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淀范文

2024-09-13

荷花淀范文(精选6篇)

荷花淀 第1篇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人物对话、景物烘托、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感情的写法。

2、了解白洋淀人民抗日斗争中的生活,学习他们爱国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3、培养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水生女人等妇女形象的分析。

2、理解景物描写和人物对话的作用。

教学设想:

本文是课内自读课,要求学生掌握学习小说的一般方法,即根据小说的特点,从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和典型人物三要素入手,进而理解小说所揭示的主题。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战争是一个让人思考、让人感悟的名词,它演绎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见证了人性中的正义与邪恶。

列举有关描写战争场面的词语(提问):血肉横飞、血污泪痕、枪林弹雨、硝烟烈火、断壁残垣……

《荷花淀》写于1945年春天,是一部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记叙的是抗日战争中发生在河北省中部白洋淀(荷花淀)的一场伏击战。但它没有硝烟弥漫、血肉横飞的场景,而是另外一副截然不同的战争场面。(阅读过程中要注意。)

二、作家作品:

孙犁(1913――1996),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采蒲台》、《嘱咐》,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派,与“山药蛋派”(赵树理风格)齐名。

三、 整体阅读,理清情节:

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理清小说情节,体会“诗体小说”的特点,然后快速概括文章所写的三个片段内容:

注意: 隔行是小说分段的方法之一。

第一部分:夫妻话别。(开端)

第二部分: 探夫遇敌。(发展)

第三部分: 助夫杀敌(高潮、结局、尾声)

本文是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安排情节的:月亮升起来──很晚──鸡叫的时候──第二天──过了两天──快到晌午──正午──这一年秋季──冬天

从小说三要素看,本文是虚化的人物,淡化的情节,特定的环境。

四、分析鉴赏“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

这篇文章没有惊险的战斗故事,也没有缠绵的爱情情节,甚至没有留下一两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艺术感染力呢?它给人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又是什么呢?

明确:给人们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那美丽坦荡的荷花淀,那里的荷花荷叶充满生机、充满活力,象征着人的美好追求、美好愿望。这是一副纯美的画面,荷花荷叶是画面的主体,人物只是融入画面并融入荷花荷叶的精魂,这正是《荷花淀》的真正艺术魅力所在,这也正是把生活高度艺术化、审美化的结晶。

1、第一部分第一层,描绘的是白洋淀夜景的风景画和风俗画。

夜景美: 月光映照,院子凉爽,芦苇洁白,荷花飘香。

生活美: 勤劳的双手,熟练的技艺,富饶的出产。     情景相生

人情美: 热爱劳动,热爱亲人。

特别是两个充满想象的贴切的比喻,把劳动的场面诗化了(“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景物牵动着情思──天这么晚了,丈夫还没回家。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这段景物描写有如下作用:

第一,为人物提供背景,烘托人物形象。它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气氛,水生嫂就在这样的背景里生活、劳动,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温顺善良。

第二,情景相生,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中的景,都是人物眼中的`景,也都充溢着人物心中的情。在水生嫂们的眼里,家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这样美好的家乡岂能容忍外国强盗来侵犯?水生嫂正出于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热爱,才激起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无比仇恨,毅然送夫参军,毅然组织队伍,参加战斗。这种情景相生的境界,使得作品的意境更加广阔而深邃。

第三,为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开头部分对小院子及白洋淀夜景描写,不仅为“话别”提供了时间、地点和和谐的氛围,而且也为下文荷花淀伏击战的环境作了铺垫。

2、第二部分第二层正午淀上风光的描写:

几个女人探望丈夫的归途上,有点失望,有点伤心,这种辽阔而静寂的环境烘托了这种情绪,但淀上万里无云的开阔、明朗的风光,使她们受到感染,增强排遣忧郁的力量,因此,不久

[4] [5]

 

荷花淀 第2篇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文以传神的对话和生动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

(二)学习本文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理解本文作为“诗体小说”的代表作的特点。

(三)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生活,学习他们英勇抗日的爱国热忱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作者是怎样描绘荷花淀优美的景色的?这些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分析:小说先是对优美的夜景作描写。这段著名的景物描写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即环境)、时间,引出了主要人物水生嫂。既写院子里,也写了院子外的淀里: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干净的很,水生嫂身下编成的一大片席,在皎洁的月光下就“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洁白的云彩上”,这两个充满无限想象的比喻把水生嫂编席的劳动场面诗化了。紧接着小说通过水生嫂的眼睛来写淀上的风光:银白的湖水,笼起的薄雾,新鲜的荷香,粉红的荷花……这幅画面景物描写是清新、明丽的,色调是清净、银白的。作者抓住了这些富有乡土气息的事物,来展现荷花淀的地方风貌,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气氛,将读者带进了富有诗情画意的境界。这里的景是充溢着人物心中情的景,是景情相生的,因而使作品的意境更加广阔而深邃。

小说中还有两处景物描写:一处是几个妇女到马庄探夫未遇,羞红着脸摇船归途中的正午淀上风光,“已经快到了晌午了,万里无云……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没有一只船”暗示了湖面情况的异常,进一步勾画出白洋淀伏击战的典型环境,也为下面到来的激烈战斗蓄势;另一处重要描写是插在妇女们为摆脱鬼子的追赶,把船奋力摇入荷花淀里的时候,“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这里的景物描写暗示了在这清香四溢的荷花淀里即将发生一场激烈的战斗,也写出了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克敌制胜的信心。同时对荷花形象传神而充满寓意的描写还暗示着白洋淀妇女成长的前途――粉色的荷花箭成了监视白洋淀的哨兵,昔日的粉妆女人们也将成为保卫家乡的战士。

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是:①为人物提供一个明朗清新的环境,渲染了氛围,起烘托作用;②情景相生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增添文章的诗情画意;③为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二)阅读描写伏击战的段落,具体说明作者是怎样把紧张战斗的情景和日常生活的情趣糅合在一起的。

分析:激烈的伏击战是在清香四溢、色彩鲜艳的荷花淀里发生的,是在女人们探望丈夫的途中发生的。战斗打响以后,女人们发现“枪声只是向着外面”,“才又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发现了“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荷花变成人了”这一细节描写生动而逼真,当“隐蔽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全神贯注瞄着敌人射击时,妻子们却在紧张的战斗中找自己的丈夫,使整个场面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在写战士们欢笑着打捞战利品过程中又有了许多细节描写。作者把打捞战利品和日常生活中的摸鱼糅合到一起,当水生好像带着很大的气说她们是一群落后分子后,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的船上,后来“几个青年妇女把掉在水里又捞出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一个丢来,一个丢去,渲染了胜利的欢乐气氛,也传达了年轻人之间那种相亲相爱而又略带戏谑的情感。总之,作者把战斗情景与生活细节糅合起来,使作品充满诗情画意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三)作者是怎样善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

分析:孙犁长于刻画人物形象,尤其是青年女性的形象更是栩栩如生。他效法鲁迅,喜欢用白描手法,如写水生只写了穿着白褂、黑裤,戴一顶大草帽,而水生嫂的外貌我们则一无所知,但人物形象却依然在我们心中活跃起来了,主要在于作者以富于性格化的细节动作尤其是对话,鲜明、深刻地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重在刻画人物的心灵美。如写水生嫂月夜下编席,她“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短短两句话,不仅活画出人物优美的劳动姿态,矫健的身影,似乎荡漾于人物胸中的青春的活力也依稀可见。当最初听到水生要去参加大部队的消息时,水生嫂的心情是复杂矛盾的:她的“手指震动了一下”,这个细节描写,细腻而又深刻地暗示出这个消息对水生嫂心灵的震动。接下去关于水生参军问题的对话,可以看出水生嫂内心矛盾是交织在这样两个方面的:一方面是对丈夫的爱和依恋,作者以“你总是很积极的”一语曲折地表达了出来;同时对丈夫走后家中可能出现的“难处”的考虑和思忖,战争和**,上有老,下有小,她要一个人承担起家庭和生产的两副重担。但是,这一点并没有让它从水生嫂的口中直接倾诉出来,而是以水生之口出之,不仅使水生嫂思想境界因之得以提高,而且使水生内心世界显得更丰富,一笔并写两面。另一方面,这是革命斗争形势需要,如果让敌人在门口安上据点,后果就不堪设想了。同时丈夫是庄里党的负责人、游击组长,理所当然要走到前头。

正是在这激烈的内心矛盾中,水生嫂作出了自己的抉择――“你走,我不拦你”,表示支持丈夫参加大部队。因为水生嫂毕竟不是那种心胸狭小,只知道恋个人和家庭小天地的旧式妇女,而是在党所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里觉醒成长起来的一代新型妇女的典型,她知道丈夫为什么当兵,为谁打仗。因此,她深明大义,在民族灾难深重的时刻,毅然决然挑起了家庭和生产两副重担,让丈夫安心去打仗。当水生嘱咐她,“不要让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一句,水生嫂什么也没有说,只是“嗯”、“嗯”流着眼泪答应了他。毋庸多言,谁都可以体会得到这其中人物该蕴含着多么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奔涌着怎样起伏的情感波涛啊!作者以极精炼的笔墨,揭示了人物纯洁、

荷花淀 第3篇

一、诗化的环境描写。

纯朴而绚丽的景物描写, 构成了《荷花淀》中的诗化的意境。

首先, 《荷花淀》一开头就用极其简洁的笔墨为读者展现一幅饱含着诗情画

意的风景画和风俗画, 洋溢着荷花淀地区常有的生活气息和特有的地方色彩。1945年, 正值抗日时期的北洋淀, 不会没有硝烟、战火、惨烈的搏击, 血肉淋漓的撕杀。在这样一个紧张的抗日非常时期, 孙犁却以轻松愉快的笔调、闲逸雅致的心境, 描写弥漫着荷香月色的居民小院, 饱含着内在的诗情和韵味, 表现其浪漫主义的美学追求。作者似乎并没有去描写湖水夜景, 但千顷水淀的空气、情调和物产, 都融会在一个农家的小院里;作者也并没有去直接地描写人物的音容笑貌, 但水生妻那明慧秀逸的气质, 却随着她手指尖的跳动, 涌动在读者的心里。尤其是描写水生嫂编席的情景时, “她象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 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 淀里也是一片银白的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 风吹过来, 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洁白的雪地”、“洁白的云彩”、“薄薄透明的雾”, “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如此清丽柔美的场景, 简直就是一幅雅洁平远的山水画。“正是在这样诗情画意的抒情氛围中, 一个‘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古老故事, 失去了慷慨悲歌的离别场面, 丈夫在妻子那虽有怨气但却充满着无限爱意的嘱托中, 带着明确的政治信仰走向了革命战争的最前线。”[2]

其次, 孙犁的环境描写不是纯客观的环境描写, 而是融入了作者或者人物情感心理的内涵, 将田园想象与战争现实揉和为一, 在不断地对田园氛围的突出中凸现战争的正义性与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如水生嫂等几个妇女在回家途中遇到了鬼子的追击, 她们机智地把船驶进一碧万顷的荷花淀时, 作者对淀上的风光作了极其精彩的描绘:“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 就像铜墙铁壁一样, 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 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寥寥几笔, 不仅把景物写得逼真、形象、传神, 同时也充满了寓意, 它给人一种草木皆“兵”的感觉, 好像在这场正义的民族战争中, 起来抗战的不仅是我们的英勇无畏的人民, 连荷叶荷花这些自然界的景物也对家乡的土地充满着深情, 剑拔弩张, 随时准备出击, 来反抗日寇、反动派践踏蹂躏自己的土地。`

二、独特的女性形象

孙犁曾说过:“我以为女人比男人更乐观, 而人生的悲欢离合, 总是与她们

有关, 所以, 我常常以崇拜的心情写到她们。”[3]在《荷花淀》中, 女性内在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的极至, 构成了小说中独特的意象。作者曾坦言“善良的东西, 美好的东西, 能达到一种极致, 达到真善美的极致, 我写了一些作品, 看到那恶的极致, 我不愿意写, 即是要表现出一种处于极致状态中的美的思想情操和道德情操”[3在孙犁的笔下, 《荷花淀》中的农村妇女不再是些自私自利、胆小怕事的弱者形象, 而是深明大义、机智多谋的时代英雄。作者把对人性美、人情美的崇敬与赞颂, 加之于她们身上, 使这种女性之美幻化为一种诗意之美。

文章的一开头, “月亮”、“苇眉子”、“薄雾”、“荷叶”, 这些充满诗意的美丽事物中, 就处处闪动着水生嫂的神韵。月下织席的水生嫂, 既是质朴可感的普通农村妇女, 却又有几分飘然若仙的轻灵美感。在皎洁的月光下, 荷叶荷花的清香中, 女性的纯洁、宁静、深沉、温柔、优美尽在不言中。在这样的劳动场面中, 能把劳动妇女写得像孙犁笔下的水生嫂那样活泼可爱, 美丽多姿的, 恐怕也只有孙犁能做得到的。以致有评论家认为:“在解放区乃至建国以后十七年, 几乎找不到第二个作家将劳动妇女的劳动场面描绘得像《荷花淀》那样充满诗意与柔情。”[4]

正因对家乡的热爱, 因此大敌当前时, 她们不仅“不拖尾巴”, 主动承担全部的家务, 同意让自己的丈夫离开自己去参加抗战游击队。同时, 当她们去探望参加游击队的丈夫的时候, 遇到了敌人的追击。面对全副武装的日本鬼子, 她们竟然神情自若, 处乱不惊, 最后巧妙地把敌人引进了游击队的埋伏圈, 让自己的亲人打了一个漂亮的大胜仗。孙犁将这种诗情毫无保留地献给了水生嫂等青年妇女们。这样一来, 《荷花淀》中的水生嫂等青年妇女, 在从劳动妇女转变为抗日战士的过程中, 被作者赋予了纯洁的心灵、崇高的情操、丰富的情感和质朴厚道、欢乐的情怀。她们入则能操持家务、出则能劳作生产、抗敌杀敌。对敌人她们勇敢无畏, 对亲人则柔情似水, 识大体、顾大局, 儿女情与爱国情融为一体, 充分显示了抗战时期妇女的精神风貌, 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三、浪漫的战斗场面

“浪漫主义适合于战斗的时代, 英雄的时代。这种时代, 生活本身就带有浓

烈的浪漫主义色彩。”[6]在《荷花淀》中, 即使是描写战斗的场面, 作者也不是客观、具体地描写敌我双方打仗的情况, 而是采取将战争的血腥场面幻化和虚化的方式, 着重表现人物丰富曲折的心理世界和情感世界, 在战斗中抓住从这些妇女的切身感受和体验来着笔, 呈现出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孙犁犹如一位出色的画家, 选取独特的角度, 把人物生活、生产、战斗的场面描画得非常浪漫动人。随着她们的船摇进荷花淀, 作者开始记录当时人物的视觉和听觉, 她们看见的是荷花淀中“几只野鸭扑楞楞地飞起, 尖声惊叫, 掠着水面飞走了。”听见的是“就在她们的耳边响起一排枪!”整场战斗, 对敌人几乎一句话也没有写。却写了妻子在紧张的战斗中寻找自己的丈夫, 使紧张激烈的战斗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又如水生说妇女们是一群落后分子后, “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 后来, “几个青年妇女把掉在水里又捞出来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这一丢过来, 一丢过去的细节描写, 渲染出胜利的欢乐的气氛, 表现了夫妻之间那种相亲相爱和带点戏谑的情趣, 读来不禁使读者发出会心的一笑。这种尽量避免正面展开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 对交织着生与死搏斗的严酷战斗过程不作直接描写的写法, 而是运用浪漫化的技巧和传奇性的情节来演绎, 使“战争的残酷性被大自然的“诗意性”所掩盖, 激昂亢奋的政治语汇也被优美动人的抒情氛围所中和。”[7]

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无疑是沉重的, 它意味着流血和牺牲。因此在解放区文

学和十七年文学中, 出现了许多在人物形象上追求刻划英勇无畏、叱咤风云的英雄性格, 在情节上凸现血与火的时代氛围, 复现战争的严酷图景与具体过程, 在丰富曲折的情节中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与革命乐观主义的时代基调的作品。它们在残酷的战争年代中, 的确起到过鼓舞革命士气的积极作用。而《荷花淀》这篇六千字左右的小说, 它“所写的就是这一时代, 我的家乡, 家家户户的平常故事, 它不是传奇故事, 我是按生活的顺序写下来的, 事先并没有什么安排。”[8], 但在写作中, 孙犁却避开这种“沉重”, 写了乐观、向上的荷花淀青年妇女。并对书中的人物倾注了深沉的感情, 使她们直面战争, 笑看风云, 使荷花淀妇女的形象充满生命的张力, 洋溢着革命的激情。它犹如水淀的清风, 使抗战时期的冀中平原———这个本应是血雨腥风、刀光剑影的地方, 变得如诗如画, 让人留连了。也正因孙犁这种优雅而清新、充满战争浪漫主义的作品, “为解放区文学乃至中国现代文学都增添了一丝新奇的亮色”。[8]

在“荷花淀系列”的其他小说中, 孙犁也正是运用这种浪漫主义的主观抒情性, 通过诗情画意的语言, 塑造积极乐观的人物形象, 主观想象来描绘战争场面, 充分舒展着他对革命根据地人民崇高精神境界的由衷赞美, 既从容地表现了人性美与人情美, 表现他追求一种生活与艺术“真善美的极致”的审美理想, 又明确地传达了他坚定的政治信念。也正因如此, 才能使“荷花淀系列”能够在问世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 依然能以那股浪漫主义气息, 诗一般的调子和对于美的追求而感染着千千万万的读者。

摘要: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是"荷花淀系列"最具有代表性的小说之一。它从浪漫主义的角度, 用诗化的手法, 为我们创作了一篇非战争化的军事题材小说, 展示战争中的诗化意境, 描绘了水生嫂等青年妇女的温柔、多情、识大体、顾大局的美好形象, 讴歌了抗日战争时期劳动人民人性美和人情美从而使作品呈现出迥异于其他战争题材小说的浪漫主义色彩。

关键词:战争浪漫主义,诗化的意境,人性美,人情美

参考文献

[1]方纪.一个有风格的作家[J].新港, 1959, (4)

[2][7][9]宋剑华.百年文学与主流意识形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2

[3]吕剑.孙犁会见记, 孙犁研究专集[M].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3年, 第12页

[4]孙犁文集 (第1卷-自序) [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5]杨联芬.革命文学中的“多余人”[J].现代文学从刊, 1998, (4) :3~4

[6]孙犁.论战时的英雄文学[A].孙犁文集 (4) [C].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2年, 第142页

遥望荷花淀 第4篇

无愧于自己的经历和天赋,孙犁属于拎出了许多干货的重量级作家。审美趣味使他好像时时注意着经典性,溶化在血液中了。他的小说中人物与情节精妙绝伦,生动别致,尤其口语给人难忘的美感。他学《红楼梦》有实绩,比巴金的画虎类犬自不一样。那时他代表主流声音,在我的视野中高高矗立,他的小说、散文、时论乃至普及性的讲义我都不敢遗漏。他就像手把手教我亲近和深入文学的老师。回想孙犁也会记起很多风华绝代的名字:何其芳、李季、郭小川、闻捷、方纪、林斤澜,还有壮汉梁斌。他们因了孙犁的记述生猛灵动地活在青史之中。孙犁评论林斤澜风格是“大观园中的拢翠庵”,真是一语诛心的示范。

那时有不同的求知渠道及其热点:《红与黑》《牛氓》使我心动,《约翰·克里斯朵夫》同样令我神往,然后我也会为《李自成》、《桥龙飙》激动和豪迈。忽一日有人告我你得细读孙犁,顿有开了天眼的豁亮之感。

我从《骆驼祥子》、《青春之歌》感受北平、从《子夜》感受上海、从《红岩》感受重庆、从《三家巷》感受广东;对北方青纱帐的认识则自然来自《平原枪声》《敌后武工队》等书,孙犁以自己的艺术质量却从抗日小说家的群像中脱颖而出,余音绕梁不绝。一九七九年的一天,车间里一位“落胚凤凰不如鸡”的大学生告诉我们:刘绍棠出来了,口气惊喜崇拜,很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感慨。那刘氏十七岁就发表小说,就靠稿费生存。而把他当青苗种的恰恰是孙犁。那时我们正渴望着精神的师长、栽培者、伯乐。

怀想孙犁,就是检视长大成人的历程,李玉和说:有您这碗酒垫底,什么样的酒我全能对付!孙犁影响了我的鉴赏趣味和艺术嗅觉,多年来以此欣慰。他晚年以枯笔行世的《芸斋小说》,恍同日本的浮世绘,我也极爱。那些陋巷里的弦歌、农业文明的绝唱将稳稳地高踞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凌烟阁吧。

而在散文里面,他又是无欲则刚大言稀声。真挚、坦率处叫人心头一缩似的过电:比如写患了重病的邹明时说:“进入晚年,我还想,他能够帮助我的孩子们,处理我的后事。现在他的情况如此,我的心情,是不用诉说的。”在文集自序中讲到他的语言乳汁来自母亲和妻子:“在母亲和妻子生前,我没有谈过这件事,她们不识字,没有读过我写的小说,生前不及言而死后言之,只能增加我的伤痛。”

将近来人们挂嘴的《负暄锁话》与孙犁回忆战友同事的文字一起看,两者都属极品。前者不免超然飘逸,我更爱后者传达出被写的人咳笑体温的亲切、抵足而眠亲兄弟般的朴素。内中有孙犁自己在。多少人抱了偷艺和登门入帐的渴望,然而够格的私淑传人实在不多!“荷花淀派”是个美丽的比附与呼唤。连孙犁自己也不承认。不能贪了虚名旗帜下鱼龙混杂。可我们还是不能不敬佩:单以一短篇小说的名字就能傲立于“山药蛋派”“湖畔派”“鸳鸯蝴蝶派”之间,实为可遇不可求的奇迹。“美的极致”这话也是在孙犁笔下读到的。

放在较大的背景中看孙犁,他擅长和独攻的是“门外野风开白莲”的意境。有些人和作品,注定要被少数人珍爱秘藏。但谁要认为孙犁是区域性的或年代性的作家,我跟他不干!在孙犁的世界里,满是王进喜同志说老实话做老实人的精神,没有任何的轻浮颠狂和游戏人生调子,幽默与情趣也往往缺席。读孙犁久了,只感到压抑沉重,借用高尔基的比喻好像心里灌满了铅。冷锋凛人的道义感、完善人格的肃穆氛围弥漫在他的文章里。这是一个连照相都没笑容的人,这还是一个死啃鲁迅的人,连他的购书单流水账都奉为经典。细读孙犁我不免梦回口粮单一的年代。孙犁早期的文字称得上通体漂亮、通体舒服、精短传神。晚年似乎也强化了这种慢条斯理。每说句长话,中途要停顿几下,换口气。标点符号用的奇多。我们天津土话中有“拍老腔儿”的说法,对孙犁来讲,他是有资格拍的想怎么拍怎么拍的。

孙犁式的骄傲和自尊(拍老腔儿)是别人学不来的。“这些作品,以原有的姿容,以完整的队列,顺利通过了几十年的严峻检阅。”他在序言中如是说。这里的启示就是:在众犬吠声的日子里守得住寂寞和清寒,敢于说不,敢交白卷,就能得到历史老人的厚爱和恩惠。怀想孙犁,我又记起在鼎湖山七星岩所见:那些裸露在石壁上的树根,石头一样的坚硬苍翠。与石岩横陈纠缠、不分伯仲。看上去顽强壮美,有静止的力量感和耿耿难眠的忠贞。

也有妄者弄出南巴(金)北孙(犁)的说法,不免乱了辈分。爱之深导致的。哪座庙里都有屈死的鬼,哪个大帅的旗下都有偏执的将。孙犁在天津住了几十年,并没有溶入那水陆码头,好像保持一些成见。我寡淡徒劳地在他笔下找到“杂巴地”、“路子广”等略带方言色彩的字,惜乎贬义居多。这是天津的不幸和交错吧?孙犁不像冯骥才,对市井不屑一顾,也不打算淘金,他好像把自己紧锁在四十年代,定格于农村水乡了。当年居津,孙中山住过的利顺德饭店经常路过,梁启超的“饮冰室”我也知道在河北区一宫附近的什么花园洋房。每次从孩子姥姥家出来,穿万全道路过山西路,我爱下意识把某个门洞想成是孙犁的住所,蹬自行车的姿势有些凝重。在鞍山道老报社门外,在列为文物保护的“张园”门口,我更假想过孙犁身影。我婶母的同事是孙犁子女的班主任;有关他在文革中的际遇,并没有像吴玉如那样和弟子们卖煤球去了,听说有人想乱点鸳鸯给他介绍当时炙手可热的江青的红人、远亲王曼恬。同饮津沽之水,却好像有河汉之隔。我走不近他。同城三十余年,每每只是于报纸上了解他,当有外地来的文化人到津时,谒见孙犁是种崇高的礼遇。现在我已四十多岁了,我从南方怀想孙犁,想说出好些杂乱的坦率的也很私人的感受,却有怕说早了或来不及说的惶恐。离开津门后我才开始能写些可以印成铅字的东西,口味却变了,我只能弄出平视甚至俯视孙犁的文字来,我不情愿地自外于他,这在当年是想不到的,正如别人无法想像我从残缺不全的书中所感受的幸福。

风骨个性残烈实话悲愤苍茫。这些词组我记纸上是准备搞孙犁专论的,年少点的读者可能光见了他的“弹别调”的文章。他的严肃会阻塞削减他的拥护者数量。自解放后孙犁的重要贡献就是培养作家,他习惯了授课的语气。可是惟我独尊在多元的空间毕竟格色,引起不服气,积沙成塔的对立情绪。

我深深检讨自己:虽然酷爱他,也引为防身的法宝,但是始终未能贴近他,更谈不上学像了他。我很沮丧,十分焦灼,也有其他因素干扰了我。这可能又回到“拍老腔儿”的话头。物换星移,有些地位崇高的巨匠和名家,轻易就在我心中失去了威信和光环。孙犁永远严肃永远教导永远曾国藩家书般的道德公理,我内心有抵触,避之则吉。比如他的晚期就满眼官司文章、火气话语。陈寅恪有诗云: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

这是文学以外的孙犁,隔开遥远的时空望去,我仿佛望见一位孤寂的不苟言笑的老人。怀想他,我脑海涌出很乱的思绪及字眼:“拗相公”“偶像的黄昏”“模糊的铜镜”、“白头宫女”、“九斤”,但我还是记起余英时先生关于陈寅恪的“文化遗民”的论述。越往后发生的现象,越是孙犁的老眼所不愿见到的。可惜我们不能经常再听他的批判和责备了。我顺手拾取的“遗民”字眼但愿不被理解成贬义的,因为能和陈寅恪看齐者鲜矣。我理会,遗民心态就是对过去岁月和旧有价值体系低徊不去忠耿难眠的情势,对新潮的不葺事物反感对立,没心思认同。他可能连污水带婴孩一起泼了,更可能敏锐地看穿“新”宇彩衣下的“沉渣泛起”。他对自己无力改变的这个烂掉的世界满是愤憎与失望。这是一个心如古井、以孤僻冷落为主色调的老人。昔日的前景飞速地变幻成背景,选择的自由和信息的开放加上我们没到恋旧之龄,不会盲目弱智到惟孙犁的马首是瞻,但在浮躁失重太久时,平静地听听他的个性顽强旗帜鲜明百折不悔的诤言,会知己知彼和丰富许多。

小时候我上课不认真听讲,往往失望于老师某些解释的败笔性,心里就虚设假若我在台上,如何如何。现在观望孙犁,我们今后怎样做老人,也算现成的例范。只可能到那时不知不觉间依样画葫芦。为什么大西洋的海潮可以睫瞬相交、伦敦恒生指数可以随时获取的时候荷花淀偏偏离我遥远了?其实比遥远更甚的还有很多遗忘。非故意和无法控制的。

荷花淀教案 第5篇

1.反复朗读语言,领会水生嫂及其他荷花淀妇女形象

2、培养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认识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和乐观主义精神。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战争”这一话题导入

二、作者简介:(见大屏幕)

三、检查预习:

预习提问1:给小说的三个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要求:①拟题的角度应该一致。②所拟标题能概括基本内容。

预习提问2:本文的主人公是谁?通过什么来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语言动作等)

四、赏析文本:

(一)朗读品味夫妻话别中对话,探究把握水生嫂形象。请两个同学做情境表演,注意体会人物心理。

思考:读完这段对话你对水生嫂的印象如何?你认为这些语言反映出水生嫂怎样的心理状态、个性特征?找一句你认为最简洁,最传神,最动人的话,来给大家说一说。

小结:勤劳善良、温柔体贴、深明大义。

(二)朗读商议探夫、归途说笑两个片段,领悟以水生嫂为代表的荷花淀妇女群像。

1、“商议探夫”:

朗读并逐句分析:战争中的女人是什么样的性格? 结论:同样的思念,同样的牵挂,但由于人物性格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语言表达。运用贴切传神、通俗而又典型的人物对话,栩栩如生地表现出人物的不同性格的美,是作品的一大特色。

2、“归途说笑”:

(1)学生朗读:从“‘你看他们那个横样子’”到“‘谁比谁落后多少呢!’” 思考:这些话中,大家能分辨出哪一句是由水生嫂说的吗?

结论:到底哪一句是水生嫂说的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了,因为亲身经历了战斗,亲眼目睹了丈夫的歼敌过程使这群妇女的内心起了显著的变化。此时,她们的心理体现出更多的共性,那就是:既有对丈夫不在自己身边的无奈又有对丈夫勇敢抗敌的自豪;同时也激起了自身投入战斗的意愿和信心。

(2)学生齐读最后一段,同时思考:通过鉴赏第三部分文字,你发现战争中的女人又显示出了她们怎样的性格?

结论:显出了乐观勇敢、自尊自强的一面。

五、课堂小结:

(以对话为突破口,赏析了人物形象)

六、拓展延伸:

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

思考方向:《荷花淀》可以说是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一提起战争,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硝烟弥漫、血肉横飞,但在本文里又是怎样一副截然不同的战争场面呢?这是不是又是构成孙犁先生诗化的风格呢?

七、布置作业:

A.熟悉课文,女生以水生嫂的角度,用第一人称写《水生嫂的故事》。B.熟悉课文,男生以水生的角度,用第一人称写《水生的故事》。附:板书设计:

荷花淀

孙犁

水生嫂 勤劳善良、温柔体贴、深明大义。

荷花淀教案 第6篇

* 教学过程建议

1.本文情节简单,结构明晰,写作视角独特,意境诗化纯美。作为课内自读课文,本文的教学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点拨设疑与学生讨论相结合,通过摹拟、比较等赏析方法,借助品味人物对话和细节描写来引导学生深入揣摩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创作兴趣、培养学生爱国情感的教学目标。

2.教师在教学时应结合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即根据小说特点,从环境描写、故事情节和典型人物三要素入手来理解主题。引导学生通过拟小标题,迅速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3.运用多媒体的声、画手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感受如诗如画的景物之美,体会小说诗化的语言。

4.小说鉴赏采取“引疑-议疑-释疑”方式。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重点对景物描写和对话描写进行鉴赏讨论。

* 示例:

一、感知课文,理清结构

1.简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2.全文已空行标明三部分,用简洁的语言给各部分加个恰当的小标题。

二、赏析课文:

(一)赏析景物描写:(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

1.鉴赏课文第一部分的第一段、第三段;第二部分第五段、最后一段。(重点赏析第一、三段,其他几段由学生完成。)

①听课文配乐朗诵,运用声、画手段创设情境。

②学生自由朗读,想象画面,体会其中意境。

③学生用自己的话描摹画面,并说一说听(读)这段文字后的感受。(温馨、宁静、和谐、安详)

④学生思考讨论:战争是残酷的,八年抗战,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作者却给我们描绘了如此恬静优美的环境,这合乎情理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2.学生寻找类似景物描写的语段,品味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培养鉴赏能力。(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发言,教师作点拨。)

3.朗读品味。

(二)鉴赏人物

从小说三要素看,本文是虚化的人物,淡化的情节,特定的环境。作品的主要人物是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农村青年妇女,描写的是“群像对话”。

1.朗读后精讲“夫妻夜谈”,总结分析人物的方法。

①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②抓对话中的重点词。如两处“笑”和“小声”,单音节词“谢”和“嗯”等; ③注意句中状语。如“总是”“呆呆”等。2.摹拟分析

①让学生改写水生夫妻对话并表演,让水生嫂用另一种口吻与丈夫对话,表现另一种个性。(多媒体投影,提供范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重点分析比较原文中的女人和改写后的女人性格及心理的异同,选出最适合水生嫂性格的一段对话。

②细细品读(听朗读录音或由学生分角色朗读)四个青年妇女商量探夫的话,分析她们的个性特点。(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三、品味创作:

请添加第五个妇女,用一两段话展示她与原作人物不同的个性特点。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作业:

1.片段练习:要求围绕一个主题,写一段人物对话,要突出人物个性。

2.课后阅读孙犁的短篇小说《嘱咐》,理解其中的“水生嫂”形象。

 建议二:采用诵读法、比较教学法

* 教学过程建议:

1.《荷花淀》是一篇取材于战争年代的小说,但是它没有具体描写战争中的枪林弹雨、血肉横飞,而是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主义精神。本文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景物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最能体现孙犁的创作风格,有“诗体小说”之称。学生初次学习这种作品,欣赏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可通过朗读来体会对话描写和景物描写的妙处;通过和诗歌、散文的比较,让学生领会“荷花淀”派独特的艺术风格,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2.要求学生用各种方式诵读课文,听课文录音,精选文段,通过自己的诵读,深入领悟、大胆创造。

3.作为“诗体小说”的代表,《荷花淀》独具艺术魅力,这个特征主要通过分析本文的景物描写以及和诗歌的对比阅读来把握。

4.比较阅读其他乡土文学作品或海明威、高尔基等作家不同风格的作品,进一步体会“荷花淀”派独特的艺术风格。

* 示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1.把握课文内容,理清小说情节结构,快速概括文章所选三个片段的内容:夫妻话别、探夫遇敌、助夫杀敌

2.初步理解文章的特点:不以情节取胜,而以抒情见长。

三、请学生从文中找出富有诗意的片段,并通过吟咏来品味其深刻含义。

1.鉴赏开头部分对小院子及白洋淀夜景的描写。

2.教师范读后请同学自由朗读1~3自然段,仔细品味小说语言的诗味。(朗读指导:应注意语调柔美、舒缓,忌沉重、急躁;让自己进入有关场景成为其中一员。)

3.通过断句,将第1段编排成诗诗歌朗读。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4.聆听或朗读《蒹葭》、《再别康桥》,从意境方面与《荷花淀》进行比较分析。问题引领:

①诗歌与本文有哪些相同的意象?

②这些相同的意象各有什么特征?它们给人的感觉是什么?

③《荷花淀》的抒情对象是什么?为什么要营造优美之境而不营造壮美之境呢? ④通过比较欣赏,你们觉得小说的环境具有什么样的美?

5.学生再读寻夫未遇后的一段景物描写和归途遇敌之时的景物描写,体会其意境和作

用。

四、分角色研读“夫妻月夜话别”,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性格,领悟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问题引领:

①在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下,有许多英雄题材可以写,为什么偏偏要写一组普通的农村妇女?

②为什么这组妇女连姓名都没有?

③塑造这组群像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

④结尾写妇女们的哪些变化?有什么典型意义?

五、总结

环境诗化——恬静纯美;

情节淡化——不离奇、不曲折;

人物虚化——无姓名、无肖像。

孙犁作品的风格: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统一(白洋淀派代 表)。他的作品追求散文式格调,追求诗歌般意境,让人感受到一种浓郁的诗意和浪漫气息,正如茅盾所说:“用谈笑风生态度去描摹时代的风云变幻。”

六、课外比较阅读相关作家作品。

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孙犁及“荷花淀”派的艺术风格,提高学生鉴赏多种风格文学作品的能力。

2.品味小说个性化的语言,体会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和传神的对话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3.感受至高至纯的人性美,领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美。

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品味小说诗化的语言,体会景物描写和传神的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 教学难点

感受至高至纯的人性美,领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美。

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 教学课时

两课时

 课前预习

1.查阅资料,了解作家孙犁及“荷花淀”派风格。

2.用简洁的语言给各部分加个恰当的小标题。

3.简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4.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战争场面的图片,请学生用几个词概括。

残酷、恐怖、血肉横飞、血流成河„„

二、检查预习,梳理小说情节脉络

1.作家作品:

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2000年《亚洲周刊》选的“二十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之中,孙犁的小说被选入两篇,一篇就是《荷花淀》,另外一篇是《铁木全传》。

孙犁去世后,有人这样评价他:二十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浪漫主义作家离开了我们,一个性格清淡如水的人,一个文字清丽如水的人,走完了一生,完成了他诗化的一生。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派。

2.三部分的小标题:

(1)夫妻话别(2)探夫遇敌(3)助夫杀敌

3.简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水生嫂探知丈夫参军,跟丈夫话别。她和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探夫未遇,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敌船,她们躲进荷花淀,无意中把敌人引进伏击圈,为游击队伏击敌人的胜利创造条件,她们从此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抗日游击战士。

4.小说的主人公:

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农村青年妇女,描写的是“群像”。

三、研读课文

(一)诵读、品味小说“清丽如水”的写景文字,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1.学生自由阅读 “月亮升起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这段文字并感知:这段文字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皎洁的月光、洁白的苇席、银白的湖水、薄雾、清风、荷香。展示了荷花淀的地域风貌,勾画出一幅清新宁静的充满诗情画意的纯美境界。

2.划出恰当的节奏,然后诵读,把诗的味道读出来。

月亮 / 升起来 / 院子里 / 凉爽得很 / 干净得很 / 白天 / 破好的 / 苇眉子/ 湿润润的/ 正好编席 / 女人 / 坐在 / 小院当中 / 手指上 / 缠绞着 / 柔滑修长的 / 苇眉子 / 苇眉子 / 又薄又细 / 在她怀里 / 跳跃着。

朗读指导:应注意语调柔美、舒缓,忌沉重、急躁。

3.试比较《荷塘月色》的一段描写: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相同:都营造了一种朦胧、静谧、诗意的境界。

不同:《荷花淀》语言素朴清新,《荷塘月色》语言较为典雅。

4.思考:抗日战争这么严酷,有这么恬静优美的环境吗?这样诗情画意的描写是不是违反现实的呢?如果不是,他的用意何在?

引导联想: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这是美丽的地方,是我生

长的地方„„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歌唱祖国》)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假如我是一只鸟》)用意:

银白的世界、透明的薄雾、徐徐的清风、清新的荷香,这里是我们美丽的家园,这里有我们美好的生活。这么美的家园,谁人不爱!江山如此多娇,岂容日寇肆意践踏?这正是所有抗日战士战斗的动力之所在。

(二)诵读、品味“夫妻话别”中的对话,探究水生嫂的形象。

1.阅读本段对话,说说水生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并找出相关语句加以印证。勤劳善良:月下编席

温柔体贴:“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

坚强: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

深明大义:“你走,我不拦你”、“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

2.朗读下列句子,体会水生嫂的性格特征及此时的心理状态。

(1)“怎么了,你?”

变换句式朗读,体会其不同的表达效果:

怎么了,你?——急切、体贴

你怎么了?——语气平淡(冷淡)

怎么了?——语气陌生、生硬

(2)“你总是很积极的。”

变换重音朗读,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

你总是很积极的。——突出积极,表现水生嫂对丈夫的行为感到骄傲。

你总是很积极的。——略带一点埋怨

(3)“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变换标点符号朗读,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理解支持丈夫的态度明确,突出不阻拦。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强调了“家里怎么办”,表现了依赖性。

(4)“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水生嫂支持丈夫参军杀敌,只要丈夫能理解自己的难处,再苦再累她也愿意。体现了水生嫂为代表的中国劳动妇女勤劳、善良、坚忍的传统美德。

(5)分角色朗读下面对话,体会水生嫂回答过程中情感的变化。

“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

“没有什么话了,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嗯。”

“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

“嗯,还有什么?”

“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

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

“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面对与丈夫的生离,依恋、不舍。

“嗯。“嗯,还有什么?”——坚强面对,不让丈夫担心。”

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为了个人的、民族的尊严,他们的选择只能是与敌人“拼命”。此时夫妻的思想感情,一定经历了瞬间的狂风暴雨、电闪雷鸣。流着眼泪答应丈夫,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忠贞。

3.改写水生夫妻对话并表演,让水生嫂用另一种口吻与丈夫对话,表现另一种个性。

例如:

“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猛地抬起头。

“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女人看着丈夫说:“你真是个爷们!”

“我是村里的游击组长,是干部,自然要站在头里,他们几个也报了名。他们不敢回来,怕家里的人拖尾巴。”

“你走,我不拦你,我也跟你去!”

“我们是去打鬼子,你一个女人去干什么?不成!”

“咋不成?女人也能打鬼子!”

“队上不会同意的。”

“我找队长去。”

(三)朗读“商议探夫”一段对话,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

1.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性格。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明明是想丈夫,又不好意思直说,于是找个借口,感情表达得委婉含蓄、机智伶俐。“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说得很含蓄,不说自己想念丈夫,而是找借口,说有要紧的话。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

――水生嫂的话提醒她们途中不安全,为下文伏笔,显示了她谨慎、稳重的性格,考虑问题比较周密。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可见她探夫心切,快人快语,有点冒冒失失。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这位大嫂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话假情真。

2.小结:

短短几句对话,含而不露,耐人寻味,几个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她们忸怩羞涩之态可掬,缠绵悱恻之情可见,充分表现了中国女性特有的那种含蓄内敛。

3.思考:这段对话描写,从全文表达角度看,主要起了什么作用?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四)总结:

环境诗化——清丽如水的景物描写,营造恬静纯美的意境;

情节淡化——素朴洗练的对话描写,淡化战争气息;

人物虚化——无姓名、无肖像。含蓄蕴藉的性格与情感。

散文式的格调,诗歌般意境,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完美统一,这就是“荷花淀派”的艺术风格。

四、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文中其他几处景物描写,体会其作用。

上一篇:对加快推进团场城镇化的一些思考下一篇:学校老师考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