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反应蛋白范文

2024-07-24

c反应蛋白范文(精选14篇)

c反应蛋白 第1篇

当我们的身体出现疾病的生活,体内的血液也会有很大的改变,往往在身体出现问题到医院进行检查的时候医生都会根据化验血液的结果来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感染源,其中c 反应蛋白检查就是最平常的事情,但是想要使结果更更加的准确,我们在化验之前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下面一起了解下c 反应蛋白检查注意事项

c 反应蛋白检查注意事项

(1)抽血前的注意事项

① 抽血前一天不吃过于油腻、高蛋白食物,避免大量饮酒。血液中的酒精成分会直接影响检验结果。

② 体检前一天的晚八时以后,应开始禁食12小时,以免影响检测结果。

③ 抽血时应放松心情,避免因恐惧造成血管的收缩,增加采血的困难。

(2)抽血后应注意

① 抽血后,需在针孔处进行局部按压3-5分钟,进行止血。注意:不要揉,以免造成皮下血肿。

② 按压时间应充分。各人的凝血时间有差异,有的人需要稍长的时间方可凝血。所以当皮肤表层看似未出血就马上停止压迫,可能会因未完全止血,而使血液渗至皮下造成青淤。因此按压时间长些,才能完全止血。如有出血倾向,更应延长按压时间。

③ 抽血后出现晕针症状如:头晕、眼花、乏力等应立即平卧、饮少量糖水,待症状缓解后再进行体检。

④ 若局部出现淤血,24小时后用温热毛巾湿敷,可促进吸收。

(3)请告知医生检查前用药情况及特殊生理改变。

伤民就是对c 反应蛋白检查注意事项的介绍,通过了解之后我们知道在化验c 反应蛋白之前一定有爱注意吃清淡的食物,并且不要抽烟喝酒,并要保持愉快的心情,在抽血之后一旦出现同学等小现象要注意多进行休息,这样在检查时才能使结果更准确,检查后才能让身体更快康复,

c反应蛋白 第2篇

白鲫鱼C-反应蛋白提取条件的优化

摘要:探讨了白鲫(Carassius auratus cuvieri)C反应蛋白(CRP)亲和层析法提取过程中,不同的硫酸铵饱和浓度、缓冲液pH值、缓冲液离子强度和配基浓度下对白鲫CRP的.提取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在硫酸铵饱和浓度80%,缓冲液pH值8.5,缓冲液离子强度为0.05 mol/LTris以及配基浓度为8 μmol/mL介质的条件下,白鲫CRP的提取效率最高.作 者:毛月霞 余群 赵冠军 MAO Yue-xia YU Qun ZHAO Guan-jun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科学研究中心,福建,厦门,361005期 刊: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PKU Journal: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年,卷(期):,46(z1)分类号:X503关键词:白鲫 CRP 提取条件 优化

c反应蛋白 第3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2013年1月-2013年6月间于我院治疗的通过病史收集、全身系统检查、鼻咽纤维喉镜及多道睡眠图监测确诊为儿童OSAHS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9例, 女11例, 平均年龄 (11±3) 岁, 轻中度患者12例, 重度14例, 极重度4例。患者性别、年龄、病症分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根据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及最低动脉血氧饱和度进行OSAHS严重程度的分度。行双侧扁桃体和 (或) 内镜下腺样体切除, 分别于术前1d和术后1个月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hs-CRP和CRP的水平, 观察hs-CRP和CRP在儿童OSAHS患者术前、术后的变化情况, 分析hs-CRP和CRP与儿童OSAHS的相关性。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组间比较通过t检验。以P<0.05界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儿童OSAHS患者手术前、后CRP水平统计结果

儿童患者术前轻中度患者的CRP水平与正常值范围差别不大, 随病情的加重, 两者的检测水平才发生明显的升高, 其病情越严重, CRP水平越高。儿童OSAHS轻中度患者的CRP水平术前和术后差别不大,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97, P>0.05) , 儿童OSAHS重度和极重度患者的CRP水平术前要明显高于术后,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2、3.41, 均P<0.05) 。如表1所示。

2.2 儿童OSAHS患者手术前、后hs-CRP水平统计结果

儿童患者术前轻中度患者的hs-CRP水平与正常值范围差别不大, 随病情的加重, 两者的检测水平才发生明显的升高, 其病情越严重, hs-CRP水平越高。儿童OSAHS轻中度患者的hs-CRP水平术前和术后差别不大,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88, P>0.05) , 儿童OSAHS重度和极重度患者的hs-CRP水平术前要显著高于术后,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45、2.79, 均P<0.05) 。如表2所示。

3 讨论

3.1 CRP与hs-CRP相关特性分析

CRP是主要由肝脏合成的一种多肽蛋白。半衰期长, 对炎症反应敏感, 属于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当机体发生炎症时, 血浆中的CRP迅速反应, 其浓度快速上升, 可达到正常水平的2 000多倍。CRP具有激活补体、加强吞噬细胞的吞噬的作用, 可以及时地将侵入机体的病原微生物和损伤、坏死以及凋亡的组织细胞清除到体外, 对于机体的天然免疫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hs-CRP是血浆中的一种C-反应蛋白, 其在机体发生炎症时反应比CRP更为迅速, 它与冠状动脉硬化、中风、脑卒中等疾病密切相关。近年来, 由于医学检验学的发展, 通过ELISA法检测CRP与hs-CRP水平简便、准确、有效。据研究表明,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不仅能够累及呼吸系统, 还能影响多系统、多器官, 合并长期缺氧, 能够引起全身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因此检测CRP与hs-CRP浓度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病情判断有重要价值。

3.2 CRP和hs-CRP检测水平与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相关性

对于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来说, 重度和极重度患者的CRP和hs-CRP水平要显著高于正常水平, 因此通过观察患者的CRP和hsCRP水平可以判断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患病程度。经过双侧扁桃体和 (或) 内镜下腺样体切除可以显著降低重度和极重度患者的CRP和hs-CRP水平, 其对临床上治疗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有积极意义。而由于轻中度患者的CRP和hs-CRP水平较正常水平没有较大的改变, 因此无法作为诊断病情的敏感性指标。所以, 要诊断儿童是否患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还应该进行病史收集、全身系统检查、鼻咽纤维喉镜以及多道睡眠图监测等检测方式以免造成漏诊和误诊。

4 总结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是一种以夜间慢性间歇低氧 (Chronic intermittent hypoxia, CIH) 为特征的睡眠呼吸紊乱, 其病症往往会被忽略, 但是此病症会导致心血管等各系统的损害, 此病可以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疾病, 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通过本次实验笔者发现CRP和hsCRP水平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发病程度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可以从CRP和hs-CRP水平着手关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发展程度, 对临床上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有积极的意义。

摘要:目的:观察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 (hyper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hs-CRP) 和C-反应蛋白 (C-reactive protein, CRP) 水平与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3年6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通过病史收集、全身系统检查、鼻咽纤维喉镜及多道睡眠图监测确诊的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30例, 根据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及最低动脉血氧饱和度进行严重程度的分度并采取相应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前1d和术后1个月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hs-CRP和CRP的水平, 观察hs-CRP和CRP在儿童OSAHS患者术前、术后的变化情况。结果:儿童OSAHS轻中度患者的CRP水平术前和术后差别不大,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儿童OSAHS重度和极重度患者的CRP水平术前要明显高于术后,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儿童OSAHS轻中度患者的hs-CRP水平术前和术后差别不大,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儿童OSAHS重度和极重度患者的hs-CRP水平术前要显著高于术后,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儿童患者术前轻中度患者的CRP和hs-CRP水平与正常值范围差别不大, 随病情的加重, 两者的检测水平才发生明显的升高, 且病情越严重, CRP和hs-CRP水平越高。结论: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hs-CRP和CRP水平与患病程度有关, hs-CRP和CRP水平越高, 患病越严重。但是轻中度患者的CRP和hsCRP水平较正常水平没有较大的改变, 因此无法作为诊断病情的敏感性指标。

关键词:hs-CRP,CRP,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参考文献

[1]夏秋萍, 陈建荣, 蔡映云, 等.OSAHS患者血清8-isoPG、LTB4、TNF-α、IL-10和Hs-CRP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09, 8 (3) :262-263.

[2]黄振云, 刘大波, 万根平, 等.超敏C反应蛋白和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相关性研究[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10, 17 (3) :149-151.

[3]吴群.老年OSAHS患者CPAP治疗前后血清CRP的变化和意义[J].海峡药学, 2011, 23 (8) :118-119.

[4]盂玲, 魏丽, 陈冉.老年OSAHS患者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前后血清CRP变化及意义[J].山东医药, 2008, 48 (5) :50-51.

[5]秦睿君, 王萍, 王虹, 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血清瘦素和CRP水平的变化及相关性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8 (23) :16-17.

C—反应蛋白测定是怎么回事 第4篇

答柳某读者:

吸烟、高血压、肥胖、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是心血管风险因素,已经为人所知。近年来,医学上又发现了一些新的心血管风险因素,C-反应蛋白(简称CRP)就是其中之一。通过测定C-反应蛋白,特别是新生代的高敏C-反应蛋白(简称hs-CRP),对于预测人们未来发生心血管病的风险更加敏感,近年来已经被列为健康体检和临床中常用的检查项目。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造成心脑血管病的高危风险因素,是出现中风、心肌梗死等症状的主要原因,如何早期发现并加以防治,十分重要。医学界发现,在动脉硬化早期的斑块里就可以检测出CRP。CRP是一种在肝脏合成的急性期蛋白,其直接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斑块的破裂及血栓的形成。因此,可以通过检测血浆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来预测患心脑血管病的危险性,以及心脑血管病的严重性、预后和治疗效果。资料显示,hs-CRP可以预测10年内心脑血管病的危险性,还可以预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心肌梗死、脑梗塞、周围血管病以及心源性猝死的风险,特别是对于没有上述疾病的传统意义上的风险因素者,预示未来发生心脑血管病更有意义。所以,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做C-反应蛋白测定是很有必要的。

一般认为,血液CRP越低越好,正常参考值小于8毫克/升,平均3.58毫克/升。大于12毫克/升有临床意义,大于17毫克/升需要治疗,大于30毫克/升提示存在心血管危险性和心脑血管病情不稳定。

c反应蛋白 第5篇

张掖市中医医院检验科王兰军

关键词C—反应蛋白感染临床应用

摘要C-反应蛋白是典型的急性期蛋白,且是在历史上首先被认识的急性期蛋白之一,其血清或血浓度的增加是由炎性细胞因子如IL-6释放所致,是伴随组织损伤、局部缺血、急性感染与炎症反应而升高的一种血浆蛋白质。临床主要应用于器质性疾病筛查,并发感染的鉴别和疗效监控。

1.CRP的生理

1.1 CRP是由五个相同的,非糖基化的亚单位构成的,每个亚单位由一条206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23017的多肽链组成的,这个特征性的结构把CRP归类于pentraxins族里。Pentraxins为在所有脊椎动物和多数无脊椎动物中发现具有免疫防御特性钙结合蛋白。在细胞因子IL-6家族的诱导下,CRP在肝中合成迅速。在急性期反应高峰时肝合成蛋白能力的20℅是直接指向CRP的合成。肝外合成对血清水平不起影响作用,正常合成率为1~10㎎∕d,急性炎症时每天合成超过1g∕d,外科损伤患者血清中CRP8~10h可增加一倍,在IL-6刺激物缺乏时,在2~4h内合成率降至正常,外科术后24~48h患者血清中CRP降至一半,并不反应出此种蛋白半衰期,而是纯粹的炎症解除。无遗传性CRP缺陷的报道提示CRP对生命是必不可少的,循环中CRP半衰期约19h,但一旦它与配体结合,可能更快速的被清除。

在慢性炎症的动物模型中急性期蛋白合成的调节呈下降性,这可以解释长期处于某些炎症条件下不管是活动性炎症仍可看到CRP合成下降,出现最低量CRP增加,甚至在活动性炎症,在某些结缔组织疾病中可能由巨噬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缺陷而得到解释。

1.2 概括的说CRP有以下功能:

1.2.1识别和启动靶效应细胞及其产物从组织中清除,如可能有毒性的或引起自身过敏的DNA。

1.2.2充当一个为吞噬溶解入侵微生物而进行调理的先天性防御机制,这些功能对于那些缺乏免疫系统的原始动物中与CRP相似的Pentraxins族有利,是至关重要的。

2.CRP的临床指征

2.1可用于对炎症过程的筛选,特别是在初级保健医疗场所:

2.1.1明确急性器质性疾病的存在,如:心机梗死、深静脉栓塞和感染,或慢性状况,如恶性肿瘤,风湿性疾病和炎性肠道疾病。

2.2 可用于诊断和监测感染,当微生物试验较慢或不可能进行试验时:

2.2.1明确术后的感染并发症。

2.2.2在重症医疗监护,新生儿监护的方案制定中;在相关的细胞毒素的治疗过程中引起嗜中性粒细胞减少;和在骨髓移植中可快速辨别感染。

2.2.3 鉴别诊断病毒性或细菌性发热疾病,如脑膜炎和肺炎。

2.2.4监测抗生素治疗一段时间后的反应,支持使用较简单,便宜的抗生素和协助及早停用昂贵形式的抗生素疗法。

2.2.5 提示胎膜过早破裂后所引起感染的存在。

2.2.6 提示结缔组织疾病的病人并发感染的存在。

2.3可用于风湿病的处理;

2.3.1早期检测滑膜炎。

2.3.2 快速明确一个合适的抗炎治疗(类固醇或非类固醇)和确立最小的有效用药剂量。

2.3.3 帮助鉴别诊断关节痛,肌痛和不典型背痛。

2.4 可用于帮助鉴别诊断胃肠道症状;

2.4.1 区别激惹性肠道综合征和器质性疾病。

2.4.2 帮助区分溃疡性肠炎和局限性回肠炎(克罗恩)病。

3.参考范围

成人和儿童:0.068~8.2mg/L,中值0.58mg/L

新生儿,脐血:≤0.6mg/L

出生后第4天至1个月的婴儿:≤1.6mg/L

分娩母亲≤47:mg/L

4.CRP的临床应用

`4.1 器质性疾病的筛选

血浆CRP浓度升高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急性或慢性炎症如伴有细菌感染(是产生CRP最有力的刺激);自身免疫或免疫复合物病;组织坏死和恶性肿瘤。

在急性事件如损伤,血浆CRP浓度在6h后上升,48h达到高峰,大约24h后下降,因而在急性事件发生大约3d内测试来指示炎症是有用,尽管CRP的上升是轻微的,但它总可以指示病变的存在,例如吸烟者和马拉松运动者可以有足够的组织损伤和炎症导致一个微小CRP水平的上升。

4.1.1 正常的CRP水平并不能排除轻度急性局部炎症或一些APR很低的慢性疾病如SLE、进行性全身性硬化症,皮肌炎和溃疡性肠炎的存在。

4.1.2 CRP的上升程度能反映炎症组织的范围或活动力,其可能继发于基本的疾病如心肌梗死和恶性肿瘤或类风关中的一个主要成分,在很多疾病中血浆CRP的改变早于临床症状。在各种情况下,连续测定比单个测定可提供更多的信息,因为CRP宽广的的参考阈值意味着即使一个个体CRP水平发生10倍的变化,该值仍可保持在正常范围内,CRP分析是将

来发展中一个很重要的领域,但试验方法要求比现在常用的有效测定更为敏感及必须与临床结合来解释。

4.2 并发感染的识别

4.2.1细菌的内毒素是急性期反应的最有效的刺激。所以最高水平的CRP可发生在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有时高达500mg/。.革兰氏阳性菌感染和寄生虫感染通常引起中等程度的反应,典型的是在100 mg/L左右。病毒感染引起的反应最轻,通常不超过50 mg/L,极少超过100 mg/L。

4.2.2 CRP值可用来监测高危患者组的并发感染,如做连续测定,甚至能发现由于炎症有关联的一些内在情况而先前发生的CRP升高,如手术或细胞毒素治疗后。用来解释整个临床图像和其他一些如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引起的急性期反应是必不可少的。尽管有些限制,但CRP的测定仍很有价值,因为它可提示解剖学上相近部位的感染而不可接受常规的微生物诊断,同时应考虑机体快速反应时间早于诊断试验,例如血培养可提供的结果。

4.2.3 病毒和细菌性疾病常常可通过CRP升高的程度加以区分。例如,在脑膜炎和呼吸道感染中,CRP值>100 mg/L,就很有力地证明是细菌性原发感染。

4.3 评估疾病活动性和疗效监控

CRP 升高的程度反应炎症组织的大小或活动性,在急性炎症和感染时,CRP值与疾病活动性有

良好的相关性。这种情况与慢性炎症不相符,尽管在一些重要情况下,如类风关、节段性回肠炎和风湿性多肌痛时,这种相关性足以用来作为治疗监测。

4.3.1CRP为10-50mg/L表示轻度炎症,例如局部细菌感染(如膀胱炎、支气管炎、脓肿)、手术和意外创伤、心肌梗死、深静脉血栓、非活动性风湿性疾病、许多恶性肿瘤和多数病毒感染。

CRP升至100mg/L表示较严重的疾病,它的炎症程度在必要时需静脉注射。CRP> 100mg/L,表示严重的疾病过程并常表示细菌感染的存在。

4.3.2CRP动力学反应表示血浆水平的变化滞后于炎症活动性变化12-24h左右。但重要的是临床症状变化的觉察可以慢许多。例如,在类风关中慢4-6周,因此CRP可为作出临床决定提供一种快速的方法。持续升高的CRP值一般证明治疗无效,应当更换方法。

4.3.3系列血浆CRP的测定,可用来作为下列情况的治疗监测:

在许多急性感染时最有效使用抗生素治疗; 在高危病人缺少微生物学诊断时,进行抗生素治疗; 在CRP下降至正常时,中断抗生素治疗; 在有些难以进行临床评估的风湿性疾病中,快速选择合适的抗炎治疗; 根据CRP水平的变化来决定抗炎药物的剂量; 估计并发症的开始,如在风湿性多肌痛的患者中巨幼细胞动脉炎的发展。

4.4 预后价值

持续升高的CRP值表示炎症无好转,常是治疗失败和预后差的证明,如恶性疾病、感染和心肌梗死。

5.CRP相对于其他方法来进行急性期反应的评估

在临床实验室较容易检测的急性期蛋白中,CRP是最敏感和快速的反应之一。目前,对其他急性期蛋白尚无绝对完美的检测指标。

5.1体温、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计数是常用来监测和检测炎症的方法。

5.1.1发热:是不可靠的,因为它常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而且局部的疾病经常不发热,幼儿和老人无法用语言表达,并且阿司匹林类药物的非抗炎作用可使体温下降。当脑损伤时也可引起发热。

5.1.2 白细胞增多:可明确表示感染,但是在局部感染和无菌性炎症时不敏感。在白细胞减少和感染的患者中,白细胞计数没有价值。强烈的体力活动也可引起白细胞增多。

5.1.3 红细胞沉降率:是非特异性急性期反应,因为它受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形状和大小以及非急性期蛋白如免疫球蛋白的影响。它表明一种与饮食中脂质摄入有关的每天的变化程度。许多研究表明,血沉作为一种疾病标志的价值甚至与CRP相比拟,可能因为在单一的血沉测定中,可表示贫血、免疫反应和急性期反应作用的总和;而血浆浓度无这些优点。

6.CRP检测优于其他测定的本质的优点在于:

6.1 快速反应。

6.2 多数情况下,高度的敏感性。

抗冻蛋白与植物低温胁迫反应 第6篇

抗冻蛋白与植物低温胁迫反应

植物抗冻蛋白是从许多抗冻植物中分离的、参与植物抵御冻害反应的一类新型蛋白.这类抗冻蛋白具有多个亲水性缚冰域,能直接作用于冰晶,阻止冰晶在细胞间隙形成和再结晶.一些植物抗冻蛋白与致病相关蛋白有序列同源性,具有抗冻和抗病双重活性.植物抗冻蛋白的表达和积累,既受控于发育及转录因子调节,又受到低温、短日照、脱水及乙烯等因素的.影响.异源超表达抗冻蛋白基因能赋予敏感宿主植物抗冻能力.文中论述了有关植物抗冻蛋白特性和鉴定,抗冻机制和表达调控,以及遗传转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 者:王瑞云 李润植 孙振元 任有蛇 岳文斌 WANG Ruiyun LI Runzhi SUN Zhenyuan REN Youshe YUE Wenbin  作者单位:王瑞云,李润植,任有蛇,岳文斌,WANG Ruiyun,LI Runzhi,REN Youshe,YUE Wenbin(山西农业大学,太谷,030801)

孙振元,SUN Zhenyuan(中国林业科学院,北京,100094)

刊 名:应用生态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年,卷(期):2006 17(3) 分类号:Q945.79 Q948.1 关键词:植物抗冻蛋白   抗冻蛋白的双重功能   抗冻性调控   遗传转化  

植物G蛋白与植物防卫反应 第7篇

植物G蛋白与植物防卫反应

近年来,植物G蛋白(包括异三聚体G蛋白和小G蛋白)的存在及其信号调控途径已经成为人们研究细胞信号转导过程的热点问题.从多种植物细胞中相继分离克隆出多个与动物G蛋白同源的编码植物G蛋白的基因,并且植物G蛋白的种类和数量有其独特性.植物G蛋白在植物细胞跨膜信号转导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参与多种生命活动的调控.主要综述了植物G蛋白参与植物防卫反应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 者:宋水山 杨文香 李亚宁 刘大群 SONG Shui-shan YANG Wen-xiang LI Ya-ning LIU Da-qun  作者单位:宋水山,SONG Shui-shan(河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保定,071001;河北省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保定,071001)

杨文香,李亚宁,刘大群,YANG Wen-xiang,LI Ya-ning,LIU Da-qun(河北省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保定,071001)

刊 名: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A BIOTECHNOLOGY 年,卷(期): 26(3) 分类号:Q81 关键词:植物G蛋白   植物防卫反应   细胞信号转导  

C反应蛋白与糖尿病足 第8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糖尿病组42例, 为开封市第一人民医院2008年6月至2008年11月间住院患者, 其中男性23例, 女性19例, 年龄28~79岁, 平均年龄 (59.3±9.8) 岁。糖尿病足组23例, 为我院2008年6月至12月住院患者, 其中男性12例, 女性11例, 年龄33~74岁, 平均年龄 (58.8±10.2岁。以上所有对象均已排除各种伴有急性时相反应蛋白质增高的疾病。健康对照组28例, 为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群, 其中男性17例, 女性11例, 年龄31~73岁, 平均年龄 (59.4±10.3) 岁。所有对象亦已排除各种伴有急性时相反应蛋白质增高的疾病。

1.2 诊断标准

糖尿病诊断依据为1999年WHO (世界卫生组织) 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糖尿病足组入选根据我国糖尿病足 (肢端坏疽) 检查方法及诊断标准 (草案) 。

1.3 方法

注:糖尿病足组CRP与对健康对照组比较, 经t检验, P<0.01;与糖尿病组比较, 经t检验, P<0.05。单纯糖尿病组CRP与对照组比较, 经t检验, P<0.05

测量研究对象的身高、体质量, 计算B M I (体质量/身高2) ;测定血浆h s-C R P (免疫透射比浊法, 正常参考值:0.068~8.20mg/L) 、高密脂蛋白 (HDL-C>1.03mmol/L) , 三酰甘油 (TG, 0.40~1.71mmol/L) , 低密脂蛋白 (LDL-C, 2.87±1.10mmol/L) , 血浆总胆固醇 (TC, 4.62±1.06mmol/L) 及空腹血糖 (GOD-POD法) , 参考值:3.9~6.1mmol/L) 。

1.4 仪器

日本东芝公司MERCK—MEG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德国BAVARIA诊断试剂公司试剂用于FBG检测, 上海北加生化试剂有限公司试剂用于CRP、FIB等。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C反应蛋白 (hs-CRP) 是一种很敏感的急性时相蛋白, 正常情况下在血浆中也有极微量存在, 当机体合并各种炎症或创伤时, 就会产生急性时相反应, 血浆hs-CRP浓度显著升高。近期许多研究支持动脉硬化实质也是一种慢性炎性疾病。糖尿病人群动脉硬化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 其肢体动脉硬化常以下肢动脉病变为主。本实验结果显示, 单纯2型糖尿病组及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足组hs-CRP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而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足组hs—CRP也显著高于单纯糖尿病组。三者的区别经数据处理有统计学意义, 所以hs-CRP可以作为检测糖尿病及糖尿病足的指标之一。

糖尿病足多由糖尿病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和 (或) 感染因素导致, 是糖尿病最严重和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患者长期的高血糖状态, 可以使蛋白质发生非酶促糖基化反应, 从而引起血管内膜厚度增加。长期慢性炎症易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血液流变学发生异常, 加重动脉粥样硬化。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合并高胰岛素血症, 高胰岛素血症不仅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 也同时激发结缔组织的增生及各种生长因子在动脉血管壁的沉积, 促进内皮细胞的内皮素1基因表达, 增加内皮素受体数量和内皮素的缩血管作用。同时, 激活的血浆纤溶酶促进血浆凝固, 因此而造成机体组织缺氧、血流减缓, 血液淤滞等症状, 并易出现感染, 导致足部溃疡, 甚至坏疽。胰岛素抵抗时, 可使IL-1, IL-6, TNF-α等活性因子分泌增加, 造成平滑肌细胞增生及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进一步分泌TNF-α和IL-1, 使hs-CRP增加。糖尿病血管病变造成神经组织缺血低灌注, 再加上高血糖的糖毒性作用, 共同造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以上机制均可导致hs-CRP合成增加。感染也是糖尿病足患者经常合并的症状。而长期慢性炎症也可导致TNF-α及IL-1分泌增加, 促进肝脏合成hs-CRP。本实验结果表明, 单纯2型糖尿病组及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足组患者hs-CRP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且后者明显高于前者, 说明二者均有炎症存在, 且合并糖尿病足组的感染状况更为严重。研究结果还说明, hs-CRP浓度升高可以预示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血管并发症的可能性增加。此外, 糖尿病患者一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脂代谢紊乱, 血浆中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增加, 高密度脂蛋白浓度下降, 促进了血管壁脂质斑块的发生发展, 因此, 我们认为hs-CRP与脂代谢紊乱共同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加速糖尿病足的发生。故通过hs-CRP浓度与2型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足关系的研究, 我们认为可以为今后治疗糖尿病及糖尿病足多提供一些监测指标及判断依据。

摘要: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与糖尿病及糖尿病足患者的相关性。方法 测定42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23例2型糖尿病并糖尿病足患者血浆hs-CRP的水平 (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 , 并与28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①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浆hs-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0.05) , 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足组患者血浆hs-CRP水平明显高于单纯糖尿病组 (P<0.01) 。②患者血浆hs-CRP水平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呈正相关, 与高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结论 C反应蛋白可能是糖尿病及糖尿病足发生发展中的影响因素, 与血脂代谢紊乱共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从而导致糖尿病足。

超敏C反应蛋白临床检验意义 第9篇

【关键词】超敏C反应蛋白;疾病检验;意义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981-01

超敏C反应蛋白主要由肝脏合成,是一种全身性炎症反应急性期非特异性蛋白质,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作用。超敏C反应蛋白主要用于新生儿细菌感染、心血管疾病、肾移植等方面的检验及诊断。超敏C反应蛋白在血管炎性发生病变、感染急性期及组织损伤时出现增高现象,是疾病检验诊断的重要依据。检验时主要采用超敏感检测技术对患者的C反应蛋白进行检测。本文主要分析了超敏C反应蛋白检验在颅脑损伤、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儿童支气管哮喘方面的作用,现总结如下。1超敏C反应蛋白

在正常人的血清当中,超敏C反应蛋白的含量较低,当炎症发生时,血清中的超敏C反应蛋白就会明显升高。据相关研究表明,超敏C反应蛋白是炎症的急性期相反应标志物,如在发生急性局部缺血及心肌梗塞的情况下,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的含量呈升高趋势。可以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来对炎症进行诊断和治疗。2超敏C反应蛋白对于颅脑损伤的诊断

在颅脑损伤的情况下,患者血清中的超敏C反应蛋白会明显升高,可根据其升高持续时间及幅度来判断患者颅脑损伤程度及具体情况。如果在患者治疗过程中,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减少,则说明治疗效果良好。若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持续增加,或减少后再次增加,则表示患者的颅脑损伤情况恶化或治疗效果不佳。相关研究表明,通过检测颅脑损伤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可了解患者的疾病情况。颅脑损伤后患者血清中的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之所以会增加,是因为患者的某部分脑组织缺血>2h,造成白细胞介素释放,引发超敏C反应蛋白的产生。因此,可根据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持续时间及幅度,作为判断患者颅脑损伤程度的重要依据。超敏C反应蛋白对于患者的预后观察亦有重要作用。通过观察64例颅脑损伤患者发现,患者的损伤程度越严重,血清中的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越高。3超敏C反应蛋白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

相关研究表明,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是造成患者动脉粥样硬化重要因子。患者血清中的超敏C反应蛋白与脂蛋白进行结合,则会造成补体系统激活,产生自由基引发血管内膜损伤,导致血管痉挛出现及不稳定斑块脱落等现象。或因超敏C反应蛋白产生动脉内细胞造成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碍,引发血栓产生。有研究表明,通过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发现,其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与正常人群相比有显著性差距,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因此,可以根据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判断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硬化情况以及病情恶化程度。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越高,患者梗死的范围越广,预后效果越不明显。总而言之,超敏C反应蛋白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临床诊断具有指导性作用。4超敏C反应蛋白对于肾移植肾功能的诊断

研究发现,肾移植患者血清中的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可以有效反应患者的肾功能恶化情况。在患者发生急性反应排斥现象早期,可通过调节患者的免疫力达到降低急性排斥反应的作用,提高肾移植患者的存活率。超敏C反应蛋白的敏感性较高,可通过检测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反映患者的急性排斥程度。研究表明,在肾移植患者中,患者移植肾组织中的超敏C反应蛋白与肾移植手术后的急性肾功能下降和慢性肾功能下降密切相关。可以将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变化,作为患者急性排斥反应、免疫功能、及并发症产生的重要指标。因此,超敏C反应蛋白可以有效反映肾移植患者的移植肾功能稳定水平。5超敏C反应蛋白对于冠心病的诊断

有不少研究表明,在冠心病患者当中,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越高,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几率越大。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升高患者出现冠状动脉疾病的几率明显高于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正常患者[1]。通过观察87例冠心病患者发现,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可以有效反映患者心肌损害情况,超敏C反应蛋白与患者冠状动脉恶化程度紧密相连。患者血清中的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越高,发生心肌梗死的几率越大。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与冠心病其他指标检测相比较,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准确性高的优点[2]。因此,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对于冠心病的疾病诊断、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恢复具有重要影响作用。6超敏C反应蛋白对于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诊断

相关资料表明,儿童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中的超敏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健康人群,且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越高,支气管哮喘疾病病情越不乐观。儿童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间,超敏C反应蛋白会呈上升趋势,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反映患者的呼吸道症状情况,患者夜间咳嗽、喘息会影响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支气管哮喘发生后易引发呼吸道炎症的反复刺激,造成炎症细胞加剧,因此,可以通过检测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来判断支气管哮喘疾病具体情况[3]。在儿童支气管哮喘患者中,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可以有效反映患者肺功能减退情况,是儿童支气管哮喘临床诊断指标。在儿童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间,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呈明显上升趋势,疾病病情越严重,超敏C反应蛋白的含量越高。综上所述,超敏C反应蛋白是儿童支气管哮喘疾病的重要依据,可根据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判断患者的肺功能情况及呼吸道炎症程度,超敏C反應蛋白是儿童支气管哮喘疾病的临床诊断的重要指标。7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通过超敏C反应蛋白来反映及诊断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病情,为后续的治疗及预后提供参考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由于其敏感度,可用于上述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效果评估、预后评估当,超敏C反应蛋白在临床检验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参考文献

[1]闫俊杰,陈旭,刘杰.老年脑梗死与颈动脉斑块及超敏反应C蛋白的相关性分析[J].黑龙江医学,2012,14(08):124-125.

[2]代方英.检验超敏C反应蛋白、尿酸及血清胆红素,提高冠心病患者的诊断率[J].中国医药指南,2012,16(11):326-327.

c反应蛋白 第10篇

1、了解糖类、油脂、蛋白质组成的特点。

2、了解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

3、通过从实验现象到性质的推理,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4、通过对糖类和蛋白质特征反应的探究过程,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c反应蛋白 第11篇

1、口服后感觉到口渴、皮肤干

答:服用胶原蛋白后,体内的细胞新陈代谢功能加快,而代谢需要大量水分参与,个别人感觉到口渴是因体内水分不足,只需大量喝水持续7天左右,即可改善。

2、口服后感觉没瘦反而变胖

答:因肠道消化吸收功能不好,服用后个别人体态发胖,这是调整肠胃消化吸收功能营养加强,当持续服用一段时间后,身体免疫功能恢复正常自然恢复标准体态。

3、口服后感觉无法睡眠

答:因为调节中枢神经系统,补充脑组织营养,产生兴奋状态,持续1个半月之后就会好转,同时晚上的口服量要调整到早上服用。

4、口服用感觉拉肚子

答:胶原蛋白肽服用后加强肠道免疫系统功能,是清肠排毒的表象,同时体内湿寒气较重的人才会有,连续3—5天即可好转。

5、口服后比较正常,但过7天左右产生便秘现象

答:因为肠道粘膜修复正常,调整肠胃蠕动恢复正常产生的短时间便秘反应,继续服用10天左右,多喝水,就会调整正常。

6、口服后口腔溃疡认为上火

答:维生素缺少,胶原蛋白肽可以促进维生素吸收,配合大量吃蔬菜水果会更好地吸收。

7、口服后恶心,反胃,胃酸

答:冲服时用凉水调试,使胃部湿寒产生的反应,或因用热水和生水冲服后产生消化吸收,胃肠粘膜损伤,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差,调整肠胃时也会有个别人产生反应。

8、口服后食欲增加

答:胶原充足胃肠蠕动功能增强,胃粘膜消化吸收功能正常,食欲增加。

9、口服后食欲增加

答:代表胃肠残留杂质过多,调整胃黏膜消化吸收功能产生的正常的饱腹感,清理胃肠道代谢排毒的过度反应。

10、口服后心跳加速、心慌反应 答:增加心脏的泵血功能的正常恢复。

11、使用胶原蛋白肽之后产生红疹、痘痘、脓疱。

答:

1、全身出现红疹,痘痘:胸口、后背、面部身体上胸口出现的证明体内肺气心脏功能不足的反应,后背根绝反射区判断,面部出现观察是否以前使用过激素性化妆品,是否口服过激素产品,是否皮肤敏感。(备注:以上问题持续口服即可改善,改善较快的在7天左右,改善慢要持续1个月左右),外用产生

1、红疹:是否皮肤敏感,减量使用一个星期即可改善,若继续严重停止外用加强口服调整;

2、痘痘:营善过盛减量使用即可,或本身就是痘痘皮肤,促使经胞新陈代谢加快痘痘催快早熟;

3、脓疱:营养过盛减量使用即可,是否使用过激素性化妆品,产生排毒代谢反应,继续减量使用一个星期即可改善,若继续严重停止外用加强口服调整。

4、刺痛微痒:因为皮肤营养缺乏,水分不足,营养补充分后会有暂时的刺痛微痒的反应,15分钟后皮肤就会转换正常现象,最慢2小时后反应。

12、服用后当天产生全身浮肿

答:

1、口服量减量观察改善,改善后平稳调整一段时间再次加量口服。

2、若减量后没有改善则检测是否观异体蛋白过敏排斥,马上停止口服。

6、口服后口腔溃疡

c反应蛋白 第12篇

泛素/26S蛋白酶体途径与显花植物自交不亲和反应

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离不开短命调控蛋白的`有选择性降解,其中一种重要的降解方式就是泛素/26S蛋白酶体途径.在这个途径中,泛素(ubiquitin)和26S蛋白酶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被降解的蛋白会通过E1-E2-E3酶接合反应由Ub进行标记,随后标记蛋白会被26S蛋白酶体识别并降解.自交不亲和反应也正是通过此途径实现的,ARC1(arm repeat containing 1)和SCFs(skp1-cul1-F-box-proteins)作为E3s分别在孢子体自交不亲和和配子体自交不亲和反应中起作用.本文综述了就泛素/26S蛋白酶体途径的组成及其在自交不亲和反应中的作用.

作 者:于晓敏 蓝兴国 李玉花 Xiaomin Yu Xingguo Lan Yuhua Li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花卉生物工程研究所,哈尔滨,150040刊 名:植物学通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BULLETIN OF BOTANY年,卷(期):200623(2)分类号:Q94关键词:26S蛋白酶体 蛋白质水解 泛素 自交不亲和性

c反应蛋白 第13篇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例资料

本院住院患者80例清晨空腹静脉采血5ml,2h内分离样本取血清2ml待检,其中肝病患者20名,男性10名,女性10名,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1岁;肾病患者16名,男性6名,女性10名,年龄10~55岁,平均年龄35岁;急性炎症感染患者20名,男性11名,女性9名,年龄1~68岁,平均年龄34岁;外科手术病人10名,男性6名,女性4名,年龄8~54岁,平均年龄33岁;肿瘤病人14名,其中男性8名,女性6名,年龄4~63岁,平均年龄32岁。同时取无任何临床症状,经体检检查结果正常的血清43份做对照血清。

1.2 试剂和仪器

1.2.1 血清前白蛋白:

采用日本奥林巴斯Au-2700仪器进行分析测定,试剂购自温州津玛生物科技(东瓯试剂),正常参考值250~400mg/L。

1.2.2 C-反应蛋白:

采用美国德灵公司生产的BNP特种蛋白分析仪,试剂购自德灵公司,正常参考值0~5mg/L。

1.3 方法

1.3.1 血清前白蛋白(PA):

免疫透射比浊法。原理:测定一定体积的溶液通过光线量,当光线通过时,由于溶液中存在抗原抗体复合物粒子对光线的反射和吸收,引起透射光的减少,测定的光通量和抗原抗体复合物的量成反比。光通量越多,抗原抗体复合物越少。

1.3.2 C-反应蛋白(CRP):

散射免疫比浊法,指一定波长的光沿水平轴照射,通过溶液时遇到抗原抗体复合物粒子,光线被粒子颗粒折射,发生偏转,光线偏转的角度与发射光的波长和抗原抗体复合物颗粒大小和多少密切相关。散射光的强度与复合物的含量成正比,即待测抗原越多,形成的复和物越多,散射光越强。

2 结果

患者血清前白蛋白与C-反应蛋白检测结果见表1。通过对80例患者进行血清前白蛋白和C-反应蛋白检测,结果疾病组血清前白蛋白含量为(105.0±86.4)mg/L,正常对照组血清前白蛋白含量(309.0±38.6)mg/L,疾病组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其中肝病患者血清前白蛋白含量(186.0±82.0)mg/L;肾病患者血清前白蛋白含量(207.0±62.0)mg/L;外科疾病患者血清前白蛋白含量(177.4±61.0)mg/L;肿瘤患者血清前白蛋白含量(202.7±38.7)mg/L;急性炎症患者血清前白蛋白含量(112.0±60.0)mg/L。疾病组C-反应蛋白含量为(41.2±36.8)mg/L,正常对照组C-反应蛋白含量(1.7±1.3)mg/L,疾病组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其中肝病患者C-反应蛋白含量(30.9±22.0)mg/L;肾病患者C-反应蛋白含量(24.7±22.6)mg/L;外科疾病患者C-反应蛋白含量(48.0±26.9)mg/L;肿瘤患者C-反应蛋白含量(15.9±12.1)mg/L;炎症感染患者C-反应蛋白含量(79.0±48.0)mg/L。

3 讨论

血清前白蛋白是由肝细胞合成一种血清蛋白质,因其在pH8.2~8.6缓冲液中电泳比白蛋白快故名血清前白蛋白,分子量约为5.5万,沉淀系数3.9[1]。血清前白蛋白是一种急性负时相反应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清和脑脊液中,它虽然主要由肝脏合成,但在胰腺、肾近曲小管和视网膜及脉络组织有分布[2]。在肝脏受到损害时,白蛋白及血清前白蛋白合成减少,血清前白蛋白半衰期短,肝脏在代偿初期时,合成就已经受阻开始降低,当肝脏失代偿期时血清前白蛋白降低更为明显,较白蛋白更为敏感,所以测定血清前白蛋白更具有临床意义。血清前白蛋白其下将程度与肝细胞受损程度呈正相关,肝功能损害程度越严重,血清前白蛋白越低[3]。本实验中肝病患者血清前白蛋白含量为(186.0±82.0)mg/L,较正常对照组偏低,符合上述理论。C-反应蛋白于1930年由Tillett 和Francis首先发现一些病人血清能和肺炎链球菌荚膜C-多糖物质,在钙离子存在下形成复合物,产生沉淀反应并将其命名为C-反应素。1941年经Avery测定后确认在血清中形成沉淀反应的是一种蛋白质,即将其定名为C-反应蛋白[4]。C-反应蛋白由5个完全相同的呈球形的单体以非共价形式构成平面对称的环状五球体,相对分子质量为11 800[5]。在肝组织受到损伤时C-反应蛋白增高,在本实验中C-反应蛋白较正常对照组偏高结果为(30.9±22.0)mg/L,说明肝病患者存在一定的炎症应急激反应。

慢性肾功能不全病人血清前白蛋白含量较正常偏低,本实验中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血清前白蛋白较正常对照组偏低,血清前白蛋白结果为(207.0±62.0)mg/L,可能与慢性肾功能不全病人治疗中限制蛋白质摄入,血清前白蛋白肾脏排出量大于生成量有关[2]。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C-反应蛋白较正常对照组偏高,结果为(24.7±22.6)mg/L,可能与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存在感染或者微炎症所致。在脑外伤以及其它外科疾病时,血清前白蛋白降低明显,在本实验中,结果较正常对照组低,含量为(177.4±61.0)mg/L,且血清前白蛋白降低有明显的手术治疗指征,而且血清前白蛋白作为一种负性时相反应蛋白,能灵敏地反映记忆的应激状态。而C-反应蛋白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组织损伤时C-反应蛋白浓度变化幅度增大,本次实验结果外科疾病病人C-反应蛋白较正常对照组升高明显,结果为(48.0±26.9)mg/L。血清前白蛋白也是评价人体营养状态很好的指标,营养不良早期,其血清浓度明显下降,恶性肿瘤是消耗性疾病,因而其血清前白蛋白的浓度较低,本实验结果较正常偏低为(202.7±38.7)mg/L。血清中C-反应蛋白在肝细胞合成,被前炎性因子白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TNF)所上调,而这些前炎性细胞因子与肿瘤生物学行为又有密切有关[6,7],在本次肿瘤病人实验结果较正常对照组增高,结果(15.9±12.1)mg/L。

急性炎症、细菌感染时血清前白蛋白作为负时相反应蛋白可迅速降低,血清前白蛋白还用以鉴别细菌或病毒感染,动态观察血清前白蛋白含量的变化,还可了解病情的变化,作为判断抗生素疗效和预后的一种指标[8]。本实验中,炎症感染患者血清前蛋白结果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减低,结果为(112.0±60.0)mg/L,如果血清前蛋白继续保持低水平或进一步降低,提示预后不良[4]。C-反应蛋白在炎症反应中,白细胞吞噬细菌并导致白介素释放,促使肝脏不断产生C-反应蛋白使其含量成倍上升,C-反应蛋白在炎症后6~8h显著升高,C-反应蛋白可作为细菌感染早期诊断指标。C-反应蛋白是一种正时相反应蛋白,它和血清前白蛋白是相对应的[9]。本次实验中炎症患者C-反应蛋白结果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结果为(79.0±48.0)mg/L。由此可见,在炎症感染时,血清前白蛋白降低,C-反应蛋白增高比其它疾病变化显著。C-反应蛋白作为急性时相反应是一个极灵敏指标,在急性心肌梗死、创伤、外科手术恶性肿瘤、炎症感染时迅速升高,所以在检测血清前白蛋白同时联合检测C-反应蛋白,对肝病、肾病、糖尿病、消化吸收障碍、严重创伤、恶性肿瘤等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预后有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通过对血清前白蛋白检测,评价血清前白蛋白在临床多范围应用方面的重要性,以及和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血清前白蛋白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C-反应蛋白采用散射免疫比浊法。结果: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检测结果为(105.0±86.4)mg/L,较正常对照组偏低,和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0.01)。患者C-反应蛋白检测结果为(41.2±36.8)mg/L,较正常对照组偏高,和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0.01)。结论:血清前白蛋白含量在肝病、肾病、脑外伤、急性炎症感染等患者中明显降低,C-反应蛋白的含量明显升高,两者联合检测在指导临床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方面是一个敏感指标。

关键词:血清前白蛋白,C-反应蛋白,炎症,急性时相反应蛋白,肝损害

参考文献

[1]王能河,童雪瑾,毛开新,等.血清白蛋白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医学检验杂志,1990,5(2):76-78.

[2]徐旭,肖君,刘耘,等.血清前白蛋白与白蛋白结果比较分析及临床应用探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2,1(4):234-236.

[3]王能河,柯于强.血清前白蛋白检测及其在肝脏损害中的意义(J).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2005,3(1):16-17.

[4]朱国利.C-反应蛋白检测与临床应用(J).江西医学检验,2006,24(5):445-447.

[5]安有芬,唐仁满,程安珍.定量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价值(J).西藏医药杂志,2002,23(3):48-49.

[6] Hu RH,Lee PH,SC.Secretion of acute-phase proteins before andafte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resection(J).Formos Med Assoc,1999,98(2):85-91.

[7] Fujita T,Hara A,Yamazaki Y.The value of acute-phase proteinmeasurements after curative gastric cancer surgery(J).ArchSurg,1999,134(I):73-75.

[8]郭旭.血清前白蛋白测定的临床价值(J).淮海医药,2006,24(5):446-448.

超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应用概况 第14篇

【关键词】超敏c反应蛋白 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593.2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266-02

C反应蛋白(CRP)是由肝脏和上皮细胞产生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极微。它的升高可以提示许多炎症事件的发生,随着CRP在一些疾病中生理病理的研究进展。大量的臨床研究表明,它在冠心病、心脑血管疾病,感染性病及糖尿病等多种疾病诊断和预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在对超敏c反应蛋白在各种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研究。

1 超敏C反应蛋白质与感染性疾病

大量临床研究证实,超敏C反应蛋白质不仅能灵敏地鉴别感染的类型,而且可通过超敏C反应蛋白质测定判断感染的严重程度。当机体被细菌感染时,血清中的超敏C反应蛋白质浓度明显升高,升高的幅度与细菌感染的程度相符合。而被病毒感染时,超敏C反应蛋白质增高不明显,血清浓度正常或轻微升高。特别是小儿感染性疾病,超敏C反应蛋白质可灵敏地鉴别感染的类型。 超敏C反应蛋白质在正常人的血液中的含量极其微少,且超敏C反应蛋白质测定不受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和激索的影响,可直接反应机体的感染程度。直到病症得到控制、炎性反应得到吸收时CRP水平才下降,故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质水平对鉴别小儿疾病性质非常有意义[1]。Sasaki K, Fujita I[2]等的研究表明,在感染的急性期,可以同时监测超敏C反应蛋白质和寡聚腺苷合成酶,将超敏C反应蛋白质与寡聚腺苷酶比值的10倍作为一个鉴别指标,在细菌感染时该指标为3.9-50,而病毒感染时明显降低为0-0.9,这个指标可以在发病最初的5d内测定,从而区分感染的类型。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赢得时间。

超敏C反应蛋白质升高持续时间与几乎与病程相当,一旦疾病恢复,超敏C反应蛋白质含量即迅速下降,对临床预测病情有很好的帮助。 郜小岳, 张维莲等[3]通过对超敏C反应蛋白对血液病患者细菌真菌感染鉴别的研究显示,超敏C反应蛋白质的变化水平可了解病情的发展方向,如超敏C反应蛋白质值下降缓慢、徘徊不定或骤然升高,说明可能合并其他感染或治疗无效。若超敏C反应蛋白质持续升高或再度回升,提示病情不稳定,必须予以重视。为此,在病程中作一系列的超敏C反应蛋白质测定,对观察病情是否加重、及早发现并发症及治疗监控等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此外,超敏C反应蛋白质还能用来观察抗生素的疗效。

2 超敏CRP与心血管疾病

2.1超敏CRP对健康人群首发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

[4]前瞻性研究证实,超敏C反应蛋白质不仅可用来评估未来6~10年出现心血管疾病发作的危险性,而且还是首次发生心血管疾病危险性的非常有效的预测指标。VanderMeer等[5]对临床超敏C反应蛋白质常规检测在预测冠心病发病的危险性作用进行研究,他们将超敏C反应蛋白质与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校正了年龄和性别因素的影响后,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性超敏C反应蛋白质高值人群是低值人群的2倍,在校正了传统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后,超敏C反应蛋白质的预测价值增加不明显。这是因为hsCRP的敏感性较高,但特异性不尽如人意,因此在临床上用于疾病预测时,还要与其他危险因子综合考虑,才能获得更准确的结论。在众多变量分析中,如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及各种生化指标中,超敏C反应蛋白质和TC/HDLC有单独的预测价值,而且hsCRP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明显高于传统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如血脂、脂蛋白、载脂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等。对[6]240例冠心病患者联合应用超敏C反应蛋白质浓度和TC/HDLC 2种指标判别,对冠心病患者的诊断阳性率(95.0%)高于分别应用hsCRP(85.0%)、TC/HDLC(76.7%)单一指标。虽然hsCRP与血脂均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但研究表明:两者联合预测模式是目前冠心病危险评估的最佳模型。

2.2 超敏CRP对冠心病患者再发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

不管在住院期间或出院时,超敏C反应蛋白质检测对于冠心病患者再发心血管事件均有预测价值。[7]对72例AMI患者心功能按Killip分级测定CRP峰值,心脏事件组(包括出院后随访6个月内的心衰、再发心梗,严重心律失常、住院期间及随访期内的死亡)与出院后随访6个月内无心脏事件组相比,血清CRP峰值差异非常显著(P<0.01),检测CRP峰值水平除反映患者当时的心功能状态以外,尚可作为评价患者的近期预后指标之一。李爱华等[16]对170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研究发现,CRP可以判断冠心病的严重程度,是冠心病形成的独立危险因子。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CRP>4 mg/L,提示预后不佳,易发生急性心血管并发症,应积极预防。在UA患者中早期使用氟伐他汀可减少斑块炎症,加强斑块的稳定性,防止新的粥样斑块形成,减少急性心血管并发症的产生。从目前的资料看,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冠心病患者入院时hsCRP>10 mg/L提示再发事件可能性大,出院患者hsCRP>3 mg/L即有预测价值[8]

3 超敏C反应蛋白质与脑血管疾病

超敏C反应蛋白质作为反映血管炎症状况的非特异性指标,在评估脑血管疾病患者危险性及预后方面有一定价值。超敏C反应蛋白质可与脂蛋白结合而激活补体系统,继而产生大量终末攻击复合物,造成血管内膜受损,细胞损伤,并可造成机体凝血—纤溶机制失衡,增加脑血管缺血事件的危险。研究显示,急性脑卒中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质水平显著升高,脑梗死与脑出血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超敏C反应蛋白值与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均呈显著相关:超敏c反应蛋白值与收缩压、空腹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呈显著正相关[9]。

另外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质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证实超敏C反应蛋白质水平升高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对于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脑血管病高危人群,超敏C反应蛋白质水平的明显升高预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和破裂,可作为脑梗死发生的重要预测指标[10]。还有研究结果表明,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的高低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正相关,提示超敏C反应蛋白可以作为判定患者病情轻重的指标之一[11]。超敏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相关,早期监测超敏C反应蛋白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有警示意义[12]。

4 超敏C反应蛋白质与糖尿病

临床研究表明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质水平与糖尿病存在协同作用,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质水平升高的人群易患糖尿病,而糖尿病病人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质水平普遍升高。1-型糖尿病人群的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质水平与糖化血红蛋白A1c、总体血脂控制情况显著相关。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胰岛素抵抗、脂代谢障障、腹壁多脂症等高代谢综合征表现时,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质水平也相应升高。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质明显高于单纯糖尿病患者,而单纯糖尿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质又高于正常水平。这些均提示超敏C反应蛋白质作为炎症介质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特别是2型糖尿病,病死率和致残率极高。2-型糖尿病是免疫和慢性炎症性疾病[13],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重要微血管并发症之一。近年来的研究认为糖尿病肾病是一种低度炎症性疾病,发病原因是在代谢紊乱与血流动力学机制基础上,慢性炎症是其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14]。因而探讨亚临床炎性反应在代谢综合征、肥胖与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具有广泛用途。糖尿病患者因高血糖、游离脂肪酸增加和胰岛素抵抗,直接损伤到血管内皮,由于血管收缩、炎症反应、脂蛋白沉积、泡沫细胞脂质斑块形成和血栓形成,从而产生动脉粥样硬化和发生大血管病变。

因而超敏C反应蛋白质作为一个低水平炎症的重要筛选指标,对于预测2型糖尿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及在其治疗和预后中的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其优于单独检测血脂来判断这方面的作用。因此,定期联合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质及血脂,对于减少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以及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患者的早期诊断、预防、治疗及预后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5 超敏C反应蛋白质与颅脑损伤

超敏C反应蛋白质可以用来观察颅脑损伤的程度和疗效。国内张吉平,王长平等[15]对129例颅脑损伤患者不同时期超敏C反应蛋白质的变化研究显示,颅脑损伤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质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且伤情越重,升高越明显。这说明超敏C反应蛋白质不仅是一种疾病标记物,同时也参与创伤性疾病的致病过程,且创伤越严重,伤情越重,超敏C反应蛋白质的下降速度越慢。超敏C反应蛋白质蛋白会随伤情的好转而逐渐下降。可见,颅脑损伤后超敏C反应蛋白质升高幅度和持续时间是反映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和观察疗效的理想指标,对判断伤情轻重、预测预后有重要意义。

6 降低超敏C反应蛋白质的临床意义

目前有研究显示:阿司匹林可以明显降低血浆CRP。预防心肌梗死的作用在CRP浓度最高时最强,这种作用随着CRP浓度的降低而降低。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物(他仃类药物)可以通过降低超敏C反应蛋白质浓度来抑制炎症反应,阻碍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进程,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同时也可减少新发2型糖尿病。国内的研究也认为,联合普罗布考用药后,急性冠状动脉硬化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质降低幅度较单独治疗组大,提示二者联合可能有进一步抑制ACS患者炎症反应、稳定斑块的作用[16-17]。

总之,超敏C反应蛋白质作为炎症标志物之一,由于其在血液中浓度一般相对稳定,不受放疗、化疗、皮质激素治疗影响。同时检测不受时间的影响。随著检测方法的更新和精确度及灵敏度的提高,目前超敏C反应蛋白质的应用领域己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拓展到心脑血管疾病以及代谢性疾病的预测、诊断和监测等多方面,随着超敏C反应蛋白质标准化的检测技术的发展,其临床应用前景将会更加广阔,这需要我们不断深入研究和探索,使超敏C反应蛋白质能更好的为大众的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 陈自武.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与外周血碱性磷酸酶积分在细菌感染中应用探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8):572.

[2] Sasaki K,Fujita I, Hamasaki Y, et al. DiferentiaLing between bacterial and viral infection by measuring both C-reactive protein 2'-5'-oligoadenylate synthetase as inflammatory markers[J]. Infect Chemother, 2002, 8: 76-80.

[3] 郜小岳, 张维莲,宫敬智.超敏C反应蛋白对血液病患者细菌真菌感染鉴别的意义[J].华北国防医药,2010,22(1):25.

[4] 刘刚.冠状动脉硬化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及胆红素检测的临床意义.蚌埠医学院学报,2007,32(5): 614-615.

[5] 万惠,姚伟峰.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与超敏c反应蛋白及脂联素相关性研究[J].右江医学,2006,34(5): 459-461

[6] 王茸,肖春洁.超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J].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8,5(5): 432-433.

[7] 奚耀,钱义明,顾晓刚,等.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血浆脑钠肽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相关性的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07,27(6):524-526.

[8] 李波,王学敏,李献良.超敏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相关性研究[J]. 山东医药,2007,47(19):102-103.

[9] 周伟君,童建菁,叶静等.超敏C反应蛋白与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7,19 (6): 325-328.

[10] 林忠荣,林德琳.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华中医学杂志,2008,32 (2): 135.

[11] 詹建梅,俎德玲.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J]. 心脑血管病防治,2007,7(5):334-335.

[12] 薛静,吕丽霞. 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脂与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 血栓与止血学,2007,13(1):12-13.

[13] 张恩丽,岳卫平,柴华旗.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外周血超敏C反应蛋白、脂蛋白等生化指标的变化及意义[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9):4558-4559.

[14] 杨世峰,尹爱萍.C反应蛋白与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8,14(3):432-434.

[15] 张吉平,王长平,刘颉,等.超敏C反应蛋白与颅脑损伤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学检验杂志,2007,8(5):329-330.

[16] 谢荣宇.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及血脂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1): 61-62.

上一篇:村综治专干个人年度述职报告下一篇:我成长在围城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