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5》教学设计

2024-07-20

《练习5》教学设计(精选14篇)

《练习5》教学设计 第1篇

《练习5》教学设计(分步练习)

教学要求:

1、字词句的综合练习。

2、按先横后竖的笔顺规则,照样子练习写字。

3、知道我国主要节日的名称。

4、朗读并背诵儿歌。

5、仔细观察图画,能根据图下问题说一段通顺的话。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学习字词句。课前准备:教学挂图或投影片、水彩笔。

1、审题。

(1)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图下面的语句。(2)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学生要求。

2、指导。(1)指导观察。A、出示挂图或投影片。B、指名回答以上问题。(2)指导涂色。

⑶指导在田字格中写字。图上田字格分别画了什么?指名说一说。指导看图编故事。指导学生说好开头的第一句话。

3、练习。

(1)分小组看图讲故事。选一人上台讲。(2)课后讲给其他小朋友听。

二、教学第二题:学写铅笔字。

1、审题。指名读题,教师讲解题目要求。

2、指导。

(1)认读:

十、牛、丰。指名按笔顺书空,说说这3个字的笔顺有什么共同之处。观察这3个字的每个笔画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2)复习描红,教师范写。

/ 2

3、练习。

4、反馈。

三、教学第三题:综合性学习。

1、审题。

(1)教师讲解本题要求:

(2)指名读题目,让学生说说本题先练习什么,再练习什么。

2、指导练习。

四、教学第四题:读读背背

1、审题。指名读题目,说说题目有哪几个要求。

2、辅导。

3、练习。

4、反馈。

第三课时

教学第五题:口语交际——应该怎样做。

一、课前准备

1、教学挂图。

2、教学录像带。

二、审题

1、齐读课题。

2、借助拼音读图下的要求。

三、指导

1、指导学生逐幅看图,说说每幅图画的意思。

2、讨论:图中的同学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

3、读一读录像上的歌谣。

四、练习

1、说说在马路上应该怎样做。

2、你平时是怎样做的?

3、说说在马路上还有哪些不遵守交通规则的现象。

/ 2

《练习5》教学设计 第2篇

1、初步了解逗号、句号、问号和感叹号的用法。

2、通过练习。形象感受这几种标点符号的用法。

3、分角色读对话,进一步感受标点的用法,在对话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4、了解乱扔废电池的危害,树立环保意识。

5、认真写好铅笔字。

6、熟记4条成语和十二生肖,了解一些关于十二生肖的民间故事。

7、口语交际:训练学生的听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点:

1、在句子中正确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和感叹号。

2、熟记4条成语和十二生肖,了解一些关于十二生肖的民间故事。

3、口语交际:训练学生的听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分角色读对话,进一步感受标点的用法,在对话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学准备:投影仪、小黑板。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逗号、句号、问号和感叹号的用法。

2、通过练习。形象感受这几种标点符号的用法。

教学重难点:分角色读对话,进一步感受标点的用法,在对话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学过程:

一、搜集资料,展示交流

学生用绘画展示课前在生活中、自然中寻找到的类似于标点符号的事物,并用一两句话说说自己找到的标点符号。

二、诗画结合,整体感知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自然界中的景物,并配以小诗。美丽的大自然有许多标点符号; 春雨淅淅地下,那是无数省略号; 草叶上的水珠,那是漂亮的句号; 游动的小蝌蚪,那是可爱的逗号;

2、学生思考交流:在这首小诗中你认识了哪些标点符号?

3、小结:大自然真是一本神奇的书,里头居然藏着这么多有趣的标点符号。今天的练习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标点符号的小世界,去认识它们、了解它们、学会怎样用好它们。

三、创设情境,学会运用

1、标点符号的自述。

过渡:逗号、句号、问号和感叹号是小朋友常见也是常用的标点符号,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它们的自述吧!(1)、多媒体出示动画,标点符号进行自述。自述内容包括运用和书写两个方面。如:我是逗号。别看我个子小,作用可大了,句子中间的停顿全*我。要是没有我把句子断开,人们一口气读下去怎么受得了?在格子中我住在左下格。

我是句号。有我就表示一句话说完。如果没有我,一篇文章就永远无法结束,而且文章的意思也不清楚。我也住在左下格。

(2)、听了它们的自我介绍,你都了解了什么?(学生自由交流。)

(3)、根据标点符号的自述,学生动手在格子中写一写四个标点符号,注意不乱占格。

2、送标点符号回家。出示句子:

你知道天为什么会下雨吗______ 草叶上的露珠_____像天上闪烁的星星____ 我多么想长大呀_____(1)、给句子加标点并说说为什么这么加,其他学生补充。

(2)、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读好这几个句子。

3、玩你说我猜小游戏。

(1)、以小组为单位,一个学生选择标点符号说句子,其他学生猜猜用了什么标点符号,为什么。

(2)、大堂交流。

4、读标点符号儿歌,加深对这四种标点符号的认识。

(四)、深化运用,培养语感

过渡:标点符号虽然是那么一些小小的不起眼的东西,但它的作用真是了不得。就像我们平时看的电影,也是因为用好了标点符号,才会有那么精彩的对话。今天让我们也来学做配音演员,给下面这段无声电影配配音。

1、放无声电影,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自由读书上父子俩的对话,不认识的字可查字典,再结合自己的理解给对话加上标点。

3、师生共同校对。(用举牌的方式。)

4、对有争议的地方进行讨论。

如:这节电池没电了,我把它扔了吧。“扔了吧”后面既可以是句号也可以是问号。用句号表示一句话说完,用问号表示征求别人的意见。

5、学生合作分角色练习对话。

6、指名一组学生给无声电影配音,师生评议后再进行配音练习。

7、小结:标点符号的小世界,我们只是打开了一扇小小的窗户,相信小朋友在今后会更好地运用标点符号,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角色读对话,进一步感受标点的用法,在对话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2、了解乱扔废电池的危害,树立环保意识。

3、认真写好铅笔字。

4、熟记4条成语和十二生肖,了解一些关于十二生肖的民间故事。

5、口语交际:训练学生的听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口语交际:训练学生的听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三题

1、审题。

2、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依次认读,口头说词。(2)教师范写,教学写字技巧。(3)学生描红,写字。

二、教学第四题。

1、看图读成语,要求:读准字音,看图想想成语的意思。

2、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指导读准“拳、掌、生、壮、筋、铁”的字音。

3、引导理解成语的意思。

你懂得哪一条成语的意思?说给大家听一听。

摩拳擦掌:形容精神振奋,急于做好某种事情的状态。生龙活虎:比喻精力充沛,生机勃勃。身强力壮:指身体强壮。

铜筋铁骨:比喻如铜一样的筋,如铁一样的骨,形容人身体十分壮实。

4、熟记成语。

学生自由背、指名背、比赛背。

5、认识我国传统表示次序的符号十二地支和十二属性。

6、师述:十二地支在古代表示时辰,并以十二属相搭配。

7、自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8、看图练习背诵。

9、你们知道自己的属相吗?说给大家听一听。讲述一些关于十二生肖的民间故事。

2、背诵十二地支和十二属相。

三、教学过程:

(一)审题。

(二)指导。

1、看图,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图上有哪些游戏?

3、图上这些游戏你玩过吗?怎么玩?

4、学生自由练习说,同桌互相说,指名说,师生评议。

5、除了书上画的,你还玩过哪些游戏?请你教大家玩一玩,注意说清游戏的名称和玩的方法。看谁能把大家教会,其他同学仔细听。

6、课后可以与其他同学做游戏,回家说给父母听。

四、作业:

1、比一比,再组词。

室()

腿()

哨()

班()到()

退()

梢()

斑()

2、选词填空。

(1)江明会讲不少()故事。(神话、祖先、祝福)(2)太阳出来了,屋子里格外()。(晴朗、明朗、朦胧)(3)()在大海上高高地飞翔。(乌鸦、海鸥、杜鹃)

3、选择一个有趣的游戏,教爸爸、妈妈一起玩。注意说清楚游戏的名称和玩的方法。板书设计:

教你玩游戏

说清名称、人数

认真听 教者——讲明玩法

学者—— 注意礼貌用语

《练习5》教学设计 第3篇

下午, 班主任把新来的《儿童文学》放给孩子们。当时学生们惊喜万分, 一时间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我连说了两声上课, 教室都没有能立刻沉静下来。望着这种状况, 一瞬间确实很气恼。转念一想, 何不利用这次机会, 改变这堂课的教学思路呢?于是我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思路, 生成了下面的教学过程:

首先, 就事论事, 集中学生注意力

师:同学们, 观察你们手中的杂志, 谁来说说杂志上都有些什么?生:这向我们推荐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

生:上面刊登的都是我们少年儿童喜爱读的作品。

师:我们这堂课就来谈谈关于读书与学习的事, 好吗?生: (大声喊) 好的!

其次, 沟通旧知, 引发积累促理解

师:看来大家都喜欢读书。如果一个人读了很多书, 很有学问, 你会用哪些词来形容他呢?

生:才高八斗。生:学富五车。生:学贯中西。

师:你能说说这些词的意思吗?用自己的话说说也可以。

生: (学生大致理解, 满腹经纶中的“经纶”很多学生不理解)

师:经纶是指整理过的丝缕, 在这个成语里比喻才能。有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也就是有学问的人气质很好, 有一种由内而外的书卷气息。你还想到哪些词, 是说读书人看上去很有涵养?

生:儒雅温厚。生:温文尔雅。生:文质彬彬。

师:大家知道的词还真不少, 这些词语是说经常读书的人怎么样?

生:读书的人很有气质, 很有修养, 看上去很儒雅。

师:是的, 有学问、有知识的人确实看上去就是那么谦和、那么有气质。读书的人不但气质好, 还能做出一般人所不能做的功业呢!打开书到第78页, 读读这8个词, 看看哪两个词语是写人取得了成绩或者功业的。

生:功成名就、著作等身。

师: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生:这两个成语是说一个人刻苦学习后所取得的成果。

生:“功成名就”是说建立功业, 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名气也大了。

生:“著作等身”是形容写的书很丰富, 把他的作品堆起来几乎身体一样高了, 说明他的作品多。

师:说的很有道理。看看这8个词分别写了什么?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些成语, 读出词的韵律感、节奏感, 熟读成诵。

接着, 巧妙过渡, 触类旁通品读鲁迅名言。

师:同学们, 刚才学的成语中说到的“满腹经纶、著作等身”的人, 古今中外有很多, 鲁迅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是近代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 他一生留下了800万言的著作。你知道他为什么会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吗?

生:他孜孜不倦。

生:他坚持不懈。

师:成功的原因也许不止一个。而当别人称赞鲁迅为“天才”时, 他曾经说过的一句话, 也许能让我们明白一些。 (出示名言, 朗读后引导谈话)

师:鲁迅就只是说“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用在工作上吗”?你还联想到什么?试着用他的话说说。

生:哪里有天才, 我是把别人吃喝玩乐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

生:哪里有天才, 我是把别人喝酒聊天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

……

师:一句话, 是把哪些时间用在工作和学习上?

生:别人闲谈的时间。

生:休息的时间。

生:业余的时间

师:天才都不是与生俱来的, 是用勤奋和努力换来的。由此, 你还想到了哪些名言?

生:“天才, 就是一分灵感加九十九分汗水。”

生:“天才在于勤奋, 聪明在于积累。”

生:“勤能补拙是良训, 一分辛苦一分才”。

最后, 名人例证, 深化认识润物无声

师:谁能用名人的事迹来证明以上的观点呢?

生:李时珍医生致力于医学研究事业, 为了编撰出一部可靠的医学巨著, 不惜自己尝百草, 最终他写成了《本草纲目》

生:司马迁从小就酷爱读史学著作, 他一生都励志编写一部史书, 自己遭受酷刑之后, 仍然四处游历, 发愤写《史记》, 这部史书足有厚厚的三十万字, 可谓著作等身。

生:我还想起中国古代“闻鸡起舞”、“凿壁借光”和“囊萤映雪”的故事

……

反思与评析:

一、体现了编者的意图, 实现了教者思路、学习者思路和编者思路的有机统一。苏教版很多地方的编排可谓匠心独运, 备课时, 要揣摩编者的意图, 这里八个成语和鲁迅名言就存在内在的联系, 我们在教学时, 要善于运用这种联系, 让教者思路、学习者思路和编者思路统一起来, 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沟通了已有知识储备与新学内容的联系这些词语和名言中, 有一些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耳熟能详, 如果按部就班出示成语让学生读读背背, 学生肯定会寡然无味, 失去学习的兴趣。改变思路后, 以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储备为起点, 整合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师可以利用新旧知识的链接, 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设置问题情境, 使学生轻松、自愿、愉快地走向新知识。

三、设置学习情境, 落实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维的课程目标是一个整体,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 融为一体, 成语和名言不但要会读、会背、会理解, 更让学生真正领悟到成语的内在精神内涵, 必须让成语和名言走进学生的生活, 走进孩子们的心灵, 在他们的内心掀起涟漪, 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高效课堂教学就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爱学习”;促进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使学生“会学习”;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摘要:课堂教学应着眼于动态生成, 教师在课堂上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 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知识结构, 更贴近生活。让教者思路、学习者思路和编者思路统一起来,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让传统文化千百年积淀下来的经典词语和句子真正流淌于学生的生命中。

《练习5》教学设计 第4篇

1投影出示《练习5》“语文与生活”第1题中,小芳父女对话的情境,学生自由表达由父女对话所想到的……

2启发学生从本学期的习作本中找出自己或同学习作中表达不具体的例句,师生就表达不具体的原因展开讨论,然后引导归类:

(1)对产生感受的情境缺乏体验,无法将感受表达具体、真切。如,蔬菜大棚内品种可真多呀!

(2)观察不仔细,表达时只能说一个大概的印象。如教室门前的那棵槐树好大好大呀!

(3)不习惯或不知道怎样将感受表达具体。如:今天的天真热呀1

3分组尝试将感受表达具体,研究出表达具体的针对性方法。

(1)无体验的同学通过观看视频或实地观察等方法体验,如播放蔬菜大棚内品种繁多的蔬菜长势喜人的情景视频、麦浪滔天的视频,让学生在自己的习作本上写出自己的真切感受。

(2)观察不仔细的同学在同学们-帮助下,学习有序观察。如教室门前大树的大可以从其高度有多高,与房顶相比;其粗细可以通过几个人手拉手围着量等观察、体验。

[点评]对于学生不能立刻感受到的事物,请多媒体帮忙,恰当运用多媒体可以缓解农村小班化教学资源匮乏的矛盾、弥补学生实地体验的不足。对于长在教室外面的大槐树,就让学生实地考察。这样,多种手段的运用,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体验之后将感受表达具体,催生个性化的语言表达。

4到师生研讨:仔细观察,真实体验后的感受应如何表达才能具体、生动、形象?

(1)“今天的天气真热呀!”其中“热”的验证可以是当时动物的反应,也可以是植物的状态,可以是人们的表现,也可以是与往日不同的现状。如:今天的天气真热呀,连狗都趴在地上直喘气。

(2)学生在小组中从不同的角度充分表达自己的体验,真切表达“天气真热”的感受,教师深入小组引导鼓励并点评。

(3)学生回忆体验中的感受,并尝试表达后思考,教师引导归纳方法。

①用熟悉的事物作比较说自己的感受:描述家乡的水塔的高,我们可以说:我们村的水塔真高啊,足有6层楼房那么高。

②真实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再现自己的感受。引导爸妈从事蔬菜大棚生产的小组同学举例表达:当我们描述爸妈每天劳动辛苦时,我们可以说:在蔬菜大棚中劳动了一天的爸妈真累呀,累得晚饭都没吃就睡觉了。

③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经历,让读者通过文字真切地再现表达中的画面,产生与自己相同或相近的感受。教师以王磊同学家门前大树为例:门前的大树可真大呀。高度远远超过我家别墅楼的楼顶,树干足可以让和我一般大小的5个小孩手拉手合抱一圈。

(4)学生在老师启发下表达自己感受深刻的经历,小组选择表达具体的例子推荐在全班交流,师生进行鼓励性评价。

【点评】农村拥有类似大树、蔬菜大棚等教育教学资源,关键是要我们改变教育理念。强化资源意识,创造性地将隐性的教育教学资源挖掘出来,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其功用,让学生充满激情地探究。

5尝试着将句子写具体

(1)出示教材中的四个句子,学生自由选择4个句子中的1个至4个来表达。

(2)同组同学互相欣赏补充的句子,并用1个到5个五角星来评价所写句子的具体程度和自己的喜爱程度。

(3)教师指名估计需要帮助的几位同学交流所补充的句子,师生进行鼓励性评价和方法上的启发、引导。

(4)学生挑选喜爱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再感受将句子写具体的方法。

[点评]小班化教学具有生均课堂表达时间、表达频次等方面的绝对优势,教师将更多的关注给了学习上最需要帮助的学生。

二、情智引领。由悟到仿

1刚才,我们研究了怎么将某个事物写具体,那么,如果要写几类事物,又该怎么办呢?我们先来看看《莫高窟》一文的作者是怎么做的。

2出示《莫高窟》具体描写“彩塑”“壁画”和“藏经洞”片段的投影,师生共同复习其具体写法。

(1)学生自主选择“彩塑”“壁画”“藏经洞”其中之一的片段来研究具体写法,启发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感悟如何进行详略得当地描写。

①“彩塑”片段:先总写“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后用“有……有……还有……”列举三种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彩塑,接着具体写一尊卧佛的长度、卧姿及神态。

②“壁画”片段:以“有……有……有·……还有……”句式表达壁画内容的丰富多彩,具体写壁画中的飞天:“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姿态万千的飞天,将壁画描写得活灵活现,令读者顿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③“藏经洞”片段:简单叙述藏经洞的收藏品种、数量,边叙边议,于平静表达之中表达自己的愤慨之情。

(2)引导学生充满激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片段,凭借语句想象作者当时观察的情景,揣摩作者是怎样有条有理、详略得当地表达具体的。

(3)师生以“彩塑”片段为例,分析作者的写法。

①作者观察莫高窟“彩塑”后总体感受是什么?(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②作者是怎样让读者也能真切地感受到“彩塑”的“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

③列举三种神态、个性各异的“彩塑”,还将一尊卧佛的长度、卧姿、神态作为详写的对象。

3延伸思考,写法迁移准备。《莫高窟》详略得当的片段描写方法可以用在我们生活体验的哪些方面呢?

4幻灯投影分类播放具有代表性的学生家庭周边自然环境、家庭生活环境、农副业生产场面、全家劳动场景等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按自己的喜好自由分组研讨、书面表达。

5组内表达观看图片或视频的感受,提醒注意表达具体、有条理。小组间交流,鼓励全班人人都能具体有条理地表达。

6理清思路,进行书面表达感受。对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再次播放他们熟悉的视频,启发表达的欲望。

7组内交流后班级交流,凡当堂完成书面表达的同学都将自己的作品张贴到墙壁展示平台上,小组间交叉将表达具体的片段语句下画上波浪线。

[点评]重视过程性评价是持续掀起学生课堂活动激情的积极手段和有效策略。

《练习5》教学设计 第5篇

1、会用音序查字法查指定的字,并据词查出合适的解释;能给指定的多音字按读音组词;能写出“忧郁简单”的反义词。

2、能加上合适的词语,把句子写具体;能改出句子中用的不恰当的词语;会用“因为…………所以……”造句。

3、能读短文,提出不懂的问题,会联系上下文理理解短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回答有关问题。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1――4题

第二课时教学5――7题

三、每题重点难点提示

1、第一题

要求用音序查字发查带点的字,重点训练学生椐词定意的能力。

2、第二题多音字组词

3、第三题反义词不能用否定形式的组词作为反义词

4、第4题先指导看懂例句,说说例句你看了明白了什么在把练习中3个句子所写的说话人的.神态或动作表达出来,使句子的意思更具体。

5、第5题知道学生读懂集资的基础上,仔细分析哪个词语用的不恰当,然后思考用上恰当的词语。这题常常是词义混淆而造成用词不当,所以修改后还需要明白这些词语意思上的差别,以防误用。

6、第六题题中有“有因缺果”或“有果缺因”的不完整的句子,训练时把他补完整,独立完成。

《练习5》教学设计 第6篇

二、教学读读背背

1.复习。

背诵学过的成语。

2.指导。

(1)学生自由地读,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指名一学生读,及时正音,集体齐读。

(3)教师范读。(让学生边听边体会每排两条成语之间有什么关系。)

(4)学生分组讨论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可查字典。

(5)学生说说这些成语的意思。以下词义供参考:

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学问渊博。

满腹经纶:一肚子学问和才能,形容人饱学而有理大事的才能。

学贯中西:有关中西方的学问都通晓。形容人学问渊博。

博古通今:对古代的事知道很多,又通晓现代的事情。

功成名就:功业建立了名声也就有了。

著作等身:著述之多,等于身体一样高。形容著作极富。

温文尔雅:态度温和,举止文雅端庄。

文质彬彬:形容人举止文雅,态度端庄,从容。

3.练习。

(1)自由地读,边读边思考,如何记忆。

(2)同座位的同学互相练背,交流记忆方法。

4.反馈。

(1)指名试背,说说记忆的经验。

(2)集体背诵。

三、教学第六题

1.审题。

(1)指名读练习要求。

(2)让学生说说该项练习的要求是什么。

2.指导。

(1)让学生自读两句名言,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

(2)指名试读,正音。

(3)邻近同学讨论两句名言的含意。

(4)交流讨论结果,教师相机点拨。

鲁迅的话是针对别人说他是天才讲的,意思是:我不是什么天才,我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为我抒别人休息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

(5)集体齐读。

3.练习。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练读。

(2)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同座互背。

4.反馈。

(1)指名试背。

(2)集体背诵。

(3)课外延伸。

《练习5》教学设计 第7篇

1.学习字词句,给独体字加偏旁,再组成词。

2.照样子,练习写上下结构的字,仿写时既要正确又要美观。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材分析:

这个练习安排了7道题,包括以下几项内容:1.按顺序写好铅笔字。2.学习字词句,给独体字加偏旁,再组成词。3.照样子,练习写上下结构的字,仿写时既要正确又要美观。4.熟记4条成语,读背诗歌《腊梅花》。5.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长大了想做什么工作?为什么?

教学要求:

1.按顺序写好铅笔字。

2.学习字词句,给独体字加偏旁,再组成词。

3.照样子,练习写上下结构的字,仿写时既要正确又要美观。

4.熟记4条成语,读背诗歌《腊梅花》。

5.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长大了想做什么工作?为什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此项分散在各课教学中进行。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2.指导

1)出示卡片,让学生认读“另 苍 家”三个字。

2)引导学生会议前面提出的描红的要求和写字要求。

3)指导写字。

3.练习。

4.反馈。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

(一)熟记成语。

1.审题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成语。

设计“动性练习” 提高练习实效 第8篇

一、互动性练习

教学中的老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 常常产生一种教与学的互动交流, 这种互动交流是在师生间的多种感官作用下产生的。互动性练习就是根据这种互动状态进行设计,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使师生之间相互配合, 共同学习, 在愉悦的活动中完成练习, 提高练习的质量。

例如, 对于“时、分的认识”的教学, 我设计了两项练习。 (1) 学习新知后, 先由老师拔动钟面的时针和分针, 让学生读出几时几分;然后让学生报出几时几分, 老师再拔动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 (2) 巩固新知时, 把学生分成2人一组, 一人拔动钟面, 一人读时, 或一人报时, 一人拔钟面, 两人相互交替进行。在这个拔钟读时、报时拔钟的实践练习活动中, 通过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参与练习的面大、兴趣高, 在动口、动脑、动手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下, 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新的知识。

二、实践性练习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修订大纲》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 使他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为此, 数学课的练习应走出只让学生做题的格局, 设计一些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性练习, 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理解、运用数学。

例如, 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 在学生初步认识人民币后, 我出示一份标有商品名称、价格的表格 (如图) , 设计如下三道练习:1、把学生分成4人一组, 按照价格表, 商定买哪些物品, 然后派一人到老师处购买, 其余三人监督检查;2、把学生分成3人一组, 一人当售物员, 一人当顾客, 一人监督检查, 3人交替轮换;3、想一想, 一角钱一支的铅笔有几种不同的付钱方法?请同学们用不同的付钱方法买一支一角钱的铅笔。以上三道学生购买物品的实践性练习, 不但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 而且使学生学会怎样运用知识。同时, 学生在实践购买物品的活动中, 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操作性练习

动手操作是学生认识数学知识、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例如, 教学完“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之后,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正方体的特征, 防止死记硬背, 设计5项练习让学生在课后去完成。 (1) 任意做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 (2) 数一数, 你做的长方体、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 (3) 想一想, 你做的长方体、正方体还有哪些特征? (4) 量出你做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5) 计算出你做的长方体的底面的面积?完成这个练习, 必须通过“回忆知识—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动手测量—实际计算”等一系列活动。在活动中, 调用了学生的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共同学习, 使学生加深了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并在操作实践中学会学习, 培养了实践动手能力。

四、合作性练习

未来社会人与人的交往, 既有竞争也有合作。数学课合作性练习就是为着眼学生的发展而设计的, 即把学生分成三、四人一个小组, 使学生在完成练习中通过与同学的合作交流, 相互启发, 相互促进, 共同提高。例如,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 当学生推导出计算方法后, 设计如下的练习:请同学们4人一组, 先观察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 然后测量出它的长和宽, 并计算出面积。

《练习5》教学设计 第9篇

课始,通过谈话采访,让学生畅谈在哪里看到过广告?然后引出“猜广告”的游戏,明确话题要求我们说什么,怎么说。

二、 观看广告,评说广告

观看、欣赏多媒体播放的儿童广告——“青蛙王子儿童牙膏”“旺旺O泡果奶”“益儿益新一代功能性食品”,然后鼓励孩子大胆说出自己最喜欢或最不喜欢的广告及其理由。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孩子相互评价、补充、质疑、解答,并有意识地小结、点拨优秀广告的特点,如画面生动、文字简洁、音乐动听等。最后,让同桌发散思维,交流生活中最喜欢或最不喜欢的广告及理由。这是本节课的重点部分,要实现口语交际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就应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因此,精心创设交际情境,播放学生熟悉又喜欢的多媒体动画课件,让孩子想说、敢说、爱说。而有意识的追问、引导、帮助和激励评价,搭起了学生互动评议、补充、质疑的桥梁,学生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加深,由敢说、爱说发展为说得越来越清楚、明白,由说课内广告迁移到课外广告,拓展了学生思维。

三、 出示实物,引导设计广告

第一步以家乡融安的特产——金桔为例,让学生观察其形状、颜色、品尝其味道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围绕广告语的特点,合作设计广告,然后小组推荐代表在全班展示交流,师生结合板书“广告的特点”进行评议和即时修改。第二步由学生个人尝试为自己准备的喜欢的小物件、小商品设计广告,并带着小物件上台来形象地展示交流所编的广告语,由学生互动评议,生成修改建议。教学时善于创设交际的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地回归常态、还原生活,尽可能真实、自然地进行口语交际。这样,有利于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积极主动交际,提高训练质量。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激励评价,以培养其自信心,从而实现语言能力的发展。

练习5教学反思 第10篇

今天的练习课,主要巩固十几减6、5、4、3、2的计算。

学习目标是: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形成相应的计算技能,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一节课下来,印象比较深的是这样几题。

第1题,孩子们在拥有了丰富的学习经验后,再来完成这种题组练习,是轻而易举的,因为每一题组中三道算式之间的联系已在孩子们心里内化。完成后,我组织孩子们交流:每组中下面两道减法题,你是怎样很快算出得数的?孩子们自然会联系第一道加法去思考,便可直接推算出减法的得数来。这是孩子们对加、减法意义的又一次体验。

第3题,也是一种规律的应用。我在孩子们独立计算后,再启发他们观察、比较每组上下三道题中的被减数、减数和差。第1、2题组的规律大致一样,第3题组发生了变化。在课堂中,我发现许多孩子其实已经找到了规律,并能去应用这种规律去计算,可是难以表达出来。确实,这是有难度的,尤其要将被减数、减数和差三者之间的变化以及联系说清楚,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概括的,所以很多孩子会选择退缩或者不敢说。可是,越是这样,我越要孩子们试着去表达,哪怕是支离破碎的语言,哪怕是不完整的句子,说出来,再加以纠正,必然会有收获。于是,这道题在教学中就显得有些疲惫。

第7题,是本节课中孩子们最感兴趣的一道题。因为将数学知识与美术学科融合在了一起,这样的计算赋予孩子们的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了呢!课堂中,孩子的计算欲望也一下子高涨了许多,快速计算后就等着涂色,等着成就自己的完美作品,挺有意思的。

每一次练习课,总会收获惊喜,也会留下遗憾,也许,这就是练习的必要性!

篇2:《练习5》教学反思

本课所选用的教材是苏教版小语国标本第三册练习5中的一个练习。其教学目标为沟通课内外,使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学习语言;学会说、写几句语句通顺、意思完整的话。“做做写写”这个内容其实包括了两个部分,一是做做,即“实践”,二是写写,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像这样的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融合、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而实践始终是第一位。教者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才决定把“菜场”搬入课堂,创设了“晓晓菜市场”这样一个模拟却又十分逼真的情境。教师在课前准备了二十多种品种丰富、形态各异、色泽鲜艳、新鲜可口的常见的蔬菜,这些菜学生都有一定的了解。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掂一掂等方式从多方面多角度地了解蔬菜的特点。并通过自己去选购喜欢的熟悉的蔬菜,并说说菜的特点,在这个环节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己去与别人打交道,知道与人交往要讲究文明和公德,使学生了解到父母每天买菜的乐趣与辛苦,使学生获得了锻炼的机会,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由于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到的是实物,直观性十分强,因此,绝大多数学生在描述喜欢的蔬菜时都能抓住其特征,较为正确形象地来描述。本课充分体现了学生自己动手的实践活动。从课堂反应来看,学生在自己去选购蔬菜时兴致很高,观察得也较为仔细、到位。语文来自于生活,又回归到生活中去。这样的教学既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又沟通了课内外,体现了语文的实践性和生活性。

当然,有得必有失。在教学中,教者也有许多没有注意或考虑不周之处。有待今后教学中逐步改进。

其一,导得较多,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得不够。其实点拨更重要,不要将学生的思维牵制住,应引导学生用自己生活的语言去表达,运用多种方式的词语去描述。必要时,教师可以送一些相关的词语给学生。句式还不够广泛,应采用多种句式进行语言训练。

其二,在选择和介绍蔬菜时,学生都集中在几种蔬菜上,有几种蔬菜无人问津,教师也忽略未讲。若花较少的时间引导学生也来介绍一下就更好了。

其三,习作评价不到位。由于时间关系,教师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写一段话,但最后的评价只是“蜻蜓点水”,匆匆了结。应该让学生也来参与评讲,这样对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才会有帮助。

篇3:《练习5》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学习了5的乘法口诀后,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5的乘法口诀,并能灵活运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我考虑到文本中的情境不太容易激起学生持久的参与积极性,于是我针对孩子们喜欢比赛,喜欢得五星的心理,创设了夺星比赛情境。通过由浅入深的四轮比赛,使学生在比赛中积极参与,积极比赛,从而理解、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回忆5的乘法口诀,并进行了齐背、抽背和口算题抢答。旨在唤起学生的记忆,针对较难的几句口诀进行进一步的复习和巩固。学生的参与面较大,积极性也较高。在学生的知识和情绪热身之后,开始了第一轮比赛——口算。由于有复习的铺垫,大部分学生都较快较好地完成了比赛题目,顺利的夺得了第一颗星。就连平时反应较慢的等同学都尝到了学习的甜头。

第二轮比赛是看图解决问题。我先让学生独立看图搜集数学信息和问题,列式计算。然后汇报、交流解题思路。再引导学生对两道题进行对比,从而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当我发现第二幅图的列式应该是3+5=8或5+3=8,而有个学生的列式居然是2×4=8时,我便请他说出自己的想法,结果他说不清楚。于是我就直接引导学生看图理解题意,使学生们明白了为什么应该用加法,而不能用乘法。这样的处理虽然达到了我预想的目的,但此时如果我不引导,而让学生们对他的想法进行讨论,促使学生不断的深入观察、思考、反思,使道理越辩越明,学生学得也更透。

第三轮比赛是比大小。学生独立解答后,我针对个别题目进行了点评和适当的拓展。如,由9×5=5×9拓展到口×口=口×口,进而得出了: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的规律。在处理5×5○5+5时,我问:“为什么5×5>5+5?”有人说:“因为左边是乘法,右边是加法。”我反问:“是因为乘法比加法厉害吗?”学生们纷纷说:“不是。不能看运算符号,要算。”我就嘎然而止。此时,如果再引导学生举出反例来反驳他的说法,会更有说服力!第四轮比赛是一道有难度的应用题,因为它隐藏了三个问题,学生必须找到这三个问题才能着手解决,因此我给它取名为“挑战题”。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已有的成功基础上,体验更大的自我挑战,获得更强的成就感。但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只引导学生理解了问题“他们各需多少钱?”中“各”的意思,提出了三个问题,让学生课后解决。究其原因,是因为课堂容量太大。如果将此题放到下节课解决,再设计两道开放题,如,口×5=口5,5×口=口0。这样,既进行了思维的训练,又使课堂显得张弛有度。

整节课,我都注意了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紧张而又愉快的氛围中参与比赛,层层深入地学习了知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同时,也注意了一些细节。如读题和读图的指导、知识点的拓展、题目中关键字的追问等。不足的是,当学生发生错误时,我引导得过多,应该调动全体学生的智慧,进行讨论,促使学生深入观察、思考、解释、反思,使知识内化、深化!

篇4:《练习5》教学反思

《十几减5、4、3、2》练习课教学反思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快速正确的计算。

2、通过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地思维方式和运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多种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快速的口算出十几减几

教学反思:在教学时不仅提倡算法多样化,而且要引导学生在众多的算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使之善于学习乐于学习乐于探索,进而通过教师带有表扬鼓励性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赞赏,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课的目的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熟练运用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甚至可以针对不同的题使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简单的应用。

篇5:《练习5》教后反思

《练习5》教后反思

本次口语交际是指导学生介绍一种自己喜欢玩的游戏,课前与同组的两位老师讨论时,我们就觉得最关键的是如何把游戏的规则说清,可以在组织学生进行活动后再指导把游戏的过程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进行表达。因此我们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说清游戏的规则上。

课堂上,我先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出本次课题,说到游戏,学生的话匣子就打开了,很多学生都介绍了各自喜欢的游戏名称,游戏规则,以及游戏时感受到的快乐,但游戏是怎么玩的.这部分确实存在难度,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逐步引导,指导学生用上“先――再――然后――”这样表示先后顺序的词,通过互相补充,引导学生表达清楚游戏的玩法。

《练习5》教案设计 第11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拼读音节,写出词语。

2、能按制定的字各组成3个词语;能仿照例子减缩词语。

3、能用“谁、在什么地方、怎么样地、干什么”的句式和“专心致志”“兴高采烈”“不顾一切”写句子;能把陈述句改写成反问句。

4、能正确朗读并背诵有关格言和谚语,了解其教育意义。

5、能按事情发展顺序把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拼读音节,写出词语。

2、能按制定的`字各组成3个词语;能仿照例子减缩词语。

3、能用“谁、在什么地方、怎么样地、干什么”的句式和“专心致志”“兴高采烈”“不顾一切”写句子。

教学过程:

一、第1题。

1、拼读音节,读准字音。

2、写词语,注意“藏、凳”不要写错。

二、第2题。

1、说说课文里学过的有关词语,再口头组词。

2、选择3个写下来,注意不写错别字。

三、第3题。

1、理解例句的意思。

2、说说,并写下来。

四、第4题。

1、明确题意,让学生知道写句子的要求是什么。

2、让学生充分思考后指名试说,并评议订正。

3、写下来,反馈。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把陈述句改写成反问句。

2、能正确朗读并背诵有关格言和谚语,了解其教育意义。

3、能按事情发展顺序把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

教学过程:

一、第5题。

学生独立参照例句改写句子,然后相互检查,引导生自己订正。

二、第6题。

告诉学生这几句是前人总结的经验,很有意思。读读背背。

三、第7题。

《练习5》教学反思 第12篇

1、通过练习,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快速正确的计算。

2、通过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地思维方式和运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多种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快速的口算出十几减几

《练习5》教学设计 第13篇

【练习设计案例】

一、基础练习

案例呈现:一本故事书共有a页, 小明每天看15页。

(1) 小明10天共看了几页? ()

(2) 小明c天共看了几页? ()

(3) 小明看了5天, 还剩几页? ()

(4) 小明看了d天, 还剩几页? ()

(5) 小明几天可以把故事书看完? ()

(设计意图:“用字母表示数”这一内容, 看似浅显、平淡, 但它是由具体的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的式子过渡到含有字母的式子, 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转折点, 也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一次飞跃。对于学生来说是抽象、枯燥的。先用具体的数表示数量关系, 再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 有了一定的梯度, 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 通过这一道题, 把各种数量关系融合在一起, 反馈时, 让学生具体说说想法, 充分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 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在变、什么不变, 以不变应万变。这样设计练习, 有利于促进知识的整合, 这比“单打独斗”更有效。)

二、巩固练习

案例呈现:填一填。

(1) 长方形甲的周长是 () 。

(2) 长方形乙的周长是 () 。

(3) 长方形甲和乙拼成的大长方形的周长是 () 。

(4) 长方形甲的面积是 () 。

(5) 长方形乙的面积是 () 。

(6) 长方形甲和乙的面积和是 () 。

(7) 如果长方形甲的周长是36厘米, a=6厘米, 那么b= () 厘米。

(8) 如果长方形乙的面积是40平方厘米, 那么

a= () 厘米, c= () 厘米。 (a和c取整厘米)

(设计意图:这是书上第87页的变式题, 书上只要求长方形甲和乙的周长, 细细品味, 总觉得意犹未尽。笔者多次揣摩教学目标: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运算律和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初步感悟代数中“取值范围”的集合与极限思想……能否将本题拓展, 使它更加丰满?功夫不负有心人, 经过多次努力, 终于有了上面的“杰作”。看似不经意的改动, 其实意义非凡。首先, 更能突出教学的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量, 也可以表示数量关系。“用字母表示数”时, 关键是找准其中的数量关系。其次, 通过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做到了“温故而知新”。求“长方形甲和乙拼成的大长方形的周长”, 学生对此会错误地理解为长方形甲的周长加上长方形乙的周长, 让学生通过动手画一画, 可以更好地理解组合图形的周长绝不是简单相加。学生可能会有以下的表示方法: (a+b+c) ×2、2a+2b+2c、2 (a+b) +2 (a+c) -2a…, 然后分析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对以前学习的乘法分配律再一次进行了认识, 同时感受到了用字母表示数的魅力。最后, 通过讨论“取值范围”, 使学生明白“用字母表示数”中的字母有时可以代表一个固定的数, 有时可以代表一定范围内的数, 有时也可以代表所有的数, 这就要视具体情况而定。通过练习, 进一步加深对用字母表示数意义的理解, 也为以后学习代数中的“取值范围”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拓展练习

案例呈现:前段时间, 学校大队部开展了“快乐民俗、相约六一”活动。在这次活动中, 同学们在包粽子、做香袋方面表现出色。大队部将在全校评出一批心灵手巧的同学并给予奖励。大队部王老师已初定了一个奖励方案:

总共奖品金额为1000元。

一等奖:每份8元, 奖励a人

二等奖:每份6元, 奖励b人

三等奖:每份c元, 奖励d人

根据这个奖励方案,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用相应的算式表示出来。

问题: () 式子: ()

问题: () 式子: ()

问题: () 式子: ()

……

(设计意图:数学思想的渗透犹如春雨, 滋润着学生的心田。使学生真正形成有个性的思维活动, 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通过综合应用, 进一步揭示了“用字母表示数”的精髓——当两个量有关联时, 用一个字母表示一个量, 根据它们的关系表示出另一个量, 即渗透了函数思想, 促使学生从数的思考向符号的思考进行转变, 从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转变。同时, 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 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勃勃生机, 体验数学学习的款款情趣, 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 激发其学习兴趣。)

【反思】

本节课的练习设计层次分明, 由易到难, 由浅入深, 层层递进, 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具有成就感, 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一) 练习设计体现巧而精

本节课的练习设计巧妙在于:知识作为块状结构呈现, 有效地促进了知识的整合。同时, 有机沟通了旧知, 加强了知识的融合。并且, 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经过多次教学实践, 本节课的练习量适中, 非常适合学生练习, 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设计既巧妙、精练, 又能落实教学目标,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同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教师只有用功在课前, 钻研教材, 对教学目标了如指掌, 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研究学生, 了解学生的学情……, 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发挥学生的潜能,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何乐而不为呢?

(二) 练习设计提升思维含量

高中二册第5单元练习 第14篇

第二部分:英语知识运用

Ⅰ.单项选择(共1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5分)

1. The situation was so hard for all of us that we really had to ____ to pull through the hardship.

A. get togetherB. put together

C. hold togetherD. live together

2. ____, people who eat less fat and sugar but more fruit and

vegetables prove healthier than those who don’t.

A. In factB. In generalC. In particularD. In turn

3. In my opinion, he loves that girl so much that his marrying her is only a ____ of time.

A. questionB. problemC. doubtD. matter

4. This is a good chance for us to improve our living level, so we should ____ the most of it.

A. takeB. getC. makeD. gain

5. ____ great value, the suggestion that you came up with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 will soon be made use of in our work.

A. WithB. OfC. InD. On

6. Tom is 190 centimeters tall and is without ____ the tallest student in our class.

A. questionB. problemC. matterD. doubt

7. Almost every Chinese knows that the biggest star in our national flag ____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 stands forB. stands byC. stands outD. stands up

8. It is said that the smokers in our factory ____ more than half of the number of the students in their school.

A. take upB. sit upC. stay upD. make up

9. It was not until he worked out the most difficult problems ____ he went to bed.

A. whichB. whatC. asD. that

10. With the price of the computer ____, I don’t want to buy one at present.

A. riseB. risingC. to riseD. to be rising

11. As far as I know, the research group ____ famous scientis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A. is made ofB. is made from

C. is made up ofD. is made by

12. ____ from the present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the war will not break out in a short time.

A. JudgeB. JudgingC. JudgedD. To judge

13. Being the manager of a large company, you really should have a car of ____.

A. youB. yoursC. yourselfD. your own

14. ____ very poor, he could not even buy a new shirt for his son, which he felt ashamed of.

A. BeB. To beC. BeingD. Been

15. Don’t you know that some trees don’t ____ fruit at all? I think it is a common sense and you should know it.

A. bearB. makeC. produceD. bring

Ⅱ.完形填空(共20题,每小题1.5分,满分30分)

Computer hackers(黑客) have now got their hands on mobile phones. A phone virus(病毒) program can __1__ your phone do things you have no control over, computer security experts __2__.

It might __3__ the White House or the police, or forward your personal address book to a marketing company.

Or it could simply eat into the phone’s operating software, turning it __4__ and erasing your personal information.

Similar viruses have already made mobile phone owners __5__ in Japan and Europe.

Mr Hypponen, chief technical officer of a computer security in Finland said a virus “can get your __6__ and send them somewhere else. And it can record your __7__.”

Mobiles are now able to surf the net, send e-mails and __8__ software. So they are easy __9__ for the same hackers who have sent viruses to computers over the past decade.

“It’s technically __10__ now,” said Stephen Trilling, director of research at anti-virus __11__.

“If the phone is connected to the __12__, it can be used to transmit threats and __13__just as any computer can.”

In Japan, if you opened a certain e-mail message __14__ your mobile, it would cause the phone to repeatedly __15__ the national emergency number.

So phone operators had to __16__ emergency calls until the __17__ was removed.

In Europe, mobile’s short message service, __18__, SMS, has been used to send codes that could damage __19__.

Mobile users can __20__ virus, of course, by sticking to their traditional phones without Web links, some experts said.

1. A. get B. force C. makeD. damage

2. A. speak B. talk C. tellD. say

3. A. lead B. cause C. controlD. call

4. A. off B. out C. downD. on

5. A. interested B. angry C. excitedD. terrified

6. A. messages B. passages C. newsD. information

7. A. voice B. passwords C. musicD. address

8. A. make B. destroy C. downloadD. develop

9. A. jobs B. tasks C. subjectsD. targets

10. A. impossible B. possible C. usefulD. valuable

11. A. hardware B. software C. computerD. equipment

12. A. computer B. television C. InternetD. radio

13. A. strike B. visit C. hitD. attack

14. A. in B. by C. onD. with

15. A. send B. dial C. countD. press

16. A. cancel B. ban C. stopD. prevent

17. A. bug B. mistake C. faultD. e-mail

18. A. and B. nor C. orD. but

19. A. recorders B. computers C. TVsD. phones

20. A. stop B. avoid C. killD. find

Ⅲ.阅读理解(共20题,每小题2分,满分40分)

(A)

Tilly Smith, an 11-year-old British girl, who was called “Angel of the Beach”, saved 100 tourists from a Thai beach hit by a tsunami on Dec. 26, 2004 and had been named “Child of the Year 2005” by readers of a French children’s newspaper.

Tilly Smith is a schoolgirl at Danes Hill School in Oxshott, Surrey, England. Back from Thailand she told her geography class how the sea slowly rose and started to foam(起泡沫), bubble, and form whirlpools(漩涡) before the big waves came.

“What Tilly Smith described as happening was exactly the same as I’d shown on a video of a tsunami that hit the Hawaiian Islands in 1946,” said Andrew F. Kearney, Tilly’s geography teacher. “She saw the consequences of not acting when something strange happens.” Kearney said topics for sixth-grade pupils include earthquakes and volcanoes.

“We covered tsunamis because they can be caused by earthquakes, volcanoes or landslides,” he added. “I’ve taught this particular course for at least 11 years.”

Kearney uses audiovisual(视听教学的) teaching aids such as interactive whiteboards to exploit geographic information online (his class often visits nationalgeographic.com). Tilly’s class had looked up U.S. websites about tsunami’s early warning systems.

上一篇:人大代表团队总结下一篇:面试的握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