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务实施方案

2024-05-25

教学教务实施方案(精选8篇)

教学教务实施方案 第1篇

海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免疫规划实践教学

基地教学实施方案

免疫规划作为公共卫生领域的基础性工作,对提高人群健康水平,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作为实施国家免疫规划目标、面向社会公众提供预防接种服务的主体,其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免疫规划策略实施和措施落实。为进一步提高我市免疫规划队伍专业水平,强化岗位培训、科学考核管理,促进免疫规划更加科学、规范、有效实施,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以及嘉兴市预防接种人员培训相关要求,结合基地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㈠规范和完善预防接种人员培训管理体系和考核机制。新上岗人员接受系统规范的岗前培训,掌握岗位业务知识和服务技能;在岗人员不断强化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及时更新知识,提升服务能力。

㈡构建免疫规划教学新平台,推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让学员在基地实践中学习,强化实用技能培养,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全面提高全市免疫规划工作软实力。

㈢充分发挥优秀星级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全市免疫规划工作均衡、全面发展。㈣充实和稳定免疫规划管理和预防接种人员队伍,优化队伍结构,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为免疫规划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主要内容

㈠预防接种新上岗人员

参加全市组织的专业理论培训且考核合格的人员,均需在海宁市免疫规划实践教学基地进行至少1周的带教见习,熟悉预防接种工作流程,掌握预检登记、接种操作、免疫信息系统应用、疫苗和冷链管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等技能。计划从事卡介苗接种的人员还须学习、掌握卡介苗相关知识、工作规范、操作技术和常见不良反应的处置原则等。操作技能实践要求在理论培训结束后3个月内完成。

培训人员按要求完成相关课时的操作技能实践,考核合格后,把《海宁市免疫规划实践教学考核手册》报海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最终由海宁市卫计局颁发《预防接种上岗证》。

㈡浙江省免疫规划信息系统(金苗)操作人员岗位培训 预防接种门诊计划从事预检、接种信息登记、预约及个案数据管理的工作人员,在参加全市统一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理论培训和“浙江省免疫规划信息系统”操作培训且考核合格后,均需在海宁市免疫规划实践教学基地进行至少1周的带教见习,熟悉预防接种工作流程,疫苗和冷链管理要求、异常反应处置技能等,重点掌握预检登记、免疫信息系统操作、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等技能。操作技能实践要求在理论培训结束后3个月内完成。

培训人员按要求完成相关课时的操作技能实践,考核合格后,把《海宁市免疫规划实践教学考核手册》报海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由海宁市疾控中心将考核结果报送嘉兴市疾控中心,市疾控中心统一发放《预检登记人员培训合格证》和《免疫规划信息系统操作培训合格证》。

㈢免疫规划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1.在海宁市疾控中心指导下,基地根据相关要求,建立和完善教学计划。

2.基地在星级预防接种门诊基础上,做好硬件配置、师资建设等投入。

3.规范实施实践教学,严格考核管理。

4.积极探索建立科学规范的电子教材和教学案例,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三、人员分工

根据基地师资配备,确定下列教学分工: ㈠预检登记

徐啸天(负责人),男,1974年出生,大专学历,公共卫生专业,1998年开始从事预防接种工作。

㈡预防接种

孙海红,女,1972年出生,大专学历,公共卫生专业,1994年开始从事预防接种工作。左维佳,女,1985年出生,大专学历,护理专业,2012年开始从事预防接种工作。

魏丽,女,1987年出生,本科学历,临床专业,2012年开始从事预防接种工作。

朱佩媛,女,1979年出生,大专学历,护理专业,2013年开始从事预防接种工作。

四、工作要求

㈠重视免疫规划人才队伍建设,积极落实新上岗免疫规划人员实践教学培训任务,将免疫规划实践教学工作列入工作计划。

㈡重点保障培训工作的实施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落实经费,提供技术支持与指导,同时在硬件投入、业务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

㈢强化培训实施效果,加强学员考核管理。学员参加实践培训期间原则上不得请假,遇特殊情况,须提出书面请假申请,报批市疾控中心备案,并事后补足培训时间。

㈣不断自我完善和提升,选派责任心强、业务精良的人员担任教学师资,定期组织自我学习和培训,制作科学、实用的电子教材,积极探索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海宁市第二人民医院 免疫规划实践教学基地

教学教务实施方案 第2篇

一、课题的提出

“班班通” 是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信息技术融入教育后形成的产物,其实施是一项包括硬件环境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及教师应用能力培养的系统工程,其核心在于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利用。经过多年的发展,“班班通”已经构建了较好的支撑环境,建设了较为丰富的教育资源,极大改善了农村中小学教学应用环境,已经初步形成以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心的资源应用体系。“班班通”应用也初见成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到常规应用,数字资源开始真正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班班通”教学应用也存在较多的问题,其一是教学理念陈旧,特别是老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而对“班班通”教学不以为然,甚至存有抵触情绪;其二是教师的“班班通”教学设计能力低,教学流于形式,存在较为严重的为了使用而使用;其三是教师的“班班通”使用技能不高,无法发挥“班班通”教学的优势。不可否认,传统教学形式具有经济、高效等优点,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和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各学科知识的系统传授。在这种背景下,对“班班通”教学与传统教学进行有效的整合,探究整合的一般模式显得十分必要。

二、课题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整合“班班通”教学与传统教学,构建整合利用的一般模式,丰富了“班班通”教学理论,为开展“班班通”应用研究提

供理论支持。

实践意义:整合传统教学和“班班通”教学本身就是“班班通”教学应用实践的有益尝试,而在实践中总结的结论,又有利于对“班班通”教学实践提供指导。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

1、总结传统教学与“班班通”教学的教学理论基础,比较分析及两种教学方式的优势和劣势;

2、理清“班班通”教学存在的问题与障碍,总结新形势下教师教学需求与学生的学习需求,构建“班班通”教学与传统教学整合的模式,并建立评价整合模式的评价标准;

3、将“班班通”教学与传统教学整合模式应用于教学,检验其是否能够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提升教学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课题研究内容

1、比较“班班通”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势和劣势

“班班通”作为新型的教学环境构建、教学资源利用、教学交互手段,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环境,革新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及师生、生生交互方式,对传统教学结构提出了挑战,在教学环境构建、教学资源利用、教学交互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然而,凡事具有双面性,在“班班通”教学应用中也凸显出不少的问题。以此同时,以黑板粉笔为媒介,教学用书为蓝本,面对面交流为主的传统教学历经长期的发展,已成为教师习惯采用的教学方式,在课堂

组织、传授知识、交互效率等方面具有优势。重点比较两种教学方式,得出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探究进行整合的可行性。

2、调查分析教师开展“班班通”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师教学需求、学生学习需求

调查教师开展“班班通”教学存在哪些障碍,以探究克服障碍的策略和方法。新时期,各方面竞争加剧,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校培养学生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体现为教师教学的需求,而如何成为时代的精英、不被社会所抛弃则体现为学生学习的需求。探究教师教学需求与学生学习需求,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利用合适的教学资源、交互手段,采用有效的教学结构。

3、构建“班班通”教学与传统教学整合模式

教学方式整合:教学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课前,以书本为蓝本,利用“班班通”搜索相关的资源,并做好预习记录;课中以书本知识为主线,借助“班班通”构建教学环境,并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通过网络在线搜索、补充相关的学习资源;课后,学生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交流,也不再受地域限制,可借助“班班通”设备,进行线上生生交互与师生交互,交流学习心得、解决学习问题。

学习方式整合:探究基于“班班通”教学环境的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式学习、开放式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教学结构整合:信息化教学的本质特征是转变师生关系,让

学生能够深度参与课堂,在参与中解决问题、内化知识和训练表达。“班班通”作为一种“常规”的信息化教学环境,进一步夯实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物质基础,可以更好地满足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新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需求。对于教学内容,“教材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更加真切。现代教学媒体不仅可以作为表现工具优化呈现教材知识,更能将整个世界带到学生面前。对于教师,现代教学媒体可以作为有效的教学组织与实施的工具,承担很多常规工作,逐步实现教师角色由单纯的知识“讲授者”向学习的组织者、协调者和促进者转变。对于学生,当他们拥有了充分应用技术的机会,不仅可以借助现代教学媒体获取知识,拓展认知,开阔视野,更能极大提升信息素养,为弥补“数字鸿沟”,更好适应未来社会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4、分析案例,实证探究整合模式的可行性,优化整合模式

选择典型的教学案例,分析整合模式实施的可行性,探究实施的具体过程及应注意的问题,不断改进和完善整合模式,使其具有可推广性。

五、课题的实施

(一)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调查研究、比较研究与需求分析法:比较传统教学与“班班通”教学的优势和劣势,结合相关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文献,探究传统教学与“班班通”教学整合的可行性及策略。实际调查教师利用“班班通”教学存在的障碍、教师开展教学的需求,在建构主义

理论、情境教学等相关理论指导下,构建“班班通”教学与传统教学整合的一般模式。

案例研究、实证研究:在不同的学科中开展传统教学与“班班通”整合教学,验证利用“班班通”教学与传统教学整合一般模式开展教学活动的可行性,并提高教学效率,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实践中改进和完善模型。

(二)实施步骤

1、文献研究

2014年3月至5月,查找阅读“班班通“教学、传统教学、建构主义、情境教学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形成文献综述;通过分析文献结合我校教育教学现状、教学需求、软硬件环境,提出研究课题,形成研究思路,撰写课题申报书。徐福连负责。

2、“班班通”教学与传统教学比较研究

2014年5月至6月,在已有相关文献基础上,对“班班通”教学与传统教学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两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和不足,提出“班班通”教学与传统教学相互整合构想,初步研究整合的前提条件、设计整合模式。邓历根负责。

3、“班班通”教学开展存在的障碍调查研究

2014年5月至6月,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在本校所有老师中开展调查研究,调查教师开展“班班通”教学存在的障碍,汇总分析调查问卷数据及访谈结果,总结教师开展“班班通”教学的突出障碍。邓历根负责。

4、教师开展“班班通”教学需求调查研究

2014年6月至7月,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在本校所有老师中开展调查研究,调查教师开展“班班通”教学存在的需求,汇总分析调查问卷数据及访谈结果,总结教师开展“班班通”教学的突出需求。邹志文负责。

5、“班班通”教学学生学习需求调查研究

2014年6月至7月,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在本校各年级学生中选取一定样本开展调查研究,3-4年级随机选择40名学生,5-6年级随机选择70名学生开展调查研究,选择3-6年级共40名学生开展访谈,调查学生学习需求,汇总分析调查问卷数据及访谈结果,总结学生学习需求。邹志文负责。

6、“班班通”教学与传统教学整合模式构建

2014年7月至10月,在建构主义理论和情境学习理论指导下,结合本校教师开展“班班通”教学需求及存在的障碍,以及学生学习需求,构建“班班通”教学与传统教学整合模式。张优金负责。

7、“班班通”教学与传统教学整合模式应用

2014年10月至2015年3月,根据“班班通”教学与传统教学整合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并开展教学。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课程每门设计3-4次实践教学。陈美逢负责。

8、分析应用案例,优化整合模式

2015年3月至6月,对实践教学案例进行分析,访谈开展实践教学的老师,验证“班班通”教学与传统教学整合模式是否有利于教学的开展,是否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对模式进行完善,形成研究论文。邹志文负责。

(补充说明:本学年因课题研究的主要参加者有一位已经调出到外乡任教,有一位将要休产假,所以本课题的主要参加者和具体研究成果的负责人作了适当的调整。原来参与课题研究的赖小琴因调出到外乡任教不再参与本课题的研究,另选邹志文作为本课题的主要参加者之一。)

六、课题研究成果

教学教务实施方案 第3篇

1俱乐部教学的指导思想

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的过程。体育课程改革要以《纲要》精神为指导, 以培养新世纪高质量的合格人才为出发点,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 主动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更新教育观念, 以学生为中心, 把促进学生个体发展放在首要位置, 以促进学生生理、心理、社会适应性的发展为目的, 把学校体育工作的重心落实到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上来。

2俱乐部教学的课程结构

根据《纲要》精神, 要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 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 打破原有的年级、系别、班级重新组合上课, 以满足不同层次、水平、兴趣学生的需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扩大体育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倡导开放式与探究式教学, 努力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 实行“三自”教学, 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 首先在部分项目中实施俱乐部教学模式, 形成课内外一体化, 教师不仅在课内教, 还要辅导学生在课外练, 提高运动技能, 培养锻炼意识, 为学生终身体育铺平道路。

俱乐部教学的具体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 一是课内教学;二是课外活动;三是群体竞赛;四是运动训练。四者有机地融为一体, 使学校体育工作围绕培养目标全面有序地开展。

(1) 课内教学

由教研室组织的, 以传授专项理论知识和专项技能为主, 实施分层次教学, 师生共同制订适合自己的教学计划。

(2) 课外活动

由俱乐部组织实施, 以进行身体活动增强体质、陶冶情操为主, 主要内容有远足、登山、观摩比赛等, 配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进行。

(3) 群体竞赛

由俱乐部委员会组织实施, 开展分级别的竞赛并负责培养和任用本项目的裁判员。

(4) 运动训练

由俱乐部的竞赛委员组织实施, 将部分俱乐部优秀运动员组建成该项目的校代表队, 进行代表队的训练与比赛。

3俱乐部教学的课程设置

3.1必修课

必修课为108学时 (每学期18周, 每周二学时, 共开设三个学期) , 课外各单项俱乐部教学时数为153学时 (每周三学时, 每学期按17周计算, 共进行三个学期) 。根据《纲要》精神和学校实际情况 (场地、器材、师资条件等) , 共开设10个项目 (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拳击、健美操、体育舞蹈、游泳) , 在教学条件和场地设施比较好的项目中首先实施俱乐部教学模式, 实施俱乐部教学的项目有篮球、足球、乒乓球、体育舞蹈、拳击、游泳。在教学中, 教师要进行教学指导, 起到画龙点睛与指点迷津的作用。

3.2训练课

对具有一定运动特长的学生开设训练课, 针对竞赛任务, 有计划地进行系统训练。

3.3保健康复课

对于身体病、残的学生开设保健康复课, 使病、残学生能够制订自己的体育活动计划, 有效地增强身体素质。

3.4竞赛组织管理课

竞赛组织管理课主要介绍裁判法、秩序册编排、竞赛组织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4俱乐部教学的选项办法

俱乐部教学要实行网上选课的方法, 各单项俱乐部每学期选项一次, 根据该学期网上提示进行选课。每个俱乐部教学班级人数均控制在30~40人左右。

5俱乐部教学的管理模式

俱乐部教学活动是体育的第二课堂, 是课内教学的基础与延伸。通过课外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体育意识与兴趣, 为学生提供更开放的多元化体育活动, 鼓励学生多参与、多体验、多尝试、多协作,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为重点, 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为主, 为学生提供具有较高自主权和较大自由度的学习和锻炼环境, 使课外教学活动成为推进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有效途径。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组织能力特点, 俱乐部课外教学活动的管理应采取大学生自治的方法进行, 以学生为主, 教师为辅。管理的基本形式应以各单项俱乐部为基本管理单位, 成立宣传、技术、竞赛等部门, 并充分发挥学生各单项协会的作用, 进行体育竞赛和余暇活动的组织和安排 (如图所示) 。

5.1课外教学管理模式

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 技术的巩固和提高关键还得靠课外练习。成立各单项俱乐部, 教师应有计划地进行指导。俱乐部课外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管理的基本形式以各俱乐部为管理单位, 各教学俱乐部成立委员会, 设置指导教师、主席、技术部长、宣传部长、竞赛部长、委员, 除指导教师外, 其他职务均由学生担任。每个单项俱乐部负责组织本俱乐部的教学、训练比赛、裁判员培养与任用等相关活动。除充分发挥单项俱乐部作用外, 还要充分发挥院系学生会、学生单项协会的作用。

5.2课外锻炼管理模式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应是独立的、自治形式的, 充分发挥大学生自主锻炼的积极性, 既可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 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各单项俱乐部的活动时间均安排在每天的7~8节或周六、周日, 具体活动时间按照各俱乐部活动计划安排。

5.3课外竞赛管理模式

竞赛充分体现了体育运动的魅力和乐趣, 以组织好各单项俱乐部竞赛为龙头和杠杆, 制订竞赛计划, 以赛促练, 调动和激发学生的体育积极性, 活跃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育教师不能只满足教学活动, 还要通过指导学生课余锻炼, 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做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培养学生骨干, 使有特长的学生大有用武之地, 开展互教互学活动, 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

6俱乐部教学活动的实施方案

6.1机构设置与工作职责 (见下列表格)

6.2教学活动内容

(1) 观摩比赛、表演录像等。

(2) 组织学生社团活动, 介绍基本知识, 学习竞赛规则与裁判法。

(3) 体育知识讲座。

(4) 组织各项体育比赛。

6.3运动队训练

体育教研室负责运动队训练工作, 各单项俱乐部都要有运动队, 代表学校参加社会性的各项比赛, 通过媒体宣传学校精神, 展示学校风采, 活跃校园文化生活。

6.4教学活动中学生必须遵守的原则

(1) 参加课外教学活动的学生必须穿着运动服、运动鞋。

(2) 课外教学活动中必须听从教师指导, 不迟到、不早退、不扰乱活动纪律。

7体育成绩评价

学生的体育成绩主要是对学习过程的评价, 淡化成绩, 强化健身。根据学生出勤、课内教学、课外俱乐部教学活动的情况综合评定。主要采用“三级评价”的方式进行, 每学期考试结束后, 由任课教师汇总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成绩, 具体评价体系见下表。

俱乐部教学模式构建了体育教学体系、课外体育活动体系、群体竞赛体系和运动队训练体系的基本框架, 四个方面有机地融为一体, 使体育工作围绕培养目标全面有序地开展, 俱乐部教学模式将给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体育俱乐部教学是实现课内外一体化的重要过程。体育课程改革要以《全国普通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为指导, 更新教育观念, 把促进学生个体发展放在首要位置, 体育俱乐部就是为大学生个性发展创造良好的空间, 以促进学生生理、心理、社会适应性的发展为目的, 把学校体育工作的重心落实到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上来, 构建可操作的课程目标, 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关键词:俱乐部教学,课内外一体化,个体适应性

参考文献

[1]陈小蓉.体育教学俱乐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 2001, (2) .

[2]韩勇.我国体育俱乐部研究状况综述[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0, (3) .

教学教务实施方案 第4篇

关键词:电工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083-02

电工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学生系统学习电工、电子技术理论和实验技能的一门关键性课程。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新兴专业、边缘学科的不断出现,给电工学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陶行知先生提出“在做中教,乃是真教,从做中学,乃是实学。”因此,对《电工学》课程,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训为手段,设计了知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对电工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环节进行全面改革,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管理和建设的高技能人才。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电工学教学内容包括“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两部分。

“电工技术”主要介绍电路的基本理论与基本分析方法、电气设备的基本原理及控制;“电子技术”主要介绍常用电子元器件及基本电子线路的分析与计算。随着现代化社会对学生能力要求的逐步提高,传统的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因此,在教改活动中请相关专业教师参与,根据知识够用、重在实践的原则,突出实用性,删除那些陈旧的、次要的内容,特别是一些复杂的推导过程,降低课程难度,减轻学生负担,使他们树立学好专业课程的信心和决心。补充目前工业企业生产中的新知识、新内容,尤其是新器件在相关领域的使用,从而确定各专业的教学内容。同时,可将优化的某些课程内容分模块进行教学,模块中包含有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内容。根据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制定各模块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针对知识点和技能面确定教学内容和实验实践内容。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采用模块化的教学模式后,教师可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对于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分析方法等内容,主要采用教师讲授为主,推行板书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采用引导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

实训活动中,可以让学生边做实验边讨论,引导他们分析实验数据、实验现象或实验结果,并进行总结。学生在实训中学习,在实训中探索、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必将显著提高,激发学习兴趣。

三、师资队伍的建设

电工学“教、学、做”一体化的改革对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极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不仅要有驾驭课题、组织教学的能力,还要具备工程师实践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只有“双师型”的人才,才能胜任综合课程的教学工作。

四、教学模式的改革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基于项目的。我们在某些教学内容的教学活动中进行了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探索,以某电子产品的制作为工作任务,比如要求学生设计并制作数字钟电路,这个项目中整合了门电路、计数、显示与驱动、振荡器等知识点。学生在清楚工作任务的同时,要设计出布局合理的电路,在正确安装电路后,能检测并能排除电路故障,使电路正常工作。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学目标的统一,教师与学生主体地位的转换,教师的示范性和学生动手体验相结合,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概括起来,“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以下几个阶段:

1.教师布置任务、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阶段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了解工作任务的具体要求,根据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独立收集、查找、分析和整理相关信息。

2.制定工作计划阶段

本阶段中,学生按照工作任务的实际需要,通过讨论确定工作计划,包括:工作步骤、工作时间、检验计划等,并确定最终的实施方案。这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

3.项目实施阶段

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EDA软件进行仿真设计,检验设计的正确性。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翻阅资料、修正电路来消化各知识点,完成理论知识到应用能力的转化。

4.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

根据仿真电路,在实验箱搭接实际电路,验证器件功能,出现故障,小组讨论、查找并排除。实验操作使学生熟悉各种器件的规格、型号及性能,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5.检查、评价阶段

教师组织学生就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提出可改进的方法。并对本实验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归纳。同时还要对工作安全和质量保证情况进行检查。

从实践中看,这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有益于学生特长的发挥,而且有助于每个学生的责任感和协作精神的形成,使之体验到个人与集体共同成长的快乐。

五、考核方式的改革

过去学生成绩的评定,主要以理论考试成绩为主,实验成绩占的比例非常小,甚至有时还不计成绩。为综合评定学生的能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实验课与理论课分开,单独考核

实验考试可以考核学生对仪器功能、实验原理、数据分析、实验电路设计等知识的理解,还可以考核学生对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操作技能、故障排除及实验数据的测试及分析处理等知识,实验考试的内容分基础实验和设计实验两部分,基础部分占40%,设计部分占60%,教师精心设计多套实验操作考题,并制定详细的评分细则,学生各自的测试内容可以采取抽签方式决定。

2.实验成绩评定

实验成绩评定可分为平时实验成绩和实验考试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占30%,笔试成绩占30%,实验操作考试成绩占40%,对实验提出好的改进意见,对在平时创作等活动中获奖的学生,可以适当加分。

3.理论课考试

理论课成绩仍然采取考试方式,学生的最终成绩由理论课成绩和实验成绩综合而成,各占50%。

4.尝试开卷考试

在少数班级尝试开卷考试方式,有的以试卷形式进行,有的以论文形式进行,论文形式需要制定详细的评分标准。

高职高专教育的职责是为社会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教师应该勇于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培养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实践能力较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以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创新性教法推动高职高专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小学教学实施方案 第5篇

培养学生正确的书写能力,巩固识字教学成果;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养成认真细致的意志品格,同时寓思想教育于写字教学于一体,充分体现“规规矩矩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的宗旨。

二、方法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2、开展天天练活动。

(1)教师粉笔字天天练,每班教室语文、数学教师按写字课本教材,应规范板书,对学生起到表率作用,学校抓好落实。

(2)教师钢笔字,重点检查教案。学校把好关字体不好者不准参加优质课及优秀教案评选。

(3)教师毛笔字,倡导多写勤练。

(4)学生写字,要求做到“二结合”,即:练字与作业相结合,练字与修身养性相结合。要求学生动笔不苟,写字必规范。坚持上好写字课,对学生作业要严格要求,精批细改。所有语文作业在原来批改方法的基础上必须圈出优秀的字来。为让低年级学生快速掌握写字技巧,提高写字兴趣和审美意识,要求先摹后临,用铅笔写规范。以上教师及学生写字情况采取平时抽查和随作业检查进行,列入量化评比。

3、在考试时卷面分定为人5分,随改卷评定,计入单科成绩。

三、做好写字工作的要求。

1、首先从校长做起,从学校领导班子做起。

2、教师人人有责,严格要求。

3、处理好教学与写字的关系,二者要协调一至。

有效教学实施方案 第6篇

以中央教科所韩立福教授主持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课题为依托,以“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为主题的课改实验全面开展,为了更好地落实市、区教育局相关精神,落实好有效教学活动,尽力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特制订本实施办法:

一、指导思想

以“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活动为中心,以市、区教研室的工作意见为指导,推进以先学后导、一案三单为载体的农村初中“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的改革实践和研究,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优化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通过教学改革,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

二、整体思路

按照市局吴局长的讲话精神:“分步实施,积极推进,注重特色”。继承和发展以往课堂教学中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在把握有效教学核心和精髓不变的前提下,积极探索适宜于我校实际情况、具有我校教育特色的有效教学模式。

三、实验目标

1、重新理解学校管理的内涵,突出管理的教育功能,研究探索出一套符合有效教学要求的校本课堂教学模式。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建立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力求做到“三新”,即:教学目标的新取向、学习方式的新转变、教师角色的新塑造。

3、研究探索出一套符合“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精神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新的课改评价体系,科学地评价学生的成长和教师工作的成绩,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和指导功能。

四、实验措施

1、成立领导小组,加强制度建设,明确职责、任务,做到管理到位,管理得当。校长任课改领导小组组长,分管校长任课改领导小组的副组长,教导处主任为课改工作具体负责人,教研组长、任课教师为课改的积极实验者,形成学校课改工作的组织、实施网络。

领导机构 组 长:安宝利 副组长:强 盛 成 员:李 斌 徐应军 齐静道 朱永强 王彦红 乔 鑫 王宏军

冯 伟 吴玉科 李文静 张 伟 强斌文

教导处负责学校有效教学的整体设计、指导、经验的提取和推广;教研组长负责本组督查、上课、评课和总结交流,指导本组实施计划、教学案等的制定、研讨、分工。

2、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和办法。出台《桥镇初级中学有效教学研讨交流制度》、《桥镇初级中学有效教学督查评比制度》、《桥镇初级中学有效教学集体备课制度》、《桥镇初级中学有效教学分层布置作业制度》,“小组合作”实施办法、电子备课要求及管理办法等。

3、建立教研例会制度。各备课组要充分发挥 “集体备课制”的优势,开展二次备课。每两周一次教研活动课改小组研讨会,研究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新问题,掌控实验的进程,确保实验的有效开展。

4、抓培训,让教师先学习再实践。

(1)积极开展《宝鸡市“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有效教学教改项目指导手册》学习、研读活动。统一思想认识,牢固树立教改理念,为全面开展有效教学活动奠定坚实基础。

(2)积极开展校级培训。区教研室将我校确立为区级实验校,学校教导处积极筹划,在七八年级英语、数学学科率先确定实验教师4名,安排他们参加了宝鸡市“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有效教学教改项目陈仓区推导会,及时汇报学习成果。在此基础上,分教研组确定实验教师9名,在各学科积极开展课堂教学实践。

语文:黄慧丽 李 英 英语:杨丽梅 曹 蕾 数学:曹永刚 赵小冬 思品:杨雪静 物理:付 博 周旭东

(3)加强学习。全体教师应把学习放在首位,一要学习“课程标准”,学习课改前沿信息,学习外地成功经验。二要学习理论,了解掌握新课改环境下,有效课堂教学的:①理论支撑,②基本教学模式,③基本课型,④行动策略,⑤评价方式等。

5、以“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有效教学为龙头,用有效教学的理念来指导教研。

实施课题带动战略,增强广大教师的科研意识,让每个人都积极投身于教学科研中,定期总结课改的经验和成果,创造出浓厚的教科研氛围。

(1)在新课改的理念下,进行学校“有效教学、先学后导课堂教学模式”主课题的研究,充分挖掘各级各类课程中的教学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使学习的过程成为享受成功过程。

(2)加强学科性子课题研究,除了有力支撑主课题外,各学科性子课题必须突出课堂教学方式的研究,以形成符合新课改的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3)加大信息技术的研究力度,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拓展教学时空,增强教学的开放性,促进教学方式的有效转变。

6、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保证课改方向的正确性。

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能否成功,评价是关键,我校将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成立专门的课改评价研究小组,开展课改评价体系的专题研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评价教与学,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制定出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健康发展的各学科教学改评价体系和学生素质发展评价体系,突出评价的教育功能和指导功能,指导教师的课改实验。

7、通过案例研究分析,做好实验总结。

通过实践,具体落实有效教学活动,开展案例分析研究,反思总结:(1)方案实施情况(2)课堂教学得失(3)教师生角色的转变情况(4)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情况(5)改进措施等

五、实验要求

1、定时间、定地点、定主备人。实验教师提前一周定稿,提前两天备课组集体研讨,并交教务处签字印制,“三单”要至少提前一天发到学生手里;在备课组长所在办公室;备课组成员轮流主备并列表公布。

2、在主备人说过备课思路后,同组教师加以修改、补充、完善。集体备课的记录就记在教学案上,保存好以备检查。

3、教务处每周公布各备课组“一案三单”的完成及使用情况。

4、学校修订《绩效考核方案》,将对承担实验任务,效果显著的教师、备课组成员予以倾斜。

六、具体措施

第一阶段(3月份)加强理论学习,初步开展活动。

以《“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有效教学教改项目》,组织全体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和培训,通过观看课堂的教学录像、“一案三单”编写培训等方式来提高全校教师的理论知识。

第二阶段(4月15日前)初步实践,模仿实施。

在第一阶段学习基础上,各备课组组织本组教师进行备课,确定实验教师为主备人,独立写出教学案,本组教师通过集体备课研讨教学案的可行度,及时修改,使之符合班级学生实际,本备课组教师参加听课,研讨教学案。通过参加听课和评课,找出不足,及时完善。学校再从各教研组中选出实验骨干教师上校级示范课,推广已有经验。

第三阶段(4月16日至本学期末)尽快入轨,稳步实践。

在第二阶段初步实践的基础上,学校在各教研组中选出实验骨干教师在全校上示范课,赛课、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教研组长总结本组教学案的制定及课堂教学经验,在全体教师会交流发言。组织实验骨干教师到外出参观学习,深入课堂,听取经验介绍,领悟有效教学,为更好更多地进行校本研究夯实基础。借有效教学经验,创设我校课堂特色,使课堂质量全面提升。

七、实现目标

以教研促教改,以教改促质量,力争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初步实践,模仿实施→尽快入轨,稳步开展→总结提升,全面推广”有效教学模式“三步”实施策略,为“教师专业成长、学生有效学习、教学研究持续、质量全面提升”创造良好条件。

桥镇初级中学

写字教学实施方案 第7篇

写字教学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了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实施,提高师生写字水平,加强校本课本建设,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我校从校情、师情出发,从小处着眼,把写字教学作为学校校本课程。使我校师生能够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使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和其他课程,有效地进行书面交流;并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现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制定写字教学方案。

二、总体目标:

通过写字训练使学生会写铅笔字和钢笔字,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正确的写字姿势,并有一定的速度;具备正确书写汉字的基本能力。通过写字教学,使学生初知书法,欣赏书法,培养传承祖国文化的责任感。

三、工作思路

以“写字教学”为抓手,促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要本着“激发兴趣、科学指导、持之以恒、习惯养成”的工作思路。

1、以科学的教学质量观为指导,创新写字教学管理,促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2、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激发兴趣。从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高度,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

3、遵循教育规律,指导学生写字的方法要科学。如正确的坐姿,正确的执笔方法等。

4、习惯养成贵在坚持,学生在掌握正确的写字方法后,要持之以恒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工作实施步骤:(2009.9——2010学年第一学期)

第一阶段:宣传、策划阶段(2009.9——2009.10)。

营造一个良好的书法教育氛围。利用多种场合、各种机会向师生、家长宣传书法校本教育的意义,在校园环境布置上凸现书画的氛围。

第二阶段:开展教学活动(2009.10——2009.12)。

1、保证书法教学的时间。各班每周一节的写字课。

2、培育一支优秀的书法教师队伍。开展全员培训,让每位教师了解书法的基本常识,掌握基本的书法技能。每个学期安排一次书法教学专题指导培训活动;开展重点培训,对语文教师提出高要求,开展新教师培训,对新调入学校的教师在开学初进行专门集中培训,并在第一学期要求定期完成书法作业,上交书法教师批改反馈。实施提高培训,有计划的选派专长教师参加培训班学习,邀请书法行家来校讲课指导等,帮助教师不断提高书法水平。

3、教学模式:创设情景——尝试实践——感受成果

(1)创设情境: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的一半,新知识出现之前,教师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

(2)尝试实践:让学生把新知识付诸实践练习中,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使学生尝试的兴趣和认识的兴趣相互促进,教师同时能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3)感受成果:学生用心的多次尝试。一定会有或多或少的进步,由此让学生有获得成果的喜悦,更加深了他们的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愉快地自学地进行练习。

第三阶段:形成实验研究成果:(2009.12——2010.01)

采取展览、评级、比赛、选送上级单位等宣传教学成果。

创建一个书法展示平台。开辟展览阵地,以走廊、墙壁为书画展览阵地,还特设书画长廊,定期展出学生作品;开展定期竞赛,元旦进行全校性的书画展评活动,每学期要组织一次书法比赛活动,通过比赛展示学生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具体要求

(一)学校方面

1、完善制度。教师制定写字计划,学校成立写字教学领导小组和写字教研组,领导小组采取定期与不定期抽查的方式,检查写字教学落实情况。把学生书写问题作为平日教学巡视的重要内容,随时给予关注,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每学年要组织一至两次面向全体学生的写字比赛,定期举办作业展览等。

写字教学领导小组:

组长:刘存法副组长:范福海

成员:各班语文教师

2、营造氛围。校园环境是一块强有力的宣传阵地,各班要积极开辟师生优秀书法作品展示栏,在适当的地方悬挂部分名家书法作品,营造浓厚的书写氛围。学校设立专门的写字展览室,定期举行学生作品展览;在每面墙的显眼处刷上写字的标语和警言。使每堵墙,每个字都说话,让学生感受优秀的写字作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并对自己提出不足和改进的措施,形成互学互比的局面。

3、保障写字时间。

低年级每周开设2节写字课。4——6年级每周至少开设1节写字课。语文教师结合写字教材负责指导学生写字。写字课上每节练习一页(切忌不要贪多数量)。

(二)教师方面:

l、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在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明确写字教学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写字教学计划。

2、指导教师每星期写一张钢笔字,张贴在所指导班级教室的优秀写字作品展示栏中。

3、教师要加强自身的示范、讲解能力。

(1)在常规教学中讲解要点;

(2)示范讲解相结合;

(3)示范笔画要清楚便于掌握,关注学生榜样的示范作用。

4、教师要加强对教材的理解,明确任务:正确、端正、整洁、美观、有一定的速度。

5、教师要认真批阅学生的作业,运用激励性的评语对学生的书写情况进行评价。

(三)学生方面:

一年级:练习用铅笔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正确;会按照田字格里范字写字,学习使用和保管写字用具,培养写字兴趣和良好的写字习惯。(速度:抄写每分钟10个左右)

二年级:继续培养写字兴趣,继续练习用铅笔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初步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和铅笔执笔要领;在认识常用汉字的偏旁部首的基础上,逐步掌握其写法,初步了解汉字结构;学会使用和保管写字用具,初步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速度:抄写每分钟10个左右)

三年级:练习用钢笔写字,学会钢笔的执笔和运笔方法;学习用毛笔书写各种笔画及常用偏旁的方法,了解各种笔画和常用偏旁在字中的搭配关系;继续培养写字兴趣和良好写字习惯。(速度:抄写每分钟15个左右)

四年级:继续培养写字兴趣和学习用钢笔写字,要求写字正确、端正、整洁,行款符合要求。(速度:抄写每分钟15个左右)

五年级:要掌握钢笔字的正确书写方法,比较熟练地掌握钢笔书写中笔画和偏旁的写法,及其在字中的搭配关系,提高写字的成功率。(速度:抄写每分钟20个左右)

六年级:能比较熟练地用钢笔写字,有一定速度,抄写汉字每分钟不少于20个,字迹工整,行款整齐;养成较为良好的写字习惯,培养鉴赏审美能力。

(四)、作业要求

1、严格学生的作业,要求做到书写工整、规范、美观,力争一次写好,不涂抹。修改有统一的要求。

2、行款整齐,用格要居中,大小要适当,字距要合理,行距要恰当。

3、在正确、端正、匀称的基础上,有一定的速度。

4、改变批阅方法,教师要用“圈划”的办法,圈划出认为合乎规范的字体。田字格、小字批改等级一律用“优、良、差”代替,教师适当运用激励性的评语对学生的书写情况进行评价。

五、建立健全评价机制

1、评字是整个写字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写字指导的延续和提高。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展自评、互评、点评,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

2、完善考试评价标准。各学科的检测都要设有规定学生书写的评分要求,在学生方面适当加减分一项。重视卷面书写评价项目,认真评价卷面分,以此促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3、引入竞争机制,规范定期开展各种写字的竞争活动和考核制度。坚持平时检查检测制度。

4、开展多种有关写字活动。学校每期随机抽样1-2次检查作业情况,评比“写字之星”。每学期进行一次写字比赛。并按时出榜公布,把写字教学落实到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师身上,作为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考核的内容之一,以此调动广大教师学生写字的积极性,创出有质量的写字特色。

中心小学写字教学领导小组

教学教务实施方案 第8篇

一、仪器分析课程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重要性

仪器分析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 教师是主体, 在课堂上以讲授为主, 重在理论知识的介绍, 缺乏趣味性, 老师上课积极性不高, 学生也没兴趣, 而实验只是一种验证性的辅助手段或者是走过场; (2) 考核主要以理论考试为主, 实验缺乏考核标准, 存在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 (3) 理论与实践脱离。一般理论课程在先, 实践课在后, 造成学理论时不懂, 做实验时理论又忘了, 到工作现场又重新摸索的情况。

这种模式已不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必须以社会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为培养依据, 强调应用性, 突出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虽然长期以来, 学校也做过多种探索, 如加大实训课的课时比例、强化实训课的教学管理、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等, 但效果并不佳。

“教学做合一”, “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 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教学做”一体化集教学、实训和创新活动于一体, 创设出学生能看、能摸、能操作的教学环境, 做到在教中学, 在学中做, 在做中学,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和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

二、教学做一体化方案的实施

1. 整合课程内容

分析仪器的种类繁多, 内容比较杂。从整体上将其分成6大模块:电化学分析、光度分析、色谱分析、热分析、质谱分析法、分析仪器的联用等。通过调研, 根据高职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仪器的使用情况和学校现有配备的仪器, 重点介绍光度分析法和色谱分析法, 而在光度分析法中主要介绍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在色谱法中主要介绍色谱法的基本理论, 通过气相色谱实际操作, 熟练掌握气相色谱的应用。

在教学内容上, 对基础理论知识, 不盲目追求深度和体系, 以掌握实践技能的必需、够用为原则, 对学生学习实践技能联系不大的理论知识, 降低要求, 略讲或不讲;加大实践的力度和质量, 把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训融入教学中。

2. 合理安排地点, 创设教学做一体化场所

原来课程理论部分是在教室进行, 由一名教师主讲;实验是在实验室进行, 每种仪器由不同的老师教授。现在理论实践均由一位老师完成, 且大部分在实训室上课。原先理论和实践课的比例为1:1, 现在理论知识的讲授和实践教学过程有机融为一体, 系统地完成教学任务, 理论和实践课时按1∶2分配。任课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分析仪器让学生边学边练, 增加了上课的趣味性, 也避免了理论知识的重复讲解。如讲每种仪器结构, 教师可结合图片及仪器实物讲解, 学生很容易记住仪器的构成部分及各自起的作用, 不再死记硬背。同时充分利用企业合作平台, 让学生亲临企业一线, 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了解分析仪器的最新动态, 熟悉学校未配备的仪器, 协助学生提前与社会接轨。

3. 利用各种教学方法, 保证教学做一体化

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下, 除充分运用综合教学手段, 常用的演示法, 实验法外, 还可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 理论与实践合二为一, 引导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实现“做中教, 做中学”。

(1) 任务驱动教学法。该方法是教师下达任务, 学生分组进行训练。每个同学独立完成分析实验到报告的撰写, 教师主要起指导和纠正的作用。如利用分光光度计测运河水中磷的含量。具体实施如下: (1) 教师讲解让学生明确实验任务:磷含量该怎么测, 运河水该怎么取, 如何使用分光光度计; (2) 分析完成实验任务所需的主要技术:取样、前处理、测定方法、保证准确度的条件; (3) 在教师指导下, 将学生分为3个大组, 12个小组。每大组派人去取京杭大运河流经镇江地段的水样, 回来后每人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 标准曲线法计算; (4) 拓展训练, 讨论分光光度计的应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5) 教师总结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 学生在分光光度计的操作上有了深刻认识, 同时对于理论知识朗伯-比尔定律及测量条件的选择有充分的掌握。通过这种方法教学,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引导、答疑解惑者, 具体问题具体处理, 普遍性问题集中指出, 个别性问题个别辅导, 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责任心、独立工作的能力。

(2)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面对具体问题建立可行性研究方案。如学习气相色谱时, 设计情境为:鱼塘发现了大面积死鱼, 附近有几家化工厂, 初步怀疑是某厂排污所为。假定给学生提供的试样是鱼塘中的水样, 让学生通过气相色谱定性分析出水中含有苯和甲苯, 再定量计算出苯和甲苯的含量, 发现含量严重超标, 由此推断出是一家生产苯系物的工厂排放的。

(3) 讨论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这一节中术语比较多, 特别是生色团、助色图、红移、蓝移、溶剂效应的概念需掌握。教学时, 我们在试验台上给出多种有机试剂, 让学生通过实验做出紫外吸收光谱图, 自己提出问题, 互相讨论, 总结掌握各概念。讨论时, 教师给予适当的启发引导, 抓住问题的中心, 把讨论引向深入, 既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又利于师生之间相互沟通和信息交流。

4. 课程与毕业设计、职业技能培训紧密结合

在仪器分析课程中, 将实验与毕业设计相结合, 实施任务驱动教学, 按论文的要求完成实验报告, 从题目选取———查资料———确定实验方案———取样———检测———数据分析与处理———报告, 全由学生自主完成, 教师加以指导, 让学生熟练掌握常用分析仪器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光谱仪和红外光谱仪、pH计、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等) 的操作技能。经过训练, 学生进入实习岗位后, 很快能选定毕业设计题目, 在帮助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 也提高了实验技能, 按时保质地完成毕业论文, 深受单位的喜欢。

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基本技能, 学校要求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学生要通过分析中级工考证和环境检测工考证。为了配合这两个考证, 充分整合了仪器分析课程和实践环节, 将技能考证的知识点纳入理论课, 将技能要求放入实践课, 强化学生的技能培养, 确保通过率超过90%。

三、总结与体会

经过一个班级的试点, “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课堂效率提高,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让他们学会终身受用的求知方法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为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1) 学校需要配套设施, 适当增加价格不是特别昂贵的分析仪器套数, 在实训室中配备理论教学的教学设施, 如课桌、黑板及多媒体设施; (2) 由于分析仪器台数少、价值高的原因, 以及每位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动手能力不一, 要保证每位同学对每台仪器都能熟练掌握难度很大; (3) 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对教师的要求很高, 既需要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 又能熟练掌握每台仪器的使用, 还能熟悉企业的行情, 所以要加强对教师的操作技能的培训。

参考文献

[1]祝瑞玲, 祝瑞花.“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10, (30) .

[2]李志峰.寻找陶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结合点[J].福建陶研, 2009, (3) .

[3]屈菊平, 王晓华, 付胜堂.高职《仪器分析》“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焦作大学学报, 2010, (3) .

[4]郭英, 陈力, 郭会灿.高职院校仪器分析课程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研究[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 2008, (9) .

[5]冯冲, 张品品, 刘艳丽等.“教学做一体化”在高职《发酵食品生产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8) .

[6]杜淑霞, 莫慧平, 徐丽.高职《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职业时空, 2009, (12) .

上一篇:监理开工发言稿下一篇:关于加强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监管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