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含答案

2024-05-22

组织行为学含答案(精选6篇)

组织行为学含答案 第1篇

《为学》复习导学案

松浦中学

宋华

一、基础夯实

1、翻译文中加点的字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

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

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

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

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2、翻译句子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二、文章内容探究

1、课文讲的是为学的事,可是从“天下事”起笔,为什么? 答案:从“天下事”写起,它包含着“人之为学”,“人之为学”只是“天下事”之一,这样自然的由泛论天下事的难易引入到求学的难易问题上。同时用两个设问句式,引人思考,把天下事与为学相提并论,显然是为了突出为学的主题。论证均从正反两个方面作答,鲜明对比,提示了“难”“易”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使阐述的道理较为深刻。

2、第一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提出论点,阐明难与易得辩证关系。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案: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4、本文引用______________的故事,意在阐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答案:蜀鄙二僧(去南海)

志向坚定,主观努力,即使客观条件差也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5、从文中(“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这句可以看出去南海是相当困难的。富者想(“买舟而下”),结果未能实现;贫者只依靠(“一瓶一钵”),就实现了自己的宏愿。6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教育“子侄”,从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的用心?

从“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这句话可以看出他希望子侄立定志向,刻苦学习。

7、一“贫”一“富”表明(两个和尚的物质条件截然不同,)“一瓶一钵”两个“一”表明(他对物质条件要求极低),“足”表现(他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心),这句话表现(穷和尚在困难面前实现远大理想的坚定信心和无所畏惧的坚强意志。)“数年”表明(表明富和尚计划去南海的时间漫长),“买舟”表明(耗资巨大,物质条件的相当充足),“犹”表明(富和尚只是强调完备物资条件,所谓去南海的计划不过永远是一句空谈而已)。

8、故事的结局是(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

.9、文中有两处“子何恃而往”,为什么第一处用的是问号,而第二处用的是叹号?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第一个用问号是在询问贫者,所以用问号, 疑问语气

怀疑态度;第二个得知贫者是只那一瓶一钵想前往南海,而自己几年来想买船都没去成,表示了对于贫者的一种不屑于鄙视,讥讽嘲笑态度,所以用感叹号。

10、本段通过贫富二僧往南海的故事,说明了(事在人为)_的道理,告诉我们(立志

为)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11、蜀鄙二僧的故事,告诉我什么道理?(用原文回答)答案: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12、本文强调了学习中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答案:主观条件,意志坚定,刻苦勤奋

13、找出结尾用的一个反问句子,并说明它的表达作用?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运用反问,增强语气,发人深思。

14、对比是本文一大特点,请你从蜀鄙之僧去南海部分内容为例,说说本文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

答案:首先,说明富者想买船去南海没去成,证明去南海这件事是相当困难的;后面通过贫者那一瓶一钵就去了南海,从而达到说明一件事理,去南海虽然困难,但是你只要有足够的恒心与决心,没有什么是不可完成的。

对比的作用:深刻表明了在客观困难面前物质条件不起决定作用,重要是为,主观努力和进取的心

1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答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只有立下了目标,努力去实现,才会获得成功。主观努力是成败的关键。人贵立志,事在人为。人要立长志,不要常立志。人之为学,贵在立志,无论客观条件的好坏,天资的高低,关键在于主观努力。

16、学了本文,你悟出什么道理?

1·难和易是相互转化的,难事只要去做也会变得容易,容易的事,不去做,也会变的困难。2·后天的努力比优越的条件更重要。

3·在困难面前要志向坚定,勇于进取,保持昂扬向上的进取心。

4·沉迷于幻想,崇尚空谈,最终一事无成,切不可做语言的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17、有人说,我学习不好,是因为我脑瓜儿不好使,不够聪明,读了本文你认为如何呢?

天资固然重要,但自己的努力更重要。“事在人为” 你认为今后应怎样学习?

答案:不管天资是否聪明,都要坚持不停地学习,如果认为自己聪明与敏捷而不去踏踏实实学习,最终也将一事无成。

不要被天资的愚笨、平庸所限制,只要肯学,那么,也会像聪明人一样获得成功。

三、复习完本文后,你还有什么样的问题不明白吗?请你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四、我的学习收获

五、教师教学反思

《为学》复习导学案

学校领导:

包科领导:毛海波 备课时间:6.13 上课时间:6.18-19 课时:2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结合导学案,复习文言文的相关知识

2、仔细阅读教学目标,自主学习,分析课文内容。【学习目标】

1、翻译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结合问题,分析文章内容。【重点】

翻译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难点】

结合问题,分析文章内容 复习流程:

一、基础夯实

1、翻译文中加点的字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

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

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

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

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2、翻译句子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二、文章内容探究

1、课文讲的是为学的事,可是从“天下事”起笔,为什么?

2、第一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4、本文引用______________的故事,意在阐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5、从文中()这句可以看出去南海是相当困难的。富者想(),结果未能实现;贫者只依靠(),就实现了自己的宏愿。6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教育“子侄”,从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的用心?

7、一“贫”一“富”表明(,)“一瓶一钵”两个“一”表明(),“足”表现(),这句话表现(),“数年”表明(),“买舟”表明(),“犹”表明()。

8、故事的结局是什么?

9、文中有两处“子何恃而往”,为什么第一处用的是问号,而第二处用的是叹号?请作简要分析。

10、本段通过贫富二僧往南海的故事,说明了()的道理,告诉我们()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11、蜀鄙二僧的故事,告诉我什么道理?(用原文回答)

12、本文强调了学习中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13、找出结尾用的一个反问句子,并说明它的表达作用?

14、对比是本文一大特点,请你从蜀鄙之僧去南海部分内容为例,说说本文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

1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16、学了本文,你悟出什么道理?

17、有人说,我学习不好,是因为我脑瓜儿不好使,不够聪明,读了本文你认为如何呢?

三、复习完本文后,你还有什么样的问题不明白吗?请你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四、我的学习收获

组织行为学含答案 第2篇

一、判断题

1.组织是由人群构成的,为了达到共同目标,通过责权分配和层次结构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2.组织要有不同的权力层次的责任制度。这是由分工而要求的,权力和责任是达成组织目标的前提。×

3.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帕森斯认为,组织的分类应按人员的顺从程度进行。×

4.实现管理的目标,就要实行合乎人情味的管理,建立以人为中心的而不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管理制度。√ 5.组织行为学是管理学科的新发展。√ 6.组织行为学研究的调查法包括谈话法、电话调查法、问卷调查法。√

7.模型就是对某种现实事物的抽象,是对现实事物的全面表示。×

8.坚持收集资料的客观性是任何科学研究方法的最基本的原则和重要的特点之一。√9.工厂的车间、班组、科室,医院的门诊室,学校的班级、教研室以及党团组织、行政组织等都是非正式组织。× 10.关于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的假设是有片面性和局限性的,而复杂人的假设是有一定道理的。√

111.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知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如颜色、声音、气味等)的反映。×

12.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部分,气质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能力则是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素质特征。√ 13.血液占优势的属于粘液质气质。× 14.黑胆汁占优势的属于抑郁质气质。√

15.在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下,气质特征会缓慢地发生某些变化。√ 16.麦格雷戈的“X理论”与薛恩提出的复杂人性的假设相近。× 17.激励的实质就是通过目标导向,使人们出现有利于组织目标的优势动机并按组织所需要的方向行动。√

18.美国的罗伯特·豪斯和迪尔教授

提出的综合激励模式对管理者也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即要提高人们的积极性,必须从内激励入手。×

19.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五个需要可以同时对个人产生激励作用。×

20.惩罚是指通过不提供个人所期望的结果来减弱某人的行为。× 21.根据波特——劳勒模型,激励的程度取决于效价和期望值的吸引力。√

22.保健因素同工作内容有关,激励因素与工作环境有关。×

23.某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不宜参

加剧烈运动项目,但他却想成为一名长跑运动员,想而不得,他很苦恼,他这种挫折感源于个人过于狂妄,目标太高。× 24.临时检查卫生、学生抽查考试,都属于固定间隔的强化方式。× 25.当某种行为出现后,给予某种带

有强制性、威胁性的不利后果,以期减少这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或消除该行为,这种强化方式

是惩罚。√

26.根据期望激励理论,增加职工的工资就能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27.ERG理论不仅提出需要层次的“满足—上升”

趋势,而且也指出“挫折—倒退”趋势。√ 28.麦克利兰认为可以通过教育和培养造就高成就需要的人,所以,无论是企业还是国家都要注意发现、培训有成就需要的人。√ 29.群体行为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

30.内聚力是成员被群体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内的程度,指的是群体成员彼此之间的“粘合力”。√

31.群体规模越大,工作绩效越高。× 32.如果作业比较复杂,而且人们还没有掌握完

成作业的熟练技巧,当有别人在场观察时则往往发生社会抑制作用。√

33.任务角色包括建议者、信息加工者、总结者、评价者。√

34.维护角色包括鼓励者、协调者、折衷者、阻碍者。×

35.人际关系确立的条件有:产生合力、人际接触、人际的需要。×

36.冲突的来源有沟通因素、结构因素、组织行为因素。×

37.解决或减少冲突的策略有设置超级目标、采取行政手段、委任态度开明的领导者。× 38.为使信息沟通产生最佳的沟通效果,主管人

员有必要使用非正式组织来补充正式组织的信息沟通渠道。√

39.工作团队与群体的差异之一就是团队中领导

者的角色是共享的,而群体通常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心领导。√ 40.团队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41.领导是个体影响其他个体(或群体)行为的能力。×

42.领导者的权力主要来自于职权。× 43.组织政治行为指组织中的个体或群体为了自身的利益,采取正当或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取资源,争夺权力的活动。√ 44.领导活动古今中外都有相同的地方,但是领导的过程总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所以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对领导者的素质也会提出新的要求。√ 45.领导能力是性格和智慧的综合体现。×

46.领导连续流理论认为,很难判断哪种领导方式是正确的,那种方式是错误的,领导应根据具体情况,考虑各种因素选择某种领导行为。√

47.在紧急的情况下,民主的领导方式最有效。×

48.弗鲁姆和耶顿认为,合理的原则就是如果决策的质量并不重要,而决策的接受性却很重要,那么最好采用第二种专制的领导方式。×

49.菲德勒在研究中发现:关心任务的领导者在“不利的”或“有利的”情况下,将是最有效的领导者。√

50.四分图理论认为,哪种行为效果好结论是不肯定的。例如有人认为在生产部门中,效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成反比,而与“关心人”的关系成正比;而在非生产部门中情况恰恰相反。×

51.相对于个体决策,集体决策的效率较低。√

52.领导艺术是建立在一定知识、经验基础上的非规范化,有创造性的领导技能。√ 53.管理幅度是指一个上级管理者直接管

理下级的人数。×

54.组织结构是要将组织的个体和群体以分散的方式去完成工作任务。× 55.组织结构形式中,团队结构最适用于组织部门间的横向协作和攻关项目。×

56.工作设计是指为了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而采取与满足工作者个人需要有关的工作内容、工作职能和工作关系的设计。√

57.研究成果表明压力与工作要求高低成正比,与控制能力成反比。在工作要求高,控制能力低的情况下,职工表现出受到的压力最小。× 58.制度文化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59.组织结构的调整与完善是现代组织变革的内在动因之一。√ 60.勒温的冻结强化方式有连续强化方式和断续强化方式两种。√ 61.集权和分权的统一的关键是上级和下级之间通过直接的交流渠道而形成的联结关系。×

62.组织发展的目标就是构建和谐组织。√

63.彼得圣吉认为,五项修炼是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技能,其中自我超越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 64.组织机构是否设置合理是衡量组织成熟程度和有效性的重要标志。√

二、单项选择

1.被称为研究组织内部人的行为的里程碑是(B)。A. 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科

会 B. 霍桑实验

C. 1914年利莲.吉布雷斯出版的《管理心理学》 D. 泰罗的《科学管理原

理》

2.面谈法属于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的(B)。

A.观察法 B.调查法 C.实验法 D.测验法

3.美国社会学家、交换学派的代表布劳是以(A)作为组织分类标准的。

A.组织内部人员受惠程度 B.人员的顺从程度

C.社会作用和社会效益 D.组织的性

6.一个人表现出的一贯的、经常的并持久存在的心理特征是(B)。

A.气质 B.个性 C.能力 D.性格

7.决定人的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是(A)。

A.气质 B.能力 C.个性 D.性格

8.弗洛依德认为个性中不受社会道德规范约束的部分是(B)。

A.自我 B.本我 C.超我 D.忘我

9.老心理分析论的代表人物是(D)。

A.荣格 B.阿德勒 C.麦迪 D.弗洛依德

10.明确目的,自觉支配行动的性格属于(C)。

A.理智型 B.情绪型 C.意志型 D.中间型

11.通过社会知觉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

印象,进而将此扩大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这种知觉属于(B)。

A.知觉防御 B.晕轮效应 C.首因效应 D.定型效应

12.提出需要层次论的是(B)。

A.梅奥 B.马斯洛 C.赫兹伯格

D.泰罗 13.双因素理论的提出者是(B)。 A.马斯洛 B.赫兹伯格 C.麦克利兰 D.波特

14.表扬、奖励员工,让他们参与管理,给他们提供培训机会,能满足员工的(A)。

A.尊重需要 B.交往需要 C.安全需要 D.生理需要

20.当一个人在爱情问题上受到挫折

后并未消沉,而是更加努力学习和工作,使工作做出了显著的成绩。这种行为反应是(D)。A.放弃的行为反应 B.反向的行为反应

C.坚持原有目标的行为反应 25.任务角色和维护角色多的群体属于(B)。

A.人际群体 B.团队群体 C.无序群体 D.任务群体

26.任务角色多而维护角色少的群体属于(D)。

A.人际群体 B.团队群体 C.无15.以下各项表述正确的是(C)。

A.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通常都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有关

B.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通常都与工作内容和工作本身有关

C.保健因素通常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有关,而激励因素与工作内容和工作本身有关

D.保健因素通常与工作内容和工作本身有关,而激励因素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有关

16.赫兹伯格认为,激励员工的关键在于(C)。

A.提供给员工更高的工作报酬 B.加强对员工的监督和控制

C.设计出一种能让员工感到工作本身就是激励的工作任务

D.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17.麦克利兰的研究表明,对主管人员而言,比较强烈的需要是(A)。

A.成就需要

B.权力需要 C.社交需要 D.安全需要 18.如果职工A认为和职工B相比,自己报酬偏低,根据公平理论,A会采取以下哪种行为(B)。

A.增加自己的投入 B.减少自己的投入 C.努力增加B的报酬 D.使B减少投入

19.某人对完成某项任务的把握性很大,因此他对干这项工作的积极性会(C)。

A.很高 B.很低 C.可能高也可能低 D.不高也不低

D.升华的行为反应

21.某公司年终进行奖励时,发给受

奖员工每人一台电风扇,结果许多员工很不满意,认为公司花钱给他们买了个没用又占地方的东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C)。

A.公司没有做到奖罚分明 B.奖励不够及时

C.公司没有做到奖人所需、形式多变 D.员工太挑剔 22.由组织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

体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力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和分工的群体属于(B)。 A.非正式群体 B.正式群体 C.小群体 D.任务群体

23.工作比较单纯,不需要复杂的知

识和技能,完成一项工作需要大家的配合,或从事连锁性的工作,(A)可能达到最高的工作绩效。

A.同质群体 B.异质群体 C.混合群体 D.简单群体 24.完成复杂工作,需要有创造力的工作,或在做出决策太快可能产生不利后果时,(B)将会达到最高的工作绩效。 A.同质群体 B.异质群体 C.混合群体 D.简单群体

序群体 D.任务群体

27.在紧急情况下或与公司利益关系重大的问题上,冲突的处理方式是(A)。

A.强制 B.开诚合作 C.妥协 D.回避

28.目标很重要,但不值得和对方闹翻或当对方权力与自己相当时,处理冲突的方式是

(C)。A.强制 B.开诚合作 C.妥协 D.回避

29.某公司的简报上刊登了一条意欲提醒装卸工

人注意的安全标语,后来发现许多装卸工人根本没有看到,原因是大部分装卸工人根本不看简报。从沟通的原理看,这次沟通无效的原因是(D)。

A.反馈缺乏 B.信息不充分 C.外界干扰 D.沟通渠道选择不当

30.当群体目标和组织目标一致时,凝聚力与生产率的关系就会出现(A)。

A.高凝聚力高生产率 B.高凝聚力低生产率

C.低凝聚力高生产率 D.低凝聚力低生产率

31.人际关系的发展动力有(C)。A.人、人际接触、人际的需要 B.产生合力、形成互补、交流信息

C.人的生产、物质生产、精神生产 D.人的生产、人际的需要、产生合力

32.领导是一种影响力,是影响个体、群体或组织来实现所期望目标的各种活动的(A)。

A.过程 B.能力 C.权力 D.行为 33.构成领导者非职位权力的主要有(D)。

A.惩罚权和奖赏权 B.惩罚权和专长权

C.奖赏权和模范权 D.专长权和模范权

34.领导者的权力来源包括职位权力和(D)两个方面。

A.政府权力 B.行政权力 C.专业权力 D.个人权力 35.领导行为的主体是(A)。

A.领导者 B.被领导者 C.领导手段 D.组织环境

36.领导连续流理论是(B)提出的。

A.勒温

B.坦南鲍母和施密特 C.利克特 D.勒温和施密特 37.管理系统理论是由(C)提出的。

A.菲德勒 B.豪斯 C.利克特D.布莱克

38.管理方格图中,最有效的领导方式是(D)。

A.贫乏型 B.任务第一型 C.俱乐部型 D.团队式 39.“途径—目标”理论是(B)提出的。

A.菲德勒 B.豪斯 C.布莱克 D.耶顿 

40.弗鲁姆和耶顿提出的领导规范模式(领导参与理论)认为,选择领导方式的原则中分为决策质量原则和决策可接受原则,其中(A)是决策质量原则。 A.信息的原则、目标合适的原则、非结构性原则 B.目标合适的原则、接受型原则

C.目标合适的原则、冲突的原则D.信息的原则、非结构性原则、合理的原则

41.在领导决策中集体决策方式容易出现

“冒险转移”现象。在许多集体中,提出有根据的冒险决策会得到好评是基于哪种假设解释“冒险转移”现象的?(B)。A.责任分摊的假设 B.社会比较作用的假设 C.效用改变的假设 D.文化放大的假设

42.通过著名的霍桑实验发现,只有

把人看成是“社会人”,而不是完全理性的机器时,才能创造出高效率这一观点是由(C)提出的。

A.法约尔

B.韦伯 C.梅约 D.斯科特

43.要帮助领导者对组织的一切“变化”做出有效管理的设计理论是(D)。

A.分化—整合组织结构 B.项目组织设计 C.矩阵式组织设计 D.自由型组织结构

44.根据巴纳德的组织理论,下面哪一个不是组织的基本要素?(A)。

A.人际关系 B.协作愿望 C.共同目标 D.信息沟通

45.在组织中,直线与参谋两类不同职权在确保企业有效运行上存在着(D)关系。

A.一般协作同事 B.命令与服从

C.领导与被领导 D.负责直接责任与协助服务 46.许多从小到大发展起来的企业,在其发展的初期通常采用的是直线制形式的组织结构,这种结构所具有最大的优点是(B)。

A.能够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B.命令统一,指挥灵活,决策迅速,管理效率较高

C.加强了横向联系,能够提高专业人才与专用设备的利用率

D每个下级能够得到多个上级的工作指导、管理工作深入细致

47.某组织中设有一管理岗位,连续选任了几位

干部,结果都是由于难以胜任岗位要求而被中途免职。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出现这一情况的根本原因最有可能是工作设计(C)。

A.没有考虑命令统一的原则

B.没有考虑例外原则 C.忽视了对干部的特点与能力要求

D.没有考虑到责权对应的原则

48.“熵”能测量环境的(B)特性。

A.稳定性 B.有序性 C.复杂性 D.不确定性

49.一个造纸厂的商业环境最能反应组织环境的(A)特性。

A.稳定性 B.有序性 C.复杂性 D.不确定性

50.不能用现成的规范和程序解决所遇到的问

题,而需要专业管理人员对环境有深入的洞察力和丰富的知识。这类环境是(D)。

A.简单—静态环境 B.复杂—静态环境 C.简单—动态环境 D.复杂—动态环境

51.下面哪一项是以组织结构为中心的主要变革措施?(D)。

A.工作再设计 B.目标管理 C.建立社会技术系统 D.建立规章制度 52.一个人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是(D)

A、气质 B、个性 C、能力 D、性格

三、多项选择 1.组织行为学的特点有(ABCE)。

A.边缘性 B.综合性 C.两重性 D.多层次性 E.实用性

2.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层次有(ABCE)。

10.特质论的代表人物有(ACD)。

C.成长的需要

D.相互关系的需要 E.自我实现的需要

A.奥尔波特

B.荣格  C.艾森克 D.卡特尔 E.弗洛依德

11.希波克拉底划分的气质类型有

18.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认为,在人的生理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条件下,人在较高层次上还有(ADE)。

A.成就需要 B.尊重需要 C.安全需 A.个体 B.群体 C.组织(ABCE)。 D.集体 E.环境

A.多血质

B.粘液质 要D.归属需要 E.权力需要 3.组织行为学的两重性来自于(ABD)。

A.管理的两重性 B.人的两重性 C.组织的两重性

D.多学科性 E.多层次性 4.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有(ABCDE)。

A.心理学 B.社会学 C.人类学 D.政治学 E.生物学

5.行为测量量表有(ABCD)。 A.名称量表 B.等级量表 C.等距量表 D.比率量表 E.等值量表

6.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包括(ABCDE)。

A.调查法 B.测验法 C.实验法 D.个案研究法 E.观察法 7.美国社会学家艾桑尼根据人员的顺从程度标志对组织进行分类,共分为(ABC)三种类型。

A.强制型组织 B.功利型组织 C.正规组织 D.模型维持组织 E.公益组织

8.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有(AC)。

A.个人主观内在因素 B.心理因素 C.客观外在环境因素D.生理因素 E.人群团体因素

9.个性的特点主要有(ABCDE)。

A.社会性 B.组合性 C.独特性 D.稳定性 E.倾向性

C.胆汁质 D.黑胆汁 E.抑郁质

12.气质差异主要应用于(ABC)。

A.人机关系 B.人际关系

C.思想教育 D.一般人员选拔 E.行为预测

13.按何种心理机能占优势来划分,可把性格分为(ACDE)。

A.理智型

B.内倾型 C.情绪型

D.意志型 E.中间型14.知觉偏差主要表现有(ABCDE)。

A.知觉防御 B.晕轮效应 C.首因效应

D.近因效应 E.定型效应15.当出现认知不协调时,认知主体消除不协调的方法有(ABC)。

A.改变行为 B.改变态度 C.引进新的认知元素

D.不予理采 E.重新进行角色定位

1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将人的需要分为(ABCDE)。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C.友

爱和归属需要 D.尊重需要 E.自我实现的需要

17.根据奥德弗的ERG理论,人们共存在三种核心的需要,即:(ACD)。

A.生存的需要 B.安全需要 19.过程型激励理论主要有哪几种?(BD)。

A.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B.弗罗姆的期望理论 C.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D.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E.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20.根据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下列因素中属于激励因素的有(ABCE)。

A.工作本身的特点 B.责任感 C.提

升和发展

D.工作的物理条件 E.上司的赏识 21.激励理论可划分为(ABC)三大类。

A.内容型激励理论 B.过程型激励理论 C.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D.强化理论 E.需求层次论

22.下列制度中属于采用固定间隔强化方法的有

(BDE)。 A.计件工资 B.计时工资 C.计件超产奖D.月度奖 E.年终分红 23.以下做法中,属于消退强化方法的有(BDE)。

A.员工出现失误时,给以记过处分 B.对爱打小报告者采取冷漠态度,使之因自讨没趣而放弃这种不良行为

C.员工表现出色时,给他发奖金 D.对请客送礼者,关门拒之 E.对喜欢奉承拍马屁者,冷脸相待 24.根据综合激励模式,提高内在激励的途径主

要有:(BCD)。 A.赏罚分明 B.扩大和丰富工作内容 C.努力使工作本身就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

D.政治关系 E.经济关系 31.人际关系的功能有(ABCDE)。

C.揭发、散布谣言

D.向上讨喜 E.以高压手段追求高绩效 39.斯托迪尔指出领导可以按(ABCDE)D.尽量减少和避免工作任务不明确 E.提高完成任务后所能取得奖酬的可能性

25.内容型激励理论包括(ABDE)。

A.需要层次理论 B.双因素理论C.X理论、Y理论

A.产生合力

B.形成互补 分成不同的类型。

A.生理特性 B.社会背景 C.智力和个性

D.与工作相关的特性 E.社会特性 40.我国对领导者素质研究表明,心理素质是形

成领导风格的决定因素,也是选择领导者的C.激励功能

D.联络感情 E.交流信息

32.人际交往的原则是(ABCD)。

A.互利原则 B.平等原则 D.ERG理论 E.成就需要激励理论

26.人们在群体中可以获得的需要和满足有(ABCD)。

A.安全需要 B.情感需要 C.尊重和认同需要

D.完成任务的需要 E.实现组织目标的需要

27.异质结构的群体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条件是(BDE)。

A.工作比较单纯,不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能 B.完成复杂的工作

C.完成一项工作需要大家的密切配合 D.当作出决策太快可能产生不利后果时

E.需要有创造力的工作

28.同质结构的群体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条件是(ACD)。

A.工作比较单纯,不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能 B.完成复杂的工作

C.完成一项工作需要大家的密切配合 D.一个工作群体的成员从事连锁性的工作 E.需要有创造力的工作

29.自我为中心角色包括(ABCD)。

A.阻碍者 B.寻求认可者 C.支配者 D.逃避者 E.监督者 30.按人际关系形成的纽带分,人际关系的类型有(ABC)。

A.亲缘关系 B.地缘关系 C.业缘关系

C.信用原则 D.相容原则 E.自主原则

33.引起冲突的策略有(ABC)。

A.委任态度开明的领导者 B.重新编组 C.鼓励竞争

D.设置超级目标 E.采取行政手段

34.按群体沟通的组织系统分,沟通可分为(AB)。

A.正式沟通 B.非正式沟通 C.上行沟通 D.下行沟通 E.横向交叉的沟通 35.群体典型的角色有(ACE)。

A.自我为中心者 B.寻求认可者 C.任务角色 D.折衷者 E.维护角色

36.构成领导者职位权力的主要有(ABC)。

A.惩罚权 B.奖赏权 C.合法权 D.模范权 E.专长

37.领导要素包括(ABE)。

A.领导者 B.被领导者 C.领导手段 D.领导决策 E.组织环境

38.以下哪些行为是组织政治行为的具体表现?(ABCD)。

A.隐瞒信息 B.逢迎上级 重要标准。心理素质包括(BCDE)。A.品行 B.意志 C.感情 D.风度 E.追求

41.概括起来,我国优秀领导者的素质应当包括

(ABDE)。 A.政治素质 B.知识素质 C.协调素质D.能力素质 E.身心素质 42.勒温认为存在着(ACE)三种极端的领导工作方式。

A.专制方式 B.协商方式 C.民主方式 D.独立方式 E.放任自流方式 43.管理方格图中,典型的领导方式有(ABCDE)。

A.贫乏型 B.任务第一型 C.俱乐部型 D.团队式 E.中间型 44.菲德勒提出对一个领导者的工作最起影响作用的是(ABC)。

A.职位权力 B.任务结构 C.上下级的关系 D.个性结构 E.环境结构

45.“途径—目标”理论认为,领导方式有(BCDE)。

A.专制型 B.支持型 C.参与型 D.指导型 E.以成就为目标

46.组织设计的基本要素包括(ABCE)。

A.专业化、劳动分工和部门化 B.职权与责任

C.组织规模、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 D.组织结构 E.直线与参谋

47.某酒店的组织结构呈现金字塔状,越往上层(BC)。

A.其管理难度越小 B.其管理难度越大 C.其管理幅度越小

D.其管理幅度越大 E.其管理难度和管理幅度越大

48.管理人员想重新设计或改变员工的工作结构时,一般可采用(BCD)现代通用的设计方法。

A.集权与分权的统一 B.稳定和变革的统一 C.集中和分散的统一

D.传统和创新的统一 E.扁平化与金字塔的统一

55.矩阵制组织也称为“非长期固定性组织”,它的组织结构的缺点是(CE)。

A.专业设备和人员得不到充分A.工作专业化 B.工作扩大化

C.工作丰富化

D.工作轮换 E.企业再造

49.组织行为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个人是否能够体验到工作压力,主要取决于(ABCD)等因素。

A.知觉 B.经历 C.压力与工作绩效关系

D.人际关系 E.能力

50.从组织文化的形式看,其内容可以分为显性和隐形两大类。以下属于隐性内容的有(BCDE)。

A.管理行为 B.组织哲学 C.价值观念 D.道德规范 E.组织精神

51.组织变革大致涉及(ABCDE)。

A.组织的人员 B.组织的任务 C.组织的技术

D.组织的结构 E.组织的环境

52.以人为中心的变革措施主要包括(ABC)。

A.调查反馈 B.群体建议 C.咨询活动 D.完善信息沟通系统E.工作再设计

53.以任务和技术为中心的变革措施主要包括(CDE)。

A.调查反馈 B.群体建议 C.工作再设计 D.目标管理 E.建立社会技术系统

54.组织结构的柔性化表现为(AB)。

利用 B.部门之间互通情报较少

C.成员位置不固定,有临时观念,有时责任心不够强

组织行为学含答案 第3篇

1. 课程特点决定了案例教学方法的重要意义

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发展起来之后在管理领域中形成的新学科, 作为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内容直接来源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实践, 是以直接解决实际管理问题为研究的根本目的。因此, 组织行为学呈现出典型的实践结合性、动态发展性与系统复杂性, 这些特性一方面给教师授课提供了宽广的发挥空间, 另一方面也给教师如何驾驭这门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充分利用案例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实用性强、互动性强等特点, 从大量的组织实践资料中筛选出系列的代表性事例, 在综合加工和系统集成的基础上, 给予细致的准备和科学的组织, 进而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主观能动性, 加强学生交流沟通的意愿和合作意识, 进而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差异化中的案例选择

好的案例教学需要完备的支持系统和科学的组织流程。首先, 案例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理论传授要与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相结合;其次, 案例选择要与基础理论相融合, 有现实的操作性, 使得理论描述和案例分析相得益彰;最后, 案例要有时效性、典型性和示范性, 有利于教师收放自如, 激发学生的兴趣, 启发学生的思考。

2.1 基于教学对象细分的案例选择

组织行为学中的组织是指一些人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的特定目标而结成的人际关系系统, 如各种企业、学校、政党、军队、研究所, 等等。如今, 学生的人生目标和职业发展存在多元化, 多数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把未来发展定位于企业, 少数学生定位于政府和科研等单位, 还有一些学生则为了应对持续增加的就业压力, 走上了考研之路。因而, 针对学生职业定位的多元化现状, 教师应在案例选择上做出适应性的调整, 可以分别从企业、政府和科研单位等组织中选择一些典型案例, 总结各类组织行为的一般性理论, 进而帮助学生分析和认识不同组织的行为差异和特点。例如, 在领导、权力、政治等章节, 可以分别从企业、高校和政府角度选择案例, 说明三者的资源差异和治理制度不同对各类组织的领导特质、权力构成和政治手段等方面的不同影响。同时, 这满足了学生职业发展差异化的现状, 让他们提前感受到不同组织的行为规律, 有利于提前形成适当的角色知觉, 便于学生就业时做好角色转换, 规避未来可能产生的角色冲突。

2.2 基于教学目标细分的案例选择

组织行为学教学过程中, 经常需对一章的内容和相关理论做出强调和总结, 以便加强学生理解的有机性和系统性。教师应选择综合性案例, 它涉及的现象、规律和原理容量较大, 需要教师精心挑选, 要既能覆盖整章的重要理论和知识点, 又可以充分地和学生互动交流, 便于学生领悟和运用。如激励理论教学中的综合性教学案例, 应该选择组织实践性较强, 同时包容内容型激励要素和过程型激励规律的案例。与该类案例对应的授课方式应该是独立式案例教学, 特点是案例教学贯穿一次课程, 目标多、时间长, 可运用分组讨论方式, 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 培养学生的研讨习惯和合作精神。这对教师的课程组织技巧要求较高。

此外, 在组织行为学教学过程中, 为了清晰地向学生解释每一章节的知识点, 避免长篇累牍地向学生灌输理论和知识, 教师需要微型案例和理论教学结合在一起的案例教学形式。这种情景下教师应选择分散性案例, 选择的分散性案例要短小精悍, 说服力和解释性较强, 教师应“形散而神不散”地把它们有机串联, 与理论解析水乳交融和相得益彰。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引发其积极主动地思考。与该类案例对应的授课方式是理论讲述为主, 穿插式案例教学为辅, 其特点是理论诠释为主、理论描述与微型案例相结合、案例讲授时间短而分散。这就要求教师吃透基础理论, 细致梳理相关知识点, 备课要充分而流畅。

3. 案例教学的课外准备

组织行为学案例教学的互动性, 决定了其课外准备的重要性, 这也是教师案例教学和课程组织的前提和基础, 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的效果和成败。

3.1 教师的课外准备

采用教案例教学法, 首先要求教师对案例教学要有充分的认识, 打破案例教学局限于举例子、做习题的现状。其次, 组织行为学案例教学法不仅要求教师对相关理论有深入的研究, 还要求教师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不断拓展理论知识的广度, 这是因为组织行为学具有边缘科学的特性, 是多种学科融合的产物。再次, 教师还要具备一定的组织实践操作经验或组织管理的感觉, 这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抽象理论的理解至关重要。对于有组织工作经验的教师, 可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进而从原有的实践中提升相关理论, 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现实意义的理解;没有组织工作经验的教师, 可通过横向和纵向课题, 加深与社会组织的互动交流, 积累相关的组织管理认知。

3.2 学生的课外准备

学生的学习态度、案例熟悉程度和课堂参与度是影响组织行为学案例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而, 好的案例教学, 教师在教学开始前的一定时间内, 根据案例复杂程度和知识点广度, 可以提前一个星期或一次课将案例发给学生, 并提出案例准备纲要。同时, 向学生说明学生案例准备的重要性, 提倡以小组为单位的分工准备方式, 明确学生个体的案例准备对团体绩效的重要性, 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真做好讨论前的准备工作, 包括阅读和分析案例资料、学习相关理论和小组提前讨论。这有利于加大学生案例分析准备的深度和广度, 提高学生在小组和班级讨论中的自信心和协同性, 形成学生广开思路和积极发言的良好局面。

4. 案例教学的课内组织

组织行为学案例教学中, 教学目的差异和案例类型的不同要求教师在具体的课内组织方面做出适应性的安排, 以增强案例教学的针对性和互动性。

4.1 基于学生个体学习的案例课内组织

组织行为学案例教学过程中, 对于理论讲述为主和分散式案例为辅的授课方式, 教学目的是让每个学生充分理解相关理论和知识点, 此种辅助案例可以作为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生动事例, 可以在理论讲授过程中灵活穿插使用, 一般是教师口头描述, 也可借助多媒体音像资料的播放, 如为了说明语言沟通和肢体语言沟通的特点, 可以播放奥巴马或希特勒演讲的片段, 表明多种沟通方式协同运用的重要性, 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 在教师点评的基础上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该情况下教师应作为信源, 形成轮式的交流网络, 知识流由教师向每个学生辐射, 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充分吸收知识。同时, 为了检验教学效果, 教师可适机地向学生提问, 教师对学生回答的点评要切中要领,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形成信息和知识的良性反馈机制。

4.2 基于学生团体互助的案例课内组织

综合性案例教学, 一个案例学习就是一次课程的主要内容, 是组织行为学案例教学的重要方式, 有利于学生对整章的理论和知识形成系统的认识。而且, 这种全面而准确的感知一般需要以教师引导和学生讨论为基础。因此, 课程的组织应采用团队型的学习方式, 把学生分成若干个相对等额的案例讨论小组, 形成分布式的交流群体, 教师的角色应是各个团队的教练, 该方式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增强每位学生的使命感和荣誉感。具体来说, 由每个小组推选出来的代表进行案例陈述, 案例分析与陈述直接关系到所在小组的成绩, 只有小组的团队成绩高, 每个成员的分数才能高。这样每个成员为了团队目标, 就会积极讨论交流和互相启发。该种模式, 一方面, 满足了综合性案例的教学要求, 便于学生们在讨论中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另一方面, 激发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易达到相互学习和促进的目的。

5. 案例教学的课后组织

一次案例课的结束并非意味着一次案例教学的逻辑终点。案例教学的课后组织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 它主要包括案例报告撰写和案例教学评价两个部分, 分别对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以及教师的经验积累和教学改进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5.1 撰写报告

案例报告是整个案例教学的重要一环, 既有利于检验学生提高分析和综合能力, 又是促进理论知识转移和强化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案例报告不仅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地把自己的分析结果表达出来, 而且个人的分析和结论还应建立在小组、班级讨论的成果之上, 这样才能做到言之有据、全面而准确。特别应注意报告的形式规范和内容精炼, 案例分析要有相关理论依据, 在客观地分析问题的同时, 要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增强报告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报告完成后, 教师应及时批阅并反馈给学生, 多做正面和积极的评价, 指出存在的片面性或不足之外, 并将案例课中学生的表现及案例分析报告作为考核学生成绩的重要依据, 每学期可以举行一次优秀案例评选, 作为学生成绩考评和教师案例库优化的辅助工具, 让学生认识到案例教学在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5.2 教学评价

在组织行为学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定期地寻求案例教学效果的反馈。反馈的信道和方式应系统而全面, 学生反馈有明渠和暗渠之分, 师生点对点的交流可以使教师主动地收获相关教学信息, 但易受双方角色压力和心理障碍等噪音的影响;班级座谈可以借助头脑风暴法使学生畅所欲言, 集思广义, 但也难以充分回避上述信息失真的影响。因而, 教师可提供电子邮箱、BBS或匿名问卷等方式来提高学生信息反馈的真实性。此外, 同行评议也是非常重要的反馈途径, 借助公开课, 请相关专家和老师听课并做出认真的评价, 是教师之间交流和累积教学经验的重要手段。不管是何种教学评价方式, 最重要的都是要求教师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 反思案例教学的成功和不足, 努力实现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

摘要:案例教学是管理类课程教学的重要工具和方法。本文依据组织行为学的特性和案例教学的规律, 本着动态发展的视角, 按照组织行为学课程组织的相关流程, 分别从案例选择、课外准备、课内组织和课后组织四个方面探讨了组织行为学案例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总结了相关的教学经验。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案例教学,课程组织

参考文献

[1]王重鸣.管理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 (第七版)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透析“含行为动词的一般疑问句” 第4篇

组织行为学含答案 第5篇

班级姓名计分

1.被子朝(一个方向)摆放整齐统一,被子、褥子、床单、席子(平整)

20.就餐时任何学生不得乱拿他人(碗筷),如须借用则到事务长处登记领

取,且一周内还回。

21.按时到校,当有极特需情况必须向(班主任)请假。

22.晚自习要(安静)学习,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不随意走动,不讨

完好。

2.寝室内的床架上、(墙上)不得钉钉子挂衣物袜子或其他物件。3.(寝室门)上有整洁、清楚的床位卡,长期保存完好。4.(袜子)用袜子架夹好挂晾衣杆上。

5.寝室内空气清新,无臭味,每周洒一次(消毒液)。臭鞋子、袜子要及

时洗干净,不得放在寝室内。6.走读生要准时到校上(自习),不得迟到或不到,有特需情况必须家长

向班主任请假。

7.整理时要做到被子成(豆腐块)状,地面干净无(积水),物品摆放整

齐达到六个(一条线),(鞋子、茶杯、牙刷牙膏、盆子、衣服、毛巾)。8.门窗玻璃、墙面干净无蛛网、(灰尘)。

9.寝室值日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严禁在寝室浪费时间,严禁(上课

迟到)。

10.寝室内每位同学必须整理好自己的(东西),对乱摆乱放的同学,值日

生可以要求其(整理好)。

11.两操要准时按规定路线进场,做到(快、静、齐),严禁到后说话,疯

狂打闹。

12.做操注意听从老师指挥,随音乐,跟节奏,做到精神饱满,专心致志,(动作规范)。

13.参加升旗仪式,态度要(严肃),站立姿势要正确。14.集会后把自己身边的(垃圾)随手捡起带走。

15.各班要定时对学校的划分的(绿化带)进行清理和扯草。

16.各班每天要对本班的或本班包干区内垃圾桶、灭火器进行(清理),并

注意摆放整齐。

17.进食堂时后要依次(排队),严禁插队,严禁你推我搡。18.就餐时要爱惜粮食,严禁乱泼乱倒(饭菜),如有特殊情况吃不了的,要倒在指定的地方。

19.在洗碗时要有序,洗好后随手把(水龙头)关上,严禁插队抢先,严

禁把水带出到处乱泼。

论问题,不做影响他人的事情。

23.上课的铃声一响,学生应端坐在教室里,恭候(老师)上课,当教师

宣布上课时,全班应迅速肃立,向老师问好,待老师答礼后,方可坐下。若因特殊情况上课迟到时,应先向老师示意,得到老师(允许)后,方可从教室(后)门进入教室,且迅速坐好,保持安静。

24.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老师讲解,要求坐姿端正且注意力集中,当老师

提问或要求发言时须先(举手),老师同意后再起立发言。25.听到下课铃响时,若老师还未宣布下课,学生应当安心(听讲),待老

师宣布下课且离开教室后,学生方可(离开)。26.课后按时独立完成作业,考试不(舞弊)。

27.严禁在课外活动期间外出,严禁在课外活动期间在(教学区)打球,或做一些影响他人的事情。

28.借用体育器材要保管好,不损坏,并要及时(归还)。29.午睡铃声响后所有学生必须迅速(睡觉),严禁在午休时间说话,看书,做作业和其他与午休无关的事情。30.就寝时严禁到寝室后到处(串门)、聊天。熄灯铃声响后要安静就寝,寝室内所有的灯必须(关闭)(尤其是洗手间与卫生间的灯)。31.就寝后寝室长要及时(锁门),没有极特需情况不能随便开门。32.在校期间不许出校,遇特殊情况须先向班主任写好(请假条),手续完

毕后由监护人接其离校或由一位同学伴同就医,不得独自离校。33.在校期间……升旗或重大活动必须穿(校服),在校期间必须佩戴(校

徽)。

34.学生在校园内外与老师相遇时,应主动向老师(行礼问好); 35.进入学校各办公室,要先喊(报告),经老师领导允许后方可进入。36.讲节约:(饭菜)能吃多少取多少,吃饭时不掉饭菜到桌上地上。37.(餐桌)每周彻底洗干净一次。

38.遵守公寓管理制度,按时(起床)不睡懒觉,按时(休息)不吵闹,按时(出操)铃响就到。

组织行为学试题答案 第6篇

一、填空

1、意向

2、马斯洛

3、姿态

4、价值观

5、坚持型

6、对生产的关心,对人的关心

7、情境

8、目标效价

9、管理

二、单项选择

1、B2、D3、B

4、C5、C6、D7、D8、D

9、C10、C

11、B

12、C13、C

14、B15、A

三、多项选择

1、ABC

2、ACD

3、BCDE

4、ABCD

5、ACDE

6、ABCDE

7、ABE

8、ABCE 9ABCD10、ABDE

四、名词解释

1、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2、群体规范是群体所确定的每个成员都必须遵守的行为标准.它常是一个可以接受或容忍的范围,而不是一些细则,它常是约定俗成、不成文的,而不是通过一定程序正式规定的.3、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形成的,为本组织所特有的,为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及其在组织活动中的反映.4、组织变革是指组织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内在结构,以适应客观发展的需要,更好的实现组织目标.五、简答

1、学习型组织具有以下五个特征:

(1)存在一个大家都一致赞成的共同的愿望

(2)人们能够抛弃原有的思考方式,以及解决问题或执行工作的标准规程

(3)组织成员把组织的过程活动功能及其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看成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整体的一部分

(4)人们能够打破横向和纵向的界限,公开地进行交流,而无须顾虑会受到批评和惩罚

(5)为了一起工作以达到组织的共同目标,人们能牺牲个人和部门的利益而服从组织的整体目标

2、使用权利的政治策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建立联盟,建立联盟意味着花时间同其他管理者说话,说服他们支持你的观点.(2)扩充网络,其方法是同已有网络外的管理者建立联系;使不同意见者改变观点,再作选择.(3)控制决策前提,控制决策前提是指限制决策界限.一个手段是选择和控制提供给其他管理者的信息.(4)加强法定权和专长权.管理者在具有公认的法定权和专长权的领域中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影响力.(5)明确表述倾向,含蓄使用权力.3、领导者培育优良组织文化的有效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

(1)借助于规章制度反复强化。规章制度是组织内部法定的行为规范,具有外加的强制性。它是组织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体现并强化组织的群体价值观。对于模范遵守制度的人进行奖励,是正强化。对违反人进行惩罚是负强化。

(2)借助于良好风气实现定势化。组织风气,是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发挥无形作用,对

于违背组织目标的不良风气应予以纠正,逐步消除这种有害的心理定势。

(3)借助于英雄人物实现人格化。

(4)借助于群体活动实现共识化。

(5)借助于仪式、器物实现情境化。

4、组织变革的起因。

(1)组织变革的原因主要在于外部环境、内部环境、成员状况的变化。外部环境变化包括技术的不断进步、经济冲击、竞争条件的变化、世界政治环境的变化、价值观念的变化及具体制度结构的变化。

(2)组织内部的变革主要包括决策失灵、沟通阻塞、机能失效。

(3)组织成员的工作态度、工作期望、个人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变化,如果与组织目标、组织结构、权力系统不相适应时,也必须对组织作相应的变革。

六、论述

1、主要观点: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由科曼首先提出,后由赫西和布兰查德

发展的一种流传较广的领导行为的情景理论。这一理论的特点是,不仅考虑领导的风格,而且考虑到其下属的“成熟度”。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运用了与弗德勒相同的分类,既工作行为和关系行为。但不同的是,他们又进一步考虑了这两者分别为高或低的情况,得出了四种特定的领导行为:命令(高工作——低关系)、说服(高工作——高关系)、参与(低工作——高关系)、授权(低工作——低关系)

赫西和布兰查德又引入了下属的成熟度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人们有意愿和能力完成某项特定任务的程度。他们将下属的成熟度划分为四个等级:R1人们不能也不愿意负责去干某事。R2人们不能但愿意承担必要的工作任务。R3人们能够但不愿意听从领导的指示。R4人们既能胜任也愿意完成对他们要求的任务。

结论:

低工作行为(单向沟通)高

成熟度

2、主要论点:

(一)、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

1、非正式组织构成了一个有效的总体体系

2、非正式组织能够减轻管理工作的负担

3、非正式组织能够创造一种令人满意的稳定运行的工作团体

4、非正式组织具有为管理人员拾遗补缺、取长补短的作用

5、非正式组织能够起到“安全阀”的作用

6、非正式组织还具有对管理人员的监督作用,使管理人员在计划与行动方面更加

谨慎。

(二)、非正式组织的消极作用

1、正式组织维护团体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功能,使非正式组织具有一种使团体过分维护现有生活方式和在变革面前采取僵化态度的倾向。

2、随着非正式组织提供社会满意功能而来的角色冲突问题。

3、正式组织沟通功能往往造成谣言的流传。

4、正式组织的社会控制功能,是促使雇员服从组织的重要因素,但这种影响力常常干预组织成员的行为。

(三)、对待非正式组织的正确态度

1、接受并理解非正式组织。

2、采取行动时要注意引导非正式组织发挥积极作用。

3、在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利益发生分歧时,要适当考虑非正式组织成员的利益。

4、注重培育合作的非正式组织,但不应当使其居支配地位。

5、正确影响非正式组织的组织规范。

6、重视非正式组织中核心人物的作用。

2003-----2004第二学期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卷答案(B)

一、填空

1、情感 2霍桑

3、姿态

4、价值观

5、合作型

6、对生产的关心,对人的关心

7、情境

8、期望值

9、管理

二、单项选择

1、D2、C3、C4、D5、C6、B

7、C

8、A

9、D

10、B

11、C

12、D

13、C

14、B

15、A

三、多项选择

1、ABCDE

2、ABCD

3、ABC

4、ACD

5、BCDE

6、ABCD

7、ABE

8、ABCE

9、ABCD10、ABDE

四、名词解释

1、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2、群体规范是群体所确定的每个成员都必须遵守的行为标准.它常是一个可以接受或容忍的范围,而不是一些细则,它常是约定俗成、不成文的,而不是通过一定程序正式规定的.3、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形成的,为本组织所特有的,为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及其在组织活动中的反映.4、组织变革是指组织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内在结构,以适应客观发展的需要,更好的实现组织目标.五、简答

1、非正式组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非正式组织的权利来自于组织内成员的授予,而非上级的授予,其权利的实施不具有强制性和稳定性

(2)非正式组织的目标常常是一种情感上的,无法明确化的东西,非正式组织是以情感为纽带,在自愿的基础上结合起来的,是一种自发的、无形的组织形式.(3)非正式组织具有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他对非正式组织的影响巨大.(4)非正式组织的结构一般比较松散,人员不固定,容易受偶然因素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

(5)非正式组织具有不成文的行为规范,对成员的约束力更大.2、冒险转移的原因有:

(1)责任分摊的假设

(2)领导人物作用的假设

(3)社会比较作用的假设

(4)效用改变的假设

(5)“文化放大”假设

3、领导者培育优良组织文化的有效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

(1)借助于规章制度反复强化。规章制度是组织内部法定的行为规范,具有外加的强制性。它是组织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体现并强化组织的群体价值观。对于模范遵守制度的人进行奖励,是正强化。对违反人进行惩罚是负强化。

(2)借助于良好风气实现定势化。组织风气,是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发挥无形作用,对于违背组织目标的不良风气应予以纠正,逐步消除这种有害的心理定势。

(3)借助于英雄人物实现人格化。

(4)借助于群体活动实现共识化。

(5)借助于仪式、器物实现情境化。

4、组织变革的起因。

(1)组织变革的原因主要在于外部环境、内部环境、成员状况的变化。外部环境变化包括技术的不断进步、经济冲击、竞争条件的变化、世界政治环境的变化、价值观念的变化及具体制度结构的变化。

(2)组织内部的变革主要包括决策失灵、沟通阻塞、机能失效。

(3)组织成员的工作态度、工作期望、个人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变化,如果与组织目标、组织结构、权力系统不相适应时,也必须对组织作相应的变革。

六、论述

1、主要观点:

(一)群体决策的优点

1、更完全的信息和知识。

2、增加观点的多样性。

3、提高了决策的可接受性。

4、增加合法性。

(二)群体决策的缺点

1、浪费时间。

2、从众压力。

3、少数人控制

4、责任不清。

2、主要观点

(一)、内聚力是成员被群体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内的程度。内聚力指的是群体成员彼此之间的“粘合力”。没有内聚力,一群人不能被称作为一个群体。

(二)、影响群体内聚力的因素有:

(1)态度和目标的一致性。群体成员拥有相似的态度与目标,有利于增强群体的内聚力。

(2)外部的威胁。这种群体成员不得不团结一致与外界抗争。若竞争不适度也可能导致内聚力下降。

(3)群体规模。一般讲小群体成员有更多彼此交流的机会,因而比大群体内聚力高。况且群体越大,成员的态度和价值观差异也增大,异质也增多。

(4)奖酬体制。以群体为单位的奖酬制度使成员们意识到他们的命运连在一起,因此增加合作精神。

(5)班组的组合。一般讲,以人际吸引、价值观和目标的一致 基础的班组比随机组成的班组有更高的工作满意感。

(6)与外界的隔离。这种群体成员容易产生同命运感以及共同抵御外界威胁的需要。

(7)群体的绩效。群体的成功使群体产生优越感,彼此增进好感,更易团结一致实现群体目标。

(8)领导作风。民主气氛下,可增强凝聚力。

(三)凝聚力的作用

上一篇:在班主任论坛上的讲话下一篇:社区节庆活动开展满意度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