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 专题一 第4课《鸟啼》教案 苏教版必修

2024-08-24

高一语文 专题一 第4课《鸟啼》教案 苏教版必修(精选6篇)

高一语文 专题一 第4课《鸟啼》教案 苏教版必修 第1篇

2012届高一语文 专题一 第4课《鸟啼》 应用体验之旅教案 苏

教版必修2

(时间:40分钟 分值:50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田凫(fú)

.椋鸟(jīnɡ)

.B.老饕(tāo)

.窒息(zhì)

.C.摇曳(yâ).

隐遁(dùn).满身血迹(xuâ).蔷薇(qiánɡ).

悄然而逝(qiāo).

慰藉(jí).蛰伏(zhã)

.D.昊天(hào)

.潺潺(chán).

作茧自缚(fù).攫住(juã).

骇人听闻(hài).解析:A项,“椋”应读liánɡ;B项,“悄”应读qiǎo;C项,“藉”应读jiâ。答案:D 2.下列字形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惊骇 垭口 混沌 热泪莹眶 意志消沉 B.震撼 瞅着 焦躁 回光反照 受宠若惊 C.跌宕 阴霾 雾霭 惊世骇俗 判若两人 D.安谧 炫目 喷薄 冰销雪化 不折不扣 解析:A项,莹—盈;B项,反—返;D项,销—消。答案:C 3.填入下列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那些破碎不堪的毁灭了的生命,意味着冬天疲倦而残缺不全的队伍的________。(2)阅读文学作品,对作家的观点、情感应该认真________,这样才能体会文章的妙处。(3)知识经济是一个全新的思想概念,对传统理论是一种________突破。A.撤退 捉摸 抛弃

C.消褪 捉摸 抛弃

B.撤退 琢磨 扬弃 D.消褪 琢磨 扬弃

解析:(1)句“队伍”应“撤退”。(2)句的“捉摸”指猜测,多用于否定;“琢磨”指

陈峻峰

不是一棵,也不是两棵,而是一排水杉,在我居住的城市的东南,向天空高高地直立着,高过了那些栗树、梧桐、刺槐和雪松。

两只鸟,我们权且可以称它们为山喜鹊吧,在早春里飞来。我以为我认识它们,我以为它们是去年的那一对。它们的巢还在,也就是说它们原来的家还在,经过了去冬的那场大雪,看上去好像依然完好无损。而且,就一只鸟巢而言,它的高度、支点、造型,都大抵可以称得上经典。

两只鸟飞来,先在空中盘查了一会,停留在附近的一棵树上,对去年的那只鸟巢进行确认。我不知道上帝赋予它们怎样的心灵提醒和暗示,也不知道它们依循了怎样的信息和气息,能够从浩渺的远方,准确地找到这一排杉树,找到它们的巢穴。我猜它们一定会先检查它们一冬没有居住的房子,然后进行外墙的修补,并且把卧室装饰一新。它们要在那里缠绵相拥、谈论天气和诗歌、生儿育女,当然也要在那里抵御今年的飓风、雷电和大雨。

很快,我发现我错了。那两只鸟并未干这些事情,它们选择了另一棵树,开始建造一个新的巢。循着我的目光从左到右看过去,如果去年的那个巢在第三棵水杉上,那么,它们选择的就是第五棵。

现在我似乎知道了,这两只鸟不是去年的那两只鸟,而应该是去年那两只鸟的儿女吧。年轻的一代,风华正茂,奋发有为,热爱生活,富于幻想,它们怎肯居住父母的旧巢呢。它们的家族不遗传依赖和懒惰,这是天然的风范;只有人类才会有不肖子孙,好吃懒做,在父辈的财富中坐享其成坐吃山空。鸟类不会。它们担当不起上帝的指责和同类的嘲笑。

当然,建造一个家是复杂的、艰难的。我无法知道那两只鸟整个春天的辛勤和劳苦,我只能通过它们飞翔忙碌的身影对它们进行判断和猜想。就这样,有一天,我像是突然发现,它们的家建好了。一只巨大的鸟巢也像是突然从枝头上长出来,和树完美地融成一体。我能感觉到巢的坚固和安稳,也能想象那卧室的簇新和舒适。

那天,让我觉得仿佛整个春天里,我都在向它们仰着脸。年轻人的新巢建在第五棵树上,父母的旧居建在第三棵树上;父母亲不在了,高高树顶的旧居空着,仿佛一个家族的图腾和标志;从我的角度看去,直立的杉树举着那只旧巢,更像是举着一个祖宗的牌位。那么,这两只鸟选择在第五棵树建造自己的新家,是想虔诚守着父母的遗址和祖宗的牌位。那么,与之间隔一棵树的距离,是不是想和旧时的文化传统既不挨得太远,又不挨得太近。它们在生命的繁衍和承续中,需要有自己年轻独立的思想,需要创造一种完全属于自己的信心、锐气和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首先锁定答题区域在文章倒数第2、3段,其次从文中寻找重要词语,将其连缀成句,如“祖宗的牌位”“独立的思想”“风险,来自人类”等。

答案:既可守望父母的遗址(祖宗的牌位),又与“文化传统”保持适当的距离。体现出年轻一代对属于自己的独立、信心、锐气和生活的追求。可以远离来自人类的威胁。

9.文章最后写道:“那个悬在高空的巢穴,高高悬在我们的头顶之上的巢穴,不知是鸟类的天性不安,还是人类的巨大痛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话所体现的作者的观点。(6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首先应确定作者说的这句话的意思,然后分析鸟类为什么对人类拒绝、痛斥和对峙,进而分析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答案:(1)用存疑的方式表达作者的观点:不是鸟类的天性不安,而是人类的巨大痛苦。(2)巨大痛苦源于人类不善待鸟类而招致鸟类的拒绝、痛斥和对峙,作者因此既饱受良心的责备,又担心遭受自然的报复。(3)主张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启示人类应亲近自然,善待生灵。

三、表达交流(15分)10.以“鸟啼”为重点,将下面的四个词语扩展成一段话。至少要使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得少于50个字。(6分)蓝天 白云 轻风 鸟啼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躺在草地上,看着蓝天白云。轻风柔和地抚摸着我的脸颊。一阵鸟啼声传来,原来那是黄莺在歌唱,它像一位熟练的女高音,唱出婉转柔和的曲子,令人不能不拍手叫好。

11.仿照下面的句子,再写两个结构相同的句子,要求与所给的句子内容一致,形成排比。(4分)《鸟啼》是一曲诅咒黑夜赞美黎明的颂歌,6-

高一语文 专题一 第4课《鸟啼》教案 苏教版必修 第2篇

教版必修2

(时间:40分钟 分值:45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翘首(qiáo)

索赔(suǒ).. 模拟(mó)

.B.拾级(shí)

. 强迫(qiáng).C.饶恕(shù)

. 殉难(xùn)

.D.湔雪(qián). 归咎(jiù)

投掷(zhì).藩国(fān).凛冽(lǐn).赎罪(sù).装载(zài).撰写(zuàn).涵盖(hán).解析:B项,“拾”应读shâ,“强”应读qiǎng;C项,“赎”应读shú;D项,“湔”应读jiān,“撰”应读zhuàn。

答案:A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典礼

白浪如炼

B.寒喧 C.羡慕 D.呜咽 目不暇接

郑重其事

庄严肃穆

千姿百态

不可一世

流血成人

普天同庆

五光十色 天网恢恢 曾几何时 情不自禁

解析:A项,炼—练;B项,喧——暄;C项,人—仁。答案:D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梅津美治郎是前天津日本驻屯军司令,著名的“何梅协定”日方签字人。当年在我们的国土上不可一世,曾几何时,现在在这里重逢了。....B.现在14年过去了,没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又在这个时刻签字投降了,真是天网恢恢,天理昭彰!....C.甲板上一个不到20岁满脸孩子气的水手,郑重其事地对他的同伴说:“今天这一幕,....我将来可以讲给孙子孙女听。”

徐徐升起。

雄壮的乐曲、鲜艳的旗帜,这永载史册的一幕昭告天下:中葡两国政府完成了澳门政权的交接。澳门,这个失散已久的游子重新回到祖**亲温暖的怀抱,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这是一个不眠之夜,这是一个难忘之夜。40多万澳门同胞通过电视现场直播,在注视着澳门迈向新纪元的步伐,在谛听着祖**亲的叮咛。普天之下,所有的华夏儿女都在为澳门的今天欣喜,为澳门的明天祝福。

雄壮的国歌在奏响,鲜艳的旗帜在升起。

绿色地毯铺就的交接仪式现场,弧形排列的坐席与主席台对应,构成一朵盛开的莲花图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身着深色西服,站立在主席台中央的主礼台上,注视着冉冉升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

44岁的何厚铧也是一身深色西服,站在主礼台上。这位澳门历史上第一次由澳门人自己选举产生的行政长官,从此肩负起落实“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方针的历史重任。从他坚毅的目光里,人们看到了自信,也看到了澳门的美好未来。

在主礼台的另一侧,桑帕约总统等葡萄牙主要代表也同样在向两面鲜艳的旗帜行注目礼。昔日的澳门是在中国积贫积弱、备受欺凌的情况下,被葡萄牙逐步占领的。葡萄牙曾委任过127任澳门总督。这一切,此刻都成为历史。

雄壮的国歌在奏响,鲜艳的旗帜在升起。

听着那熟悉的旋律,看着那亲切的旗帜,85岁的澳门濠江中学校长杜岚双眼噙满了泪花。当新中国即将成立的消息传到澳门,面对“谁敢亲共,‘万人坑’就是归宿”的恫吓,杜岚毅然买回红布做成国旗,在新中国诞生的当天将它升起在校园里。今天,已届耄耋的她终于见证了澳门历史掀开新的一页。激动与感慨,欣慰与自豪,全部写在她饱经沧桑的脸上。

全国政协副主席霍英东站在主席台上,神情庄重。两年多前,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会场的主席台上,他见证了香港的回归。历史与现实,过去与未来,在时间的交接点上,霍英东的话语里流露出的是激动、兴奋:“在亲身参与香港回归祖国的全过程后,又出席澳门政权交接仪式,我感到十分荣幸。看到五星红旗在澳门冉冉升起,我为祖国的日益强大而自豪。”

雄壮的国歌在奏响,鲜艳的旗帜在升起。

此时此刻,在澳门、在香港、在台湾、在祖国内地、在世界各个角落,亿万民众在见证这世纪之交的盛典,亿万颗华夏儿女的心和着铿锵的旋律在为这块新生的土地祝福。

零时零分46秒,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的《义勇军进行曲》奏完最后一个音符,国旗升至

答案:强调国旗升起的过程,强化了文章的现场感。从整体上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是内容转换的外在标志,深化了回归的主题。

8.这是一篇特写,作者在行文中穿插了大量的历史内容,请结合实例分析作者为什么这样写。(6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通过选取葡萄牙的占领历史、现场人物澳门濠江中学校长杜岚、全国政协副主席霍英东的感受,表现了澳门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与中华民族的关系,增强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和现场感,使文章体现了继往开来的含义和活动。

9.这篇特写采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请任选两个细节,写一段评论性文字,100字左右。(6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文章中的细节描写比较多,但要符合细节描写的特点。本文细节描写的作用是增强文章的形象感和感染力。

高一语文 专题一 第4课《鸟啼》教案 苏教版必修 第3篇

化学观念的建构有利于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的内涵, 从而能有效促进化学核心素养的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传统的化学教学尤为注重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等事实性知识的记忆, 而忽略更具重要价值的思维方法的提升和观念渗透等方面的问题。本节课意在通过对此专题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复习, 从元素的视角进行知识网络的建构, 通过实验和问题链驱动学生进一步认识物质的变化及化学研究的方法, 帮助学生建立元素观、转化观等化学观念, 从而提升核心素养。

【教材分析】

本专题是高中化学必修1的最后一个专题, 涉及硫、氮两种元素及其化合物, 元素化合物知识作为中学化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化学1”模块教学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学生的化学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教材在重视资源开发利用 (硫酸的制备、合成氨等) 的同时, 更加关注空气污染问题 (酸雨、氮氧化物影响) , 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既可以造福社会, 也可能给社会带来新的问题, 要促进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引导学生合理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 特别是做好环境治理工作。由此, 通过对硫、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的介绍, 专题复习课意在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建构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网络, 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核心价值观。

[教学目标]

(1) 知识层面:通过以硫、氮两种元素贯穿的知识网络, 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元素及化合物知识。 (2) 方法能力层面:通过实验和问题链的驱动, 深化提炼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 渗透实验观、元素观和转化观。 (3) 价值观层面:通过“二氧化硫的烦恼”“氨气能否作氮肥”等问题的探讨, 感悟化学价值观。

[教学过程]

[课堂引入]提问:前面学习了专题4关于硫、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请说一说含硫元素的化合物或含氮元素的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至少各举两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性质思考用途, 既回顾知识又体现学习价值。

[环节一]探讨二氧化硫的功与过

[教师]二氧化硫在生产生活中有重要作用:制硫酸、漂白物品等, 但是二氧化硫又是造成酸雨的罪魁祸首。请回答: (1) 形成酸雨的机理? (2) 如何防治?

[学生活动]回答形成酸雨机理, 防治 (如煤的脱硫) , 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设计意图]回顾二氧化硫的性质, 建构含硫化合物间转化的知识网络。辩证地看待物质的价值, 渗透可持续发展思想。

[环节二]验证火柴头中含有硫元素

[学生活动] (1) 设计实验装置。 (2) 讨论:除了品红溶液, 还有哪些试剂可以检测生成的气体?也可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溴水等。学生:还可以通入澄清石灰水。学生评价:此处还会生成二氧化碳, 不能。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比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在问题解决中, 通过学生间的讨论和互评,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能力。

[环节三]硫酸的性质及工业制备

[教师]请说出硫酸的工业制备方法。思考:两瓶分别装有浓硫酸和稀硫酸的试剂瓶上没贴标签, 如何鉴别?

[学生活动] (1) 工业制备的原理和设备; (2) 物理和化学方法, 密度、溶于水放热等现象。

[设计意图]巩固浓硫酸的特性;初步理解制备硫酸的工业流程设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目的。

[环节四]氮肥的生产和使用

[教师]设计问题串: (1) 自然界中植物能吸收什么样的氮? (2) 氨气适合直接做氮肥吗? (3) 氨水适合做氮肥吗? (4) 铵盐作为氮肥在使用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学生活动]回答四个层层递进的问题, 构建以氮为核心的知识网络。

[设计意图]问题串的设计意图:问题1引出自然界固氮, 由游离态的氮转化成化合态的氮。问题2、问题3、问题4意在引导学生回忆理解氨气、氨水、铵盐的性质的联系和区别, 感受转化过程。氮及氮的化合物性质及应用通过四个问题链得到思考和总结, 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网络, 渗透元素观和转化观, 强化化学学习的价值观, 提升核心素养。

[环节五]硝酸的性质及工业制备方法

[投影]硝酸的工业制备流程

[学生活动]简述硝酸的主要性质, 根据工业制备流程图写出制取硝酸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设计意图]建立以氮元素为核心的物质转化网络图, 渗透物质转化观。

[环节六]课堂小结

[学生活动]回顾过程中构建的以硫、氮为核心元素的物质转化网络图, 总结本堂课的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网络图的构建, 进一步帮助学生提炼元素化合物学习的基本方法, 渗透化学观念, 从而提升化学核心素养。

摘要:化学观念的建构有利于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的内涵, 从而有效促进化学核心素养的全面提高。传统的化学教学尤为注重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等事实性知识的记忆, 而忽略更具重要价值的思维方法的提升和观念渗透等方面的问题。通过问题链的驱动, 帮助学生学会知识网络的建构, 建立元素观、转化观等化学观念, 从而提升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化学观念,元素观,转化观,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李化年.基于化学核心观念建构的课堂实践研究[M].学苑出版社, 2012-09.

[2]黄梅.中学化学教学设计[M].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3-03.

高一语文 专题一 第4课《鸟啼》教案 苏教版必修 第4篇

教案 苏教版必修2

(时间:40分钟 分值:45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傩送(nuï).B.氽着(tǔn)

.C.喧阗(tián)

.D.埋怨(mán).

茶峒(tïnɡ)

.鞶鼓(pán).

镇筸(ɡān).敞坪(chǎnɡ).

泅水(qiú)

荫处(yìn)..

粗鄙(bǐ)欺侮(wǔ)..糍粑(cíbā)..

眺望(tiào).

拮据(jū)强横(hânɡ)..解析:A项,“峒”读dînɡ。答案:A 2.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接壤

悖时

歇憩

怏怏不乐 B.竞赛 棕榈 呼吁 安份守己 C.睨视 干燥 损害 拔山涉水 D.蚱蜢 缴纳 赋予 涣然一新

解析:B项,份—分;C项,拔—跋;D项,涣—焕。答案:A 3.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①翠翠身旁的黄狗,仿佛________水中人似的,汪汪的叫了几声。②两人接着便说了些关于那个女人的一切,使用了不少________字眼。③傩送二老在茶峒地方不是一个________的名字。A.警告 粗鄙 生疏

C.警示 卑鄙 生疏

B.警告 卑鄙 生僻 D.警示 粗鄙 生僻

解析:“警告”,提醒,使警惕。“警示”,警告,启示。“粗鄙”,粗俗。“卑鄙”,语言、行动恶劣,不道德。“生疏”,没有接触过或很少接触的;疏远,不亲近。“生僻”,指不常出现的事物。

答案:A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对面稀疏的几架吊脚楼,破旧而灰暗,如同瘦黑的小脚女人,可怜地站在江边,被更多的群涌而出的水泥楼房围困着,愈发显出坚持的零丁与困窘来。没有《边城》里古朴的船,没有黄永玉笔下红焰一样燃烧的花,没有彩蝶般斑斓的苗装,没有天真无邪的翠翠的容颜。那个心中形成的幻象,就如同一只由无数精美的碎瓷片小心翼翼合好的绝世无双的花瓶,在突如其来的一瞬间碎了。我也由此回到了现实中,呆立了许久,才开悟似的轻笑一声:先生,真正的边城,已被您用醇厚优美的文字,极艺术地保存下来了。

②上去吧!台阶是顺坡砌的,陡陡地盘着。走这样的路,头自然是低着的,脚步也有意无意中放轻放慢。以这样恭敬安静的姿态走近您,在我,是一种必然。想想吧,读《边城》的那些时候,心中是怎样盈满一种几乎接近绝望的感伤:那么清的意境,那么醇的氛围,水墨一般行云流水地渲染开来;那不可企及之美,像一位不可追求的遗世独立的佳人,令人因无望而生不尽的惆怅和无穷的感伤。先生,您只有小学五年级的学历,却贡献出了汉语文学中的神品。

③路往右一斜,又往左一甩,终于有方小小平地了。一碑挺立,上面的草书豪迈不拘: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这当然是您那位机锋百出、堪称一代鬼才的表侄儿黄永玉所题了。永玉先生自称湘西老刁民,其锋芒毕露跟您的慈和大不一样,但骨子里那种至情至性倔强进取,却是一脉相承的。想当年您怀抱文学的梦想孤身入京,一段时间困顿潦倒几乎冻饿而死,令郁达夫大为感叹而写下《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但您硬是咬紧牙关挺过来了,不但挺过来,而且以绝大的天才渐渐打开了局面。这里要感谢徐志摩先生。如果没有当时这位诗界明星的关照和提携,也许,我们本来就单薄的现代文学史,将会损失“湘西”这至为精美的一页。

④再往上去,台阶渐陡,两旁草木极宁静地护持着一种平和清静氛围。先生,您一步一步引导我上升,而我终于来到您的面前。一大块天生彩石,浑然古朴,深深扎进湘西的泥土。您栖身其下,已与大地融为一体。您已不在,而又无处不在。石头上镶着碧色的字,是您的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能理解“人”。是的,您的一生,都是在召唤着一个人所应有的善与真,并由此而获得了美。正如您所说,您毕生只想在一片苍凉废墟上修筑一些希腊式的关于人性的小庙。于是便有了《湘西》,有了《从文自传》,有了《月下小景》,最后上升为神奇的《边城》。也许在一些人眼中,您仅仅是一个营造世外桃源的田园诗人,可只要深入您那些像湘西一样深重质厚的文字,是任谁也会感受到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的啊!

⑤不禁想起鲁迅。他老人家东方式的悲天悯人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怀抱,其实是和您

(2)大师就是那种,即使躺在你脚下,也一再提升着你的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实写从文墓墓碑深深扎进泥土,虚写(实际上写)他的文学艺术、精神品质化为湘西文化的一部分。(2)先生去了,但精神无处不在,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始终让后人有所感悟,启示着后人去追求人性的真善美。

9.“以这样恭敬安静的姿态走近您,在我,是一种必然。”联系全文探究作者这样说的理由。(6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先生只有小学五年级的学历,却贡献出了汉语文学中的神品;②先生外表慈和,但骨子里的至情至性、倔强进取感染着作者;③先生的“湘西”系列,为本就单薄的现代文学史增添了精美的一页;④先生追求人性的真善美,他悲天悯人的伟大情怀让后人有所感悟。(任选三点即可。)

三、表达交流(10分)10.把下列句子组成意思完整、前后衔接、语序恰当的一段话。(只写序号)(5分)①在《边城》中,在这个微雨的夜里,洞箫吹出了情窦初开的翠翠,以及湘西众多的人物风情。

②何立伟说:“他(沈从文)用一支洞箫吹奏了这样一个微雨的夜。”这是何立伟对沈从文《柏子》的评价。

③清新的湘西民俗是他们活动的背景音乐,随着沈先生的笔调跌宕起伏。④沈先生用一支从容的笔为我们描绘了绚丽的湘西风情,再现一片净土。

⑤不仅如此,我认为他对所有湘西风情的描绘都是“悲悯的洞箫吹奏了一个个微雨的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属于语句排序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连贯能力。④为总起句,⑤“不仅如

高一语文 专题一 第4课《鸟啼》教案 苏教版必修 第5篇

一、作者:

卞(bian)毓(yù)方,当代作家,记者。

二、人物介绍:

文天祥(1236--1283),原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吉安市)。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

三、词语:

怦(pēng)然凛(lǐn)凛而去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独柱擎(qíng)天煌煌(huáng)笔墨云愁雾惨颠簸(bǒ)黄钟大吕舍身取义刀光剑影戕(qiāng)灭衢(qú)州迫不及待葵藿(huò)秽(huì)土精神侏儒摇唇鼓舌聒(guō)噪不已戟(jǐ)指厚脸昧心李煜(yù)辚辚(lín)绝尘一代枭(xiāo)雄趾高气扬衣单形瘦雍(yōng)容戏谑(xuè)恼羞成怒撒手锏(jiǎn)箴言(zhēn)缧绁(léixiè)孛(bèi或bó)罗乱髭(zī)倒竖拽(zhuài)博学宏词科诘(jié)难歇斯底里黔(qián)驴技穷孤注一掷*佞(nìng)攘(rǎng)袂(mèi)心旌(jīng)嵇(jī)绍祖逖(tì)颜杲(gǎo)卿擦拭笔走龙蛇摧枯拉朽

※补充词解:

怦然:形容心跳的样子。

凛凛:严肃,严厉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比喻竭力挽回危险的局势。

独柱擎天:比喻独力支撑起大局。

煌煌:明亮。

舍身取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刀光剑影:形容激烈的厮杀、搏斗。

秽土:肮脏的土。

精神侏儒:指精神上苍白、猥琐的人。

戟指:直指的意思。

绝尘:完全没有了尘土,形容走远了。

一代枭雄:某个时代中强横而有野心的人物(或智勇杰出的人物;或魁首)

雍容:文雅大方、从容不迫的样子。

撒手锏:指旧小说中厮杀时出其不意地用锏投掷敌手的招数,比喻最关键的时刻使出最拿手的招数。

箴言:劝诫的话。

诘难:追问,责难。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黔(qián)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用完了。

孤注一掷:比喻在危急时把全部力量拿出来冒一次险。

*佞(nìng):*邪谄媚的人。

心旌:心旗。

笔走龙蛇:比喻草书的笔势矫健生动。

摧枯拉朽: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被打跨。

四、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五、研讨:

1、全文主要写了文天祥一生中哪一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1279年被元兵所俘,1280年被押送至北京囚禁,在狱中写完《正气歌》。(1283年被元朝杀害)

按时间顺序。

2、概括每部分的大意。

--一、概述文天祥一生的伟大意义,介绍他被俘的情景。

二、写文天祥在狱中不畏敌人的威逼利诱,表现了他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硬骨头精神。

三、写文天祥在狱中创作《正气歌》的情景,并给予高度的评价。

3、作者在第一部分认为,假如文天祥在被捕的时候就死去,毫无疑问,他是可以永生的了。但同时作者又说:“日月还要从他的生命摄取更多的光华;社会还要从他的精神吸收更多的钙质;盘古氏留下的那柄板斧,需要新的.磨刀石;长江和黄河,渴求更壮美的音符。一句话,他的使命还没有结束。”你认为文天祥未完成的使命是什么?

--在敌人的威逼引诱、软硬兼施下,表现中华民族“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硬骨头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作为杰出的榜样代代相传。

4、作者在第二部分里集中笔力写文天祥在各种考验面前的凛然正气。请结合文天祥的表现,说说下面的句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认识。

①诱降决无刀光剑影,却能戕灭一个人的灵魂。

--名利引诱看起来比肉体折磨“美丽”得多,但它的杀伤力更厉害,因为它能直接毁灭人的灵魂。

②真的,你让葵藿如何跟狗尾巴草对话?你让铁石如何与秽土论坚?

--英雄与叛徒之间决无共同语言,只有尖锐的对立。

③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在权力的高地,往往是那些敌对派别的首领,也就是对峙的双峰,才更为了解,更为识得对方的价值。

--因为同在高位,在敌对中更能感受对手的份量。

5、作者说:“纵观世界文学史,最为悲壮、高亢的诗文,往往是在人生最激烈、惨痛的漩涡里分娩。因为写它的不是笔,是生命的孤注一掷。”请结合对《正气歌》的认识举出中国诗史上一些例子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50页倒数第一段。

如司马迁、屈原、曹植、诸葛亮、杜甫、陆游、辛弃疾、关汉卿、蒲松龄、曹雪芹、鲁迅、田间等。

六、练习:

1、抄写生字词。

2、抄写并翻译文中所引文天祥的诗句。

高一语文 专题一 第4课《鸟啼》教案 苏教版必修 第6篇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诗的抒情方式,比喻、象征手法。2.学习作者直面困难、热爱生命的精神。二.作者和写作背景

食指,原名郭路生,(1948——)

《相信未来》写于1968年,是文革(1966——1976)开始并进入高潮的狂热阶段,食指在现实环境的恶劣和内心理想的冲突的迷惘、矛盾、失望中,用年轻、热情、执着,挣扎着摆脱现实的羁绊,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食指曾经说:“‘文革’前我就挨整,我已经看到这代人的命运了。鱼儿跳出水面,落在冰块上,它的前途是死,和这个冰块一起消亡。相信我们会战胜死亡,这已经进了一步了。我年轻,我能看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

以食指为名,是对别人在背后指点的解嘲,是损伤不了诗人健全人格的抗争。三.文本梳理

(一)诵读文本,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二)诵读1、2部分,理解其中意象的象征义。

(找出意象,结合写作背景,理解并分析意象的象征义及作者的信念。)知识补充:(1)意象(2)象征

1.蜘蛛网——当时强大的黑暗势力

炉台——(火——希望)产生希望的地方

无情查封——黑暗势力横行,对进步知识分子的审查、批判、迫害

灰烬——(炉火已灭)遭受迫害,生活贫困,处境艰难

余烟——残余的希望 但

依然、固执——坚定的信念

铺平失望的灰烬——抛弃失望,乐观

美丽的雪花——纯真、美好的希望

相信未来

2.紫葡萄——(晶莹、美好)理想、希望

深秋的露水——希望破灭,失望的泪水

鲜花——成功、荣誉

依偎在别人的情怀——被剥夺,失落

枯藤——生命被摧残

凝露——孕育新的希望

凄凉的大地——现实残酷 但

依然、固执——坚定的信念 直面绝望,不懈至死地相信未来

小结:

1、2部分,痛斥现实,相信未来,痛苦中怀有希望

(三)诵读第3部分,理解分析。

读法一: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读法二: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两种读法,究竟哪一种对呢? 1.抓住意象,哪些意象? 手——排浪 手指——排浪 等,确定读法二更好。

2.根据事物的特征,分析手指——排浪、手掌——大海、笔杆——曙光的关系,理解比喻的修辞,并体会其作用。

运用比喻,“排浪、大海、曙光”使气势壮阔,形象生动,含义隽永,增加了诗歌的思想内涵,增强了诗歌的表达效果。

3.孩子的笔体——(美丽的雪花)纯真、美好的希望 4.小结:面对困难,信念更强,豪情更高。(教学过程示例:

1、不同的读法实际上反映了不同的理解。而理解诗歌通常要抓住意象。那么这几个句子是由哪些意象构成的?看法一:“手”、“排浪”、“大海”、“曙光”、“笔杆”。看法二:“手指”、“排浪”、“手掌”、“大海”、“曙光”、“笔杆”。究竟哪一个说得对?大多数同学可能选择第一种。

2、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排浪”有什么特点,它能否压缩为一个字“浪”。讨论后明确:“排浪”跟“浪”是不同的,“排浪”表明浪一道又一道地向天边涌去,这一道又一道的浪线看起来就像人的“手指”。于是,大家明白了“读法二”是正确的。

3、从修辞来看,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如果通俗地表述一下,这句应该怎么读?明确:比喻,可表述为“我要用像那涌向天边的排浪一般的手指。”

4、同学们能如法炮制,把第二句也改写一下吗?明确:我要用像那托住太阳的大海一般的手掌。

5、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掌往上托起来,感受大海的面积感、体积感。(这体现了语文的“活动性”)

6、再看第三句,“曙光”跟“笔杆”有没有相似点?明确:有,它们都是笔直的。

7、早晨的光线射开来,看起来是一根根的,长长的,笔直笔直的,所以我们经常讲“霞光万丈”。食指以诗人的敏锐,捕捉了这一瞬间的感觉。现在请大家手握一枝笔,然后举起来,看看你的“手指”有没有“排浪”般的感觉,看看你的“手掌”有没有“大海”般的感觉,看看你手中的那枝“笔杆”像不像海日射开的“曙光”。(活动体验,可使课堂直观、形象起来。)

8、同学们再思考一下,这一节说白了,就是——我要用手指和手掌摇曳着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但真的这样说,有没有诗味了?明确:没有。

9、“用手指、手掌、笔杆写字”这样简单的意思,一旦用“排浪”、“大海”、“曙光”来比喻,气象就变得壮阔起来,读来惊天动地。同时,虽然使用了比喻,诗人却回避了通常的写法,采用了陌生化的手段。有谁能模仿这种特殊的比喻形式写几个句子?举例明确:在黑板那深邃的天空上,/老师镶嵌上文字那一颗颗闪烁的星星,/照亮了一双双懵懂的眼睛。

10、可是这几句如果要来得通俗一点,又怎么说?明确:在像那深邃的天空一般的黑板上,/老师镶嵌上像那一颗颗闪烁的星星一般的文字,/照亮了一双双懵懂的眼睛。)

(四)诵读4—6部分,思考 1.我为什么坚定地相信未来? 2.我为什么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3.“拨开„„,看透„„”什么意思?如何理解?

未来的人一定能看清历史,辨明是非,给予我们“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热情、客观、公正的评价”。

4.理解 “腐烂的皮肉”、“脊骨”两个意象

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相信未来 脊梁不断,历史自有公正评价

5.“焦急地等待”——无奈、无助中固执的希望和信仰。小结:

(五)诵读第7部分

直抒胸臆,发出呼喊:以异乎寻常的坚毅和刚强、执着和热烈告诉人们,不管人生多么艰辛,无论命运多么坎坷,都应该坚忍不拔,百折不回,相信未来,热爱生命。四.江青这样的批示这首诗:“这是一首灰色的诗。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

食指曾经说:“‘文革’前我就挨整,我已经看到这代人的命运了。鱼儿跳出水面,落在冰块上,它的前途是死,和这个冰块一起消亡。相信我们会战胜死亡,这已经进了一步了。我年轻,我能看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

他否定的是现实的残酷,对未来则抱有美好的希望,这应该是一首绿色的诗,是食指对生命的赞歌。

诗人“否定现在”,但绝不会否定自我,他说“我能顽强地活着,活到现在,/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热爱生命》)可是,在文革那个黑暗的年代,不少人在否定现实的同时,也否定了自我——他们选择了轻生、自杀。

66年5月17日,邓拓服毒;(邓拓1912年生,福建闽侯人。1930年入党。曾任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部长、《人民日报》总编辑和社长等职。1966年5月因“三家村”冤案受迫害,5月16日,戚本禹发表文章公开点名批判邓拓,称邓拓“是一个叛徒”;5月17日晚,邓写下《致北京市委的一封信》和《与妻诀别书》后,于5月18日自缢身亡,成为在那段非常的岁月里,第一个以死抗争的殉道者。)

66年8月24日,老舍在北京投太平湖;(老舍生于1899年。北京人,满族。著名小说家、剧作家。抗战期间曾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工作。解放后历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作协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

66年9月3日,傅雷夫妇在自家钢窗上吊死;(傅雷1908年生,上海南汇县人。著名翻译家。傅雷学贯中西,文学、美术、音乐、外语“四位一体”,著作等身。1958年4月被划为“右派”。1968年8月30日,造反派上门抄家四天三夜;9月2日,傅雷夫妇被揪到大门口站在长凳上戴上高帽子批斗,惨遭人格凌辱。9月3日傅雷夫妇双双自缢身亡。)

67年2月,《红岩》作者罗广斌跳楼;(罗广斌1924年生,四川成都人,毕业于西南联大,解放前参加反抗国民党的地下斗争,是“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幸存者。解放后曾任共青团重庆市统战部长。与杨益言合作的长篇小说《红岩》影响巨大。)67年6月21日,食指的岳父、中共早期领导人李立三服毒;(李立三1899年生,湖南醴陵县人。中国工人运动杰出领导人之一。曾领导过著名的安源工人运动、五·卅运动。1967年6月22日,李立三在短短两个月中遭受14次无情批斗殴打之后,决心一死了之,当晚服安眠药自杀。死前留下了“致主席”的遗书。1980年中共中央正式为其平反。)

1968年6月20日容国团自缢身亡;(容国团1937年生,广东中山县人。著名乒乓球运动员。自幼居香港,1957年回大陆,曾多次获世界冠军称号。“文革”中被诬为“修正主义苗子”。目睹了贺龙、荣高棠批判大会后,在龙潭湖附近的一个鸭房中。)

68年4月22日,郭沫若的儿子郭世英跳楼,随后他的另一个儿子郭民英也自杀;

68年8月3日杨朔吞服安眠药自杀;(杨朔1913年生,山东蓬莱人。著名作家。解放后曾任中国作协外国文学委员会主任、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党组常委。文革开始后,杨朔被中国作协的造反派列为重点批斗对象,1968年7月底杨朔要求上书毛主席和要求与单位领导谈话,均遭拒绝。绝望中于8月3日吞服安眠药自杀。)

68年8月12日,周瘦鹃跳井;(周瘦鹃1895年生,江苏吴县人。现代著名作家。曾主编《申报·自由谈》、《礼拜六》等,有长篇言情小说《新秋海棠》等,系“鸳鸯蝴蝶派”代表人物之一。1968年跳井自杀。)

71年1月13日,闻捷打开煤气自杀;(闻捷1923年生,江苏丹徒人。著名作家、诗人。解放后曾任新华社新疆分社副社长、中国作协兰州分会副主席。文革一开始即遭批斗,1969年下半年获得“解放”后,又因人际交往问题遭诬陷,被张春桥说成是“阶级斗争新动向”。1971年1月13日,张春桥、姚文元正式任上海市委第一、第二书记,闻捷于当晚写好遗书后开煤气自杀。十余年后,作家戴厚英据此写成长篇小说《诗人之死》。)

„„

他们是多么的无奈、无助!

而食指却否定着现在,热爱着生命,相信着未来,追求着希望。《相信未来》和它的姊妹篇《热爱生命》影响了整个一代人,当年的许多知青,在生活极其艰难和理想接近破灭时,正是《相信未来》和《热爱生命》鼓励他们顽强地活下去。

古今中外的历史上,也有很多人在困厄中相信未来,最后得到了人们“热情、客观、公正的评价”,你知道吗?

启示:

上一篇:新时期下的思想政治工作下一篇:《八十天环游地球》个人观后感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