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贫困户标准

2024-05-31

贵州省贫困户标准(精选6篇)

贵州省贫困户标准 第1篇

贵州省贫困户返贫申请书

村(居)委会:

我家住组,家庭人口人,年识别为贫困户,年脱贫,现因,特申请为返贫户。

所需资料:

:201年月日

申请人(签字)1.返贫申请书 2.收支调查表

3.村指挥部会议记录、签到册 4.公示图片

5.因病、因灾返贫的佐证资料

贵州省贫困户标准 第2篇

《贵州省贫困户登记表》(印刷版)

登记表填写说明:

1、登记表中,所有填写内容均需按指标解释内容,据实填写。例:性别:填写“男”。

2、登记表中,多选或单选项,要在选项前□中打“√”。

3、书写要规范、公正、整洁。

一、基本情况

家庭住址填写农户住址所在地实际县(市、区、特区)、乡(镇)、村、村民组名称,可以使用本地区划名称。

户主姓名是指农户户口本上户主姓名。

联系电话是指能够联系到贫困农户本人的固定电话或手机等移动电话。

开户银行和银行账号是指贫困农户用于存取各类到户补贴资金所使用的具体银行名称以及存折或银行卡号码。

(一)家庭成员情况

A1识别标准(单选):国家标准、省定标准。国家标准贫困户是指家庭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300元(2010年不变价,相当于2013年2736元)的农户。省定标准贫困户是指各地扶贫领导小组结合实际确定,经由省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确定超出国家扶贫标准地方扶贫标准。由于我省统一执行国家扶贫标准,目前各地并未另行制定地方扶贫标准,因此,登记表统一填国家标准。为与国家建档立卡指标体系衔接,该指标对应国家指标体系“市定扶贫标准”。

A2计划生育户(单选):计生户、非计生户。是指育龄范围内具有《独生子女证》和《二女证》的农户或经县级计生部门甄别并出具证明的农户。

A3贫困户属性(单选):扶贫户、扶贫低保户。扶贫户是指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国家农村扶贫标准,有劳动能力或劳动意愿的农户。扶贫低保户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低保户。低保户、五保户家庭中有在校学生的,可以登记为扶贫低保户。两指标复选认定为扶贫低保户

A4姓名:填写家庭成员姓名,以本人身份证登记的名字为准。如无身份证,则以户口薄上登记的名字为准,未上户的新生儿童要登记学名。

A5性别:男、女。

A6公民身份号码(必填项)。采用二代身份证或户口本提供的身份证号码填写(18位)。无证者:需经乡镇级公安户籍部门甄别并出具身份证号码证明,方可填入系统。如果本人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二代),直接填写二代残疾人证号码(第二代《残疾人证》采用全国统一编码,由18位身份证号加1位残疾类别和1位残疾人等级代码,共20位代码组成)。

A7与户主关系:户主、配偶、之子、之女、之儿媳,之女婿,之孙子,之孙女、之外孙子,之外孙女,之父,之母、之岳父,之岳母、之公公、之婆婆、之祖父、之祖母、之外祖父,之外祖母,其他。A8民族:以本人身份证登记民族为准,如无身份证以户口薄上登记的民族为准。包括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撤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崩龙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穿青人”、“克木人”等未定族称共同体和原外国籍等依据身份证或户口本标注的民族属性填写,无身份证或户口本需要经乡镇级公安户籍部门甄别并出具证明。

A9文化程度:文盲或半文盲、小学、初中、普通高中、技工学校、职业高中、中等专科、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

A10在校生状况:非在校生,学前教育、小学一年级、小学二年级、小学三年级、小学四年级、小学五年级、小学六年级、初中一年级、初中二年级、初中三年级、高中一年级、高中二年级、高中三年级、中职一年级、中职二年级、中职三年级、高职一年级、高职二年级、高职三年级、普通高等教育学生。

A11健康状况:健康或良好、一般或较弱、有慢性病、残疾。健康或良好指过去一个月身体健康状况良好。一般或较弱是指不能常年坚持劳动但又没有大病或其他确诊的慢性病。长期慢性病是指需要长期吃药治疗的疾病,如肝炎、肺炎、糖尿病、心脏病、癌症等,或需要经常住院治疗的疾病。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必须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一代证或二代证均可),并需与A6填写的第二代残疾人证代码呼应。无证者需经乡镇残联依据《农村残疾人简易识别手册》,甄别并出具证明,同意上报县级残联办理《残疾人证》,方可登记为残疾人。

A12劳动能力:普通劳动力、技能劳动力、丧失劳动力、无劳动力。普通劳动力是指16周岁及以上具有劳动能力,但没有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家庭成员。技能劳动力是指经过技术等级考试合格后,获得人社部统一颁发的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劳动力,可划分为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丧失劳动力是指由于疾病、残疾而丧失劳动能力。无劳动力是指16岁以下未成年人和超过劳动年龄已经无劳动能力。

对残疾人有劳动能力的界定应根据残疾人本人在生活生产中的实际情况准确判断,并在村民大会讨论和村委会核实中据实评判残疾人有无劳动力,避免主观上将残疾人直接列入无劳动能力的救助对象。原则上除一、二级肢体残疾人、精神残疾人、智力残疾人之外,其他类别和等级的成年残疾人都应视为有劳动力。A13务工状况:乡(镇)内务工、乡(镇)外县内务工、县外省内务工、省外务工、其他(包括在家务农、学生、军人等情况)等5类。

A14 务工时间:3个月以下、3个月—6个月、6个月—12个月、1年以上、无(在家务农、学生、军人等其它务工状况选此项)。

A15 是否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未参加。A16 是否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加;未参加。

(二)收支情况

A17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家庭年纯收入除以家庭常住人口数。其中家庭年纯收入指农户一年家庭总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减去生产经营费用总支出后的收入。数据应逐年更新。

G1务工收入是指调查贫困户家庭成员在外务工的所有工资收入。

G2生产经营性收入是指贫困户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通过生产生产经营活动取得的收益。分为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工业、建筑业以及第三产业。

请注意:(G1+G2)/贫困户家庭常住人口<家庭年人均纯收入

G3是否有贷款是指贫困户家庭是否获得小额扶贫到户贷款,注意要填写贷款额度。

A18各类补贴主要包含计划生育金、低保金、领取的养老保险、新农合报销医疗费、医疗救助金、生态补偿金,还包含政府、非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对农户转移的退休金、社会救济和救助、救灾款、经常性捐赠和赔偿,以及粮食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补贴等生产类补贴等;农户间的赡养收入、经常性捐赠和赔偿以及在外工作的本户非常住成员寄回带回的收入等。

A18a领取计划生育金是指按照《贵州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贵州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正案》和《贵州省农村计划生育节育奖励办法》规定,享受独生子女父母奖励优惠政策的贫困户在调查领取的奖励金总额。

A18b领取低保金是指按照《贵州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规程(试行)》规定,贫困户在调查被确认为低保户、五保户户,累计获得的低保金总额。

A18c领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是指按照《贵州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施办法》规定,贫困户在调查领取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养老金。

A18d报销医疗费是指按照新农户报销流程,贫困户在调查报销取得的医疗费用。

需要补充调查的指标:

医疗救助金是指按照贵州省民政厅下发《深入推进医疗救助制度建设加强医疗救助资金监管的通知》规定,贫困户中农村五保对象、六十年代初精简退职老职工、城乡低保对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乡重点优抚对象、城乡低收入家庭重病患者等获得的医疗救助资金总额。

生态补偿金是指贫困农户获得的退耕还林还草、草原生态奖补资金。

(三)住房情况

A19住房面积是指农村住户自有住房面积。但不包括仓库等作为生产用途房屋面积。无房户:住房面积为0,A22房屋主要结构和A23建房时间不填。

A20房屋主要结构:钢筋混凝土、砖混材料、砖瓦(砖木,砖,石窑洞)、竹草土坯(土窑洞)、其他。

A21建房时间是指住房建成完工的年份,只填写四位数的年份,如1978。如果是分期建成的房屋,以最先建成完工的年份填写。

A22主要住房是否危房是指贫困户主要居住的房屋在调查是否有住建部门按照规定确定为危房。

A23易地扶贫搬迁情况:已搬迁、需搬迁、其它。

(四)生产条件情况

A24耕地面积(亩)住户实际经营的全部种植农作物的土地面积。包括承包集体的耕地、家庭自营地(自留地、饲料地和零星开荒地)和转包他人耕地的面积,但不包括代他人临时耕种的耕地面积。包括因各种原因休闲和抛荒的耕地面积。

A24a有效灌溉的耕地面积(亩)是指具有一定的水源,地块比较平整,灌溉工程或设备已经配套,在一般年景下当年能够进行正常灌溉的耕地面积。包括承包集体的、家庭自营地及转包他人的耕地,不包括代他人临时耕种的耕地面积。G3b田(略)G3c土(略)

A25林地和桑园、茶园、果园面积(亩)是指包括生长乔木、灌木林、竹类的土地面积(含退耕还林面积)和种植桑园、果园、茶园的土地面积,包括承包集体和转包他人的土地面积,不包括代他人临时经营和租入土地面积。林地按用途可分为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防护林、特种用途林等。

需要补充调查的指标:

退耕还林面积是指从生态、社会、经济条件实际出发,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和沙化耕地转为林地的面积。注意与生态补偿金衔接。

A26牧草地面积(亩)是指农村住户实际经营的全部牧草地面积。包括承包集体的牧草地、家庭自留牧草地和转包他人牧草地的面积,但不包括代他人临时经营或租入的牧草地面积。牧草地指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用于畜牧业的土地,包括人工牧草地和天然牧草地。

A27水面面积(亩)是指经常进行经营活动的水产品养殖水面面积,包括承包集体的和转包他人的水面面积,不包括代他人临时经营和租入水面面积。

G4商品用经济作物面积是指是指包含水果、干果、木本粮油、茶、竹、中药材、用材林、食用菌以及花卉、种苗等特色经济林面积。与国家指标体系林果面积衔接。

G5生产用房面积是指用于生产的房屋。包括烤烟房、生产加工作坊、店铺、养殖圈舍等,不包括租入面积。

A28牲畜数量(头)以羊为基本单位,1大畜(牛、马、驴、骆驼等)=5小畜(猪、羊)。

(五)参加组织化和产业化情况

A29是否参加扶贫互助资金组织:是、否。扶贫互助资金组织(扶贫互助社)是指由贫困村村民自愿参加成立,在县一级民政局登记注册的非营利性互助资金组织。该组织负责互助资金的运行、管理和监督等。贫困村互助资金是指以财政扶贫资金为引导,村民自愿按一定比例交纳的互助金为依托,无任何附加条件的社会捐赠资金为补充,在贫困村建立的民有、民用、民管、民享、周转使用的生产发展资金。

A30投入互助金金额:参加扶贫互助资金组织时,村民自愿按一定比例交纳的互助金金额。

A31是否参与农业合作组织:合作社、龙头企业、协会、其他。

A32从产业中收益是指农户参与产业化所获取的收益。G6龙头企业带动收益是指农户参与产业化,通过“企业+农户”的形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后从龙头企业获取的收益。

(六)生活条件情况 A33燃料类型:(略)

A34是否通生活用电:是、否。是指农户能够使用电力资源进行生产生活。

A35饮水是否困难:是、否。饮水困难标准是指居民点到取水点的水平距离大于1公里或垂直高差超过100米,正常年份连续缺水70~100天;水源型氟病区为饮用水含氟量超过1.1毫克/升,当地出生8~15岁人群中氟斑牙患病率大于30%,出现氟骨症病人。

A36饮水是否安全:是、否。按照《农村饮水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规定,农村饮水安全分水质、水量、方便程度和保证率四项指标进行评价。四项指标中只要有一项指标低于安全或基本安全最低值,就不能定为饮水安全或基本安全。在水质方面,符合《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的为基本安全;在水量方面,每人每天可获得的水量不低于20-40升为基本安全;在方便程度方面,人力取水往返时间不超过20分钟为基本安全;在保证率方面,供水保证率不低于90%为基本安全。

G7距离村主干路距离是指贫困户距最近的乡村油路最近距离,不论乡村油路是否通达本乡(镇)、村。

G8入户路类型分为普通人行道路、普通泥土公路、砂石公路、水泥路面公路、沥青路面公路。

A37有无卫生厕所: 有、无。卫生厕所是指具有粪便无害化处理设施、按规范进行使用管理的厕所。卫生厕所要求有墙、有顶,贮粪池不渗、不漏、密闭有盖,厕所清洁、无蝇蛆、基本无臭,粪便必须按规定清出。

A38是否通广播电视:是、否。贫困农户是能收听到清晰悦耳的调频广播,收看到图像稳定的无线、有线电视节目。

A39拥有耐用消费品情况:(略)

二、致贫原因

A40致贫原因(最多2项)是指贫困户致贫的主要原因。包括因灾、因病、因残、因学、缺技术、缺劳力、缺发展资金、缺土地、交通条件落后、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其他(除以上原因之外,用文字标明)。

三、帮扶责任人(识别之后)

A41姓名是指帮扶责任人姓名,一户可添加多个责任人。A42单位名称是指帮扶责任人所属的单位名称。A43职务是指帮扶责任人在所属单位的职务。A44单位隶属关系:中央、省、市(地区)、县(区)、区、县、街道(镇、乡)、街道、镇、乡、居民(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军队、其他。

A45单位性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其他。

A46联系电话是指能够联系到帮扶责任人的固定电话或移动电话。

A47开始帮扶时间精确到月份。例如:2014年3月。A48结束帮扶时间精确到月份。例如:2015年12月。A49备注填写帮扶责任人变更等情况。

四、帮扶计划(识别之后)

A50项目类别:基础设施、劳动力培训、劳动力转移、教育助学、疾病救助、灾害救助、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服务业、保险业、其他(自己填写)。

A51项目名称: 基础设施:修建基本农田、沼气池、危房改造、移民搬迁、牧畜圈舍、饮水池或小水窖、串户道路、其他(自己填写)。

种植业:水稻、玉米、小麦、大豆、马铃薯、红薯、蔬菜、药材、烤烟、油菜、甘蔗、棉花、花生、麻类、花卉、其他(自己填写)。

养殖业:家禽、猪、羊、牛、驴、水产、其他(自己填写)。

林果业:经济林、水果、干果、蚕桑、茶叶、油茶、其他(自己填写)。

劳动力培训:新生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成年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扶贫实用技能培训(本地)、贫困村创业人才培养。新生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是指初、高中毕业后接受全日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育且已注册学籍的或在人社部门登记注册的参加一年以上的新生劳动力培训。成年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是对有转移培训愿望的贫困家庭青壮年劳动力,在推荐优质培训机构中,由其自主选择,进行中、短期转移培训并获得结业证和职资资格等级证书。扶贫实用技能培训(本地)是指根据特色产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的使劳动力至少掌握1至2门种植、养殖等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其科学致富能力。可采取委托专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民技术协会、专家现场、农家乐培训。贫困村创业人才培养是指根据地方特色资源开发、扶贫产业发展的需要,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产业扶贫带头人等,采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办班或委托培训等方式,对有创业基础和创业意愿的群众进行创业技能培训。

劳动力转移:县内、县外省内、省外、国外。教育助学:教育补助、助学贷款、其他。疾病救助:(自己填写)。灾害救助:(自己填写)。

服务业:运输、餐饮、商铺、乡村旅游、其他(自己填写)。

保险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其他保险。

A52项目内容用简洁易懂的文字表述项目建设情况。A53计量单位:平方米、立方米、亩、头、只、辆、人、元、公斤、根、棵、口、其他(自己填写)。

A54项目规模是指受扶持农户计划实施项目的数量规模。

A55计划资金总额(元)是指受扶持农户计划实施项目所需的全部资金数量。

五、实施的帮扶项目(识别之后)

A56项目序号:非专项财政扶贫资金项目可根据项目开始时间,按顺序从“1”开始,依次增加。专项财政扶贫资金项目(扶贫部门商财政部门管理使用)使用扶贫开发信息化平台财政扶贫资金项目备案项目编号。

A57项目类别:帮扶项目按照实施顺序排列,并采用连线方式连接G15—G23等9项类别。

A58、A59、A60、A61参照A51、A52、A53、A54指标解释。

G24项目到户是指到户项目实施的起始。A62扶持资金总额是指到户扶持项目实际到位扶持资金数量和物资折款金额。扶持资金总额 = A60a财政专项扶贫资金 + A60b以工代赈资金 + A60c行业扶贫资金 + A60d社会帮扶资金 + A60e信贷资金 + A60f其他资金。

A62a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是国家财政预算安排用于支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村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国有贫困农场、国有贫困林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贫困团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扶贫对象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帮助提高收入水平,促进消除农村贫困现象的专项资金(不含以工代赈资金)。

A62b以工代赈资金是指国家专项安排,用于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包括修建县乡、乡村道路、建设基本农田、兴建小型农田水利、解决人畜饮水问题等,适当用于易地扶贫中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

A62c行业扶贫资金是指通过帮扶单位主动协调联系,筹集由各级政府部门计划安排的行业财政专项投入到户的资金。

A62d社会帮扶资金是指除各级财政专项、金融信贷扶持和行业扶贫资金外,累计通过帮扶单位发动扶贫村群众集资、当地外出成功人士捐助,以及以其他方式募集的社会扶贫资金总量,包括帮扶单位自筹资金。

A62d1帮扶单位自筹资金是指通过组织本单位干部职工捐助,整合本单位(部门)工作经费等方式筹集并投入到帮扶工作中的资金,与行业扶贫资金不要重复记录。

A62e信贷资金是指贫困户为实施到户项目,通过各种途径从银行或信用社等金融组织借贷的资金。

A62f其他资金是指除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行业扶贫资金、社会扶贫资金、信贷资金以外的资金。

A63投资单位是指行业扶贫资金主要投资部门。A64信贷的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业银行、贫困村互助资金组织、其他银行(自己填写具体银行)。

六、帮扶成效(识别之后)

A65项目序号要与A56项目序号相对应。

A66项目类别要填写该项目在A57项目类别中对应G15—G23项。

A67项目名称要与A58项目名称对应。

A68项目效益是指该扶贫项目实施后,该贫困户直接得到的实际效果与受益。

A65a项目效果详细填写方法见附表:《项目效益填写对照表》。

A65b项目受益是指该扶贫项目实施后,该贫困户受到的实际收益。

A68帮扶前照片是指单位对所帮扶贫困户现状的描述图片(2-3张)。

贵州省贫困人口的经济行为研究 第3篇

贵州省境内80%都是山区, 自然地理条件恶劣, 由于不沿海、不沿边、不沿江, 再加上劳动力、资金缺乏, 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 贫困问题比较严重。目前, 整个贵州省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下的人口仍然很多,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法、文献法等方法研究贵州地区贫困人口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等经济活动, 了解他们真实的贫困原因, 解决他们生存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这对于实现社会稳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2 基本概念和理论

2.1 贫困的概念

1899年英国著名的管理学家朗特里首次给贫困下了定义: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的经济收入不能满足所在社会“可接生活标准”的范畴;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定义贫困为:贫困人口创造收入能力和机会的贫困, 贫困意味着贫困人口缺少获取和享有正常生活的能力, 如果一个家庭的总收入不能够维持家庭所需的最基本的生存活动要求, 那么, 这个家庭就基本上陷入了贫困之中;贫困是个人、家庭和群体因缺乏资源 (物质的、文化的、社会的) 而被排除在其社会成员所能够接受的最低生活方式之外。这些都是在绝对意义上使用、根据最低的生存需求来定义的, 其中的贫困标准的确定是基于对维持个人或家庭的生存所需求的收入水平和食物需求两方面考虑的。本文中贫困的定义是指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以接受的最低标准, 不仅包括物质方面也包括精神层面的。

目前, 衡量贫困的指标国际上通用的是恩格尔系数, 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 恩格尔系数, 低于30%为“最富裕”。30%至40%为“富裕”, 40%至50%为“小康”, “50%至59%为“温饱”, 59%以上为“贫困”, “最富裕”、“富裕”、“小康”、“温饱”、贫困”这五个标准是国际通用的反映居民收入及生活水平的五个阶梯指标。

2.2 经济行为的概念

经济行为是指经济主体参与经济法律关系的过程中, 为达到一定经济目的、实现其权利和义务所进行的经济活动。它包括经济管理行为、提供劳务行为和完成工作行为等。在本文中重点研究的是贫困人口的经济行为, 一般可以理解为了生产活动而进行的人力资本、生产资本的投入, 比如购买拖拉机、种子、化肥等, 用于子女的教育费用, 为购买商品用于日常生活消费, 比如衣服、饮食、洗涮用品等, 以及投入人力资本和生产资本而活动的收入情况。

2.3 相关理论

马斯洛需求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 也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 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该理论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上的需求, 安全上的需求, 情感和归属的需求, 尊重的需求, 自我实现的需求。除了这五个, 还有另外两种需要, 分别是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他认为这两种需求介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另外, 他还着重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问题。

供需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动, 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曼昆则对供求定理的定义为:任何一种物品价格的调整都会使该物品的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更具体的解释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说, 从消费者角度说,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 在每一价格水平上, 消费者们愿意并能够购买的商品量;从厂家来说, 是指在一个价格水平下, 他们愿意生产并提供给市场的产品数量。

3 贵州省的贫困状况

贵州地处我国西部内陆地区, 是一个多民族、人口数量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省份, 属于喀斯特地貌, 土地较为贫瘠。同时,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 省内有49个民族成份, 贵州省的贫困发生率位列全国第一。在贵州省的88个县中, 有55个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发展“慢”是贵州省的基本省情。2012年, 贵州省GDP为6802亿元, 仅为全中国GDP总量的1.3%;农民人均纯收入4753元。据了解, 贵州省目前仍然是中国贫困面积最大、贫困程度最深、扶贫开发任务最重的省份。

随着近几年贵州省经济的不断发展, 贵州省人均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 但是与全国其它省份相比, 贫困状况仍然很严重。通过对贵州省大部分地区的抽样调查显示2009年贵州省收入水平、教育、医疗和保障情况如表1~表4所示:

从以上4个表可以大致看出贵州大部分山区的大部分人们的收入水平仍然很低, 贫困状况仍然很普遍, 医疗卫生保障上, 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贵州的医疗卫生状况和中小学教学条件仍然不让人满意。

4 贵州省的贫困人口经济行为研究

4.1 贫困人口的经济行为

贵州多山的特性使得贫困人口的生存状态十分恶劣, 贫困人口的经济行为主要反映在生产活动、消费购物、收入盈利。

4.1.1 生产活动。

贵州地区的土地比较稀缺和贫瘠, 地形多山地和丘陵, 平均每户和每个人的土地面积少得可怜。生产要素短缺是贫困地区农户面临的重要问题, 有些地方即便有耕作机器也不利于大面积推广。某些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呈逐渐下降的变化态势。由于贫困人口所处的环境和自身能力的限制, 获得资金相对比较困难, 即便能够获得资金, 但是由于土地和劳动力的缺乏, 仍然不能够有效改变贫困的状况。为了改变贫困的状况, 大多数农户都采用广种薄收和增加人力的方法, 但农户的这种行为也会带来以下后果, 一是由于仍然使用传统的工具和技术, 劳动力短缺, 这些简单的管理技能和生产技术使得要素流动效率极低。二是生态环境不断遭受破坏, 由于要扩大土地面积, 山区或者丘陵地带的植被会不断减少, 加上恶劣的天气, 山区的石漠化现象比较严重, 从而导致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频繁出现。农民的收益逐渐减少, 贫困问题进一步恶化。三是人力素质的下降和贫困户的近亲结婚状况严重, 地方发病率高。有能力的居民进一步外迁, 农村的智力资源不断丧失, 越穷越生, 越生越穷。过多的人口增长进一步加重了对粮食的需求。

4.1.2收入变化。

贫困地区收入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家庭户主个人素质的高低、家里劳动力的人数和家庭土面积。之前由于受地理条件的限制以及贫困地区的农户生产力素质较低, 传统农业生产收入增长缓慢。贫困人口收入增长过于缓慢, 已经严重制约了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投资能力。目前, 家庭户已经逐渐改变单纯依靠承包土地来增加收入的模式, 部分家庭已经开始外出打工或者在本地从事手工业。根据倪志伟的市场转型理论:人力资本的作用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教育的投资回报将会不断增加。贫困人口的教育水平和就业形式是造成农户收入和社会分化的直接因素。贫困人口的教育和教育水平越高, 该家庭改变收入结构的能力就越强, 收入增长的速度就越快。另外, 收入的变化也会直接影响贫困人口的生产和消费行为, 为了改善生活条件, 彻底解决贫困问题, 贫困的家庭户必须从源头抓起, 不断优化收入结构, 多渠道增加收入来源。

4.1.3 购物消费。

贫困人口消费行为的消费水平受家庭收入的直接影响。贫困地区的消费主要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两部分, 由于贫困人口生活消费的刚性需求比较大, 农户会把收入的大部分用于生活消费, 从而进一步挤占生产消费, 边际生产趋于下降, 生产带来的收益会得到削弱。由供需定理可知,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需求变动会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向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动, 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但是在贫困地区, 尤其是贵州的一些深山区, 由于交通不便, 物资短缺, 一种商品价格的调整对供给和需求的影响极小。另外, 贵州部分地区贫困人口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 很想与周围高收入农户比较, 讲究面子和自尊心。为了显示自己的消费实力, 借以显示自己的实力, 会做出不理智的消费行为, 这是不值得提倡的做法, 会进一步加剧贫困状况。

4.2 贫困人口各种经济行为的特点

贫困人口的经济行为表现为多种特点, 主要反映在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中。一是穷人在核算经济成本时, 一般来说会认为劳动力成本为零, 这是由该阶层和贫困人口的文化决定的;二是穷人的生产目标与一般意义上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不同, 他们追求的是产量最大化;三是穷人考虑的是生存理性, 粮食才是他们的核心需求, 价格几乎不影响他们的需求;四是穷人对土地拥有长期使用权, 土地作为生产要素, 是不存在货币成本的, 他们从事生产活动主要的投入要素是土地和劳动力, 在土地一定的情况下, 只有劳动力是可变的。

4.3 贫困人口各种经济行为产生的原因

4.3.1 生存第一是贫困人口经济行为围绕的核心。

贫困人口存在需求和供给严重不足的状况, 说得更具体点就是基本生理需求 (食物、水、空气、性欲、健康等) 和基本物质供给 (粮食、住房、看病、穿衣等) 之间的严重不平衡。他们进行各种经济行为的主导动机就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以维持生命的延续即“生存第一”。这也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最低层次要求, 当未满足生理需求的特征时, 穷人什么都不会想, 只想让自己活下去, 思考能力、道德观明显变得脆弱。例如:当一个人极需要食物时, 会不择手段地抢夺食物。例如人民在战乱时, 是不会排队领面包的。

4.3.2 土地是贫困地区经济活动来源的主战场。

土地是贫困人口的命根子, 目前来说, 贫困地区除了个别的外出务工, 基本上都依靠土地上的生产活动获得资金。它对于穷人来说是最重要的依靠,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它是农户世世代代不断传递下去的唯一物质基础。二是农民生存安全最可靠的保障, 具有比货币更强的保值增值能力, 不管外界如何变化, 只要有土地就不会太慌张, 俗话说“手中有粮, 心中不慌”, 这里的粮食就是土地的重要产物。三是穷人对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 对土地有着严重的依赖情结。穷人在左邻右舍的心目中的名声、身份、地位都与土地关联起来。

4.3.3 思想心理负担是其经济行为的主导。

由于自身贫困的原因造成的窘迫, 穷人的思想心理会出现不同的变化。他们的经济行为也会出现以下的现象:一是自甘堕落, 不想再改变落后和贫困的生存状态, 对学习新技术和知识的热情降低, 不再积极奋斗, 小农思想的狭隘一面展露出来。二是对于收入较高的农户心存羡慕, 对个人的地位和收入, 与其他富有阶层的差距表示愤怒, 对抗富人的心理越来越强烈。

5 减贫措施

5.1 改变贫困人口落后的思想文化观念

要努力动员社会力量大力支持贫困农村的文化建设, 加大电视广播等媒体的宣传力度。有条件的要建设村图书馆、文化大院、黑板报、乡文化中心、县文化馆等。开展农村文化站建设, 派遣文化流动车工程, 定时到农村的边远地区宣传扶贫政策等文化活动。开展文化、科技和卫生三下乡。引导农民群众的文化消费观念, 培养健康的消费习惯。不断通过电视进行普法宣传和技术培训。据统计, 因为宣传和培训力度不够, 全国约有70%已经成熟的农业技术无法进行大面积的推广和实施。

5.2 提高贫困地区人口与劳动力素质

在改变贵州山区贫困人口生存状况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增加山区小学的数量, 加大山区的教育投入, 做好返乡农民工培训工作, 积极开展从业人员培训, 鼓励外出难、文化程度偏低的富余劳动力, 特别是妇女积极加入到创业培训当中。要想改变山区人们的贫困状况, 最根本的做法就是要提高特困农户和劳动力素质。政府要组织部分贫困农户到其它地方参观学习。通过参观学习能够增长他们的见识, 找到差距, 不但能使他们产生改变现实生活的紧迫感, 又能增强他们改变自身生活状况的自信心。这种亲身经历、耳闻目睹的活动方式很容易在其他贫困户中产生较大影响, 其效果往往是政府的宣传、鼓动所起不到的。

5.3 选择正确的就业形式

正确转移贫困农户的过剩人口是增加其边际产出效应, 增加经济收入的重要措施。之前由于部分贫困地区实行计划生育工作做得并不到位, 每家每户的人口数量仍然很大, 如果全部集中到有限的土地上会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政府应做好引导这些剩余人口的就业观念, 对于家中有耕地且是重要劳动力的家庭户, 可以在农闲时外出到沿海地区打工, 农忙时回来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这样既增加了收入又不影响农业生产活动。农户家庭要自觉增加自身技艺, 增加自身务工时的价值, 加强与外界的接触。同时, 要改变自己“小富即安”的落后观念, 在生活有所改变的情况下, 不能因此产生安图享乐不愿再外出吃苦的思想行为, 要学会“居安思危”。

参考文献

[1]胡继连, 姜东晖.“穷人经济学”与“三农”问题[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01) .

[2]熊惠平.“穷人经济学”的公私博弈:农地权的分配范式[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6 (3) .

[3]夏永祥, 潘未名.中国地方性贫困原因新探[J]开发研究, 1993 (06) .

[4]王兆萍.穷人的经济行为—基于我国农村区域贫困人口的分析[J].经济学研究, 2005 (5) .

[5]吴园一.论我国贫困地区的经济行为与对策[J].无锡轻工业大学学报, 1996 (3) .

[6]王兆萍.贫困文化结构探论[J].求索, 2007 (2) .

贵州省反贫困策略研究 第4篇

【关键词】贫困;返贫率;反贫困策略

贵州省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是我国重点贫困省份之一,也是全国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之一。长期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力求改变贵州省贫穷落后的面貌。但是,贵州省贫困有着众多的原因:

1.贵州省贫困原因分析

1.1自然地理条件恶劣

贵州省位于云贵高原东部,山地和丘陵占全省土地的92.5%。全省耕地资源稀少,土地质量差,农业生产发展落后。由于人多地少,加上当地农民为了生存砍伐植被,使本来就非常严峻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石漠化现象非常严重。恶劣的自然地理条件严重影响和制约着贵州人民的生产发展,是导致人们生活贫困的基本原因。

1.2历史发展低

贵州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历史起点低,基础差。贵州省从明朝永乐11年开始有建制,是当时最穷的的一个行省。到了清朝,贵州仍是最穷的省,从建省到清王朝灭亡,有500年的历史,而贵州财政从未能够自给。新中国成立以后,贵州贫困的面貌一直没有大的改观,贵州省人均GDP长期居与全国后列,与其他省份有着较大的差距。

1.3人口增长过度

1953第一次人口普查时,贵州省总人口有1503.7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有1393.82万人。到2010年贵州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贵州省总人口数增加到3474.65万人,共增加了1970.92万人,平均每年增加34.58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2.30%。2010年,农村人口增加为2299.87万人,.增加了906.5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5.90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14%.过度的人口增长给土地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其增长超过了农业的增长,甚至出现了人均农业负增长的严重问题。人口的快速增长吞噬了增长所带来的成果,这一点不仅体现在农业生产中,在经济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有体现。GDP的增长速度慢于人口增长的速度,经济处于停滞状态,贫穷的依然贫穷。

1.4教育发展落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贵州人均受教育程度较低,尤其在广大贫困地区,入学率低,失学率高,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的现象很普遍。据统计,2009年在贵州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为32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3.38%。由于受教育水平低,人口素质难以提高,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贵州还存在着严重的人才流失现象,培养的人才更多的选择到发达地区就业,而外面的人才又吸引不来,这对贵州省的发展无疑又是一大损失。

2.贵州省扶贫开发面临的问题

随着工作的开展,贵州省扶贫开发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严峻。

2.1返贫率高

贫困地区经济结构单一,除农业外,一般无其他收入来源。贫困地区一般耕地质量差,导致农户农业收入低,抗灾能力差。一旦遇到自然灾害、重大疾病,这部分人口就有可能重返贫困。再加上政府的扶贫开发大多采取救济的方式,忽视了对贫困人口自我的发展能力的培养,致使贫困人口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加大了农民反贫的比例。

2.2相对贫困日益严重

虽然绝对贫困人口在减少, 但是相对贫困问题却日益突出。贵州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较低层次,目前仍然是全国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扶贫开发任务最重的省份。贵州与全国仍有着明显的差距。2010年,全省GDP为4594亿元,仅为全国GDP总量的1.15%;农民人均纯收入3472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8.7%;全省小康实现程度为59.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低17.7个百分点。

2.3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低

政府大多采取救济式的扶贫方式,从经济、物质上给予贫困人口帮助,而忽视培养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对农村教育、劳动力培训、医疗卫生等发面工作较为疏忽。由于贫困人口收入来源单一,而农业稳定性差,加上贫困人口持续发展和抵御风险能力差,在遇到外来风险时,很容易回到原来的贫困状态。

2.4生态环境恶化

贫困人口为了维持生计,对周围的环境进行掠夺式的开发。树木被砍伐,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层越来越贫瘠,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这反过来又加重了人们的负担,形成恶性循环。

3.反贫困策略分析

为进一步加快贵州省贫困地区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本文研究分析了贵州省反贫困策略,力求提供一些适合贵州省扶贫开发、具有实用性、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3.1强调扶贫开发到村到户

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贵州省的扶贫开发工作应该着重扶贫到村到户,而且把解决贫困农户温饱的各项指标也量化到户。采取动态的扶贫监测机制,及时有效的反馈出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以便政府能及时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实行扶贫到户的工作方式,例如:干部包扶到户、企业与农户合作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异地开发、移民到户等,使贫困人口能真正受益。

3.2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

坚持开发式扶贫,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支持、鼓励贫困地区群众改善生产条件,开发当地资源,发展商品生产,增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倡导和鼓励群众发挥自力更生的精神,提高群众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克服贫困农户中普遍存在的"等、靠、要"思想。开展科学教育,提高贫困农户的科技文化素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3.3落实扶贫工作责任制

我国的扶贫开发实行分级负责、以省为主的行政领导扶贫工作责任制。政府应提高对扶贫开发的重视程度,成立专门的扶贫开发工作机构,定期对扶贫开发工作进行考核评估,督促扶贫项目实施,及时发现问题,保证扶贫开发工作顺利进行。

3.4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

在贫困地区,由于人口数量增长过多、过快,人们常常采取以生态换生存的方式,使得贫困地区的植被大量减少,生态环境严重被破坏。因此,在贫困地区的开发中,政府应该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鼓励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环保农业。采取科技扶贫,改变贫困地区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的掠夺性生产,促进了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姜锡明,张航燕.西部民族地区反贫困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纵横, 2070,(4).

[2]贵州省统计局.贵州统计年鉴2001—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3]洪名勇.开发扶贫瞄准机制的调整与完善[J].农业经济问题,2090,(5).

[4]赵国芳.我国农村扶贫开发政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

贵州省贫困户标准 第5篇

据悉,这一由贵州省教育厅和省农村信用社推出的新型国家助学贷款,今年不再受放贷比例不超过当年被录取学生总数10%的限制,凡当年考取省内外全日制国家公办普通高校学生家长或法定监护人,均可向户口所在地的农村信用社申请。

同时,该省还改变了以往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主要针对考取省外高校的贫困大学生,省内高校须距生源地200公里以上的做法,今年无论省内省外、距离远近均可申请。

在扩大贷款范围的同时,还放宽了贷款条件,并提高了贷款额度。贵州省之前设定的贫困大学生标准为家庭人均月收入在150元以下,远低于国内其他省市。今年,家庭人均月收入在150元以上的信用户,也可以申请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其中,考取省外高校的最高额度为6000元,而考取省内高校的额度则由元提高到5000元。所申请的贷款可用于新生入学所需的各项费用,包括路费、学费、住宿费、生活费等。

贵州农村贫困现状调查 第6篇

(以盘县为代表)

一、盘县地理背景:

盘县位于贵州西部、六盘水市西南部,地处滇、黔、桂三省结合部,素有“滇黔咽喉”之称,周边与水城县、普安县、兴义市和云南省富源县、宣威市接壤。全境南北长107公里,东西宽66公里,总面积4056平方公里。全县辖6个街道、14个镇、7个民族乡。总人口118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9.2万,有汉、彝、苗、回、白、布依等27个民族;农业人口96万。县人民政府驻地红果经济开发区。

二、农村主要致贫原因:

(一)缺乏劳动力,家庭成员年老或残疾

缺劳力的贫困人口是扶贫工作的难点。目前,盘县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没有任何形式的医疗和社会保险,对农户而言,如果家庭中有残疾人、体弱或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成员,不仅对家庭没有收入的贡献,反而还增大支出,导致家庭长期陷入贫困之中,难以脱贫。我县现有贫困户中,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比重为34%,此类贫困户很难通过自己的努力脱贫,就是脱了贫也容易返贫,需要政府和社会对他们进行救助。

(二)长期患病或突患疾病和重病

贫困户中若有长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而医疗费用又居高不下,有的甚至债台高筑。对贫困农户来说,生病以后,常常是小病扛,大病拖,对不能再扛、不能再拖的病,治疗费用就成了这些农户的沉重负担,这类贫困户因为长期积累的医疗费用和长期生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自身无精力和信心摆脱贫困。

(三)自然环境较差,资源缺乏

我县占三分之一的农户地处山区,其中有12.5%的贫困人口生活在山区,农户居住分散且远离场镇,交通不便,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贫困户经济的发展,对生活在很差的自然环境中的贫困户采取常规扶贫措施,往往会因为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自然环境而效果较差。

(四)缺资金,缺项目

缺资金、缺项目的贫困农户的经济状况一般都处在脱贫的临界线上,对此类贫困户采取帮扶措施容易见成效,针对这类贫困户,应从提供增收项目,提供资金、信息方面给予帮助,使其尽快摆脱贫困。

(五)劳动力文化素质差

由于种种原因,许多贫困人口因贫困而失学,又因失学而成为新一代贫困人口,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既是贫困的结果,又是造成贫困的原因。调查结果表明,贫困农户的劳动力文化素质状况较差,贫困人口中文盲率为48.5%,贫困人口平均受教育时间2.92年,大大低于全县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由于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外出打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缺乏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六)自然灾害是造成贫困和返贫的重要原因

有的农户本来家庭经济状况就差,超过贫困线就不远,若遇天灾人祸,如种植业减产减收,养殖业遇瘟疫,或因家庭成员突然伤残、死亡或其它自然灾害等,就可能造成贫困或返贫。

(七)供养子女读书

因供养子女读书而致贫的,他们占贫困人口的5.9%,这类贫困户随着子女成长,读书毕业和就业后,一般都能摆脱贫困,通过采取帮扶措施也容易见到成效。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大

通过扶贫措施难以摆脱贫困的农户,主要是缺乏劳动力的伤、残、病和五保户中的贫困人口,他们所占比例也相当大,为60%。其次是居住在交通不便,信息不灵,自然资源缺乏,生存条件较差的边远山区的贫困人口,他们想脱贫因受自然条件制约,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财力不足,扶贫资金缺口大

县乡两级财政比较困难,绝大部份乡镇是贫困财政,由于财力不足,扶贫资金投入甚微,甚至根本没有投入,使贫困人口脱贫难度进一步加大。

(三)贫困户主观脱贫意识差,没有危机感

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决心。部份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消极保守,思维观念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没有发展动力,安于现状。党政机关党员干部踊跃为贫困户捐物捐资,部份贫困户便产生严重依赖思想,甚至少数人认为,机关干部为贫困户捐物、捐钱是应该的,反正他们吃不完、用不完。

(四)两年脱贫计划时间紧、任务重

贫困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存在于任何社会制度的国家,旧的贫困户消除了,新的贫困户又会产生,它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的动态反映。因此,帮助贫困人口脱贫是各级政府长期的基本任务之一,扶贫又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扶贫攻坚不是两叁年内就能消除贫困,要准备打持久战。这次调研中乡镇普遍反映县上下达两年内完成的脱贫任务,时间紧,任务艰巨,大部份贫困户突击性地脱了贫,由于返贫防御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因灾因病容易返贫。

(五)在宣传报导上没有把握好重点,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对扶贫攻坚的宣传报导,应重点宣传各级党委政府在扶贫攻坚工作中形成的制度,采取的具体措施;重点宣传贫困户在党委政府的正确引导和帮助下,通过自身努力,借助外力挖掘自身潜力,积极发展家庭经济,寻找到脱贫致富路子的典型事例。过多地宣传各级党员干部为贫困户捐物、捐钱,第一,给党员干部造成了更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一般干部收入低,见领导干部为贫困户捐钱捐物,自己借钱也得捐。县城搬迁,被迫到新县城购房,干部职工经济十分拮据,党员干部的收入水平和家庭负担情况差异大,大多数干部不堪重负,县、乡镇干部反映十分强烈。第二,容易滋长贫困户的依赖和攀比心理。如县上一名领导捐资3000元为安昌镇双福1组贫困户邓从贵建房,该村3组叶正友认为自己的房子比邓从贵的房子还烂些,也要求为其建房。

四、对策及建议:

(一)建立长效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使贫困人口基本生活有保障

一是要建立面向农村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现有绝对贫困人口中有相当一部份是无劳动能力的人口,通过扶贫开发很难脱贫,只有纳入社会救助范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势 在必行。二是要提高和扩大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和保障范围,增加农村公共卫生支出,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防止农户因病返贫和因贫失医。将农村五保户、特困户、残疾人贫困户纳入农村医疗救助范围,给予医疗救助。三是建立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辍学救助机制,切实解决贫困适龄儿童的辍学问题,保障贫困户子女受教育权利,杜绝少年新文盲的产生。我们建议:(1)认真落实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两免一补”政策;(2)免收在城镇务工的贫困农民工子女借读费;(3)在筹集的扶贫发展基金中拿出部份资金资助辍学的贫困生复学,帮助贫困家庭子女完成学业。四是要尽快建立农民养老保险金制度,使外出务工的农民能在为当地和家庭创造财富的同时,解除自己的后顾之忧,并能从一定程度上遏制贫困人口的增加。

(二)改革农村信贷体制,建立扶贫信贷制度

当前农村贫困农户的资金短缺现象十分严重,农户贷款难和信用社放贷难同时存在。而对于有劳动力缺资金的贫困户来说,在找准了项目又能获得小额度的贷款就如鱼得水,有可能尽快摆脱贫困。如宝林镇依托镇信用社,对部分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实施小额信贷,帮助贫困户解决因发展种养殖业而无资金的问题。由贫困户主动申请,镇政府、信用社根据申请发展项目进行评判把关,村组督促实施,发放每户贫困户贷款金额在1000元至2500元之间。今年全镇已针对贫困户发放小额贷款56300元,共扶持了25户贫困户。

(三)建立扶贫政策机制,解决扶贫专用资金 一是建议县委、人大、政府在审定财政分配方案时,从财政总盘子中划出适当份额作为全县扶贫基金使用,建立扶贫发展基金专户,帮助重点贫困人口脱贫。二是每年从预算外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存入扶贫发展基金专户,作为扶贫资金使用。三是实行非农经济返哺农业经济的办法,可按非农企业营业收入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扶贫专项资金使用。

(四)开展科技扶贫,提高贫困人口素质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培训的投入,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使大多数贫困人口掌握一至二项实用技术和操作技能,如优质、低耗、高效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等。建立扶贫培训基地,狠抓劳务输出培训,加大智力扶贫力度,为贫困农民外出务工和寻求就业门路创造条件,通过培训基地源源不断地将他们推荐到省内外企业务工,增加贫困农民的收入。通过狠抓技术扶贫、劳务扶贫,使贫困人口的素质得到普遍提高,管理能力普遍增强,经济效益普遍增加,进一步培养贫困人口的“造血”功能。

(五)推进项目产业扶贫,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以发展农业产业化为主要途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农产品为原料,以加工或销售企业为龙头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通过拳头产品带动基地建设,通过基地建设联系千家万户。根据地方特色和优势发展以种、养、林、果为主的特色农业。如现在各乡镇正在抓紧发展的水稻制种、蚕桑、水产养殖、蛋鸡、肉牛、奶牛、肉羊、肉兔养殖、优质水果、蔬菜基地建设,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基地、专业协会+基地等形式,依靠科技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乡镇除抓紧实施县上规划的扶贫新村、村通公路、卫生院改革以及“五改三建”等项目外,还应根据本地实际需要,通过招商引资不断引进新的项目,推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为贫困户脱贫致富搭建经济平台。

(六)加强对贫困人口的宣传教育,开发内动力

发挥宣传舆论正确导向作用,有深度、有质量地宣传种植业、养殖业技术,宣传城乡实用技术、经济信息,宣传有理想、有志气、奋发有为发展经济而脱贫的典型事例,为扶贫攻坚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乡镇、村基层政府在加强对贫困人口职业技术技能培训的同时,还应通过举办培训班的形式,加强对贫困人口的宣传教育,向他们宣传国家的法律、法规,宣(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查看)传党和政府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帮助他们分析贫困原因,引导他们牢固树立自强自立、勇于战胜困难、勤劳治贫、勤劳致富、守法致富的信心。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大好时机,利用政策的优惠性努力寻求发展家庭经济,脱离贫困的路子。对子女不尽赡养义务造成老人贫困的应加强法律和道德教育,令其限期改正,不应把责任推向政府和社会。扶贫应先扶志,在贫困人口中大力倡导人穷志不短、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的精神,不能坐地等穷或依靠外援,应充分调动贫困人口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内动力,使他们自觉地投身到扶贫攻坚的活动中去,主动配合当地党委政府发展生产,发展经济。

(七)扶贫攻坚应突出重点,分类化解。现有扶贫对象按其经济发展状况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发展型、维持型、萎缩型。重点扶持发展型,积极帮扶维持型,救助萎缩型。发展型贫困户,经济发展条件基本具备,只差一点启动力或外部要素,通过扶持很有发展前景,收入可以赶超当地平均水平。维持型贫困户,发展经济内外部制约因素较多,通过改善基本条件,经济基本上可以启动,经济收入基本上可以达到或接近当地平均水平。萎缩型贫困户,一般为老弱病(绝症)、残、疯、傻等年龄老化、丧失劳动力人员,发展经济先天不足,后天无法补救,通过扶持脱贫基本无望,建议将其剥离扶贫范围,纳入社会低保,以社会救济帮助其生存,实行自然淘汰。

上一篇:优秀班集体事迹下一篇:严守党的纪律和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