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宫秋》 作品赏析

2024-07-26

《汉宫秋》 作品赏析(精选18篇)

《汉宫秋》 作品赏析 第1篇

汉宫,汉宫李商隐,汉宫的意思,汉宫赏析 -诗词大全

汉宫

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  体裁:七绝   通灵夜醮达清晨,承露盘��甲帐春。

王母不来方朔去,更须重见李夫人。

《汉宫秋》 作品赏析 第2篇

汉宫曲二首

作者:韩  朝代:唐  体裁:乐府   骏马绣障泥,红尘扑四蹄。归时何太晚,日照杏花西。

《汉宫秋》 作品赏析 第3篇

关键词:爱情悲剧,政治窘迫,人生无力

《梧桐雨》与《汉宫秋》讲述了帝妃之间的情爱故事及人生体验。在元代特殊的历史条件下, 白朴和马致远对于时代理解的异同通过唐明皇与汉元帝形象的塑造显示出来。以下从两位帝王的爱情悲剧、政治窘迫、人生无力三个方面逐一阐述有元一代文人社会见解及人生感悟。

一、爱情悲剧

爱情是个道不尽的迷人话题, 关汉卿《拜月亭》末尾提出“愿天下心厮爱的夫妻永无分离”, 白朴《墙头马上》中说:“愿天下姻眷皆完聚”, 王实甫《西厢记》中说:“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可见人们对于爱情都抱有美好的希望。当情人爱情破灭时, 就构成了人生悲剧。

这两出杂剧中, 唐明皇与汉元帝最终没有与其爱妃成了眷属。第四折中,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两个痴情、被思念所折磨的男子形象。《梧桐雨》中第四折写安史之乱后, 唐明皇退居西宫, 画了贵妃的真蓉养着, 对画思人, 如:

【倘秀才】妃子呵, 常记得千秋节华清宫宴乐, 七夕会长生殿乞巧。誓愿学连理枝比翼鸟, 谁想你乘彩凤返丹霄, 命夭! (带云) 寡人越看越添伤感, 怎生是好! (唱) 1p107

《汉宫秋》第四折写汉元自帝从明妃和番后, 一百日不曾上朝, 对着美人图, 自生烦恼。如:

【醉春风】烧尽御炉香, 再添黄串饼。想娘娘似竹林寺, 不见半分形;则留下这个影、影。未死之时, 在生之日, 我可也一般恭敬。1p139

都写与爱妃相离后, 对画思人, 可是愈看愈痛苦, 梦中相会也被雨打梧桐声与雁叫声所打扰, 更添悲凉情景。

但是, 他们的爱情是不同的。《汉宫秋》中马致远将历史上汉、王在和番之前未曾蒙面的事实变成了他们在和番之前就互生情愫, 实为后文的分离奠定基础, 基于之前的感情, 才会使这种分离之苦显得尤为撕心裂肺。所以, 当汉元帝保护不了自己心爱的妃子时, 那种无能为力的悔恨之情使他更加痛苦。他作为弱国君主的不自由、无能为力感以及作为一个人对人生现状的无能改变的窘状或许要高于他们本身所有的爱情。

白朴在描写李、杨爱情时对白居易《长恨歌》和陈鸿《长恨歌传》写君妃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作了关键性的两点改造:一是还原李隆基强纳子妃为己有的史实。二是将仅见于《资治通鉴》等正史有关安、杨的“秽乱”传闻作为情节线索编入剧中。这与其所处时代有很大关系, 他大约生活在1250—1324之间, 其间正是蒙古统治者继灭金之后, 不断挥师南下, 最终灭亡南宋, 完成统一时期。他出生时, 金为元所灭已十余年, 他身上的民族情绪不像宋、金遗民那样强烈。他所处的时期正是蒙古族灭金之后, 蒙古族非礼的、野蛮的文化与传统文化中的“三纲五常”形成了尖锐的对峙。白朴当时正处于传统文化解体、市民意识高涨的都市之中, 他作为一个落魄的文人既亲身感受到吏治毁败、权钱肆虐、道德沦丧所造成的信仰破灭, 体验到科举废止、求进无门的失落与无奈, 同时也在寄身其间的勾栏瓦舍之中领略到粗狂朴野的蒙古文化濡染下骀荡无羁的享乐情趣, 他虽写唐明皇强纳子妃, 但并没有斥责他们之间的感情。他想要表达的是元代异族统治的社会特点造成元代文人对正统伦理道德的不由自主的背离。

二、政治窘迫

这两出杂剧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两个昏庸无能的帝王形象, 他们沉溺于过去祖先所创造的辉煌业绩中, 沾沾自喜, 缺乏危机意识, 以至最后难以自保。《梧桐雨》的楔子中, 唐明皇开始了对祖先的大大夸赞:

(正末扮唐玄宗驾, 旦扮杨贵妃, 引高力士、杨国忠、宫娥上) (正末云) 寡人唐玄宗是也。自高祖神尧皇帝起兵晋阳, 全仗我太宗皇帝, 灭了六十四处烟尘, 一十八家擅改年号, 立起大唐天下……1p80

先对其大唐江山进行一番夸奖, 完全沉溺于自我营造的太平盛世中。加之十分昏庸、荒淫、养虎为患, 不听忠臣的忠谏, 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无视张九龄的劝解, 宠幸安禄山, 只为取悦美人, 这与历史上的殷纣王、周幽王又有何异?

马致远在《汉宫秋》中同样也塑造了平庸、目光短浅的汉元帝形象, 虽不同于唐明皇的荒淫, 但最终将他置于窘迫的境地, 同《梧桐雨》一样, 在楔子中, 汉元帝同样回顾历史, 居功自傲一番:

[正末扮汉元帝引内官宫女上, 诗云]……俺祖高皇帝, 奋布衣, 起丰沛, 灭秦屠项, 挣下这等基业, 传到朕躬, 已是十代。自朕嗣位以来, 四海晏然, 八方宁静。非朕躬有德, 皆赖众文武扶持。1p118

不知西北塞漠的匈奴单于正在边境上蠢蠢欲动, 不知朝堂之上文臣谄媚, 武将怯懦的隐忧。他昏庸不明, 不分贤愚。遇事张皇失措, 处事优柔寡断, 缺乏一代君王沉着冷静, 果断刚毅的基本素养。这两位作者将汉元帝和唐明皇写得如此昏庸无能、缺乏政治远见, 旨在说明一个朝廷的政治兴衰更替与帝王密切相关。

三、人生无力

这两出杂剧, 尤其是第四折, 唐明皇与汉元帝已经超越了帝王的形象, 更多是作为一个平常人与心爱之人不得不分开的痛苦。这种对命运的无能无力之感其实萦绕每个人, 这是一种痛苦的人生体验, 无关乎金钱地位, 是生命中最不能把握的。

第四折述说痛失爱妃、失掉王位之后忧郁沉重的人生悲剧, 从头至尾都弥漫着感伤、失落、惆怅的悲剧气氛, 对过去的怀旧、现状的孤独、惆怅都侵蚀着他的心灵。在过去的欢乐与现在的孤独的对比中, 更能表现出一种无法消遣的繁华消歇、良辰难再、盛衰无常的哀伤。这样的人生的人生体验是人类所共有的, 即使帝王也不可避免, 如:

【黄钟煞】……绿窗前促织叫, 声相近雁影高。催邻砧处处捣, 助新凉分外早。斟量来这一宵, 雨和人紧厮熬。伴铜壶点点敲, 雨更多泪不少。雨湿寒梢, 泪染龙袍。不肯相饶。共隔着一树梧桐直滴到晓。1p111

“泪染龙袍”就点出了荣枯以及命运的难以自主是每个人都不能逃脱的宿命。

《汉宫秋》第四折同样是从汉元帝的追忆中表现出悲抑、凄婉的感情。如:

【十二月】休道是咱家动情, 你宰相每也生憎。不比那雕梁燕语, 不比那锦树莺鸣。汉昭君离乡背井, 知他在何处愁听?1p142

是说每个人都会动情生恨, 不独有他, 进而把这种感伤的感情提到了人生的层面上来。

两位作者, 依据自身所处的历史现状来表达自己对这一时代的感触, 由于杂剧在市民中流行, 于是他们所取的是市民阶级所感兴趣的爱情故事, 又由于自身文化素养以及受中原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 又使得他们的作品不止圉于爱情层面, 更深刻地表达对所处时代的感触。异族文化的入侵, 传统信仰的背离使有元一代文人找不到出路, 从而将兴亡无定、盛世难逢的伤感情绪汇聚成人生的失落感和幻灭感, 通过汉元帝与唐明皇的亲身经历表达出来。

参考文献

[1]崔彩红.梧桐雨与汉宫秋的比较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 2005, 1 (1) .p71—73.

[2]张大新.狞厉之爱与怨悱之痛的悲幻扭结——白朴《梧桐雨》悲剧意识再认识[J].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11 (6) .p101—102.

[3]陈奕.从汉元帝探汉宫秋怨的悲剧缘由[J].安徽学, 2009, 1.p214—215.

[4]聂心蓉.从“昭君怨”到“帝王悲”—《汉宫秋》对忠奸之争模式的借用与升华[J].探索与争鸣, 2008, 9.

《汉宫秋》(第三折) 第4篇

[番使拥旦上,奏胡乐科,旦云]妾身王昭君,自从选取入宫中,被毛延寿将美人图点破,送入冷宫;甫能得蒙恩幸,又被他献与番王形象。今拥兵来索,待不去,又怕江山有失;没奈何将妾身出塞和番。这一去,胡地风霜,怎生消受也!自古道:“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驾引文武内官上,云]今日灞桥饯送明妃,却早来到也。[唱]

【双调·新水令】锦貂裘生改尽汉宫妆,我则索看昭君画图模样。旧恩金勒短,新恨玉鞭长。本是对金殿鸳鸯,分飞离,怎承望!

[云]您文武百官计议,怎生退了番兵,免明妃和番者。[唱]

【驻马听】宰相每商量,大国使还朝多赐赏。早是俺夫妻悒悒,小家儿出外也摇装。尚兀自渭城衰柳助凄凉,共那灞桥流水添惆怅。偏您不断肠,想娘娘那一天愁都撮在琵琶上。

[做下马科][与旦打悲科][驾云]左右慢慢唱着,我与明妃饯一杯酒。[唱]

【步步娇】您将那一曲阳关休轻放,俺咫尺如天样,慢慢的捧下觞。朕本意待尊前捱些时光,且休问劣了宫商,您则与我半句儿俄延着唱。

[番使云]请娘娘早行,天色晚了也。[驾唱]

【落梅风】可怜俺别离重,你好是归去的忙。寡人心先到他李陵台上?回头儿却才魂梦里想,便休题贵人多忘。

[旦云]妾这一去,再何时得见陛下?把我汉家衣服都留下者。[诗云]正是: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忍着主衣裳,为人作春色![留衣服科][驾唱]

【殿前欢】则甚么留下舞衣裳,被西风吹散旧时香。我委时怕宫车再过青苔巷,猛到椒房,那一会想菱花镜里妆,风流泪,兜的又横心上。看今日昭君出塞,几时似苏武还乡?

[番使云]请娘娘行罢,臣等来多时了也。[驾云]罢罢罢!明妃,你这一去,休怨朕躬也。[做别科,驾云]我那里是大汉皇帝![唱]

【雁儿落】我做了别虞姬霸王,全不见守玉关征西将。那里取保亲的李左车,送女客的萧丞相?

[尚书云]陛下不必挂念。[驾唱]

【得胜令】他去也不沙架海紫金梁,枉养着那边庭上铁衣郎。您也要左右人扶侍,俺可甚糟糠妻下堂!您但提起刀枪,却早小鹿儿心头撞。今日央及煞娘娘,怎做的男儿当自强!

[尚书云]陛下,咱回朝去罢。[驾唱]

【川拨棹】怕不待放丝缰,咱可甚鞭敲金镫响。你管燮理阴阳,掌握朝纲,治国安邦,展土开疆;假若俺高皇,差你个梅香,背井离乡,卧雪眠霜,若是他不恋恁春风画堂,我便官封你一字王。

[尚书云]陛下,不必苦死留他,着他去了罢。[驾唱]

【七弟兄】说甚么大王、不当、恋王嫱,兀良!怎禁他临去也回头望。那甚这散风雪旌节影悠扬,动关山鼓角声悲壮。

【梅花酒】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收江南】呀!不思量,除是铁心肠;铁心肠,也愁泪滴千行。美人图今夜挂昭阳,我那里供养,便是我高烧银烛照红妆。

[尚书云]陛下,回銮罢,娘娘去远了也。[驾唱]

【鸳鸯煞】我索大臣说一个推辞谎,又则怕笔尖儿那伙编修讲。不见他花朵儿精神,怎趁那草地里风光?唱道伫立多时,徘徊半晌,猛听的塞雁南翔,呀呀的声嘹亮,却原来满目牛羊,是兀那载离恨的毡车半坡里响。[下]

[番王引部落拥昭君上,云]今日汉朝不弃旧盟,将王昭君与俺番家和亲。我将昭君封为宁胡阏氏,坐我正宫。两国息兵,多少是好。众将士,传下号令,大众起行,望北而去。[做行科][旦问云]这里甚地面了?[番使云]这是黑江,番汉交界去处。南边属汉家,北边属我番国。[旦云]大王,借一杯酒望南浇奠,辞了汉字,长行去罢。[做奠酒科,云]汉朝皇帝,妾身今生已矣,尚待来生也。[做跳江科][番王惊救不及,叹科,云]嗨!可惜,可惜!昭君不肯入番,投江而死。罢罢罢!就葬在此江边,号为青冢者。我想来,人也死了,枉与汉朝结下这般仇隙,都是毛延寿那厮搬弄出来的。把都儿,将毛延寿拿下,解送汉朝处治,我依旧与汉朝结和,永为甥舅,却不是好?[诗云]则为他丹青画误了昭君,背汉主暗地私奔;将美人图又来哄我,要索取出塞和亲。岂知道投江而死,空落的一见销魂。似这等奸邪逆贼,留着他终是祸根;不如送他去汉朝哈嘈喇,依还的甥舅礼,两国长存。[下]

《汉宫秋》 作品赏析 第5篇

汉宫春,汉宫春方岳,汉宫春的意思,汉宫春赏析 -诗词大全

汉宫春

作者:方岳  朝代:宋  体裁:词   问讯何郎,怎春风未到,却月横枝。当年东阁诗兴,夫岂吾欺。云寒岁晚,便相逢、已负深期。烦说与、秋崖归也,留香更待何时。家住江南烟雨,想疏花开遍,野竹巴篱。遥怜水边石上,煞欠渠诗。月壶雪瓮,肯相从、舍我其谁。应自笑,生来孤峭,此心却有天知。

《汉宫秋》 作品赏析 第6篇

汉宫春,汉宫春王之道,汉宫春的意思,汉宫春赏析 -诗词大全

汉宫春

作者:王之道  朝代:宋  体裁:词   欢动江城,快风声震地,云势颓山。半年不雨,玉来溉冬乾。飘飘弱絮,杂檐花、飞上宾筵。疏林表,数行征雁,翱翔欲下清湾。何处梅梢点白,弄横斜疏影,竹外溪边。天寒日暮,含香脉脉无言。朱唇玉颊,映碧梧、峙鹄停鸾。最好是,携壶挈},相期同醉霜天。

《汉宫秋》 作品赏析 第7篇

汉宫井

作者:邵谒朝代:唐体裁:七古 辘轳声绝离宫静,班姬几度照金井。

《汉宫秋》 作品赏析 第8篇

汉元帝“独掌乾坤,边塞久盟”,以为“四海晏然,八方宁静”。闲暇的皇帝觉得天下太平,顿感后宫寂寞。于是派画师毛延寿遍行天下,广选良家女入宫,图形以进。到成都秭归县,选中如下凡仙子的王昭君。心狠手辣,欺大压小,谄佞奸贪的毛延寿,也被这等绝世的容颜打动。这个秭归山乡,峡水缠绕、奇峰秀石,孕育出来的姑娘,如同神女瑶姬般,“朝饮木兰之霞露,夕餐秋菊之落英。”难怪唐代白居易诗云“峨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毛延寿考虑其是庄户人家,只索黄金百两,即可选为第一,荣华富贵,指日可待。王昭君却不和其他人一样,断然拒绝了他的“美意”。她体恤贫寒的家境,再加上自己天生丽质,亦不需要通过贿赂来获得荣华。这样傲岸的个性,正直的品质,颇有几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之意。

王昭君的无动于衷,甚至鄙夷不屑,让毛延寿心生恨意。自古道:“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毛延寿属于前者,计上心来,点破美人图。之后,王昭君别父母亲人,乘官府龙头雕花木船,经香溪,两岸已摘去果实的枝头竟又含苞绽放,桃林绵延一片,入长江,逆汉水,越秦岭,三个月后,终于到达京城,等待汉元帝的召见。然而王昭君的“贫贱不能移”换来的却是幽幽冷客,凄凄凉夜。做了上阳宫人,卷起珠帘,可以望见昭阳宫,却十年也未曾见到过她的君王,可望而不可即;听得管弦音乐可以寻到皇帝车矫的影子,但自己又像站在天河的织女找不到木筏载着她去找牛郎,咫尺天涯。王昭君在寂寞无聊的夜晚,常弹几曲琵琶,似乎是打发漫漫的长夜,排遣心中的孤寂,亦或抒发心中对父母家乡的思念。剧本《汉宫秋》中用了“消遣”一词,无奈之中又有几分乐观。后宫的艰难岁月逼疯了数不尽的嫔妃、宫女,而昭君却苦中作乐,处之泰然。

可是一切又仿佛是在冥冥之中就已注定。汉元帝从繁忙的政务中暂得空闲,深夜巡宫,昭君也恰巧又在弹琵琶消磨冷宫日子。汉元帝闻琵琶声而来,心情喜悦,就连那纱笼内的烛光也照射得格外明亮。一见昭君,汉元帝“惊艳了”。“眉扫黛、鬓堆鸦、腰弄柳、脸舒霞,那昭阳到处难安插”、“回顾百万,一笑千金”,他甚至说,若是越王勾践在姑苏台见了昭君,西施和国家肯定都不要了!二人一见钟情,汉元帝直呼:“江山千万里,直寻到茅舍两三家”,遂封昭君为明妃。贫寒人家的女儿,在古代社会里不惧奸邪,不畏坎坷,有主见有胆识地坚持着自己原则,把握着自己的命运,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二、王昭君的婚姻

明妃王昭君得到汉元帝宠爱,不仅将自己因拒绝贿赂毛延寿而被点破美人图发入冷宫的遭遇娓娓道来,更是为家乡父母求恩典。此刻的王昭君爱情甜蜜,十分幸福。汉元帝对她如痴如醉,“昵爱过甚,久不设朝。”一旦离开昭君,他就像宋玉悲秋一样难受,更是禁受不住沾染在她身上的香气。见王昭君哪里也是可爱至极,仿佛观世音一样的美,只是手中没有柳枝,见一面都会增加寿命,这真是“五百年欢喜冤家”。看着对着镜子自怜的昭君,就如月亮上的嫦娥仙子,在梦境中都一心一意要宠爱她。恐惧的毛延寿,害怕汉元帝追究责任,带着美人图,逃到匈奴,并献予了呼韩邪单于。单于早有意与汉和亲通好,见世间竟有如此女子,便向汉朝索要王昭君。“控弦百万,款塞称藩”的匈奴首领更是气势嚣张的发出宣言,“若不肯于,不日南侵,江山难保。”一国之君的汉元帝,之前对于“四时雨露均,万里河山秀。

王昭君自己并没有选择爱情和婚姻的权利,她嫁给的是一国之君,即使终身冷宫生活,她也没有更好的选择。她挑战的是只爱钱财,不怕王法的小人毛延寿。她所在的汉朝是一个纸老虎般的朝廷,养军千日,无军应对干戈兴伐。她应对的匈奴,有一个刻日南侵的军队。她自己是一个品性正直,大义凛然的弱女子。背井离乡,小人弄权,奸贼当道,埋没深宫,皇帝无能,百官无用,命运拨弄,无论是毛延寿、皇帝、百官、呼韩邪单于,都是为自己的利益做打算,没有一个人真正设身处地的考虑过王昭君。明妃和亲,这是一对生死恋人的悲剧,也是政治的悲剧。堂堂一代帝王,竟无法留住自己的爱妃,这是一个人的爱情悲剧,也是汉民族无力反击异族胁迫的悲剧。

王昭君自恃美貌,断然拒贿;后宫冷夜,抚琵琶解忧;一朝得宠,念及父母;国家有难,自愿捐躯;未至匈奴,决然自杀。她的傲岸正直,不畏奸邪,她的孝顺品质,她的忠君爱夫,她的大义凛然,她的无所畏惧,她的小我到大我,都诠释了独特的人格魅力。

摘要:马致远的《汉宫秋》是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以历史上昭君出塞为题材,描写了汉元帝与王昭君如泣如诉的爱情悲剧。王昭君拥有不俗的气质、不凡的个性,在特定的时代大背景下,大义凌然地牺牲小我,同时,勇敢地捍卫着自己的人格,不屈地与命运做抗争。在王昭君身上闪烁着女性独立意志的光芒,是女性追求人格的典范。

关键词:王昭君,爱情,婚姻,人格魅力

参考文献

[1]马致远,《汉宫秋》,张静文注,《元杂剧爱情卷》,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

[2]袁行霈等,《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3]高益荣,《元杂剧的文化精神阐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4]翁敏华,《中国十大古典名剧》,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汉宫秋》中王昭君的形象解读 第9篇

《汉宫秋》中的王昭君形象,是其他作品中的王昭君形象所不能比拟的。在以往的作品中,多数作者把王昭君写成一位因未得到皇帝的恩幸而自暴自弃、含悲抱怨、自请出塞、把个人恩幸看得高于一切的女子;或者把她写成醉心于皇帝的垂恋而殉情于皇帝的驯服奴才。《汉宫秋》中的王昭君是与众不同的,她相貌美丽、品行高尚、意志坚强、独具卓识,是一位能为国家的安危和民族尊严而牺牲自己爱情和生命的巾帼英雄。

王昭君的美丽是不可忽视的,正是由于她绝色的美丽,才导致一连串故事的发生。如果说王昭君是全剧矛盾冲突的焦点,那她的美貌则是引起这个焦点的导火线。在第一折中,毛延寿称赞:“生得光彩射人,十分艳丽,真乃天下绝色。”汉元帝评价说:“将两叶赛宫样眉儿画,把一个宜梳裹脸儿抹,额角香钿翠花,一笑有倾城价,若是越勾践姑苏台上见他,那西施半筹也不纳,更敢早十年败国之家。”呼韩邪单于也惊赞道:“世间那有如此女人!若得他做首阏氏,我愿足矣!”

王昭君的绝色在以往作品中也有描写,马致远在对王昭君这个人物形象塑造上,不仅汲取了以往作品的优点,而且还自我创新,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王昭君。

马致远首先把《汉书》 《后汉书》中抽象的“良家女”的王昭君,改为具体的“务农为业”的“庄农人家”。在第一折中,毛延寿便说:“他本是庄农人家。”王昭君与汉元帝初见时,也自称为“祖父以来,务农为业”。这便为这一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调。

《汉宫秋》首先凸显了王昭君傲岸无畏的性格。皇帝的宠臣毛延寿向她索贿百两黄金,她断然拒绝了。皇帝的使臣来到她家并选中了她,面对这一重大转折,她却无动于衷,不但毫无欣喜,而且以鄙夷不屑的态度对待。正是这傲显贵、鄙权臣的性格,才使奸臣毛延寿恼羞成怒,把她强选入朝,发入冷宫。从此,王昭君开始了“良宵寂寂谁来伴?唯有琵琶引兴长”的寂寞凄楚、空虚忧闷的生活。

汉元帝与王昭君的爱情展现了昭君性格的另一个方面。王昭君十七岁被强选入宫,而十七岁正是少女情怀初露的时期,在她的心里有着自己美好的爱情理想。她被选入宫,从客观上说,她美好的爱情理想只能转移到汉元帝身上,希望得到汉元帝的爱情,得其恩幸。但由于拒贿,王昭君被打入冷宫,十八年不得见君王,当寂寞孤闷之时,她只能以自弹自听的方式消遣,美好的爱情理想一步步破灭。直到汉元帝遇上她、宠幸她,美好的爱情理想才重新被点燃。由此,她自然会全心全意地服侍汉元帝。事实也证明了昭君与汉元帝之间的确存在爱情。在第二折中,汉元帝自白到:“自从西宫阁下,得见了王昭君,使朕如痴似醉。久不临朝,今日方才升殿,等不的散了,只索再到西宫看一看。”“我虽是见宰相,似文王施礼;一头地离明妃,早宋玉悲秋。”“姻缘是五百载该拨下的配偶。”“寡人乞求,他左右。”汉元帝对王昭君的重视与依赖超过任何一个妃子。同样,汉元帝在王昭君心目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即将分离时,王昭君对汉元帝说:“妾与陛下闺房之情,怎生抛舍也。”“妾身这一去,虽为国家大计,争奈舍不的陛下。”“妾这一去,再何时得见陛下?”王昭君的美好爱情理想是短暂的,因为她不能摆脱那个特定的时代限制。

全剧的高潮是第三折中王昭君的投江自尽。在启程前,她自诗云“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忍着主衣裳,为人作春色!”即展现去国离乡的忧愤之情,也表达了对汉王朝腐败政治的控诉。她行至祖国的边界,选定汉匈两国交界的黑龙江,从容不迫地借酒向南洗奠了行将永别的祖国,然后纵身跳入江中壮烈死去。

《汉书》《后汉书》等史书中记载的王昭君不仅嫁到了匈奴,与匈奴君主呼韩邪单于生下了子女,而且呼韩邪单于死后,她又嫁给了呼韩邪单于前妻生的儿子,并又生下了子女。《汉宫秋》对王昭君结局的处理,显然对史书做了很大的改动,这正是马致远的高超之举。王昭君投江自杀,表现了她热爱祖国,对异族统治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反抗决心和崇高的民族主义精神,宣告了汉族妇女纯洁的人格是不容异族统治者玷污的,同时也体现了她对汉元帝爱情的忠贞。王昭君跳江前的最后一句话是对汉元帝说的:“汉朝皇帝,妾身今生已矣,尚待来生也。”爱国主义思想和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统一。

在《汉宫秋》中,马致远所要表现的民族精神一直是由王昭君来担当的。在第二折中,当汉元帝犹豫着不知是否要将王昭君献出时,她挺身而出说:“妾既蒙陛下厚恩,当效一死,以报陛下。妾情愿和番,得息才兵亦可留名青史。”她不顾个人安危,也不惜牺牲自己美好的幸福生活,为了百姓、为了民族,铤而走险,充分展现了热爱祖国的民族主义精神。她投江自尽,是民族主义精神的完美再现,也为王昭君的民族主义使命画上了一个句号。

王昭君的形象在《汉宫秋》中是正面的,但我们也应该见到她思想上消极的方面:第一,她始终不能脱去自身的“俗”——光宗耀祖的世俗观念,当她一受汉元帝恩宠时,就立即表明“妾父母在成都,见君民籍,呈陛下恩典普免,量与些恩荣咱。”虽然这其中含有王昭君对父母的一片孝心,但难免会掺杂自利的部分;第二,她不能抛弃妃子的身份束缚,令汉元帝沉迷于自己的美色而不理朝政。“妾自前日蒙恩临幸,不觉又旬月,主上昵爱过甚,久不没朝。闻的今日升殿去了,我具向妆台梳妆一会,收拾齐整,只怕驾来伏待。”这也是她思想局限性的集中体现。

然而,我们始终要看到王昭君形象灿烂闪光的一面,她为国为民的献身精神,“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抗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与肯定。马致远对历史大胆地再创造,为人们塑造了一个全新的王昭君形象,让人看后回味无穷,长久不能忘怀。

《汉宫秋》 作品赏析 第10篇

汉宫春,汉宫春京镗,汉宫春的意思,汉宫春赏析 -诗词大全

汉宫春

作者:京镗  朝代:宋  体裁:词   暖律初回。又烧灯市井,卖酒楼台。谁将星移万点,月满千街。轻车细马,隘通衢、蹴起香埃。今岁好,土牛作伴,挽留春色同来。不是天公省事,要一时壮观,特地安排。何妨彩楼鼓吹,绮席尊。良宵胜景,语邦人、莫惜徘徊。休笑我,痴顽不去,年年烂醉金钗。

《汉宫秋》 作品赏析 第11篇

汉宫春,汉宫春赵汝,汉宫春的意思,汉宫春赏析 -诗词大全

汉宫春

作者:赵汝  朝代:宋  体裁:词   著破荷衣,笑西风吹我,又落西湖。湖间旧时饮者,今与谁俱。山山映带,似携来、画卷重舒。三十里、芙蓉步障,依然红翠相扶。一目清无留处,任屋浮天上,身集空虚。残烧夕阳过雁,点点疏疏。故人老大,好襟怀、消减全无。慢赢得、秋声两耳,冷泉亭下骑驴。

《汉宫秋》 作品赏析 第12篇

汉宫春

作者:汪莘  朝代:宋  体裁:词   春色平分,甚偏他杨柳,分外风流。夭桃自适其适,一笑还休。可怜仙李,对东风、却少温柔。争奈得、海棠妆点,向人浑不知羞。谁觉韶华如梦,到酴开後,莺语供愁。天教姚黄晚出,贵与王侔。花中隐者,有春兰、秋菊俱优。须是到、溪山清冻,江梅香喷枝头。

★ 汉宫春,汉宫春无名氏,汉宫春的意思,汉宫春赏析

★ 汉宫春,汉宫春方岳,汉宫春的意思,汉宫春赏析

★ 汉宫春,汉宫春刘镇2,汉宫春的意思,汉宫春赏析

★ 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原文及赏析

★ 咏史诗?汉宫,咏史诗?汉宫胡曾,咏史诗?汉宫的意思,咏史诗?汉宫赏析

★ 《宫词》阅读答案及赏析

★ 汉广,汉广诗经,汉广的意思,汉广赏析

★ 渚宫秋思,渚宫秋思罗隐,渚宫秋思的意思,渚宫秋思赏析

★ 宫词,宫词殷尧藩,宫词的意思,宫词赏析

二十一世纪《汉宫秋》研究综述 第13篇

关键词:二十一世纪 《汉宫秋》 综述

《汉宫秋》因其浓郁的悲剧氛围被称为元曲四大悲剧之一,一直以来广受大众的喜爱。21世纪以来,学术界关于《汉宫秋》的研究文章大致有100多篇。综观这100多篇文章,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其主旨思想、人物形象命运、艺术特色及比较研究几个方面。

一.关于主旨思想的研究

关于《汉宫秋》的主题思想,学者们历来评价不一,近十几年来学术界基本上认为《汉宫秋》的主旨是借历史悲剧写人生的迷惘、困境。如王璐、乔阳和张哲《关于<汉宫秋>主题的思考》(《前沿》)认为《汉宫秋》为借古讽今之作,马致远《汉宫秋》是通过汉元帝让妻影射宋朝灭亡的原因。另有观点认为《汉宫秋》为多种主题相互融合,董琦《元杂剧<汉宫秋>主题新探》(《安阳师范学院学报》)从作品、世界、作者、读者四个角度得出《汉宫秋》的四个主题:爱情悲剧;民族矛盾;怀才不遇;人生困境。聂心蓉《从“昭君怨”到“帝王悲”——<汉宫秋>对忠奸之争模式的借用于升华》(《探索与争鸣》)指出,《汉宫秋》戏剧结构与以往的忠奸之争模式不同,在此剧中,忠奸矛盾与民族矛盾只是外部冲突,戏剧真正表现的是汉元帝精神世界的内部冲突,即汉元帝的性格和命运由自满自得到失意无奈突转的过程中,汉元帝逐渐意识到个人命运被主宰,人不能为所欲为,爱其所爱的人生悲剧。胡小成《马致远<汉宫秋>主题辨析》(《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通过联系马致远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悲惨遭遇,即元蒙时期残酷的民族压迫和知识分子歧视政策以及求取功名屡屡碰壁的境遇,将王昭君外化为人间一切可拥有的美好,得出结论,《汉宫秋》的表面上是写汉元帝失去爱妃的迷惘、愤恨和痛苦,实际上是抒发自己的理想被粉碎、迷失了人生坐标后困惑与绝望的情绪。很明显,胡小成的观点突出了戏剧中包含的时代背景及作者个人经历,这种见解是很有道理的,任何作品都无法摆脱社会现实及作者人生经历对其的影响,《汉宫秋》也深深打上了时代背景及作者经历的烙印。学术界对《汉宫秋》的主题的定位产生分歧,除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外,根本原因在于《汉宫秋》是马致远对昭君出塞故事的改编,历史上昭君出塞便是为了调和矛盾,而马致远的改编,很容易便让读者将其主题思想定义为政治或爱情主题,而忽略其人生层面上的思想价值。

二.关于人物形象及命运的研究

学界对《汉宫秋》中人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汉元帝与王昭君身上。汉元帝被普遍认为是懦弱无能的皇帝,无法掌握自身的命运。张丽波、高霞《汉元帝形象改造原因分析》(《前沿》)认为汉元帝是一个毫无君主威严,面对民族压迫无能为力的弱者,并分析了马致远之所以将汉元帝塑造成这样一个悲剧形象,主要是借汉元帝之口表达自己对民族压迫、知识分子歧视政策的悲痛及自身郁郁不得志的愤恨。李中合《简论<汉宫秋>的悲剧主人公及其意蕴》(《陕西教育学院学报》)指出《汉宫秋》借元帝和昭君的爱情悲剧,旨在道破一代帝王的耻辱与悲哀、昏庸与无能,批判其政治上的失败。这些观点基本上都符合汉元帝的形象。

王昭君的形象命运也是学界关注的重点,大部分认为昭君是一个可被称赞的角色。关秀娇《对男权挤压的悲剧性超越——论<汉宫秋>昭君之死》(《戏剧文学》)通过描写昭君的女性意识由不自觉到自觉觉醒的过程,从而得出昭君是一个敢于挑战男权的可敬女性。昭君从容奔赴黑江,结束了男权对女色的争夺,是她作为一个人的尊严丧失后的一种抗争,是对男权世界的一种抗争与挑战,虽然结局悲壮,却是她的可敬之处。这种评价实际上拔高了王昭君的形象,王昭君生活于元末,此时正是儒学与程朱理学推行顺畅的时候,思想界并未出现个性解放的思潮,因此,王昭君的赴死也许仅仅只是表示对汉元帝的从一而终或者对未来命运的担忧。张洁《无尽红尘烟尘里——浅析<汉宫秋>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意义》(《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和丁祥《<汉宫秋>:从史卷到舞台解读王昭君》(《厦门教育学院学报》)则依据《汉宫秋》中汉弱胡强的时代背景,将王昭君定义为舍生取义和具有民族气节的烈女,此种见解比较客观地分析了时代背景及王昭君个人的性格。

三.关于艺术特色的研究

《汉宫秋》的艺术特色主要集中于其戏剧结构、审美意境上。学界对其艺术特色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这两个方面。

学界普遍认为《汉宫秋》的戏剧结构主要是采用抒情的笔调营造浓郁的悲情效果。虞江芙《从<汉宫秋>看元杂剧结构的音乐性特征》(《探索与争鸣》)指出《汉宫秋》并不重视叙事结构,而主要采用的音乐手段表情达意,它采用整整二分之一的抒情篇幅来描摹汉元帝的内心的悲痛,而抒发汉元帝悲痛情感的则是戏剧中的几大唱词优美的套曲。贾学清《<汉宫秋>悲剧的舞台性品鉴》(《戏剧文学》)指出,马致远在正义与非正义的冲突中刻画王昭君的悲剧形象,并且交替使用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强化悲剧氛围,创造性地使用幻景、错觉、梦境以达到戏剧的悲剧效果。以上见解实则都认为《汉宫秋》并不仅仅是一则叙事戏剧,更应是一则抒情戏剧,这种见解是从文本的内容分布得出的结论,比较符合实际。

《汉宫秋》审美意境的营造,学界普遍比较关注戏剧中的“孤雁”意象。彭红卫《孤雁意象与<汉宫秋>的审美情思》(《探索与争鸣》)指出孤雁是相对于群雁而言的,它是卓尔不群的士人独立意识与自由精神的象征,孤雁哀鸣是对回归群体的渴望,是士人寻求社会接纳的象征,戏剧依托孤雁意象,主要指古代知识分子在进与退中无法驾驭自身命运的漂泊无依宿命。程平、许爱凤《<汉宫秋>中孤雁意象的悲剧意蕴》(《武汉科技学院学报》)的研究思路与彭红卫的基本一致。以上学者对孤雁的解读不仅依据了孤雁本身的审美内涵,并且能够结合戏剧的主题思想,分析细致、深刻。

四.比较研究

近年来学界对《汉宫秋》的比较研究主要集中于将其与历代昭君故事、《梧桐雨》及外国文学作品进行比较。

将《汉宫秋》与历代昭君故事对比,我们都可看出《汉宫秋》是一部具有时代及现实意义的佳作。吕海清《<汉宫秋>与历代昭君戏的比较》(《青海大学师范学院学报》)中将历代的昭君戏进行的概述,如《乐府诗集》中的《昭君怨》、西晋石崇《王明君》、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的《王蔷》、郭沫若的《王昭君》、曹禺的《王昭君》及苗兆秀的《昭君行》,进而指出马致远《汉宫秋》的独到之处,即通过对历史事实的改编,表达自己的民族意识和歌颂昭君的爱国之举。吕海清通过联系时代背景及具体故事情节从而得出《汉宫秋》的独特主题,这是分析文学作品必不可少的规律。

第二种研究方法是将《汉宫秋》与同样描写皇帝与妃子爱情悲剧的《梧桐雨》进行对比,从而得出《汉宫秋》的独特魅力。崔彩红《<梧桐雨>和<汉宫秋>的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从描写向度与风格上对《汉宫秋》和《梧桐雨》进行比较。在描写向度上,《梧桐雨》写唐明皇的重情任性导致他和爱妃的悲剧及其国家的衰败,侧重对个人欲望的反思,而《汉宫秋》则是写弱国之君“不自由”,侧重的是对整个社会人生的悲观主义倾向。在风格上,相对于《梧桐雨》的失意伤感,《汉宫秋》更多了一份愤恨和不平。因此,崔彩红认为《汉宫秋》开哲理悲剧之先声。张惠民《汉宫唐苑秋雨梧桐——也谈<梧桐雨>、<汉宫秋>》(《文学评论》)主要从三个方面谈了两部作品的相似性:产生于血泪交迸的时代,表达作者以古写今的思想;借爱情悲剧写国家兴亡、胡汉矛盾、人生无奈;以叙事的框架写成的抒情长诗。无论是《汉宫秋》与《梧桐雨》做相似点的比较还是不同点的比较,上述学者都能联系时代及具体故事情节,做实事求是的分析。

将《汉宫秋》与外国文学作品进行对比,我们可认识到中国古代的文学与外国文学所具有的审美倾向及其所反映的各自的文学观念、社会文化、政治观念等,《汉宫秋》体现了中国浓厚的封建君权意识和群体意识对人物个性的抹杀。楚歌《对中法古典悲剧中人物个体意识的思考——以<勃里塔尼古斯>与<汉宫秋>中的君臣冲突为例》(《长春教育学院学报》)将两部悲剧中的君臣矛盾进行对比,从而得出中国的《汉宫秋》中作品的整体性胜过个体的复杂性,除主要人物,其他人性格基本脸谱化,而法国的《勃里塔尼斯》则突现出人性内部的挣扎和强烈的自我意识。李新灿<君权·人权·女权——<伊利亚特>、<汉宫秋>别解》(《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将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与《汉宫秋》从君权、人权和女权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得出与《伊利亚特》中的阿伽门农相比,《汉宫秋》中的汉元帝掌握着更加绝对的“君权”,两个作品都存在着“女权”缺位的现象。以上学者的比较分析,能够切入到中国与外国传统文化的差异,是一个亮点,值得借鉴。

以上展示的成果显示了近15年来学术界对《汉宫秋》的热切关注及取得的显著成果,学者们对《汉宫秋》的研究涉及到作品的方方面面,研究的思路、方法、侧重点也越来越多,得出的观点也不尽相同。这充分说明《汉宫秋》是一部值得研究的作品,也是一个可以出成果的作品。

参考文献

[1]李中合.简论《汉宫秋》的悲剧主人公及其意蕴[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09)

[2]胡小成.马致远《汉宫秋》主题辨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4)

[3]彭红卫.孤雁意象:解读《汉宫秋》深层意蕴的符码[J].三峡文化研究丛刊,2003,(04)

[4]崔彩虹.《梧桐雨》和《汉宫秋》的比较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1)

[5]李新灿.君权·人权·女权——《伊利亚特》、《汉宫秋》别解[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0)

《汉宫秋》 作品赏析 第14篇

汉宫词

作者:陆龟蒙朝代:唐体裁:七绝 招灵阁上霓旌绝,柏梁台中珠翠稠。

《汉宫秋》 作品赏析 第15篇

汉宫春,汉宫春汪莘,汉宫春的意思,汉宫春赏析 -诗词大全

汉宫春

作者:汪莘朝代:宋体裁:词 春色平分,甚偏他杨柳,分外风流。夭桃自适其适,一笑还休。可怜仙李,对东风、却少温柔。争奈得、海棠妆点,向人浑不知羞。谁觉韶华如梦,到酴开後,莺语供愁。天教姚黄晚出,贵与王侔。花中隐者,有春兰、秋菊俱优。须是到、溪山清冻,江梅香喷枝头。

《汉宫秋》 作品赏析 第16篇

汉宫词三首

作者:殷尧藩朝代:唐体裁:七绝 成帝夫人泪满怀,璧宫相趁落空阶。

可怜玉貌花前死,惟有君恩白燕钗。

霍家有女字成君,年少教人著绣裙。

枉杀宫中许皇后,椒房恩泽是浮云。

骏马金鞍白玉鞭,宫中来取李延年。

《汉宫秋》 作品赏析 第17篇

据了解,这两件作品分别是《祥和》瓷瓶和《岁岁和合》瓷盘,均采用高温色釉和粉彩结合的工艺,不仅精美绝伦,而且富具寓意。

早在1947年,为庆贺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新婚,时任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景德镇陶瓷学院前身)校长的汪璠,曾代表学校赠送给女王一套龙凤纹餐具,作为女王的新婚礼物。

时隔65年后的2012年,正值中英建交40周年和女王执政60周年,景德镇陶瓷学院接到英国剑桥大学邀请,联合举办一次以“中国白金”为主题的景德镇陶瓷艺术展。展览期间,为延续60多年来景德镇陶瓷学院对英国女王的祝福,学院决定专门为女王创作两件陶瓷艺术作品。并把这项重任交给了时任学院校长助理的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宁钢。宁钢经过数月潜心创作,最终制作出名为《祥和》的瓷瓶和名为《岁岁和合》的瓷盘,并于2013年5月在白金汉宫赠送给女王。

《汉宫秋》 作品赏析 第18篇

汉宫春,汉宫春辛弃疾,汉宫春的意思,汉宫春赏析 -诗词大全

汉宫春

作者:辛弃疾  朝代:宋  体裁:词   行李溪头,有钓车茶具,曲几团蒲。儿童认得,前度过者篮舆。时时照影,甚此身、遍满江湖。怅野老,行歌不住,定堪与语难呼。一自东篱摇落,问渊明岁晚,心赏何如。梅花正自不恶,曾有诗无。知翁止酒,待重教、莲社人沽。空怅望,风流已矣,江山特地愁予。

上一篇:高级程序员求职简历下一篇:鲨鱼作文_小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