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感悟

2024-07-18

《呼兰河传》感悟(精选14篇)

《呼兰河传》感悟 第1篇

萧红《呼兰河传》读后感【一】

读了萧红的《呼兰河转》感触颇深,她用小时候的视角,谱写了一方水土的风俗人情,一部凄婉的歌谣。文中几个章节中的几句话感觉很精彩,忍不住拿出来和大家分享。

一个扎彩铺,扎出的房子、厨子、骡子、大白马、车子活灵活现。大至喷钱兽、聚宝盆、大金山、大银山,小至花盆、茶壶、茶杯鸡鸭鹅犬样样不缺。看着穷人都觉得活着没有死了好。

看似一句淡话,细嚼起来,人世间的辛酸苦涩,浸在其中。又有不乏幽默。

还有,胡家的团圆媳妇婆婆,鸡鸭、猪、狗猫不舍得打,打猫怕把猫打跑了打狗怕把狗打跑了,打猪怕把猪掉了斤两,打鸡怕不鸡不下蛋。唯独打小团圆媳妇一点毛病没有,她又不会跑掉又不会丢了,又不会下蛋,又不是猪,掉了近两也不要紧又不上秤!

她来到我家,我从没给她气受,哪家的团圆的媳妇不受气,我一天打八顿骂三场,我只打她一个月,打的是狠了点,不狠哪能规矩好一个好人来……

婆婆的算计和愚昧无知,封建世袭生活着的婆婆,打媳妇是想当然。就因为小团圆媳妇仅仅有十二岁,长得却像十四那么高。太大方了,不知道羞,吃饭吃三碗,要给小团圆媳妇一个下马威,不打规范不出一个好人来。小团圆媳妇还不如鸡狗猫,鸡狗猫是不可以打得。小团圆婆婆没有觉着打媳妇有什么不妥。

打伤了,打病了,找来跳大神的跳跳大神,花五十吊钱给云游真人来医一医,破一破。这还舍得。自己手闹了事,三吊钱的红花都不舍得买。生活在她看来就该这样,没有什么不对。打伤了,医。医好了,再打。可怜小团圆媳妇直到被活活地折磨死!小团圆婆婆竟没有觉着有什么不妥,只是被云游真人吓一吓,怕了怕,想了想,还不想过早的下地狱……让人觉着又可怜又可气又可恨又可悲。

他们的父母生他们下来,没有什么希望,就是希望他们吃饱穿暖,但他们吃不饱穿不暖,逆来了顺受了,顺来的事却一辈子都没有!

这样的话看似随口道来,却写出了穷人唏嘘世道不济,没有愤怒的控诉,字里行间却在鞭挞着当时社会,勾略出了穷人凄凉麻疲了的生活状态。

一个个凄婉故事,宛如一个大磨盘,将你的心,压着、碾着……

还有冯歪嘴那冰冷的小磨坊。冯歪嘴的女人一死,大家都觉着冯歪嘴算完了,扔下来两个孩子,一个四岁,一个刚生下来。可是冯歪嘴自己,并不像旁观者眼里那样绝望。他看见两个孩子反而镇定下来。他觉着在这个世界上,一定要生根的,要长得牢牢的。

于是他照样活在这个世界上,照样负起那份责。冯歪嘴的小儿子,在别人眼里非死不可,这孩子却一直不死他看着孩子一天长大,小的都会笑了。

这又是一个悲惨的家庭,好在冯歪嘴子看着别人怎样做,他也要怎样做。不管他自己有没有这样的能力,他要负起养活孩子的责任。这是书中最给力的一个人物,他孩子的活,是人生存的希望。不管怎样难熬,该怎样就怎样!

萧红奇思妙想好似神来之笔。

比如:这缸渣为什么不扔掉,大概是为了养潮虫的。有缸渣就有破坛子陪着,有砖头就有泥土陪着,有破槽子就有破梨子,他们好像都配了对,结了婚,而且都有了生命送到这世界上来,比方破坛子里的似鱼非鱼,大缸下面的潮虫,猪槽上的蘑菇。

写的都是最脏最不屑东西,作者却那么生动地赋予了每个物件于生命,感受到了作者的智慧和可爱的童真,让人忍俊不禁。

还有节妇坊为什么没有写女子跳井跳的勇敢这样的赞誉?是那些修节妇坊的人故意删去的,因为修节妇坊的多半是男人,他家里也有女人,他怕他写上了,他家里的女人也要跳井,他女人跳了井,留下一大群孩子怎么办?于是一律不写,只写文温文尔雅,孝顺公婆……

从古至今男权主义一刻也没有离开过社会。节妇坊是男人修的,他是主宰,他想怎样写就怎样写,他想让你怎样做就怎样做。女人从来就是附属和被歧视的。我通过萧红这段文字感受到了女人,是这么的可怜,男尊女卑世袭了几千年,我们依然无助的看着男人玩花样养小三,三妻四妾来证明自己的强大,女人只配独自流泪,暗自神伤。情感不可以出轨,身体更不可以出轨,不然就是不守妇道的坏女人。男女平等只是口号,是未来。

总之,这是一本很难得散文叙事大作,又像一首叙事诗,怀揣着童年难以忘怀的往事,娓娓道来。蝴蝶、小虫、黄瓜,倭瓜、和玫瑰的后花园子,还有那绚丽变幻莫测的火烧云是那么的美。而后几章故事又是那么的辛酸幽怨,苦不堪言。但是冯歪嘴的儿子依然活着又给人带来了希望。书中精彩光亮之处比比皆是层出不穷,“就像太阳照在瞎子身上,瞎子看不见阳光,但瞎子却感到实在的温暖了。”

萧红《呼兰河传》读后感【二】

最近几天被感冒纠缠的昏天暗地的,鼻涕眼泪充斥着每一天。不过还是看完了萧红的呼兰河传。这是前段时间在网上买的一批书中的一本,刚看了几页,就没有看下去。后来看了莫言的《生死疲劳》真的酣畅淋漓。看过之后总觉得一种失落,也许莫言的书写的太好了。

于是我又拿起了没有看完的《呼兰河传》。有的时候总是不自觉的对比,莫言的书是带着一股肉味的。直接冲击人们的最敏感的器官,总是有一种大多快意的感觉。就好像是在最寒冷的腊八天吃上一顿热气腾腾的羊肉火锅,之后在来两瓶啤酒那样舒畅。

可是羊肉也不能总吃啊,手里拿着《呼兰河传》,好像拿着一份东北的土豆丝卷饼一样,清爽自然。这部小说是萧红在1940年香港写完的。我看过关于她的电影,那时候的她身体极端不好,在贫困交加中完成了这部清新自然的自传体小说。就像她在尾声说的那样,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这本书向我们展现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北呼兰河地区的风俗人情,也浓墨重彩的描写我和爷爷的祖孙情深。同时也描写了下底层劳动人民的悲苦生活,以及对生的希望和执着。在这里我要说的一个人物就是他们的家的租户冯歪嘴子,他是一个拉磨的,做点粘糕。

挣扎的生活着。和村里的王大姑娘生活在一起了,并且有一个孩子,在文中描写的真是凄苦,房子四处漏风,四周的水什么的都已经结冰了,墙根地下的耗子吱知乱跑。孩子只是盖着面口带,孩子一哭,从孩子的嘴里冒出了雪白的白气。

后来搬到了草房子里,小孩睡到了草堆上,好像一直喜鹊睡在了窝里。总之,我似乎能感受到那种生活的恶劣情况。后来王大姑娘因为生第二个孩子死了,冯歪嘴子没有颓废下去,一个孩子才四五岁,一个才出生。大家伙都想看他的热闹时候,他没有绝望,因为他看见了自己两个孩子,他觉得在这个世界上,他一定要生根的,要长的牢牢的。于是他照常的活在这个世界上,他照常的负者他那份责任。到最后他还是没有让人看到笑话,还是顺其自然的活着。也许在他的心中希望总是孩子渐渐长大的脚步中。

文章里也充满着对女性的同情,在那个年代,被汉子打,被婆家打,是再正常不过的。老胡家的两个孙媳妇,大的聪明灵力,有一手好女红,这也逃不逃被男人打的命运。可是她还是很满意,用她的话说,女人啊,哪有不被汉子打的。到时候还得该做饭,做饭;该干活,干活。

她努力的伺候着家里的每一个人。也很孝顺,在给小孙媳妇治病的时候,偷偷的切下一块好肉,给几个月没有尝荤腥的奶奶婆婆做了一碗嘎达汤。最后在看这妯娌小孙媳妇被这家人活活的折磨死了,也跟人跑了。她真的心寒了,不跑在这个家里同样是等死。、在说说可怜的小孙媳妇。她卑贱的有没有名字,都叫她小团圆媳妇,比作者大几岁,还是个孩子,才12。八岁就被老胡家用八两银子买来做媳妇,12岁接近胡家,也开始了了悲惨而屈辱的短暂一生,她本是一个脸膛黑黑,爱说爱笑的孩子。在胡家一段时间,变得脸黄黄的。天天从他们家里传来凄惨的哭声。这下婆婆找到一个撒气同了,自己把碗打碎了。抓过小团圆媳妇就一顿毒打:自己卡摔了,把小媳妇也要打一顿。

是不是把媳妇掉在房梁上打,没有啥过错,用她的话就是,给她一个下马威。以后好听话,孩子的练越来越瘦,不吃不喝,闹起来病。在东北都流行跳神,跳过无数次的神,吃过很多的偏方,都不见效。最后最惨的是,把孩子当众扒的一丝不挂,放在开水里洗澡。孩子痛苦的昏了过去,醒了之后,在继续按在装满开水的大岗里洗澡。这哪里是洗澡,分明就和地狱的下油锅差不多。孩子在那个夜晚死了,找张铺盖卷雇几个人挖个坑就埋了。女性的凄苦在作者的笔下描绘的令人心碎。

鲁迅在自己的文章里提到了中国人的看客心里,也提到了中国人对苦难的麻木不仁,人们就爱热闹,越出乱,才越好看。在这里,我也看到了那个地方人的一种围观,热闹的心里。那个年代的人们是不分地域性,因为他们都是那个苦难中国的苦难中国人。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戏,人们凑热闹,去看看,无可厚非。

可是对于人家来了团圆媳妇,一对对的跳到墙里去看,看谁家死个人,糟了不幸。更是好像有什么大戏的。争先恐后的,有点说出来不好了。在中国,那也许是成为了一种习俗。不幸的人表演的更加不幸,看的人到是有的笑的,有的沉默的,心慈的,拽其衣角边来擦擦眼泪。极大的满足了人的各种情绪的表达。

萧红此书也许是写给自己的,我想也是写给所有想了解那个时代的人。历史总是呈现给我们血淋林的带着耻辱的画面,所有的一本本书拼接出一个上世纪的苦难中国,尤其是那个被日本沦陷多年的苦难东北。我的家在松花江畔,是的,我的家也在松花江畔。同为东北人,虽然时空相隔,怎能不了解那浓浓的思乡之情。

在描述的画面里,我还能看到我的童年,也能看到那寒冷的东北带给人的永远是最酷的严寒。在苦难中,我又看到了你伏案奋笔疾书的样子。最后也没有叶落归根,两年之后,你病逝在香港。那屡香魂也飞到了呼兰河上空,看看曾经的家,看看故乡的人。

《呼兰河传》感悟 第2篇

在这本书中,萧红介绍了家乡呼兰河的景色、习俗和自己小时候的生活。呼兰河的景色优美,习俗很多,像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等,都让人感到十分新奇。小萧红的童年生活虽苦多乐少,每天都要忍受父亲的冷漠、母亲的恶言恶色,还被外祖母用针扎过手指,却也和童心未泯的外祖父,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像后花园和储藏室,都是小萧红的“天堂”。在后花园,她把玫瑰摘下来,一朵朵插在外祖父的草帽上。外祖父不知道,还说:“今年的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怕也闻得到。”直到回到家,被家里人笑,这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在储藏室,她找到了一把小锯,便椅子腿上锯一锯,床沿上锯一锯。吃饭时,她还用这小锯锯馒头;睡觉时,做起梦来也会喊:“我的小锯哪里去了?”在这里,我们能感受到小萧红的活泼、淘气和快乐,也能感受到慈祥的外祖父对她的爱。在她不幸的童年中,这种温暖十分可贵。

当然,这本书也讽刺了当地人的无知、迷信和各种陋习。像老胡家的童养媳,天天被婆婆打骂,变得神志不清,疯疯癫癫。婆婆却以为她是鬼神附身,用抽贴、跳大神一类的办法来治她,还把她按进滚烫的开水里洗澡,结果反而把她给“治”死了。这些描写不禁让我们对这位童养媳,以及书中其他遭受陋习迫害的人,增加了无限的同情。

华丽的忧伤:《呼兰河传》 第3篇

尽管在出版时茅盾为《呼兰河传》写了一篇有分量的长序, 对其大加褒扬, 但面对抗日救国的时代背景, 在民族主义情绪普遍高涨的情况下, 《呼兰河传》并不能被大多数人接受。石怀池在《怀萧红》中的一段话或许更能代表当时大众的心态:“她已经与现实脱了节, 这个惊天动地的民族解放事业对她已经是陌生的了, 她的现实创作源泉已经枯竭, 甚至连知识分子对时代的心灵的搏动也无法琢磨。她堕落在灰白的空虚的生活泥淖里。”当然, 今天我们也不必过分指责这些对萧红作品带着有色眼镜的批评, 毕竟那是一个需要文艺作品提高民族抗战情绪的年代。萧红始终坚持的是纯文学立场, 她相信任何一种文体都没有绝对统一的古板的样式, 譬如她这样看待小说:“有一种小说学, 小说有一定的写法, 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 一定学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 有各式各样的作者, 有各式各样的小说。”[1]茅盾在《呼兰河传》的序中概括萧红的文体:“没有贯串全书的线索, 故事和人物也都是零零碎碎, 都是片段的, 不是整个的有机体, 也许又有人觉得《呼兰河传》好像是自传, 却又不完全是自传。”[2]茅盾指出的正是我们平常说的萧红小说的诗化散文化的倾向。萧红独具匠心, 把凝练优美的文字作为笔触重点, 达到一种“不以诗名, 别具诗心”的效果, 甚至形成了一种“萧红风”。如今, 不管在读者群还是研究者的心中, 《呼兰河传》都大受欢迎, 渐渐形成一种热潮。应该感谢萧红, 在战声喧嚣的时代, 她还能坚持文学自觉, 坚守文学立场, 为我们留下了至今百读不厌的经典作品。

笔者认为《呼兰河传》中蕴藏着华丽的忧伤, 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优美的文笔, 诗化的语言

进入《呼兰河传》, 首先打动读者的就是萧红的语言。萧红有着极高的语言天分, 她所接受的教育并不长, 所接受的教育程度并不高。所接受的最高教育来自哈尔滨东省特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 亦是断续不定。萧红小时候的启蒙来自祖父教的《千家诗》, 当然算不上正规, 稍长, 又酷爱画画, 文学兴趣并不浓, 而当她接触新文学并发生兴趣时, 自己的学业也已接近尾声。所以, 萧红并未有许多作家国学深厚、西学广博之背景, 但她凭自己的天分和努力写出的文字竟毫无逊色, 甚至令许多作家也望尘莫及。萧红的语言凝练、自然、诚挚、细腻, 并且女性化;用词十分节制, 但不雕琢做作;语句诚挚感人, 并无华而不实。语言女性化是萧红的优点, 鲁迅刚看过《跋涉》就表示她的语言非常女性化, 但同时指正这正是萧红的可贵之处。如萧红在描写扎彩铺时有一段话:“看起来真是万分的好看, 大院子也有院墙, 墙头上是金色的琉璃瓦。一进了院, 正房五间, 厢房三间, 一律是青红砖瓦房, 窗明几净, 空气特别新鲜。花盆一盆一盆地摆在花架子上, 石柱子、全百合、马蛇菜、九月菊都一齐地开了。”

语言女性化并非说萧红的语言柔弱无力, 毫无深度, 恰恰相反, 无论叙述、写景、对话, 她不仅能做到清晰准确, 杜绝纠结, 更可贵的是, 她能把高度诗化的语言用于讽刺, 强化悲剧, 在优美中呈现忧伤, 在悲凉中又透露一丝华丽。如众人期待冯歪嘴子的儿子死时, 萧红这样写道:“他的小儿子, 一天一天的喂着, 越喂眼睛越大, 胳臂, 腿, 越来越瘦。在别人的眼里, 这孩子非死不可。这孩子一直不死, 大家都觉得惊奇。到后来大家简直莫名其妙了。对于冯歪嘴子的这孩子的不死, 别人都起了恐惧的心理, 觉得, 这是可能的吗?这是世界上应该有的吗?”又如小团圆媳妇被脱下衣服烫得毫无知觉时, 萧红对婆婆的描述:“大家正在谈说之间, 她的婆婆过来, 赶快拉了一张破棉袄给她盖上了, 说:/‘赤身裸体羞不羞!’小团圆媳妇怕羞不肯脱下衣裳来, 她婆婆喊着号令给她撕下来了。现在她什么也不知道了, 她没有感觉了, 婆婆反而替她想了。”寥寥几句话, 婆婆的虚伪残酷在她的动作语言中表现得微妙微肖, 栩栩如生。萧红凭高超的语言技巧和能力把《呼兰河传》写成一首长诗, 到处洋溢着诗情画意。这一点不仅使她与同时代的男作家拉开了距离, 也与同时代的女作家迥异。仅此一点, 萧红便一枝独秀, 无人堪及。

二、迷人的景色, 冷酷的人情

纵观萧红的一生, 童年时光留给她的欢乐是最多的, 祖父、后花园、呼兰河最能带给她温馨, 以至于至死念念不忘。在幼时萧红的眼中, 呼兰河充满景色旖旎, 诗情画意, 大自然的美丽留给童年的她挥之不去的记忆。萧红在《呼兰河传》中不厌其烦地描写大自然的瑰丽, 景色的迷人, 让读者叹为观止, 这不能不说与她童年对呼兰河的印象有关。正如茅盾在序中的评论:“一篇叙事词, 一幅多彩的风土画, 一串凄婉的歌谣。”[3]文中不少地方可以作为这种比喻的印证, 比如萧红写家乡的日落已成经典, 萧红写后花园里的花、菜亦十分迷人:“……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 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 愿意结一个黄瓜, 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 就是一个黄瓜都不结, 一朵花都不开, 也没有人问它……”语言自由、活泼、亲切, 后花园里的花和菜都被人性化了, 让人一读, 心底里一股温馨的美感便会油然而生。

与这些美好的景色相伴的是呼兰河地域那愚昧的风俗和冷酷的人情。在《呼兰河传》中, 作者首先用了两章的大篇幅描写呼兰河的环境与习俗, 展示了一个保守、落后、迷信、毫无变化的城市, 与之相适应, 这片土地上的人给人一种愚昧无知、不思进取的整体形象。正如那个永不会被填平的泥坑, “说拆墙的有, 说种树的有, 若说用土把泥坑填平的, 一个人也没有”。人们不能从根本上意识到自己的不幸, 只能安于现状, 当然也就不思进取。他们只求“对天对得住, 对地对得住”, 他们有滋味地迷信鬼神, 重男轻女, 狭隘自私, 幸灾乐祸。与此愚昧风俗相应的是呼兰河地域那冷酷的人情。《呼兰河传》里最能体现这点, 最具有悲剧性, 最勾人心魄的要算第五章对小团圆媳妇的描写。一个健壮的女孩在家长的淫威下生生折磨而死, 这可以看做萧红对孩子在家长面前毫无人权的痛诉, 也是对女性毫无尊严的不满。小团圆媳妇的婆婆对打媳妇有自己的看法:“有娘的, 她不能够打。她自己的儿子也舍不得打。打猫, 她怕把猫打丢了。打狗, 她怕把狗打跑了。打猪, 怕猪掉了斤两。打鸡, 怕鸡不下蛋。唯独打这小团圆媳妇是一点毛病没有, 她又不能跑掉, 她又不能丢了。她又不会下蛋, 反正也不是猪, 打掉了一些斤两也不要紧, 反正也不过秤。”在婆婆眼中, 媳妇是猪狗不如的东西, 毫无人权可言, 在现代文学史上, 这要算最严厉的控诉了, 但由于萧红的语言技巧, 我们的愤怒被降了温, 只剩下凄凉。其他人物亦复如是, 共相之下, 各人又有各人的不幸, 而萧红总是娓娓道来, 看似漫不经心, 却处处神来之笔。

三、丰厚的悲剧意蕴辛辣的讽刺意味

亚里士多德认为, 悲剧是表现苦难的艺术, 而悲剧的悲剧性来源于苦难所引起的怜悯与恐惧之情。鲁迅在论及悲剧时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4]相对于亚里士多德, 鲁迅从价值观角度对悲剧的阐释更能揭示悲剧的实质。因为并非所有的苦难与毁灭都能引起怜悯之情, 前提是遭受苦难与毁灭的东西必须有价值, 落实到悲剧性作品中, 就是悲剧人物身上必须体现出某种正面的价值。黑格尔对此做过相关论述:“悲剧人物的灾祸如果要引起同情, 他就必须本身具有丰富内容意蕴和美好品质, 只有真实的内容意蕴才能打动高尚心灵的深处。”[5]我们从悲剧人物身上看到正面的价值遭到无情的践踏和蹂躏时, 哀怜之情便会油然而生, 这正是悲剧的悲剧性所在。在《呼兰河传》中, 小团圆的死亡就能给人以沉痛的悲剧感。小团圆在作品中始终是一个孩子般的形象, 一个弱者, 一个天真的无辜的生命, 在婆婆的淫威下, 她有过反抗, 但是如此纤弱, 反抗带来的不过是更粗暴的虐待, 最终, 小团圆被婆婆折磨死去。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美好生命的离去, 一个天真无邪的心灵的湮灭, 这不能不引起悲叹。小团圆这个无辜女性的死亡所唤起的, 是我们对像她婆婆这一类封建、愚昧、歹毒、心狠手辣、惨无人道、心理畸形以及周围冷漠、麻木、喜欢凑热闹、把别人的痛苦当做快乐的种种人的强烈的愤慨, 这种愤慨的来源, 便是天真无邪的生命被无情毁灭所引起的心底里久聚不散的悲痛。

在《呼兰河传》里, 萧红还塑造了许多看客形象, 无聊虚伪, 与鲁迅笔下看客之麻木正相媲美。例如, 在描写坑中救马时, 一些绅士之流“看那马要站起来了, 他们就喝彩, ‘噢!噢!’地喊叫着, 看那马又站不起来, 又倒下去, 这时他们又是喝彩, ‘噢噢’地又叫了几声。不过这喝的是倒彩”。所谓上流之士, 不过一些无事之徒, 无聊至极, 只寻事取乐罢了。再如第五章, 为了“救”小团圆媳妇于病魔, 人们乱出主意, 胡乱开药, 以致病痛加剧, 而他们不以为然, 自认为关心他人。当小团圆媳妇倒在大缸中, “这时候, 看热闹的人们, 一声狂喊, 都以为小团圆媳妇是死了, 大家都跑过去拯救她, 竟有心慈的人, 流下眼泪来”。这里流下的泪, 倒不是为了小团圆媳妇的死, 而是为此后没有看料罢了。对于这些看客形象, 萧红有着辛辣的讽刺, 但同时也点出了他们的可悲之处, 那就是:他们对于自身的悲哀并不自知, 不仅如此, 还津津乐道地将自己的悲哀咀嚼, 当做幸福的虚景。萧红的笔端是深刻的, 这深刻性就在于她不只是带着感情去指责、批判某种东西, 而是将一种生命的形态从深处挖掘, 并将其呈现, 从而让读者体味到一种人性、文化的本体劣根性。

参考文献

[1]聂绀弩.萧红选集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2.

[2]茅盾.呼兰河传·序言, 呼兰河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7.

[3]茅盾.呼兰河传·序言, 呼兰河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6.

[4]鲁迅.论雷锋塔的倒掉, 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179.

重拾《呼兰河传》 第4篇

读书给人的影响是内在而长久的,外表或许不可见,却会在不经意改变了人的性情。读曹雪芹,人的性情中会多份哀伤与愁绪;读泰戈尔,人的性情中会多份沉寂与静美;读雨果,人的性情中会多份大气与慈悲……读书陶情冶性,读不同的书,可以成就不同的气质、性情。下面,看看我们的小作家们的读书故事吧。

(嘉宾主持 黄 忠)

前些天,给一群孩子上散文课,又讲起了萧红的《呼兰河传》。我选了“祖父的园子”的章节,给孩子们讲被严冬封锁的呼兰河,讲萧红的童年。有个孩子稚气地问我,萧红为什么能把她的童年写成那样长的一本书呢?我笑了笑,对他们说,萧红的散文你们是学不来的。

之所以说学不来,是因为我觉得整本《呼兰河传》都是靠萧红的性情和灵气写出来的。我曾读过许多散文,只有《呼兰河传》的语言最与众不同。那语言细碎,没有句法可循,行文更无思路可循,只是种种物象堆砌起来,却真有一股灵性。记得萧红的朋友胡风曾经评价她和萧军:“你的文字很有深度,但萧红的文字比你更有灵气与天赋。”

记得2014年10月,坐在电影院里看许鞍华拍的《黄金时代》。我不大喜欢这部电影的叙述方式,说实话,整个看完着实有种“伪纪录片”的感觉。唯一有好感的一处是在片尾,萧红惨然死去后,影片又回到了她童年时在呼兰河的影像,并用这段话收尾:“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我觉得这个尾巴是收得漂亮的。其实我最爱的就是《呼兰河传》里的这一句:“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想想萧红,童年时祖父死后,她便觉得家里剩下的尽是些凶残的人,于是她便离开了家,也注定了今后一生的流离悲苦。她那冷僻桀骜的性格,何尝不像院子里的倭瓜、黄瓜呢——“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草木是荒芜的,但也是自由的;萧红是苦命的,但也是自由的。

从小学的《火烧云》(摘自《呼兰河传》)那篇课文起,我就开始读这本书了。开始的时候不明白书里的苍凉,以为那一笔笔写的都是童真童趣。到后来,等我长大些了,就开始看萧红的传记,联系起她一生的命途,我才感受到那书里的严寒、荒凉和孤独。

我也记起了我的童年。我的童年也是孤独的。小时候父母在镇上做生意,我就一个人留在祖母家里。祖母家的后院种着石榴,夏天来了就挂出灯笼似的小红花;冬天过了,白的山茶花就开满一院子。我就坐在那里望着花发呆。现在想想,我是不是也有一个《呼兰河传》里的后花园呢?

眼下已经是冬天了,天气又将冷下来,不知道呼兰河边的大地是不是又开始裂口了呢?

【主持人语】

呼兰河传读书感悟心得 第5篇

老师要我们买一本《呼兰河传》。晚上,我读了起来。其实刚开始读,我觉得枯燥无味,耐着性子看了一遍,随手就丢到一旁了。当我重新翻开的时候,细细品味,才发觉它的精彩。

打开书的第一页,我仿佛置身于二十世纪代的小镇――呼兰河。呼兰河并不繁华,但在单调中却蕴含着生机,夹杂着悲凉。这里有东二道十字街上拔牙的洋医生,有被当地愚昧和无知的人折磨死的小团圆媳妇,有胡同卖麻花粉房的生意人,有性情古怪的二伯,有勤恳老实的冯歪嘴子,更有“我”跟着祖父学唐诗,学下地。

这一幕幕,一件件,作者都用童真的语言描绘的生动无比。尤其是“我”和祖父的事情深深地留在我的脑海里,不觉得拿自己的童年和“我”的童年去比。童年在“我”的笔下是快乐的,也是寂寞的。在萧红看来,这些故事并不美;可我们看来,读了《呼兰河传》,更让我们感到童年的快乐与幸运,从而更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感悟500字 第6篇

《呼兰河传》是一部以萧红的家乡--呼兰河为原型的“传记”,生动讲述了小城呼兰河的四时风俗,“我”的美丽而寂寞的童年,以及小城里各式各样琐屑平凡的悲欢离合。果然是一本好书,深深打动了我。我特别喜欢萧红的文字,她的文字很有味道,虽然没有过多的雕琢,但是极其生动细腻,有一种天然活泼的美感,让人读起来感到发自内心的舒畅。

《呼兰河传》虽说是一部小说,但我感觉更像散文,因为它没有一个贯穿全文的主角,甚至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是将童年回忆中的那些人物、事情和景色娓娓道来,细细碎碎,慢慢悠悠。我很喜欢作者在后花园子中玩耍的那一段,让人看后感到轻松和愉快,特别看到作者给祖父的帽子上戴花时,我也和故事中的人物一样,笑出声来了。

但是,总体来说,这本书里渗透出的情感并不是欢乐,而是一种对旧社会的悲伤。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团圆媳妇的故事。她12岁就嫁到了别人家里,只因为太过活泼,不够腼腆,就遭到婆婆三番五次的毒打和酷刑。小团圆媳妇经不起折磨,身子越来越弱,最终生了一场大病。

茅盾先生对《呼兰河传》有十分精到的评述:“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想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图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我很赞同茅盾先生的话,《呼兰河传》有着特殊的美,正如一串凄婉动人的歌谣,永远回响在人们的心头。

《呼兰河传》感悟 第7篇

作者:顾  朝代:唐  体裁:词      燕扬晴景。小窗屏暖,鸳鸯交颈。菱花掩却翠鬟欹,

慵整,海棠帘外影。

绣帏香断金。无消息,心事空相忆。倚东风,

春正浓,愁红,泪痕衣上重。

曲槛,春晚。碧流纹细,绿杨丝软。露华鲜,杏枝繁。

莺转,野芜平似剪。

直是人间到天上,堪游赏,醉眼疑屏障。对池塘,

惜韶光,断肠,为花须尽狂。

棹举,舟去。波光渺渺,不知何处。岸花汀草共依依,

雨微,鹧鸪相逐飞。

天涯离恨江声咽,啼猿切,此意向谁说?倚兰桡,

《呼兰河传》感悟 第8篇

河传

作者:司马 朝代:宋 体裁:词 银河漾漾。正桐飞露井,寒生斗帐。芳草梦惊,人忆高唐惆怅。感离愁,甚情况。春风二月桃花浪。扁舟征棹,又过吴江上。人去雁回,千里风云相望。倚江楼,倍凄怆。

《呼兰河传》感悟 第9篇

河传,河传赵鼎,河传的意思,河传赏析 -诗词大全

河传

作者:赵鼎朝代:宋体裁:词 年年桃李。渺关河一梦,飞花空委。鸿去燕来,锦字参差难寄。敛双眉、山对起。娇波泪落妆如洗。独倚高楼,日日春风里。江水际。天色无情,似送离怀千里。

呼兰呼兰河传读后感100字 第10篇

如果说作者有一个美好的时光,那么住在不就的团员媳妇可谓是受尽风霜,一天之中,要么是被开水烫得死去活来;要么就是被针扎了手指;要么就是火炭烫到了脚心…看到这里,我就想问问这一家人,为什么用这种没有人性的、丧尽天良的的做法呢,岂不是跟那个牲口都不如吗?

如果我生活在那时候,我一定要起诉他们,但这看来是不可能的,在当时中国还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穷苦的人们不可能有起诉别人的权利,但我仍然十分气愤,竟然用这种方法对待一个人,再说了团圆媳妇也是像这样被害死了,可恨!

读《呼兰河传》,我似乎在品尝一个既甘甜又苦涩的食物,这本书有她幼年的记忆,有她对祖父的怀念还有对团圆媳妇深深的同情。

《呼兰河传》感悟 第11篇

河传,河传秦观,河传的意思,河传赏析 -诗词大全

河传

作者:秦观朝代:宋体裁:词 乱花飞絮。又望空斗合,离人愁苦。那更夜来,一霎薄情风雨。暗掩将、春色去。篱枯壁尽因谁做。若说相思,佛也眉儿聚。莫怪为伊,底死萦肠惹肚。为没教、人恨处。

《呼兰河传》感悟 第12篇

河传

作者:阎选  朝代:唐  体裁:词   秋雨秋雨,无昼无夜,滴滴霏霏。暗灯凉簟怨分离,

妖姬,不胜悲。

西风稍急喧窗竹,停又续,腻脸悬双玉。几回邀约雁来

时,

呼兰河传 有感 第13篇

在《呼兰河传》中,我看到了作者萧红的童年。她的童年是孤独的,但从她的爷爷身上,我感受到了幸福和温暖。在她的世界里,最快乐的地方就是后花园。那是满满的幸福和满足。她在后院不受约束地长大。她和祖父一起在花园里铲地和浇菜。她还摘黄瓜、摘瓜花、绑蚂蚱。自然之美尽在她的眼中。看起来更加纯净新颖。这本书是对她童年性格的回顾,也是对生命本源的追寻,让她暂时从不堪重负的现实包袱中解脱出来。

看完作者的童年,也想起了自己快乐的童年。每到周末,阳光灿烂,我们迎着暖风。妈妈约了几个朋友开车去石野洲摘瓜果。每当车子下了高速,走进十叶洲,就看到路边一望无际的绿草。我闭上眼睛,闻着泥土的清香。刹那间,我所有的烦恼都烟消云散,享受着美好的田园风光。生活。

别以为我们只是来玩的,其实我们主要是种菜。话不多说,说到做到。春天,我们要先除草,犁地,施肥。一次下雨,我在耕地,还抄了蚯蚓的“家”。许多蚯蚓爬了出来。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脚下有那么多长长的爬虫,吓得赶紧扔掉工具跑到妈妈身后。妈妈笑着说:你砸了蚯蚓的房子,蚯蚓来找你算账了。笑。夏天,我们顶着烈日,全副武装地站在田野里。虽然只有八九点钟的阳光,但当我们拿起锄头的时候,不由自主地流了一把汗。只花了几分钟就完成了。我头晕目眩,眼前一片漆黑。那一刻,我深切感受到“谁知道一口中国菜都是辛苦的”农民的不易。秋天,我最期待的季节,来了。我种的瓜果都可以采收了。当我和妈妈一起挖出七斤重的“巨无霸”土豆时,我忍不住哭了起来,擦了擦。流着汗,笑着,这一刻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呼兰河传有感 第14篇

这一本书一共有七章:第一、二章写的是呼兰河的风景和情感;第三、四章是谈谈家中的亲人和生人;第五、六、七章“描绘”的是独立的一个有特点,有个性,很特别的人物。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要七十岁了。祖父对我特别和蔼可亲,每天,祖父都在后园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后园里边;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就戴个小草帽;祖父裁花,我也栽花……长大了,我也就经常拉着祖父的手,带他一起去后园玩。一入后园,就立刻变成了另一个世界了。而且,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开心的一笑,常常笑的跟小孩子似的。祖父长得很高,身体无比健康,手里总爱拿着根手杖,嘴上则不住地抽着旱烟管。每一见到小孩子,他都喜欢开个玩笑,说:“你瞧,天空飞着个家雀。”趁那孩子往天空一看,就伸出手去,把那孩子的帖子给取下来了,有时放在长衫边下,有时放在袖口里头。他就说:“家雀叼走了你的帽子啦。”然后,小孩就向他要帽子……

上一篇:最优秀的大学毕业感言下一篇:营销人员守则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