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4-07-28

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精选8篇)

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第1篇

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经济法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经管类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学好经济法,对于正确运用所学理论解决今后工作和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经济问题,培养具有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更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目前经济法教学中的问题凸显,教学内容专业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不当、教学评价体系不妥已不适应经管类人才的需求,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探讨。

一、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专业针对性不强

目前,经管类院校众多,这些院校设置的专业主要有会计、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等,不同的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因此,对经济法的教学需要经济法教材应该与专业的需求相适应。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需重点讲授对外贸易法、反倾销法等;会计专业需讲授与会计相关的票据法、税法、银行法等法律法规。然而事实上,目前各院校所使用的教材都是统一教材,并没有专门针对哪个专业的经济法教材。且收集整理学内容也没有考虑专业需求的不同,一个教学大纲往往适用于多个专业。另外,加上经济法学科体系也非常庞杂,内容非常广博,教材不可能将近五十种经济法方面的法律包括在内,也只能泛泛而谈。其实,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相比与非法学专业特别是经管类专业学生而言,更应强调其专业的针对性。主要原因如下:(1)经济法基本体系和理论尚未定型和成熟。目前,经济法的基本体系也还没有定型,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尚未成熟,使得在内容的选取和体系的编排上,各类经济法教材有较大的不同,由此,在教学中如果是不同专业的学生使用相同的教材,将体现不出专业知识结构的差异。WwW.11665.COM(2)经济法课程内容繁多且更新快。经济法课程教学的内容包括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广泛性,教师难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落实教学计划。另外,经济法知识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更新的速度也很快,因此,教师需要结合专业对教学内容做到有及时更新。(3)经管类学生在法律素养上欠缺。与法学专业的学生相比,经管类学生在学习经济法之前,一般只通过《法律基础》公共课,对基本法律知识做表面了解,很多学生在学完经济法后仍无法用法律来解释和分析身边的经济和社会现象。由此,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对经管类学生更为重要。

(二)教学内容多,课时少,教学方法单一

经济法本身就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经管类院校培养的学生主要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经济法的教学内容丰富,课时有限,经济法概论一般为48学时,相比之下学时明显偏少。同时学生缺乏相关的法学基础知识,法学专业经济法一般都是都在学习了法理学、民法、商法等课程后在高年级才开的课程。而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经济法是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之前并没有学习法律基础课程,使得教师不仅需给学生讲授基本法律知识,而且还要讲授近二十部法律知识。这使得教师完成教学计划的压力很大学生学习也很吃力。另外,教师要在教学中通过案例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也出现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之间的矛盾:教师因详尽讲授占用了大量时间,使学生没有时间在课堂上分析讨论案例,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理论讲授欠缺,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理解不透,进而不能独立分析案例,达不到预想的效果。

目前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基本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对理论教学通过实例进行论证,属于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虽有利于教师对知识进行系统的讲授,但却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教学效果低下。从教师方面来看,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组织者和控制者,教师满堂灌讲授理论,很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学变成典型的“讲―听―记”模式。由此,教与学脱节,这一方面挫伤了教师的讲课热情,另一方面也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

经济法授课时应根据不同的专业具体内容不同,在教学评价时也应根据不同专业进行不同的教学评价。但目前经管类院校教学评价手段基本上都是考试,以统一考试得出的分数实际上无法测试出不同专业学生的真实水平。当前,经济法的课程考试还存在如下问题:(1)考试方式单一。考试一般以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测评的重点往往是学生的背功,而不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经济法学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题目中案例分析等考查学生理解或运用知识能力题型比例很小,多为对知识的再现,只要记住了就可以得分。(2)注重卷面成绩,忽视课堂中讨论表达观点能力的评价。卷面成绩不能全面、系统地反映教与学的状况,只能检查学生在某一特定时间点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获得高分很可能是通过期末的突击。

二、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根据不同专业需求,选取恰当的教材和调整教学内容设置,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目前法学与非法学专业两大类经济法教材在体系编排和法律内容的选取上的有很大差别,其非法学专业教材包括的法律内容则要繁杂些,但难度不大,而法学专业教材在内容上往往要精炼一些,但难度要深一些。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专业对教材的需求,选择恰当的教材。

在授课中,教师应当结合不同专业调整讲授内容,除了重点讲授基础理

论外,还应讲授适合专业要求的经济法内容,做到重点突出。例如,对会计专业的学生,应重点教授会计法、税法、公司法的等内容;而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就重点教授担保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合同法等内容。这样不仅满足了不同专业对经济法律知识的需求,而且也缓解了课时与教学内容的矛盾,也有利于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较好地落实教学计划。

教师还应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时刻关注和思考社会热点问题,及时、恰当地介绍本学科的最新动态,提高经济法课程的时代性和前沿性,使教学内容跟得上立法进程。应及时将新颁布的法律如食品安全法、商业贿赂、反垄断法等内容融入教学之中。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是科学的经济法教学方法,经济法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常用的方法: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经济法教学中一种常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主要途径。经济法课程讲授中,应注重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同时进行,先讲授理论知识,然后通过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和新近发生的案例作为教学案例对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讨论。同时,可以使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播放“经济与法”、“今日说法”等案例片段,将抽象的经济法律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实现法律理论知识与具体案例的有机结合,不仅深化课堂理论教学内容,而且训练了学生法律能力,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课堂外也可以采取案例讨论、成立经济法学会等实践教学方式,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实施中应注意:(1)师生平等,双方信息互动。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平等地位的教师和学生可以就案例阐明自己的观点和发表自己的意见。双方互相启发,这样有利于加强双方对法律规范和法律条文的理解。(2)案例教学要注重学生的推理过程,应与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相配合。案例教学如果只注重案例,而忽视理论知识的讲解,一开始的确可以吸引学生,但时间长了学生就会发现,他们无法找到分析案例的切入点,不能用经济法术语去思考案例的过程,因此,案例教学应特别关注学生的推理过程,配合基础知识的讲解,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法律思维的方式。

2.换位法。这种方法是让学生和老师换过来,由学生讲课,教师听课并提出问题。如“公司的组织机构”这个知识点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专题,让学生积极主动查阅并分析相关资料,通过某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大会的真实案例去讲解公司的组织机构,并掌握与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组织机构的区别,进而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多年来,“一考定终身”的方式是对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效果评价的主要形式,而这种方式不能科学的反映不同专业考试检验的真正目标。我们应对经济法的考核内容和考核形式等进行创新,建立公平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首先,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局面,打破完全统一的考试模式,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考评,使考试成绩具有综合性。教师可根据不同专业讲授内容的不同,进行评价时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价。如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通过课堂案例讨论的表现及期中考试,随时检测教学重点和教学效果。另外,在期末考试中可将试题分为必答题和选作题,必答题主要是重要的需要识记的法律知识,不分专业需要统一作答,题量可占70%,选做题是结合不同的专业分别出题选择作答,题量占30%。平时测评与期末成绩同等对待,使得考试成绩具有综合性。

其次,期末考试的测评重点应是运用经济法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学生的背功。因此,可以在试题中增加案例分析题和论述题等主观题在试卷分值中的比例,这类题既紧密结合社会实际,又涵盖经济法学基本知识。将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地关注并用经济法的视角去解读现实社会中特定的经济和社会现象,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第2篇

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就业状况分析及对策-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系为例

毕业生就业率高低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特别是在工科院校中设立的经管类专业,它甚至决定了这类专业的发展前途.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系通过毕业生就业调查,不断地扬长避短,总结经验,在就业工作中作出了新的有益尝试.

作 者:李雁冰 林良全 张式汶  作者单位: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州,510430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2009 “”(5) 分类号:G64 关键词:高职院校   经济管理   就业调查   就业对策  

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第3篇

1 农业院校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现状

为了解农业院校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从教学目标与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教学应用与效果评价等多方面设计调查问卷展开调查。本次调查总共发放问卷320份, 回收300份, 其中有效问卷283份, 有效率达94.3%。问卷涉及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三个专业,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有效问卷中, 男女学生的比例为81∶202, 符合被调查专业学生的性别分布特点。

1.1 课程设置与本专业培养目标基本符合

调查结果显示: (1) 会计专业22.66%的学生认为统计课程很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46.86%的学生认为比较符合, 29.68%的学生认为一般, 只有0.78%的学生认为很不符合; (2)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55%的学生认为统计课程很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41.10%的学生认为比较符合, 35.62%的学生认为一般, 只有2.74%的学生认为很不符合; (3) 经济学专业15.85%的学生认为统计课程很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48.78%的学生认为比较符合, 34.15%的学生认为一般, 只有1.22%的学生认为很不符合。由此可知统计学课程的设置与被调查专业的培养目标符合程度较高。

1.2 各专业学生对统计学学习的兴趣比较浓厚

被调查的学生中对统计学学习很感兴趣的占10.25%, 比较感兴趣的占44.52%, 一般的占40.64%, 没兴趣的仅占4.59%。可以认为大部分学生都对学习统计学有着比较浓厚的兴趣。进一步运用列联表分析专业和性别是否对学习兴趣产生不同影响, 结果显示检验统计量的伴随概率P=0.9999和P=0.7254, 因此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不同专业和不同性别的学生对统计学学习的兴趣没有显著性差异。

1.3 学生认为统计学学习难度较大, 主要原因是公式推导多和理论知识抽象难理解

被调查的学生中有46.29%的学生认为统计学课程学习难度大, 仅有3.53%的学生认为课程比较简单, 认为学习有难度的学生中有34.41%和40.5%的学生认为公式推导多和理论知识抽象难理解是造成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由此可知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抽象的理论和公式的推导占比大导致学生觉得内容枯燥并且学习难度大从而丧失学习兴趣。进一步探析不同性别和专业对统计课程的看法差异, 运用列联表对课程难度、课程内容是否枯燥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男女同学对课程难度 (P=0.6685) 和课程内容是否枯燥 (P=0.4504) 的看法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专业同学对课程难度 (P=0.7794) 和课程内容是否枯燥 (P=0.8941) 的看法不存在显著差异。

1.4 学生对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满意度较高, 认为课程学习收获较大

调查结果表明, 20.14%的学生对任课老师的教学非常满意, 54.06%的学生对任课老师的教学比较满意, 仅有3.53%的学生表示不太满意。此外, 感到统计学学习的收获较大的学生占63.60%, 仅有2.47%的学生表示没有收获, 各专业的满意度和学习收获的具体调查结果见表1。进一步探析不同性别和专业对统计教学的看法差异, 运用列联表对教学满意度、课程学习是否有收获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男女同学对教学满意度 (P值为0.9965) 和课程学习是否有收获 (P值为0.4554) 的看法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专业同学对教学满意度 (P值为0.1485) 和课程教学是否有收获 (P值为0.6883) 的看法不存在显著差异。

2 农业院校经管类专业统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华中农业大学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和经济学三个本学期开设统计学课程专业的调查发现, 现有的统计学教学在教材选用、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教学环节和考核方式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2.1 选用的教材内容缺乏趣味、实际案例不足

通过对3个专业学生的调查发现, 对统计学课程所选教材不满意或认为一般的学生占45.23%, 学生们普遍反映:教材结合实际案例不足、内容缺乏趣味性以及过于注重公式推导与计算等问题是当前选用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教材的内容大而全, 公式推导多, 实际案例不足不仅影响了有限教学时间的教学效果, 而且很容易误导学生学好统计就是背好公式, 熟练计算。这种不强调树立统计意识及培养统计能力, 不注重统计知识与方法的应用性的教材, 不适合农业院校经管类本科生尤其是文科生的学习。

2.2 教学内容没有专业针对性

被调查学生认为目前的统计学教学内容没有专业差异, 与专业联系不紧密的占68.23%, 所学内容无法为专业服务。经管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 不是为了单纯地讲授统计学原理和公式推导, 而是希望通过统计学原理的讲授和公式的推导, 让学生掌握运用统计方法定量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 更加需要强调将统计学课程的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相融合, 突出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性, 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而目前教学中, 大部分老师不管教哪个专业都用一本教案, 甚至连案例都没有区别, 根本没有考虑教学内容和模式要与专业相结合;这大大降低了学生对统计学课程的重视程度, 甚至导致学生没有兴趣学习。

2.3 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传统、单一

调查结果显示:65.12%的学生认为统计教学方式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授课方式, 主要是以传统的老师讲解知识点为主。进一步了解学生所希望今后能在教学中出现的教学方式主要是进行案例分析和统计调查, 其比例分别为64.66%和48.06%, 由此可见“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式教学方式目前比较缺乏, 这种单方向灌输的教学方法很容易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 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使学生学习统计学的积极性大打折扣, 不利于提高统计学课程的教学质量。这种教学方式培养出的学生, 往往缺乏分析和动手能力, 偏离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2.4 实践教学环节和实际联系不紧密

被调查学生中大部分人认为目前的实践教学环节只是单一的实验室上机操作, 没有实际问题相结合。81.45%的学生认为统计学的学习目标是既要掌握理论知识又要学会实际操作, 因此66.43%的学生希望能够进行实际调查后, 根据搜集的一手数据结合软件操作, 撰写统计调查分析报告。这说明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只重视了软件的操作, 而忽视了统计学包含统计数据搜集、整理、分析三个环节, 并且研究对象都是真实的社会现象。这样的实践教学丧失其原本的意义, 无法让学生们在今后碰到实际问题时准确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处理问题, 不能充分发挥统计学的功能。

2.5 考核方式单一, 考核内容过于理论化

目前的考核方式还是主要以笔试为主, 考试内容也比较理论化, 16.26%的学生希望能提高上机测试的分值, 32.5%的学生希望增加统计分析报告作为考试手段, 大部分学生提出应将笔试、上机测试和撰写分析报告三种形式都作为考核方式, 并合理设置各自的比重。这种以笔试为主要形式, 手工计算为主要内容的考核方式使得学生过多地将精力投入死记硬背公式, 为了考试而进行题海战术的错误学习思路。往往在考试阅卷中我们发现需要从统计视角、利用统计思维解决问题的试题学生常常无从下笔, 而和书上例题相仿, 可以通过现成公式计算得出结果的问题学生能够对答如流。这说明现有的考核方式已经不符合统计学的教学培养目标了, 亟待改革。

3 农业院校经管类专业统计教学改革的对策

对华中农业大学经管类专业开设统计学课程的学生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 当前农业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对于统计学教学的总体满意度不够高, 统计教学仍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 课程设置与本专业目标的符合度较高、实用性较强, 但专业针对性不够; (2) 统计学教材结合案例不够、缺乏趣味、注重数学公式推导; (3) 教学内容与相关专业融合不够, 内容过于机械化;统计教学方式则多为灌输式教学, 互动式、情景式等教学方法应用不足; (4) 大部分同学对当前采用的单一理论考核方式表示不满意, 而更倾向于将理论考核与实践测评相结合。

针对农业院校经管类非统计学专业开设统计学课程, 其教学主旨是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因此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两方面着手进行改革和创新。

3.1 理论教学内容应突出专业特色

由于农业院校经管类专业包含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会计学、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农林经济管理、人力资源等众多专业, 每个专业都有各自的特色和侧重点, 理论课的讲授内容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可适当压缩, 只要能保证他们运用这些理论知识足以解决在其专业领域遇到的统计问题就行, 因此对实用性不够强的内容可以适当略讲, 甚至不讲。根据专业需要, 可以侧重部分章节的讲述, 如统计调查、区间估计、假设检验、相关与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的应用。另外, 如果教材上的一些例题跟学生专业不相关, 或与生活实际相差甚远的, 建议更换并增加例题, 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 与他们的专业或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 并适当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让学生了解到统计理论更广泛的应用场合。另外把案例作为理论课与实验课的联结点, 将理论知识融会于案例中, 通过案例的呈现和教师的引导, 让学生体会到统计思想的存在, 使他们站在统计的角度来分析案例。

3.2 实践教学内容应突出实际数据分析特色

传统的统计学实验教学内容是根据理论课内容来分别熟悉和自主操作统计软件, 数据多为课后习题中的虚拟数据。统计学本身是为实际数据服务的工具学科, 必须让学生们自己动手从数据搜集开始、通过统计软件的操作来实现对真实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的全过程, 真正地锻炼实践分析能力, 为就业后的学以致用奠定基础。

3.3 应当改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 特别注重理论学习和软件操作相结合

在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非常普及的今天, 统计思想、统计应用是统计教学的重点。统计软件的使用, 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 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简单轻松、由枯燥乏味变得趣味盎然。所以, 在统计教学过程中, 只需要给学生讲清楚统计基本思想、计算的原理和正确应用的条件、正确解读计算的结果。例如:回归分析主旨是根据一个已知变量去估计和预测未知变量, 至于回归系数、相关系数、拟合优度、t、F统计量的计算只需要介绍原理, 而具体的计算可以交给计算机去完成, 再根据软件运行结果来分析和解读回归方程、拟合效果、显著性检验等。此外, 由于针对非统计专业的学生授课, 因此不需要其掌握专业的统计软件 (Spss、SAS、Stata等) 的使用, 而应当以EXCEL软件提供的统计分析功能为主, 辅以适当的专业统计软件的部分功能, 使得学生能快速、熟练掌握软件操作。

3.4 改单向接受式的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

以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 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 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精选案例教学, 并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比如, 微博是目前很流行的交流平台, 微博的市场竞争比较激烈。在讲授统计图方法时, 教师就可以对国内几大微博平台的有关数据进行分析, 比如, 针对按照用户浏览时间和活跃用户数分别计算这几大平台的市场份额, 用饼图或条形图展现计算结果。将学生经常使用或熟悉的事物作为统计教学的对象, 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方法的兴趣, 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关注新鲜事物的热情和学习应用的动力。使统计学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巴就能将一门专业课程从头讲到尾。

3.5 构建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

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 加强实践能力锻炼,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 通过课堂现场教学、引导学生先读后写再议、模拟实验、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项目、利用假期时间, 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某些团队、小组或自己组织去开展一些与专业有关的活动。如:在课堂上开展数据播报, 引导学生用数据去分析他们感兴趣的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 并用统计图、表和简要的文字分析做成PPT与其他同学共享;在课下和实验课上开展小组调查, 对大学生情感问题、大学生生活费支出、大学生逃课问题等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实践研究, 从设计问卷开始, 到数据搜集、数据整理和数据分析, 最终形成调查报告, 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 找到应用的结合点, 才能使统计学获得最大的生命力。

3.6 改革考核方式和内容, 合理评定学生成绩

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 评估教学质量的手段。对于统计学的考试, 多年以来一直沿用以计算为主的闭卷笔试辅以实验课成绩的形式。在过去的统计学教学中, 基本运算能力被认为是首要的培养目标, 教科书中的各种例题主要是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统计学课程的过程中, 为应付考试搞题海战术, 把精力过多地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这与经管类专业培养新世纪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的理念是格格不入的。为此, 需要对统计学考核进行了改革,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试内容与要求不仅体现出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以及推理能力, 还注重了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 尤其是统计思维能力。二是考试模式不拘一格, 除了普遍采用的闭卷考试外, 还在教学中用讨论、答辩和调查分析报告的方式进行考核, 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组织形式。

摘要:基于对华中农业大学经管类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 从教学目标与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教学应用与效果评价等多方面分析了统计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在各专业的应用状况, 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农业院校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统计教学,问卷调查,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曾五一, 肖红叶, 庞皓, 朱建平.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统计研究, 2010, (2) :3-6.

[2]崔木花, 侯永轶.关于经管类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统计与咨询, 2012 (2) :40-41.

[3]杨秀玉.农业院校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3, 24 (5) :192-193.

[4]周银香.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满意度的统计分析—基于多分有序Probit模型的实证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23) :121-123

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第4篇

关键词: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267-02

目前,大部分经管类专业都开设了“经济法”课程,并把它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其设置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对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和具体的法律规定的学习,掌握与市场经济运行相关法律规定,运用到现实工作中去,解决本专业工作中实际问题,成为既懂经管又有一定法律素养的高级应用人才。因此各高职院校尤其是经管理类专业非常重视经济法的教学工作,经济法的教学水平以之前相比也不断的提高。但是,不可回避的是,经济法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期待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去探索、去改进。

一、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材内容体系的问题:要使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教材是关键,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托。因此合理规划和精心组织教材内容将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目前,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的经济法教材不下几十种版本,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内容过于繁杂深奥,内容基本是本科教材的压缩版,课程内容没有根据教学对象与培养目标的不同区别设置,教材大多还是采用传统的章节结构编写,少则十四五章,多则二十多章,大量的章节要靠学生自学,更多的像是教学参考书;二是教材内容过于陈旧,内容更新跟不上立法实践的步伐,如公司法、税法、劳动合同法等章节的内容,根本无法适应经济法不断修改、完善的现实;三是教材和教材之间常会出现内容重复的现象。如:经济法中有税法章节的内容,会计电算化专业以后又开专门税法课程。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问题:“经济法”虽然是经管类专业的公共基础课,是必修课,但同时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一般只按排一学期的课,学时大多为4学时每周,有的也许只有2学时每周。然而“经济法”这门课程涉及很多其他法律知识、在开设“经济法”课程之前未安排法律基础知识相关的选修课程,如“法理学”、“民法学”等,使“经济法”教学遇到困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花费大量时间讲解法律术语、介绍法学概念,使得教学中课时紧张,在完成教学计划方面压力很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感到很吃力。进而影响着教学进度与教学效果。

(三)教学模式选择的问题:“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关键在于得法”。经济法的教学方法又在哪里呢?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为主体,教师一味地讲授,学生被动地接受与存储,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普遍存在。没能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思维被限制在教材上,似乎学生只要记住那些知识要点和内容就可以了。进一步说,考试成为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的惟一目标。这种教学方法把重点放在了法律概念的讲解和法律条文的阐述上,而忽视了学生的课堂反应、理解程度及知识在现实中的运用。结果是一旦在实际工作或科学研究中遇见与课本上不相符的事例,往往不知所措,一筹莫展。

(四)考核方式运用的问题:目前经管类专业的“经济法”课程考核中,一般都是采取与其他理论课程一样的考核方式,考前复习时给学生划一个大致范围,学生根据考试范围背记知识点来应付考试,以应试教育的模式来考核学生;也有的参照一些专业课的考核方式,老师预设几个讨论题目,供学生选择,之后以论文或报告的形式提交,作为考核依据。这些考核方式都太片面,不能全面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二、经管理类专业“经济法”教学的改革建议

(一)以专业为导向,安排教学内容。经管类专业教学计划中的经济法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然而作为一门不同于经管系列课程的法律学科,如何在教学中既保留经济法的特色和理论体系,又能与其他学科相互衔接,融为一体。设计一个紧贴专业的课程体例是前提。在教学中,首先,将经济法的整体分为四个部分:1、基础理论部分主要讲解法律与经济法的溯源及基础知识;2、经济主体法部分主要讲解各经济主体的设立、经营、变更及撤销时的法律要求;3、市场规制法部分主要讲解各法律主体在经营活动中可为与不可为要求;4、宏观调控法部分主要讲解国家通过无形的手对各经济主体之间的资源进行再分配。这样学生就能够清晰的把握经济法这一特殊部门法的框架,也能将内容繁多的教材进行系统分解。其次,我要按照不同的专业的需要,选取一个或几部分的内容重点讲解。

(二)以就业为基础,制定教学目标。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是非法学专业的高职学生,他们学习过后,不用从事法律相关工作,所以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我应根据学生的专业就业方向,以解决工作工作中常见问题为基础进行针对性学习,做到学习后能够解决本职工作中遇到的常见法律问题。如会计电算化专业,就业方向是以会计工作为主,在教学中,就应以《会计法》、《税法》为主进行讲解,在对《会计法》、《税法》进行讲解时,通过对会计工作常见违法案情进行讨论,来理解《会计法》、《税法》知识,同时为学生以后在从事会计工作工作起到警示作用,进而达成知育与德育同行的教学目标;然后对市场营销专业,其就业方向是营销和策划工作为主,为避免策划出“一等奖奖金人民币6000元”有奖销售的活动,或者公司花钱促销却被工商部门以倾销行为罚款。那么在对《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广告法》的进行讲解时,应重点分析目前的市场中促销策略中的一些不正当竞争行为及其法律责任。

(三)以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参与。在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学情景设置的任务,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去、做到学校搭台,学生唱戏,教师则以导演的身份进行设计指导,通过互动和多向沟通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参与教学实践过程中,把《经济法》课程中抽象的原理、法条设计在特定的任务情景之中,学生通过经历这些任务情景,使知识事件化,具体化。如在《公司法》、《商标权法》等法律的教学中,我们把每个班级的学生分为小组,每组四到五人,每个学生都是以股东的身份出现在课堂,通过红盾信息网下载相关文件,按(图一)进行申请设立公司。

图一

教师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角色,对股东咨询的问题予以解决,并同时对股东设立公司的申请文件进行审批,学生在参与公司设立申请过程中有目的的学习了公司法的知识,从而对公司与公司法的产生一个更直观的认识;在讲完主体法之后,要对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讲解。

(四)以能力考核为依据,兼顾法律意识的培养。建立全面合理的考核体系,从不同角度考核学生知识掌握情况:1、知识能力方面的考核,如通过法律知识竞赛来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通过简短案例的问答,考核学生对法律问题的分析思维;较大的案例分析来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应用能力方面的考核,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组,每组分别就一个项目进行分析,如对一份合同草案进行分析和修改;对一份不合法促销广告从《广告法》与《反不正当竞争力》提出修改建议等,既可以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3、法律意识培养方面的考核。可以根据现时的一些社会热点的经济法律事件,由学生选择其一,利用所学法律知识进行分析和述评,培养学生从法律视角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提高法律意识。

结束语: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作为根本出发点,随着高职院校的迅速发展,各项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化,《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在探索中前进。作为“经济法”课程教学的教师,应高度重视对该课程的研究和建设。本文就经济管理专业的“经济法”课程内容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分析,对如何合理安排课程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模式、建立合理的考核体系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同时,教学方法的新探索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本身除了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外,也要增强实践水平,这样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积累实践教学的资料,又可以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者单位: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乐才(1982— ),男,江西东乡人,经济师,研究方向:经济法律、区域经济。

参考文献:

[1]邢淑清.高职经济法课程改革中参与式教学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6(12):159-160.

[2]闫燕.浅谈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2).

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第5篇

摘要:

《电子商务概论》是电子商务的入门课程,经管专业学习此课程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从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第6篇

本文分析了经管类各专业和运筹学课程教学的关系,总结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目标要紧紧围绕经管专业的需求,并对如何实现运筹学的课堂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计算机算法实现、课程设计实践等环节的环环相扣,以及如何激励学生发挥主动学习和增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教学改革创新的思路与建议.

作 者:蒋艳 肖兵 作者单位:蒋艳(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上海,93)

肖兵(空军雷达学院,湖北武汉,430019)

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第7篇

谢祥为   陈亚军

摘要:教学大纲是进行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文件。但是由于学校以及教师对教学大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教学大纲在教学实践中存在较大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以及教师本身必须加强对教学大纲的管理,切实抓好教学大纲的制定与实施,使教学大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第8篇

关键词:经管类,本科生,大类培养,课程体系

一、大类培养课程体系的内涵

按大类培养是由“按专业招生”改为“按学科大类或按院系招生”的一种高校本科教育模式。学校分为两个阶段对学生进行培养:前一阶段是按大类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 课程设置相同, 主要进行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后一阶段学生通过对学科以及专业的深一步掌握和了解后, 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自主选择专业, 在此基础上, 分不同专业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

课程体系是一个以各学科的课程为单位, 课程相关安排为脉络, 统筹整合形成的一个有机系统。课程体系的每一个组成科目, 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 有独立的相关的评判标准及理论区域。

二、中美高校经管专业本科生课程设置的比较

从培养目标看, 我国在强调培养专门人才的同时也提出了通识教育、创新能力方面的目标, 但两方面结合不太紧密。而对于通才教育理念明确、特点明显的美国而言, 倾向于培养思维方式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教育, 并仍然计划对通识教育进行更深层次的强化,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以使其适应多元社会的发展需求。

从课程结构看, 我国高校经管类专业大类培养阶段的课程结构是由全校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以及大类平台课程三部分构成, 而美国大学经管类专业的课程是由通识教育课程、文理基础课以及自由选修课组成;中国的高校教育主要突出专才, 美国高校则是通才教育占主导地位;对于课程选择自由度而言, 美国学生对课程选择自由度较高, 我国学生对课程选择的自由程度相对较低。

从课程内容和讲授方式看, 我国高校经管类课程基本上是按照前两年开设通识类课程, 而剩下的学年进行专业课学习, 并且教师课堂讲授部分占很大比例。而美国高校的经管类课程是按照通识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在四年内交叉排列的安排方式进行的, 并且美国的大部分高校都提出自学为主的课程教学模式, 教师课堂讲授部分比例小。

三、我国经管类专业按大类培养课程体系存在问题及分析

(一) 培养目标定位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我国高校经管类大类培养的本科生培养目标没有体现出各自特色, 学校不能根据各自在社会和地域发展中的地位合理确定经管类大类本科生的培养目标, 不能根据经管类本科生各自的不同个性特点、综合素质及对知识的需求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

(二) 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课程结构灵活度不高。我国各高校经管类专业大类本科普遍存在课程结构灵活度不高的状况, 必修课和选修课比例失调。课程结构不灵活依然会导致课程体系存在明显漏洞, 最终依旧会导致培养人才格式化的产生, 不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各课程孤立重复。高校经管类本科大类培养各门课程各自为政, 没有倾向于各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和一致性, 过分地强调各领域之间的界限, 教师之间缺乏学术知识层面的交流与互通, 没有把课程之间关联串通起来。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缺乏科学论证。绝大多数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随意性大, 缺少科学的论证和调研, 并没有视教育的需求而定, 从而未能形成适用性广、系统性强的有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三) 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轻视培养实践能力。在课程的内容安排上, 经管类专业课程理论内容较多, 而传授应用性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实践环节较少,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对实践教学都没有充分重视, 仅仅流于形式。

课程内容存在重复和过度静态现象。课程内容的重复现象成为我国高校经管类专业本科大类培养存在的普遍问题, 已经越来越多的引起人们的关注;静态的课程内容是指只讲教科书里提到的内容, 过度静态不利于培养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 课程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教师课程管理权力缺失。我国高校的课程管理决策权而言, 长期实行集权管理, 对于课程管理的机构设置、岗位权限、课程决策和课程评价等方面, 高校行政部门和学科专家充当重要角色, 忽视了教师对课程管理的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师没有参与课程决策和设计的权力。

课程评价缺失。在实践管理中过多的依赖终结性评价, 忽视形成性, 评价方式单一化, 评价主体缺乏多样化。

四、我国经管类专业按大类培养课程体系的优化

(一) 培养目标要因地域经济与学校特色而异

目前国内各高校往往围绕高等教育大纲制定培养目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 需要高校制定的培养目标更要结合当地的特色经济与学校的特色进行相应调整。因此, 可以将学校特色学科与经管专业结合, 形成集科技研发、创造、统筹、应用、管理五位一体的特色培养目标。并结合当地的经济状况, 制定出满足地方政治、经济和科技发展需要, 区域经济特色和学校特色明显, 具有宽厚的专业基础和综合人文素养, 具有国际视野, 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 制定合理的课程结构

不同的培养目标要求培养知识和能力各异的人才, 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培养直接受到课程结构的调整的影响。要根据经管大类培养目标的变化, 相应调整课程设置, 并满足多行业转换所需的知识和能力。

在课程设置上, 适当地整合经管类大类培养课程, 将联系紧密的课程进行合并;对必修课程采取数量上减少、质量上提高的方式, 选修课则要达到数量的增加及质量的提高, 增加选修课程的比例和门类以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扩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使其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设置问题中心课程, 即围绕一个中心问题, 展开各科之间的讨论和学习。

另外, 增加非正式课程比例能很好提高课程结构的灵活度, 可以采用学术会议、学术沙龙等多种形式, 也可专门开设一些教授学生基本科研方法的针对性讲座。

(三) 制定实用性和整体性统一的课程内容

由学科单一分离走向实用性。将课程内容由分散割裂的模式向实际应用、关联性的方向过渡, 模式上可借鉴成功的平台模式, 如资源共享搜索平台, 将各学科的相关数据统一整合, 并把学科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制定教育与岗位零距离的课程内容。从分析现行经管类专业职业岗位着手, 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 并对未来三年的经管类专业人员供需趋势进行预测, 从需求出发设置课程内容。

加大隐性课程的比例。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的获得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高校应在重视显性课程的基础上, 加强隐性课程的建设, 包括校风、学风、课外实践、社会调查等方面。

课程内容的合理制定实际上也反映在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上, 教师应该通读经管类专业大类本科生的培养目标, 理解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及具备的能力, 挖掘教材表象下的隐形内容, 在学生能力培养上的进行梯度设计。

(四) 完善课程管理制度

完善机构设置及其权限的组织制度。依据培养目标, 在课程相关管理层级方面应根据我国各高校和经济管理学院的规模形成校院系三级管理层级, 其管理层级的领导主要职责是指导课程管理, 没有决定权;可以考虑建立课程管理委员会, 课程管理委员会的职责是课程开发和课程管理。

完善各工作岗位具体工作制度。正确处理三种关系:平行机构间的关系、与下级机构的关系、机构内部关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 结合学校发展任务与目标, 考虑学校的实际条件, 充分听取利益关系者对本科课程管理的意见与建议, 按既定程序制定课程管理制度。

完善以促进工作更有效开展为目的激励制度。制定相应的诱导激励制度, 形成适度的竞争机制, 夯实课程管理中心地位, 推动课程体系优化;制定相应的行为归化制度, 行为归化是对成员进行组织同化的过程, 对不符合要求的成员进行物质处罚或精神教育。

实行以人为本的课程管理制度。领导方面, 树立新型的人才观念, 强化领导方式的人性化, 尊重组织内的所有成员, 坚信每个人都有发展潜力;教师方面, 强化教师课程开发和决策权力, 给予教师课程决策的参与权力, 鼓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需要富有创造力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并开展多元化的实践活动, 尊重教师的专业自主权。

完善课程评价制度。建立课程评价小组, 在课程开发前要对课程进行系统的评估论证, 保证课程的科学性;监控课程实施过程中效果,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价;评估和总结阶段性效果, 加深对整个课程方案的再开发。

参考文献

[1]纪宝成.关于我国研究生学科专业设置问题的思考[M].学位与研究教育, 2007, 8.

上一篇:你不再爱我,我不怪你诗歌下一篇:篇章阅读理解中背景信息的通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