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书屋建设基本标准

2024-07-20

农家书屋建设基本标准(精选8篇)

农家书屋建设基本标准 第1篇

农家书屋建设基本标准

1、场地选择。在行政村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内设立的“农家书屋”,有条件的应单设一间,面积不少于20平方米,用于存放、阅览。如村部用房紧张,亦可考虑建在村内企业、学校等。

2、硬件配套。配齐书橱、报刊架、阅览桌椅等基本设施。其中配置的标准书柜不少于6个,报刊架2个,有条件的可配置电脑、电视机、影碟机等设备。

3、出版物配置。可供借阅的实用图书不少于1500册(500种,其中科技类图书不少于30%)、报纸期刊不少于1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有条件的可增配一定数量的网络出版物。书屋应配备消防器材或简易消防设施。

4、书屋管理。建立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农家书屋应在书屋门口醒目位置悬挂农家书屋标牌。各村居要统一制作四公开标牌,即:开放时间公开、管理员姓名公开、管理员联系电话公开、监督电话公开,并悬挂在书屋门口醒目位置;书屋内必须统一悬挂农家书屋三项制度,即:《农家书屋管理员制度》、《农家书屋图书借阅制度》、《农家书屋管理制度》,并张贴与读者有关的字、画和文化宣传品,营造读书氛围;图书要进行编目上架,做到分类明确,标识醒目。

5、正常使用。“农家书屋”要定期开放,方便村民阅览学习。要组织经常性的读书学习、培训讲座等活动,丰富党员、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发挥书屋的积极作用。

农家书屋建设基本标准 第2篇

一星级示范农家书屋标准

1.书屋出版物配备的品种、册数、类别、比例符合总署规定,即图书1500册、1200种,报刊30种,电子音像制品100种,并按照新闻出版总署和省新闻出版局制定的推荐目录选配。

2.书屋面积20平方米以上,椅子不少于10把。3.有1名专职或兼职图书管理员。

4.农家书屋铜牌、各项管理制度均清晰、整洁、规范、统一,悬挂明显位臵。

5.所有出版物均贴(盖)有农家书屋工程标识,并全部登记造册,借阅登记及时、清楚。

6.农家书屋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天。7.图书分类管理,无丢失、无严重损坏。

8.书屋信息规范录入农家书屋工程信息管理系统。9.民意测评,满意率达90%以上。二星级示范农家书屋标准

1.达到一星级示范农家书屋标准。2.书屋配有10套以上阅读桌、椅。

3.书屋每周开放不少于5天,每天开放时间不少于8小时。

4.能够利用农家书屋开展读书活动。5.能够更新图书,图书借阅正常。6.民意测评,满意率达90%以上。三星级示范农家书屋标准

1.达到二星级示范农家书屋标准。2.藏书量达到3000册以上。

3.书屋面积30平方米以上,配有可坐20人以上的阅读桌、椅。

4.读者群达到本村人口总数的10%以上,读者借阅率达50%以上。

5.书屋配备计算机,能够提供网上读书。

6.书屋中的图书均贴有条形码,实现计算机管理。7.能够利用书屋开展生产技能、学习培训、知识竞赛、演讲等读书活动,活动资料齐全。

8.能够及时向上报送活动信息。9.当年图书更新资金达到3000元以上。10.民意测评,满意率达90%以上。四星级示范农家书屋标准

1.达到三星级示范农家书屋标准。2.藏书达到5000册以上。

3.书屋面积达40平方米以上,配有可坐30人以上的阅读桌、椅,读者群达到本村人口总数的20%以上,读者借阅率达60%以上。

4.注重引导村民读书,结合本地实际,树立学习、致富典型,并有详细事迹材料及活动信息。

5.有先进事迹在媒体上报道或有作品发表在报刊杂志上。6.当年图书更新资金达到4000元以上。7.民意测评,满意率达90%以上。五星级示范农家书屋标准

1.达到四星级示范农家书屋标准。2.藏书达到10000册。

3.读者群达到本村人口总数的30%以上,读者借阅率达70%以上。

4.书屋配备8台以上计算机,有单独的电子阅览区。图书借阅实现电子管理。办理“一卡通”借阅证,实现本地区通借通还。

5.利用农家书屋资源,发挥书屋作用,开展系列读书活动,有作品发表在农家书屋简报或其它新闻媒体上。

6.农家书屋荣获省级以上荣誉证书。7.当年图书更新资金达到5000元以上。8.民意测评,满意率达90%以上。

上述评选标准,由省农家书屋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民意测评中接受测评的当地村民数不得少于20名。非常满意得100分、满意得90分、比较满意得80分、一般得60分、不满意得0分。书屋的民众满意率=(每张测评表的得分累加÷测评表数)×100%。

农家书屋建设基本标准 第3篇

农家书屋是为满足农民文化需要, 农民自己管理的、能提供农民实用的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 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的一项重大工程, 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保障农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权益, 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的需要, 计划到2015年基本覆盖全国的行政村。

2 黄冈市建设农家书屋的重要意义

黄冈是湖北省下辖的地级市, 位于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 京九铁路中段, 是武汉城市圈成员城市之一, 现辖有七县两市一区, 127个乡镇街, 4290个行政村。黄冈是个农业大市, 农村区域分布广泛, 总人口730.98万, 而农业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70%。“十二五”时期, 黄冈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行“双强双兴”战略, 即强工兴城, 强农兴文, 促进黄冈重点突破, 跨越式发展。黄冈目前滞后发展, 既有先天因素, 也有后天因素。先天之不足, 就是地处内陆, 集老、边、穷等于一身;后天之不足, 就是思想僵化守旧, 行动迟缓滞后, 安于现状, 对当今迅猛发展的经济大势和科技信息发展的认识明显不足。

“农家书屋”建设是一项面向农村、面向基层的文化建设工程, 那么, 在黄冈这样一个农业大市, 要提高占据70%人口数量的广大农民的科技意识, 通过在农村建立农民读书组织, 推动农民读书、用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活跃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改善农村文化环境, 提高农村整体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对推进黄冈新农村建设、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做大做强黄冈现代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黄冈“农家书屋”当前发展的状况

据2014年黄冈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统计, 目前黄冈全市建有文化馆11个, 实际使用房屋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群艺馆1个, 实际使用房屋建筑面积0.6万平方米;公共图书馆12个, 实际使用房屋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 藏书总数为198万册, 县级以上新华书店11个, 已建成标准农家书屋4388个, 乡镇文化站124个。通过调查, 我们对乡村农家书书屋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了解, 包括书屋的规模及设备、书籍的来源及更新、对书屋的宣传等方面, 具体情况见表1。

通过以上调查发现, 农家书屋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 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问题。在当地政府的关心下, 农家书屋已组建和发展起来, 农村经济也渐渐有所起色, 但有少数地方对书屋的理解不到位, 还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农家书屋的重要性, 没有将此政策落实到实处, 只是做做表面工作, 应付上面的检查。对当地群众也造成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二是各部门缺乏相互协调, 管理不到位。改革开放带动了农村的发展, 但是黄冈这个地方经济条件有限, 大部分农家书屋没有建立起对农村服务的长效机制, 形成不了大家获得文献信息资源的保障能力。而书屋管理人员主要是村委会的兼职人员, 没有专门的人员管理, 偶儿有人想来看书有没人在这儿, 条件跟不上, 管理模式也比较单一简单。

三是资金不足。农村书屋建设配套资金不能及时到位, 当地财政没有提供稳定的财政机制保障。硬件、软件都跟不上来, 内部基础文化设施建设落后。书屋的藏书资料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很匮乏。电子书刊、各种新闻报刊几乎没有, 无法将本地的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推广, 必然会影响到服务工作的拓展。

四是资源利用率不高。每个乡镇都有自已的书屋, 每个书屋至少有2千左右的图书。由于多数农民对信息资源的认识不够, 平时很少参加各种信息的阅读和了解, 文化水平低下, 加上馆藏品种少单一, 版本老, 可读性小, 地理交通环境不便之处。虽然说书屋构建起来了, 但是图书资源的利用率不高, 有的地方常年没有人借阅。

五是服务单一。农村书屋的专业管理人员不足, 布局不平衡, 设置不合理, 缺乏专业岗位的培训和学习。导致书屋服务水平的低下, 多数是保持在纸质图书的借书和还书的服务层面。有的地方是直接放在村委会, 有的是放在10-20平米的小房间里。另外书屋在管理方面上不够规范, 对外开放时间也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 时开时不开的。不能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文化信息需求。

4 构建农家书屋的几点思考

作为基层的农家书屋要正确对待自身存在的问题, 依照科学的发展观来分析问题、研究问题, 从而解决问题。各级上、下联动, 多措并举, 以社会主义的全面建设为根本出发点。发展和构建出一个现代化的规范化的农家书屋。

4.1 落实资金, 统一规划农家书屋的建设

黄冈市十分重视农家书屋的工程建设, 用打造品牌的理念来打造农家书屋。从国家的方针政策入手, 构建以政府为主导, 社会参与的体制。政府部门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计划, 规范基层图书馆的设立、运作、管理, 将农家书屋的建设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工作程序中来。并一一落实地方配套建设资金, 按照规定确保书屋的经费、人力、物质到位, 增加购买设备、各种纸质图书、电子图书、规范业务管理。为了确保书屋工程建设质量, 要实行“六统一”的管理, 即统一办公, 统一建设, 统一制定管理制度, 统一配备专一或兼职人员, 统一编目, 统一书屋的办公用品。

4.2 完善藏书结构

一个标准的农家书屋必须拥有一定数量和一定质量的馆藏, 才能向社会的农民朋友提供有效的服务。因此我们要不断完善书屋的信息建设, 联合多方资源,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建立科学合理的藏书体系。坚持以人为本, 以农民的需求为导向, 选好书、选对书, 业务规范, 统一管理。

4.3 因地制宜, 实惠于民

真正为群众办实事, 开展调研走访工作, 依照本地实际情况摸索出切实可行管理模式, 培养广大农民利用农家书屋意识, 充分发挥读者的主动性, 引导鼓励读者参入阅读学习。根据黄冈农村主要上以养殖、种植为主的实际农业经济情况, 农家书屋可以重点围绕这些题材来选购一些信息资料, 多方面的为广大农民提供技术的指导信息, 让他们早日走上发家致富。同时, 现在是网络信息时代, 有必要利用现代化计算机知识加强书屋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实现网络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综合信息服务, 另外还要增加地方数据库服务, 及时收集市场准确信息, 为农民朋友提供可靠的农产品需求信息。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文化活动, 用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 陶冶群众的情操, 以应用和需求来开展服务。

4.4 引导社会积极参入, 及时更新资源

鼓励各社会团体和一些企业多种渠道和多种途径的捐资捐物, 共同支持农民的自已的“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深入开展各界人士送书下乡的有益活动, 各级团委要发挥各自的优势, 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对口支持。按照农民服务模式进行管理和运行, 各地政府部门之间包括区-镇-村各级之间要加强业务合作, 实现文献资源共享, 有效解决农村书屋资源少的瓶颈问题, 为农民提供优质的文化信息服务。

4.5 加强信息化建设, 实现在线学习

通过在书屋建立网络, 让农民在书屋中难过上网阅读在线书刊, 共同学习交流, 特别是掌握及时的农业咨询、农业政策、农技服务、农产品供求信息, 为农民的农作物生产加工、养殖等提供便捷的资讯、技术指导, 通过专业指导人员, 引导农民经常浏览黄冈三农网、大别山新农网等, 既提高农民的现代信息化意识, 又能解决农村书屋的现有书籍知识的扩展问题, 进一步开拓农民的视野。

总的来说, 在农家书屋的建设中我们需要克服各种困难, 首先要保证农村书屋的门常开, 让农民能随时读书学习, 养成爱学习的习惯, 其次, 要通过书屋里的书来吸引村民, 要根据实际选农民看得懂、用得上的书, 同时书籍也要跟上时代, 不能用过时的种地技术书来指导今天的种植, 农民的需要对了路, “让我读”就会变成“我要读”, 书屋就不愁没有读者, 使农村书屋真正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文化园地。

摘要:构建农家书屋是一项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大利民工程。是推动农村走向知识、走向科学、走向富强的重大举措。但如何建设壮大农家书屋, 让农家书屋可持续稳健发展, 最大限度发挥其最大的社会服务效用, 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关键词:农家书屋,农村,书籍

参考文献

[1]曹湘平.农村私营图书馆工作方法初探.图书馆, 2002 (2)

[2]王继增.基层图书馆建设的现状与思考.新世纪图书馆, 2004 (6)

[3]李露芳.农村图书馆事业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图书馆杂志, 2006 (10)

[4]刘钟美.村民图书室建设探索.图书杂志, 2006 (10)

[5]何菲.曹湘平, 农家书屋工程持续发展对策.图书馆建设, 2009 (4)

农家书屋建设基本标准 第4篇

[关键词]农家书屋文化建设功能延伸

[中图分类号]G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853(2011)02-0076-05

“农家书屋”工程是由政府统一规划和组织实施,目的是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保证农民群众基本的文化权益。甘肃省是最早试行农家书屋工程的西部省份,自2005年12月17日在兰州市榆中县的15个行政村挂牌后,到2009年年底,甘肃全省已建成农家书屋7600余个,到2010年年底,建成书屋总数逾万个,可覆盖全省60%以上的农民、2/3的行政村。

农家书屋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实惠。随着该项工程不断走向深入化和细致化,甘肃省对农家书屋具体功能的认识也发生转变和深化,从最初的以全国统一设定的解决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问题的基本目标为准,发展到现在的将农家书屋的功能更具体化。2009年,甘肃省在书屋功能上不断创新,探索出农家书屋的“四大功能”:一是科学配置图书,发挥学习场所功能;二是传递市场信息,发挥信息窗口功能;三是开展宣讲活动,发挥基层阵地功能:四是开展培训教育,发挥培训基地功能。

2010年元月初,笔者在甘肃省白银市的强湾村、白崖子村、月亮湾村进行问卷调查,并对个别村民进行访谈,试图了解农家书屋的实际运行和利用情况,重点考察农家书屋发挥的功能和效果。笔者对强湾村和白崖子村的农家书屋进行实地考察,查阅了书屋的基本配置,及村民的借阅情况。调查结果如下。

1农家书屋的基本配置情况:书目配置基本符合国家规定

1.1纸质类资源

从调查结果来看,强湾村和白崖子村在书目配置方面基本符合国家规定的每个书屋不少于1000册图书的标准。图书种类包括文学、艺术、少儿读物、农业科技等,基本能满足农村读者的需求。

相对来说,报刊的配置则相对较差。强湾村农家书屋共有《甘肃科技报》《甘肃日报》《白银日报》《农民日报》《健康文摘报》《中国青年报》等七种报纸,但书屋空间狭小,报纸成摞堆放于一张邻近墙角的书桌之上,取阅报纸很不方便。在调查中,并没有看到当日的报纸。为此,笔者走访了该书屋管理员,书屋管理员解释说,通常情况下,报纸并不能按期到。由于强湾村距县城较远,因此,报纸是先送到县上,再由县里派人送到强湾村,而县里则可能会截留某些报纸,因此,报纸送达强湾村农家书屋时,不仅已经过期,而且还会缺失一部分。管理员补充说,报纸一般是半月或者一月送一次,有的报纸还可能没有,而且很多报纸都没人看。相比较来说,期刊更受村民读者的欢迎。《读者》《青年文摘》等杂志中包含着有趣的股市、时尚信息、笑话幽默等内容,更符合农村读者娱乐休闲的需要。

与强湾村相比,白崖子村的情况则相对差一些。在农家书屋里并未见到报纸和杂志。书屋管理员说,报纸和杂志基本能按时到达,每周二和周五都有人送报纸或杂志来。当问及书屋里没有报纸和杂志的原因时,书屋管理员说,杂志类的读物都是刚一送到就被村民拿去看了,之后没有回收上来。月亮湾村地处山沟,村委会所在地距离最近的山村坐车也要十分钟,所以读者很少。管理员说因为村委会搬了一次家,所以,农家书屋的很多书打包之后还没有拆包。

1.2电子音像、网络类多媒体资源

按照国家规定,每个农家书屋原则上应配备不少于100种(张)电子音像制品,具备条件的地区,可增加一定比例的网络图书、网络报纸、网络期刊等出版物。在实际走访过程中,笔者未亲眼见到光盘等电子音像制品。管理员说,戏剧、小品类的音像产品非常受欢迎,大部分被乡村音乐班借走了,但是,借走之后再未归还,流失严重。所以,有了新的光盘时,管理员不是十分乐意外借。但是,在书屋里播放又受到有限空间的限制。强湾村的农家书屋是一间十几平米的村委会办公室,书屋里所有的配置包括:三个书架,一个取暖的炉子,三张堆放报纸和杂志的桌子,一台液晶电脑。笔者一行四人的到来使书屋显得有些拥挤。电脑作为播放音像制品的工具之一,也因为它的稀有和珍贵而不能得到有效利用。该村农家书屋的管理员说,“不让小孩子玩电脑,初中生和高中生可以玩,再就是回乡的大学生可能会来查资料。”这是村委会唯一的一台电脑,是甘肃省商务厅捐赠的。村民家里很少有装电脑的,一年的宽带费用让村民们觉得不能接受。而在中学生普遍都会上网的情况下,他们能选择的只有学校附近的网吧。

白崖子村的基本设施条件较好。书屋面积几乎是强湾村农家书屋的三倍,村委会配有一台29寸的彩电,并且有相应的音响设备,但是,也没有看到音像制品,据书屋管理员说,村里的老年人非常喜欢戏剧类光盘,但也是有借无还,流失严重。由于怕流失太多,部分光盘被管理员收起来了,没有外借,有时也会在村里放映,受到年龄大的村民们的喜爱。白崖子村目前还没有通网络,且据书屋管理员说,村子里的居民都没有电脑。

2农家书屋图书资源的借阅情况

建设农家书屋的初衷是为了满足广大农民对文化知识的需求,丰富他们的闲暇生活。而能否实现这样的目标,则取决于农家书屋所配的图书等资源是否受到农民读者的欢迎。

在笔者进行实地调查的两个农家书屋中,强湾村农家书屋的读者借阅情况要好于白崖子村。通过借阅登记本可以看到,从2008年12月10日农家书屋开放到2010年1月6日,总共有348人次前来借阅图书。其借阅范围涉及农业技术、小说、人物传记、儿童读物等各个方面。据书屋管理员说,按规定每个读者只能借一本图书,但是,考虑到有的读者家庭距离比较远,也可以多借,不过,所借图书基本都已收回。借书不需要办理借阅证,因为都是本村居民,都很熟悉,所以只要登记借阅的图书、日期、借阅者姓名,即可以将图书借走。

不同读者的借阅情况有显著差异,而且两极分化很明显。借阅次数多的读者有达到接近百次的借阅记录,也有村民则很少借书,还有很多未借过书的村民。强湾村的前村主任强有雷是在农家书屋借书次数最多的读者,他60多岁,平时很喜欢看书,他平时看得较多的书包括小说、人物传记等。他说,他很喜欢看《毛泽东传》,而且他觉得村里的很多人也对《毛泽东传》很感兴趣。在借阅登记册上,传记类图书的借阅次数为4.6%。他说,看了这些人物传记之后讲给孙子听,孙子也表现出对这些知识的有兴趣。

在强湾村农家书屋,通过与5个初中一年级学生的谈话,笔者了解到,与学校图书室相比,他们更喜欢农家书屋。因为农家书屋里“有更多课外书”,而学校图书室则较多是教辅类书籍。他们并不经常

购买课外书,但都会使用网络,他们都有自己的QQ,当要求展示他们的网络技术时,他们熟练地登录QQ,到空间里偷菜等。平时他们在网吧上网,通常不超过两个小时。

根据白崖子村农家书屋的借阅登记册的统计数据,从2008年12月15日农家书屋开放以来,到2009年12月31日,共有49人前来借书,是强湾村农家书屋借阅人次的1/7,而2008年12月15日书屋开放以后到2009年1月8日的24天中,只有1人到书屋借书。当笔者询问坐在农家书屋周围的村民“是否知道农家书屋”时,他们回答说“不知道”。村委会的院子里有两个乒乓球台,几个学生模样的孩子在打乒乓球,而在靠边的一个稍微隐蔽的地方则有人在打麻将。该村的农家书屋也是在笔者进行调查时才开的门。

3问题分析与思考

甘肃省最早践行农家书屋的建设工程,并且取得了丰硕成果,农家书屋的数量快速增长,在农家书屋硬件设施日益齐备的前提下,其实际运行情况更应该受到关注。

3.1农家书屋的报纸、杂志、音像类资源仍不完备

农家书屋应配备的报刊应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张)。而笔者的实际调查情况显示,农家书屋的图书配备基本齐全,而报刊、音像制品等资源缺乏。拿报纸来说,在秉承“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的新闻观念下,及时将报纸送达书屋才是对这一资源的充分利用。而强湾村农家书屋的报纸不仅不能及时送达,还会在传递过程中遭到截留。远离市区的偏远地理位置是报纸不能及时送到的客观原因,而能否配备专人给农家书屋运送这些资源,则是通过主观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

音像制品受到广大农民读者的欢迎,因为它更符合农民的接受水平。在笔者的调查的过程中,强湾村和白崖子村都有村民反映,他们希望能有更多的音像制品,以满足他们的需求。然而,农民现有的相对较低的文化水平决定了他们的素质和日常行为习惯,这使得农家书屋管理员不愿将音像制品外借,因为担心有去无回。对农家书屋基本配置所做的要求中,只对农家书屋需配置的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和网络资源等做了规定,至于如何有效利用并没有提出合理的建议,也没有对电视机、VCD等播放设施的配置作出明确规定,这也是音像制品类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的因素之一。

网络资源是所调查地区的农家书屋中罕见的。除强湾村有一台商务厅捐赠的电脑外,其他两家农家书屋都没有电脑,而且也没有通网络。当网络的发展势头已经成为人们眼中的常态,当网络已普及到几乎各个阶层,当手机上网已经发展到3G,这些农家书屋网络资源的配备则显得更加必要。手机上网的普及使农民有了更多的接触网络的机会,但是这也是农村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占了较大比重,他们更多地用手机上网聊天、玩游戏,而查资料、看新闻对他们来说仍然是相对不熟悉的事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归因于他们的文化水平和知识背景。

3.2农家书屋管理员的素质良莠不齐,待遇问题亟待解决

应该说,农家书屋的管理员就相当于“把关人”。在白银,他们被称作“文书”。他们对农家书屋的管理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读者对农家书屋的利用情况。总体上看,在调查的三家农家书屋中,强湾村的文书是比较负责任的,他能保证农家书屋的正常开放,如果有人要借书,给他打电话他也来。该村的前支书还说“晚上有人找也得来”,并认为应该给予一定的补助,因为这份工作比较辛苦。强湾村的文书每年有4900元的工资,担任书屋管理员没有额外补助。其他两个村的文书则相对不那么称职。

农家书屋管理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农家书屋的管理、使用及改进,为了保证农家书屋能够发挥自身的效用,各地纷纷开展管理员的培训,要求管理员既要管理、服务,同时也要创新。《农家书屋管理员》手册对管理员做了具体要求,并将管理员应具备的有关图书管理的基本知识进行详细归纳。然而,与实际情况相比,这些对书屋管理员的规定并未落到实处。在所调查的农家书屋中并没有见到管理员手册,而管理员也并未提到曾受到相关培训。

目前,书屋管理员大都是由村委会成员义务担任的。除了国家每年发放的工资,没有额外的补助。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在市场经济的社会背景下,劳动是用金钱来衡量的,并且以此来实现自身价值。笔者以为,如果保证书屋管理员可以劳有所得,给予他们一定的劳动补偿,则可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毕竟“在其位谋其职”的观念还是深入中国老百姓观念的。

有些农家书屋的管理员选用退休教师担任,这是一个较好的方式。退休教师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较多的空闲时间,他们可以保证书屋的正常开放和有效运行。然而,由于他们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他们可能会与农村读者的阅读喜好存在差异,而长期离开农业劳动的他们,也可能不了解农民的真正需求,从而影响到书屋在选购图书方面的针对性。另一方面,适当的经济补助是有必要的,因为这是对劳动的肯定。

3.3“知沟”仍然存在

建设农家书屋的初衷是为了满足农民的文化需要,丰富农民日常生活和劳作之余的文化生活。然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目前,农村的基本情况仍然是贫困,农民的主要目标仍然是赚钱,众多农民进城务工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他们几乎无暇顾及自身的文化需求。农忙时节不用说,而农忙过后,又想其他办法打工赚钱。因此,农民的自身情况决定了他们对农家书屋的利用情况。

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民来说,他们有更多的空余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如强湾村前村主任强有雷,从2008年12月10日书屋开放到2010年1月5日,他累计有18次借阅登记。而他自身的基本条件(曾为村主任、现已退休、有不错的经济条件)都是他能经常到农家书屋的前提。相比其他村民,他更多地享受到了农家书屋的实惠。

这与知沟理论的假设很相似。知沟理论又称知识格差,是关于大众传播活动带来的社会分化后果的一种理论假说,其代表学者是美国的传播学家蒂奇诺等。该假说的基本观点是:在现代信息社会里,“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更有效地获得和利用信息,因而,大众传播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信息格差和知识格差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知识的发展没有止境,知沟的扩大也将继续。

3.4农民有其自身特有的阅读兴趣

在调查中了解到,《毛泽东传》等传记类作品受到农民的喜爱。不可否认,农村仍然是相对落后的地区,信息传递不够及时,农民的思想中仍然保留着新中国建立初期对领袖的崇拜,通过传记来了解他们心中的伟人,进一步深化这一伟人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是他们喜爱传记的原因。其他名人传记,包括外国名人的传记,如《希特勒传》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喜爱,这符合农民读者的本性。他们喜爱带有故事性的书,对伟人有一种天生的崇敬,阅读人物传记既是一种消遣,也是希望通过学习这些伟人,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

3.5偏远地区农家书屋的状况堪忧

笔者调查的强湾村和白崖子村离白银市较近。但是,由于这些村子都位于山区,交通不便利,而且村民们住得比较分散,因此,限制了他们去农家书屋。所以,农家书屋的位置是一个重要问题。在客观存在的地理位置的前提下,如何使农家书屋最大限度地惠及村民是需要继续考虑的问题。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村民都搬到市里居住,村里的居民越来越少,学校的学生也越来越少。笔者在强湾村小学了解到,一个班只有十几名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农家书屋该如何发展以及朝什么方向发展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4农家书屋功能的延伸、发展

农家书屋最初将其服务对象定位于广大农民,随着书屋建设规模的扩大,对农家书屋认识的深入,发展和延伸农家书屋的基本功能是促进其发挥更大作用的重大推动力。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农家书屋与在校学生和学校的关系密切。

4.1农家书屋与在校学生间的关系

作为农村里的知识阶层,在校学生们更能与农家书屋产生直接的联系。笔者进行调查时碰到的几个初中生都表示喜欢到农家书屋来。其中一个叫金芳的初中生在书屋里共借阅19次图书。在她的影响下,她的妹妹(正在上小学五年级)也经常到农家书屋看书,她的借阅记录为10次。

创办农家书屋的目的是要促进农民群众提高自身文化水平,其最终目的则是为了改变农村经济落后的现状。然而,如果不是从小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想要使现阶段农民的文化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存在很大困难。因此,现阶段可以使各村的农民多接受一些能在短期内得到实际效益的技术性知识,如电焊、维修,甚至养花、种草等技术知识。当然,这并不是说要将农民读者定位成“泛农民”,一味提供实用技术培训等致富类图书。“三农”图书的选题策划应该采取多样化、分层次的差异化策略,满足农民读者的各种阅读需求。

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长远项目,将经济目标作为首先要实现的目标,是为了能让这些农民读者为自己的子女提供更好的成长、发展环境。孩子们正是在接受学校教育的黄金时期,他们更有可能成功地完成从纯粹的农民到知识型农民的蜕变。所以,他们才是农家书屋更应重点培养的对象。

4.2农家书屋与学校间的关系

鉴于农家书屋与在校学生间的密切关系,以及其对在校学生的潜在、长远的影响,可以将农家书屋建设在学校里或者在学校附近,将农家书屋与学校进行嫁接将会产生“一树多果”的效应。这样既可以方便学生们的借阅,也会为村民们借书带来便利。由于村民们大都住得比较分散,因而到农家书屋借书存在很多不便,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阅读积极性。如果将农家书屋建设在学校附近,村民们就可以将借书、还书的事情交给孩子们。孩子们每个星期都有固定的上学、放学时间,因而可以保证村民的阅读需求能得到及时的满足,同时,也能保证图书的及时归还。而学生们都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水平,因此,能确保可以完成这项任务。尤其像月亮湾村这样居住分散的山村,更需要将农家书屋建在学校附近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否则真正就成了摆设。

当然,由于农家书屋和学校分别归属不同的行政部门管理,因此,需要分管这两个单位的上级机构协商制定合理的政策和规定,从而实现两者的完美结合。

农家书屋需要派专人进行管理,并且给予一定的劳动报酬。当前,农家书屋大多建在村委会,并由村委会的相关成员进行管理,这其实反映了农家书屋缺乏专门管理人员的问题。而实际情况表明,由村委会成员兼职管理农家书屋的效果并不好,没有相应的劳动报酬,书屋管理员也不具备全面管理图书的素质,而且也没有相应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农家书屋和学校进行结合后则需要改善书屋的管理情况。因为学校可能与村委会距离较远,因此,不能再将村委会工作人员作为兼职的农家书屋管理员。

从农家书屋开始兴起,到现在已有15年的时间,作为“三农”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其目的是为了改善农村现状,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然而,文化层次的提升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它受到经济、社会、书屋管理员、农民自身意识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此外,在全国各地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差距的前提下,农家书屋所起到的效果也肯定是参差不齐的。因此,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工程。

参考文献

[1]张利洁.从读者定位审视三农图书的选题策划[J].出版发行研究,2007(11)

[2]瞿振元等编.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陈惠民.最后的前沿:农村图书市场解读[J]中国出版,2006(10)

农家书屋建设基本标准 第5篇

工 作 总 结

“农家书屋”建设是一项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农民的文化建设工程,通过在农村建立农民读书组织,推动农民读书、用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活跃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改善农村文化环境,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2010年,我镇共高标准建成了胡家溪、明溪口、东水溪3个村的农家书屋。

具体做法:

(1)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将创建标准农家书屋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纳入了重要工作日程。

(2)成立了明溪口镇创建标准农家书屋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了对创建标准农家书屋工作的组织领导,顺利完成了农家书屋的选点、初审和报批,使农家书屋创建活动顺利启动,使其成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好抓手,积极为创建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3)积极探索农家书屋的管理摸式。2个农家书屋,都制定了具体的管理措施,规定“农家书屋”的管理员,;请图书馆专家对管理员进行了培训;图书采取免费借阅;经费有村委会负担;书目登记制度和借阅登记制度规范了村民的借阅行为,防止图书的丢失、破坏;而需求登记制度则帮助了农民寻找喜欢和需要的图书,为他们提供更贴心、周到的服务。这些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看书、爱书的积极性,农民积极参与“农家书屋”管理,使“农家书屋”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增长智慧的有效途径。

(4)以农家书屋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了农家书屋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农家书屋建设情况总结 第6篇

近年来,“农家书屋”工程无疑是业内人士谈论最多、讨论最为热烈的话题之一。今后五年,全国农村将建设20万个“农家书屋”,并逐步建立起为农民“供书、读书、管书、用书”的长效机制。这一规模宏大、意义深远的文化工程将使广大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现状得到极大改善,有力推动我国农村文化建设。

按照新闻出版总署的规划和设计,“农家书屋”是在行政村建立的、农民自己管理、自我服务的农民自助读书场所,将依据“政府组织建设,鼓励社会捐助,农民自主管理,创新机制发展”的思路建设与运作。因此,在政府主导和投入为主的原则下,必须探讨和建立起一整套长效保障机制,“农家书屋”才能健康发展,充满活力。

整合资源,提高效率

目前,我国村一级的农民科技文化活动开展的水平不同,条件也不一样。在“农家书屋”的建设中应积极与其他部门合作,充分利用和合理改造农村现有的公共设施,将书屋与农民夜校、文化站、老年活动室以及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建在一起,实现“一屋多用”。这些地方大多数有比较健全的村级组织,十分重视农民科技水平的提高,书屋建设有较好的传统,但是场所、设备条件比较简陋,多数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如果能将“农家书屋”的建设纳入整个农村文化建设的全盘规划当中,与现有农村文化阵地和网点资源相结合,更新设备,改善条件,选择培养专门的图书管理人员,既符合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又能够避免资源浪费,实现书屋建设效益的最大化。

政府主导,营造环境

当前,新农村建设已成为我国新时期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在农村建设“农家书屋”,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既是政府为农村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职能所在,又体现了让全体民众共同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原则。“农家书屋”是以政府主导、投入为主的公益型书屋,明确的主体定位和发展原则是书屋保持生命力和活力的基础。在起步阶段,政府的投入有利于解决最为棘手的建设资金问题,有助于聚集各方合力加快书屋建设,例如农业部门为书屋选派农技人员进行实用科技知识的培训和辅导,文化部门选派文化骨干帮助群众开展文艺活动,图书馆专家对“农家书屋”的图书管理人员进行业务指导,制定管理公约,提供图书信息等。在运行过程中,政府的宣传和推广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吸引全社会的力量关注书屋的发展,利用社会捐助、减免税收等有力措施,保证书屋持续有效运转。

灵活经营,恒久发展

首先,灵活掌握“农家书屋”建设的选择原则,管理者既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是责任心强、有威信的热心人,又应当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讲诚信、懂经营,可以是当地农业生产的专业户,也可以是兼做副食店、小卖部、农资代售点的经营者。

其次,在经营方式上支持具备条件的“农家书屋”逐步开展出版物代销、租售等经营,实现读书、租书、卖书、娱乐一体化经营,多方位服务。

要解决后续资金不足、图书无法及时更新的问题,可与当地新华书店实行互惠互利的连锁经营,由专门的销售商负责送货上门,补充货源、调换品种,为自我发展和恒久发展提供保证。

建立制度,严格管理

按照新闻出版总署的规划,“农家书屋”将按照农民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模式进行管理和运行,为了使“农家书屋”的建设和发展有章可循,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必须建立起完整的工作制度,并不断加以创新和完善。

第一,书屋的选点工作应实行申报备案制度。通过申报、审核、批复建设等手段将高素质、懂经营的书屋管理员选拔出来,管理员的素质好坏、责任心强弱直接决定着书屋发挥作用的大小。

第二,制定统一的《农家书屋建设和管理办法》。制定统一标准,并要求各地参照制定管理细则,建立健全相应的“农家书屋”运行机制。

第三,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可选择培养一批特邀书屋管理员,定期反馈有关书屋建设和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指导后续工作。

第四,建立回访和考核制度。定期对已经建成的“农家书屋”进行回访,了解书屋在日常管理和使用中面临的问题,对书屋软、硬件使用状况、利用程度、管理员的尽职程度等方面进行考核。

第五,积极开展“农家书屋”市场化运作的试点工作。推广经验,探索持续发展的道路。

农家书屋建设情况汇报 第7篇

**乡**村位于***,地域面积**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亩,辖**个自然村,全村人口***人,群众以旅游服务、餐饮住宿为主导产业。自我村农家书屋建设以来,我村强化领导,规范管理,切实发挥书屋作用,使书屋的管理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为我村广大农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一、农家书屋建设情况

农家书屋建设以来,我们及时纳入了村两委重要工作日程之上,由支部书记、村委主任亲自抓,村委委员**兼任专职管理员,并聘请一位教师作为业余管理,负责图书的归档分类、登记和借阅记录。我村农家书屋面积近30平方,书屋内部设施齐备,配备了书柜桌椅,各类图书,音像制品。图书、报刊、音像分类上架,农家书屋的匾牌、管理制度、借阅制度一一上墙,在使用过程中严格执行这些制度,完备借阅手续,填写借阅记录并及时收回,检查破损情况,使书屋的管理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二、农家书屋使用管理情况

1、健全农家书屋管理的各项制度,坚持农民自主管理,明确了分管农家书屋的村干部,选好管理人员,把责任落实到人,贯彻落实农家书屋管理办法,结合实际,完善农家书屋借阅登记等管理制度。

2、积极探索农家书屋发展的长效机制,充分利用农家书屋的优势,拓展农家书屋服务功能,积极发挥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和农家

书屋的互补作用,将党员活动和村民读书活动融为一体,使书屋真正成为文化活动中心,使全村的党员群众学习内容更加丰富、组织生活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目前,我村农家书屋运行比较顺利,但书屋的吸引力还不尽理想,书屋的利用率和管理还有待提高,管理人员还没有系统的图书管理技能和专业知识,管理上或多或少存在漏洞,有待进一步培训,提高管理水平。

浅谈农家书屋的建设 第8篇

1 农家书屋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农家书屋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由于我国农村农民文化知识普遍偏低, 因此, 普及和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结构、农村的科学技术结构、农家的文明素质水平等就成为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农家书屋的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基地, 从满足广大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出发, 从普及现代科学技术出发, 从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出发, 才能真正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农家书屋的建设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把视野放得长远一些。切实解决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 要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通过书籍解决一些眼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诸如生活窍门、种植技术、养殖方式等具体问题。

2 目前农家书屋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认识不到位, 建设走过场, 应付检查而已。有些地方, 平时不重视此项工作, 宣传跟不上, 管理不到位, 只是有上级领导来检查时, 才集中“火力”擦擦灰尘、扫扫地, 有的连借阅登记册都是编造出来的。

(2) 重视不够, 投入太少。许多农家书屋的经费得不到保证, 乡镇政府也没有预算和统筹的安排, 经费主要是靠领导重视拨一点, 文化站创收助一点, 以书养书补一点, 没有相对稳定的经费保障。由于经费紧张, 其命运可想而知。

(3) 藏书数量少、结构不合理。大多数农家书屋藏书数量严重不足, 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借阅需要, 而且很多图书陈旧不堪。藏书质量差、新书少、书刊内容陈旧, 适应农村发展多种经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科技图书以及催人奋进的优秀期刊尤其少。农民借阅图书时, 看着书架上这些用不上的书, 摇摇头、叹叹气就走了。

(4) 设施落后, 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图书借阅困难多。有的“农家书屋”设在村委会, 经常是“铁将军”把门, 村民想借书难上加难。还有的“农家书屋”设在农村的“文化中心户”家里, 有些户主责任心不强, 工作态度较差, 加上开办“农家书屋”是一种义务劳动, 只要一忙起来, “农家书屋”就关门, 给村民借阅图书带来障碍。管理人员所受教育程度不高, 对现代图书馆技术缺乏应有的知识储备。

3 农家书屋发展的几点建议

(1) 落实专项资金, 建立正常的投入机制。目前, 农家书屋工程已被列入国家重点实施的五项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 纳入各地经济发展规划, 纳入财政预算。因此, 各级财政必须把农家书屋工程列入预算。中央财政预算应尽快到位, 并为各地财政投资制定具体办法。要确立经费使用、检查、评估的办法, 切实做到集中使用、公开招标、严格程序、严格监管, 确保将有限的资金管好用好。

(2) 整合社会资源, 建立和规范社会捐赠机制。要鼓励社会力量多方参与, 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 鼓励社会各界通过捐款、援建、结对帮扶、捐赠出版物和设备等多种形式进行捐助。各级财政要补一点、有关部门要帮一点、村集体出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 让社会力量参与“农家书屋”建设, 扩大资金来源, 为农家书屋建设提供有力保障。随着农家书屋工程的不断深入, 全社会对这项惠民工程愈发关注, 社会捐赠的规模和数量势必有所增长, 进一步规范社会捐赠程序就显得十分必要。为了更好地做好农家书屋工程捐赠工作, 确保受赠财物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应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建立统一的社会捐助工作平台, 各类捐赠工作由各级农家书屋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归口协调。二是以“规范程序、依法募捐”为前提, 尽量简化社会捐赠的程序, 确保捐赠人以最低成本参与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三是定期向社会公布捐赠款物的使用情况, 定期由监察、审计等监督部门对捐赠款物开展检查、审计工作, 以捐赠的高度公开、透明取信于民, 取信于捐赠单位, 以期获得更广泛的支持和参与。

(3) 提高图书管理员的素质和工作效率。首先要选好管理员。要选择热心公益事业、文化素养较高、农民信得过、具有一定管理能力和思想觉悟的人员担任管理者。经济实力较强的村集体, 要聘任专职书屋管理员进行有偿管理, 没有这种经济条件的村集体, 可以探索其他有效的管理模式。相关管理部门要制定详细的《书屋管理人员工作职责》, 每年定期举办管理人员培训班, 讲授图书分类、登记、借阅、保管等知识, 不断提高书屋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管理能力。其次要落实保障。要进一步落实管理人员待遇问题, 根据农村实际, 可实行“以奖代补”的政策, 开展评定优秀、先进、合格和不合格农村书屋评比活动。通过激励方式, 激发管理员爱书屋、管书屋的积极性, 保证农村书屋发挥其功能和作用。

(4) 严把图书质量, 发挥长期效应。农家书屋工程是为民办好事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提供的图书一定要健康有益。政府负责书屋建设的有关部门, 要充分做好农民对图书需求的调研工作, 并把这些需求信息及时反馈给相关出版部门。要突出“农”字特点, 尽可能把农民群众读得懂、用得上、留得住的图书配送到农村书屋。通过图书把惠农方针政策、科学技术及时送到农村, 送到农民手中。要统一采购和配送, 坚决防止劣质的文化产品流入农村, 为农民提供实用、健康的精神食粮。

(5) 建立农家书屋的自我发展机制。农家书屋在坚持以“政府前期投入启动, 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农民自我服务管理, 市场运作推动发展”的基本方针的前提下, 要逐渐建立起长效机制。农家书屋建设最基本的是要考虑建设运行的资金问题, 目前的做法主要是以地方投入为主, 国家适当补贴, 鼓励社会捐助。这样一种模式, 国家投入很大, 尽管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但长此以往, 也存在一定的难度。要创造条件, 积极引导, 建立农家书屋的自我发展机制。农家书屋作为一项公益文化事业, 在其建设初期, 政府给予一定的投入扶持是必要的, 但是要维持其可持续发展, 仅靠国家的扶持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解决自我发展的问题。从长远来看, 应该确立农家书屋的主体地位, 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探索不同的经营方式, 多方面筹集资金, 从依赖政府型向经济自主型转变。这是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瓶颈和亟待重视并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袁建娟, 农民阅读与农村图书馆的建设[J].农业图书馆情报学刊, 2008. (12) .

上一篇:mba作文复习要点全集下一篇:产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