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如何创设有效情境

2024-08-15

数学课堂中如何创设有效情境(精选10篇)

数学课堂中如何创设有效情境 第1篇

类别:小学教学论文 科别:数学

题目:数学课堂中如何创设有效情境 作者姓名:谭凡星 联系电话:所在单位:阳东县雅韶镇溪平小学

***

数学课堂中如何创设有效情境

[摘要]: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主动,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数学课堂

情境教学

为了构建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数学课堂,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成数学教学的重头戏,“创设情境”成为我们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生动活泼、新颖有趣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有些教师为了片面追求狭隘的教学情境,淡化甚至扭曲了激趣教学的初衷,降低了数学教学的实效。究竟如何来创设有效的情境呢?我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要有“吸引力”,从“外在化”到“内在化”。

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通过情境设计、媒体使用、活动组织、物质刺激等外在手段达成目标。这种“外在化”有一定的效果,但会随着外在因素的消失而消失,是短暂、肤浅的。只有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持久、深刻。随着年级的增高,年龄的增大,教师就不宜再采用直观形象外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应提升情境创设的层面,要侧重于有助于学生的持续发展,如学会自主探究,学会合作交流,学会深层挖掘教材的情境创设,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征服学生,注重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满足,从内化角度触动其自身的学习动力。因此,在创设情境的角度上,应变“外在化”为“内在化”,把学生对外在学习的兴趣转移到数学问题本身上。例如,在教学二年级《平移》时,某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金鱼吃小虫子”的童话情境,巧妙地设计了“小金鱼向左平移几格才能吃到小虫子”这一挑战性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金鱼有特征的部位,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分析、探索、比较、体悟。尽管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有过挫折,有过怀疑,有过失误。但创设这样的情境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并发现判断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兴趣盎然,学得主动,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二、要有“数学味”,从“生活化”到“数学化”。

《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感悟、有趣的教学情景,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有角的实物,课堂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实物,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实物有什么共同点,并组织讨论、交流、抽象出角的特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创设开放式的活动情境,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对角的认识由形象感知过度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学完这节课后,又组织学生探索生活中角的运用及好处。比如:能收缩的躺椅面和椅背成大小不同的角(可课件展示角的大小变化过程),你愿意坐哪种形状的椅子呢?为什么?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巩固学习内容,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和现象,同时也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觉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三、要有“发展性”,从“接受化”到“创造化”。

在不同的情境之中,人的思维活跃程度大相径庭。特定的情境,能使思维更为敏捷,迸创新的火花,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还较差,思维的潜力正待发展。而学生是天生的探究者,学习本来就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推行探究性学习,重在教师根据需要创设探究情境,拓展探究空间。我认为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样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9+2”时,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的起始认识,首先指导学生用凑十法,然后用语言使用凑十法的过程,最后同桌交流探讨“9+2”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8+3”、“7+4”、“6+5”等同类题目。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创新思维得到开拓。又如我在教学《复式统计表》时,我利用教学中生成的教学资源,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收集数据后提问:“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学生提出打“√”、打“正”号等,长提出用“举手”来统计更快些,接下来的教学中我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比较“表1”和“表2”的问题,从而探索出“复式统计表”。我们老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根本,既要在教学中为学生创新提供有利情境,又要增强学生观念,把自主探索的权利留给学生,渗透创新方法,树立人人都有创新的思想,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

四、要有“真实性”,从“虚拟化”到“逻辑化”。

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培养真实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并解决问题。有些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就不要为了创设情境面随意杜撰出来,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老师设计一个这样的动画情境:几只小动物进行跑步竞赛,结果是小猫跑第一,小鸭跑第二,小狗跑第三,小鸡跑第四。许多学生对比赛结果有意见,认为应该是小狗跑得最快。虽然这些是假设的情景,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点滴体会,“真实性”是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数学味”是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发展性”是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而“吸引力”是保证情境创设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动力机制,结合这几个方面去创设情境,才能创设出符合儿童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其实,只要是符合学生的接受水平,让学生在宽松环境中自主学习,主动想象、思考、探索的情境就是好的教学情境。总之,教师要不断积累课堂情境教学知识,才能创设出适宜学生领悟的、真正为数学教学服务的情境。

参考书目:

《小学数学教学》2007年第5期

数学课堂中如何创设有效情境 第2篇

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坝墙子学校 孔志琴

【摘要】好的情境可以开启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起来,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在最佳的精神状态中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为一节课的成功奠定基础。

【关键词】数学;课堂;创设情境

俗话说的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作为一堂课的首要环节,好的导入可以开启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起来,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在最佳的精神状态中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为一节课的成功奠定基础。新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情境是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桥梁,要使学生的数学能联系生活实际,就必须要与一定的生活情境相联系,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使学习成为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只要情境的创设与所学知识有一定联系,让学生触景生思,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观察、猜测、操作、交流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有效情境的创设,是促使和引导学生积极置身于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及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出发,创设出丰富的教学情境,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以超越狭隘的数学教学内容,让学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学习内容,让数学课“活”起来。然而,我们也发现,一些教师由于对创设教学情境的意义和作用在理解上还存在偏差,经常导致教学情境的价值缺失,课堂热闹了,学生开心了,但教学的本质却淡化了。

那么,怎样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呢?

一、情境的创设要以教材实际为出发点

我们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的过程中并不一定要用奇闻乐趣的故事才能达到目的。我们首先应该结合教材的实际,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条件、不同环境、不同时间、选择不同的方法,切记不能只图表面的热闹,追求形式花样,甚至故弄玄虚,画蛇添足,更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间削弱其它教学环节。所以教师要在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运用情境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生活有多么广阔,学习的天地就多么广阔。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头脑去观察生活、观察身边的事物,学会数学地思考。在创设数学情境的过程中尽量与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联系实际创设情境,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又能使他们在亲自感知数学就在我们生活当中的同时,发展思维,开发智力,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和技能。

三、在创设数学情境的过程中要有目的性

一节课只有40分钟,而孩子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又只有20分钟左右,因此,教师创设的情境必须有明确的目的,这样才能做到珍惜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创设情境时有了明确的目的学生的思维才不会漫无边际地乱跑,才能直奔主题。只有这样也才能真正做到高效课堂。

四、创设的数学情境一定要有一定的吸引力

1.小学生都是故事谜,把知识融入故事中,配上色彩鲜明,感染力强的多媒体课件,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他们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

2.好奇心是对所发生的新异事物感到惊奇,引发疑问,进行探索的心里倾向,是小学生的重要心里特征,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3.在教学中,多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教学活动。在动手操作过程中,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取知识。

4.爱做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教学中,把问题情境活动化,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活动,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这有利于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于促进学生从动作思维向具体的形象思维过度也是十分有利的。

数学课堂中如何创设有效情境 第3篇

教学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现实环境。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是很容易的, 而要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却不是很容易。一个有效的情境, 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发地去想象、思考、探索, 去解决问题或发现规律, 并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那么怎样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呢?本文从两大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 创设情境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相应的经验

在创设教学情境时, 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相应的经验, 要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 掌握的程度如何, 他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有什么样的生活经历, 接触过什么事物等。一个真实的、源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教学情境, 往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创设情境要从教学目标出发, 不能脱离学科因素

教学情境是为教学服务的, 服务于课程标准三个维度的要求。如果只是为了情境而创设情境, 不能为教学服务, 那是没有意义的。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从生活情境中及时提炼教学问题, 切忌在情境中“流连忘返”;另一方面不能“浅尝辄止”, 把情境的创设作为课堂教学的“摆设”。

(三) 创设情境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

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使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而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学生的参与性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教学情境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从而让学生较快地进入到建构性学习活动中来。

(四) 创设情境要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开放性和思考性

创设生动有趣的、有吸引力的、开放的教学情境,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采取做游戏、猜谜语、讲故事、小组竞赛等形式, 把抽象的知识与生动有趣的实际内容联系起来, 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教学情境创设

(一) 生活情境的创设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因此,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从小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 把数学内容与数学现实联系起来,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 问题情境的创设

“思维是以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针对小学生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等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 依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带着疑问, 在教师的诱导下探索研究, 从而获取知识。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在导入新课时, 教师让学生任意说一个数, 教师不用计算马上就能说出它能不能被3整除, 这一现象使学生感到十分惊奇、羡慕, 就急于知道这是为什么, 于是带着追求知识的渴望和疑问在老师的诱导下逐步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三) 操作情境的创设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而这种发现又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的。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尤其是探求新知时, 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 设置“动境”, 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 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

(四) 实践活动情境的创设

小学生学习数学既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 又是“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 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扩展和延伸。同时, 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的形成, 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

(五) 竞争情境的创设

“好胜心”是每个儿童的天性, 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好胜心”, 对激发学习兴趣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在口算时,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在回答问题时实行抢答;在做练习时比一比谁做得又快又好;在进行简便运算时看谁的方法最简便等。让学生在紧张、刺激中主动学习, 获得成功。

(六) 趣味情境的创设

创设有趣味性的情境, 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乐趣。寓教学于游戏中, 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 特别是低年级儿童更喜爱游戏活动。因此, 在教学中适当采取游戏的方式, 学生的兴趣更浓, 教学效果也更好。如在低年级教学中用开火车、开锁、找朋友、夺红旗、放鞭炮等游戏,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数学知识。

数学课堂中如何创设有效情境 第4篇

一、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提高学习积极性

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善于运用故事、游戏、动画等形式来创设情境,力求体现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我在教学“吨的认识”这节课里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牛、熊、羊、象一起去参加动物运动会,当它们走到一座小桥边的时候发现桥头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吨’,它们能过桥吗?”由此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吨”这个新的知识点,激发学生学习了解有关吨的知识的欲望,在学生学习吨的知识后引导他们再来解决问题,设计过桥方案。这样的情境既体现了趣味性,又展示了其中的数学味,达到做数学的目的。

二、创设生活性问题情境,培养数学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把教学问题巧设成生活中的问题情境,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展开讨论,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到数学研究上来。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首先出示某超市的购物情境,出示一组商品的价格分别是85.50元、106.00元、8.05元……然后提出两个思考题:①商品的标价为什么都是两位小数?②像85.50元、106.00元、8.05元等标价,如果把小数部分的“0”都去掉,商品的价格有没有发生变化?全体学生经过讨论,很快能回答第①题,而第②题则引起了争论。有的学生说小数部分的“0”都去掉,商品的价格没有发生变化,如85.50元去掉小数部分的“0”就是85.5元;有的学生说小数部分中间的“0”去掉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了,如8.05元表示8元零5分,而去掉小数部分的“0”,就变成8元5角了。

此外,熟悉的问题情境更有利于学生巩固、运用所学知识,感受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如:“四(1)班学生去春游,共62人,需乘车才行。现有两种车可以选择,大车每次限坐10人,每次108元;小车每次限坐4人,每次52元。”鼓励学生作为此次活动的组织者,设计乘车方案,并预计哪种方案花费最少。

三、利用实际操作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操作活动能引起和促进学生把动作与思维紧密结合起来,这对推进学生内化知识意义、发展逻辑思维与空间观念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顺应了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激发兴趣,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愉快地、主动地发现和解决问题。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我让学生拿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纸盒,沿棱剪开,再展开,数一数各有几个面,量一量每个面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每个面的长、宽与原来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想一想表面积如何计算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可以在操作活动中得到解决。再如,“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练习课,出示这样一题:“有2个长方形,长都是4分米,宽都是2分米,拼成一个新的图形,求它的周长。”教师可让学生用这样的长方形实物进行操作,先把周长指给同桌看,再算一算。

四、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

学生们都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究者、研究者和开发者。教师的任务就是为他们创设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情境,运用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要“弄懂”“学会”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欲望。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我先出示一个用铁丝围成的圆环,问:“谁能想办法测量出它的周长呢?”生1:“把铁丝剪断后拉直,用直尺测量出它的周长。”我又出示一张CD唱片,问:“那么,要求这张唱片的周长,用切断、展开的方法行吗?那该怎么办呢?”生2:“在唱片的边沿做上记号,然后将唱片在直尺上滚动一周,就能量出它的周长了;还可以用一根绳子绕唱片一周,然后量一量绳子的长就可以了。”我继续问:“用一根细绳系一小球,在空中甩动,小球的运动轨迹形成一个圆,我们还能用刚才的方法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吗?”这时学生面面相觑,一时没有好的方法。“看来,用剪断、拉直测量、滚动法、绕绳法虽然可以测量出一些圆的周长,但却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探索出圆周长的一般计算方法呢?”这个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当然,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但无论如何,都该是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有利于突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不同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迸发出鲜活的生机。

(责编 杜 华)

数学课堂中如何创设有效情境 第5篇

“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课上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它有意识的把数学内容和问题寓于各种各样的情境中,能有效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然而,在多种的情境创设中,很多人是为了情境而情境,下面就以几个案例片段谈谈自己的一点感触。

案例一:

一位教师在上“克和千克”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下面,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曹冲的故事……(播放一段长达10分钟的FLASH)听了这个故事,你们的感受是什么?

生1:大象很重。

生2:曹冲很聪明,很爱动脑筋。

……

案例二:

媒体出示情境图:45个编成号码的彩球,按红、黄、蓝的顺序排列。

师:同学们,屏幕上有很多彩球,每个球上都有一个号码。老师不看屏幕,只要告诉我球的号码,我马上就能说出它的颜色,信不信?谁来考考老师?

(学生出题,教师回答)

师:老师为什么能很快地猜出彩球的颜色呢?想知道这里的奥秘吗?学完今天的知识,你也一定有这样的本领。

反思:

这两个教学片断的导入都采用了创设相应情境的方法。但是我们认真比较和思考后发现,它们反映出来的情境创设却是截然不同的`,因此我觉得教学课堂中的情境创设是不是再自然一些,有效一些呢?

一、情境的形式和内容尽可能地简单实在自然一些

进行教学设计时,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创设实在的真实情境,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主题意义进行理解的情境。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游戏情境、表演情境、故事情境、问题情境、生活情境等等。但不论哪种情境,一旦花哨、造作就会造成课堂的累赘。

在案例一中,老师花了十多分钟,用了一个故事的情境导入新课,而且还加了动画的形式来吸引学生,但是这个故事和今天学习“克和千克”并没有多大联系,因此给人的感觉是生搬硬套,实在有浪费时间的嫌疑。而第二个案例,教师没有直接让学生去思考彩球的排列顺序,而是通过一个问题的形式导入,这样既激起了学生的一种求知欲,又为下面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他的情境的创设是自然的,有效的。

二、情境的创设要具有有效性

数学课堂中如何创设有效情境 第6篇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儿童的数学是现实数学,因此,儿童的数学学习组织,应源于他们的数学现实.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以自己经验为基础的一种认识过程,数学对小学生来说是自己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解读”,这是儿童学习数学与成人不完全相同之处,这也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亲身经历出发,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从而应用的原因.一、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生活有多么广阔,学习的天地就多么广阔.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把数学与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头脑去观察生活,观察身边的事物,学会数学地思考.如教学《观察物体》时:谈话:同学们喜欢拍照片吗?(学生回答)好的,我们就来玩一个拍照片的游戏吧!(教师示范:用两手的拇指和食指架起一架“照相机”).仔细观察,你拍的照片里有些什么?(边说边做些整理仪表的动作,并摆好姿势)

谈话:还想拍吗?好的,请同学们转过脸去,再拍一张教室后面的照片.谈话:刚才每名同学都拍了两张照片,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拍的两张照片都有什么吗?提问:同样都是在教室里拍的照片,为什么会不一样呢?

二、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

数学教学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进行心理活动的过程;不仅仅是学生认知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意志磨练、个性心理形成的过程.一般来说学生比较爱听故事,将数学知识溶入趣味性强的故事之中,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采用这种方式,学生的情感最投入,积极性也容易被调动起来.陶行知先生说:“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如教学《认识人民币》可让学生玩超市购物游戏,扮演顾客和售货员.再如:什么叫“一元超市”?学生平时都见过这样的超市,知道里面的东西全都是一元的超市叫“一元超市”.活动中让学生一起来看看小羊们都买了什么?喜洋洋要买一元的皮球.它的钱能买到一元的皮球吗?学生回答:能.因为他们知道喜洋洋他准备的正好是一元.再问:美羊羊准备的都是一角的纸币,现在她可着急了,他的钱能买到一元的娃娃吗?学生都回答“能”.教师问;怎么想的?让学生一起帮美羊羊数出10张一角.这些情境创设,让数学知识恰到好处地显现出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运用中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三、创设有诱惑力的悬念情境

悬念设置于课的开头,可以一开始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悬念设置于课的结尾,则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悬念是牵制学生思维的线,小学生好动好奇又好胜,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悬念.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这节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互动的学习过程: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并且知道三角形根据角的不同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现在你能猜出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形吗?

(这时,教师呈现一个三角形,只露出一个角)

生1:我猜是锐角三角形

生2:我猜是钝角三角形

„„

学生争执不休

这样的设计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从而掌握知识.四、创设有空间的想象情境

有研究认为: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如教学《观察物体》时:

谈话:同学们还想拍照吗?我们再来为小猴拍照片好吗?请每个小组的组长拿出课前老师让你们保管的玩具猴,让它面朝着黑板坐好.谈话:再请每名同学从信封里拿出四张小猴的照片,我们来为小猴“拍照片”.来,拿起你的“照相机”,开始―拍!

反馈:你是在小猴的哪一面为小猴“拍照”的?你拍到的“照片”是哪一张?

提问:同一个小组的同学,为同一只小猴拍照片,为什么拍到的四张照片都是不一样的呢?先在小组内说一说.谈话:同学们想换个位置为小猴拍照片吗?(学生回答)在每次换位置后,要先想一想,在你的位置上为小猴拍的“照片”应该是哪一张?拍完了在小组内说一说.五、创设有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将静态的知识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索对象,让学生付出一定的智力代价,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学习活动.美国华盛顿图书馆墙上贴有三句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话很富有哲理.如《认数》中:谈话:看到小朋友数小棒数得又对又快,(出示2捆铅笔)小朋友你们猜一猜,老师带来了多少支铅笔?你是怎样数出来的?

小番茄也带来了许多铅笔,(出示3捆铅笔)你知道这是多少支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小辣椒也带来了几捆铅笔,(出示6捆铅笔)你知道是多少支吗?蘑菇宝宝带来的铅笔更多,(出示10捆铅笔)请同学们十支十枝地数,看看一共有多少支?

请小朋友围成小小组,先在小组里数一数.数完后,提问:蘑菇宝宝有几个十支铅笔?10个十支是多少呢?

组织学生交流:那么10个十是多少呢?(贴出:10个十是一百)一百里面有几个十呢?

数学课堂中如何创设有效情境 第7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教学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实践情境,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创设动画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动机;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愿望;创设生活情境,丰富学生学习生活,从而形成生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法是以情境认知理论与情境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情境中愉悦地进行学习。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好动性强,学习注意力不够集中,加上数学学习中的一些抽象的数字和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于是很多学生会出现厌学情绪,情境教学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有效地创设教学情景,已成为广大教师们研究的热点问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决定着思维的方向。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产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时,向孩子们提出具有挑战性、趣味性、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例如在“统计”一课中可以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元旦很快就要到了,咱们班准备开一个晚会,小朋友们高兴吗?”趁着学生正情绪高涨的时候我提出:“咱们要为晚会作些准备,我们要考虑些什么呢?”孩子们就想到了诸如需要买什么水果,每种水果买多少,要调查每个小朋友最爱吃什么等等。这些问题不可太难或太易。太难会让学生产生挫折感,失去信心,太容易则使学生丧失兴趣,失去足够的动机。

二、创设故事情境,激起求知欲。

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并百听不厌,因此,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创设情景,会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景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当然,教师也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实际需要讲一些改编的、有趣的故事片段,使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进入到新课意境。如在开始分数教学时,用《西游记》的故事引入:“唐僧师徒在取经途中,夏天中午时,大家都很口渴。师傅叫孙悟空去摘一些野果来解渴。第一次孙悟空摘了8个桃子,叫猪八戒分,他很快就分好了。第二次,孙悟空摘到一个西瓜,叫猪八戒分,他不知道该怎么分了。同学们,你们替他想一想该怎样分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如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时,首先让学生看“乌鸦喝水”的故事片。然后,提问:同学们,聪明的乌鸦把石子放进瓶子里就喝到了水,谁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学生通过思考,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石子占有了原来水的空间,把水挤上来了,所以乌鸦就喝到了水。这样,从熟悉的故事入手,采用动画的方式呈现,有利于学生在情景中发现问题,学习新知。同时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景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力求体现趣味性,充分展示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再如:我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给学生讲一个“猴妈妈分饼”的故事:猴家族里的小猴子都爱吃猴妈妈做的饼。一天,猴妈妈做了3个同样大小的饼,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块,给了猴甲1块。猴乙看到说:“太少了,我要2块。”猴妈妈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8块,给了他2块。猴丙更贪心,说:“我要3 块。”猴妈妈又把第三个饼平均分成12块,给他3块。“小朋友,你们知道哪只猴子吃的多呢?”学生都会说:“同样多。”我追问:“聪明的猴妈妈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猴的要求,而且又分得公平呢,你们想知道吗?”于是,在学生最佳的心理状态下进行了新课。

三、创设生活情境,引发探究欲望。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能够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生产和生活中选取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实例或模拟场景,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学生产生迫切的解决问题的欲望,可以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只有入景,才能生情。让学生溶入到教师创设的情景之中,让学生觉得自己就是其中的主人翁,我们的教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超市购物”时,可在教室里设置一个模拟超市,模拟生活场景,让学生扮演售货员、顾客,进行买卖。通过活动,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激发了学好数学的欲望。又如在教学“连加连减”时,我就创设了一个实际情景,与学生一起做开汽车的游戏。我当司机,让学生做乘客,先上来5个学生。汽车开动,我问学生现在汽车上有几个人?(5)个。新安庄到了,停车,又上来几个阿姨,汽车再开动,我问又上来几个人?(3个),现在汽车上一共有几个人(8个)。又到一站,停车,下去了4个学生,我问现在汽车上还有几个人?(4个)。这样抽象出算式5+3-4=4。游戏如此反复轮流做了几次,使每个学生都有参加的机会,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不知不觉中融入到探索新知,为新课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四、创设操作情景,让学生动起来。

实践操作能使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性质和规律,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操作情景,尽量为学生提供动手摆弄的实践机会,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掌握思维方法,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要做学生思维的保姆,不能简单地将知识传授给他们,而要努力地拓展研究的时空,让学生在广阔的、开发性的时空中,让学生通过摸摸数数、折折拼拼、剪剪补补、比比、量量等演练,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果实。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不要简单地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去告诉学生圆的特征,而是根据学生急于动手的心理,让学生把圆形纸片折一折,再把折痕画一画,然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说一说。在学生动手实践,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揭示圆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在这一新知的获取过程中,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又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和自主意识得到了一定的开发。又如:在“角的度量”的教学中,可以创设了以下几个操作情景:给每一个学习小组几个不同的角,想办法比一比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同学们借助生活经验很快就想到把几个不同的角叠在一起,一条边重合,观察另一条边的位置,从而判断角的大小。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觉察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是无关的,而与两条边的开叉程度有关,教学难点迎刃而解。紧接着我出示练习纸,要比较练习纸上的两个角的大小怎么办呢?有的同学想到借助于剪下来的一个角,有的同学想到测量,于是借助于长度、面积等单位的认识经验,老师引领大家一起来认识角的度量单位“度”,认识角的度量工具“量角器”,学习用量角器来度量角的大小。在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之后又进入到操作活动中,“用你手中的量角器测量你手中的角”,“测量练习纸上的角,比一比角的大小”„„在一系列的动手操作后引导学生总结梳理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与步骤。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操作不仅仅停留在活动的表面,而是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又在思考,学生参与了获取知识形成及发展的全过程,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了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五、创设游戏情景,让学生活起来。

爱做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所以把教学内容渗透在游戏中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在教学中不仅考虑学生“ 能不能”学习,更重要是要看学生“ 乐不乐”学习。因此,教师首先要做到态度和蔼可亲、举止自然大方、语言精炼、准确流畅、幽默、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游戏中创设教学情景正是落实编写意图。在课堂上,教师要当好“导演”和“教练”,诱发学生“入景”,使学生产生“入景始入亲”的感受,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但是在设计游戏的时候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如:游戏的目的,游戏的组织等等。其中游戏的组织是很重要的,否则整个课堂会不好控制,而且达不到游戏的目的。

数学课堂中如何创设有效情境 第8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数学思维

记得曾经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从教多年, 对于这句话我有着深刻的理解. 数学教学和学习均是基于问题的基础上而开展的, 离开问题很难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和学习. 自从李吉林老师创设情境教学法以来, 问题情境的创设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青睐和运用, 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为了可以激发起小学生的数学求知欲望, 唤起小学生的数学思维, 让他们在问题情境中数学思维得以发散. 那么, 究竟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创设问题情境呢? 下面, 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结合社会调查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生接触数学学习的时间并不长, 要想激发起他们数学学习的欲望, 仅仅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远远不够的.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基本都是在教室内进行的, 事实上为了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我们适当的可以结合一些社会调查创设问题情境. 这样的问题情境创设方式更加接近于同学们的生活, 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本质.

例如, 在执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的时候, 我在进行完第一课时的教学之后, 让同学们分为若干个小组, 在课余时间对生活中存在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进行调查和搜集. 任务布置下去之后, 同学们表现得非常积极. 在小组内他们也进行了明确的分工, 在大家的全力合作之下, 最终完成了我交给他们的任务. 同学们有的到超市进行调查, 有的到各名同学的家庭进行调查. 在调查的过程中他们搜集到了很多长方体和正方体形状的物体. 并拍摄了照片展示给大家看. 看到大家搜集到的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图片, 我非常欣慰. 接着又向他们提出了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关性质的问题, 他们也是对答如流. 有了这次成功的经验之后, 在随后的教学过程当中, 只要有合适的机会我就会结合一些社会调查创设问题情境, 均取得了很好的问题情境创设效果.

二、结合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自从多媒体进入我们的课堂教学以来, 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原本枯燥无味的课堂, 受到多媒体的影响逐渐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而小学生对于这种多媒体教学方式也是倍加喜欢. 问题情境的创设方式有很多种, 而结合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不仅新颖, 更能激发起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例如, 在执教“圆的认识”的时候, 在对基本的教学内容进行学习之后, 我用多媒体呈现出这样一个动画画面:小熊维尼此时正坐在一辆小汽车上, 而小汽车的轮子却是正方形的. 坐在这样的小汽车上, 小熊维尼显得很不舒服. 看到这样的动画场面, 同学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集中起来. 针对这个画面, 我问道:“你们感觉小熊维尼坐在这样的车子里会舒服吗? 请告诉我原因. ”问题抛出之后, 同学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 异口同声地回答道:“不舒服, 因为小汽车的轮子应该是圆形的. ”听到同学们这样回答, 我并没有回应, 而是继续播放第二段动画:小熊维尼坐在一辆车轮是圆形的小汽车上, 但是车轴却不在圆心上, 小汽车仍然在上下颠簸, 让小熊维尼感觉仍然不舒服. 看到这种情境, 我又问:“为什么换了圆形的车轮, 小汽车还是颠簸得这么厉害呢? ”经过学生的认真讨论, 最终大家一致认为车轴应该装在圆形车轮的圆心上, 只有这样才能行驶的更加平稳. 这个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同学们也巩固了对相关知识的学习, 可以说这个问题情境的创设是非常有效的.

三、结合趣味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 爱听故事是他们的天性. 而我们小学数学教师正可以利用小学生爱听故事的天性结合一些趣味故事来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实践表明, 结合趣味故事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开拓学生的数学思维,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例如, 在执教“分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点的时候, 刚开始教学的时候我并没有直接进入主题, 而是给同学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 经过炎热的火焰山之后, 终于来到了一个小村庄. 村里的人们非常好客, 给他们提供了斋饭. 饭罢之后, 好客的主人还给他们送来了一个大西瓜, 看得嘴馋的猪八戒嘴巴直流口水. 猪八戒忍不住抱起西瓜就想敲碎独吞. 机灵的孙悟空一把夺了过来, 要求把西瓜平均分给每人1/ 4 . 猪八戒听了可不干了, 大声地嚷嚷道:“1/ 4怎么能够俺老猪吃, 我要吃1/ 6 , 至少也要1/ 5 . ”听到猪八戒这样说, 孙悟空立刻切了1/ 6给他. 当分完西瓜之后, 嘴馋的猪八戒却惊奇地发现:自己分的那份怎么比别人的都少呢? 故事说道这里结束了. 我也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同学们. 经过一番讨论, 大家还是没弄出个所以然来. 看到此种情况, 我说道:“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下分数的大小比较, 学习完之后你们就清楚为什么猪八戒分的西瓜会少了. ”由于受到之前问题情境的影响, 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非常积极, 都想弄清楚是怎么回事. 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

四、结语

除了上述几种问题情境创设方法之外, 还有很多相关的问题情境创设方法. 由于篇幅有限, 在此就不过多论述. 总而言之,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问题情境创设一定要基于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进行, 如果激不起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那么这样的问题情境创设方式就可以称之为是无效的. 为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中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我们应该前赴后继的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陆兰仙.让数学课堂走向自主开放[J].数学大世界 (教师适用) , 2011 (06) .

[2]杭雅琴.倾听, 让数学课堂焕发活力[J].吉林教育, 2011 (16) .

[3]陈书梅.让研究性学习走进小学数学课堂[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19) .

数学课堂中如何创设有效情境 第9篇

一、情境创设应以境激趣,出奇制胜

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追求新鲜事物。教师所创设情境就应根据儿童的特点与教学内容,善于运用故事、动画、游戏等形式来创设情境,不断创新,力求体现趣味性,只有这样“出奇制胜”,呈现出让学生耳目一新的材料,才能更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去发现、思考、探索和创新。如,教学《线的认识》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引入:同学们,你们都喜欢看动画片《齐天大圣孙悟空》吗?(多媒体课件出现孙悟空的形象。)孙悟空用来降妖除魔的宝贝是什么呀?(金箍棒)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说出金箍棒的特点可以变得无限长,等学生说出可以向两端变长后,启发学生在纸上画一画,用线条来表现出一根无限延长的金箍棒,指着其中一幅图说像这样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的直直的线,我们可以给它取个名字,从而引出直线概念,并进而点题。通过这个妇孺皆知的神话故事里金箍棒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的特性,使学生对于直线的特性掌握得轻而易举,有了以上的教学活动。“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兴致极高,很快地进入了思考和探究的学习氛围中去了。

二、情境创设应善于捕捉生活动态,激活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数学问题巧设成生活中的问题情境,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这就要求教师应从学生认知结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考那些与已有的知识所不同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心理上形成认知冲突,从而打破原有心理平衡,造成“愤”“悱”的心理状态,产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如在教“长方形的周长”时,为了在课堂伊始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启动思维,同时也为分散教学难点,我先用多媒体播放这样一个情景:王大爷的一块长方形菜地,为了不让小鸡、小猪跑进菜地吃菜,王大爷准备在菜地的四周围上篱笆。王大爷交给我们一个任务,菜地的长5米,宽3米,要我们计算篱笆的长要多少?这时同学们惊奇了,但不会计算。这时我抓住契机说:“今天,我们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后就会算了,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学生进入状态后,我说:“老师把王大爷的菜地缩小后画在学习纸上,我们共同研究这个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以上情境创设,从学生生活的环境出发,不但突破了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难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由形象具体的实物表象直接转入新知的学习,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情境创设应利用操作,激发学习热情

操作活动能引起和促进学生把动作和思维紧密结合起来,这对推进学生内化知识意义、发展逻辑思维与空间观念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我让学生拿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纸盒,沿棱剪开,再展开,数一数各有几个面,每个面的大小有什么关系,量一量每个面的长、宽,并想一想这与原来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后再想一想表面积如何计算等,这一系列问题都可以在操作活动中得到解决。同时这一情景顺应了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激发兴趣,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愉快地主动地发现和解决问题。

总之,我们只要精心创设情境,优化情境的教学,使数学课堂充满灵性,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开阔视野,激发兴趣,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迸发出鲜活的生机。

数学课堂中如何创设有效情境 第10篇

我校组织开展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课题是宿州市教研室批准的市级课题,该课题组于2009年5月正式接到批准立项书。两年多来,课题组按照总课题方案,在做到领导到位,人员落实,经费保障的前提下,认真组织开展研究活动,重点对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情境的创设与利用进行了研究,探索了一点可借鉴和推广的经验。课题组按期完成了实验任务,现将实验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课题研究背景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主要理念之一,通过创设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为此,广大教师逢课必是从情境引入,不考虑创设情境的目的及有效性,本未倒置,导致情境创设不能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不能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甚至干扰和弱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及学生思维的发展。可见,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是一个亟需探究的课题。

因此,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旨在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各种各样有效的教学情境之中,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动机,引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认识冲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过程中,使他们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二、课题研究的措施:

1、领导重视,举措得力。该课题组领导高度重视,刘校长、赵校长亲自指导该课题研究活动,并多次听取课题研究情况汇报。

2、加强学习,提升水平。课题成员静心学习,品味书中的滋味,研究教育的内涵。注重扩大视野,博采众长,延展知识,积“小流”以成“江海”,不断的厚积拓展课题成员的教育文化视野,增加了底蕴。我们采取了灵活读书形式,自学、集中辅导学相结合。学习中,课题成员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撰写对新课程的理解和感悟,同时围绕研究主题网上学习。了解教改动态,开阔教师视野,拓展知识面,为课题研究获得了良好的理论支撑。建立了互动式反思沙龙对话。每一个课题成员带着感悟、困惑和疑问,作为研究者来参加沙龙。在这里能够自由地进行交流与思维碰撞,在交流碰撞中发现更深刻更精彩的见解,从而建立更高层次的共识,推动课题研究。

课堂实践注重:①课前集体备课——挖掘教材的内涵。备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备学生--思考如何从学生的学出发,教给学习方法;备教师自己,思考对相关知识的拥有量。②课中和谐教学——展示天地课堂。课堂实践中,课题成员充分认识到:只有课堂实践注重“把整个世界当作课程”,即关注儿童,关注儿童的经验、兴趣爱好,把课程内容和生活结合起来,就能体验课堂的丰富多彩,体现叶澜提出来的“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③课后反思教学——直面课堂中的不足。每一次教学实践后,我们总是组织课题成员进行反思评价,先组员交流反思评价,再请有经验的专家和领导做总结评价。有“同课异构”案例反思、课题重点问题研究反思。反思评价时,课题成员在肯定优点的同时,指出不足。许多中肯的意见在反思评价中不断传出,促进了课题实践的良性循环。

三、研究成果分析: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通过让学生体验身边的真实情境,如计算酥梨的收入和打药的开支,使孩子们体会到长辈们的辛苦,从而塑造他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让“环保、节约”从娃娃做起,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从而有效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2、通过具有“中国梨都”之称的花的世界,果的海洋这一乡村生活情境氛围的创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数学兴趣,让学生从小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3、通过研究,改进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提高教师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更新本校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发学校具有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学会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反思。

4、通过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为实施新课程提供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成功经验。

通过两年多的扎实研究,课题组在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和利用研究方面探索了一些方法,取得了一些收获:

(一)能够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生活有多么广阔,学习的天地就多么广阔。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头脑去观察生活、观察身边的事物,学会数学地思考。学生能够通过参加梨花授粉、摘果、卖果等劳动生活实践来提高学习能力。

(二)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

一般来说学生比较爱听故事,将数学知识溶于趣味性的故事之中,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如张娟老师执教一年级“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

师讲故事:今天是小猴的生日,猴妈妈要送给猴宝宝一件礼物,你们猜这件礼物是什么?

生:(很有兴趣地猜)

师:(展示盘里有2个桃)盘里有几个桃?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

(演示小猴吃桃)现在盘里还有几个桃子?又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继续演示小猴吃桃)小猴可喜欢吃桃子了,一下子就吃完了。现在盘里有几个桃子?还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老师在这节课上用小猴子过生日的故事串起了三幅图,吸引学生极有兴趣地学习,使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深刻理解了0的含义。

(三)教师能够创设有诱惑力的悬念情境

悬念设置于课的开头,可以一开始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悬念设置于课的结尾,则具有“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悬念是牵制学生思维的线,小学生好动好奇又好胜,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悬念。如董慧老师的“2的倍数的特征”一课时:先让学生随便说一个数,无论大小,老师能够立马判断出该数是否是2的倍数。此时此刻,学生充满了疑惑,新知也对学生产生了极大地诱惑。为上好本课创设了有效的教学情境。

(四)能够创设有空间的想象情境

张文丽老师在上“左、右”一课时:就创设了很好的空间的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思维” 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有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

(五)能够创设“真诚的情境”,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体验 我们的数学课堂期待着我们为学生创设一个“真诚的情境”,那么什么是“真诚的情境”?所谓“真诚的情境”是指在教学中创设的情境真实诚恳,没有半点虚假。比如:李海峡老师在上《千以内数的认识》这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情境引入新课:教师手托一个透明的容器,内装了许多幸运星。师:希望得到幸运星的同学请举手,伸进去感受一下,估计幸运星的颗数。生1:大约450颗;生2:大约380颗;生2:我觉得它特别多,我也估计不了„„。师:有办法知道它有多少颗吗?生4:数一数。师:一颗一颗地数吗?生考虑一会,提出:这些幸运星太多了,一颗一颗数耽误我们上课的时间。师:如何较快地数出这么多的幸运星?我为每一组都准备了一份与我同样多的幸运星,不同的是,你们的每10颗装了一袋。组员分工,用最快的速度数出幸运星的颗数。哪一组方法好,数的正确,幸运星就送给你们,于是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数数„„学生兴高采烈地投入到动手操作中,在课的最后这位老师肯定了这节课同学们的学习成果,也共同分享了成功后的喜悦——把幸运星分给了学生。每位学生在顺境中体验快乐,在逆境中探究,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重要感情经历,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而获得了丰富情感体验。

(六)创设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情境

通过实验和研究,我校教师能够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设置“动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小学阶段数学概念主要可分为发生式概念和属差式概念两类。所谓发生式概念是指这一数学概念是动态生成的。属差式概念是通过种概念与属概念差异来界定概念的内涵的。强化实践操作,开放学生“全脑”,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动态生成,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如分数就是一个发生式概念,在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分一分、折一折、想一想、说一说等实践过程明确“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又如在“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中,教师选取许多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体。如小皮球、乒乓球、积木、牙膏盒等等各种形状的物体,把它们放在一个袋子里。先让学生摸一摸,说说自己的感受,有的说是软的,有的说是硬的,还有的说是圆的,还有的说是有角的„„这样,让学生在看不到的情况下通过动作进行体验。然后,又让学生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拍一拍,放一放、闻一闻、推一推、滚一滚,充分调动学生的全部感官。之后,设计了一组游戏活动──用各种形状的物体搭东西。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组合,有的一个人搭,有的几个人一起搭,结果搭出了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物体。这样既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也让学生在操作中认识物体和图形的特征,使情感体验在感悟中获得发展。

四、课题研究取得的实际效果

五、思考与展望:

1、本课题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上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在提升教师的教学策略上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从学校整体层面看,师生教学方式改革的力度还不够大,部分课堂教学的创新意识还不够强。

上一篇:轮训班心得体会下一篇:如何写出高质量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