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表格》评课稿

2024-08-13

《制作表格》评课稿(精选6篇)

《制作表格》评课稿 第1篇

在word中插入表格评课稿

在这次培训活动中,我听了一节七年级下册《在WORD中制作表格》的视频课,在教学法过程中,教师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力争让学生学会学习。

一、巧妙导入学习内容

教师通过请学生帮忙找一找报纸上第一栏有什么,干什么用的,让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教师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让学生找出表格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开始,让学生能够了解学会了插入表格可以有很多用途,这样学习起来就动力十足。而且教师采取请学生帮忙的口吻,这样学生会想:老师都请我帮忙了我一定要好好表现一下,同时体验帮助他人的乐趣,也会认真学习本课的内容。

二、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从开始教师让学生找报纸上的第一栏有什么,干什么用的,给了学生第一个任务,让学生进行探究。接下来教师让学生自己边看书边学习在电脑上实践,再演示总结出制作表格的步骤。在教学中,学生自学体现学生的学习个性,避免个性的压抑;通过学生的自学,自己解决问题,合作解决问题来达到我们相应的教育活动目的。同时解放教师,让教师在课堂上有更大的教育活动时间和空间,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动态。

三、悉心指导,大力组织操作

对于表格的制作,学生有着强烈的动手创作欲望,在教师讲解了制作的具体步骤后,就让学生动手操作练习,自己置身学生当中,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在操作练习中,组织学生互相交流。教师适时点拨明确制作表格的步骤,让学生掌握知识且清楚明了。

四、让学生采用多种方法

在制作表格时,教师以一种方法为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制作表格。如可以用绘图工具中的画表格,也可以利用表格工具栏绘制表格,还可以插入表格。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教态自然,亲切,课堂设计比较合理、得当,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节课是一堂成功的课,以下是我对这节课提出的建议:

1、教师在课堂中较为随意。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在巡视时老师想起什么没讲就补充讲,发现问题也顺着讲出来。这过程中,老师讲时学生忙于操作根本没有听进去。在上课时老师可以把一些重点或流程记在书上,或者在多数学生操作的差不多时让学生停下来,教师运用 多媒体演示学生中有的问题,让其他学生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改进的方法进行演示操作进行集中讲解。

2、教师的作品评价时用了过多的“嗯,好”、“很好”。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尽量不要使用好或很好这类词,因为你用好作评价时学生会认为你已说好了,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对学生作品请其他学生作出评价,然后再作评价,或对学生作品作出具体某一方面给予评价。

信息技术教学已从最初将计算机当作学习的对象,已经转化为将计算机当作收集、整理、辨析信息的工作,所以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不单是让学生仅仅掌握一些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还应是努力让学生通过我们的教学活动养成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的能力,提高信息素养,促进其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他们各项能力的综合发展。

《制作表格》评课稿 第2篇

一、教学目标内容

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一是使学生了解数据统计的一般过程,二是学会利用EXCEL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他没有盲从课本,而是创造性地处理教材,通过即时调查获得到班级上网情况调查数据,进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由于这些数据来自学生实际,所以这样精心设计的教学范例更符合学生实际,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过程

1、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符合教学内容实际,有很强的独创性,学生新鲜感强,课堂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虽然教学容量较大,但时间紧凑,分配合理,学生活动还是比较充分的。

2、刘超老师一开始用“xxxx年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引入新课,在调查报告时“通过我对…的了解,我觉得…”到“通过数据统计,我发现…”的转变,使学生意识到语言表达的严密性和数理统计的重要性,使学生的思维从感性转变为理性,从而帮助学生生成学习数理统计动机,这样的导入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性,

3、在介绍分类汇总时候,由于数据来源生动真实,与自已相关,学生兴趣很高,在评价自已的统计数据时,学生思维明显活跃,而且在分析过程中,不时传来其他同学的认同的笑声,教师对学生的分析也作了充分的肯定,师生之间交流充分,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与培养了师生感情。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刘超老师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任务驱动、学生引领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刘超老师通过现场即时采集数据,然后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把教学内容隐含在每个任务中,学生在老师引导下,通过完成一个个小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知识与技能,真正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建构知识、寓学于实践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里,充满兴趣地学习,突出在做中学的思想。

四、教学素养

刘超老师语言准确、生动形象,有启发性,教态自然,举止从容,显示出很好的课堂驾驭能力。

也谈Word表格制作 第3篇

1 制表顺序

没有哪一本书中会强调制表还要有一定的顺序, 认为不管采取何种方法, 先做什么, 后做什么, 只要最终结果做对就行。事实上这种观点欠妥。比如:表格框线的设置, 要求外框线用1.5磅单线, 表头行下线用双线表格内框线用0.75磅单细线, 其正确的顺序应是:先将表格所有框线设为0.75磅单线 (避免因个别单元格显示的是虚线, 而实际没有框线) 再将外框线设为1.5磅单粗线最后选中表头行, 将其下线设为双线。若是先将表头行下线设为双线, 再来做其它线条, 首先在选择上就出现了麻烦, 学生在制表过程中往往为了接下来的框线设置, 把原先设好的双线又改掉了, 只好再做一次表头下线。再比如:若先调整行高、列宽后输入文字, 因为不知道将来输入多少文字所以只能初步调整行高列宽, 或者是将行高列宽调到很大, 待文字输入完以后, 再作适当修改, 这样无的放矢的操作只能是浪费时间。

如果有一个好的制表顺序, 就会有条不紊的进行操作, 大大提高制表效率。

一般地, 在表格制作过程中, 应遵循以下顺序。

(1) 输入表格以外的文字。 (包括表格标题、副标题等) 。 (2) 插入表格。 (3) 合并或拆分相应的单元格。 (4) 输入文字。 (5) 调整文字格式。 (6) 调整行高和列宽。 (7) 框线和底纹设置。

说明:强调制表的顺序, 只是为了减少重复操作, 提高制表效率。以上只是制表的大体顺序, 在每一步骤里又可分为几小步进行, 同样也有一定的顺序性。如框线的设置:先设所有框线, 再作局部调整。

2 对比关系

这里所说的对比关系, 包括以下几点。

(1) 标题、表头、表格正文文字的字号比例。 (2) 表格长宽的比例。 (3) 框线的粗细比例。 (4) 其它对比关系。

(1) 字号比例:一般来说, 表格标题的字号最大, 表头字号其次, 表格正文字号最小, 副标题字号与表格正文字号相近, 需要突出显示的则用粗体。三个字号档次, 档与档之间相差1~2号。如标题用小二号, 表头就用三号或小三号, 表格正文用四号或小四号, 副标题用四号或小四。适当的字号, 让人感觉轻重适度, 主次分明。若标题、表头与表格正文字号悬殊太大, 会使人感到头重脚轻;反之, 会使人感到标题不醒目, 主次难分。

(2) 表格长宽比例:除了特殊需要 (将表格充满整个页面或行数太多) , 表格的长宽比例也很有考究。用于学生练习的表格, 多数是些小表, 为数不多的几行几列。长宽比例应近似黄金分割。应在1.5~2∶1之间, 比例太小, 把表格做成正方形或近似正方形, 或者比例太大, 表格做成了带状, 都有失偏颇, 不中看。

列数较多的表格, 可考虑横向打印 (点“文件”—“页面设置”—“纸型”—“横向”) 。

(3) 框线的粗细比例:内外框线的粗细悬殊不能太大, 外框线起表内表外的分隔作用, 适宜用一些粗的线条, 内框线是在表内起分隔作用, 适宜用细一些的线条, 内外框线的线号应相差2~3档。如外框线用1.5磅, 内框线则用0.75磅或0.5磅。内框线切忌太粗, 以免喧宾夺主, 将文字对比下去了;外框线也不宜做得和内框线一样粗, 失去分隔作用。

(4) 其它对比关系:字体的对比, 一个表格中字体也不能滥用, 2~4种即可, 标题和表头, 可选用两种不同的字体, 而表格正文则尽量用同一种字体。底纹颜色的对比, 有底纹的单元格要考虑前景与背景的颜色搭配、对比, 以免打印出来感到模糊不清, 选用适当的底纹可以使表格层次分明, 还会起到像框线一样的分隔作用。线型的对比, 一张表格中不能有太多的线型, 线型多了, 会让读者感到很花哨, 不知道是看你的线呢, 还是看其中的文字。表格中文字所表述的内容才是最重要的, 框线只是起辅助作用。

3 行高、列宽的调整

行高和列宽的调整, 是为了适应单元格中的文字空间, 许多书中都介绍了调整的方法:粗调、细调、精确调、平均分布, 还可以像Excel那样用鼠标对准框线双击, 使其自动适应文字, 不再赘述。这里主要讲就整个表格而言要经常用平均分布, 使得表格中具有相同或相似内容的行、列的格式相同, 这样表格就比较美观有序。如制作课程表表头两列适当调整列宽, 以能容下文字为宜, 而其它五列所显示的同样内容, 最好要用平均分布, 使这几列宽度相等;同样, 除表头行外, “第几节”几行都是填写课程名称的, 其各行高度也应相等。

4 框线的分隔作用

表格中的框线起分隔作用, 充分利用不同的线型线号可以有效的将表格从视觉上划分为几部分, 使得表格脉络清晰, 外框线比内框线粗, 以区分出表内表外, 表头行下线或表头列右线选用与内框线不同的线型, 可将表头与内容明显区分开。对于复杂的表格, 用框线将其划分为相关的几块, 其效果也是其它方法做不到的。

如做一张会计常用的转帐凭证表, 就可用四种框线, 就把表格区划成几部分, 用单粗线将文字叙述区与数字填写区分隔开;用三线将表格分为上下两部分;用双线分隔借贷双方, 显示其对应关系。另外, 在填写数字区用单粗线标出千位分隔, 以使填写数字时不错位。整个表格, 区块分明, 杂而不乱, 每条线都用得恰到好处。

5 结语

一张象样的表格, 应满足“美观大方、层次分明、主题突出、内容清晰”这四句要求。这是我在用Word制表的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体会。有不当之处, 还望同行批评指正。

摘要:按照一定的操作顺序, 才能高效的完成表格制作。制作一个美观实用的表格, 要处理好表中的各种对比关系, 合理调整行高列宽, 还要注意框线的分隔作用。

关键词:制表顺序,对比关系,调整行高列宽,框线的分隔

参考文献

[1]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委员会、计算机专业委员会编写.试题汇编 (操作员级) , 宇航出版社, 1998, 6.

AutoCAD制作表格探析 第4篇

新版AutoCAD提供了表格创建工具,并且可以在表格中插入注释,如文字或块。

一、创建表格样式

1.文字样式设置

AutoCAD默认的文字样式是“txt.shx”,字体可设定为gbcbig.shx大字体,字体高度为0。机械图样规定选用长仿宋体,则可将字体宽度比例设置为0.6667。

2.表格单元特性设置

A0、A1图幅的字体高度为5,A2、A3、A4图幅的字体高度为3.5。文字颜色和填充颜色可采用默认值,对齐方式一般为正中。

3.其他设置

(1)边框特性设置。设置栅格线宽或颜色时,先选择宽度值或颜色值,然后选择它们的适用范围。数据、列标题、标题的边框特性设置基本相同。

(2)表格方向和单元边距设置。从下向上读取的表格,标题行和列标题行位于表的底部,设置为“下”方向,插入表格时,插入点在左下角;反之,设置为“上”方向,插入点在左上角。单元边距用于设置字符到边框线之间的距离,一般采用默认值即可。

(3)页眉行和标题行设置。如果不想包含页眉行或标题行,则在列标题或标题选项卡中将“包含页眉行”或“包含标题行”选项中的对勾(√)勾掉。

二、创建表格

完成了表格样式的设置后,便可调用“表格”命令创建表格。

1.行和列的设置技巧

列宽表示宽度值,行高则是指用字符行数来确定的高度值,在单元垂直边距一定的情况下,除非减小字符高度,否则不能减小行高,其计算公式如下:

行高=字高×字符行数+单元垂直边距×2+字符行间距×(行数-1)

其中,字高为字符高度,是以英文大写字母高度为标准的,汉字、小写英文字母等高度值略有变化,填入字符后行高也有所变化;单元垂直边距为字符到上、下边框线的距离;字符行间距为字符行之间的距离,AutoCAD默认值为“字高/1.5”,当字符只有一行时,此值规定为0.5倍默认值,即“0.5×字高/1.5”;行数为在单元格里准备放置的字符行数。

行高为3×3以上的单元格,在填充文字前和填充文字后行高是不一样的,差距为“字符行间距×(行数-2)/2”。

2.列宽和行高的调整

(1)选中整个表格,在表格的栅格上显示一些控制表格的夹点,单击选中有关夹点,移动鼠标到某点或由鼠标指定调整方向,输入调整距离,再单击或回车完成调整。如果夹点位于外边框上,则各行或各列按相同的量进行调整;如果夹点在边框之内,则只能调整单列列宽。在输入调整距离之前,要用正交模式,否则会因倾斜影响调整距离。调整某列宽度时,若要维持表的总宽不变,在使用列夹点拉伸时按住Ctrl键即可。

(2)选中行或列所在的单元格,夹点的位置在被选中的单元格边界中间,选择夹点进行拉伸即可改变单元格所在行或列的大小。也可用鼠标指定拉伸方向,输入拉伸距离完成拉伸,但这种方式只能输入个位数。用单元格调整行或列时,不能保证总宽和总高的距离。

(3)在合并、均布、插入、删除单元格时采用右键快捷菜单命令完成,重复上一操作可用Ctrl+Y组合键完成。

表格调整完毕后,就要在单元格中输入相应的文字,按键盘上的Tab键确认并转入下一个单元格继续输入文字,或者按方向键选择单元格,输入内容。

三、在表格中使用公式

在表格中输入公式可以进行运算,其计算结果显示在表格单元中。

1.插入公式

选定表格单元后,可以从快捷菜单中插入公式。具体操作:选定单元格,单击右键调出快捷菜单,选择要计算的公式类型;选择要计算的单元格,确定后显示计算结果。在公式中,可以通过单元的列字母和行号引用单元,单元的范围由第一个单元和最后一个单元定义,并在它们之间加一个冒号。

也可以打开在位文字编辑器,然后在表格单元格中手动输入公式。公式必须以等号(=)开始。用于求和、求平均值和计数的公式将忽略空单元以及未解析为数值的单元。如果在算术表达式中的任何单元为空,或者包含非数字数据,则其他公式将显示错误(#)。

2.复制公式

在表格中将一个公式复制到其他单元时,其范围会随之更改,以反映新的位置。如果在复制和粘贴公式时不希望更改单元地址,就要在地址的列或行处添加一个美元符号($)。

3.编辑显示结果

通过公式计算出来的数值,在显示的时候带有底色,会影响观察和打印。因此,可以在输出前将表格分解,底色就消失了。

通过预定义表格样式,正确地使用表格编辑命令,可以方便快捷地创建准确的表格,轻松地修改表格及表格属性,给绘图带来极大的方便。

《表格数据加工》评课稿 第5篇

《表格数据加工》评课稿1

本节课教学目标具体明确,让学生学会使用电子表格的统计和图表功能制作出研究性学习中的图表,使用事实来说话,提高科学研究的严谨性。

从教材处理上来看,刘超老师对这部分教材体系和知识体系把握的比较准确,重点和难点把握的比较到位,将新授的知识联系实际生活,通过一份调查报告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带着问题去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刘超老师在上课开始的时候通过一份调查报告引入课题,通过让学生带着思考问题去看这份研究报告来调动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刘超老师从上课开始到11分钟左右将电子表格的基础操作知识点使用讲授法讲授给学生,避免了学生使用过多的时间在基本操作上为后面的重点操作留下足够的时间。刘超老师通过学生上台演示和教师板书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数据的输入问题还是比较好的方法。全体学生从14分钟才开始动手操作,通过电子表格画函数为后面制作图表作一个铺垫。但刘超老师在这里没有对学生的操作结果进行评价,这是本节课里不够严谨的地方。刘超老师从16分钟直接开始利用实际的案例研究,使用已经设计好的调查问卷获得现场学生的数据,通过利用这些现场的数据进行制作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在关注学科知识的同时强调与生活的联系。最后从32分钟开始本节课小结。对于小结这部分我觉得有以下值得商讨的地方:1、小结时间过长;2、而且小结中有不少内容(如相对引用和绝对引用)本节课上课过程中没有涉及到;3、小结的内容和顺序不够严谨,不少内容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无关。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的量偏大,从教学方法来看,刘超老师使用讲授法将一些次要的操作直接演示给学生看,从教学效果来看,本节课基本达到教学的预期目标,基本每个学生都完成了任务,但也是由于本节课内容的量偏大所以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少了。

《表格数据加工》评课稿2

听了刘老师的一节《表格数据加工》课,感触比较多。刘老师在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思想的`更新上,对教学内容的驾驭与处理上,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优化组合上,教学模式的研究探索上,均有一定程度的创新和突破,下面谈谈这节课的特点: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信息技术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刘老师用表格对青少年网络成瘾一段资料进行数据处理得出结论,并且用“我觉得”和“通过数据,我发现”进行比较,说明对数据处理的重要性,从而引出课题。这个例子不仅能很好地说明数据处理的重要性,更能让学生反思,体会网络成瘾症对青少年危害。

二、自主探究、协作学习

该教师在学生练习阶段突出了自主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

首先,选择的主题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如:使用问卷调查方式让学生自己选择然后作统计。

其次,给予学生个体选择的机会。可以在多个主题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如:教师画抛物线,学生可以自主画其他函数图象。

第三,采用分组协作式学习。使学生之间保持融洽的关系、相互合作的态度,共同完成作品。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协调的能力,培养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

三、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

刘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真正为学生营造一个建构知识、寓学于实践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里,充满兴趣愉快地进行学习,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

刘老师将插入图表、排序、分类汇总的教学融合到画函数图象、问卷调查结果统计“任务”中。

通过教师“展示任务”、“讲解演示”,激发和保持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老师提问学生得出结果的方式,使他们有成就感,更激发他们向更高目标前进。

四、值得探讨的问题:

1、时间有点紧迫,学生自主练习讨论时间有点短,气氛不是太活跃。

2、最后总结时也比较仓促如果与学生一起总结效果会更好些。

《表格数据加工》评课稿3

今天我们学习了刘超老师的《用事实说话—表格数据加工与数理统计》一课,使我收获颇多,下面我对这节课作一些简单的点评。

一、教学目标内容

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一是使学生了解数据统计的一般过程,二是学会利用EXCEL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他没有盲从课本,而是创造性地处理教材,通过即时调查获得到班级上网情况调查数据,进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由于这些数据来自学生实际,所以这样精心设计的教学范例更符合学生实际,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过程

1、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符合教学内容实际,有很强的独创性,学生新鲜感强,课堂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虽然教学容量较大,但时间紧凑,分配合理,学生活动还是比较充分的。

2、刘超老师一开始用“xxxx年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引入新课,在调查报告时“通过我对…的了解,我觉得…”到“通过数据统计,我发现…”的转变,使学生意识到语言表达的严密性和数理统计的重要性,使学生的思维从感性转变为理性,从而帮助学生生成学习数理统计动机,这样的导入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性,

3、在介绍分类汇总时候,由于数据来源生动真实,与自已相关,学生兴趣很高,在评价自已的统计数据时,学生思维明显活跃,而且在分析过程中,不时传来其他同学的认同的笑声,教师对学生的分析也作了充分的肯定,师生之间交流充分,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与培养了师生感情。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刘超老师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任务驱动、学生引领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刘超老师通过现场即时采集数据,然后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把教学内容隐含在每个任务中,学生在老师引导下,通过完成一个个小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知识与技能,真正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建构知识、寓学于实践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里,充满兴趣地学习,突出在做中学的思想。

四、教学素养

刘超老师语言准确、生动形象,有启发性,教态自然,举止从容,显示出很好的课堂驾驭能力。

《制作年历》的评课稿 第6篇

20xx年3月26日,我参加了飞云学区实践与综合应用专题教学研讨活动,共听了3节研讨课,感受颇深。说实在的,平时因为课时时间较紧,且这一领域的教学内容较难驾驭,更因为这些知识没有考查要求,就不够重视,课上得不够深入,或者说有些随意。学区安排以实践与综合应用为主体的活动,我个人认为很有现实意义。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是数学课程改革中新增加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性、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渠道。其主要价值就体现在:让课堂数学与生活数学走得更近,让那个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动起来学数学,促进学生各方面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研究意识,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下面就王海燕老师执教的《制作年历》一课谈些自己的想法:

王老师的《制作年历》一课,就充分体现了实践活动课的特点。比如她在导入新课部分,是让学生欣赏生活中常见的年历入手,在学生鉴赏的同时,引导学生回顾和整理了有关年月日的相关知识,为学生的合作制作年历作了必要的准备,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在引导学生标注特殊日的活动中,让学生知道了一些重大节假日,同时在学生说出个性化特殊日时,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已在悄无声息中完成了。在学生合作制作环节,王老师非常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学数学了,此间,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意识得以充分展示。在实践活动中,又进一步深化了年月日的知识,这便是实践活动课的精髓所在。说到自主性,王老师在学生作品展示交流评价环节中也有精彩的表现,学生优秀作品的评选有学生评委来担纲,在他们略显稚嫩而又真实的评价中,进一步沟通了学科间的联系。

总之,王老师在本节课的设计和教学中注重了知识间、学科间、知识与生活的沟通和联系,充分展现了实践活动课的特点。

上一篇:我的暑假生活小学作文400字下一篇:品三国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