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的词语和诗句

2024-07-29

月亮的词语和诗句(精选14篇)

月亮的词语和诗句 第1篇

月明星稀、月黑风高、月盈则食、日新月异、月晕而风、日月如梭、流星赶月、月满则亏、镂月裁云、月下老人、晓风残月、闭月羞花、清风明月、风花雪月、日居月诸、田月桑时、披星戴月、皓月千里、年头月尾、镜花水月、烘云托月、日升月恒、星月交辉、风月无边、月落乌啼、冰壶秋月、得月较先、吴牛喘月、日东月西、日月参辰、花好月圆、月落参横、月落星沉、月明千里、月缺花残、月地云阶、月晕础润、月貌花容、月露之体、水中捞月、日月重光、众星拱月、秋月春花、今月古月、日月经天、步月登云、光风霁月、落月屋梁

月亮的词语和诗句 第2篇

众星捧月 疏星淡月 众星拱月

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

好山好水看不够,马蹄催趁月明归。——岳飞《池州翠微亭》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子夜吴歌

(三)秋歌》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李白《军行》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潜《归田园居》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境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袁枚《十二月十五日》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缪氏子《赋新月》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戴叔伦《兰溪棹歌》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司空曙《江村即事》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 建《十五夜望月》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月夜》 刘方平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八月十五夜月》(唐 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杜甫)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张九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李商隐)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中秋月》(苏轼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唐 刘禹锡)

句子: 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月亮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凝望着皎洁的月亮,沐浴着柔和迷人的月色,有多少人为之陶醉,为之思绪万千啊!满天密密麻麻的小星星,落在镜子似的河面上,像珍珠玛瑙,闪闪发光。深蓝色的天幕上繁星闪闪,像是无数双眼睛,一闪一闪的。

墨蓝色的天空中挂着许多小星星,它们仿佛刚刚从银河里洗过澡似的,亮晶晶的。星星像一盏盏小电灯,在空中闪烁。

黑蓝黑蓝的天空上,像撒芝麻似的撒了一天空的星星。

东方已经浮上鱼肚色的白云,几颗疏散的星儿,还在天空中挤眉弄眼地闪动。高高的夜空,几颗银亮的星星像从水里刚捞出来似的在闪动。逐渐淡去的黑云间,有几颗星羞答答地眨起眼儿来。疏星闭上疲倦欲睡的眼睛,退隐消失了。

启明星是那么大,那么亮,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它一个在那里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辉,活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

一颗亮晶晶的流星,像河里溅出来的一滴水花儿似的,从银河的当中,飞了出来,滑过深蓝色的夜空,悄无声息地向北面坠落下去。

这颗流星变成了一道闪光,划破黑夜的长空。

一颗流星拖着长尾巴似的蓝色磷光,在夜空中划出一条长长的弧线,好大一会儿才渐渐地消失了。

《苦月亮》:爱的遭遇和性的对立 第3篇

而在波兰斯基的众多电影作品中, 他于1992年创作的《苦月亮》总是遭遇着最多的争论和享受着最深刻的解读。认同这部电影立意的人会将这部绝望到底的影片视为波兰斯基最具深度和力度的作品;而否定这部电影主旨的人则称, 这部电影正是充分体现了这个强奸犯、恋童癖、性变态导演内心的丑恶嘴脸和畸形心理。而其实, 这两种水火不容的争论正好体现了罗曼·波兰斯基这部作品宝贵的批判现实主义价值。各持己见的人们都能在这部充满戏剧性的后现代都市寓言里读出让自己不舒服的地方。如果说艺术批评在某一方面就是要把人们珍视的东西撕毁给人们看, 那么, 罗曼·波兰斯基的这部电影正是做到了这一点。而且是用一种近乎癫狂的、狂欢式的戏谑, 以及浪漫迷惑的慢镜头把这个撕毁的过程放大给人们看。让人们在疼痛感和羞耻心中看清人性丑恶面的一点一滴。画面里, 最纯洁的付出和最疯狂的复仇, 夹杂着爱的理想和性的现实不断拷问着这部作品的观众。在《苦月亮》中, 波兰斯基用一种“画中画”或“话中话”的形式展现了一个现代人的生活困境, 挑战了人们对于理想生活的愿景。导演自身的内心独白几乎是自问自答式的, 而电影本身对于婚姻、爱情、两性的思考方式也是辨证的。故事中的两对夫妻在表层意义上形成了对于爱和性、占有和平衡关系的对立两面, 不断相互对话, 相互攻击, 相互影响;而在深层意义上, 这两对男女的存在和困境又相互制约, 相互牵绊, 相互隐喻, 体现出了人类作为一个有欲望的物种在道德文明中对于爱情、嫉妒、仇恨、性等情感或行为的最终结果。这种反思和讨论的结果是黑暗的;疑惑和发问的命运是无果的。面对这样的人类宿命, 罗曼·波兰斯基似乎在告诉所有还沉迷于人性拷问和心理探究的人说:醒醒吧, 在这一场渐行渐远的旅程中, 挣扎是毫无疑义的。

简单来说, 《苦月亮》是一部充满了悬疑色彩的情色片。大量的视觉和言语刺激体现了波兰斯基对于“情”、“爱”、“性”等概念的真实理解。对于一个经历过苦难、虐待、死亡的男人来说, 爱和性的意义和方式一定和普通人的体验不一样了。而正因这样, 在一种极端的、夸大的感性镜头下, 人性中的黑暗面才会被暴露出来, 才能被一一放到手术台上被慢慢检验。

波兰斯基似乎从一开始也意识到了这种极端情爱的典型性和非典型性, 所以故事中发生的一切更像是一个充满舞台意义的都市寓言。为了让观众保持一个舒适的距离去观看这个黑暗而绝望的故事, 导演把电影的框架放到了一个充满幻想和异域情调的设定里———这一切都发生在一艘巨大的游轮上。这架巨大的游轮从欧洲驶向印度, 男人们和女人们被置放进了一个类似于孤岛的环境里, 漂泊于一望无际的大海之上。在这个飘摇不定并充满危险的背景时空里, 更多关于内心秘密的故事在悬疑的氛围里被慢慢剥开:尼格尔和菲奥娜是一对英国的年轻夫妇, 他们谈吐文雅, 穿着得体, 是一副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的样子。而和所有中产阶级家庭中产生的情感危机一样, 在衣食无忧的生活中, 他们夫妻二人对于彼此的身体都已经丧失了激情, 这一趟漂洋过海的游轮之旅就是他们在婚姻死亡线上的最后挣扎。而在这艘游轮上, 夫妻二人又遇到了另一对奇怪的夫妻:面色饱经沧桑的中年男人奥斯卡坐在轮椅上似乎有许多秘密, 而他的妻子咪咪年轻性感、眼神迷离, 处处对周围的男人们散发出魅惑的气息。尼格尔被咪咪的充满欲望身体和迷一样的气质所吸引, 心中不由得生出许多淫荡的想法。但碍于妻子和自己的社会形象, 他也只能在内心深处浇熄自己欲望的怒火。咪咪的丈夫奥斯卡似乎看穿了尼格尔的心思, 他也看出了他们夫妻二人的貌合神离, 对于一身淑女形象的菲奥娜也频频暗示。于是, 奥斯卡决定利用尼格尔对咪咪的欲望向他讲述他和这个女人的故事, 并完成自己最后的心愿。

奥斯卡和咪咪的故事从一个罗曼蒂克式的浪漫邂逅开始。他们在公交车上一见钟情, 奥斯卡是个作家, 咪咪是个年轻的舞蹈学生。那时的她清纯得像教堂里的天使, 穿着白色的球鞋坐在陌生人中间, 阳光洒在她身上, 那份美丽和天真就像是神的礼物。于是奥斯卡毫不犹豫地追随了自己的欲望, 跳下车去追赶这个女孩, 最后得到了她。他对她的感情很难说是爱在先, 还是欲望在先。总之, 他们的感情闪着光, 在二人交合之后变得越来越强烈。咪咪在感受过奥斯卡浓烈的爱和身体之后把自己完全献给他, 用自己的肉体满足这个男人的各种幻想。渐渐的, 他们的爱变成了一种性的游戏, 两人在这场游戏里相互狩猎, 相互厮杀。他们的身体在炙热的搏斗中从相互熟悉到相互厌倦, 正常的挑逗和纵欲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胃口, 于是, 更多非正常的虐爱在他们的性爱中出现, 直到这份爱随着奥斯卡的厌倦而慢慢下沉、暗淡, 直至全黑。最终, 奥斯卡对咪咪已经完全丧失了兴趣, 而咪咪却依然痛苦地毫无保留地爱着这个男人, 甚至被他侮辱, 被他唾弃, 只要还留在他的身边就可以。于是, 他们的关系变成了奥斯卡对于咪咪的施虐:他在她的身体上做爱, 却嘴里一直呼唤着另一个女人的名字;他在他们的家中开各式疯狂的派队, 却让宾客嘲笑家里的女主人;最后, 奥斯卡还逼迫咪咪打掉了他们的孩子, 并让她丧失了生育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 他把咪咪骗上了一架飞向异国的飞机, 向她许下一个谎言的承诺, 然后将她抛弃。这段故事是残酷的, 它的层层递进是如同无底洞般不忍卒见的。男人的激情到来时如火山爆发, 而随着日子的平淡就会慢慢消退, 直到厌烦, 最终变为仇恨, 产生出伤害对方的快感, 最终指向死亡。这仿佛成为了男女关系中不可回避的怪圈, 多少年来无数个男人和女人重复着这令人厌倦的循环。

本文作者苏也在英国

抛弃咪咪之后的奥斯卡似乎又回到了当年放纵自由的单身汉生活里, 夜夜笙歌, 花天酒地, 然而一次意外的车祸让他住进了医院。醒来时, 脱胎换骨的咪咪站在他的面前, 依然美丽性感, 甚至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霸气。一身红衣的咪咪再次回到奥斯卡的身边并不是哀求他再去回到他们的爱情里, 而是更为现实而直接的目的———复仇。于是, 咪咪将车祸后的奥斯卡扔下病床, 导致他终身残疾, 永远地留在自己的身边。坐上轮椅后的奥斯卡完全成为了咪咪的囊中之物, 仍凭她摆布。当年他对咪咪实施的暴行这下子都被咪咪变本加厉地还了回来。咪咪一方面在身体上折磨着残疾的奥斯卡, 一方面在心灵上侮辱着他的灵魂, 例如在奥斯卡的面前和另一个男人激烈地发生关系, 让奥斯卡观看。咪咪用一种几乎疯狂的心理惩罚着她深爱的男人, 让他也体会到爱一个人带来的痛苦。

尼格尔一边听着奥斯卡醉心动情的讲述, 一边自己浮想联翩。咪咪那诱人的胴体不断地挑拨着他的情欲, 而奥斯卡嘴里的故事又让他心生畏惧。而就在他自己沉醉在意淫和幻想中时, 咪咪却和自己的妻子菲奥娜在游轮上发生了疯狂的一夜和妙不可言的性爱。当尼格尔发现自己的妻子居然和自己的性幻想对象发生关系后, 在震惊之余, 看到了一种荒谬的苍白感, 和对生命意义的绝对怀疑。

然而, 在这场游轮上的世纪狂欢之下, 每个人其实都心怀鬼胎。菲奥娜是想用和咪咪的性爱惩罚一直以来精神出轨的丈夫, 同时向这个男权的世界证明自己身体的魅力;而咪咪也不过是在利用男人们对于两个女人身体交合的幻想去更深层地挑逗其他男人, 并接机激怒奥斯卡, 最终得到自身求死的本能下意识;而奥斯卡也在对尼格尔吐露心扉后感到了自己的释然, 决定用死为由离开这个人性的困境, 于是他在观赏完咪咪和菲奥娜的交合后, 毅然对咪咪扣动了手枪扳机, 最后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几声枪响, 新的一天到来, 朝霞和血染红了海面。

两个多小时的电影里故事环环相扣, 年代跨度完整, 人物转变起承转合。两对男女对于爱情、身体、两性关系的本质拷问也随着情节的深入而逐渐展开。奥斯卡和咪咪的故事活出了一般夫妻所不能比拟的快感和仇恨, 但无论是尼格尔和菲奥娜这样的典型夫妻还是奥斯卡和咪咪这样的烈爱冤家, 面对嫉妒、占有、贪恋这样的人性主题, 大家都是无法摆脱困境, 也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因为这些词汇是组成人类感情这一切的一部分。人活在世上, 就是会相爱, 相爱了就有可能会厌倦。我们都像是行走和漂流在这个人性的茫茫大海之上, 自己的内心深不可测, 未来的世界神秘或恐怖, 人们都是夜里行驶在大洋上的孤船, 随时都有被命运倾覆的危险。

所以说, 这是一个绝望到底的电影。面对奥斯卡和咪咪的死, 尼格尔和菲奥娜不知所措, 他们看不到爱情婚姻的意义, 也看不到男人和女人在一起天长地久的可能。但面对这样烈爱过后的死亡, 他们又感到害怕和恐惧。所以, 最后他们只能充满怀疑地说:也许生个孩子吧, 一个孩子或许能挽救一段婚姻, 拯救一个家庭。而这种想法不就是人们一直以来的自我慰借吗?女人用孩子拴住一个男人, 夫妻二人用孩子维系一段关系。男女之间的和谐和平衡似乎是个永恒的难题, 他们只能依附第三方的存在而去回避彼此之间存在的裂痕。可以说, 这个所谓的理智的结局才是这部电影最黑暗的地方, 体现了罗曼·波兰斯基对于目前社会关系里两性关系的最深刻的绝望。

电影里, 奥斯卡在对准自己扣动扳机前, 望着咪咪的尸体哀叹道———“我们都太贪婪”。这一句话无疑是点破了全片悲剧的根源。“贪婪”二字就是解读男女关系和心理的关键钥匙。可以说, 奥斯卡和咪咪都是贪婪的人, 而他们的贪婪又是完全不同的。而归根到底, 这都是男人与女人的根本不同而已。在奥斯卡的内心里, “我抛弃咪咪不是为了某一个女人, 而是以她来换取所有女性”。而在咪咪的内心里则是“你可以骂我、打我、和其他女人发生关系, 但是请不要抛弃我, 我离开你无法活下去。”所以, 男人们总是在贪婪地想要征服更多的女人, 品尝更多的味道和肉体;而女人们总是在贪婪地想要占有一个男人的全部, 把他的每根骨头、每滴血液都吃得干干净净。奥斯卡和咪咪的虐恋厮杀始终围绕这个无法解开的结, 而人类两性关系的悲剧也就出自于男人和女人贪婪的不同表现。

可以说, 影片中两对夫妻代表了男女情感的两极:极度的激情和极度的理智。激情可以是热烈的, 如烟花般灿烂的, 然而激烈过后的平淡是残酷的, 是如同死亡般宁静的, 于是爱情随时可以因为激情转化为同样浓度的仇恨;而另一方面, 理智看起来是和平的、是礼貌的、是美好的, 但是浮华表面隐藏的是虚伪, 是束缚, 是无法填补的欲望。爱情是纯粹的, 然而性是复杂的。人们在爱和性的关系中难得平衡, 于是心生杂念, 甚至是仇恨和暴力。所以, 在所有追求内心平和的宗教信仰里, 禁欲都是最为关键的一条, 它将人们从社会道德和人性本能中解放出来。

因此, 《苦月亮》在影片气质上充满了浓厚的末日情绪和无法摆脱的痛苦。人们都是社会的动物, 但在文明和道德的丛林里却依然要忍受自己动物性的本能和骚动的下体意识。人类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个现代寓言, 正如同电影里这个驶向东方世界的西方大船———人们与日常生活的世界隔离开来, 上演着随心所欲的故事, 就快要忘记真实生活里的条条框框;然而, 人们的面孔隔着玻璃, 在狭小的长廊上互相挤兑退让, 极端的拥挤中间毅然显示着巨大的空白, 那是人们在社会生活里的妥协和平庸。影片中的环境封闭狭窄, 许多镜头充满近景和特写, 一种现代人的束缚感在无处躲藏的困境里被显现了出来。英国夫妇被婚姻的规则和社会的伦理所困, 他们的激情被压抑着;而奥斯卡和咪咪的过度自由和激情却导致了双方的欲求不满, 造成了相互的伤害。

月亮和星星的童话 第4篇

小星星调皮地穿出云层,对月亮说:“您是我妈妈吗?”月亮说:“是啊,我是你的妈妈。是我给了你生命,让你来到这里,还给了你温暖和自由。”小星星说:“我想到西半球去,照亮那边的城市。”

月亮说:“你去吧,愿你平安。”

一会儿,又一颗小珍珠从月亮的怀里蹦出来,他眨(zhǎ)了眨眼睛,说:“您是我的妈妈,是吗?”

月亮说:“是的,孩子,你想去哪儿?”

小珍珠说:“我想到东半球去,给那里的人们送去光明。”

月亮妈妈说:“好孩子,去吧,愿你平安。”

小珍珠弓(ɡōnɡ)着腰一跳,跳到了东半球。

这时,又蹦出来一颗小珍珠,他说:“月亮妈妈,我要去那个城市,她叫酒泉。我想为他们做点事。”

月亮妈妈说:“你也去吧,愿你平安。”

过了一会儿,又蹦出来一颗小珍珠,她躲(duǒ)在月亮妈妈的怀里,不肯离开。月亮妈妈问:“你想去哪呀?”小珍珠娇(jiāo)气地说:“我不走,我哪也不去,我要陪(péi)着您。”

这时又蹦出来成千上万颗小珍珠,他们齐声说:“我们都不走,我们在这里也一样带给人类光明。”

酒泉的一位小朋友说:“月亮和星星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带来了祥(xiánɡ)和与希望。我长大以后,要飞上天空去看看你们的天堂家园。”

玉和月亮的诗句 第5篇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的:《山居秋暝》)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李白:〈玉阶怨〉)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 《念奴娇大江东去》)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霜月》)

和月亮的爱情诗句 第6篇

------ 朱淑真《山查子》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还似无情。

------ 司马光《西江月》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玉楼春》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 唐;李商隐《无题》

◆人生自古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 宋;欧杨修《玉楼春》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辛弃疾《青云案*元夕》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 唐 杜秋娘《金缕衣》

◆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 李白《清平调之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宋;柳永《凤栖桐》

◆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 李煜 《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幕幕。

------秦观〈鹊桥〉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元徐再思《蟾宫曲*春情》

◆多情自古空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

------ 清;史清《溪佚题》

◆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 曹雪芹《红楼梦》

◆相思树下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

描写月亮的成语和诗句 第7篇

花好月圆、月朗风清、海底捞月、花容月貌、吟风弄月、近水楼台先得月

披星戴月、众星捧月、闭月羞花、风花雪夜、清风明月

峥嵘岁月、蹉跎岁月、日新月异、日月如梭

月亮的词语和诗句 第8篇

一.艺术唯我论

唯我论认为世界的一切事物及他人均为“我”的表象或“我”的创造物, “我”是最高的存在, 是世界的核心, 万物的尺度, 真理的标准。毛姆却认为这种观点“既彻底又不失优雅”, 甚至认为它的无限魅力, 对艺术家具有致命的吸引力, 因为无论是小说、绘画还是音乐, 它所致力于宣扬的就是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创作的目的也是为了渲染他自己的心灵世界。斯特里克兰德无疑是秉持这种“唯我论”的代表, 他的世界已被他的绘画梦想和他想要展现出的灵魂填满, 容不下任何多余的人, 任何多余的感情。他自私自利, 厚颜无耻, 不通人情, 对自己抛妻弃子的行为丝毫不觉羞愧, 对在病困中悉心照顾自己的施特略夫无一丝感恩之心, 更有甚者居然染指施特略夫的妻子然后将她一脚踢开, 直接导致了她自杀身亡。

一个文明的世界终究包容不下这样一个特立独行、“蛮横粗野”、我行我素的人, 斯特里克兰德机缘巧合来到了塔希提岛。岛上淳朴善良的土著居民一点没觉得他道德败坏, 只是觉得他有些不同寻常。一个名叫爱塔的当地姑娘嫁给了他, 照顾他的饮食起居, 斯特里克兰德仍是终日作画, 在他身染重病, 双目失明之后也一刻不停歇。在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之后, 他终于创作出那幅永垂画史的名作。遗憾的是, 在斯特里克兰德弥留之际, 也不曾想到为后人留下什么遗作。他尽情展示了自己的一腔热情, 便将一切烧为灰烬。

英国诗人兰德的一首名作可谓是斯特里克兰德的最佳精神写照:“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http://tieba.baidu.com/f?kz=881719826) 作为一个唯我论的艺术家, 斯特里克兰德的世界里从来就只有艺术之火, 他从不抱怨自己的命运, 也从来不气馁;他的生活比任何其他艺术家都更困苦, 他工作得也比其他艺术家更艰难, 但他从来没有想过妥协、让步;他蒙昧、粗犷、离经叛道, 同时也诚实、真挚、热情似火;无论他的行为在世人看来多么荒谬、疯狂, 他的心智却一直恬静、安详。做一个唯我论者有何不可?当社会无我的立足之地, 当他人对我品头评足、挤兑嘲笑之时, 何必还在文明的礼数下苦苦挣扎?不如关上自己的眼睛、耳朵, 在艺术的世界中抒发自己的理解与体悟, 在心灵的世界中乘梦想遨游, 一心一意追求自己的目标。

二.真、善、美

毛姆8岁丧母, 10岁丧父, 身材矮小, 且严重口吃。童年的不幸, 使他变得愤世嫉俗起来, 也使他对真、善、美这三种“最为有意义的”人生价值产生了极大地疑问。 (刘文荣译52)

毛姆说, “人为了虚荣、安乐和利益, 总是不顾‘真’的。人并不以‘真’为生, 而是靠骗为业的;他的理想主义……也不过是想借‘真’的名义弄虚作假, 以此满足他的自负心理罢了。” (53) “痞子”斯特里克兰德毫无疑问是《月亮和六便士》这部小说中最“真”的人——他从不说虚伪的话。书中的“我”责问斯特里克兰德怎能如此没有人性, 丢下家人不管不顾, 他却坦然道:“我已经养活她 (他妻子) 十七年了。为什么她不能换换样, 自己养活自己呢?他们 (他的孩子) 也已经过了不少年舒服日子了。大多数孩子都没有享过这么大的福。” (傅惟慈译44) 当听说他的妻子将他离家的原因归结为外遇时, 他毫不留情刻薄自己的妻子:“女人的脑子太可怜了!爱情。她们就知道爱情……你是不是认为我是这么一个傻瓜, 还要再做一遍我已经为一个女人做过了的那些事?” (42) 心地善良, 首先窥见斯特里克兰德惊人天才的施特略夫, 就是被其致命的“真”害得家破人亡, 连其妻子勃朗什·施特略夫夫人, 也因为被斯特里克兰德抛弃而自杀。作为朋友“我”不由得义愤填膺, 斯特里克兰德的真实思想却叫“我”哑口无言:“‘我不需要爱情。我没有时间搞恋爱……实际上爱情是生活中无足轻重的一部分……要是一个女人爱上了你, 除非连你的灵魂也叫她占有了, 她是不会感到满足的’, 而艺术已将我的心灵完全占据了, 我不能忍受任何外界的桎梏, 为了除去这枷锁, 即使‘忍受莫大痛苦, 弄得遍体鳞伤、鲜血淋漓也在所不惜。’” (108) “生命并没有什么价值。勃朗什·施特略夫自杀并不是因为我抛弃了她, 而是因为她太傻, 因为她精神不健全。” (140) 他的真实就像一面明镜, 照出了周围追求世俗快乐人们的徒劳, 映射出衣冠楚楚之下的虚与委蛇。

“善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可以宣称有其自身目标的价值。德行就是它自身的回报。” (刘文荣译60) 玩世不恭的毛姆, 也不得不承认“我们从善里面找不到人生的原由, 也找不到对人生的解释, 但可以找到某种安慰。” (61) 在人情淡薄的社会, “善”就是“幽默感对命运的悲剧性和荒诞性所作的反驳。” (61) 真正的“善”令人肃然起敬, 那么何为“善”?毛姆也心存疑惑, “善是从正确的行为中表现出来的, 那有谁来告诉我们, 在这个无意义的世界上, 怎样的行为才算正确?” (61) 如果正确的行为带来的却是不幸的结局, 那行善又为何?戴尔克·施特略夫, 这个小说中最善良的人, 明显没有落个好下场。斯特里克兰德鄙视画技平庸的施特略夫, 即使向他伸手借钱之时, 也会当面挖苦嘲弄, 全然不顾施特略夫是那唯一一个欣赏他画作的人。当斯特里克兰德贫困潦倒, 病入膏肓之时, 施特略夫坚持把他接到自己的家里, 端水、喂药, 细心照料, 把自己的宝贝画室让给斯特里克兰德画画, 仅仅因为他从心眼里尊重“天才”, 因为他懂得“天才是世界上最奇妙的东西。对于他们本人说来, 天才是一个很大的负担”, 而常人“必须非常容忍, 非常耐心才行。” (傅惟慈译88) 勃朗什, 一位贤淑、美好但有着不堪回首的过往的姑娘, 也是因施特略夫甘于为她收拾残局才嫁与他为妻。施特略夫对勃朗什的爱情是纯真无暇, 无欲无求的, 只希望给她幸福。然而正是这两位最该感恩的人, 却联合起来背叛了施特略夫, 给了他致命的一击。一生行善的施特略夫得到幸福了吗?他反而失去了安稳的生活, 温暖的小家, 可爱的妻子, 和继续呆在法国为艺术而奋斗的理由。但是假如命运能够轮转, 施特略夫仍会作出同样的选择, 因为那是正确的, 因为对他人的怜悯、同情深深刻在他的骨子里。“美好之人生, 不外乎个人顺其性情, 做好分内之事。” (刘文荣译62) 施特略夫的善良就是他的回报吧。

“美是一种美妙、奇异的东西, 艺术家只有通过灵魂的痛苦折磨才能从宇宙的混沌中塑造出来。在美被创造出以后, 它也不是为了叫每个人都能认出来的。要想认识它, 一个人必须重复艺术家经历过的一番冒险。” (68) 毛姆借施特略夫之口, 畅谈了自己对“美”的感受。美的事物能够激起人们高雅的感情, 或者使人缅怀往事、或者让人浮想联翩, 但尽善尽美的东西仍会使人感到厌倦, 完美无缺总是有点乏味, 就像施特略夫的油画:他笔下的人物异常细致, 色彩过于真切, 景色美如仙境, 逼真胜过照片, 却难逃庸俗、陈旧之感, 因而他只是个不入流的画家。美能赋予生活以意义, 然而对美的评判标准却是不断变化的。在毛姆看来, “我们会因为熟悉某些东西而觉得它们美, 与此相反, 我们也会因为某些东西新奇而觉得它们美。” (55) “美”不是只有那一小撮受过特殊训练的人才能欣赏、理解的, 只有人人都可能欣赏的艺术才能算是伟大的艺术———今天, 恐怕没有人不承认, 梵高更是个天才的画家。

《月亮和六便士》究竟写了什么, 批评家们见仁见智, 莫衷一是。笔者认为, 不妨把这本回味无穷的小说看成毛姆给我们上的哲学课, 在享受阅读的过程中, 也认真思考一下毛姆给我们留下的课题:秉持艺术的唯我论, 将生活完全视为“为艺术而艺术”真的就是无法容忍的吗?“真、善、美”的价值观的价值何在?一个宽容的社会, 应该能够容下像斯特里克兰德似的人物, 心无旁骛, 只为艺术。“真、善、美”或许没有多大实用价值, 但是如果拥有这些美德, 将会使生活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英>毛姆.毛姆读书随笔[M].刘文荣, 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7.

月亮和地球的对话 第9篇

下午,上完地理课,我对地球有了新的认识。对于地球,我感慨万千。晚上睡觉时,我耳边回忆着老师上课时讲的话,陷入了沉思,渐渐地,我睡着了……

月亮对地球说:“地球哥哥,我真羡慕你,你有庞大的身躯和哺育万物的资源。你身上住着人类,你承载着人类所有的梦想,你到处桃红柳绿,莺歌燕舞。可我呢,唉!只有荒芜的山谷和渺小、荒无人迹的平原。有时,好不容易来了个外地客人,可没逗留多久就走了,我又孤独了。”月亮苦着脸,说着说着,眼泪就流满了脸庞。

地球见了,连忙安慰她说:“月亮妹妹,你别难过,我并不像你说的那样十全十美。以前我是很美很美,可近年来,人类在我身上体做了许多不地道的事情,像他们毁坏了覆盖我的山林,污染了滋润我的河流,破坏了保护我的大气层,使得我现在是水土流失、沙尘暴肆掠、酸雨、温室效应……我……我说不下去了,反正我现在已经是遍体鳞伤了!唉!……”地球哽咽着。

“地球哥哥,你先别难过,你说的这些都是真的吗?”月亮花容失色!

“是真的,甚至比这些还严重呢!”地球止住了抽泣。

“那中国的长江、黄河呢?它们好不好?”

地球叹口气:“别提了,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她以丰富的资源,灌溉祖国大地,哺育各族儿女;她以宽广的流域,将西部巍巍群山和东部浩瀚的大海连成一片;在新的时代,长江之水把祖国大地灌溉得更加肥沃,并以崭新的姿态为推动四化建设作出了贡献。黄河仅次于长江,是中国第二大河。可以这样说,长江、黄河是‘无穷的源泉’,‘有母亲的情怀’。可是,近些年来,由于人们的乱砍滥伐,长江是连年洪水,黄河上游因为缺少防护林,水土流失严重,黄河下游泥沙沉积太多,河床年年增高,已经超过了两岸的地面,成了名副其实的‘地上悬河’了……呜呜!……”还未说完,地球已经泣不成声了。

对视了一会儿,地球和月亮都涕流满面地痛哭了起来,好久、好久……

我一惊,醒了。

是啊!同学们,谁来救救地球,救救我们的“母亲”,救救我们自己啊!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自己。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要节约每一滴水,保护每一棵花草树木……让我们从现在起,从我做起,保护大自然吧!

思乡的词语和诗句 第10篇

2、莼鲈之思——含义为:形容怀念故乡的心情。

3、归心似箭——含义为:意思是想回家的心情像射出的.箭一样快。形容回家心切。

4、望穿秋水——含义为:秋水:比喻人的眼睛。眼睛都望穿了。形容对远地亲友的殷切盼望。

5、望眼欲穿——含义为:眼睛都要望穿了。形容盼望殷切。

6、魂牵梦萦——含义为:形容万分思念。

7、朝思暮想——含义为:朝:早晨;暮:晚上。从早到晚思念不已。形容非常想念或经常想着某一件事。

8、念念不忘——含义为:念念:一遍遍地思念。时刻思念;永不忘记。指对某物的思念之情从不改变。

9、日思夜想——含义为:表示日日夜夜的想念

春天的诗句和词语 第11篇

觉来:醒来。

元·胡只遹《阳春曲·春景》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袅:飘浮不定。晴丝:虫类所吐的丝,春日常在空中飘游。

明·汤显祖《牡丹亭·惊梦》

●春到人间万物鲜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王娇写百年长恨》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

清·卢道悦《迎春》

●春色撩人,爱花风如扇,柳烟成阵

清·洪异《长生殿·禊游》

●年年社日停针线,怎忍见、双飞燕?

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犹在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

●春衫著破谁针线,点点行行泪痕满。

落日解鞍芳草岸,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

●寒食 (韩翃·唐)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无题 (李商隐·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踏歌词 (刘禹锡·唐)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

唱尽新词欢不见,红窗映树鹧鸪鸣。

●送别 (王维·唐)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滁州西涧 (韦应物·唐)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菩萨蛮 (张元干·南宋)

春来春去催人老,老夫争肯输年少。

醉后少年狂,白髭殊未妨。

插花还起舞,管领风光处。

长江的诗句和词语 第12篇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是世界的第三大长河。以下是长江的诗句和词语,一起来欣赏吧。

长江的诗句和词语

一、诗句

1、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____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2、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____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____杜甫《登高》

5、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____杜甫《旅夜书怀》

6、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____李白《早发白帝城 / 白帝下江陵》

7、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____李白《望天门山》

8、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____李白《渡荆门送别》

9、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____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0、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____王勃《山中》

11、舒卷江山图画,应答龙鱼悲啸,不暇顾诗愁。____杨炎正《水调歌头·登多景楼》

12、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____王勃《滕王阁序》

13、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4、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____张籍《春别曲》

15、日暮长江里,相邀归渡头。____储光羲《江南曲四首》

16、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____杜甫《梅雨》

17、八月长江万里晴,千帆一道带风轻。____崔季卿《晴江秋望》

18、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____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19、长江千里,烟淡水云阔。____李纲《六么令·次韵和贺方回金陵怀古鄱阳席上作》

20、浮云遮月不分明,谁挽长江一洗放天青?____董士锡《虞美人·韶华争肯偎人住》

21、长江万里东注,晓吹卷惊涛。____吴潜《水调歌头·焦山》

22、涛澜汹涌,风云开阖。____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23、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____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

24、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____宋濂《阅江楼记》

25、长江巨浪征人泪,一夜西风共白头。____宋琬《江上阻风》

二、词语

一江春水、流水潺潺、波涛激荡、百川归海、风急浪高、流水清冽、山光水色

漩涡翻滚、波澜壮阔、浪峰波谷、洪波涌起、绿波荡漾、碧波漪澜、万马奔腾

春江水暖、青山秀水、奔腾不息、江水湍急、清澈幽深、汹涌澎湃、烟波浩渺

层层涟漪、江水奔流、秋江如练、流水淙淙、溪流蜿蜒、水光潋滟、大浪淘沙

源源不绝、一泻千里、推波助澜、洪峰如山、浊流狂涌、翻江倒海、怒涛澎湃

河水滔滔、河水粼粼、碧波荡漾、波浪滔天、惊涛骇浪、江水汹涌、一水绕绿

大江东去、浊浪排空、风平浪静、汩汩流淌、河流纵横、江潮起伏、江水浑黄

春江水暖、山环水绕、河水浑浊、清澈见底、大河奔腾、河水滚滚、大江奔流

江宽水阔、百川归海、碧江盈盈、川流不息、江满河溢、江如罗带、河水哗哗

月亮的词语和诗句 第13篇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是20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月亮和六便士》是其重要长篇小说之一。在这部作品中,毛姆着力刻画了三位女性:斯特里克兰德太太、勃朗什以及爱塔,她们分别与男主人公处于不同的婚姻、婚外两性关系中。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对这三位女性形象进行剖析,进而揭露当时社会中存在的不健康的婚姻两性关系。

二、中产阶级冷漠的婚姻关系

主人公银行职员斯特里克兰德的第一任妻子是个较为典型的中产阶级中上层社会的主妇形象。作为“屋子里的天使”,相夫教子是其乐于承担的责任,是一位合格的妻子。另外,她生性爱慕虚荣,喜欢附庸风雅,是个好强的女性。然而,正是斯特里克兰德太太这种本性酿成了她婚姻的悲剧。

她终日忙于社交,为的是维持自己的社会地位,并随时准备为别人呈现自己貌似美满的家庭,以至于自己都被自己制造的假象所蒙蔽。她以为这种表面光鲜的家庭关系就是完美而和谐的,却始终没有意识到这种表象掩盖下的那日益扩大的感情裂痕。直到丈夫出走之后,斯特里克兰德太太仍百思不得其解,“我还以为他一直生活得很幸福呢(毛姆2006:41)。”可见,她的这种对于丈夫内心精神世界的无知已经到了让人咋舌的地步。

斯特里克兰德夫妇的这种婚姻关系基本代表了19世纪末欧洲中产阶级中上层社会典型的婚姻关系:“妇女为了财富而结婚,男人为了扩大他们将要传给他们的合法后代的财产而结婚(胡孝文2008:66)。”夫妻之间能否达到精神上的契合,是否真正关注彼此的内心世界,这是一直被忽略的因素。

伍尔夫说过:“在父权社会中,妇女的经济不独立,教育无法得到保障,又受到家庭和孩子的牵扯,难以有从事自己事业所需要的独立空间和完整时间。由于她们囿于家庭的小天地,养育子女和操持家务成为她们的全部生活内容,这也使她们无法获得丰富的阅历(邱运华2006:217)。”自部落时代后期开始,女性就一直作为男性的附属品。经济不独立,自我意识未觉醒,以至于她们认为一旦脱离男人便无法生存。因此,在起初得知斯特里克兰德出走的消息之后,斯特里克兰德太太一度陷入了悲伤绝望的境地,甚至以为“没有他我无法生活下去,我宁可杀死自己(毛姆2006:44)。”但这种绝望更多的并不是因为一段感情的消失,而是基于自己日后生存的考虑。在此,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可怜而又可悲的女性形象。

另外,女性的附属地位还体现在她们对于声誉的重视。在社会舆论对斯特里克兰德的出走作种种猜测的时候,斯特里克兰德太太做出了非常“宽宏大量”的决定:“如果他回来了,我可以既往不咎(毛姆2006:43)。”由此可见,在社会中居于劣势地位的女性出于对自我的保护,不顾一切想要挽留自己的声誉,想要通过剥夺男人的自由而把男人牢牢抓住,岂不知最终受害者还是女人。

在经历了痛苦而无果的等待之后,斯特里克兰德太太做出了“但是我不要他回来了(毛姆2006:71)”这一惊人的决定。此时,女性意识在她身上开始觉醒。她“决定利用一下她认识不少作家这一有利地位,一点儿没耽搁时间就开始学起速记和打字来”,“她重新把生活安排好。她非常能干,她决心兴办的这个买卖一定会成功的(毛姆2006:75)。”这样看来,斯特里克兰德的出走在某种意义上对于斯特里克兰德太太是一种帮助,使她开始意识到女人其实是独立于男人之外的,离开男人照样可以生活,甚至可以生活得更好,因为这是一种靠自己的努力而获得的有成就感的生活。

三、相互利用的婚外两性关系

斯特里克兰德出走法国之后,有了情妇—勃朗什。在这种婚外两性关系之中,真正的爱情往往也是不存在的,更多的只是肉体的吸引或彼此之间的相互利用。对于斯特里克兰德来说,“实际上爱情是生活中无足轻重的一部分。。。女人是我享乐的工具,我对她们提出什么事业的助手、生活的伴侣这些要求非常讨厌(毛姆2006:183)。”斯特里克兰德不需要爱情,勃朗什只是他创作时的模特、他享乐的工具。于此同时,勃朗什也试图通过占有斯特里克兰德的自由,控制他的意志,操纵他的精神来体验自己的存在。

毛姆笔下的勃朗什是个个性复杂的女性。她温婉、贤淑、善良,在遇到斯特里克兰德之前,与丈夫过着相敬如宾的舒适生活。然而,他们这种爱也并非真正的爱情,充其量只是怜悯之情,是施特略夫在她绝望无助之际出于怜悯之心收留了她。当施特略夫苦口婆心地说服她照料重病的斯特里克兰德时,她终于看透了这种“爱情”的实质。施特略夫提醒她:“你自己是不是也一度陷于非常悲惨的境地,恰好有人把援助的手伸给你?你知道那对你是多么重要的事。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你不愿意也帮别人一下儿吗(毛姆2006:117)?”如果施特略夫对勃朗什所有的是真爱的话,他不会重提那令爱人不堪回首的往事的。此时的勃朗什看透了丈夫对自己的感情不过是出于同情,于是她绝望了。但是作为依附于丈夫的弱者,她除了屈服,别无他选。但是此时的她想必也如释重负了,知道丈夫并不是真正地尊重她,她也没有必要再继续规规矩矩地做个好妻子来报答丈夫对自己的恩情了。于是,勃朗什大胆地放纵自己压抑已久的激情,爱上了野性不羁的斯特里克兰德。

勃朗什的出走与斯特里克兰德一样,也是为了寻求精神上的自由。在世俗伦理道德的折磨下,她疲惫不堪。只有和斯特里克兰德这样一个比自己更坏的人在一起她才会觉得内心坦然。正如斯特里克兰德总结的那样:“女人可以原谅男人对她的伤害,但是永远不能原谅他对她做出的牺牲(毛姆2006:181)。”这即要求作家有明朗健康、遒劲有力的风格。刘勰把作家的个性和作品的艺术风格相结合起来研究两者间的关系,对于正确地评价作家的作品,总结文艺创作的特点,探讨文艺发展的规律,促进文艺的发展繁荣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四)

刘勰对文学艺术的特殊规律,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在艺术构思及艺术创作上提出了许多精湛的见解,对我国文学艺术创作的发展,特别是艺术技巧上成熟,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神思》篇专门谈艺术构思问题。刘勰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他的意思是说,作家进行艺术构思时,他的思想活动的天地是非常广远的,当作家静静地凝思的时候,可以想到几千年的事情,暗暗地动感情的时候,也可能联想到万里之外,作家偶一吟咏,就象听到珠玉一般悦耳的声音;或者凝眸一顾,就看到了风云变幻的景色。这就是艺术构思的特殊效果。所以构思的妙用,可以使作家的精神世界达到与客观事物融为一体的地步。在这里,刘勰虽然没有使用“形象思维”这个概念,但相当深刻地阐述了文学创作中艺术想象的重要意义以及想象思维方法的运用问题,指出作家要把广阔的现实世界概括在自己的艺术想象之中,要“神与物游”,把丰富的社会生活熔铸在自己的艺术构思里,从构思的开始到创作的完成,都有生动而具体的外界事物的形象在作家的脑海里,作家丰富的感情,生动的艺术形象,都贯穿在作家整个创作过程的始终。

在艺术创作上,刘勰提出“诗人感物,联类不穷”、“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物色》) 的见解。所谓“联类不穷”、“以少悠多”,就是运用艺术想象和虚构,用形象化的语言,将大量无穷无尽的事物,概括在有限篇幅之中。“以少总多”的观点,实际上就是今天所说的“典型化”艺术概括理论的一个雏形。刘勰的这个见解是前无古人的。

(五)

刘勰的文学批评理论和文学鉴赏实践,为我国古代文艺批评和文艺鉴赏树立了一个典范,为文学批评史和美学史的建立开拓了道路。在刘勰之前,已经有了一些文学批评的文章和涉及文学批评方面的著作,对文学批评的建立起了带头作用。但刘勰认为,这些文艺批评论著都只是“各照隅隙,鲜观衢路”,并未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 (《序志》) 针对这一情况,他提出鉴赏文学作品要做到“六观”:“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官商,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 (《知音》) 他这六观的意思就是:要理解这篇作品,一要看它的主题思想,二要看它的形式文采,三要看它的继承与创新,四要看它的风格的雅俗奇正,五要看它用的事例是否贴切,六要看它声律是否优美,这些方面都观察比较过了,一篇作品的优劣就可以看出来了。这样做,比那些单从主观印象出发评价作品,所得的结论要客观全面得多。

上列数端,并非全貌,例如在文学遗产的继承与革新方面、作家和批评家的修养方面、文学语言技巧等方面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还有许多精湛的见解。《文心雕龙》在群星闪烁的中国古代文学领域里具有独特的贡献,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Bressler, Charles.Literary Criticism[M].Beijing: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4.

[2]威廉·萨默赛特·毛姆:《月亮和六便士》 (傅惟慈译)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3]胡孝文:婚姻, 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J]。《世界知识》第12期, 2008。

[4]邱运华:《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 (第二版)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崂山,那些和月亮有关的事 第14篇

此景人称“太清水月”,是崂山十二景之一。传说,清朝大学时刘墉罢官之后,曾来崂山青山村小住,刘墉是山东诸城县人,官至东阁大学士,是清朝四大书法家之一。为官耿直无私,受到奸臣排挤,被乾隆削官为民,回家后,曾到崂山祖居地探望长辈亲友。当来到崂山青山村看望长辈时,被这里的山光水色所迷恋,更被太清宫老道长辞官进山,人道修行的事迹所感动,二人一谈即合,从此结为挚友。一天,刘墉被道长留宿太清宫,在和道长饮酒赏月,赋诗作画时,他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就着月色,蘸着水光,挥笔留下了那千古不朽的“太清水月”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是水景交融的提炼,是月色的升华。月上东山,竹林里莹光浮动,回首太清宫,参差的楼阁飘渺;纵目眺望,天上月与海中月交相辉映。水生光,月更明,恍若置身仙境。刘墉用“太清水月”四个字,为太清的夜色勾画出了一幅令人叫绝的山水画卷,从此这“太清水月”的美景,便成为了崂山十二大著名景观之一。也曾名列中央电视台《国家地理》栏目推荐的全国十处最负盛名的赏月之地的第四位。与安徽黄山、杭州西湖、四川峨眉山等地齐名,可以算是“海上明月第一了”。

清朝咸丰年间的进士、礼部尚书匡源,于同治初年游历崂山太清宫,欣赏了这里的月色后,遂赋诗:

我忆太清宫,待月大海滨。

入山林菁黑,隐隐窥星辰。

须臾晶轮出,波上光粼粼。

冰壶此濯魄,万里无纤尘。

崂山的月亮大有故事,比如,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所写的崂山道士。王七为学仙术,上崂山拜道土为师。道士令他打柴、采野果,一个月下来王七不堪其苦,想回家了。有一天:日已暮,尚无灯烛。师乃剪纸如镜,黏壁间。俄顷,月明辉室,光鉴毫芒。诸门人环听奔走。一客曰:“良宵胜乐,不可不同。”乃于案上取壶酒,分赉诸徒,且嘱尽醉。王自思:七八人,壶酒何能遍给?遂各觅盎盂,竞饮先醑,惟恐樽尽;而往复挹注,竟不少减。心奇之。俄一客曰:“蒙赐月明之照,乃尔寂饮。何不呼嫦娥来?”乃以箸掷月中。见一美人,自光中出,初不盈尺,至地,遂与人等。纤腰秀项,翩翩作“霓裳舞”,已而歌曰:“仙仙乎,而还乎,而幽我于广寒乎!”其声清越,烈如箫管。歌毕,盘旋而起,跃登几上,惊顾之间,已复为箸。三人大笑。又一客曰:“今宵最乐,然不胜酒力矣。其饯我于月宫可乎?”三人移席,渐入月中。众视三人,坐月中饮,须眉毕见,如影之在镜中。移时,月渐暗;门人然烛来,则道士独坐而客杳矣。几上肴核尚存。壁上月,纸圆如镜而已。道士问众:“饮足乎?”曰:“足矣。”“足宜早寝,勿误樵苏。”众诺而退……

短短一篇《崂山道士》玄妙尽显,黄昏日暮时没有烛光,剪一张圆纸就化为圆月,月亮的光辉照得头发丝都分明,道士神通再现,扔一根筷子就化为嫦娥,边歌边舞为酒助兴,最后三位神人坐在了月亮上对饮,眉毛胡子清晰明辨,等到来了蜡烛,两位做客的神仙已经不见了,只有王七的师傅自己坐在客房里。这一系列道法炫术令人应接不暇、目焕神迷。崂山的仙气、道士的神通,袖袍起舞光怪陆离。

这一夜,看得王七瞠目结舌。随后埋怨师父不教法术,师父一笑,授其穿墙术。王七屡试不爽,乃回家。向妻子炫耀,却失灵了,只在头上碰出一个大包,被好好揶揄了一番。

我喜欢这个故事,因它接地气。有仙,有景,有美女,有教化,最主要的是还有人情。在我看来,其中最可爱的是王七的妻子。她能任由丈夫去上山求仙,看他回家也不出恶言,还兴冲冲看丈夫表演,表演失败后,也只是揶揄了两句而已。对于我辈中人来说,谁没有点不靠谱的小梦想,可谁家的妻子允许丈夫抛家舍业出去胡闹?等到丈夫碰壁回来,妻子岂止揶揄几句那么简单,恐怕会明明白白记在账本上,有点事就拿出来敲打你吧。

82岁的青岛著名文史专家鲁海老先生说,他在崂山上住过一段时间,曾好好欣赏过“太清水月”。那是1979年,他在崂山上写书。与太清宫的一名韩道士时常聊天。这名韩道士四五十岁,刚回太清宫不久,在此之前的“文革”中,他被赶回老家去了。韩道士身怀功夫,有时和鲁海同行,他挑了一担水走路依然身轻如燕,迈着小碎步,很快就把鲁海甩在后面。夜间看月亮,这位道士不谈玄,不求仙,只是说说蒲松龄曾居于此的掌故,讲些强身健体之法。据说,当年的一个月夜,蒲松龄正在一亭子里凝思,忽见对面白色墙上有人一闪而过,似是穿墙而入,定睛一看,原来是道童给他送茶闪过的影子。这一幕唤起蒲松龄的灵感,便有了《崂山道士》中穿墙的情节。松声竹影之中,这种聊天如同叙旧,让人感觉到稳稳当当的岁月静好。

在鲁海看来,崂山最适合看月亮的不是太清官,而是仰口附近的太平宫。那里能看得到月亮从东方升起,这对很多人来说可谓难得一见。1983年曾有一部电影名为《海上生明月》,就是在此处拍摄。主演为著名女中音关牧村,饰演一位渔家姑娘李燕靠嗓子唱出一片美好未来。如今再看,虽然从剧本到造型都没太多亮点,但那歌声是实实在在美,带着浓浓的渔家气息,淡淡的前尘旧梦。

中秋之夜,枫叶已染,清辉流动,月色如银,在海边和朋友手把酒瓶对饮。往往是半夜,看月光铺满整个海湾,为那一片光明心动神驰。真想下去凌波走一走,或许撞得见自己的前世今生。

上一篇:预防秋季传染病讲稿下一篇:集团采购平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