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小学数学分层作业

2024-09-04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小学数学分层作业(精选8篇)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小学数学分层作业 第1篇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小学数学分层作业

摘 要:一个班级的学生在知识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如何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差等生“吃得了”,这就决定了现行的教育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实行分层教学。

关键词: 新课程

分层数学作业

找出差距

摸底调查

划分层次

分层布置

分层评价

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布置数学作业,是新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理念的体现,是新课程小学数学“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课程理念的体现,是“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具体体现。所谓分层布置数学作业,即在常规的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既注重学生在同一班级中学习的共同特征,又重视学生个体发展中的差异性。在布置作业中,根据学生发展水平的差异,设置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激发学生的活力,改变学生被动学习、被动发展的状态,努力形成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局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

一、背景分析、找出差距

“世界上没有安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学生也是这样,每个学生在个性特征等许多方面都有差异,教学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而施教,从而实现有效教学。然而现阶段我们的教学工作实行的是班级授课制,尤其是对人数多的“大班”而言,在教学中,往往难以做到“因人而教”。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如何在数学教学中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

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课程理念?分层教学无疑是最佳教学策略之一,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确立了“分层教学研究”的主题,并做了一些有成效的探索。

二、、摸底调查,划分层次

实施分层教学,首先教师必须要通过查阅学生档案、测验、平时观察、家访等各种途径,充分认识每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综合考虑每位学生原有的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掌握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将学生按一定的比例分为A、B、C三个不同层次。各层次学生人数的比例一般以1:2:1为好,也就是把全班学生中的1/4学习、思想较好的编为A组,1/2一般(中等)的学生编为B组,目前1/4较差的学生编为C组,重新编排座位(座位编排如图:BB‖CA‖CA‖BB)。考虑到C组学生各方面能力相对较差,编排座位时首先让C组同学坐在中间,与A组同桌,这样有利于A组生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带动C组学生,使C组学生在有意无意中受到启发和帮助,并向学生说明这种分组和座位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测试,不间断调整。为防止分层带来的不利因素的影响,在做好学生工作的基础上,召开家长会,向家长讲清分层是一种手段,让差等生有更多的指导机会,培养优等生的自学能力,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才是目的,以取得家长的理解、支持。以发展的眼光,公正的态度客观地划分学生的层次,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基础。

三、分层布置、讲究策略

对学生分层后,教学中在对待各个层次的学生的教学策略也不尽相同。如对A层学生主要是“望着他们走(学),即放心放手地让学生”自主学习,不需太细的指导。对B层学生主要是“指着他们走(学),”即重在点拨,适时指导。对C层学生主要是“扶着他(她)走(学),”

即重点辅导,了解每个学生学习情况,对学习上的困难耐心、细致地辅导。

分层教学的一些具体方法与策略正在积极的探索和研究之中,目前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做法或经验。如:对A层学生少量作业互改,互评。多数作业(重、难点)教师批改;学生之间讨论批改;教师提示(帮助)学生选择部分课外读物。这样教师就可少花时间。整理与复习时学生可以自己(或合作)整理出知识结构。教师可以不板书(让学生在笔记本上整理,教师作个别抽查)。与家长沟通。请家长提供给学生生产生活中与课本知识有关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培养其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促其发展。对B层学生适当推荐课外读本、课外练习;作业可课后改,有问题当面指出让其更正。帮助他们定目标值为三科(语文、数学、英语)争创优82%以上。与家长沟通。请家长多提供给他们解决生活中与课本知识相关的问题。自编一些题来做,以提高其知识应用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对C层学生反复抓,抓反复,促其巩固知识。教师要分解知识,降低难度和要求,培养运用知识和综合思维能力。帮助其定目标值为三科(语文、数学、英语)争取达到良好成绩72%以上。多与家长沟通(学生的层次不告诉家长)。请他们多带学生在生活中找与课本知识相关的问题,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以增强知识的巩固和应用能力,逐步培养其综合思维能力。

四、分层评价,及时调整层次

成功的评价反馈是对学生学习的最高奖赏,是激励学生学习的有力手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差等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明不足又指出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的积极向上;对优等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

超越自我。而及时调整层次是分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如果固定学生的层次,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不求上进的现象。因此,要及时调整层次,使每个学生都有升级或降级的可能,具体做法是:如果A组中的某些学生成绩下降,还不如B组中的某些学生,就把A组中成绩下降的学生调换到B组,而将组中成绩进步的学生调换到A组;同样,C组学生经过努力成绩进步了,也可以调换到B组,B组学生成绩退步的也可以调换到C组。这样,通过评价,使成绩进步的学生上到高一层次,成绩退步的学生降到低一层次,从而在班级中形成竞争意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

总之,分层教学是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实际水平出发,以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为发展目标,遵循教育规律和学习发展特点的一种教学实验模式。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有利于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中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徐树明《浅谈小学数学分层教学》论文

3、《福建教育》1999年10月份 4《甘肃教育》2001年6月份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小学数学分层作业 第2篇

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初中学生在生理和心理发展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而初中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也存在差异。现在许多学校要求学生适应学校要求,教学中采取“一刀切”的方法,违反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分层教学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它强调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面向全体,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以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所谓“分层教学”,指的是在班级授课制度不变的条件下,对同一班级、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同一课堂教学过程中实行与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可能性相适应的、能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高的教学模式。分层教学是一种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是“因材施教”教学思想的具体化。它强调:教学工作要从实际出发,从学生情况出发,教师的教适应学生的学,分层推进,分层提高,达到班级整体优化。

一、实施分层教学的现实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谓“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指每一个学生都有丰富的知识体验和积累,每一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数学教学应当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感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满足每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显然传统的“齐步走”式的课堂教学无法达到这样的要求,而分层教学能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广的活动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会。

二、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教育学认为学生具有个性差异。由于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提高,有所发展。

学校的教育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分层教学以学生发展存在的差异性为前提,以“因材施教”、“分组教学”、“掌握学习”等理论为指导,区别对待,分类指导,逐层递进,使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三、分层教学实施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分层教学以班级教学为主,小组群体教学为辅,层次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分层教学的成功与否,因此在分层前必须做好学生的思想准备工作,使学生明白,分层的目的不是制造差异,而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以缩小差距,达到班级整体最优化。

其次,在分层教学中应注意下列原则的使用:

(1)水平相近原则:在分层时应将学生学习状况相近的学生分为“同一层”。

(2)差别模糊原则:分层是动态的、可变的,有进步的可以“升级”,退步的应“转级”,且分层结果不宜公布明示。

(3)感受成功原则:在制定各层教学目标、方法练习、作业时,应使学生“跳一跳,摘桃子”,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4)先学后教原则: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分类指导各层次学生的学习。

(5)评价激励原则: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评价,以纵向比较、表扬为主,及时肯定和表扬进步大的学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

四、分层教学的组建与实施

(一)学生层次化

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平时成绩的差异,把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学生比例约为3:5:2。把学生分类编组时,最好四个人(一个A层同学、两个B层同学、一个C层同学)为一个学习小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便于组内交流、讨论,也便于组与组之间的竞赛。学生分层是相对的,并非固定不变。经过一段时间(一般半个学期)后,进步明显的学生可以升级,最终达到C层逐步解体,A、B层不断壮大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层次化

目标层次化是备课环节中的重要方面,教师要研究、钻研教材,根据教材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特点,确定共同目标和层次目标,并将层次目标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例如,在学习“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共同目标:理解记住求根公式,会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层次目标:A层:了解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记住求根公式,并能用它解决问题。B层:了解推导过程,记住公式。C层:了解推导过程。

(三)教学过程层次化

教学过程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中心环节。荷兰数学家弗莱登塔尔说,教师的作用就是如何使每一个学生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因此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授课的起点,处理好知识的衔接与过渡,设计好教学的梯度,引导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教师将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A层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鼓励C层学生回答,适中问题的回答机会让给B层学生,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表现机会均等,便于激活课堂。

(四)分层作业

分层教学法要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数量、不同难度的作业。C层学生做基础性作业,B层学生以做基础性作业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A层学生做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灵活性、综合性的题目。作业分层布置,符合学生的特点,从而调动了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勾股定理逆定理”第一课时后,分别设计了下面的作业:

①熟记勾股定理逆定理,并结合图形符号语言表示。

②列举三组勾股数。

③在下列以线段a、b、c的长为边的三角形中,判断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要求:

1、A层次学生完成全部题目;

2、B层次学生完成①②③④;

3、C层次学生只要完成①②③即可。

(五)分层评价

分层评价是分层教学的保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对C层学生要寻找其闪光点,采用表扬性评价;对B层学生采取激励性评价;对A层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不断超越自己。

参考文献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小学数学分层作业 第3篇

通常我们设计作业, 都是统一题目, 好、中、差生一个样, 这不利于优差生通过作业练习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发展。作业评价也是用统一标准, 或好或差, 或对或错, 这样根本不能调动全体学生 (特别是差生) 作业的积极性。为了使作业设计切合各类学生的实际, 为了使作业评价能有实效, 我校实施了“分层设计”学生作业, 使好、中、差各类学生都能形成积极进取的学习风气, 有利于各类学生通过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形成技能, 发展智力。

一、分层布置作业的优势

我们知道:作业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作业主要功能有:消化和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检验教与学的效果。从这两种功能我们可以看出, 传统的作业布置方式, 实质上是运用同一个标准、同一个方式, 要求学生达到相同的目标。显然, 这是不现实的, 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包括智力、经验、情感等方面的不同。当然, 更谈不上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了。对优生来说, 吃不饱, 无法充分激发其潜能。对差生而言, 又不堪重负, 疲于应命, 实在不行, 那就只好抄袭别人的作业, 以应付老师的检查。长此以往, 姑且不谈学习的效果如何, 单就对学生的成长来说, 已经带来严重负面影响。

分层布置作业, 实际上就是在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基础上, 把作业的功能分层落实。本课题的研究符合新课改的需要, 在认同学生存在认知差异的基础上, 尊重学生做人的价值, 坚信学生是发展的人, 是独特的人, 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魏书生曾说过:“每一个学生就是一个宏观的世界。”愉快的心境会使人的学习效率大幅度提高, 在分层的基础上进行成功教育,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的学习目标, 让他们都能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会使学困生逐步克服自卑心理, 能够愉快学习, 最终成功。

二、分层布置作业所要达到的目标

分层布置作业的载体是作业, 要害是分层。按照我的理解, 这里的作业不仅包括课后作业, 而且也包括课堂练习, 是一个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的“大作业”的概念。这里的分层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学生进行分层, 具体的分层标准可以是学生的兴趣所在, 也可以是学生的学习基础, 我在对学生分层的过程中试图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二是对作业分层, 分层标准包括数学题型、难易程度, 我在分层时也是将难易程度贯穿在题型变化之中。三是评价分层,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践要求和评分尺度不同, 并及时反馈。在这个基础上, 针对不同学生, 有针对性地布置适合各自情况的作业, 目的就是要凸现因材施教, 力争让“优等生”能够“吃饱、吃好”, 让“后进生”能够“系统消化”, 让暂时基础较差的学生首先克服“厌学”和“畏难”情绪, 培养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和主动精神, 从而为长期的进步奠定坚实基础。

三、分层布置作业的实施措施

1. 学生差异和需要的分层。

根据学生数学成绩及平时的学习态度把全班学生分成三类:A类是思维敏捷, 善于争辩, 能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 为“智慧大王”。B类是学习扎实, 能起带头作用的, 为“数学先锋”。C类是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不高涨, 需要老师给予更多的“阳光”的, 为“未来之星”。这三类的划分, 教师不向学生公开, 而是为设计作业打好基础, 做到心中有数。

2. 课内练习分层。

由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的学习存在差异, 所以在设计课堂练习时, 应做到内容上分层次, 要求上有差异。主要设计三类题目:一类题面向全体学生, 以本节课的基础知识为主, 题量占本节课练习题的大部分。称为基础知识;二类题面向班里A、B类学生, 有一定的难度, 是学生们能对本节课的知识灵活运用, 题量较少。称为拓展知识;三类题面向班里A学生, 难度在二类题之上有提高, 在于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称为创新知识。

3. 课外作业弹性布置。

在课内练习分层的原则之上, 根据学生在认识与情感方面的不同需求来布置调整学生的作业, 三类题目学生可自选。“创新知识”部分是一块向学生开放的天地, 并不是“智慧大王”的专利, 三类学生均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施展自己的才华。

4. 作业评价多元化。

采用分类评价学生作业的方法测评学生, 就是对三类作业的评价不按一个标准。对第一类判分适当放松, 对第三类判分适当从严。在完成作业的时间上, 对B、C两组学生可放松, 对A组学生可紧些。例如, 对C组, 做对基本作业, 就可以给满分;做对提高作业, 半倍加分, 做对超额作业, 一倍加分。对B组, 做对超额作业, 半倍加分。再如, 对B、C两组学生, 作业做错了, 可暂不打分, 等他们真正搞懂订正后, 再给他们判分。有时, C组订正后还不能全懂, 便针对他们作业中出现的问题, 再设计点题目让他们补做, 练一次, 进一步, 再练一次, 再进一步, 不断给他们加分。这样, 他们通过反复作业, 从日益增多的分数上, 切身体会到经过自己的努力, 学习成绩在提高。对A组学生的作业也采取分类评价。课堂作业, 让这组的学生比作业的速度, 比作业的准确性, 比作业的思维质量, 改变那种书写认真、答案正确就判满分的做法。通过分类评价优生的作业, 在A组学生中形成了竞争的氛围, 使他们永不满足。

5. 辅导分层。

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 课堂只能解决大部分学生的问题, 依然会出现“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 在教师个别辅导的同时, 设立结对子一帮一, 互帮互学。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小学数学分层作业 第4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作业分层    设计策略

教师在完成课堂授课后,为学生布置適量的作业,能帮助学生巩固和理解所学知识,做到学以致用,是课堂的延续和补充。但就小学数学来看,一些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不注重科学性与合理性,导致有的学生很快完成了作业,不再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创新;而有的学生则对作业感到头疼,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不能完成作业。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和学习能力不同,有的学生在预习课本时就掌握了相关知识点,而有的学生在做了大量习题之后还是不能消化知识。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在布置作业时采用分层策略,为不同的学生布置与其能力相配的作业,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有效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锻炼发散性思维,掌握有效思考的方法,不仅提高数学成绩,对学习其他科目也有帮助。

一、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原则

1.内容针对性

数学的理论性较强,公式和定理较多,要帮助学生记忆理解这些公式、定理,必须以作业加以辅导,才能让他们学会应用。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需要注意作业内容应该具有针对性,和当天所教授的知识紧密相连,若能附带少量曾经学过的内容以帮助同学们复习则更好。同时,对于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需要针对其实际水平布置相应的作业使学生既不感到为难又不会感到过于轻松,在帮助他们巩固知识的同时,留给他们一定的思考空间,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才能逐渐在数学中取得进步。

2.作业精简性

一些老师在布置作业时,往往直接把练习册的某一章或某一节全部留给同学们完成,而练习册中的习题质量参差不齐,有的题目很有意义,有的题目则没有价值,对学生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并没有帮助。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该适当精简内容,挑选出有价值的题目让同学们做,才能对其数学成绩的提高有帮助。在分层设计中,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挑选适合的作业,严格控制数量和质量,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更注重能力的培养。

3.评价激励性

在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除了要认真批阅之外,也不能忽视对学生的激励。对于完成情况较好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表扬,鼓励他们再接再厉,挑战更高的高峰;而对于完成情况一般的学生,教师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和进步,同样要给予适当的赞赏,并及时指出不理想的地方,耐心地辅导学生改正,才能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更勤奋地学习。教师在激励学生时,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但需要注重情感和语言的表达,因为老师的肯定能给予学生更大的动力。

二、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策略

1.培优作业

培优即为培养学习较优秀的学生,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较强,通常能在课堂上消化吸收老师所讲内容,对于难度不大的知识点在预习时就能完全接受,因此,对于这一类学生来说,一般的巩固性作业可能会过于轻松,只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不能帮助他们拓宽知识面,进一步提高能力。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为这类学生挑选出中等难度的题目,并搭配少量具有挑战性的题目,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联想,难度较高的题目不一定要求正确解题,但应该有自己的思路和见解。同时,鼓励学生对中等难度的题目采用多种方法解题,这样能帮助学生将各种数学知识联系在一起,使他们对知识点掌握得更全面牢固。

2.辅差作业

对于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应注重对其基础知识的巩固,在布置作业时,注意紧扣教学内容,训练其对知识点的应用理解能力。作业量可以适量增加,但必须严格把关难度,保证学生能顺利完成作业,这样不仅能加强其对相关知识的学习,还能使他们获得满足感,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信心,对数学更有激情和兴趣。在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应及时找到该生的弱项,耐心地讲解,倾听学生对题目的想法,引导学生正确思考,然后配以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攻克难关,掌握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逐渐得到提高。

3.提升作业

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教师则需要更多的精力来分析,找到适合不同学生的方法。对于这一部分学生,老师在布置作业时,除了必要的基础训练和知识巩固外,还要配备适量的提高能力的题目,使学生在消化吸收基础知识点之外,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得到相应的锻炼。当中等学生在掌握了基础知识之后,挑战更有难度的题目,能有效开发学生的潜力,获得更大进步。同时,在攻克难题之后,学生能获得满足感和成功的喜悦,这种积极向上的情绪不仅有利于学习,对于学生健康性格的培养也有帮助。

三、结语

教师布置作业时,采用分层设计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但在实施过程中,也要注意方法的科学性,不能使学生产生自满或自卑的情绪。总之,教学需要教师投入精力研究学习,才能使教学更有效果。

参考文献:

[1]范丽颖. 分层式家庭作业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小学一年级数学家庭作业分层设计探析[J]. 华夏教师,2013,02:62-63.

[2]钱春英. 走“时尚”之路 奠“实效”之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批改策略初探[J]. 教育教学论坛,2013,32:98-99.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小学数学分层作业 第5篇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规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4、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5.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探讨 第6篇

摘 要: 教师要让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数学的了解,保证了学习过程端正的学习态度。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6-0195-01

数学是小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数学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如何驾驭课堂教学呢?在此谈些自己的看法。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为教学创设宽松的氛围,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听众的旧教学模式。教师应当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思维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能力。譬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是传统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主要方式,但往往总以教师为中心进行,学生只是被动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表面上看学生似乎思维活跃,其实学生学得并不主动。问题的答案往往由老师预定而且是唯一的,如果所提问题质量不高,又很琐碎,就更是古人所说的“导而弗牵”的现象。学生的思维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主宰者,这与课改的理念相悖。

二、创设适当的教学环境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抽象性、精确性和应用的极端性等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可以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可以创设“操作”情境,提供参与条件;可以创设“讨论”情境,营造参与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生动有趣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如:教学“0”的初步认识时,我先创设全班学生吹泡泡的情境。学生边吹边数教室里充满了五颜六色的泡泡,一会儿泡泡没有了。这时我抓住时机:谁能讲一讲你吹了几个泡泡?现在有几个泡泡?全破了!没有了。没有用什么数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知识,从而揭示课题。紧接着我再创设“小猫钓鱼”的故事情境:让学生数一数第一只、第二只、第三只、第四只小猫各钓几条鱼?当学生讲第四只猫没有钓着时用什么数表示?用“0”表示。这样把问题情境故事化,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鼓励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转变角色,从“知识权威”的神坛上走下来,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做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其次,改变原有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体验性和实践性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是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教学时,教师应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多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空间,充分满足学生的活动欲望,使学生在合作中学到知识,在交流中解决问题,找到方法。比如在教学“用除法解决问题”课题时,我首先出示一道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生活问题情境;老师到商店购物时发现一种饮料一箱54元共6瓶,另一种饮料一箱8瓶合计56元,老师想买一瓶饮料,买哪一种便宜呢?让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和与同伴的交流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的教学设计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他们是主动完成意义的建构、创造性的解决实际问题,并积极参与反思、修正自己行为的真正的人。

四、鼓励学生解题方法多样化

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上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教师要具备整合教材的能力。选择那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同时,内容的呈现也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元化,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我首先创设“讨论”情境,提问:老师想买一本定价32元的故事书。可是老师现在只有9元钱,老师至少还要在攒多少钱才够买这本故事书呢?问题一出学生就急不可待地展开热烈的讨论,最后想出了6种解决问题的算法。有的学生说:先用30-9=21,再用21+2=23;有的学生是这样算的:12-9=3,20+3=23;还有的学生举手说:我是先用10-9=1,再用22+1=23的。这样选取生活中的事例作为教学内容,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而且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引起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主动学习,从而想出了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五、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学生在自主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道理。因此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会解决问题。如当学生初步学会统计知识后,放手让他们去统计自己的身边的数量,比如各班级的男女生人数、学校的图书数量等等。这样的教学安排,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去,学生同时在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获得了一些数学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学生能够在其中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平等地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以改变学生认知方式的单一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小学数学分层作业 第7篇

颍上县杨湖镇中心小学

张玉

新课程理念下的农村小学数学教育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原有的教学方式,逐步成为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让学生通过我们的课堂教学,学有价值的数学。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我们不难发现,在很多老师在思考如何把新课程理念应用于课堂教学时,我们最终考虑的是如何提高学生数学成绩。

一、学前教育的严重缺失,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众所周知,城区的学龄儿童基本上都会在入学前接受四年正规的学前教育;(小班,中班,大班,学前班)。这样使得孩子尽早的接触到集体生活,熟悉并适应集体生活。在四年的学前教育为孩子接受接受正规的九年义务教育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为孩子储备了必要的知识,必要的纪律意识,团体意识等等。使得孩子尽快适应学习生活。但对于我们农村的孩子来说,很多孩子的学前教育是空白的。即使有,那么接受的教育是否规范,质量如何还有待考证。就目前来看,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还是处于严重缺失的状态。在这种背景下,使得我们的孩子在入学时缺乏必要的准备,从而影响孩子迅速融入校园生活,影响孩子的发展。

二、教师工作量过大,导致教师精力疲惫。

农村教师的工作都是满负荷甚至超负荷的,一般教师20节

课,多的24节课,大部分时间都在课堂里运转,改作业时间基本都在家里晚上改,工作任务异常繁重。像我们学校有12个完整小学班,两个学前班学生近六百人,全校老师领导在内22人,没有后勤人员,都是老师们兼职干后勤工作,由于教师分布不平衡,很多教师心里不平衡,城里教师条件好,工作量小,还有托管待遇和家教。而农村教师条件差,生活艰苦,很多教师包班上课,天天累得筋疲力尽,学校又没有任何待遇,农村是不准收任何费用的,就只有那么一千多块钱的工资,又由于大部分教师都是农村出来的,家里条件都比较差,为了孩子读书在城里买了房,要还房贷,又要还首付,搞得生活更艰苦,很多老师营养给不上,部分老师未老先衰。在学校正常的工作时间内,教师们难有钻研教材与备课的时间,由于受时间、精力的限制,许多数学教师难于潜心研究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对新课改提出的“学习、研究、反思”等要求落实不到位,导致自己的专业成长缓慢。这是新课程深入推进困难较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欠佳,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1)知识底蕴不足,科研能力不强。大部分教师对教学科研望而生畏,非常茫然,由于教师短缺,很少有机会出去参加培训,天天只知道埋头上课,不善于分析总结,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反思、研究,而一般的教师没有或很少接受教科研方式方法培训,很多教师不善于从实践中发掘、提炼经验并升华,不了解研究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在研究的过程中难于抓住问题的关键,理不清研究的思路,教学任然停留在凭经验教书,按传统办事阶段。

(2)对课标理解不透,对教材把握不准。农村教师培训比较粗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表现出对课标的理解不到位或出现偏差。大部分教师没有放弃大量机械重复的训练,新课程提倡创造性使用教材,很多教师只教例题,没有研究例题所覆盖的知识,没有灵活的教活例题,导致学生知识过死,能力得不到提高,教学质量低下。

(3)新的教育理念在课堂的具体落实不到位。一是课堂开放后未建立新的有效地课题教学秩序。倡导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注意营造人文关怀的融洽氛围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于是,课堂上学生发言不必举手,想说就说;自由离开座位,想动就动„„教师不敢加以制止或引导,生怕显得不民主。二是只开展数学操作活动,不理会学生是否有活动体验。只重学生动手、动口不重视学生思考,只看表演不看实际效果。三是合作学习有形无实。一方面合作学习的目的不明,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需要,也不管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动辄搞小组合作,其实大都是浅层次、低水平的同桌交流,表面上热热闹闹,其实学生受益不多。四是自主探究少,教师苦口婆心地讲,学生静悄悄的听,学生没有积极的参与。五是课堂教学效益低下,教学过程松散,重难点不突出,灵活运用较少,举一反三能力较差,不能逆向运用知识,变化例题的能力较差,学生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六是

农村小学教师因长期生活、学习、工作在乡村,他们几乎没有多少外出学习的机会,教学中缺乏热情和竞争意识,无法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信息闭塞,几乎无科研能力可言。教师素质偏低是农村小学教育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七是教师由于生活条件差、学校环境差、内外压力大、待遇不高、教学质量低、每年绩效工资都拿三等、领导开会就挨批评等因素影响,农村小学教师身心素质明显不健康,很多老师有焦虑症,根本谈不上愉快教学。

四、教学设备短缺,使用率低,制约教育的发展。

尽管现在国家实行义务教育阶段经费改革,学校减免了学生的学杂费,办公经费也由政府财政拨付,但是农村小学的校舍和硬件设施配备上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虽然近年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农村教育教学设备配置,但由于农村本身的条件限制,好多设备使用不起来,或者不能被经常使用,甚至有些教师不会用,对教育教学的发展没有起到应有的推进作用。像我们学校有12个完整小学班,两个学前班学生近六百人,电脑只有9台供学生用,老师只有一台,教学设备很落后,很多时候都是老师自己动手做一些简单的教具,严重影响教育的发展。

五、家庭教育空白,学生缺失家庭辅导,教师工作负担重。

农村学校教育质量本来不是很高,加上农村家庭教育普遍还是一片空白,大多数学生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或者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使得学生在学校学的一点知识在家里得不到巩

固,学生的学习效果发挥不佳。同时,农村学生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务工,让留守儿童的数量日渐增加,使得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更加严重。因此,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照顾,这从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教师的负担,阻碍了农村教育向前发展的步伐。

当下农村小学的教育情形不容乐观,而农村小学教育占据了整个义务教育的半壁江山,必须高度重视它所存在的弊病。基础教育不扎实,教育的发展也就只能变成一句空洞的口号,更谈不上什么全民素质教育了。因此,只有采取措施彻底改变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牢固基础教育的薄弱环节,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推动农村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现就此问题谈谈我个人看法。

一、改善教育环境。保障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改善农村小学的教育条件、物质条件,必需以政府投入为主,并且政策尽可能向薄弱、偏远的农村地区倾斜。没有相应的教学条件,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乃至校舍,提高质量只能是一名空话。上级财政将乡村教育的经费定额、定时、定量地通过银行划拨给乡村学校,这样可避免教育经费在多个中间环节的截留现象,又可保证乡村教育经费的稳定性、均等性、可靠性。同时,购置必需的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这样乡镇学校、村小学的办学条件、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才能得到相应提高。

二、尽快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从优化培训机制与途径入手,帮助在职农村小学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努力实现教育理念、教师角色、教育能力、教育评价的全面转变。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农村小学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一是举办各类培训班,定期轮训,分散自学,做到培训与教学两不误,教师在培训中认真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二是全面开通、不断扩展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由教研室创建一个平台,把小学数学先进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平台上,特别是全国名教师、专家等的优质教学设计展现出来,老师们才好去学习和吸收营养,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的使用这些经验,充实自己的业务水平。三是强化城乡教师交流。即安排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小学定期任教,尤其是派往偏僻地区支教。并有计划地安排农村有发展前途的中青年教师到城市学校,在教学实践中接受培训。四是从短期着眼,提倡农村小学中条件好的与薄弱的学校之间,相互异地兼课或代课,以达到以强扶弱,共同提高。

三、加大教师考评力度,不能片面的只考察老师的教学成绩,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全面客观考评老师业绩,激发教师们的竞争意识,努力做到奖优罚劣。对好的要给荣誉给待遇,对确实差的要教育要激励,并通过再次培训上岗等手段,提高其从教素质。

四、提高乡村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保证村小师资队伍稳定和扩充。想办法改善农村小学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尽可

能地把农村教师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在办公室里不要再听到哀叹声,老师们个个精神焕发,兴致勃勃地进课堂讲课。另方面,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教育责任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由于所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学的孩子更需要教师的关心、激励和帮助。尽可能对每个学生,尤其是留守子女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多关注其学习完成和变化情况,多与他们谈话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对他们的教育应以鼓励为主,使老师的鼓励变为孩子学习的监督和动力。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小学数学分层作业 第8篇

关键词:作业模式,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学习兴趣,主动学习

传统的英语作业模式是以抄写、背诵、句型练习为主的。这种作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巩固所学的知识, 但在形式上比较单调、枯燥, 所以学生对作业缺乏兴趣;而且这种作业比较片面, 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 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另外,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调查组的调查结果也表明:“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 而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等实践性的作业。这一结果也反映出我们当前作业的现状及其不足。因此, 进行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模式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

一、作业模式改革的依据

1.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这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 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 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就是说, 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主动思维的学习方法。显然, 传统的作业模式已经难以达到这个要求。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树立自信心

《新课标》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 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因此, 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作业时必须考虑作业是否符合学生的特点, 学生对作业是否感兴趣, 是否喜欢做, 学生在完成作业后, 是否能获得成功感, 是否对自己的英语学习能力持有自信心等。只要教师能够考虑到这些问题, 调整作业的方式方法, 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拓宽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英语学习不仅是学语言, 也是在学文化。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 如果能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引, 使得学生拥有更多的空间去了解书本中没有的东西, 去探索语言背后所蕴涵的文化背景, 会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带来很大的帮助。

4.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新课标》指出, “英语教学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因此, 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 要着眼于教会学生一些学习方法, 而不应只停留在背诵和抄写上, 应该加强听、说方面的练习, 要求学生借助各种媒体, 如画报、VCD、电视、网络, 增强英语视、听量。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英语作业的内容, 使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得到提升。

二、作业改革的新模式

为了克服传统作业的弊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作业更加充分地发挥它的效用, 笔者结合自己的日常探索和教学实践, 设计了以下几种作业模式。

1.听说作业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对于听说能力的要求很高。如何使英语作业适合这种需要, 笔者实践了以下做法。

(1) 在听的方面, 要求学生把当天学过的内容的录音听一遍, 听完后将自己跟说的情况录下来, 再找家长和同伴作评价。教师在教完一单元后, 抽查一部分学生的录音带, 在课堂上放给全班听, 请全体学生一起参与评价。由于学生的表现欲很强, 都希望自己能被抽到。这样一来, 学生们课后听录音和跟说英语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样既达到了练习的目的, 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学生的语音语调也更加标准, 同时也增加了他们英语会话的自信心。

(2) 在说的方面, 给学生在每节课前设置一个“show time”, 让他们随意表现。形式多样:讲英语小故事、英语笑话、英语绕口令、英语谚语、自编小对话等。学生都想在这个时间展示自己, 因此课后的准备都很积极, 自己找材料, 自己背诵排练。整个作业的过程都是主动的, 没有把作业当成负担。

2.自选作业

《新标准》指出:“教师要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去选择、决定, 去思考, 去体验、感悟, 去创造、实践、应用。”学生是完成作业的主体, 但他们又是不同的个体, 他们对事物的体验、兴趣各不相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承认个性差异。因此, 英语作业在考虑共性的同时, 也应兼顾个性差异, 使作业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园地。笔者在实践中采用了“作业超市”的形式, 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作业, 达到了较好的效果。例如, 笔者在教完《英语》 (新目标) 九年级Unit8:I Will Help Clean up the City Parks后设置了分层作业: (1) 录音作业。模仿课文录音的语调, 朗读课文内容; (2) 对话作业。根据听力录音的内容, 自编小对话介绍Jimmy; (3) 实践作业。查找一项关于志愿者工作的信息, 三天后写出此项工作的具体内容介绍给班里的同学。作业难度逐步加大, 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这些作业, 基础差的学生选择完成一项作业, 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选择多项作业。这种形式增加了作业的弹性, 把选择权交给了学生, 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需要的差异, 体现了学生的主观需求, 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加上相应的评价制度, 完成一项作业加一分, 三项都完成加六分。结果, 只有一小部分学生选择了一项作业, 大多数学生都是自愿完成了三项作业。事实表明, 学生自主地完成自选的作业, 积极性明显提高了, 作业拖拉的现象减少了。学生自己选择想完成的作业, 多了选择的空间, 多了主动的权利, 作业为他们增加了乐趣。

3.课题类作业

目前, 课题研究 (project work) 已成为一种重要的作业形式。这类作业可以限时长一些, 一般给一周左右的时间。课题内容一般和所讲话题相关。例如, 在讲食物和饮食习惯时, 笔者让学生做了一个“中英饮食文化对比”的课题。把全班分成六个组, 给一周的时间去搜集不同的食物和饮料, 在小组内汇总后编制一个“中英饮食文化异同表”, 一周后, 拿到课堂上做汇报, 当堂评出等级并给全组人加相应等级的相同分数。每组的同学都希望自己的小组最好, 所以在查找资料时都非常努力, 而且在作汇报时都争做presenter, 展示自己小组的成果。这种作业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 并且教给他们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 让他们学会使用各种媒体搜集信息, 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结论

上一篇:2024年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财经法规)备考冲刺题下一篇:自己写的童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