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读后感

2024-05-11

创新思维读后感(精选8篇)

创新思维读后感 第1篇

《创新思维训练》读后感

在当今时代,创新已经成为鲜明的时代特征。创新的内涵十分丰富,但其本质的要求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明、有所创新、有所前进。创新在当今时代是十分重要、必要、迫切。那么,要如何科学创新呢?《创新思维训练》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着手,既考虑理论的系统性,更照顾到思维的训练性。笔者告诉我们,创新思维仅仅“读”是不够的,还需要“做”——用脑去想,动手去干。笔者还告诉我们怎么想怎么做的方法。总之,阅读本书受益匪浅。

一、成功经验也需不断创新

目前,我们在全国、全省的业务评比都比较靠前,我们在平时的工作实践中,靠着一个个宝贵的经验驶向成功的彼岸。然而,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再好的经验也会成为过去,如同高科技产品一样,今天可能是博览会上的高、精、尖,明天就可能成为博物馆里的“古董”,要想使经验之花常开不衰,就必需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总结、积累、创造。这里讲个小故事。从前,有个卖草帽的老爷爷,在路旁的一棵大树下睡着了,等他醒来时,发现身旁的草帽不见了,抬头一看,树上的每只猴子都头顶草帽,他听说猴子喜欢模仿人的动作,于是赶紧把头上的帽子扔在地上,果然猴子也学着他将草帽扔在地上。这个老爷爷回家后,把这件事告诉了孙子。有一次,孙子在树下打盹,草帽被猴子拿走了,孙子想到爷爷的方法,便如法炮制,奇怪的是,猴子并没有学着他做,反而捡起地上的草帽瞪着他,得意的说:“开什么玩笑,你以为只有你有爷爷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成功的经验也需要不断创新,否则就会成为今天失败的累赘。(读后感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不断涌现,我们的经验必须紧跟时代,不断创新。在这高科技突飞猛进,文明进步快捷,信息更新迅速的今天,稍一原地踏步,就会落伍。

二、破除创新思维枷锁

阻碍创新思维的因素有许多,书中主要介绍了内在的阻力即思维定势。书中介绍了权威、从众、唯经验、唯书本、非理性、自我中心等六种思维定势。笔者还告诉我们如何破除这些枷锁:弱化思维从众倾向、强化思维反潮流精神,应时刻想着真理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一致同意”并非好事,要有“光荣孤立”的心理准备,做到众人皆醉我独醒;权威枷锁有益处也有害处,但从创新思维的角度来说,权威定势又是要不得的,要创新,就不能被权威牵着鼻子走,要弱化权威定势,可以从“是不是本专业的权威”、“是不是本地域的权威”、“是不是当今最新的权威”、“是不是借助外部力量的权威”、“其言论是否与权威自身利益有关”五个项目对权威进行严格审查;经验在处理常见现象方面得心应手,但缺少经验、没有框架、敢想敢闯显然更容易成功。

三、扩展创新思维视角

因为每个人头脑中都有自己固化的思维模式,所以每一个人在观察和认识事物的时候都会有自己的盲点。创新思维所得到的结果应该尽量全面一些,考虑问题尽量周到一些,也就是要做到相对全面。有时候我们放开眼界,打破某一种片面性,就可以获得创新。在现实生活中,达到相对全面性的方法之一,就是把不同人的观点和思路结合起来,从中找出创新的幼芽。举一个日常工作的例子,2011年省物价局发文将低收入居民的价格补贴与城镇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相挂钩,地方已有方案的沿用已有方案。广州在省发文前,已将价格补贴与我们另行编制的低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挂钩。在编制两套指数的过程中,由于数据来源、编制方法不同,导致结果有差距。我的想法是既然广州以低收入指数来调整价格补贴,那么就不需要做技术调整(调整规格品,不是改数据)拉近两套指数的差距。但处领导认为站在省的角度,他是以基本生活指数来调整价格补贴的,难保哪一天他会至上而下地下硬性命令调整补贴,如果两套数据差距大,我们就会变得很被动。处领导想到的正是我认识的盲点,也说明我应更全面的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尽量多地增加头脑中的思维视角,学会从多种角度观察同一个问题。扩展思维视角的方法很多,书中介绍了六种,“肯定—否定—待定”法、“今日—往日—来日”法、“自我—非我—大我”法、“求同—求异—求合”法、“情感—理智—理想”法、“无序—有序—超序”法。经过这一系列的思维训练,可以增强改变视角的能力。

四、常用创新思维

目前统计调查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出现了很多新问题、新情况,没有现成的经验和固定的模式可以照搬照抄,需要我们统计调查工作者常用创新思维,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实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开拓统计调查工作的新局面。

创新思维读后感 第2篇

在设计一个网站前,必须考虑的是网页布局。书中强调要使文档(XHTML和内容)独立于外观(CSS和装饰图片),以确保需要修改样式时,只需修改一个CSS文件,而不是每一个页面。目前更前沿的做法是结构化组织CSS语言,使层叠样式表CSS更模块化,更便于修改页面设计。当我们访问一个新闻网站时,由于网速等各种原因使浏览器无法读取样式表时,网页的外观部分都不显示了,但更糟糕的是页面的内容也是混乱的。这种情况非常普遍,这也是文档没有完全独立于外观而造成的。

网页的外观中大量使用了图片,包括主背景图片、背景图片、页头背景图片等。但外观终究只是一些装饰,而内容才是网页的主角。书中不赞成使用图片作为网站标题、导航栏信息,以确保图片无法显示时内容的缺失。而网站设计者也应该对图片的大小、格式进行选择性使用。幻灯片弹出框在新闻网站上的使用越来越普遍,过大的图片显示速度慢,可能会让失去耐性的用户直接关掉这个页面,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关于图片的格式,书中重点介绍了GIF、PNG和JPG。GIF适用于色彩单一,有色块和文字组成的图案,JPG适用于色彩丰富、图片阶度大的图案。相同尺寸下,GIF(非动画)比JPG占用空间小,因此很适合作为LOGO的存储格式。PNG的透明色在网页设计中有很多优点:更高的压缩率;更高的颜色深度;基于Alpha通道的透明色;实现淡入、水印、遮挡、改变图表颜色等效果。但由于部分浏览器(尤其是广泛使用的IE6)不支持PNG的透明色,因此PNG格式图片在网页设计中的使用仍不普遍。

结构和外观都大致确定之后,就到网页的排版设计了。书中提到针对网页的网格设计、文字排版和“可伸缩”窗口布局。常用的比率有1:

2、2:

3、1:1.618(黄金分割比率)等,而FT中文网排版组合使用的就是典型的三分规则。在文字排版方面,对于单个纵栏,适合阅读的文本行宽度在45到75个字符之间(包括空白,常规大约66个字符)。文字排版技巧广泛应用与报纸的排版,也是不少报纸开始“瘦身”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可伸缩”布局的产生是由于互联网用户使用的显示器的分辨率不尽相同。以往的网页设计一般是基于800*600这个标准的,但现在大部分用户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的显示器。“可伸缩”布局是指在指定宽度范围内,页面可以随着浏览器扩展(或收缩)而扩展(或收缩),自动调整纵栏的宽度,也避免水平滚动条的出现。通过使用样式表“切换器”,自动激活相匹配的样式表,是页面宽度符合用户的显示器的分辨率。目前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移动设备访问网站,可以预见“可伸缩”布局将有更广泛的应用。

书中还提到了用户可控模块和无障碍滚动导航栏。用户可控模块是允许用户展开和收起模块、重新组织模块和重现定位模块。我认为QQ空间可以算是国内的典型例子了,可以允许用户自定义模块的排版。在无障碍阅读方面,包括了可更换的字体大小和背景颜色,滚动的导航栏等。现在很多新闻网站都有提供更换字体大小和背景颜色的功能了,比较典型的是FT。滚动导航栏反而比较少见,一般滚动的是分享到新浪微博、人人网、优酷网等的快捷按钮和让人厌烦的小广告。

创新作文创新思维 第3篇

一、培养学生的求异性思维能力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开始, 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就是要求学生用新角度、新观点去分析问题, 对问题提出独特的见解。

人们的思维往往自觉套上一个框框, 作文也是这样。启发求异思维, 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启发学生观察求异。要求学生平时观察事物时, 不要限于表象, 要多注意实质, 特别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性质特征;不要人云亦云, 要有独立见解。二是启发学生立意求异。学生作文, 如果不是审题错误, 则较常见的通病是立意不新。因此, 命题时应尽量启发学生求异心理, 为学生创造一种新的意境, 去想人之所未想, 发人之所未发。

如给这样的作文材料:有些人见别人比自己强, 成绩比自己好, 就产生嫉妒心, 人们往往称之为“红眼病”。“红眼病”一般被视为小人不义之表现, 违背了伦理。我要求学生反其意而用之, 写一篇《要有点“红眼病”》的反调文章, 打破常规思维, 以体现时代的竞争精神与拼搏精神。这一要求活跃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激发了写作兴趣, 点燃了智力火花, 使学生感到不但有道理可讲, 有话要说, 而且又不是老生常谈, 颇具新鲜感。

如对“荷花与污泥”这则作文材料, 一般人都赞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 可是偏偏有学生这样写道:“其实, 污泥更具有令人称颂的好品格。试想, 如果不是污泥勤勤恳恳地提供养料, 哪里会有美丽的荷花?尤其可贵的是, 污泥总是一声不响, 从不炫耀自己的功劳, 就这么默默无闻地奉献着, 即使千百年来背了个肮脏的恶名, 也无意争辩, 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啊!”这样的立意令人耳目一新。

王蒙说:“发现是一种创造, 不仅对于你作品的读者来说是一个新东西, 而且对于作者来说也是一个新东西。”教师能经常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学生写出的文章才能新颖奇特、不落俗套, 也就避免了作文的雷同与肤浅。

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 是指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从多方面寻找问题多个答案的思维方法。运用这种思维方式, 可以摆脱传统习惯的禁锢, 突破常规的束缚, 闯出新路子, 提出新颖独到的创见。因此, 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乃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要手段。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情境, 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认识事物, 在分析、比较中, 选择最佳方案, 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怎样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呢?一是运用多向思维, 开拓学生思路。对一个作文题, 教师应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 多角度立论, 深入发掘题目的含义, 从而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新方案。二是运用侧向思维, 引导学生的思维避开众人注目的正面, 从一般人不注意的侧面进行思考, 寻找突破口, 解决问题。

例如, 有这样一个材料:一个人满怀希望去摸奖, 他花了40元钱买了20张彩券, 一连刮了19张, 都没有中奖, 他失望了, 最后一张刮也没刮就扔了。一个过路人看见了, 拾起这张彩券, 刮开一看, 竟是头奖, 于是, 过路人获得了一辆小轿车。要求根据材料, 自选角度, 写一篇议论文。

这个材料可以从多个角度立意。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看到命题后, 要让大脑中每根神经、每个细胞都活跃起来, 在题目允许的广袤思想空间驰骋, 从而出现了一个又一个构思角度。学生通过自己探索, 同学之间经过讨论、比较, 得到与这个命题相关的多方面的立意, 然后选一个方面作文。

1. 坚持到底, 就是胜利。

2. 有心栽花花不开, 无心插柳柳成行。

3. 偶然当中有必然。

4. 要抢抓机遇, 自己去发现, 去争取, 去创造。

5. 要认真留心于每一事, 每一物。

6. 希望越大, 失望也越大, 凡事不可过分企求。

我认为, 发散的角度愈多, 说明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全面, 思维越灵活。对于有新意、有深度的看法, 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表扬, 从而激发全班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三、培养学生想象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化的源泉。”想象是创新的翅膀, 没有想象, 就没有创新, 善于创新, 就必须善于想象, 作文一旦失去了想象, 就会黯然失色, 缺乏生机;而丰富的想象, 能使文章生机盎然, 光彩夺目。因此, 写作教学中训练想象能力, 进行想象性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1.结合有关课文内容, 进行再造想象。课文是学生写作的范例, 充分利用课文资源, 结合课文内容, 让学生练习改写、续写、扩写等想象性作文, 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再造想象训练。

2.运用形象思维, 进行创造想象。我们不妨多让学生写一些《假如我是……》《我希望……》《新世纪畅想》之类的作文, 并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多看一些科幻方面的佳作, 让学生进行合理的假设、推测、联想、想象, 从而有所创造。

3.适当鼓励学生写一些文学作品, 如小小说、短剧等, 也是训练学生想象能力的有效方法。

4.故事新编, 是培养想象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 我们可以就神话传说、史书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节新编出一些故事。

总之, 教师要营造特定的情景, 通过精心启发, 让学生身临其境, 大胆想象, 以拓展其思路, 发挥其创造性。

四、培养、诱发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直觉是未经有意识的逻辑思维而直接获得某种知识的能力, 或者说是通过下意识活动而直接把握对象、领悟解决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它常常表现为对某一问题的“顿悟”, 或者表现为某种创造性的观念和思想突然来临。凯库勒写出苯分子式, 居里夫人发现镭和钋, 都是直觉思维的生动例子。

在写作方面, 直觉思维就表现为写作灵感。有些苦思冥想而不得的构思、立意、佳句, 往往会在不经意间突然迸发。抓住灵感, 就会文思泉涌, 妙笔生花。在文学史上, 此类事例不胜枚举。因此, 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培养灵感、捕捉灵感, 从而激发其创造欲望。

钱学森教授曾指出:“灵感是有的, 但是你得去追求它, 你不追求它, 它也绝不会主动找上门来。”从本质上说, 直觉思维是思维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 是在长期实际基础上认识所产生的质的飞跃。因此, 这种表面上看来突如其来的思维结晶, 其实是建立在长期的积累上的。因此, 灵感的培养离不开积累。

其一是生活的积累。必须指导学生观察事物, 积累材料, 存储信息。这样, 学生在写作的时候, 头脑里积累存储的材料信息, 就会像电影一样, 一幕幕浮现于眼前。“长期积累, 偶然得之”, 这是培养灵感的基本条件。

其二是知识的积累。必须引导学生多读书, 会读书, 读好书, 开辟第二课堂, 拓宽阅读视野。“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学生满腹诗文, 在写作时, 就会洋洋洒洒, 一挥而就;反之, 则捉襟见肘, 难以其炊。一脸苦恼, 何来灵感。我多年来一直坚持搜集学生优秀作品, 然后把学生的作品编辑成册, 展示给大家, 这是一条拓宽学生阅读面的可贵经验, 许多学生也确实从中产生了不少写作灵感。

灵感具有敏捷性、非逻辑性的显著特征, 所以需要及时捕捉, 否则就有可能稍纵即逝。在灵感性作文训练方面, 小小说、随笔、札记是非常值得提倡的训练方式。我们语文老师要抓住“随”的特征, 要求学生把看到的好词佳句“随时”摘抄下来, 把脑中闪现的思想火花“随时”形成文字。

马克思说:“科学的教育任务, 是教育学生去探索创新。”尤其是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已成为时代对教育的迫切呼唤, 国家发展对教育的强烈要求。从这一点说, 培养创新思维, 其意义就远非开拓写作思路、激发写作兴趣的问题了。在这种时代背景下, 我们语文老师就更需打破学生原有的思维定式, 去开掘学生的创造源泉, 引来学生的思维活水。只有这样, 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使学生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摘要:作文的创新需要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个性的集中体现, 将创新思维引入作文教学中, 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激发学生创新灵感。因此, 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不断创新, 才能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创新思维从发散思维启航 第4篇

【关键词】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特点

引言:创新是当前社会中各个行业中,关注度最高的焦点,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也需要进行创新,这个创新除了教学方面的创新,还要从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低年级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也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教学中,充分的利用学生自身的特点,发挥其想象力,对其发散思维进行培养,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

1.创新思维的核心发散思维的特点

从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进行分析,创新思维影响着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也影响着学生的智力发育,所以在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教学中,从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天性,在处理数学问题时,可以充分的引导学生发挥其想象力,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散思维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所以在低年级学生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发散思维入手进行培养,帮助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可以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培养,可以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帮助学生在处理数学问题时,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思路。对低年级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行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提高。发散思维作为创造思维的核心,具有以下这些特点:

第一,敏锐

在学生发散思维中,敏锐性主要是指学生对观察的事物的敏感度,可以将事物中不寻常、缺损等部分特征找出,可以根据自己的敏锐性,将问题解决。在低年级学生数学教学中,要对学生的敏锐性进行培养,让学生主动的发现数学问题,并利用自己的敏锐的观察力和思维,将遇到的数学问题解决。

第二,流畅

在创新思维中,发散思维有个流畅性的特点,在学生面对数学问题的时候,其发散思维将发挥其作用。发散思维的流畅性是在学生发散思维的过程中,其思维较为敏捷、迅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多种解决方法。也就是说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的时候,其思路是畅通的,思维是活跃、敏捷的。

第三,变通

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学会变通,也就是随机应变,也就是俗语中的“不一条道走到黑”。发散思维就具有随机应变的特性,在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变通能力,要让学生不受常规知识、解题方法的束缚和限制,要让学生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敢于大胆的构想,转变思路,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法。

创造思维的核心组成部分发散思维,其除了以上这些特征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特征,例如独创性、创新性等。发散思维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2.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在学生学习、成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提高数学解题能力,需要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分析,要从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入手。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有很多,要从多方面、多角度的活跃学生的发散思维,促进其创新能力的提升。

第一,在疑问中培养

小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喜欢问为什么,所以在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好奇心入手,在疑问中对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疑问点,让学生大胆的提出自己对学生问题的见解,学生针对数学教学中有疑问的地方,有不同的见解,学生的想象力、思维活跃度非常高,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会充分的发挥想象力,所以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可以从数学疑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第二,在变化中培养

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也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将数学问题,转变为学生生活中的问题,或者是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将数学问题中的主语等进行转变,使其接近学生的生活,通过与学生的生活贴近的问题分析,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第三,在想象中培养

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力丰富,这是学生发散思维培养中可以充分利用的,面对数学问题时,让学生发挥其想象,将其想象成自己喜爱的水果、饮料等问题,通过想象,将遇到的数学问题解决。想象力是发散思维培养中的关键因素,所以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需要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锻炼和提升。想象力促进发散思维能力等的培养,所以在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中,要从学生的特点、学习状态等入手,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3.小结

数学在生活和学习中有重要的作用,在低年级教学中,是学生必学的一门课程,学习数学知识,提高小学生的运算能力,掌握更多数学知识,帮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了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成长,提高其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永兵.活用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小学教学参考,2009(09):41

[2]张存山.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J].网络财富,2009(02):13-15

创新思维读后感 第5篇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这本书是林凡红的《如何培养孩子的数学创新思维》 在对课题的深入探索和研究后,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教学要真正出成效,首先,我们要改变教育观念。要把触角深入到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渗透创新思想。教育观念的改变带来的是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改变。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蕴含着无穷的创造因素,那么,我们该如何利用数学的学科优势实施创造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2012年10月,我所在的数学教研组申请了小课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有效方法的行动研究》。为了更好的进行小课题研究,我拜读了著名的旅美教学学家黄全愈先生的《素质教美国》、《培养智慧的孩子——天赋教育在美国》等书。还拜读了我国教育专家林凡红老师的《如何培养孩子的数学创新思维》……。受到了不少启发。一年来与全体教研组成员一起努力。通过探索培养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的规律和方法,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数学不仅仅是我们传统意上认为的是计算和应用公式。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信息的高速流通。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意识到:数学的实质是一种思维方式,学数学并不一定是目的,而是通过学数学来培养自己的能力。同时,通过学数学来理解世界、理解世间与之有关的各种现象。学习数学的目的是掌握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解释世间许多现象的工具,是训练思维能力的手段。同时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主体性、能动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因而十分强调学生主动性、能动性和创新性的发挥。

在对课题的深入探索和研究后,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教学要真正出成效,首先,我们要改变教育观念。要把触角深入到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渗透创新思想。教育观念的改变带来的是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改变。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蕴含着无穷的创造因素,那么,我们该如何利用数学的学科优势实施创造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构建创新思维培养的目标体系。

创新思维培养是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依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参照林凡红老师的《如何培养孩子的数学创新思维》将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培养目标体系分为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横向包括:思维意识、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三方面的内容;纵向分为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三个阶段。我们的课题主要是针对高年级学生的,所以,在本次课题研究中我们主要以横向的三个方面内容为研究重点。

1、思维意识方面,我认为,作为小学高年级的孩子,是否具有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对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充满好奇,愿意与老师同学讨论数学问题。特别是比较难的数学题。更愿意自己思考,而不是听老师讲解。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质疑精神。

2、逆向思维。

3、思维品质方面包括:思维的独立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思维方式包括:直觉思维、发散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在这里,我以《圆的面积》为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在知识能力方面: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灵活的计算,已知圆的半径、直径,求圆的面积。

(2)在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在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通过猜测、观察、对比、发现、尝试等数学方法,探索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培养学生迁移、分析、合作和创新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感受圆的面积的奥秘,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

有了具体的目标体系,教师就知道,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

二、探讨数学创新思维的学习模式

在过去的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高年级的课题组成员通过集体备课,同课异构。同一个知识点,尝试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试图来发现一些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和途径。通过努力,归纳了两个适合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

(一)发现法学习

“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步骤。”发现学习不是去接受现成的结论,而是通过自己的研究,探索得出结论。发现法学习就是通过老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提出各种猜想和疑问。然后让学生在小组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的思维过程,实现解决问题,发展思维能力的教学过程。

我把发现法学习归纳为创设情境、生成问题——提出猜想——小组合作,验证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解决问题——分层练习,创新应用。

以《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为例:整节课可以分成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发猜想

每个学生发一根吸管,要求学生将吸管任意剪成三段。然后老师提问:用线穿过三根吸管把它们首尾相连,猜猜会得到什么图形。

学生通常会回答是三角形。于是老师让学生同桌合作,试一试你手上的三根吸管首尾相连会围成什么图形。一些学生围成了三角形,而另一些同学则围不起来。这时老师可让围不起来的学生尝试解释原因。学生可能会说其中的一条太短或太长。

为了让学生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知识的初次建构比较顺利,教师创设的情境及支撑情境的数学信息至关重要,这里把一根吸管任意剪成三段,通过一次“围”激活了学生已有经验中解决问题的思维角度。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对学生所展示的几种数学信息,以及学生对自己的图形所作的解释,从而顺利的把问题推到三角形三边的长短具有某种关系,引发学生猜想:“三角形的两边和与第三边的存在某种关系”。

2、小组合作,验证问题

教师让学生置身于问题的情境后,通过小组成员的操作、思考、交流、讨论,逐步发现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获得了新的学习体验。为了让学生确定他们发现的知识经验,是不是该问题最终写照,可以对这个问题进行正向或逆向的验证。即是不是只要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就一定能围城三角形呢?比如三条边分别长4、5、10。让学生再动手、再验证。这一环节的功能是让学生从数学逻辑推理的角度主动地对知识加以调整和修正。澄清关于这个知识的疑问,以便形成正确的数学知识。逐渐完成知识的建构。从而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

3、拓展应用,深化建构。

出示三条边分别是3、4、5.让学生判断是否能围城三角形。让学生口述判断方法。教师提出每次都要加3次,是不是有点麻烦。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引发学生再一次的思考。知识建构过程的积累十分必要,但这不是知识的简单的叠加或量变,更需要对知识的深化、突破、超越。从而得到在判断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时候,只要两条短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就可以了。

4、沟通联系,内化提升。

教师提出:现在如果让我们再剪一次吸管,一定要围成三角形,第一刀要怎么剪,第二刀呢?本环节的目的不是剪的行为,而是突出剪的过程中思维的提升,通过与第一次无意识的剪的沟通和联系,重构了三角形三边关系与实际应用之间的本质联系,这样对三级形三边关系所反映的性质、规律以及其他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本节课,学生通过操作、感悟研究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应用及抽象概括能力。并且学生思维的三个横向维度都得到了培养。

发现法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会比后面介绍的自主探究式学习要明显的多,在上面的例子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的淋漓尽致,每一个环节情境和问题的设置,都离不开教师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独特的见解和诠释,是的学生的每一次探索和发现都很有价值。教师通过一种自然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把三角形三边关系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同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纠正和补充错误或片面的认识,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很多课题适合用发现法这样的模式进行教学。比如:《烙饼问题》、《积变化规律》、《植树问题》。《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

(二)、自主探究式学习

自主探索式教学是把问题作为教学出发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主动获取数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我认为发现法与自主探究都注重小组合作交流,但前者更倾向于教师有效的引导。而后者更注重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学习。

自主式探究学习可分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分析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实践应用、深化问题。比如在学生学习了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用转化的思想后,在日后的三角形、梯形、圆形等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中,就会自觉地利用这一思想去思考把这些图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的面积进行计算。这样的课就比较适合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比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师可以就长方体的表面积问题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怎样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探讨长方形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全班交流发现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一般规律和多种计算方法。并能应用发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探究学习”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的以探索和研究方式对待数学学习,主动获取数学知识,在自主是探究学习中,教师要把学生当作一个研究者、发现者。课堂上尽量不做提示或少做提示。让学生自由地思考、探究、操作、发现所学知识的一般规律。使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为学生提供一个积极思考和合作交流的空间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由于老师的提示少了,学生能从自己的思维习惯出发,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同意问题。所以在全班汇报交流时,学生之间的思维相互碰撞,智慧互相启迪,发现了长方体表面积的多种算法。达到不同思想深度的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目的。并从课堂上感受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以及灵活深刻的思维品质。

像《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等课都适合用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三、打破封闭的教学模式,拓展思维空间,创设开放的学习系统。一年来,我们主要研究了上述两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以及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这两种模式的不同功能。当然,还有一些课题,教师在同课异构的过程中,发现并没有一层不变的方案,教学者的立脚点不同,设计的方案侧重点也不同。另一方面,我们学校一个班中有几十个学生,学习也存在差异,怎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共同的教学活动中都获得发展呢?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设计中注意以下两点:

(1)、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尽可能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促使学生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教学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面积公式后,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小明的妈妈想用40米竹篱笆围一个养鸡场,怎样围养鸡场的面积最大?

(2)、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结合教材,设计这样形式的思维训练课:如2、4、6、7、10这五个数,哪一个数与众不同?学生从不同标准说出不同的答案。通过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获得多种解答方案,不仅活跃了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思考,而且使每位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

创新教育已经成为21世纪中国教育发展的主旋律。诚如我国教育的先驱者陶行之先生所说的:“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的创造理论的创造技术。”作为数学教师要积极投身到创新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中,深入探索创新教育的规律,让创新教育之花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林凡红:《如何培养孩子的数学创新思维》

2、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 《培养智慧的孩子——天赋教育在美国》

3、钟建林主编《小学数学名师名课——异构篇》

4、钟建林主编《小学数学名师名课——珍珠篇》

附录: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信息的高速流通。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意识到:数学的实质是一种思维方式,学数学并不一定是目的,而是通过学数学来培养自己的能力。同时,通过学数学来理解世界、理解世间与之有关的各种现象。学习数学的目的是掌握一种思维方式,是训练思维能力的手段。同时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主体性、能动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因而十分强调学生主动性、能动性和创新性的发挥。基于以上原因我们课题小组将课题订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有效方法的行动研究”研究的内容为:

1、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诱导和培养研究。

2、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如何渗透创新精神培养的研究。

关于创新思维的思维方式 第6篇

(1)内涵

灵感直觉思维活动本质上就是一种潜意识与显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贯通的理性思维认识的整体性创造过程。

灵感直觉思维作为高级复杂的创造性思维理性活动形式,它不是一种简单逻辑或非逻辑的单向思维运动,而是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相统一的理性思维整体过程。

(2)特点

A?突发性和模糊性

由于是没有在显意识领域单纯地遵循常规逻辑过程所形成,所以灵感直觉思维产生的程序、规则以及思维的要素与过程等都不是被自我意识能清晰地意识到的,而是模糊不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B?独创性

独创性是定义灵感思维的必要特征。不具有独创性,就不能叫灵感思维。

C?非自觉性

其他的思维活动,都是一种自觉的思维活动,灵感直觉思维的突出性,必然带来它的非自觉性。

D?思维灵活活动的意象性

在灵感直觉思维活动过程中,潜意识领域或显意识领域总伴有思维意象运动的存在。没有意象的暗示与启迪就没有思维的顿悟。

E?思维高度灵活的互补综合性

关于创新思维的思维方式 第7篇

(1)概念

形象思维是指以具体的形象或图像为思维内容的思维形态,是人的一种本能思维,人一出生就会无师自通地以形象思维方式考虑问题。

形象思维内在的逻辑机制是形象观念间的类属关系。抽象思维是以一般的属性表现着个别的事物,而形象思维则要通过独具个性的特殊形象来表现事物的本质。因此说,形象观念作为形象思维逻辑起点,其内涵就是蕴含在具体形象中的某类事物的本质。

(2)作用

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创新思维 第8篇

一、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常见的几种思维定势

1. 前概念定势。

学生在学习某生物学知识前, 总是存在着一些已经内化了的前概念, 它们总是先入为主, 使学生囿于成见, 对后面概念的学习产生干扰作用。例如, 在讲“果实”这一节时, 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一些自己认为是果实的不同果子上课时带来。学生带来的大多是水果类, 如梨、苹果、橘子等, 少数学生带来了花生、核桃、葵花籽, 甚至有的同学把胡萝卜也带来了。这说明学生日常生活中“果实”的概念是:凡是树上结的, 能够吃的 (不包括外果皮和里面的种子) 都叫果实, 显然这个“果实”的概念和生物学中“果实”的概念是有一定的差异的。在教学中如果不注意这一点的话, 就会影响正确的果实概念的建立。我通过让学生对比这两个概念的异同, 帮助他们克服了前概念造成的思维定势, 建立了正确的“果实”的概念。

2. 经验定势。

在讲“细菌”这一节时, 我问学生:“绝大多数细菌对人类是有害的吗?”大部分学生都回答:“是。”因为孩子们从小就被告诫:饭前便后要洗手, 不然的话, 手上的细菌就会进入肚子里“闹肚子”, 就会拉痢疾, 肚子痛;学生还知道, 许多动物和人得的病, 都是由细菌引起的, 由经验告诉他们细菌不是“好东西”, 甚至谈“菌”色变, 这就是“经验定势”的影响。我通过列举大量的实例, 向学生说明, 绝大多数细菌对我们人类是有益的, 纠正了学生的错误观点。

3. 习惯定势。

在学习有氧呼吸的时候, 有些学生容易把有氧呼吸的反应式:“C6H12O6+6O2→6CO2+6H2O+能量”写成“C6H12O6+6O2=6O2+6H2O+能量”, 这就是受化学中配平化学方程式的习惯定势的影响。教师一定要给学生讲清楚, 有氧呼吸反应式中为什么要用“→”而不用“=”来表示反应式两边的关系, 使学生以后在写有氧呼吸的反应式时能够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 不至于写错。

4. 权威定势。

很多人盲相信权威人物和书本, 认为权威人物所说的, 书上所讲的都是真理。例如, 中世纪的西欧, 天主教会垄断着文化思想, 《圣经》上所说的无人敢怀疑, 《圣经》上说“太阳都是纯法无瑕的”。有一位教士借助望远镜看到了太阳“黑子”, 便自言自语地说:“幸亏《圣经》上已有定论, 不然的话, 我就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了!”他宁肯相信《圣经》, 也不愿相信自己亲眼看到的事实, 这就是“权威定势”。

二、只有突破思维定势, 才能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在创造性过程中, “思维定势”严重阻碍着人们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成为创造性思维的“心智枷锁”。在科学发明史上, 有些人由于没能摆脱这个“心智枷锁”, 发明创造的机会从他们的眼皮底下溜走了。但却有许多有识之士, 他们不为旧的“框框”所束缚, 敢于向“定论”、向“权威”挑战, 终于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例如, 巴甫洛夫的学生道林斯基发现了一种特别的生理现象。他把一定浓度的盐酸放入动物的十二指肠里, 引起了大量的胰腺液体的分泌, 他认为这又是一种神经反射现象。道林斯基已经发现一个重大的科学问题, 可他没能重新思考, 只是按神经反射的老路子去认识, 结果走进了思维定势的“死胡同”。英国的裴利斯和施林根听说了这种现象, 当他们观测到胰腺分泌不是由于神经反射造成的时, 便跳出了神经反射的框框, 提出了“激素”的概念, 从而开辟了人体生理激素和体液调节的新领域。在科学史上, 每一次大的飞跃, 都是突破思维定势的结果:达尔文不怕非难, 敢于突破《圣经》的思想禁锢, 发表了《物种起源》, 终于从一个特创论者成为了进化论的奠基人;袁隆平突破了水稻是严格的自花传粉植物的传统观念, 通过多年的潜心研究, 最后终于用杂交的方法培育出优质高产的水稻新品种, 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等等。

由此可见, “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思想倦怠、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是造就不了天才和发明家的。但是不要认为创造能力是极少数人的天赋, 与多数人无缘, 这种观念将创造力神化了, 正如吉尔富特所说:“迄今人们所获得的最有意义的认识之一是, 创造力再也不必假设为仅限于少数, 它潜在地分布在人口中间。”只要放弃蝉蜕, 就能长出飞翔的翅膀;只要你敢于突破种种思维定势的束缚, 就能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三、突破思维定势,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 大胆质疑, 培养创新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就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勇于探索问题, 不要惧怕权威, 不要迷信书本和教师, 广开思路, 大胆尝试。例如, “植物激素调节”这一节, 教材对“水平放置的幼苗表现出背着地面向上弯曲生长的现象”解释为:由于重力的作用使生长素在近地面的一侧分布较多, 细胞分裂得快, 因此表现出负向地性生长的特性。因为刚刚讲过植物向光性运动的原因是由于单侧光照射使和生长素在背光的一侧分布较多。这时有个学生提出了疑问:“水平放置的幼苗同样受到来自上方的光源照射, 我认为幼苗背地面向上弯曲生长和植物向光性运动产生的原理一样都是由于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的结果。”一语刚出, 四座哗然, 有的学生说:“书上讲的岂能有错?”也有一部分学生赞同:“说的有道理!”我首先对提出问题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 并及时抓住这个时机,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我让他们开动脑筋, 自己设计出证明“植物幼苗背地面向上弯曲生长是重力, 还是单侧光造成的?”实验。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经过讨论, 最后得出结论:在无光照情况下, 植物茎背地生长是对重力发生的反应;在重力和光照同时存在时, 茎的背地生长是重力和单侧光共同作用的结果。

2. 让学生掌握创新思维方法,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生物学教学中, 要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 让学生逐步掌握创新思维的方法。如让学生学会系统思维 (由点到面的分析问题) 、辩证思维 (从整体考虑问题) 、逆向思维 (从反面分析问题) 、发散思想 (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直觉思维 (凭直觉产生思维的顿悟) , 等等。例如, 新课结束复习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归纳、整理、构理知识网络;解答习题时, 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 用不同的方法解析。如在推导亲本基因型时可用逆推法、原形启示法、隐性性状突破法、提取公因式法和直观推断验证法等。在教学中, 教师要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 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 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 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和流畅性,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上一篇:大材小用成语例句和解析下一篇:书法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