而烛之武陈述“郑国就要灭亡了”,实际上也是在夸赞秦、晋联军的强大——你们两国的军队真是厉害啊,我们郑国害惨了,再这样下去郑国肯定是要灭亡了。这就让秦伯为他的军队而感到骄傲,引起秦伯的好感。

3、秦伯有了好感之后,烛之武该说到什么呢?我们来分析他接下来的话。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哪位同学能够翻译这几句?

明确: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边邑,你知道这是很难的。为什么要使郑国灭亡来使邻国的领土增倍呢?领国雄厚了,你就相对削弱了。

好的,大概意思已经说对了。但是,我们要注意,“越国以鄙远”的“鄙”本来是“边邑”的意思。但是“鄙远”,“边邑远方”你表达出什么信息啊?所以,它应该是活用为动词,“以„„为边邑”的意思。还有,“亡郑”,我们说过,是“使„„灭亡”的意思,使动用法。“邻之厚,君之薄也”,“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跟“臣之壮”的“之”相同。

②烛之武这是在干嘛呢?

明确:烛之武从秦晋两国利益出发,指出秦伯如果帮助晋侯灭掉郑国,只能给晋国带来好处。这是在点明“亡郑”的无益,让秦伯知晓弊端。(板书:亡郑无益——晓之以弊)

4、既然“亡郑”对秦无益,那不亡郑对秦又有什么影响呢?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坏处。

“以为”,把„„作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与现代汉语中的“东道主”不同。“行李”,出使的人,使者。与现代汉语中“行李”也不同。现代汉语中指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共”,通“供”,供给。这里“乏”和“困”都是缺乏的意思。

②如果说上一步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那么这一步就是利益引诱秦伯了。烛之武明白继续说明秦国亡郑面临的种种危害的话,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

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的种种好处。攻郑呢还是友郑,秦伯当然就得掂量掂量了。烛之武这是在用好处来诱惑秦伯。(板书:舍郑有益——诱之以利)

5、光光让秦伯知晓弊端,拿好处来诱惑他就行了吗?是不是还得挑拨一下秦晋之间的关系?我们看烛之武后边的话。

①“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朝”,跟“夜缒而出”的“夜”相同,名词用作状语,“在早上”的意思。“焉”,“在那里”的意思。哪位同学能够翻译这两句?

明确:而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起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

②烛之武知道,要挑拨秦晋之间的关系,就必须诋毁晋国;而要诋毁晋国,必须拿出真凭实据来。因此,他从历史入手,讲述晋国忘恩负义的历史。(板书:援引历史——晋国负义)

6、晋国以前做过这样无耻的事,那以后还会有什么举动呢?烛之武接着怎么分析的? ①“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的意思。“何厌之有”,有什么满足的。语序应该是“有何厌”,但是它把宾语“何厌”前置了,是个宾语前置句。一般,在疑问句或者否定句当中,代词作宾语的,往往把宾语前置。“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封,这里有两个“封”字,你们意思相同吗?第一个“封”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使„„成为疆界”;第二个“封”是名词,意思是“疆界”的意思。“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阙”和“利”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使秦国削减”,“使晋国获利”。“唯”,句首语气词,表希望。

②从推测来看,晋国灭掉郑国之后,晋国可不可能会去贪图西边的秦国呀?(可能)烛之武通过对未来的推测,挑明了晋国实在是贪得无厌。(板书:推测未来——晋无所厌)

7、烛之武的这一番分析,秦伯方面有什么变化了呢?

①“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逄孙、扬孙戍之,乃还”。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且派使杞子、逄孙、扬孙帮郑国守卫,于是就率军回国。“说”,通“悦”,高兴。

②到这里,烛之武已经成功地说退了秦师。由此看来,烛之武的一番话说得非常讲究,富有艺术的感染力,合情合理而又恰到好处,不但解除了郑国行将灭亡的危机,而且是秦、郑结为同盟国。

三、课堂结语

好今天这节先上到这里,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文章第4段,然后探讨文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课后,请同学们做好预习。另外,课文的一些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以及重要的实词、虚词等也是需要我们去整理的。好的,我们下课。

第三课时

一、课堂导入

前面两节课我们学习了《烛之武退秦师》的1、第2、第3段。那么,旧饭继续抄,今天我们依然学习这篇课文。(板书: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二、课文解析

讲到第三段,我们知道,秦师已经撤退了,那么,故事是不是就可以结束了?(不可以)那么文章为何还要安排第四段?请同学们齐读第四段。

这一段该怎么翻译呢? 子犯请求攻打秦国,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编,这是不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国也退离了郑国。

好。翻译得不错。这一段讲的是:晋军撤离。(板书:

四、晋军撤离)段中重要的字词、句式课文下边注释已经有了。这里就不多讲。

三、课文研习

1、烛之武不仅劝退了秦师,连晋师也退了,一箭双雕。那同学们你们读完了文章能说说你们心中的烛之武是什么样的吗?

刚才几位同学给我们分析了烛之武的形象,已经分析得比较全面了。老师在这里给大家总结一下吧。

烛之武说退秦师一段,充分展现了烛之武不卑不亢、深刻洞察、能言善辩的人物形象。但是文章第二段的牢骚话使烛之武的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全面。“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这是怀才不遇的老臣表明心迹的一番牢骚话,表现了烛之武也有常人的性格特点。但是,烛之武最终的临危受命,更凸显他捐弃个人恩怨、深明大义的高尚品格,所以烛之武的形象综合起来应该是:有血有肉、忠君爱国、深明大义、不卑不亢、洞察深刻、能言善辩。

2、除了烛之武,文中还交代了几个人物。大家说都有谁啊? 明确:佚之狐、郑伯、晋侯。

那么,佚之狐、郑伯、秦伯分别又是怎样的人物呢?

①首先看佚之狐,他是在文中的哪里出现的?(第二段)也就是郑国遇到危难之后。国家危难之际,佚之狐能够向郑伯及时献上计谋,从中可以看出佚之狐怎样的性格特点呢?

明确:佚之狐是主动向郑伯推荐人才的,反映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具有爱国精神。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可见他对烛之武非常了解,具有知人之明。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佚之狐是人如其名,像狐狸一般的狡猾。那么危险的事,他自己不亲自去做,避免失败被杀;而他推荐烛之武,一旦成功,他也是沾着功劳的。可见,他是多么的狡猾。

②佚之狐知人、爱国、狡猾。那么郑伯呢?他又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你们觉得他糊涂吗?(像烛之武这么一个有才华的人,他都不懂得重用,说明他是很糊涂的)。那你们觉得他还算理智吗?(国家危难之际他没有被吓怀,二十虚心听取大臣的意见,想法设法解围,说明他还是相当理智的)而他敢于像烛之武承认以前没重用烛之武的过错,说明他还是知错能改的。

③郑伯是这么样的一个人,那他的对手、敌人晋侯呢?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同学们抓住文中的信息分析一下晋侯。

明确:他懂得结盟秦国来攻打郑国,说明他相当的精明;秦军撤退,他并没有追击秦军,说明他还是相当理智的;而他所说的不知、不仁、不武,从中可以看出来,他的野心很大,他要得到的不只是一时的胜利,而是久远的争霸。

三、课文赏析

1、结构上,这篇课文虽然段,但是却处处存在着伏笔与照应。大家知道什么叫伏笔、什么叫照应吗?明确:伏笔,就是文章的前面里为后面所作的提示或暗示;照应,就是文章中存在着对照呼应得内容。

课文的伏笔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国和郑国并没有多大的矛盾,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师埋下伏笔。“夜缒而出”则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果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围郑的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机会。

2、内容上,这篇课文的详略处理十分得当。题目“烛之武退秦师”,说明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退秦师的,所以,作者把重点放在了哪里啊?放在了烛之武的说辞上。对于“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是做了简略的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百姓和国君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的,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的态度接待这位即将灭亡的郑国的使臣的,文中提到吗?(没有)作者可以说是只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这就做到了繁简得当,层次井然。

3、情节上,虽然说,这篇课文说理性很强。但是,你们它写得很呆板吗?

明确:不但不呆板。而且,写得跌宕起伏,生动活泼。像,大军压境,郑国围在旦夕,不禁让人捏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得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但是,烛之武一开始就答应出使敌营吗?(没有)烛之武因为长期得不到重用而推辞了,这就又使得郑国的希望又变得渺茫。通过郑伯的认错,烛之武才决定同去,可是去了之后,单单秦国撤军了。晋国的军队不撤那也不行啊。那最后晋国撤军了没有啊?(撤了)

这样,课文显得有张有驰,曲折有致,相当感染读者。

四、学习指导

课文呢,我们上到这里就结束了。通过这两三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你们认识到高中古文需要注重学什么吗?大家回忆一下,老师在课堂上边讲最多的是什么?(是对一些词语、句子的解释吧)

明确:学习古文,大家要注意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以及一些重要的实词、虚词明白吗?

五、课堂结语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第6篇

1、梳理基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识记文中的文言现象。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参考

语文教学参考书鼎尖教案

授课方法

点拨法,巩固法

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

专用教室

教学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

二、教学过程:

阅读下文,完成7~11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7.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越国以鄙远越国:国名B.若不阙秦阙:亏损,削弱

C.唯君图之图:考虑,谋划D.不知知:同“智”

8.对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兵,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晋国贪得无厌,时时图谋扩张领土。

②晋国经常背信弃义,不足依赖,秦不应与之共事。

③晋楚两国有相互勾结以排挤秦国之势。

④秦晋灭郑,有利于晋,不利于秦。

⑤郑国朝秦暮楚必将亡国,只有跟随秦国,郑国才有出路。

⑥秦郑交好,有利于秦,不利于晋。

A.①③⑤B.②④⑤C.①②④D.②③⑥

9.烛之武的话中表现外交辞令中婉曲表达方式的是()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三、课堂小结

10.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师的理由,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秦军欲越过晋国并看不起远方的郑国,这实际上是很困难的事。

B.相邻的晋国实力雄厚了,实际上自己的力量就削弱了,保留下郑国对秦也是会有好处的。

C.秦对晋侯有过恩赐,但晋侯回国后就违背承诺,并迅速筑墙防守。

D.如让晋占领了郑,那么他们还要扩张势力,势必危及秦的安全,这种损秦肥晋的做法,实不足取

11、见导学案

【翻译略】

【解析】

7.A解析:越过晋国。

8.C

9.B解析:其中的“敢”是个谦词,“执事”也是对对方的一种尊称。

上一篇:部编办三上语文园地三下一篇:《项目管理体系与实战演练》培训班心得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