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创园区环保工作新局面

2024-05-17

践行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创园区环保工作新局面(精选8篇)

践行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创园区环保工作新局面 第1篇

践行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创园区环保工作新局面

滨州工业园区管委会(2011年5月5日)各位领导:

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创园区环保工作新局面。

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建设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滨州工业园区以迎接国家“十一五”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专项考核为契机,多次专题研究环保工作,狠抓点源环境污染治理,圆满完成北城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工程,取得了较好的实效,辖区重点工业点源均实现了达标排放,整体环境质量得到提升。园区虽然在环保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同时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重点区域存在环境安全隐患,因污染引发的群众信访量较大,污染防治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本次环保百日集中整治活动,园区作为全区工业项目集聚区,深感责任重大,为圆满完成各项任务,我们将全面发动,强化措施,认真解决好污染防治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努力开创园区环保工作的新局面。

一、强化监管,确保重点排污企业稳定达标排放。

为切实加强污染点源环境监管工作,巩固辖区海河迎查成果,园区环保所一如既往,配合市、区环保局,实施昼夜不定期巡查,始终保持对企业环境监管的高压态势。一是以人为本,强化辖区 企业环保法律法规的宣教工作。真正使企业老板把企业内部环境管理提高到治污设施与生产车间、外排污水与企业产品同等的位置,确保实现达标排放。二是强化污水处理费征管机制。进一步探讨污水处理费与污水处理厂处理水量、出水达标合格率实行挂钩,制定奖罚制度,完善污水处理厂达标收费杠杆机制,确保稳定达标运行。三是继续强化园区异味气体治理。针对辖区金汇玉米、滨农科技等10余家异味气体排放企业,在巩固前期集中整治成果的基础上,加大督查力度,逐步实现园区大气污染管理方式由过去的重治理向治理与管理并重转变。

二、源头把关,跟踪服务,实现建设项目管理规范化。一是强化环保所职能,严格企业“入园”制度。对落户工业园区的项目,坚决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对建设项目环保措施、环保设施落实情况全程跟踪检查,确保园区内建设项目的环评验收、环评执行率和“三同时”执行率均达到100%。二是强化部门齐抓共管,依法关闭“土小”企业。对辖区“土小”企业,一经发现,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坚决依法实施关闭。

三、前置控制,严防死守,确保环境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坚决杜绝环境安全事故的发生,为园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落实责任,制定应急预案。督促各相关企业进一步完善和制定应急处置预案,并将预案分解到车间、工段,实行专人负责,做到人员、设备、药品三到位。二是加大检查力度。不定期组织人员对辖区化工企业、污水处理厂、涉放射源单位等重点单位进行专项环境安全检查。对 存在安全隐患的企业的生产工艺及时进行排查,限期整改,切实提高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防范和处理能力。

总之,滨州工业园区将以本次动员大会为契机,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己任,始终坚持“寓环保于发展之中、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工作定位,落实“关爱性严管、辩证性保护、真实性促进、长远性发展”的环保工作方针,创新工作理念,引导企业自觉治污,形成在治理中改善、在改善中发展的良性循环,全面提升辖区环境质量,为建设魅力滨城、和谐滨城、小康滨城做出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

二Ο一一年五月五日

践行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创园区环保工作新局面 第2篇

我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蒯晓牛同志率先垂范,以实际行动带领党政班子和全体教职工,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作为应对挑战、解决矛盾、统一思想、加快学校发展的重大契机;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与谋划长远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理清了学校发展思路,破解学校发展难题,不断增添和完善发展措施,推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省级重点专业创建暨省部级重点中专学校办学水平评估,藏区“9+3”学生军训入学教育等各项工作不断取得实效,开创了学校工作的新局面。

一、明确提出以“五个推进”为抓手,着力推动学校发展上新台阶 从普教系统调到职教系统工作的蒯晓牛同志,自启动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常带着问题深入师生、深入家长、深入社会、认真调研,虚心问计,掌握影响和制约我校发展的主要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学校科学发展的建议,并认真与党员、党外教职工一讨论、研究。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找准了影响制约学校发展的主要问题,结合学校实际,提出了科学办校,质量强校,市场活校,管理立校,环境亮校“五个推进”的发展目标,着力推动学校发展上台阶。这些既创新又实在的理念与举措,激励和调动了全校师生的信心和积极性。用教职工的话来说:“蒯晓牛同志是在实实在在地思考和谋划学校的发展,认认真真带领大家做事,我们对学校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二、自加压力,克服困难,提前向迎接省部级重点中专学校办学水平评估发起冲刺

细节都亲自检查、亲自督促落实,使我校的该项工作受到省、市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好评。平时,蒯晓牛同志经常以老师的身份与藏区学生亲切接触,拉近距离。自9月14日,159名藏区学生来到我校学习生活近一个月的时间里,除去上省和市里开会外,几乎每天都要与藏区学生接触和交谈,星期天、节假日也不例外。经常都是早上7点钟前赶到学校,与藏区学生共进早餐,中午一起吃午餐,在餐桌与藏区学生亲切交谈,听取他们对学校教学、管理、生活后勤服务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与他们谈心交心,说心里话,拉近了与藏区学生的距离,学生们有什么真实想法,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给他们讲。国庆期间,他们还亲自带着部分藏区学生上街购物,指导藏区学生上街如何注意安全,怎样选购商品。对未带够钱的学生,还掏钱为其垫上。这样,一方面密切师生关系,增进了师生感情;另一方面,也了解到了藏区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促进了学校工作的改进。

总之,学校自启动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蒯晓牛同志身体力行,带领党员干部和教职工务实进取,开拓创新,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开创了各项工作新的局面。但蒯晓牛同志却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真正推动学校工作向更高水平科学发展,我们只是万里长征开了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践行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创园区环保工作新局面 第3篇

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国情, 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其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集中体现了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是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实现“与时俱进”和“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指导方针。因此,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为企业党建工作注入新活力, 开创更新更广阔的局面。

二、企业党建面临困境

企业做为独立市场实体参与市场竞争, 明显的表现出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组织特性, 这必然在观念和实际工作中为企业党建工作带来较大冲击和诸多困境。

(一) 普遍存在“重经营, 轻党建”的观念

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 企业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 普遍认为党建工作多理论化、少实效, 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 把主要精力和资源用于“抓经营”、“抓管理”上, 而“轻党建”, 直接导致了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分离, 使企业党建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受到诸多限制。致使企业党建工作远远落后于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二者不协调性矛盾突出, 严重阻碍了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

(二) 党建工作队伍普遍存在“兼职化”和“老龄化”问题, 后备人才严重缺乏

企业在经营绩效的压力下, 许多企业的党建工作人员存在“兼职化”、“老龄化”以及后备人才不足的问题。党建工作人员“兼职化”必然在从事基建工作时难以做到“思想、工作、精力”三到位,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党建工作的质量和成效;党建工作人员“老龄化”是指企业在改革中, 不少企业把要安置的老弱人员多安排到党建工作队伍, 使从事党务工作的老同志多, 而年轻同志少。这容易在党建工作中与青年党员和群众产生心理距离, 尤其是目前广大职工利益形态存在明显的多元化的情形下, 而难以了解年轻党员和群众的思想动态和要求, 严重削弱了企业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三、对策和措施

加强和改进企业党建工作, 要联系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实际,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注重实效。

(一) 坚持企业经营和党建工作统筹兼顾, 协调发展

一是企业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正确认识企业党建工作在促进企业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增强党性认识, 坚持企业经营和党建工作统筹兼顾, 协调发展。从完善党建制度建设、人员配备合理、经费投入有保障等方面确立和巩固党组织在企业中的政治地位。

二是要明确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决策的内容和职责。党组织必须在涉及企业经营和发展等带有方向性、全面性、长期性和关键性的问题上参与决策。首先, 党组织在前期要通过召开党内民主生活会、企业职工代表会议等广泛倾听基层党员和职工群众的意见和呼声, 作好企业重大决策的调研。其次, 在企业重大决策中, 始终坚持企业改革和发展实际, 切实维护好企业利益和职工权益。最后, 要在企业重大决策实施过程中做好过程监督和定期通报, 确保重大决策的正确方向。

三是企业党建工作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建立和完善各类监督机制, 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保证监督作用。首先, 企业党组织要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 重点抓好厂务公开和民主评议, 依法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真正体现职工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其次, 党组织要完善各类监督机制, 对企业改革发展和各级领导干部进行实时有效的监督, 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二) 把促进企业发展放在首位, 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力量和才智

一要始终把促进企业发展作为首要任务, 自觉把党建工作融入企业改革和发展中, 把实现职工需要与企业改革、发展目标结合起来, 努力促进企业创新发展, 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广大职工党员在推动发展、凝聚人心、服务群众、促进和谐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二要企业党建工作在认真抓好自身建设同时, 增强党建工作主动性, 与时俱进, 围绕企业改革和生产经营中的难点、热点问题, 塑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等方面开展活动, 为企业改革和生产经营贡献力量和才智, 真正带领广大职工党员和群众实现企业发展目标。

(三) 坚持“以人为本”, 实施“人本管理”

一是企业党组织必须坚持“以职工群众为本”, 建立维护职工利益的长效机制、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在党建工作中从人际环境、制度环境等方面切实维护职工群众的利益, 注重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 关心爱护职工党员和群众, 特别是生活困难党员和群众, 及时解决好事关职工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 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努力使广大党员和职工群众真切感受到党组织和企业大家庭的温暖, 共享企业发展成果, 从而增强企业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二是企业党建必须依托一支精干、高效的党建工作团队, 要按照党中央提出的“精干、高效、协调”的原则和党建工作干部知识化、年轻化的要求配备党建工作队伍, 并根据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需要, 对党建工作人员实行“双重”培训。即在大力提高党建工作人员政治素质和理论修养的同时, 学管理, 学经营, 学技术, 培养一支既懂现代管理, 又懂党务工作, 既有政治素养, 又有经济头脑的“复合型”党建工作团队。

三是引入激励机制, 对在党建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应予以奖励和晋升, 要对党建工作干部的选拔任用、任职年限、轮岗交流等予以制度化, 从而充分调动党建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真正吸引人才, 留住人才, 增强企业党建工作队伍的稳定性。

(四) 正确把握社会需要、企业发展和职工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企业党建工作要从社会需要、企业发展和职工利益三种关系出发, 正确把握三种关系之间的辩证统一, 从社会需求中谋取企业的发展, 从企业发展中谋取职工利益, 再通过职工利益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产品, 提供更好的服务, 就能把企业推上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产品和服务满足了社会需求, 企业就拥有了市场, 拥有市场就拥有发展, 企业有了发展, 职工利益也就有了保障。要正确认识和高度重视这种辩证关系, 加强协调, 打造内外和谐的发展环境。

践行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创园区环保工作新局面 第4篇

一、吃透两种情况

一种是“上情”,一种是“下情”。“上情”主要指的是上级精神和上级动态,“下情”主要指的是学生动态和学生的成长规律。

吃透“上情”。吃透“上情”是做好学生工作的重要依据。吃透“上情”就要知道党中央、国务院有哪些政策,省委、省政府有哪些安排,学校有哪些动态。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16号文件”,胡锦涛总书记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了重要讲话,这是非常重要的“上情”。

吃透“下情”。大学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学生工作一线的同志要研究工作对象,研究学生的成长背景,了解他们每天在想什么、干什么。只有把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研究透了,学生工作才能做好。

二、追求两种境界

境界是指人们观察客观事物的深度与高度,是人们思想所达到的水平。学生工作的境界决定学生工作的高度、视野和效果。

追求大的境界。“大的境界”是指要有学生工作大目标,形成学生工作大格局。每一个学生工作者只有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有自己的大举措,才能形成大气候,实现大变化。这里的“大”,指的是要形成学生工作大格局,真正落实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把育人工作融入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追求新的境界。“新的境界”是指学生工作日新月异,每天都面临着很多新情况、新形势和新变化。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可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学生不断有新的需求,学生工作者应该思考如何适应新形势、新需求、新变化,从而给学生提供新的服务和新的成才方案。只有将“新”作为一种境界去追求,学生工作才能够大有作为。

三、营造两种环境

校园环境是在长期的教育过程和学校管理中不断形成和积淀的校园精神、校园制度和校园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制度、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式。环境对一个人成事、成长非常重要。

成事的环境。与学校的教学、科研等工作相比,学生工作是一项更加复杂的工作,是一个更加需要关心、理解和支持的工作。学生工作要想“成事”,就必须想方设法营造一种“成事”的工作环境,就必须形成“四个一”:一是广泛交流,形成一种学生工作的新思路;二是表彰一批先进,树立一批典型,形成育人的大氛围;三是制定和完善一套好的制度,形成规范管理的新气象;四是建设一批学生工作的品牌工程,提升学生工作水平。

成长的环境。一方面是学生工作干部成长的环境。学生工作干部的成长很艰难,特别是一些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学生工作干部的成长应该引起各级党组织和各级领导的重视,对他们要高看一眼、厚爱一分。通过政策设计、制度设计和机制设计,搭建辅导员队伍发展的“立交桥”,形成促进辅导员队伍成长的良好环境和氛围。辅导员自身要做到“三个善于”:善于在困难中成长,善于在矛盾中工作,善于在继承中创新。另一方面是学生成长的环境,学校所有工作最根本的就是促进和服务学生健康成长,这是学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实现两个突破

突破是一种在继承优良传统基础上的自我超越,是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的一种更高的追求,只有不断突破,才能不断发展。

队伍建设的突破。学校既要重视队伍的数量,又要重视队伍的质量,做到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德才兼备,乐于奉献,热爱学生,潜心育人。还要树立“大队伍”的概念,不要简单地认为学生工作就是学生管理部门的工作,实际上应该是全校的工作,是全体人员共同的责任。

学生工作局面的突破。一是“三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氛围的形成,二是“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氛围的形成,三是学生质量——学生的就业率、考研率以及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这些指标发生深刻变化以后,在学生工作一线的同志就会越来越觉得不孤单,越来越觉得很光荣,学生工作大的格局也就形成了,学生工作大的变化也就出现了。

(作者系安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践行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创园区环保工作新局面 第5篇

新局面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开创政协工作新局面

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做好新时期人民政协工作的客观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人民政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提供了机遇,为广大政协委员施展才干、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为政协工作探索新思路、开拓新局面提供了条件。政协工作要与时俱进,上台阶,上水平,就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深化对政协工作特点和规律的认识,探索政协履行职能的新途径、新方法。

一、开创政协工作新局面,必须确立科学的发展观

学习是人民政协的传统,也是政协的一项首要任务。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崭新思维理念,其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好实践,首先要学好理论,把握好精神实质。用科学发展观统一好政协委员的思想,使每个委员能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深刻理解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从而在履行职能、发挥作用中更多更好地建言献策、参政议政。科学发展观,从本质上说,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观。它是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情况下,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中国实际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提出来的,切合当代世界发展趋势的一种新的发展观。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2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总结,是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20多年改革开放启示我们: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不是单纯追求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而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不仅要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要有利于全面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要求,实现社会和谐和全面进步。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包含以下方面: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 放,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即五个统筹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之路,保证世代永续发展下去。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重要体现;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

二、开创政协工作新局面,必须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工作实际中 科学发展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也为人民政协履行职能注入了新的思想内涵。如何在履行职能中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我认为,主要应在以下五个方面努力: 第 一,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必须把发展作为履行职能的第一要务

发展是时代的最强音,是改革的主旋律。人民政协工作作为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履行职能,把服从发展、服务发展、促进发展贯穿于所开展的一切活动之中,政协组织才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担当起应有的责任,发挥其重要的作用。这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赋予人民政协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好时期之一,面临的机遇更加突出,任务更加繁重,使命更加光荣。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人民政协必须有新作为。要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要进一步增强中心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就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问题、难点问题和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周密思考论证,积极建言献策,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广泛的民意基础和雄厚的智力支持。要切实发挥好委员的主体作用、专委会的基础作用和政协的界别作用,调动和集中政协组织中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突出整体功能,形成集合优势,积极通过调研、视察、例会、提案等形式,不断提高履行职能的实效和水平。人民政协素有人才库、智囊团之称,这既是对政协委员的褒奖,又充分表明政协的献计献策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和作用。因此,我们要从政治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的高度,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认认真真地思考每项建议,反反复复地论证每条计策,使我们的建议和计策全都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足以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良好的作用力。第二,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必须真实地代表群众的意志,切实维护群众的利益

政协组织在履行职能中,要广泛关注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积极反映群众的呼声,代表群众的利益,协助党委、政府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努力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首先,要把体察民情、反映民意作为政协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政协委员要做有心人,注意了解群众的心声,了解弱势群体的困难,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和愿望,及时向党政部门反映问题,使党政领导更好地掌握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同时要善于集中民智。主动搜集群众提出的有助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群众中形成的有助于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依据,真正发挥参谋助手作用。

其次,要发挥政协委员在群众中影响大、威望高的优势,做好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的工作。在了解他们的各种意见和愿望的同时,要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全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多做通报情况、沟通思想的工作,多做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多做团结鼓励、凝聚人心的工作。三是发挥政协组织人才荟萃的优势,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要发挥政协组织人才优势,主动帮助基层和群众研究致富思路,落实致富措施。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界的委员,要组织好智力扶贫、送医送药、文化下乡、科技服务等活动,切切实实地为农民、为社会弱势群体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经济界的委员要充分发挥企业和自身优势,在捐资助学、吸纳下岗职工等项工作中多做贡献,带动困难群众走向共同富裕。第三、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必须不断增强民主意识,共同营造团结合作的工作氛围

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广泛争取人心,凝聚力量,努力形成上下同心求发展的良好局面。政协组织要继续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面旗帜,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认真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发扬民主,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切实搞好各党派、团体、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在政协中的团结合作,不断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共同政治基础上的大团结、大联合;要坚持民主协商、平等议事的原则,加强同政协各参加单位和各界委员的联系,认真听取并及时反映他们的意见建议,维护他们按照政协章程履行职责的民主权利,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团结合作的政治氛围。当前,我国各行各业各地区、各族各界人民在社会主义的一致性不断增强基础上的多样性迅速发展。这就给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带来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只有协调好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以及各方面成员之间的关系,及时消除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因素,减少阻力、增加助力、形成合力,才能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第四、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必须坚持开拓创新,不断提升履行职能的质量和水平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政协事业要发展,就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是开创政协工作新局面的需要,也是认识新事物、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创造新业绩的需要。一要不断拓展政协工作新领域。政协组织要牢固树立以人

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科学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实事求是的作风,认真分析和研究新时期政协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做到理性思考和大胆实践,在拓展工作新思路、实现工作新突破、创造开放新格局上下功夫;在正确认识和发挥私营企业主等新社会阶层的作用,将其代表人物吸纳进来,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凝聚力量上动脑筋;在切实做好大团结、大联合工作,及时地反映各阶层群众的利益要求,为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代表人士发表政见、表达意愿提供畅通的渠道方面做文章。二要努力提高政协履行职能新水平。政协组织在坚持人民政协基本理论、基本原则的同时,应重点从履行职能的方法和形式入手,政治协商突出重点,言之有据。适时创新视察、资政、咨询的形式以提高参政议政质量。创新委员监督、行风评议、特别监督等形式探索民主监督的广度和深度。其次,广大政协委员要积极为政协创新工作出主意、想办法。当前,政协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比如,如何把政治协商作为科学决策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发扬民主的一条重要渠道;如何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政协组织在推进政治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如何在规范化、制度化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履行职能的程序化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用新的观点、从新的视角来认真研究,需要广大政协委员开动脑筋,集思广益,想出新办法,提出新举措,使政协工作不断实现新突破。三要积极探索履行职能新途径。一是切实发挥委员的主体作用。在进一步完善委员学习日、政情通报会、知情性视察等项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委员正确认识其社会地位、社会荣誉和社会职责,提供参与各项活动的舞台,切实提高委员履行职能的整体水平;二是有效发挥专门委员的基础作用,探索以重要课题组、专家组为纽带,以专委会为依托,以委员广泛参与为前提的专题调研格局;三是继续发挥反映社情民意工作的关键作用,把反映社情民意纳入各项工作之中,使其成为更富实效、更具特色、更具前景的履行职能的重要工作。四是进一步完善民主监督与法律监督、党纪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有效结合的途径,并赋予其新的内涵。

第五、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必须努力加强自身建设,推进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

一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织形式,要自觉接受党委的领导,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部署,保证政协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要围绕党政中心工作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以突出的工作成效赢得党委的重视和政府的支持。

二是进一步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政协组织要结合新的形势和任务,认真研究发挥政协优势与履行政协职能的结合点,在实践中不断拓宽工作领域,完善工作机制,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履行职能的实效,使政协工作更加贴近全区的中心工作,更加贴近群众,更加贴近委员。

践行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创园区环保工作新局面 第6篇

努力开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在201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1年1月24日)

刘延东

刚刚过去的201O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我们国家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成果,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结构调整继续深化,民生得到显著改善,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中国在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的形势下保持了强劲发展势头,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2010年也是教育工作极不平凡、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发表了重要讲话,开启了我国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新征程,成为我国教育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站在历史的新高度,对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描绘了我国新世纪第三个五年的宏伟蓝图。落实好全会精神,实现“十二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今年也是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未来五到十年教育改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牢牢把握大好机遇,勇于承担历史使命

过去五年是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的五年。教育普及达到新水平,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人才培养作出重要贡献,保障能力显著提高。我们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教育整体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为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去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胜利召开,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把我国教育事业带入了历史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第一,党中央、国务院重大战略决策深入人心。教育系统和相关部门把学习贯彻作为头等大事,开展了广覆盖、多形式的学习宣传和深度解读。教育部党组成员带队分赴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宣讲,举办省部、厅局和高校领导干部专题研修班,推动各级各类学校把创先争优与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紧密结合。14个部委和百位各界专家学者发表文章,准确解读教育规划纲要的战略意义和政策重点。新闻媒体全面报道,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仅中央及首都100多家新闻媒体刊播的教育新闻就比上年增加了一倍多。学习宣传力度之大、声势之强、参与人数之多为近年少见,全党全社会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和行动,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目标更加明确,决心更加坚定。

第二,贯彻落实工作机制不断创新。国务院成立包括党政群系统20个部委在内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方针和政策措施,研究部署、指导实施教育体制改革工作。成立新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加强重大教育政策问题调研论证和评估。国务院下发《教育规划纲要任务分工方案》,明确牵头部门和配合单位,建立了部际分工、省部沟通的新机制,形成了密切协作、齐抓共管的新合力。

第三,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全面启动。经国务院批准启动全国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确定了425项改革试点项目。以培养模式、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改革为重点,组织实施专项改革、重点领域综合改革和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从国家、地方和学校三个层面系统推进,形成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改革新局面。

第四,一系列国家层面的重要政策集中出台。将发展学前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的突破口,国务院出台《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财政部、发改委、教育部相继发布了几个关于落实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政策文件。加快推进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农村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增加100元。启动1000所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中央投入专项资金建设实训基地。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启动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相关部门出台了大力支持新疆、西藏等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一系列文件。国家发改委设置专项扶持中西部特殊教育发展,2010投入29亿元支持学校建设。国家资助体系扩展到普通高中,中职免学费政策扩大到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普通高校平均资助标准由每生每年2000元增加到3000元。国务院及相关部门共出台50多个文件,初步形成优先发展教育的政策支持体系。

第五,各地贯彻落实工作扎实推进。各省(区、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全国已有22个省(区、市)召开了教育工作会议,党政一把手出席会议并作讲话,有23个省(区、市)发布省级教育规划纲要,结合自身实际出台一批新的政策举措,增加教育投入,认真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回首2010年,教育工作成就显著,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育改革发展的社会氛围发生了很大变化,形成了关心支持、积极参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新气象。这是中央高度重视、亲切关怀的结果,也是各地方、各部门特别是教育系统广大干部教师齐心协力、不懈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国教育系统的同志们表示亲切慰问!向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表示诚挚感谢!

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作出了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这一重大判断同样适用于教育事业。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对教育率先实现现代化提出更加紧迫的要求,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与教育规划纲要明确了教育未来发展的大方向大思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大力支持。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也承担着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历史重任。

机遇来之不易,形势催人奋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迫在眉睫。一是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改革攻坚,是中央提出的“十二五”期间重大战略任务。教育作为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事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事业,必须坚决贯彻中央部署,在改革发展中有所作为。二是当前全球正在掀起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浪潮,许多发达国家相继推出改革举措,旨在提升教育质量,保持教育领先地位,增强国家竞争优势。很多发展中国家也在着手教育改革,以解决教育公平和提升学生素质问题。面对外部压力,我们如不加快改革,不迎头赶上,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就会越拉越大。三是人民群众对教育改革期待和呼声日益强烈。颁布教育规划纲要特别是启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既顺应了社会对改革的期望,也增添了群众对教育改革 的信心。如果不加快改革,我们就无法兑现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承诺。

我们必须增强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和大局意识,珍惜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认清挑战、应对挑战、战胜挑战,攻坚克难,奋发有为,切实承担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不辜负中央的期望与人民的重托。

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再上新台阶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各条战线的共同任务。教育战线要围绕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紧密联系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全面落实全教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的主题是科学发展,教育工作的主线是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通过改革来创新和完善中国特色教育发展道路。今年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育人为本,紧紧抓住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两大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优先发展为保障,以重大发展项目和改革试点为抓手,力争在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上取得突破,为全面实现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奠定良好基础。

第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要有新成果。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攻坚阶段,迫切需要教育为落实主题主线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持和科技贡献。要加快教育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使教育更加适应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升级需要,更加适应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更加适应当代科技创新交叉融合和提升自

主创新能力的需要,更加适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需要,更加适应中国国际地位上升和拓展国际发展空间的需要。要围绕区域发展战略,打造教育特色和优势,提高教育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要着眼文化建设需要,推动人文社会科学深入研究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增强教育服务决策的能力,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按照加强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提升教育公共服务水平,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积极贡献。

第二,促进教育公平要有新进展。当前,要按照“保基本、补短板、强基础”的要求推进教育公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迈出更大步伐,政策支持、财政投入、学校建设、教师配置应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边疆民族地区倾斜,加快薄弱学校改造。要抓紧研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就学和升学的政策。积极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解决好留守儿童就学问题。学前教育要在缓解“入园难”方面尽快见到成效,政府要履行保障基本入园机会的责任,启动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多种形式扩大资源供给。高等教育要促进机会公平,通过对口支援、区域合作、优质资源共享等方式支持中西部地区提高办学水平,新增招生计划和重点高校招生名额向高教资源不足地区倾斜。国家奖助学金要提高资助标准和扩大覆盖面,保证每一个孩子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第三,提高教育质量要有新突破。要在教师、教材、教法三大重点上下功夫。逐步建立健全招聘录用、考核评价、培养培训和退出等各级各类教师管理机制。今年中小学教师要启动“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职业准入和管理制度改革,职业院校要扩大“双师型”教师比例,高校要打造名师团队。要全面推动各层次教师培训,鼓励优秀教师到边远地区和薄弱学校任教,做好首届免费师范教育试点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工作,加快农村学校教师周转房建设。加大教学投入,推进课程改革和教材建

设,使教学水平有比较大的提升。以教育信息化为重要抓手,推动信息网络向基层学校延伸,探索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的新模式,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加强监测评估,有计划地建立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标准体系,探索相对独立的督导体系,引导学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第四,人才培养模式要有新探索。人才培养是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话和教育规划纲要强调的素质教育要求引领人才培养工作。要注重因材施教,促进全面发展。要研究制定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框架,探索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认知特点的德育内容和方法。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总结推广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经验,今年应重点在小学生“减负”上见到成效。以社会实践为关键环节,增加教学实验、生产实习、技能实训,丰富学生课外活动,鼓励志愿服务,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选拔机制、培养方式、成长环境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第五,推进改革开放要有新举措。要在办学体制改革、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教育对外开放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在办学体制方面,推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的改革。高校要加快章程建设,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落实办学自主权。职业教育要探索校企、校农合作有效机制,使学校真正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培养更多实用型、技能型人才。要明显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研究出台财政、税收、金融、土地、教师等支持政策,加强规范管理,提高办学质量,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在管理体制方面,要按照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原则,减少和规范政府对学校的审批事项和审批环节,运用法规、政策、标准、公共财政等手段引导和支持教育发展,着重解决政府部门对学校服务责任不到位、监管机制不完善的问题。探索省级教育统筹的有效机制,更多地调动地方

政府发展教育的积极性。要以教育开放凝聚人才培养的新优势,积极探索中外合作办学的有效形式,推动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建立联合培养和合作研究平台,在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特别是优秀教师团队方面迈出更大步伐。推动有条件的高校加强相关国别和区域问题研究,在促进中外人文交流、提升国家软实力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第六,保障支撑要上新水平。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规划优先、财政资金优先、公共资源优先,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温家宝总理强调,要重视教育投入的绩效,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使教育资金的使用更加合理。按照4%的要求,今后几年各级政府都将大幅度增加教育经费。现在关键的问题是两个,一是各地的资金能不能落实到位。各地要不折不扣、用好用足中央政策,落实投入责任。教育部门要与有关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分省落实教育投入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例,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二是经费能不能管好用好。各地要统筹安排教育经费,与教育发展重大项目实施相配套,向最急需领域和最薄弱环节倾斜,做到雪中送炭。要实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完善经费分配制度、学校财务制度和监督制度,加强重大项目经费使用的绩效评估,防范财务风险。尤其要把增加投入与体制机制创新结合起来,形成新制度新模式。

三、坚持改革创新,创造性地抓好贯彻落实

目前,中央关于教育的大政方针已经明确,各项任务已经部署,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实现今年这“六个新”的要求,关键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

第一,解放思想,增强改革意识。现在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交织,教育领域新老矛盾叠加。教育的思想观念方法不进行大的转变,体制机制障碍不取得新的突破,教

育事业科学发展就很难有崭新的局面。一要突破陈旧观念。改革不是为了否定过去,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进。我们要自觉从惯性思维中解放出来,从不合时宜的传统模式中解放出来,推动思想观念、发展思路、体制机制有深刻转变。二要尊重客观规律。解放思想的核心是实事求是、尊重规律。必须把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贯穿改革发展始终,使改革的制度设计、组织实施和效果评价符合教育特点,适应人才培养要求。三要大胆探索实践。当前,各种利益群体的教育诉求不尽一致,对解决问题的办法和路径存在不同看法,我们要防止仅仅停留于争论,在积极探索实践中深化认识,破解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难题。

第二,科学谋划,注重整体设计。每项改革和发展任务都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整体谋划和前瞻布局,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少走弯路。要加强顶层设计。“十二五”规划是今后5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顶层设计,教育规划纲要是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在编制出台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和分地区、分领域规划时,要按照这两个规划的要求,把10年改革发展目标任务按时间节点规划好,形成清晰的工作指南。每一项改革都是整体改革的一部分,要把解决地方、学校的具体问题与实现全国性改革目标紧密结合,把解决当前问题与形成长效机制紧密结合。要注重研究政策问题,完善相关领域特别是人、财、物等方面的配套措施,使改革发展举措有具体的政策支撑。

第三,抓住关键,力求重点突破。所谓重点和关键,集中体现在“三个最”上。一是经济社会发展最迫切的需求。比如,发展文化产业,迫切需要大批既有艺术造诣、又熟悉市场、掌握文化产业运作规律的经营管理者。又比如,人才规划纲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阶段的实际,提出建设社会工作者队伍,培养大量基层社区服务人员和心理辅导人员。这就要求我们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加快培养紧缺人才。二是人

民群众反映最突出的问题。比如,社会上对“择校热”反映强烈,这就要求我们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三是教育事业发展最薄弱的环节。比如,农村教育一直是短板,这就要求我们始终把农村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加快提升农村教育发展水平。推动教育改革发展,要着重围绕“三个最”,攻克重点,突破难点,带动教育规划纲要的全面落实。

第四,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教育工作面临的最大实际。要把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与当地实际紧密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探索各具特色的改革发展路径,不强求一个模式。比如,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一定要立足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多种形式、多种类型。要边试点边总结,尊重地方、学校、教育工作者的首创精神,鼓励地方大胆试大胆闯。对试点中确有实效、群众欢迎的要大力推广,对问题较多的要及时调整,对基层、学校提出的要求和舆论关注的焦点问题及时给予回应。只有各地走出有特色、多样化、高质量的路子,教育事业的发展空间才能更加广阔。

第五,统筹兼顾,积极稳妥推进。科学发展是硬道理,维护稳定是硬任务。现在,我们既处于黄金发展期,也处于矛盾凸显期,社会上的许多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到教育领域;教育改革本身也面临很多两难问题,一些深层次矛盾逐渐浮出水面。我们既要勇于改革,还要善于改革,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使改革不仅成为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而且成为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重要力量。一要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加强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坚决抵制不良思潮的干扰。教育规划纲要集中体现了中央对教育工作的最新要求,教育改革发展实践探索都要贯彻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二要把握好改革进度。对于重大、复杂、敏感的改革项目,要充分协商,科学论证,全面评估群众承受能力和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合理确定改革的顺序和推进的速度,增强改革的协调性。要密切关注改革进程,随时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做好各种风险分析和应对预案,防患于未然。三要合理引导社会预期。教育改革的社会关注度很高,重大改革政策的宣传解读必须跟上。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及时澄清社会疑问,引导社会理性看待存在的问题和暂时的困难,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教育改革的良好氛围。

第六,落实责任,加强督促检查。各级党委政府要把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保证领导到位、分工到位、制度到位。目前在中央层面已经把教育规划纲要的190项任务分解到60个部门,下一步责任分工要逐层向下落实,各项任务在省(区、市)、学校和试点单位都要确定牵头部门和配合单位,明确责任主体和责任人。各地要以完善的机制规范工作运行,探索建立高效的领导机制和咨询机制,统筹协调重大决策和任务落实。教育部门要主动争取地方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形成合力,减少阻力,使贯彻落实工作顺利推进。

监督检查是促进贯彻落实的有力手段。要重点督查改革举措是否落实到位、发展项目是否科学合理、资金使用是否规范有效、工程质量是否安全合格。要加强对重大改革试点和发展项目的过程性督查,及时发现和反馈问题,对设计不周全、措施不具体、保障不到位、成效不明显的要调整和完善。要建立行政问责制,增强中央重大教育决策的执行力,确保政令畅通。大力推行政务公开、教务公开、校务公开,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发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的独特作用,让群众在参与监督中理解支持教育改革。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目前,教育事业迎来了改革发展的大好机遇。越是形势好的时候,越要保持清醒

头脑,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是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所在、使命所在。只有真抓实干、趁势而上,才能推动教育事业上一个大台阶,才能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部署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上来,切实加强自身建设,使整个干部队伍的精神面貌、工作状态、能力水平、眼界胸怀有大的提升。

第一,增强攻坚克难的信心勇气。当前,教育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任务重、要求高,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许多问题并没有现成答案。面对矛盾和挑战,个别地方和单位仍存在畏难情绪。要深刻认识到,不改革没有出路,不发展就是退步,一定要有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直面困难的思想准备、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开拓进取,一步一个脚印把工作推向前进。

第二,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邓小平同志说,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一定要力戒形式主义,大兴实干之风。要坚持深入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正确把握国情、社情、教情,多办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让人民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

第三,提高履职尽责的工作能力。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对干部素质的要求更高,加强队伍建设的任务更加迫切。要强化理论武装,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以来历次全会精神,认真学习全教会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增强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提升专业素养,注重把握国内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动态,了解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开阔视野、把握规律。要注重在贯彻落实中选拔培养干部,把一批政治坚定、能力突出、作风过硬、群众信任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关键岗位上来。机关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深入基层,了解实际,在艰苦复杂环境中增长才干、锤炼作风,促进自身素

质和能力的全面提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改革创新工作机制、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切实提高工作质量、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

第四,保持清正廉洁的优良品行。总的看,教育系统风气是好的,但有些领域和单位仍存在一些违法违纪问题。这些虽是个别现象,但损害了教育系统的形象。必须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要求,进一步严明纪律、严格管理,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和更加有力的举措,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专项治理,严肃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和腐败案件,加强政风、行风、学风建设,始终保持教育战线廉洁高效、风清气正。

践行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创园区环保工作新局面 第7篇

工作新局面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其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里,我结合最近学习调研活动,联系司法行政工作实际,就当前全县司法行政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体思路和措施谈点粗浅看法。

全县司法行政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体思路应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认真贯彻执行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一致起来,紧紧围绕服务科学发展这条主线,着力服务和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着力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着力深化司法行政工作机制改革,着力加强司法行政基层基础建设,着力推进司法行政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使司法行政工作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好地为实现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进“一城四区”建设新跨越提供良好的法律保障和法律服务。

按照上述总体思路,我们要争创科学发展新优势,开创司法行政工作新局面,必须切实采取并落实好以下措施:

一、坚持把服务科学发展作为根本任务,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司法行政工作只有进一步树立服务发展的理念,才能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一是为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准确把握经济工作重点,围绕服务和促进全县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充分发挥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职能。进一步加快发展法律服务业,充分利用在全县司法行政系统开展“政法干警联村联企”活动为契机,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引导和帮助企业应对各类风险、趋利避害、化危为机、走出难关,为企业的良性发展创造平稳和谐的社会环境。二是紧紧围绕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加大对招商引资、环境保护、旧城拆迁等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的宣传力度;加大对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各项政策措施的宣传力度,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营造良好法治氛围。三是努力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密切关注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带来的社会矛盾纠纷的新特点、新趋势,及时研究制定对策措施,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发挥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在化解矛盾纠纷中的优势,努力做好新形势下社会矛盾纠纷的化解工作,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坚持把维护人民权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广大群众合法权益。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努力为人民服务,这正是司法行政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特别是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等工作,要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这个大局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一要进一步推动法律援助志愿者队伍建设。拓宽法律服务领域,在抓好法律援助志愿者队伍建设规范化的基础上,推动建立乡镇级法律援助志愿者队伍组织建设,积极为基层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二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援助工作机制。完善法律援助申请受理机制,完善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的衔接机制,完善案件总量目标管理机制,完善办案质量和监督机制,提高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确保应援尽援、援则优质。三要进一步加强公证公信力建设。发挥公证制度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的作用,积极介入重大经济活动,履行好公证监督作用,促进民商事交流,保障交易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四要进一步降低法律援助门槛。发挥好法协会的行业管理职能,更多关注民生,提供便捷高效低廉法律服务,最大程度的满足困难群众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需求,让更多的困难群众获得法律援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三、坚持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第一责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大局。

今年是党的十八大、省第十次党代会召开之年,也是应对国内外复杂任务,推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一年。受国际形势影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与社会各种不稳定因素相互影响,使各种矛盾叠加,维稳任务繁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加强矛盾纠纷调解、社区矫正、安臵帮教等维稳工作。一是充分发挥大调解机制作用。着力推进完善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配合,切实筑牢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努力维护全县和谐稳定的社会政治局面。二是扎实做好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和调处工作。把矛盾纠纷预防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臵,注重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隐患。三是切实做好社区矫正和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臵工作。建立健全社区矫正管理终端平台,增强矫正的有效性;在各乡镇(街道、开发区)建立刑释解教人员安臵帮教就业基地,规范刑释解教人员分类帮教管理,最大限度地预防和杜绝重新违法犯罪。

四、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不断完善服务科学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

要将创新的理念体现在平安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上,体现在司法行政工作的各个环节当中。当前,司法行政工作中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比如影响稳定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工作还存在着死角和隐患;基层基础薄弱的状况依然存在,且发展不平衡;司法所人员不足问题尚未彻底解决;法制宣传的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拓展;法律服务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层次、提高服务质量;司法行政队伍整体素质和依法行政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切实增强创新意识,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不断推动司法行政工作取得新发展,新突破。

五、坚持把基层基础建设作为重要任务,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创建特色品牌。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提高司法行政机关的能力和水平,重点是对标找差,坚持一手抓县局机关,一手抓基层司法所建设,把上下同步协调发展作为强自身带队伍、强机关带基层的重要目标,努力实现目标同向、工作同步、创新同优、发展科学,树立微山司法行政品牌。一是进一步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深入开展争创省、市“优秀司法所”活动,坚持建设和管理并重,理顺体制、落实编制、充实人员,改善司法所交通、通信和其它技术装备,完善管理和工作制度,引领司法所向全市,乃至向全省、全国模范(先进)司法所迈进。二是进一步加强机关基础建设。扎实开展争创省部级“优秀司法局”活动,在完善和规范各项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实施目标管理,完善目标体系,细化责任分解,健全考评机制,严格奖惩办法,提升管理效能,将县局打造成一线实战平台,确保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帮教安臵和法制宣传等各项工作在基层顺利开展。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有创新、有突破。完善司法局、所基础设施建设,拥有宽敞、明亮的办公用房,整洁、优美的办公环境,明显、醒目、统一的标识标牌,常用业务工具书齐全。

六、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努力推进司法行政各项业务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社会维稳工作“一条主线”,人民调解、法律援助、法律服务、社区矫正、安臵帮教和法制宣传“六项重点”,不仅是基层司法行政的实战性业务职能,也是维护稳定、关爱民生、促进和谐最为重要的职能,更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关注的工作。因此,我们要始终坚持科学推进、协调发展,加强理论研究,把握发展规律,建立配套完善、运转协调的业务工作综合平台,努力做到“五个进一步、五个排头兵”:进一步加快发展法律服务业,维护各类主体合法权益等涉及服务经济发展的工作,在服务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上奋发有为争当排头兵;进一步抓好大调解、社区矫正、帮教安臵等涉及社会稳定的各项工作,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上奋发有为争当排头兵;进一步做好法制宣传教育等涉及公民法律素质提高的各项工作,在推进“六五”普法依法治理上奋发有为争当排头兵;进一步抓好律师、公证、法律援助等关乎民生的工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奋发有为争当排头兵;进一步抓好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和基层司法行政组织建设等基层基础工作,在夯实基础创优品牌上奋发有为争当排头兵。

七、坚持按照“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加强司法行政队伍建设。

作为司法行政部门,我们最大的责任就是维护一方稳定、确保一方平安、追求一方公正、促进一方和谐。我们有责任把对党对人民对事业的忠诚体现在工作岗位上,有责任把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渗透到我们的具体言行中去,进一步坚定广大司法行政干警和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政治理念和信念,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切实加强职业道德和反腐倡廉建设,树立良好司法行政形象,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司法行政队伍。一要建立并完善具有司法行政特色的教育、培训机制。目前,主要抓好三支队伍的培训:抓好对局机关科室人员和司法所人员的培训;抓好对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培训;抓好人民调解骨干的培训。二要按照法律赋予的职责和各自岗位的要求,立足于工作实际,忠诚履职尽责,严格依法办事,公正文明执法。三要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确保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

八、坚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组与班子自身建设。

践行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创园区环保工作新局面 第8篇

党的十六大以来,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全省商务战线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紧紧围绕全省经济建设中心, 着力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和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开创了商务工作的新局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 内贸流通工作呈现新局面。内贸流通业对扩大消费, 促进生产, 满足需求, 丰富生活, 增加税收, 吸收就业的作用日益增强, 全省内贸流通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7.8%, 实现税收89亿元, 比2002年净增22亿元, 内贸流通企业就业人员292.5万人, 比2002年新增就业人员70.6万人。一是省内市场规模稳步扩大。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2年的1320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331.1亿元, 比上年增长16.7%, 是1997年以来的最高增幅, 年均增长13.3%, 是2002年的1.8倍。二是城乡市场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大力推进以“便利消费进社区, 便民服务进家庭”为主题的“社区双进工程”, 全省已创建国家级商业示范社区8个, 省级商业示范社区28个, 省级社区商业示范企业8个。组织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 累计改造建设1.1万家标准化农家店, 8家大型涉农商贸流通企业列入国家的试点建设项目。目前, 全省已经发展各类商业网点67.2万户, 比2002年净增4.5万个。三是市场监测和调控能力不断加强。制定和完善了市场供应应急预案, 应对和处理“非典”、“禽流感”、松花江水体污染以及主要副食品市场供应趋紧等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显著提升。四是新型流通形式和经营业态不断壮大。连锁企业已发展到104家, 连锁店铺4025家, 连锁企业销售额由2002年的39.6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93.7亿元, 年均增长49.3%。五是流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减债脱困工程”已基本结束, 全省共有68户企业回购债务总额26.36亿元, 偿债资金4.1亿, 争取国家资金补助1.23亿元, 涉及近5万名商贸流通企业职工。六是市场经济秩序规范程度日益增强。制假售假、危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取得较大进展, 成立了知识产权保护投诉举报中心, 商业法制建设不断强化, 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逐步形成。

第二, 对外贸易登上新台阶。进出口规模增长近4倍。2007年全省外贸进出口实现173亿美元, 是2002年的近4倍, 年均增幅达到30%以上, 在全国排名由第14上升到第11, 列中西部地区第1位。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全省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由2002年的76.5%提高到2007年的92.8%, 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增幅分别达到27.8%和8.8%, 2007年各款哈飞汽车已全系出口到中东、北非、南美、亚洲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出口额比2002年增长164倍。资源、能源类商品进口大幅度增长。2007年进口木材1026万立方米、原油177.2万吨、化肥151.9万吨, 比2002年分别增长35.2%、206%、95.7%。外贸进出口对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2007年全省外贸依存度为20.8%, 比2002年提高10.9个百分点, 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8.5%, 拉动全省经济增长3.4个百分点, 涉外税收对全省税收的贡献超过20%, 累计创造就业岗位约350万个。

第三, 对俄经贸科技合作实现新跨越。对俄贸易首次突破百亿美元大关, 由2002年的22.3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07.3亿美元, 年均增幅近40%, 是2002年的4.4倍, 占全国对俄贸易总额的22.3%。实现了省委、省政府“两个不变, 两个确保” (两个不变是对俄贸易额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和占全国对俄贸易总额的比重不能变。两个确保是确保黑龙江省与全国对俄贸易增幅同步和在全国对俄经贸合作的第一大省地位) 的总体要求。对俄能源原材料投资合作取得重大突破。一是森林采伐和木材加工基地形成规模, 国内木材资源紧缺的矛盾得到了有效缓解, 开辟了林业工人再就业和闲置设备转移的新途径, 提升了林业产业的国际化水平, 有力地支持了国家“天保工程”的实施。截至目前, 我省在俄境内共获得森林采伐权1200万公顷, 木材蓄积量为13.2亿立方米, 相当于在境外为国家再造一个黑龙江林区。二是矿产资源开发全面展开, 省内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稀缺的状况将得到有效弥补, 迈出了资源国际化的新步伐, 展示了辉煌的发展前景。我省在俄已获得18个矿产资源开发权, 有14个取得独立矿权, 合资合作矿权4个, 已投资1.2亿美元, 境外大型稀缺金属原料基地已具雏形。三是油气资源合作快速起步, 区块开采、炼化与管道运输多渠道并举, 开创了两国地区间油气资源合作的新局面, 为满足国内能源需求做出了积极贡献。全省正在推进的石油天然气投资合作项目4个, 联合开发了111口油井。四是对俄电力合作初见成效, 高载能产业兴起边城, 探索了边境地区发展新兴基础材料产业的新模式, 为沿边开放带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我省已在中俄边界架设了3条跨境国际输电线路, 累计购俄电44.4亿度。五是境外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显著, 种植、养殖、加工和销售自主经营, 走出了一条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国转移的新路子, 必将成为我省商品粮基地建设的战略储备。全省在俄实施农业开发项目累计达到80个, 开发土地320万亩。乌苏里斯克康吉经济贸易合作区的建设, 创新了中俄边境地区合作的新模式。

第四, “走出去"战略迈出新步伐。共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项目661个, 完成营业额15.1亿美元, 实际派出劳务人员3万多人次, 带动设备材料出口4.8亿美元。累计设立境外投资企业155家, 中方投资总额10.8亿美元, 投资国家和地区由2002年的33个增加到43个。目前, 我省已经与16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往来关系, 比2002年增加33个, 签订包括龙港合作协议在内的双边、多边经贸合作协议40多个, 与7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建立了稳定的经贸合作关系, 对外影响进一步扩大, 树立了龙江对外新形象。

第五, 沿边开放带建设取得新成果。充分发挥沿边优势, 构建以沿边口岸为节点, 以中心城市为依托, 一线贯穿, 多点向外的沿边开放带。通过农产品出口、种植与加工、机电产品跨境加工、能源原材料开发加工、房地产开发合作、旅游、商贸及现代化国际物流产业, 促进沿边外向型经济的发展。2007年绥芬河、东宁、同江等10个县 (市) 进出口超亿美元, 其中绥芬河市进出口总额达到46.3亿美元, 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26.8%, 19个沿边市县财政收入80%以上来自对俄经贸合作。

第六, 口岸和开发区建设取得新进展。2007年, 全省口岸过货首次突破1000万吨大关, 达到1149.9万吨, 同比增长19.1%, 是2002年的1.73倍。出入境人员423.9万人次, 同比增长14.57%, 是2002年的1.89倍。2007年全省开发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91.9亿元, 实现税收总额73.6亿元, 实现进出口68.4亿美元, 实际利用外资5.3亿美元, 分别是2002年的4倍、2.1倍、5.7倍和4.9倍。

五年来,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我们开创了全省商务工作的新局面, 积累了攻坚克难、开拓创新、推动事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最根本的就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商务工作, 走沿边内陆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第一, 坚持科学发展, 必须从省情出发, 发挥区位优势, 努力推进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几年来, 各地、各部门围绕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 不断创新工作思路, 采取超常规措施, 全方位推进沿边内陆地区对外开放。全省各地在对俄经贸合作中, 将地方经济发展定位于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高度, 实现了企业发展国际化、产业调整市场化。哈尔滨市规划建设了对俄出口加工园区, 黑河市规划了以能源产业为重点的“两国一城”合作共赢的发展思路;牡丹江市作出了沿301国道建设木材加工产业带的发展规划;佳木斯市提出了建设中俄沿江开放合作产业带的发展构想;鹤岗市确立了依托优势企业加强对俄能源原材料投资合作的工作思路;大庆市拿出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开展对俄经贸合作;省森工总局、大兴安岭地区积极扩大境外森林采伐和木材加工;绥芬河市通过大力实施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 2007年主要经济指标有10项人均列全省第一位, 财政收入在全省各市县中名列榜首。经过努力, 全省对俄贸易结构和经济技术合作质量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的实施, 走出了一条沿边内陆地区扩大对外开放, 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新路子。

第二, 坚持科学发展, 必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几年来, 我们始终坚持在巩固和提升对俄经贸合作的基础上, 积极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 不断加大对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市场的开拓力度, 强化与我省建立友好省 (县、道、州) 的经贸交往, 积极拓展中东、非洲、南美等新兴市场, 并启动了对韩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商务部门作为连接国际市场和省内企业的桥梁, 在帮助企业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走向国际市场, 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支持哈飞汽车通过技术转让在马来西亚、中东设立装配厂和生产线;支持哈量集团收购德国凯狮公司, 开创了我省企业并购发达国家企业的先河;积极推进哈尔滨电站工程公司苏丹吉利三期电站项目、东格拉输变电项目、埃巴哥电站项目等重点合作项目进程。哈量集团收购凯狮公司后, 拥有了大型刀库、刀头仪等世界领先技术, 还掌握了凯狮公司独步全球的热缩刀柄技术, 产品远销发达国家市场。围绕创造龙江竞争新优势, 进一步加强了进出口商品结构调整, 培育自主出口品牌, 大力支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鼓励能源和资源类商品进口。齐齐哈尔市、省农垦总局商务局加大了品牌宣传推广力度, 在品牌万里行活动哈尔滨站期间, 举办了专场展示。实践证明, 实施以对俄经贸科技合作为重点的全方位对外开放, 走沿边内陆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新路子, 符合黑龙江对外开放的发展实际, 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 是实现商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三, 坚持科学发展, 必须以扩大内需为工作重点, 努力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流通体系。几年来, 我们坚持把扩大消费, 拉动内需, 繁荣市场, 引导生产, 丰富生活, 促进和谐, 建设小康作为商务工作的重点, 采取各种措施, 强力推进。千方百计扩大省内市场消费需求, 研究制定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 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消费的意见》, 明确扩大消费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加快城乡市场体系建设, 大力推进“万村千乡”和“双百”市场工程, 建立和完善农村商品流通市场体系, 服务新农村建设。为推进社区商业建设, 成立了社区建设领导小组, 出台了《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 制定了《黑龙江省商业示范社区工作方案》, 完善了社区商业发展规划, 大力推进商业示范社区创建工作, 鼓励支持社区商业企业开展便民利民服务。通过对猪肉等主要副食品市场监测调控, 2007年全年两次向省内市场投放国家储备生猪共15000头, 全力保证市场供应。重点加强了对生活必需品、生产资料、重点流通企业、农村市场等方面的监测, 与19个部门联合下发了《黑龙江省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松花江水体污染时, 我们按照省政府的部署, 连夜组织调水, 伊春、绥化、七台河、鸡西、双鸭山等十个地市紧急组织货源, 调配运力, 在第一时间送到指定地点, 保证了哈尔滨市场供应。积极推广商务领域节能降耗新经验, 开展创建绿色饭店工作, 引导住宿餐饮企业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饭店、旅馆。在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方面, 与有关部门联合开展了市场整治工作, 严厉打击侵权违法犯罪行为。几年来, 通过大力推进城乡市场体系建设, 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实施“万村千乡”和“双百”市场工程, 拉动农村市场消费额增长2个百分点, 带动农产品流通增加6亿元, 新增就业5000余人, 给农民带来了实惠, 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消费热情, 有效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

第四, 坚持科学发展, 必须以和谐商务为平台, 努力形成上下联动、多点支撑的工作推进机制。近年来, 我们坚持以建立和谐商务机制为重点, 着力推进和谐商务局面的形成, 为有关政策的落实, 各种专项资金的争取, 重大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商务工作, 把商务工作主要指标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考核体系, 强力推进。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就商务工作作出重要批示, 亲自率团出访, 拓展国际经贸关系, 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 并亲自研究、部署、检查省内市场供应工作。省发改委通过积极争取, 将我省30多个重点项目列入《中俄地区合作规划》;省财政厅将全省外贸发展金规模由3000万元增加到1亿元;省委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政研室, 省政府办公厅、研究室、经委、农委、科技厅、国土资源厅等有关部门从各方面关心、支持商务事业发展;哈尔滨海关、省检验检疫局等联检部门积极创造条件, 保证边境口岸人员、货物通关顺畅;省国税、地税、外汇管理部门在税收、外汇核销等政策层面, 全力支持进出口企业, 努力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实践证明, 没有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 离开各部门的大力支持, 商务工作就没有今天这样欣欣向荣、和谐发展的大好局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 我们也要居安思危, 保持清醒和冷静, 看到商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是:市场调控能力较弱, 手段过少;城乡消费不协调, 消费还不十分活跃;出口商品层次较低, 自主商品出口比重不高, 自主品牌少, 竞争力不强;加工贸易比重过低的状况没有根本性的转变;地区发展不均衡, 总量上差距越来越大, 全省还有8个县外贸进出口是空白;“走出去”大项目进展不快, 对外投资能力较弱;开发区特别是省级开发区的综合竞争力有待于进一步提升。这些问题, 有的是体制性的, 有的是机制性的, 有的是结构性的, 也有一些是思想意识层面的, 还有的是我们工作层面的。所有这些, 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克服, 全力破解。

二、认清形势, 明确今年全省商务工作的主要任务

按照党的十七大和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和省政府工作部署, 商务系统必须对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形势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对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进行深入思考, 做出科学的选择, 研究制定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新措施和新办法。

当前, 世界经济仍将保持增长, 但国际市场波动风险增加, 增势趋缓。全球经济增长动力更趋多元, 主要经济体基本面依然较好, 发展中国家成为增长亮点, 但是, 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美元持续贬值, 美国次贷危机仍在发展, 国际能源、粮食等价格上涨, 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存在很大变数。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 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4.8%, 低于去年5%的水平。从区域经济发展上看, 俄罗斯将继续保持经济增长, 依靠能源出口获得外汇收入仍将是俄罗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预计今年达2000亿美元以上;俄罗斯正在出现“消费革命”, 居民消费已从家电、汽车转移到住房等领域, 今年俄罗斯政府将采取措施进一步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已经进入了第二个十年, 两国政府高度重视地区经贸合作, 即将实施的《中俄地区合作规划》为黑龙江进一步扩大对俄经贸合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从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上看, 我省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和谐社会建设有序进行, 改革开放深入发展, 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现代化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新型工业化步伐进一步加快, 经济增长动力增强, 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增强, 特别是谋划、储备的一批大项目开工建设, 对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 为商务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但是, 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商务工作的发展也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国际市场需求动力减弱, 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 人民币汇率继续保持上涨势头, 国内预防通胀和稳定出口的压力增大, 特别是我省外贸进出口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多年保持高位增长, 在高基数上实现高增长难度加大, 困难增多。为此, 我们应认清新形势, 把握新机遇, 克服新困难, 迎接新挑战, 在新一届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坚定信心, 迎难而上, 开拓创新, 真抓实干, 努力开创商务工作新局面。

今年全省商务工作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积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加快发展沿边内陆开放型经济, 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加快推进深化改革和自主创新, 不断扩大居民消费, 保障省内市场平稳运行, 努力做到“两服务、两服从” (服务、服从于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服从于全省经济建设) , 坚持做好“两个统筹” (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统筹国内外两种资源) , 全面提升“两个水平” (提升沿边开放水平;提升国际市场竞争水平) ;着力建设“两个体系”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现代化流通体系) , 重点推进“两大惠民工程” (推进以“万村千乡”和“双百市场”为重点的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工程;推进大中城市“商务便民工程”) , 确保完成“两大目标” (进出口总额增长目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目标) , 努力构建和谐商务, 实现商务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为龙江经济大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遵照省十一届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确定的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 今年商务工作目标是:进出口总额达到208亿美元, 同比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658亿元, 同比增长14%。

围绕上述目标, 全省商务战线要认真贯彻落实好栗战书省长在省委十届四次全会上强调指出的:“这几年我省外贸进出口增长很快, 既有一个继续扩大规模的问题, 也有一个结构调整的问题。在出口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对俄出口, 同时必须加大欧美、日本以及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的开发力度, 增强出口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尤其要在增加地产品出口上下功夫, 不断扩大地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在进口方面, 要进一步加大对俄能源、原材料的进口与合作, 还要注重从俄罗斯及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引进先进技术、先进装备等。在继续推动对俄、对韩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的同时, 必须大力推进与美、日、欧盟、南美、澳新、东南亚地区、港澳台地区的合作, 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我省消费市场并不十分活跃, 一定要重视消费市场的培育, 促进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不断扩大。”按照这一要求, 我们必须着力推进城乡商品市场体系建设, 稳定市场供应, 扩大消费规模, 提升消费水平, 保障民生;必须着力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 加强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 建立更加广泛的经贸关系, 承接产业转移, 加入跨国采购供应链, 扩大服务贸易, 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必须着力推进对俄、对韩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 适时实施对日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 丰富战略升级的内涵, 扩大外延, 提升我省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切实加强能源原材料领域的投资合作, 不断完善口岸通道基础设施建设, 更好地发挥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作用;必须着力推进我省产业的国际化水平, 依托哈大齐工业走廊、东部煤电化基地、绿色农业产业基地和沿边开放带, 通过采取区域经济捆绑招商、产业集群招商方式, 推动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步伐。

为完成上述目标, 要突出抓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 加强城乡商品流通网络建设, 千方百计扩大消费需求, 保障市场平稳运行。按照十七大关于“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转变”的总体要求, 围绕发展开放型经济, 积极推进“内外一体”。重点是扩大消费, 拉动内需, 繁荣市场, 引导生产, 丰富生活, 促进和谐, 建设小康。

一是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扩大农村消费。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工程建设。不断扩大标准化农家店的覆盖面, 增加农资店的比重, 探索“一网多用”, 协调邮政、通信、保险、医药等行业利用连锁农家店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服务平台, 扩大经营范围, 满足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继续推进“双百”市场工程建设。加快培育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流通企业, 重点支持西部和东部地区农产品批发企业和流通企业的发展壮大, 有效解决农产品、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双向流通问题, 提升农村消费层次和消费水平。

二是加强城乡市场运行监测, 保证市场供应, 保持物价基本稳定。完善城市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重点流通企业信息直报系统, 积极推进城乡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要把保证市场供应当作头等大事来抓, 做好猪肉等主要副食品的供应工作, 确保不断档、不脱销, 提升商务部门应对市场突发事件的能力, 促进市场持续繁荣和和谐发展。要充分利用全省市场监测三级网络平台, 加强市场运行监测;及时发布“商务天气预报”, 准确提供市场供求信息;落实生猪、食糖等储备制度, 完善生活必需品应急预案, 制定油、菜、肉、禽、蛋等重要商品供应专项预案, 深入推进“稳物价、安民生”活动, 组织大型流通企业开展让利销售, 确保商品供应和市场稳定。

三是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商业和服务业。以构建和谐社会, 方便居民生活为出发点, 引导零售、餐饮、美容美发、家政服务等企业进驻社区, 在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开展“早餐工程”试点, 发展大众餐饮业。继续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 推动信贷消费、租赁消费和循环消费, 促进消费升级, 扩大城市消费规模。积极推动零售业节能行动, 选择哈尔滨、牡丹江、大庆等地部分零售企业为试点, 开展“万家节能店”创建活动和“节能产品进商场”活动。

四是推动社区再生资源回收标准化连锁网点建设。重点抓好哈尔滨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国家试点工作, 力争全市90%以上回收人员纳入规范化管理, 90%以上社区设立规范的绿色回收亭点, 90%以上再生资源进入指定市场进行规范交易和集中处理, 80%以上主要再生资源得到回收利用, 消除二次污染。

五是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 加强对特殊商品和特种行业的监督和管理, 打击经销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 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加强成品油、酒类等重要商品市场管理。继续开展保护知识产权专项整治活动, 进一步发挥知识产权举报投诉中心的作用。

(二) 创新外贸发展方式, 提高对外贸易运行质量, 实现对外贸易规模、质量、速度和效益同步增长。以新型工业化为支撑, 坚持扩大规模与转变发展方式并举, 实现对外贸易由以数量增加为主向质量提高为主的根本性转变, 不断增强外贸进出口对全省经济发展的导向和拉动作用。

一是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在保持服装、农副产品出口增势的基础上, 依托我省产业优势, 进一步加大对哈飞汽车、哈电站成套设备、IT产品、光机电一体化等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扶持力度, 不断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不低于30%。研究制定我省鼓励进口的相关政策, 着力组织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进口, 不断扩大木材、原油、化肥、纸浆、钢材、铁矿砂、电力等国内短缺的能源、资源类商品进口, 逐步把我省建成国家能源、原材料等战略资源的进口大省。

二是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推动出口企业开展技术创新, 增强研发能力, 以自主创新为突破口, 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 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和综合效益。重点扶持列入国家出口品牌的企业, 争取有5个品牌进入“国家队”。培植和发展省级出口品牌产品, 评定黑龙江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支持企业积极开展境外商标注册和采用国际标准认证。

三是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充分发挥我省资源和地缘优势, 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加工贸易转移, 争取国家赋予绥芬河工业出口加工区及保税物流园区的功能, 争取商务部支持, 将哈尔滨市列入加工贸易基地城市。在适当时候, 组织企业赴沿海省份举行对接会。支持省内工业园区大力发展纺织、服装、食品、医药、林产品、矿产品和机电产品等领域的加工贸易, 吸引日用消费品生产、机电加工项目进入园区经营, 推进针对日韩、俄罗斯等周边市场的加工贸易发展。扩大加工贸易规模, 提高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 增强配套能力, 促进产业升级。

四是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业务。以大庆“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区”启动为契机, 全力打造服务出口品牌, 推出一批有影响、有发展潜力的品牌, 在市场开拓、跨国经营、信息服务等环节予以重点扶持, 逐步做大做强“龙江制造”与“龙江服务”。加强与世界500强和大型跨国公司的联系, 积极承接国际现代服务业转移, 主动承接国际离岸服务外包业务, 推动我省服务贸易加快向高端服务市场转变。今年, 全省服务贸易增长要达到30%以上。

五是不断完善预警机制。加快建立和完善贸易促进和预警机制, 深入研究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 加强对企业开展应对措施的培训, 维护企业利益, 提高我省出口企业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和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 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方式, 扩大境外投资合作领域, 加快重点项目建设,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要在创新对外经济合作方式上下功夫, 支持我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 培育我省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一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立足于全省石化、森工、煤炭等行业大企业、大集团的人才、技术和设备优势, 抓住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全面深化企业改革的机遇, 实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 鼓励支持国有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合作。以乌苏里斯克经济贸易合作区为载体, 鼓励支持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参股境外资源开发企业, 推进集约化经营。培育壮大民营企业, 使其逐步成为境外投资合作的主体。发挥民营企业机制灵活的优势, 组建以资产为纽带的跨国资源开发集团。积极联合国内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 吸引战略投资者联手开展境外投资合作。

二是加快推进境外能源原材料投资合作项目开发建设。在全面了解和掌握俄、蒙、朝等国家和地区资源状况和相关法律的基础上, 对基础设施好、运输条件优良、环境宽松和储量大、品位高、易开采的资源区域抢先购买勘探权和开采权, 开发和储备一批大项目, 进行重点培育、重点推介、重点服务。对一批产业关联度大, 带动作用强的能源、原材料大项目进行全程跟踪服务, 保证大项目如期建成投产。扩大资源开发规模, 延伸产业链条, 完善采、加、储、运、销体系。通过境外投资合作项目, 带动机器、设备和原材料出口, 实现“以经带贸, 以贸促经”, 不断创新发展模式, 切实改变增长方式, 走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三是提高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质量。加快建立以“便利化”为核心的服务机制, 鼓励哈电站集团、大庆油田公司和大庆石油技术进出口公司、龙兴集团等优势企业到境外承接电站、石油勘探、矿产资源开发以及道路、桥梁、房地产开发等工程, 转移省内剩余产能, 带动成套设备等优势产品和技术出口及劳务输出。推动境外投资办厂和境外加工贸易, 支持企业建立境外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培育和形成一批“走出去”主体, 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积极推进哈电集团在澳大利亚建清洁煤电厂项目、佳木斯海绵钛项目及乌苏里斯克康吉经济贸易合作区等重点项目建设。

(四) 提升沿边开放水平, 加快出口基地和沿边开放带建设, 促进基础产业升级, 优化对外开放结构和布局。

一是加快出口基地建设。创新开发区发展和管理模式。依托哈大齐工业走廊, 抓住新一轮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 引进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战略投资者落户开发区和各类出口加工园区, 利用其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 发展我省能源、石化、装备、医药、食品和森工等基础产业, 重点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 尽快形成一批出口加工产业集群, 不断扩大地产品出口比重, 提升我省基础产业外向度, 推进全省新型工业化建设。支持沿301国道木材加工产业带建设, 形成聚集效应, 发挥产业效能。创新边境地区经济合作模式。积极争取国家支持, 建设绥芬河、东宁综合保税区和大黑瞎子岛跨境经济贸易合作区, 不断完善现有互贸区功能, 提升互贸区建设和管理水平, 使之成为新型的边境经济贸易合作区。

二是推进沿边开放带建设。突出产业特色, 以出口加工园区建设为基础, 构建对俄出口加工贸易平台, 支持黑河建设高载电工业园区, 大力发展高载电产业项目;支持黑河发展炼化综合体项目, 开展原油跨境加工;支持绥芬河、东宁、穆棱、同江大力发展木材加工和机电产品跨境加工;支持抚远、嘉荫、逊克、饶河等边境口岸发展对俄农产品出口加工园区;支持边境口岸地区大力开展对俄房地产开发、旅游、商贸及现代化国际物流产业合作, 促进沿边地区县域经济发展。

三是加快“大通道”建设速度。积极落实《中俄地区合作规划》中涉及我省的重点项目建设。加快黑龙江大桥、洛古河大桥、同江铁路大桥和密山跨境铁路等“三桥一路”建设, 加快绥芬河、黑河、同江、东宁等口岸建设改造步伐, 加快同江和绥芬河铁路站场扩能改造。

(五) 建立和完善全方位的对外沟通交流机制, 进一步拓展经贸合作空间, 构筑国际经贸关系新优势。

进一步密切与俄有关地方政府友好关系, 充分利用省州长定期会晤机制和有关部门协作互动机制, 利用现有地方政府和地方立法机构之间的合作机制、经济论坛以及学术交流等活动, 不断探索对俄经贸合作的新渠道、新方式, 推动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向更高层次和更广的领域拓展。大力推进对韩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 巩固加强与韩、日、蒙、朝等周边国家的交往, 进一步加强与东南亚和港澳台地区的交往, 扩大与欧美发达国家的交往, 进一步加强与非洲、南美、中东的交往, 积极发展同上述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往来, 密切合作关系, 提升合作层次和水平。重点加强与我省建立友好省 (州、道) 关系的国家和地区的联系, 促进经贸合作向深层次、宽领域发展。深入开展“龙港”、“龙澳”合作, 联手开拓俄罗斯市场。充分发挥哈洽会、冰雪节等大型经贸活动的平台作用, 组织我省企业“走出去”, 扩大国际经贸合作, 提升我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六) 优化发展环境, 建设和谐商务, 努力形成新的商务工作推进体制和机制。

积极推动和谐商务建设。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作, 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 营造有利于商务事业发展的法制环境、诚信环境和商务事业和谐发展的社会氛围。加强和改进商务工作的组织领导, 健全商务工作的组织推进机构, 进一步完善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度。充分利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扩大沿边开放和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 对俄、对韩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等政策的组合效应, 为推进我省商务工作提供政策支撑。完善服务体系, 建立信息交流机制。充分发挥中介服务机构作用, 引导中介机构完善现有工作机制, 按照分工协调、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的原则, 推进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之间的沟通, 为企业搭建服务平台, 做好服务保障工作。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强队伍建设, 切实改进工作作风, 打造一支素质过硬、作风顽强、务实开拓、勤政廉政的复合型商务人才队伍。

三、坚定信心, 努力开创商务工作新局面

200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 也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我们必须以饱满的热情和百倍的干劲, 努力工作, 按照省政府的要求, “抓紧抓紧再抓紧, 落实落实再落实”, 全面完成全年工作任务。第一, 商务工作地位重要。商务部门作为各级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的主力部队, 是保障供给改善民生的骨干队伍, 是振兴我省老工业基地的重要力量。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 商务工作占了“两驾半”, 这充分体现了商务工作的重要性。第二, 商务管理体制进一步顺畅。到2007年底, 全省有50多个县 (市) 设立了商务局, 初步实现了商务管理部门向下延伸, 商务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 为我们顺利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三, 商务工作有良好的发展基础。近几年, 商务各项指标快速增长, 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同时, 我们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找到了一条推动商务事业快速发展的新路子, 为我们做好下一步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第四, 商务发展潜力很大。尽管近两年商务工作成绩突出, 但各项商务指标在全国仍处中游水平, 与发达省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向上发展的空间很大;商务系统干部职工知识层次高、交往面宽、经验丰富, 人才资源潜力很大;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 有鼓舞、有激励、有鞭策, 克难制胜的动力很大。我们必须整合资源, 发挥优势, 形成支撑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一, 要高举发展大旗。

发展是硬道理, 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条件。时下龙江, 全面振兴, 科学发展, 共促和谐的局面进一步形成, 全省上下一心一意抓发展, 谋振兴, 我们高举发展大旗责无旁贷。发展是全省商务系统实践宗旨、履行职能、展示形象的惟一舞台, 是检验全省商务工作的重要标准。全省商务系统都要围绕发展大局想办法、定措施、比高低, 都要围绕商务工作目标任务提思路、出真招、抓落实。今年全省商务工作目标任务, 是省政府提出的, 省委确定的, 省人代会通过的, 体现了党的要求, 代表了人民的意愿, 是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 必须完成。省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明确了八项重点工作, 其中促进沿边大开放、加快发展服务业和保障市场供应工作由商务部门承担, 必须保证首季“开门红”, 半年“双过半”。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 正确分析和处理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大问题, 加快发展, 争先进位, “多谋打破常规的思路, 多干突破一般的大事, 多抓事关全局的重点, 强化薄弱点, 寻求突破点, 打造新亮点”, 保持商务各项指标强劲的增长势头。

第二, 要走出创新之路。

创新是我们完成发展目标、再创辉煌的不竭动力。要坚持省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突出强调的“解放思想, 锐意创新, 大胆负责, 重点突破”。一方面要创新思路。思路决定出路, 办法决定目标。人是最活跃的因素, 只要思想不滑坡, 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发挥出每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 就能克服前进中的各种困难。商务为民要有新认识, 内外并举要有新理念, 沿边开放要有新突破, 科技兴贸要有新思维, 稳定市场要有新办法, 对外交往要有新举措。牢固树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国际经济相接轨的新观念, 推动全省商务工作跃上新台阶。另一方面要创新方法。创新的方法来自于广大干部的具体实践, 来自于我们每个人工作的经验提炼, 由我们每个人的个体智慧, 形成单位的整体智慧, 由我们全员智慧产生的新方法、新措施, 必将推动全省商务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要用新方法推动新发展, 特别是在服务手段、协调攻关、政策支持、资源整合上要拿出新招法, 在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载体上要拿出新举措, 用工作方法的创新实现工作面貌的创新。

第三, 要争创一流业绩。

上一篇:散手比赛规则下一篇:大桥竣工通车庆典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