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玉米教学反思

2024-06-18

收玉米教学反思(精选15篇)

收玉米教学反思 第1篇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一位数列竖式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

学生都已具备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退位、不进位)的基础知识,教材中提供淘气和笑笑收玉米的情境,目的是从中引出“笑笑比淘气少收多少个玉米?”这一个减法数学问题,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尝试列式计算,充分体现出算法多样化和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所以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交流各自算法的机会,鼓励和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为不同的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供有效途径:但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低,在学生提出多种算法后,要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推荐一种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普通适用、易于接受的方法,即算法优化。当然,在教学中有些地方不太理想,需要改进。要加强训练生与生之间的评价。

本节课教学中,本着让学生自己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的理念,尽量给学生创造参与各种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去主动探究不同的计算方法,以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收玉米教学反思 第2篇

在教学中,我的教学设计首先出示小熊的年龄比小兔的年龄小、小汽车的价钱比小飞机的价钱贵、苹果的个数比橘子的个数多等等让学生说一说,哪个多哪个少。然后让学生动手摆一摆10以内的图形比较,让学生通过摆图形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解决问题关键和方法,突破的教学的难点。最后把教材中的例题做为练习让学生去解决。

同学年的李老师在教学设计中,首先出示教材中的例题,让学生去通过读一读和想一想理解小红收集的饮料瓶子的个数比小林的多3个的意思,在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让学生动手摆小棒直观的感知数量,理解含义。在学生计算解决问题之后,反复地用多种提问的方式解决了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的难点。然后第二个例题进行了放手,在学生解决问题之后利用提问的方式落实了重点。最后进行了多道练习题的训练,在每道练习题中反复的让学生巩固和熟练应用解决问题的办法。

通过我的教学课堂和李老师的教学课堂对比,总结了如下的不足之处:

1、在教学设计中处理的还不是很完善,缺少更细致的思考和设计

在对比中,我的教学设计虽然很好的突破了教学难点,却没有很好的落实教学重点。虽然学生能清晰的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我花费的课前铺垫很多,因此在教学中,我在给孩子搭建跨越难点的桥梁过于细致,反而就使我的课堂容量就很小。这是我本次设计中的不足之一。

2、在教学环节中我过于牵制学生思维,放手不够

在应用题的教学中,一直是我薄弱的地方。在对比中,我发现我在整个课堂中时刻的带领着学生去学习数学知识,而没有充分的相信学生,让他们去主动的探索数学知识,而且在解决问题中,解决的方式步骤过于惯性化,始终没有变化。应该在处理中,多学习李老师的问的技巧和方式。

收玉米教学反思 第3篇

1 品种对玉米机械收粒质量的影响

玉米的品种繁多,有的品种适用于机械收粒,有的则不适合,因为不同品种在相同的发育周期内,所具备的各自独特的特性,生育期、抗倒性、果穗的整齐度、成熟度、籽粒水分含量的不同都会给玉米机械收粒带来影响[1]。

1.1 成熟其因素带来的影响

对于玉米机械收粒而言,玉米的成熟程度是一个关键性因素,从玉米的生长周期来说,在选择播种的时候尽量选择生长发育周期短的。而且玉米从成熟到可以进行机械收粒的过程还需要等大概一个月的时间,这段时间是用于脱水的过程。有相关的研究资料显示,某地区播种的玉米在九月十五号左右就已经接近成熟,到十月十五号收获效果最佳,有的品种可能由于成熟的慢,在脱水的时候时间显得不够充分,含水量偏高,不太适宜机械收粒。

1.2 抗倒性和立秆性的影响

对于不同的玉米品种来说,决定其自身的抗倒性和立杆性。性比较而言,具有这两个性质且性能较高的玉米植株更适合机械化的玉米收粒。因为可以试想,如果这两个性质不好导致田地出现大规模的倒伏现象和果穗脱落的问题,这个时候如果进行玉米机械化的收粒,将会导致大量的玉米粒得不到很好的收割,收获的损失率就会升高,总的收获效率就会降低。为了充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提高玉米机械收粒的效率,品种不仅要求整个生育期抗倒性要好,在成熟后到机械收粒时的立秆性也要好[2]。这是因为在玉米刚成熟的时候含水量较高,应当等脱水一段时间再进行收粒。所以,如果进行机械收粒,应该选择成熟后果穗不易脱落的玉米品种。

2 栽培技术

2.1 栽培地面

在玉米播种前的土地选择非常重要,土体的优良情况决定了其发育周期的快慢,相对较为平整的土地而言,更适宜玉米的生长,而且更有利于玉米在生长发育时期的浇灌和施肥,相比较不平整的土地而言,可以有效的减少玉米生长所需的灌水量,一定程度上来说减少农民的资本投入,带来更多的好处。在进行玉米机械收粒的过程,土地的平整也更加有利于收获,因为如果土地不平整的话,在收割的时候就会造成收割的玉米茬口长短参差不齐,影响收获的质量。

2.2 种植密度

就目前而言,有许多农业方面的专家在研究时发现,育种方向从稀植大穗向高密度发展将会给玉米的收获带来更大的效益,相关的研究资料显示,玉米的生长更适合高密度种植,这样才会达到一个高产的目的。统计显示,全国玉米高产田密度为75000~97500株/hm2,这一数据占所有高产田的75.6%;而田间密度为82500~90000株/hm2的玉高产田是比较稳定的,说明决定高产的又一重要因素是合理密植。还有一项试验表明,在进行玉米播种的过程中,2500~97500株/hm2的玉米种植密度可以达到产量高,而且其行距更加适宜进行玉米的机械收粒过程。

2.3 播种期

播种期对于玉米机械收粒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玉米成熟度的影响来决定的,导致玉米的品质出现问题,良好的播种期可以使得玉米更好的发育成熟,降低收获时的籽粒水分,从而间接的降低破碎率的,增加玉米的产量。研究表明适宜的播种时间为四月中下旬,保证玉米的成熟,并且达到适宜的水分,更加适合机械收粒[3]。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玉米的机械收粒而言,影响因素有很多,本文重点介绍了其影响因素较大的两点,玉米的品种决定其质量是否适合机械收粒,以及合理的栽培技术对于机械收粒的影响。除此之外,还应当注意其他施肥等方面的管理技术都会对玉米机械收粒的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玉米收获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机械,机械操作者的操作技能也会影响到机械收粒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柳枫贺.影响玉米机械收粒质量的主要因素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3.

[2]齐华,刘明,张卫建,等.深松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根系分布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2,27(4):191-196.

玉米适时晚收技术 第4篇

1.1延长籽粒灌浆时间,提高玉米产量玉米收获过早会导致生育期不足而减产。玉米绝大部分的籽粒产量是在灌浆期间形成的。从开花到成熟的时间虽短,但对产量形成却十分重要。此期叶片光合产物大部分输送到籽粒中去形成产量,灌浆期不但干物质生产的数量大,而且主要用于籽粒建成,直接关系到经济系数的高低。玉米80%~90%的籽粒产量来自于灌浆期的光合产物,因此,灌浆期越长,灌浆强度越大,玉米产量就越高。玉米只有在完全成熟的情况下,粒重最大,产量最高。收获偏早,成熟度差,粒重低,产量下降。

1.2增加蛋白质、氨基酸含量,提高玉米品质玉米适当晚收不仅能增加籽粒中淀粉产量,其他营养物质也随之增加。玉米籽粒营养品质主要取决于蛋白质及氨基酸的含量。籽粒营养物质的积累是一个连续过程,随着籽粒的充实增重,蛋白质及氨基酸等营养物质也逐渐积累,至完熟期达最大值。

1.3提高商品性适期收获的玉米籽粒饱满充实,籽粒比较均匀,小粒、秕粒明显减少,籽粒含水量比较低,便于脱粒和贮放,商品质量会有明显提高。

2收獲适期的确定

判断玉米是否正常成熟不能仅看外表,而是要着重考察籽粒灌浆是否停止,以生理成熟作为收获标准。玉米籽粒生理成熟的主要标志有两个,一是籽粒基部黑色层形成,二是籽粒乳线消失。玉米籽粒黑色层形成受水分影响极大,不管玉米籽粒是否正常成熟,当籽粒水分降低到32%时都能形成黑色层,玉米籽粒基部黑色层形成也是适期收获的重要参考指标。玉米籽粒乳线的形成、下移、消失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一般玉米果穗下部籽粒乳线消失,籽粒含水量30%左右,果穗苞叶变白而松散时收获粒重最高,玉米的产量最高,可以作为玉米适期收获的主要标志。

《收玉米》教学反思 第5篇

本节课内容是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教科书通过“收玉米”,这一有趣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理解题题意的基础上,解决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问题,教科书设计了三个问题。

我先通过收玉米这个情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为学分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机会。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学生在经历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中教师能积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的学生用小棒摆求结果;有的学生用竖式计算;有的学生用数的组成,将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来解答,我鼓励并引导学生在掌握多种算法的前提下。比一比、学一学、想一想,在实践反思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

通过本单元四节课的口算练习,学生都能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解答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退位的加减法。

收玉米教学反思 第6篇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一位数)列竖式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具备了整十加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退位,不进位)的基础知识。我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了让学生自己探索算法过程。

在教学设计时,我尽量给学生创造参与各种数学活动的机会,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算法,锻炼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在学习两位数减法列竖式时我让孩子们类比加法自己探索方法,最后我和孩子们一起总结,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是成功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我是小医生”的练习环节,让学生通过诊断其他学生在计算中所犯的错误,这是孩子们就会反思自己做题时出过的错误,多次强调的注意事项老师,从而进一步巩固提高学习效果。

5《收玉米》教学设计 第7篇

《收玉米》教学设计

主 备 教 师:赵巧芬 二次备课教师: 郝莎莎 上 课 时 间: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3、学会用竖式进行减法运算。

4、初步学会应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加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 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用竖式进行减法运算。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主题图:淘气和笑笑来到玉米地里准备收玉米。

2、分小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3、你能从这幅图中找到什么样的数学信息呢?汇报: 淘气收了57个玉米;笑笑收了42个玉米。

4、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会解答吗?

淘气收了57个玉米,笑笑收了42个玉米。笑笑比淘气少收了多少个玉米?笑笑和淘气一泓收了几个玉米?

二、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

1、这个减法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算式是什么呢?57-42=? 你知道57-42的结果是多少吗?(多请几个学生来说,只说答案)

2、这么多孩子都知道答案了,那老师有一个要求了,你能用几种方法得出57-42=15的?与你的同桌互相当当小老师,看看你说的方法他能不能听明白? A、拨一拨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拨的?(请学生到展示台演示)(先拨57,57中的5表示有5个十,所以十位拨5,7表示7个一,所以在个位拨7;再拨42,十位拨4,个位拨2.)为什么在十位拨4个位拨2呢?(再请一个孩子边拨边说)(全班跟着老师一起拨珠)B、算一算

1、怎样算出57+42=? A: 57-40=17 17-2=15 B:50-40=10 7-2=5 10+5=15 …(教师巡视,看学生都用了哪些算法,重点看有没有用竖式计算的,如果没有,后面的竖式法就由教师讲解。如果学生说出,就让学生来讲。)

C、竖式计算方法

(2)让学生来说。我们以前写的算式是怎样写的?(手势)(横着写的)XX同学是怎样写的?(竖着写的)这种竖着写的算式我们就叫竖式。所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竖式计算方法。哪些孩子会这种竖式计算方法?你能说说怎样列竖式,怎样算吗?

小结:自己归纳,再得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第58页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选择一道题与同桌交流算法。汇报结果及算法。

2.完成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3.完成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汇报、订正观察两道题的区别与联系,在小组内交流发现。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收玉米

笑笑比淘气少收了多少个玉米? □○□=□(个)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57-40=17 5 7 50-40=10 17-2=15-4 2 7-2=5 1 5 10+5=15

收玉米教学反思 第8篇

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实现秸秆的资源化和商品化是国家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1]。但农作物秸秆蓬松分散和季节性强的特性,使秸秆收集成为秸秆规模化工业利用的最大风险。数据显示,秸秆资源收储运成本约占其总成本的35%~50%[2],秸秆收储运已成为制约我国秸秆能规模化利用的瓶颈。

为此,以我国最大的玉米优势种植区—东北地区为例,在借鉴国外生物质资源集储运技术与经验的基础上,对东北地区玉米秸秆的收储运技术模式进行了分析,可为推进我国秸秆规模化工业利用的快速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1 东北地区农作物秸秆收储运流程

一般情况下,农作物籽实收获后,农作物秸秆作为一种副产品分散在田间地头。秸秆收储运是指将田间地头的秸秆,在保持其利用价值的前提下,采用经济、有效、及时的收集方法和设备,进行收集(预处理)、运输和中间存储或直接运输至秸秆利用厂作为原料。

东北地区玉米种植方式为一年一熟,每年大约在5月份种植,10月中旬收割,多垄作。玉米秸秆比较粗壮、高大,根部直径一般为2~3cm,植株高在2.8~3.4m之间[3]。由于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玉米联合收割机械化作业尚未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大部分地区仍依靠农民手工收获玉米。农民割倒玉米秸秆再经过一段时间晾晒后,将玉米穗收走;玉米秸秆留在田间继续晾晒,晾晒后的玉米秸秆可以手工捆扎运到田边村头堆放或由打捆机捡拾打捆后运至秸秆存储点或利用点。

东北地区玉米秸秆的规模化工业利用方式多为直燃发电,适合直燃发电锅炉上料系统的燃料捆型尺寸为1.2m×0.7m×(1.5~2.5)m或1.2m×0.9m×(1.5~2.5)m或1.2m×1.2m×(1.5~2.5)m或1.2m×1.3m×(1.5~2.5)m。因此,秸秆最终需加工成规则成型的大方捆[4,5]。

2 秸秆收储运成本构成

当前,农作物秸秆还只是作为一种农业副产物或者农业废弃物来处理;但在收储运过程中只考察经济性因素是不全面的,也不利于秸秆规模化工业利用产业发展的,还必须考虑到收储运过程中能量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6,7]。

2.1 秸秆收储运经济成本构成

秸秆收储运经济成本的计算始于收获籽实后的田间,止于秸秆利用厂,基本上包括秸秆的购买、收集、预处理或处理、装运和存储等费用[8]。购买成本主要是由秸秆用途的机会成本和当地农民的机会成本所决定[9]的。因此,在本文中,设定为统一单位价格,不计算在内。

1)加工成本:指为了对秸秆加工到适用于各种用途要求的费用,包含人工费用,辅助材料消耗(如捆绳等)、加工所需燃油和润滑油消耗费用,设备运行和维护费用和设备折旧等与加工有关的费用。

2)运输成本:主要是运输费用,是指将购买到的秸秆或已经过预处理、处理的秸秆运输至秸秆利用工厂所形成的成本。

3)装卸成本:指装卸秸秆所需花费的人工、机械费用等。

4)储存成本:同其他产品的储存类似,秸秆储存或临时储存在仓库的折旧和人员管理等固定成本。

2.2 秸秆收储运能耗构成

收集过程的能耗主要包括秸秆处理,秸秆收集、运输、装载等能量消耗。秸秆预处理或处理能耗:指每吨秸秆为达到运输或利用要求而进行加工所消耗的能量(电能、燃油或其他能量)和人力[10]。秸秆运输能耗:指将每吨自然状态秸秆或经过处理的秸秆运输单位距离所消耗的能量和人力。秸秆装载能耗:指将每吨自然状态秸秆或经过处理的秸秆装车、卸车或码垛所消耗的能量和人力。其中,人力消耗以普通工时计算。

2.3秸秆收储运污染物排放构成

秸秆收储运过程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由以下3方面引起:处理耗能排放、运输环节耗能排放和装载耗能引起的排放。由于实际秸秆收储运过程中预处理采用类型、动力车辆类型、燃料种类和控制技术的不同,为简化处理,本文假设秸秆收储运采用以柴油为燃料的发动机作为动力工具。研究中所考虑的仅是因消耗化石能源而排放的CO2,CH4和N2O,其它污染物均未被考虑。

CO2排放量的计算方法:CO2排放量=柴油消耗量(TJ)×柴油排放因子[11]。根据2006 IPCC中给出的CO2缺省的排放因子为74 100kg/TJ,CH4和N2O排放因子均为3.9kg/TJ,折算为CO2当量分别为81.9 kg/TJ和1 209 kg/TJ[12],所以CO2当量总排放量=75 391×柴油消耗量(TJ)。

3东北地区玉米秸秆收储运技术模式分析

由于收储运各环节均存在不同作业方式,玉米秸秆收储运技术流程可能有很多备选方案;但是很多方案受到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农业种植习惯、收储运设备发展现状等影响,不能够实施。目前在东北地区,秸秆从田间至秸秆发电厂可行的秸秆收集储运技术模式如图1所示。

3.1 技术模式1

技术模式1用人力、畜力车辆或农用运输车将捆扎后的玉米散秆从田间输运至秸秆存储点,经过秸秆揉切机揉切后直接抛送到液压打捆机的压缩室进行打捆作业,大方捆直接运输至发电厂利用。

该技术模式所包含的工序有人工捆扎玉米秸秆、玉米散秆运输、玉米散秆揉切、玉米秸秆散料固定打捆、玉米秸秆大方捆存储和玉米秸秆大方捆运输等。所配备的装备有农用运输车、秸秆揉切机、液压打捆机、叉车和平板拖车等。

经过分析技术模式1,大方捆秸秆到厂收储运成本为154元/t,其中主燃油消耗12.6L,劳动力消耗10.24h/t,具体成本如表1所示。

3.2 技术模式2

技术模式2用小方捆打捆机进入田间自动捡拾玉米秸秆打捆。在田间捡拾打成小方捆后,采用人工直接搬运,以农用运输车为主要运输工具进行田间小方捆的收集运输。通过农用运输车可将小方捆直接运送至距离最近的存储站,在秸秆存储站内采用传送带喂入方式用机械式打捆机打成大方捆进行存储,根据发电厂收购的量定期定量地向发电厂运送。该技术模式所包含的工序有小方捆打捆机捡拾打捆、小方捆运输、小方捆改大方捆、玉米秸秆大方捆存储和玉米秸秆大方捆运输等。

经过分析技术模式2,大方捆秸秆到厂的收储运成本为146.2元/t,其中主燃油消耗11.1L,劳动力消耗4.184h/t,具体成本如表2所示。

3.3 技术模式3

技术模式3是先将玉米秸秆散秆堆放在地头,用小方捆打捆机进行人工喂入固定打捆作业,然后通过农用运输车可将小方捆直接运送至距离最近的存储站。在秸秆存储站内采用传送带喂入方式用机械式打捆机打成大方捆进行存储,根据发电厂收购的量定期定量地向发电厂运送。

该技术模式所包含工序有玉米秸秆散秆搬运、小方捆打捆机捡拾打捆、小方捆运输、小方捆改大方捆、玉米秸秆大方捆存储和玉米秸秆大方捆运输等。所采用的设备有农用运输车、小方捆打捆机、大方捆打捆机、方捆装载叉车及平板拖车等。

经过分析技术模式3,大方捆秸秆到厂的收储运成本为177.7元/t,其中主燃油消耗12.6L,劳动力消耗8.164h/t,具体成本如表3所示。

3.4 技术模式4

技术模式4是在玉米机械化收获的基础上,由玉米联合收获机对玉米秸秆进行初步切碎在田间晾晒后,再由大方捆打捆机在田间捡拾将秸秆直接打成大方捆,大方捆直接由田间运输到存储料场。

该技术模式所包含的工序有玉米秸秆捡拾打大方捆、玉米秸秆大方捆运输和玉米秸秆大方捆存储等。所配备的装备有大方捆打捆机、方捆装载叉车和平板运输车等。

经过分析技术模式四,大方捆秸秆到厂的收储运成本为79.55元/t,其中主燃油消耗7.2L,劳动力消耗1.144h/t,具体成本如表4所示。

4 模式比较分析

从以上4种玉米秸秆收储运技术模式的经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分析,玉米秸秆收储运经济成本包含劳动力费用、燃油费用、材料(打捆绳)费用、维护保养费用和设备折旧费用,成本构成如图2所示。技术模式对比分析如表5所示。

成本核算受当地经济因素和具体条件影响,本文核算数据仅做参考。

在上述成本构成分析基础上进行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计算将5个成本参数上下浮动20%后收储运成本。劳动力费用和燃油消耗费用是前3种模式的主要变动因素,燃油消耗是模式4的主要变动因素,所以加强玉米秸秆收储运的机械化程度和缩减其作业环节将有效地降低其经济成本和减少能耗,综合以上分析可知。

4.1 技术模式1特点

设备配套投资较小,适合农民个人,受气候、农业种植时间、地势等原因影响较小,作业时间灵活且周期较长。但在散秆集中的过程中,运输效率低、成本高;采用人工喂料方式,劳动强度较大、作业环境比较恶劣、劳动力成本较大。此种技术模式适用于小地块或丘陵地区等无法进行大型机械化作业的地区。

4.2 技术模式2特点

在以田间捡拾方式将玉米秸秆打成小方捆,机械化程度高、劳动强度小,有效地解决了秸秆原料的收集问题。采用机械式打大方捆,工作效率较高,捆型规整;易受天气和农业种植时间影响,适合田间捡拾作业的时间较短。此种技术模式适用于一年一熟且地块起伏不大的地区。

4.3 技术模式3特点

与模式2类似,但受气候、地理条件等原因影响较小,作业时间灵活且周期较长;可以与技术模式2相互配合,提高小方捆打捆机的利用效率。但相对技术模式2增加了将秸秆转移出田地和人工喂料打捆的环节,作业成本增加,将秸秆转移出田间和人工喂入打捆的劳动强度大,作业环境比较差。

4.4 技术模式4特点

作业环节最少,机械化程度最高,工作效率高,成本和能耗均较低;但受气候、农业种植时间和地理条件等原因影响较大。由于大方捆打捆机对玉米秸秆的适应性以及我国东北地区玉米生产机械化现状等多种因素,该模式目前并没有得到推广。随着我国玉米种植规模化的推进和农业机械化装备的完善,尤其是大方捆打捆设备的成熟,玉米生产机械化环节将紧密衔接,技术模式4将成为玉米秸秆规模化收集的主要技术方式。

5 结论

通过对秸秆收储运系统的分析,提出了秸秆收储运不能仅仅考虑其经济成本,还要考虑能量消耗、劳动力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建立了秸秆收储运的经济成本、能耗和污染物排放的计算模型。对当前我国东北地区玉米秸秆的收储运技术模式进行了分析,根据实际调查数据,详细计算了各种技术模式的经济成本、能量消耗、劳动力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并进行了比较分析。

1)当前在我国占主导的秸秆收储运技术模式环节多、机械化程度低、收集过程中能量消耗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大、作业环境恶劣,秸秆收储运成本中,劳动力成本和燃油消耗费用所占比重较大。随着劳动力资源的日益短缺和燃油价格的上涨,传统的秸秆收储运方式成本也将会更高。

2)在田间对秸秆就地加工,避免秸秆整秆运输、转场,缩减作业环节,将有效降低秸秆收储运成本,也有利于降低石化能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通过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籽实收获机具与秸秆收储运装备相衔接,提高秸秆收储运机械化程度,是秸秆规模化工业利用的必然选择。

摘要:农作物秸秆的收储运已成为我国秸秆规模化工业利用的瓶颈问题。为此,针对玉米秸秆收储运的发展现状以及我国农业生产的具体国情,对当前东北地区玉米秸秆的收储运技术模式进行了调查分析。根据实际调查数据,计算了各种技术模式下的经济成本、能量消耗、劳动力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论:通过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籽实收获机具与秸秆收储运装备相衔接,提高秸秆收储运机械化程度是秸秆规模化工业利用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秸秆收储运,东北地区,技术模式

参考文献

[1]毕于运,寇建平,王道龙,等.中国秸秆资源评价与利用[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那贵森.关于东北地区玉米秸秆发电的探讨[J].水利水电机械,2006,28(12):45-49.

[3]《中国农业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年鉴2011[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4]王振江,周长鲜.农作物秸秆等燃料直燃发电的几个关键问题[J].四川电力技术,2006,29(6):82-85.

[5]贾小黎,李成柱.秸秆直接燃烧供热发电项目资源可供性调研和相关问题的研究(摘要)[J].太阳能,2006(1):11-12.

[6]李京京,任东明,庄幸.可再生能源资源的系统评价方法及实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1,16(4):373-380.

[7]邢爱华,刘罡,王垚.生物质资源收集过程成本、能耗及环境影响分析[J].过程工程学报,2008(2):305-313.

[8]刘岗.生物质秸秆收集成本研究及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2006(2):85-88.

[9]郝辉.生物质直燃发电项目技术经济分析[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08.

[10]余友泰.农业机械化工程[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

[11]国家环境保护局科技标准司.工业污染物产生和排放系数手册[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

大丰收教学反思 第9篇

由于学校要举办趣味运动会,我暂时接下了启智二(2)班的一节体能课。《大丰收》这个教学活动的设计,就是来源于趣味运动会的一个比赛项目,因此会在体能课上给予学生训练,在整个活动中学生始终处于自主积极的状态,能相互的鼓励, 能相互合作,也有竞争意识。

整个教学环节的流畅度还是可以的。不足之处:在游戏进行第二遍的时候,可以增加些难度,将投球的距离拉远一点。由于场地的原因学生在热身环节中的距离没有拉开,热身的力度不够。再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会注意。

通过这几节的体能课上下来,如何在培智的体能课中轻松、有效的教学?让学生们乐意在玩中学,学中玩,即达到教学目标又能增强学生体质,我觉得我对体能课程理念的理解还有差距,还没有吃透。我还要努力做好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各项工作,真正做到备好教案,注重实效、保证质量,注重反思,促进交流,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体能课堂教学的效益。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 第10篇

在教学时,我注重指导他们读准字音,如“蓟北”的“蓟(jì)”,“涕泪”的“涕(tì)”, “漫卷”的“卷(juǎn)”;尤其是“衣裳”的“裳(cháng)”, “妻子”的“子(zǐ)”,与平时的朗读习惯有差异。

教学全诗时,我抓住“喜欲狂”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体会诗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整首诗,最能体现作者的心情的词语是哪一个?引导学生自读、寻找“喜欲狂”。那么,作者为什么“喜欲狂”?哪些词能体现作者的“喜欲狂”?“喜欲狂”之后,作者想到些什么?又增添了什么样的心情?学生通过自读、小组交流、全班汇报等方式,一步步理解诗的主要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 第11篇

对于古诗教学,理解诗意是重点,感悟诗情是难点。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杜甫是个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课堂上第一个环节让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介绍杜甫或背诵杜甫的诗,对杜甫有初步的认识。在学习第二句诗句“初闻涕泪满衣裳”时,我引导学生联系《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比较一下这两个“泪”的不同,从而知道这是一种喜悦的泪、悲喜交集的泪、喜极而泣的泪。在交流“却看妻子愁何在”这一句时,我还是引导学生同《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等进行对比理解:从此以后,不必妻离子散,天各一方,不用颠沛流离、远走他乡,可以家人团聚,尽享安详的生活。在读到“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下洛阳”的时候,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了解从剑外到洛阳的千里迢迢,想象诗人的思绪。再用李白的一句诗“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来体会诗人的归心似箭――故乡就在眼前,美景就在眼前,洛阳就在眼前。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 第12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安史之乱迫使诗人携妻带子流落到四川,多年的颠沛流离、风雨漂泊的生活终于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想起这些,诗人悲喜交加,欣喜若狂,喜极而泣,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该诗内容明白话,却又蕴含着深厚、强烈地爱国情感。在语言表达上该诗也没有堆砌的华丽词藻,没有生僻难懂的典故,完全是深厚、强烈的感情的自然流露。在教学本课时,除了让学生懂读,懂背古诗,还要感受诗人因多年战乱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让学生学习诗歌中流露出的赤诚的爱国主义情怀。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不是硬塞给学生的,而是采用了潜移默化,让学生在古诗的朗读与时代浪潮的撞击中学到课文的情感目标。

一、认识诗人,了解创作背景。

有些古诗的年代相当久远,如何让学生与诗人对话,了解诗人,必须创设机会让学生认识诗人,了解诗创作背景,下如奥苏贝尔的学习认知结构中提出的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必须具备适当的知识基础。而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要具备古诗的时代背景,诗人的情感品性等知识基础。因此本课的教学导入环节我让学生清楚诗的时代背景,诗人的生活经历非常重要。我是这样做的:“同学们,了解大诗人杜甫吗?学过他的哪些诗呢?”由学生的回答相机介绍诗人及创作的背景。再导入课文《闻官司军收河南河北》。

二、理解诗题意思

“同学们,这首诗讲什么事呢?看看这题目,看看有什么收获?”由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诗的意思。这样的设计意思是帮助学生弄懂作者听到这个消息后会喜欲狂的原因,为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作下了一个很好铺垫。

三、以“读”为基础,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重在感性把握,因此让学生以“读”为基础,在读中理解本诗的大意,在读中感悟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是非常有益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本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人深深的爱国之情,我设计了“五”次读。第一次读的任务是扫清障碍,把诗读通。,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工具书自主学习法,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并检查。

第二次读的任务是弄清诗意,把诗读懂。这一环节我是分三步进行的.:

为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养成自已读忆的习惯,我设计第一步:结合注释初步弄清诗意,弄不懂的地方作下记号。第二步是学生质疑,小组讨论,教师指导进一步弄清诗意;

这里让学生重点理解两个问题:

(1)诗中介绍了几个地名?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读书,质疑,交流,找出原因,再出示课件,利用地图直观地向学生介绍它们的地理位置,(安史之乱时,叛军占领了这里:河南、河北。而诗人也由老家洛阳流落到四川的剑外。当唐王朝军队平定叛乱,相继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传到四川的剑外时,诗人是欣喜若狂,心中早已计划好回乡的路线,那就是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理解“衣裳”“妻子”“青春”的意思。两个问题的解决是扫清文字、词语的障碍之后,引导学生串词成句,说句意,串句成篇,说诗意。这样的设计只是对诗的意境的初步体验,犹如蜻蜓点水。要使头脑中对诗的意境体验更具体、更丰富,真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要悟诗情。

第三次读,读懂全诗。教学时,我提出了四个问题:

1、通过读本诗,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

2、从诗人的哪些行为可以体会到他“喜欲狂”的心情?诗人为谁而喜?

3、本诗中的最后两句写的是什么?

4、四个地名连用是否显得重复累赘?学生有目的地读诗,通过自读后体会到诗人喜欲狂的心情。并从‘泪满衣裳、漫卷诗书、放歌纵酒、青春还乡’这些行为上可以看出他的心情。诗人为官军收河南河北而喜,为祖国的统一而喜。本诗的最后两句写的是诗人想好的回家路线,四个地名连用不显得累赘,因为这样用更能表达诗人的喜欲狂、归心似箭,虽然离家乡千里之遥,仿佛一转眼就可以到达。

第四次读的任务是悟出情感,在回答了“诗人为谁而喜?”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读本诗感悟诗人的情感已是水到渠成,无半点矫揉造作之感。让学生再读本诗,从而体会到诗人喜欲狂的原因,感悟诗人对祖国、对人民深深地热爱。

第五次读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个性地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好诗不厌百回读”,为了使学生读出味来,读出感受来,我分为三点进行教学:①尝试读,让学生凭着经验自己有感情地朗读;②示范读,准确讲解停顿、重音,要求学生读出喜悦心情来;③反复练读,采取个别读,小组读,男女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进行,最后熟读成诵,在读中受到感情的熏陶。

这首诗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情感丰富,语句简炼,琅琅上口。古诗教学让学生通过读欣赏、体会。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教学中由学生的初读,到读懂,到感悟吟诵这一系列的读诗过程都意在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品味。

四、注重课外延伸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 第13篇

二、让学生自己理解诗歌。

学生在前一天预习了整首诗,对全诗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抓住 “妻子”的音义、“涕泪”的古今异义,我就放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了。

三、围绕诗歌主题,引导学生品诗。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全诗为“喜”而作,包含着诗人强烈的爱国心,你是从哪些字词看出来的?能想一想诗人是怎么表达他的情感的 吗?学生通过思考回答这些问题,自然就能感受到诗人的拳拳爱国之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有感情朗读,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 第14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大快诗,诗中处处透着喜。在教学中,我发现这首诗的诗意其实并不特别难理解,然而对于古诗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是远远不够的,重点必须体悟作者所含的情。而每一首诗的创作与诗人的生平经历是密不可分的,只有了解了古诗的创作背景,才能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与之产生共鸣。为此,我在学习第一首诗时,先由作者杜甫引入了学习。

杜甫是河南人,河南离山西晋城还是很近的,因此,我一提到杜甫的家乡,孩子们不少都笑了,因为班里的河南籍学生还是不少的。这就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接着,我又给孩子们讲了“安史之乱”及杜甫这个时期的经历,学生便初步抓住了诗眼:“喜”。找到诗眼,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去找,去品,哪些地方能表现出这个“喜”字,首联除了交代喜的原因外,还看出了初听喜讯的真实心情。满衣裳让我们看到了杜甫内心的真情流露,那是喜极而泣的表现。“初闻”从“初”中,我们能洞察出杜甫盼收复的由来已久的心情与急切之情,试想,刚听到收复这一消息,也不去考证其真实与否便喜极而泣,这便是杜甫压抑内心情意的一种真实反应。诗文不光从自身,而且关注身边的反映,留心“妻子愁何在”,自己更是“漫巻诗书”还大声唱着歌大口喝着酒,这反常的表现正是“喜欲狂”的最佳写照。然后,乘着大好春光把家还,岂不快哉!尾联,连设想的路线都安排好了。可想回家对他来说是梦牵魂绕,期待已久。这两句除队看出急切的心情外,那种高兴的劲不言而喻,恰似李白的“轻舟已过万重山”。

学生知道了这首诗背后的故事,他们就不知不觉地走进了诗人的内心,得到诗人的真实情感,学得很有滋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教学反思 第15篇

这位老师在诗歌教学中试图作一些大胆的尝试,精细地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比较重视学生的体验。

课前,老师让学生写了一个片段练习,将自己听到喜讯时的情景描写出来。上课伊始,老师让学生交流所写片段,以写促读,为读杜甫这首诗作了一个情感上的铺垫,学生自己去写,自己去体验,以达到和杜甫情感的连通,产生情感共鸣。这样的做法是别巨匠心的,但是接下来教师让学生把写的这段话按老师所给的模式(?的消息一传来,我不禁?多想?多想?……表达我满心的愉快)改写为一首小诗就不妥当了。教师的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给学生自由创作的空间比较小,效果也不好。对杜甫诗歌的阅读也难以起到辅助作用,白白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学生读了杜甫的诗歌以后,教师又让学生把自己的诗歌和杜甫的诗进行比较分析,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这也是不妥当的,学生写的和杜甫写的没有可比性,杜甫是在在流落中听到河南河北被官军收复的胜利喜讯,极度兴奋中写下这首“生平第一快诗”的,有感而发。学生是教师为教学所需要而应命的应景之作,缺乏真情实感。而且基本的诗歌的要求也达不到。怎么好比呢?再说学生在比较中心理状态当然是觉得自己不如杜甫好,把自己放在被修正,被批判的角度,不利于学生真正读好读懂这首诗。最后教师让学生把杜甫的诗歌改为白话诗,由于教师也给了一个模式(?的消息一传来,我不禁?多想?多想,的游子啊,你)学生改写不尽人意,直白浅显,没有自己的体验。

从上面的叙述看,教师花了很多时间在这些不恰当的写诗中,学生真正和文本对话的时间则少之又少。疏通词句的环节没有了,入情入境的吟诵少了,结合杜甫的生平和背景体悟诗的内涵意蕴被忽略了。没有了这些,诗人的博大情怀,诗人的爱国情感,诗歌的丰富内涵,学生如何能感受到呢?

上一篇:敬爱的社团部部长下一篇:2025年税收票证管理工作总结(地方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