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来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与启示

2024-07-21

90年来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与启示(精选6篇)

90年来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与启示 第1篇

90年来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与启示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90年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实践中探索,在继承中创新,在改革中发展,为促进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了重大作用,积累了宝贵经验,对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有着深刻的启示。

一、坚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确保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强领导

党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作为一项基础性、全局性工作和生命线工程加以推进,组织、动员、教育、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为实现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各项目标任务而不懈奋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提出“政治工作是一切革命军队的生命线和灵魂”、“政治工作是民族革命的生命线”等重要论断。新中国成立后,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的要求,毛泽东提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著名论断。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江泽民强调,越是发展经济,越是改革开放,越要重视思想政治工作。胡锦涛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发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化解矛盾、理顺情绪、激励人们团结奋斗的作用,始终是党在宣传思想领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正是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在各级党组织的共同努力下,思想政治工作适应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需要,克服和纠正了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始终保持了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成为我们党团结带领群众的重要纽带。实践证明,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思想政治工作在党的全部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不能动摇。新形势下,面对实现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繁重任务,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优势,才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确保经济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科学发展。

二、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确方向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坚持不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指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伟大成就。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工作,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政治工作就会迷失方向。新形势下,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纷繁复杂的情况,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满怀信心地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三、坚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确保思想政治工作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

党的中心工作和大局是对党全部工作的基本定位。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思想政治工

作围绕谋求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一根本任务来展开,巩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使军队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强有力的武装力量。新中国成立后,思想政治工作以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心,着力帮助干部群众提高思想认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实践表明,思想政治工作只有紧密结合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才能成为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围绕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时代主题,做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不动摇,不断提高服务大局的能力和水平。

四、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确保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群众中蕴藏的巨大热情和创造活力,切实发展人民群众的民生福祉和现实利益。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坚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确保了同人民群众的血肉相连、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体现党的意志与反映群众心声相结合,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与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相统一,加强人文关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真正解决为了谁、依靠谁这一根本问题,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获得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新形势下,面对人们利益诉求、精神需求的日益多样,自主意识、参与意识的日益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进一步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五、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确保思想政治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工作认真贯彻党的思想路线,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注重继承优良传统,注重总结新鲜经验,注重适应实践发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实践表明,思想政治工作在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都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结果。新形势下,面对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高扬改革旗帜、增强创新意识,在继承发扬优良传统基础上,打开新视野、拓展新思路、研究新举措,确保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始终蓬勃发展。

六、坚持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确保思想政治工作富有针对性、增强影响力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工作以先进性要求为导向、以广泛性要求为基础,区分层次和对象,区别内容和方法,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统一。在党员干部和先进分子中积极倡导先进性要求,引导他们追求坚定的政治觉悟和崇高的思想境界;在广大群众中从最基本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抓起,注重用典型示范、用典型引路,引导人们在坚守基本道德操守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道德理想和价值目标。实践表明,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坚持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针对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群众的思想实际,分别

提出不同要求,才能更好地循序渐进,不断扩大工作的覆盖面影响力。新形势下,面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多样、多元、多变,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考虑人们思想道德状况的独立性、层次性、差异性,做到因地制宜、因人施教、有的放矢,从而更好地团结和引领广大人民群众开拓奋进。

七、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确保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始终把着眼点放在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上,认真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和学习工作中的实际困难与具体问题,认真解决社会精神生活领域存在的不良倾向,在办实事办好事中贯穿思想政治工作,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解决思想问题。实践表明,为群众排忧解难、多办实事好事,是最直接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新形势下,面对利益主体的分化多样、利益诉求的日益强烈,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解决思想问题的重要环节和突破口,做到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尽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让群众在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群众在感受党和政府的关怀温暖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信心。

八、坚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基本规律,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深刻认识和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是科学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之所以能够成为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发挥着生命线的作用,关键在于始终注重把握和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认识。思想政治工作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握人们思想和行为变化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方法、机制、载体等,不断探索思想政治工作基本规律,包括思想与行为相互转化的规律、思想行为与利益相关的规律、人与环境互动的规律、教育与管理相统一的规律等,建立并逐步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体系和工作格局。实践表明,遵循思想政治工作基本规律,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新形势下,要在继承思想政治工作好经验好传统好方法的基础上,努力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新规律,深入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新途径新方法,积极吸收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充分借助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手段,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

90年来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与启示 第2篇

一、内蒙古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一)经济综合实力迅速增强,经济总量由全国的后列进入中列

30年来,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总体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在全国的地位明显提高。1978年-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由58.04亿元增加到6091.12亿元,增长25.4倍,年平均增长11.9%,增速在全国各省区市中居第6位,在西部各省区市中居第1位,快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从1995年起至今连续13年增速快于全国平均增速,其中2002年至2007年连续6年增速居全国第一。内蒙古经济总量已从1978年全国的第25位跃居到2007年的第16位。人均gdp达到3339美元,由1978年全国的第17位进入到第10位。2007年,作为政府增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调控手段之一的财政总收入达到1018.14亿元,比1978年增长146.6倍,年均增长18.8%,增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在全国的位次由第26位上升至第17位。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38元增加到2052元,增长53倍,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由第26位上升至第8位。

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的发展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提供了有利条件,城镇的建设和产业的发展为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奠定了基础。通过撤地建市、撤乡建镇的推动,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2007年末全区城镇人口1206.14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比重为50.2%,比1978年提高28.4个百分点。

(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成效显著,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壮大

改革开放以来,全区确定并实施了稳定提高第一产业,积极调整第二产业,突出发展工业,优先发展第三产业等一系列战略举措,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特别是“十五”以来,随着全区大力推进“三化”互动,农牧业结构调整明显,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现代服务业蓬勃兴起,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壮大。三次产业演进由“二一三”结构转变为“二三一”的结构,三次产业比例由1978年的32.7:45.4:21.9调整为2007年的12.5:51.8:35.7,二、三产业比例明显提高。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2007年,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为2430亿元,非公有制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0%左右,比2000年上升17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支撑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在农村较早地推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牧区创造性地实行了“草畜双承包责任制”,并对不合理的农畜产品价格体系进行了大力调整,允许农业生产由单一的粮食向多种经营发展,恢复了农村的集市贸易,极大地激发了农牧民的生产热情,促进了农村牧区各业的发展。进入“十五”以来,全区上下认真贯彻中央关于解决“三农三牧”问题等一系列方针政策,通过加大对农牧业的投入力度,农牧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农牧业向着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农牧业基础地位不断加强,综合生产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200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762.1亿元,比1978年增长5.2倍,年均增长6.5%。目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稳定在350亿斤水平以上。2007年,粮食产量达到1811.1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粮食产量由全国的第22位跃居到第13位,比1978年增长2.63倍。人均粮食产量达到1510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61斤,在全国的位次由1978年的第26位提高到2007年的第3位。2007年,牧业年度牲畜总头数达到1.09亿(头)只,比1978年增加6700万(头)只。2007年,肉类总产量达到206.5万吨,比1978年增长8.8倍;牛奶产量达到909.3万吨,比1990年增长23.6倍。畜牧业产值占第一产业的比重由1978年的29.7%上升到2007年的43.8%,其中农区的畜牧业比重已占到了70%。全区牛奶、羊肉、羊绒产量均居全国首位。人均占有牛羊肉、牛奶产量在全国各省区市中是最多的。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紧紧围绕以增强企业活力,企业改革通过引进市场机制,从承包、租赁向企业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向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企业运行机制逐步形成,并激发出强大的活力。“十五”以来,全区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加大重点工业项目投资力度,培植和壮大了一批具有发展优势的产业集群,推动了全区工业经济从工业化初期阶段跨入工业化中期加速阶段的历史性跨越。1978年至2007年,工业增加值由21.84亿元增加到2742.7亿元,在全国的位次由第24位上升至第16位,年均增长12.8%,占gdp的比重由37.6%提高到45%,所占比重在全国各省区市中居第12位。全区乳制品、液体乳、羊绒衫、稀土化合物产量均居全国第1位,原煤产量由1978年全国的第10位已进入到第2位,发电量由第25位进入全国第4位。截至2007年底,全区有鄂尔多斯、蒙牛、伊利、河套(面粉、酒)等27个中国驰名商标,成为西部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最多的省区之一。2007年,能源、冶金、化工、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和高科技六大优势产业增加值已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90%。

与此同时,内蒙古长期滞后的第三产业也有了较快发展。第三产业在优化产业结构、吸纳就业人员、方便人民生产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12.71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174.5亿元,增长56.4倍,年均增长15%,年均增速不仅快于第一、二产业8.5和2.3个百分点,也明显快于同期全国第三产业10.1%的平均水平。1979年一2007年29年间,第三产业累计吸纳就业人数6840.9万人,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为25.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4个百分点。2007年,社会消费零售总额达1904.1亿元,比1978年增长50.7倍,年均增长14.6%。

(三)投资自主增长机制开始形成,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基础和后劲明显增强。特别是进入“十五”时期,内蒙古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优 化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逐年扩大。1978年-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达17971亿元,其中“十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6918亿元,比1978年-2000年的总和多1.13倍。随着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积极推进,投资渠道不断拓宽,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显现,投资自主增长机制逐步形成。财政性投资和银行贷款投资比重进一步降低,社会投资比重明显上升。从资金来源看,来自财政性资金和银行贷款的资金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40%下降到2007年的20.7%,而来自企事业单位自筹、股票债券融资和社会投资的资金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60%上升到2007年的79.3%。

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加大,贯穿自治区东西的铁路、高等级公路和电网“三大通道”基本建成。“十五”时期,用于电力、煤气、水的生产供应业固定资产投资1838.37亿元,成为自治区历史上电力投资最多的时期。全区陆续建成投产了一大批国家和自治区重点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曾经一度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得到明显缓解。

(四)外向型经济不断扩大.招商引资取得明显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在“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方针指引下,积极拓展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和经济技术合作领域。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0.16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77.45亿美元,增长483倍,年均增长23.9%。其中外贸出口增长286倍,年均增长21.6%。目前内蒙古已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和经济技术合作关系,有上千种商品进入国际市场。“十五”时期,全区口岸累计进出境货运量8809万吨,是“九五”期末的2.9倍;进出境客运量1361万人次,是“九五”期末的2.3倍。全区不断改善投资环境,积极招商引资,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5年累计引进国内资金5279亿元。到2007年底,实际利用外资额累计达到116.8亿美元,利用外资渠道已扩展到欧美、东南亚、日本、韩国、俄罗斯、港澳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五)文化建设取得丰硕成果,草原文化繁荣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全区各地认真贯彻中央的“双百”方针,繁荣民族文化,民族民间文化传统和艺术得到保护和发扬。进入“十五”时期以来,特别是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战略目标以来,文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2007年,全区拥有各类艺术事业机构147个,艺术表演团体108个;文化馆102个,博物馆35个,文化事业长足发展。2007年,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2.98%和91.44%,分别比1980年提高39.7个百分点和88.5个百分点。全区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文化人才,创造了一大批富有民族特色的歌舞、音乐、影视作品等文化精品,文化品牌的影响不断提高。经过培育和发展,内蒙古的文化产业也开始起步,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企业不断涌现,以草原文化旅游、文艺演出、文化娱乐、出版发行、广播电视、“昭君文化节”等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初具规模。

(六)各族人民得到更多实惠,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改革和发展的实惠。全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由1978年的712元提高到2007年的21884元,增长29.7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01元增加到2007年的12378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31元增加到3953元,扣除价格因素,分别实际增长7.16倍和5.56倍,年均分别实际增长7.5%和6.7%。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由14元增加到10597元,年均增长25.7%。

目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十五”期间提高9个百分点;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由2000年的0.16%上升到2007年的0.39%。2001年至2007年全区累计申请受理专利量10558件,批准专利量6205件,分别比“九五”时期总量增长1.23倍与1.28倍。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到2007年末,已拥有高等学校36所,比1978年增加27所;每万人口拥有在校大学生达到118人,比1978年提高16.6倍。其中少数民族每万人口拥有在校大学生164人。目前,全区101个旗县区全部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达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卫生事业得到加强,全区每万人口拥有的卫生机构数、床位数和医生数分别由1978年的2.19个、24.23张和15人增加到2007年的3.3个、30.76张和20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工作成效显著。截至2007年底,全区已有95个农牧业旗县开展了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参合农牧民1 108万人,参合率为89.14%。体育事业成绩喜人,全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加快,普及全民健身活动取得良好成效,竞技体育在国际国内体坛上的竞争能力增强。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我区选手张小平勇夺8l公斤级男子拳击金牌,实现了我区选手在奥运会历史上金牌零的突破。

二、经验与启示

(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完善发展思路.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所在

党的十六大之后,自治区党委、政府又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在自治区党委七届三、四、五次全委会上,在发展的问题上进一步统一思想,分别提出“快、大、长、好”一系列具有内在关联的发展思路,这些发展思路更加符合自治区实际,在实践中也得到很好的应验。2006年,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对未来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出:提高“两个水平”,保持“两个高于”,确保“两个实现”的总体奋斗目标。全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加快发展与科学发展有机统一,把抓科学发展与促社会和谐相结合,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正在由加快发展转 变到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

(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突出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

改革开放以来,全区各项工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提高各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始终是摆在我们面前既艰巨又紧迫的重要任务。进入新世纪,自治区党委始终把抢抓机遇作为促进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在实践中着重把握好以下几方面:一是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二是抓住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三是抓住国家实施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机遇。四是全区把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作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现实机遇。正是由于内蒙古改革始终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为发展积极创造有利的优势、资源和空间,从而赢得了先机、争取了主动,促进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经济自主增长机制的逐步形成,使得内蒙古经济社会不断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

(三)改革必须坚持市场化取向,同时必须让绝大多数人受益.是实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

内蒙古坚持市场化的改革取向,逐步完善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奠定了内蒙古经济充满活力的微观基础;构建了与生产力水平和区域经济特点相适应的市场体系,有力促进了经济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方式的深刻变化。由于改革把维护和实现绝大多数人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深受人民群众的广泛理解和支持。

(四)改革必须统筹协调、稳妥推进,是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需要

改革是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在实践中要从全局高度,把握好重点、时机和节奏。随着体制转换的深化,内蒙古更加注重改革的协调性、系统性和决策的科学性,努力实现城市改革和农村牧区改革相协调,经济领域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相协调,主题改革与配套改革相协调,努力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从而确保了各项改革有序推进。

(五)维护和加强各民族团结.是实现经济社会繁荣的基础

90年来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与启示 第3篇

关键词:延安整风运动,思想政治工作,批评与自我批评

延安整风运动是在抗日战争处在最困难的阶段, 为了实现党内在思想上、政治上的统一和行动上的一致, 同心同德地战胜困难, 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的背景下开展的。其重要目的就是要树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延安整风是一次普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运动”, 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极为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运动, 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工作史上的伟大创举和成功实践, 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达到成熟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对于加强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建设, 加速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 都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而且对于之后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均具有深远的意义。毛泽东曾这样指出:“我们党, 经过延安整风, 教育了广大干部, 团结了全党, 保证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 这个传统, 我们一定要发扬。”

一、延安整风运动的历史经验

延安整风运动对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主要包括:牢固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地位、把握教育内容的层次性和方法的科学性、提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调查研究之风,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政治素质和理论修养。

延安整风运动采取了“惩前毖后, 治病救人”的方针, 毛泽东指出, “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 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 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 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 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如今, “惩前毖后, 治病救人”仍是我们处理人民内部问题和重要方针和方法。必须坚持不懈这个方针和方法, 这在我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上意义重大, 为我党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提供了一个典范。

二、对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

(一) 坚持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 着重从思想上建党。

当前, 面对愈来愈开放的社会经济与价值体系, 思想政治工作存在形式主义, 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具体操作内容做起来虎头蛇尾。一些医务人员常常会有只要把业务工作做好就一切都好的思想, 而医务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疑惑, 思想政治工作也不能很好地全面的给予解决和解答, 只是单纯理论层面的思想教育, 难以从根本上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因此, 要抓住提高思想这一中心环节, 强调“思想打通”, 着重于提高思想认识, 使广大党员的思想从主观主义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实现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团结和统一。

(二) 坚持“惩前毖后, 治病救人”的方针, 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

医院是知识分子相对集中的地方, 职工的思想层次较高、自我意识较强, 这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而言既有积极的因素, 也有负面的影响。例如, 一些医务人员越来越看重个人成就, 重视个人价值的体现;一些医务人员认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思想教育可有可无, 物质利益的满足能解决一切问题。因此, 某些医务人员以外出学习、开会等理由不接受或不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使思想政治工作失去了应有的权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医院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但也使医院的价值观念遇到了新的挑战。部分职工思想观念上存在不平衡性, 各种社会现象也不时渗透到医院的每个角落, 少数医务人员受一些错误思潮的影响, 在金钱和物质的诱惑下, 利用职务之便开大处方、滥做检查、收红包、开单提成、收受回扣等, 在社会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邓小平同志指出, 对干部存在的问题, 经常抓就容易解决。在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 干部管理工作的重点是要加强廉政警示教育, 引导干部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清白做人、干净做事。因此, 在现阶段要正确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首先, 要破除“左”的观念, 即认为批评就是残酷斗争、批评就是整人。同时, 还要丢掉批评就是不和的传统意识, 树立和发扬延安整风运动中“团结—批评—团结”的优良传统。通过谈心谈话制度, 消除隔阂, 解除误会, 查找不足。俗话说,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脾气, 所以要强调“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的处事原则。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时, 不仅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 做到“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 还要切实做到“思想交流心连心, 征求意见面对面, 相互批评硬碰硬, 共同提高手拉手。”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即要讲究方式方法, 还要准确把握政策。对于医院来讲,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凤毛麟角, 相当多的政工干部未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 特别是身兼数职的党支部书记, 既是医生、临床科主任、专家, 又是思想政治工作从业者, 敏感性、时事性和有针对性的研究较缺乏, 专业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工作经验有待提高, 致使在开展工作中只求完成不求创新和改进, 不能领会“惩前毖后, 治病救人”的深刻内涵, 工作中无法融会贯通。造成上下级之间、同志之间开展批评怕伤感情、怕穿小鞋;领导怕自我批评影响形象;批评下级怕丢选票等等。因此, 要用心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即用爱心对待同志, 诚心交换意见, 细心查找问题, 虚心接受批评, 真心互相帮助, 精心反省自己。既要坚持正面教育、自我教育为主的原则, 激发党员领导干部和党员自我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 又要依靠组织和党员相互“照镜子”开展批评, 促进大家互相帮助提高认识和解决问题;既要开展谈心活动, 沟通思想, 消除隔阂, 又要开好民主生活会, 亮思想、查根源;既要坚持原则, 不回避矛盾, 又要注意不纠缠细枝末节, 不搞无原则纠纷, 提高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质量。

领导带头, 率先垂范是批评与自我批评正常开展的保证。刘少奇曾指出“经验证明:凡是那个地方的负责人在党员和群众中认真地进行了诚恳的与必要的自我批评, 那里党员和人民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也就会开展, 反之就开展不起来。”因此, 党员领导干部通过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等形式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既能反思工作中的不足, 不断完善自己, 又能起到示范作用。

(三) 充分发动群众, 坚持接受群众的批评与监督。

目前卫生医疗行业的社会认同度不高, 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日益突出, 再加上一些新闻媒体对医疗投诉、医疗纠纷案例片面报导、夸大宣传, 甚至进行新闻炒作, 促使医患矛盾激化, 对于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群众对医院的投诉不断, 医疗纠纷呈上升趋势, 因医患矛盾升级而引发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作为医院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调节功能, 善于审时度势, 敏锐地洞察问题、正确地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 要充分发动群众, 接受群众的批评监督,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被广大职工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从而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 为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高虹.延安整风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启示.西安社会科学.2009年第05期;

[2]涂勇, 罗明.延安整风是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创造性探索.四川党史党建网.2009-2010;

[3]肖一平.延安整风运动及其深远意义.毛泽东旗帜网.2007-7-0416:20;

[4]李维汉.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周年.红旗.198113;

90年来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与启示 第4篇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路

中央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一、“90”后大学生社会人格特质的整体分析

“90”后是相对其他年龄段的群体总称,他们是在中国社会转型、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成长起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的价值观和思想行为既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又反映着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1]

1.强调主观感受和自我意识,集体团队意识薄弱

当前,“90”后大学生的社会环境、家庭物质条件比“80”后优越,他们大多是家庭独生子女,一出生就成为家庭的中心,深受家庭长辈们的疼爱,很少帮长辈父母做家务,吃苦少,一人被众多家庭成员精心呵护,与社会接触较少,在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教育的双重影响下,“90”后大学生自然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和秉性,考虑事情首先想到自己,与人交谈沟通话语中更多的听到“我怎么样”、“我如何”,习惯从家庭和社会中索取。他们强调主观感受和自我意识,此外,在“90”后大学生身上也出现了集体观念淡化,团队合作意识薄弱,团队协作精神欠缺的人格特征,在沟通和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自利一面,会在合作过程中会以自我自居或合作不畅导致活动失败。

2.熟练精通各种网络产品,拥有丰富的网络感官体验和娱乐经验

移动互联时代当今社会最显著特征,“90”后大学生对互联网体验式产品的深入人心,他们具备快速获取网络信息的本领,娱乐生活选择趋向多元化,精通熟练各种网络产品,拥有丰富的网络感官体验和娱乐经验。同时扩大知识面开阔了视野结识朋友等。但凡事均有两面性,网络是把双刃剑,如果处理不当会影响自己。由于网络提供了跨越时空的便利,提供了强大的虚拟互动交流体验,如果自控能力较差的大学生极易沉迷上瘾,认识定位存在偏激偏见,容易形成网络虚拟人格,产生现实人际交往障碍。

3.在选择生活方式以实用务实为主,缺乏挫折教育

在当下社会经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在思考选择选择哪种方式适合自己方式的命题上,现实社会提供他们丰富的鲜活“素材”,现实新鲜事物不断涌现,“90”后大学生通过网络能获取自己需要信息,通过网络媒介联通世界,接触认识了解西方各种文化。在东西方文化的比较与碰撞中,他们追求自由,奉行实用主义,打破常规,张扬个性;他们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具有一定开拓精神。同时,由于自身家庭环境优越性,在成长过程中,父母长辈解决了他们自己应该解决事情,从而导致他们很少独立处理日常事务,习惯遇到困难找父母,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不足,很少受到生活中的打击和挫折,长此以往,他们自身心理机制不成熟,自我评价理性不足,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差,挫折教育有待补充。因此,这些学生一旦在学习生活上出现问题,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产生落差,就很容易造成心理失衡,进而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

1.坚持正确的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提高大学生对文化思潮辨识力[1]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到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的人跟谁走”的重大政治课题,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历来为我们党所高度重视。我们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其主体教育的过程,使大学生不仅在情感上,更能从世界观高度,自觉而理性地接受、认同和践行,[2]。作为提供主要信息源的网络环境,“90”后大学生如何正确鉴别海量信息显得尤为重要。针对“90”后大学生当中存在的理想信念淡薄、急功近利倾向严重、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日益凸显等问题,必须坚持主流核心价值观引导教育,旗帜鲜明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指导学生牢固树立主流核心价值观意识,学会在鱼目混杂的信息群进行有意识选择和剔除,因此,在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将文化思潮鉴别能力加进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现实需求,是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有益补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综合运用课堂和课外两种渠道,积极引导学生在对于新闻信息的选择能力、思辨能力。

2.积极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新方向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新路径,是相对显性课程而言,指在思想 政治教育过程中自觉运用隐性课程理论,注重开发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比较隐蔽的形式,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间获得某种思想或经验的教育方式。[3]“两课”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典型的显性教育;隐性教育以校园文化、学生管理、社会实践等为主要形式。二者区别是前者强调灌输的强制约束原则,后者强调主体选择的自愿原则。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僵化枯燥的倾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应积极探索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着重开发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规划中,努力构建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组织开展诸如传诵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活动,将隐形思想教育元素融合与楼宇标示标牌名人雕塑中;组织学生参加三下乡、青年志愿服务、社会问卷调查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校情、民情和社情,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晓京,文书锋.“90”后大学新生思想行为能力特点的调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9

[2] 张浩.“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0,3

90年来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与启示 第5篇

时间:2011年03月21日 10时58分来源:求是理论网作者:刘伟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我要评论

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起,在90年的风雨中,从一个最初只有几十个人的革命党,发展到今天上千万人的执政党。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产党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政党关系,不断学着调整政党关系,这中间既有经验又有教训。90年的历史波澜壮阔,留下了许多值得总结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总结这些经验教训,离不开对历史的分析,离不开每一阶段对共产党在国内外政治格局中所处位置的考虑。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认真研究90年来中国共产党处理党派关系的历史,是今天党史研究人员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经验之一:建党90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党要不断发展壮大,必须走出自己的空间,以开放的态度广泛与国内外各类政党接触,不断扩大党的影响力。

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句谚语也不是完全正确。1921年7月共产党成立时,只有50多名党员,更别提武装力量了,而且共产党是在共产国际的指导帮助下成立的,深受列宁建党思想的影响,而列宁是主张共产党要与其他任何党派决裂,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因此,虽然共产党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发展方向,代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但是共产党员却不能公开地从事合法活动,不得不保持自身队伍的高度纯洁性,对外要严守自己的党员身份。所以,党的一大明确规定共产党“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相互关系”[1],并对现存各政党采取排斥态度。但是,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共产党不断加深对中国特殊国情的认识,意识到要想实现革命的目标,就不能继续停留在自己狭小的空间里,必须走出去,宣传自己的先进主张,联合其他革命政党。1922年5月,党的总书记陈独秀发表文章,第一次公开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主张,而不再是对其他党派一概排斥。不久,李大钊、邓中夏等共产党人再次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主张。这反映了当时多数共产党人的认识。在此基础上,7月,中共二大通过的一些列决议,表明共产党人明确认识了中国的国情,提出了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任务、策略原则、政策方法等,联合国民党等革命团体,并且与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建立关系。1923年中共三大就确定了与国民党实行合作的方针。1924年1月,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紧接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大革命席卷了整个中国大地,基本摧毁了封建军阀的势力。尽管后来蒋介石集团背叛了革命,导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国共合作也破裂了,但是共产党还是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由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六万多人,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了新型政党的形象。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开始武装侵略中国。中国共产党及时走出农村根据地,广泛与社会各类政党接触,宣传党的抗日主张,争取国内外各政党对共产党的理解和帮助。受共产党抗日政策的感召,全国各民族团结起来,战胜了强大的日本帝国主义。共产党通过《新华日报》等媒体广为宣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建国主张,凝聚了各党派革命势力,推翻了腐朽的国民党政府。

1949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为之奋斗的新中国终于宣告成立,共产党成为中国的执政党。但是,由于缺少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中国在近30年的时间里走了不少弯路。惨痛的教训使共产党意识到,必须打开国门,主动实行对外开放,才能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伟大转折点。作为新中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不仅建立完善了与八个民

主党派的合作关系,而且把合作的眼光投向全世界。党的领导人不失时机地走出国门,到其他国家访问,与各国政党建立关系,就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交流意见,增进了解。党的对外交往,成为宣传党的大政方针政策的良好平台,在世界面前树立了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据统计,截至到2007年,中国共产党已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各种类型政党和政治组织建立并保持着不同形式的联系、交往与合作。2004年,中国共产党还主办了由30多个国家的80多个政党的领导人和代表参加的第三届亚洲政党国际会议。目前,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政党之一。

经验之二:建党90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党要根据历史的发展,适时提出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目标,以共产党的先进性凝聚各个党派力量,建立统一战线,坚持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迫切需要一种先进的革命力量带领他们起来反抗各种压迫势力。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戊戌变法”不能挽救中国的命运。孙中山代表的革命派尽管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可是革命的成果却被封建军阀袁世凯窃取。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人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实践证明,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先进中共党人善于观察分析中国的国情,不断探索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道路,根据历史的发展适时提出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行动目标,为中国人民包括各个党派指明中国前进的方向,并以实际行动凝聚各方力量,建立不同形式的统一战线,力争和坚持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实践证明,统一战线不仅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法宝之一,也是中国建设各改革不断前进的重要法宝。

共产党成立后,经过革命的洗礼,认清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实国情,制定了中国革命“两步走”的战略,提出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即打倒军阀,除列强,统一中国为民主共和国。这为全国人民指明了奋斗的方向。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主动与国民党寻求合作,最终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了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发动了一场国民大革命,为实现中国政权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蒋介石集团叛变革命以后,共产党继续坚持联合工农力量,从国民大革命失败的经历中吸取教训,重视建立自己的武装力量,以革命的武装对抗反革命的武装。但是,由于“左”倾错误的存在,党没能及时与国民党内部的革命力量联合,孤立了自己,最后被迫进行两万五千里长征。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后,“谁是革命的朋友?谁是革命的敌人?”毛泽东提出的这个问题又一次摆在了中国共产党面前。痛定思痛,毛泽东等共产党人认真分析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并为之积极奋斗。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乃大势所趋,民心所向,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规律。1937年,就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不久,国共两党历史性地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在长达八年的国共合作抗战中,共产党始终坚持积极抗战,以实际行动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即便是国民党一而再,再而三地制造国共摩擦,消极抗日,共产党始终坚持既斗争又团结,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并适时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坚持团结、反对分裂”的口号,以自身的革命性和先进性凝聚其他抗日力量,捍卫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后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继续坚持与民主党派合作,但是经历了较大波折。十年的“文革”使共产党认识到,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调整党的工作重心。十一届三中全会分析了中国主要矛盾的变化,果断转变工作重心,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号召全国各民主党派为建立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团结奋斗。中国共产党作为新中国的执政党,作为爱国民主统一战线的领导者,开始带领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大道上前进。30多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令世人感叹,“中国模式”的说然蔚然成风。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这个“中国模式”的核心。目前,中国共产党仍在积极推动国共第三次合作,以期台湾能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经验之三:建党90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作为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政党,共产党要以自身建设带动其他党派的建设,积极发挥民主党派的积极作用。

中国革命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革命只能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但是,光靠共产党的单打独斗也是不行的。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过程中,共产党积极帮助国民党改组,提高国民党的革命性和战斗力,与国名党携手合作,取得了国民大革命的历史功绩。国共分裂后,共产党继续发展壮大。在这过程中,党的领导人十分重视自身建设,注意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毛泽东后来总结说,党的自身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三大法宝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以其在革命战争中的重大贡献以及在国内各党派中的巨大号召力,成立中国的执政党,肩负起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重任。但是,共产党的成分大多是农民,文化整体水平较低,更没有领导国家建设的经验,因此需要其他各党派的支持。1949年成立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支援国家建设提供了制度保证。民主党派的成员大多是高级知识分子,在国家建设方面能够献计献策,贡献力量。毛泽东提出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表示民主党派要继续存在,并且要发挥作用。在建国初的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等运动中,民主党派确实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良好政策没能贯彻到底,以至于在使民主党派在“文革”中遭受严重打击。

“文革”结束以后,国内开始拨乱反正,共产党开始调整对民主党派的政策。邓小平进一步提出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为共产党和民主党派长期合作定下了基调。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总结以往的历史经验,对民主党派做出科学定位,即民主党派是参政党,要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1989年12月,中共中央出台《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意见》,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意见》指出,民主党派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机关建设,注重提高成员素质,发扬自我教育的优良传统。2005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再次强调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发挥民主党派对于加强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保持国家长治久安,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中的作用。只有共产党和民主党派都重视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参政能力,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经验之四:建党90年的历史告诉我们,要正确处理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关系,必须建立健全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提高政党政治的制度化水平,以完善的政党制度规范党际关系。

革命时期,国民党政府剥夺其他党派的政治权利,人民毫无自由可言。为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只能采取非法的暴力手段。共产党积极利用一切机会(公开的或秘密的)与其他各个政党接触,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矛盾状况,制定符合时宜的政党关系策略。例如,为了争取对统一战线中各党派的领导,毛泽东提出必须达到两个条件:(甲)率领被领导者(同盟者)向着共同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乙)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2]。在正确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共产党联合各民主党派最终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对统治。革命胜利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也意味着人民政协的成立。这为以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完善奠定了基础。毛泽东深知民主党派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巨大作用,把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比喻为“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关系,挽留民主党派继续存在于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但是没有明确民主党派的性质。建国初各项法律制度都不健全,人民的法制观念还很淡薄,这就为后来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出现波折埋下了种子。

“文革”的惨痛教训使共产党认识到了法律和制度的重要性。邓小平在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时,特别强调了制度的作用。他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3]。中共中央也形成了共识,即要重视制度建设,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此,1989年12月,中共中央第一次以党的文件形式发布了《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指出“我国实行的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党体制是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它根本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或两党制,也有别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一党制。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与建设相结合的一个创造,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并且第一次明确界定民主党派的政治定位,即“各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中共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1993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写入宪法,使这一制度上升为国家意志。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和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将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先后纳入到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当中。2005年,中共中央再次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符合本国国情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即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了一党执政、多党参政、一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党政治。

90年来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与启示 第6篇

摘要:中国共产党在艰难曲折中走过了90年,跨入了新世纪。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史、探索史、发展史;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断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并在中国得到极大丰富和发展的历史。今天,13亿中国人民大踏步赶上了时代潮流,正稳步走在奔向富裕安康的广阔大道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蓬勃生机,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回顾党的光辉历史和新中国的光辉历程,总结新中国成立9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伟大成就,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绩和宝贵经验,反映我国广大干部群众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欣欣向荣的发展前景。

关键字:中国共产党辉煌成就经验启示

一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起点。但这并不是说,适合中国情况、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理论就由此产生了。从这时起,中国的一批马克思主义者就在探索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并试图从理论上阐发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不是书本上的,也不是理论推导出来的,而是从中国革命的现实实践中提出来的。

中国革命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便是统一战线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致力于工人运动,兴起了1922-1923年的中国工人运动高潮。这场运动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中国革命只靠工人阶级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有了第一次国共合作。这次合作,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特殊的力量,并且同国民党左派一度掌握了统一战线的主导权。然而,处于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既不懂得抓领导权,也不懂得抓军权,而是一味地埋头发动民众,结果在强大的右派势力举起杀人屠刀的时候,无力挽回大革命的失败。这个血的教训,中国共产党人刻骨铭心。

二 在中国共产党90年的奋斗历程中,创造了无数惊天动地的辉煌业绩,最

根本的一条经验,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中国自己的道路,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总结历史

经验结合自己的认识,这也是学好党的基本理论的一条重要经验。认真研究我们

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经验,对我们深入学习在这一结合过程

中创立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进一步提高坚持和发展马

克思主义的自觉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从一成立,就坚定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

指南,努力把马列主义运用于中国实际,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正如毛

泽东所说:“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

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但是,当时的中国共产党毕竟还处在幼年时期,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还没有完整的、统一的了解,对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都还懂得不多,还不善于把马克

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因此,党内不可避免地接连出现了

“左”的和右的错误,使中国革命走过了曲折的道路。

特别是在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包括中国共产党

党内,盛行着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

误倾向。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者极力鼓吹“百分之百地绝对忠实于

共产国际的列宁主义总路线”,只知生吞活剥地背诵马列书本上的个别词句,照

搬照抄苏联的革命经验和模式,攻击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主张是“狭隘经

验论”,说什么“山沟里出不了马列主义”。中国革命的实践证明,那些动辄引

经据典、自诩为“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的教条主义者们,曾使中国革命几乎

陷于绝境,而恰恰是在中国革命实践中产生的“山沟里的马列主义”为中国革命

闯出了一条唯一正确的胜利之路。

我们要把学习和研究中国历史、中国近百年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作

为冲破教条主义思想束缚,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基础。要提

高我们的思想理论水平和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自觉性。

与此同时,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我国社会主义

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的实践经验,着手解决另一个

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这就是继续探索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自50年代以来,我们党就开始进行这一探索,其间历经磨难,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曲曲折折,反反复复。邓小平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把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坚持同发展、创新统一起来,以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开辟马克思主义新

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总结和概括了

我们党长期以来的历史经验,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

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开辟新道路、创立新理论的科学命题。他指出:“把马克思

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随着实践的发展,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得到不断的丰富、完善和发展,并确立为

我们党的指导思想。

经验是财富,是继续前进的动力,也是滋养新思想的土壤。在国内外形势和

党的执政条件都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势下,总结和梳理执政党建设90年来之不易的宝贵经验,运用这些经验解决执政党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意义重大。执政党必须围绕正确的政治路线进行党的建设。我们党的政治路线是党和人民在一定历史阶段的行动纲领。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党要领导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首先要有正确的政治路线。党的政治路线正确与否,决定着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败。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前7年,党制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是符合中国实际的,因

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一时期党内生活也是生机勃勃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后,党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逐步形成了体现时代特点和时代要求的党的建

设总目标,并遵循这一目标要求,紧紧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在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廉政建设上全面建设党,才使党胜任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执政党建设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以新的面貌走在时代前列。历史和现实表明:党的建设只有紧紧围绕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进行,革命和建设事业才能顺利前进,党的建设才能巩固和发展。

执政党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重视思想建党,是党成立以来的一条重要经验。而加强思想建设,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中国共产党能否做到这一点,决定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我们在实践中的每一个重大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是解放思想的结果。60年执政的经验告诉我们:执政党的建设和管理比没有执政的党要艰难得多,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党,比在封闭半封闭和计划经济条件下建设党所面临的情况要复杂得多。要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只有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才能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党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才能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才能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才能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必须有体制和制度的保障。党执政后,党员干部成了权力的执掌者。如何看待手中的权力?如何克服特权现象?既要重视教育,更要解决制度问题。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把制度建设作为执政党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出,要求用制度的强制性和约束性来保证思想作风建设落到实处。实践证明,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必须以制度为载体,以制度建设为根本,舍此,党的优良作风则难以保持。纵观执政党建设90年历程,我们党已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宝贵经验,但也面临亟待解决的新问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坚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我们党一定能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一定能带领全国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上一篇:出自诗词的成语下一篇:3 环保产品认证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