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规范范文

2024-07-05

进一步规范范文(精选8篇)

进一步规范 第1篇

关于加强员工日常行为规范通知

为了进一步加强公司内部管理,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就以下日常行为进行强调、规范:

一、员工正常工作时间为:上午9:00―12:00,下午13:30―17:30,5.5天工作制,需按时指纹打卡,每天四次,工作时间严禁串岗、非工作原因离岗、消极怠工等情况,罚款50元。

二、因公事外出不能打卡,第二天到人事助理处登记填写《补卡申请表》,由行政人事部统一办理补签卡。凡因个人原因忘刷、漏刷、请于第二天内由部门主管核签后交到人力资源部补签卡,否则取消当次考勤。若未填写《补卡申请表》则以旷工处理。

三、员工请假必须本人书面填写请假单,并按规定程序履行签字手续后方可视为有效请假,未按规定执行一律视为旷工。

四、工作时间内不准随意离开公司,因公需外出时,必须在前台填写外出登记表,经本部门领导签字批准后方能外出,违者按旷工处理。

五、中午休息时间,要保持办公区域的安静,不得大声喧哗、聚众打牌、下棋或进行其他娱乐活动,以免打扰他人休息,违者罚款50元。

六、工作时间内不准在办公室大声喧哗、嬉戏打闹、聚堆聊天、扰乱工作秩序,违者罚款50元,举报者奖励50元。

七、工作时间内不准使用电脑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如玩游戏、听音乐、上网聊天浏览与工作无关的网站等,违者罚款200元,举报者奖励100元,多人举报的上限不超200元。

八、不准违背公司领导的合理工作安排,不得冲撞领导,违者视情节轻重予以处理并处以50-100元的罚款,情节特别恶劣的,公司予以辞退。

九、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崇尚节约型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长时间离开办公室,应关闭电灯、空调、电脑、打印机、等耗能设备,办公用的环保纸由行政人部门每周定期回收。

在今后的工作中,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负责人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要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以上制度即日起开始执行,请大家严格律己,共同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与工作氛围,为企业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人事行政部在今后的工作中,将进行严格的巡查和考核,并以周为单位进行相关违规情况的实名通报,除了罚款外,会综合考虑员工的工作表现,并对员工的发展作出综合考评。

特此通知!

行政人事部

进一步规范 第2篇

为了进一步规范集体“三资”(资金、资产、资源)的管理工作,深入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农村腐败现象的发生,我镇已经基本上逐步建立起民主、公开、透明、科学的农村民主管理工作新机制,现就2012年以来的三资工作汇报如下:

坚持村务公开、镇“三资”监管服务中心按县规定将村级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情况进行公开,财务支出逐笔逐项一季度公开一次,资产、资源流转情况一季度公开一次;村级财务支出实行联签会审制度,资产、资源的承包租赁和工程项目建设实行招投标制度。农村“三资”管理必须按程序依法办事,严禁暗箱操作、个人说了算

坚持招投标管理:

1、农村集体资产承包和工程建设项目经营权的取得,采用公开招投标的方式。

2、招投标由镇“三资”监管服务中心、镇纪委和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实施。由村委委托镇招投标中心组织实施;

3、投标人报名:各投标人要按工程(或承包项目)总造价的10%缴纳投标保证金(招投标结束后返还),同时提供相关资质(身份)证书(证明)等有关原始证件,留复印件备案和存档。每个招标项目的招标单位不得少于3家。

4、存档:各村将合同书及有关资料(复印件)报镇“三资”监管服务中心备案,“三资”监管服务中心要及时做帐务处理。

坚持集体资金管理办法:

(一)收支预决算制度

1、年初,由“两委”会制定财务收支预算议案;

2、履行“四议两公开”程序,由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3、报镇“三资”监管服务中心备案;

4、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二)联签会审制度

经手人应先取得有效的原始作证,注明用途并签字,交村务监督委员会集体审核,由村务监督委员会签字(盖章),报经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负责人审批同意签字(盖章),由报账员向监管中心报帐。属于大额度资金支出,应先履行民主决策程序,报账员携带有关会议记录、协议、合同和《村级“三重一大”事项报告单》等材料,经中心主任签字后,随票据一同入帐。凡不符合程序的,“三资”代理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有权拒付。

(三)票据管理制度

各项收入,须使用统一的收款凭证,支出需有原始发票无发票的一律使用农财局自制的规范凭证。

坚持集体资产管理办法: 实行“二帐一簿”制度,镇“三资”监管服务中心建立固定资产明细帐、库存物资明细帐、低值易耗品登记簿,输入微机,实行动态管理。另外又建立一份纸质固定资产台账一季度变动一次。

管理“三资”工作是一项新的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同时我们也有一个认识的过程,才能不断完善“三资”管理办法。只有公开、公正、公平,按制度办事,才能给群众一个明白,进而还干部一个清白。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环境,为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财政所

进一步规范药品购进渠道 第3篇

关键词:药用制剂,购进渠道,质量控制

药品购进是整个药品流通的重点环节, 也是保证药品质量安全有效的关键环节。《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及《药品流通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已把加强和规范药品购进管理作为药品流通监管工作的中心内容[1,2,3,4,5]。笔者经过对行业基本情况的调研发现, 在药品购进渠道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规范。

1 目前药品购进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对其委托的销售人员管理混乱

(1) 有些企业对已盖有企业原印章的生产 (经营) 许可证和GMP (GSP) 证书等复印件、空白法人委托书等资料管理松懈, 交由销售人员随身携带、自行填写, 这使他人有机会假冒企业名义销售非法药品。给药品购进渠道带来安全隐患, 药品质量安全难以保证, 甚至为假劣药品进入合法渠道提供便利。 (2) 一人代理多家企业情况普遍, 现行《药品流通管理办法》取消了老办法中的“药品销售人员不得兼职其他企业进行药品购销活动”的制约, 有些药品销售人员为了利益, 同时代理多个厂商的药品, 甚至为了节约运输成本, 从中间环节倒货。这种行为既扰乱药品流通市场秩序也使药品质量安全受到威胁。 (3) 部分企业的药品销售人员不签订购销合同, 随身携带药品进行现货、现金交易, 甚至以通过合法销售渠道为掩护, 以更低的价格现货销售与合法渠道同批次的药品, 借合法渠道销售掩盖其违法行为。使药品的来源、储存、运输等关系到药品质量安全的要素无法保证。 (4) 药品销售人员租借药店柜台非法销售药品的现象时有发生, 自行聘用人员销售药品, 尤其是非法广告药品。有些人为隐蔽违法行为, 与药店发生少量的药品购销业务, 而大宗业务放在自己租借的柜台, 以逃避药监部门的监管。

1.2 药品销售人员以挂靠、走票形式经营药品现象普遍

所谓“挂靠”, 就是无证人员借有证企业名义, 利用其提供的便利条件从事药品经营活动。所谓“走票”, 就是无证人员只单纯借用有证企业的票据、证照。这就使其违法行为有了合法的外衣。以上两种情况都会出现药品物流与票据流、资金流不符的情况, 物流是由生产企业到购药单位, 而票据流则由供应商 (挂靠、走票公司) 到购药单位, 资金流又由购药单位到供应商再转到个人账户。这些药品销售人员往往在销售药品时不提供税票, 只提供送货单、出库单等, 在达到一定金额后由供应商 (挂靠、走票公司) 开税票、供购药单位入账, 在这个时间段里, 一旦药品销售人员与原挂靠、走票公司解约, 另选择一家挂靠、走票公司, 这时提供给购药单位的税票就是后一家挂靠、走票公司的, 药品的物流、票据流、资金流完全不符。这种行为极易使假劣药品从合法渠道流出, 药品质量安全得不到保证。

1.3 药品生产企业为了自身利益, 将药品销售给药品销售人员

部分药品生产企业为了多推销药品并规避风险, 将药品以低价销售给医药代表个人, 由其自行销售。药品销售人员以生产企业为掩护, 给予非法药品合法的外衣。这种承包方式隐蔽性强、危害大, 药品的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 极易造成药品质量安全问题。

2 上述问题存在原因的分析

2.1 药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部分企业管理松懈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 医药市场的开放, 一些企业经营面临困难。部分企业就在药品销售环节动点子, 通过大量聘用药品销售人员以期增加销量, 由于聘用标准低, 导致部分缺乏药学知识和药品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人员进入药品销售行业。企业因无力管理销售人员, 必然导致其销售过程管理混乱, 为一人代理多家企业和现货销售等非法活动提供了便利, 使非法药品流入了合法渠道。

2.2 部分企业药品购进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

部分企业负责人质量意识淡薄, 对质量管理机构缺少有力的支持, 使企业购进管理制度的执行与考核停留在做台账、应付检查上, 对药品购进没有制约, 无法起到预防把关的作用。

2.3 药品安全信用体系不完善, 诚信意识淡薄

我国现行药品管理法规中, 对失信没有有效的威慑作用。以致部分企业诚信意识淡薄, 挂靠、过票、租借柜台等违规行为泛滥, 药品流通市场充满安全隐患。

2.4 数据查询平台不完善, 资料合法性难以甄别

目前多数购药单位还是以书面材料来判断购进渠道和销售人员的合法性, 这些材料多为复印件, 而目前数据查询平台又不完善, 资料的真伪难以甄别。

3关于加强购进渠道管理的几点建议

3.1加快法律法规的修订进度, 以弥补现行药品购进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不足。同时,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购进药品行为。

3.2加强对药品流通各环节的监管, 严格审核备案药品销售人员的资质材料, 并加强对其日常监管, 严惩从事非法药品活动的销售人员。

3.3强化药品流通各方“企业是药品质量第一责任人”的意识, 明确涉药单位对其药品购销行为负责, 为以本企业名义从事药品购销行为的销售人员和办事机构承担法律责任。

3.4加快推进药品电子监管网络建设, 建立健全药品及生产、经营企业的数据库并及时更新。进一步完善药品电子监管网功能, 实现药监部门与企业间信息共享。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S].2000-04-30.

[2]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实施细则[S].2000-11-16.

[3]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流通管理办法[S].2007-01-31.

[4]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管理法[S].2001-02-28.

如何进一步规范经济责任审计 第4篇

一、科学制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规划

1.科学确定审计对象范围。根据被审计单位所在部门或单位的工作性质、经济活动规模、掌握资金量大小等方面,重点突出对五类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一是经济活动复杂、资金量大的重点部门和重点单位的领导干部;二是掌握重要经济决策权、执行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等关键岗位的领导干部;三是管理重点项目、分配及使用重点资金的部门、单位和岗位的领导干部;四是任职时间较长的领导干部;五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领导干部。

2.科学组织实施。根据《规定》要求,按照“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做好年度工作计划。根据审计对象范围,制定五年工作规划,包含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市直部门或单位主要领导。审计部门根据《规定》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协作配合和衔接各联系会议成员单位,明确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分工,统筹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安排。

二、确定审计工作重点

对县市(区)委书记,重点审计和评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制定重大经济决策、加强对有关经济活动管理和监督情况;对县市(区)长,在全面检查财政财务收支规模、结构和效益的基础上,重点审计和评价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以及财政、金融、耕地保护、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政策的执行情况及其效果,重大经济决策制定和执行,以及有关目标责任制完成等情况。特别是关注财政资金管理、地方政府性债务、社会保障资金、保障性住房等方面存在的重大风险隐患和问题;对市直部门、单位,在全面检查财政财务收支规模、结构和效益的基础上,重点审计和评价部门职责履行、重大经济决策制定和执行、有关经济政策执行及其效果,以及有关目标责任制完成等情况。

三、规范审计报告

根据两办《规定》,审计机关实施审计后,应当出具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审计报告的内容应包括:(1)审计依据;(2)实施审计的基本情况,包括审计起止时间、审计范围和内容、审计方法;(3)被审计领导干部的任职及其分工情况;(4)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主要业绩;(5)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和责任界定;(6)总体审计评价意见;(7)审计建议。应当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向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或者原任职单位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8)整改要求和补救途径。审计报告结尾部分,应当向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或者原任职单位明确提出整改要求和整改期限。

审计结果报告是在审计报告基础上精简、提炼而成,其实质内容应当与审计报告保持一致。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主要业绩、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应当高度概括,在不影响报告使用人阅读理解的情况下,问题产生的背景、过程和细节可以不作表述。责任界定仅表述为被审计领导干部对审计发现问题应当承担何种责任,界定责任的依据和理由可以不进行表述。定性依据及处理(处罚)依据、处理(处罚)意见可以不在审计结果报告中反映。

四、注重结果运用

经济责任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统一协调,纪委监察、组织人事、审计、财政等有关单位,根据各自的职能,在领导干部监督管理、选拔任用、表彰奖励、目标考核等工作中或作出组织处理、纪律处分等决定时,将审计结果作为重要依据。

1.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人事部门对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一般性问题,应根据审计结果的不同情况作出处理:(1)对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存在违纪违规问题,但不构成党纪政纪处分的领导干部,依照有关规定联合或单独采取诫勉谈话、限期整改、建议召开领导班子专题研究分析会议、情况通报等措施;(2)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归入干部廉政档案,作为考核干部廉政情况的依据之一;(3)必要时通报审计结果运用情况。

2.组织部门应把审计结果充分运用到干部管理工作中去:

(1)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评定为合格的,作为其提拔使用、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之一;(2)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评定为基本合格的,由组织部门向党委提出对其不得提拔重要或不安排在重要岗位或调整职务的建议,并对其进行诫勉谈话;(3)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评定为不合格的,有组织部门向党委提出对其免职的建议,已经离任并安排工作的,也可由组织部门向党委提出对其予以免职的建议。

五、加强审计整改督查

1.审计机关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实施结束后,应当针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及其所在单位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审计结果报告》和《审计处理决定》中,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并以书面形式送达被审计单位。被审计单位应该针对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和揭露的违法违规问题以书面形式向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审计整改情况,同时抄报纪委和组织部。

2.经济责任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定期组织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审计部门对被审计单位审计整改意见和建议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督查。听取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整改意见和建议的落实情况,检查责任人处理情况和会计账务处理到位情况,看领导班子对审计整改意见和建议的会议研究记录、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情况和审计整改效果。

3.经济责任领导小组应定期召开成员单位会议,听取经济责任审计整改督查情况汇报。对认真落实审计整改意见和建议,且富有成效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肯定;对整改不及时的单位和个人实行跟踪督办,促其整改落实到位;对不报送整改报告、推诿责任、屡查屡犯、庇护违法违规行为、无正当理由拒不接受整改的,经济责任领导小组将责成被审计单位,根据各自职能依法依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审计收费应进一步规范 第5篇

中国证监会去年首度要求在年报中披露支付会计师事务所报酬及聘任、解聘情况,该项要求的出台可以说恰逢其时。至4月30日,除以上市公告书的形式披露年报的情况,沪深两市1164家上市公司都按要求披露了所聘任会计师事务所名称,其中1147家上市公司或多或少披露了其支付会计师事务所报酬的情况。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此次披露情况的一些特点。

审计费用同比上升

如果按年度来划分,1147份年报当中共有1003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审计费用,支付总额达70567万元,每家上市公司平均支付70.356万元;另有521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审计费用,每家上市公司平均支付64.368万元。相比较而言,度上市公司平均支出的审计费用增长了9.30%。从年报和中报审计费用来看,所有年报当中仅有159家和138家上市公司明确披露了20年报、中报审计费,平均支付费用分别为39.23万元和25万元;有114家和38家上市公司明确披露了年报、中报审计费,平均支付费用分别为37.03万元和23.96万元。相比较而言,年年报与中报审计费用分别较上一年度增长了5.94%和4.34%。此外,共有566家上市公司对差旅费支付情况作出披露,其中173家上市公司明确表示不负责注会的差旅费,而393家上市公司则表示负责或部分负责差旅费,有的在费用中列支,有的则采取实报实销方式。

上市公司审计费用呈现出的增长态势有一定合理性,因为去年会计师事务所因为多家上市公司造假而承受着相当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会计师事务所纷纷提高了审计要求,以防范审计风险,而提高审计要求、严格审计程序的结果会导致收费水平的提高。

尽管从表面上看审计费用有所增长,但有的会计师事务所只是与上市公司达成约定报酬,属于“纸上财富”,通常要在下一年度才能兑现,如果审计报告不合上市公司的意,事务所能否及时足额收到报酬,却是另外一回事了。

国际所收费有所回落

2001年共有139家聘请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所支付报酬与上一年大致相当,但其中48家公布了20境外所审计费用,平均报酬达174.65万元,83家披露2001年国际所审计费用,平均报酬为162.91万元,较上一年度减少了6.72%。虽然国际所审计费用呈现出回落的态势,但与1002家上市公司2001年平均支付70.4万元的.报酬水平相比,国内所审计收费较国际所仍然有着巨大的差距。

值得注意的是,139家需要境外审计的上市公司支付报酬情况也是不均衡的,最多的如中石化,毕马威的收费高达5700万港元,而最少的如深基地B,香港罗宾咸永道收费只有13.5万港元。

另外,从这些年报我们可以看出,境外审计市场的竞争也趋于激烈,比如伊煤B股就因为在收费价格问题上与安达信谈不拢,便决定另聘他所。2001年共有21家上市公司改聘了境外审计机构,除了我们所熟知的国际“五大”所之外,还有一些境外所如德豪、浩华、香港正风、何吕麦、香港何锡麟、马施云以及摩斯伦等纷纷抢占这块市场,在深圳B股市场上尤为明显,客观上导致境外审计收费价格呈现下降之势。此外,一些境内所审计水平不断提高,并且以成员所的身份参与境外审计,也使境外审计费用不断下降。

目前收费缺乏标准

目前共有70家会计师事务所获得证券业务许可证,其中立信长江、大华和深圳鹏城这3家就占据了11.86%的市场份额,而业务量少的事务所如江苏苏亚金诚、浙江东方仅有一两家客户。业内人士认为,这种业务量的不均衡分布在未来有可能令注会行业产生两种格局:其一是垄断格局,即几家大型事务所占据绝大部分份额,这将导致行业收费趋于一个高而稳定的水平;其二是更加分散化格局,则有可能形成行业内价格战,事实上,现阶段事务所也存在压低收费或乱收费现象,并且通常与恶

关于进一步规范两基档案 第6篇

“两基”档案是国家评估验收的重要组成部分。前一段时间各站校在“两基”建档工作中下了功夫,大家吃了苦,做了不少工作,但“两基”档案资料离“全面、真实、细致、统一、规范”的要求还有不少距离,一些站校还存在很多问题,必须进一步规范。前面,我们就“两基”迎国检七个方面档案资料和“两基”基表填报作了解释和说明,下面我就进一步规范“两基”档案、“两基”基表填写和其他相关工作向大家作以说明,不妥之处,请各位指正。

一、关于进一步规范“两基”档案问题

(一)注意补充以下内容

前面培训中提到需要补充的内容希望大家能够重视,在下一阶段完善档案过程中补齐,我再强调以下几点:

1.A-2-2-8之后,补充法制教育活动记录、心理健康教育情况记录(计划、情况调查、分析、心理咨询等)、德育课题研究资料(课题、研究过程、成果、德育论文、获奖证书复印件等)、家长学校资料(组织、制度、计划、教案、活动记录、总结等)。

2.F-5中应有公开课、优质课、观摩课、活动记录及教案(不要重复);F-4之后或在合适的编号之下补充学生体质健康登记表和统计表,体育测试成绩表,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成长手册单独封存);要补充校报、校刊样本、特长生获奖情况及小发明、小创

造获奖情况。

3.其他能反映学校质量特色的资料档案。

4.另存档案要在档案目录中注明。

5.补充档案资料补充在合适的目录之下,一般不在中间增加编号。

(二)重视处理好以下关系

1.处理好基础表册各其他表册之间的关系。基础表册(1)0—18周岁人口表册,(2)在校学生表册,(3)异动学生表册。

2.处理好各类表册与年报表的关系。各类数据的计算要准确无误,绝对数指标要准确到个位,相对数指标统一要求保留一位小数。处理好总数与其中数之间的关系。这方面反映出的问题,最典型的是各率中总比率与其中数比率之间的矛盾。处理好乡镇汇总数与各学校数据之间的关系。

3.处理好数据与时间的关系。许多数据是动态的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在报表或材料中反映时要注明时间界限,以表明是某一阶段或某一时期的数据。如学生数、课桌凳数、教学仪器和设备的数量等。还有的数据是以一学年为一个时段,在这一学年中必须以学年初报表数据为准。如入学率、巩固率、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的比例等反映普及程度的许多数据。

4.处理好表册与佐证材料的关系。填报表册的同时要收集整理好每年入学凭证(入学通知书,动员返校通知书,高中招生文件),异动凭证(转学证、休学证、复学证、职校分流注册证明等),免学、缓学凭证,以及其它证明材料、证件存根、报到册、成绩册、各种补助发放册等佐证材料。

5.处理好乡镇档案与学校档案的关系。“两基”档案建设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凡辖区内学龄人口相关资料、相关数据,不论在什么地方上学的,在其所在学校建档的基础上,所属乡镇都要统一整理建档。《民勤县两基迎国检建档工作手册》中,乡镇和学校档案资料为同一目录,建档时可结合实际,有所侧重。如A-2学校管理类资料中,学校档案资料相对较多,乡镇较少,在实际操作中,如果某一方面不需要建档,可以不建,但目录编号不能断码。这方面,乡镇、学校可根据实际,适当进行调整。乡镇无从建档,普及程度档案资料中,乡镇档案重点是0-18周岁人口(各年龄段)统计表册,重点完成入学率、完成率等数据统计,学校重点是在校学生统计表册,重点完成辍学率、毕业率等数据统计。这一点,小范在前面的培训中已经作了明确,希望大家注意。

(三)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

1.乡镇(辅导站)、学校要有档案室(柜),要有专人负责管理,档案柜内档案装盒、编目标签等摆放整齐,所有档案排列要有序,整齐、美观、实用,便于查阅、利用。要编制档案总目录和卷内文件目录,便于检索和查阅(要有检索工具)。

2.“两基”国检需要准备三个学的“两基”档案,即2008/2009、2009/2010、2010/2011三个学(填报学年初教育

统计报表数据)。2007以前的“两基”档案,应保持原貌予以保存,不得遗失,以保证“两基”档案的连续性。

3.对现有档案,应尽量保留原始面貌,数据填写要真实准确,不能前后矛盾。做到“一要就有、一看就懂,一查就实,一核就准”。

二、关于“两基”基表填报问题

1.08-09、09-

10、10-11学年根据年报填写;11-12学据实填写,如果不能和年报对接,要说明原因,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8月3日8:30以前报电子表,下午下班前报纸质表,加盖公章。

三、关于城乡学校之间的协调问题

城区小学、初中要将秋季招收到你们学校的各乡镇起始年级学生电子花名册(含姓名、性别、年龄、户籍所在地、父母姓名等信息)于8月2日下午6时前发“两基”办邮箱,各站校同时注意接收“两基”办整合后的相关名册,并认真进行核实。大坝、三雷、苏武辅导站小学一年级学生入学学生还要和教育股联系获取名册。

城区学校负责学籍的老师还应注意:

1.家底要清。全校各年级学生毕业于哪个学校,来自哪个学校,户籍在哪个乡镇、哪个县区,要掌握清楚,要配合乡镇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读情况调查,根据实际情况,出具必要的证明材料。

2.态度要好。从今天开始,各站校可能因属地户籍学生在城区上学问题而麻烦大家,请大家能给予积极配合支持。我们将向各站校提供大家和各校教导主任、校长的电话号码,以便各站校联系,回去之后,要向学校领导汇报这件事。

3.信息要实。凡提供的信息必须经过认真核对,提供虚假信息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四、关于“两基”工作进展情况的填表要求

五、关于站校建档过程中存在疑问的答复

六、几点想法

1.勤学习。学文件、通知、手册,明确、知晓必要的“两基”知识、概念。

2.多交流。和周边站校交流,取长补短,相互促进。

3.常汇报。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让站校领导解决,但不能放着、拖着。

4.善思考。所选资料档案要能够反映学校工作实际,彰显特色、亮点。

5.敢创新。档案建设要突出特色、彰显亮点,就必须有所创新,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进一步规范“三公”消费的思考 第7篇

“三公消费”通常意义上是指公车消费、公款吃喝和公费出国(境)三种公务消费行为。巨额的“三公消费”不仅仅给国家的财政带来巨大负担,其衍生的腐败和不正之风已经严重损害党和政府形象,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但是只要有政府存在,就会有“三公”消费,它涉及每一级政府机构和每一个政府部门,以及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三公”消费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广为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公务消费中的过度消费、奢侈浪费和假公济私、以权谋私等问题,人民群众是无法接受的,由此产生的不满和意见,近年来在社会上已经变得越来越强烈。但我国关于“三公”消费的法律法规很不完善;规范“三公”消费法规制度建设已经是势在必行。

一、“三公”消费中问题出现原因。

(一)“三公”消费中出现种种现象的原因。其根本在于政府支配的公共权力过大,消费不公开不透明,缺少必要的监督,公共权力私有化等。

(二)消费的不透明造成公私不分。由于公务消费本身的特征就决定了公务消费和非公务消费之间的模糊性,且消费长期不公开、不透明,合理正常的、假公济私的、铺张浪费的和贪污腐败的都往里面装,导致公务消费多半不明不白,是一笔糊涂账。别有用心的人也正是利用这一点,假公济私,公私不分,使得公务消费成为了一个既没有风险又方便的腐败途径。

(三)相关制度的禁令无法落实。造成“三公消费”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制度执行的不到位。我们有公车管理的制度,也有公务接待的制度和学习培训、出差出国等方面的规定。但是,由于这些制度规定都是就事论事,头疼医头、脚痛医脚,未能从源头治理,不敢触动既得利益集团,没有从体制机制上得到真正改变。今天有人反映吃喝风太盛,就发一个规范公务接待宴请的通知;明天公款旅游积渐成习,于是又出台禁止公款旅游的规定。对于违反规定的,在处罚的力度上失之于宽、失之于软。长此以往,文件、规定越发越多,就成了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表面文章。

(四)预算的“缺陷”使得超支有机可乘。长期以来实行的预算体制,使得预算支出的用途与计划或活动的结果没有关系,部分项目的追加资金较多,弹性空间大;加上在资金分配中,往往是“会闹的孩子多吃奶”,致使部分单位和部门领导在工作中不计成本,消费无度。预算外资金虽然实行了“收支两条线”管理,但仍有一些单位违反规定私设小金库,使得领导干部的非正常支出有了列支渠道。

(五)利益的不均衡助长了过度消费。在公务消费行为中,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

既是行政体制改革的执行者,又是行政体制改革的直接对象,自然也有自己的利益偏好和利益需求。由于部门之间、地方政府之间利益分配的极大不均衡,大量补贴游离于工资之外,造成收入的不公平,刺激了追求公务消费最大化来“补偿”的错误心理和行为。一些领导干部甚至在公务消费上互相攀比,“别人能吃,我就不能吃?”“我一不贪污,二不受贿,吃点喝点算什么。”这种错误思想和攀比心理导致“三公消费”居高不下。

(六)信息不对称造成监督的不到位。由于公务消费往往有其合理合法的一面,消费的主体大多又是领导干部和掌握一定权利的公职人员,使得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难以暴露,容易形成“上级监督不到、同级监督不了、内部监督难落实,社会监督不现实”的局面,出现监督的死角,以致当中的腐败行为处于隐形状态,无法得到及时的监督和查纠。

二、规范领导干部职务“三公”消费的思考

职务“三公”消费是指为保证领导干部履行工作职责、完成工作任务,而为其

提供和报销的费用。职务消费问题,是当前经济生活中的一个敏感话题、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个焦点问题,同时也是党风廉政建设中的一个难点问题。在此,笔者就如何更好规范领导干部职务行为谈几点的看法。

(一)、强化教育,打牢思想基础。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行为。从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反腐败斗争的实践经验看,要切实规范领导干部的职务消费,力求达到科学化、合理化、节约化。

1.要加强领导干部的形势教育。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清党和国家反腐败斗争的坚强决心和反腐败斗争的严峻形势。深刻认识规范自身职务消费是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勤廉从政的时代要求,是建设高效廉洁政府、节约型机关的迫切需要,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源头治腐、惩治腐败的重要突破点。切实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形势教育,切实从思想认识上打牢基础。

2.要坚持不懈地对领导干部进行党的宗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警示教育,增强他们实践科学发展观和“执政为民”的自觉性。通过学习教育,让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通过学习教育,使他们明白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在行使权利中必须时刻牢记党宗旨,不负重望。

3.要加大宣传力度。要大张旗鼓的深入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规范职务消费的各项具体内容、法律依据;要大张旗鼓的宣传在规范职务消费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廉洁党员干部,力争用身边的典型教育身边的人。

(二)、创新机制,促进消费规范。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是规范各级领导干部职务消费的有效手段,创新是规范各级领导干部职务消费行为的灵魂。笔者认为,要在改革领导干部职务消费管理制度、出台精细化管理方案、推行常态化管理模式和将领导干部职务消费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范畴中,不断深化对领导干部职务消费行为的规范。

1.要改革领导干部职务消费管理制度。要将领导干部职务消费按照消费主体和使用范围,划分为个人职务消费和公共职务消费两大类,确定初步的职务消费标准,实行记账式管理;

2.要逐步加大个人职务消费比例,减少公共职务消费比例,对部分职务消费项目实行货币结算;最后,对职务消费项目全部实行货币结算,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职务消费货币化管理办法。

3.要出台领导干部职务消费精细化管理方案,方案力求客观、实际而便于操作,同时要考虑相同地区、相同职级干部消费基数的统一性,不同经济条件、不同工作部门职务消费的特殊性,物价的变化、干部的业绩、群众的意愿以外,还要考虑将领导职务消费货币化的多少与公务人员的绩效挂钩,不搞一刀切。在实际的运用中,要进一步扩大领导干部务职务消费实行的范围,对那些担任一定职务和职责的非领导干部也应纳入职务消费货币化管理范畴。

4.要推行常态化管理。要推行领导干部职务消费台帐管理制度,台帐由单位纪检部门负责管理,对单位每一位领导干部的每一笔消费一一进行详细登记,每月汇总后进行一次研讨分析,促进领导干部职务消费规范。

5.要将领导干部职务消费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范畴,把考核结果与领导干部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挂钩,以此刺激领导干部切实规范自己的消费行为,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做出更大贡献。

(三)、科学监督,做到防微杜渐。科学的监督是规范领导干部职务消费的关键。科学的监督有利于规范领导干部的行为,有利于促进领导干部依法依规办事和廉洁自律,有利于保护领导干部,使他们少犯或不犯错误。对于职务消费这样老百姓关心的事情,我们要增强主动监督意识,健全监督体系,强化事前、事中监督,把监督的关口前移,做到党内监督与法律监督、群众监督、舆情监督相结合,形成监督合力。

1.要建立财政和审计监督机制,财政部门要加强对领导干部消费的资金和票据的管理审核,杜绝盲目消费、超标消费和不合理消费。

2.要建立职务消费公示制度,建议领导干部的消费情况定期向党委会、大代会汇报,接受人大代表、社会各界及群众的评议;同时定期公示职务消费情况,听取有关部门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避免“暗箱操作”。

3.要加大查处力度。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对职务消费货币化规范管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和纠正。对假借职务消费,搞铺张浪费、以权谋私的人和事,要

进行严肃查处。对于仅靠本级纪检监察部门的力量,难以查处和解决的问题,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向上级纪检监察机关报告,以切实维护法规制度的严肃性,巩固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工作成果。

三、转变思路,事前制度规范。

以往我们对“三公”消费相关制度的理解有偏差,把重点放在了事后处理上。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就像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我们讲监管制度时开始更多强调事前监管一样,对于“三公”消费,主要靠事前的制度规范,尽最大可能使不允许发生的“三公”消费不发生,这既可以减少纳税人的损失,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又可以避免领导干部违规违纪。

那么,事前制度主要是什么制度呢?是我们既熟知又陌生的公共财政制度。提出建立公共财政制度已经多年,不少人对公共财政制度这个词组已经耳熟,但何谓公共财政制度,它的要义、原则是什么?绝大部分公务员和领导干部又是陌生的。因此,要组织学习,使这项制度在公务员和领导干部中深入人心,并尽快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财政制度,约束公款支出的范围和额度,同时将支出情况透明化。当然,解决“三公”消费还需其他的制度配套,例如现金管理制度,各项支出标准和审批制度,以及违规惩戒制度等。在中国目前的条件下,还需设立公务人员接受礼金、礼品和吃请的制度。在主干制度和配套制度一并作用下,“三公”消费将有章可循。

(一)推广使用公务卡结算。公务消费可以通过专门的公务银行卡进行结算。通过公务卡,不仅可以直接查询到每一笔公务消费的明细,有效杜绝虚假发票报销的情况。同时,公务卡结算既不需要财务人员从银行提取和保管现金,也不需要公务人员提前借款,既方便工作人员用款,也减轻单位财务人员的工作量。

(二)实行公务消费行为阳光公示。将公务消费置于阳光下,是最好的“防腐”措施。要公开政府的行政成本,尤其是老百姓普遍关注的公车使用、公务接待、出国(境)学习考察等支出情况,应以详细的类别列出,使政府官员公务行为置身于社会的监督之下,从而达到有效规范公务消费的目的。

(三)增强预算的约束作用。要结合部门预算将消费支出具体到项目和人,不准超越,不以人废也不以人存。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花钱必须严格按照预算支出,没有预算,一分钱也不能花。预算必须公开、透明,必须接受立法机构和公众的监督,真正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现代预算制度。

(四)积极探索公务消费货币化改革。按照政府的运作模式和市场经济规律,探讨公务消费货币化改革,尽可能的将差旅费、公务用车、公务接待等费用以货币形式出现,并按照公务、职务需要,严格规定消费范围、消费限额。

(五)加大惩戒力度。强化相关公务消费行为规定的执行力,将他们列入绩效考核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予以坚决查处,并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六)明确“三公消费”的法律责任。我国刑法目前并未明确规定国家公务员的“挥霍浪费罪”,如果针对“三公消费”问题立法,明确公款消费的法律责任,不论对于反腐倡廉建设还是我国的法治建设,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通过立法手段把违纪现象升级为违法犯罪,意味着文件的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这既会对公款消费主体造成压力,也为公众对“三公消费”进行监督提供了法律支持。建议国家主法机构把整治公款消费列入立法计划,尽快明确公款消费的法律责任,使治理“三公消费”有法可依。

如何进一步规范档案管理工作 第8篇

一、增强服务意识, 争取领导支持

对于任何工作来说, 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得到领导的支持。具体到档案管理工作来说, 单位领导对于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将直接决定管理层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态度, 从而会在档案管理工作发展进程方面产生潜在的影响。因此, 要加大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宣传, 增进同事和领导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之所以很多人不重视档案管理工作主要原因就在于很多人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理解和认识仅仅停留在档案管理工作的表面, 并不了解档案管理工作背后的意义。所以说档案管理人员要加大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宣传, 具体措施可以是经常性地主动把有关材料呈送给领导, 尽量选取与单位工作和领导手头工作相关的材料, 便于领导查阅后能够从中得到启示, 这样更能引起领导的重视。

二、明确归档重点, 做好收集归档

要因地制宜, 根据各个单位的特点, 明确制订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和收集重点, 利用信息时代的高科技把有价值的文件收集齐全, 并加以科学整理, 最终达到档案管理的规范化。一是健全体制, 提供必要的保障。结合单位自身的管理体制、组织机构的设置、档案材料的形成规律建立一个纵横交织的管理信息体系。专职档案管理人员应与各部门信息员经常联系, 加强对平时收集工作的检查和指导, 做到随时收集和定期收集相结合, 尽可能防止和减少文件资料的流失。二是建立制度, 确保收集齐全。档案的收集是指档案管理人员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 通过接收和征集的方式将本单位内部各个部门、个人及分散在社会上的档案收集到本单位, 藏入综合档案的过程。在具体档案收集工作上, 档案的收集是建立在归档制度上, 通过规定明确归档范围、归档要求和归档时间, 保证档案收集工作的顺利开展。文件材料的收集工作除了建立健全文件资料的收集归档制度、取得领导重视、各部门配合外, 更重要的是档案管理人员要爱岗敬业, 尽职尽责。档案管理人员应根据档案材料来源广、范围大的特点, 主动上门收集。阶段工作结束或年度工作完结, 档案管理人员应主动上门将所形成的文件材料收集归档, 对大量分散的档案材料进行加工、分析鉴别、归档集中, 从中找出规律性的材料和数据。同时应加强宣传, 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多种场合适时宣传档案知识和档案法规, 增强全员的档案管理意识, 使其自觉地配合好文件材料的收集和归档工作, 以有利于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创新工作思维, 活化开发利用

档案保管的目的是为了开发利用, 因此, 档案工作者要不断完善开发利用工作制度和查找工具, 更好地开展好开发利用工作, 以为社会各方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一是档案管理工作者要努力练好基本功, 熟悉业务。在电子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 档案管理者要掌握相应的计算机知识, 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 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整理、保管档案, 防止档案的破损、褪色、霉变和散失, 以为档案利用工作打好基础, 提供保障。二是积极主动提供服务, 改变以往被动服务的局面。档案管理人员要从思想上树立高度的服务观念, 充分发挥助手作用, 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提供远程服务, 利用电子技术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的优势, 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三是加强编研工作, 对档案信息进行深度开发。要搞好档案编研工作就要主动了解社会需要及素材状况, 采取征编结合的方法, 通过对档案的分析研究, 按照一定的主体对档案存在的大量信息进行筛选、归纳、综合、摘编并印成各种档案参考资料, 从而使档案信息资源更准确、更系统、更精练。

四、加大培训力度, 强化人员素质

上一篇:经典广告语集合下一篇:安全事故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