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优秀阅读笔记

2024-08-26

《围城》优秀阅读笔记(精选7篇)

《围城》优秀阅读笔记 第1篇

轻轻合上《围城》的最后一页,内心很平静,夜已悄悄地爬满整个天空。遥望,不知哪儿还有光明。只有默默地等待,轻轻地守望,相信明天会是个好天气。

《围城》的确是本好书,每一次读它我都会有新的感受,好书也的确能让我在忙碌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有一片闲暇的时光,让自己缓解一下疲劳,使人在心灵上得到解放。

伟大的人为什么伟大?因为,你是跪着看他们的,你跪着,别人自然比你高大了,因为你只想当一个汲取者而不是一个创造者,所以作者站在一定的高度俯视着人生,毫不掩饰地揭露出人性的弱点、生活的真实性,并入木三分地撕开来并加以展示,给人以思想深层次的震撼与启迪。

作为学生,婚姻并不是我应当去讨论的话题。《围城》无疑是在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实的生活。每个人从懂事的那天起就开始追逐自己认为理想的爱情,当追到的时候又在为爱情寻找一个理想的婚姻,而真正都做到的人寥寥无几。其实生活已经教给我们一个规律:婚姻是随机的!结婚就像围城,有的人想进去,进去的人想出来!当爱情被岁月侵蚀,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时的爱情已经升华为亲情了。

如果你们也想领略一下这本书的风采,就赶紧来读一读这本书吧!

《围城》优秀阅读笔记 第2篇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故事发生于1920到1940年代。主人公方鸿渐是个从中国南方乡绅家庭走出的青年人,迫于家庭压力与同乡周家女子订亲。但在其上大学期间,周氏患病早亡。准岳父周先生被方所写的唁电感动,资助他出国求学。方在欧洲游学期间,不理学业。为了给家人一个交待,方于毕业前购买了虚构的“克莱登大学”的博士学位证书,并随海外学成的学生回国。在船上与留学生鲍小姐相识并热恋,但被鲍小姐欺骗感情。同时也遇见了大学同学苏文纨。到达上海后,在准岳父周先生开办的银行任职。此时,方获得了同学苏文纨的青睐,又与苏的表妹唐晓芙一见钟情,整日周旋于苏、唐二人之间,但最终与此二人感情破裂,并由此结识了苏的同学赵辛楣。方鸿渐逐渐与周家不和。抗战开始,方家逃难至上海的租界。在赵辛楣的引荐下,与赵辛楣、孙柔嘉、顾尔谦、李梅亭几人同赴位于内地的三闾大学任教。由于方鸿渐性格等方面的弱点,陷入了复杂的人际纠纷当中。后与孙柔嘉订婚,并离开三闾大学回到上海。在赵辛楣的帮忙下,方鸿渐在一家报馆任职,与孙柔嘉结婚。婚后,方鸿渐夫妇与方家、孙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并激化。方鸿渐辞职并与孙柔嘉吵翻,逐渐失去了生活的期望……

《围城》主要有两大看点,一个是幽默的语言讽刺,一个是深沉的生活阅历。不得不佩服钱老的文字功底与创造力和对生活深刻的观察与剖析。文中那些深沉的思想在幽默的语言下显得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那句被人用滥的“婚姻就像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然,《围城》里说的不仅仅仅是婚姻和感情,更说的是人生。

《围城》里的故事看似离我们此刻的生活很遥远,可真正仔细思索过后,才发现那就是我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我们每个人哪一个不是生活在自我的围城呢?身边存在着各种诱惑与向往,树立着一道道未知的门,我们不明白门后的东西是什么,是好是坏,只能等待着好奇驱使我们去开启,之后透过一座又一座围城,生活中的种种因素,欲望、人心、利益,共同筑起那一道道坚实的不透明的围墙,我们无法窥探到里面任何东西,一切都是未知。生活就是这样,你不可能预测到一切,不可能百分百命中好球,不可能事事顺心,唯有自我去亲身经历感受那是什么,就像赌博一样。

老一辈的人们总是用他们的经验教训下一代,要他们不要重蹈自我的覆辙。但是三言两语对这些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的年轻人又有多大影响呢?你不去亲口品尝永远不明白下一颗巧克力是什么味道,你不去亲自体验永远没有自我的感受,即便那是苦的。还是那句话,外面的人一心想进去,里面的人一心想出来,人生的无奈大概便在于此吧。

关于围城阅读笔记简短2

《围城》讲的是什么,讲的是情,其实再说深一点,就是以情说人生,大家都知道的那一句,“婚姻如围城,城中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人生诸事,大抵如此,拿感情说事,通用性比较好,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生活,有人想唱歌,有人想跳舞,有人爱红妆,有人爱武装,可是但凡是人,那心中总有感情,无论是情场老手,还是得道高僧,也都有过当年,估计钱老深谙其道,所以讲述了一个叫方鸿渐的人的情感经历。

《围城》的主角就是方鸿渐,他一共遇到四个女人: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和孙柔嘉,这其中和鲍小姐是属于一夜风流,和余下三个才有感情纠葛。这三位女性,三种类型。先说苏文纨,苏文纨就是现在的白富美(也许没那么美),老爸是当官的,自己是博士,还是国外的博士,优秀到不要再优秀,一般人都觉得这种女人一定是要嫁牛人的了,就连方鸿渐家里的一向自负老太爷都说自己的儿子配不上她,可其实众人有所不知,有些这种什么都不缺的女人选择对象的时候反而不会过分挑剔财富与地位,因为她自己家就有嘛,她看中什么呢,因人而异吧,就苏文纨而言,估计是看上了方鸿渐那种有点迂腐的正直,加上有点才学,同时为人比较随和吧。

不过她没看出方鸿渐最重要的一个特点,这个待会再说。就方鸿渐跟其“竞争对手”赵辛楣相比,应该是赵辛楣胜出,但赵辛楣相对比较高傲,趾高气昂,这可不是苏大小姐所喜欢的,所以苦追却是追不到。

关于围城阅读笔记简短3

《围城》围的不仅是婚姻,还有生活。

主人公方鸿渐,经历了多次情感波折后,表现出的优柔寡断、不更世事而又玩世不恭的浮华相,令人深思。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孙嘉柔,方鸿渐陷入了一座又一座城。刚出来,又进入了下一座城,重复的循环及自身的缺陷,导致方鸿渐与妻子孙嘉柔吵翻,并对生活失去了希望。

不停地辞职,找工作,换工作,他的生活就是这样。一个被动、无能、失败的形象跃然纸上。银行职员、大学教师、报馆资料室主任、投奔赵辛楣,他自己的内心不够坚定,容易被人牵着走,殊不知,他冲出一个‘围城’,却又跳入下一座城。生活似乎跟他开了个大大的玩笑,可他真成了玩笑中的人。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你永远生活在一座城里,不是这座,就是那座。不要想着逃,也不要妄想冲入下一座城。在自己的城里好好生活,活出属于自己的姿态。下一座城是个未知,抱有希望而不是妄想,静静地等待它的来临。

围而不危,愿你在城中活得精彩!

关于围城阅读笔记简短4

“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这是我看钱钟书先生《围城》感受最深的一句话。

前段时光趁着无聊打发时光就把钱钟书先生的《围城》粗略的拜读了一下。看的不是很认真,但是感受挺深的。这几天因为要准备读书交流会,所以又把这本书再次看了一次,两次真的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个性是这次我感觉自我从书中得到的更多,可能不太能理解书中主人公的感受,不能做到感同身受,也大概能够明白一点。

第一次读这本书时,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这句话“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起初我还以为这只是被利欲占据心灵的表现,之后纵览全文之后,才明白,这句话是出自留洋学生,一个孤高清傲的女子,苏文纨口中说出:她是在感慨感情与婚姻,同时也在领悟那个时代的人生好处……

小说以方鸿渐的生活道路为主线,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心理的变迁浮沉。在感情上,方鸿渐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在和他有过关系的几个女人面前都是如此;对于鲍小姐,他失败于无力抵抗,对于苏小姐,他失败于优柔寡断,对于唐小姐,他失败于无所行动,对于孙小姐,他失败于没有决定力。虽然说围城存在,但大多数感情的围城都是他一手造成的。但同时,他也是承认自我的失败的,当他拿到了克莱登大学的假学位,却不肯以假乱真,实际上就承认自我做了贼,做人还是强势一点好。

整本书中,除了他对唐小姐的追求尚显出些他试图征服命运的思想外,其余的只是方鸿渐徒劳的思想斗争和软弱的行为罢了。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凉的结局。我们生活中也是处处有着围城,我们都是被困在城中的人,无形的城太多了。只是钱钟书先生把30年代的这座城具体形象化了,让身处21世纪的我们看清了书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说得如此那般真切其实也是为了使我们看清我们身边同样的一座围城。现如今的社会,竞争激烈,存在的明争暗斗、勾心斗角比书中更加激烈也更凶险。同学朋友之间的友谊和竞争、家庭里的亲情和压力、社会上的各种压力压得我们透但是气,我们出生开始就有着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诸多围城。我们能做的不是随遇而安,我们需要反抗,需要去拼搏,与命运作斗争,只有这样,我们的这座围城才不至于是困扰我们,说不定能够变成我们的乌托邦呢!

的确,我们生活中也是处处都有“围城”,事业,感情,家庭,学习,生活都与这座围城密切相关,看你自我如何取舍。人性本恶亦或是人性本善?这都交由我们自我去探究。

只有一点,我觉得我们是不能改变的,就是身处这样一个大世界,不管人心不管世道如何险恶,重要的是我们始终要持续一颗善良单纯的心。虽然很多事实证明,这是不太可能的,但是我坚信:只要我们自我想,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身处乱世,心亦不变”。我们此刻还没有踏入社会,还没有真正尝到社会的滋味。在学校里我们也不能迷失自我,与人交往我们不能见人就掏心掏肺,但是至少要真诚相待。我自认为在这方面做的还是不错的。不管是谁,我觉得只要我真心真义对你,时光久了你也会一样对我。做人这样,做事情又何尝不是一样的道理呢?做事情我们绝对不能心存侥幸,必须要踏踏实实老老实实去做好,去尽全力完成上方分配的任务。

书中的方鸿渐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出身小富家庭,留过洋,没什么理想,不善交际,一介书生,也很单纯,这个故事到最后给我们呈现的无疑是个杯具,起初,我以为方鸿渐和苏文纨会是一对,可惜现实很残酷,方鸿渐不喜欢苏文纨。这让我想起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好像外人看似很般配的一对往往走不到一齐。最后方鸿渐和孙柔嘉成了一对,他们都是很单纯的,他们经常为很琐碎的小事争吵,这是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两人都不愿意认输,小气,斤斤计较,刚开始谈恋爱的时候,大家都向对方展示好的一面,浪漫,收起自我的脾气,一旦在一齐,柴米油盐,朝夕相处,矛盾自然爆发了,围城心理,是人性吧,这也是这部小说能引起广泛共鸣的原因。现实生活中又何尝不是这样,此刻80后结婚有多少是能如自我所愿的,很多都有来自亲友双方父母的因素,最后都不得而终。其实我不够资格在那里说到感情,毕竟自我少不更事,但是自我身边这样的例子也是很多的。所以我也有必须发言权,他们很多都是被房子和金钱弄得不能走到最后。

看完围城,我总有一种很压抑的情绪,总觉得回味悠长。以后有时光必须再读一遍,看看是否会有更多不一样的感受。是否能够给我其他启发。我也推荐大家能够去看看这本书,说不定能够让正困于心的你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关于围城阅读笔记简短5

“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句话出自钱钟书先生所著的《围城》。小说的主干是围绕着主人公的婚姻与职业而展开的,各个人物大都加入了那场令人尴尬的“围城”游戏:进去的想出来,出来的想进去,实际上却是出不来又进不去。作者藉此揭示人类根本的劣根性:人性的盲目。在这样一种进进出出而又无可奈何的生存状态中,人失去了目的性,就像无头苍蝇,最终在忙忙叨叨、糊里糊涂中结束生命。

所谓“时势造就英雄”,小说描述的是抗战时期从上海到西南后方的一群受到洋化教育的上层知识分子,在感情和名利场中互相倾轧的灰色生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和西方教育的丑陋。主要人物方鸿渐是一个留学生,他善良而软弱,聪明而虚浮,胸无大志,浑浑噩噩,一事无成。此外还有发国难财的教授韩学愈,灵魂猥琐的大学校长高松年等一批灰色知识分子。作品以心理描述见长,语言机智,幽默,犀利,具有强烈的讽刺性。

读了《围城》,给我们留下的深刻印象的是;主人公方鸿渐的感情、婚姻状态,充分体现了旧中国知识分子在东西方礼貌夹击下的生活困境和精神状态。从更高的层面上说,也是写了人生追求和事实困顿的深刻矛盾。

方鸿渐是一个江南小县的乡绅之家的长子,由“名义丈人”资助留洋读书,但他并没好好珍惜这个机会,随便听几门功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还在四年中换了三间大学。为对自我的父母以及“名义丈人”有所交代更做出荒唐之举,用金钱去换取一纸文凭,戴上“博士”的方帽,以求蒙混过关。在归国的邮轮上,他经不起已有未婚夫的鲍小姐的引诱,与她鬼混在一齐,结果被人家玩弄于股掌之间。一个所谓的留洋学生,竟落得如此下场,多么的可笑、可悲。

方鸿渐去三闾大学前与苏文纨的表妹唐晓芙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但一系列的误解造成了一个无可挽回的局面,两人最后还是以分手告终。唐晓芙是令人难忘的,因为她差不多是书中唯一一个使人敢于去爱的女性。她并没有加入“围城”游戏,惟有爱她才能使方鸿渐不太可能落入“陷阱”。这样想时,就不能不个性为方鸿渐抱憾了。他分明错过了这可能构成另一番生命境界的仅次一次的机会。

最终方鸿渐与孙柔嘉结婚。是他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双方都没有完全了解对方的结合,也许是为了流言蜚语,也许只是一时冲动。然而,有一点是很清楚的,在没有牢固感情的前提下谈婚论嫁,而且还没有征得双方父母的同意,如此草率而成的婚姻,导致的后果是他们的家庭矛盾重重。方鸿渐为了妻子,不惜与家人疏远,而妻子却不能体谅他的难处。两人整天都在猜忌、烦闷中艰难度日,双方肚子里都有自我的秘密,不能坦诚相对。这样的家庭,没有半点欢乐,没有半点温馨可言,有的只是吵架声、啼哭声。

《围城》的比喻,辛辣犀利,幽默深邃,是本书独特的风格。作者常常借助寓怒骂嬉笑于讽刺的比喻方法,勾划群丑的画像,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当时恶俗横流的社会,腐败不堪的政治,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看法。

凡真正出色的文学作品,都具有一种抗理论分析力,任何自认为深透、精彩的理论都会在它们面前显得干瘪又捉襟见肘。尽管《围城》本身并不朦胧,但我们读后的感觉仍然是大于思想、大于语言的。

《围城》优秀阅读笔记 第3篇

这本书线条清晰,逻辑十分严谨。第1~2章是本书的理论基础。他提出一种重要的新媒介会改变话语的结构,人们认识事物和学习知识的方法将会改变,但是媒介虽然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它的这种介入却往往不被人注意。波兹曼从不相信技术是中性的。

本书的第3~8章,波兹曼列举了许多印刷时代文字对于构建美国公众话语的形式、思维方式等产生影响的例子及电子媒介出现后社会的种种变化。印刷时代的逝去及电子媒介时代的到来,在电子媒介生产的大量“假信息”和“伪语境”中人们思维能力的弱化,丧失理性与思考,从而解构了美国公共话语的种种负面现象,展现了新技术的出现对美国巨大的负面冲击。

在本书的最后一章,波兹曼告诫读者“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而言之,如果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2他指出,唯有利用唯一的大众传媒学校,才可能有利于培养人们的媒介意识。

本书的很多观点在今天这个电视媒体过渡到互联网媒体时代依然适用,甚至更加鲜明。

1 互联网媒体时代中的信息碎片化

“……我们满腔热情地在大西洋下开通隧道,把新旧两个世界拉近几个星期,但是到达美国人耳朵里的第一条新闻可能却是阿德雷德公主得了百日咳。”3传播技术的发展虽然让受众看到了传递信息的方便与快捷,但也让受众及整个社会变得更为浮躁。

在现在的互联网媒体时代,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早已随着媒体呈现方式的变化而改变,互联网不仅带给受众多重感官刺激,也带来庞大却几乎和自己毫无关联的信息。波兹曼在书中引用著名诗人柯勒律治的诗句:“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这句诗呈现出目前正逐渐失去语境的信息环境: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信息的接受已成为习惯性接受,大把的时间被吞噬却没有获得多少真正有用的信息,更让人惋惜的是,我们或许早已经忘了什么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信息。互联网媒体带来的碎片化话语方式还会慢慢入侵其他媒体,进而可能让整个媒介环境朝碎片化、充斥大量噪音、信息过剩的方向发展。

2 互联网媒体时代的娱乐至死

“我们的文化已经开始采用一种新的方式处理事务,尤其是重要事务。随着娱乐业和非娱乐业的分界线变得越来越难划分,文化的话语的性质也改变了……除了娱乐业,没有其他职业。”4波兹曼对电子媒介时代的悲观看法来自于主要媒体平台变迁对社会产生极大影响的担忧,而现在,我们也正在经历着新媒体媒介革命,互联网媒体走进了受众的生活,发挥着比电视更加重要的作用。

3 反思

虽然波兹曼《娱乐至死》对当代传播媒介的批判存在片面的成分,但提出这一社会批判理论行为本身是积极的,他对大众文化的反思值得我们高度重视。一种媒介的出现必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电子媒介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娱乐至死”这个命题绝不能简单理解为反对娱乐化。对于未来更加复杂的媒介格局,媒体应当更好地担当社会责任,而不是一味地娱乐大众。对于我们来说,要注重人的能动性,在纷繁的信息中维持自我思维,批判的选择接收信息。波兹曼在书的最后一章强调了学校教育对于人媒介意识提升的重要作用,要用教育控制电视。对于今天这个新媒体时代来说,互联网媒体给受众带来的话语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改变无法阻止,我们可以做到的,是不断学习并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学会用互联网媒体去进行有意义的信息传播与接收,规避互联网媒体对受众的不利影响。

注释

阅读笔记大集合 第4篇

豆妈,女儿豆豆,9个月

豆豆4个多月时,我开始为她挑选书籍。对于这个年龄,我觉得应该侧重视觉感,而且最好选择小而轻便的书,可以训练她拿东西的能力。所以我买了婴儿童话故事书小册子,共3本:《小象学飞》《人鱼公主》和《智斗大灰狼》,另有一本《英语ABC》用来熏陶她的英文语言意识。

从没想过当了妈妈后,说话可以如此“卡通”。在给豆豆讲故事时,我尽量讲得有声有色、抑扬顿挫、极富感情。指着书上的图画我告诉豆豆这是小象、那是小鸟、这是河水……读完一页,边翻页边告诉她:“我们翻一页啊,这页妈妈读完了。”虽然她现在还很小,但似乎懂得跟着我讲故事的节拍走。渐渐地,豆豆也喜欢上这些故事了。有时候我会让她自己拿着书看,豆豆居然还像模像样地看完一面,目光移向另一面,并且很有意识地去翻页。如果她翻页遇到小困难,我会在旁边稍加帮忙,鼓励她自己继续看书。

现在,她最喜欢的故事是《小象学飞》,每次我说到故事里的几处时,她都要“嗯嗯”跟我互动。豆豆还喜欢咬书、撕书、吃书,像小老鼠一样,趁我不注意就咬掉一块。我呢,也将豆豆喜欢的故事全部记下来,这样方便随时随地“拿”出来跟她分享,逗她玩。每次在她不耐烦时,我只要开始讲故事,她就认真地听起来,这真是一件有用的工具!

跟宝宝一起读书,让我的心态变得更年轻了,加深了母女感情。如此快乐的事情,多多益善啊!

汽车控和《司机的故事》

乒乓妈妈,儿子乒乓,2岁3个月

小乒乓对汽车特别着迷,他最先认识的司机是一辆大公共汽车玩具里的人偶,小乒乓称它为“爷爷”。从那以后,每当妈妈买个小玩具车回来,他都会往里面看一看,然后说“有爷爷”或者“没有爷爷”。于是当我看到这套《司机的故事》时,想着小乒乓一定喜欢这套关于“爷爷”的故事。

这套书还被冠名为“思维拓展训练”的图画书,但我当时的想法是小乒乓喜欢就好,并没想过这套书对小乒乓能起到思维拓展的作用。小乒乓对书中列出的数字、时间、距离、高度、动物、车辆、安全标志、汽车标志很感兴趣,不仅如此,他还有新的玩儿法呢!小乒乓先从他的汽车抽屉里翻出一个和书里一样的大吊车,紧接着是类似的警车、救护车、小汽车……这还没完,一会儿连飞机、摩托车、赛车、工程车也统统拿出来啦!这一下,小乒乓把自己的阅读天地“拓展”得更大了。

这样的日子太好了

小宝妈,儿子小宝,3岁2个月

每天睡前,都会和小宝一起读故事,这已经是他的一种习惯了。这天讲完了《14只老鼠过冬天》,我们缩在暖和的被子里准备睡觉。小宝突然要求再读一本《14只老鼠去春游》,虽然已进入春天,但天气还没有暖过来,所以我有点不情愿地再从床上爬起来去取书。但小宝说:“妈妈,现在春天了,我想看看关于春天的书。”就这么一句话,我乐颠颠地去取书了。

我想3岁的孩子能感觉到四季的变化,但不见得能记住冬天之后是春天。小宝就是因为喜欢这套14只老鼠,就自然而然地知道了。为了记住书上的每一只老鼠,现在他都可以从1数到6了。不仅如此,每次读完这套书的每一个故事,他都会羡慕地说:“这样的日子太好了!”那是因为小宝和宝爸都感慨于书中一大家子的成员,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在饭桌前吃饭,围着火炉烤火的情景。

看书看到动物园

跳跳妈,女儿跳跳,3岁多

在众多图画书里,跳跳最喜欢《玛德琳》这本书。每次她都会要求我重复读这一段:

裁缝师给孩子们量身做衣服的时候,玛德琳站在凳子上那高昂的自信的头颅和神情。女孩们都比较害怕的老鼠,只有玛德琳敢去抓。那俯下身来趴在地上望老鼠的表情似乎在与老鼠“交朋友”。动物园里,老虎笼前,其他小女孩都躲得远远的,唯她桀骜地叉腰唤一声“喵”。

当我用言语形容那一声“喵”的时候,跳跳说,“妈妈,‘喵’ 是小花猫叫的,你叫‘喵——喵——喵——’。”宝贝说这话的时候,也是一副自信满满的样子,有点像书里的小玛德琳。这部分,跳跳印象最深的是动物园里的老虎,她告诉我:“妈妈,动物园里还有狮子啊,熊猫啊,还有鱼,小鱼这么小。”说到小鱼她还会用手比画一点点小的长度。“还有长颈鹿。”接着又用两只手去比画长颈鹿的长。“……还有小猫咪啊,小狗狗啊……”说完,不忘给我模仿了几种动物的叫声。

《玛德琳》就是这样陪伴我的宝贝两年多的时间。在书中小主人公玛德琳的熏陶影响下,我的宝贝也越来越勇敢、自信、乐于助人了。

读了100万次的《活了100万次的猫》

彤彤妈,女儿彤彤,5岁

真应了这书名,《活了100万次的猫》,宝贝就恨不得让我读它100万次了!宝贝一次次地要求我读它,她说:“这个故事太好听了。”我不知道她是否真听明白了什么,只是我知道她真的喜欢上了这个故事,喜欢上了书里面的虎斑猫和白猫。宝贝喜欢的书,对妈妈而言,就是一本值得读的好书。

女儿好奇书中国王为什么要发动战争,她一直疑惑水手与渔夫有什么区别,也很想知道埋猫的马戏场后面是什么样的……她好奇的问题很多。但她最感兴趣的就是那只虎斑猫待在了白猫的身边,和白猫生下了一群小猫,后来小猫们长大了,离开了它们的爸爸妈妈。看到这里,女儿说:“妈妈,我长大了,也要离开你一会儿。然后我会回来陪你的。”

在我给宝贝读过N次之后,她自己又翻看了好多遍。她看书的时候很安静,我知道她在用孩子自己的眼光和心理读这本书,感受这本书。

我还是原来的我

小逗逗妈,女儿逗逗,5岁半

《绿笛》这本书,我读得很动情,逗逗也听得很入神,她一反常态地没有在听的过程中去提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

故事大概是在讲,一条叫绿笛的小蛇,它想尽办法,就是不想长大,不要变绿。可是,时间一天天过去,日升月落,月升日落,绿笛变得很绿。也曾挣扎也曾叛逆而最终回归平静,绿笛安静地接受了自己的变化。一个晴朗的早晨,两条四处游玩的小黄蛇,发现了绿得不能再绿的绿笛,于是进行了一段有趣的场景对话,让人回味无穷。

“瞧这个绿绿的老家伙!”其中一条压低声音说:“你说,他到底会不会动呢?”

另一条则不屑地窃笑:“我也很怀疑!”

绿笛心想:“他们多像以前的我啊!而我现在看起来,不就是以前一直害怕会变成的样子吗?”他看着自己又大又绿的身体,慢慢地微笑起来。

“你们愿意跟我一起爬树吗?”他问。

“跟你?”两条小黄蛇大吃一惊。

“是啊!我还要让你们瞧瞧我的‘8字形’特技表演。”绿笛回答,虽然他也有点儿担心会把自己的眼睛戳瞎!

于是,有了上图这么精彩的一幕——

经过一番练习,这三条蛇完成了一次完美的三8字队形表演!

在蔚蓝的天空下,绿笛和这两条斑纹帅气的小黄蛇一起跳跃、翻腾、转圈圈。他开心地笑了。

“虽然我长大了而且变得很绿,但是,我还是原来的我!”

绿笛的这一声感慨扣动的不仅仅是我的心弦,也感动了逗逗。读完故事后,逗逗去洗漱,哗哗的水声中,我听到逗逗大声地重复着一句话:“我还是原来的我!”我忍不住跑去问:“逗逗能告诉妈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逗逗歪着脑袋一笑:“这句话就是说,从小时候开始一直到我长大,我都不会改变的!”

逗逗对这句话的理解,很好地体现了她对故事内容的吸收,也非常准确地表述出了我所理解的这个故事的精髓:无论我们年龄有多大,身躯有多庞大,外形有多沧桑,请不要忘记内心深处的那个真我,记得经常问候那个小小的我。对于同一本书,孩子和成人的理解竟然会殊途同归,这在我和逗逗的阅读时光中,属于不可多得的难得体验。

围城经典名著阅读笔记 第5篇

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毫无疑问是悲剧的典型,重重城墙之内的他早已没了男人的血性。铁的硬,豆腐的淡而无味,轿子的容量狭小,还加点泥土气,这就是他们的民风,就是发财做官的人,也欠大方,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能如周敦颐笔下的盛夏莲花一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者,少之甚少。在如此小气的环境下成长,便是方鸿渐悲剧人生的第一重城,钱钟书先生在本书之初便交代出主人公的家庭背景,一番伏笔之下,后来主人公的多少荒唐和怯懦也就不那么让人反感而是觉得可悲了。

第二重城。文凭不过白纸一方,却能将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方鸿渐在国外不学无术、不思专攻,临到毕业在父亲和丈人的催促下才慌乱得在毕业证书上造假。人生如棋盘,一步错步步错。既胸无大志,又不敢随性而活,这样的人是极为矛盾的。虽说造假证是当时国内社会对留洋博士过于推崇之下的不得已,但是这一行为终究为他归国之后遭遇的种种歧视埋下了深深的伏笔。这一重城,是社风世情,是造假证归国之后被无知的乡人盲目吹捧的些许自得,竟幻化成迷境幻影,让方鸿渐难以清醒。

第三重城。封建时代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西方自由恋爱的思想在当时中国青年的身上并存,方鸿渐是个矛盾中的典型。一封古文书信回乡想要与周家姑娘解除婚姻,却不敢承认自己真实想法,拿着两不耽误的借口与父亲商量,被父亲痛骂一番立马就收了心思;归国的邮轮上,他既为鲍小姐的大胆举动心神荡漾又觉得不成体统怕人瞧见;归国后他明明心念着唐晓芙,却又不敢对苏文纨挑明心意。如此纠结、不会拒绝的人,如何不会坎坷一生呢?

一个方鸿渐,映射了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迷茫、纠结、既不敢与传统割裂,又不敢真正接受新潮。在这样的人物里,也有当下年轻人的影子。我们也会偶尔迷茫、没有目标、无所适从,可是从这样的人物身上,我们终该明白,所有阻碍我们的城墙并非只是外界造成,没有人可以困扰我们,能够困扰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一个足够睿智的人,可以看穿世事的因由,不为所惑;一个足够洒脱的人,可以不顾世人的眼光,率性而活;一个足够强大的人,可以不惧任何磨难,砥砺向前;一个足够坚定的人,终究可以成为想要的自己。

围城经典名著阅读笔记 第6篇

前些天姐姐做手术我去医院看她,顺便将《围城》带上想在无聊时看看,医生查房的时候看到了对我说,我这个年龄看《围城》还有点早了。当时我有些不以为然。想来即便没有看过《围城》的人对于书中描述婚姻的那句话也是非常熟悉的:“婚姻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我也是冲着这句话买的书。书中有不少对于婚姻的描写,我一直觉得早一点了解到婚姻,无论是好的一面还是不好的一面总不是一件坏事,毕竟有了万全的心理准备,再去面对,存在问题的时候才能更有方向的去处理。婚姻本来就不是童话的结局,而是生活的另一个开始,所以哪怕残忍一点先将它的丑陋揭开,也好过天真的将它当成童话去对待,否则一旦婚姻出现问题就很容易万劫不复。

可是在看完了整本书之后我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位医生要说我现在看还太早了,只书中一段描写就让我对婚姻产生了畏惧:“譬如他那位原配的糟糠之妻,凑趣地死了,让他娶美丽的续弦夫人。结婚二十多年,生的一个儿子都在大学毕业,这老婆早该死了。死掉老婆还是最经济的事,虽然丧葬要一笔费用,可是离婚不要赡养费么?重婚不要两处开销么?好多人有该死的太太,就不像汪处厚有及时悼亡的运气。并且悼亡至少会有人送礼,离婚和重婚连这点点礼金都没有收入的,还要出诉讼费。”虽然不至于人人都像这位汪处厚,可现实中这样的人却也是很多的。钱钟书先生实在是厉害,这段描述看起来是很轻松、揶揄的语气写的,可是读起来却让人心中一沉。婚姻和人性的丑恶在这一段描述中展露无疑。

不过虽然残忍,但是读懂了或者明白了婚姻之后,再去面对,倒更能帮助自己找准在婚姻中的定位。反正最后还是要看自己怎么去经营。看《围城》这本书,对婚姻和人性的解读是一方面,不过我感触最深的却是另外的一方面。读文学著作的好处便是能够学习到大师们的写作技巧,这本书中有大量的比喻、修辞手法以及侧面的批判描述,却不同于我们平时写作时候那般生硬,读起来总让人能够有一种身临其境,或者临画观摩的感觉。

例如书中写月亮:“一梳月亮像形容未长成的女孩子,但见人已不羞缩,光明和轮廓都清新刻露,渐渐可烘托夜景。”一轮并不圆满但也能够清晰可见轮廓的月亮跃然纸上,朦朦胧胧却又让夜色有了一丝光亮。

例如写蛙声:“不知哪里的蛙群齐心协力的干号,像声浪给火煮得发沸。”短短的一句话便将夏日里蛙声浩大的阵仗表现的淋漓尽致。读来仿佛耳边已经嗡嗡响个不停了。

例如写主人公出国后对家乡的感觉:“好像荷叶上泻过的水,留不下一点痕迹。”清晨的荷塘,一滴水珠在荷叶上随着风不停的晃动着,最后随着荷叶向下倾斜,哗啦落进了荷塘里,惊起一圈圈水纹,而荷叶上却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过,没有一点痕迹。多么形象生动。

在描写人们爱吹嘘,借着日本人侵略后没了证据,大肆吹嘘自己本来有好多的产业,但因为日本人、因为战争都没毁了的时候,作者也并不直接正面描写。而是写到:“日本人烧了许多空中楼阁的房子,占领了许多乌托邦的产业,破坏了许多单相思的姻缘。”由着读者自己去体会。

阅读围城读书笔记600字 第7篇

关于爱情的“围城”,从方鸿渐与苏文纨、唐晓芙的爱情纠葛来看,我看到了不同的爱情观念,也感受到了理想与现实的爱情往往是错位的,我们所希望的那个人或许并不是最终相伴到老的那个人。在爱情上,尤其是在那个年代,甚至到如今,婚姻并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族的事,往往有些爱情是身不由己的,就像小说中说到的,“结婚就如困住的城堡,有的人想逃,有的人想进”,不是有句俗话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吗?或许,这也算是一种“围城”效应吧。当然了,现在的爱情虽然也存有这种“围城”的成分,但更大部分来说,比以前年代的思想更加开放,也算不得上是两人婚姻中的主要妨碍因素了。

关于事业的“围城”。从小说中不难看出,没有什么真材实料的方鸿渐在事业上注定成为一名失败者,因为他一直在寻求安稳,寻找依靠,但对生活充满迷茫,他自命不凡,以为未来会如他幻想中那般顺利,却不想即使是光鲜亮丽的外表之下,亦是有其不堪的一面,无法接受挑战之人,最终亦只是为自己徒增一段困惑的人生,也就是走也走不出自己所设置的“围城”。

学业、爱情、事业是我们人生组成最重要的三大部分,其实,在人生长河中,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为自己建了一层又一层的围墙,将自己围困在里面,有时看着城外的天空会禁不住诱惑,想要到城外去看看,殊不知,生活其实就是一座大围城,你走出一个“围城”,就会进入另一个“围城”。我想,或许只有看透规律,努力幸运的人才能懂得如何在“围城”中活得精彩。

上一篇:我的偶像黄子韬优秀作文下一篇:谦恭的古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