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对联谈范文

2024-06-05

励志对联谈范文(精选9篇)

励志对联谈 第1篇

励志对联谈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注释】纨绔:细绢做的裤子,泛指富家子弟穿的华美衣着。借指富家子弟。

【内容简析】这是一副许多人耳熟能详的.砺志联,对联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论证了这样一个人生哲理,即逆境出人才。英才总是被重重的磨难所造就,而追求浮华的富家子弟很难成长为真正的人才。

【对仗简析】“自古”对“从来”这种对仗常见于古人的联中,属于工对,

“雄才”为偏正结构,“纨绔”是连绵词,“磨难”是并列结构, “伟男”是偏正结构,但整体上都是名词相对。古人在极少数的时候讲究一种交错相对的技法,以此联为例,若以“雄才”对“伟男”,“纨绔”对“磨难”,便觉更为工整。

【声调简析】此联用了“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的格式,虽不是格律诗的标准句式,但仍属对仗工整。

励志对联谈 第2篇

2. 行舟每喜风高处,养气长参水静时

3. 创业唯艰守节俭,守成不易戒奢华

4. 利人时出平情语,修己常存改过心

5. 金温玉粹瞻人品,秋月春云见性情

6. 受欺貌誉宁知己,获益讥弹赖雅人

7. 养成大拙方为巧,学到如愚即是贤

8. 修身岂为名传世,作事唯思利及人

9. 品若梅花香在骨,人如秋水玉为神

10.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

11. 莫对青山谈世事,休将文字占时名

12. 须披胸臆亲诤友,莫让殷勤翳明眸

13. 效梅傲雪休傲友,学竹虚心莫虚情

14. 悦心不厌无名画,养性唯收有用书

15. 高位尚须闻过友,美名不废等身书

16. 事到盛时须警省,境当逆处且从容

17. 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18. 能受苦方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

19. 诚意待人终有得,平心应世自无争

励志对联谈 第3篇

对联, 雅称楹联或楹贴, 俗称对子。《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写在纸上、布上, 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1]它言简意深, 对仗工整, 平仄协调, 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 对联艺术是汉字文化的独特产物, 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瑰宝。

一、从对联的名称起源探究汉字与对联的关系

对称及平衡, 是先民美学观念中最为突出的一点。从已发现的距今约六千年的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来观察, 这些符号成左右对称的, 几乎占了此时已出现的刻画符号的半数。在文字创造方面, 同样显示着这一审美观念。汉字, 每一个字, 不管是独体字 (如:一、十等) 还是合体字 (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组合而成的, 如:江、弼等字) , 不管左右、上下、内外结构, 笔画相差多大, 基本上都保持着对称、平衡。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 也成了我国几千年文化中的突出特点。

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 这种审美观念便表现为对偶句。对偶句是以对偶的修辞手法所造的句子。对偶这一修辞手段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并运用的修辞手段。对偶不只是简单的字面、词义相配成偶, 还要求分量相当, 不能畸轻畸重。翻开先秦著作, 几乎随手都可以找到不少例子。如《弹歌》“断竹, 续竹, 飞土, 逐肉”, 便是二言的, 各成对偶, 也都各自分量相当, 而保持对称和平衡。传说这是黄帝时 (公元前21世纪之前) 的作品。又如《论语》中“多闻阙疑, 慎言其余, 则寡尤;多闻阙殆, 慎行其余, 则寡悔。[2]”《诗经》中“谁谓雀无角, 何以穿我屋?谁谓汝无家, 何以速我狱?[3]”这些语句, 都是前后成对偶的。由此可见, 先秦时期的口头或书面文学, 不管韵文、散文, 都很自觉地运用着对偶句。当然, 那时的对偶, 常常是顺其自然的, 在形式上不是有意雕琢的。自从沈约等人提出“四声八病”的主张之后, 诗歌有了格律要求, 而且越来越严密, 越来越精细。到了唐代, 格律诗已经发展到了极致。在格律诗中的对偶句, 用上了“对仗”一词。对仗是移用朝廷仪制的专有名词。它不仅要求对偶句整齐、严谨、相称, 而且必须拱卫一个中心。它们两两相对, 彼此依存。因此, 这种称为对仗的对偶句便被称为“联”。诗中的对偶句虽然称“联”, 但不能称为“对联”。而从诗中独立出来的一种崭新的文学形式——对子, 倒得到了对联这一名称。对联这个专有名词出现得较晚。开始时, 常用“对子”, 后又出现了联语这个名称, 或在联前加上一个定语, 如春联、楹联等。直到明代万历年间, 沈德符写了一本《野获编》, 其中一则说:“张江陵 (居正) 盛时, 有送对联者”, 这才算为对联这一文学形式真正定了名。

至于对联的应用, 这与我国民间习俗有关。我国古代过年时在门两边要悬挂桃符。所谓桃符, 是画着降鬼大神“神荼”“郁垒”像的一寸多宽、七八寸长的桃木板。后来桃符简化, 只写上“神荼”“郁垒”名字, 或画上符, 或写上吉利的话, 这在《淮南子》一书中已有记载。我国最早的一副对联就是写在桃符上的。据《宋史·西蜀孟氏》记载:“每岁余, 命学士为词, 题桃符, 置寝门左右。学士辛寅逊撰词, 昶以其非工, 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对联之所以源于五代, 是因为它是从律诗中的对仗演化出来的, 这自然要有一个过程, 它只能在律诗成熟以后才会产生。我们知道律诗是有严格的格律要求的, 律诗的对仗在用词、声调等方面比一般的对偶句有更高的要求, 比如: (1) 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2) 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一般不能重复。对联既是从对仗演化而来的, 当然基本上应遵守这些规则。因而, 除了声调有平仄之分的汉字, 别的文字是无法达到这样的要求的。

二、从汉字的多维度视角剖析汉字与对联的关系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它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构成的方块形符号, 所以汉字一般也叫“方块字”。我们知道, 汉字具有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特征, 即每一个汉字都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少数异体字和多音字的存在、字体的繁简等, 并不影响在具体语言环境下每个汉字形音义的相对独立性。鲁迅先生曾概括汉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 一也;音美以感耳, 二也;形美以感目, 三也。”[4]汉字的这些特点, 就是对联得以产生、并以旺盛生命力存在于中华民族文学园地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 汉字是方块字, 只有方块字才有可能产生对联这种文学形式

汉字是表意文字, 字形呈独立的方块形状, 不仅便于横向排列, 也便于逐字顺次纵向排列。这特点恰好适用于悬挂、张贴在楹柱或门框以供欣赏。而每一个汉字的相互对立, 又能并不困难地造成上下两句字数相等, 空间上长短一致。因此, 在只能横向排列的表音文字系统中, 是不可能产生对联的, 尽管他们也有用成双成对的句子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现象。

汉字笔画多少、结构繁简, 相去悬殊。从笔画看, 最少的只有一笔 (“一”和“乙”) ;笔画多的, 可达四十余笔。从结构看, 最简单是独体字;在合体字中, 有些字是由六七个部件组合而成的。但不管笔画多少, 结构繁简, 无论是手写或是刻写出来的汉字, 都是每个字占有面积基本相同的一个方块, 在书写成联后, 都能整整齐齐, 两两相对, 左右对称;即使横向排列, 也丝毫不影响与竖行排列相同的特点。横行书写的对联, 早在两百多年前就已经出现, 如清代乾隆时, 大规模修建清漪园 (后慈禧挪用海军经费重建, 改名为颐和园) , 其中宝云阁前牌坊上的“暮霭朝岚常自写, 侧峰横岭尽来参”, 便是横排的。横排竖排都能整整齐齐两两相对, 这是和汉字是方块的特点有密切关系的。对联便是在汉字方块字这一特点的基础上发展的。

(二) 汉字一字多音、多字一音的特点为对联多种形式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音节是听觉感觉可以区分清楚的语音的基本单位。一个汉字代表一个音节, 一个语素基本上也是一个音节, 因此汉字和语素是相对应的, 用汉字记录汉语语素非常适合;在视觉上是字字相对, 诉诸听觉时, 也仍是一一相对。不管视觉、听觉都保持匀称相对的特点。经过长期的发展, 双音词和多音词在增加, 但单音词仍然占有多数, 其中有些合音词的语素也作为单音词而存在。双音词、三音词等运用到对联中, 由于与之相对的即便不是双音词、三音词, 也总是力求用中间不停顿的两个字或三个字与之相对, 所以朗读起来时, 音节同样一一相对。这也极有利于联语的撰制, 尤其是对句活动的开展。汉字有大量的多义词、多音词、同义词、同音词以及反义词等。用之于对联的创作, 尽管难度增加, 但是它也同时增加联语和对句创作的趣味性, 丰富了对联的表现手法, 当然也有利于对联的发展。

1.叠字联就是充分利用汉字字音特点的一个典范。叠字联是把对联中的同一个字或几个字重叠起来使用, 以增强对联声律的节奏感, 造成“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语言音乐美;同时还能利用同形汉字的不同音义变化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 深化对联的主题。叠字联常常通过叠字这种特殊的语言文字形式来引起读者的注意, 加深读者的印象。例如, 西湖天下庭园有这样一副著名的叠字联, “水水山山, 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 时时好好奇奇”。这是一副叠字联, 声调抑扬起伏, 语音清脆悦耳, 全联生动活泼, 很好地表达了热情讴歌祖国大好河山的主题。

叠字联巧妙运用汉字语音特点, 不仅使人们读起来琅琅上口, 节奏感强, 同时也增加了对联的趣味性。

2.在对联的创作过程中, 有一部分作品是利用汉字中存在很多同音、同义字词的特点, 来加工润色对联, 这样就产生了双关联。有时一字一语就可以双关两方面的事物, 字面上既可以这样理解, 而字的深层涵义或字的谐音又可以那样理解, 而通常后者是双关联的主题所在。双关联具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语言含蓄美。

(1) 谐音双关联

清朝初年, 明末才子金圣叹因冒犯皇帝, 受“抗粮哭庙”案牵连而被朝廷处以极刑。相传临行之前, 他与儿子诀别时曾说这样一副谐音双关联:“莲子心中苦, 梨儿腹内酸”, “莲”谐“怜”“梨”谐“离”。字面上是讲“莲子”“梨儿”, 然而字面之下所隐含的真正涵义却是:金圣叹看到儿子悲切恸哭之状深感可怜, 而自己即将离别儿子, 心中亦感到酸楚难忍。这副生死诀别对, 出神入化, 字字珠玑, 一语双关, 对仗严谨, 可谓撼人心魄。

(2) 寓意双关联

流传在明末清初的对联“清风满地难容我, 明月何时再照人”, 上联“清”暗喻清朝统治, 下联“明”暗指已经灭亡了的明朝。这副对联, 表面上是在借景抒情, 抒发自己的心情, 而实质是明朝的遗老遗少对昔日明朝统治的怀念。

谐音寓意在对联中被人们发挥得淋漓尽致。有的用于言表志向;有的用来传递感情;有的可能是为了避其不可……但不管其中的目的是什么, 玄机只有一个:把巨大的秘密或想要表达的感情智慧地掩饰在简单的文字背后, 只有足够细心或深谙行文机缘的人, 才可一一明了。

(三) 汉字独特的造字法, 使对联具有形象美

对联有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又一特点, 是它利用汉字字形特点强调视觉效应。汉字结构严谨, 字形含蓄而美观, 容易使人产生联想。汉字构造有六书之说,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而象形、指事、会意, 都具形象性, 很多字是根据汉民族的思维习惯对客观事物的描摹;形声字也是以象形、指事、会意为基础。从流传至今的对联中, 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妙对, 是利用汉字的形体特点匠心独运的。

1.在创作对联时, 汉字同偏旁形声字的使用, 可以造成很独特的视觉效果。旧时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马车, 有一马车店贴出一副切合该店性质的商业广告联, 很是有趣:迎送远近通达道, 进退迟速逍遥遊。全联使用“辶”偏旁, 似乎向人们展示着通衢大道旅途顺畅。这样的视觉效果, 也只有汉字能够达到。

2.汉字造字法的会意、形声两种造字法使汉字有着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合体字, 合体字的多数可分可合, 分开以后, 各部位仍能保持一字一音的特点, 这就为一些联语和对句的创作提供特有的机会, 使联语和对句更具特色。例如, “氷冷酒, 一点两点三点;丁香花, 百头千头萬头”, 这是利用汉字有偏旁的特点对成的名对。这一对句的绝妙之处在于它准确地利用汉字特点, 上下联都用了析字法。“氷冷酒”三字的左边正好挨次是一点、两点、三点, 又以这三字为主语, 引出下半句。下联以“丁香花”作为主语。丁上一横与百字同, 香字先写出千字, 萬字与花同为草头, 引出下句, 以对出句。在创作对联的过程中, 巧妙地运用汉字造字的特点, 创作出活泼生动的奇联妙句, 同时也增强了对联的表现力。

(四) 汉字声调的巧用, 使对联具有节奏感、音乐美

对联和律诗一样, 都是要讲究节奏的, 而平仄同节奏又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平仄, 就是把汉字因发音高低、升降而形成的四种声调分为平仄两类。“平”指声调平直, 没有起伏变化;“仄”意思是不平, 指声调有起伏变化。

汉字读音很复杂, 地区有差异, 古今有变化, 同一个字, 南有南腔, 北有北调。尽管如此, 我们还是可以把汉字声调概括为平仄两类。古代把四声划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简称平、上、去、入。现代汉语的普通话, 则把四声划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简称阴、阳、上、去。古汉语的四声, “平”就是平声, “仄”就是上、去、入三声;现代汉语的四声, 阴平和阳平属“平”, 上声和去声属“仄”。

对联创作中平仄的运用要遵从相间相反的原则, 即同一联句中平仄交替使用, 上联和下联相应的字平仄相互对立。一副对联, 如果平仄交替、对立做得好, 就能构成节奏与旋律, 造成声调的跌宕与和谐, 形成一种音乐美, 给人一种舒畅的享受。

例如厦门鼓浪屿日光岩的对联:

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这副对联严格遵守平仄规律, 加之回文修辞格的使用, 使得这副对联琅琅上口, 悦耳动听。

同时, 平仄的使用又是具有其灵活性的。一副对联, 内容相关, 在个别字的运用上平仄不对立也是允许的, 否则就会束缚、破坏联语的内容, 弄巧成拙。在联语中有所谓的“一三五不论, 二四六分明”的要求, 即联中奇数字的平仄不影响整句音调的流畅, 可以灵活;而偶数字却是决定音调的关键字眼, 不能马虎。至于末尾一个字, 无论是几言对, 平仄都必须分明。上联最后一字用仄声, 下联最后一字用平声 (最好用阴平) , 这样听起来才悦耳。

总之, 凡是符合平仄要求创作出来的好对联, 读起来无不波澜起伏、悦耳动听, 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对联产生一千多年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民生活日益丰富, 对联的用途也更加广泛, 由原先只用于年节祈福, 逐步扩大为写景状物、抒情言志、告诫劝勉, 以至政治斗争的工具, 反映了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又由于它贴近生活、实用性强, 又能美化环境、烘托气氛, 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之一。除少数长联外, 一般对联只要求用有限的汉字, 来表现丰富的内涵, 这就要求文字极其凝练准确, 鲜明生动。所以对联用极富表现力的汉字来表达, 二者相得益彰, 各尽其美。仿佛用黄金铸罗汉, 以美玉雕观音, 形质俱佳。

总之, 对联是汉民族独有的内容与形式兼美的文学样式, 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之瑰宝。

摘要:汉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 它兼有象形、表音、表意功能, 简单优美, 内涵丰富。而对联这一文学形式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只有通过汉字才能得到完美的体现。因此, 对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族传统文学形式, 是汉字文化的集中体现。汉字本身的博大精深, 使得对联内蕴深厚;汉字声调的多样, 给对联增添了节奏感;汉字独特的造字法在对联创作中的巧妙运用, 又大大增强了对联的表现力和趣味性。

关键词:汉字,对联,艺术,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苍舒.中国对联艺术[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0.

[2]汉字学[M].刘志成主编.成都:天地出版社, 2001.

浅谈对联试题的解答 第4篇

一、要具备必要的对联知识

对联,俗称对子,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是汉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一般由上联、下联和横额组成。上下联是对联的主体,有合璧之妙。从内容和应用场合来看,对联可分为春联、楹联、婚联、挽联、寿联、行业联、宅第联、治学联、处世联等。

对联,顾名思义,形式相“对”,内容相“联”。具体说来,对联必须具备以下要求: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二要平仄相合,音韵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就是下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性相对。 一般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此联词性相对较严。

四要词组结构相同,句法一致。并列对并列,动宾对动宾,偏正对偏正,主谓对主谓,上下联词组依次为:主谓、偏正、动宾结构。句法一致,即指上下联停顿一样,又指所用修辞手法相同。

五是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依据内容,对联又分正对,反对,串对三类。正对(同类对、并列式)就是上下联内容基本相同,它们各说一方面,互为关联补充。反对,是上下文内容对立,一联讲正面,一联讲反面,内容形成对比。串对,也叫流水对、走马对,上下联意思相承,紧密衔接,联贯而下,有一气呵成之感。

对联又分为“宽对”和“工对”。符合上述要求的基本属于“工对”,只要有一点不符合的,都称为“宽对”。现在有些对联不拘平仄,不强求对仗(部分对仗即可),写法灵活自然,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强大生命力。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做法是竖写竖贴,自右而左,不能颠倒,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晴相互补充的作用。

二、要储备一些优秀的对联

要想答好对联试题,必须储备一些对联,这样既能开阔思路、增进知识,又能陶冶情操、提高思想认识。

三、要懂得拟写对联的一些方法

(一)联想法

联想能力是人类思维活动最重要的能力。因为对联就是由两组互为关联的内容组合而成的,因此可以说“联想法”是拟写对联最重要的方法。联想一般有三种类型:

相似联想:指性质或特点相同或相似的事物之间的联想。

相对联想:指性质或特点相对或相反的事物之间的联想。

相关联想:指性质或特点具有相关性的事物之间的联想。

采用何种联想方法,应根据情况而定。

(二)化用法

化用法是指灵活运用前人名句或成语典故来创作对联的方法。

如学生教室中常见“学海无涯勤可渡,书山万仭志可攀”,它是宽对,意在突出“勤”和“志”,此就是化用名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薄松龄联巧妙化用了“破釜沉舟”“卧薪尝胆”等俗语典故,铸成千古名联。

如要给“激扬文字妙笔著华章”拟上联,“激扬文字”会想到上句“指点江山”,“华章”又会想到“蓝图”,由此上联可为“指点江山巧手绘蓝图”。

高考励志对联7字对联 第5篇

2. 和乃不流有定节,敏而好学无常师

3.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4. 欲论古今兴废事,须平自己是非心

5.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6.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7. 水惟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极天

8. 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是我师

9. 才高自觉风云阔,情重反疑华岳轻

10. 才拙自知能事少,礼疏常觉慢人多

11. 心头有德前程远,眼底无私后路宽

12. 心有尺规行不乱,意存忠厚气堪平

13. 与世不言人所短,临文广集众之长

14. 反观自己难全是,细论人家未尽非

15. 无情未必真豪杰,有度方为大丈夫

16. 世本无先觉之验,人贵有自知之明

17. 不因果报方行善,岂为功名始读书

18. 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

19. 乐善不言因果报,养心有取老庄书

高三冲刺励志对联 第6篇

2、十年寒窗苦读效三皇五帝逐群雄,一朝金榜题名成八斗奇才傲天下

3、舞风翔鸾旌歌闹处处迎新,披星戴月紫竹宁岁岁登高

4、点点心血勤育英才厚泽九州,滴滴汗水勇赴学海逐鹿中原

5、闻鸡起舞成就拼搏劲旅师,天道酬勤再现辉煌王者风

6、群雄逐鹿鹿死谁手尚待一朝试锋芒,万木争春春在何处但将今夕放眼量

7、十年苦读一朝决胜负换来笑逐颜开,数载艰辛六月定乾坤赢得似锦前程

8、自强不息怀壮志以长行,厚德载物携梦想而抚凌

9、送报晓金鸡看今年硕果飘香迎佳绩,迎吉祥犬吠待明朝笑傲高考创辉煌

10、梅花香自苦寒来,熬头喜在汗水中

11、六十同窗同甘共苦拼搏从此时,十二春秋风雨兼程成败在今年

12、怀揣大学美梦迎接新年号角,彰显青春活力挥洒苦涩汗水

13、辞乙酉难忘闻鸡起舞,迎丙戌仍需刺股悬梁

14、胆性卓然骨硬志坚不留乌江之憾,风华正茂豪气冲天应建定鼎之功

班级励志对联荟萃 第7篇

下联:数载人生在其中。

上联:书到用时方恨少;

下联:学富五车不为多。

上联:书山有路勤为径;

下联:学海无涯苦作舟。

上联:送报晓金鸡看今年硕果飘香迎佳绩;

下联:迎吉祥犬吠待明朝笑傲高考创辉煌。

上联:送祝福不忘感谢恩师;

下联:庆元旦牢记备战高考。

上联:天赋诗句在山水;

下联:人持风骨见笔墨。

上联:舞风翔鸾旌歌闹处处迎新;

下联:披星戴月紫竹宁岁岁登高。

上联:向名校进军百炼成钢唱出青春无悔;

下联:圆人生梦想半载奋斗笑吟三年等待。

上联:效苏秦之刺股折桂还需苦战

下联:学陶侃之惜时付出必有回报

上联:胸万卷风雷动;

下联:无端直奔笔下来。

上联:学贵独得轻独享

下联:行成于思毁于随

上联:难也易也苦也乐也人人奋勇精神健;

下联:强者弱者进者退者日日攻坚斗志高。

上联:努力拼搏,今朝汗洒书本;

下联:冲刺飞跃,明日笑映容颜。

上联:庖丁解牛久练而技进乎道;

下联:荀子劝学博学则青出于蓝。

上联:群雄逐鹿鹿死谁手尚待一朝试锋芒;

下联:万木争春春在何处但将今夕放眼量。

上联: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上联:尚流云致远;

下联:须奋翮高飞。

上联:十年磨剑三日锋;

下联:几度看花一山月。

上联:天资聪颖慧根尚在;

下联:生性懒惰才智枉存。

上联:头悬梁,锥刺骨,巾帼挥毫书奇志;

下联:三更火,五更鸡,须眉仗笔写华章。

上联:为自我为将来谁言辛苦;

下联:比学业比收获莫做逃兵。

上联:闻鸡起舞成就拼搏劲旅师;

谈旅游对联的艺术鉴赏 第8篇

风景名胜、名人故居、名人陵墓、历史遗迹等处的旅游对联如何鉴赏?在艺术上, 判断一副旅游对联水平的高下, 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看是否犯“合掌”和“对开”

对联对仗易犯的错误有两类。

1. 对开

对开又叫无情对, 羊角对, 是指上联与下联在内容上毫无内在联系, 风马牛不相干, 但字面又严格构成对仗的。在无情对中, 构成上下联的两个句子, 在思想内容上, 一句在东, 一句在西;一句在天上, 一句在地下, 而仅在形式上对得工工整整。如有人以北京过去的一个亭名“陶然亭”为下联, 去对晚清名臣“张之洞”姓名的对联[1]66即是。张之洞是人, 陶然亭是物, 出句与对句的内容并无任何瓜葛, 是典型的无情对。如又有人为赞美菜市场的繁荣兴旺而题联:“江边多红柳, 集上满青蔬。”其上联与菜市场的繁荣与否, 就毫无关联。有人辩解说, 该菜市场确在江边, 而且多有红柳, 这副对联完全是写实景, 不能说上下联之间毫无联系。但是, 题联的目的, 不是要描写该菜市的地理环境, 而是要突出其在经济上的昌盛繁荣。这样, 上一句就文不对题了。这是典型的无情对。

传统的无情对中, 亦有少数具有特殊背景的无情对, 粗粗一看, 上下联似乎“无情” (无内在联系) , 但仔细琢磨, 又“道是无情却有情”。这种无情对, 就不能简单地视为文字游戏了。例如:清末, 甲午战争, 清廷惨败, 由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卖国的《马关条约》。李鸿章先因战败受到“褫去黄马褂”的处分, 后又因屈辱投降而遭到人民的谴责。其时, 扬州苏昆名丑杨鸣玉, 在演《白蛇传》中“水斗”一场时, 故意对穿黄色外褂上台的鳖精打诨道:“娘娘有旨, 攻打金山寺, 如有退缩, 定将黄褂剥去。”对李鸿章极尽嘲讽之能事, 观众心领神会, 满堂哄笑。正好李鸿章家人在座, 后来杨被李逼死, 有人以此为题材撰写了一副对联:‘杨三 (1) 已死无苏丑;李二先生是汉奸’挽悼杨鸣玉, 鞭打李鸿章[1]65。杨三之死与李二卖国并无因果联系, 这也是典型的无情对。

2. 合掌

上下联的意思完全相同, 叫“合掌”, 又称“水桶对”, 亦为对仗的大忌。某本讲纪晓岚传闻轶事的书上说, 某年乾隆皇帝心血来潮, 决定在全国寻找千名百岁以上的长寿老人到京城来开宴, 名之为“千叟宴”。其中, 年龄最大的为一百四十一岁。乾隆要纪晓岚为这个老头写一寿联, 纪晓岚当即挥笔写道:“花甲重逢, 增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 更多一度春秋。”[2]这副对联, 便是典型的“合掌”联。上联讲此人有一百四十一岁, 下联虽换了个说法, 实际上还是说此人一百四十一岁。博学高才如纪晓岚, 应该不会有这种“小儿科”手笔。书中所言, 或许为道听途说, 不足为据。又如“庆新婚恰逢新岁, 迎佳偶适值佳期”, 基本上亦为“合掌”。因为, “庆新婚”与“迎佳偶”, “恰逢”与“适值”, 意义是完全相同的。再如“金龙彩凤配佳偶, 明珠碧玉结良缘”, 也是“合掌”。有“合掌”和“对开”的毛病, 则不是好对联。

二、看形式是否生动活泼

1. 看联句的文字是否参差多变

因为在句式的特征方面, 对联更像以“长短句”作为别名的词, 而不像每句字数固定 (五字、七字) 形式整齐划一的近体诗。如给一副没有标点的长联断句, 对于古文修养并不怎么深厚的现代年轻人来说, 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甚至, 某些专业工作者常把对联的标点断错。这就是因为对联的文字不像每句字数固定 (五字、七字) 形式整齐划一的近体诗, 而是参差多变, 生动活泼。

2. 看文字是否精炼、用典是否灵活

一般来说, 对联的篇幅是短小精悍的, 如有人题武则天无字碑的集句联, 就只有寥寥六字:“子不语, 天何言!”山西霍县韩信墓的对联, 亦只有十个字:“生死一知己, 存亡两妇人”。像昆明滇池大观楼对联那样长达一百八十字, 有的甚至二、三百字的长联, 在对联中是少之又少的。这就决定了对联的文字不能搞韩信将兵, 多多益善, 而要力求以一当十, 以少胜多。为达到此目的, 一般就不得不常用典故或成语。但对联的用典, 多为“化用”, 即对他人诗文或历史传说, 不照引原文, 一字不易, 而只用其大意。用黄庭坚的话说, 则叫“夺胎” (非“脱胎”!) 换骨”。如:

(1) 清代俞樾写的南京莫愁湖联:

占全湖绿水芙蕖, 胜国君臣棋一局;看终古雕梁玳瑁, 卢家庭院燕双飞[3]76。

全联只有二十八个字, 却暗中引用或化用了:

(1) 朱元璋与开国功臣中山王徐达下棋, 以莫愁湖为赌注的故事。

(2) 《乐府古辞·河中之水歌》“洛阳女儿名莫愁, 十五嫁为卢家妇”的诗意, 借此牵出“莫愁”。

(3) 唐·沈佺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卢家少妇郁金堂, 海燕双栖玳瑁梁”的诗意。联系本联典故 (2) , 再次扣住“莫愁”做文章。若不是用典, 短短二十八字, 则不可能有如此大的容量。

(2)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这是湖北隆中“三顾堂”正门和四川武侯祠楹柱上的对联, 虽只有寥寥十字, 但引用了《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的三个典故: (1) 三顾茅庐; (2) 隆中对; (3) 前后《出师表》。对联写出了诸葛亮人品中最主要的亮点, 可谓尺幅千里, 纳须弥 (2) 于芥子, 靠的全是用典。

三、看是否有真情、激情、个性鲜明

在所有文学体裁中, 对联与诗、词的关系是最密切的。诗歌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强烈的抒情。对联亦然, 它是最见性情的文字。只要情真意切, 嬉笑怒骂皆可;只要匠心独运, 议论描写俱佳。最没有品位的是内容让人感觉冷冰冰、干巴巴, 毫无人间烟火气的八股式对联。一副好的对联, 首先必须“情动于衷”, 有不吐不快之感, 然后才能感动他人。无病呻吟, 即使搜索枯肠, 敷衍成篇, 也是没有生命的泥塑木雕。下面所举的联例就是有真情、激情、个性鲜明的对联:

(1) 刘咸荣《挽方鹤斋》:

五老中仅余二人, 悲君又去;黄泉下若逢三友, 说我就来。

明朝末年, 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故县镇神底村有五位老秀才, 常常聚会, 一起吟诗做联。某年, 在一年之中有三位相继辞世, 至第四位秀才仙逝时, 最后那位老秀才撰写了以上这副对联, 以表达悼念之情。此联超凡脱俗, 幽默风趣, 表达了这位老秀才看透生死之后洒脱豁达的态度![3]98

(2) 彭玉麟 (3) 《挽外甥》:

定论盖棺, 总系才名辜马谡;灭亲执法, 自挥老泪哭羊昙。

这是彭玉麟在亲自下令杀了严重违反军纪的外甥后, 为其写的挽联。既有执法如山的凛然大义, 又有舅甥至亲的骨肉情深。一个在正确处理了公与私、情与法的矛盾之后内心百感交集、痛苦煎熬的英雄形象, 跃然纸上。[3]71

(3) 佚名《财神庙》联:

只有几文钱, 你也求, 他也求, 给谁是好;不做半点事, 朝来拜, 夕来拜, 使我为难。

这是有人代财神菩萨自诉心思的对联。作者的名字虽佚, 个性却十分鲜明:是一个很有些黑色幽默的人。他模拟财神的口气, 活灵活现, 妙趣横生。财神本来应该赐给人恩惠福气, 这里却为难起来, 抱怨起来, 直似凡人, 讲了无可奈何的话。可见世间没有通过祈求就能得到钱财这么便宜的事。这联让财神走下神坛, 用凡人的口吻调侃了被愚人认为万能的神灵。

(4) 我若奉命出师, 大敌当前, 十二金牌召不返;公果尽忠报国, 权奸在内, 三千铁骑杀回来。

这是一个佚名的当代作者在河南省汤阴岳飞庙的题联。他所提倡的, 历史上的岳飞做不到, 即使做了, 也绝不会成功。因为, 在那个时代, 国家即君主, 君主即国家。果真按作者的说法去办, 在岳飞和国人眼里, 也只能是造反、叛逆, 必败无疑。但这一点也不妨碍这副对联是好对联, 好就好在它有创见, 有新意, 有个性, 不鹦鹉学舌、拾人牙慧。虽未必合乎逻辑, 但绝不矫揉造作, 而纯然是至情至性。

四、看是否有独出心裁, 不同寻常的立意

写对联, 特别是写人们已经写滥了的题材, 尤其要讲究立意。欣赏旅游对联亦如此, 要看对联是否有独特的视角或主题。例如:

(1) 清代金安清在湖北黄岗东坡赤壁写的对联。悼念苏轼的对联, 可谓汗牛充栋。其中很有特色的, 只有两副, 其中一副, 称得上是金联。

一生与宰相无缘:始进时魏公误抑之, 中岁时荆公力扼之, 即论免役, 温公亦深厌其言。贤佞虽殊, 同怅君门违万里;

到处有西湖 (4) 作伴:通判时杭州得诗名, 出守日颍州以政名, 垂老投荒, 惠州更寄情于佛。江山何幸, 但经宦辙便千秋”。

此联独特的视角, 是抓住苏轼一生中两个不曾引起人们格外注意的问题大做文章:一是“一生与宰相无缘”, 二是“到处有西湖作伴”。这两个问题, 既未经人道, 又确是苏轼的特点。这样, 联语就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2) 1932年5月28日, 在震惊中外的“1·28抗战”壮烈失败后, 十九路军的统帅在苏州为阵亡将士开了追悼大会。会上, 总指挥蒋光鼐手书挽联致祭:

自卫乃天赋人权, 三万众慷慨登陴, 有断头将军, 无降将军, 石烂海枯犹此志;

相约以血湔国耻, 四十日见危受命, 吾率公等出, 不率其入, 椒浆桂酒有余哀

此联立意的特色是:用一副挽联, 记下了一段浸透鲜血的悲壮历史。战争的性质:自卫。我方兵力:三万。将士斗志:宁死不屈。血战时间:四十天。这样, 读一副挽联, 就如同读了一篇回肠荡气的抗日史, 同时, 还受到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教育。

五、看是否体现了“五切”

所谓“五切”, 即要鉴赏对联是否切题———紧扣主题;是否切人———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是否切时———反映时代气息;是否切境———紧扣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旅游景点所在地的特点;是否切事———对联针对的特定事件, 或景物的独特性。

(1) 苏轼题江苏省镇江北固山甘露寺飘楼联:

云涌楼台出天上;风摇钟磬落人间。

联中的甘露寺在镇江北固山后峰上。相传始建于三国东吴甘露元年, 为刘备过江招亲处, 后几废几修。白云簇拥着楼台矗立天上, 极写景点之高耸。悠悠钟磬声洒落大地, 既呼应上联, 又点出楼台的特点———是寺院中的楼台, 切境。联语一虚一实, 一上一下, 相互映衬补充。“云涌”、“风摇”给静止的楼台带来了恍惚迷蒙的动态美, 与景点的命名“飘”字紧密结合, 切题。

(2) 吴獬赠吴佩孚联:

民国正需廉耻将, 吾家曾出广平候。

1917年, 吴獬在岳阳任教育官员, 吴佩孚率师途经岳阳, 慕名前去造访。当时正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乱世。野心军阀拥兵自重, 寡廉鲜耻, 无信仰可言, 无操守可说。吴獬有感于此而赠联。其中的“广平候”, 指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开国功臣、名将吴汉。吴獬、吴佩孚、吴汉皆姓“吴”, 所以说“吾家”。吴佩孚是权倾一时的军阀, 用封侯的吴汉比他, 彼此身份亦较为相称。“民国正需廉耻将”, 点明了对联写作的时代特征:民国乱世, 将领格外寡廉鲜耻。也点明了对联的主题:愿吴佩孚效法同姓古人, 做个深明大义的吴汉式的将军。寥寥十四字, 切时、切题、切境、切人, 方方面面都兼顾了。据说吴佩孚读了大为感动, 此后随身携带, 视为座右铭。晚年更以此自勉, 坚决拒绝了日本侵略者要他出任汉奸政权头目的引诱, 保全了民族大节。

(3) 清代某人送给一个姓曹的彭泽县令联:

二分山色三分水;五斗功名八斗才。[4]156

本联切地、切人、切事都很出色。“二分山色三分水”, 是彭泽县 (今江西省境内) 的地理特征。它背靠庐山, 面对长江, 境内还有古代的彭蠡泽, 彭蠡县即因此而得名。“五斗功名”用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当时, 陶渊明的官职就是彭泽县令。“五斗功名”即官职只是县官的意思。“八斗才”用了谢灵运的典故。他说天下的才总共一石, 曹子建 (曹植) 独占了八斗, 我拥有一斗。剩下的一斗, 为天下人所共有。“八斗才”的意思, 即有曹植那样的才能。联中用这个典故, 既称赞该县令才高, 又切合该人的姓氏, 可谓一举两得, 一石双鸟。

(4) 清代严保庸途中求援联:

千里而来, 徐孺子可容下榻?一寒至此, 严先生尚未披裘![4]188

本联切事、切人、切题, 可谓丝丝入扣。清嘉庆年间, 严保庸进京赶考后南归, 走至山东, 旅费即已全部用尽。严是江苏丹徒人。当时, 江苏通州人徐宗干在山东泰安任知府。严与徐素昧平生, 从不相识, 但情急之下顾不了许多, 就去认老乡 (两人均为江苏人) , 并递交了上面这副对联。

上联把徐宗干比成三国时的高士徐稚, 既是要切对方之姓, 又不露声色地捧了对方一把, 并点明了自己千里而来求援的主题。下联的“披裘”用了《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中的一个典故:魏国人范雎被魏大夫须贾陷害并被打伤, 事后, 他逃到秦国并当了宰相, 且被封为“应候”。一次, 须贾出使到了秦国, 范雎故意穿得破破烂烂, 改扮成一个叫花子前去见他。须贾不知范雎已在秦国大富大贵, 一见之下, 大吃一惊, 顿生怜悯之情, 留他吃饭, 并送了他一领绨袍 (丝织袍子) , 且说:“范叔一寒如此哉!”“寒”在此是“穷”的意思。但在联中, 却系一语双关:既指贫穷, 又指严寒。“严先生”既是严保庸的自称, 又顺手牵羊地用了典故:东汉严光 (严子陵) 的故事。他是刘秀贫贱时的同学, 但刘秀当了皇帝后要他去当官, 他却跑到山泽中躲了起来。人们只看到有一男子常披羊裘钓于泽中, 而不知此人就是皇帝所要寻找的严光。“一寒至此, 严先生尚未披裘”的意思是:如此寒冷, 如此贫穷, 我这个严光式的高人, 竟然还没有一件羊皮大衣!我是连严光也不如!既强调了自己的贫寒, 又“自我表扬”了一把:别看我穷, 我可是严光式的人物。徐宗干是个十分爱才的人, 看了这副对联, 赞不绝口, 立即接见了严, 并送了他一笔丰厚的盘缠。本联既切双方人物特点, 又切事, 解决了路途向人求援的事情。

总之, 一副优秀的对联, 写景的, 无须点明地址、时令, 读者一看便知, 具有不可移易性。如九江琵琶亭联:“灯影幢幢, 凄绝暗风吹雨夜;荻花瑟瑟, 魂消明月绕船时”。写人的, 无须点出对象姓名, 人们一读就懂。因为对联如同勾魂摄魄, 画出了人物鲜明的个性和独有的特征。如描写蒲松龄的:“鬼狐有性格, 笑骂成文章”。描写杜甫的:“世上疮痍, 诗中圣哲;民间疾苦, 笔底波澜”。这些, 我们鉴赏对联时应该特别注意。

摘要:在艺术上判断对联水平的高下, 要看五个方面:有无“合掌”和“对开”的毛病;句式是否多变, 文字是否精炼、用典是否灵活;是否有真情、激情、个性鲜明;是否有独出心裁, 不同寻常的立意;是否做到了“五切”。

关键词:合掌对开,精炼灵活,个性鲜明,视角独特,五切

参考文献

[1]梁羽生.名联观止[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朱惠民, 编著.隽思妙语[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5:37.

[3]熊东遨.古今名联选评[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2.

浅谈高考语文中的对联创作 第9篇

关键词高考对联变体对联创作原则创意设计

一、 对联,彰显强大的生命力

对联,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艺术。对联本为楹联,又曰春联,俗称对联。流传至今邈邈然已有千载,它是由律诗对偶句发展而来,但句式更为凝炼、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需要作者有较高的文学功底才能驾驭。对联写作始于后蜀主孟昶;宋代经济繁荣,造纸术进一步发展,遂以春联代替桃符;明代,对联发展到了成熟期。渐渐地,它还成了人们进行文化交流、思想沟通的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

当年孙中山从海外归来,途经武昌总督署,拿着自己的名帖: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张之洞时任湖广总督,孙中山找张之洞的目的是宣传“驱除达虏”的政治主张。可张之洞不了解孙中山,看到孙中山名帖后,让门官递上一个纸条: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安敢称兄弟?孙中山看了付之一笑,随手写了回折: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

对句不仅对仗工整,而且针锋相对,毫不示弱。张之洞与孙中山一问一答之间,偶成一副妙对!全对共30个字,各自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张之洞以朝廷一品大员自居,不愿见布衣书生;孙中山以胸怀“天下为公”、“驱除鞑虏”的梦想,敢于傲视王侯,对出掷地有声的下联!看了孙中山的回折,张之洞为孙中山的才情和傲骨精神所折服,终于会见了他。可见,在人际交往中对联能发挥出独特功能。

现在的对联,早已从象牙塔里走回民间,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结婚有婚联,华诞有寿联,人死有挽联,春节有春联,重大庆典有贺联,山川名胜,公园景观有楹联,人们仍喜爱以对联的形式表达喜怒哀乐的情怀。寥寥数语,写尽人生百相,世态冷暖,或深远悠长,或怃淡清新,或诙谐幽默,或凝重沉痛。“龙的传人”还将它远播五洲,为老百姓喜闻乐见。2005年春晚播出的各省市献上的“写对联迎新春”节目,成为晚会的一个亮点。

二、 对联创作,占领了高考一席之地

对联创作最能体现一个人的语文素养,也符合新课标的主要精神——语文的实用性、探究性、审美性。正因为如此,2004年全国和各省市十五份高考语文试卷中,有七份试卷考查对联写作。至此,几乎每年都有对联写作题,并将其纳入仿句题的考查点。可以预测这样的考题还将频频出现在今后高考试卷中。

笔者仅以2012年四川高考卷的对联创作题为例,谈谈高考考场对联创作之难。

2012年四川高考卷要求考生补写有关节日的两副对联,要求:①内容与节日相关;②可以不考虑平仄。

(1) 端午上联:赛龙舟不忘楚风余韵

(2) 中秋下联:明月千里寄相思

提供的答案是:(1) 闻粽香尚思屈子忠魂

(2) 清风一缕拂丹桂

端午、中秋,都是中华传统佳节,命题者注重传统文化的回归,对考生进行一次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理应肯定。可当代中学生,有几个人懂得对联创作?自“五四”新文化运动近百年来,对联这一传统文学样式早已从学生的课本中删去,“婴儿和洗澡水”早已被一起倒掉,没有“对课”,不学声律,要学生创作对联,这就如同让不会跳舞的人去表演冰上芭蕾。考查的效果也可想而知了。尽管考题中的两点说明“内容与节日相关”,“可以不考虑平仄”,降低了难度。但从提供的答案看,仍讲平仄,对联若不讲平仄声韵,就丧失韵律美。更何况对联创作不是仅仅讲究平仄。考生在考场上写好此题,谈何容易?

但是,对联创作已经成了高考不可回避的考点,师生必须予以重视。

笔者特撰写此文,就对联创作最基本的原则,谈谈自己的认识。

三、 对联创作的八大原则

1 上下联的语意关联的创作原则

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也叫出句;下联,也称对句。它要求既要有“对”,又要有“联”。所谓“对”,就是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对;所谓“联”,就是上下文的内容要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例如,2005年福建卷的一道对联题上联:“华夏儿女文武双全创伟业”。要求考生写出下联与横批,有考生作出下联“须眉巾帼郎才女貌入洞房”,横批为“子孙满堂”。这位考生严重违背了对联创作语意关联与词性相对的原则,把旨在振兴中华的下联写成婚联。

从上下联的语意关系上看,大致可分为三类。

(1) 正对

所谓正对,亦叫同类对,是对联中运用较多的一种形式,它的内容构成主要是并列关系,就是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基本相同或相关,它们互为关联,互为补充。例如:

华夏儿女文武双全建伟业

炎黄子孙德才兼备展宏图

这副对联难对处为出句“文武双全”的“双”字,它是表“两”的意思,但又不是数词。对句“德才兼备”的“兼”字,它本表“一手执两禾”,有“两”的意思,也不是数词,上下联对得天衣无缝。

(2) 反对

所谓反对,即上下联的内容意思相反。一联讲正面,一联讲反面,或一联讲过去,一联讲现在。它们互相映衬,形成对照,体现一个事物正反两面性,具有强烈的艺术表达效果,它在内容结构上,有目的关系,转折关系等。例如:

破千年旧俗,立一代新风。

上联体现一种行为,下联表示这种行为目的,上下构成反对,体现破旧立新这一主题,相反相成。

相传,明代的解缙,是联坛高手,他出生贫寒,他家大门对着曹尚书家后院竹园,在除夕,他拟了一副对联:门对千棵竹,家藏万卷书。后来,仆人告知曹尚书此事,曹尚书说:“我家的竹园,怎能让他撰写春联?”于是下令仆人把后园竹子统统去掉一截,解缙又撰写一联:门对千棵竹短,家藏万卷书长。曹尚书一气之下,再令仆人把院中的竹子连根刨掉,解缙又撰写一联:门对千棵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解缙的聪明机智,用“反对”来应付曹尚书的霸道。endprint

(3) 串对

所谓串对,亦叫流水对。似流水一般,顺畅自然。就是上下联意思相承,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说,上下联相连接,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思想境界。上下两联有转折、选择、连贯、因果、条件、递进、假设等多种关系。例如:

(1)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唐代李绅《悯农》)

(2)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毛泽东《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2 上下联字数相等的创作原则

一般来说,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字数必须完全相等,而每副对联的字数多少则没有限制。但不包括特殊的讽刺联。袁世凯死了,有人拟一联加以讽刺:“袁世凯千古,中华民国万岁”,上联五个字,下联六个字,这怎算对联?其实,这副对联就用上下联不对,寄寓一个强烈讽刺意:袁世凯对不起中华民国。

3 上下联词性对应相同的创作原则

所谓词性,是指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副词等等。对联一般要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量词对量词,副词对副词。简称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还要句型相同就可以了。例如:

病灾不染清洁地

| | |||

名 副动形容名

|| |||

福寿常临健康家

也有些对联违背这一创作原则,例如人们熟悉的一副对联:“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其中“岁寒”与“春风”词性不对,不能算是工对,但可以算作宽对,这也是允许的。若把此联改成“桃李杏春风三友,诗书画墨海一家”,就显得对仗工整,内蕴丰富。

4 上下联节奏相同的创作原则

所谓节奏相同,要求上下联的音义停顿、节拍的轻重长短必须一致,短语结构也要相同。节奏是古代韵文的重要内容,通过停顿和韵律的变化,造成和谐的音乐美。对联也同样需要节奏产生美感。例如:

迎新春/更盼/祖国/统一

逢佳节/倍思/台湾/回归

上下联均为三二二二式。

5 上下联平仄协调的创作原则

对联的上下联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要相协调。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悦耳动听,铿锵有力。要做到平仄相协调,必须掌握一点音韵知识。

平仄是根据传统的四声分的。传统的四声就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现代汉语中,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需要说明的是,传统的四声中的“入声”字,分别归到今天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里去了。

两联中对应的字,如果上联字是平声,下联中对应的字一般是仄声,反之亦然。上联末尾一般为仄声,下联末尾一般用平声。例如:

(平)(平)(仄)(仄)(平)(平)(仄)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是平仄相对,而出句最后一个字必须为仄声字,对句最后一个字必须为平声字。

6 避讳上下一义,语义雷同的创作原则

对联上下句间可以是并列(正对),目的、转折(反对),选择、因果、连贯、条件、递进、假设(流水对)等关系,但上下联内容不能相同。王力《诗词格律》:“出句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叫做‘合掌,更是诗家的大忌。”

下面一联,便有“合掌”之病。

家家爱清洁,户户讲卫生。

“家家”“户户”意思大体一致。这副对联形式上对得很工稳,内容上则有“合掌”之病。

7 避讳上下联同字的创作原则

对联中,除带有衬字性质的相同虚词用于上下联同一位置不避重复外,非出于特殊需要,相同实词处于上下联同一位置或不同位置,均不允许。对联的最大特点是以寥寥数字包蕴尽可能多的内容,文字重复无疑减少了对联词句包含的信息。如下面两副对联,未避讳上下联同字,就成了病联。

①药圃无凡草,药店有秘方。

②月圆花美千家乐,家富民强万户欢。

①中的两处“药”字在上下联同一位置,重复使用,使这两句话更像标语。②中的“家”虽不在上下联同一位置,也不被允许,同时也削弱了联语的整体美感。但上联或下联各自出现相同的字,是允许的。例如:

党心军心民心同心同德构造和谐社会

工业农业商业各行各业齐奔梦想征程

8 上下联语意轻重平衡的创作原则

对联上下联,对立的双方,分量轻重,要大致相当,大体平衡,这样才能给人以美感。如果上下联语意轻重失去平衡,很不相称,就会令人感到不稳定,犹如大胖子与小瘦子并列台上说相声,有些滑稽可笑。

例如:

人笑庭中,采得新芽香宅院。

茶销海外,赢来美誉耀神州。

“庭中”与“海外”,“宅院”与“神州”,大小悬殊,显然上下联不相称,把上联“人笑庭中”改为“春满山中”,“香宅院”改为“香四野”,修改后,上下联语义表达就比较均衡。

春满山中,采得新芽香四野

茶销海外,赢来美誉耀神州

对联的创作原则远不止这八种,只是择其要点,略加说明。

四、 对联的意境创设

上文讲述的对联八大创作原则,保证对联“入格”,使对联合乎要求。创作精美的对联,还得通晓对联意境的创设。对联意境,等同于诗歌意境。它包含四个层面,即立意新、构思巧、用词工、修辞妙。

1 立意新

对联创作,与诗词相同,追求清新别致的立意,呈现给读者的是内情与外物融为一体的画面。譬如毛泽东的《七律·答友人(一九六一年)》之颔联:“斑竹一枝千滴泪,彩霞万多百重衣。”此联堪称立意新的范例。

此联上句出自洪昇《黄式序出其祖母顾太君诗集见示》。洪昇原句:“斑竹一枝千滴泪,湘江烟雨不知春。”斑竹,又称湘妃竹。《博物志》:“尧之二女,舜之二妃,舜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不知春:湘江尽是烟雨,不见艳阳,不识春天。两句说顾太君的诗集充满凄苦之情。endprint

毛泽东借用洪昇诗句的上句,写出下句:红霞万朵百重衣。这一改,境界全出。依斑竹泪,诗人又想象出“红霞衣”,同属二妃,但都是故乡久远而优美的神话,信手拟来,浑然天成,诗人笔下描绘的是湘江斑竹掩映、霞光流彩的美景,抒发了对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喜悦之情,与原诗“凄苦之情”毫不相干,堪称神来之笔。

2 构思巧

对联受其限制者甚多,愈显构思重要。所见之物,所感之情,所悟之理,融为一体,以恰切灵动之词构成联语,再呈现画面。这既是思维过程,又是思维之结果。

2005年10月12日,“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船上天,为表示庆贺,笔者撰写了一副对联:

一飞船二英雄六号飞天四海联唱

三座舱五昼夜十月升空九州同庆

这幅对联的构思别致,巧用数字入联,将笔者之情,赋予所见所感之物,构成情景交融的画面,让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飞天壮举成了永恒的记忆。

3 用词工

用词工,主要体现炼字炼句功夫深,陶明浚《诗中杂记》曰:“下字之法,贵乎响,贵乎丽,贵乎切,贵乎精。”“贵乎响”,指所用之词清晰动听,朗朗上口,合乎抑扬顿挫;“贵乎丽”指所用之词,文采浓郁,有画面感;“贵乎切”指所用之词准确灵动,强调“唯一性”; “贵乎精”,语言耐人寻味,须有哲理,须有情韵。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日黄昏。”

这是林逋咏梅诗的颔联。欧阳修说:“前世咏梅者多矣,未见此词也。”欧阳修为何作此评价?因为此联用词绝妙。“疏影”“暗香”,写出梅花稀疏的特点和清幽的芬芳;“横斜”写出了梅花洒脱的姿态,“浮动”写出梅花的神韵,再加上黄昏月下,清澈的水边的环境映衬,绘出一幅绝妙的月下梅花图。那静谧的意境,朦胧的月色,疏淡的梅影,缕缕的清香,确实让人陶醉,成了千古绝唱。

4 修辞巧

对联巧用修辞格是为了让对联主旨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对联常用的修辞格有对比、比喻、拟人、夸张、双关、顶针等。现仅举两例略加说明。

“山中高士晶莹雪,世外桃源寂寞林”。

此联出自曹雪芹的《红楼梦》。“雪”,表面上说的冰雪的雪,雪与“薛”谐音,实际指薛宝钗;“林”,表面指树林的林,实际上指林黛玉的林。用的是谐音双关修辞格。让对联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

“天镜照晴空,谪仙去后来坡老;

石钟留胜迹,小姑依旧待彭郎”。

这是江西石钟山江天一览亭名胜联。

天镜,指鄱阳湖;谪仙指李白;坡老指苏轼;小姑,指彭泽县小姑山;彭郎指彭浪矶。此联用了比喻、拟人修辞格,将天上风情,史上人物,拢收眼底。天镜为鉴,太白去,东坡来,留《石钟山记》传世,又有痴女小姑,翘盼彭郎,言及六种人、事、物,生动畅爽,读来妙趣横生。

五、 值得关注的变体对联创作

对联有“严对”,与“宽对”之分,宽对并不是不严,而是根据内容的需要,将要求“放宽”一些。宽对往往比较实用,如林则徐手书联:

子孙若如我,留钱作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

子孙不如我,留钱作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这副对联不拘平仄,也不避讳上下联同字的创作原则,是宽对。也可看作是变体对联,它表现了林则徐职高而不愿荫及子孙,教育后代要自食其力的思想,今天读来,仍让人感到余味无穷。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高考试卷中,出现的一种仿写题,要求仿句与例句“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对偶句,实际上就是一种变体对联的写作,它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应用更为广泛,又特别受到高考命题专家的青睐。

如2006年江苏高考卷第19题:

请参照下面材料中画线的部分,另选我国两个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仿写句子。要求字数相同,句式相似。

黄土黄,那是江北世世代代淳朴的厚实;清水清,那是江南祖祖辈辈悠然的淡雅,荡漾着千年的风物与风华。唯在中秋,江南江北,共赏一轮明月;或在元宵,将一锅锅汤圆,煮成千年不变的甜甜蜜蜜与团团圆圆。

提供的答案是:

唯在清明,大陆宝岛,同祭一个祖先;或在春节,将一声声鞭炮,燃放成永远不变的快快乐乐与和和美美。

可考生往往只注意到题干的明示信息,“字数相等,结构相似”,却忽略了暗示信息,这是副叠字联,仿写内容要符合情理这一要求,导致答案貌合神离。如:“唯在重阳,江南江北同登一座高山,或在端午,将一粒粒粽子,烧成万年不化的结结实实和方方正正。”形式上写对了,字数、结构符合要求,但不合事理。江南江北怎么会在重阳节同登一座高山?粽子怎么会烧成“千年不化”?如果学生真的了解对联创作的一些知识,作这道题就易如反掌。因此,这种“仿句题”虽没有创作对联那样要求严格,但仍需要懂得对联创作知识。

笔者又做了两个答案:

(1) 唯在重阳,江南江北同酿一壶黄花;或在端午,将一颗颗粽子,烧成千古相似的咸咸淡淡与香香甜甜。

(2) 唯在端午,江南江北,同悼一位伟人;或在重阳,将一朵朵黄花酿成永远不变的香香甜甜与浓浓烈烈。

现在网上也有充满时代特色的变体趣联,如

上联:情已欠费爱已停机缘分不在服务区

下联:思无应答想也占线感情不能再充电

横批:心若移动如何联通

此联最大的特点就是巧用双关修辞格,加上活泼时新的词语,把生活中关于爱情题材的内容演绎得生动幽默,不仅不庸俗,反而显得高雅。可又不全合对联创作的原则。

变体对联不像对联的要求那样严格,只要求有一部分达到对联要求即可,创作也较容易,不束缚人的思想,充满生活气息,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反映新时代新生活中新鲜事,令人耳目一新。

对联是中国独特的文学样式,对联与我们的生活太密切了,学点对联写作知识,加强对联写作训练,打破对联创作的神秘感,将受益终身,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好方法。

上一篇:唐代诗人元宵节的诗句下一篇:项目监理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