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故事:弗里德里希大王

2024-07-07

帝王故事:弗里德里希大王(精选4篇)

帝王故事:弗里德里希大王 第1篇

两百多年前,在德意志民族发展史上出现了一位引起世人瞩目的君主。他雄才大略,南征北战,使普鲁士从众多邦国中脱颖而出,一跃成为与英、法、俄、奥井立争雄于欧洲的强国,从而为德国统一奠定了基础。这位君主就是普鲁士王国的第三代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由于他功绩显赫,威震四方,同时代人尊称他为“弗里德里希大王”。

弗里德里希171月24日生于柏林的王宫。当天,王宫内外一片喜气洋洋。他的祖父、普鲁士王国的开国君主弗里德里希一世更是喜出望外,立即表示要把自己的名字“弗里德里希”传给这个孙子。这位老国王十几年前不过是神圣罗马帝国几百个诸侯国中的一国之主,后因他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中,积极为罗马皇帝效力,皇帝便于17封他为普鲁士国王,普鲁士也由侯国升格为王国。但是,在欧洲诸国中,普鲁士王国依旧是排不上号的小国。眼下,老国王年老力衰,来日无多,虽然有儿子威廉继位,但两个孙子均夭折于襁褓之中,普鲁士王位说不定会断了男嗣。正当老国王为此焦虑不安时,又一个小孙子出世,王位后继有人了,他怎么能不高兴呢!一周后,柏林城钟声齐鸣,老国王正式为孙子命名为弗里德里希。

一年后,即172月25日,老弗里德里希病故。威廉继承王位,他就是崇尚武力的“军人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

为增强国力,威廉一世一反父王豪奢的作风,勤俭治国,发展生产,使普鲁士面目一新。随后,他利用积聚起来的雄厚财力,大力扩充军备,建立起一支8万多人的强大军队,他对宫廷礼仪和经济文化毫无兴趣,唯独热衷于军事活动,把盈余的钱财都花在军队上了。因此,人们称他为“军人国王”。

威廉对军队的迷恋过于偏执,一心想把儿子也培养成“军人国王”。小弗里德里希自幼聪明伶俐,3岁时就爱做敲军鼓的游戏,6岁与伙伴们玩耍时就自任一队之长,到12岁时就熟知指挥的战术,俨然是个天生的军事家。父王对此感到由衷的高兴,更加着力培养,给儿子置备各种武器,让他参加炮兵作战演习,向他灌输军事和国家管理知识。

然而,性情暴烈的父王出于“恨铁不成钢”的心理,过于严厉,重武轻文达到极端的程度,结果事与愿违,与崇尚自由、生性执拗的儿子在思想感情上产生了日趋尖锐的对立。

小弗里德里希的母亲、王后索菲·德罗蒂娅是英国国王乔治二世的妹妹,她品性贤淑,乐于求知,对文学、音乐颇有兴趣。小王子身受母教,自幼酷爱读书,酷爱法国文学和艺术。王后专门聘请一位法籍宫廷教师教王子法文和法国文学。但威廉却反对儿子研习“文人学者那套东西”,尤其反对法国的那些谈情说爱的作品。一天,小王子正跟宫廷教师学习法国文学,威廉国王突然破门而入,来势之凶令师生二人不寒而栗。弗里德里希刚想解释,威廉已经破口大骂起教师来:“你这个混蛋,竟让我儿子学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他边骂边拎起手中的权杖。劈头盖脑地朝教师打过来,接着又踢上两脚,把教师赶出书房。小王子。吓得一头钻到桌子底下。父王转身一把抓住他的头发,把他拖出来,然后又是一顿耳光。

自小从母后那里受到音乐的熏陶,弗里德里希迷上了乐器,尤其喜欢吹奏横笛。而这又是父王最讨厌的事。因此每当他演奏乐器时,都派有专人望风。可有一次不小心被父王发现。威廉一边大骂:“你这个逆子,竟敢违抗父命!”一边把儿子一脚踢到楼下,并且把所有乐器砸烂。从此,父子俩的感情完全破裂,弗里德里希常被体罚,父王动不动就拿鞭子抽打他,甚至在吃饭时,饭碗也成了父王施暴的武器。有时父王还将他关禁闭,只给他面包和清水。父子矛盾冲突日甚,老皇帝威胁要废掉他的太子身份另立王储。弗里德里希性格倔强,不能容忍父王如此霸道,于是他就在暗中计划逃往他的外婆家英国。

父子关系恶化毕竟于国于王室都不利,做父亲的便想用娶亲来束缚儿子那桀骜不驯的个性。不料竟由此引发一场**。

威廉决定让儿子和奥地利女皇的侄女伊丽莎白·克丽斯蒂娜订婚,以此稳定邻邦关系。而王后德罗蒂娅却执意反对,她想让儿子亲上加亲,娶英国公主为妻。年轻的弗里德里希在母后的影响下从小就倾慕英国的表妹。因此,他抗拒父王的决定。

1730年8月,弗里德里希趁随父王到安斯已赫巡视的机会,企图逃离普鲁士,经由法国去英格兰。那一天,他与挚友凯特刚一骑马动身,就被父王派的人盯上了,将要到达边境时就被擒获,当时威廉国王正在莱茵河的游艇上,接到这一消息龙颜大怒。父子一见面,威廉就不容分说要当场处死儿子,幸亏侍臣们苦苦哀求,才算留下太子一命。父王怒气未消,下令把弗里德里希关进库斯特林要塞。年仅18岁的王子备尝铁窗生活之苦。囚房内只有一张床和两把椅子,平日只准他读圣经和赞美诗。为防止他自杀,吃饭时只给他木制餐具,没有刀叉。父王还要求召开“特别军事法庭”,准备以军法会审把儿子处死。这可怕的消息不胫而走。驻普鲁士的各国公使大为震惊,联合起来为弗里德里希请命。一名普鲁士老将军跪在国王面前苦谏,愿以自己的老命代太子去死。可是顽固的威廉国王不为所动,最后还是神圣罗马皇帝查理六世出面讲情,他才打消了判处儿子死刑的想法。

年轻的王子并未因自己被免除死罪而放下心来,因为他的“同谋者”凯特却被判处极刑。为此,弗里德里希痛不欲生,整整哭泣了两个小时,嘴里还不住地叨念着:“让父王杀掉我吧!这不关凯特的事!只要能救他,我情愿自己去死!”但父王根本不加理睬,他不仅要处死凯特,还要当着儿子的面施刑。

1730年11月6日黄昏,几个刀斧手押着凯特来到王子铁窗前的临时刑场。弗里德里希抓住囚牢的窗栏,绝望地大喊:“亲爱的凯特,原谅我吧!看在上帝的面上,原谅我一千次!”凯特高声答道:“请不要提原谅,我的王子,我为您万死不辞!”还未等到站在他身后的牧师祈祷完毕,凯特已经首级落地了。弗里德里希目睹这惨景,顿时昏倒在牢房里。威廉国王的目的达到了,他就是要“彻底撕碎儿子的心,从而医治他的精神”。

牧师交给弗里德里希一封凯特临刑前留下的亲笔信,上面写着:“王子殿下,请服从神命,遵守父王之教诲,进而成为一代贤君,使普鲁士脐身于富强之林!如能这样,凯特我在九泉之下也瞑目了!”弗里德里希深为感动,决心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为重,抛弃与父王的个人恩怨。他动笔给父王写了一封,‘富于感情”的家信,请求“最宽厚的国王和最慈爱的父亲恕罪”。还表示完全顺从父王安排的婚事。威廉接信后转怒为喜,不仅释放了儿子,而且还及时为他完婚,准许王储酌情与新娘在莱茵斯贝格宫自由自在地生活。

莱茵斯贝格宫是远离都城的离官,风光明媚,气候宜人。弗里德里希在那里心情舒畅地生活了4年。他可以按自己的喜好自由自在地研习法国文学和艺术。他常常邀集志趣相同的朋友,或高谈阔论,或吟诗奏乐,或畅游于绿草如茵的亭园之间,他称自己是“启蒙运动的朋友”,尤其崇拜作为启蒙运动旗手的法国大文豪伏尔泰。这一段逍遥自在的生活,孕育了他日后称雄欧洲的宏大气魄。

1740年5月,威廉国王刚满52岁,就因病逝世了,28岁的弗里德里希继位普鲁士国王,号称弗里德里希二世。

弗里德里希讨厌父王的狂暴性格,在兴趣爱好上也格格不入,但有一点父子俩却如出一辙,即相信军队,崇尚武力。他迅速扩大和加强了父亲留下的军队,为进一步向外扩张做好准备。

同年10月,神圣罗马皇帝、奥地利大公查理六世驾崩,因没有男嗣,便由长女玛丽亚·特蕾西亚继位。弗里德里希二世好大喜功,刚愎自用,瞧不起这位23岁的奥地利女皇,他趁诸国反对女皇继位之机,发动了西里西亚战争。

12月的一天夜里,普鲁士王宫正在举行一次盛大的化装舞会。王公贵族、各国使节与艳装丽人翩翩起舞。作为主人的弗里德里希二世更是喜气洋洋,与客人们谈笑风生,丝毫看不出他心中有什么牵挂。然而,就在当天深夜,他一返回寝宫就下令整装待发的3万普鲁士雄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奥地利的西里西亚发动了闪电战。

弗里德里希亲自率军开赴普奥交界处。由于反对特蕾西亚女皇继位的西班牙、法国和巴伐利亚等国都站在普鲁士一边,普军处于优势。奥军虽顽强抵抗,但仍节节败退。1742年5月,双方在乔图西茨战役中,弗里德里希巧妙布阵,奥军陷入重围,死伤达6000余人。普军取得决定性胜利,迫使特蕾西亚女皇谋求和谈。双方在6月11日达成协议:奥地利将西里西亚及格拉茨伯爵领地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代奥地利向英国偿还170万塔勒的借款。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结束,普鲁士国土由此扩大了三分之一。

特蕾西亚女皇为了加强自己的地位,先后与英国、萨克森、撒丁缔结盟约。弗里德里希密切注视着对手的一举一动,同样也与巴伐利亚、黑森、普法尔茨以及法国结成同盟。

1744年8月,好大喜功的弗里德里希又发动了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他率领8万大军迅速占领萨克森,又长驱直入,攻克奥地利波希米亚地区的布拉格城。第二年6月,双方在霍恩弗里德贝格再燃战火。普鲁士军队骁勇善战,果敢迅速,打败了奥、英等四国联盟。12月,弗里德里希又重演单独议和伎俩,与女皇缔结了普鲁和约:奥地利最后确认普鲁士对西里西亚的所有权,普鲁士承认玛丽亚·特蕾西亚的丈夫——弗兰茨。斯特凡大公爵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弗里德里希得胜还朝,普鲁士人首次对他冠以,‘大王”称号。两次西里西亚战争结束后,普鲁士渐渐强盛起来,在神圣罗马帝国疆域内,形成普、奥对峙的局面。

面对普鲁士的威胁,奥地利一反常态,疏远它的海上盟友英国,而与世仇法国结成同盟。敏感的弗里德里希也如法炮制,于1756年1月与英国签订了互助盟约。中欧形成了新的两盟对垒的局面。

俄国女皇叶丽萨维塔得知英国已与普鲁士结盟,顿时大怒,决定派8万大军支持“女友”玛丽亚·特蕾西亚。俄国的强硬态度使战争气氛更加浓烈。

弗里德里希不为对方所吓倒,抢先一步下手。他仍以萨克森为首先目标。

1756年8月底,闪电战爆发,萨克森陷落,不久便向普鲁士投降。

第二年,形势有了变化。奥地利从防御转入进攻战,法、俄军队也开始调赴战场。弗里德里希决定先集中全力打击奥军。普军10万人在5月6日进攻布拉格,大获全胜。同年11月和12月又分别打败法国和奥地利的军队,弗里德里希二世在欧洲名噪一时,普国人争相传颂他的卓著战功和军事天才。而英国人则把他誉为“天下第一英雄”。

到了1758年夏天,随着俄国大军的到来,形势开始对弗里德里希不利。1759年8月,俄军在库纳尔斯道夫一战给普鲁士主力部队以毁灭性打击。弗里德里希本人也被一颗流弹击中胸部,所幸子弹力度不大,被身上的鼻烟盒挡住,才使他死里逃生。这次失败使这位国王产生了悲观情绪。他暗中在衬衣里面藏了18粒烈性鸦片丸,准备万一全军覆没,自己就吞下毒药,为国捐躯。

数月后,俄奥联军35000人攻入普鲁士首都柏林城,整个国家处于炭发可危的境地。

就在这危急存亡关头,1761年12月25日俄国女皇叶丽萨维塔病亡,彼得三世即位,事态顿时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彼得三世与德意志有着血统关系,他的母亲安娜是彼得大帝的长女。彼得大帝为了将势力渗透到德意志沿海,把安娜嫁给了德意志北部的一位叫卡尔·弗里德里希的亲王,他们在1782年生一子,即卡尔·彼得。彼得出生后,安娜就病故了。安娜的胞妹叶丽萨维塔于1741年当上了俄国女皇。由于没有儿子,女皇便把外甥卡尔·彼得从普鲁士接到俄国并定为皇位继承人。彼得缺少天资,又不爱学习,来彼得堡,还讲不好俄语。而他对自己的出生地及父亲的原籍普鲁士却一往情深,对弗里德里希二肚崇拜得五体投地。继位之后,他立即下令俄军停火,释放所有普鲁十战俘,放弃俄国在战争中所占领的所有地区。1762年6月8日,与普鲁士缔结了和约,并且发兵两万协同普军对奥作战。普鲁士绝处逢生,弗里德里希免除了北方后顾之忧,又准备集结大军南下西里西亚。

岂料事情变中生变,彼得三世在同年6月28日被皇后叶卡特琳娜废黜,7月17日他又在离宫被刺死。33岁的皇后踩着她丈夫的尸体,登上了俄皇宝座而成为叶卡特琳娜二世。这个突如其来的改变,犹如晴天霹雳,一下子把站在庆功台上的弗里德里希大王打到了万丈悬崖的边缘。他以为女皇会改变她丈夫的外交政策,叶卡特琳娜二世原本也对弗里德里希不满,认为他对女性持有极大的偏见。但她在整理彼得三世的遗物中,发现很多弗里德里希写给她丈夫的信。她——阅读后,才知道弗里德里希二世并非如外间所传那样坏,而是颇有作为的一代明君,对女性也没有什么偏见,在信中几度劝谏彼得三世要恩待皇后,和睦夫妻感情。发现这几封信后,叶卡特琳娜二世的观念完全改变,加上连年征战,国家急需休养生息,因此她决定批准丈夫与普鲁士签订的和约,并主动向弗里德里希二世表示亲善友好。至此,普鲁士才真正脱离险境。这一神奇的化险为夷的大转折,历史上称之为“勃兰登堡王室的奇迹”。

1763年2月15日,奥普签订胡贝尔茨堡和约,奥地利放弃了收复西里西亚的要求。“七年战争”结束了。普鲁士以一国之力抗拒欧洲三大强国之举,使其威震全欧,为日后称霸德意志打下了基础。

战后,弗里德里希二世以十多年时间致力于普鲁士的经济复兴。他建立起严格的管理体制,其特点是集中统一,讲求实效。国王大权在握,不容忍下属机构的轻率和怠慢,从而使“管理与军队构成了普鲁土的基石”。他重视农业生产和都市的复兴,并对普鲁土法律进行了改革。经过几年时间的努力,普鲁士就从战争的废墟中站了起来,整个社会欣欣向荣,全国人口也从200万激增到600万。

弗里德里希二世在位46年,对普鲁士王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实行的开明君主制,有利于国家的进步。他有句名言:“国王是国家的第一仆人”,他毕生以过人的精力躬身朝政,驰骋疆场,确实以行动实践着他的这一诺言。但他如此崇尚武功,连年征战,对外扩张,不仅给邻国人民带来战祸,也使国内广大农民承受繁重捐税,饱受战争的痛苦。

1785年7月,普鲁士与汉诺威、萨克森结成三国同盟。其后,又有普法尔茨一茨威布吕肯、美茵茨等15个诸侯国相继加入,组成了德意志诸侯联盟。这标志着神圣罗马帝国即将消亡,德国统一己成了必然趋势。这也是弗里德里希二世去世前一年为德意志民族作出的又一贡献。

1785年夏未,西里西亚按惯例举行一年一度的阅兵式。年逾七旬的弗里德里希瘦骨鳞峋,心力交瘁,但还是强打精神去阅兵。骑不上马,便步行进行了检阅。

一年后,即1786年8月17日,74岁的弗里德里希二世病逝于。“无忧宫”。这位在欧洲显赫一时的君主,终于结束了他对普鲁士王国将近半个世纪的统治。

帝王故事:弗里德里希大王 第2篇

西塞克斯王国的王位从撤克逊人定居的时候开始,就一直是世袭的,从未问断。公元871年,24岁的阿尔弗烈德登极为王。

年轻的阿尔弗烈德成为国王的时候,残酷的战争正在进行着。几百年来,英国一直受到北欧海盗的侵略。丹麦人占领了伦敦,他们的军队在雷厂构筑了工事。当时的伦敦并不是英格兰的首都,只是一个小镇。阿尔弗烈德遵守父王临终的遗嘱,率领军民抗击入侵者。

阿尔弗烈德把队伍布置在一座山头上。他站在一块石头上,向远处一看,只见北欧海盗分兵两路,形成钳形阵势,向英方阵地杀来。海盗们拿着涂得发亮的盾牌,举着旗子,穿着闪光的销甲,戴着金手镯,这种气派使撒克逊人不免相形见绌。

阿尔弗烈德也分兵两半抵御敌人,他亲自率领左翼大军,丹麦慢慢地逼近了,弓着腰一边爬山一边用武器敲打手里的盾牌,一遍一遍地拉长声音,发出蔑视敌人的呐喊:“啊——啊——杀尽撤克逊蠢猪——” 阿尔弗烈德身边的将士肺都要气炸了!可是国王却像没看见似的,闭着眼在祈祷。敌人离阵地只有十几码了,阿尔弗烈德突然拔剑出鞘,大喝一声:“冲呀——”他像头猛狮一样冲上前去。将士们也跟在国王后面,奋勇杀敌。

敌人被击退了。

阿尔弗烈德率英军趁胜追击,一直追到威尔顿。阿尔弗烈德哪里料到,狡猾的丹麦人是佯装战败,诱敌深入。

就这样,英军落入丹麦军队的重重包围之中。阿尔弗烈德率军血战一天一夜,才杀出重围。这一仗,英军损失惨重,但也使侵略者明白,年轻的阿尔弗烈德国王并不是好对付的。

阿尔弗烈德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为了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只好派使者同敌人讲和。阿尔弗烈德交给丹麦人一大笔赎金;丹麦人答应收到赎金后,撤出他的领地。

阿尔弗烈德用重金买来了暂时的停战。但是,丹麦人军队中好战的新首领格斯洛姆,制定了征服英格兰的庞大计划。他分兵从陆海两路出发。陆上的军队由他们占领的地区出发,到达维尔哈姆,在那里的普尔港同海上的部队会师。他们在这个地区筑起了堡垒,然后从四面突袭阿尔弗烈德的王国。

谨慎的国王阿尔弗烈德知道,目前的形势是敌强我弱,唯一能生存的办法就是主动向侵略者赔款,谋求和平。他认为“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他知道,光靠赔款是乞求不来和平的,所以在赔款的同时,他集中兵力包围了陆上的敌军。格斯洛姆接受了赔款,并赌咒发誓要撤兵,并遵守和约。

敌军撤走了。阿尔弗烈德刚喘过一口气来,忽有探马飞报:“格斯洛姆在撤军途中,转而夺取了埃克塞特城堡!”阿尔弗烈德见敌人如此背信弃义,气得胡子直翘。他立即备马,率军去救援。当英军赶到埃克塞特城堡时,已经迟了。城堡上,丹麦的旗帜随风飘扬,敌军壁垒森严。阿尔弗烈德下令攻城,将士们拼死冲锋,城堡上箭矢、擂木、滚石像雨点一般落下,英军冲了半天,死伤惨重,无法接近城堡。阿尔弗烈德只好下令停止攻城,将城堡团团包围。

这时候,敌军为解埃克塞特城之围,从海上调来大批军队支援。这支有120艘战船、5000余名将十的军队,在斯沃尼奇附近遇上了一场可怕的风暴,全部葬身鱼腹。在那个时代,人们认为风雨是由上帝直接指挥的。阿尔弗烈德和英国人都认为,敌人受到了上帝的惩罚,这是报应。

公元878年1月,阿尔弗烈德又遭到了北欧海盗们的攻击。

苏北“狐狸大王”的创业故事 第3篇

梁小军, 这位已过而立之年的普通农民, 个头不高, 说起话来快声快语。可他一对炯炯有神的眼睛却流露出机灵与精明。正是靠他的机灵与聪明, 在当地开创了人工养殖狐狸的先河, 而且还把他的养殖业发展到苏南, 发展到祖国边陲的云南。

梁晓军是个善于动脑筋的人。中学毕业后, 他养过鸡, 由于技术和市场等因素的影响, 曾经损失惨重、家徒四壁, 几乎到了穷途末路地步。面对失败, 他苦苦思索徘徊……后来又养过鱼苗、珍珠, 但仍不尽人意。始终走不出贫困的境地。1996年初, 梁晓军从报纸上看到一条消息:饲养狐狸经济收入高, 市场前景好。于是, 他专程到中国农科院特产研究所和南京农业大学, 虚心向专家教授们求教。有关专家教授告诉他:狐狸皮是裘皮中的珍品, 色泽艳丽、板质柔韧, 既美丽又保温, 狐狸皮是制裘工业的高档“原料”, 号称“软黄金”, 被誉为世界三大裘皮支柱之一, 是出口创汇佳品。人工养殖在我国还处在初级阶段, 故能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且狐狸肉质细嫩, 鲜美可口, 营养丰富, 低脂肪高蛋白, 是宴席上高档珍品。专家们鼓励梁晓军走养狐狸的路子。

专家们的鼓励坚定了梁晓军养狐狸致富的信心。可是, 乡邻们却议论开了, 有的讥讽梁晓军是想吃天鹅肉, 有的说养殖狐狸风险大, 弄不好就把钱往水里扔, 劝梁晓军不要去冒这个险。家中的老人认为, 狐狸自古就不是好东西, 妖里妖气的, 不太吉利, 梁晓军的妻子开始也不同意他养狐狸, 她认为当初养鸡损失够惨重的, 现在好不容易创下这点家业, 如果养狐狸砸进去了又该怎么办?后在梁晓军的劝导下就默认了, 但她听了乡邻们的闲言碎语之后, 又动摇了, 死活不让梁晓军养这玩艺儿, 还把自己的父母请来当说客。然而, 梁晓军就有这么一股牛脾气, 看准了的事非要去做。梁晓军耐着性子, 把他养狐狸的有利条件和经济效益分析的有条有理, 不得不让岳父、岳母和妻子心悦诚服。

梁晓军知道饲养狐狸经济效益确实好, 可是缺乏养殖技术, 好在他是个勤奋好学的人, 坚信只要肯钻研就没有学不到的本领。他就像在沙场上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 下了作战的决心。炎热夏季, 他冒着酷暑到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 到南京农业大学, 虚心向专家求教。当他初步掌握养狐狸的技术后, 又先后三次上河北、二次到吉林, 一边向养殖能手学习实践经验, 一边选购种狐狸。

梁晓军始终忘不了在北方一家养殖场学技术的遭遇。那是1996年7月, 梁晓军口袋里揣着钞票, 到北方一家狐狸养殖场去学习技术。说是学技术, 实际上是替人家义务帮工。梁晓军不顾天气炎热, 不顾难闻的气味, 几乎包下了全场狐狸粪便的打扫工作, 还与场里职工争着干其它活。那种吃苦的劲头和虚心求教的态度感动了人家, 人家把养殖技术一一地传授给他。他还买来了养狐的技术书, 白天边干边学, 晚上记笔记。从狐狸的饲料配方, 到怎样烧制食物及科学防疫疾病等, 他写下了近万字的学习笔记。功夫不负有心人, 一段时间下来, 梁晓军终于掌握了饲养技术。于是, 他从养殖场购回了八只狐狸, 走上了特种养殖的路子, 成为当地养狐狸的第一人。

养狐不仅是个苦活儿, 还是个细活儿。狐狸是多胎繁殖, 最多1胎可生小狐十七八只, 这样狐“妈妈”的奶水就不够了, 需要替小狐请“奶妈”。但狐狸的排他性非常强, 对非嫡亲的子孙, 它会毫不怜悯地把它们吃掉。怎么办呢?梁晓军想了个妙法:他根据狐狸喜欢利用嗅觉判断事物的特点, 把需要寄养的幼狐放到“奶妈”排出的粪便上, 让它打个滚, 这招还真灵。“奶妈”狐狸嗅到幼狐身上有自己的气味, 就确认是自己的后代, 便心甘情愿地哺育起来。

为了扩大养殖规模和深度加工, 梁晓军将触角伸到外地。1998年以来, 梁晓军提供良种狐狸, 派驻技术人员, 在江阴、无锡等地联办了狐狸养殖场, 并形成销制皮张、服装加工一条龙服务。尤其是1999年, 他用飞机空运40只种狐狸, 在云南省元谋县又开创了当地养狐的先河。

要想致富, 就得吃苦。这是梁晓军的深切体会, 也是一个个走上富裕之路的农民的深切体会。为了养好狐狸, 梁晓军可以说吃尽了苦头。每当母狐配种期间, 梁晓军总是特别忙, 既要加喂催情饲料, 又要及时进行发情检查。有时为了确定某一母狐是否真正发情, 他常要蹲在狐舍窗外隐蔽处连续几小时不停地观察它的特征表现。母狐产仔后, 为防止母狐叼仔狐, 他总是及时进行分离和使用药物。为解决动物饲料不足的问题, 他常到河塘里捕捉鱼虾。汗水浇出丰收果。在梁晓军的精心饲养下, 梁晓军的家庭特种养殖场由小到大, 不断发展。2008年狐狸群发展到280余只, 出售种狐和狐皮收入达20万元。

美国故事片:弗里达 第4篇

主演:萨尔玛·海耶克Salma Hayek

阿尔弗雷德·莫里那Alfred Molina

阿什丽·贾德Ashley Judd

剧情

1925年,墨西哥城的18岁女孩弗里达·卡萝(Frida Kahlo,1907-1954)从一场车祸中死里逃生,这导致了她终生不孕,且此后无法再摆脱后遗症的缠绕。但亦是在那漫长的康复期里她培养起了对绘画的兴趣,并逐渐展露出惊人的天赋。或许也是这起车祸注定了她的一生都不再平凡。

她与丈夫及导师里维拉激情四溢、爱怨缠绵的关系,她与托洛斯基富有争议性的交往,她浪荡的女同志经历,她吸毒、酗酒的放纵生活,她传奇式的艺术生涯,弗里达的一生就是在政治、爱情、性、艺术的漩涡中度过。

作为一对艺术伴侣,弗莱达和里维拉是墨西哥革命时期的风云人物,也深刻地影响了墨西哥艺术的复兴。他们是早期共产主义的狂热追随者,在托洛斯基被斯大林驱逐出苏联后,在墨西哥热情接待了他。弗里达终身热爱墨西哥古老的文化,她那源自民族文化和民间艺术的服饰装扮不仅鲜明地标识了自己的身份立场,也引领了一种流行时尚。

在遭受了近三十年的病痛折磨后,弗里达于1954年飘然离世。

人物

茱莉·泰摩11岁就进入剧场工作,成年后她在巴黎、纽约两地潜心钻研戏剧艺术以及相关的人类学,后更获得奖学金前往东欧和亚洲学习民间戏剧和木偶戏,在印度尼西亚一呆就是4年。回到美国后,她一边从事戏剧工作,一边拍摄电视剧。1999年,方以处女作、改编自莎士比亚同名作品的《提图斯》(Titus)一鸣惊人。其宏大壮观的场面和华美精致的服饰、布景包裹下的暴力书写令人为之侧目。

1998年她指导了百老汇音乐剧《狮子王》,并凭借此剧成为第一位赢得戏剧托尼奖最佳音乐剧导演奖的女性。她的作品中贯穿着戏剧源于原始宗教仪式的观念,她对人类学的研究和在欧亚考察的经历也有深刻影响,诸如面具、木偶等元素经常出现在作品中。

自弗里达的传记出版以来,她丰富多彩的生命就成为电影人眼中的抢手题材。自前年就传出多家公司意欲开拍她的传记片,但最终由米拉麦克斯拨得头筹。

幕后

本片堪称今年一部大制作的传记片,除了高投资外,更有数位星光逼人的明星屈尊担当配角。杰弗瑞·拉什饰演共产主义者的偶像托洛斯基,爱德华·诺顿饰演尼尔森·洛克菲勒,阿什丽·贾德饰演著名女摄影师蒂娜·莫多提,安东尼奥·班德拉斯饰演与里维拉同时代的壁画家大卫·斯奎罗斯。萨尔玛·海耶克的表演至多只算中规中矩,基本完成任务,谈不上耀眼。这部围绕她展开的影片最出彩的其实是阿尔弗雷德·莫里那,他的精彩表现抢走了海耶克的风头。导演的处理也多少有些失衡,她给里维拉投以的笔墨偏多,再加上莫里那的出色发挥,让影片很多时候看上去简直像里维拉的传记。

上一篇:顾问劳动合同书模板新下一篇:重大决策责任追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