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教学反思

2024-07-06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教学反思(精选12篇)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教学反思 第1篇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教学反思

我上的是七年级81、82班数学。到目前已经开学了一个月半,教学内容只上了第一章有理数,总的来说进度有点慢,但是经过为期一个月半的了解,这些学生基础属于较差的,81班总的42人,能跟上老师思路的大概7人,大部分同学是通过反复的重复才能明白一些简单的计算,而还有一部分同学是根本不懂,而且上课的时候很多学生在睡觉,精神面貌不好,上课精力不集中,上课讲话,打闹。82班有37人,基础较好的有七八个,有几个还需要调整上课的状态,培养上课的好习惯。但是作为一个老师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应该尽力帮助每一个学生,而且第一章主要是有理数的运算,它是比较基础又很重要的一章,在后面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这章节奏放得慢,帮助同学们打好基础。因此在过去上课的过程中,我通过细讲课本基础知识内容,然后讲习题来巩固知识点,以致大部分同学能听懂。另外难的习题也讲,让基础好的学生扩充自己的知识,让基础较差的学生慢慢体会。这样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了同学们的颈部。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教学反思 第2篇

一.正数和负数

⒈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负数:比0小的数 正数:比0大的数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注意:①字母a可以表示任意数,当a表示正数时,-a是负数;当a表示负数时,-a是正数;当a表示0时,-a仍是0。(如果出判断题为:带正号的数是正数,带负号的数是负数,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例如+a,-a就不能做出简单判断)

②正数有时也可以在前面加“+”,有时“+”省略不写。所以省略“+”的正数的符号是正号。

2.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若正数表示某种意义的量,则负数可以表示具有与该正数相反意义的量,比如:

零上8℃表示为:+8℃;零下8℃表示为:-8℃

支出与收入;增加与减少;盈利与亏损;北与南;东与西;涨与跌;增长与降低等等是相对相反量,它们计数: 比原先多了的数,增加增长了的数一般记为正数;相反,比原先少了的数,减少降低了的数一般记为负数。 3.0表示的意义

⑴0表示“ 没有”,如教室里有0个人,就是说教室里没有人;

⑵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二.有理数

1.有理数的概念

⑴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为整数(0和正整数统称为自然数)

⑵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为分数

⑶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都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这样的数称为有理数。

理解:只有能化成分数的数才是有理数。①π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不能写成分数形式,不是有理数。②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都可化成分数,都是有理数。

注意:引入负数以后,奇数和偶数的范围也扩大了,像-2,-4,-6,-8„也是偶数,-1,-3,-5„也是奇数。

初一数学学习中常见问题分析

大部分初一学生在学习中或多或少的都会积累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平时我们可能不是很在意,那么到了初二后就会突显出来。首先初一新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常遇到的就是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不到位,还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次上面。有的初一学生在解答数学题的时候始终不能把握解题技巧,也就是说初一学生缺乏对待数学的举一反三能力。

还有的初一学生在解答数学题时效率太低,无法再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解题,对于初中的考试节奏还没办法适应。一些初一学生还没有养成一个总结归纳的习惯,不会归纳知识点,不会归纳错题。这些都是导致初一学生学不好数学的原因。

初中数学圆的对称性知识点

1、圆的轴对称性

圆是轴对称图形,经过圆心的每一条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

2、圆的中心对称性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教学反思 第3篇

1.复习运用地球仪, 说明经线与 纬线、经度与 纬度的划分。

2.复习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3.复习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 分, 五带的划 分界限及其范围。

4.复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及产生的 地理现象。

5.复习在地图上量算距离、辨别方向, 识别图例。

6.复习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判断坡度陡缓, 识别不同的山体部位。

二、教学难点

1.复习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2.复习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复习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山体部位。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导入:首先介绍 全国“防灾 减灾日”的由 来。这节课, 我们将以当年的汶川地震作为背景, 结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中的重难点进行复习, 希望大家在复习地理考点、感受生活中的地理知识的同时, 也能增强防灾减灾意识。下面, 我们首先看一下对当年地震的简单介绍。

材料: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大地震, 震中位置是北纬31度, 东经103.4度。此次地震波及面积大, 东南亚、东亚及部分中亚地区都有震感, 地震的破坏 性强于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

这节课, 我们将一起完成与此相关的6个题目。

1.下列对“5·12汶川地震”震中位置描述正确的是 ()

A.N31°, E103.4°B.S31°, W103.4°

C.31°N, 103.4°E D.31°S, 103.4°W

【生】学生回答。

答案:C

【师】这题的考点是经纬度的字母表示。首先, 大家要熟记4个字母代 号:北纬———N (North) ;南纬———S (South) ;东经———E (East) ;西经———W (West) 。它们对应了英文单词东西南北的首字母。其次, 我们还要注意经纬度字母表示的格式:度数在前, 字母在后。

2.以下能正 确表示震 中P点大致经 纬度的是 ()

【生】学生回答。

答案:C

【师】这题的考点是经纬网定位, 只要大家理清经纬线、经纬度的内容, 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下面, 我们就通过地球仪, 将经纬线、经纬度的相关内容梳理 一遍。首先通过地球仪, 复习纬线、纬度、经线、经度、半球划分的相关内容。震中P点位于31°N。在赤道以北地区, 纬度的变化规律是什么?越往北纬度越大。而赤道以 南地区是越往南纬度越大。所以根据纬度排除A、B。再来看经度, P点经度为103.4°E, 在0°经线以东地区, 经度的变化规律是什么?越往东经度越大, 而0°经线以西地区, 越往西经度越大。

3.“5·12汶川地震”发生于北京时间14时28分, 而美国首都华盛顿正值深夜时分, 时间的差异是由于地球的运动造成的。

【生】学生回答。

答案:自转

考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以下还有哪些地理现象也是地球自转形成的? (昼夜更替、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更替是地球自转形成的。而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是由地球的公转运动形成的。说到地球公转, 我们一起来看第4题。

4.地震发生时, 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最接近图中的 () , 此时, 汶川的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_。

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

【生】学生回答。

答案:B;昼长夜短

考点:地球公转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师】在一年中, 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太 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以及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情况有所不同。请同学们说一说“二分二至”的相关内 容。5月12日这天, 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介于甲和乙之间, 并且更接近于乙。当时的昼夜长短情况是昼长夜短, 并且在夏至之前, 每一天的白昼时间还会继续变长, 黑夜时间会继续变短, 这一特征也为当时的灾后救援争取了更多的有利时间。虽然如此, 灾后的卫生防疫工作形势非常严峻, 特别是进入6月以后, 当地气温持续升高, 灾区发生传染病疫情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请同学们看下面这题。

5.汶川位于地球五带中的热带吗?

【生】学生回答。

答案:不是。

考点:地球上的五带划分。

【师】关于地球 上的五带, 请大家具体地填填看。

汶川位于北温带, 6月以后气温持续升高, 是因为进入了夏季, 不过此时澳大利亚的悉尼进入的是冬季, 因为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下面, 我们将有关地球自转、公转及五 带的内容 概括一下, 请大家填一填。

地球 (自转 ) 也公转, 自 (西) 向 (东) 未改变;

(自转) 运动绕轴转, 一周时间为 (一天) ;

公转运动绕 (太阳) , 一周时间为 (一年) ;

地球自转不间断, (昼夜) 更替是必然;

四季变化归 (公转) , (南北) 半球正相反;

太阳高照在 (热) 带, 斜射厉害在 (寒) 带;

南北温带较适中, (四季) 变化最明显。

由于汶川地震发生在山区, 震后的次 生灾害严 重, 其中由于山体崩塌, 堵塞河道, 形成多处堰塞湖, 增加了震后抢险救灾工作的难度。接下来看第6题。

6.读“汶川某地震灾区等高线地形图”, 回答问题。

(1) 12沿线有可能形成河流的是处。

(2) 图中A处为周围 山体塌方形成的堰塞湖, 如果湖水再涨, 甲、乙、丙三村最有可能被淹没的是。

(3) 地震塌方导致D处公路受阻, 需要立即打通这段公路。施工人员测得B、C两处图上距离为2.5厘米, 实际距离为千米。 (直线距离)

【生】学生思考并讨论, 然后回答。

(1) 答案:甲处

【师】如果有河流, 流速较快还是较慢呢? (较快, 因为1处等高线密集, 说明坡陡, 河流流速快, 而等高线稀疏则说明坡缓。)

考点:通过等高线特征, 识别不同的 山体部位 及判读坡的陡缓。

(2) 答案:甲村

【师】如果要组织甲村居民向乙村转移, 转移方向是 (往北) , 往丙村转移, 转移方向是 (西北) 。判断的方法是:“上北下南, 左西右东。”

考点:如何在地图上辨别方向。

(3) 答案:0.5千米

【师】:根据比例尺, 图上1厘米, 代表实地距离0.2千米, 因此图上距离2.5厘米, 代表实地距离0.5千米。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 第4篇

历史这一学科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科学、文学等。所以对这一学科无论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对于刚刚进入中学的学生来说,历史这一门课程他们既陌生又熟悉。在小学阶段对于历史知识也了解了一些。面对这些初一的学生,历史这一门课程我们老师应该怎么教呢?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

初一的学生大多数都处于青春叛逆期,学生的独立性增强,希望有较多的民主。比如自己支配更多的钱和时间,而有些学生有时会错误地理解民主,并逐渐滋生叛逆心理,从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们希望独立、自由,有自己的空间,有些事情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再加上他们刚到一个新的环境,与新的老师和同学接触,这需要一段适应期。而且许多学生认为历史课枯燥无味,不喜欢上历史课,所以这门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并不大。那么怎么做才能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课呢?

一、根据每节课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不同的讲课方式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一)》,这一节涉及的内容是比较广泛,包括先秦时期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和音乐等方面的成就。因此我认为这一节课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中选择感兴趣的一方面去收集相关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由小组的代表给大家讲述他们所了解的内容。最后再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所创造的辉煌文明。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教学中,更有利于学生对这部分历史知识的掌握。

又如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这一节的重点内容就是汉武帝对汉朝的统治,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给大家看一些大屏幕《汉武大帝》的片段,加深学生的形象记忆,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同时也可以加入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汉武帝的了解进行点评,并且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汉武帝没有实现大一统,那么中国的历史会怎样发展呢?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西汉历史的了解,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

二、上课前老师要做充足的准备,尽量从学生的视角去讲解

从学生熟悉的内容进行教学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第18课《三国鼎立》,相信许多同学都对这一课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因为这一课的内容与他们所熟悉的《三国演义》的内容有关,因此学习这一节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在课前多了解一下学生对这部分的哪些人物比较熟悉或者是一些小故事,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可以从调查的方向上去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

三、抓住学科之间的渗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历史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都有,所以老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从其他的学科上引入历史这一学科的学习。例如第9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二)》这一节会学到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介绍这一时期著名的代表人物。那么在这里可以结合语文课上对《论语》十则的学习,学生对孔子的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由此导入我想学生应该会比较容易接受。

那么对于初一的学生怎么才能学好历史呢?由于初中的学习要求与小学不一样,学习方法也就不同,对此许多学生很茫然不知道该怎么去学习。在此提出一些我的看法。最重要的就是利用好自己手中的教科书。对每一节的学习内容要根据小课题有所大致的了解,并在脑中形成一个知识框架。这样在老师讲课的时候不会摸不到头绪。然后不断地锻炼自己分析问题、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开始可以简单地进行练习,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最后形成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教学反思 第5篇

1.圆柱与圆锥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1.底面都是圆

2.都有一个侧面且是曲面。

3.侧面和底面交线是一条曲线。

不同点:1.圆柱有三个面,圆锥有两个面。2.圆柱侧面展开图为长方形。圆锥侧面展开图为扇形。3.圆柱侧棱相等,圆锥侧棱相等。

2.圆柱与棱柱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1.都是柱体。

2.都有两个底面

3.圆柱侧棱相等,棱柱侧棱相等。

4.侧面展开均为长方形。

不同点:1.圆柱底面为圆,棱柱底面为多边

形。2.圆柱侧面是一个曲面。棱柱侧面

是多个长方形。3.圆锥只有两条侧棱,棱柱有多条

侧棱。

4.圆柱底面与侧面交线是一条封

闭曲线。棱柱底面与侧面交线是一条封闭

折线。

3.长方体、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八

个顶点,其中侧棱有四条,侧面有四个。注:教材中的棱柱均指直棱柱。

4.直棱柱:侧棱垂直底面的棱柱。5.斜棱柱:侧棱不是垂直底面的棱柱。6.线线相交成点,面面相交成线。7.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8.三视图:1.主视图:从物体正面所看到的图形。2.左视图:从物体左面所看到的图形。

3.俯视图:从物体上面所看到的图形。

9.多边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线段首尾依

次(顺次)首尾相连组成的封闭平面图形。

10.对角线:多边形内不相邻两顶点的连线

叫对角线。

11.n边形的对角线把多边形分成(n—2)

个三角形。只有n(n—3)/2 条对角线。

12.弧:圆上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弧。13.扇形: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端点的两条半径所组成的图形叫做扇形。

14.正多边形:边长和角分别相等的多变形

叫正多变形。

15.正方体的截面可能为:三角形、四边

形、五边形、六边形,而四边形可为正方形、长方形、等腰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为非直角任意三角形、等腰三角

形、等边三角形。

16.一个正方体展开需要剪开7条棱。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教学反思 第6篇

1.2.4绝对值

(二)(新授课)

【理论支持】

根据赫尔巴特的“诱发学习兴趣原理”学说,与旧有知识相关的新事物会引起我们的注意.而我们全然未知的事物是不会引起我们的注意的.但是,尽管熟知的事物会引起我们的注意,但其注意不会持久的.可以引起我们最大的兴趣的事物是知与未知的混合物.

本节课联系小学及课本内容,把两个有理数的大小比较进行系统的概括,体验出两个有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⑴利用数轴比较大小;⑵利用绝对值比较大小.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这两种方法.在教用数轴比较有理数大小的方法时,引入是采用温度的排序.根据常识,学生可以由低到高地排列这些温度,再让学生把这些数表示在数轴上,可以看到表示它们的各点是从左到右的顺序,由此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大小的规定:“在数轴上,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在这部分教学中,要让学生结合图形理解这些结论.在讲解利用绝对值比较大小时,采用把两个负数在数轴表示,利用在数轴上的数“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得出“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的结论.从而得出利用绝对值比较有理数大小的方法.这节课的重点是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难点是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异分母负数大小;这是本节课较难的部分,为了解决难点,特别要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进行比较时的过程:⑴先求出两个负数的绝对值.⑵比较两个绝对值的大小(要通分,化为同分母分数).⑶根据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的结论判断这两个负分数的大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利用数轴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

2.会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数学思考: 体验绝对值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解决问题:

利用绝对值概念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

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难点: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异分母负分数的大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课前延伸

一、基础知识及答案

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3与8 ;(2)23与; 34

(3)4与-5,(4)0.9与1.1.

【答案】(1)38;(2)23(3)4>-5;(4)0.9<1.1. ;34

【设计说明】本题是为了分散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分数的大小这一难点埋下了伏笔,在这个题目中用最简单的“∵,∴”的形式训练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

二、预习思考题及答案

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10与0;(2)-9与-1;

(3)与5

7473;(4)与. 78

47473;(4)-<-. 784【答案】(1)-10<0;(2)-9<-1;(3)<

【设计说明】让学生体会出这四道题的难度较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内探究

一、导入新课,探究新知

教材12页探究如图1.2-6给出了一周中每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其中最低的是℃,最高的是℃.你能将这14个数按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吗?

分析:图1.2-6给出的14个温度按从低到高排列为:

-4,-3,-2,-1,0,1,2,3,4,5,6,7,8,9.

按照这个顺序排列的温度,与温度计上所对应的点是从下到上的,按照这个顺序把这些数表示在数轴上,表示它们的各点的顺序是从左到右的.

(学生活动)在练习纸上画出数轴,把每个数标在对应点上,并比较大小.

师:我们已知两个正数(或0)之间怎样比较大小,例如0<1,1<2,2<3,„ 任意两个有理数(例如-4和-3,-2和0,-1和1)怎样比较大小呢?

数学中规定,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即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

由这个规定可知:-6<-5,-5<-4,-4<-3,-2<0,-1<1,„

得出结论:(1)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2)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例如 10,0-1,1-1,-1-2

【设计说明】探究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采用把两个负数在数轴表示,利用在数轴上的数“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得出“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的结论.从

而得出利用绝对值比较有理数大小的方法.

二、应用新知

例比较下列各对数的大小

(1)-(-1)和-(+2);(2)183和;(3)-(-0.3)和. 3217

解:(1)先化简,-(-1)=1,-(+2)=-2.正数大于负数,1>-2,即-(-1)>-(+2).

(2)这是两个负数比较大小,要比较它们的绝对值.

88339, . 21217721

∵8389,,即2172121

∴83 . 217

11,33(3)先化简,-(-0.3)=0.3,-

∵0.3 <11,∴-(-0.3)<. 33

【设计说明】比较两个负分数的大小是这节的重点也是难点,利用这两个小题让学生从

整体上把握一下方法,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三、巩固新知

(1)比较下列各对数的大小:

-3和-5;-2.5和2.5

(2)判断题:

①两个有理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

②有理数中没有最小的数.()

③若ab,则ab.()

④若a<b<0,则a<b.()

(3)写出绝对值不大于4的所有整数,并把它们表示在数轴上.(4)比较大小:

-2_________-5,-2.5--2.5;

8567,. 9658

(写出过程)

四、归纳小结

师:谁能说说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生:如何比较两个有理数大小.

师:两个有理数是如何比较大小的?

生:(1)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2)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师:还有没有方法了?

生:利用数轴比较,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

【设计说明】教师的小结必须把今天的所学纳入知识系统,明确说明利用数轴可以比较

任意两数的大小,而利用绝对值比较大小只适用于两个负数.

【布置作业】

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9和-5,-2.22和-2.25,〖参考答案〗

-9<-5,-2.22>-2.25,

【板书设计】

2.4绝对值(2)

(1)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2)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例 解:(1) -(-1)=1,-(+2)=-2.∴ 1>-2,即-(-1)>-(+2).(2)13522和-,-和-3.14 248713522,-3.14 248788339, . 21217721

∵8389,,即2172121

∴83 . 217

11. 33(3)先化简,-(-0.3)=0.3,-

∵0.3 <11,∴-(-0.3)< . 33

课后提升

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1)若|a|=6,则a=______;

(2)若|-b|=0.87,则b=______;

(3)若x+|x|=0,则x是______数.

(4)已知│a│=4,│b│=3,且a>b,求a、b的值.

〖参考答案〗

(1)∵|a|=6,∴a=±6;

(2)∵|-b|=0.87,∴b=±0.87;

(3)∵x+|x|=0,∴|x|=-x.

∵|x|≥0,∴-x≥0 ∴x≤0,x是非正数.

(4)∵|a|=4,∴a=±4

∵|b|=3,∴b=±3

∵a>b,∴a=4,b=±3

【设计说明】“绝对值”是代数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应当从正、逆两个方面来理解这

个概念.对绝对值的代数定义,至少要认识到以下三点:

(1)任何一个数的绝对值一定是正数或0,即|a|≥0;

(2)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a|=|-a|;

(3)求一个含有字母的代数式的值,一定要根据字母的取值范围分情况进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教学设计 第7篇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主要包括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在地球仪上认识经纬网,地球的自转,地球

的公转。这些内容都是学习地理的基础知识,同时又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知识,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是地理知识的基础课,又是人生发展的奠基课。

教学目标:

1、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2、知道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4、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5、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6、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臵。

7、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人类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经度、纬度;南北半球与东西

半球的划分;在经纬网上确定位臵。教学难点:

经度与纬度的大小变化规律以及经纬度的大小与位臵关系

教学时间:六课时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3、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

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教具准备:地球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找学生讲述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小故事,讲述张衡、的学说、观点,及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等故事,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些故事、学说的看法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用实际例子,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

学生分组交流课前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好的问题“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学生思考、讲故事,讨论,谈看法。

鼓励那些平时注意积累的学生,教育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学习科

学家的探索精神

二、讲授新课:

1、讲解出现这些故事的背景,使学生了解一部分历史,明白正确地世界观,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大胆假设。

学生思考,回答、分析

2、认识总结地球的外貌

地球的形状: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注意教给学生分清圆形和球体的区别(平面、立体)

让学生正确认识地球,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并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思考、回答、交流

3、说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分组讨论、达成意见,各小组代表发言举例,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交流、探讨、举出实际中的例子。把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

4、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极半径 赤道半径

学会依图描述;重在描述地球大小能力的培养,并学会描述相关事物

5、达标反馈 出示讨论题:

1、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从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你有何感悟?

3、试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4、列举能说明地球形状的地理现象。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三、总结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所学内容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经历长期探索,多方考证的,同学们在平时要敢于假设、勇于探索,用实践认识真理。要勤思考,常体验,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地理现象,养成思考、观察的习惯。

四 检测:

1.下列事实最先证明地球是球形的是()

a.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 b.麦哲伦环球航行

c.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使用 d.郑和下西洋

2.以下关于地球仪的正确描述是()

a.它是地球的模型 b.它是地球缩小了的模型

c.3次经过的大洋为(a.洋

c.洋

a.c.它是用文字和符号来表示的事物 d.它能真实的反映地貌、读课本p2页地图回答: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环绕地球航行依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b.大西洋、印度洋、太平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d.印度洋、下西洋、太平、地球的形状是()两极部位略扁的的球体 b.与地球仪一样的正圆形 很不规则的形状 d.是一个扁球体、下列四种现象,不能说明地球是球形的是())

a地面高低起伏 b、海边观船,先见桅杆

c、登高可以望远 d、麦哲伦首次成功环球航行

6、要给地球缝制一件外衣,那么所需的布料应不少于()

a.5.1亿k㎡ b.5.1亿km

c.4万km d.6371km

五作业 学生做练习册习题

第二节地球仪上认识经纬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3、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4、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教学重点:

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教学难点: 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 教学准备:地球仪、地图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复习提问: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及时巩固

地球的真实形状描述: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地轴、两极 学生思考、回答

二、引入新课:

观察地球仪、思考

地球的真实形状由于很不规则,在日常运用时往往比较麻烦,因而人们常把它化简成为理想化的正球体模型。我们用的地球仪就是这样样。

引起学生对地球仪探索的兴趣

三、新课教学

1、了解地球仪

观察地球仪,分组交流认识地球仪,掌握、理解,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认识、了解地球仪,直观,印象深

展示并转动地球仪,组织学生讨论。

认识地轴、两极、赤道、极圈、回归线、经线、纬

线、经度、纬度。了解低、中、高纬度的划分,南极和北极各用什么字母表示?地轴是一个假象轴。

2、完成经线和纬线的表格 小组交流、讨论,完成表格。

组织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思考、讨论,随学生的讨论逐渐显示答案可使 学生对经线和纬线有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为以后学习地球的运动打下基础

3、观察地球仪的转动

观察教师的演示,并实际操作 演示地球自转

介绍以右手指示地球仪转动方向: 面向赤道(上北下南)自西向东转动,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4、达标反馈

指导学生上黑板绘制经纬网,并绘出主要的经线、纬线。如: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0度经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四、内容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内容,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注意观察,多看地球仪,认识和领会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等这些基本点及线的重要性,辨认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辨别东经和西经的区别。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练利用经纬网定位,能够在地球表面找出已知点的方位,或根据方位确定未知点。通过动手制作小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基本构造的认识。

2、加强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训练,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阅读地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3、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臵。教学难点:经纬网定位,读图能力的培养。教具准备:地球仪、地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巩固上节已学知识,回忆、思考 在黑板上绘制经纬网图,复习经纬线知识

二、新课教学

师生互动1:认识经纬网的重要性

让学生明白,说清南北纬、东西经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就会出大错。用经纬网定位

举例说明,经纬网可以确定位臵,它对军事、航海、交通、以及气象观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用途。

给出经纬度,让学生找位臵;给出位臵,说出经纬度。学生思考、举例,讨论、回答完成21页活动题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交流、讨论、合作,并让学生明确学会知识,关键在于会用。

师生活动2:用小乒乓球制作地球仪 明确制作步骤,对学生进行指导

分组合作完成制作,展示制作成果。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课时小结

运用知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多动脑、多动手,在过程中学习地理。在地球仪的经纬网上确定方向和任何一点的位臵。

第三节地球的自转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以及地球自转造成昼 夜更替的现象。

2、仿做地球自转造成昼夜更替的实验。

3、培养学生学习地球知识的兴趣。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地球的自转。难点:昼夜更替。

学法指导 :利用教学演示,学生讨论、动手操作,进行教学,使学生理解地球自转。

教具准备: 地球自转的挂图,分组实验材料。

教后感 : 通过教学,使学生基本了解了地球的自转是怎么一回事,认识了昼夜形成的原因,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球、认识地球的兴趣。但有一部分学生对复杂的天体运动,感悟不高,认识不够。新课引入。

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在低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白天和夜晚”一课,初步了解了昼夜现象。你能说说白天和夜晚是怎么一回事吗?

教师在回答的基础上,揭示课题,指出本课则要 求学生在了解昼夜现象的基础上,认识昼夜形成 的原理。

三、教学过程:

1、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

(1)教师提问:太阳从何方升起、何方落下? 那么,太阳东升西落说明了什么呢? 教师讲解,引出课题。(2)组织学生讨论。

当你坐在向前行驶的汽车里面,看到窗外的景物是向什么方向移动的?为什么?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窗外景物向后移动是汽车向前行驶的反映。

两列火车交会时,你坐的火车已经开动,相邻的火车并没有开动,但你会觉得怎么样?为什么?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

没有开动的相邻火车向相反方向移动是由于自已坐的火车已经开动而产生的错误错觉。

(3)教师出示地球仪自转的挂图,然后提问: 地球的方向是怎样的?

(4)教师运用地球仪,边演示地球自西向东的转动,边提问:地球自西向东转动时,我们看到的太 阳向什么方向运动呢?为什么明明是地球在自转,而我们看到的却是太阳东升西落呢?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前面的两个例子,通过讨论得出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西向东转动的反映的结论。

教师要演示时,要注意地球的旋转方向要自西 向东,即从北极往下看,地球作逆时针旋转。其次地球仪的转动要作匀速运动,不能一会儿 快,一会儿慢。

(5)学生分组用地球仪进行地球自转的实验,教师进 行指导。并引导学生得出地球自转的含义。

2、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替现象。

(1)教师演示实验,用手电筒的光代表太阳光,照在 地球仪上,提问:地球上哪边是白天?哪边是晚上?

(2)教师打开手电筒,让光线照在自西向东转的地球仪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地球仪上的大头针进入明 暗半球的情况。然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由于地球 的自转,地球上才出现了昼夜更替现象。

教师在演示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大头针表示的这 个地区,进入手电筒光和离开手电筒光的一全过 程。其次手电筒光不能移动。

(3)学生分组进行地球自转形成昼夜更替的实验。

(4)教师讲述进球自转周期约为24小时,因此一 昼夜的时间为24小时,以及昼夜更替对地球上生 命现象产生和存在的重大意义。

四、教师课堂小结。

提问:说说地球的转动方向是怎么样的? 地球为什么会产生昼夜现象? 你能说说地球的昼夜是怎样产生的吗?

五、课堂作业。见课堂作业。

六、板书。

地球的自转

一、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

地球自转亦称为地球的绕轴运动,即地球绕地 轴而旋转。

二、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地球队自转一周约为24小时,因此,一昼夜 的时间也是24小时。(23小时56分4秒)

第四节 地球的公转

教学目标:

1.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3.五带的划分及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1.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2.四季的形成。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若干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我们每年都放寒暑假,都经历春夏秋冬的变化,谁能说出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变化呢? [展示]课件:地球的公转<一>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

地球绕什么在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什么?(太阳。自西向东)(学生回答,教师略作归纳,并讲述公转的周期)

[教师]请同学们再观察思考: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是倾斜的还是竖直的?地轴指向是否发生了变化?(倾斜的。没有)

[展示]课件:地球的公转<二>略

[教师]地球绕太阳不停地公转,太阳的直射点就在地球表面不断地移动,这对地球表面的冷热状况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提问](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常识入手,激发学生的欲望)

①一天当中,早晨、中午、晚上我们感觉什么时候最热?这与太阳光的照射有什么关系?(中午。阳光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得到的热量就越多。)

②一年当中,我们这里最热是什么时候?最冷是什么时候?这与阳光的照射又有什么关系?(7月,因为此时阳光照射地面角度大。1月,因为此时阳光照射地面角度小。)

[提问]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有何不同?(相反)[讨论](分小组)(①是生活中的地理,②是拓展知识)

①我们这里一年当中白昼时间一样长吗?什么时候长,什么时候短?为什么?(不一样。夏季较长,冬季较短。由于地球的公转)

②如果地球不是倾斜而是竖直的,地球表面有无四季变化?(没有)[教师]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

同,冷热就有差别。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分成了五个带。

(读教材图1.19“地球上的五带”,请各小组完成)

①在图上找出地球上的五带,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分界线。

②中国主要属于什么带?还有小部分属于什么带?湖南属于什么带?(北温带。热带。北温带)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教学反思 第8篇

义务教育段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十余年, 广大教师创出很多新的教学方法, 也有不少教师注重史料在历史学习中的作用, 而且形式多样:文字、图片、视频等, 然而, 我们也会发现这些颇存争议的做法:

1.过于倚重补充史料, 忽视教材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历史教科书是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 是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版。]课程标准已经对教科书的编写提出了若干要求, 尤其是课文的楷体字部分、辅栏部分的拓展, 应该把补充史料和教科书相结合。就本课而言, 楷体字部分的昆阳之战、强项令故事、跋扈将军故事;辅栏“读读”补充了三条文献资料;“史海拾贝”部分的《清白吏杨震》, 这些对于加深对刘秀的能力认识、整顿吏治的措施及意义、奴婢政策、东汉衰落与灭亡原因等知识的理解, 具有直接支撑作用, 需要补充史料的地方在光武中兴的这两项措施减轻农民负担、精兵简政, 以及王朝周期问题讨论部分。

2.课堂使用史料数量过多, 学生缺乏必要消化时间, 使史料实证流于表面。目前, 多数学校一节课的时长是40或者45分钟。有的教师补充资料多达二三十条, 不够精炼, 让材料解析流于表面, 出现因为时间问题而导致的理解肤浅、来不及进行同类材料佐证等问题。

3.对史料的科学性未能引起足够重视, 甚至出现伪造史料的做法。东汉作为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 经常成为文艺界创作各种历史演义、影视剧、歌曲等的素材, 其中不乏虚构、戏说等内容。如果课堂上经常使用这些资料, 而历史又是学生初中才开始系统学习的新学科, 会一定程度上削弱他们对历史学科科学性的重视, 不利于历史学习的健康开展。

二、教会学生基本的史料实证方法

(一) 重视史料运用与历史学习的重要关系

胡适主张, “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就本课而言, 历史上真的有东汉这个朝代吗?光武帝真的采取过这些措施吗?这些问题不能简单化的通过对教科书内容的勾画、阅读来解决, 只有基于史料实证, 才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学习观, 知道历史不是随意编纂的, 都是基于历史真实而撰写的。

(二) 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 树立正确的史料观

20世纪以来, 法国年鉴学派倡导新史学, 注重扩大历史文献的使用范围。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 本课除了采用常见的文献资料形式外, 还选择了直观的图片资料 (“东汉画像砖”、地图等) , 以及生动的视频资料 (历史纪录片《中华历史五千年》、以正史角度讲析的百家讲坛《东汉开国》) , 通过本课示范, 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史料的常见类型, 以后主动采用多元化史料帮助自己的历史学习。

(三) 掌握搜集史料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利用工具书、阅读收集、调查采访都是常用的史料搜集方法, 由于学生所处的时代, 作为信息时代的原住民, 他们更容易学会网络搜集史料的方法, 有必要提醒学生注意去专业网站、权威网站阅读搜集。

搜集到的资料还要注意整理, 可以按照资料性质、时间顺序、专题性质进行整理。例如, 本课的资料, 可以按照东汉的兴起与衰亡、光武中兴来整理, 也可以按照基础知识、王朝周期认识来整理, 还可以按照文字资料、图片资料、视频资料来整理。

(四) 了解一些辨析史料真伪和价值的方法

历史资料中有孤证不立的说法, 例如, 对光武帝的评价, 不同的资料由于所处立场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相同, 会出现不同看法, 到底其中什么看法更接近事实真相?有必要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 适当参考其他史学观点, 通过比较辨析得出自己的认识。

(五) 善于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

由于初一学生年龄较小, 文言文水平不够高, 因此, 有必要对文言文资料的进行一些文字梳理, 扫清阅读障碍, 再教会学生如何观察历史图片、如何提取信息词, 明确主题句、标点符号等一些材料阅读的基本方法。

(六) 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学史以鉴今, “我们只有根据现在, 才能理解过去;我们也只有借助于过去, 才能理解现在”。[[英]E.H.卡尔:《历史是什么?》, 陈恒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年, 第146页。]学习《东汉的兴衰》, 不能仅仅记住史实和结论, 而应该引导学生从中得出一些结论, 观察社会、认识社会, 为此, 本课用了大概一刻钟时间, 让学生结合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国历史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创业史和发展史。其中既有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丰富经验, 也有衰乱之世的深刻教训以及由乱到治的经验智慧。在中国的史籍书林之中, 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其中包含着许多涉及对国家、社会、民族及个人的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正与邪、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通过讨论, 吸收历史智慧, 加强对国家相关政策的理解。

摘要:史料实证意识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 对中学历史教学发展意义重大, 结合课堂教学实践, 本文对历史学科如何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进行了探索和总结:根据教学要求选择恰当目标;注意史料的质与量;教会学生基本的史料实证方法。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教学反思 第9篇

在对修订后教材的学习以及新旧教材的对比中,笔者明显地感觉到教材修订者在修订过程中除了要体现修订后的课标的精神之外,还饱含着他们对当今数学教育的一些思想,于是据此提出几点教学的建议.

1. 去繁就简,化虚为实,强化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从“有理数”定义的回归,到“足球赛”系列题以及“量桌子”的题的删去,再认真研究这次增加的那些例题和练习题,我感觉到教材修订者内心在追寻着“去繁就简、化虚为实,强化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相对于有理数的词源性定义来说,其描述性定义更简单,学生更容易懂,进而,学生更容易对有理数进行分类.

关于“足球赛”的系列题,实践证明,学生确实难弄懂,甚至不少老师也难弄懂.笔者曾经仔细研究过旧教材中的4道题,感觉要给学生讲明白确实不容易,而这些题从本质上看,无非就是“正数和负数”的应用.此次删去,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量桌子”可以说是新课程改革的“产物”.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动手操作,是“生活数学论”的体现.然而,学生该选用多长的尺子?如何才能使测量尽量精确?精确到哪级单位更合理?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学生练习时不愿意做的根源,所以这道题很少有教师布置给学生做,也很少有学生自主做,结果便成一道“虚”题.然而,这道题本质只是“正数和负数”的应用,这次教材修订者更换的另一道题,相对来说,更接近数学本质一些.

再比如这次修订教材《习题3.2》增加的第4题(附题目如下),就是为了引导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建立方程并且解方程,为了强化学生对数学本质(方程思想)的理解.

4. 用方程解答下列问题:

(1)x的5倍与2的和等于x的3倍与4的差,求x;

(2)y与—5的积等于y与5的和,求y.

因此,在七年级上册的数学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注意做好中小学教学衔接的工作,另一方面要充分理解教材的修订意图,教材已经删去的绝对不要再“捡”回来,教材中如果还有学生学起来感觉困难的,也可以化繁为简,化虚为实,只要保证让学生能够掌握相关数学内容的本质.所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实践证明,对于数学教学,只要学生掌握了数学的本质内容,他们往往就能解决相关问题.

2. 重视经验,促进思考,落实“四基”教学

从贯彻了“基本活动经验”的新思想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教材修订者已经将“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的新课标理念融入其中.那么,如何把握“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教学?事实上,我们通过教材的修订来加深理解.以《2.1整式》这一节的修订为例,原教材编排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单项式,第二课时学习多项式;修订后的新教材重新编排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通过2道例题和4道练习,让学生充分获得字母表示数的经验,第二课时学习单项式,第三课时学习多项式.由此看出,重视经验就是要充分设计恰当的数学活动,并且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究,通过丰富的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经历建立相关的经验.

就“四基”而言,名词是新的,但教学并不陌生,我国多年来的数学教学都在实践“四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被誉为我国数学教育的优秀传统,无需赘言.而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视一直是数学课堂教学的追求,以七年级数学上册为例,无论是旧教材还是新教材,都重视对“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内容的教学.至于“基本活动经验”,因为10年前新课改之初“建构主义”理念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已经在教学中比较重视学生活动经验的积累,只是在“四基”提出之后,我们要把“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要更加有意识地创设丰富的、质优的数学活动,要保证学生自主地、高效地参与数学活动,在活动中积累经验、促进思考.

3. 对各章教学关键点、重点和难点的把握

基于对修订教材的学习与感悟,笔者结合自己的点滴经验对各章教学的关键点、重点和难点提一些具体的建议.

(1)教学《第一章 有理数》的关键点是“正数和负数”的充分理解,要让学生视“负数”与“正数”一样容易理解.因此,需要创设让学生获得“负数”经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重点是“有理数”的“计算能力”的培养,同样需要在适量的计算活动中去积累经验,要引导学生分析具体题目,选择合理的运算律并确定合理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尽量避免“蛮干”与“死算”.难点是关于分数的计算,分数的计算在小学阶段是学生的计算难点,学习有理数时,依然是难点.

(2)教学《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的关键点是获得“用字母表示数”的经验,要让学生视“字母”与“数字”一样容易理解.因此,在本章第1课时的教学中,要充分让学生经历用字母表示数,并积累丰富的字母表示数的经验.重点是“单项式”与“多项式”概念的理解,以及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多项式的项与次数的理解,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明晰概念教学以便让学生充分地理解.难点是代数式运算时的去括号步骤,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去括号法则并在适量去括号的练习中获取经验.

(3)教学《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的关键点是深刻理解“等式的性质”,它是正确解方程的基础,在解方程过程中,“去分母”、“去括号”和“移项”、“系数化为1”等步骤的理论依据都是“等式的性质”.因此,在本章《等式的性质》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要充分让学生经历等式的变形,并积累丰富的等式变形的经验.重点是“解一元一次方程”,这既是前面所学“有理数”和“整式的加减”的综合运用,也是后面学习“方程”、“不等式”和“函数”的基础,课本中的例题和练习题足够丰富,教学中要让学生适量训练,积累丰富的解方程的经验.难点是解应用题时寻找并建立“等量关系”.学生解应用题有几重困难,首先是“选择”用列方程解应用题,在他们心里,做应用题会选择小学所学的列算式法和初中所学的列方程法,而不太适应列方程解应用题;其次的困难是设未知数,在他们看来,题中的未知量不止一个,不知该设谁为未知数;而最为困难的就是寻找并建立“等量关系”,哪怕在教师看来存在很明显的等量关系,但因为学生缺乏方程思想,所以难以找出等量关系.本次教材修订,我注意到修订者有意识地重新编排了应用题的部分例题和练习题顺序,而且增加了一些难度更适宜的题.因此教学时,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寻找并建立“等量关系”,让他们通过问题的解决不断地建立“方程思想”并获得丰富的经验.

(4)相对来说,《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修订的内容比较少,关键点是通过《几何图形》来认识图形并建立“空间观念”.因此,在本章的教学中,要始终坚持引导学生“看图”和“说图”,看图是为了建立空间观念,而说图更有利于建立空间观念.重点是“几何符号语言掌握和运用”,要始终如一地加强几何符号语言的学习和准确运用.难点是线段和角的知识中涉及“分类讨论”的问题的解决,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刚刚接触这种数学思想,比较难适应.

4. 在教学中严格落实“减负”

这次教材修订我个人觉得较满意的地方就是增加了部分例题和练习题,以及重新编排了部分例题和练习题的顺序.新教材中的现有例题和练习题都是经过“历史积淀”和“精心打磨”过的,对于数学课堂教学来说,只要能够引导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课本上的内容,完全能够保证“四基”的教学与落实,没有必要再给学生布置过多的作业.教师们不但要认真落实“减负”措施,还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教学反思 第10篇

背景聚焦 几何体的截面研究在生活中有广泛的运用,如考古领域的树轮定年、医学上的“虚拟人”、雷达在地质勘探中的运用等。这一部分的知识除了高中还要继续再学习外,也是工程与机械制图中的基础知识。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教学反思 第11篇

学法指导 在学习过程中,应主动观察、动手操作、大胆猜想、多与同学进行交流自己的看法。寻找一些土豆、萝卜之类的材料动手切截验证,是值得坚持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更要注重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在实际操作之后尽量利用计算机让学生观看各种几何体的切截情况,通过动画课件进行探究活动。从目前来看,“z+z智能教育平台”立体几何软件是最易操作的,特别是具有交互性,可以现场制作并演示让学生体会在电脑上完成用一个平面对正方体无限次切截的过程,以弥补实物操作中只能进行有限次切截的不足,从中体验CT“切截”的意义,同时利用动画效果,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截面与几何体的情况,有利于学生发现截面的产生和变化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教学反思 第12篇

第一章有理数

单元综合测试题附答案

选择题:

1.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A.增加14%

B.增加6%

C.减少6%

D.减少26%

2.一种零件的直径尺寸在图纸上是30±(单位:mm),它表示这种零件的标准尺寸是30mm,加工要求尺寸最大不超过()

A.0.03mm

B.0.02mm

C.30.03mm

D.29.98mm

3.某项科学研究,以45分钟为1个时间单位,并记每天上午10时为0,10时以前记为负,10时以后记为正,例如:9:15记为-1,10:45记为1等等.依此类推,上午7:45应记为()

A.3

B.-3

C.-2.5

D.-7.45

4.在-,3.1415,0,-0.333…,-,-,2.010010001…中,有理数有()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5.10月7日,铁路局“十一”黄金周运输收官,累计发送旅客640万人,640万用科学计数法表示为()

A.6.4×102

B.640×104

C.6.4×106

D.6.4×105

6.若向北走27米记为-27米,则向南走34米记为()

A.34米

B.+7米

C.61米

D.+34米

7.实数a,b,c,d在数轴上的对应点的位置如图所示,这四个数中,相反数最大是()

A.a

B.b

C.c

D.d

8.比较,的大小,结果正确的是()

A.B.C.D.9.如果,则x的取值范围是()

A.x>0

B.x≥0

C.x≤0

D.x<0

10.已知ab≠0,则+的值不可能的是()

A.0

B.1

C.2

D.﹣2

11.如图,M、N、P、R分别是数轴上四个整数所对应的点,其中有一点是原点,并且MN=NP=PR=1.数a对应的点在M与N之间,数b对应的点在P与R之间,若+=3,则原点是().

A.M或N

B.M或R

C.N或P

D.P或R

12.一只蚂蚁从数轴上A点出发爬了4个单位长度到了表示-1的点B,则点A所表示的数是

()

A.-3或5

B.-5或3

C.-5

D.3

13.已知=3,=4,且x>y,则2x-y的值为

()

A.+2

B.±2

C.+10

D.-2或+10

14.有理数a,b,c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

A.-2b

B.0

C.2c

D.2c-2b

15.计算1﹣2+3﹣4+5﹣6+7﹣8+…+2009﹣2010的结果是()

A.﹣1005

B.﹣2010

C.0

D.﹣1

16.填在下面各正方形中的四个数之间都有一定的规律,按此规律得出a、b的值分别为()

A.10、91

B.12、91

C.10、95

D.12、95

17.下列是用火柴棒拼成的一组图形,第①个图形中有3根火柴棒,第②个图形中有9根火柴棒,第②个图形中有18根火柴棒,…依此类推,则第6个图形中火柴棒根数是()

A.60

B.61

C.62

D.63

18.a为有理数,定义运算符号“※”:当a>-2时,※a=-a;当a<-2时,※a=a;当a=-2时,※a=0.根据这种运算,则※[4+※(2-5)]的值为()

A.1

B.-1

C.7

D.-7

19.计算:31+1=4,32+1=10,33+1=28,34+1=82,35+1=244,…,归纳各计算结果中的个位数字的规律,猜测32017+1的个位数字是()

A.0

B.2

C.4

D.8

20.计算(﹣2)2016+(﹣2)2015的结果是()

A.﹣1

B.﹣22015

C.22015

D.﹣22016

填空题:

21.把下面的有理数填在相应的大括号里:15,-,0,-30,0.15,-128,+20,-2.6.(1)非负数集合:{,…};

(2)负数集合:{,…};

(3)正整数集合:{,…};

(4)负分数集合:{,…}.

22.近似数3.06亿精确到___________位.

23.按照如图所示的操作步骤,若输入的值为3,则输出的值为________.

24.已知(x﹣2)2+|y+4|=0,则2x+y=_______.

25.绝对值不大于5的整数有

个.26.小韦与同学一起玩“24点”扑克牌游戏,即从一幅扑克牌(去掉大、小王)中任意抽出4张,根据牌面上的数字进行有理数混合运算(每张牌只能用一次)使运算结果等于24或-24,小韦抽得四张牌如图,“哇!我得到24点了!”他的算法是__

27.有理数在数轴上的对应点如图所示,化简:

.28.观察下列各题:

1+3=4=22

1+3+5=9=32

1+3+5+7=16=42

1+3+5+7+9=25=52

根据上面各式的规律,请直接写出1+3+5+7+9+…+99=________.

29.观察下列等式:,,…则=

.(直接填结果,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n是正整数,且n≥1)

30.观察下列等式:解答下面的问题:21+22+23+24+25+26+…+22015的末位数字是

计算题:

31.32.33.34.35.小丽有5张写着不同数字的卡片,请你按要求抽出卡片,完成下列各问题:

(1)

从中取出2张卡片,使这2张卡片上数字乘积最大,如何抽取?最大值是多少?

(2)

从中取出2张卡片,使这2张卡片上数字相除的商最小,如何抽取?最小值是多少?

(3)

从中取出2张卡片,利用这2张卡片上数字进行某种运算,得到一个最大的数,如何抽取?最大的数是多少?

(4)

从中取出4张卡片,用学过的运算方法,使结果为24,如何抽取?写出运算式子(一种即可).

37.如图所示,一个点从数轴上的原点开始,先向右移动3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5个单位长度,可以看到终点表示的数是-2,已知点A,B是数轴上的点,请参照下列图象并思考,完成下列各题:

(1)如果点A表示数-3,将点A向右移动7个单位长度,那么终点B表示的数是_______,A,B两点间的距离是________;

(2)如果点A表示数3,将A点向左移动7个单位长度,再向右移动5个单位长度,那

么终点B表示的数是_______,A,B两点间的距离为________;

(3)如果点A表示数-4,将A点向右移动168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256个单位长度,那么终点B表示的数是_________,A,B两点间的距离是________.

(4)一般地,如果A点表示的数为m,将A点向右移动n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p个单位长度,那么,请你求出终点B表示什么数?A,B两点间的距离为多少?

38.同学们都知道,|4﹣(﹣2)|表示4与﹣2的差的绝对值,实际上也可理解为4与﹣2两数在数轴上所对应的两点之间的距离;同理|x﹣3|也可理解为x与3两数在数轴上所对应的两点之间的距离.试探索:

(1)求|4﹣(﹣2)|=

(2)若|x﹣2|=5,则x=

(3)同理|x﹣4|+|x+2|=6表示数轴上有理数x所对应的点到4和﹣2所对应的两点距离之和,请你找出所有符合条件的整数x,使得|x﹣4|+|x+2|=6,这样的整数是

39.阅读材料:求1+2+22+23+24+…+2200的值.

解:设S=1+2+22+23+24+…+2199+2200,将等式两边同时乘以2得

2S=2+22+23+24+25+…+2200+2201,将下式减去上式得2S-S=2201-1,即S=2201-1,即1+2+22+23+24+…+2200=2201-1.请你仿照此法计算:

(1)1+2+22+23+24+…+210;

(2)1+3+32+33+34+…+3n.(其中n为正整数)

40.已知数轴上有A、B、C三个点,分别表示有理数﹣24,﹣10,10,动点P从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终点C移动,设移动时间为t秒.

(1)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P到点A和点C的距离:

PA=,PC=  ;

(2)当点P运动到B点时,点Q从A点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的速度向C点运动,Q点到达C点后,再立即以同样的速度返回,运动到终点A.在点Q开始运动后,P、Q两点之间的距离能否为2个单位?如果能,请求出此时点P表示的数;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C2、C3、B4、D5、C6、D7、A8、D9、C10、B11、B12、B13、D14、B15、A16、A17、D18、B19、C20、C21、(1)15,0,0.15,+20(2)-,-30,-128,-2.6(3)15,+20(4)-,-2.622、百万;23、5524、0.25、1126、23(1+2)__.27、-b+c+a;

28、502.29、30、4 .31、32、.33、;

34、原式=-1×[-32-9+]-2.5=-1×(-32-9+2.5)-2.5=+32+9-2.5-2.5=36.

35、(1)抽取;(2)抽取;

(3)抽取;(4)答案不唯一;例如抽取-3,-5,3,4;36、37、(1)

4_

7__(2)

1_

2__(3)

—92__

88__(4)

m+n-p_

38、【解答】解:(1)∵4与﹣2两数在数轴上所对应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6,∴|4﹣(﹣2)|=6.

(2)|x﹣2|=5表示x与2两数在数轴上所对应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5,∵﹣3或7与2两数在数轴上所对应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5,∴若|x﹣2|=5,则x=﹣3或7.

(3)∵4与﹣2两数在数轴上所对应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6,∴使得|x﹣4|+|x+2|=6成立的整数是﹣2和4之间的所有整数(包括﹣2和4),∴这样的整数是﹣2、﹣1、0、1、2、3、4.故答案为:6;﹣3或7;﹣2、﹣1、0、1、2、3、4.

39、解:(1)211-1(2)设S=1+3+32+33+34+…+3n,将等式两边同乘以3得3S=3+32+33+34+35+…+3n+1,所以3S-S=3n+1-1,即2S=3n+1-1,所以S=,即1+3+32+33+34+…+3n=

40、【解答】解:(1)∵动点P从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终点C移动,设移动时间为t秒,∴P到点A的距离为:PA=t,P到点C的距离为:PC=(24+10)﹣t=34﹣t;故答案为:t,34﹣t;

(2)当P点在Q点右侧,且Q点还没有追上P点时,3t+2=14+t解得:t=6,∴此时点P表示的数为﹣4,当P点在Q点左侧,且Q点追上P点后,相距2个单位,3t﹣2=14+t解得:t=8,∴此时点P表示的数为﹣2,当Q点到达C点后,当P点在Q点左侧时,14+t+2+3t﹣34=34解得:t=13,∴此时点P表示的数为3,当Q点到达C点后,当P点在Q点右侧时,14+t﹣2+3t﹣34=34解得:t=14,∴此时点P表示的数为4,综上所述:点P表示的数为﹣4,﹣2,3,4.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一章有理数

单元综合测试题二附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整数就是正整数和负整数

B.负整数的相反数就是非负整数

C.有理数中不是负数就是正数

D.零是自然数,但不是正整数

2、下列各对数中,数值相等的是()

A.-27与(-2)7

B.-32与(-3)2

C.-3×23与-32×2

D.―(―3)2与―(―2)33、在-5,-,-3.5,-0.01,-2,-212各数中,最大的数是()

A.-12

B.-

C

.-0.01

D.-54、如果一个数的平方与这个数的差等于0,那么这个数只能是()

A.0

B.-1

C

.1

D.0或15、绝对值大于或等于1,而小于4的所有的正整数的和是()

A.8

B.7

C.6

D.56、计算:(-2)100+(-2)101的是()

A.2100

B.-1

C.-2

D.-21007、比-7.1大,而比1小的整数的个数是()

A

.6

B.7

C.8

D.98、国家邮政局特别发行万众一心,抗击“非典”邮票,收入全部捐赠给卫生部门用以支持抗击“非典”斗争,其邮票发行为12050000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正确的是()

A.1.205×107

B.1.20×108

C.1.21×107

D.1.205×1049、下列代数式中,值一定是正数的是()

A.x2

B.|-x+1|

C.(-x)2+2

D.-x2+110、已知8.62=73.96,若x2=0.7396,则x的值等于()

A

86.2

B

862

C

±0.862

D

±862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18分)

11、一幢大楼地面上有12层,还有地下室2层,如果把地面上的第一层作为基准,记为0,规定向上为正,那么习惯上将2楼记为

;地下第一层记作

;数-2的实际意义为,数+9的实际意义为。

12、如果数轴上的点A对应有理数为-2,那么与A点相距3个单位长度的点所对应的有理数为___________。

13、某数的绝对值是5,那么这个数是

。134756≈

(保留四个有效数字)

14、()2=16,(-)3=。

15、数轴上和原点的距离等于3的点表示的有理数是。

16、计算:(-1)6+(-1)7=____________。

17、如果a、b互为倒数,c、d互为相反数,且m=-1,则代数式2ab-(c+d)+m2=_______。

18、+5.7的相反数与-7.1的绝对值的和是。

19、已知每辆汽车要装4个轮胎,则51只轮胎至多能装配

辆汽车。

三、解答题

20、计算:(本题共有8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8+(―)―5―(―0.25)

(2)―82+72÷36

(3)7×1÷(-9+19)

(4)25×+(―25)×+25×(-)

(5)(-79)÷2+×(-29)

(6)(-1)3-(1-)÷3×[3―(―3)2]

(7)2(x-3)-3(-x+1)

(8)

–a+2(a-1)-(3a+5)

21、一天小明和冬冬利用温差来测量山峰的高度。冬冬在山脚测得的温度是4℃,小明此时在山顶测得的温度是2℃,已知该地区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8℃,问这个山峰有多高?(5分)

22、有一种“二十四点”的游戏,其游戏规则是这样的:任取四个1至13之间的自然数,将这四个数(每个数用且只能用一次)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使其结果等于24。例如对1,2,3,4,可作如下运算:(1+2+3)×4=24(上述运算与4×(1+2+3)视为相同方法的运算)

现有四个有理数3,4,-6,10,运用上述规则写出三种不同方法的运算式,可以使用括号,使其结果等于24。运算式如下:(1),(2),(3)。

另有四个有理数3,-5,7,-13,可通过运算式(4)

使其结果等于24。(4分)

23、下表列出了国外几个城市与北京的时差(带正号的数表示同一时刻比北京的时间早的时数)。现在的北京时间是上午8∶00

(1)求现在纽约时间是多少?

(2)斌斌现在想给远在巴黎的姑妈打电话,你认为合适吗?3分

时差/

-13

-7

+1

-1424、画一条数轴,并在数轴上表示:3.5和它的相反数,-和它的倒数,绝对值等于3的数,最大的负整数和它的平方,并把这些数由小到大用“<”号连接起来。6分

25、体育课上,全班男同学进行了100米测验,达标成绩为15秒,下表是某小组8名男生的成绩斐然记录,其中"+"表示成绩大于15秒.

-0.8

+1

-1.2

-0.7

+0.6

-0.4

-0.1

问:(1)这个小组男生的达标率为多少?()

(2)这个小组男生的平均成绩是多少秒?6分

26、有若干个数,第一个数记为a1,第二个数记为a2,…,第n个数记为an。若a1=,从第二个数起,每个数都等于“1与它前面那个数的差的倒数”。试计算:a2=______,a3=____,a4=_____,a5=______。这排数有什么规律吗?由你发现的规律,请计算a2004是多少?6分

四、提高题(本题有3个小题,共20分)

1、右面是一个正方体纸盒的展开图,请把-10,7,10,-2,-7,2分别填入六个正方形,使得按虚线折成正方体后,相对面上的两数互为相反数。(4分)

2.同学们都知道,|5-(-2)|表示5与-2之差的绝对值,实际上也可理解为5与-2两数在数轴上所对的两点之间的距离。试探索:(1)求|5-(-2)|=______。

(2)找出所有符合条件的整数x,使得|x+5|+|x-2|=7这样的整数是___________。

(3)由以上探索猜想对于任何有理数x,|x-3|+|x-6|是否有最小值?如果有写出最小值如果没有说明理由。(8分)

3、若a、b、c均为整数,且∣a-b∣3+∣c-a∣2=1,求∣a-c∣+∣c-b∣+∣b-a∣的值(8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每题2分,共20分

1:D

2:A

3:C

4:D

5:C

6:D

7:C

8:A

9:C

10:C

二、填空题(本题共有9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8分)

11:+2;-1;地下第2层;地面上第9层.12:-5,+1

13:

±5;1.348×105

14:±4;-8/27

15:

±

3.5

16:0

17:3

:1.4

19:12

三、解答题:

20:

计算:(本题共有8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②-80

③21/16

0

0

⑦5x-9

-2a-7

21:解:

(4-2)÷0.8×100=250(米)

22:略

23:解:数轴略;-3.5<-3<-2<-1<-0.5<1<3<3.5

24:

①成绩记为正数的不达标,只有2人不达标,6人达标.这个小组男生的达标率=6÷8=75%

②-0.8+1-1.2+0-0.7+0.6-0.4-0.1=-1.6

15-1.6÷8=14.8秒

25.a2=2,a3=-1,a4=1/2,a5=2。

C

这排数的规律是:1/2,2,-1循环.a2004=-1

C

B

B

A

A

四、提高题(本题有3个小题,共20分)

1:A-A.B-B.C-C是相对面,填互为相反数.2:

①7

②画出数轴,通过观察:-5到2之间的数

都满足|x+5|+|x-2|=7,这样的整数有-5,-4,-3,-2,-1,0,1,2

③猜想对于任何有理数x,|x-3|+|x-6|有最小值=3.因为

当x在3到6之间时,x到3的距离与x到6的距离的和是3,并且是最小的.当x<3和x>6时,x到3的距离与x到6的距离的和都>3.3:解:

∵∣a-b∣3+∣c-a∣2=1,并且a、b、c均为整数

∴∣a-b∣和∣c-a∣=0或1

∴当∣a-b∣=1时∣c-a∣=0,则c=a,∣c-b∣=1

∴∣a-c∣+∣c-b∣+∣b-a∣=0+1+1=2

当∣a-b∣=0时∣c-a∣=1,则b=a,∣c-b∣=1

上一篇:考察动员会讲话稿下一篇:乡镇 镇长2011年述职述廉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