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流动人口计生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展望

2024-05-22

十一五流动人口计生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展望(精选8篇)

十一五流动人口计生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展望 第1篇

“十一五”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进展

及“十二五”工作设想

“十一五”期间,我乡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在县委、县政府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部门齐心合力,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各村上下艰苦努力,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与管理工作整体水平逐步提高,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十一五”期间工作基本情况

截止到2010年11月,我乡总人口约36740万人,其中流动人口约802人,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492人,在“十一五”期间张果屯乡一共出生1652,其中政策外出生95人,计划生育率为94.2%。

随着我乡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大量增加,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任务日趋繁重的实际情况。根据乡委、乡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流动人口计生工作的总体要求,我们因地制宜,大胆实践,积极推进流动人口体制机制创新、方法手段创新,圆满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各项指标任务,为我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工作具体实施手段

1、构建和谐为主,不断强化组织领导

自2006年来,为强化流动人口管理,着眼于解决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我乡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以推进平安创建、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服务为基础,以引导合理有序流动、维护社会稳

定为主线,各级高度重视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积极探索和推进“政府主导、部门配合、资源整合、信息互联共享”的综合治理新举措,形成“统一管理、优质服务”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格局,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了党委、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坚持热情服务与依法管理相结合,善待弱势群体与保护公众合法权益相结合,使我乡的流动人口管理工作进一步法治化、社会化、规范化。

2006年,乡委对计生兼职单位作了调整,将职能部门从原来14个增加到16个,进一步加大综合治理的力度。各职能部门根据各自职责,结合本单位实际,配合计生部门认真抓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如卫生部门加强与人口计生部门紧密协作,共同督促各医疗单位及时做好出生、无证孕检、终止妊娠等的通报。为确保工作落实,乡每年与各职能部门签订计划生育责任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信息。乡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组织人员对职能部门进行考核,通过考评,促进各职能部门更好地配合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加强和完善监督考核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紧紧抓住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重点管理对象。各村(居)委认真落实领导责任制,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将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纳入层级管理责任制工作中,加强对流动人口计生的动态管理。

2、加大队伍培养,提升整体服务水平

张果屯乡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当前流动人口政策外生育是影响我乡低生育水平是否稳定的关键,必须加大投入,加强队伍建设。我乡人口计生考核方案对经费投入和队伍建设上都作明确的规定。经费

投入上要将经费投入列入财政预算范畴。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我乡共投入计生经费2020700元。队伍建设上,根据形势发展和工作实际,每村都配备了计划生育专干和计生管理员。为保持队伍稳定,提高计生专干素质,按照上级领导指示,逐年提高计生专干待遇水平以及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使各村人口计生工作人员工作作风进一步改进,工作水平进一步提升,整体素质进一步增强。

为贯彻国家人口计生委做出的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一盘棋”“三年三步走”的战略部署。要求充分发挥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与现居住地协作的作用,加强两地信息通报反馈和相互间的协作。加强了流入、流出两地区域协作与沟通联系,扩大了区域协作的广度和深度,达到“信息互通、服务共享”的目的。倡导人性化的服务管理,为流动人员提供便民利民服务。

3、发挥网络优势,创新工作理念。

Xxx年来,我乡有两个信息化软件应用于流动人口计生工作:《南乐县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网络办公系统》和《河南省流动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信息系统》,全乡计生信息化广泛应用于各层级,全乡30个村(居)配备了电脑;乡计生委多次组织各村计生专干、计划生育管理员进行测试以及组织国家新流动人口PADIS子系统应用。同时,我乡充分利用《河南省流动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信息系统》具备的省内外跨区域查询功能和信息交互功能,实现与省内外有关流动人口的信息交换。

近两年,乡、镇两级加大投入,进一步加强计生信息化硬件建设,三、存在问题和不足

我们要清醒认识到,目前我们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体现在:

1、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村级计生专干配备不达标,基层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还有待提升。在全县12个乡镇中,我乡30个村队伍配备排名靠后。

2、流动人口计生综合治理工作机制有待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机制不健全,部门间合作还有待提高,部分协管员责任心不强影响了整体工作水平的提升。

3、长效节育措施落实难,稳定低生育水平面临挑战。由于依法行政的要求,以及流动人口流动性大,对育龄对象落实长效节育措施缺乏有效的强制措施,仅靠思想动员效果不理想,导致我乡常住育龄群众长效节育措施落实率不高,政策外出生隐患增大。

4、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由于我乡外出流动人口数量持续增长社会抚养费征收缺乏长效机制,征收难度大。目前,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缺乏可行的长效机制并存在恶意拒缴或无力缴交、举证难等问题。

以上这些问题,须在今后认真研究,狠抓落实整改,下大力气解决。

在“十二五”即将来到之际,我们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部署上来,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锐意创新,积极进取,不断开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局面。

目前我乡正积极学习“一创双优”集中教育活动,坚持科学发展观稳步推进我乡的流动人口计生工作,加强我乡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

工作的服务管理力度,为流动人口提供优质服务。

十一五流动人口计生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展望 第2篇

“十一五”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口计生委的关心指导下,我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精神,按照“稳定、提高、统筹”的工作方针,主动融入全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大局,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着力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扎实开展创建省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区活动,人口和计划生育整体工作水平得到新提升,为全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先后荣获全国。。等先进称号,连续 年,行风。。

一、“十一五”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主要成绩和经验

(一)主要成就

1、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人口健康素质不断提高。“十一五”以来,我区深入开展城镇违法生育专项执法检查,开展打击“两非”专项行动,强化出生缺陷干预措施,实施孕前危险因素排查项目,提升人口早期教育与独生子女培养水平,全区人口出生率年均 ‰,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 ‰,户籍人口计划生育率保持在 %以上,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 左右,独生子女家庭累积率达 %,出生人口性别比保持正常。出生人口素质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市区出生缺陷发生率比2005年下降 个千分点,全区人均预期寿命 岁,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下降

到 ‰、。这对促进我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初步建立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策与协调机制。

3、优质服务提质提速,群众对计划生育满意度进一步提高。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为群众提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技术服务能力不断加强,政府购买计划生育服务经费逐年增加,全区优质服务总投入超过一千万元。率先在全市实现优质服务体系全覆盖,建立了1个区世代服务中心、8个街道世代服务站和62个社区世代服务室,世代服务“六位一体”功能逐步彰显。全面落实国家规定的计划生育免费技术服务项目,深化出生缺陷社会化干预,实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五好”计划与婚育同步管理服务项目,全面构建“婚、孕、生、养、育、教”优质服务链。积极拓展免费优质服务项目,提升育龄群众的幸福感与满意度:为全区育龄妇女免费提供宫颈癌筛查服务,免费开展孕前危险因素排查与孕前保健指导服务,已婚育龄妇女避孕节育全程服务和生殖保健服务率达90%以上。继续推进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连续两年举办生育文化节,不断创新宣传手段,拓展宣传内涵,满足群众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

一、当前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进入“十一五”以来,玄武区政府出台了“十一五”人口发展规划,明确了十一五人口计生工作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指导思想就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创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全国早期教育暨独生子女培养示范区、省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区为抓手,坚持“四个

不动摇”,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人口发展全局,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促进人口合理分布,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探索并逐步把握我区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规律。大力推进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创新,为加快实现“两个率先”,为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标志区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促进玄武的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十一五”期间,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总体要求是:实现一个目标,突出两个率先,实施十大工程。“一个目标”即实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根本转变,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两个率先”即通过深化改革,率先建立“依法管理、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率先建立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家庭保健“三位一体”的优质服务新体系。“十大工程”即计划生育利益导向、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家庭保健服务、出生缺陷干预、青少年生殖健康、人口发展研究与综合决策、新型婚育文化建设、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关爱女孩行动、数字人口计生、计生干部队伍建设等十大工程。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到2010年,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7‰至3‰;出生人口素质逐步提高,出生缺陷发生率有所下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稳步提高。

到2010年全面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深化改革,着力创新九大工作机制。即:新型生育文化建设机制;行政管理、技术服务和群众工作“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家庭保健服务机制;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综合治理的

工作机制;民主管理监督机制;公共财政经费的投入机制;考核评估激励机制;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

建立优质服务的新体系。创新优质服务载体,实施优质服务品牌战略。到2010年使人人享有基本的生殖保健服务。

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全区计划生育率达到99.5%以上;避孕节育和生殖保健服务率达90%以上;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率达到90%以上;计划生育合格村(居)率达到95%以上;计划生育示范街道达90%以上,计划生育示范社区达95%以上。

去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区委、区政府于今年初就出台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的意见,提出坚持不断探索创新,积极探索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快建立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五大长效工作机制。一是建立逐年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二是建立和完善政府为主、社会补充为辅的利益导向机制。三是不断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机制。四是建立和完善人口计生综合管理机制。五是加快建设人口计生信息化管理服务机制。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我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为我区的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地人口环境。但是也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1、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难。近几年来,我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定》以及《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精神,贯彻国家人口计生委关于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意见,逐步健全完善“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工作机制和保障制度,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强化网底建设,夯实基层计划生

育工作基础;优化工作机制,实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齐抓共管;深化亲情服务,落实流动人口“市民化”待遇;实施南京市“十一五”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示范社区创建工程,加快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政府牵头、计生部门主管、相关部门配合、社区(村)居民自治组织和社会服务机构参与”的组织优势,探索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以现居住地管理服务为主、综合治理为核心的“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工作机制和保障制度,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工作仍然是一个难点和重点问题。其特点是人数多、流动性大、居住环境差、重体力劳动多,大部分是出来谋生为主,但也不排除少数人出来躲生超生。我区目前流动人口已达到13万人,占户籍人口的四分之一。一是难在信息准确掌握难,本人不配合,孕情掌握难;二是生殖健康保健水平低,服务难到位,每年提供两次免费的月服务检查,社区都要做大量工作,服务率也难到位;三是综合管理的协调机制难。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运行机制还有不顺畅的方面。

2、以市政府牵头,建立人口信息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来看,建立一个政府综合性人口信息库,在人口计生、公安、民政、劳动、统计等部门建立一个人口信息化网络管理系统,势在必行且有可能。随着现代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科技方面不成问题,使用权限和信息安全也可解决,兄弟城市也有建设的先例,如上海、无锡。建立一个政府性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成本减低,行政成本减低,政府各部门按照职能采集信息,建立信息库,做到信息互通、信息共享,打破人为的障碍和部门间协调问题,提高工作效能。

二、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思路及其有效方法和途径

1、首先是建立政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策机制。我们认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最主要的是首先建立一个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策机制,也是加强人口计划生育工作领导的根本。在现阶段,要构建一个行政部门、服务机构、自治组织、群众团体目标一致、上下互动、信息共享、运转高效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管理体系;要建立一个依法管理机制、利益导向机制、优质服务机制、群众自治机制、领导决策机制,其中,人口计生工作的决策机制尤为重要,有了很好地决策机制,投入保障机制、考核评估机制、机构建立、人员编制等都会迎刃而解。作为一级党委、政府,应该从全局出发,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形成良好的决策机制,积极出台一些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政策与措施。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把人口控制作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坚持党政

“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把这项具有时代特征的工作与正在进行的其他领域改革、相关部门制定出台的重要政策和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形成党政统一领导、综合机构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各司其责、群众积极参与、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确保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要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强化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目标管理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加强对人口问题综合治理的协调和督促检查,调动各方力量,共同深化综合改革,合力推进新机制建设。

2、建立部门综合协调机制。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明确提出了新的历史阶段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五大战略任务。涉及了人口的方方面面,也涉及到政府的许多部门,真正建立一个部门综合协调的运行工作机制,这几年我们做了一些探索,有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是,离符合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要求还有距离;建立多部门综合协调运行机制,政府与社会群众团体、中介组织的协作机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能够在政府层面上出台一些规范性文件,加强部门综合协调机制的建立和监督,特别是把人口计生相关工作内容,纳入部门的工作职责,很有必要。否则,便会流于形式,貌合神离。

三、对市委、市政府加强人口计生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出台加大名人、富人违法生育的处罚力度的政策。目前,城区违法生育不是一个突出问题,但是计划外超生的现象还是存在,流动人口、困难家庭、未婚生育是一方面,社会抚养费征收难度大。而对一些知名人士,企业家的违法生育处罚也是一个非常具体实际的问题。今年9月,中组部、人口计策委等11个部委出台加强人口计生工作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对执行人口计生法规和有关政策,对党员干部公众人物计划生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开展城镇违法生育专项治理行动,依法处理违法生育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希望能在市政府这个层面上出台贯彻意见,更好地贯彻实施11部委的文件精神。重要的不在征收多少社会抚养费,重要的是一个综合管理机制和惩处机制,有效地控制违法生育。

回眸“十一五”展望“十二五” 第3篇

一、“十一五”散装水泥取得的成就

1. 散装水泥总量大幅度提升, 技术装备综合配套能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期间, 市散办坚持“限制袋装, 鼓励散装”的散装水泥政策导向。“十一五”末累计发展散装水泥858.29万吨、推广应用预拌混凝土1017.11万立方米。比“十五”期间分别净增738.01万吨、905.44万立方米, 增长率分别为613.58%、810.82%。

全市散装水泥综合配套能力由“十五”末的43万吨, 提高到350万吨, 综合配套能力增幅644.19%。“十一五”末, 全市可投入使用散装水泥流动罐122个、专用汽车42辆、混凝土搅拌运输车320辆、混凝土泵车66辆, 实现了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的装、卸、计量自动化。

2. 节能减排社会综合效益显著

“十一五”期间, 连云港市完成散装水泥供应量为858.29万吨, 完成预拌混凝土使用量为1017.11万立方米, 按照国家有关节能标准核算相当于节约优质木材283 235.70立方米, 节约标煤66 946.62吨、电6179.69万度, 减少粉尘排放422 278.68吨、二氧化硫排放1622.17万吨;二氧化碳排放520 982.03吨, 实现综合经济效益1.17亿元。

3. 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管规范化运行

“十一五”以来, 强化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管工作, 重点分析征收资金来源, 注重于相关企业的跟踪联系, 搭建服务平台, 及时提供专项资金管理咨询和征收法规宣传辅导, 积极推进专项资金的规范化运行。“十一五”末, 本市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收完成计划148.82%。

一是加强重点征收资金来源分析。加强水泥生产、建筑、施工单位的动态跟踪监控管理, 掌握重点单位生产、建设、施工情况、县建设项目开工情况以及专项资金应征增减变化, 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强征管, 切实掌握组织征报主动权。

二是加强专项资金征收联动分析。在做好内部征收, 专项征收评估, 会计等部门联合对影响专项资金征收因素进行分析的同时, 加强行政中心、城乡建设局及征管办等相关部门的业务联系。进行数据比对, 做到以分析促管理, 加强建设项目开工情况与征收比对;发票比对, 及时掌握存在的异常, 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三是强化信息采集。注重于相关企业的跟踪联系, 加强专项资金精细化征管工作, 及时与行政中心、建设局、征管办等单位和部门加强联系沟通和落实。利用大集中数据管理平台对应征收单位的发票情况与应交纳情况进行比对分析。对有疑的重点关注, 强化征入源头控管。

四是强化服务理念在征管中的保障作用。搭建跟踪服务平台, 实行征收管理、服务“双线跟踪”, 为行政相对人 (单位) 及时提供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管理咨询和散装水泥征收法规宣传辅导。帮助行政相对人 (单位) 解决交纳时存在的问题, 充分落实提高服务的快速性和准确性, 为做好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管跟踪打下良好的基础。

⒋ 构建农村发散物流体系

“十一五”期间, 连云港市散办把农村发展散装水泥工作的重点放在建立农村散装水泥配送网站上。为了尽快形成全市农村散装水泥销售网络和散装水泥配送体系, 市散办从2007年开始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 在农村乡镇建筑施工和道路建设中积极宣传使用预拌混凝土, 并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了30多个农村散装水泥销售配送网点。既有力地支援了新农村建设和乡村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又让农民能够就近买到优质廉价的散装水泥。此举极大地提高农民使用散装水泥的热情, 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散装水泥发展。预计至“十一五”期末, 全市农村散装水泥销售量可达到494万吨, 比“十五”末增长888.71%。

⒌ 创建省级发展散装水泥达标县

“十一五”期间, 赣榆、东海两县通过了江苏省农村发展散装水泥达标县和城区“禁现”验收工作, 灌云、灌南通过了县城区“禁现”验收工作。

“十一五”期间, 赣榆、东海、灌南、灌云县把发展农村散装水泥、推进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的工作作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 始终坚持以政策法规为先导。“十一五”末四县有预拌混凝土企业13家, 年产能力达到880万立方米, 配套拥有混凝土搅拌车120辆、混凝土泵车26辆, 充分满足了县城区建筑工程的需要。县城区“禁现”向农村乡镇延伸和发展。

如今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事业的发展, 为东海、赣榆、灌云、灌南四县构建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体系, 为全县实施清洁化生产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绿色家园提供了有力保障。

⒍ 政策法规为发展提供了保障

2010年9月29日, 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了《江苏省散装水泥促进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并于2011年1月1日正式实施。《条例》将有力促进本市的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工作进入法制轨道, 并快速推进。

“十一五”以来, 在市委、市政府关怀下出台了《连云港市预拌砂浆管理规定》等有关文件, 而且形成了政府多部门整体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2007年以来, 市散办统一着装, 执证上岗, 亮证执法, 这标志着本市散装水泥行政执法工作向规范化、法制化又迈出了一大步。为全市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法规支持。

5年来, 市散办严格依照国家、省、市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 坚持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对多家拒不整改的单位依法处罚近50 000元, 有效地推动了全市发展散装水泥工作。

⒎ 宣传工作成果丰硕

“十一五”期间, 市散办通过《中华建筑报散装水泥双周刊》和《散装水泥》杂志、省散装水泥信息网、《连云港日报》《连云港建设》、市电视台等媒体, 宣传全市发展散装水泥的方针政策及取得的成就, 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肯定和表扬。据统计, “十一五”以来召开市级散装水泥工作会议5次, 专题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会议36次, 开展散装水泥专题宣传活动10次, 制作宣传图版和宣传广告380幅。5年来, 有关散装水泥稿件被全国有关网站、报纸、杂志等媒体所采用达580篇。为全市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⒏ 淘汰落后产能, 促进节能减排, 强化结构调整

“十一五”期间, 连云港市散办管理与服务并重, 鼓励水泥生产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业是节能减排的主战场, 淘汰落后产能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一项重要举措, 在推进节能减排、促进结构调整中, 连云港市散办充当重要角色。按照国家淘汰落后水泥企业要求, 市散办通过引导有条件的落后生产企业转型等办法, 努力在全市范围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设备。灌云县水泥厂、赣榆县欢墩水泥厂、赣榆县班庄水泥厂等都是一批老企业, 均在“十一五”期末前实现了关停。赣榆县欢墩水泥厂就地改造投资1000多万元, 建成年产100万吨熟料粉磨站, 散装水泥出厂率达到70%以上, 灌云县水泥厂异地改造正在征地筹建中, 赣榆县班庄水泥厂异地改造投资5000多万元, 征地120亩, 形成水泥年产100万吨生产能力, 该厂2009年投入运行, 散装水泥出厂率达到70%以上。“十一五”期间本市对重点企业在散装水泥专项资金上给予支持, 用于企业技改, 先后对水泥生产企业返还散装水泥专项资金50万元, 全部用于企业技改项目, 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年中, 连云港市的水泥行业虽然经历了风风雨雨, 个别水泥生产企业受到重创, 但中联、三菱、鲁碧、金大地、马陵山、东旺水泥企业的入驻为全市的水泥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加之班庄、繁富等水泥企业转型和异地改造使散装水泥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为连云港市的经济建设提供了高品质水泥, 从而成为本市散装水泥生产、储存、销售主要基地。

⒐吸引资金10亿元, 促散装水泥发展

“十一五”以来, 连云港市散办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的政策, 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针对本市资源环境瓶颈有待进一步突破、污染排放仍然超出环境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和节能减排任务繁重的现状, 市散办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协调社会各界, 吸引社会资金10多亿元投入混凝土、预拌砂浆这一节能、环保的新行业中来。使全市的预拌混凝土企业由“十五”末年产能力不足10万立方米, 发展到现在的33家, 安置就业人员2000多人, 行业共拥有搅拌车320辆、泵车66台, 年产能力达2100万立方米, 预拌砂浆形成年产能力100万吨。

二、展望“十二五”加快散装水泥发展

⒈ 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供应量实现大幅度增长

计划到“十二五”末, 全市散装水泥供应量由2010年的240万吨提高到380万吨, 增幅达到58.33%;预拌混凝土供应量由2010年的350万立方米提高到500万立方米, 增幅达到42.86%;预拌砂浆供应量达到150万吨;水泥散装率由“十一五”末的68%提高到70%以上。

⒉ 强化节能减排及综合经济效益指标

计划到“十二五”末, 通过发展散装水泥、推广应用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 争取节约标煤97 500吨, 减少水泥粉尘437 500吨, 利用固体废弃物120万吨, 产生社会综合经济效益1.87亿元。

⒊ 城区全面“禁现”并向县城区延伸

计划到“十二五”末, 市城区施工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和使用袋装水泥。根据全市经济发展、建筑施工技术运用水平情况, 2011年6月1日, 在市城区实现禁止现场搅拌砂浆工作。2012年, 相继实现县城区禁止现场搅拌砂浆工作, 并将“禁现”工作向县城区和乡镇延伸。市、县城区“发散、禁现”率均在80%以上。计划在“十二五”期间, 全市34家预拌混凝土企业, 年生产量将达到500万立方米;预拌砂浆年生产量达到150万吨;同时, 为了加快预拌砂浆生产与应用步伐, 力争到“十二五”期末, 赣榆、东海、灌云、灌南四县禁止现场搅拌砂浆并逐步将此项工作延伸到乡镇禁止现场搅拌。

⒋ 加快实现农村水泥散装化发展

“十二五”期间, 本市继续加大农村发展散装水泥工作, 采取有力措施和惠农工程加以落实, 大力推广农民建房中使用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 科学合理地选择一些条件相对成熟、范围相对较大的乡镇、村进行布点, 规划农村“发散”网络;提升农村建筑文明施工水平, 逐步实行农村重点乡镇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和砂浆工作;对偏远和没有搅拌站的乡村地区, 以适应农村水泥消费结构和建筑需求的特点, 采取建立水泥预制构件厂、生产节能墙材以及混凝土多孔墙砖等混凝土的生产方式, 集中使用散装水泥。同时, 积极组织有关科研单位和散装水泥设备生产企业, 积极加快开发研制适用于农村运输、储存和使用的散装水泥等方面技术装备。并充分利用当地供销社、农资销售点、便民超市等经营网点, 引导水泥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建设镇、乡级或村级散装水泥销售网点, 形成农村散装水泥销售网络, 以此带动和辐射周边散装水泥发展, 从而有力地促进农村发展散装水泥。

⒌ 完善政策法规强化散装水泥市场规范化运行

“十二五”期间, 本市根据国家有关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以及节约资源、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等政策法规, 完善有利于本地发展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工作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制定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产品质量、生产使用等相关技术标准, 努力提高行业发展的质量与水平, 实现规划发展目标。督促各县积极出台禁止在县城区现场搅拌砂浆的有关规定和政策。

⒍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十二五”期间, 本市将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方便需求、鼓励竞争、有利环保”的原则, 确定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三位一体”的布局结构, 实施鼓励发展的政策, 形成行业市场竞争有序、发展健康、注重环保的新机制。并强化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 对不符合规划要求的项目, 散装水泥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审批, 确保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三位一体”。

⒎ 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促进散装水泥含金量的提升

“十二五”期间, 本市加大专项资金对发展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科学技术进步的投入。鼓励和引导有关科研机构、企业对发展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关键技术进行开发, 鼓励企业开展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发。加大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应用技术及配套装备的开发与推广力度, 重点开发适合本地区农村发展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的科研项目。进一步提升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应用领域的科技含金量的水平。同时, 要鼓励支持水泥企业结构调整和转型, 促进发挥水泥企业自身的资源优势和资金优势, 向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产业一体化方向发展延伸, 实行在行业内转产, 延伸产业链, 降低水泥砂石的原材料价格和市场风险, 实现两大产品的双赢。

⒏ 建立行业现代物流方式

“十二五”期间, 本市将健全和完善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物流体系。利用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和吸引社会资本, 加大对物流项目的投入, 提高现代物流装备信息化水平, 探索行业物流发展模式, 建立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物流配送体系, 逐年扩大规模。提高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运输、储存、使用等环节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⒐ 继续加大宣传力度

辉煌“十一五”,展望“十二五” 第4篇

语文:如“腾飞”“辉煌”“崛起”等与我国“十一五”成就有关的词语可以作为话题直接设计作文题。

数学:以我国“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数据为背景资料,可以考查数据和统计的知识,要求考生计算平均数、中位数,认读或绘制各类统计图等。

思想品德: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此素材联系紧密,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考查可能出现在试题中。

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与我国现阶段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中国历史》的重点,尤其是改革开放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应注意掌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的历史史实。

素材回放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于3月5日上午开幕,14日上午闭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大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

这五年,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显著提高。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民经济迈上新的台阶。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年均增长11.2%,财政收入从3.16万亿元增加到8.31万亿元。

这五年,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前沿科技实现重大突破。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这五年,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镇新增就业5771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450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9.7%和8.9%: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这五年,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去年对外贸易总额达到2,97万亿美元,开放型经济水平快速提升。

这五年,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

十一五流动人口计生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展望 第5篇

为全面掌握我县“十一五”期间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情况,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为正确指导今后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按照青委办[2010]137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我局进行了认真调查、核实和数据分析,现将“十一五”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总结和十二五规划如下

一、“十一五”人口计生工作总结

2006年至2010年,青川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口计生委的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各项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紧紧围绕计生工作目标,克难攻坚,强化基础,突出重点,狠抓落实,经全县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突出反映在:

(一)基本情况

全县辖36个乡镇,271村(居),总人口为251535人,其中农业人口为211998人,占总人口的84.28%。全县共有育龄妇女66763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50008人,占总人口的19.88%。其中无孩妇女2877人,一孩妇女20735人,二孩妇女25741人,双女户6346人,多孩妇女655人;累计落实各项节育措施44026人,其中上环30004例,绝育8203例,药具5186例。综合节育率达88.05%。

(二)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

近五年来(2005年10月至2010年2月),全县共出生人口8544人,年平均人口出生率为

6.91‰,低于“十五”时期2.09个千分点,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42‰,低于“十五”时期2.08个千分点,全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基本走上了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健康发展轨道。

(三)优质服务不断深化

全县以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创建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免费服务、免费生殖健康普查、生殖道感染防治、出生缺陷干预和地震伤亡子女再生育全程服务,计生优质服务工作成效显著。五年来,全县共计落实各项计划生育手术11214例,免费发放避孕药具4293人,落实孕情环情监测144767人次,260对有意愿有条件的地震伤亡子女家庭已生育健康婴儿170个,占符合再生育条件数的66%,各项计生优质服务工作的有效落实为青川人口控制和灾后社会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

(四)依法管理全面加强

五年来,全县各级党政扎实开展敢计划生育《一法三规省条例》的宣传,严格生育审批和违法生育处理,实现了以行政手段为主向依法管理为转变,基本杜绝了计生恶性案例的发生。自2006年以来,全县符合政策生育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均高于市定指标。

(五)利益导向机制逐步完善

“十一五”期间,全县共计落实各类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对象14881人,计生“三结合”帮扶计划生育家庭7500户,惠民政策的有效落实为改变群众生育观念和稳定低生育水平创造了有利条件。

(六)灾后重建成效明显

全县35个乡镇计生技术服务站已完工交付使用,县计生服务站将在年内竣工。其他项目正有序推进,为青川今后计生优质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七)计生经费投入基本得到有效保障

“十一五”期间,全县财政共计投入计生资金265 万元,人均计生事业费达到7元标准,基本保证了各项计生业务工作的正常运转。

(八)综合改革顺利推进

五年来,青川人口计生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多次荣获市二等奖表彰,计生村民自治获省先进县表彰。全县计生工作“依法管理,村民自治,政策推动,综合治理,优质服务”的新机制初现端倪。

(九)认真落实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

按照市上下达我县的人口与计划生育责任目标,进行层层分解量化,逐级签订责任书,严格落实“一票否决”制度,严格考核奖惩,兑现工作责任。

(十)宣传教育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五年来,全县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宣传活动,让群众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开办了人口和计划生育网站、网页,开通了咨询热线、声讯短信服务,开发了电子触摸屏等,利用现代化传媒手段,在实现为群众提供“零距离”服务方面,大力实施精品战略,促进了先进生育文化和人口文化建设。

(十一)困难与问题

一是当前的低生育水平实现后,一部分人产生了“青川人口问题已经不再是天下第一难事”的错觉,盲目乐观,加之灾后重建压力大,领导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有所减弱。

二是群众生育意愿与现行生育政策之间的矛盾日逐突出,生育反弹压力明显增大,而且将长期存在。

三是经济不发达,财政支撑能力与事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

四是违法生育处理难,社会扶养费征收难,流动人口管理难问题尚未有效破解。五是计生队伍特别是技术服务队伍素质总体偏低,难以适应工作需要。

六是青川未来五年又将面临一次人口生育小高峰期,加之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人口老龄化加快问题,劳动人口增加导致的就业压力增大问题已在青川逐步显现,由此进一步增大了我县今后人口计生工作的难度。

二、“十二五”人口计生工作规划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坚持以邓小平人口理论和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抓好“一法三规省条例”的宣传,紧紧围绕县委、县人民政府“十二五”经济社会总体发展目标,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为主要任务,以优质服务为主线,创新工作思路、机制和方法,严格按照“依法管理、村民自治、政策推动、综合治理、优质服务”总体要求,扎实抓好基层基础工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声调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口环境。

(一)工作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县出生人口控制在15381万人以内;年平均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以内;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符合政策生育率稳定在93%以上;到2015年末,把全县总人口控制在25.9万人以内。出生人口素质明显提高,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上升势头,确保全县低生育水平继续保持稳定。

(二)主要措施

1、切实加强领导。进一步巩固完善党政统览、部门配合、群众参与、优势互补、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综合治理人口数量、素质、结构等问题。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把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位置,列入重大事项督查范围,切实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坚持和完善人口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制,继续实行党政线与部门线,目标与任期工作目标,分级、分线、分期考核,奖惩逗硬。为确保计生目标圆满完成提供坚实组织保证。

2、落实依法管理。一是大力宣传《一法三规省条例》继续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由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转变;二是巩固和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进一步促进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规范化,法制化管理;三是依法规范再生育审批、计生技术服务、流动人口管理和人口统计管理,认真查处违法生育,严厉打击非法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行为,为全县人口计生工作顺利开展创造良好法制环境。

3.加强队伍建设。“十二五”期间,按照国家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上岗要求,认真抓好全县计生系统在职干部的专业知识培训。通过各层次的培训教育,使全县乡级以上计生干部基本达到大专以上学历,技术服务人员基本达到中专以上学历,以适应新形势下人口计生工作的需要。

4.抓好优质服务。坚持壮大龙头站(县级站),发展中心站(分站),巩固乡镇站,办好服务点(村、社区)的思路,扎实抓好计生技术服务体系灾后重建工作,更新技术装备,改善服务条件,提高服务能力,严格审批管理,规范技术操作,紧紧围绕避孕节育、优生优育更好的广大群众提供优质服务,为青川人口计生工作的长治久安创造有利条件。

5.夯实基层基础。坚持把工作重点放在基层,放在乡村,认真抓好计划生育群众自治和合格村创建,重点抓好生育控制、孕情环情监测、避孕节育、流动人口管理、违法生育处理、各类统计资料规范等措施的落实,努力提高基层基础工作质量。

6.深化综合改革。继续全面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改革,完善计划生育工作运行机制,为青川“十二五”期间人口计生工作质量上等升级提供有利机制保障。

7.认真落实惠民政策。严格按照中央、省、市相关政策要求,进一步抓好计划生育“两奖两扶”、独生子女父母奖励和计生“三结合”帮扶工作的落实,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机制,为转变群众生育观念、稳定低生育水平营造有利政策环境。

8.强化投入保障。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渠道的稳定、可靠的保障机制,逐步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费投入的总体水平,使其增长幅度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到2015年,人均财政投入计生事业费应不低于中央、省、市规定的7.5 元标准,以确保各项计生工作的正常开展。

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第6篇

“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水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赵湾水库管理局紧紧围绕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重点工作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抓实干,强力推进,以除险加固工程为重点,抓好工程管理,确保安全度汛,积极发展县城供水和服务工业园区建设,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贡献。

一、“十一五”重点工作回顾

(一)重点工程完成情况

“十一五”期间,我局抢抓国家对水利工作高度重视的建设机遇,以“为水库谋发展,为镇平保平安,为财政拓财源”为目标,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和配套资金,长江水利委员会(长建〔2004〕77号文)批复赵湾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总投资5938万元,工期计划24个月。工程于2005年10月开工,相继建成拦水主坝工程、溢洪道加固工程、输水洞加固工程、机电及金属结构更新、水库安全监测设施、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完善工程管理设施等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484万元。工程竣工后,由水利厅组织专家15人成立验收委员

会,在镇平召开赵湾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工作会议,对4个单位工程进行质量评估,验收委员会一致通过竣工验收。

(二)取得的成绩

1、除险加固工程顺利竣工,抗旱防汛能力大幅增强。除险加固工程顺利竣工并投入使用,消除了水库的安全隐患,提高了汛期抗击洪水的能力,大幅度提升了水库的蓄水保水水平,真正起到了汛期保平安,无雨抗大旱的作用。特别是今年汛期时,面对多年不遇的特大汛情,水库先后六次开闸,累计泄洪1亿立方米,确保了大堤无恙,保障了全县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完善机制,水源地保护及城区供水水平显著提升。作为县城供水的水源地,本着为全县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不断建立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把保障供水安全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抓。一是依法取缔网箱养鱼。二是坚决杜绝化肥养鱼。三是依法取缔库区内的采砂船。四是维护供水工程,加强渠道管理。增加渠道专管员,聘用渠道群管员,专管与群管相结合,有效确保了供水安全。

根据工业园区发展的需要,2009年投入200多万元对玉神路、鸿安路、豫龙路三条路段的5600米供水管网进行完善建设,保证了入园企业的供水需求。同时,为了缓解工业园区周边村庄征地后的矛盾,及时解决居民的生活用水,又投资30万元使500多户居民用上自来水。积极支持企业发

展,为航天水泥厂、普康药厂等重点企业提供用水约600万立方米,不但为园区建设做出了贡献,也成为我局发展水利经济的新亮点。

3、高度重视,扎实推进,水管体制改革圆满完成。水管体制改革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涉及水库管理局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可谓万众瞩目。管理局以上级领导机关相关文件要求为指南,吃透精神,“一把尺子量到底”,严格执行,坚决不搞特事特办。不论是笔试、面试还是综合测评,始终坚持公开透明,顶着压力,以高度的责任感做好水管体制改革工作。由于过程公平公正,思想工作扎实有效,水管体制改革工作得以圆满完成。

(三)存在的不足

回顾“十一五”工作,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干部队伍素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工作的方式、方法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部分同志大局观念不强,学习劲头不足,服务意识不浓。二是工程管理虽然成效显著,但凭借个人经验的成分较大,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研讨性文章基本没有。三是项目争取工作上层热下边冷,在同志们中间还没有形成共识,部分同志抱有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没有形成人人为项目出注意、想办法的良好氛围。四是我们现有的资源优势发掘的还不够,有

待进一步开发。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推动我局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十二五”发展规划及2011年重点工作谋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建省级文明单位为目标,以水库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工程管理和县域供水工作为重点,创新工作机制,转变发展方式,加强队伍建设,促进水库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二)重点项目

1、县城饮用水源地保护地项目

(三)保障措施

1、在创新机制上突出“实”。在重点工程建设实施中,继续推行领导问责制、承包责任制、市场运作制、全程监管制、考核评比制、长效管护制“六大机制”,坚持建管齐抓,切实保证重点工程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同时,积极开展优质、便捷、周到服务,为施工单位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从而保证各项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

2、是项目推进上突出“快”。对各项工程项目建设做到明确责任目标,明确完成时限,采取倒排工时、卡死工期的办法,实行挂图作业,铆劲实干,轮班作业,满负荷施工,严

格按进度要求施工。同时,实行工程进度日汇总、日调度制度,确保按计划完成施工任务。

3、在建设标准上突出“高”。严格按照各个重点项目建设设计标准施工,要做到突出“三精”,即精心、精细、精品,实现“三化”,即标准化、工艺化、规范化,确保项目建设的高标准、高质量、高品位。

4、在监督管理上突出“严”。建立健全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组织管理机构,明确指挥部、督导小组、监理人员职责,层层签定责任状,把目标任务分解到人,责任明确到岗。对所有参加工程监管人员加强监督管理,严格责任目标考核,确保职责履行到位。

(四)2011年重点工作

围绕“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年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灌区配套工程

2、抗旱防汛

3、水源地保护

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设想 第7篇

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设想 一、十一·五工作亮点

在过去的五年中,*****公路局应对挑战,众志成城,在稳步发展的过程中,应该说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全县路网建设日新月异,路政执法日臻规范,文明成果日益丰硕,养护体制日趋灵活,职工收入日渐增加。五年来,全局干部职工团结实干、顽强拼搏、乐于奉献的工作作风,赢得了社会各界、各级各部门的一致好评。连续四年获得市、县双文明建设红旗单位、先进单位。路政大队被评为省级青年文明号,原渌口渡口所被评为全国水运安全班组等荣誉称号。二、十一·五工作成效

“十一〃五”是攻坚克难有目共睹、全局工作稳步推进、职工待遇明显改善的五年。*****局在*****委、政府和市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与高度重视下,以提高公路路况为工作重心,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一)项目建设成绩突出。

五年来,我局依托全市公路工程项目大会战平台,克服工程任务重、施工难度大、资金紧张、施工环境不佳等诸多困难,以增强实力为灵魂,以提升服务水平为目标,始终保 持了工程建设良好的推进态势。

路网干线建设:实施干线改造项目共6个。在建2个(芷渌公路、S211*****段改造项目),完工4个(株渌公路、S313、网朱公路改造项目和茶陵S320改造项目),完成公路交通基层设施建设投资达5.5亿元。为湘渌经济建设乃至全市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富民强县项目: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拓展企业发展空间、提升乡镇经济实力,五年来,共实施了3 个专项工程(松西子新农村社区环线路面工程、华新物流通道改造项目、三门镇主干道改造项目)。目前,完工2个,在建1个,累计完成投资近1000万元。

协助完成通乡公路改造里程103公里,通过有效地质量监控手段,不断提高工序施工质量,促使局路网路况获得一个长期的质量保障。较好地完成了县委县政府下达的“为民办实事”任务。

养护工程项目:五年来,完成养护工程项目近30个,产值近5200万元,内容涵盖安全保障、水毁抢修、路面大中修。使平山、伞铺、雷打石、淦田、太湖等全县大部分乡镇的出行条件和道路安全保障能力有了极大提高。

产业深度挖掘:通过09年的一期改造及景观建设,托管的株洲公路三门培训中心项目是我局积极投身“三大战役”的具体表现。全年累计吸引游客近30000人,餐饮、会2 议、水上娱乐等经营收入达200余万元。精心打造的“丽水港湾”品牌正不断吸引省内外客人慕名而来,随着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三门培训中心有望成为长株潭湘江风光带沿线上档次、高品位的会议中心和休闲观光景区。

(二)路政工作规范有序。

──不断加大治超力度。局属路政大队积极参加了湘渌江水源地整治、砂场综合治理、县城交通秩序整治及市局布臵的专项超限治理行动共23项。五年来,共处理超限超载处罚案件2800余起,卸载近30000吨,且保持执法相对人的“零”投诉纪录。

──不断加大巡查力度。局属路政大队紧紧围绕“依法行政、依法治路、保护公路”的主题,经常巡查,及时办案,突击扫障。全年共查处赔(补)偿案件近150余起,违法建筑案件近300起,挽回经济损失600余万元。

──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局属路政大队在积极进行“学习查找、对比自纠、训练整肃”的同时,壮大队伍规模,建成执法监控系统,使路政大队执法力量和人文、和谐的执法理念在日常工作中得到增强。政务中心公路许可项目审批窗口遵循“七公开”原则,服务满意度不断提高,树立了公路行业文明执法形象,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三)养护水平不断提高。

以开展三大会战为契机,以“七无三有”为工作要求,服务百姓、服务企业、服务经济、服务政府,促使我局干支线路网路况达到了人民群众对出行条件的基本要求。五年来,全局实际评定里程(除S211、X017、X036外)优良率达到72.5%,完成养护投资4000余万元。

──养护管理规范。通过建立健全养护监理、计量支付、养护材料、养护操作、安全生产等一系列管理行为规范,谋求在制度中管人管事,在规范中焕发生产力,在改革中促使干部职工尝到事企分开、管养分离的甜头。运用“三大新招”(即同类型结构修补法、一次成型作业法、活动板块油面施工法),促使养护生产管理水平得到长足进步,实现了路用材料、养护作业、工作行为在大部分作业内容中对规范的“三统一”。同时,随着危险路段安保工程、重要路段绿化工程、高流量砼路段换板项目的有序推进,一条条标准化的康庄大道正从无到有,不断延伸。

──养护作业精细。继续提高机械化和科学养路水平,引导养护公司有计划地配备了水车、风镐、压路机等近20余台套养护机械设备,使养护作业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五年来,挖补面积达40余万m,封面近20万余m,使管养公路达到了“路面优良、路基标准、构造物完好、设施完善、沿线绿美”的标准化要求。

──灾险破解有力。五年来,*****频繁遭遇灾害性天气的侵袭。从08年冰灾及历年汛期的应急处理过程来看,4

22我局以反应速度迅捷、处理措施扎实、组织方案周密为主要特点,在省、市领导视察过程中,多次博得一致好评,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局从讲政治的高度出发,积极落实工作要求,为各项上级视察活动做好、做细了服务。五年来,共计完成13万m2沥青路面的挖补,局部罩面30余万m

2。

(四)党建助推作风改进。

五年来,全局上下建立健全目标管理办法和绩效管理考核办法,形成了以行动落实工作,以考核定格成绩的新风气。在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和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的大背景下,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工程建设“三合同”制和路政执法人员廉政承诺制,不遗余力完善权力运行机制、目标考核办法、管理制度框架、,营造出自律严、作风强的良好工作氛围,促使我局行业形象有了显著改变,全县政风行风测评成绩有了大的进步。三、十二·五工作设想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综合管理还有漏洞、创业干事的环境不优、解放思想的力度不够、县局基础条件太差、综合实力薄弱,全局进步发展的多项指标靠后、职工收入增加缓慢等诸多问题困扰我们多年。

对此,我们要正视,要解决,要全力以赴,朝着职工满 意、群众满意、领导满意的方向前进,实现全局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主要设想就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市局新时期“三化两提”的发展方式,抓服务,强管理,重执法,严考核,突出深化改革,改善民利,强局共赢三大任务,乘“势”而为,力争上游,促使我县公路工作再上新台阶。具体来讲,一是完善路网结构,完成升级后干线公路改造;二要提高养护水平,推进养护市场化,基本消除管养范围砂路和四、五类危桥;三要强化路政管理,建立治超长效机制,车辆超限率要力争控制在10%以下;四要突出文明创建,着力提高全局硬件水平和职工收入水平,争创全省双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十一五流动人口计生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展望 第8篇

煤化工是我国国民经济中一项重要的产业, 是一个古老的产业, 近期受到各地有关部门的重视, 不少地方把它视为GDP增长的法宝, “煤化工热”由此而起。本文介绍一下过去五年中煤化工取得的成绩以及下一步需要开展的工作和应注意的问题。

1 “十一五”回眸

“十一五”期间, 我国的煤化工在科研、设计、生产、制造等方面均获得了全面的发展, 这是中国特有的现象, 我们可以向世界宣称:我国的煤化工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1.1科研投入巨大

我国煤化工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巨大的科研投入, 体现在资金和队伍的扩大。以煤气化技术为例, 国家科技部对多种煤气化技术立项支持, 从而使多喷嘴气化、两段炉粉煤气化、熔渣-非熔渣气化、航天炉粉煤气化、多元料浆气化、灰熔聚气化等研究取得良好的成果, 并投入生产行列。目前, 我国拥有十几种气化技术, 覆盖了水煤浆、粉煤、碎煤等原料的气化, 部分技术已经走向世界。包括引进技术在内, 中国煤气化技术的知识和经验居世界第一。

中国科学院在实施产业化的过程中, 开展了费托合成、甲醇制烯烃、甲醇制汽油、合成乙二醇等几项重大的煤化工科研项目。经过三十年的努力, 现在修成正果, 其中两项在工业化示范中取得了令世界震惊的成果。

1.2单项煤化工技术的突破

在国家科技部的支持下, 国内煤化工企业在单项煤化工技术上有重大突破, 包括气化、净化、合成气转化和加工, 甲醇加工等多个单项技术有重大突破。除了前述的气化技术以外, 净化方面的低温甲醇洗、NHD (聚乙二醇二甲醚) 脱硫脱碳技术都开发出新流程, 并成功地在工业装置上应用。在合成气加工方面, 以费托合成为代表的煤制油技术, 主要是铁基催化剂浆态床技术, 取得了示范厂运行每吨催化剂可以合成1 200~1 500 t油的先进指标, 在世界上遥遥领先。在甲醇加工方面, 研制了甲醇制烯烃催化剂, 以及相应的流态化工艺, 甲醇制丙烯的SAPO18/SAPO34流态化工艺 (FMTP) , 以及甲醇制汽油的固定床MTG工艺, 并且将DMTO 工艺用于煤制烯烃的示范厂中, 目前运行情况良好。此外, 还开展了煤加氢液化和合成乙二醇的示范研究, 目前正在试运行。单项技术的突破为煤化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3成套技术的示范

“十一五”期间, 我国开展了一项特殊的研究, 即建立以单元新工艺为主的成套示范工艺装置, 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几个煤化工示范厂。这些示范厂包括以费托合成为基础的三个煤制柴油装置 (伊泰、潞安、神华) , 煤直接液化装置, 三个煤制烯烃装置 (神华MTO, 宁煤和大唐MTP) , 煤制乙二醇装置, 煤制甲醇后MTG装置。这些装置已经全部开车试运行, 其中伊泰和潞安的煤制柴油装置已经通过有关部门的考核或鉴定。其他装置都在进行一定负荷的运行, 总体情况良好。

在这里我们不妨对伊泰合成油装置作一叙述。这是一套由水煤浆气化、低温甲醇洗、费托合成油、加氢炼制单元组成的煤制柴油装置, 年产160 kt油品, 目前已经达到“安全、稳定、长周期、满负荷”运行的目标。经过国家有关部门的考核, 吨油能耗为110 GJ, 吨铁基合成催化剂工业合成油能力在1 200~1 500 t, 在世界上处于遥遥领先地位, 这是中国科学院三代科学家经过三十年努力的结果。由于达到“安稳长满”的目标, 预期很快就要开展规模为百万吨级的大型装置建设, 为我国新疆内蒙地区能源工业作出新的贡献。

像这样以自主开发核心工艺为主的成套组合技术形成的示范厂运行良好, 作为建设超级能源装置的基础, 在我国化学工业发展史上并不多见, 因此, 伊泰合成油示范厂的安稳长满运行是我国化学工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1.4传统观念的突破

十多年前, 用煤制甲烷的工艺不被煤化工行业接受, 原因是我国天然气价格很低, 在经济上煤制甲烷是不合理的。但是, 这个观念逐渐被改变, 天然气的重要性已经被人们逐步认识, 要保护我们的环境, 解决13亿人民的生活用燃料问题, 天然气是非常理想的。由于我们的天然气资源不足, 从国外进口比较困难, 用煤制甲烷作为补充是一个可靠的途径。与进口天然气相比, 煤制甲烷在经济上也是站得住脚的。因此, 在“十一五”期间开始建设四个煤制甲烷工厂, 总产能达到151×108 m3/a。这是一项大规模的民生工程, 是煤化工行业对国家和人民的巨大奉献。

1.5传统产品的结构调整

甲醇和二甲醚是煤化工的传统产品, “十一五”期间, 产能有明显的增长。

以甲醇为例, 2005年甲醇产量为5.35 Mt, 2010年产量将超过15 Mt。而2010年的甲醇产能已经超过30 Mt, 再加上受中东和近邻廉价天然气甲醇的冲击, 国内开工率不足50%。因此, 甲醇企业的结构调整已为行业内所认识, 甲醇装置改制氢和甲烷或者延伸至3M (MTO、MTP、MTG) 工艺的问题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由此可见, 3M的示范厂对甲醇行业的结构调整极为重要。

1.6环境问题受到高度重视

由于煤化工的飞速发展, 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煤化工行业过去重点解决硫的排放问题, 现在已经认识到CO2的排放也极其重要。煤化工装置中, 原料和燃料煤中的碳大约有70%要变成CO2排入大气。因此, 一些大型企业已经有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计划, 也有企业开展将CO2深埋地下的试验。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促使企业在环保上增加投入, 这是“十一五”期间的重大进步。

1.7存在的问题不容回避

尽管在“十一五”期间, 煤化工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并非歌舞升平。实际上, 存在的问题也展示在大家面前, 具体有以下。

(1) 部分示范厂规模太大, 技术不成熟, 使装置久久不能转入正常生产。

(2) 在示范厂技术尚不成熟的情况下, 急于推广。

(3) 在未取得经验的情况下, 大批量重复引进同一单元技术。

(4) 有些产品在市场需求不明朗的情况下, 过度重复建设。

有问题不要回避, 我们应该积极纠正, 以利今后的发展。

1.8对下一个五年计划产生的积极影响

“十一五”期间煤化工行业的飞速发展, 为下一个五年计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煤化工行业将以能源产品为主, 建立若干个超大型煤制柴油、煤制甲烷工厂;适当兼顾煤制烯烃的3M装置, 对甲醇企业进行结构调整;继续完善现有的示范装置, 尽量降低煤化工装置对环境的污染;在干旱地区的煤化工企业要千方百计地节水, 这些都是下一个五年需要开展的工作。但煤化工是石油化工的补充, 而不是替代, 这一方针将不会改变。

2 “十二五”展望

2.1有序发展, 总量控制

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到来之际, 各地都在制订“十二五”的煤化工发展规划。从微观来看, 每一个计划都很精致, 体现了各地对煤化工发展寄予的深切希望, 这些计划都是振兴地方经济的支柱。但从宏观来看, 将这些规划集合在一起, 一些主要产品的产量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 不可能实现。摆在我们面前的是, 究竟是局部主导全局, 还是全局控制局部。

假定直至2020年煤化工发展失控, 煤化工产品如柴油、甲烷、烯烃、甲醇、二甲醚、醋酸、乙二醇等产能合计200 Mt, 统统运行后一年要用21 MJ/kg的原煤近780 Mt。按照这个规模, 仅仅煤化工排放的CO2量即为1 200 Mt。如此庞大的数字不仅不能为全国人民所接受, 也不符合我国政府的减排目标。

黄河中游的煤化工基地就位于陕蒙宁交界处, 这里显然属于严重缺水地区, 若在这里超大规模发展煤化工必然会挤占农业、生态用水, 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危及环境安全。如果这个地区煤化工的年用煤780 Mt, 以平均每吨煤耗3 t水计算, 煤化工的年耗水将达2 340 Mt水, 这是绝对办不到的。

2006年我国煤化工的用煤量是100 Mt, 如果我们把2020年的煤化工用煤上限设在300 Mt, 根据这个指标, 确定各地的分指标, 可以做到各地既发展又有节制。

由此可见, 采取总量控制, 即控制原料煤的总量, 可以达到有序发展的目的, 实现煤化工的良性发展。

2.2完善示范, 巩固基础

“十一五”期间, 国内建设了几个煤化工示范装置, 至今只有一个装置通过有关部门的考核, 其他装置仍在试运行中。有的装置运行得不尽人意, 近期难以达到要求。完善这些装置, 需要时间, 需要技术上的突破。时间可以等待, 技术上能否突破, 这不能打保票。化学工业中有成功的先例, 也有失败的教训。因此, 继续完善这些示范装置, 待作出“可以推广”的结论后, 再作布点, 为时不晚。

2.3突出重点, 指向民生

煤化工的发展, 重点应该发展什么产品?这在国内各界有不同的看法。这个指向如果不恰当, 就会出现某些产品产能过剩, 某些产品又紧缺难求的局面。上一个五年中, 甲醇就是一例。因此, 煤化工的发展指向极为重要, 也值得我们探索。

煤化工的发展应该指向民生, 指向国民经济发展中民生需求最紧缺的产品。

目前国民经济发展中最紧缺的是能源, 其中柴油和天然气是至关重要的。2009年我国柴油的产量约为140 Mt, 天然气的产量约为83 Gm3。我国有383×104 km的公路, 几千万台柴油车, 担负着运输重任, 五亿多家庭渴望使用天然气作为家用燃料。国内油气产量是远远不够的, 何况强大的国防需要高性能的柴油支撑。因此, 把煤化工的重点指向柴油和甲烷, 特别是高性能柴油, 作为石油化工的补充, 这是国之所望, 民之所期。

据此, 发展煤制柴油、煤制甲烷, 是煤化工的重点和发展方向。

在“十二五”期间, 集中全国的力量和资源, 适当布点, 依托“十一五”期间已经成熟的费托合成技术, 实施大型国产化的商业示范工程。与此同时, 建设好“十一五”期间已经开工

的几个煤制甲烷商业化装置, 为煤化工转向民生奠定基础。

2.4结构调整, 转移产能

煤制烯烃是又一个热门技术, 许多人极力推荐, 有关规划部门也在各地煤化工发展规划中作了全力推荐, 用于甲醇的产能转移。

煤制烯烃的示范工作取得一定的进展。三个示范厂 (神华MTO, 宁煤与大唐的MTP) 中, 神华包头MTO正在联动试车, 初步认为效果不错, 主要指标好于先前的预期, 开车负荷已达90%以上;宁煤的MTP正由单体试车转向联动试车, 总体形势看好, 但离成功尚有距离。

在经济上, 煤制烯烃的生产成本较高, 一些报道中只计算生产净成本, 忽略贷款还本还息。煤制烯烃得到的聚烯烃总成本, 难敌石油烯烃, 更高于进口聚烯烃。因此, 煤制烯烃的市场仅限于西北产煤地区。

近期有人提出, 甲醇制烯烃可以作为精细化工的导引工艺, 是否可行, 有待实践检验。

2.5技术改造, 增产节能

我国目前已有相当基础的煤化工装置, 已经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这些装置所采用的技术, 并非十全十美。如果我们能对这些装置进行节能和增产改造, 效果要比新建同等规模的装置更好。例如, 山西有个企业, 在十年间将原有的300 kt/a合成氨装置, 进行节能扩产50%的改造, 并不增加总体系列, 使合成氨的能耗从61 GJ/t 降至46 GJ/t, 总投资仅为新建全套系列的48%。这个办法值得在现有煤化工行业中推广。

2.6适度发展, 稳步前进

在新的五年计划中, 煤化工肯定是要发展的, 但煤化工不属于低碳经济范畴, 它的发展受资源、环境的制约, 并不是产能增加得越多越好。有些产品如果国际市场上有低价的成品, 从平衡国际贸易的角度出发, 适当进口成品, 可以节约资源, 降低污染, 也是值得的。

总之, 煤化工的发展需要多高的热度, 是个要害问题。防止煤化工过热为当务之急。我们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 解决如何适度发展煤化工的问题。

上一篇:免费下载离职承诺书下一篇:经济发展局2019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