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经典语录范文

2024-05-12

道家经典语录范文(精选9篇)

道家经典语录 第1篇

1、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2、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3、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4、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5、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6、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7、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8、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9、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10、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1、治人事天,莫若啬。

12、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13、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14、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5、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16、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17、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8、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19、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20、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2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22、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2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24、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25、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26、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27、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28、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29、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30、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3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32、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33、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34、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35、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36、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37、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38、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39、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40、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41、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42、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43、治大国,若烹小鲜。

44、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45、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46、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47、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48、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49、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50、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道家经典语录 第2篇

27.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8.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9.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30.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31.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32.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3.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34.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35.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36.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37.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8.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39.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40.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41.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42.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43.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44.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45.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46.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47.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8.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49.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家经典语录 第3篇

春秋末期, 诸子百家争鸣, 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期, 道家思想正起始于此时。司马谈曾写过名为《论六家要旨》一文, 把先秦学派概括为重要的几家, 他们分别为道德、儒、墨、名、法、阴阳六家, 并阐述了六家要旨和得失。中华思想文化的许多成分, 都起源于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 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 传说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 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 (《道德经》) 中作了详细的阐述。《道德经》, 又称《道德真经》、《老子》、《老子五千文》。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道家哲学与儒家社会哲学不同, 它是建立在儒家大学的基础上, 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进行剖析, 以宇宙为本体展开分析, 研究“道”的哲学, 是人类高级智慧的结晶。《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 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 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它无论对中华民族性格的铸成、政治的统一与稳定, 同时对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蕴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2 道德的发展与《道德经》

道德, 在当今社会被誉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具有认识、调节、教育、评价以及平衡五个功能。在某一社会中, 除了法律的约束之外, 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 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

道德一词, 在汉语中可追溯到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道德经》中老子说:“道生之, 德畜之, 物形之, 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 德之贵, 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将“道”与“德”放在一起是要求人要有起码的品行, 按照自然规律正确的生存和发展, 是对社会成员行为的一种约束和规范。

在当今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社会, 依然继续传承了中华历史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 将道德与法律相互结合、互为补充, 共同制约。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把社会主义道德的某些要求法律化, 使之规范化、制度化, 并运用国家强制力来保障其实施。我国法律把严重违反社会主义道德规则的行为用法律来加以制裁和打击。所以说宪法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道德观念。社会主义道德把“遵纪守法”作为社会美德来倡导, 对破坏法纪的行为加以谴责。对于人民群众来讲, 遵守法律、捍卫宪法同样是一种公民道德。同样, 社会主义法律所没有或难以涉及的地方, 社会主义道德却能发挥作用。

3 道家思想在当今社会的作用及影响

当今, 我们正处于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价值多元化的时代, 各种思想和文化的交织必然对整个社会的思想价值和行为准则起到冲击, 但古老的道教文化以其崇尚道德、传播慈爱、讲求奉献、向往和平等东方固有的传统核心价值形象, 依然对当今社会思想道德予以警示和规范。

3.1 以人为重, 闪烁人本思想的光芒。

老子在《道德经》阐明了人的重要地位, 道家从维护个人利益的角度出发, 在经济理论、社会实践方面创立了“人本”的思想观点, 主张通过维护每个人的个人利益来达到社会的和谐繁荣。第25章“故道大, 天大, 地大, 人亦大。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老子把人和道、天、地共同作为宇宙中的四大, 这就阐明了人的地位, 强调了对人的尊重问题。在这四大之中, 认为人不是至尊至上的, 而“道”是至上的, 人应当遵循“道”, 即自然法则。

在我国当今社会, 以人本思想为重, 党中央将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指导思想和方针, 明确地指出作为执政党, 要以人为本,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要坚持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 正确处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所以我们看到了政府工作的中心逐渐以为百姓谋利益、为百姓办实事为主。在面对各种自然灾害面前, 首先想到的是百姓的安危, 在指定各种政策面前, 首先想到的是百姓的疾苦, 坚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 都要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为了人民群众, 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3.2 倡导和谐, 以和为贵。

道教的许多教义思想, 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个人身心修养等主张, 都是这一思想的继承和发扬。老子在《道德经》中, 通过“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的精辟论述, 以独创性的“自然”理念全面地阐释了人、地、天、道的和谐。就是强调人要尊重自然规律, 崇尚自然, 效法天地。要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就要确保天地的平安, 而其实质与重点则在于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与构建和谐世界, 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我国战略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国策。而今国内与国际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身与心等方面, 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失衡与不和谐的问题, 急需我们努力构建一个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 以使整个国家和世界正常地向前发展。道家文化对于我们今天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代意义。人与人和睦相处是和谐社会的核心。和谐社会需要健康的人际关系, 而宽容、平等、公平、互利是和谐、健康人际关系的重要标志。

3.3 人道合一, 追求平等。

老子在《道德经》第42章中阐述“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 唯孤、寡、不谷, 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 或益之而损。”在道教的宇宙论中, 道生万物, 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从天地万物发生的本原来看, 它们都源自同一个“道”, 老子运用一种朴素的辩证思想, 去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在现代社会中, 平等观念是核心的道德价值观之一。追求经济地位的平等、政治地位的平等、法律地位的平等、男女权利的平等、受教育机会的平等等成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而道教的平等观不局限于此, 它是从道生万物众生道性平等的高度观照人间, 由自我个体生命修炼的身心和谐, 推衍到社会平等治道太平, 进而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这种平等思想, 无疑对当代和谐社会的建构具有借鉴意义。

道教这些经典而又丰富的思想, 从其哲学基础到教理教义、戒律规范等方面都倡导万物平等, 这些应该成为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利用的重要思想资源, 应该成为道教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王书献.道家文化中的和谐思考[N].中国民族报, 2005-06.

[2]任继愈.老子今译[M].乌鲁木齐:新疆出版社, 2003.

四路奔打——道家防身经典 第4篇

18.插步双劈掌:接上式,身体起立,右脚插于左脚后方,双脚平行成交叉步,边起立边动手,双手由左下方向右上方划弧,划至右肩外侧,立掌向左用力推掌,上身稍向右倾,目视双手(图18)。

19.马步劈拳腾空飞脚

A.接前式,向右转身90度,右脚向南横跨一步变马步,同时双手由左向右抹,抹至头右侧,右手变拳下劈,左臂屈肘,左手击右肘,目视前方(图19A)。 B.身体直立,右脚上半步,左脚抬起,随即身体上纵,腾空飞起,双手拍击飞起的右脚背(图19B)。

20.拗弓步双冲拳

A.上动不停,右脚前落变马步,右掌变拳前劈,左手屈肘立掌,拍击右肘(图20A)。

B.左掌变拳,双拳由左向右抡,抡至右腹侧,向左双冲拳,左拳高,右拳低,目视南方(图20B)。

21.横裆步扣肘:接前式,双手翻腕变掌,随即将右手抬高,手心朝下,左手低,手心朝上,双手握拳由左向右胸侧用力猛带,同时右脚向左侧踹后落步,左腿屈,成左横裆步,右臂屈肘,左拳变掌拍击右肘,上身稍左倾,目视前方(图21)。

22.弓步架冲拳:接前式,右脚蹬地,左脚向前跨一步,成左弓步,同时右拳变掌,双手平拉至腋下,再变拳向南用力冲出,上身微向左倾,目视西方(图22)。

23.马步架冲拳:接前式,右拳向右劈,左拳随右拳前砍,双拳后带,右拳带至左胸侧不动,左拳带至身后斜置,同时右脚提起,成左独立步,随即右脚前进两步,变马步。进步时,右拳由向前劈冲拳,左拳抡劈,由上向下、向后架拳于头后上方(图23)。

24.独立架勾掌:接前式,双拳变掌,双掌由前下方向后带,右手立掌于左肩前,左掌勾手于身后,同时右转身90度,右脚提起,成左独立步,目视北方(图24)。

25.弓步推掌:接上式,右脚下落蹬地,左脚向前跨一大步,变左弓步,同时右手向外划弧,左手由左向右划弧至胸前,左掌在外,右掌在内,左掌下压,右掌从左掌套掌向前推出,左臂扣肘压掌于腋下,目视右掌(图25)。

26.马步劈砍掌

A.接前式,左腿直立,右脚抬起平弹出,同时右手翻腕抱拳于腰间,左拳变掌向前推出,目视前方(图26A)。

B.上身左转90度,左脚外摆,右脚向前横落一步,变马步,同时左掌前平立掌,右拳前冲,目视右拳(图26B)。

27.旋风脚

A.右脚收回成丁步于左脚旁,同时左掌向左平扫,翻腕抱拳于腰间,右臂屈肘,右拳下砍于右大腿旁,目视右拳(图27A)。

B.右脚向左脚外侧横跨一步,左脚抬起外摆腾空起脚,同时左拳变掌向外平抹,右手向左划弧拍击飞起的右脚内侧(图27B)。

28.独立顶架拳

A.上动不停,右脚前落,成右弓步,双手握拳,右拳由上向前砍,拳心向上;左拳架在头上方,目视右拳(图28A)。

B.左腿挺直,上身向后提,右脚抬起扣于左膝前,成左独立步,同时双拳由前下方向后回带,左拳架于头上,右拳拳心向内顶拳于右胸前(图28B)。

29.横裆步压架拳:上动不停,向右转身90度,右脚前落半步,左脚前扫变横裆步,同时双手变掌,右手向右上方划弧,斜立掌于右侧头上;左手向右划弧至腹部前成下压掌(打虎式),目视东方(图29)。

30.弓步冲拳弹腿独立

A.起身向左转90度,左腿屈膝,右腿后绷,成左弓步,同时双掌变拳,左拳向左搂,翻腕抱拳于腰间,右拳由后方向前用力冲出,目视北方(图30A)。

B.右脚前抬弹腿,左腿挺直,同时右拳向右外侧搂,抱拳于腰间,左拳变掌向前用力冲出,目视前方(图30B)。

31.虚步架冲拳

A.接前式,右脚前落,向左转身90度,变马步,同时左臂屈肘,左掌横放于右臂上,右拳向前方猛击(图31A)。

B.向后转身180度,变左弓步,同时左手外搂至左侧,翻腕抱拳于腰间,右拳由后方向前用力冲出,目视南方(图31B)。

C.右脚后退半步,左脚随右脚后带半步,右腿屈膝下蹲,左脚点于右前方,变左虚步,同时左拳向前冲出,右拳向右后方划弧,架于头上方.目视左拳(图31C)。

32.收势:接前式,右脚上半步,向左脚靠拢,双掌平托于胸前,双臂伸直,同时右脚后退半步,左脚向后靠于右脚旁,双脚并成外八字;双掌向后划弧,由上向下压掌,浑身放松,气沉丹田,目视南方(图32)。

有关经典道家语录 第5篇

2、见素抱朴、少私寡欢。

3、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4、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5、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6、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

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8、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9、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10、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

11、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12、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13、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

1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5、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16、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17、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18、察见渊鱼者不详,智料隐匿者有殃。

19、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20、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2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2、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23、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4、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25、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26、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27、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28、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29、日极则仄,月满则亏。物极则反,命曰环流。

30、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已为人己愈多。

31、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32、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33、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34、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35、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36、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3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38、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39、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40、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41、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42、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43、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敝。

44、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45、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46、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47、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48、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49、人有盗而富者,富者未必盗;有廉而贫者,贫者未必廉。

50、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51、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52、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5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54、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55、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56、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57、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58、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59、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60、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6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6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6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64、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6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6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67、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68、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69、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70、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71、知不知,尚矣;不知知, 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7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73、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74、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75、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76、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77、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78、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79、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8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81、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82、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83、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84、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85、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86、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87、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88、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89、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90、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91、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92、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9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9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95、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96、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97、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98、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99、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100、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101、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102、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道家经典禅语语录 第6篇

2.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3.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4.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5.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6.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7.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8.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9.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10.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11.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2.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13.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14. 治大国,若烹小鲜。

15.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16.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17.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8.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19.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道家养生经典语录 第7篇

2、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健康的根本在心.心净则身净.自身的修复系统来修复自己的疾病.其实人和动物是一样的,动物的病都是靠自己。

3、正确的观念远比昂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术更能帮助患者消除疾病。

5、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灵体,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来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

6、人的大部分生病现象是人体在调节、清理身体垃圾时所表现的现象,是人体自动调节平衡所表现出的状态,所以应该把它们当成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应该去把它当成病因来消灭。所以当人在生病的时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里要安定,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

7、人的健康离不开两大要素:1)足够的气血;2)畅通的经络(包括血管和排泄垃圾的通道)。

8、足够的气血靠:足够的食物+胆汁+必要时间内(晚天黑后~午夜1点40)优质的睡眠(这个时候大脑完全不工作,由植物神经主导)+良好的生活习惯。

9、畅通的经络需要:清净心。一切七情六欲都会破坏清净心,从而破坏经络的正常运行。

10、维持健康的身体不仅需要“增收(增加气血)”,也需要“节支(减少血气的损耗)”。

11、过度地增加食物不仅不会增加血气,而且会成为身体中的垃圾负担,反过来还得靠消耗血气来把他们清理掉。五脏六腑是一个血气加工厂,食物是原材料,加工能力是有限的,而食物是无限的,所以食物的数量必须得到控制。

12、适当运动可以帮助人的气血运行,但同时也在消耗人的气血。人体的微循环主要应该靠松静来达到的,这也是健康必不可少的。

13、人体中的垃圾越多,就越需要更多的血气来清除它们,但人的血气因为垃圾的增多和血脉的阻塞而减少,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这也正是人衰老的机理。所以,人要想健康不老,就要:1)减少体内的垃圾;2)增加血脉经络的畅通;3)增加体内的气血。

16、对于一个有宿疾的人来说,只有气血充足了,病情才会显现出来。所以练功的人在功夫达到一定水平后都会出现一些“有病”的现象。这个时候要沉住气,定下心来多做些静功来增加自己的气血,以尽快度过这个时期。

17、人违背了养生法则,虽不一定会立即得病,但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大大增加得病的机会。这就和交通规则一样,你违背了交通规则,不一定会出事故,但其危险性是显而易见的。 18、人为什么必须保持一定的饥渴才是对养生有利呢?其实这就是“虚”的妙用。道家讲,虚则灵。这和谦虚使人进步,自满使人落后一样,所以人必须经常保持“虚灵”的状态,才能时时保持清醒,保持健康。

19、人要想健康,就必须使体内有足够的“气”来“气化”所进的食物.只有这样,你的体内才不会积累垃圾,不会有多余的食物来释放游离的“虚火”损害你体内的脏器.这个“虚火”反过来会损耗你的“气”.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现代人生病,大多数是饮食不节的缘故.

23、人生最忌是个乱字,心乱了,对外可以紊事,对内可以打扰血气,使失正常。凡恼怒恐怖喜忧昏疑,都是乱,为多病短寿的根源,不但养病时不应乱,即平居时亦忌心乱。

24、多嗔伤肝,多淫伤肾,多食又伤脾胃。忧思伤脾,愤怒伤肝,劳虑伤神。25、身病之起,无不由心虚弱,外邪乘入。而心虚气弱,每由心魂恼乱,真体不充,发现种种不安。贪食贪胜贪得贪乐逸,皆足以致病。以贪之不得,于是乎嗔。贪嗔可使心荡气促,胆惊肝旺,六脉震动,五脏沸腾,外邪同时乘入,此病之起因。

26、凡人欲求长寿,应先除病。欲求除病,当明用气。欲明用气,当先养性。养性之法,当先调心。

27、人受五行之气而治生,故肉身以气为主。气亏则病,气滞则病。欲治其病,先治其气。

28、气以行血,血以补气,二而一也。凡人久视则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七情六欲之过则伤元气、伤心肾。相火旺,真阳耗,

29、治五脏之病,莫先于补气。肾犹亟焉。补气在勿动心,心动则肝旺,各脉震惊,真水耗损。心为扇,主引风。风动则火旺,火旺则水干,水干则地损。

30、心定神一,受治者信坚心专,两心相合,可以统治百病,无不神效。

31、人病可分两种:一是经络基本畅通但气不足。表现是经常这疼那疼,这是因为他气不足以气化食物,而产生了相火(也叫虚火),随着经络在体内乱穿,哪儿通走哪儿,遇到一个地方堵塞了,这个地方就疼了。这样的人吃一点药物就会立即见效。二是经络不通,气也就无处存身。表现在外表看不出有什么毛病,但一旦发现就是大病,而且这种人经常是吃什么药都见效慢,或根本不起作用。

主发谓之机。箭在弦上要发出去,必须拨动这个机。其他任何事情都是这样,都有一个机,只有触动这个机,事情才会发生,不触动这个机,其他的条件再多,也没办法引发事件。机就是这么一个东西,它是事情发生的最关键因素。它是点,不是面。可是触动这个点,就能带动面。所以,病机就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最关键因素,(也可以讲,病机一开,人的病状就会显现出来,人就进入了“病”的恶性循环当中。和病机相对的就是“生机”。生机一开,人就会进入康复这个良性循环当中。实际上病机和生机是一个东西的两个方面,是一对阴阳。病机开了,生机就关了,而生机开了,病机也就自然开始关闭了。这个就是辩证法。)

32、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所以,就养生而言,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看一个人也是一样,观相不如观气,观气不如观心。

33、心神不安,情性燥急,为致病致死之总因。故安心法,为卫生第一要诀。心可以主动一切。心定则气和,气和则血顺,血顺则精足而神旺,精足神旺者,内部抵抗力强,病自除矣。故治病当以摄心为主。

34、风寒阴阳暑湿,在在皆可使人致病。万一抵抗力薄弱,即可乘虚而入。身弱者多病,即是此理。富人有保卫力,如衣食住等等。贫人有抵抗力,如气足神旺,毛孔厚密,不易侵入等等。富人多食肥甘,伤胃伤齿。贫人多饿,所食不杂,故无肠病。富人多逸,故多气恼。贫人多劳,故少疾病。富人不造福而享福,只是消福,消尽则穷。穷人能勤俭,即是造福,果熟即富。凡衣食住之保卫力富,则精气神之抵抗力弱。保卫力弱,则抵抗力强。

35、大病初愈,切忌理发洗足沐浴

37、能静则仁,有仁则寿,有寿是真幸福。

39、心过劳的人,心疲肝旺,心过劳就是心太满,不虚。心满,则不纳肝(木)生之火,心不纳肝生之火,则肝气必积而盛。肝木克土,脾胃受病,消化不良,营养不足,夜眠不安。土又克水,于是肾水大亏,水不足则火更旺,心肾相联,心气更弱,肺病即成。内部相互关联,一动全动,一病全病。而扰之者,乃在妄心,所以治病在安其心,安心在息妄,息妄在明心,明心即自觉,而健康的功效在乎静坐。40、静坐是息心法,心息则神安,神安则气足,气足则血旺,血气流畅,则有病可以去病,不足可以补充,已足可以增长。现在病可去,未来病可防,此其小者也。又心息则神明,神明则机灵,静者心多妙,观机辨证,格外敏捷,见理既正,料事益远,遇乱不惊,见境不惑,能一切通达,自无主观偏执之弊,而大机大用,由此开启矣。

41、人在生病的时候最忌讳是嗔恚心起。这个时候一定要安然顺受,让心安定。然后慢慢调理,健康很快恢复。心安才能气顺,气顺才能除病。否则心急火上,肝气受损,加重病情。心神宁一,那浑身的血气,自可健全发挥。

心有两种,一是真心,一是妄心。真心是水,妄心是波,波因风动,风止波息,而水不动。寂然无念,是无心心也。

42、子时失眠,肾水必亏,心肾相连,水亏则火旺,最易伤神。

43、睡时如有思想,不能安着,切勿在枕上转侧思虑,此最耗神。

44、午时属心,此时可静坐一刻钟,闭目养神,则心气强。

45、早起如在寅时三点至五点,此时切忌郁怒,不然必损肺伤肝,万望注意。

47、人生以血气流通为主,气滞可以阻血,血阻可以结毒为疖为瘰,为癌为瘤,皆是血气不流通之故。气以顺为主,血以通为畅。百病无不先由气滞,气郁于内,肝先受伤。挽救之法,在化除得诀。而化除要诀有二:第一寻其根,其根在心,心空则一切自化。第二以药石、按摩助其化除,帮助血气之流通。

老师经典语录 第8篇

1. 班主任:

你们千万不要早恋!

我们的一切, 都是为了就业、高考!

作业记好了没有?做清洁的留下!板凳竖好!好, 放学!

2. 教导主任:

请没开广播的班级把广播开一下!

下面我讲下纱窗的作用:春天防虫子, 夏天防蚊子, 秋天防蚊虫, 冬天……冬天你们也不许动!

3. 语文老师:

你们不要这么轻佻, 不要嬉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我们班很多学生写字的目的只有一个——让你看不清。

我以后要是再看到谁在我的课上看小说, 我就给他撕掉, 一张一张撕, 我让他听响儿……

现在后排有些同学, 始终带着忧郁的表情坐在那儿思考, 什么也不做。在他们的脸上我看到了范仲淹的风采, 先天下之忧而忧。

4. 数学老师:

大家注意看, 我要变形了!

什么是椭圆?就是把圆踩了一脚。

开小差的同学, 争取误差在8秒之内。

同学们画出可行域时要记得画阴影。但是!同学们, 平时心里一定不要有阴影啊!

5. 英语老师:

Turn“impossible”into“I’m possible”.

下次听写单词把单词写健全了, 别写这种残疾单词。

所谓的PHD, 就是permanent head damage (永久性脑损伤) 。

现在的孩子4岁就学会摆兵马俑造型, 目光作思考状—To be or not to be, it’s a question。

6. 物理老师:

你如果把时间都用在谈恋爱上那就没时间学习了, 能量是守恒的。

你不要跟我讲道理, 我本身就是学物理 (无理) 的当然就不讲道理。

班上老有背景音乐, 有本事, 发一个20赫兹以下的, 或者20000赫兹以上的 (人耳不能听见的声波频率) 。

7. 化学老师:

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睡觉是一种艺术, 睡不好就糟蹋了, 睡好了还能梦见元素周期表。

皇帝吃丹药会中毒。但坏事总有好的一面, 皇帝虽然没活下来, 但化学却发展起来了。

8. 历史老师:

就让历史的车轮把你碾过去吧!

你们用这种史上最文明最高级的方式来骂我, 上课睡觉是吧?

翻开中国近现代史, 我的心情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气!急!恨!

你们生错了时代。如果你们生在抗日战争年代就个是英雄。因为不管敌人怎么严刑拷打, 你们都说“不知道!”“不知道!”绝对是英雄!

9. 地理老师:

某些同学考试时脑袋偏转的角度不要超过黄赤交角。

有些登峰造极的同学现在还把彗星写成慧星, 真是充满智慧的扫把星。

太阳耀斑爆发是很可怕的, 但我要是被惹火了的话, 会比耀斑还可怕数万倍。

《老子》:先秦道家首部传世经典 第9篇

影响。

关于老子与《老子》的争论

提到《老子》,一般认为它是春秋时期道家创始人老子所作,也是道家思想的奠基之作。然而,由于年代久远,史料保存不足,学术界对老子其人其书还存在很大争议。

作为“二十四史”之一的《史记》,记载了西汉武帝前很多明确可信的史实,但对于老子的记载却相当含混。《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又提到孔子曾向老子请益。后来,老子见周朝衰落,欲隐居,乃西出函谷关,关令尹喜让其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所谓“著书上下篇”就是指《老子》一书。由于司马迁的这段记载周详又有情节,且《礼记》《庄子》《孔子家语》《吕氏春秋》都提到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礼的问题,于是后世有学者得出结论:老子其人与孔子均生活在春秋时期,且比孔子年龄大,《老子》一书是他辞官归隐之时所著,内容是“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故又称此书为《道德经》或“五千言”。

然而,如果继续读司马迁的记载,我们就会明白:即使是司马迁本人,对老子的生平也是犹豫不定的。他又说道:“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再后面还讲了一段关于周太史儋的话:“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一句“世莫知其然否”,拉开了关于老子其人其书的争论。正如学者陈荣捷在《老子之道》中所言:“在中国现代历史上,似乎没有哪一场争论战比围绕老子其人其书的争论持续的时间更长,参与的学者更多。”

老子、老莱子、周太史儋,究竟是一个人还是三个人,哪一位才是道家创始人老子?学界莫衷一是,但观点倾向于他们是三个人,道家创始人老子是担任周守藏室之史的李耳。

关于《老子》这部书,有学者指出,像《庄子》《吕氏春秋》《列子》中记载了老子和杨朱等人的对话,杨朱是战国时人,此外《老子》里还有“偏将军”“上将军”“万乘”这类战国时才有的词汇,因此,老子应该是战国时人,其作品也是战国的。还有学者认为《老子》反映的思想基本上是老子本人的,但他仅仅是口述,书应该是其弟子们记录整理下来的,就跟《论语》一样。更有学者提出《老子》成书于秦汉之间,甚至晚至西汉文景时期才出现。

幸运的是,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今,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陆续发现了几种出土的《老子》竹书简帛。经过整理和研究,我们把《老子》一书成书的年代定在战国中期以前。

总之,关于老子其人其书至今仍有许多谜团没有解开,但这丝毫不影响这部书的地位和价值。先秦道家首部传世经典,非《老子》莫属。今通行本《老子》共八十一章,分上下两篇:上篇三十七章,中心论述“道”;下篇四十四章,中心论述“德”。

《老子》这部书讲了些什么?

《老子》一书多为韵文,且论述精辟,含义丰富,思想深邃。其内容重在以辩证思维详尽论述作为宇宙本体、万物之源和运动规律的天道,并用这种天道观照人道,指导治国和修身,直面现实社会,涉及到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各个方面。很多人认为老子的思想是避世的,这是一个误区。

先说《老子》中的“论道”,这是整部书的核心和精髓。

首先,道是浑沌而成,先天地而生,是效法自然而形成的宇宙本体和规律法则,它被称为“天地之母”“万物之宗”,是一切事物产生的动力和最后的归宿。其次,道是人的视、听、触、味等感官知觉无法直接触及感知的,但它又通过万物来体现,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万物变化感觉道,通过观察体验认识道,进而把握道的特征和规律。第三,道超越时空,无处不在,周而复始,对立转化,影响决定着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命运。最后,道养育万物,除旧更新,却无私无欲,不占有,不主宰,不自大,因为不自大,反而成就了道的伟大。由此可见,老子所说的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哲学概念,既指浑然一体的宇宙本体,又是永恒存在的天地万物之源,还是运动不息而对立转化的规律和法则。正如《庄子·大宗师》所言:“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即使是现代学者对于“何谓‘道’”这个问题也是多有论述,各抒己见。(复旦大学教授葛兆光从字源的角度进行阐述,值得借鉴。参见葛兆光《中国经典十种》,中华书局,第63—65页)无论如何,老子正是以这种虚无的天道取代了商周以来的天命观,从而论证和构建了自己的宇宙观。

再说《老子》中的治国思想。

首先,老子要求统治者效法天道、无私无欲、公正公平、善待百姓、善待万物,不要人为造成亲疏、利害、贵贱的差别,如此才能真正得到善良和诚信。同时,还要认识到贵贱、高下的辩证关系,守道不争,谦下卑弱,如此才能得到百姓拥戴,处于不败之地。其次,老子提出统治者不要肆意妄为,作威作福,扰民害民,要让百姓自化、自正、自富、自朴,甚至让百姓感觉不到统治者的存在,否则,就会招致反抗,引起天下大乱。第三,统治者要让百姓无知无欲,抛弃现实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恢复到质朴纯厚的原始状态,实现小国寡民,天下才能大治。第四,老子憎恨统治者“损不足以奉有余”“以死惧之”的行为,指出国家昏乱、田园荒芜、百姓饥荒的根本原因在于统治者的穷奢极欲,这是背离道的行为。最后,老子认为战争无论胜败,都会给双方带来极大的灾难,因此,他反对发动战争,而要以不争之德来对待战争。可见,老子是以天道反观和指导人道的,他反对战争,要求统治者不争、谦下、无为、公平待民、无私无欲等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当然,老子提出的毁弃文明、小国寡民、回到原始状态等主张,虽然出于他对当时社会弊病的极度愤怒和极端失望,但其具有历史局限性的事实也是不可否认的。今人读《老子》,应特别注意这

一点。

最后说《老子》中的修身理念。

首先,要永远保持质朴纯厚的品德,真正进入空虚无欲、清静无为的境界,做到小心谨慎、严肃庄重、温和可亲、虚怀若谷、浑朴纯正。其次,既要有知人之智,胜人之力,更要有自知之明,自胜之强,通晓四方,知而不知。无论是得宠或是受辱,都不要感到惊恐不安。只有抛弃私欲,才能远离祸患,承担大任。第三,要把慈爱公平、俭啬收敛、谦下不争作为人生的法则。第四,要一切顺应自然,就像水一样,处于下位,柔弱自守,清静无为;慈爱真诚,滋养万物;以柔胜刚,以弱胜强。最后,修身养生者应清心寡欲,俭啬收敛,功成身退,才能长保平安。如果过分看重名利财货,贪得无厌,不知满足,必然带来巨大的危害。老子就是这样将天道用来指导修身养生,以确立人生观。后世认为道家注重修养身心,我们从《老子》中便可窥见一二。

《老子》的传播及现代价值

《老子》一书虽只有五千余言,但其深邃的思想却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如此,据考证,《老子》在日本的传播,已有一千四百余年的历史,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除日本之外,朝鲜、韩国、越南等国自古以来也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可以说,老子思想从中古时代起就已经成为以中国文化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欧洲,从19世纪初便有学者开始对《老子》进行研究,到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欧洲的《老子》译本已经多达60余种。从西方近现代思想史上看,哲学巨匠黑格尔、尼采、海德格尔,文学泰斗托尔斯泰等人都深受老子思想的影响。黑格尔曾说:“中国人把认识道路的各种形式看作是最高的学术……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尼采则说:《老子》这部书“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海德格尔更是曾试图与中国学者合作将《道德经》翻译为德文,其代表作《存在与时间》中就包涵许多道家观念。2011年6月,德国著名汉学家沃尔夫冈·顾彬在深圳大学作题为《中国文学与中国哲学在德国》的演讲时说:“在德国,老子的《道德经》已经先后被104人译成德文,但孔子的《论语》只有十几个译本,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老子在德国比孔子有名,影响也更大。”据称,每四户德国家庭便有一本《道德经》。美国学者蒲克明说,《道德经》之所以受到世人如此重视,获得如此高的评价,是因为它是人类最古老、最系统的第一部“大成智慧学”,他还预言未来“《道德经》将是一本家传户诵之书”。

这样一部先秦经典,于今当然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首先,老子赋予“道”以自然、无为的属性,这是要为人确立自然无为的行为模式,并试图借助这种行为模式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开显人的生态智慧。《老子》中记载:“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老子把人视作域中“四大”之一,表明人类是这个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其与自然界是伙伴关系、朋友关系,人类只有热爱自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才能与自然界保持和谐一致。此外,老子还主张“法自然”,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焉。”此处的“法”,指效法、因循或衡量个人行为的尺度、原则等。老子认为应该选择因循自然而为的行动模式,这实际上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说明老子把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首要价值取向。这一思想无论对应对当前全球生态危机,还是建设现代生态环境理论,都有借鉴意义。

其次,老子认为规律的存在和变化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只能顺从和利用,而不能强行改变。这就是所谓“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在先秦,谈论运动规律的思想家不止老子一人,但老子谈论规律的最大特点在于强调人要通过合规律以达到合目的,而不是让人带着目的去造规律,更不是带着目的去改变规律。简而言之即适应规律、顺势而为,这对我们如何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资源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启发性。

第三,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他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还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有人将“无为而治”理解成“不治主义”或“无政府主义”,这实际是对这一思想的误读。老子“无为而治”思想曾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像西汉初年,统治者就采取黄老无为而治的统治方式,对百姓实行“与民休息”“轻徭薄赋”,取得了“文景之治”的成效。其实,“无为而治”是一种开明的“治术”或高明的领导术,它不是要执政者不作为,而是让其不拘泥于国家的琐碎事务,而应着眼于大局,花更多的精力思考宏观问题和顶层设计。这一思想对今天的治国理政仍有借鉴的空间。

第四,《老子》中提出了四条处世之道:一是“治人事天莫若啬”,二是“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三是“功遂身退”,四是“君子之交淡如水”。这四条处世原则可以归纳为“少私寡欲”。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这四个字于今天的廉政建设尤为重要。试看那些贪污腐败之人,无不是因私心杂念太多、升官发财欲望太过强烈而最终导致身败名裂的。

最后,老子强调“不争”。这集中反映在他以水为比喻的这句话中:“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事实上,不争是一种海纳百川的胸怀与气度。只有不争,人与人之间才会有谦让;只有不争,才会有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包容;也只有不争,我们的人格才能得到完善。如今,在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需要我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老子的“不争”思想就是其中之一,它让我们学会和谐相处、宽大为怀、适可而止、不走极端,以平和、恬淡的心态,化除一切封闭和隔阂。

《老子》中的成语典故

功遂身退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第九章)

纵然金玉堆满堂室,没有谁能够将它守住;身居富贵而不可一世,必然是在自取灾祸。功成名就就抽身而退,这才符合天道。该成语也作“功成身退”,现指功成名就之后就退隐,不再做官。

祸福相依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五十八章)

祸啊,是福所依凭的东西;福啊,是祸所隐藏的地方。该成语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根深蒂固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第五十九章)

治理人民,事奉天道,没有比吝惜更好的办法。只有吝惜,因此能早早从事于道;早早从事于道就叫作增加积德;增加积德就能攻无不克;攻无不克就深不可测,没有人能知道它的终极;没有人能知道它的终极,就可以保有国家;保有国家的根本,就可以长治久安。这也就是根深蒂固、长久维持之道。后用该成语比喻基础深厚,不容易动摇。

哀兵必胜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第六十九章)

上一篇:亲子读书征文爸妈太过分读后感下一篇:幼儿园2022元旦晚会主持词开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