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2024-08-16

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精选8篇)

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第1篇

培养学生的语言创造能力

湖北省汉川市刘家隔镇张家小学高霞

常听一些教师抱怨,学生作文千篇一律,毫无新意,作文水平难以提高。怎样才能使学生的作文能力提高,作文有特色呢?我认为应该从学生平常的说话造句做起,培养学生的语言创造能力。

精神世界的构建从造句开始。一个小学生从一年级就要练习造句,造句是一个说话的机会,也是一种写作的初级阶级的练习。我认为,简单的造句是不用学习就会的,反复造句的练习只是一种语言的机械训练而已。打开小学生的作业本,看到的往往就是“小明怎样”、“小方怎么怎么”这类的造句。这些毫无意义的语言积木,实在制约孩子们的智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延伸造句的内容,心情表达自己的心声,是逃避枯燥的造句训练的最好方法。但是长期以来,教师用规范压制了学生固有的个性。许多教师在教学时,没有保护好学生的创造欲,在不经意间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欲,使学生不敢把心里想的讲出来,只好机械地重复别人的语言。如,我班一名学生在用“或者......或者......”造句时,这样说:狠心的校长严厉地对苦苦哀求的小红妈妈说:“你或者让小红退学,或者去借钱交齐学费。”许多教师认为这个句子不可取,缺乏思想性。我却不这样认为,社会有其黑暗的一面,学生不说出来,黑暗就不存在吗?谁能说它不会在学生心中留下阴影?我没有把它一棒子打死,起码从这个句子中我看到了孩子的一种可贵品格——拒绝平庸,它不愿机械重复别人的语言。

让语言插上想象的翅膀,就要给想象一个翱翔的空间。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了学生的创造“成果”,要及时肯定,以点促面,激励学生的创造欲望。如在用“好像”造句时,全班大部分学生造的都是这样的句子:“老师好像妈妈。”“太阳好像一个大火球。”“月亮好像一个大圆盘。”......有一名同学这样说;“爸爸远离家乡一个人在外地工作,整天好像一只寂寞的贝壳。”把“爸爸”比作“寂寞的贝壳”,这可以算是这名同学的专利了。我对她进行赞扬,同时鼓励同学们向她学习,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语言的海洋里自由地遨游。这下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造热情,一时间创造了许多绝妙的比喻。

此外,创造能力的培养要避免走捷径。现在市场上不少作文本就为学生作文提供了这样的捷径:把写人写景的所谓佳句像中草药一样分门别类放在不同的抽屉里。临到作文时,就像一个药剂师,按照作文处方,去语言的抽屉里一把一把抓来。这种捷径是害人的,它使人走入一种机械的语言反射习惯之中,把个人的语言灵性磨灭,自我感觉的表达受到限制,慢慢地就会不习惯,自我的表达,想象得不到延伸,慢慢就推动了想象的功能了。教学中,老师要抵制这种慢性病的发展,切实锻炼学生的语言创造能力。

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第2篇

程晓堂教授的讲座给了我在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能力方面很大的启示和思考,扭转

了我在语言综合能力认识方面的一些误区和使我认识到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方面的不足。

我以前总是认为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并不重要,只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就了事了,但是我现在知道那还远远不足啊。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尝试各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的方法,了解语言能力的内涵,实时给学生创造运用语言的机会,比如: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情感、情绪、观念的表达;让学生描述、介绍周围的人和事;让学生生活经历和经验。老师要尽可能与学生进行真实的交流,在交流中我们应该注意情景的真实性,内容的真实性,语言的真实性,交流的真实性。减少机械的记忆、模仿、背诵等活动,为语言实践活动提供时间保障。我们应该减少机械的记忆、模仿、背诵等活动,为语言实践活动提供时间保障。采取科学、合理的评价和考试方式。

培养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 第3篇

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语言感悟能力的训练应该从哪儿入手?这是把训练落到实处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实践告诉我们:语句训练是加强学生语言感悟能力最基本的训练,它既是字词训练之后的延伸与发展,又为段篇训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词语训练,融词于句

语句训练必须以词语为基础。在阅读过程中,要理解语句的意思,如果仅停留在字面上是不够的,因为词一旦组成语句,它的含义就发生了变化。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时,课文中“雪中送炭”一词,本意是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引申义是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予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在课文里,如果仅仅是停留在对词语本意的理解是不够的,还应该跟具体语句联系起来:“是您(朝鲜大娘)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志愿军)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在战士们极度饥饿,非常需要吃的时候,是大娘冒着生命危险送打糕,可见在这个词语中,“炭”不是指炭火,而是指大娘送去的打糕,更是包含大娘(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无限深情,由此让学生理解雪中送炭的引申义。

二、训练造句,引导创新

培养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更是要充分利用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让学生练习造句。除了课文后的练习要求学生造句外,还可选一些常见的词语让学生练习造句。造句的方式是多样的,除了让学生在练习本上造句外,还可以鼓励学生练习口头造句,特别是在课堂上要多腾出时间让更多的学生练习口头造句。

如,在教学“津津有味”这个词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这个词的意思:形容趣味很浓厚或很有滋味的样子。也指吃得很有味道或看得、谈得很有兴趣。因此,在指导学生造句时,除了用于吃东西感觉很有味道外,还可以让学生拓展到生活中去,提供更丰富的情境让学生选择造句,如:听故事、听演讲时兴趣很浓,看表演、看电影、看电视时很有兴致,讲故事、讲笑话等很起劲、有味道的样子,都可以用上津津有味,这样,学生的思想开阔了,造句的内容自然也就丰富了。提示一定的造句情境,这仅是造句训练的一个开头,关键的一步在于开拓学生的思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所闻所感,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唤起学生创新的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去挖掘新的造句情境,去尝试新的表达形式,把学生的生活情境,自身情感,和谐地融于语句训练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三、写话训练,促进发展

应该说,学习课文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学习课文中的语言。打开我们的语文课本,或是文辞优美,或是感情真挚,每篇课文都是训练学生感悟语言能力的好教材,仅限于理解思想是不够的,除了要理解语句所表达的内容,还要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规范的形式,多样地、生动活泼地表达句式,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内化,发展学生的语言。

如,课文《桂林山水》中描写漓江水的一段话:“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清得仿佛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是个长句,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方法,讲了漓江水的三个特点———静、清、绿,在这三个字前面,都有个“真”字,后面都有个““啊”字,从思想内容上看,表达了作者对“静、清、绿”的漓江水的赞叹叹。如如果果课课堂堂教教学学仅仅满满足足于于此此,,将将是是对对课课文文资资源源的的一一大大浪浪费费。教教学学这一段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之后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设计练习,如“公园里的花真多啊,像——。公园里的花真香啊,像———;公园里的花真美啊,像———。”“妹妹的眼真圆啊,圆得像———;妹妹的眼真亮啊,亮得像———;妹妹的眼真纯啊,纯得像———。”学生通过多媒体真切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再加上有课文内容可以模仿,他们觉得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当他们把自己所想到的、所感受到的写下来时,他们所学的知识便得到了运用,读写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动笔的过程就是学生创造的过程,他们实际练笔的时候,不仅可以吸收课文中的优美词句,还可以用上过去学的,或者自己在课外书上看到的优美词句,当他们读着自己写的那段话时,一种感受美、表达美的满足感便油然而生了。

通过仿写来感悟这种句式在表达上的功用,当学生仿写后对这种句式有了较深的印象,并有点成就感,再回头来读课文中的语句,这时候对课文语句的理解就会更深刻,就会站在作者的角度去理解这些优美的语句,就更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对语句的理解才会更到位。

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第4篇

关键词:语言;交际;交流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落实,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一、激发学生“想说”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从事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兴趣所引起的。教学实践证明:浓厚的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是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成绩的关键。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重要的推动力,是学习中最活跃也是最现实的东西。无论多么科学、合理的教学载体,或多么先进的教学方法及现代教学手段,如果学生根本不感兴趣,提不起精神,什么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一切都是空话。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年龄特征的原因,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应该运用各种办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不应该只埋头教书,不管学生的反应,必须研究学生的学,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兴趣学习,这样对于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在语文课堂上有意的创设特定的情境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二年级下册《三个儿子》这篇课文时,可创设这样的情境:东东说他的妈妈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你们相信吗?请大家一边听他为妈妈写的歌,一边想一想自己的妈妈好在哪里。播放歌曲《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听完歌曲后先让学生说说歌曲的内容是什么,这时学生“想说”的兴趣极高,接着又争着夸夸自己的妈妈,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语言,相机指导,加强语言的规范训练,使学生掌握把话说完整,说具体的方法。

二、给学生创造“说话”机会

生动、逼真的情境,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表达的强烈欲望。教师在进行说话训练中,要营造一个和谐的语言环境,多表扬,多鼓励,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让学生大胆地积极主动地说。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习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主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在课堂上要民主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用爱关心每个学生,重视每个学生的表现,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特别是对后进生,教师更应加倍呵护,应该允许他们失误,从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分析他们的知识缺陷,真心地帮助他们。这就要求教师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课堂上应该给学生一路绿灯,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让他们多动口说,给他们创造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地发展。所以,在课堂上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可采取:自言自语,同桌互相说,小组轮流说,全班交流说等形式。

例如:口语交际《奇妙的动物世界》,可根据小朋友对动物有特殊的感情,他们从小就认识很多的动物,教师可这样导入课题:今天老师带来了我最喜欢的小动物,你们想看看吗?大家先来猜猜我为它编的谜语“颜色有白又有灰,模样机灵又可爱,飞山越岭把信送,又当和平小使者。”猜猜它是谁?学生都争着猜,猜完后可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动物,然后全班交流。

三、让学生敢说敢问

学贵有思,思起于疑。要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就应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敢说、敢问。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要从培育问题入手,当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应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也可让其他学生来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语文课堂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处于积极思维,敢想、敢说的状态,从而有效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结果,做到思维与语言统一发展。《画风》这篇课文,课题一揭示,学生就感到很奇怪,教师可顺藤摸瓜,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学生争着问:“风,看不见,摸不着,谁也画不出来。”“风到底是什么颜色?”“风该怎么画呢?”等等问题。这个环节不但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跟人讨论,角色不断交换的交际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和学生接触的一切时机,进行交谈,在交谈中建立感情,使学生无拘无束,愿意讲出来。当孩子用语不当时,教师及时纠正。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分散时间,有计划、有目的与学生交谈。在交谈中,教师和学生易于进行感情交流,关系可更加亲密,学生有什么事就都愿意告诉老师。这不论对他们发展语言能力,还是形成对事物的正确态度都有积极作用。

四、让学生知道怎么表达

语言和思维是紧密相关的,说话训练过程也是思维训练的过程,在说话训练过程中都要善于引导学生理顺思维。教学中经常遇到学生不会表达或表达有困难的现象,学生的语言表达存在不少突出的“毛病”,影响了表达效果。有近义混用、褒义和贬义乱用等等,以致语意模糊乃至错误。如:“他往常就喜欢运动,所以赛跑得第一名”这里句中的“往常”一词,学生把它误当作“平常”来使用。因此,平时教学应多让学生在理解与运用时明确近义词之间固然有“相同、相似”的一面,更有本质“不同”的一面,必须认真审视,准确区别。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5篇

语言是人类表情达意、沟通思想的工具,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一个人基本素质的高低。因此,语言表达的重要性不言而寓,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是这样做的:

一、抓积累,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首先应抓词汇的积累,以使学生掌握较为丰富的词汇与熟语,利于表达和使用。积累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立足书本,重在平时。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文章写得异常优美,好词佳句很多,如《小桥流水人家》、《草原》、《鸟的天堂》等等。我在教学中,除了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知识与能力,还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摘录一些佳词佳句,并能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熟记和背诵。

2、开展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

引导和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从课外阅读中收集、摘抄优美词语,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积累佳词佳句。我要求每名学生都建立摘抄本,保证每位学生每周至少能读一本书,摘录十句佳词佳句,并要能理解其意、灵活运用。每个月,我都会组织一次评比,以奖勤促懒,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在日常生活中积累。

社会是最大的学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一些流传于老百姓口头的语言,如谚语、对联、歇后语,还有简短绝妙的广告词、精炼的标语、告示等,这些都是很好的学习内容。我要求学生做有心人,时时学,处处学,平时注意观察,积累这些知识。春节到了,我要求学生到各家门口摘抄春联,比比谁摘抄得多,理解得扎实;梅雨季节,正是农忙时分,我让学生到田间地头,搜集整理劳动人民语言,整理成册;看电视时,我让学生注意观看广告,来开一个广告展示活动„„这些活动,使学生掌握了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积累词汇、语句要持之以恒,需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要鼓励学生一点一滴去积累,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才能积少成多,聚沙成塔。

二、重视训练,给学生口语表达的机会。

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氛围,为他们提供各种机会进行训练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关键。

1、通过复述教学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复述是促进学生把消极的词汇变成积极词汇的有效手段。复述训练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语言,促进学生语言的规范,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我经常选择一

些典型的课文或段落让学生变换角度,变换人称或把文章展开、加上丰富的想象进行复述,如《草船借箭》等,在复述中采用“优生引路、中生紧跟、差生跟上”的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训练的机会。

2、在各种活动中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小学生活泼好动,好胜心强,要抓住这一特点开展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如:班队课上,让学生开展朗诵诗歌、讲故事、表演相声、小品、绕口令等;在晨会课上,让学生开展新闻发布会等活动、举行“百科知识”竞赛,让学生介绍生活小常识,进行专题辩论、背诵格言和诗文等;在每单元的口语交际训练中,我都会用两节课的时间组织学生到前边来演说,每个人都能得到锻炼。实践证明,这些活动既为学生的口语表达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口语表达的积极性、主动性。

3、在平时的字、词、句训练中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句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因此要让学生把话说好,首先应抓词、句的训练,从平时训练的一点一滴做起。我的做法是:(1)抓一词多用,如“骄傲”一词,通过反复造句练习,使学生掌握了这个词的两个不同的意思,即一是自豪、一是自以了不起,看不起人;(2)利用一句话,让学生采用变换人称、变换句式、变换关联词等多种形式反复说,使学生懂得了同一意思的句子在不同情况下的表达方式。如“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一句,让学生分别变成把字句、反问句、双重否定句等,这样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又锻炼了表达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第6篇

叶圣陶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紧要的是训练语感„„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为了鉴赏文艺,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可见,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

所谓语感,就是读者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就是在感知语言材料时直接产生的一种对语言文字含义、情味和理趣的理解力。但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偏重知识,忽视语感的培养,造成了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小学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黄金时期,研究培养学生语感的途径与方法,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意义。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析如何培养上学生语感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一、教师示范,体验语感。

在教学中,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有些课文由于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小学生生活阅历太浅,往往对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感受太少,自己无法表达这些情感,很难感受到语感。这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范读,把文本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而又整体的了解。有人向台湾一位语文教育专家请教教好语文的诀窍,他的回答很简单——“跟我读”。“跟我读”简单的三个字蕴含了深刻的教育艺术。一是“跟我读”,能激发学生“我要读”,且能够读好的愿望;二是“跟我读”,本身就是一个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在一些学生不太容易把握具有重要表现力的语段,教师进行特殊的范读处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文本中蕴含的意思读出来,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受到强烈的语感熏陶。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与作者思想产生共鸣,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如笔者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通过教师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范读,学生的情感才会自然而然地和作品、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才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朗读。这样训练,不仅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而且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情感;不仅引导学生模仿读,而且培养学生创造读。让学生在朗读训练中,体现五壮士爱人民、爱祖国,恨敌人的高尚品质,体会他们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二、品赏重点词语,形成语感。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关键字词,品赏那些关键字词的表现力和蕴含的情感,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艺术魅力,从而形成语感。

如《黄果树瀑布》一课,笔者是这样让学生感悟作者听到瀑布声的感受的:

师:作者为了逼真地表现出自己听到瀑布声响的感觉,运用了四个准确传神的动词。请从课文中将它们依次找出来,并在下面画上横线。生:读、找,画出“飘”“涌”“盖”等动词。

师:进行小结,是的,一个“飘”让我们感觉瀑布的声音不仅有形而且还有情呢。“涌”字告诉我们些什么? 生:“涌”字写出了“我们”与瀑布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了,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响了。生:由“涌”字可见,瀑布之水滔滔不绝,源源不断。

师:总之,这个“涌”字,写出了我们靠近瀑布了,写出了瀑布水的—— 生:流量大!水流速度快!水势凶猛!师:也写出了瀑布泻落下来时声音—— 生:特别大声,非常响亮。

生:声音特别厚重,给人一种雄浑磅礴的感觉。师:如果将这个“涌”换成“流”字,感觉怎样? 生:不行,那就不是瀑布了,而是河流了,或者是小溪。

师:为什么? 生:因为“流”字显得水量小,速度太慢了,从以上教学片断可以看出,让学生通过读、找动词自主感悟语言文字的神奇,学生对文中所用的动词的解读是多元的,是鲜活、深刻的。学生在品味中体会到作者将瀑布的声响通过文字逼真地再现于读者的眼前,让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一切都源于作者用词的准确、传神、精妙。学生的语感在探究过程中悄然形成。

三、反复吟诵,培养语感。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外部语言刺激和内在知识能力迅速交融的产物,它的获得是建立在对语言现象条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础上的,它是有直觉的特征。古往今来,文学史上一些文学大家无一不是通过诵读培养了语感,打实了语言功底而成为大家的。试想,三国的曹植、南朝的袁虎平时不广泛诵读诗书,不懂得语感的培养,那么,他们又怎能七步成诗、倚马可待呢?如笔者教《第一场雪》时安排了三遍读:第一遍读,整体感知,了解大意;第二遍读,理解内容;每三遍读,让学生吟诵揣摩,通过对朗读中轻重缓急、虚实浓淡的体会来紧抠语言文字。把这场雪“读得很大很大”,把山村冬夜。

四、注重联想、想象,是培养语感的翅膀。课文课是形象性很强的文学作品,以生动、活泼、感人的具体形象反映客观事物。训练语感,需要与具体形象联系起来,才能领会其丰富的内涵。在教师启发性的提示下,学生顺着文章的内容合理展开联想,凭借想象使具体事物在脑子里重现,使概括的东西变成具体形象的东西,触景生情,浮想联翩,走进作品所描述的世界,在具体生动的语言形象中感悟语言背后的深奥与美妙,进入一个摸得着、看得见、能闻到气味、能听到音响、能辨出色彩的世界。想象的过程不但是引发学生生活体验和调动知识储备过程,而且是学生在感知作品内容的表象形式的过程。

如笔者在教学《出塞》时。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明月和边关是戍边将士的两个典型景物。教学时,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并想象:守卫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关荒凉的关山,孤寂凄清,举头望见那千里与共的明月,低下头不免思念故乡的亲人来。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了一幅以明月、关山为主的凄凉的图画,加深了对诗歌意境的领悟,朗读时边关将士悲壮慷慨的气势便很自然地流露。如《台湾的蝴蝶谷中》有这样一句话:“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澜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如果仅从文字的表层意义呆板地理解“色彩斑瓓、穿、越”等词语,就无法感受到活生生的动人的蝴蝶聚会的场面,要想让学生披文入情,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只有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展开联想:数以万计的蝴蝶身着彩衣正从四面八方赶来,它们生怕耽误了大好春光,急着到蝴蝶谷去聚会,你瞧它们飞得多么轻快,多么活泼!学生在看图想象中仿佛自己也成了一只舞姿翩翩的彩蝶,正赶着去蝴蝶谷聚会呢?

五、读写结合,强化语感 柳斌指出:“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不能依靠教师对词法、语法、章法的讲解讲出来,也不能依靠教师对课文的详尽分析分析出来,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只有在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只有在学生自身主动参与的语文课。”语文课标提出“要重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就是要求阅读教学中要注重读写结合,强化学生语感。

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以后,安排了写景作文,让学生把最近到公园或郊外游玩观察到的美丽景色按顺序写下来。让学生凭借课文中感悟到的表达方法、写作方法去写作文,写后凭借语感自行修改。例如:有的学生在参观完我们市的天香园后写到:‘哦们天香园的榆树造型真是美丽极了,一棵棵榆树千姿百态:有的像长颈鹿,在翘首遥望;有的像孔雀,向人们展示它美丽的羽毛,笑迎来宾,„„”这一系列的排比句和比喻句,把天香园中那千

姿百态的榆树造型描写得真可谓惟妙惟肖。

六、联系实际,激发语感。叶圣陶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生活有多么宽广,语文就有多么宽广。语文作为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最大可能。基于语文与生活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我们认为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研究证明,人们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紧密相连。教学时,教师若能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就会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象逐渐鲜明具体,进而入情入境。

《桂花雨》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学生都有淋雨的经历,教学时,老师引导学生回忆雨丝飘落在头发、脖颈上的感受,再想象桂花飘落在身上的情景,学生就能深切地体会小作者当时的快乐与兴奋,在接下来的想象说话中,我们听到了孩子们诗一般的语言,课文的朗读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脱离了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语感的丰富、深刻、敏锐、美妙,必须建立在开启个人体验的基石之上。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前台。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

六、对比阅读,体味语感。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培养语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发现课文中有些词语虽然并不深奥,且表层意思也不难理解,但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教学时,老师可以通过减一减、加一加、换一换、调一调等形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推敲、揣摩语言运用的准确精妙,挖掘其蕴含意义,从而有所感悟。

1、换词比较,体会用词准确。如《繁星》中的“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深蓝色的天空悬着半明半昧的星”,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把“躺”换成“睡”,把“悬”换成“挂”呢通过比较揣摩,学生领悟到“躺”才能“仰望”,“睡”闭着眼就不能仰望了。“挂”是有一定牵连的,而星星没有牵连,只能用“悬”。

2、变序比较,了解句义变化。如《一定要争气》中“童第周17岁才进中学”,如果将“17岁”和“才”换位,句子变为“童第周才17岁就进了中学”,句义由原来的进中学晚变成了进中学早。经过这种训练,学生今后遇到这种情况,就会敏锐地感觉到语序的作用,并会慎重地选择安排语序。如《五彩池》中“美啊!藏龙山上的五彩池。”(原句)与“藏龙山上的五彩池真美啊!”(改句)通过比较,学生就可以发现原句更能表达作者对五彩池的深切赞美和热爱的情怀。

3、增删比较。我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中,“班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莲花瓣走去”一句,让学生在“走”前面加上“我们”,把这句话改为“班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我们走!’带头向莲花瓣走去”,比一比,两句话在情味上有什么不同。通过揣摩比较,学生领悟到在当时环境险恶的情况下,一个“走”字掷地有声,充分表现了班长舍身取义的决心。

八、创设情景,获得语感

作者总是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去表达胸中的某一情境的,反之,一旦学生看到了作者所描写的那个情境,也会豁然领悟用以表达这一情境的语言文字。由此可见,创设情境是促使学生感悟的催化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凭借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相应的情境:可感的生活场景、生动的画面、音乐的旋律、实物的演示等,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语言文字变

浅谈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第7篇

摘要:本文从创设情境、热情鼓励着手激发学生说话兴趣,首先严格正音,规范学生语言,结合课文中的好句子和典型句式进行语言表达训练,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表达,收到较好效果。

关键词: 兴趣 鼓励 训练 说话 表达 合作

二年级开学初,数学老师就指出我班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很差。我猛然惊醒,这的确是我在一年级教学中忽略了的一个问题。想想我的语文课堂,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学生说话吞吞吐吐,畏首畏尾;造句时句子说不通或干瘪贫乏;回答问题啰嗦、词不达意、表述不清„„听课时,总觉得别人班上的孩子怎么那么能干,能说会道的,我自己班上的学生怎么就不会说呢?原来是自己没有重视说话训练,没有教给学生表达的方法。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儿童时期如果不进行说话的训练,真是遗弃了一个最宝贵的钥匙,若讲弊病,充其量将使学校里种种的教科书与教师的教育全然无效,终身不会有完整的思想和浓厚的感情。”可见,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从入学时就注重加强学生的说话训练,使他们掌握说话这一人们赖以交际和沟通思想的最常用、最快捷的工具。因此从二年级上期开始,我开始重视和努力实践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首先,我总结了学生存在的问题,我想,孩子们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原因有以下三个:

1、学生识字不足、词汇缺乏、抽象思维能力弱;

2、平时的教学中没有重视引导学生发展语言;

3、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缺乏语言表达的指导。

4、没有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的兴趣。

发现了问题,我开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平时我也努力学习其他教师的先进经验,这学期开始了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以下就谈谈自己的实践做法。

一、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从事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兴趣所引起的。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年龄特征的原因,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应该运用各种办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一)、创色情境。

生动、逼真的情境,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表达的强烈欲望。教师在进行说话训练中,要营造一个和谐的语言环境,多表扬,多鼓励,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让学生大胆地积极主动地说。在课堂上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采取:自言自语,同桌互相说,小组轮流说,全班交流等形式。

1、看图说话

经常进行看图说话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能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能力。在教学《观猴》这幅图看图写话时,我设计了几个问题:(1)想象是什么时间?有哪些人(2)孩子们在干什么?(3)猴山上的猴子们在干什么?(4)他们玩得怎么样?通过这几个问题,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画的内容,在脑中组织语言,用完整的话叙述清楚内容,在叙述中可以加上自己的想象。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纷纷说清了自己的意思。孩子们说到:星期一,老师带着同学们到动物园玩。他们来到猴山,看见猴子们玩得真开心啊。有的抢到一个桃子,爬到高高的猴山顶上津津有味地吃起来,有的用尾巴挂住假山的一角,晃来晃去荡秋千玩,还有的把香蕉顶在额头上玩,还扭着腰逗我们玩呢。在课堂上及时将说的话写下来,老师由扶到放,学生由说到写,化难为易。

2、课前演讲

这学期开展了课前三分钟的活动。每天语文课前轮流安排一个学生演讲。可以是寓言笑话、成语故事,也可以朗诵课文或精彩片段,也可以是告诉同学们一件事等,学生们很喜欢,总是说怎么还没有轮到我呢。教师教学生演讲的技巧,并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学生讲了之后请一两个学生评价。老师利用这课前三分钟,既培养了学生喜欢讲的兴趣,还进行了学生说话姿势的训练和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表演课文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经说过:“最好是把儿童的学习变成一种游戏似的,使儿童在游戏中学习知识,这是优良教育的基本原则。”通过表演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积累语言,培养他们的运用能力。利用语文课本来表演课文,可以加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在教《酸的和甜的》一课时,学生自己课前做了狐狸、小松鼠、小猴子小兔子的头饰准备表演,大家很期待上语文课,学了生字词语和课文后,小组积极讨论、表演,然后上台表演,表演后请同学评价。孩子们把学到的词语、句式等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口头语言实践中,还把自己对课文中角色的理解通过动作表现出来,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激发了学生口头表达的兴趣,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

(二)、热情鼓励。

1、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学贵有思,思起于疑。要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就应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敢说、敢问。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要从培育问题入手,当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应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也可让其他学生来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语文课堂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处于积极思维,敢想、敢说的状态,从而有效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结果,做到思维与语言统一发展。《秋天的图画》这篇课文,课题一揭示,学生就质疑,教师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学生争着问:“秋天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呢?”“我画什么来表现秋天呢?”“谁画出秋天的图画呢?”还有如19课“蓝色的树叶”,学生争着提问题:“蓝色的树叶是什么样子的?”“有蓝色的树叶吗?”“是什么树长出了蓝色的树叶呢”等等问题。这个环节不但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跟人讨论,角色不断交换的交际能力。

2、鼓励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作文。

开始写话教学以后,我经常将学生写的好句子或片段读给大家听,或者让学生读给其他同学听,相互指出对方的优点、缺点,教师随时抽查和及时指导。开始写日记之后,就利用讲评作业的时间,将学生文章中的精彩篇章、段落找出来品读。有时是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声情并茂地朗读。学生不仅欣赏朗读,受到情感的熏陶,而且从中学到别人的长处,更重要的是这本身就是一种表扬和肯定。其激励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如讲评中一位平时学习后进的学生作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李懿轩很喜欢跑步,他跑得比我快,我很难过,他就耐心地教我跑步,我觉得有朋友真好!”讲评中,当他看到同学们对这段话比较欣赏,听到老师感情真挚的朗读时十分激动,从此他喜欢上了写话了,态度端正了,写话水平也大幅度提高。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写话能力在进步,口头表达能力也在进步,学起语文来,也是兴趣盎然。经过持之以恒的训练,学生说话的自信心得到了增强,说话能力也普遍提高,不仅语音清晰,说话明白、得体,语言也更加丰富。

3、鼓励学生有条不紊地表达。

在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专心听讲,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动脑筋思考,然后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了使学生有发言的兴趣,我总是以欣赏鼓励为主,使学生不再畏惧发言。对于表达不清楚的,耐心引导,训练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回答错了或者不完整的也委婉指出,细心呵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还鼓励学生在听别人发言的基础上作必要的补充。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讨论交流的气氛,还可以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良好的听说习惯,使他们饶有兴趣的主动地投入到说话训练中,去积极地观察思考想象,这样,他们的语言才会如涓涓细流,流出心田。

二、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语言和思维是紧密相关的,说话训练过程也是思维训练的过程,在说话训练过程中都要善于引导学生理顺思维。针对小学生的特点,语文教学大纲对说话教学作了明确规定,如:说普通话,语音清晰,态度自然,说话语句连贯,意思完整,明白;用语文明,得体;叙述时要内容具体,有条理,用比较恰当的语调表达感情,发表意见,观点要清楚,有一定说服力等。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要教会学生说话的方法。

(一)规范语言

1、严格正音。

学生出现语音错误、语音缺陷,是常见的也是正常的。语音正确标准是一个人具有良好的语文素质的重要表现。因此,我在学生朗读课文、回答问题、师生间语言交流等各个环节,都十分重视正音训练。

2、梳理语序

说话不清,言之无序,是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学中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梳理语序,按序表达,以养成学生说时的有条不紊、层次分明的好习惯。坚持进行这种严格的说话训练,有助于提高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二)反复训练

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教材中蕴含的语言规律,精心设计训练,让学生练习说、练习写,逐步熟练、掌握,最终成为学生得心应手的语言能力。

1、运用课文中的精彩的词语、句子进行说写训练。

如18课《称赞》学了之后,我请学生称赞班上的同学,仿照文中小刺猬称赞小獾的句子: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学生会说:“易晓涛,你真能干,你的发言一个比一次有进步!”“曾浩洋,你真能干,你跳绳一次比一次跳得多!”“张婷艺,你真聪明,你的画越来越好了!”„„又如学了19课《蓝色的树叶》后,学生仿照句子说一说。“你把绿铅笔借给我用一用行吗?”“现在可以把你的绿铅笔借给我了吧。”学生发言很积极。“你把橡皮擦借给我用一用行吗?你现在可以把的的绿铅笔借给我了吧。”“你把书借给我看一看行吗?你现在可以把你的书借给我了吧。”„„还有用“一会儿„„一会儿„„”说话,用“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画„„”说话等等,像这样的训练还有很多。扎扎实实进行学习和训练,积累了学生的词汇,也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2、运用了课文中精巧的立意构思进行说些训练。

如学了《纸船和风筝》后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真诚地和朋友交往,让学生明白了感情和友谊产生“裂缝”时,容忍和谅解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学了《从现在开始》后让学生说一说怎样尊重同学、老师和亲人朋友,学生都有感而发,有话可说。在教学《我选我》这课时,我在课堂上就及时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在班上选班干部时会不会自己选自己,为什么会选自己。孩子们热情很高,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我会自己选自己,因为我要向王宁学习,学习他的自信和勇敢”。有的说“我要选我自己,因为我有能力当好老师的小帮手,为班级服务才是热爱集体的表现”„„还有的学生也很诚实地说:“我不会选我自己,因为我的学习还很差,不能给大家做好榜样。我要努力学习,等我成绩好了,有时间为班级服务了,我一定会选我自己的”。

3、联系生活,拓宽说话语境。

俗话说“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除了教材中的口语训练资源,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更是无穷无尽,只要我们老师善于发现,就能挖掘出源源不断的教学资源。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就是关于秋天的美景的课文,我在教学课文之后,及时布置学生观察秋天,并且捡拾秋天中的落叶和花瓣来做树叶粘贴画,孩子们取名叫“秋天的图画”,当学生利用周末跟家长一起完成了树叶贴画,我大吃一惊,孩子们贴得太好了。于是我利用一节语文课进行了语文园地一的展示台的教学。学生一边展示自己的树叶贴画,一边介绍自己眼中秋天的美景。我再及时进行指导,指导孩子们说话以“秋天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你看,它来了„„”这句话开头。学生的问题主要是描述时没有条理,说话不完整,还有就是用词不是很贴切,我都及时予以纠正。为了解决没有条理的问题,我告诉学生说两点:如第一点说清楚“秋天来到果园,果园里的景色”,第二点说秋天来到田野,田野的景色。或者可以说秋天来了,天上的景色,地上的景色„„总之,学生说话的条理在每次的训练中都予以指导和强调,这对于学生今后的作文是有很大好处的。

(三)、指导合作

自从开始打造卓越课堂,我注重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发展语言、培养表达能力。

1、小组讨论。以前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的只是几个爱说的孩子,现在的共同体就很好了。我们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特别是在自读课文教学中,当问题提出后,让每个小组的同学进行讨论并准备发言,这样学生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都会有充分表达意见的机会,这也就是一次很好的锻炼自己口头表达能力的机会。然后,从每一小组中抽一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作补充。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采用小组竞赛方式,看看哪个小组说得最好,这种方式能很好的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技巧,在课堂上学生积极思维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问题。

2、因材施教。一个班级中学生个体之间的智力、非智力因素发展水平是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差异的。现代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不能决定他能否学习,或是要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效果,而只能决定他将要用多少时间才能掌握该项内容。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并进行适当的教学,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因此,我始终关注后进生的学习状态和情绪。因为这些学生更需要教师用热心去鼓励,用诚心去感化,用耐心去帮助。只有这样——尊重他们,才能变课堂教学中少数学生积极学习为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如学习《识字5》,我设计了这样的预习作业:搜集有关团结协作的谚语和同学交流?你能把你搜集的谚语讲给学生听吗? 这两个问题难度不同,既有复述型的(适合中等生和学困生)、又有理解型提问(适合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这就有利于全体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3、合作提高。教材中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只要老师善于发现,就能找到许多的口语训练素材。如在教学《黄山奇石》时,在学生学完课文后,出示了课文中没有介绍到的另外的黄山奇石,请学生仔细观察,然后仿照课文的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的写法进行说话。孩子们很感兴趣,先在小组里说,组员们互相补充,然后选了几个代表到台上说,下面的孩子们补充。我觉得这次训练非常好,大家有图可依,有文可仿照,所以说了一段话。我评价说他们非常了不起。又如《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课,我也进行了说话指导。除了文中说的几种植物妈妈,我还用课件出示了柳树妈妈、棉花妈妈、太阳花妈妈传播种子的办法,请小组学生合作,仿照课文自己来编儿歌。大家先看图,然后试着编几句,渐渐地,大家不再害怕,都大胆起来试着说,最后,在全班孩子的努力下,编了好几段呢。如:

柳树妈妈有办法,它给孩子准备了降落伞,只要有风轻轻吹过,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

凤仙花妈妈有办法,它给孩子穿上一件容易破的衣裳,只要小朋友用手一碰,孩子们就蹦着跳着离开妈妈。

总之,只要我们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扎扎实实训练,有步骤地进行指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找准切入点,把说话训练与语文各环节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地培养和提高说话能力。参考文献:

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第8篇

一、加强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

语言是一个有机体,是由语音结构、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三个结构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常说的听、说、读、写、译就是要求学会语言这三种结构的另一种提法。因此,学习英语,必须掌握英语语音、语法和词汇的基础知识。

正确的发音是学好英语的开端。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语音辅导,引导学生大声朗读并背诵一些常用词句及重要段落。要让学生多听合适的广播、唱片和录音,让他们努力模仿,大声地说,反复练习,使听、说变得准确熟悉。还可以用英语介绍自己。鼓励学生人人开口,在错误中学习,进而逐渐地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语法包括词法和句法两部分。大学阶段应将语法重点放在句法上,让学生学会基本的常用句型。如精读课中所学的重要单词、短语和句型,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形式多样的口笔头造句。通过这样经常的、持之以恒的练习,学生学会英语句子的结构。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教授较为系统的语法知识,有针对性地对若干语法难点,如动词的时态、非谓语动词、虚拟语气、倒装、强调及独立主格结构等,进行适当的归纳与复习,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另外,词汇是英语学习最需要多下功夫、长期积累的部分。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有条理、有层次、有归纳地向学生讲授较全面的词汇知识,把注意力集中在最常用的基础词汇上,特别是那些与句子关系密切的关键词,注意它们的形、声、义,并尽可能让学生掌握其基本意义、搭配和用法,其余词汇只要能认识即可。注意培养学生根据构词法规则及上下文猜测生词和难词的能力。让学生在大量阅读中扩大词汇量,看看词汇所运用的具体环境,巩固和掌握已学过的词汇,使词汇量迅速扩大和增长。

二、语言教学必须融入语言的文化背景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与文化水乳交融。只有把握了文化背景,才能得体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初次见面交谈的话题是天气、运动、新闻、电影或假期等,而不是别人的年龄、职业、薪水或家庭状况。此外,文化也直接影响着语言的学习。许多学生诧异在阅读或与西方人交流时,独立的每个单词都懂,就是句子不知其意。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了解文化就要了解对象语言国家的风土人情、社交习俗、政治宗教、生活经验等知识,否则在交际中就会产生误解甚至闹出笑话。交际错误有语法和语用两种错误。语法错误只会让人觉得语言学习者的水平不够,而语用的错误常会被人误会为对对方风俗习惯的不尊重从而产生严重的麻烦,所以语言的应用不可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只有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学习者才能深层理解和掌握语言,从而有效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因此,教师在传授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应该重视语言使用与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帮助学生提高深层次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转变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教师不仅要做一个语言知识的传授者,而且要成为两种不同文化的中介者和解释者。

2.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利用英美原版影视、录音、图片等手段创立英语学习的真实情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寓教于乐。

3. 引导学生在课外多多阅读中外文学名著,增强文化底蕴。

4. 组织一些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例如举办英语话剧表演、请外籍人士来座谈或作英语文化知识讲座等,帮助学生增加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促进他们语言能力的提高。

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也就是跨文化交际。因此,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英美国家文化背景,培养学生用英语文化模式思维的习惯,掌握两种文化差异,把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加强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在精读教学中,对长难句要进行透彻的分析,并让学生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达到对文章的准确理解。当然,要提高翻译水平,还必须加强汉语修养,提高表达能力。

在大一阶段,写从单句起,通过替换单词、改错、缩扩写、仿写等大量课内外笔头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英语的基本句型,力争第二学期末能把句子写好。第三学期应练习连句成段和学习作文的整体结构和布局谋篇。教授学生一些常用的有规律的段落写作方法,目前,学生练习写作还应以三层意思为主,即文章的开头、发展、结尾。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文章中旬与句之间和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使用各种关系的连接词,注意文章的整体结构上的粘着性和意义上的连贯性。反复练习,从中找出差距,达到能比较准确地表达思想,提高写作水平。还要加强学生用英语写读书札记、学习心得、记笔记、写论文提要的训练。在写作训练时,学生不仅要语言正确、用词恰当,而且要注意书法、拼法、标点符号、书写格式等,从而全面提高笔头表达能力。

四、创设仿真的英语语言交际情景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在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中英语语言情景是必要因素,没有特定的情景,言语交际就难以实现。因此,作为英语教师,我们要从实际出发,想方设法地创设仿真的、有效的英语语言交际情景来丰富学生的英语信息量,帮助、激励学生理解英语和主动用英语表达思想:如英语角、英语校园小广播、英语班报等。通过创设仿真的英语语言交际情景,达到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教学目的。

总之,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形成及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能力提高的过程也是不断地学习与应用结合的过程。提高语言应用能力的关键就是要不断地在不同环境中正确、有效地使用语言,积累语言实践经验。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应该从英语教学、英语学习者本身语言基础的加强、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语言实践等几个方面努力,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邹明强.跨文化交际的多元因素研究[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7, (03) .

[2]刘亚飞.谈第二语言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J].语言与翻译, 2001, (01) .

[3]常峻.民俗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J].上海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01) .

[4]谢建新.文化导入与大学英语教学论略[J].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02) .

上一篇:38妇女节问候语下一篇:同学眼中的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