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消费扶贫工作计划

2024-06-28

区消费扶贫工作计划(精选8篇)

区消费扶贫工作计划 第1篇

**区2014扶贫工作计划

2014年,**区扶贫工作要以党的十八大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包头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及区委十二届八次全委会议精神,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全区头号民生工程来抓,把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尽快脱贫致富作为工作的首要任务,以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为重点,以帮助扶贫对象稳定增加收入、缩

小贫困差距为主攻方向,努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的大扶贫工作格局,使全区8个贫困村基础设施明显完善,村庄面貌明显改观,全区贫困人口明显减少,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逐步实现贫困人口 “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即:不愁吃、穿,保障得到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住房)。

一、强化责任,加大考核力度

扶贫工作是我区的头号民生工程。按照“自治区负总责、盟市统筹、旗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根据我区实际,今年我们主要要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一是强化责任落实。实行扶贫攻坚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责任制,各苏木乡镇要成立相关组织机构,充实扶贫工作人员。每个苏木乡镇要有专门干部负责扶贫开发工作。要由一把手负总责,切实把扶贫工作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领导和具体责任人员的职责,将苏木乡镇的扶贫任务分解和落实到行政村和各个项目之中,从而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认真做好组织实施工作。

二是推进我区扶贫工作考核机制建立健全。我区已将扶贫工作纳入领导班子实绩考核体系。区扶贫办要将各苏木乡镇、区属各有关部门扶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及时、准确地向区委、政府报告和反映。要对完不成任务的、不按扶贫工作部署工作的,提出批评和整改意见建议。

三是区委、政府每年对社会扶贫工作开展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社会扶贫工作开展不力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努力营造全社会参与扶贫开发的良好氛围。

二、积极争取各类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

2014年争取并重点实施以下扶贫项目:

一是“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年内计划在3个贫困嘎查村实施“整村推进”项目,总投资300万元,其中申请上级财政扶贫资金150万元。

二是产业化扶贫。依托包头市古顺园食品加工有限公司这个龙头企业,大力实施“公司订单+政府服务+金融部门支持+合作社+农牧户”模式,采取政府补贴、贫困户入股、利润分成的方式,形成以产业扶贫,以发掘贫困人口自身能力脱贫的扶贫新机制。

三是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全区每个贫困村和贫困户发展产业,实行“一村一品”、“因户施策”,努力实现每个贫困村有一产业,并形成一定规模,为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创造条件。

四是搬迁扶贫。要把搬迁扶贫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抓。围绕“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富得起”的目标,要进一步探索搬迁扶贫新模式,通过新农村建设、幸福大院等形式,推进我区生态脆弱地区移民工程的顺利开展。各相关部门要加强移民搬迁后的管理,加大对搬迁移民的就业技能培训和后续服务,鼓励和帮助贫困移民进入园区企业务工,全面改善搬迁移民的生存和发展条件。

三、多途径多方式扶贫

新一轮扶贫攻坚覆盖全区农村贫困地区,以8个贫困村为重点,以全区1441户4036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为重点扶持对象,实现低于自治区扶贫标准(农牧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600元)的贫困人口485户、1125人全覆盖。

一要建立精确动态监测系统。以乡镇苏木为单位,逐村逐户进行详实摸底调查,准确掌握贫困人口状况、生产生活、家庭收入、致贫原因等情况,要求做到“四精准”,即精确识别贫困户、精确登记造册、精确建档立卡、精确实行动态管理。通过调查排名、群众评议、公告公示、抽查核实把贫困人口识别出来,有针对性的予以扶持,各项扶贫措施要与建档立卡结果相衔接。

二要做好智力扶贫工作。扶贫先扶智,智力扶贫是扶贫攻坚的根本举措。要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技能培训,增强贫困群众的就业技能,促进贫困群众稳定就业,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因地制宜,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聘请市农技人员亲临贫困村进行指导,通过举办农技培训班等形式,逐步培养出乡土技术人才和致富技术能手。向农民传授实用技术。注重优良品种的引进、繁育、应用和推广,提高产业项目的科技含量。

三要推进劳务扶贫。劳务扶贫是扶贫攻坚最直接最有效的举措。搞好劳务扶贫工作,实现贫困地区劳动力有序转移,是解决贫困人口脱贫增收,发展贫困地区经济的必然选择。要加大农村贫困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高贫困地区务工人员素质,拓宽贫困群众就业渠道,促进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增加贫困人口务工收入,确保每户劳务扶贫类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经实训基地或具体企业劳务培训后直接上岗务工,实现“一人务工,全家脱贫”的目标。积极探索劳务扶贫的新方式,扩大

区消费扶贫工作计划 第2篇

一、扶贫产品认定计划

1.制定《xxx县扶贫产品认定管理办法》,规范扶贫产品认定,提高消费扶贫助力脱贫攻坚的精准性和实效性,建立《xxx县扶贫产品目录》,纳入政府采购范围。2020年扶贫产品计划认定20个,累积认定达到30个目标,其中中国社会扶贫网计划上线产品个数达到10个。(实施单位:县扶贫办、财政局、农业农村局、各乡镇)

2.扶贫产品实行动态管理,有效期为一年。加强对扶贫产品质量和安全的管理,了解、跟踪扶贫产品及经营主体变化情况,对不再符合认定条件或出现问题的产品,及时报告、清理出《xxx县扶贫产品目录》。(实施单位:市监局、农业农村局、县扶贫办、各乡镇)

二、扶贫产品采购计划

1.深入推进扶贫产品进机关、学校、医院、企业、社区、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六进”活动。从2020年起,全县各级预算单位食堂要根据抚财购〔2020〕6号要求,预留当年农副产品消费需求50%以上的比例,定向采购扶贫产品。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扶贫产品进机关单位(含驻县各单位),教体局负责扶贫产品进学校,卫健委负责扶贫产品进医院,工商联、工业园区管委会负责发动企业食堂优先购买扶贫产品,民政局负责扶贫产品进社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扶贫产品进农贸市场,商务局负责扶贫产品流通及进超市。财政局负责监管各预算单位食堂采购扶贫产品进度情况。(实施单位:县财政局、机关事务管理局、教体局、卫健委、工商联、工业园区管委会、民政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商务局)

2.机关、事业单位工会组织按工会会员每人每年预留一定的额度,用于购买扶贫产品,具体以县总工会通知的时节和额度为准。(实施单位:各级工会)

3.机关、事业单位干部每人每年自行采购一定的贫困户、扶贫经营主体农产品。

4.各级定点帮扶单位优先采购定点帮扶村的扶贫产品,帮助定点帮扶村建立扶贫产品销售渠道。各级定点帮扶单位走访贫困户慰问物品优先采购扶贫产品。(实施单位:各驻村单位)

5.建立健全消费扶贫台账,重点统计机关、学校、医院、企业、社区(村)购买贫困户、扶贫经营主体农产品相关数据,负责监管各预算单位食堂采购扶贫产品进度情况,作为政策支持、年终考核、评先评优等重要依据。(实施单位:县财政局)

三、扶贫产品推销计划

1.在“家家乐”、“万家福”、“好又多”、“新百家惠”、“大润发”等品牌超市商场、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等经营场所醒目位置,开设扶贫农产品销售公益专区、专柜。(实施单位:市监局、商务局)

2.在火车站、汽车站、农贸市场、各类广场等公共场所醒目位设置无人售货柜50台,方便消费者随时随地为贫困群众奉献爱心。(实施单位:商务局、城管局)

3.扎实推进电商扶贫工程,发展电子商务营销。培育壮大电商扶贫主体,支持发展“电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直采直销模式,积极推销贫困户特色产品。鼓励搭载淘宝、京东、苏宁、邮乐购、供销e家、爱尚xxx等大型电商平台,扩大扶贫产品网络销售。深入推进农村电商发展,提高扶贫产品网络上行销售的广度。举办扶贫直播、网红带货、扶贫展销、电商消费扶贫等销售活动,不断提高扶贫产品电商销售份额。依托中国社会扶贫网,加大扶贫产品上线力度,精准统计扶贫产品销售数据,引导更多互联网企业参与消费扶贫。(实施单位:商务局)

4.发挥行业协会、商会、慈善机构等社会组织作用,举办扶贫产品展销会、对接会,通过集中采购、组织展销、开展扶贫产品专卖等方式,动员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等社会力量参与消费扶贫。(实施单位:工商联、商务局、扶贫办)

5.进一步完善对参与消费扶贫有突出贡献的企业、超市、电商和个人的激励机制,采取适当方式给予奖励、补助等。(实施单位:县政府办、商务局)

附:xxx县扶贫产品认定管理办法(暂行)

xxx县扶贫产品认定管理办法(暂行)

为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加大我县产销对接,鼓励引导社会各界消费来自贫困群众的产品和服务,以消费促进贫困群众增收,助力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为规范扶贫产品认定,提高消费扶贫助力脱贫攻坚的精准性和实效性,根据《江西省扶贫产品认定管理暂行办法》、《抚州市扶贫产品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申请条件

申请扶贫产品认定的单位为本地注册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并承诺提交的申报材料和带贫成效真实可信,产品质量合格、价格合理,自觉接受相关部门监管和社会监督。

申请认定的产品,应符合国家法律和相关规定,符合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相关标准,具有明确的带贫减贫效益。

二、认定程序

(一)扶贫经营主体向所在地乡(镇)扶贫工作站取得《带贫人员名单》、《带贫益贫证明》后,向县扶贫办提出书面申请。

(二)县扶贫办、县财政局对申请认定的市场主体和产品的带贫减贫成效联合进行审核。市监局、农业农村局对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进行联合审核。

(三)县扶贫办对符合条件的产品在xxx县政府网进行公示5个工作日,对不符合条件的经营主体和产品及时反馈乡(镇)扶贫站及申请人。

(四)经县政府网公示期结束无异议后,列入《xxx县扶贫产品目录》,纳入全县政府采购范围。对公示期间有异议的供应商及扶贫产品,县扶贫办将有关情况反馈给乡(镇)扶贫站调查核实,县扶贫办根据核实结果调整更新公示内容。

(五)省、市扶贫产品根据《江西省扶贫产品认定管理暂行办法》、《抚州市扶贫产品认定管理暂行办法》认定程序申报,分别列入《江西省扶贫产品目录》、《抚州市扶贫产品目录》。

三、申请材料

(一)扶贫产品认定申请书。

(二)经营主体的营业执照、法人身份证复印件。

(三)当地扶贫工作站出具的合作社成员名单(企业股东名单)、带贫人员名单、带贫益贫成效证明。

(四)其它需要提供的材料。

四、目录管理

(一)扶贫产品认定坚持自愿、公开、公正的原则。

(二)《xxx县扶贫产品目录》实行动态管理,有效期为一年。申请单位可在有效期满前三个月再次提出申请认定。

(三)有效期内,若产品状况、带贫情况等发生变化,申请单位应及时向原认定单位报告,原认定单位应做相应调整,县扶贫办要在5个工作日内将调整情况逐级上报至省扶贫办。

(四)乡(镇)扶贫部门应加强对扶贫产品带贫减贫机制的管理,市监局、农业农村局应加强对扶贫产品质量和安全的管理,了解跟踪扶贫产品及经营主体变化情况,对不再符合认定条件或出现问题的产品,及时反馈县扶贫办、县财政局,再由县扶贫办、县财政局将其清理出《xxx县扶贫产品目录》,在相关的网上进行公布,并上报上级扶贫、财政部门,由上级扶贫、财政部门将其清理出相应的《扶贫产品目录》。

五、本办法由县扶贫办、县财政局负责解释。

六、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020年3月23日

甘肃省扶贫区人力资源开发探析 第3篇

关键词:甘肃,扶贫区,人力资源开发

近年来, 甘肃省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与全国相比, 贫困人口数量大、贫困程度深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 连片特困区域多、发展难度大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 致贫因素较多、返贫压力大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 收入差距拉大、相对贫困凸显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 甘肃省扶贫开发工作已到了啃硬骨头的攻坚阶段。特别是, 贫困是由社会、经济、自然各因素发展不协调造成的, 在这些因素中, 人口是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贫困地区往往存在着人口数量多、素质低等问题, 产生“链锁反应”、“滞后效应”, 对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因此, 重视并加强扶贫区人力资源开发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甘肃省扶贫区人力资源现状及特征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11—2020年) 》将新阶段中国扶贫攻坚打破传统行政区划界限, 按照区域特征及贫困类型划定了国家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等11个特困片区和西藏、四川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的“11+3”的贫困片区。甘肃省有8个市州的40个县列入六盘山区, 陇南市9个县整体列入秦巴山区, 甘南州的8个县和天祝县列入四省藏区, 全省共58个县进入国家片区重点县, 成为国家级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对象。同时, 根据省委、省政府“全覆盖”的决策, 将国家片区外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在2300元以下的贫困片带同样列为扶贫工作范围, 以省市为主给予扶持, 涉及到17个县区。

2011年, 国家下达我省2300元标准下的扶贫对象为722万人, 占全国扶贫对象1.22亿的5.9%, 贫困发生率为34.6%, 扶贫对象规模为全国第七, 贫困发生率为全国第二。其中, 秦巴山区、六盘山片区、藏区“三大片区”内扶贫对象为649.4万人, 占全省扶贫对象的89.9%, 贫困发生率为39.4%;国家片区外贫困人口72.6万人, 贫困发生率18%。而我省在当年对国家下达的722万贫困人口具体建档立卡时, 全省实际识别出符合23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为842.2万人, 贫困发生率40.3%。其中, “三大片区”扶贫对象为751.5万人, 占全省扶贫对象的89.2%, 贫困发生率为45.5%;国家片区外“插花”分散的扶贫对象为90.7万人, 占全省扶贫对象的10.8%, 贫困发生率为22.5%。2012年全省减贫150万人, 减贫率17.8%。现全省贫困人口实有692.2万人, 贫困发生率下降到33.2%。

对甘肃扶贫区人力资源现状进行进一步分析, 可以发现, 其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

1.1 人力资源基数较大, 贫困人口比重高

甘肃扶贫区人力资源, 从绝对数量上看, 十分丰富, 且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与高增长相联系的是人口平均年龄构成偏低, 人口负担系数较高, 少儿负担系数大。在甘肃扶贫地区农村, 仍然存在着“多子多福”、“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的传统思想观念, 重男轻女现象依旧严重。这些落后的观念致使农民多胎生育, 人口出生率升高, 贫困人口规模增大, 贫困人口越来越多、越来越贫困, 陷入“越穷越生, 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之中无法自拔。

1.2 人才资源的分布结构不合理

甘肃扶贫区经济不发达, 经济结构二元化特点极为突出。大多数扶贫地区, 以技术落后、生产率低下、自我雇佣的传统经济为主, 专业分工、市场经济不发达, 技术先进、生产效率高的大工业经济发展尤其滞后, 使得甘肃扶贫区人力资源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一是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资源短缺, 供不应求;二是大量低素质普通人力资源则供大于求, 成为沉重的人口负担。甘肃扶贫地区人力资源的这种状况, 既加剧了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繁重程度, 也加重了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困难程度, 甚至己经成为制约扶贫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

1.3 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不高

当前, 甘肃贫困地区扶贫攻坚的最大障碍是教育卫生事业发展普遍落后所导致的人力资源质量的低下, 扶贫地区人口接受教育的机会少, 思想观念落后, 导致了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不高。

图1反映的是2010年甘肃省全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构成情况, 在当年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 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2.73%, 小学程度的占15.64%, 初中程度的占53.00%, 高中程度及以上的占28.63%。可以看出, 甘肃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文化程度不高, 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了近五分之一, 而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了三分之二。这是全省的情况, 具体到扶贫区, 情况可能更为严重。而农村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应该是农村人口中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群体, 是农村的青壮年人口, 因此, 甘肃扶贫区人力资源整体受教育情况就可想而知了。同时, 由于甘肃扶贫地区基本处于偏远山区, 自然灾害频繁, 生产方式落后, 长期处于封闭的自然经济状态, 从而导致扶贫区民众视野狭窄、观念保守, 缺乏商品经济意识, 再加上接受外面信息较少, 教育发展落后, 思想观念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贫困文化”。受“贫困文化”的影响, 贫困人口容易形成消极的社会心理, 如“等、靠、要”、守土安贫、封建迷信等。贫困文化的代际传递, 也会导致经济贫困的代际传递, 会使贫困人口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而无法自拔。

扶贫区劳动力资源的整体素质不高, 不仅直接影响经济收入的提高, 也严重制约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制约着科学技术在扶贫区的转化与利用, 影响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4 教育投入不足和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与人力资源素质不高相对应的是, 甘肃扶贫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教育发展程度低, 缺乏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同时, 教育与扶贫地区民众的需求脱节。目前, 扶贫地区的基础教育只把升学看作是办学的唯一目的, 把升学率作为考核学校、教师的唯一标准, 忽视了文化素质的培养, 从而使教育的功能局限在升学上, 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脱节。据统计, 甘肃省贫困地区每年有高、初中毕业生30多万人, 其中高考、中考后落榜的有18万多人, 其中贫困家庭有5万多人, 他们大多因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而回到农村。但由于扶贫地区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有名无实, 他们未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就直接成为“新的旧式农民”, 更加剧了扶贫区人力资源困境。

1.5 人力资源的开发环境不佳

一方面, 甘肃扶贫区农村有大量过剩劳动力, 但乡镇企业的发展又极为落后, 加之城镇和广大农村的人才和劳务市场处于发育初期, 阻塞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的方向选择, 使得甘肃扶贫地区劳动力闲置多, 人力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 由于非农产业不发达和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 甘肃扶贫区农业产业化水平低, 乡村劳动力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 就业结构单一, 并且从事农耕的劳动者没有足够的田地。畜牧业能够吸纳的劳动力也极其有限, 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很多事实上处于隐性失业状态。但是,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扶贫地区贫困人口抱有守土安贫的思想, 主观上不愿离开本乡本土。再加上自身文化素质较低, 没有任何技术技能, 从而导致了贫困人口流动能力弱, 不能通过外出务工来增加收入。即使是外出务工, 也只能获取较低的劳动收入, 很难改变长期贫困的境遇。

与此相对应的是, 从扶贫区走出去的大学生们毕业后几乎不会回到家乡, 而是千方百计留在城市和其他较发达地区发展。经济的落后性加剧了人才领域的“马太效应”, 并进一步制约了对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力度, 这就导致了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分布的严重不均衡。

2 甘肃扶贫区人力资源开发对策

人力资源开发, 指通过投资来提高劳动者获取收益的能力。开发人力资源包括两个方面, 即体力投资和智力投资。就甘肃省扶贫区人力资源开发而言, 应着重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 甘肃扶贫区加快发展遇到的限制因素主要是基础设施薄弱及其建设水平滞后。对于甘肃来说, 要实现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就必须消除贫困人口存在的制约因素, 急需解决农田水利设施、农村安全饮水、农村公路、农村沼气、农村通电和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等建设问题, 这些都是农民最关心、最急需、最现实的民生问题, 尤其对于那些没有富余财力搞建设的贫困地区更为迫切。只有基础设施问题解决了, 扶贫区才可以站在相同起点上发展生产力、开发资源潜力、释放增长活力, 扶贫区人力资源也才能流动起来, 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为此, 建议国家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进程中, 大幅增加甘肃扶贫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改善扶贫区基础生产条件, 提高贫困群众基本生活水平, 从外部催化扶贫区自我发展潜力。

2.2 加强制度供给和制度保障

《甘肃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 已于2012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条例》是甘肃省关于农村扶贫开发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规, 它的出台, 是甘肃省扶贫开发工作的一个里程碑, 为甘肃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提供了法律保障。

该《条例》贯彻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新要求, 在法律层面上进一步深化了扶贫目标、任务和内涵, 进一步强化了消除贫困深层次根源的措施。该《条例》结合全省开展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 在扶贫措施中强调了“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应当制定落实扶贫对口帮扶计划, 通过采取项目扶持、人才培养、信息技术服务等措施, 帮助贫困村、贫困户提高增收致富能力”, 将省委这一重大决策体现在法规中, 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该《条例》规定了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及个人在扶贫开发中的责任与义务。这就为甘肃扶贫区的发展, 特别是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因此, 贯彻落实好《条例》, 同时积极建设扶贫区各种社会保障制度, 消除贫困户的后顾之忧, 是扶贫区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要求, 是各级政府的责任所在。

2.3 正确处理自然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关系, 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扶贫开发的首位

要充分认识扶贫区人力资源开发的极端重要性, 改变重物质投入轻人力资源开发的传统观念, 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 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到第一位, 把扶贫区人力资源开发放在第一位;要把扶贫区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一项公共服务, 纳入公共财政框架, 加大贫困人口教育的投资力度, 以公共财政支持来完善贫困地区职业教育体系;要着重加强对扶贫区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领导, 根据实际研究制定扶贫区人力资源开发的方针政策, 搞好扶贫区人力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工作, 落实具体措施, 实现扶贫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2.4 高度重视教育的战略地位, 加快发展扶贫区教育事业

全面振兴扶贫区教育是提高扶贫区人力资源素质的基础, 也是扶贫区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在扶贫开发中, 必须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一要保证扶贫区适龄青少年上得起学、念得起书, 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失学不辍学。二要通过完善立法等措施, 实现依法执教。三要加大教育投入。四要大力调整教育结构,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五要积极扩大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框架。

2.5 强化扶贫区劳动力的技能培训

要提高扶贫区人力资源素质,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就必须加强扶贫区劳动力的培训。一要围绕现代农业建设, 加强对从事农业生产农民的培训, 切实把农业发展转入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二是要面向城乡劳动力市场需求, 围绕农民转岗就业, 对剩余农村劳动力进行转移培训。要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 整合培训资源, 建立各种培训基地, 多层次、多形式、灵活多样地开展培训, 使扶贫区贫困人口能够掌握一技之长, 增强其竞争能力和转移就业能力, 不断提高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康建文.扎实推进甘肃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J].调查与研究, 2013 (5) .

[2]段淇斌.浅析甘肃省扶贫区人力资源开发问题[J].甘肃农业, 2012 (21) .

[3]杜延军等.甘肃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J].开发研究, 2003 (5) .

[4]赵雪雁.甘肃省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 1999 (3) .

[5]李志峰.全省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调研报告[EB/OL].http://www.fupin.gansu.gov.cn/zwzx/1342487872d36016.html, 2012-7-17.

区消费扶贫工作计划 第4篇

关键词:财政资金;精准扶贫;撬动作用

2016年是新一轮精准扶贫的开局之年,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将完成2万低收入人口年人均收入超出6000元的脱贫任务和8个经济薄弱村实现新“八有”的脱贫目标。为此,铜山区将在“十三五”期间加大扶贫资金投入,计划安排4500万元扶贫专项资金(比“十二五”增加1500万元,增长率为50%),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在建档立卡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财政扶贫项目设计,切实做到精准脱贫,确保全区贫困人口同步迈入小康社会。

一、铜山区精准扶贫的主要做法

“十二五”时期,铜山区本着“产业带动、项目脱贫、集中连片、先易后难、突出重点”的原则,着力发展带动性强、快速实效、市场前景好、符合铜山区产业调整规划布局的高效农业项目,以产业项目带动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实现增收脱贫。截至2015年底,各级财政累计投入扶贫专项资金4805万元,34个省定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过15万元,全区8.64万低收入人口年人均收入全部超出4000元,脱贫率达100%。

在“十三五”开局之年,铜山区在2016年进一步采取措施,努力实现精准扶贫目标。

(一)明确精准扶贫方向和措施。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财政资金重点支持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低收入农户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农副产品加工、林果基地建设等生产发展项目,以及对贫困地区和低收入人口的相关技术推广和培训等创业就业方面的增收脱贫项目。二是结合本地实际,在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建设一定面积的标准化厂房,或在城镇商业区建设一定面积的门面房,作为村集体资产收益。三是创新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方式,在经济薄弱村开展光伏扶贫和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充分挖掘村级集体经济试点村土地、物业、特色产业等资源优势,因村施策,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多种实现形式,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协调发展,精确帮扶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增加收入。

(二)加大财政资金投入。2016年,省、市、区财政共安排铜山区扶贫专项资金5540万元。其中,省级财政精准帮扶资金计划安排1714万元,帮扶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省级扶持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计划安排1720万元,支持5个村开展土地股份合作项目试点,支持12个村开展其他项目;市级财政安排扶贫专项资金220万元,支持何桥镇马行村、黄集镇聂楼村、马坡镇蒋楼村等8个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增收项目,支持两个经济薄弱村发展光伏扶贫试点项目;区级财政安排扶贫专项资金500万元,用于相关镇的20个扶贫开发项目建设。

为加快推进新一轮经济薄弱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根据上级统一部署,铜山区决定从2016年开始,用三年左右时间,对全区新一轮30个经济薄弱村中的26个村的综合服务中心进行新建或改扩建,使每个综合服务中心面积不低于600平方米,具备“七室、两超市、一广场”功能配置。“七室”是指综合办公室、综合活动室、综合服务室、文化室、卫生室、警务室、调解室;“两超市”是指农资超市、生活超市;“一广场”是指村民文体活动广场。对列入新建或改建任务的村,统一按照市、区、镇财政各负担三分之一的要求安排建设资金,市、区、镇财政共需投入资金1386万元。

(三)制定扶贫资金管理办法。2016年,铜山区相继制定并下发《徐州市铜山区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徐州市铜山区帮扶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扶贫资金的使用范围、资金预算与分配、资金使用与拨付、资金管理与监督作了明确规定,进一步明确了资金必须跟着项目走、监管跟着资金走,项目必须是能够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的经营性项目,经营性项目要形成不动资产的扶贫原则,确保有限的财政扶贫资金全部用于能够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的经营性项目建设上。

(四)提高扶贫帮扶队员的经费标准。2016年伊始,铜山区组织部、人保局、扶贫办、财政局联合下发通知,决定将2016—2017年度区委帮扶工作队队员工作经费标准,由过去的每人每年1万元提高到每人每年2万元,资金来源渠道由过去派出单位支付改为从区财政安排的扶贫专项资金中列支,由区帮扶工作队统一管理使用。工作经费主要用于扶贫队员开展学习调研,村级党建活动,扶贫项目论证确定、业务培训,差旅费以及日常办公用品购置等。要求扶贫队员兼任村第一书记,从扶贫项目的立项、考察、申报、实施到监督检查以及验收,扶贫队员全程参与。

(五)成立扶贫开发项目评审专家库。为进一步加强扶贫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铜山区建立了扶贫开发项目评审专家库。入库专家由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研究生以上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技术人员和财务人员组成,且政治素质好、工作有责任心、身体健康。入库专家涉及财政、审计、农经、发改委、教育、卫计委、农业、林业、水利、农开、建设等部门。评审专家负责对财政扶贫项目的评审、验收,项目评审时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专家参与项目评审。

(六)加强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监督。

一是强化扶贫专项资金的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根据近三年扶贫专项资金的用途和绩效评价结果,加强扶贫专项资金的审核和分析,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透明度。同时,注重预算执行过程的监督检查,硬化预算约束,提高预算到位率、严肃性和合法性。

二是严格坚持扶贫项目资金“三专管理”。即“专人管理、专款专用、专人核算”,不挤占、挪用、截留财政资金。在资金拨付上,严格执行《徐州市铜山区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铜山区财政专项资金拨付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实行“专项资金拨付审批”制度,确保扶贫项目的顺利实施。

nlc202309082300

三是严格实行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按照《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管理实施细则》的要求,对财政扶贫项目实行财政报账制,对项目实行合同制管理,建立报账专账,核算到项目。从项目的立项、申报、实施、验收、财务决算的整个流程,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程参与和监督,规范管理,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二、铜山区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一)合力尚未形成。目前,扶贫项目规模小,资金来源渠道多、管理部门多、资金较分散,与其他部门管理的专项资金建设内容相互交叉,难以形成合力。扶贫项目资金有扶贫办、民宗局、林业局和财政局四个部门管理,各部门在申报立项、资金分配、资金投向和使用等方面各有侧重。同时,扶贫项目与交通、水利、林业、农业综合开发、电力、农机、区级支农等专项资金项目,在使用方向、实施范围、建设内容、项目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重复和交叉,造成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不可避免地出现同一项目在不同年度申报、在不同部门申报、同一项目分解成多个项目申报的现象。加之一些项目安排及资金分配情况不公开,缺乏群众监督,各渠道下达的资金难以有效捆绑整合使用,责任不清,投资效果不佳。

(二)扶贫开发项目形成的村集体资产后续管理亟需重视。扶贫开发项目的扶持对象大多为村集体,项目多为村集体经济增收项目,收益归谁无人监管。目前,有的村农村集体资产只有账面价值,农村集体资产形式上村集体人人有份,实际上人人没份。农村集体资产多年无人清产核资,即使清查出问题,也无人做盘盈、盘亏处理。

(三)重申请、轻实施的现象依然存在。项目资金文件下达后,项目单位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实施,致使有的项目拖3—5年未能实施;有的因客观原因发生变化已无法实施,项目实施单位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变更了实施内容后也无法实施;有的项目甚至变更两次后,还是无法实施,财政和扶贫部门督促多次,效果不明显,造成资金无法拨付,财政资金无法发挥效益。

三、进一步做好精准扶贫的建议

(一)精准扶贫项目必须为新建项目。为防止扶贫项目和其他财政扶持项目重复申报、套取财政资金,所有财政扶贫项目必须为新建项目。扶贫项目申报时,财政和扶贫部门要到项目实施地点查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施工前必须拍照,施工中和项目建成完工后都要留照片;购买设备项目时,发票日期必须是项目资金文件下达日期之后,设备必须为新购置,并留销售方电话以备监管部门核查。

(二)强化扶贫资金统筹整合。建议从国家层面出台整合扶贫资金的管理办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扶贫资金,用好扶贫发展资金,助推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要在编制规划、制定方案、明确程序等方面下功夫;强化监督管理,对职责落实情况进行跟踪问效,把整合资金的使用情况纳入对当地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使整合扶贫资金全部投入到经济薄弱村,精准使用到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身上。

(三)及时清查未实施项目。要对照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和资金下达文件及项目实施方案规定的项目实施期限,逐个梳理项目实施进度与资金至今未拨付的原因,并提出资金盘活或预期使用计划。对清查过程中发现项目已实施完成、资金未拨付的项目,要按照有关程序及时提出资金拨付申请;对具备实施条件或正在实施的项目,要督促加快实施进度,提出预期资金使用计划;对因客观原因不能继续实施的项目,要及时履行项目终止报批手续;未实施且资金连续结转两年以上的项目,要明确提出资金盘活方案。

(四)加强项目公开、公示力度。项目申报指南要在扶贫和财政部门的网站公示,公示无异议后及时批复项目实施单位;各地对扶持的项目,要在项目所在村、镇进行公示,公示内容包括项目名称、建设地点、实施单位、实施内容、考核指标、建设时间等;项目完成后,实施单位要将项目实施的详细情况在项目实施区域的醒目位置进行公示,公示期一周,并公布举报电话,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五)深化精准扶贫项目形成的村集体资产产权改革,增加项目后续效益。精准扶贫形成的农村集体资产要和村其他集体资产一起,加快完成折股量化,形成的资产明确到每一位村民,使村民对集体资产真正拥有使用权和监督管理权。面对精准扶贫的更严要求、更高标准、更大期待,建议在各级扶贫资金管理办法中明晰收益条款,保证村级收益的50%以上用于本村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等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补助;精准扶贫项目产生的收益资金进入镇级账户核算,涉及低收入人口兑现的收益资金直接打入“一折通”账户,以保证收益的可靠安全。

(六)重视扶贫资金监管的“最后一公里”。目前,扶贫资金的申报主体大多为村集体,按照“村账镇管”原则,扶贫资金拨付到镇级,由镇级监督将扶贫项目资金拨付到项目施工单位。因此,镇级相关部门应切实把好资金支付的“最后一公里”。资金拨付时,要求施工单位提供和村集体签订的施工合同、税务部门开具的发票以及银行流水凭据等,且发票收款方和施工合同的建设方要一致。对财政扶贫项目的村级往来款项,尽量杜绝现金交易,要求从村级账户收付,既规范扶贫项目,也还村干部一个清白。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文

区扶贫工作创新工作简报 第5篇

用足“+”,补齐“脱贫短板”。提出“一提一创一培(提升阵地档次、创建党建品牌、培育脱贫力量)”三大抓手,破解制约奔康瓶颈。树立“有脱贫项目实施的地方就有党员示范”的特色标杆;根据驻村干部、第一书记、村支班子任务分工,搭好班底,制定“责任清单”,严格执行考核问责制度。

算好“-”,确保“兜底帮扶”。实施“结一联N”(即一户一党员、一户两干部、一户多路子”)帮扶路径。1、“把准脉”摸清家底;2、“开药方””精准结对;3、“祛病根”因户施策。

巧用“×”,实现“几何增收”。结合贫困村地形特征,确定“一主多副两带七点”的立体产业结构布局。一是因地“盘活林地”,以村集体为单位统一流转6000亩,新建5个家庭农场,成立养殖合作社。二是实现“人地联姻”,栽种蜜柚树苗400亩作为主导产业,引进2家业主流转土地240亩发展特色果蔬种植,以7个村民小组为单位点状发展青脆李、魔芋和生姜种植,22家贫困户入股参与经营。三是发展“庭院经济”,因户扶助45户贫困户养牛21头,养猪149头,养羊364只,养鸡鸭3400只,养鱼3100尾,落实驻村农技员全程技术指导。

消费扶贫工作汇报材料 第6篇

一、消费扶贫进展情况

一是紧密结合援疆扶贫工作。1月初,由_市发改委牵头,市商工局、人社局、教育局等多部门参与的_援x工作座谈会召开,会上,__工作队专门就20援x扶贫工作专题作了报告,计划由_市政府以财政预算采购采购农副产品的形式帮扶贫困户创业增收。随即,召开_市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推进工作会议,借力援x资金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网点3个,帮助贫困户销售农副产品增收_万余元。

二是加强定点帮扶扶贫工作。全市定点帮扶行业部门单位11x个,定点扶贫村队11x个,帮扶干部下沉村队帮助销售贫困户农副产品、牲畜等_万余元,捐助发展生产帮扶物资达_万余元;利用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契机,挖掘假日经济潜能,带动农贸消费市场,帮助我爱_超市、x和_超市等商贸企业对接贫困农户+合作社+超市的模式,加快推进贫困农户鸡蛋、蔬菜、牛奶等农产品直入市场,扩大扶贫车间饼干、糕点、囊等产品入货渠道,缩短中间环节,提升盈利空间,1月-2月实现扶贫车间、合作社、贫困户新增销售收入近50万元。

三是打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制定印发《_市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工作方案》和《_市电子商务进农村培训工作方案》,方案明确_市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主要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已经完成_镇、_乡、_镇电子商务集中培训工作,累计培训_人次,开展消费(电商)扶贫购买贫困户农产品累计金额达_万余元。

二、存在的问题

受新冠疫情影响,援x帮扶资金及消费扶贫项目工作进行缓慢。

三、下一步计划

一是抓好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加快_镇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建设,__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引导贫困农户创业型、能人大户引领型、等多种建设模式,完善电商扶贫示范网店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重点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代购、代卖、代办等业务,形成“一店带多户”、“一店带一村”的网店扶贫模式。

消费扶贫工作汇报材料 第7篇

围绕“带不走的干部人才”为主题,以 “强党建、强融合、强培育、强基础”为抓手,突出智力帮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结对共建强党建。以“一家人一家亲”为主题,通过“一对一”“一对多”全面开展党建结对共建活动,深化“艰苦创业”“脱贫争先”“感恩奋进”三项教育。

二、“_”模式促进消费扶贫

依托“全域帮扶”理念,以某某特色“进会节、进商超、进社区、进机关”为模式,推动消费扶贫工作的扎实开展。

(一)进会节,搭建平台促消费。先后依托“中国_际名校赛艇挑战赛”、“_农业合作论坛”等在某某举行的大型会节,借力“_年货节”、“_都市博览会”等省市级农特产品展销活动,将某某元素与会节活动进行有效融入,全方位推介某某旅游品牌、农特产品和人文风情。目前,已通过会节平台促成某某农特产品销售150余万元,吸引社会各界关注咨询20余万人次,促成4家企业与某某企业达成合作意向。

(二)进商超,拓宽渠道促消费。聚焦某某农特产品销售难点,充分发挥“牵线搭桥”作用,组织10余个某某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与某某商协会和企业开展合作洽谈,促成20余种某某农特产品在某某本地商超设立销售专柜。同时,充分发挥某某电子商务优势,邀请全国知名电商专家赴某某进行针对性指导,促成某某农特产品供应商与某某零售商会、电商平台企业洽谈对接,拓宽某某农特产品网上销售渠道。

消费扶贫工作总结例文 第8篇

篇一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自治 x、自治 x 扶贫部门关于开展好消费扶贫的相关通知要求,xx 市扶贫办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xxxx年 xx 市消费扶贫行动实施计划》,用消费扶贫来创新推动社会扶贫,建立“三项机制”、运用“四种模式”、做到“五个结合”,扎实推进消费扶贫工作取得实效,现将近期工作小结如下。

一、消费扶贫进展情况 一是紧密结合援疆扶贫工作。x 月初,由 xx 市发改委牵头,市商工局、人社局、教育局等多部门参与的_援 x 工作座谈会召开,会上,xx 工作队专门就 xxxx 年援 x 扶贫工作专题作了报告,计划由 xx市政府以财政预算采购采购农副产品的形式帮扶贫困户创业增收。随即,召开 xx 市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推进工作会议,借力援x 资金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网点 3 个,帮助贫困户销售农副产品增收 xx万余元。

二是加强定点帮扶扶贫工作。全市定点帮扶行业部门单位 11x 个,定点扶贫村队 11x 个,帮扶干部下沉村队帮助销售贫困户农副产品、牲畜等 xx 万余元,捐助发展生产帮扶物资达 xx 万余元;利用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契机,挖掘假日经济潜能,带动农贸消费市场,帮助我爱 xx 超市、x 和 xx 超市等商贸企业对接贫困农户+合作社+超市的模式,加快推进贫困农户鸡蛋、蔬菜、牛奶等农产品直入市场,扩大扶贫车间饼干、糕点、囊等产品入货渠道,缩短中间环节,提升盈利空间,1 月-2 月实现扶贫车间、合作社、贫困户新增销售收入近50万元。

三是打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制定印发《xx 市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工作方案》和《xx 市电子商务进农村培训工作方案》,方案明确 xx 市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主要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已经完成 xx 镇、xx 乡、xx 镇电子商务集中培训工作,累计培训 xxx 人次,开展消费(电商)扶贫购买贫困户农产品累计金额达xx 万余元。

二、存在的问题 受新冠疫情影响,援 x 帮扶资金及消费扶贫项目工作进行缓慢。

三、下一步计划 一是抓好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加快 xx 镇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建设,xx 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引导贫困农户创业型、能人大户引领型、等多种建设模式,完善电商扶贫示范网店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重点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代购、代卖、代办等业务,形

成“一店带多户”、“一店带一村”的网店扶贫模式。

二是扩大农副产品销售渠道。积极联系工业企业、商贸企业、物流园食堂,为扶贫大棚蔬菜的销售寻找销路,重点用好政府集中采购的方式助力贫困户增收。

篇二

消费扶贫是社会各界通过消费来自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产品与服务,帮助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一种扶贫方式,是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大力实施消费扶贫,有利于动员社会各界扩大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消费,助力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但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对消费扶贫知晓率低,存在强制消费现象 国务院扶贫办 xxxx 年就提出了消费扶贫的理念,但从目前我县的情况看,消费扶贫的理念还主要限于扶贫体系内,尚未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导致扶贫产品的销售量不是很好,个别乡镇为了打开扶贫产业的销售渠道就变相出台了一些强制消费扶贫产品的措施。

建议:要加强宣传推介消费扶贫,组织各类媒体通过新闻报道、公益广告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扶贫产业推介农产品品牌。扩大宣传面,提高大众对消费扶贫的知晓率。同时坚持自愿原则,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发挥主动性,积极参与到消费扶贫这个“大家庭”中来,壮大参与消费扶贫的“朋友圈”,营造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良好氛围。

二、目前市场上多数扶贫产品不符合要求 建议:消费扶贫一是必须要优质特色农产品,要让消费者自觉自愿的喜欢、接受那些适销对路的农副产品,把好质量关,让消费者吃的安全放心,拒绝以次充好,避免影响消费者对消费扶贫的兴趣。因此,应该着力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着力提升贫困地区农产品供应水平和质量,在提升农产品品质、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品牌塑造能力等方面着重发力。

三、存在打着爱心消费旗号推销扶贫产品 建议:市场监管部门和信用监管部门加强对贫困地区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企业和相关合作社的信用监管,“精准识别”贫困地区的营销需求,要鼓励贫困地区建立基于统一编码标识体系的追溯体系,避免消费者被打着爱心消费旗号推销扶贫产品营销手段“误伤”。

篇三

开展精准脱贫攻坚以来,市委、市政府在全省创造性提出“政府+市场主体+银行+保险+贫困户”的产业精准扶贫模式,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黄冈特色的“稳、准、新”产业精准扶贫路子。市政协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产业精准扶贫的决策部署,由主席会议成员带队,分五个组深入各县市区调研。现将调研情景报告如下:

一、“五位一体”产业精准扶贫格局全面构成 各县市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加强政策引导,搞好办点示范,狠抓检查督办,深入推进“五位一体”产业精准扶贫,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精选了一批市场主体。目前全市参与精准扶贫的市场主体共4392 个,涵盖特色种养、农副产品加工、旅游、电商、光伏等产业,经过联户带动、入股分工、托管代养等方式,意向带动 130766 户、363867 名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如黄梅县 16 个乡镇,围绕油茶、蓝莓、稻虾连作、苗木、蔬菜等产业建立了 50 余个现代农业基地,带动 60%以上贫困户、98%以上贫困村增收脱贫。红安县八里湾镇金碧源生态农业科技园,计划投资 3。5 亿元,流转田地 7500 亩,打造生态休闲、养殖加工、科普观光为一体的生态农业科技园,已建成小龙虾精养池102 个,面积 1100 亩,投放虾苗 6 万斤,与 58 户贫困户 150 人签订合作协议,每户每年保底分红 3000 元。

二是探索了一批扶贫路径。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因业施策,抓好产业扶贫路径设计,每一个产业都有一套精准“施工方案”和“作战路线图”。如罗田县实施黑山羊产业精准扶贫“33111”工程,利用3 年时间,向养羊贫困户供给 3 万元贴息贷款和 1 万元扶贫资金,支持 1 万个贫困户,户均年收入过 1 万元;罗田贺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 270 个贫困户签订扶贫协议,政府按每户 2 万元标准给贺根公司540 万元贴息贷款,每户脱贫按 5000 元标准奖励贺根公司,贺根公司向每个贫困户无偿供给 3 头肉牛和兽医、技术服务,肉牛增重部分由公司、农户按 2:8 的比例分成,据测算每户贫困户每年可稳定获得 5000 元左右的收益;麻城市按照产业、资金、区域、对象、时限“五个精准”,分别为养殖业、蔬菜产业、中药材产业、林特产业定制脱贫“1111”、“1151”、“1148”、“1138”工程。各地还经过光伏领航、园区辐射、合作带动、旅游联动、电商激活等办法,采取“龙头企业+贫困户”、“专业大户+贫困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家庭农场+贫困户”、“农村电商平台+贫困户”的帮扶联接模式,构成产业精准扶贫的大合唱。

三是投入了一批发展资金。财政资金、金融资金、社会资金集中投入到产业精准扶贫中来。各县市区按照不低于 500 元人的标准设立了产业精准扶贫发展基金,引领产业发展助推精准扶贫。去年全市共统筹财政资金 21 亿元用于精准扶贫,其中直接用于发展产业 7 亿元;今年,全市计划整合 62。85 亿元,已到位 35。4 亿元。各地进取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村民住房财产权、团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林权等

抵押担保融资,同时设立产业发展担保基金,经过 1:7 至 1:10 的比例放大吸引金融资金。xxxx 年以来,全市农商行已为 4329 个贫困户发放 5。09 亿元扶贫小额信贷。

四是促进了贫困户稳定脱贫。贫困户经过入股、打工、租种、领养等多种途径在产业精准扶贫中增收,预计平均年收益在 6000 元左右。如发展光伏产业,建设 3—5 千瓦光伏电站,每年就能实现不低于 3000 元的稳定收益。黄梅县停前镇龙成生态农林综合开发有限公司,采取“流转土地得租金、农民务工得薪金、承包管理得酬金、超产分成得资金、订单预购得订金”的办法,调动了农民的进取性,已流转荒山 2。35 万亩,贫困户仅从土地流转和劳务薪金两项中就可增收 1160 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层面:一是资金整合难。尽管政府出台了关于贫困县资金整合的[xxxx]63 号文件,但缺乏具体操作办法,资金使用范围仍受多种因素制约,县级顾虑较多,资金整合的路径还不清晰、阻力仍然很大。以罗田县为例,初步测算,该县落实三年脱贫计划需整合资金 40 亿元,xxxx 年需整合 17。76 亿元,但可供统筹的资金规模仅有 4—5 亿元。二是政策落地难。有的地方政策设计“很丰满”,但具体操作“很骨感”。市场主体的逐利性和贫困户的脆弱性,决定双方均怕担风险,有的地方在政策设计上实际将风险全部交给贫困户一方。比如有的地方以贫困户名义贴息贷款,贴息贷款交给市场主体,市场主体再帮忙贫困户发展产业,这样导致贫困户怕担风险而无贷款意愿,金融机构怕担风险而不敢向贫困户直接融资。有的地方政策落实“雷声大、雨点小”,贴息贷款和具体操作办法还难以落地。三是市场主体与贫困户的对接难。一方面有的企业带着产业和市场,找不到土地和劳动力,另一方面贫困户拥有劳动力和土地资源,却找不到市场和适宜的产业门路,两者之间“窗户纸”没有捅破,“寻锅补的”与“要补锅”的无法链接。

(二)市场主体层面:一是一些市场主体带动本事不强。据初步统计,参与种养业精准扶贫的市场主体注册资金过千万元的不足 10%。以英山县为例,参与扶贫的市场主体 97 个,其中省、市级龙头企业仅有 33 个,大多是规模以下企业。各地扶贫产业存在同质化、低端化问题,带动本事较弱。二是少数市场主体动机不纯。少数市场主体在没有享受优惠政策的情景下,对贫困户大多开的是空头支票;有的套取了优惠政策后,给农民的苗种以次充好;有的拿到贴息贷款,对贫困户的分红实际上是财政的贴息,没有真正让贫困户得利。三是一些市场主体投身扶贫的进取性不高。一些市场主体在扶贫的过程中怕麻烦,怕担职责,担心拿了贴息贷款后,要承担包保职责,贫困户不脱贫就脱不了干系。

(三)银行层面:扶贫融资难问题十分突出,原因在于:一方面扶贫贷款的风险明显高于其他涉农贷款,贫困户评级授信面不广,相当一部分贫困户难以获得授信,银行慎贷、惜贷。另一方面政府风险保

障金不足,象蕲春按照 1:7 的比例供给扶贫贷款,浠水按照 1:10的比例供给扶贫贷款,尽管放大系数已经很大,但由于风险保证金没有上级专项支持,全靠县本级财政筹措,远远满足不了产业扶贫的需求。在这种情景下,银行经过提高门槛来降低风险,比如要求贷款人年龄要在 60 岁以下等。以黄梅县为例,目前能够供给有效抵押物、真正享受小额扶贫贷款到位的市场主体不足 20%。麻城市扶贫小额贷款工作在全市名列前茅,但该市农商行授信金额 4。65 亿,目前已发放贷款 9648 万元,不到授信金额的 20%。

(四)保险层面:保险机构对于“投入大,见效慢,利润薄”的三农保险工作进取性低,产品保障额度过低,保险职责过窄,经济补偿作用不明显,保险品种不多。如在特色种植业、种养业中,此刻仅有能繁母猪、能繁母牛、奶牛等少量有政策支持的保险品种。保险理赔程序复杂,保险公司、农户对保险合同的解释各说各话,理赔困难。

(五)贫困户层面:一是思想焦虑。发展产业周期长、见效慢、风险大,部分群众往往是“怕”字当头,“难”字挡路。一方面,有发展产业的愿望和信心,想有所作为,另一方面,担心不能选准产业,存在风险。二是本事不足。此刻相当一部分贫困户只会传统的种植模式,需要必须技术的种养模式学不会。三是认识有误区。受以前各种惠农政策、“输血”式扶贫影响,大多数贫困户在发展产业时“等、靠、要”思想严重,把产业扶贫资金当作救助资金,认为扶贫就是国家给钱给物,有的“揣着口袋晒太阳,等着政府送红包”,少数贫困

户产生了“越穷越实惠、越穷越光荣”的扭曲心理,存在着一种比物质贫困更严重、更难治愈的“志气贫困”。

三、几点提议 (一)进一步深化对产业精准扶贫的认识。产业精准扶贫是解决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手段,也是拔掉“穷根”、实现稳定脱贫的必由之路,其带动贫困人口数量多,脱贫效果好,经济贡献大,在脱贫攻坚战中居于主导地位。各地要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到产业精准扶贫中来,坚持市场导向、政府引导、因户择业、依法自愿、县级实施的思路,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关于推进产业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确保产业精准扶贫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把精准选择产业和市场主体作为关键。要遵循自然规律、市场规律和群众意愿选择扶贫产业和市场主体。各地要依托优势资源、特色主导产业,坚持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林则林,宜工则工,精心选择区域特色脱贫产业。加大县乡统筹力度,大力推进“数村一品”、“多乡一业”的特色产业体系建设。要坚持一业为主、多业并举、以短养长、以长补短的产业发展思路,提升产业扶贫的质量和效益。要延长产业链条,着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立市场主体参与精准扶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市场主体产业项目名录和有条件实施产业脱贫的贫困户数据库,搭建产业精准扶贫服务对接平台。在产业项目落地过程中,采取转让、转包、互换、入股、出租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切实保护好农民的利益。对参

与扶贫的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主和专业合作社进行信用评估和扶贫效益评估,建立黑红名单,加大失信成本,保障贫困户利益不受损害。对假借扶贫之名,行坑农害农之实的不良商家,一经发现,要严厉打击。

(三)大力突破金融保险瓶颈。金融机构要针对扶贫贷款的特点,改革完善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考核办法,降低贷款门槛,实行特事特办、快审快批,加大无担保、免抵押、全贴息贷款力度。建立风险基金补偿机制,灵活运用特许经营项目收益权、团体土地承包经营权、团体资产收益权等为担保设计信贷新产品。加强基层金融服务,整合网格、银行机构、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等多方资源,在全市所有贫困乡镇中建立金融服务工作室。要优化贴息贷款发放方式,提议将政府贴息贷款直接发放给参与精准扶贫的市场主体,改变农户无承担风险本事不愿贷、市场主体有必须承担风险本事而不能贷的状况。要加强对受灾的市场主体的金融扶持,增加授信额度,落实恢复重建资金,帮忙市场主体度过难关。要认真落实中国保监会与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发布的《关于做好保险业助推脱贫攻坚工作的意见》,在普惠政策基础上,经过提高保障水平、降低保险费率、优化理赔条件和实施差异化监管等方式,突出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特惠政策和特惠措施,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供给优质便捷的保险服务,增强贫困人口抗风险本事,构筑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风险防范屏障。

(四)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四届十五次全会

精神,按照“一抗四保”要求,抢抓灾后重建机遇,加快策划一批水利项目和水毁设施修复项目。进一步加大资金整合力度,集中农业、水利、扶贫、农业、移民等项目资金,逐步完善道路交通、电力、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本事,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加大对贫困山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和物流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打通农产品销售体系“最终一公里”。

上一篇:不断完善监督工作的方式方法下一篇:当保安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