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考化学真题

2024-06-24

苏教版高考化学真题(精选8篇)

苏教版高考化学真题 第1篇

常考问题22 不等式选讲

[真题感悟]

1.(2013·江苏卷)已知a≥b>0,求证:2a3-b3≥2ab2-a2b.证明 2a3-b3-(2ab2-a2b)=2a(a2-b2)+b(a2-b2)=(a2-b2)(2a+b)=(a-b)(a+b)(2a+b).

因为a≥b>0,所以a-b≥0,a+b>0,2a+b>0,从而(a-b)(a+b)(2a+b)≥0,即2a3-b3≥2ab2-a2b.1152.(2012·江苏卷)已知实数x,y满足:|x+y|<3,|2x-y|<6,求证:|y|<18解 因为3|y|=|3y|=|2(x+y)-(2x-y)|≤2|x+y|+|2x-y|,11由题设知,|x+y|<3,|2x-y|<6

2155从而3|y|<366|y|<18.[考题分析]

高考对本内容的考查主要有:

(1)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B级要求.

(2)不等式证明的基本方法;B级要求.

(3)利用不等式的性质求最值;B级要求.

(4)几个重要的不等式的应用.B级要求.

苏教版高考化学真题 第2篇

(红体字较为重要)

专题一 :第一单元

1——原子半径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

(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元素化合价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

(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

(3)所有单质都显零价

3——单质的熔点

(1)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

(2)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

4——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及其判断)

(1)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因此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得电子,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2)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电子,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判断金属性强弱

金属性(还原性)

1,单质从水或酸中置换出氢气越容易越强

2,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1—20号,K最强;总体Cs最强)

非金属性(氧化性)1,单质越容易与氢气反应形成气态氢化物

2,氢化物越稳定

3,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1—20号,F最强;总体一样)

5——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

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其氧化物的阳离子氧化性越弱; 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推断元素位置的规律

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应牢记的规律:

(1)元素周期数等于核外电子层数;

(2)主族元素的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阴阳离子的半径大小辨别规律:

由于阴离子是电子最外层得到了电子 而阳离子是失去了电子

6——周期与主族

周期:短周期(1—3);长周期(4—6,6周期中存在镧系);不完全周期(7)。主族:ⅠA—ⅦA为主族元素;ⅠB—ⅦB为副族元素(中间包括Ⅷ);0族(即惰性气体)

所以, 总的说来

(1)阳离子半径<原子半径

(2)阴离子半径>原子半径

(3)阴离子半径>阳离子半径

(4 对于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的离子,原子序数越大,其离子半径越小。

以上不适合用于稀有气体!

专题一 :第二单元

一、化学键:

1,含义:分子或晶体内相邻原子(或离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2,类型,即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离子键是由异性电荷产生的吸引作用,例如氯和钠以离子键结合成NaCl。

1,使阴、阳离子结合的静电作用

2,成键微粒:阴、阳离子

3,形成离子键:a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

b部分盐(Nacl、NH4cl、BaCo3等)

c强碱(NaOH、KOH)

d活泼金属氧化物、过氧化物

4,证明离子化合物:熔融状态下能导电

共价键是两个或几个原子通过共用电子(1,共用电子对对数=元素化合价的绝对值

2,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对产生的吸引作用,典型的共价键是两个原子借吸引一对成键电子而形成的。例如,两个氢核同时吸引一对电子,形成稳定的氢分子。

1,共价分子电子式的表示,P13

2,共价分子结构式的表示

3,共价分子球棍模型(H2O—折现型、NH3—三角锥形、CH4—正四面体)

4,共价分子比例模型

补充:碳原子通常与其他原子以共价键结合 乙烷(C—C单键)

乙烯(C—C双键)

乙炔(C—C三键)

金属键则是使金属原子结合在一起的相互作用,可以看成是高度离域的共价键。

二、分子间作用力(即范德华力)1,特点:a存在于共价化合物中

B比化学键弱的多

c影响熔沸点和溶解性——对于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其范德华力一般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增大。即熔沸点也增大(特例:HF、NH3、H2O)

三、氢键

1,存在元素:O(H2O)、N(NH3)、F(HF)2,特点:比范德华力强,比化学键弱 补充:水无论什么状态氢键都存在

专题一 :第三单元

一,同素异形(一定为单质)1,碳元素(金刚石、石墨)

氧元素(O2、O3)

磷元素(白磷、红磷)

2,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换——为化学变化

二,同分异构(一定为化合物或有机物)分子式相同,分子结构不同,性质也不同 1,C4H10(正丁烷、异丁烷)2,C2H6(乙醇、二甲醚)

三,晶体分类

离子晶体:阴、阳离子有规律排列

1,离子化合物(KNO3、NaOH)

2,NaCl分子

3,作用力为离子间作用力

分子晶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所形成的晶体

1,共价化合物(CO2、H2O)

2,共价单质(H2、O2、S、I2、P4)

3,稀有气体(He、Ne)

原子晶体:不存在单个分子

1,石英(SiO2)、金刚石、晶体硅(Si)金属晶体:一切金属

总结:熔点、硬度——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

专题二 :第一单元

一、反应速率

1,影响因素:反应物性质(内因)、浓度(正比)、温度(正比)、压强(正比)、反应面积、固体反应物颗粒大小

二、反应限度(可逆反应)

化学平衡: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变化,到达平衡。

专题二 :第二单元

一、热量变化

常见放热反应:1,酸碱中和

2,所有燃烧反应

3,金属和酸反应

4,大多数的化合反应

5,浓硫酸等溶解 常见吸热反应:1,CO2+C====2CO

2,H2O+C====CO+H2(水煤气)

3,Ba(OH)2晶体与NH4Cl反应

4,大多数分解反应

5,硝酸铵的溶解 热化学方程式;注意事项5

二、燃料燃烧释放热量

专题二 :第三单元

一、化学能→电能(原电池、燃料电池)

1,判断正负极:较活泼的为负极,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为氧化反应,阴离子在负极(可代入铜锌原电池,增强理解,提高解题速度)2,正极:电解质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得到电子,生成新物质 3,正负极相加=总反应方程式

4,吸氧腐蚀

A中性溶液(水)

B有氧气

Fe和C→正极:2H2O+O2+4e—====4OH— 补充:形成原电池条件

1,有自发的 氧化反应

2,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

3,同时与电解质接触

4,形成闭合回路

二、化学电源 1,氢氧燃料电池

阴极:2H++2e—===H2 阳极:4OH——4e—===O2+2H2O 2,常见化学电源 银锌纽扣电池 负极: 正极:

铅蓄电池 负极: 正极:

三、电能→化学能(电解)

1,判断阴阳极:先判断正负极,正极对阳极(发生氧化反应),负极对阴极 2,阳离子向阴极,阴离子向阳极(阴阳相吸,不可用于原电池的正负极!切记!)

补充:电解池形成条件

1,两个电极

2,电解质溶液

3,直流电源

苏教版高中化学教学策略探析 第3篇

一、实验性教学

化学这门学科是实践性相对较强的一门学科。在整个教学的过程当中,如果只是单凭教师口述和板书教学,就会使得学生产生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学生即便是获得了知识,也只是死知识,并不能有效的运用到具体的生活当中。例如,以“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这一单元为例。教师如果仅仅单纯地进行讲述,很多物质是不纯净的。在这些不纯净的物质当中,一部分是溶于水,另外的一部分是不溶于水的。所以我们就可以通过水来溶解这个混合物,从而进行物质的分解和提纯。在这样的讲述之后,大部分的学生呈现出一种呆滞的状态,哪些东西是溶于水的,哪些是不溶于水的,在溶于水之后的表现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在学生的头脑当中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如果仅仅是依靠学生的死记硬背,来完成这一单元知识的教学的话,那么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当中将会越来越吃力。不过,如果采用实验性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话,则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提高学生对于整体学习的兴趣,并且能够将教材当中所阐述的抽象思维具体化到实物领域,更好的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同时,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还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可谓是一举两得,事半功倍。

二、活动性教学

当前的高中化学教学当中存在的很严重的一个弊端就是很多教师的思维依旧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将学生整体地禁锢在课堂之中,认为只要课堂之中能够仔细的听取教师讲课,有效完成考试任务,就算万事大吉。但是,实际上这种的教学方法却是大错特错的。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减少了学生同外界事物之间的交流,所学习到的知识只能是应付考试,而没有办法形成一个化学的思维。所以,为了改变当前这种状态,将知识和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有效的联系在一起,就务必要进行活动性的教学。所谓活动性教学,指的就是不能将学生禁锢在教室当中,而是要让他们去充分的了解外面的世界,并且采用自身所学习到的知识,对于外面的世界进行理解和分析,对于某些问题用所学习到的化学知识进行处理和解答。例如,在学习完“物质的分离和提纯”这一单元之后,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将食盐和沙子混合在一起,学生就会找到先用水将食盐和沙子的混合液进行溶解,之后过滤的方式进行提取氯化钠。这是学生的一个充分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效地解决了问题,还可以加深对于知识的印象,更能够有效的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增添其对于化学知识学习的自主性。

三、评价性教学

在当前的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其主体的评价模式还是以考试为标准。但是,能够获取高分并不代表学生在化学的学习过程当中拥有足够的能力。所以对于当前高中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评价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已经是势在必行。合理的教学评价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教师评价。教师评价是教学活动当中尤为重要的一环。根据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就可以总结出学生的优点和其容易出现的问题。并且在评价的过程当中,对于学生进行有效的提示,促使其可以在短时间之内有效的改变自身存在的毛病。同时,在具体评价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注意要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对于学生进行充分的鼓励,以此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学生自评。学生自评其实就是学生对于自身一个反思的过程,如果学生可以在反思的时候,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加深印象。第三,学生互评。学生互评其实是教师评价的一个补充。学生之间在一起的时间明显要超过教师和学生在一起的时间,其互相之间的了解也更加的深入。在学生互评的过程当中,一些教师注意不到的小毛病也会在这其中有效的得以体现出来。通过学生之间的评论,教师能够对于学生的了解再次提升。同时,在教师有意引导之下的学生互评。还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友谊的提升,对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存在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第四,家长评价。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发生在课堂的内部。在课堂外部的学习当中,家长作为学生的监护人,对于学生的评价同样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整个教学的活动当中,教师和家长就应该充分的联系在一起。家长将学生在家学习的效果,有效的反馈给教师。教师就可以充分的明确,自身在教学过程当中所存在的欠缺。从而对于学生学习过程当中的薄弱部分,有效的进行补充性的学习,最终取得良好的效果。

苏教版高考化学真题 第4篇

科学方法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而采取的各种手段和途径。新教材以“化学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创造性的科学”为核心科学思想,将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有机整合,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和谐统一。新教材中强调的科学方法主要是指对所有学生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价值的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主要包括获取经验性材料(或科学事实)的方法和理性思维的方法两大方面。

一、获取经验性材料的方法

1.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人们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研究对象,从而获得经验性材料的方法。观察法是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认知活动。因此,观察时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要多思考、多提问,要多交流、多讨论,要及时记录、有时还需要测量,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新教材中的观察法主要包括观察实验、观察模型、观察图表等方面。如化学反应速率概念的学习,必修教材中要求学生观察并比较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与等浓度的盐酸反应的情况;选修教材中要求学生观察H2O2溶液在室温下分解时c(H2O2)与时间(t)的变化及N2O5在四氯化碳溶液中发生分解反应时N2O5、NO2、O2三者浓度与时间的变化,通过比较、分析、计算、归纳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又如同分异构体概念的学习,必修教材中要求学生观察戊烷的三种结构模型和分子组成为C2H6O的两种有机物(乙醇和二甲醚)的球棍模型及结构式;选修教材中要求学生观察三组有机分子结构:①分子式为C4H10的烷烃②分子式为C4H8的烯烃③乳酸,在学习了解戊烷的三种同分异构体的基础上,对同分异构现象(碳链异构、顺反异构、对映异构)有更新的认识,对同分异构体概念有更深的理解。观察法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经验的不断丰富和认知的不断发展。

2. 实验法

实验法是指人们从自然现象中提取所期望的东西,是在观察的基础上探索规律的主要方法,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新教材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要求明确的特点,以实验建议、信息提示、思路启迪、技术支持等方式增强了实验的选择性、自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增加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使学生在实验中既有独立思考、又有集体协作,既有个人发现、又有共同分享。在实验的设计和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巧妙地渗透了科学实验的对比思想和控制变量的思想,如溶液、胶体在光照下的现象对比,溴水在加入四氯化碳前后溶液中的现象对比等生动的实验事实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也提升了学生的实验素养。又如反应热的测量,新教材中假设溶液的比热与水的比热相等,溶液的密度与水的密度相等,忽略量热计的比热,根据溶液温度升高的数值来计算反应热的大小,强调了控制变量的思想,启发学生在科学研究中、探索仅靠观察所看不到的未知的过程中,必须对研究对象进行人为控制或施加某种影响。实验中控制变量的思想在选修教材《实验化学》中有更充分和真实的体现,强调化学反应总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突出人在科学研究中主观能动性的独立性和有限性,使学生充分认识化学学科的特点和运用实验法的基本要求。

3. 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常用的方法,调查时需要明确调查的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采取合理的调查方式,记录、整理和分析调查结果。新教材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和学会基本的调查方法,如原子晶体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应用,各种维生素的生理、营养功能和溶解性,纺织品的品种、性能和价格,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的建议和利用二氧化碳为人类服务的方案,居室空气中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家用燃料的燃烧效率以及水的饮用等化学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查阅资料、访问、咨询、试验来获取感性认识,并能进一步上升为理性认识,使学生的体验有效转化为经验。

4. 模拟法

在科学研究中,有时不能对研究对象直接进行控制,需要设计和构想研究对象的替代物,通过研究替代物来获取经验性材料,这种方法称为模拟法。如氯化钠在水中的电离过程、氯化钠中离子键的形成、熔融氯化钠通电前后离子的运动、氧化镁的形成过程及分子碰撞等微观过程,新教材引领并要求教师能用动画模拟的方法来展开教学;对映异构、晶体结构等一些抽象的知识内容,可采用比较手的镜像、乒乓球的堆积来展开教学。模拟法可帮助学生从宏观的角度来认识微观世界,从具体形象的角度来理解所学的知识。

二、理性思维的方法

1. 分析和综合

分析是将研究对象的整体分解为若干部分、要素、阶段和层次,并分别加以研究的方法。分析可分为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因素分析、可逆分析、结构分析和元过程分析等诸多方面。如学习氯气的性质,可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方面来分析,物理性质又可从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和熔沸点等方面来分析,化学性质又可从氯气与金属、非金属、水、碱、盐溶液等角度来定性分析。又如学习分散系时,可从溶液、胶体、悬浊液和乳浊液等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来定量分析。再如学习有机物的推断和合成时,可从有机物的结构角度来分析,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来分析。从近代科学到现代科学,一个基本特点就是把事物分成一段段、一层层地去研究。如果分析得当,可窥一斑而见全豹,如果分析不当,容易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综合是指把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或各个方面联系起来考察,从整体上去认识和把握研究对象的方法。如学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因素时,可从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几个方面联系起来分析研究化学反应的快慢和反应进行的程度。根据事物发展、变化的特点可以灵活地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明确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发展,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甚至是相互转化的。

2. 归纳与演绎

归纳是从特殊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或规律,而演绎是根据一类事物都有的一般属性、关系、本质来推断这类事物的个别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关系和本质,归纳和演绎是一对思维方向相反的推理形式和思维方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大量的化学知识的学习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归纳而完成的,而知识的运用和新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演绎来实现,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思想方法。如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是运用归纳法的典型事例,新教材中引导学生学习元素周期律也是采用了归纳的方法,而学习盖斯定律及应用则是采用了演绎的方法。化学平衡常数的建立采用了归纳法,而以后的电离平衡常数的学习则采用了演绎的方法。新教材的设计可谓煞费心思,一方面尊重科学事实和科学发展的历史,另一方面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归纳与演绎各有优势,也各有有限性,二者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从近代科学到现代科学,以观察(实验)-归纳为主的方法逐渐让位于以假说-演绎为主的方法。现代科学从总体上来说,已经不是处在经验材料的收集阶段,而是处于高度的理论概括和演绎的阶段。人们能够凭借数学、计算机等工具来提出假说,然后演绎出理论体系或具体推论,再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检验。因此,在应用假说-演绎法时,仍需要以经验归纳法做补充,以一定的实验事实为依据。

3. 比较与类比

比较是找出研究对象的同一性和差异性,是一种学生应知应会的基础思维方法。新教材中广泛采用了比较的方法,如四种无机化学基本反应类型比较、两种盐(NH4Cl、CH3COONa)水解过程比较、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比较、防止钢铁的腐蚀方法比较、化学键类型的比较、晶体中原子的堆积方式比较、1 mol气体的体积与一只篮球的体积比较、晶胞与晶体的关系与砖块与墙的关系比较、合成有机玻璃的两种路线比较、工业生产异丙苯的两种工艺流程比较等多种比较,运用表格、图型、实物、模型等多种比较方式,来帮助引导学生在求同、求异的过程中,建立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本质理解。又如大理石与盐酸的反应,比较你与其他同学的实验结果,如有差异,分析产生差异的可能原因。亚硝酸钠的鉴别,在你和同学设计的各种实验方案中,哪一种最简便、实验效果最好?如上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经验的交流、情感的沟通、思维的碰撞及能力的提升。

类比是一种以比较为基础的逻辑推理方法,是根据两个研究对象的相同或相似方面来推断它们在其他方面一致性的一种思维方法,是从特殊到特殊、一般到一般的一种非必然性推理。类比推理的学习活动就是将要学习的信息与已经掌握的信息进行联系,表现在三个方面:①类比使学习者自动地搜索类似的已有信息;②类比激发学习者搜索自己认知结构中的类似信息;③学习者使用类比可以生成类似的信息。如在物质的量浓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可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把质量百分比浓度与物质的量浓度联系起来,将相似的数量关系进行类比,从而加快、加深学生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又如学习了从海水中提取镁后,可启发学生从金属活动性及金属冶炼方法的角度来学习从铝土矿中提取铝、从自然界中获取铁和铜等知识内容。再如学习了工业上制备硫酸后,可启发学生从制备原理与方法的角度来学习工业上制备硝酸,新教材中先后呈现的两个流程图给了我们以较好的启示。总之,类比是提出化学假说的重要手段,是探索未知事物的重要途径,是解决具体化学问题的有力武器。

4. 联想与想象

联想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表象的联络过程,想象是许多表象的融合形成新表现的过程。联想和想象是形象思维的重要部分,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特征。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科学家怎样研究有机物等内容向学生介绍了科学家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不仅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更给予了学生联想与想象的机会。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有何启迪、受何启发等一些开放性问题的设计,使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的培养成为了现实。

5. 假说方法

假说是以一定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为依据的关于未知事物及其规律所作出的一种假定性说明。假说是科学理论发展的必有阶段,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假说的结论不一定正确,需要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加以证实或证伪。如在学习配合物的形成时,要求学生先比较两个反应,后提出设想,再进一步研究四氨合铜离子的形成,从而得出相关结论。又如,在学习影响酶催化活性的主要因素时,从实验结果提出假说,而假说有待进一步的验证,从而得出结论。从发现问题到提出假说,从验证假说到得出结论,假说中常采用归纳与类比的方法。学生了解了假说方法,且在探究性学习中多次体会假说的意义。

6. 数学方法

马克思认为,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了数学之后,才算达到了完善的地步。在化学教与学的过程中只有正确把握数学方法与化学问题的内在关联,将化学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利用数形结合、对称分析、等价转化、分类讨论、函数与方程、排列组合、不等式、极限等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实际的化学问题,才能使化学学科发展到新的层次和高度。如化学平衡常数(K)和电离平衡常数(Ka)的建立与应用,中和滴定中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滴定曲线、研究滴定过程中的pH值的变化,同分异构体的分析与判断,图表数据的分析与处理等实际化学问题的解决无不在考查学生运用数学方法的能力。

7. 模型方法

无论是在科学研究还是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模型方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模型方法是以研究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是以简化和直观的形式来显示复杂事物或过程的手段。模型可分为物理模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三种。物理模型是指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特征的模型,如球棍模型、比例模型、结构模型、实物图片、照片、示意图、流程图等。概念模型是指以文字表达来抽象概括出事物本质特征的模型,如元素周期律的概念模型(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数学模型是指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如函数图象中化学量之间的关系。

8. 系统分析法

系统分析法是指在明确系统的边界后,在分析系统组成要素、层次结构的基础上,分析系统各组分间相互影响的定量关系,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利用计算机对系统结构进行优化,使系统具有功能整合作用的问题分析法,是一种现代的科学方法。限于高中学生的发展水平和需要,新教材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完整的系统分析法,而是重在领悟方法的思想,初步学会从系统的整体出发,如模块学习、专题和单元学习等,分析整体与局部、部分与部分、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新教材在建构科学方法体系的同时,充分考虑化学学科的特点,广泛运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结构与性质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特殊和一般相结合等化学学科思想和方法,强调学以致用和可持续发展,将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融为一体,使化学学科成为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载体。另外,新教材中蕴藏着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的运动是永恒的,矛盾是对立统一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内因与外因共同影响事物的发展,量变会引起质变等丰富的哲学思想方法,有效指导着教学实践活动,对学生的智能与情意发展也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苏教版化学必修1教案 第5篇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化学1(苏教版)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1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第1单元 课时1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2.初步认识物质的科学分类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尤其是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认识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能尝试运用比较、分类的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掌握四种基本反应类型,能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判断是否氧化还原反应。认识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

4.了解化学家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和内容,体会化学的学科价值。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物质的分类方法;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

三、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以“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为切入口,通过故事激发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去认识物质世界的兴趣,探讨物质的分类方法及不同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并从不同角度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四、教学过程

[导入]在同学们眼中,什么是化学?化学家们又是些什么样的人呢?在化学家眼中,物质世界是怎样的呢?

高中化学总目录(苏教版) 第6篇

高中化学 总目录(苏教版)

高中化学 总目录(苏教版)..................................................1 必修一 苏教版..........................................................1 必修二 苏教版..........................................................1 选修一 化学与生活......................................................2 选修二 化学与技术......................................................2 选修三 物质结构与性质..................................................3 选修四 化学反应原理....................................................4 选修五 有机化学基础....................................................4 选修六 实验化学........................................................4 高考...................................................................5 高中竞赛...............................................................5

高中化学 总目录(苏教版)必修一 苏教版

专题一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第二单元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第三单元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复习与测试

专题二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第一单元 氯、溴、碘及其化合物 第二单元 钠、镁及其化合物 复习与测试

专题三 从矿物到基础材料

第一单元 从铝土矿到铝合金 第二单元 铁、铜的获取及应用 第三单元 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 复习与测试

专题四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

第一单元 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第二单元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 复习与测试 综合内容与测试

必修二 苏教版

专题一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第一单元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第二单元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第三单元 从微观结构看物质的多样性 复习与测试

专题二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

高中化学 总目录(苏教版)

第二单元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 第三单元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第四单元 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 复习与测试

专题三 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

第一单元 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物 第二单元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第三单元 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 复习与测试

专题四 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

第一单元 化学是认识和创造物质的科学 第二单元 化学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复习与测试 综合内容与测试

选修一 化学与生活

专题一 洁净安全的生存环境

第一单元 空气质量的改善 第二单元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第三单元 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 第四单元 化学品的安全使用 复习与测试

专题二 营养均衡与人体健康

第一单元 摄取人体必需的化学元素 第二单元 提供能量与营养的食物 第三单元 优化食物品质的添加剂 第四单元 造福人类健康的化学药物 复习与测试

专题三 丰富多彩的生活材料

第一单元 应用广泛的金属材料

第二单元 功能各异的无机非金属材料 第三单元 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 复习与测试 综合内容与测试

选修二 化学与技术

专题一 多样化的水处理技术

第一单元 水的净化与污水处理 第二单元 硬水软化 第三单元 海水淡化 复习与测试

专题二 从自然资源到化学品

第一单元 氨的合成 第二单元 氯碱生产 第三单元 硫酸工业

高中化学 总目录(苏教版)

第四单元 镁和铝的冶炼 复习与测试

专题三 让有机反应为人类造福

第一单元 有机药物制备 第二单元 合成洗涤剂的生产 第三单元 纤维素的化学加工 第四单元 有机高分子合成 复习与测试

专题四 材料加工与性能优化

第一单元 材料的加工处理 第二单元 材料组成的优化 第三单元 复合材料的制造 复习与测试

专题五 为现代农业技术添翼

第一单元 土壤酸碱性的改良 第二单元 化肥的生产与合理使用 第三单元 无土栽培技术 第四单元 化学农药的发展 复习与测试

专题六 从污染防治到绿色化学

第一单元 环境污染的化学防治 第二单元 绿色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复习与测试 综合内容与测试

选修三 物质结构与性质

专题一 揭示物质结构的奥秘 专题二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第一单元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 第二单元 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复习与测试

专题三 微粒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

第一单元 金属键 金属晶体 第二单元 离子键 离子晶体 第三单元 共价键 原子晶体

第四单元 分子间作用力 分子晶体 复习与测试

专题四 分子空间结构与物质性质

第一单元 分子构型与物质的性质 第二单元 配合物的形成和应用 复习与测试

专题五 物质结构的探索无止境 综合内容与测试

高中化学 总目录(苏教版)

选修四 化学反应原理

专题一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 第二单元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第三单元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复习与测试

专题二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速率

第二单元 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第三单元 化学平衡的移动 复习与测试

专题三 溶液中的离子反应

第一单元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第二单元 溶液的酸碱性 第三单元 盐类的水解

第四单元 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 复习与测试 综合内容与测试,选修五 有机化学基础

专题一 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单元 有机化学的发展与应用 第二单元 科学家怎样研究有机物 复习与测试

专题二 有机物的结构与分类

第一单元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第二单元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复习与测试 专题三 常见的烃

第一单元 脂肪烃 第二单元 芳香烃 复习与测试 专题四 烃的衍生物

第一单元 卤代烃 第二单元 醇 酚 第三单元 醛 羧酸 复习与测试

专题五 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第一单元 糖类 油脂

第二单元 氨基酸 蛋白质 核酸 复习与测试 综合内容与测试,选修六 实验化学

专题一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高中化学 总目录(苏教版)

课题1 海带中碘元素的分离及检验 课题2 用纸层析法分离铁离子和铜离子 课题3 硝酸钾晶体的制备 复习与测试

专题二 物质性质的探究

课题1 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课题2 乙醇和苯酚的性质 复习与测试

专题三 物质的检验与鉴别

课题1 牙膏和火柴头中某些成分的检验 课题2 亚硝酸钠和食盐的鉴别 复习与测试

专题四 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

课题1 硫代硫酸钠与酸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课题2 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 课题3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复习与测试

专题五 电化学问题研究

课题1 原电池 课题2 电解与电镀 复习与测试

专题六 物质的定量分析

课题1 食醋总酸含量的测定

课题1 镀锌铁皮锌镀层厚度的测定 复习与测试

专题七 物质的制备与合成 课题1 硫酸亚铁铵的制备 课题2 阿司匹林的合成 复习与测试 综合内容与测试

高考

备考策略 一轮复习二轮复习三轮冲刺 高考真题

高中竞赛

教学指导 各类试题 其他资料

苏教版初三化学知识点 第7篇

① 除水蒸气可用:浓流酸、CaCl2固体、碱石灰、无水CuSO4(并且可以检验杂质中有无水蒸气,有则颜色由白色→蓝色)、生石灰等;

② 除CO2可用:澄清石灰水(可检验出杂质中有无CO2)、NaOH溶液、KOH溶液、碱石灰等;

③ 除HCl气体可用:AgNO3溶液(可检验出杂质中有无HCl)、石灰水、NaOH溶液、KOH溶液;

除气体杂质的原则:用某物质吸收杂质或跟杂质反应,但不能吸收或跟有效成份反应,或者生成新的杂质。

2.实验注意的地方:

①防爆炸:点燃可燃性气体(如H2、CO、CH4)或用CO、H2还原CuO、Fe2O3之前,要检验气体纯度。

②防暴沸: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倒入水中,不能把水倒入浓硫酸中。

③防中毒:进行有关有毒气体(如:CO、SO2、NO2)的性质实验时,在通风厨中进行;并要注意尾气的处理:CO点燃烧掉; SO2、NO2用碱液吸收。

④防倒吸:加热法制取并用排水法收集气体,要注意熄灯顺序。

3.常见意外事故的处理:

①酸流到桌上,用NaHCO3冲洗;碱流到桌上,用稀醋酸冲洗。

② 沾到皮肤或衣物上:

Ⅰ.酸先用水冲洗,再用3~5% NaHCO3冲洗;

Ⅱ.碱用水冲洗,再涂上硼酸;

Ⅲ.浓硫酸应先用抹布擦去,再做第Ⅰ步。

4.实验室制取三大气体中常见的要除的杂质:

(1)制O2要除的`杂质:水蒸气(H2O)

(2)用盐酸和锌粒制H2要除的杂质:水蒸气(H2O)、氯化氢气体(HCl,盐酸酸雾)(用稀硫酸没此杂质)

(3)制CO2要除的杂质:水蒸气(H2O)、氯化氢气体(HCl)

除水蒸气的试剂:浓流酸、CaCl2固体、碱石灰(主要成份是NaOH和CaO)、生石灰、无水CuSO4(并且可以检验杂质中有无水蒸气,有则颜色由白色→蓝色)等;

除HCl气体的试剂:AgNO3溶液(并可检验出杂质中有无HCl)、澄清石灰水、NaOH溶液(或固体)、KOH溶液(或固体);[生石灰、碱石灰也可以跟HCl气体反应]

5.常用实验方法来验证混合气体里含有某种气体

(1)有CO的验证方法:(先验证混合气体中是否有CO2,有则先除掉)

将混合气体通入灼热的CuO,再将经过灼热的CuO的混合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现象:黑色CuO变成红色,且澄清石灰水要变浑浊。

(2)有H2的验证方法:(先验证混合气体中是否有水份,有则先除掉)

将混合气体通入灼热的CuO,再将经过灼热的CuO的混合气体通入盛有无水CuSO4中。现象:黑色CuO变成红色,且无水CuSO4变蓝色。

(3)有CO2的验证方法:将混合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6.设计实验

(1)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蜡烛中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

①将蜡烛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洁净的烧杯,烧杯内壁有小水珠生成,证明蜡烛有氢元素。

②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蜡烛有碳元素。

(2)试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CO2具有不支持燃烧和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图

苏教版高考化学真题 第8篇

一、专题4“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编写思路浅析

专题4“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是苏教版化学必修模块的最后一个专题, 其内容体系如表1所示。

从化学学科知识层面上, 对专题4教材内容进行考察, 我们发现本专题是对化学必修内容的回顾、归纳、提升;从学生学习化学的视角进行考察, 我们发现本专题期望通过正面引导,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技术素养和环境素养;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进行考察, 我们发现本专题具有衔接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回顾、归纳必修模块内容的同时, 通过提升引出选修模块的内容, 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化学选修模块的兴趣和热情。具体来讲, 本专题的编写思路有如下几点。

1. 知识的学习回归到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历史

第一单元主题1“化学是打开物质世界的钥匙”中, 教材通过“交流与讨论”栏目让学生意识到不同的金属的活动性与人类开发、利用这些金属的时间先后的关系。人类为了更加深刻地认识世界, 建立了化学科学理论, 以指导人类更好地认识世界。接着, 适时回顾了一系列化学科学理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要求用一种更加直观的方式来观察身边的物质世界, 现代物理技术、测试手段的发展就成为了时代的需求, 它大大地拓宽了人们的观察视野。从教材中, 我们可以看出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 (图1) 。

教材通过人类是如何认识物质世界的, 来回顾和归纳必修模块的内容, 使化学知识的学习回归到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中, 让学生意识到“化学科学发展的历史, 是一部人类逐步深入认知物质组成、结构、变化的历史……”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化学是打开物质世界的钥匙”。

2. 知识的学习回归到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化学发展到今天, 我们欣喜地发现人类除了可以从天然产物中分离和提取化合物以外, 还可能根据自身的需要设计和合成化合物。教材通过“把天然纤维制成化学纤维”的“观察与思考”栏目、“从天然产物中分离与人工合成的化合物种类统计数据” (表2) 以及“在增产粮食的问题上, 各学科的研究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 (图2) , 让学生明白“化学的发展是一部合成、创造更多新物质, 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 让学生的知识学习回归到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上来。

3. 在回顾旧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延伸

在教学第二单元主题1“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化学”时, 在回顾整合必修内容如印刷电路板的制造、单晶硅的生产和应用等的基础上, 拓展延伸出超导合金、形状记忆合金、合成橡胶、纳米材料、导电塑料等相关知识。在主题2“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化学科学”中, 在回顾汽车尾气污染问题时, 拓展延伸出“使用酒精、天然气代替部分或全部燃油”“用氢作汽车燃料”“用燃料电池作动力”“储氢合金和能量转换材料”等内容, 并介绍了“回收二氧化碳”的方法。在已学必修内容的基础上展示化学前沿知识, 教材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符合化学课程标准[3]的要求。教材中介绍了“绿色化学”, 而对化学污染介绍得比较少, 提供从源头上消除污染的方法, 这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化学的正面社会价值。

二、专题4“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教材特色浅析

围绕以上的教材编写思路, 专题4“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在吸收了传统教材优点的基础上, 又具有其自身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树立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中心学科思想

教材致力于树立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中心学科的思想。教材中明确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化学与其他学科齐头并进, 迅猛发展, 成为21世纪自然科学的中心学科”。从本专题的各个单元标题和单元内主题———“化学是认识和创造物质的科学”“化学是打开物质世界的钥匙”“化学是人类创造新物质的工具”“化学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化学”“解决环境问题离不开化学”等, 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教材这样编写的特色。编者希望通过这样的单元标题和单元内主题来揭示化学的正面价值, 让学生认识到化学是21世纪自然科学的中心学科, 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2. 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自然衔接

本专题在整套化学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图3) 。

必修模块知识的特点是“面宽而浅”, 而选修模块的特点是“系统深入”。本专题作为必修模块与选

修模块的过渡, 可以说起到了很好的效果。6个选修模块是在对必修模块内容的回顾、归纳、提升中自然引入的 (表3) 。通过引入选修模块, 也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化学与科学、社会、技术的密切联系, 编写

中融入了STS的理念。编者用这样的方式来引入选修模块, 通过向学生展示选修模块所要学习的内容, 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选修模块的兴趣和热情, 为选修模块的学习作铺垫。

3. 化学知识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充分融合

教材的编写试图将化学的学科价值通过化学知识充分体现出来。教材通过一些具有说服力的案例, 让学生相信化学可以使我们的明天更加美好, 化学可以为人类开辟更加广阔的道路。教材通过必修内容的回顾归纳引入选修模块, 让学生了解选修模块所要学习和研究的内容, 其中就包含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回顾必修内容的同时, 拓展延伸出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前沿知识, 其中也包含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纵观整个专题教材内容, 我们可以发现化学知识的学习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获得也没有离开化学知识的学习, 可以说化学知识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充分融合的。

三、专题4“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的教学建议

基于我们对本专题教材的编写思路和编写特色的分析, 我们提出以下三点教学建议, 希望对中学教师在教学本专题时有所帮助。

1. 注意趣味性与学科性的统一

很多教师认为本专题学科性知识不多, 要么让学生“自学”, 要么把本专题变成了典型的“科普”介绍。很多教师倾向于利用多媒体, 通过播放大量的有趣的短片来充实课堂。尽管很多学生也很喜欢这样热闹的课堂, 然而由于缺少教师的直接和有效的引导, 学生可能过多地被生动的画面所吸引, 而没有真正地得到成长。当然, 一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通过教师的正面引导, 达到趣味性和学科性的统一, 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的同时, 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 可以对选修模块的内容进行适当的介绍

有调查研究[4]表明, 很多学生在选择选修模块时对于选修模块将要学习什么内容知之甚少, 在选择选修模块时就显得很迷茫, 没有自己的主见, 倾向于按照老师和家长的意见进行选择。这样就不能充分发挥选修模块的意义。调查也发现, 很多学生期望老师对选修模块进行必要的介绍。因此, 教师在教授本专题时, 完全有必要对各选修模块将要学习到什么样的内容, 有什么意义, 进行简要的介绍, 让学生心中有数, 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对选修模块进行选择, 真正地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兴趣。

3. 突出强调化学的正面价值

在当今中国, 出现了一个相当可悲的现象。我们的媒体一味地报道化学的负面影响, 而我们的教师也不加考虑地把媒体上报道的很多化学事故拿来当成教学情境。这样做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在学生看来化学就是事故的罪魁祸首。很明显的一个结果就是, 高考第一志愿报考化学的学生的人数在不断地减少。化学带给学生的印象就是有毒、危险, 他们没有认识到化学给社会带来的正面价值。这就需要我们的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多强调化学的正面价值。比如在本专题中, 就有必要强调“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化学科学”。

参考文献

[1]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

[2]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上一篇:放射科管理规范责下一篇:应用文写作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