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册《数铅笔》的教学反思

2024-06-30

一年级数学下册《数铅笔》的教学反思(精选17篇)

一年级数学下册《数铅笔》的教学反思 第1篇

在教学《数铅笔》之前我了解到大多数学生在入学前已初步会数100以内的数,但对于数的概念却未必都清楚。这节课我没有使用教具,用的都是教室里的素材,如有多少个同学,多少只手,多少个手指头等。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学生也很感兴趣,也许是刚开学的原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过完年后,好像也懂事了。看到这帮小家伙一个个精神饱满端正地坐在教室配合着我上课,此时的我也被小朋友的精神面貌感染了。借着这一良好的状态,我采用了多种教学形式组织学生进行了100以内的数数。

(一个一个数、两个两个数、五个五个数、十个十个数等)

整个教学过程下来,大部分学生都能用不同数数的`方法数出100内的数。此时,我感觉这节课的效果应该不错,学生掌握得也应该差不多了。于是就进行练习巩固,在练习过程中,我却发现了学生并不像预期的那样,出现了诸多的问题。

如“圈一圈,数一数”中一堆杂乱无序的圆点,数数一共有几个?许多学生为了更快地数出结果,用五个五个数,三个三个数,十个十个数等方法数数,数着数着就乱了手脚,结果出现很多漏数或多数的错误答案。

(这种情况应该选择边圈边数的方法)

再如一个整齐有序的队列(10人一行),数数一共有多少人?学生为突显自己的方法多而且独特,用三个三个数,六个六个数等方法去数,结果不单速度慢而且容易出错。

(这种情况应该选择十个十个数或五个五个数)

学生虽然学会了数数,但在很多实际情况中,很多学生不知如何选择哪一种数数方法去数数。

一年级数学下册《数铅笔》的教学反思 第2篇

1.能读写100以内的数,通过数数活动,会用不同方法数出100以内的数,知道10个10是100。

2.初步体验数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培养同学们的数感。

3.通过数数活动,经历从实际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让学生正确数100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理解计数单位“一”和“十”,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教具准备:

图片,卡片。

学具准备:

小棒数根,学生自备大约10枝铅笔。

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操作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复习数位。

老师提问:“一个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是什么位?”

2.复习20以内的数。

老师用卡片出示:12、18、20。请学生说出这三个数个位上是几?十位上是几?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要和大家在一起做数数的游戏,大家喜欢吗?每8个人一组,你们组合好了吗?

二、探究新知

(一)数“铅笔、小棒”活动。

1.活动要求。

(1)每个小组8个人,两人合作,分清楚要数什么,然后用最快或最喜欢的方法数清铅笔或小棒的数量。

(2)小棒和铅笔都数正确的小组获胜。

2.学生游戏。

教师参与到学生中,了解学生的数法,观察学生数数是否熟练,对不同的数法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

3.交流、汇报数数方法。

(1)请学生说说自已是怎样数数的。

学生演示自已数数的方法。(有的一个一个地数,有的两个两个地数,有的五个五个地数,有的十个十个地数……)

(2)集体数数。

主要练习上面几种数数的方法。

(二)数手指游戏。

师:每个人有几根手指?数数看。

叫9位同学,从第一位开始依次伸出双手,全班同学数10、20、30、40、50……90。

师:大家数了几个10?是多少?再添上一个十呢?(板书:10个10是100。)

(三)数一数活动。

1.抢答数数。

随便出一个数,学生抢答出下一个数。(一个一个地数)如:47、48;(两个两个地数)如:36、38;(五个五个地数)如:85、90。

2.数一数我们班的人数。(留心学生的数数方法有哪些,相互评价谁的方法。)

3.圈一圈,数一数。(课本插图。)

师:总数是多少?你是怎样这么快数出来的?说给同学们听听。

4.小结:数数时不仅要注意不要多数,也不能少数,还要认真、细心观察,排列整齐的东西要先找规律,才能数得又快又对。

三、课堂作业设计

1.第1题:看学生是否能灵活选取合适的方法数数。

2.第2题:通过数一数、填一填,进一步学会数数。

3.第3题:练习数数和写数。

四、课堂小结

一年级数学下册《数铅笔》的教学反思 第3篇

1“学案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比较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 培养学生自主、主动学习, 独立研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势在必行,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逐步体会到“学案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不同:如表1所示.

2 数学“学案教学”反思的模式

在本课题实践研究过程中, 我们结合教师个人反思存在的问题, 在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学案教学模式自身特点的指引下, 对数学“学案教学”的反思模式———新授课为例进行表2所示的构建.

3 数学“学案教学”反思的操作

表3是本人对课题组一次研讨课“向量数乘运算及其几何意义”的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下册《数铅笔》的教学反思 第4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

2、通过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生游戏互动——《报数游戏》。教师宣布游戏规则:从第一名同学起开始报数,当报到的数是5的倍数的时候,不能直接说出这个数,必须用字母m来表示。学生报数,教师适时询问m所表示的数字是几,并板书。当全部报完时,引导学生观察体会,字母可以表示一个不确定的数,引出课题《字母表示数》并板书。

二、出示儿歌,探索新知

1.儿歌接龙游戏。

出示儿歌:1只青蛙4条腿,2只青蛙8条腿……,让学生进行儿歌接龙。提问:这样说下去能说完吗?改怎样用一句话来表达这首儿歌呢?(学生畅所欲言)

2.如果用字母a表示青蛙的只数,你能用字母表示这首儿歌吗?(学生组内探讨,集体汇报,教师点拨)

3.老师这里有三种不同的想法,你同意吗?并说说理由

出示三种说法:a只青蛙a条腿;

a只青蛙b条腿;

4只青蛙4a条腿.

学生组内讨论,交流想法。教师点拨,指导学生理解第一种说法没有关注数量之间的不同及关系;第二种说法注意到了数量的不同,但是没有将它们的关系表达出来;第三种说法用字母表示出了两个数量间的倍数关系。

指导学生4ⅹ啊可以写作4·a或4a,数字一般写在字母前面(板书)

4.出示儿歌,让学生试着用字母来表示

1只青蛙1张嘴,

2只眼睛4条腿;

2只青蛙2张嘴,

4只眼睛8条腿;

……

请学生自主完成,并全班汇报,教师点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字母表示数的重要性。

5.说一说生活中什么时候还用到字母表示数。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时点拨。

三、课堂练习,巩固提高

1、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

4×b= x×5= ɑ×c=

1×x= ɑ×b= x×x=

2、手势判断对错。

(1)b×2可以写成b2 ( )

(2)b+b=2b ( )

(3) ɑ+5可以寫成5ɑ ( )

(4)6-c=6c ( )

(5)d÷7=7d ( )

3、用线段把左右相等的数连起来。

比ɑ多2的数 ɑ2

比ɑ少2的数 2ɑ

2个ɑ相加的和 ɑ+2

2个ɑ相乘的积 ɑ-2

4、在括号里填写含有字母的式子。

(1)一件上衣ɑ元,一条裤子比上衣便宜12元。一条裤子( )元。

(2)小刚每天看课外书15页,a天共看了( )页。

(3)一辆公共汽车上原有35人,到新站下去x人,上来y人。现在车上有( )人。

四、课堂小结,加深理解

在数学中字母可以表示不同的数,在生活中字母表示数又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方便,大家以后要灵活应用。

五、作业布置

完成课本63页试一试

板书设计

字母表示数

一年级数学下册《数铅笔》的教学反思 第5篇

教学如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在课堂上,学生没有知识积累,这以前他们没接触过数字估算,根本不会估算,当然也不可能有不同的策略交流;当要求举生活中的近似数的例子时,学生没有生活积累,举不出生活中估算的例子,我觉得一是学生没有仔细观察生活,另外也是学生的估算经历少;在作业中,求近似数也是出现了不少问题,有的乱估,有的离准确数太远,还有一些学生不会做题,我觉得他们是没有找到做题的方法。

估算就是推算出某数的大概数,即准确数的近似数。教学时重点强调,估算是没有唯一答案的,但在比较多个答案之后,让学生明白估算[]出的数要最接近于准确数。实践中我认为下列方法效果会好一些:让学生看十位。十位是1—4就把十位和个位都写成0,百位、千位不变。例如:7046≈7000、1837≈1800。如果十位是5—9就把十位、个位写成0,在百位上加1,千位再随百位变化而变化。例如:6080≈6100、9960≈10000。

总之,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形成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地渗透,需要教师每堂课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当学生将估算内化成一种自觉意识,才会迸发出许多有价值的、创造性的估算方法,学生的估算能力才能真正的提高。

一年级数学下册《数铅笔》的教学反思 第6篇

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时,努力希望能体现以下几点:

1.注重创设生活情境。从学生熟知的生活事例、感兴趣的事物引入,为学生提供富有情趣的问题情境。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我设计的情境是买玩具:电动赛车的价格是36元,小明带了8元钱,想买一辆赛车还要攒多少元?引导学生列算式:36-8,由个位不够减,引发孩子拆十,让学生动手摆小棒。

2.加强知识间的对比。在引导学生探索36-8这一道退位减法之前,我先联系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29-7,通过对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突出“退位减法”中如何退位这一难点,使学生建立知识间联系,逐步形成知识系统。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我首先给他们时间让同学们独立的想6-8不够减怎么办?展开同学间的互说互摆环节,通过自想——反馈——互说——互摆——再反馈,让学生自己探索实质。

3.体现算法多样化。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操作、交流、讨论等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出多种算法,并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保护了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4.是优化练习。注重练习设计中的生活性、典型性、层次性、多样性等。

5.在游戏活动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游戏活动的设计体现了趣味性、知识应用性、活动的开放性,设计注重关注学生情感,体现团结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精神。

节课的不足之处:

1、学生在讨论36-8=?时,由于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所以方法较多,但对算法优化时对基本算法强调不够,致使学生在本节课中没有牢固地掌握16-8=8,20+8=28这种基本方法,所以在口算技巧方面效果不好。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要机智得做到“收”、“放”自如。

一年级数学下册《数铅笔》的教学反思 第7篇

我首先创设情境,引入新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在教学过程中我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猜测玩具价格,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也使学生从情境中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大大增加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为每组学生准备的人民币有两种:10元的和1元的,总数都是两位数的。只准备以上两种人民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理解算法时,如遇到困难,就可以把人民币当作学具来摆一摆。学生运用手中的学具很好地掌握了计算方法。摒弃了原始学具小棒,体会生活数学,达到学以致用。

在学习新知时,我尽量发挥学生的个性,双边活动丰富,全体作用得到有效地发挥,教学气氛好,学生学得主动,通过分组讨论交流,学生获取知识快,掌握牢固。

在课后练习时,我先设计了两组口算练习题,巩固了新知。然后通过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具有比赛性质的“摘苹果”和“夺智慧星”这两个游戏,对本课所学知识进行综合练习。并在最后让学生到智慧王国进行了思考题的练习。这样不仅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本节课我觉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本节课的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备课时没有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把学生的学习能力估计过高。

一年级数学下册《数铅笔》的教学反思 第8篇

一、文化渗透,激发发展内需

学生的主动和谐发展不会自动实现,需要动力推进。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从一个“聪”的造字中,我们就能感受到:要想聪明,要学会用耳倾听,用眼观察,用口交流,用心思考。我以此为切入口,通过解字说理,深入挖掘中国文化中的造字内涵,引发学生观察的内在需求。

引入环节如下:

师:(出示“聪”字)你们认识这个字吗?怎么读?

生:聪,聪明的聪。

师:谁知道这个字为什么是耳朵旁?

生:告诉我们,要想聪明,首先要学会用耳朵倾听。

师:右上角像什么?

生:两只眼睛。

师:什么意思?

生:要想聪明,还要学会观察。

师:中间的口呢?

生:要想聪明,还要学会表达,学会与人交流。

师:下面的心字底呢?

生:要想聪明,还要用心学习,学会思考。

师:看来,中国文化真是博大精深,从古人造字中我们明白一个道理:要想聪明,要学会用耳朵倾听,用眼睛观察,用嘴巴交流,用大脑思考,必要时还要动手实践。你们想让自己变得越来越聪明吗?

生:想。

师:好,这节课就满足同学们的需求,我们一起来研究观察物体。

二、有序观察,初步自主建构

让学生先有序摆一摆,在摆中进行观察、思考、猜想和验证,初步建构观察方法,积累观察经验,知道从同一个视角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视图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进一步深化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教学过程如下:

师:还有一个小正方体也想来参与我们今天的学习,它想站在这个物体的前面,可以怎么站?你能按一定的顺序摆一摆吗?

(尝试摆一摆,集体讨论,得到三种不同的摆法。)

师:我们首先从正面仔细观察这三个物体。从正面观察左边的物体,你看到了几个小正方形?它们是怎样排列的?中间的物体呢?右边的物体呢?

生:都是三个小正方形横着排列的。

师:从正面观察,看到的形状怎样?

生:从正面观察,看到的形状相同,都是三个小正方形横着排列的。

师:猜一猜,从侧面看到的形状会不会也相同呢?

(生猜)

师:是这样吗?从侧面仔细观察这三个物体,你看到了几个小正方形?它们是怎样排列的?

生:都是两个小正方形横着排列的。

师:确实,从侧面观察这三个物体,看到的形状也相同,都是两个正方形横着连在一起的。

师:从正面和侧面观察这三个物体,看到的形状都相同。从上面观察,看到的形状也相同吗?请你从上面仔细观察,并将你看到的图形画下来。遇到困难时,可以先利用自己手中的小正方体摆一摆,仔细观察后画一画。

(利用Flash动画演示验证学生画得是否正确。)

师:看来,从上面观察三个物体,看到的形状是各不相同的!

师:在刚才的观察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从同一个视角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三、操作调整,完善自主建构

观察物体,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正确观察现实物体,辨认视图形状,更要能根据指定的视图要求,尝试拼摆出不同形状的物体,探索不同的拼摆方法。让学生在拼摆活动中不断进行尝试,及时作出必要调整,不断完善建构观察物体的思维方法,培养直观思考、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以及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教学过程如下:

师:刚才我们是先摆放好物体,再研究观察到的形状;反过来,告诉你观察到的形状,你能把物体摆出来吗?

1.摆放从上面看到的是的物体。

(1)让学生尝试着摆一摆,到白板上展示,得到一种摆法。

(2)验证:从上面观察,看看是不是只能看到一个正方形?

(3)交流:告诉同桌,哪三个被挡住了?谁上来指一指?

2.摆放从上面看到的是的物体。

(1)让学生尝试着摆一摆,到白板上展示,得到三种不同摆法。

(2)验证:从上面观察,看看是不是看到的是?

(3)交流:告诉同桌,哪两个被挡住了?谁上来指一指?

3.摆放从上面看到的是的物体。

(1)让学生尝试着摆一摆,到白板上展示,得到三种不同摆法。

(2)验证 :从上面观 察 ,看看是不 是看到的 是。

4.总结评价:看来同学们不仅学会了有序观察,还学会了有序思考和有序操作,真的变得越来越聪明了!

四、分享交流,实现自主建构

自主建构不仅需要自主观察、自主操作、自主思考,更需要自主交流,在分享和交流中自主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并适时进行拓展升华,对学生进行科学学习方法的引导,彰显观察的价值。教学过程如下: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同学分享分享。

(让学生充分交流。)

师:最后老师送给大家几句话:观察是智慧最重要的能源(苏霍姆林斯基语),祝愿每一位同学都能拥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让自己变得越来越聪明!

一年级数学下册《数铅笔》的教学反思 第9篇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这节课中授课后,我深深的进行了反思有喜有忧,有成功也有不足。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这节课中教学重点是: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笔算。教学难点是: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上1。为了突破重点与难点我采用了编儿歌的方法,这样符合孩子接受知识的特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爱学习了。同时突破了难点,解决重点。在教法上我也深深的进行探究,例如:在导入新课时,为了新旧知识联系坡度小,容易让孩子接受新知安排26+3226+1026+3832+1032+3810+38从中进行分类,这样找出26+3832+38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不仅节约时间,还激发了学习的欲望。

低年级学生由于展示自己的机会不能全部用语言表达出来,我就采用小组探究合作,分工学习,给每个同学思考的空间与语言表达的机会,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习惯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我看到每组在汇报时的解决办法有口算、摆小棒、竖式计算都能总结出计算的方法相同数位要对齐,要从个位上来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一年级数学下册《数铅笔》的教学反思 第10篇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20+30=?及50—20=?这两个例题,是让学生由题目列出式子并会计算出得数。我想学生们也许习惯了我在音乐课上与他们有说有笑,所以上我的数学课时一点也不严肃,还跟我开着玩笑。一直到数学式子列出来了他们也没进入状态。在讲解20+30=?时,我提问了几个学生,有个同学竟回了句:“我们都会。”也不回答,引得全班哄堂大笑。没办法,我有提问了另一个学生,结果更让我火冒三丈,他竟答了句:“我懒得答。”当时差点没压制住自己吼一嗓子,但感觉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想想自己的心态也不是太好,学生们也都没在状态,我决定不再继续往下讲,当然,为了“灭灭”他们的威风,我在黑板上出了几道我“自认为”很难的题给那几位“懒得答”的同学做,看他们的反应及做题的结果我发现他们确实会做,除此之外,我还发现他们都挺像上讲台做题,好像很喜欢表现自己,这些发现为我以后的课积累了些经验,当然一种挫败感也一直笼罩着我。下课跟静远交流时他说学生们确实会做,不教他们也会,她也同意学生爱上讲台答题,这个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想想自己以前曾见过的资料,幼儿园出现了小学化的倾向,很多小学生的知识在幼儿园都学过了所以将这些可是学生往往都不感兴趣,但当我在批改他们作业时发现他们做得并不那么理想,依旧错很多,他们的知识只掌握了点皮毛而没有完全吃透,而这也一直是小学低年级学习的一个“坎儿”。

当然,这堂课的失败跟自己是有很大的联系的,我听了其他老师讲的这节课,再对比自己讲的,发现了很多缺陷:

一、课堂重难点安排不得当,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如何列出式子而不是如何解式子上,教学目标难以达到也是必然的;课堂语言不够有活力,对学生的问题反馈都是统一的“好”“对”,没能准确反馈,同时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较少;

二、课堂奖励制度不够完善,在我听课及结合自己课上学生的反应我发现,适当的小小的鼓励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用很大;

三、自己成人思维占据大脑,不了解学生思维,不能让自己很好地以一个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角度来看问题,这也是郭老师听我讲了节二年级数学课后对我的评价,这堂课自己依旧犯了这个错误;

一年级数学下册《数铅笔》的教学反思 第11篇

今天我在小组内上了一节课,内容是“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减法”。在上课之前我进行了认真备课,自认为对学生课堂上会出现的情况都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上完这节课后,却发现,很多预设到了课堂上并没有像我想的那样。预设乱了,我的思路也乱了。

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100以内数的组成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实学生在没上这节课前,已经有很多学生会计算了,而至于到底是怎样算的,恐怕有些学生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因为在他们的意识里也许就已经形成了几十加几就等于几十几这个印象。而我这节课要做的是要让学生不但知道结果,还要明白为什么可以这样做,即算理。如何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再学习,如何尊重学生的想法又能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也是这节课我重点处理的一个问题。

反思这节课,有很多不足和遗憾。首先,对学生情况分析不够,课堂上出现意外情况时应变能力差,课前,我想当然的认为所要讲的知识点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能很顺利的说出来,学生能按照我的预设走,但是课中出现的情况可以说是我始料不及的。本来我以为如果先让学生说自己是怎么算的时,会说接着数的,或者是相同数位相加等,不大可能想到根据数的组成来计算,而课堂上却恰恰相反,第一个回答问题的小女生就说出了根据数的组成来计算的方法,顿时我的思路乱了。仔细想想这时我完全可以顺着这个学生讲的把根据数的组成来计算的算理讲透,然后再听听其他学生是怎么算的,这样是完全可以的。而我是等把学生的`想法都说了,再回头说这个小女生的想法,是不是就乱了呢?其次是我过高的估计了学生。我认为学生都已经会计算了,而且学生对数的组成也都很熟悉了,只要我稍微一引导,学生对算理应该神容易就能理解。所以我原先本来设想的用计数器拨一拨,或者用小棒摆一摆也给取消了,我想学生都已经会了,再去用小棒摆,不是多此一举呢?倒不如让学生先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在学生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再用小棒进行演示,学生自然就理解了。但是学生没有像我想的那样,虽然学生心里或许明白,但是上升到语言表述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而这点我是没有考虑到的。如果我当时能拿出一个计数器拨一拨,让学生看着计数器来说,效果或许会好些吧。另外在很多细节方面我处理的也不太恰当,如在设问上,在环节的过度上等。

一年级数学下册《数铅笔》的教学反思 第12篇

谈话:小朋友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春天) 对啦!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阳光明媚、百花盛开, 是个郊游踏青的好季节呢!小朋友们喜欢郊游吗? (喜欢)

师:瞧, 小朋友们正排着整齐的队伍上车呢!除了这些, 从图中你还知道些什么? (出示情境图)

生:大客车有45个座位, 已经上车30人。

师:茄子老师想考考大家, 你们知道还有多少个空座位吗?应怎样列式? (出示问题)

生:45-30

师:真好!只要算出45-30等于多少, 就知道还有多少个空座位了。

【反思】

春游是孩子们所向往的活动。教师依托春游的情境, 用谈话的方式自然引入到例题的情境图中, 并引导孩子读懂图意, 列出算式。整个环节既生动自然, 又简洁明了。

【片段二】动手操作, 自主建构

师:45-30等于多少?你们会算吗?谁来说一说?

生:45-30等于15, 先算40-30=10, 再算10+5=15。

师:是这样想的小朋友举举手。 (小手林立) 看来很多小朋友都已经会算了, 可是, 你们知道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吗?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 好不好? (好)

师:请小朋友们在桌上摆出45根小棒。 (学生按要求摆小棒)

师: (指小棒图) 这里有4个10和5个1, (指算式) 现在要减去30, (指小棒图) 也就是要从45里面去掉30, 你们会吗? (会)

师:请小朋友们从桌上的小棒中拿走30。 (学生操作)

师:你是怎样拿的, 接着又该怎样算?同桌互相说一说。 (教师巡视并参与学习)

师:谁愿意上来把刚才摆小棒的过程说给大家听听?

生:我是先从40里面拿走30, 还剩10根, 10根再和5根合起来就是15根, 所以45-30等于15。 (学生说的时候, 教师适时引导)

师:刚才, 我们通过摆小棒知道了45-30等于15, 如果把刚才的思考过程写下来, 其实就是先算40-30=10, 再算10+5=15。 (板书算法)

(指名2~3人说说算法)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 车上还有15个空座位呢!

【反思】

计算教学中应处理好“算理”与“算法”的关系。本节课的算法其实不用老师教, 大多数孩子运用知识的类比迁移 (前面已学过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 已初步掌握了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算法。但至于“为什么可以这样算”的道理, 孩子们的心智水平决定了他们还不可能去自主深入地思考。因此, 这个环节我放手让孩子动手操作, 孩子们在摆小棒的过程中自然就领悟了算理。

【片段三】巧设情境, 自然引入

谈话:小朋友们真聪明!不仅解决了问题, 还讲清了其中的道理!瞧!小朋友们全都上了车, 准备出发了! (第二次出示情境图)

师:小明是个爱动脑的孩子, 他发现同学们都上车后, 不仅每人都有座位, 而且车上还有3个空座位呢, 他想考考大家:你们知道我们班一共有多少人吗?

师:谁来说说应怎样列式?

生:45-3

师:这一题应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生:先算5-3=2, 再算40+2=42。

(指名2~3人说一说)

【反思】

教材中的“45-3”是以“试一试”的形式直接呈现的。这种呈现方式不够自然生动, 一年级孩子不感兴趣。所以, 我再次利用春游创设了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 激发孩子们积极地、主动地去解决问题, 同时也促进了问题意识的养成。

【整体反思】

一、创设生活情境,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一年级的孩子还未完全改变学前儿童那种学中玩、玩中学的学习方式, 他们仍然非常好动, 喜欢新奇、有趣的事物, 喜欢听故事。本节课正是抓住了一年级孩子的这些特点, 创设了“小朋友春游”的故事情境, 并以“春游”为线索, 以解决春游路上碰到的各种问题为情节, 由此展开整个学习过程。这样的设计, 遵循了一年级孩子的学习特点, 充分激发了他们参与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兴趣和欲望, 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二、创设操作情境, 促进算法自主建构

一年级数学下册《数铅笔》的教学反思 第13篇

(二)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与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培养构思算法的能力,提倡算法多样化。

本节课和上一节课相比,区别就是:加法需要进位,减法需要退位。从一个生动的故事情节引入,让学生去关心他们熟知的卡通人物欢欢和乐乐所作的事,引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说一说,使学生把收集的信息在头脑中进行了整理,从而能更好的去解决实际问题。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是建立在二十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的。通过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学具,动手摆一摆,在操作过程中体验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在小组的合作交流中,学生可以看到多样化的计算方法,拓宽了他们的思路,同时也让他们在比较中寻找最为方便的计算方法。此外,集体的合作还能让学生体会到集体智慧的成果。

在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让学生继续探究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在加减法计算中,减法一直是大部分学生的难点,多种算法的展示可以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多方位的理解退位减法的计算,帮助能力较弱的学生选择他们能理解并运用的计算方法。这是包括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进退位和不进退位)的综合练习,数墙是上学期学生熟悉的学习内容,让学生通过堆数墙比赛“看谁的数墙堆得高又稳”,能让学生综合所学进行运用,既巩固新知,又能让学生玩的开心。

先来说进位加法:

如:27+5,有两种主要算法:

1)把27分成20和7,先算7+5=12,再算20+12=32,所以27+5=32。(也就是把两位数拆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先算一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再算两位数加整十数)

2)把5分成3和2,先算27+3=30,再算30+2=32,所以7+5=32。(这种方法,渗透了凑十的思想,27+3可以先凑到30,所以把5分成3和2)

从课堂反馈来看,由于第一学期教进位加法时,比较注重凑十的思想,所以两种算法,学生比较喜欢用第二种方法。

再来说退位减法:

如:32-5,也有两种主要算法:和上面两种正好是对应的。

1)把32分成20和12,先算12-5=7,再算20+7=27,所以32-5=27。(由于个位上的2不够减5,所以要把32分成12和20,这个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有困难,所以在课堂上,我增加这样的一个单项训练)

2)把5分成2和3,先算32-2=30,再算30-3=27。(这个和上个学期学习退位减法的思路比较

--1--

接近,所以学生相对来说对这种方法理解起来快一点)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是后面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所以一定要让学生能够熟练计算。现在每天都是一节新课,所以爸爸妈妈在家可要让学生多练口算,提高他们的正确率和速度。

一年级数学下册《数铅笔》的教学反思 第14篇

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是在口算除法和除法算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算理、基本的运算思路和竖式写法。在教学例1时,通过课件42根小棒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到几根?让学生想着分一分并用口算说一说怎么算,然后通过课件演示:先分整捆的每人2捆,再每人1根,让学生用口算说出分的过程;40÷2=202÷2=120+1=21。接着让学生尝试用摆竖式解决42÷2,因为例1被除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整除,主要解决除的顺序和竖式写法的问题,可先让学生尝试,再讨论解决。在课上,我把学生尝试的竖式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讨论有没有问题,在分析讨论中解决例1。例2也是一位数除两位数,但除到被除数十位上有余数。同样设计了42根小棒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到几根?课件主要解决平均分完3捆还剩1捆,怎么分?通过把1捆打开成10根和2根合起来再分,每人分到4根;然后让学生摆竖式。将小棒演示的每一步与的竖式的每一步结合起来,既能够帮助思维弱的学生理解算理,对已经理解算理的学生也是一种认知的强化。在练习中主要针对两种类型的除法展开,通过练习加深对算理的理解,巩固竖式写法。练习中对第一种类型能较快解决,而第二种对学困生则需要花时间。需多加练习,逐步达到熟练的程度

一年级数学下册《数铅笔》的教学反思 第15篇

二年级下册数学《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铅笔有多长》是本册教材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就本课时我有以下反思:

我认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学时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这方面做得还不错。但还有不足之处,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我在使用多媒体演示格尺上的1分米、1毫米时,没有向学生强调说明屏幕上的1分米或1毫米是放大了的1分米或1毫米,容易使学生对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概念产生误解。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尽量做到合理准确。

一年级数学下册《数铅笔》的教学反思 第16篇

关键词:低年级数学,小学生数感,教学改革

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于2001年全面展示, 小学数学的改革也在同时开启, 而在这次改革中, 也首次提出了对小学生的数感培养, 并把数感教学放在了核心的内置。因此, 让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数学中形成一定的数感, 并能理解数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感。这个是一个知识学习的问题, 又关系到我国数学教育的改革。

数感就是小学生基本素养, 心理学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 表明低年级是学生是培养数感的关键时期。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教授说: “在小学阶段学生一开始接触数学就应该培养他们的数感, 在小学培养他们的数感, 目的就是让他们学会思考数学, 学会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问题。”因此, 数感的培养, 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并是孤立的, 而是与其他知识能力相互联系、共同进步的, 如意识的培养、学习态度的培养等, 这些都是不可少的。可以在教学中运用教学情景法、联系生活法、引导法等进行数感的培养, 从而让学生形成直觉思维, 让学生动手, 亲身体验问题的解决过程。在课堂上经常让学生进行问题讨论, 在这个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学习别人的长处, 使学生懂得用数进行信息交流, 形成对数的感知, 认识数的价值, 从而形成数感。

一、培养学生的数感意识

小学生的思维是具体形象为主, 这注定他们的数感意识较弱, 不会归纳也不会总结。所以, 在小学阶段我们就要培养学生的数感。这一教学是长期的, 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观察问题, 对日常生活现象进行适当分析, 用数的方法来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比如, 思维的发展可以用在学习中的谈论、交流、听讲等方法来发展。同学之间的讨论对于思维的发展非常重要, 别人的思维过程可能会对自己的思维产生启迪, 自己的思维方法也可能会给别人以借鉴作用。

二、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力

如今的学习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 而让学生能有效参与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进入一个学习的情境之中。有效的数学学习需有趣的学习情境, 只有有趣, 才能吸引学生, 让学生把自己的情感全部投入到学习中去, 并能学会体验, 以端正的态度进行学习, 经过长期的情感积累, 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 他们的良好数感就会建立起来。笔者在数学的培养中, 主要设置一定的情境, 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数感。

1. 在操作活动中培养数感能力

很多数学知识是可以通过动手操作来掌握的, 而且, 运用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必不可少的过程。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知识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并可以结合“形”来“演示”, 从而感受到“数”的趣味和作用, 让学生感觉“数”是那么的亲切可近, 从而进一对数有新的理解。比如, 在学习“6的组成和加减法”一课是时, 笔者利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动画情境: 小猴子妈妈摘了6个桃子, 它想放在两个筐子里, 可以如何放呢? 你能帮猴妈妈放一放吗? 可以用纸剪6个桃子, 放一下、摆一摆, 然后记录一下有几种方法, 每一种方法写出对应的算式。这样, 学生通过操作, 就了解了“6”的组成及加减法, 这种教学法, 就是利用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好。

2. 利用数学游戏来进行数感训练

数学学习是一种思维活动, 也可以运用活动游戏来进行学习。在课堂上, 老师可以运用运动数学游戏进行教学。比如, 在学习乘除时, 可以用游戏的方法设置情境, 如运用“24点”游戏进行乘法除法训练, 来巩固学习, 提高自己的运动速度; 再如, 学生都喜欢购物, 可以运用购物的游戏进行数学运算, 还可以把学生领进超市, 让学生认识不同商品的价格, 知道商品的重量, 学会比较不同商品的价格与重量, 懂得性价比, 学会读用小数表示的价格, 在付钱的时候, 懂得不同面值的人民币的价值, 知道元、角、分与千克、克等单位之间的关系, 从而认识这些不同单位之间蕴藏的数的知识。老师还可以在教学中运用猜一猜、做一做、数一数等游戏进行数感的培养。

三、在估算中进行数感的训练

数学是一项严谨的学科, 而估算能力也是一种能力, 虽然不是那么精细, 但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用到。所以, 在教学中, 我们要进行数的估算教学。比如, 量的计量及空间观念相配合估算, 都有利于学生形成的灵活处理日常数量关系能力, 这对于发展学生的数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再如, 平均数的知识在小学已经学过, 可以运用平均数来进行数的估算, 把一些数分成若干组, 只要知道其中的一组是多少数, 那么, 我们就可以知道总是多少了。在这样的教学中, 学生就可以把一份的数量与整体的数进行比较, 从而理解数的概念, 形成数感, 并能在现实生活中及时用数, 同时学生也能看到事物很快与数联系起来, 进而体会数的大小、多少等涵义, 要用辩证地方法看数, 逐步提高对数的感知, 提高数感能力。

四、在实践与创新中提高数感精确度

小学生有了数感是不够的, 还要达到精确。所以, 老师在教学中就要给学生学习的机会, 让学生在学习不断的探索与创新, 从而达到升华数感的目的。比如在学习了一位数的除法之后, 我给学生出了一道开放题: “有12个乒乓球, 平均分开放在几个小盒子里, 你能有几种分法, 再写出算式。”这样的题目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去动手操作, 在实践与探索中进行创新性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数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综上所述, 小学生数感培养在小学低年级就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而且要进行长期的训练与培养。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学生, 了解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与接受数学的能力。教师要面向每一位学生, 对他们进行启发教学, 根据个体差异进行教学, 给他们学习数学的良好环境。既要重视教学过程, 也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学会数学习, 形成主动探索的好习惯, 让学生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使学生更好、更顺利地学习数学。

参考文献

[1]陆海香.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J].安徽文学, 2008, (1) .

[2]刘朝明.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北方文学, 2010, (3) .

[3]王晓容.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J].群文天地, 2011, (14) .

[4]刘金生.浅析分组讨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青春岁月, 2011, (14) .

一年级数学下册《数铅笔》的教学反思 第17篇

计算教学是一个比较枯燥无味的内容,为了提高学生们计算的兴趣。我根据教材的编写目的,先引导学生估算。由于刚学过估算,放手让学生们进行估算,然后汇报估算的结果分别是200、240。这样我认为能帮助学生巩固...

计算教学是一个比较枯燥无味的内容,为了提高学生们计算的兴趣。我根据教材的编写目的,先引导学生估算。由于刚学过估算,放手让学生们进行估算,然后汇报估算的结果分别是200、240。这样我认为能帮助学生巩固估算的方法。同时也为笔算作了铺垫。

这时我就问学生24×12准确值是多少呢?你们试着算一算,用你自己的方法计算。学生们开始计算时,我就把不同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板书在黑板上:王召鑫:用竖式计算。毕左雪:24×10=240,, 24×2=48,240+48=288。李文彬:240+48=288。他们三个写完后,底下就有同学就说李文彬和毕左雪的一样,我说:“同学们都用自己的方法算出结果了,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三位学生是怎么想的`。”李文彬说:“我和毕左雪想的不一样,我是20×12=240, 4×12=48,240+48=288。”他一说完大家就说写的不清楚,不能让人一眼看明白,讨论后觉得就种方法只给5分。毕左雪虽然方法和李文彬一样,却写得比较清楚,但是这种写法比较麻烦,不喜欢用这种方法计算。这时,我在小结这种方法时表扬了这位学生爱动脑,这为以后的简便计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最后同学们给毕左雪打了8分。

最后由王召鑫介绍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这一下满足大多数同学的味口,都觉得这样计算简单。于是我们就来研究用竖式计算24×12,我发现学生们都进入了学习状态,最后教学效果也很好。

★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计划

★ 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 四年级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

★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

★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 五年制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两位数乘两位数

★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

★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教学反思

上一篇:招商管理办法下一篇:好书推荐卡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