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语文新课标

2024-05-18

解读语文新课标(精选10篇)

解读语文新课标 第1篇

解读《语文新课标》

——初中语文组教研活动专题发言稿

发 言 人:陈东兴

时间:第八周一

参考书目:《语文课程标准》《教师之友》《四川教育》

一、《新课标》“前言”中指出:“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二、阶段目标要求:

1、识字与写字:熟练使用字典词典,会用多种检字方法。识字3500,会写3000个左右,书写美观,有一定的速度,具有体会书法审美价值的能力。

2、阅读:(2)默读每分钟不少于500字。《新课标》在第四节中对学生几种读书方法的要求提到对“朗读”“默读”“精读”(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略读”“浏览”(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文学作品阅读”“古诗文阅读”(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详见后边的“推荐篇目名称”],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的评价标准,而考试有关的能力中当数“默读”“精读”“浏览”(4)„„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6)„„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8)„„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的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10)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达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1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1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八十篇。(13)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 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15)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3、写作:(1)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 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8)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写作。

4、口 语 交 际:(1)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三、七——九年级推荐优秀诗文背诵篇目:其中散文16篇《孔子语录》《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出师表》《桃花源记》《三峡》《杂说》

(四)《陋室铭》《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爱莲说》《记承天寺夜游》《送东阳马生序》诗词曲34首:唐诗18首,宋词6首,宋诗2首,元曲2首,

解读语文新课标 第2篇

小屯小学王玉洪

通过学习《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我觉得新课标凸显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是多读、多写、多积累。

在前言部分,新课标将原来的“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改为“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那么,哪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是行之有效地呢?我通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摸索,觉得新课标要求下的语文教学必须以语言文字为核心,必须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必须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为根本目的。在中高年级,具体言之,就是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获得知识和语言的积累;作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在作文中学会作文,在作文中学会观察、思考、表达。

解读语文新课标 第3篇

《新课标》高中部分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将“写”“听”与“说”综合为“表达与交流”, “读”则划为“阅读与鉴赏”进行单独阐述, 可见新课标中“读”的重要性。但由于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认识, 认为诵读会挤占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 影响教师对知识的传授, 因而往往在教学活动中突出教师的讲, 淡化甚至忽视了学生的读。

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首先, 从语文学科的特点来看, 诵读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讲读课构成了语文学科教学基本内容的最主要部分, 因此语文教学效率的高低主要反映在讲读课上。而我们的讲读课教学, 长期以来是围绕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展开的, 而这样的做法恰恰违背了语文的学科特点, 造成语文教学效率低下。我们知道“教学效率”即“单位时间内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在这个过程中, 决定教学效率高低的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多少, 而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多少。“文科要读, 理科要练”, 读, 道出了语文教学的真谛, 阅读是学好语文的基础, 而诵读则是阅读的重要方式, 诵读强调脑、口、耳、眼同时活动, 要求精力高度集中, 古人云:“读书百遍, 其义自现。”“读得熟, 则不待解说, 自晓其义也”, 朗读课文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掌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可以使学生自然地接受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 文章的妙处, 只有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才会体味到, 对各种语文知识、技能的获得, 也是在反复阅读的语言感知中领悟到的。

其次, 诵读可以使学生形成主体意识, 提高学习兴趣。巴甫洛夫心理学观点认为:“青少年学习目的, 意志与兴趣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语文课中所选取的文章大多都是佳作, 文质优美, 读起来感染力强、扣人心弦, 语文课是所有科目中最有魅力的一门功课, 但是有一点不可否认的是, 在实际的教学当中, 学生并不是特别喜欢语文课, 往往用消极的态度面对语文的学习, 症结就在于执教者淡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过多强调教师的讲析, 忽视了学生自身对于语文的感悟以及认知, 就使得学生逐渐对语文的学习失去了兴趣。然而诵读则是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一种形式。例如, 在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随着自己的朗读把文字转化成眼前的景象, 尽可能地把自己想象成年轻的作者面对大好的秋色, 吟诵这首词就可能更深入地把握它的感情基调, 理解作者的情怀, 从而准确地读出这首词的意蕴。要想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 从声音中传出来, “激昂处还他个激昂, 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就要对学生有所要求, 让他们充分地调动自身的知识去理解文章, 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再运用自身高低、强弱、缓急不同的语调将文章再现, 如《烛之武退秦师》中年迈的烛之武因不被重用而发牢骚推辞将要承担的出使任务说:“臣之壮也, 尤不如人;今老矣, 无能为也已。”让不同的学生来读, 揣摩他的心理, 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本身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是将文字变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再创造。通过这样不断的诵读, 可以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其中的参与者, 而不是一名被动者, 从而调动学生自身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不同文章特点, 适当运用各种形式的诵读, 可以改变单调的教学形式,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次, 诵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方法。语文的核心是语言, 语言的核心则是语感。汉语的词法、句法变化规律比较复杂, 光靠学习语法、修辞、逻辑知识来把握这些规律是比较困难的。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所谓语感, 是指一种意会能力, 是对语言文字的直觉程度, 即在一看一听之中, 无须凭借有关的知识进行理性思考, 便能不同程度地领悟出某个词或某句话的含义、情味等。

之所以说语感很重要, 主要是因为语感是语言文字的基本功, 基本功具备了, 那么听、说、读、写也就不会有问题了。王尚文在《语文教学的错位现象》中谈到语文知识传授与语感培养时说:“语文知识要不要讲, 首先应明确讲授语文知识的目的, 讲授语文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使课文言语更好、更快地化于学生的语感能力的培养。”从以上语感的论述中,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即语文教学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感。

通过对文章的反复诵读, 学生就能够充分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性以及连续性, 从而敏锐的语感就可以培养出来。朱自清说:“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了解和写作的能力 (《论诵读》) ”。在对课文的反复诵读中, 对于文中所涉及的语言、文字、词语、句子等的品味与琢磨, 便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训练。学生的能力也自然得以培养起来。“诵读的时候, 对于讨究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 而且亲切地体会, 不知不觉之间, 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 这是最可宝贵的一种境界, 学习语文学科, 必须达到这种境界, 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解读语文新课标 第4篇

一、解读新课标的工具性

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教学生学习母语,主要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叶圣陶先生关于“工具性”的论述,一以贯之地强调对培养思维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的重视。在他看来,语文不是静止的知识,而是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解读新课标的人文性

语文包括两个基本点:一是正确理解和掌握语言文字这一交流工具,二是学生精神世界不断丰富升华。前者说的是工具性,后者则是人文性。工具性是语文教育之根基,人文性是语文教育之生命。我们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理解与运用语文工具的能力,同时要正确进行思想引导,把人文教育有机渗透其中,而不是硬性贴上“人文”的标签。

三、解读新课标的综合性

如果说“工具性”和“人文性”分别构筑了语文教育的根基和生命,新课标提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则指明到达语文教育理想“彼岸”的正确路径。

所谓“综合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语文课程的学习不能像数理化等学科那样单单追求建立完整的学科知识结构体系,而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目标。其次,新课标对“语文素养”的阐释,也进一步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由此可见,语文学习应该是一种全方位的综合学习,必须实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个维度的融合,进而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四、解读新课标的实践性

语文学习必须遵循两个规律,一是学习母语的规律,二是人的认知规律。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正是从人的认知规律出发,强调语文能力的提升,语文素养的形成,不是仅仅通过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训练就能获得的,必不可缺的条件是学生能动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

语文教育必须树立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大语文”教育观,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而不囿于书本,囿于课堂。例如:

1.留心生活小事

我给学生布置的第一个观察任务是观察妈妈做午饭。通过观察,学生作文就显得生动多了。有的写“妈妈边炒菜边教我。她手中的铲子像长了眼睛似的,在锅里上下翻飞,所有的菜都听她的指挥。”有的写“妈妈在切洋葱时直眨巴着眼睛,有几次眼泪都被熏得掉下来,我才知道美味的洋葱里还有妈妈的眼泪,妈妈真是太辛苦了!”可见,引导学生留心身边小事。真切体验,学生才有发自肺腑之言,文章才能鲜活起来。

2.密切关注自然

大自然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创造者。每周我都会安排一到两节课的时间带学生去接触自然,观察树叶的形状颜色,观察天上飞鸟的飞行姿势,观察地上的蚂蚁搬家,给他们讲有关自然的知识和故事,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大量写作素材,写作文的兴趣也就提高了。

对照新课标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理论阐述,我认为时下中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工作,没能牢牢把握培养运用语文工具能力这个重心。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不少语文教师认为,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培养是个“磨水”功夫,即欲在基础知识这个大版块的考试中不失分或少失分,平时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字、词、句的讲解与训练上,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积累的要求,企图把所有知识都贮存到学生记忆的仓库中,到时候只需如数“搬”出。这种天真的想法和做法,都被实践证明是失败的。

知识不等于技法,技法不等于能力,即使從应试的角度看,近些年中考、高考的命题走向,知识也只是冰山一角,能力则占大半江山。

因此,语文训练绝不能程式化、技法化和表面化。一定要将思维活动根植于训练活动的土壤中,并且由浅入深贯穿于训练活动的全过程。语文训练是否有效、高效,完全取决于学生思维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尤其是思维的持久性、深刻性和多样性。我们说,学生思维要灵活,主要指训练过程中的生成,它是由思维参与的激情火花点燃,在向未知方面挺进的关节点上,意外发现的通道和图景,是训练活动中难能可贵、无法预约但又可以预设的精彩。为此,教师必须大力倡导、鼓励学生爱智求真,质疑问难,探究思辨,标新立异,大胆创新,切不可再走机械刻板的老路。

参考文献:

[1]魏琳.小学语文课堂理答现状及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2]曹利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语文新课标解读培训心得 第5篇

一、强化阅读提高阅读与表达能力

部编版教材在阅读的编排上做了精心安排,一方面是重视培养孩子阅读的能力,例如:阅读策略单元,提出要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通过借助阅读提示,教会学生一些通识方法,实训练重点和方法,来强化阅读速度,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另一方面就是实际运用,精读课文中学的方法,根据课后练习题运用在略读课文进行实践。不仅仅是略读,提高阅读速度,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提醒学生课外阅读时有意识地运用相关策略和方法,以落实“学习在课内,运用在课外,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材将“快乐读书吧”设置为课程,这就将散漫的课外阅读规范化,引导学生进行大量阅读,只有这样方法配合实践才会真正有效的促使学生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有效提高!

另一方面,课文的学习不仅仅是阅读的理解,还有对于表达的训练。例如:作为习作单元,教学目的不仅仅在于了解记叙文的特点,更重要的诗引导学生了解基本的写作方法,体会其好处并学会运用按一定的顺序来写一件事。

二、突出双主线

通过培训,让我得知部编教材在课文的选取、习题的设计、实践活动的安排等方面,努力切入当代小学生的语文生活,适应时代的需求,体现时代性。教材的课文有较多的更新,注重经典性并适合语文教学。努力做好价值观的“整体渗透”,让语文所包含的语言、情感、审美和价值观教育融为一体。

教材不仅选文精美, 编排独具匠心,更是聚焦了“语用”,明晰了语文知识和能力点, 增强了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实践性。课文编排的主要特点是突出双主线,努力体现语文学习体系与教学“梯度”, 突出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以语文能力培养为主线,体现层级序列,增强实践性、操作性。

语文新课标解读培训心得 第6篇

1.贴近学生生活

部编教材不仅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材的编写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童真世界出发,图文并茂,风格活泼,色彩明丽,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尊重儿童的天性。能够吸引学生阅读,易于展开想象,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发现,去自主地探究。

2.加强学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新教材尊重儿童,准确把握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方面做好了过渡衔接。如从三年级开始编排专门的习作单元,强化习作能力的培养,丰富了语文教材单元组成的形式。从三年级到六年级,统编教材围绕观察、想象、写事、写景、写物、写人、围绕中心意思写、表达真情实感等习作关键要素共编排了八个习作单元。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的习作单元时要在之前的基础上,做好过渡和衔接。

3.开发课外阅读

新教材中增加了一个新的板块“快乐读书吧”,六年级下册的部分放在外国名著这一单元后面,并将课外阅读纳入了课程中,和课堂阅读一起整合,引导学生要大量阅读,让孩子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并能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从而爱上阅读,充分调动家庭教育的力量,共建书香型校园、书香型社会。大量的阅读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二、新教材的教法

在本次培训中,专家教师主要从单元导读、精读课例、略读课例、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了培训指导。

1.单元导读

这次培训强调了单元导读课的重要地位。新课标推崇语文教学从精读走向略读,从单篇教学走向单元整组教学,重视知识点建构的过程,进行组块教学,模块教学,主题教学,而主题教学首推单元整组教学。教材是个例子,更是一个整体,小学阶段六年十二册书是一个大整体,每一册又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而每册教材的每个单元同样是围绕同一人文主题编写组合而成的一个整体。无论是从编者的意图、教材的特点看,还是基于系统论教学的思想看,语文教学都应以整体的思想进行,突显语文教学的整体性。

2.识字写字教学

高年级教学不再以识字教学作为重点,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缺席。在高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除了重视生字的音形义,还要引导学生关注生字的字源和语境,可以把整个单元放到一起来学习。

3.阅读教学

在课内通过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和体验,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从而喜欢阅读,主动阅读。教师要重视指导朗读,通过朗读培养语感。还要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引导学生选择好的读物,分享阅读的快乐,从而丰富语言积累。

4.口语交际教学

每个口语交际话题的选择都注重人人参与,注重情境的重现。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重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除了口语交际课,在日常的教学中也要重视无所不在的口语交际活动,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解读语文新课标 第7篇

小学语文新课标及课标解读

时 间

——几时与几时半

仓桥学校

徐永芳

一、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一年级第二学期P56—58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

1、使学生在实际生活背景中,认识钟面,体验学习的愉悦。

2、结合日常生活的作息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智能目标:

1、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

初步认识钟面,会区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会读几时和几时半,并会写。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读几时和几时半。教学难点:分清几时和几时半

四、教学准备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教师方面的准备:教具钟 学生方面的准备:学具钟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谜语

2、欣赏各种各样的钟,说说钟的作用。

3、揭示课题“时间”

二、探索 认识钟面

1、观看大屏幕,再看看自己桌上的学具钟,发现钟面上有什么?(1)同桌交流

(2)汇报:时针——短短的,粗粗的 分针——长长的,细细的 数——1、2、3、4、…

11、12(3)小结:不管什么钟,一般的钟面上都有2根针(时针自述:我短短的,粗粗的,大家都叫我时针。分针自述:我长长的,细细的,大家都叫我分针。)。钟面上还有12个数字,而且每个数字都有自己的位置,看,谁在最上面(12),谁在最下面(6),谁在左边(9),谁在右边(3),(课件同时闪烁),同时还发现12个数是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手势比划)

2、练习:指针练习

(二)认识时刻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认识整时

(1)

指着大屏幕上的时刻,引导学生认识时刻 这是几时?你怎么知道的?

强调: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3就是3时。

(2)(出示三个钟面)A、这三个钟面各是几时?

B、小组讨论:这3个时刻虽然表示的时刻各不相同,但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

小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4)

练习: 1:出示课件上的钟面,说一说是几时

2、指定时刻让学生动手拨

2、认识几时半

(1)(出示1时的钟面,转动时针、分针到1时半)钟面上发生了什么变化?它还是整时吗?谁认识这个时刻?你是怎么知道的? A、小组合作认识1时半、8时半、12时半 B、交流汇报

(2)

归纳小结:分针指着6,时针在两个数的正中,就是几时半。

3、比较整时、几时半的时针与分针的位置。

三、巩固

1、小胖的一天:说说小胖在什么时候干什么?

2、捉迷藏

要求:根据时刻,画出钟面上隐藏的针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四、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你感到最成功的是什么?

附:板书设计 时

时针——粗粗的、短短的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分针——细细的、长长的 数字——1、2、3、4…1分针指着6,时针在两个数字的正中,就是几时半。

教学反思:

本课时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认识钟面、整时以及几时半,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钟表在日常生活中都经常接触,时间的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就感知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对于他们来说也并不陌生。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愉快气氛中学习数学知识,让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学生,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有爱说、爱动、爱表现的特点,针对这一现象,结合他们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在设计时,我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课件创设的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新知。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是要将他们日常生活的许多活动规范化。因此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这些经验是学生的数学现实;同时,正是通过经验,学生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逐步抽象的过程。一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以经验为基础的认识过程,课件中所出现的一些生活情境,学生是有经验的。这对他们了解时间观念、更好的认识时刻是有很大帮助。

2、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新课标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如何使我们的孩子学会自主、学会合作?这是一个我们一直思考着,也是比较困难的问题。我们必须抓住课堂中的一些契机,引导孩子慢慢学会自主、合作。本节课中“认识钟面”、“认识几时、几时半”这两部分内容我都安排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较多的观察、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多向交流,使每位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在实践中体验价值

学习活动最大的乐趣莫过于能看到学习活动的成果,在练习设计中,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我遵循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除了设计一些读时刻、写时刻、捉迷藏等练习外,还注重了数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让学生应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结合小胖的一天说说小胖在什么时候干什么?还有在钟面上画出隐藏的针,其作用都是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促使学生把已获得的知识、能力应用于生活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意识,同时将数学课堂教学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课,充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赋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2008.5.27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JimiSoft: Unregistered Software ONLY Convert Part Of File!Read Help To Know How To Register.]***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解读语文新课标 第8篇

自主学习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是指在教学条件下以学生的主动构建为特征的高品质的有效学习。学生可以不受教师、教参亦或其他人的任何限制,只去阅读文本,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浏览或细读都可以。这也切合了语文的实际功用。自主学习是学生自己作主学习,这样才能发挥其自主能动性,学习的积极性。

二、在语文实践中如何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1. 课前预习,引导学生加强自主学学习习意意识识

这这个个预预习习不不同同于于以以往的预习,查生字就完了。我指导学生预习方法并提出要求,即:读———思———问。学生预习首先阅读文本,不看预习提示,不看课后习题。看后思考自己从文中获得了哪些信息。主要是那些自己认为重要或以前不知道的内容以及自己特别欣赏的地方等等。最后要问,哪些地方没读懂,或读后有哪些疑问,以及自己对文章有哪些建议等。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也可全方位了解学生反应的多元化。同时增加了学生阅读文本的时间,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课下预习时差距缩小。

2. 教学过程和方法的随机性和灵活性

课堂上指导学生灵活应用适合自己和文章的阅读方法去自主阅读是自主学习的关键。小说适合默读,而小说中的人物语言又适合表演。诗歌、散文适合朗读,而富有哲理的语句更需结合生活去体验。古诗文需要背诵,用比赛的方式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学生在阅读同一篇课文时,会采取不同的方式、针对不同的重点进行个体阅读,课堂上可以进行交流。

3. 自主小结

学生理解的个性化,但同时接受他人的不同感悟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完每一课,学生不能只停留在自己的理解感悟上,还要综合他人的理解发言从各个层面学习文章。因此每课结束,我要求学生做总结发言,当然也是不拘一格。可作全面概括,也可就感悟最深的一点做总结。这样,学生对文章的学习深入了,往往还会有精彩的见解。自主学习重视学生理解的个性化,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章,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解读语文新课标 第9篇

《新课标》高中部分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将“写”“听”与“说”综合为“表达与交流”,“读”则划为“阅读与鉴赏”进行单独阐述,可见新课标中“读”的重要性。但由于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认识,认为诵读会挤占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影响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因而往往在教学活动中突出教师的讲,淡化甚至忽视了学生的读。

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首先,从语文学科的特点来看,诵读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讲读课构成了语文学科教学基本内容的最主要部分,因此语文教学效率的高低主要反映在讲读课上。而我们的讲读课教学,长期以来是围绕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展开的,而这样的做法恰恰违背了語文的学科特点,造成语文教学效率低下。我们知道“教学效率”即“单位时间内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在这个过程中,决定教学效率高低的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多少,而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多少。“文科要读,理科要练”,读,道出了语文教学的真谛,阅读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而诵读则是阅读的重要方式,诵读强调脑、口、耳、眼同时活动,要求精力高度集中,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朗读课文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掌握作者的语言风格,可以使学生自然地接受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文章的妙处,只有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才会体味到,对各种语文知识、技能的获得,也是在反复阅读的语言感知中领悟到的。

其次,诵读可以使学生形成主体意识,提高学习兴趣。巴甫洛夫心理学观点认为:“青少年学习目的,意志与兴趣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语文课中所选取的文章大多都是佳作,文质优美,读起来感染力强、扣人心弦,语文课是所有科目中最有魅力的一门功课,但是有一点不可否认的是,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学生并不是特别喜欢语文课,往往用消极的态度面对语文的学习,症结就在于执教者淡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过多强调教师的讲析,忽视了学生自身对于语文的感悟以及认知,就使得学生逐渐对语文的学习失去了兴趣。然而诵读则是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一种形式。例如,在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随着自己的朗读把文字转化成眼前的景象,尽可能地把自己想象成年轻的作者面对大好的秋色,吟诵这首词就可能更深入地把握它的感情基调,理解作者的情怀,从而准确地读出这首词的意蕴。要想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从声音中传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就要对学生有所要求,让他们充分地调动自身的知识去理解文章,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再运用自身高低、强弱、缓急不同的语调将文章再现,如《烛之武退秦师》中年迈的烛之武因不被重用而发牢骚推辞将要承担的出使任务说:“臣之壮也,尤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让不同的学生来读,揣摩他的心理,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本身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将文字变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再创造。通过这样不断的诵读,可以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其中的参与者,而不是一名被动者,从而调动学生自身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文章特点,适当运用各种形式的诵读,可以改变单调的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次,诵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方法。语文的核心是语言,语言的核心则是语感。汉语的词法、句法变化规律比较复杂,光靠学习语法、修辞、逻辑知识来把握这些规律是比较困难的。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所谓语感,是指一种意会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的直觉程度,即在一看一听之中,无须凭借有关的知识进行理性思考,便能不同程度地领悟出某个词或某句话的含义、情味等。

之所以说语感很重要,主要是因为语感是语言文字的基本功,基本功具备了,那么听、说、读、写也就不会有问题了。王尚文在《语文教学的错位现象》中谈到语文知识传授与语感培养时说:“语文知识要不要讲,首先应明确讲授语文知识的目的,讲授语文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使课文言语更好、更快地化于学生的语感能力的培养。”从以上语感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语文教学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感。

通过对文章的反复诵读,学生就能够充分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性以及连续性,从而敏锐的语感就可以培养出来。朱自清说:“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了解和写作的能力(《论诵读》)”。在对课文的反复诵读中,对于文中所涉及的语言、文字、词语、句子等的品味与琢磨,便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训练。学生的能力也自然得以培养起来。“诵读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宝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最后,诵读是现代信息社会对素质性人才能力的基本要求。普通话作为我们日常的标准型交际语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能流利地用普通话表达我们的思想是我们每个人应具备的素养,而诵读则是联系普通话最为直接的手段。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普通话进行长期的诵读,无疑会大大地提高学生运用普通话的能力。同时,由于教材选文的特点,通过诵读,学生还可以受到规范的书面语言的熏陶,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责编 齐秋爽】

崔峦先生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 第10篇

——四个坚持,四个强调,四条建议 一、四个坚持

1、坚持课程的基本理念。A、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全面: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各个方面。

语文素养:核心是语文能力,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道德、思维方法、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的融合。

B、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

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实践的能力: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善于利用汉语言文字自身的特点(六书: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汉字一字一形,数量多,多音多义字多,形近字多,汉字教学要注意辨析。

C、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核心:鼓励自主,每个学生都要动起来,不否定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克服“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树立教师“服务”意识,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学习。

鼓励自由阅读,激励自由表达,适当开展合作探究的形式,确立有价值的内容、问题,有明确的任务,有具体的指导,人人有事做,人人动起来。

D、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核心:三级课程管理。实施好中央课程;开发好地方课程;建设好校本课程。语文课程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

2、坚持“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

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个维度”构建语文的目标体系。【“三维目标”是“宏观”的“课程目标”!赵亚夫认为,不要把“宏观”的“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用于“微观”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必分“三维”制定、书写。】

3、坚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质疑,允许出现“杂音”。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习惯和能力。【阅读教学“动脑思考”什么?一思考“字词句段”等“语言材料”的“内涵”,你就说这是“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老师们真是晕了!看来只能思考“写法”了!】

4、坚持推进“儿童阅读”。

学习语文,正如吕叔湘说的:“三分课内”、"七分课外”,激发阅读兴趣,加强阅读的指导、交流、展示。

王崧舟所在的学校大力开展学生读书活动,组织对学生阅读进行“考级”,小学生小学六年下来阅读量高达1000万字。(新课标要求课外阅读量为145万字)【这算不算“超标”“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呢?】 二、四个强调

1、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培养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要重视理解,学是为了用。培养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落脚点在于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我还是搞不清楚你这里的“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是个怎样的概念!因为“要重视理解,学是为了用”至少存在两种解释。

第一,“理解”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表达)”,“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语言(表达)”。你前面说:“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句话中,“理解语言文字”与“运用语言文字”是并列的,“理解”并未包含在“运用”之中。按这种理解,语文教学应持“表达中心说”。

第二,“学是为了用”,“学知识”的目的是为了“用知识”,所以教学不能以“掌握知识”为最终目标,而应以“形成能力”为最终目标,语文知识最终应化为语感状态;“学是为了用”,正所谓“学以致用”,而要达到“用”的境界,就必须形成相应的“能力”。语文教学要培养“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以便于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去“听、说、读、写”。按这种理解,语文教学应持叶圣陶的“听说读写宜并重,不可偏废说”,至少是“读写并重说”。

崔峦老师在“学是为了用”之前加入了“要重视理解”五个字,显然“学是为了用”中的“用”是指“表达”。这是“表达中心说”!而从“培养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落脚点在于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句话中,我们看不出这里的“运用”为何意——是“表达中心说”还是“听说读写宜并重,不可偏废说”?不清楚!修订版课标虽然使用了一个极易混淆的概念——“运用”,但在课程性质部分的表述还是清楚的——“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是如何实现这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的呢?首先恐怕依赖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这里,课标并未说“语言文字的运用是指‘表达’‘说和写’”,但人们为什么会产生误读呢?可能的原因是:第一,课程性质表述中,把“运用”作为涵盖了“听说读写”的“上位概念”用,导致“运用”出现歧义。长期以来,“理解、积累、运用”是并列的,“理解、运用”是相对的,如今把“运用”作为“上位概念”用,这就等于说“运用包括‘理解’和‘运用’”。这与如下情形是一样的:马包括白马、黑马、红马、花马等。现在我们把“白马”当成“马”这样一个概念用,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概念关系:白马包括白马、黑马、红马、花马等。这就是“工具系统”的“工作概念”出现了问题,造成了人们认识的混乱,导致对话发生困难。人们常常不自觉地将“课程性质”中的“运用”理解为自己已经非常熟悉的与“理解、积累语言文字”相对的那个“运用”了!第二,课标在混用概念。课标“第三部分实施建议”的第四条中说:“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这里,“积累、感悟和运用”是并列,与过去稍有不同的是将“理解”换成了“感悟”,但这里的“运用”为“表达”之意却是没有什么悬念的。课标混用概念,自然也就加剧了人们认识的混乱和对话的困难。第三,现实教学中,的确存在“阅读与写作”“理解与运用(表达)”失衡的现象,人们急于改变这种现状,于是就喜欢搬出最有说服力的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也顾不得此“运用”非彼“运用”,从而导致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误读。其实你大可以就“阅读与写作”“理解与运用(表达)”的关系来谈,就“表达”的重要性来谈,而不必搬出语文课程性质来。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句话能告诉我们什么?它能告诉我们“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而“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这也就是说“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从事文学活动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它能告诉我们要关注“综合性、实践性”。至于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在落实“实践性”的过程中,要不要“知识(含语文知识)”的参与、是“摸着石头过河”式的“实践”还是“理论(知识)指导下的实践”、是“举三反一”“习得”式的“实践”还是“举一反三”“学得”式的“实践”,它是无法直接告诉我们的,那是另外要讨论的问题。如果要“知识(含语文知识)”的参与,这就又会涉及“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含语文知识)”“知识(含语文知识)的呈现方式、教学目的”“知识(含语文知识)最终应处于怎样的状态——是了解、理解,还是化为语感状态”等等问题。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应广大教师强烈要求而出台的东西其实并无什么新意可言。因为长久以来,我们一直是主张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叶圣陶还提出了“听说读写宜并重”的主张;2001版课标已经强调了“综合性、实践性”问题。过去我们的教学出现了问题,并不是因为我们没有强调“听说读写能力”,而是因为人们对“知识与能力”关系的认识出现了偏差,对语文能力形成的机制不甚了解;过去我们不是没有强调“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实践)”,不是没有强调“过程比结论重要”,而是人们在操作层面出了问题。这也就是说,尽管我们强调了“能力”“综合性”“实践性”,但仍然无力扭转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现在,人们把“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只是综合了以往认识而并无什么新意的说法看得神奇无比,似乎有了它就能包治百病,这不免让人诧异!其实说起来也用不着诧异,因为中国人一向如此,试想哪一次大纲、课标出台人们不是“欢欣鼓舞”,叫好声一片呢!而愿意冷静下来理性思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表述是否就是无懈可击的,它本身到底能告诉我们什么,不能告诉我们什么的人则少之又少。至于10年后它被改写了,能冷静地反思自己当初对它追捧的人少之又少,因为新修订的课标中又有新的说法等着他们去“欢欣鼓舞”地追捧。课标改个三四回,他也就该欢欣鼓舞地退休了。】

A、为学好其它课程打下基础。【首先你得识字、能阅读!】 B、为培养良好个性打下基础。【首先你得识字、能阅读!】 C、为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打下基础。【首先你得识字、能阅读!】

2、更加强调识字和写字。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A、识字写字的教学在课标后附录中,收录了300个基本字表,17个部首,300字多数是独体字,是出现频率高的字,无论哪个版本的教材,都要先学这300个字。B、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表一:2500个常用字,表二1000个次常用字;3500个字是义务教育阶段识字要求,小学阶段认识3000个,会写2500个。C、小学每天语文课安排10分钟练字,指导孩子写字。毛笔字每周一节,日常书写中增加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关注作文书写质量,将作文书写当做练字的过程。【起草作文,应一气呵成,此时关注“书写质量”,有违规律。香港的“新全语文写作”有这方面的研究。】在教师专业成长方面要强化练字(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

第一学段: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常用偏旁部首,按笔顺规则写字。第二学段:要求能用硬笔熟练的书写正楷字,开始用毛笔临摹,要求端正、工整、整洁。

第三学段:用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速度,用毛笔写字,感受汉字的优美。

对姿势、习惯的要求是史无前例的,前所未有的。

3、强调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理想、爱国主义精神、改革时代精神、良好思想素质、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学生。【语文的功能是如此强大,品生、品社课可以不开了】放大语文的“文”的文化、文字、文学因素,用文化的因素激发孩子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既得意又得言”: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内容,体会情感,【阅读教学的第一回合!】让学生想一想,看一看,这样的情感文化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怎么表达得这么好。【阅读教学的第二回合!】让学生既理解掌握文本内容意思,又能理解语言,揣摩文章表达,积累语言。【阅读教学的两个回合都有了,看起来挺不错!但如今的许多老师学乖了,宁可挨批评也尽量绕开“阅读教学的第一回合”,因为你说是这么说,但一旦老师真的去做了,十有八九会被你扣上“内容分析式”的帽子。在“课文学生一读就懂”的背景下,中招的概率不会低于95%!什么“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内容,体会情感”,省省吧!算你狠!】

4、强调多读书、多积累、多实践。

小学六年要背诵优秀诗文160篇,包括段落。【可以超吗?】课外阅读量:第一学段5万字,第二学段40万字,第三学段100万字,共145万字。三、四条建议

1、加强识字、写字教学。

低年级阅读教学要改,用更多的时间识字写字。

关于汉语拼音要注意三点:A、准确拼读,逐渐达到熟练。B、直呼音节不是课标要求。C、只要求抄写声母、韵母、音节,不要求背写。

关于识字写字教学:认写分开,多认少写。一、二年级认字量,写字量减少了200个。要求认识1600-(1800)个左右,会写800—(1000)个左右。

区别对待认识的字和会写的字。认识的字不要主动分析字形,要指导学生用自己的办法记字,当堂认识,当堂巩固。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用几分钟时间展示在生活中识字。

写字教学:体现汉字的规律和特点,由独到合,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基本笔画到字的间架结构,加强指导。【独体字、笔画少的字更难写好看!】注重书写的规范要求。

2、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口语训练:

加大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的分量,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要改变失衡现象!】从写一句话开始,做到“求真立诚”,用“童言童语”表达“童真、童趣、童情、童心”。【“求真立诚”,对成人,对党员也适合!】 低年级:从说一句话开始,达到敢问、会听、会说。中年级:能抓主要内容,主动沟通,说清意思。

高年级:能抓住要点,清楚调理发表意见,出口成章,善于表达。【“出口成章,善于表达”,中学可以取消口语交际了!】

书面表达:

低年级:从写一句话开始,一日一句,教师要善于激发孩子说话的话头。中年级:写片段。

高年级:抓整篇,分段、开头、结尾。纪实作文要真实。想象作文可联想、可幻想。命题要出在孩子的心里,鼓励写生活中的和经历过的。选好内容,从内容上指导孩子“按顺序”、“写具体”,加强阅读课上的小练笔。

例文1:浙江一7岁学生的作文,获得冰心作文一等奖。(原文:前段时间,妈妈去杭州学习,去了好长时间,可能有一个月吧。今天,妈妈终于从杭州回来了,我非常高兴!因为妈妈的怀抱很暖和,因为妈妈回来会给爸爸过生日,因为妈妈在家里会给我读书„„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很想她,想妈妈的感觉,就是一种想哭的感觉。)

例文2:天空是棋盘,星星是棋子,太阳公公和月亮婆婆在下棋,月亮婆婆输了,回家睡觉了;太阳公公赢了,高高兴兴地上班去了。

例文3:风是一个爱吹口哨的小伙子„„

3、加强课外阅读。

阅读是教育的核心,母语写不好,其它谈不上,儿童阅读要进课堂,给时间、给机会。【课时被一再压缩,“儿童阅读要进课堂”,哪来时间?看来只好学韩兴娥了。不知韩兴娥的课参加全国阅读教学大赛,崔峦老师会给她几等奖。】儿童阅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方面,建议把阅读安排在课堂里。【这似乎就是韩兴娥“课内海量阅读”的思路。但那就不宜叫“

3、加强课外阅读”了。当然,非要叫也可以,因为这是在“课内”读“课外书”!】学生从自己读书中学到的要远远比老师教的多。【那就不必进课堂了!】

4、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上一篇: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列表下一篇:合理膳食搭配活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