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追求作文

2024-07-08

心灵的追求作文(精选11篇)

心灵的追求作文 第1篇

人的一举一动都是有个人的大脑控制的,但控制大脑的是什么?就是自己的心灵,大脑想要做的事情都会存在心里,因此,也便出现了选择、向往、希望、追求。

如果一个人所追求的说选择的仅仅是谋生,那么这个人会是一位没有辞让心以及同情心的人,因为这个人只是为了谋生而没有了自己的理想,面对以前的朋友,也变没有了辞让的心理。

到如果一个人所追求的是好的一方面,就像孟子所说的一样,“舍鱼而取熊掌”,那这个人就会是人人都赞赏的君子了,这样的人,一般都会收到他人的赞赏,在困难面前他便会做出“舍生取义”,的举动,而与他相反的便是“舍义取生”。

不仅仅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也是这样,一个国家,如果几个盟国之间的友谊深厚,如果当初不是英、法、俄同盟国中英国的绥靖政策,也便不会使德国的野心军阀,第二次世界大战也许不会有这么大的伤害。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孟子在很久以前就提出了性善论,追求着“舍生取义”的观念,但是到了现在,已不再是以前的社会了,不会再有那么多人坚持着“舍生取义”而是“由是则生而又不用也”,那么,这样的心灵不就是性恶论了么?这样的人为了一些好处不是做了一些违反道德的事情了么?如果人人都这样,那哪里还有光明正义?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我们是不是早就应该排斥那些人了,都这不是就失去了自己的天性了么?

心灵追求什么,一个人的行动就会是怎样,“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心灵的追求作文 第2篇

――题记

日升月沉,草木枯荣,时间总是在笑声中悄然无息地溜走了,没有留下一点痕迹,回过头来,轰轰烈烈的高一日子已悲壮离去,迎来的是痛苦的高二。

春去春来,花开花谢,冥冥中苦想,犹豫中徘徊,我试着努力地寻找自己心灵的追求。然而岁月匆匆如流水,度过了天真的童年,随着歪斜的脚步,踏出一个个属于自己的印迹。

曾几何时,我迷上了这个绚丽的星空。如今,抬头抑望,那闪烁的星星已不存在了,正因如此,而给我带来了忧伤。曾几何时,我向那星光灿烂的银河中,投下了梦想,如今,却一直沉溺在自己的幻想中,不能自拔。

我常常幻想,天空中的另一遍天空,每当我脑海中萌发心灵的欲望时,有时感到自己的渺小,有时感到自己的伟大;有时感叹人生的绚丽,有时叹息人生的短暂;有时空怀大志;可有时却心灰意冷,无可奈何……我苦苦追求,却最后迷失方向,这时,我感到自己像天空中的一朵白云,飘浮不定,随风飘流。

然而时光的流逝逼使我醒觉,不管青春的追求是多么的迷茫,但我愿意执著地追求心灵最初的感动。17岁的梦,是多么的疯狂、迷人, 我执著,是因为我的血管里流着的是青年人的热血,心里装着的是青年人的梦想。

心灵的追求作文 第3篇

一、心灵自由的内涵与价值

高中新课程方案,力求凸显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与选择性。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了基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这里所说的“人才”,高中新课程方案对其质量标准已经作了明确的表述。而其中的“社会责任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对于增进个人的幸福与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最具特殊的意义。

笔者常常在想,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心灵僵固,缺乏独立人格的人,能够思接万仞,神游八极吗?能够对社会的瞬息万变作出恰当的应对吗?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吗?会有多强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呢?所以,不能不说,强烈的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旺盛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虽然十分重要,但都仅仅是花或果,而其根与本是人的“心灵自由”!可见,人的“心灵自由”应该成为我们高中课改内在的价值追求!课改成果最终应该反映在学生思想的解放与心灵的自由之上。

爱因斯坦说得好:“社会的健康状态取决于组成它的个人的独立性”和“个人之间的密切的社会结合”。正如与怀疑精神密切相关的是批判精神一样,与独立性密切相关的则是心灵的自由(或思想自由)。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强调的是一颗纯洁的、开放的、真诚的、不怀成见、求真尚美的心;老子也说,要“复归于婴儿”,因为,只有婴儿才不被世俗的功利宠辱所困扰,无私无欲,纯朴无邪,天真好奇,蕴含着旺盛的生命力。爱因斯坦就是这样始终保持着赤子之心,即使到了他的晚年,他也没有泯灭儿时的个性,强烈的好奇心与丰富的想象力伴随其一生。爱因斯坦的成功与其保持着高度的“心灵自由”是密切相关的。

心灵自由关乎个人的幸福与社会的进步,已为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所证明。3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改革开放的动力是什么?是解放思想!每一次思想大解放都促进了大发展,每一次大发展也都伴随着思想大解放,每一次思想大解放又都伴随着全社会创造力的提升和独立人格的增强。而每一次的思想解放,并不总是实事求是的,可是,这正如学飞的雏鹰从云遮雾障的远方回归到现实家园时,可能要走过无数的冤枉路,但这“试误”的过程本身就是成长的过程,就是获得更大程度的“心灵自由”的过程。中国的社会、中国的教育要继续获得大发展就要有更加充分的“心灵自由”,只有少一些条条框框,少一些担惊受怕,少一些独断专行,才能多一份激情,多一份想象,多一份创意,多一份闯劲,才可能使更多的人“能干事、干大事、干成事”。

二、心灵自由的动力与标志

走向“心灵自由”的动力是什么?我们照样可以从爱因斯坦那里找到线索。在爱因斯坦看来,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地追逐的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他们费尽心机所追求的目标是庸俗的,甚至是可鄙的。他认为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的作用。在《我的世界观》一文中,他进一步表达了自己的处世思想:“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的东西。我强烈地向往着俭朴的生活,并且时常为发觉自己占用了同胞的过多的劳动而难以忍受。”可见,怀抱感恩之心和建设美好社会的责任感,是走向“心灵自由”的重要动力。毕竟,自由意味着责任的担当而不是我行我素、放任自流。

当然,我们不能期待学生个个都能成为爱因斯坦式的人物,但是却可以希望学生人人都获得心灵上的自由。因为,它是人的创造力与独立性的重要源泉,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力量。可以说,“心灵自由”是人的天性,而我们后天不当的教育,有意无意中给人的天性套上了一层又一层无形的精神枷锁,从而降低了心灵自由度。高中新课程就其内涵而言,是为被“遮蔽”的心灵“去蔽”,试图重新恢复人的“心灵自由”。因此,在高中课改进程中,我们不能不时时检讨,我们学生的心灵是否变得更加自由了?因为,“心灵自由”将意味着创造力的提升和独立人格的增强,它必定优化我们的国民的个性,并增进个人幸福。

如果人们获得了真正的“心灵自由”,就能在不断地、流畅地进行着“自我对象化”与“对象自我化”过程中,实现主客体的融合,从而使想象力与创造力喷涌而出,而“自我对象化”与“对象自我化”本身就是高级而能动的学习过程,自然会激发出强烈的学习愿望,形成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从而表现出杰出的自尊、自信、自主、自立、自强的独立品格。我想,能否使学生更好地获得这一独立品格,是衡量高中新课程成败的一块试金石。

必须声明,这里所说的“心灵自由”指的是获得思想解放后的心理状态。“心灵自由”并不是爱因斯坦、爱迪生等著名科学家的专利,当年在纳粹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中遭受非人待遇的维克多·弗兰克也是依靠其“心灵自由”发明了“意义治疗法”的。其实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许多人经常获得“心灵自由”的高峰体验,此时人们会感觉到内心敞亮、茅塞顿开、新思路新点子层出不穷,有空前的自信和做不完的想做的事。因此,可以断定,就连善良诚实的、靠勤劳与智慧发家致富的老农身上也同样可以看到“心灵自由”!“心灵自由”只是对于人的天性的回归和智慧的激发!所以,“心灵自由”与喧嚣一时的“自由化”是截然不同的,更不是极端个人主义的代名词。

三、心灵自由的困境与前景

高中新课程试图通过领域的完整与模块的必修,来保证教育的基础性与均衡性;试图通过丰富的模块与选学的机制,来兼顾多样性与选择性。基础性与均衡性并非新课程所独有而是对旧课程的调整与改进,而多样性与选择性才是高中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可是,不能不说,尽管多样性与选择性对形成“心灵自由”确有帮助,但是光靠“多样性与选择性”恐怕难以担当培育心灵自由的重任。甚至,如果是有形无实的“选择性”,将会使师生的心灵更不自由!这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在高中新课程背景下,只是按方捉药式地设定教学的“三维目标”,只是有形无实地表演“自主、合作、探究”,“心灵自由”的培育将无从谈起。

作为有良心的校长,我们时时感受到来自上下、左右、内外的强大压力,使我们常常因为不得不弱化对师生“心灵自由”的关照,而去强化对升学率的追求而感到羞愧和痛苦!可见,要在推进新课程的过程中追求“心灵自由”这个深层次的价值是要付出代价的,因为学生现实的考虑与社会世俗的压力,迫使你去追求“眼前的分数”而不是“心灵的自由”。问题还不止于家长与社会的压力,有时反教育的行为是来自于政府部门!如果教育行政部门还在给学校下达高考指标,如果政府行为未能规范化,学校办学未能自主化(当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前提下的自主化!),校长的手脚就将被捆死,当然就谈不上心灵自由,而一个心灵不自由的校长,又如何去谋求教师的心灵自由,而心灵不自由的教师又如何培养出心灵自由的学生?如果没有形成“鼓励冒尖、允许落后,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社会文化氛围,又如何去培植心灵的自由呢?可见,心灵自由的培育是需要全社会宽松、宽容的文化氛围的。

高中新课程改革是不能忽略根本性的价值追求的。高中新课程推进如此艰难,从某个侧面看,正好反映出教育界人士普遍缺乏“心灵自由”!因为,思想僵化者必定天然地拒斥新生事物,而高中新课程先进理念的贯彻落实却需要借助创造性劳动,高中新课程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也需要通过源源不断的“教育创新”来解决,所以,需要经常审视我们的教育是否妨碍了“心灵自由”。如果我们在高中课改过程中,感觉到师生的精神变得更加紧张,心灵变得更加僵固,身心变得更加疲惫,那么,无论是教育长官还是学校校长,只要尚存文化的自觉,都要进行认真的反思与及时的整改,努力消除这一远离“心灵自由”的状态。尽管我们的基础教育要达到“心灵自由”还必须走过十分漫长的布满荆棘的道路,但是,我们相信,只要是认定了“心灵自由”的特殊价值,随着高中课改的深入推进,我们一定能让更多的师生获得更大程度的“心灵自由”,从而为全民族的思想大解放与社会大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四、心灵自由的培育与呵护

“心灵自由”需要精心培育与呵护。如果能让考生对于自己的高考成绩享有高度的隐私权,那么学校与师生就可能不再被异化成赢取考分的工具;如果能以讲述故事的方式来揭示深奥的科学原理,就必定能唤起学生高度的情意投入;如果能用生活化的语言或事例,来阐释严谨的逻辑关系,就必定能使枯燥的推演变得生动活泼;如果能以隐喻的方式来讲述明晰的道理,就必定能创造更大的想象空间而扩大视野;如果能以幽默诙谐的方式来讲述严谨的科学,必定使课堂迭宕起伏而丰富教育的意蕴;如果能把学生当作“未完成的存在”而拥有更大的容错力和博大的宽容心,那么就必定使学校变成了允许犯错误也欢迎改正错误的“安全地带”;如果能够保证每天下午三点之后就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就必定会激发更多学生在更广阔领域上的内在潜能;如果教师能在每节课上都能留下哪怕五分钟时间给学生提问,必定能激发求知欲而打开智慧之门。当然,提问的热情是需要精心呵护的,不管在教师看来是多么幼稚可笑的疑问,都给予中肯的鼓励、认真的解答。仅仅就语言表述而言,高明的教师就是这样,他总能轻松自由地地借助“常识性表述”,来支持“科学性表述”与“哲学性表述”,从而使自己的表述既纵横捭阖、收放自如,又鞭辟入里、入木三分。上述这一切,都能润物细无声地涵养并培育着师生的“心灵自由”。

当然,追求“心灵自由”并不是不要纪律,恰恰相反,需要有严明的纪律!如果集合时下了“立正”的号令,就得做到白刃交于前、泰山崩于后,照样岿然屹立,真正能做到动静分明,那么就能有可能创造放飞“心灵自由”的和谐空间。只是,我们要时时提防,不能让纪律成为扼杀“心灵自由”的帮凶,而要让纪律成为“心灵自由”的守护神!

肖川的文章文字清新,意蕴深刻,同时他还善于以小故事来隐喻大道理,展示了充分的“心灵自由”。他曾经讲了一个“木匠的故事”:一个上了年纪的木匠准备退休了。他告诉他的雇主承包商说他不想再盖房子了,虽然很留恋那份报酬,但他该退休了。承包商看到他的好工人要走感到非常惋惜,便问他能不能再建一栋房子,就算是给他个人帮忙。木匠答应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显而易见的是他的心已不在工作上,不仅手艺退步,而且还偷工减料。木匠完工后,雇主来看房子。他把前门的钥匙交给木匠。“房子归你了,”他说,“这是我送给你的礼物”。木匠感到很震惊!太丢人了!要是他知道他是在为自己建房子,他做事的方式就会完全不同了。

故事就是这么简短而又平常,但肖川先生话锋一转就揭示了一个大道理:“我们也是一样。我们每天都在书写我们的人生,往往并没有竭尽全力。那么我们也会吃惊地发现我们将不得不住在我们自己建的房子里。如果我们可以重来,情形就会大不相同。但我们无法回头。你就是那个木匠。每天你钉一颗钉子,放一块木板,垒一面墙。有人说:‘人生是一项自己做的工程’。你今天做事的态度和所做的选择,筑成你明天要住的‘房子’。要用心建哟!这个故事的寓意:人生就是一项自己做事的态度。”这种教育的效果,肯定比直白地说“你现在不好好学习,不努力工作,将来一定会后悔的”要强过千百倍!因为,这很好地关照到了听者的“心灵自由”。

追求心灵的富足 第4篇

喜欢旅游的女人最富足,心灵的丰盈大于一切物质享受;

打球的女人最美丽,那时候她忘记烦恼,周身的空气都充满快乐;

马春美的生活主旋律就是女儿、网球和旅游。女生一般比较娇气,被球打到总会抱怨两句,但是以后男生就不愿打了,或者会故意让球,这样就没意思了,所以被球打到,我也不吭声,与网球的快乐比起来,这点苦头不算什么。

晴朗的夏日,走进体育总局一间明亮的办公室,马春美很认真地敲着电脑,她喜欢一个人安静地坐着,也喜欢奔跑在网球场。

网前截击,很“受伤”

认识马春美的球友都知道,她从不和女生打球,依照马氏理论的说法,“女生打球力量比较小,我属于人高马大型,和女生打没意思”。有马春美打球的地方往往形成这样的格局,三男一女,这个唯一的女生总是坚定地守在网前。球场上很激烈,球速极快,三个20多岁的小伙子有的是力气,为此马春美也受了不少苦,但她从来都乐呵呵的,生怕自己喊疼会让对面的男生手软。

“以前打的不好,底线技术不能和男生相比,和他们打球只能靠网前,那时候还不懂如何封网,就站得离球网特别近。经常被他们打到身上,男生力气比较大,球打到身上很疼,但又不敢说。有一次,对方不小心把球打到了我脖子上,差点喘不上气,停了一下,我马上就招呼大家继续打。”

不怕被球打,被打也不吭声,说到这个,她解释说:“女生一般比较娇气,被球打到总会抱怨两句,但以后男生就不愿打了,或者会故意让球,这样就没意思了,所以被球打到,我也不吭声,与网球的快乐比起来,这点苦头不算什么。”

不过到了比赛,马春美的网前威力还是让很多对手惧怕,尤其是面对不相熟的对手,看到如此坚定守在网前的她还是会略微发怵。马春美依此得出结论,自己的截击是主要得分手段。现在的她在同事圈中已经算的上绝对高手了,约球从来都是爽快答应,没有拒绝的时候,哪怕是中午吃饭时间,用她的话说“有球打,还吃饭?”去年她被同事们评为“进步最快球员”,这背后的秘密只有她自己最清楚。

“刚到体育总局上班的时候,我只是喜欢打球,但技术一般,属于非实战派,同事里面有很多都是打了4、5年甚至更多的,他们并不愿意和低水平的打球,我只能硬着头皮上场,甚至都不敢看他们的表情。”

虽然深知自己的水平,但看到别人打网球,马春美还是手痒痒,最终还是鼓起勇气,加入了那个三缺一的团体。虽然人齐了,但她的加入却让本来平静的球场变得热闹,尤其是满天飞舞的黄色小球。为了表示对广大同事们的歉意,她主动请缨,做大家的司机。

“那时候知道大兴有球场,早上5、6点钟就起床,我们一大早就赶到那里打球,打两个小时再赶回单位上班,觉得再工作特别有精气神儿。”即使这样早出晚归地打球,她还是觉得不够。去年,马春美到北京体育大学参加业务培训班,三个月的时间,网球技术却突飞猛进。究其原因,离不开勤奋二字。为了打球,她已经成了“独行侠”。

“北体大的球场很抢手,稍微晚一点就占不上,吸取教训后,我就把闹钟的时间定格在了早上5点,一周打4次,都是多球练习。为了打球,作息时间不得不改变,也就养成了早睡早起的习惯,每次朋友们晚上叫我同去KTV或者夜宵,一律拒绝。”

也许网球就是这样一项运动,陪它的时间多了,感情会自然升华。

球场上的“马家军”

看着马春美在球场打球那种享受和拼命的劲儿,很多以前的同事都感慨,“这家伙学东西就有学到底的劲头,当时我们都是一起在国际俱乐部从零学起,我们都没坚持下来,这不人家就入门了。”

如果说到打网球,96年马春美就开始参与这项时髦的运动了,那时打网球的人算得上“潮人”,马春美就是其中的典型,不过这个网球“潮人”却与国际俱乐部的名字格格不入。

“我们当时在中国体育报工作,当时我们单位在那里给员工开设了网球培训班,每次都是骑车背着球拍就去了,为了保证不迟到,还要逆行一段,20多分钟可以到球场。第一次去的时候,骑到门口我就问保安,哪里可以停自行车,他特别诧异地看着我,然后告诉我只有停汽车的地方,最后没办法就随便找了空地放车。”

那时候在国际俱乐部打球的趣事至今回忆起来仍让她大笑不已,当然让马春美最耿耿于怀的还是自己一直穿着篮球鞋上场的事,“如果那时候就知道穿专业的网球鞋,说不定现在水平特别高呢”。

即便这样,马春美的网球还是进展的有声有色,虽然现在想起来那时候的技术动作很难看,但她却是受到表扬次数最多的,同事都很称赞她的不放弃精神,如今看来,这正像纳达尔。

“从小个子就比较高,上学的时候是学校中长跑的冠军,所以到了网球场,自己特别能跑,受到表扬多的原因也是这个,每个球我都不放弃,拼命追,虽然动作不怎么样,但球基本上都能对付过去。”

在国际俱乐部的半年时间里,马春美的体力让教练都竖起了大拇指,也因为态度诚恳,教练对她一直很照顾。

那段时间,对网球的痴迷和狂热让她的家人都很不理解,五一劳动节三天假期,马春美竟然背着球拍回四川老家。仅仅三天的时间,一面墙也经历从完好无损到满目疮痍。回忆那段时光,她觉得自己傻的可爱。

“虽然只有三天的假期,但还是不想浪费,生怕不打就忘了动作。所以背着球拍回老家了,那时候打网球的人也不多,一路上都觉得自己挺时髦的。后来到了家里,第一天早上5点多,我就偷偷出去了,到一个不远的单位里和墙打,玩上一两个小时就回家。第二天、第三天都如此。后来我回北京了,听父母说,那个单位的人一直不明白,那片白白的墙壁怎么几天功夫就变脏了。”

“时间差”!马春美正是赶在单位上班前的时间完成了到达、打球和离开的三部曲。

旅途求婚记

国际俱乐部打球只坚持了半年,没有固定的球友,就慢慢不打了。2002开始,马春美开始了系统打球,如今已经连续打了6年,快乐是她一直坚持的动力,不过技术的瓶颈还是让她烦恼了一阵子,最近她开始号召同事们一起请教练练习。

“和同事们一起在单位打球,时间长了就变成休闲网球了,彼此太熟悉,打球的时候一个话题就让大家议论半天,打球本来应该集中注意力的,但很多时候,一分神,肯定打不好。过了一段时间,我就把大家召集起来,建议请一个专业教练。帮大家解决技术问题,同时也让大家正视网球,这么乱打,没有前途,”

从坚持到追求进步,马春美的网球之路始终走在别人前面,她笑着说了四个词语形容自己,勇敢、勤奋、体力好、不放弃,随后补充道“父母都不是搞体育的,但从小就带着我和三个哥哥每天早晨跑步,老公是铁足球迷。”而真正让她喜欢上网球的还是那些美女们的优雅身姿,让她羡慕不已,而身材高挑的她,正适合这项全身舒展的运动。

如果在她心中排名的话,除了网球,恐怕就是旅游了,80年代末,马春美已经开始“自助”游了。那时候每个假期她都出去旅游,国内的名山大川基本都去过了。

女儿1岁的时候就带她到世界各地跑,不过说到自己年轻时候的旅游,仍旧感慨颇深。“我喜欢一个人到处玩,但那时候的火车都是硬座,也没有出租车,感觉很历险。有一次去成都玩,路上站了将近30个小时而且挤得不行,没有厕所。”

但就是这么艰难,她还是喜欢旅游。从小家人灌输的那句话,读万卷书,走万里路,她一直牢记。不过旅途也有浪漫时刻。

马春美去江西庐山玩的时候,就有一个英国人跟她求婚,后来这段故事还被登到了《江西画报社》上,虽然浪漫,但此后她独自旅游的机会就被父母叫停了。

自己喜欢的东西就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享受其中,旅游如此,网球也如此。马春美一直鼓励女儿打网球,她认为网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不需要她打出成绩,只希望网球成为女儿日后生活的调剂品。就像马春美时常说的,“打会网球我就会忘记不愉快和压力”,她也希望女儿如此。

Q&A

1、最喜欢的旅行是哪一次?

开车去西藏

2、最害怕什么动物?

3、使用过的最多的单词或者词语是什么?

亲爱的

4、最希望拥有哪种才华?

弹钢琴

5、最喜欢的职业?

幼师

6、自己的哪个特点让你最觉得痛恨?

软弱

7、何时何地让你感觉到最快乐?

赢球的时候

8、还在世的人中你最钦佩的是谁?

阿加西

9、还在世的人中你最鄙视的是谁?

没有

10,最喜欢男性身上的什么品质?

风趣、博学

11、最喜欢女性身上的什么品质?

温柔、博爱

12、最看重朋友的什么特点?

忠诚

13、最痛恨别人的什么特点?

欺骗

14、一生中最爱的人或东西是什么?

心灵的追求作文600字 第5篇

不管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虚拟的网路世界,特殊的时间总有一些人陪你走过,然后又因为各种原因离你而去,此时的我们不免有些伤感,多么希望这些人能一直陪自己走完人生的里程,可是生活就是这样,该来的会来,该走的注定会走,我们即使使出浑身解数,也难于改变这个事实。所以我越来越明白,不管是谁,都是你生命过程中的一个过客 ,他能在某个特定时间段陪你走过,已经是很幸福的事了,我们不要奢望那个不太现实的永远!

人到中年 ,生命中的过往无数,很多曾经情同手足的姐妹,因为各自都在不同的地方为事业和家庭忙碌奔波,现在已经很少联系,以至于见面后不知道从哪个话题讲起,看似淡化的感情,但是心灵的距离从没有疏远过!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每每想起这些朋友,心里像打翻五味瓶一样,那种滋味 真的让人难受!

看着网上曾经熟悉的朋友,很长时间头像不再亮起,淡网,远离网络,种种构想在脑子里不停地闪现,也许他们忙了,或者他们累了,要不就是他们病了......此时的心中只有一个愿望:不管你们是否真的离开网络,我希望你们健康,快乐,幸福!

也许是自己也有些疲倦,总爱把自己的头像变得灰暗,寻找一份心灵的宁静,不再去想任何事情,专心敲击一些索然无味的真实文字表达心境,从没想过这些文字是否能被采用,只想把这些生活的片段堆砌在自己的生命过程里,留作一份很美的回忆!

闲来无事,也会静下心来构思一副画卷,用五彩的颜色勾勒渲染山的巍峨,水的透明,树的青葱,花的惊艳,以及人的鲜活灵动 ......让自己陶醉于艺术的熏陶里,别有一番情趣!

当暖暖的太阳升起,手里捧起一本书,或字字斟酌,或 一目十行,很多时候纵使因感动而流泪不止,但是那种全身心地投入已经是很长时间没有拥有,我为中年自己的这份心灵宁静感到欣慰!

跟学生一块儿跑步已经成了习惯,因为跟学生在一起让我找回了青春的活力。跟几个同事到操场上沐浴阳光,练习倒走,且行且谈,谈工作,谈人生,谈感想 ......相互交流,互相借鉴,这也成为提高自己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正如孔子所言:“三人行,必有吾师焉!”从身边人得身上学习好的东西,这是最快的成长方式!

追求那片刻的心灵的晶莹作文 第6篇

浩这个孩子,对我来说一直都是一种追求。追求他的洒脱,追求他的男生气质。

跟杰是完全不同的两例,他推荐的歌,我一直听着,一直被洗涤着。在写这篇文的时候,我仍然是一边回味一边轻轻地跟着哼。

庸俗与高雅,天堂与地狱。长久以来我一直都是被禁锢着的。这次,就让我贪婪自由一下吧!

我喜欢叫浩叫孩子,尽管他还比我大三岁。不了解他时,我只认为他是个单纯的家伙,后来的对话,我都不禁想了很多。他已经超出了我的想象,他的`宁静与高雅都是我可望不可即的。我咬唇,心里仍然是那固有的自卑。

那首歌的意味深长,无疑是一种享受。幽雅的音乐,仿佛我是站在教堂前,用心虔诚地跪拜着,祝愿着,庆幸着。那感受很深很深,很浓很浓,又很浅很浅。心里那时是被静止住了,像一股溪流,叮叮咚咚地划过我的心扉,在我心里一直都那么回旋挥之不去。音乐中的人儿像是要诉说些什么,但只有用心去倾听的人才知道。我听出了圣堂最伟大的高歌,一直在我心里蔓延,到自己完完全全迷失了自我,融入了那歌的一部分。

心里真的很满足,被洗涤被净化,我想露出精华。

后一首歌的跳跃,同一样的调子,同一样的步子,我却是那么出奇地喜爱。我是丝毫不懂音乐的人,丝毫不懂艺术的人,但这次却木然了好久。

原来我追求的就是心灵的宁静,追求你那般没有瑕疵的心灵的宁静!

对于我来说,有这样一个朋友,心满意足。

★ 富足的造句

★ 作文 追求

★ 追求 作文

★ 追求作文

★ 作文:适当包容功利化阅读

★ 摒弃车窗抛物陋习倡议书

★ 快乐富足5要点美文

★ 追求700字作文

★ 追求梦想作文

心灵的追求作文 第7篇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种美。自然之美,喧嚣之美,和谐之美。。当然,人的美也分许多种,有人追求光鲜漂亮的外表,有人追求无愧于心的言行,有人则追求宁静和谐的心灵。

找寻到自己才是心灵美。周敦颐一颗“爱莲之心”,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陶渊明一篇《归去来兮》探寻属于自己的隐士之乐;刘禹锡一方不陋之室,将安贫乐道之志铭记于心。他们的心灵美,因为他们能在混乱的世间找到自己心灵的位置,明确了自己的快乐,才能为后人所景仰。

智慧与思想即是心灵美。高考之后,许多高校嗮出了本校的学子之美与校园美景。这种方法在为他们带来巨大流量和生源的同时,也经不起人推敲。有些高校,甚至名校,他们真正吸引人的应该是浓郁的知识氛围和校园文化中应该蕴含的智慧、思想与力量。也就是说,学生们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心灵之美比目力所见之美更能深刻地给人留下印象。

心灵美更胜于外在美。许多人去选择整容,其中也不乏失败的例子。除了不成熟的技术,其根本事因

仍在当事人。首先,他们追求自认为令人满意的外表,却不选择充实自己的心灵,其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对父母也是一种不尊敬。这警醒了我们,心灵之美难以形成。因为它需要日积月累,但这是它至上的原因。

心灵如同一片汪洋大海。无论其平静或是汹涌,请不要让它受到污染。因为心灵之美是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如果它受到污染,请一定让它恢复过来。

心灵的追求作文 第8篇

不可否认, 现今的阅读教学在不断改进, 但是, 当我们认真回顾一下过去的阅读教学过程, 就会发现, 我们的阅读仍是在引导学生为“知”而读, 为“试”而读。我们尝试讨论、合作学习, 我们详尽地分解课文内容, 我们追求课堂中的“活”与“变”, 殊不知讨论、合作大多已经变成了闲谈, 详尽的分解往往变成了肢解课文, 课堂中的活跃则变成了教学秩序的散乱, 这样的课堂岂不丧失了阅读教学的自我, 丧失了语文的本位?既如此, 我们为什么不让学生去品味语言, 让学生真正的朗读, 从而使文章走入学生的心灵, 让心灵触摸心灵呢?

一、用心灵的视线阅读, 其根本是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感悟能力是阅读教学需达到的目标之一, 它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所谓“心有灵犀”即是感悟能力。而阅读就是要将已有的人生体验参与文章的解读, 以对文章有所感触和领悟。“读书, 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 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聪明相结合的过程。”这句话同样告诉我们培养感悟能力的重要性。感悟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阅读, 阅读是感悟的基础, 没有读, 哪来的悟。因此, 阅读教学中必须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情境之中, 让学生通过阅读与作者心灵沟通。教材中选择的许多美文其内在意象既有深度又有厚度, 教学中, 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深嚼其意, 深思其旨, 深品其味。当学生在一节课中反复出入于美文时, 其语感能力便得到了培养。这样的阅读课堂也才真正成了学生享受的乐园。例如, 教学《散步》这篇课文, 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单纯分析人物形象, 单纯探究文章的写法, 并让学生在教师的详解之下回答教师提出的种种问题, 如“故事发生在什么季节?从哪里看出一家人的互爱?学后你的感受如何?”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机械地回答或者附和老师提出的一个个零零碎碎的问题。学生丧失了自主的感悟, 又何谈与作者的心灵共鸣?学生丧失了阅读的机会, 又何谈用心灵的视线阅读?要知道, 对于这样一篇美文, 教师的责任就是引导学生感悟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浓浓亲情。学生可以透过开头的“熬”字产生巨大的想象空间,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熬”的种种表现, 从而体会亲情;可以透过结尾的特写镜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 就是整个世界”去品尝饱含亲情的鲜果;还可以透过儿子对母亲的牵挂去感受亲情体现的过程。作为教师, 要相信学生有独特的感受, 学生有发现真善美的能力和体验, 那为什么不放手让学生用心灵的视线阅读呢!

二、用心灵的视线阅读, 其重点是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 发展思维能力, 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这是课程标准总目标中的要求, 可见发展思维能力至关重要。教师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者, 语文教师更应充分利用阅读教学完成这一任务。在阅读教学中, 只有调动了学生的思维, 才能使他们有能力积极主动地与作者对话交流, 学生思维越活跃, 交流效果就越好。所以课堂上, 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学会思维方法。这样便能实现人和文的默契相通, 和书中的作者进行深层次的交流, 只有将自我完全融入到文本中, 跳出自我的框框, 学生才会对文章产生亲昵感, 从而和文本成为相契的挚友。“看文字须大段出色看, 耸起精神, 竖起筋骨, 不要困, 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 击其首则尾应, 击其尾则首应, 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 掩了册子便忘。”这段文字形象地告诉我们思维融会贯通的重要性, 当我们在阅读中能够首尾相应, 离文如见文, 其思维便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阅读中, 我们可能会有一时的“山重水复疑无路”, 但过后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这样的阅读课堂上, 我们才能真正看到学生思维潜能的绽放。回想教学《羚羊木雕》一文时, 教师挤占了大量的学生阅读时间, 一味的照教参宣讲, 学生的思维没能在阅读中受到训练, 学生没有对作品中理趣的切实感觉, 身处课堂的空间, 却不能用心灵的视线阅读, 就难以生成角色认同的情趣和快乐。

三、用心灵的视线阅读, 其核心是培育学生的审美心态

审美心态, 是一个由表及里的感知、理解、体验、品味的走进客体、主客交融、主体建构的过程。席勒说过, “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 这就是审美的教育任务。”审美, 是一座架设在心灵之上通往文本通往他人的桥梁。阅读教学正承担着培育学生审美心态的任务。试想一下, 如果我们的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不懂得欣赏美, 那就是我们教育的彻底失败。阅读教学追求人文底蕴的积淀, 而人文底蕴的积淀也就是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课本中的一篇篇美文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载体, 当作者的思想与学生的心灵相聚时, 其作品的语言, 便成为一种“审美符号”指示着文本内涵, 使一个思想与另一个思想发生碰撞, 从而产生美的感受。那种美的体验又会唤起学生对语言的审美需求, 而这种审美需求, 正是语文所应达到的一种境界。当我们吸收了文本中的营养时, 我们便在这样的享受中, 让阅读插上诗意的翅膀, 载着学生的心灵去海中搏击。我们在学生心中播撒绿色的种子, 这种绿色的种子必将开花结果, 从而最终实现用心灵的视线阅读。

总之, 语文教师有责任传承我们民族的文化精髓, 而这种传承需要我们摆脱旧的教学枷锁, 真正从培养人的角度因文施教, 让学生用心灵的视线阅读, 最终使我们的阅读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

摘要: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课程标准中这一要求的提出, 是要我们通过文章的人文亮点和语言美点的品学, 感受汉语言文学的艺术魅力, 从而唤醒学生的心灵世界, 使文章走入学生的心灵, 用心灵的视线阅读。用心灵的视线阅读, 其根本是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重点是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核心是培育学生的审美心态。从培养人的角度因文施教, 让学生用心灵的视线阅读, 我们的阅读课堂一定会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

关键词:心灵,阅读教学,高境界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

[2]高尔基论青年.

永不停滞的心灵追求 第9篇

关键词:艺术真实;棱镜;现实意义;观照

作者简介:张旸,女,西北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8-0-01

在歌德的《浮士德》问世约两百年的今天,仍然独有魅力,吸引着无数现代人的想象与探知。文学的内在规律揭示出,伟大的故事总是具有现实意义,并因其丰厚的人性不断获得新解释,让每一代人能从中观照到自己。

一、多彩映像内蕴艺术真实

如果说艺术真实是最后的彩虹的话,那组成一道道光束的或许就是万千世界折射的华彩。艺术真实并不要求照搬生活现象,并不排斥艺术想象与艺术虚构,它的真谛在于艺术形象与社会生活的内在规律与内在逻辑的艺术吻合。

在爱克曼辑录的歌德关于《浮士德》的创作谈中说:“对于诗人来说,他所要表达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的确,《浮士德》不是读一两遍便能透彻理解的,除了内容上的博大精深,更有形式上的错综复杂。纵观全篇,歌德的文学活动是紧密结合西欧启蒙运动这个时期的重大的历史事变的缩影。

正如浮士德认为人是自然的最高发展,他追求的是个性的自由与解放,从他最开始说出并理解“原始有为”就说明他认为人的目的在于行动,在于作出有益于社会的实践;以及到最后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得出智慧的最后的结论是:“人要每天每日去争取生活与自由,才配拥有自由与生活的享受。”这种人道主义的进步可以说是对封建束缚与神学桎梏最有力的反抗。因此,歌德的《浮士德》之所以是世界文学中一部具有永恒魅力的作品,或许就在于它展现了一种社会行动的模型,无论是先进的社会还是落后的社会,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还是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都在围绕其会聚。

如果说浮士德是一种批判,那么它也是一种挑战,对我们的世界说更甚于对歌德自己的世界,要我们想象并创造出一种新的现代性模式,使得人不再为了发展而活,而让发展服务于人。浮士德式的人是制造历史的人,浮士德的神话虽已过去上百年,但它作为一面棱镜,将不断折射出我们的生活与时代更多的景象。

二、曲径通幽与镜像世界

在人生这次长途旅行中,我们会遇到风格各异的景致。并不是所有平坦笔直的大道都会通向一劳永逸,因为要不断向前,所以即使是弯弯曲曲的小路也须毅然前驱。而在不断前行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幽”藏于曲径之中,而“美”在于回转之间。人生如此,文学创作亦如是。

《浮士德》的故事可以通过三种变形来讲述。他最初表现为“梦想者”,幕启之后,他在深沉的夜色之中困坐在中世纪的书斋。多年来,他不停地思考,做实验,读书,俨然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人文主义者,然而他将自己的胜利看作囚牢,已经感到厌倦,绝望。这或许是因为他的文化,其实是远离生活的整体发展起来的,所以他感到大自然与人生在向他召唤,并竭力寻求一种途径,让自己丰富的内心生活外溢,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是他的梦想,也是他从幻想到实践必须勇敢迈出的一步。可以说浮士德的压力与困惑也是现代人普遍具有的东西,在知识的城堡里我们或许自得其乐,但也因此故步自封,我们懂得很多知识和原理,但却不知如何在实践中找到它的意义。因此浮士德的存在就像是一面棱镜,让我们能从中观照到自己的内心,并迫使我们和其他每一个人都要运用自身的每一个部分,迫使我们与他人走得尽可能远。

正如浮士德在新生之后,领悟出“人生就在于体现出虹彩缤纷”,他的第二个变形——“情人”,实际上在魔鬼的帮助与合作下变得更好了。他学会了如何去爱,如何对一个善良的灵魂付诸自己的感情,他甚至比以前还要认真,因为他关注的范围扩大了。假如我们看不到他所经历的人的真正可敬的成长,也就不可能理解人在世界上发展必须为成长所付出的代价。而在他的最后化身中,他将自己个人的冲动与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的推动力量联系到了一起。他成为了一个矛盾的“发展者”,他尽自己一切的力量来对付自然与社会,他在努力改变自己生活的同时,也尝试去改变每一个人的生活。

由此可见,歌德将物质世界的现代化视为一种崇高的精神成就,而其笔下的“浮士德”在作为将世界引向新道路的“发展者”的活动中,成为了一个典型的现代英雄。但是,浮士德展望并努力去创造一个既能实现个人生长与社会进步又同时无需付出重大人类代价的世界。而这一不可调和的矛盾,却是致使他的悲剧所在。因为即便发展的过程将一块荒漠转变成了一个欣欣向荣的物质的和社会的空间,但它同时也在发展者自身内部再创了一块荒漠。由此观之,我们对我们的发展目标与成就,需要付出多少努力,也就相应要承担多少代价。当然,回馈我们的,也是我们在承担责任时相对而来的果实。

正如浮士德一样,人类在生活与真理面前不断抉择,在追求思想、爱与成长的自由中向前发展。他们会彷徨、失望、欣喜、憧憬,但永远不会满足于当下,停止渴望与创造,或许也正是这样,真实的人生才不会因为失去目标而黯淡无光,人类的历史也不会因为循规蹈矩而索然无味。

参考文献:

[1]歌德.浮士德.董问樵译[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

[2]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徐大建 张辑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3]张荣翼.理论之思:文学理论的问题与思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追求心灵上的自由演讲稿 第10篇

关于对家的阐述有千百种,譬如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最温馨的港湾。对于部分人来说家是拘束的代名词,而我的家却不一样。我的家除了给了我金色的童年也给了我数不尽的爱与自由。由于爸爸妈妈需要早出晚归的工作,所以我在家的生活是完全不受约束的。

爸爸妈妈每天清早就去上班到了夜晚才能回来,每次回来他们总要帮我把掉在底墒的被盖盖好,给我道声晚安。虽然他们经常忙的无暇顾及我,可我知道,他们是爱我的。他们给了我生命中的最重要的东西:自由!在别的小朋友被父母要求学习这学习那的时候,爸爸妈妈总会询问我的意见。记得小学时我对电子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爸爸妈妈花了许多钱给我买琴和请音乐教师辅导,开始了我的学琴之路。每天回到家弹琴成为我的第一件事,朋友们都向我投来羡慕的眼光,虽然后来由于兴趣转移,我不在弹琴,但爸爸妈妈也没有责备我,而让我顺其自然。

自由的童年里,我逐渐学会打里自己的一切事务:自己梳洗头、作饭、叠被盖……我反而比同龄人更早学会了生活中许多事情,这些都要拜家庭自由所赐呢。

学习上,爸爸妈妈从不给我施加压力,他们同样给了我足够大的空间来放飞我的理想。我天生也许就是个向往自由的人,我不喜欢禁锢。爸爸妈妈每天打拼是为了给我提供更好的条件,我明白这个道理。也许他们给予我的在旁人看来很平淡,可是正式这平凡中有一份真爱,有一份我成长的自由,才有了现在的我。

追求心灵之近作文 第11篇

还记得那一句名言: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坐在你旁边,你却在玩手机。坐在旁边,在空间上,距离是近的,但玩手机却使短短的距离,在两人的心灵之间,变成了咫尺天涯,两人的感情因此被冲得无比的淡。物理上冷冰冰的近,全然无补于心与心之间的隔膜,全然无法唤醒长期冰封在内心深处的温情。在这个意义上,空间的近并无任何作用,心灵的近才能有益于人;在这个意义上,与实在的空间的`近相比,反而是虚无的虚幻的心灵的近又显得无比真实。

回想起家喻户晓的那个故事。牛郎织女,那个美丽的传说,人们一定无法回避对因心意相通而使两人天涯咫尺的那种向往。可谓“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星汉为界,却无法消磨深厚的爱意;天河为界,终不能削减炽热的真情。神话中的故事,往往也是人们心中真切的追求。不向往心灵之近、情感之真的人,非兽即鬼。若心意相通的二人,又岂会在意空间上那几分几寸的距离?

遗憾的是,物质文明的进步,似乎使人们的心灵距离远了。原始社会里,人类缺少理性,不懂礼仪,在那时,没有利益算计,没有勾心斗角,没有结党营私,有的只有自始至终的齐心协力,为谋取生存的共同斗争。法国先贤卢梭曾说:“原始人是‘高贵的野蛮人’。”进入文明时代后,奴隶主对奴隶惨无人道的奴役、威杀;皇帝与大臣之间相互猜疑,各自提防;资本家之间完全出于利益目的的联合,分手……这些场景一次又一次,一波又一波地出现,使人心中不禁感到阵阵凉意。

然而,心灵的近仍旧存在。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说过:“商业合作只是为了利益。”同时,他也承认,合作伙伴间可以建立起真挚的友情,他与亨利就是一个例子。正因此,他始终要求其子小洛克菲勒以“叔叔”而不是“先生”称呼亨利。即便是人们口中的“托拉斯大王”,也能与合作者心灵如此之近,我们也绝无不可能。

上一篇:知法守法敬法演讲稿下一篇:办公室管理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