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大一学生自我总结

2024-06-02

本科大一学生自我总结(精选8篇)

本科大一学生自我总结 第1篇

现在海外留学在国内已经算是很平常的事情,一些家庭经济条件好的院校和一些比喜欢中国大学教育制度的学生都选择去英国读本科,柯奈国际了解现在很多在中国已经读大一的学生也选择转学到英国,那么大一学生申请英国本科注意什么?

英国留学学生最了解的就是英国的硕士和博士,还有就是高中毕业以后申请本科的课程,但是大一转学的学生比较少。英国教育制度和中国的教育制度不同,中国的学生需要到英国读一年或者半年的预科课程,很多学生就现在国内大学读一年的本科课程然后再转学到英国读本科。大部分学生为了不耽误学习时间而选择大一的时候就选择转到英国留学。

在国内读一年的大学课程就相当于英国的预科课程,学生在申请英国本科的时候就能直接申请到英国的大一课程,在国内读大一的学生,他的专业水平可以达到英国预科的水平,甚至超过英国的预科课程。相对与同等大学的年级,大一转学要比大二大三的学生要容易很多,如果学生大一的成绩好也能申请到排名好的院校,大一转学申请不是所有院校都能申请的,而且学生能不能直接申请到因果本科一年级的课程主要还是根据学生的国内大一的成绩而定,如果学生的成绩达到院校大一的入学要求,学生也不能直接到申请的院校直接上大一,也还是需要读英国的预科。

大一学生申请英国本科的时候要注意一定要申请自己适合的大学,学生在申请的时候也要看自己的院校是不是符合院校的要求,切记盲目的申请,英国的院校很重视中国的985、211、一本、二本、三本,每个院校对于学生的要求不同,学生在申请的时候一定要了解自己所在的院校是否能够申请你选择的院校,尤其是现在的一些热门的专业。

除了院校的选择再有就是中国大一学生申请英国本科还要看自己的大一的成绩,院校对于学生所在院校的等级不同对于学生的成绩要求也不同,学生能够申请的院校等级也不同,学生要根据院校的要求和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适合的院校,切勿只盯着名校看。

英国转学很多学生以为会很难,柯奈国际英国部老师提醒学生,中国学生转到英国的本科不是很难,只要基本条件满足,学生提供了院校需要的材料就可以被录取,现在文理科学生都可以转到英国读商科类的专业,而且学生数学好的也可以很容易转金融专业。

本科大一学生自我总结 第2篇

我是一名大一新生__,今天,我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愿意接受党组织对我的各种考验。

现在的我刚刚进入大学不过两个月的时间,但是我在这两个月的大学生活中学到的太多的知识,我首先第一要做的就是申请入党。这不是我一时间心血来潮,而是我在高中的时候就形成的梦想,不过那时的我还达不到党组织的要求,现在的我已经是一名大学生了,我相信我可以申请入党了,我觉得自己已经达到党组织对入党人员的最低要求了!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党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我们党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的,是解救贫苦人民于水深火热的民族灾难中的伟大的力量,是一心一意服务全体劳动人民,创造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明的核心力量。

我之所以要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因为只有党,才能够教育我们坚持共产主义道路,坚持一切从人民群众出发,掌握先进的社会、科技、文化本领,是因为只有党,才能引导我们走向正确的发展道路、创造更快、更好、更先进的文明。我之所以要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因为我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共产主义的事业中,为中国的胜利腾飞、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出一份微薄而坚强的力量。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要在党的组织内,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基本路线,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我要认真地用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执行党的决定,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机密,对党忠诚,言行一致,密切联系群众,在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随时为党和人民的利益英勇斗争,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党的辉煌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历史;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战胜一切困难,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无愧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可能是耳濡目染了父亲对党的执著追求的原因,是我从小就树立了一定要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远大志向,并且一直持续到了今天,热情更是有增无减。在高中开始我就利用课余时间研读一些有关党组织教育的书。

目前,我仍坚持在业余时间学习有关理论知识,思想上有了极大进步,通过学习,我已经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哲学思想和科学知识发展的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

在这不断学习和为之奋斗的漫漫长路上,洒下了我无数的汗水,也耕耘出了丰硕的果实。那就是我从最初的幼稚的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理性认识阶段。可以说我的入党动机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不断追求思想进步的同时,我时刻记得自己还是一名大一学生,学习是十分重要的。为此我努力学习各门文化课。此外,我还担任班长工作,为班中的同学们服务,带领同学共同建设我们的班集体。同时也在管院分团委学生会秘书部担任职位。工作踏实肯干,任劳任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因为我一直觉得一个人独善其身并不够,还应该积极的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他人。

一个优秀的人懂得要程度的发挥自身的潜力,不仅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对周围的人关心爱护,还要切实、灵活的去带动大家都来关心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并且,我还经常作自我批评,及时发现自己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并迅速改正。

人民需要党,党也需要人民。只要党和人民需要,我就会奉献我的一切!今天,我虽然向党组织提出了入党申请,但我深知,在我身上还还存在着不足,因此,我希望党组织从严要求我,以便使我更快进步。今后,我要用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接受党员和群众的帮助与监督,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争取早日在思想上,进而在组织上入党。

今后会我更加努力地学习,更加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时时刻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执行党的决定,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完成党的任务。

当然现在的我还是一名大一新生,自身的能力和素质都远远没有达到党员的要求,不过我相信我是可以通过慢慢的学习锻炼自己的。请党组织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会努力的参加到党校学习中,更好的学习党组织的理论和思想。在不断地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理论素质,我想我是可以通过慢慢的学习加入到中国共产党中来的!请党组织在实践中考验我!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我志愿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

此致

敬礼!

申请人:___

本科大一学生自我总结 第3篇

一、大一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容小视

有学者提出, 大学新生与毕业生是高校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近年来, 大学新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受到更广泛的关注, 全国各高校都针对新生开展了心理普查与心理建档。

(一) 大一学生中心理处于亚健康人数多、比例大

通过2007-2009连续3年的地方某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普查 (SCL-90问卷) 的结果 (如下表1) 可知, 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二) 大一学生心理健康情况

根据某高校2007-2009连续3年的新生心理健康普查 (SCL-90问卷) 数据, 将该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数据与全国常模的比较分析可知, 大一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是强迫症、人际、抑郁症、敌对和焦虑。 (以下表2以2007-2009年的普查数据为例)

大学新生面对未来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 压力较大, 对将来的就业和前途充满了许多的不确定性, 因此会在精神方面压力大, 甚至引起焦虑、恐惧和恐慌就不难理解。

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新学年第一学期新生来访人次占来访总人次50%, 咨询的主要问题是适应性问题——环境适应和专业学习适应。根据心理健康普查的结果、学生心理咨询情况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总结发现, 使学生出现强迫、人际敏感、抑郁、敌对和焦虑的主要原因是生活不适应、学业压力和人际交往的不顺利等引起的。

二、大一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及起因

(一) 生活适应问题

进入大学后, 学生的吃、穿、住、行等方面都要自主独立进行。但有的同学自理能力较差, 抱怨打水太远, 吃饭太挤, 洗衣太累;有的学生“在家靠父母, 在校靠保姆”, 连从事与自身有关的简单劳动如洗衣服都懒得动, 有的家长甚至千里迢迢赶到学校, 只为了给孩子洗衣缝被。有的学生不习惯住校, 觉得在寝室很别扭, 讨厌有的同学打电话时间过长, 特别是就寝时吵闹, 不按时熄灯, 感到睡眠严重不够;也有许多来自外省的同学, 他们对学校的饮食不习惯, 气候不适应, 语言又不通, 感到人生地不熟, 发出“在家日日好, 出门时时难”感叹, 生出“想家, 想亲人, 想高中同学, 想回家”的迫切愿望, 流露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与依恋之情, 有一种难以消解的苦闷和忧愁。

部分地方本科性院校的食宿水平一般, 有些学生觉得与理想中的大学有差距, 从而产生郁闷、烦躁的心理现象。

(二) 学业问题

一项关于大学新生的学习调查表明:72%的学生“时时感到一种压力和竞争”;63.3%的学生“常常为自己的成绩而担心不安”;69.6%的感到“学习压力加大, 非常困难。”

大一的学生, 刚从高中跨入大学, 对于大学的学习方式不适应, 学习缺乏主动性, 依然依赖老师对学习的布置、检查和监督。还有些同学因为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 对目前所学专业缺乏兴趣, 认为所学专业不是自己原来的选择, 从而学习缺乏热情和动力。

而地方性本科院校学生在学业方面的压力主要还来源于对学校名气、办学水平的不满意、不自信, 从而产生焦虑。另外有些学生, 特别是专科学生, 本身基础稍差, 加上对学校的一些失望, 于是干脆放纵自己, 心理上容易产生焦虑、敌对、强迫或者抑郁等情绪。

(三) 人际关系问题

进入大学, 远离原来熟悉的生活与学习环境, 面对新的人际群体, 学生多少有些不适。部分学生对大学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异性之间的关系显得很不适应。一位新生感叹说:“在大学, 没有一个可以谈得来的朋友, 心里真的感到好孤独。”有的学生从未离开过家庭, 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 对于如何关心别人, 得到朋友的关心想得较少;而另一方面, 学生又希望别人的认可。“心里话儿对谁说?”成为学生普遍的困惑。学生从校门到校门, 缺乏人际交往经验, 而自身在人际交往中的不自信又不利于增加自身的人际魅力, 妨碍了良好的人际交往圈的形成, 30%的新生认为“没有朋友”, 23%的学生感到“孤独、寂寞”, 对与人主动交往, 45%的学生更希望自己成为交流的对象而不是交流的直接发起者。引起大一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往往是最琐碎而经常性问题, 如卫生习惯、熄灯问题等。学生通常不好意思说出口, 日子一长, 小问题就成了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的致命伤。

与此同时, 由于个体间的正常的交往不够, 又易引发猜疑、妒忌等, 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些同学由于口头表达能力较差, 害怕与人沟通思想感情, 从而把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封闭起来;还有部分同学缺乏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与勇气, 面对各种校园文化活动, 虽然充满兴趣, 却又担心失败, 因而不敢参与;有些同学由于家境贫寒、成绩不够理想或受到处分, 也不愿意与人交往, 觉得大学生活空虚、无聊、乏味。

三、做好大一学生心理问题的几个办法

(一)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做到早发现, 早解决

(1) 高度重视新生心理健康普查结果

目前全国高校广泛应用心理测量对学生心理普查, 以便客观地评价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有效地对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早期干预和有效控制。实践证明, 心理测量应用得当, 确实能够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有效地降低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生中的影响, 为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和建立心理档案提供数据性的支持。

(2)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老师的专业素质, 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

《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要求:“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教育部门和高校要采取有效措施,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进行培训, 并参照国家有关部门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相关规定和要求, 逐步使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和询人员达到持证上岗要求。”

根据某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课时对2007级的学生和2008级的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98%的学生认为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必要, 90%的学生认为应该在大一上学期就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85%的学生认为应该要增加课时, 增加课堂互动和课外团体训练, 88%的学生希望是小班上课。与学生对这门课的需求和渴望相比, 很多院校的开课情况和教师水平往往都达不到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由“两课”教师、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医务人员承担。这些非“科班”出身的心理教师, 普遍缺乏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心理咨询的临床实践经验, 对心理健康教育本身也缺乏较深研究。在实际教育过程中, 通常无法遵循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教育规律, 教育的针对性不强, 效果不理想。

(3) 通过学生自助组织开展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社团活动是通过学生自助组织——大学生心理卫生协会组织开展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内容的活动, 如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心理健康操、心灵瑜伽等。

(二) 开设心理咨询机构, 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有高度责任感和专业精神的咨询队伍是高校心理教育工作的灵魂。学校应配备一支有德育学、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等学科组成的、年龄、性别搭配合理的专兼职咨询队伍, 根据专业特长做有侧重分工, 其中有的老师侧重咨询大学生的信仰价值观和生命态度, 有的老师侧重咨询人际关系与情绪调节;有的老师侧重咨询学业就业职业规划, 并将咨询教师的值班时间安排、预约电话和咨询内容张贴在网站、杂志和寝室信息栏, 保证学生根据需要联系相关老师。

(三) 建立多级的心理危机干预组织

仅靠学校心理教育咨询中心几个专职和兼职老师, 纵有三头六臂也无法应对几万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危机工作, 可以针对不同层级的工作任务, 精心编辑资料和讲座对班级心理保健员、辅导员、学工干部做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培训, 使他们工作思路更为明确, 方法更为有效。建立多级的心理危机干预组织可以及时、有效、广泛地做好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危机干预工作。

1. 校心理咨询中心: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

2. 心理辅导队伍:学工干部、辅导员、心理健康教师

3. 心理危机信息队伍:宿舍管理员、寝室长、心理协会会员、心理保健员通过案例研讨、学术交流、校本培训、团体督导方式学习提高。

由于地方性本科院校在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的缺乏, 建立多级心理危机干预组织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叶玉清, 赵玉英.略论低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02)

[2]孙峰.浅谈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7年9月

[3]赵惠敏, 喻萍.浅谈大学新生的特点及教育方法[J]昆明大学学报 (综合版) , 2004 (2)

浅谈大一学生自我养成教育 第4篇

【关键词】养成教育;大一学生;自我教育

养成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以社会公德、基本道德、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的基木规范为主要内容,通过行为训练、严格管理等多种手段,旨在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所谓“养成”,就是培养而形成。通过春风化雨,点滴入微的教育、在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把一定的社会规范内化到人,变成个人自觉自愿的行动。作为一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其地位和作用早已被人们所公认;然而它又是一个新课题,其复杂的过程和内在机制,是人们需要通过长期实践而不断探索的问题。

养成教育与高等教育相结合,便从较高层次和较完备的意义上获得了新的内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和一般规律,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自我养成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各个成长阶段的真实需要,努力从教育过程方面探索新的突破。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通过勇于创新和身体力行,促使学生养成好习惯,比如针对大一刚进校的学生养成早睡早起、自觉排队、就餐回盘、问候师长、喜爱读书、整洁内务和爱听学术报告的好习惯。

自我教育是主体教育,需要从认知到实践的完整发展,尤其需要将“过程”与“方位”相结合,全方位地将其渗透、贯穿到主体成长、学习的全过程之中。着眼于大一学生的现实需要,引导其进行从学术活动、文体活动、到社会实践的全方位的自我教育;同时也着眼于大一学生的成才过程和成长阶段特征,引导其进行自新生入学开始的自我教育。

加强养成教育,对大学新生来讲,不能只限于一般化的道德说教。让学生比葫芦画瓢、简单模仿,是停留在感性阶段的初级养成教育,只适宜中小学年龄段的学生。大一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有一定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对他们的养成教育,要从当代青年的实际出发,抓住他们的特点,把带有普遍性的道德现象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突出科学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特征,把明理、激情、导引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养成教育要做到说服人、引导人、完善人,内容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方法要灵活多样、生动活泼,要求要合情合理。要从理论角度向学生阐明做人做事的道理和途径,从而使养成教育成为学生喜闻乐见自觉自愿的行为。应重视在以下三方面培养和加强学生的自我养成教育:

1.品德修养

品德是个体在学习和实践社会行为规范的过程中,经过涵养锻炼所形成的比较稳固的特征和品质。品德修养是形成优良品德的途径和过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要求当代大学生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包括遵守社会主义法制,遵守社会规范和各项纪律,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具备诚实、守信、举止得体、团结互助、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勤劳节俭、文明礼貌等品质。这些一方面要靠教育引导,而另一方面,最根本的是要靠学生自我修养来逐步实现。

2.审美修养

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包含着真与善的统一,美与真、善交溶在一起,构成真善美的人格与社会。通过加强对学生审美教育,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加强审美修美,达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人的美好形象,是人在实践活动中的主体精神的感化显现,是精神情操的一种表现。所以学生的语言要文明、规范,仪表要美观、文雅、大方,举止要得体等就显得尤为重要。要使学生懂得美的规律,提高审美品味、辨别美与丑,自觉地去美化自己、美化寝室、美化校园。

3.个性修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是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健康的个性包括:爱好广泛,生活丰富;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现实性知觉;自我认可及安全感;有长远的人生目标等。良好个性不仅是其个人的心理特征,同时也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自信、乐观、开朗、豁达、坚强、克制的优良个性对于大一学生的健康成长将会起到积极作用。

世界上一切优良的东西,都是经过“培养”之后才能“形成”的,一旦某种优良规范“形成”,它便流传于世,成为一种“习惯”,并将影响着人的整个一生。“习惯势力”难以从人们头脑中消失,道理也在于此。

养成教育一刻也离不开规范性的制约,它以制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为起点,并依据规章制度、行政措施或运用一定的组织纪律来约束、协调、规范受教育者的行为。离开规范性,养成教育就失去了权威和权力。其次,大学生在养成教育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直线前进的,经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复。再则,从外界影响看,抵制教育的各种外在因素十分复杂,无孔不入,容易引起反复。为此,教育工作者们应不辞辛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学生自我养成教育,杜绝时紧时松、时冷时热,将养成教育贯穿于工作始终。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养成教育是通过严格管理、规范行为、长期践行、外在培养与自我内化等多种教育手段,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养成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和牵动校园文化积极发展,使师生们真正认识到“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他还指出:只有学会进行自我教育,才可成為一个真正的人。不然用长远的眼光看去,我们造就的就只能是一个不幸的人,而不幸的人是我们社会的人灾祸,而不幸的孩子则是人一百倍的灾祸。”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我们越来越深切感受到这句话的真谛,自我教育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角色于一身,像一根红线贯串在养成教育始终。离开了自我教育,养成教育就会失去重心,教育也便失去了成功的希望。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是衡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而养成教育是强化与内化统一于大学生个体发展全过程的和谐教育。作为教育者,我们应义不容辞地挑起这份重担与责任,让“和谐”善始善终。

参考文献:

[1]盛振文.德育在民校大学生素质养成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体卫艺教育论坛》 2007年04期

[2]张桂花 赵志川.对大学一年级学生心理教育与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思考【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年04期

大一学生自我总结 第5篇

我在教育学院的这一年可以说是我在探索我人生起步的一年。让我在不断的摸索,寻找我自己的答案,自己要干什么?自己要做什么?自己该做什么?自己该如何打算?等等。

这段对于我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旅程的开始。我对自己有着欣慰有着遗憾。

回想在这一年中所做的事情,我可以说是感慨万千,在这一年中带给我的失落或许是占了很大的比例,因为我现在才发现我的上班学年是盲目的,从上学期我盲目的进了我们学校的团委宣传部,同时也在书法协会这边做一些事情。我也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就莫名奇妙的做些事情。什么自己要做什么,而完全是不知道的。就莫名其妙的做了很多的展板啊,写了很多的证书,莫名其妙的做了早教学院的三笔一画的学生助教。盲目的给那些大二的师兄师姐们上书法课,到现在都记不起我给他们讲了什么了。或许对它们有所帮助,或许是误人子弟了。在班上担任了很闲的体育委员,打酱油似的和班上的同学们参加了学院组织的篮球比赛 啊什么的,班上的同学们都很团结,虽然我们在最后的比赛中没有胜利,但是我们虽败犹荣。11月份还代表学校到川大锦城学院参加了四川省第八届大学生书法比赛。但是遗憾的是什么奖也没有拿到,当时还自我感觉良好,到现在才明白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有多大。自己的功夫的确是不够扎实,净玩些花架子,眼高手低,不踏实。

在今年的这学期我才在社团和部门中找到了自我,逐渐的能自己找事情做,在宣传部,在宣传部学到了什么是配合,知道了朋友和工作关系并存的优越性。在五月份和部门的同学们策划并组织了我们四川教育学院的,第一届“汇星杯”书法 pOp海报设计大赛,在全校性的这种大型比赛上开了先河。同时自己也参加了比赛,竟然还获得了软笔书法二等奖。说实话,我对于这次活动,我很不满意,在准备工作上没有做到位,在施行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毛病,让自己措手不及。当然在活动结束的时候我们作了总结,同时我也希望来年再举办这样的活动,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能做的更好。书法协会这边我在5月份的换届中当上了会长,然而这个会长让我很是头疼,工作没有像我想象的开展的那样顺利,我总是不能很果断的做出决定,没有合理的安排好工作,让自己很累,但还好的是总有那么几位同志在关键的时候总能和我并肩作战,我很感谢你们。不然我还不知道书协这边的工作能否继续开展下去。还好的是,在我接手后的第一次游园活动,我们的活动很成功。因为我们的人气很旺,就像刘桠枫经常调侃说的“我们有300多个会员,我们是教院第一大社团那样,我们应该自豪。”在临近期末的时候还见证了我们学校教师书法协会的成立,接触到了许多的资深老师,并作了交流,老师并给我在书法方面做出了指点,让自己获益匪浅。老师提到是否应该扩大我们书协的规模,让我们的书法协会转变成为书画协会。让我对我们的书法协会的前景又做出了畅想,我期待我还在想和个学校的时候,能把这件事情办成。带领的社团却没有被评上优秀,自己有些失落,所以希望在后面的时间里,能够有所进步。在我总结这一年在书协的工作的同时,我期待我们明年的工作能做的更好。在这一年中参加了两次团学干部培训,一次是我们学院组织的,一次是学院组织的,在两次的团学干部培训中获益匪浅,明白了作为一名现代大学生干部应该具有的修养和能力,同时也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有了一定的进步。在此同时一年的工作被得到认可,被评为了优秀团学干部和优秀共青团员。我很欣慰。

在这将近一年的时间中,看看实在的自己,我发现自己做的还很不够。自己没有完成自己的既定任务,却给自己找借口我发现我自己是一个很不珍惜时间的人,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做了太多的无用功,睡觉,发呆,幻想、玩游戏等等。在这一年中,我学会了找借口,对自己还有对别人,总是应该的,自己只有这样,环境太差,没有时间,等等。对于专业知识的了解我做的更是不足,自己没有做更加充分和详细的计划,没有计划,很盲目,不知要做什么当然无法做好;自己浮躁的心理状态总是让自己静不下心来学习,不能保持比较良好的状态,而调整状态的时间就占去了应有的奋斗时间,自身的素质也影响着自己。是在这个大熔炉中,周围的人和思想在不知不觉的影响着自己,导致自己时常无法找到自己真正的模样,让自己很不自我,大部分时间被占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以及工作被不断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周围的人和物在无形之中影响着自己,因此要在今后弥补自己的不足,取他人之所长,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多向他人学习他人对自己有益的东西,同时“三省”。多在生活和学习中认识自我何反省。从改善自己的不足的地方,调整好心态,让想法和行动结合起来,用属于自己的东西来熏陶自己以而让自己不再迷失自我。

在学习上,对自己很不满意,在上学期,我还继续保持着高中的那种激情,每天按时上课,按时去图书馆看书,继续画画,也许正是对于绘画的那种热衷,我的专业课还保持这不错的成绩。但是在这学期我感觉自己怠慢了,在很多的时候都不够认真。也许是因为事情太多了吧,这又是自己给自己找的借口。自己感觉老师还是挺喜欢我的,大概是我自作多情吧!我很喜欢我的老师们,勤勤恳恳的他们总是能保持一种热诚的心态来教我这种素质很差的艺术生,我很感激。辅导员老师像个大男孩似的,很不错的人。我也似乎找到了我的知音,杨老师,很不错的一个人,热爱艺术,同时教给了我不少的东西,不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或许有可能他会成为影响我人生的一个人,或许他会让我对于艺术更加热爱和执着。但肯定的是他让我自己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什么是艺术,让自己认识到自己就是艺术大军中的一名小兵。可能成为将军,也可能什么也不是。让自己知道自己的人生如何规划,如何将自己定位。

对军训,我们怀着激动地心情去了郫县的军训基地,一周的艰苦生活让我学会了很多。回想起那七天,可以说是痛并快乐着,第一天就被教官罚着走了鸭子步,让我知道了什么是服从,每天的训练都很辛苦,穿着厚厚的迷彩服顶着烈日站军姿,走正步等等...带着强烈的疲惫感和100多号人住在一间所谓的营房,其实也就是板房,闻着很重的汗味,听着高分贝的呼噜声睡觉,吃着很差的伙食,让自己知道了什么忍耐和坚持,连队拉歌时同学们和教官的引吭高歌让自己知道了什么是团结。每天把被子叠的像豆腐块一样,让自己知道了什么是优良的生活作风。半夜的紧急集合,让我知道什么是纪律。离开基地时,我们亲爱的教官——“小邓子”的眼泪让我知道什么事感情。

有人说,从高中到大学是成熟到幼稚,我很赞同,很多人说经历了高考会让自己成熟很多,进入大学就是大人了,然而其实不然,大学才是起点,或许也可以说是转折点,大学生活的这几年就可能直接影响到一辈子的生活,人不是赢在起点而是赢在转折点。然而在转折点上我却没有很好的把握好自己,这点我需要自我反省。“此刻打盹,你将做梦,此刻学习你将圆梦”。这句话说的很好,多在这里学一点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在某些时候我曾很沮丧,对于自己的种种都有一种莫名的悲伤,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说过一句话:“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我们都还年轻,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永远都是年轻人,我们每一天都应该满怀渴望,何况我现在才20岁,我为何又不每天都满怀渴望呢?何必要沮丧。

再一次引用我同学的话:“往事不堪回首,请勿再提”。但是不提不是不做总结不反省,过去的是历史,现在能做的就是从过去总结成功之处和不足,对自己有了一个更加系统地客观地认识,在以后的人生路上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以全新的面貌面向对社会、迎接未来,迈好人生新旅程的第一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大一时间一晃就过去了,既然无法掌握过去,就寄望于将来,以饱满的精神锐意进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努力!

大一学生学年自我总结 第6篇

从一开始,我就告诉自己“在大学里,每个人都是我的老师,每个地方都是我的课堂,每个时间都是我的学期,大学不只是学习的地方,还是锻炼自己素质的地方。无论我的大学怎样,我都要把握好自己的方向盘,走出迷惘!”

时光像水中的倒影,一晃一学期就过去了。昨日那埋怨时间过的太慢的情素似乎还游移在脑际,而今大二的生活正在向我们走来,蓦然回首,感慨颇多。刚迈入大学的时候对一切似乎都充满新鲜感,于是到处跃跃欲试,结果碰壁较多。不过“吃一堑,长一智”,大一上学期我除了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也利用各种活动丰富自己的生活,摆脱现在大学生最流行的“郁闷”日子。现将我上一学期的总结如下:

一、在学习。学习是学生的基本,我知道一个受社会肯定的优秀大学生,除了有个性有特长外,最起码的就是要有知识文化的功底,所以,我至始至终都把学习摆在第一位这个学期开的课不多,正因为这样,只有珍惜每一节文化课,坚决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才对得住自己的大学生涯!

二、在生活上,我基本上都可以和同学们友好相处,和睦共处,互帮互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形成独立自理自立的良好品德。宿舍是一个大集体,但是各自的生活习性都不相,这就需要大家互相理解和迁就,只有这样才能和平相处,为我们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休息环境。大学就相当于一个小型的社会,作为一个步入社会的缓冲,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好多的东西。大学里时间比高中充足多了,这样可以利用剩余时间在外面打工,尤其是五一,十一,我通过打工也知道了许多工作中的细节和与老板、同事间的处事的细节。最重要的是通过打工,我认识到了在与陌生人相处时,平等是第一位的,在与人交往中要将一些身份、地位去除---这样既有利于交往,又是尊重别人。

三、在娱乐上,我上学年积极参加各方组织的各项活动。比如:院系、班级组织的秋游、春游,还有认识山东古老建筑文化的游览学习,班歌比赛,班级内乒乓球比赛;学校里征集赞美学校、大学、大学生活等文章活动。通过参加有些活动,我的眼界开阔了许多,认识到了许多东西;而有些,则使我更加了解、热爱我们的学校、班级,加强了集体观念!

在上一学期里,我学到了太多的东西。这是我在以后生活、工作中所必需的。我感谢大学里相对这么宽松的自由学习环境,给了我这么多的自由伸展的空间。尽管如此,我里还是存在许多不足,其中不按作息行动、学习最为严重,在这一学年我要严格自己,重新调整好自己的生物钟。同时我还要注意多锻炼身体,身体是本钱。只有兼备两者,才能有更高的学习效率,从而腾出更多的时间干更多的事情,才能消除大一时的“心有余力而力不足”!

本科大一学生自我总结 第7篇

(适用于本科大

一、大

二、专科大一学生)

一、社会调查的目的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很重要的锻炼环节,也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体现。大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可以了解社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提高综合素质,从而使大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二、社会调查的内容

在校大学生学习、生活状态调查

三、调查对象

利用寒假,大多数毕业生返家过春节的机会,对各类高校同学进行调查。

四、社会调查的具体内容

1、调查对象的学校、专业;

2、调查对象在学校的日常生活、学习状况;

3、调查对象所在学校的学生日常活动开展情况;

4、调查对象所在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模式及学生的认可情况

5、调查对象对自己专业认知情况。

五、社会调查的要求

1、调查的人数不得少于10人;

2、调查对象的学校层次要有区别,不能局限于某一个层次;

3、自制调查表并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

4、提交社会调查报告;

5、结合自己目前的现状,分析自身的学习情况是否正常及今后的打算。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本科大一学生自我总结 第8篇

讨论本科生教育教学质量问题, 可以有三种视角:一是教育行政领导、教学管理层面的角度, 着眼于教育过程的质量控制和流程控制以及教育“产出”的质量检测、质量评价;其二是社会用人单位即“雇主”的角度, 着眼于对大学毕业生的知识、能力与社会需求、职业需求甚至岗位需求的切合程度;其三是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角度, 不仅评析其毕业后就业的比例, 而且评估其就业的质量, 更进一步衡量其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就目前而言, 从第一、第二角度切入的研究居多, 而鲜见从学生角度出发的研究。

对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研究, 则主要有两种不同的思路:其一是着重分析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要素。如高校拥有的财力、物力及其可以为本科教育支配的份额;高校学科、专业的水准及结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其方案;课程结构体系的合理性、科学性及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入学新生的知识基础、学业动机及其成才抱负;教师的学术水平以及对教育教学的领悟和投入程度;图书、网络信息资源、实验仪器设备条件及其现代化程度等等。因此, 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努力, 往往集中于如何改进和提高高校教学的软件和硬件, 如何增加投入 (经费的投入、优秀教师的投入, 领导精力的投入) , 调整政策, 优化配置, 提高效率和效益。而大学科研与教学的平衡 (学校层面的价值取向, 力量、时间安排上客观存在的矛盾, 教师评价时不同的价值等级等等) , 师资队伍与教学质量、学风与教学质量、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与教学质量的相关性等等, 就成为本科教学质量研究、控制和评估的重点。其二是着重分析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关节点和关键阶段, 抓住了这些关键部位, 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就有了保证。这一思路的基本假设是:从大一到大四, 本科教学的四年岁月对大学生的学业发展和人格养成并非等量齐观、价值同一。其中有些阶段是更为关键、举足轻重的, 例如大一新生阶段和大四毕业阶段。抓住了、抓好了这些关节点或关键阶段, 就可能因势利导, 事半功倍;否则就会事倍功半。因此, “不违农时”, 着重抓好在某种程度上左右着学生发展走向从而影响着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阶段———大一与大四, 也就作为本科教育质量工程的着力点提上议事日程。

二大一和大四:影响本科教育质量的关键阶段

从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看, 大一和大四这两个阶段都属于“从一种性质的活动过程向另一种性质的活动过程过渡的阶段”, 这些过渡阶段“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起着居间联系、承前启后、由此及彼的作用”。[1]

1大一:新生适应问题

从一种熟悉的环境进入一个陌生的、不同的环境, 就产生一个适应与否的问题。所谓“适应性”, 专家学者有不同的定义。车文博的解释是:“个体在社会组织系统、群体或文化经济因素的变化中, 其生存功能、发展和目标实行相应的变化的能力。”[2]郑日昌则认为, “适应性就是心理适应能力, 即个体在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与周围人们相互交往的过程中, 以一定的行为积极反作用于周围环境而获得平衡的心理能力。”[3]樊富珉指出:“具有较高心理适应性的人应该对环境变化持有积极灵活的态度, 能够主动调整自身的身心, 在现实生活环境中保持一种良好的有效的生存状态。”大学一年级是中学教育阶段与大学教育阶段的“接口”。“大学新生适应”是人生全部适应过程中较为特殊的一种适应。它是指高中毕业生学生在脱离原来熟悉的中学环境, 进入大学新环境并根据新环境的要求, 积极调整自己的心理与行为, 顺利实现角色转换, 达成与新环境的平衡。[4]

大一新生的适应包括文化的适应、心理的适应、教育和学习节奏与方式的适应, 以及学科专业的适应等等。大学生能否适应, 适应得是快是慢、是好是坏, 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情感的发展状况和学业的成功与否。

首先是文化适应问题。大学生从中学来到大学, 社会文化方面发生诸多变化, 其一是对社会文化环境变化的适应问题。从农村到城市, 从小城镇到大城市, 从南方到北方或从北方到南方, 不仅是地理位置的变迁带来的生活习惯的变化, 更有文化环境的变化。其次, 是校园文化环境的变化及其适应问题。从中学升入大学, 尽管仍然是学校环境, 但大学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师生关系的松散化等, 与中学校园文化形成强烈反差。特别是一些研究型大学自由探索、主动求学的文化氛围, 更是那些让习惯于严格管控、单纯应试的中学毕业生不知所措。

其次是心理适应问题。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断深入, 生师比迅速增大, 加上新校区的增多和教师科研任务的激增, 学生与教师深入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少, 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而大一新生面临着多重的转变:从中学到大学, 从父母呵护到远离父母、独立生活, 加上诸多独生子女共处一室, 文化背景、生活习俗、经济状况、城乡差异等等, 将引发诸多心理问题。在研究型大学, 由于来自天南海北的出类拔萃的学生甚多, 就使得相当一批原来在中学成绩优异、一路领先的学生, 现在却相形见绌, 用南京大学数学系某位教授的话说:“他们挥之不去的失落感, 就像王治郅、巴特尔那样, 原来在国家队是绝对的主力, 进入NBA后却成了‘板凳队员’!”此类心理问题往往成为一部分新生成长与发展的障碍。

同时教育适应问题也是大学新生普遍遇到的问题。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学生严重依赖教师, 学习进度和复习进度完全由教师掌控, 而且反复演算和不断背诵的教学形式, 已经消解了很多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求异与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成为新生进入大学后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葛明贵等学者的调查发现, 有超过1/3的大一新生认为自己不能适应学习;在学习压力方面, 有6.6%的同学认为学习负担很重, 33.1%的同学认为比较重, 在学习的紧张焦虑程度方面, 表示非常紧张焦虑和比较紧张焦虑的分别占20.4%和39%, 感到不太紧张焦虑或从不紧张焦虑分别占8.7%和3.3%, 有点紧张焦虑占28.6%。[5]

另外, 专业认同问题也较显著, 中学生对学科专业的理解往往存在片面性和有限性, 高考志愿填报存在诸多影响因素, 班主任、学生家长的意见, 就业市场的信息等等往往左右着考生的志愿选择。另外, 考生在录取时还有一部分是“指导志愿”、“调剂志愿”。所以, 大一新生所修读的专业, 往往并非自己喜欢或向往的专业;即便是如愿以偿地录取在“第一志愿”, 也常常有考生修读后“如有所失”甚至“大失所望”。某重点大学数学系主任曾经做过调查, 大一期末时, 有40%的学生失去了攻读数学专业的信心。“他们当初仅仅是数学成绩较好就遴选了这一专业, 没有想到数学如此抽象, 如此难学。”而一旦专业认同产生了问题, 学习的动力就会失去, 学业成功的可能性就大打折扣。

2大四:与社会的衔接问题

对大多数本科学生而言, 大四是告别大学阶段学习, 投身社会、就业创业的过渡期。当然, 也有相当一部分本科毕业生将会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甚至远涉重洋, 负笈海外。他们也有一个从一种环境到另一种环境, 从本科学习阶段到由研究主导的研究生教育阶段的转换、衔接问题。相比较而言, 离开较为单纯、较为平静和较为正规的学校环境, 进入复杂多样和多变的社会, 面对诸多挑战与机会, 对于每一个大学毕业生而言, 都是一个较为沉重的话题。在大学四年级, 要通过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等环节, 对本科阶段所学知识、能力、理论和方法作综合的检验, 并对将要面对的职场文化、社会环境有所了解, 对未来的生涯发展有所规划, 统筹考虑。

3大一、大四问题的“中国特色”

大一新生的适应和大四与社会的衔接, 是否是各国高等院校都要共同面对的问题和矛盾?是否具有共性或者说普适性?2009年11月29日我在日本东京大学召开的“第四届中日高等教育论坛”上报告了我对“大一”、“大四”问题的调研和见解之后。东京大学教授金子元久回应说:大一新生的不适应问题是世界各国大学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而“大四问题”则主要显现于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 在欧美国家则很不明显, 或者说基本不成问题。同时我又认为, 无论是具有全球共性的“大一问题”, 还是仅仅存在于东亚国家的“大四问题”, 我们所面对的现实, 又颇具“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例如, 诸多中国学生家长对独生子女的呵护甚至溺爱, 使得大一新生心理障碍、情感缺失等问题格外严重。再如, 在积重难返的“应试教育”压力下成长起来的一代, 对大学教学、生活环境的不适应问题, 也是欧美国家难以比肩的。纵向与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改革开放初期相比, 当今的大一和大四又出现了许多新的变量和新的元素, 如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因为新生规模的激增、多校区办学所衍生的“师生疏离”和“新生茫然”现象, 毕业生就业困难、压力加重所造成的大四教学“虚化”和毕业论文 (设计) 被“边缘化”等等。

从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和研究的现实看, 这两个需要特别关注、需要加强研究的阶段, 恰恰又是研究不够、管理薄弱和措施不力的阶段。长期以来, 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沟通不够、衔接不力, 中学关心的是升学率, 应试为主, 而大学关心的是选拔优秀人才;中学对大学教育茫然, 不需要关心, 而大学对中学教育生疏、漠然, 无法关心, 由此造成一些中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出现诸多不适应。许多高校的新生入学教育或者流于形式, 或者粗放草率, 并没有给新生恰当、对路的指导。而在大四阶段, 也有相当数量的高校迫于“一次性就业率”评价的压力, 默许学生“翘课”以求职或复习考研, 放松对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要求, 使得“大四教学虚化”和“毕业论文边缘化”的现象愈演愈烈。

三现状调查:不容乐观的现实

1对大一新生“适应性”问题的调查

我的硕士研究生董婷对南京大学2007级新生 (共招收3376人) 随机抽取了12个院系的新生, 共1140人, 就他们进入大学第一学期的适应情况进行问卷调查。问卷是在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冯廷勇《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的初步研究》的基础上修改编制的。

中学生对大学存在认识误区。他们常常将大学和大学生活理想化、美化。调查发现, 南京大学的新生认为“中学时想象的大学与现在就读大学之间的差距很大”或“较大”的比例竟然将近六成!而“向往”转为“失望”, 就必然影响士气, 导致动力不足, 学习懈怠。

从问卷调查中发现, 有35.4%的同学认为大学自由支配的时间太多了。由于大学自由支配、自由安排的时间大大超过中学, 相当一部分新生感到无所措手足。对于“我不会安排时间, 学习无紧迫感”这一选项, 有39.4%的学生认为“完全符合”和“较符合”, 21.4%表示“不确定”。

这些学生虽然都是以高分进入南大的, 但是全国各地的基础教育情况差别很大, 各专业各地区的录取分数差别很大, 学生的类别层次也就参差不齐。任课老师按照一个教学方案进行上课的, 有些来自农村或中西部地区的学生往往不很适应。另一方面, 与高中阶段老师细嚼慢咽、反复串讲的教学方式不同, 大学教师的讲课风格不一, 方法各异:有的只讲要点、难点;有的脱开教材介绍最新动态或争议所在, 其他则一带而过, 留给学生自己去看书。当然, 也有少数大学教师完全不讲究教学方法, 也不考虑受众心理。因此, 问卷调查发现, 对老师上课方式表示“满意”和“很满意”的只占到30%。是新生要适应大学的教学方式?还是大学教师要改进教学方式?恐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可一概而论。

学生对老师上课感受, 其中比例最高的是“老师讲得一般, 不如自己看书有收获”, 占到43.0%, 与“对老师的上课方式满意程度”感到一般占到53.4%相呼应。高校有关部门应该多关注本科教学质量, 特别是大一新生课堂的教学质量。

高中阶段过早分科, 学生未曾认真关注过“专业”问题。然而高考志愿的填报及最后的高考录取, 在一定意义上来说, 都是“专业”因素在起作用, 并且在其后时间中, “专业”会持续地产生影响。大学的四年是在不同的院系和专业学习生活, 现在的专业对毕业后从事什么职业至关重要。

经过一年的学习, 再重新反思, 真正认为自己喜欢这个专业的大一学生只占28.5%, 这个巨大的数据差异, 可能暴露出选择专业时不清晰状态。而且, 真实状态中, 53.7%的“无所谓”比例是非常令人吃惊的。

问卷调查反映了南京大学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一学期后对自己专业的满意程度。17.0%的学生“很不满意”和“不满意”, 但是认为“一般”的占到了43.9%, 二者合计超过了六成!这43.9%的同学经过后续的学习, 还会有分化, 一部分人转为满意, 而另一部分人将会不满意, 所以对自己的专业“很不满意”和“不满意”的学生将增加。

兴趣是人们力求探究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个性心理倾向。如果缺乏专业兴趣, 就会产生厌学、翘课的现象。调查发现, 24.5%的学生认为“由于对专业课不感兴趣, 我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影响”。

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 大一新生学习适应性有以下特点:大一新生学习不适应现象普遍存在;适应过程长短不一, 适应能力有差异;不同高中类型学生适应性有差异;专业的满意度影响学习适应;农村和城市的学生适应性有差异。原来环境与现有环境的差异越大, 适应越困难, 适应期越长。

2对大四阶段的调查

第四年本科教学现状究竟如何?我指导的硕士研究生顾柳珍几年前就选取南京地区5所高校7个系科的本科生作为样本, 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以及走访部分高校后, 得出的结论是:不容乐观。第四年教学已面临“虚化”, 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是缺课现象严重, 课程计划实施困难。学生上课的出勤率直接反映课程设置虚实。倘若某门课程学生的到课率很低, 这显然没有达到预期的开设效果。通过问卷得知:在大四所有开设的课程中, 70%的学生承认学生的出勤率最高仅在90%, 将近61%的学生反映出勤率最低的时候不足30%。

调查问卷显示:52.2%的学生觉得缺课事出有因, 实在无可奈何, 13.4%的学生坦承其他事情更重要, 翘课不值一提, 仅有14%的学生指出缺课是不对的, 大多数学生在情感上是不愿意缺课的, 但在现实中由于各种原因, “逃课实属无奈”。

相当一部分大四生在学分修满的情况下, 因种种原因以走出校园的方式, 提前结束自己本科学习生涯。在被调查的应届大四学生中, 有130人与工作单位签订就业协议, 其中59人被单位要求提前上岗试工, 其比例为44.6%。

大四教学受到考研、考公务员、准备出国留学和求职、试工等多重冲击, 教学“虚化”现象相当严重, 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令人担忧的是, 这些现象尚有不断前移的迹象。对于问卷中“当前就业、考研、出国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许多学生一上大四就开始具体准备这些事情, 在您看来这一准备时间有没有前移的可能”的问题, 85.6%的人选择了“是”。

二是毕业论文 (设计) 呈现“边缘化”。毕业论文 (设计) 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校的最后实践性教学环节, 是检查学生在校期间知识水平、应用能力、创新精神的一次总测试、总检验, 也是毕业生走向社会前的一次大练兵。通过毕业论文 (设计) 、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实践技能进行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边缘化”是相对毕业论文 (设计) 本身的重要意义提出的一个概念。本来作为本科教学环节中的“重中之重”的毕业论文 (设计) , 如今却被视为“可有可无”、“走走形式”。距离毕业还有不到100天时, 被调查者中仅有6人完成了毕业论文 (设计) 初稿。而对某校学生的访谈得知:离毕业不足100天时, 该高校个别系科居然还未向学生布置毕业论文 (设计) 一事。

参考文献

[1]胡建华, 陈列, 周川, 龚放.高等教育学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390-395.

[2]车文博.心理咨询百科全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1:684.

[3]郑日昌.中学生心理诊断[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4:222.

[4]吕素珍, 程斯辉.大学新生适应问题初探[J].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2) :230-233.

上一篇:党员教师廉洁自律总结下一篇:扶贫捐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