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食品安全概论备用

2024-06-23

动物食品安全概论备用(精选5篇)

动物食品安全概论备用 第1篇

一、名词解释

动物保护:保存物种资源或保育生物的多样性。保护动物免受身体损伤、疾病折磨和精神痛苦等,减少人为的活动对动物造成的直接伤害。动物福利:是保证动物康乐的外部条件,当外界条件无法满足动物的康乐时,就标志着动物福利的恶化。因此,动物福利反映了动物生活环境的客观条件,福利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动物的康乐。

动物健康:①身体健康,没有疾病。动物能正常发挥各种生理功能,正常地生长和繁殖,行为表现无异常。②心理健康,通过行为学的观察,判断动物是否精神愉快及正常地嬉戏玩耍。

动物园:动物园是搜集饲养各种动物,进行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并供群众观赏游览的场所。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即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指不同物种的出现频率与多样性,即指地球表面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数量。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是指不同基因组的变异性。即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携带的遗传基因的总和

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使它们之间相互达到高度适合、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不同生态系统的变化和频率。即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变化的多样性。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其非生物环境成分通过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而相互作用形成一复杂系统。

动物行为:是指动物的动作,包括动物的运动方式,取食繁殖,攻击和防御等动作,甚至连动物发出的声音,静立不动,改变体色都是动物行为的一部分。

行为的动机:是动物表现某一行为的内部状态或驱动力,有目的及方向性,既是行为的动力,也是行为目标的决定因素。反应性行为:动物在日常活动中对外界剌激或对其他动物所做出的反应,包括动物的姿势、姿态、反射及呼唤等

社会行为:是群居动物常见的行为现象,其作用在于有效地辨认同种个体、家庭成员、信息传递以及维系社会结构的稳定。行为需要:是动物为了生存或适应环境所必须采取的行为方式。行为缺失:是指动物在现代管理条件下被约束而无法表现的那些行为。环境贫瘠:是指环境缺少必要的刺激,或环境无法满足畜禽表现其习性行为。

传染源:包括患病动物与隐性感染的带菌(毒)动物,动物尸体、动物的粪尿及其他分泌物(如唾液、眼泪等)中都含有大量病原体。

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经一定方式侵入其他易感动物的方式,一般可分为水平传播与垂直传播。前者是在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的横向传播。后者是从母体传播到后代。

易感动物:指对病原体感受性较大的动物,主要由动物的遗传特征与特异免疫状态等因素决定。

就地保护:是指通过立法,以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的形式,将有价值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集中分布的天然栖息地保护起来,限制人类活动的影响,确保保护区内生态系统及其物种的演化和繁衍,维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生态过程。

迁地保护;是指将濒危动植物迁移到人工环境中或易地实施保护。

饲养密度:饲养密度有时又称单位面积载畜率。密度过高,危害的不仅是动物,而且也直接影响生产效益。

产地检疫:是畜禽及其产品在离开饲养地或生产地之前所进行的检疫,是一项重要的基层检疫工作。产地检疫包括畜禽的定期检疫、引种检疫、畜禽及其产品出售前进行的售前检疫(集市检疫与收购检疫)、调运前的运前检疫及发生疫情时的确诊检疫等。

屠宰检疫:屠宰检疫是肉用商品畜禽在屠宰加工过程中所进行的检疫,包括宰前检疫与宰后检疫。

市场检疫:市场检疫是畜禽及其产品在市场交易过程中进行的检疫。通过对交易的畜禽及其产品进行抽检、补检、补防疫注射、重检等,进行市场监督检查,以防止畜禽疫病随市场扩散

运输检疫:运输检疫指畜禽及其产品在运出县境过程中所进行的检疫,通过对运输的畜禽及其产品验证、查物、对运载工具的消毒情况进行检查,并按规定实施抽检、补检、重检,以防止畜禽疫病远距离传播。

净化检疫:净化检疫指流行规定检疫的传染病时所进行的检疫。主要工作包括及时确诊、报告疫情、追查疫源并采取控制措施等,是控制与扑灭疫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过境检疫:指为防止传染病出入国境,分进出境检疫、旅客携带动物检疫,国际邮包检疫与过境检疫。

CWCA: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IWC:国际捕鲸委员会 OIE:国际兽医局 IUCN: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 WWF: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 IFAW: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

二、填空题

1.动物福利的基本原则是(保证动物康乐)

2.人与动物共患的细菌性传染病有(炭疽,结核病,布氏杆菌病,沙门氏菌病,土拉热,弯曲菌病等)等。3.影响动物保护最重要的因素是(人们的传统观念、宗教、文化习俗及心理因素)等。

4、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于(1948年10月5日)建立

5.人的猪带绦虫病是(人吃了生的或半生不熟含囊虫的猪肉)而感染的。6.《野生动物保护法》是(1989年 中国)发布。7.动物福利的原则是(保证动物康乐)

8.《捕鲸公约》于(1948年11月10日)生效。9.犬的异常行为有(攻击性行为、破坏行为、自残)。

10、动物为了生存或适应环境所必须采取的行为方式是(行为需要)

11、《中国进出口动植物检疫条例》于(1982)年发布。

12、动物保键最重要的措施是(防病治病,以预防为主。一般措施包括避免伤害,减少应激,预防病原微 生物与寄生虫感染,防止营养不良与中毒)13、1990年6月,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上,有153个国家共同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

14、未来畜牧业发展的生产模式是给动物提供较宽广的活动空间,并设有庇护场所和采食区,最大限度满足动物生物习性,这种模式是(户外散放饲养模式、圈舍散放饲养模式)。

15、禽流感病毒中对禽致病力最强的是以下哪种类型(H亚型)。

16、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红皮书》中对受危物种的分为(绝灭(Ex)、国内绝迹(Ex)、濒危(E)、易 危(V)、稀有(R)、不足(I))六级法。

17、于1979年6月23日在德国波恩签署,并于1983年11月1日开始生效,宗旨是保护迁徙的野生动物,该公约物的名称是(波恩公约)。

18、未来畜牧业发展的生产模式是给动物提供较宽广的活动空间,并设有庇护场所和采食区,最大限度满足动物生物习性,这种模式是(户外散放饲养模式、圈舍散放饲养模式)。

19、蛋鸡生产中与动物保护有关的福利问题主要有(饥饿和饥渴、体温调节及身体舒适感、疼痛、损伤和疾病、恐惧感和压抑感、行为限制)。20、国境口岸检疫是按照哪种检疫分类方法划分的(依所检对象的流通情况)。

21、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是(1997年7月3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制定的。

22、人与动物共患的病毒性传染病有(狂犬病,流行性感冒,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脑炎,恒河猴B 病 毒感染,日本乙 型脑炎,登革热,马传染性脑脊髓炎,裂谷热,新疆出血热西尼罗河病毒性脑炎)等。

23、在动物的原产地开展对生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工作称为(就地保护)。

24、人的华枝辜吸虫病是(人吃了含蚴虫的鱼虾)而感染的。

25、那些动物没有社会行为(指高出生率高、寿命短、个体相对较小、一般缺乏保护后代的机制、竞争力弱的动物,这类动物一般具有很强的扩散能力。举例动物:对虾、带鱼、蝇、蛙、虎皮鹦鹉等)。

26、《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于(1975年7月1日)生效。

27、动物园的三大职能是(迁地保护、科学研究、宣传教育)

28、动物试验中实施动物保护的基本原则是(替代、减少、优化)

29.动物异食的原因有:(饲养管理单调、营养因素、疾病因素、管理因素)。

30.现代化畜牧生产存在动物福利的共性问题有:(畜舍的载畜密度过高,畜禽拥挤,空气质量下降,无法满足畜禽行为的基本需要)等。

31、以检疫方法分类检疫可分(临床检疫和实验室检疫)。

32、环境条件大致包括(温度、通风、光照、垫料、饲料饮水、群体密度、清洁卫生、安全措施)。

33、育肥猪生产中与动物保护有关的福利问题主要有(咬尾行为、加剧个体间的争斗、增重受到影响)。

34、动物行为的功能是(既是动物在环境中的生存手段,又是适应环境变化的工具)。

35、生物多样性是由(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三部分组成。

36、动物异食的原因有:(饲养管理单调、营养因素、疾病因素、管理因素)等。

37、现代化畜牧生产存在动物福利的共性问题有(畜舍的载畜密度过高,畜禽拥挤,空气质量下降,无法满足畜禽行为的基本需要)等。

38、国境口岸检疫包括(进出境检疫、旅客携带动物检疫、国际邮包检疫与过境检疫)。

39、现代集约化可替代蛋鸡笼养系统的生产模式包括(户外散放饲养模式(蛋鸡非笼养系统))。

40、动物实验替代方法的意义是(保护动物 , 减少实验 动物用量和减轻实验动物的伤害程度,最终实现完全取代动物试验的理想(宗旨))。

41、人与动物共患传染病可分为(由带毒动物传播的人与动物共患病、由生物媒介引起的人与动物共患 病、由中间宿主介导的人与动物共患病、野生动物作为人兽共患病的天然贮主)。

42、动物检疫的方法分哪几种(产地检疫、屠宰检疫、运输检疫、市场检疫)。

43、国际比较知名的动物保护组织有(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 International Fund for Animal Welfare 世界自然基金会 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善待动物组织 People for the Ethical Treatment of Animals 亚洲动物基金会 Animals Asia Foundation)。

44、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有(物种保护委员会、国家公园和保护区委员会、生态学委员会、环境 规矩委员会、环境教育委员会、环境政策法律和管理委员会)6 个工作委员会。

三、判断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是08年1月1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修订。(F)

2、动物适应环境有三种途径:遗传适应、生理适应和行为适应。(T)

3.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市场检疫、运输检疫和净化检疫属于国境口岸检疫。(F)

4、保护动物的手段是要加强宣传与立法,还应建立动物保护区,采取人工繁育等方法。(T)

5、蜜蜂、丹顶鹤、蜘蛛、珊瑚虫、犬、猫等动物有数学天才。(F)

6、环境污染包括: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T)

7、犬的异常行为有攻击性行为,破坏行为,食仔。(F)

8、控制动物疫病的经常性措施是改善动物的卫生条件。(T)

9、《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于1972年12月2日生效。(F)

10、“拉姆萨尔公约”, 于1975年12月21日开始生效。(T)

11、《南极公约》于1982年4月7日开始生效。(T)

13、《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于1983年11月1日开始生效。(T)

14、《捕鲸公约》于1982年4月7日生效。(F)

15、动物福利的原则是保证动物的康乐。(T)

16、营养添加剂主要包括氨基酸、维生素、矿物元素等,经常使用会出现中毒。(T)

17、乙型脑炎是带毒动物传播的人与动物共患病。(T)

18、《中国进出口动植物检疫条例》于1982年发布。(T)

19、迁地保护是指在动物原产地以外对动物进行保护的一些措施和方法。(T)20、行为缺失是指动物在现代管理条件下被约束而无法表现的那些行为。(T)

21、人的华枝辜吸虫病是吃生的或半生的猪肉而感染的。(F)

22、限位分娩栏是现代养猪生产中常见的一种工艺,不会导致母猪异常现象。(F)

23、企鹅、蜜蜂、蚂蚁、犬、猫等动物有社会行为。(F)

24、在畜舍密闭条件下,高饲养密度会使舍内空气恶化,NH3、H2S 等有害气体浓度增加,引发呼吸道疾病。(T)

25、动物保护这门学科的内容是研究防止动物濒危或灭绝、避免或减轻动物因患病、损伤等原因所致的痛苦以及相关福利的一门科学。(T)

26、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是中国动物保护法律体系的三种主要形式。(T)

27、高饲养密度会使猪发生咬尾、空咀嚼、咬栏,鸡发生啄癖,牛卷舌等异常行为。(F)

28、环境刺激贫瘠会使畜禽舍内空气恶化,NH3、H2S等有害气体浓度增加,引发呼吸道疾病。(F)

29、笼养蛋鸡限制了母鸡的社会行为、筑巢行为、运动行为、煽动翅膀、觅食和啄地等行为。(T)30、产地检疫是畜禽及其产品在离开饲养地或生产地之前所进行的检疫。(T)

31、限位分娩栏是现代养猪生产中常见的一种工艺,不会导致母猪异常现象。(F)

32、畜禽长期或大量使用抗菌类添加剂对机体不会产生危害。(F)

33、人的猪带绦虫病是吃生的水鱼、虾而感染的。(F)

34、保护动物的手段是加强有关宣传与立法,还应建立动物保护区,采取人工繁育等方法。(T)

35、环境条件大致包括温度、通风、光 照、垫料、饲料饮水、群体密度、清洁卫生等。(T)

36、控制动物的疫病流行是动物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T)

37、园养野生动物的正常行为有行走规癖、性行为异常及母性行为异常、自残、食仔等。(F)

38、金属材料的漏缝地面对动物的健康及福利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T)

39、动物适应环境有三种途径:遗传适应、生理适应和行为适应。(T)40、企鹅、蜜蜂、蚂蚁、犬、猫等动物有社会行为。(F)

41、环境污染包括: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和农药污染。(F)

42、禽流感是带毒动物传播的人与动物共患病。(T)

43、反应性行为、采食行为、探求、运动、保养、社会、领地及休息等行为是哺乳动物维持必要日常活动,满足生活需要表现。(T)

44、动物保健一般措施包括避免伤害,减少应激,预防病原微生物与寄生虫感染,防止营养不良与中毒等。(T)

45、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1959年由布赖恩.戴维斯创立。(F)

46、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成立于1971年。(F)

47、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于1938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建立(F)

48、空气质量的恶化对动物的健康产生直接影响(T)

49、家畜的福利状况好坏是检验生产方式是否合理的最好标准(T)50、猪群的密度大影响猪的平均日增重和导致咬尾行为的发生(T)

四、问答题

1、试述实施动物保护含义?意义?

含义:“保护”实质`是“保存”或“保育”的意思,还包括对动物个体生命的保护之意。

(一)、保存物种资源或保育生物的多样性。

(二)、保护动物免受身体损伤、疾病折磨和精神痛苦等,减少人为的活动对动物造成的直接伤害。

意义: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它与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这个共有的大家园。它是生态平衡的主力军,由于有了动物才能使人类有一良好的生存环境;其次,它给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药等生产、生活的必需品,它默默无闻地为人类做贡献,可称得上人类的朋友,人类失去这个朋友,就难以生存。

2、动物应该享有那些自由的权利?

“五项基本福利”(或称5个“F”或五大自由)

(1)为动物提供适当的清洁饮水和保持健康和精力所需要的食物,使动物不受饥渴之苦。(2)为动物提供适当的房舍或栖息场所,能够舒适地休息和睡眠,使动物不受困顿不适之苦。(3)为动物做好防疫,预防疾病和给患病动物及时诊治,使动物不受疼痛、伤病之苦。(4)保证动物拥有良好的条件和处置(包括宰杀过程),使动物不受恐惧和精神上的痛苦。

(5)为动物提供足够的空间、适当的设施以及与同类动物伙伴在一起,使动物能够自由表达正常的习性。

3、动物密度过高对动物产生那些危害?

①影响动物健康,表现为抵抗力降低 , 发病增多,日增重下降,死亡率升高,生产直接受损。

②高密度饲养的家畜异常行为明显增加,争斗增多,个体间相互伤残现象加剧,如仔猪咬尾、咬耳,笼养鸡的啄胚、啄羽等。

③在畜舍密闭条件下,高饲养密度还会使舍内空气恶化,NH3、C02、H2S 等有害气体浓度增加,引发呼吸道疾病,严重者会引起并发症,严重危害家畜的健康。

4、动物试验中实施动物保护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①尽可能减少动物试验,对必须进行的动物试验要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对计划中的动物试验必须科学安排,使用最少的实验动物,获取最多的数据。

②在计划动物试验前,必须占有大量科学根据,确定和证明该试验的意义和必要性。对于必须进行的动物试验,必须有明确的目的。③有可能用替代方法的话,必须应用替代方法。已有相似的试验结果可以借鉴,试验则没有必要进行。如果没有令人信服的理由,也不允许反复进行相似的动物试验。

④在试验中,对动物的伤害愈严重,就愈需要对试验持谨慎的态度。引致动物严重疼痛的试验方法应予禁止。应通过改变检测方法或选择其他措施 , 避免和减轻动物在试验过程中所遭受的损害。⑤如果在试验中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动物疼痛、伤害或恐惧 , 应采取一切可能的途径或方法予以减轻。

⑥在所有引起慢性疼痛的试验或反复进行这类试验时,必须尽可能地减轻疼痛。而且,在试验结束后应给予特殊的照顾。总而言之,所有与动物试验有关的人员都有责任和义务,将实验动物的伤害减小到最低范围内。

5、动物试验中如何减轻动物的痛苦?保护动物的要点是什么?科学工作者有什么责任和义务?

减轻痛苦:在试验中,对动物的伤害愈严重,就愈需要对试验持谨慎的态度。

导致动物严重疼痛的试验方法应予禁止。应通过改变检测方法或选择其他措施 , 避免和减轻动物在试验过程中所遭受的损害。如果在试验中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动物疼痛、伤害或恐惧 , 应采取一切可能的途径或方法予以减轻。总而言之,所有与动物试验有关的人员都有责任和义务,将实验动物的伤害减小到最低范围内。

要点:要求在动物试验中使用最少的实验动物,使之承受最小的负担,以获得最大的结果。任何引起动物疼痛的剌激和处理都应尽可能排除。

责任和义务:制定动物试验计划和进行实际操作没有失误。及时了解国际相关学科的信息和新的进展 , 互相交流经验,开展科研合作,避免不必要的动物试验。研究采用动物试验的替代方法 , 推广动物试 验的数学模型 ,改进实验技术 , 使实验动物所遭受的损害减至最低限度

6、以某种疾病(猪囊虫)为例叙述动物健康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动物与人类休戚相关,许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为人畜共患病, 可在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许多地方病也为人畜共患。动物产品中的药物残留也可随食物进入人体,损害人类健康。

猪囊尾蚴为例:

猪囊尾蚴(猪囊虫)是猪带绦虫的幼虫,主要在猪与人之间循环,导致猪带绦虫病与人囊虫病。猪是猪带绦虫的中间宿主,人是终末宿主。人吃到生的或半生的含猪囊尾蚴的猪肉(米猪肉)而受感染,猪囊尾蚴在人小肠内发育成猪带绦虫,并在小肠内存活数年,甚至数二十多年(患猪带绦虫的病人可以自身感染囊虫病)。人因误食被虫卵污染的蔬菜、食物而感染,虫卵卵壳被消化液溶解后,六钩助经过前述过程在人脑、眼、心肌及皮下组织等发育成囊尾蚴,导致人的囊尾蚴病。猪带绦虫(长达8米)在人小肠内,头节吸附在肠壁上,体节游离在肠腔里,虫卵随着粪便排到外界污染了饲料和饮水,被猪吞食发生猪囊虫病。

7、中国整个动物保护法律体系有几种形式?

一是国家法律,由全国人大和人大常委会制定颁布。

二是行政法规 , 由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制定和发布,包括各种决议、决定、条例、章程、暂行规定、暂行办法等多种形式。

三是地方性法规,由地方各级人大和人大常委会,或各级地方政府,根据地方具体情况与实际需要,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制定和颁布,并只在本辖区内生效。

8、试述动物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动物传染病的预防包括平时的预防措施与传染病流行时的紧急扑灭措施。

平时预防措施:主要是消除传染病传播的基本条件。清洁消毒消灭传染源,搞好饲养管理,是动物获得平衡日粮,减少应激因素等,以增加动物的非特异性抗病能力。

扑灭传染病:是指将传染病控制在有限范围内加以消灭,防止传染病扩散,保护健康动物。补充:平时的预防措施

传染病的发生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与易感动物。

传染源:包括患病动物与隐性感染的带菌(毒)动物,动物尸体、动物的粪尿及其他分泌物(如唾液、眼泪 等)中都含有大量病原体。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经一定方式侵入其他易感动物的方式,一般可分为水平传播与垂直传播。前者是在 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的横向传播。后者是从母体传播到后代 易感动物:指对病原体感受性较大的动物,主要由动物的遗传特征与特异免疫状态等因素决定。

防疫措施:是消除或切断造成传染病流行的上述三个基本条件之间的相互联系。但传染病不同,防疫的 侧重点不同如,猪气喘病——以控制病猪和带菌猪为重点;猪瘟、新城疫——以预防接种为主。预防传 染病的基本保健措施是增强动物的体质、减少病原体的传播机会,及增强动物的非特异性抗病能力。消毒、杀虫与灭鼠旨在消灭病原因子与传播媒介。对可能被患病动物及其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一切场 所、用其、物品要进行彻底消毒。

免疫接种是通过接种疫苗激发动物机体的特异性抵抗力,使其对某种疾病由易感变成不易感,是预防与 控制动物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免疫接种需按照合理的免疫程序并选用合适的疫苗方能取得满意效果。

免疫程序

畜禽传染病的扑灭------隔离、封锁

9、简述动物保健的一般措施? 动物保健一般措施包括避免伤害,减少应激,预防病原微生物与寄生虫感染,防止营养不良与中毒。

必须根据动物群体的特点,制定周密的动物保健计划,然后将计划规定的各项保健措施落实到饲养、管理、生产的各个环节中。①制定与落实动物保健计划 ②改善环境条件③合理使用动物保健添加剂

10、通过“放生”和”“熊猫”谈谈如何保护动物?

采用了动物保护手段中的建立动物保护区及收养中心,这是目前国际普遍采用的保护动物的有效手段,尤其适用于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建立保护区的目的主要是保护动物的栖息地,禁止捕猎、砍伐及开发 是关键措施。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大熊猫的数量愈来愈少,建立保护区是当务之急。大熊猫的保护举世 瞩目,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的最高水平。中国政府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就注意保护分 布在四川、陕西、甘肃的大熊猫。1963 年建立了四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70 年代增加到13 处。80 年代 国家有关部门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合作,实施“中国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工程”,新建 14 个保护区,其中 11 个在四川,1 个在甘肃,2 个在陕西,总面积达4242平方千米,包括2479平方千米的大熊猫栖息地。在 建立保护区的同时,还将建立保护走廊带,将保护区连成网络。同时还将为保护大熊猫采取移民措施。最著名的四川卧龙的保护区建于1963 年,历时30 余年,耗资6000 万元,2008 年5 月在汶川大地震中被 严重摧毁。保护区内圈养的63 只大熊猫除死亡1 只、失踪1 只外,其余被及时抢救转移,并将易地重建 保护区。

11、动物保护的对象是什么?

包括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

一是以保种为目的的动物保护,其保护对象包括濒危的野生动物、种群大幅度下降的家畜家禽地方品种等。主要是野生动物。

二是以动物康乐为目的的动物保护,其保护对象包括那些受人们日常控制的动物,如家畜、家庭动物、实验动物、关养的野生动物及其他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动物。

12、叙述影响动物保护的因素?

动物保护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其中最重要的是人们的传统观念、宗教、文化习俗及心理因素等。

1.传统观念 :观念差异是影响动物保护的重要因素。经济基础以及生活习俗往往决定了人们对动物保护的观念。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动物保护观念也在悄悄地变化。

2.宗教: 宗教信仰对动物保护的影响不可低估。佛教反对杀生,许多佛教的庙宇庵堂设有放生池,把捕捉的动物“放生”。3.文化习俗:民族的文化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对动物保护的态度。同样的动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4.心理因素 :动物保护与人的心理因素有一定关系,某人偏爱某种动物,憎恨某种动物或害怕某种动物,在生活中并不罕见。

13、有那些现象表明动物是痛苦的?

学术界对动物痛苦的看法 1.一些人认为集约化生产不会给动物带来痛苦,理由是它们的生产力水平在这种生产条件下并未受到影响;2.另一部分人则强调极度限制动物自由活动的本身就是痛苦。

(一)意识与痛苦

意识与痛苦两者具有共性,既属于感受过程,又都是概念。痛苦是指不愉快感觉状态的程度,是个范畴概念,很难严格界定其定义。例如动物被关养在能致使其身体变形或损伤的环境中,显然是在受苦

(二)疾病与痛苦

1.不健康或有病是人类的主要痛苦源。对大多数人来说,所有功能的健全及无痛苦性疾病是最基本的康乐条件,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适用于大多数动物。

2.损伤是另一种最具潜在性的痛苦源。

就人的感觉而言,并非所有的损伤都能导致痛苦,有时当人受到极大的创伤时,如战场受伤,却没有疼痛感: 相反,有人在抱怨剧痛时,而医生却看不到任何组织损伤。

所以,疼痛似有两个成分构成,一个是直接的、明显的机体损伤;另一个是伴随这一损伤的主观感受(痛感)。

(三)损伤与痛感

感受痛苦的生理机制人与动物之间是相似的。

用行为方面的证据来判断痛苦显得更为重要和可信。动物轻微疼痛的行为表现还不明显,剧痛时人与动物之间没有多大的区别。

(四)精神痛苦

不是所有的痛苦都伴随明显的生理现象,例如精神痛苦。所以说是否健康作为痛苦的判断标准有它局限的一面。如果动物忍受痛苦的时间相对较短,对动物的健康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对动物的短时间囚禁或运输不会马上损害动物的健康,但这并不说明其精神上不痛苦。

(五)非自然生活与痛苦

非自然生活是指野生动物生活在圈养的条件下,如动物园、实验室等,也包括家畜被关在无自由活动的条件下,如限位栏。动物若不能表现该物种特有的行为类型,是否可以判定该动物在遭受痛苦呢? 为此,必须了解在非自然环境中动物有可能会经历的身体或精神上的痛苦。

1、先天行为与福利

2、驯化动物的行为变化

3、不能自然表达行为是否痛苦

不同的行为类型对动物的影响不一样,动物的痛苦感也不一样。

例如采食行为,假设过长地限制这一行为,则必然会给动物造成痛苦(饥饿), 严重者会饥饿致死。所以,缺乏某一行为的表现机会,动物会严重受苦。“完全的自然生活”也存在着痛苦

野生动物时刻都暴露在天敌与疾病之下。其死亡率高,而且死亡方式多为痛苦的,或被饿死或被吞食。如:在囚禁条件下,白冠雀平均寿命为11年左右,而在野生条件下则仅为1~2 年 , 这主要是野生条件下孵化期的死亡率过高的结果。

14、集约化畜牧生产有哪些涉及动物福利的共性问题 ? 现代化畜牧生产以集约生产为特征,集约化生产带来了一系列动物福利的问题,其共性问题表现为畜舍的载畜密度过高,致使畜禽拥挤,空气质量下降,舍饲条件无法满足畜禽行为的基本需要等。

在鸡生产方面,主要问题是密闭舍的通风及小气候的控制、饲养密度、抓鸡时的损伤及断喙手段等。

在猪的生产方面,主要问题体现在育肥猪舍的通风和地面、繁殖母猪和后备猪的栓系及限位饲养、仔猪的断尾、早期断奶及照明不足等。在乳牛生产方面,则有奶牛舍饲方式、漏缝地面、牛舍内空气质量和犊牛过早断奶等问题。

15、论述动物保护立法的必要性。

⑴影响自然界动物生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但人类的开发对动物的破坏是巨大的,自然保护中的最大问题就是要控制人类的开发行为。

⑵野生动物是不分国界的,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基于这个特点,野生动物法通常有国际和国家制定和认可的方式。

⑶国际法是由参加国保证实施的,对各参加国具有约束力。而国家法是由各国政府制定并强制实施的,对制定国国内的人民有普遍的约束力。因此,动物保护法可以有效地制约人们对动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保护动物免遭人类的伤害。

动物食品安全概论备用 第2篇

学号:1223150101

学院:商学院

电话:***

QQ:327049070

籍贯:广西南宁

动物保护与人类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人类、人与自然的关系越发密切,但同时,相互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如何认识动物作为地球统一有机体的成员角色、认识人类的与动物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人类与动物的关系成为当今时代不可缺少的主题。本文以野生动物为特殊例子,介绍了野生动物的价值和概况,以及我国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概况和现状,提出一些浅薄的建议。

关键词:野生

保护

价值

一、野生动物的价值

动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资源,不仅为早期人类提供了基本的食物、衣服,并且提供了我们至今赖以生存的粮食和畜禽的种源。我国与动物资源紧密相关的产业有野生动物养殖、传统医药、特种皮革、民族乐器、工艺品制造、观赏旅游等,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主要地位。美国动物研究学者贝利在其编著的《野生动物管理学原理》中提出,必须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评价野生动物的客观价值。他明确提出野生动物的价值包括以下七个方面,即:商业价值,娱乐价值,生物学价值,科学、哲学及教育方面的价值,美学价值,社会学价值,负价值。

(一)药用价值。我国的传统医学就是在研究和利用野生动植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虎骨、豹骨、犀牛角、麝香、穿山甲片、赛加羚羊角、熊胆粉、海龟壳、蛤蚧、眼镜蛇毒、蟾酥等,是中医药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料。

(二)食用和衣用价值。我们的祖先在“茹毛饮血”的时代就是依靠采集或猎捕野生动植物来维持生计的。即使到了20世纪的今天,许多动物依然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食用或衣用原料。如鹿肉、黄羊肉、紫貂皮、黄鼬皮、豹猫皮、水獭皮、藏羚羊绒、燕窝、飞龙、鳄鱼肉、鳄鱼皮、鸵肉、蛇干、蛇皮、蛇粉等。

(三)观赏价值。濒危动物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是动物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或风景名胜区招揽游客的王牌,是马戏团表演的主角,也是部分家庭养殖观赏或许多文人墨客吟诗作画的主要对象。另外,象牙、河马牙雕刻而成的工艺品以及孔雀、鸵鸟羽毛、蝴蝶、(四)外交价值。我国特产动物大熊猫、金丝猴、东北虎等,既是世界级濒危动物,也是各国人民极为喜爱和渴望参观的珍稀动物。对外赠送或赴外展出这些动物,对提高中国知名度、发展国家间政经关系、促进文化交流、增进民间友谊、宣传我国濒危动物保护管理成就、开展濒危动物合作研究、筹集濒危动物保护经费等,可以发挥奇特的作用。

(五)娱乐狩猎价值。1998年我国批准对外狩猎了3只羚牛、23只盘羊、61只猎隼、4只白唇鹿、57只岩羊、32只藏原羚、2只北山羊、1只水鹿,共为国家筹集到濒危动物保护管理经费1170万元,还调动了当地政府和老百姓保护濒危动物的积极性,有利于解决当地的扶贫济困问题。

(六)潜在的开发价值。物种的价值,人类目前所了解到的仅仅是其极小一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个物种的潜在价值将会逐渐被发现和认识。

二、我国野生动物境况

(一)自然保护区呈碎片状分布

从20世纪末开始,我国加快了自然保护区建设步伐,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并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据2003年统计,全国已建立了l 999处自然保护区,现有自然生态类保护区492个、野生生物类保护区296个。我国保护区分布不均,只有少数省(3个)的保护面积比达到10%以上。而另一些省(7个)还不到1%。

(二)野生动物园现状

资料显示,1993年我国首家野生动物园出现在深圳,此后短短十余年间,野生动物园已发展到30多家,这一数量是日本的6倍、美国的3倍。这些野生动物园为追求经济效益,缺乏合理规划与布局,基本的野生动物生存条件不具备。缺乏本土特色,野生动物资源浪费严重;大部分野生动物园属企业或个人投资,抵御自然灾害与市场风险能力弱。保护濒危野生动物的功能丧失;缺乏具有专业知识的管理人员;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与管理部门,《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修改还没有进行,《动物福利法》等相关法律没有出台,对野生动物园的管理一直处于真空状态。

(三)大肆开展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因其消耗低、规模小,既可保护生物多样性又可作为旅游业的独特优越性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发展最快的产业。但是,游人的涌人及无节制地人类活动,使得野生动物生存及生态环境遭到威胁。在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社区居民的生产活动、各级地方政府的资源开发活动,使得保护区出现分割、破碎化现象,即便在保护区的核心区也屡见不鲜。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已有个别保护区出现因非保护目的不当开发而引起的环境恶化。

(四)盲目开发。

由于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在利用过程中,许多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大大减少,丧失经济开发价值。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与动物本身的生物学特性有关外,还与为了获取经济利益的滥猎乱捕、管理不善、偷猎盗猎、动物栖息地破坏有关。如东北虎和华南虎在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间数量急剧下降。虎骨供不应求更加刺激盗猎者,如此形成的恶性循环是造成其灭绝的重要原因。

(五)外来生物入侵。

外来生物入侵极大地破坏了当地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例如,云南省的滇池曾是我 国鱼类资源最丰富的地方,但因引进经济鱼类导致原有种大量减少,现在湖中仅存鲫鱼、银白鱼、黄鳝等。

三、保护野生动物的意义

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珍贵、濒危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受国家法律保护,所以滥食野生动物是违法行为。

其次,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由于环境的恶化,人类的乱捕滥猎,各种野生动物的生存正在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威胁。它们的灭绝会导致许多可被用于制造新药的分子归于消失,还会导致许多有助于农作物战胜恶劣气候的基因归于消失,甚至引起新的瘟疫,由此所造成的损失是我们永远也无法挽回的。

再者,食用野生动物极易传染疾病。野生动物与人类共患的疾病有100多种,如狂犬病、结核、鼠疫、甲肝等。它们的内脏、血液乃至肌肉中均含有各种病毒、寄生虫,如B病毒、弓形虫、绦虫、旋毛虫等,有些即使在零下15℃的低温或100℃的高温下也不能被杀死或清除。稍有不慎,就会得出血热、鹦鹉热、兔热病、脑囊虫、肺吸虫、血吸虫、肠道寄生虫病等。另一方面,各种家养动物能够为我们提供足够的营养,所以人类没有必要去食用野生动物。

四、我国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政策

我国先后出台了《野生动物保护法》《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和《森林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对受保护野生动物的界定、种类及人工驯养繁殖和开发利用野生动物的条件作出了详细规定;同时,我国各地方尤其是野生动物常聚的重点省市也纷纷出台了地方法律法规,并实行打击、宣传教育多管齐下的方法,为野生动物谋求良好生存环境。

近年来,我国政府投入巨资,加大了生态建设力度,通过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六大林业重点建设工程,有效地保护了许多物种栖息地,使一些珍贵濒危物种种群得到恢复。我国建立健全了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体系,在国家林业局设立了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在中国科学院设立了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使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和履行国际公约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在公众教育方面,新闻媒体充分发挥作用,向社会广为宣传保护野生动植物的重要意义,播放公开销毁非法盗卖走私虎骨、犀牛角、藏羚羊皮毛等的系列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增强了全社会的保护意识

五、动物保护的方法及建议

(一)除丰富完善现有的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外,还应出台更为具体、细致、更有实际意义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假借驯养繁殖,倒卖野外资源的行为。非法销售、购买、加工、食用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应依法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动物资源是国家的自然财富,尤其是野生动物,我们应在保护的基础上加以合理利用。当前首先要做好保护工作,要责成各地林场和所有有狩猎动物资源的人民公社、农场、农垦场、牧场,将所辖范围内的这项资源保护、管理起来。全国各地区还应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台、宣传画等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活动,抵制盗卖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行为。

(三)适时调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应适时进行调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调整时应充分考虑运用国际濒危物种等级标准和中国实情相结合,重点是将具有经济效益并已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列入保护《名录》,如一些药用蛇类,以遏制对这些资源掠夺式地利用。同时,运用基因技术构架起生物分类系统,可以更合理地制定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名录》,更有效地鉴定具有科研与经济价值的物种。

(四)利用动物园与生态旅游区的种质资源进行野外种群复壮

充分发挥动物园与生态旅游区的科研职能,充分利用其种质资源,改善当地保护区内濒危物种种群的遗传基础。降低种群由于近交衰退的速度,扩大濒危物种种群的遗传基础,增加后代数量,减缓野生动物种群衰退的速度。

(五)合理开发利用有限资源野生动物资源。

野生动物资源的开发利用要走科技开发综合利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目前,进行野生动物驯养,并非保护的良策。要利用生物技术开发濒危药用动物的替代产品,加强动物药材综合利用研究、医药技术研究,提高动物产品附加值,满足人们对野生动物产品的需求,从而使野生动物资源得到更好地保护。

(六)全国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敦促野生动物养殖和经营利用单位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切实加强养殖场所的定期消毒以及野生动物的检疫和免疫工作,有关野生动物及其产品出售前,应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检疫和检验,取得相关检疫或者检验合格证明。

附:我与小动物的故事

动物食品安全概论备用 第3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非生物类专业,动物性食品安全概论

动物性食品, 又称动物源性食品, 广义上是指动物肉、蛋、奶等可食性组织及其加工的产品, 而在日常生活中, 与健康密切相关的动物性食品则多数来源于集约化、规模化饲养条件下的畜禽[1]。肉、蛋、奶作为基本营养物质的供应源, 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 二噁英、疯牛病、瘦肉精、苏丹红、三聚氰胺、兽药残留等事件不仅给畜牧业、食品加工业造成重创, 更重要的是直接危及消费者健康, 影响我国整体对外形象。因此, 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 我国的高等教育从职业培训式的专业教育, 逐渐向全面素质化培养进行转变。当前形势下, 高等院校非生物类专业开设与生命科学相关的选修课, 不仅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使命, 更是符合社会发展对综合性人才的现实需要。《动物性食品安全概论》课程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 该门课程以动物性食品安全为主线, 概述动物性食品安全有关的基本知识点及关键技术。授课内容要点包括绪论、化学和物理性污染、生物性食物中毒、人兽共患病、公共卫生、食品标准化、食品质量控制、动物性食品安全生产、食品安全认证、食品残留分析[2]。在高等院校非生物类专业开设《动物性食品安全概论》公选课, 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动物性食品安全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理论, 拓宽学生知识面, 改善知识结构, 提高综合素质, 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

一、非生物类专业开设《动物性食品安全概论》公选课的重要性

1. 促进多学科交叉发展, 有利于培养综合性人才。交叉学科是指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综合理论或系统学问。交叉学科并不是简单的多门学科的拼凑堆积, 而是依赖于多学科内在逻辑关系且相互渗透形成的新学科[3]。21世纪是学科交叉大发展的时代, 健康是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提, 动物性食品安全生产直接关乎人类健康、关乎农业和工业化产业链条的可持续发展。《动物性食品安全概论》课程涉及畜牧学、兽医学、化学、物理学、医药学、食品科学等专业的相关理论和技术方法, 在教学内容上, 涵盖动物健康养殖、动物性食品安全隐患因素及其检测方法、人兽共患传染病及预防措施、动物性食品加工质量控制及标准。高等院校非生物类专业开设《动物性食品安全概论》公选课有利于促进农学、工学、理学、医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有利于推动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生产新技术、新方法的产生。

2. 强化动物性食品安全意识,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动物性食品安全生产涉及动物饲养、疾病预防、动物性食品加工和流通等环节。从目前我国屡次发生的动物性食品安全事件来看, 国民对动物性食品的安全意识有待提高, 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1) 公民动物性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薄弱; (2) 动物性食品安全事件只要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就得不到重视, 已经发生的动物性食品安全事件尚未对公民起到足够的警醒作用; (3) 动物性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普及不足; (4) 动物性食品安全相关知识尚未全面纳入通识教育体系。我国的动物性食品安全总体形势逐年趋转, 但由于深层次问题没能从根本上解决, 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仍然较多, 也备受各级政府和广大消费者关注。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危害严重、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复杂, 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进程。我国的高等教育是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 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具备培养专门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4]。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获得长足发展。高等院校作为实现高等教育的“载体”, 在当前形势下, 更应该重视学生对生命科学相关领域知识的培养, 《动物性食品安全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实用性强, 鉴于高等院校非生物类专业的特点, 开设该门课程作为公选课, 是非生物类高等教育培养综合性人才的重要补充, 是增强国民动物性食品安全意识长远规划的现实需要, 也是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 促进动物性食品安全生产新思路、新技术和新方法产生的有效途径。

二、《动物性食品安全概论》公选课课程设置

1. 确立教学目标。

结合目前国内动物性食品安全生产存在的诸多问题和高等院校非生物类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 开设《动物性食品安全概论》公选课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教学和学习, 使学生了解国内外关于动物性食品安全生产的最新研究进展, 掌握动物性食品安全的基础理论知识, 能独立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解决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相关问题。通过学习, 主要使学生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掌握畜禽健康养殖的生产模式; (2) 掌握影响动物性食品 (肉、蛋、奶) 安全的理化因素; (3) 掌握影响食物中毒的生物性因素; (4) 掌握人兽共患传染病病原的种类及预防措施; (5) 了解动物性食品标准化和安全生产的质量控制关键点; (6) 了解食品安全认证的流程; (7) 了解食品残留分析的技术方法。

2. 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1) 优选教学内容———贴近生活, 切合实际。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理解、掌握和应用情况。根据高等院校非生物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动物性食品安全概论》课程本身特点确定课程的主要讲授内容分为以下五部分: (1) 畜禽健康养殖关键知识, 包括畜禽健康养殖关键技术、无公害功能性饲用添加剂、畜禽重大疫病防控等内容; (2) 影响动物性食品安全因素, 包括理化因素 (辐射、兽药残留、农药残留、有害重金属、有机化合物等) , 生物因素 (细菌性中毒和真菌性中毒) ; (3) 重大人兽共患传染病种类及防控 (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 ; (4) 动物性食品生产标准化, 包括无公害动物性食品标准、动物性食品质量控制操作规范 (GMP)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 (HACCP体系) 、绿色食品认证和有机食品认证等内容; (5) 动物性食品残留分析技术, 包括萃取技术、色谱技术、质谱技术和现代生物检测技术等内容。 (2) 优化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互动式教学模式统一。教学方法是教师讲授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统一。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教学手段得以进一步普及,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 多媒体技术借助图像、动画、声音等形式传递课程内容信息, 具有丰富的表现手法和巨大的表现力, 扩大直观视野, 把复杂的变化过程及抽象的宏观或微观世界, 以生动鲜明的直观形式展现出来[5]。对于高等院校非生物类专业开设《动物性食品安全概论》公选课而言,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具有以下优势: (1) 采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 以直观的形式加深非生物类专业学生对该门课程所涉及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 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增加单位时间内的教学容量; (2) 采用Flash动画、VCD示教片演示动物性食品中人兽共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检测方法、防控措施, 无公害标准化动物性食品生产加工的操作流程, 以及动物性食品残留分析检测技术等, 突破非生物类专业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时空局限性, 在有限的时间和专业背景下, 以生动形象、主题鲜明的特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该门课的教学模式上, 采用互动式教学。所谓互动是指教师和学生双方不是主动和被动, 而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关系[6]。《动物性食品安全概论》公选课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要规避公选课教学课程中普遍存在的“教师填鸭式教学”和“学生以修学分为主的被动式听课”的问题, 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地位的教学方式, 实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机统一。该门课程因实用性较强, 与健康和生命安全息息相关, 所采取互动式教学模式主要强调两方面: (1) “互”, 即在传统的教师启发与学生思考之外, 更加侧重于课堂中“学生提出疑问, 教师思考解答”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授课所涉及的相关知识领域, 将学生进行分组,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信息, 集中收集问题。 (2) “动”, 即学生的动脑和动手。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增设专题讲解形式的学生讲授环节,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每次讲授时间20分钟, 讲授内容围绕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 采取学生自拟题目, 教师辅助指导的方式, 进一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 改进和完善考核方式。

与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相比, 开卷考试对于公选课的成绩评价更加客观, 也更能反映出学生对所学课程相关知识的搜集和掌握程度。因此, 《动物性食品安全概论》课程作为高等院校非生物类专业的公选课, 应采取开卷考试的方式, 试卷结构以主观题为主, 形式为问答题和论述题, 试题在宏观上要具有“知识点的实用性、研究内容的前沿性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等特点。在考核方式上, 公选课的成绩评价不能仅限于单一的试卷测试, 合理的成绩评价要从整体上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就决定成绩的高低不能仅凭试卷考试, 可通过能体现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小论文、专题报告、课堂提问和课外参考书学习, 以及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完成作业质量的评价等方式进行综合考核, 将各项成绩加权后计入学生的总成绩, 可以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民以食为天, 食以安为先”, 我国高等院校涉及生物类专业已逐渐开设或完善了关于食品安全或动物性食品安全生产相关的课程, 符合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而高等院校非生物类专业因专业本身的固有特点和学生知识背景多样性的特点, 开设《动物性食品安全概论》选修课应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的培养, 以拓展学生知识面、强化国民动物性食品安全意识和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倡导的综合性人才培养的高等教育体系做了重要补充。

参考文献

[1]王成龙.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及对策[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0, 31 (4) :191-192.

[2]祁克宗.动物性食品安全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

[3]赵伶俐, 潘莉.发展交叉学科:21世纪高等学校创新的主题和难题[J].现代大学教育, 2003, (4) :39-41.

[4]杨德广.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5]严冰, 杨建华, 牛淑敏等.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综合性免疫学实验课教学[J].高等理科教育, 2006, (3) :97-99.

综合ICU备用药物的安全管理 第4篇

【关键词】综合ICU;药物;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R9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256-01

1 确立备用药物的管理目标和种类根据

2006年中国医院协会的患者安全目标 ,确立专科备用药物的管理目标为:药品存放合理 ,数量充足 ,标识清楚 ,无过期、失效及变质药品 ,护士取用药物方便、快捷[1]。ICU病区有着与其他科室的不同的药物种类:包括多种血管活性药物 ,镇静镇痛药 ,抗生素,扩容药物及生物制剂类药物。我们确定重点管理的药物有: 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 (如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 ,硝酸甘油,硝普钠,静脉用抗心律失常药(如利多卡因和胺碘酮 ) ,静脉用改善外周血管药(如东莨菪碱),静脉用改变心肌力药 (如米力农 ) 等 ,镇静镇痛药如吗啡、芬太尼、杜冷丁 , 抗生素(如斯沃、泰能、万古霉素)等,扩容药物(如万汶,佳乐斯)等,生物制劑类药物如20%白蛋白,丙种球蛋白等。

2药品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2.1 护士对药物放置位置不熟悉, 抢救患者时,医嘱多数是口头医嘱,在紧急情况下,在加药或用药核对过程中也有发生错误的可能。

2.2 药房发放的非整盒针剂通常也没有包装盒,容易出现混放现象。

2.3 未按规定条件贮存特殊药品:药品的有效期受温度,湿度,光线等因素影响,如不按药品的性质要求贮存,就会缩短有效期,使药品效价降低或变质,影响药品疗效甚至出现毒性反应。在检查中发现多种药物未按说明书要求:如硝普钠避光, 丙种球蛋白2~8℃保存, 20%白蛋白室温下不超过20℃保存等[2]。其主要原因是部分护理人员对所用药物的理化性质,储藏条件不了解,使药品未严格按要求保存,易导致药物变性。

2.4 护士在用药过程中不了解配伍禁忌。导致配药后出现混浊、结晶等现象,造成浪费。

3改进措施

3.1 建立病区专科备用药物交接本:我科建立了病区专科备用药物交接本,增加了肾上腺素,多巴胺及阿托品等用量大的急救药品基数。秘书班护士每天进行清点1次,保证病区当时的备用药物数量至少为基数加患者夜间使用量,从而在数量上给予了充分的保证。

3.2 药物定位摆放 :科内设有专门药柜, 药柜为平面图设计,每种药品都在固定的位置摆放,药柜每一格都贴有明显标识,包括中英文对照及每支剂量。同时在药品管理中每位护士对自己负责柜内的药品质量,有效期,卫生等负全责, 做到定期管理,责任到人,不留死角。抢救患者时抢救人员能在固定位置取到所需的药品,不但缩短了取药时间,同时质量得到保证,提高抢救成功率。

3.3 建立醒目的药物有效期标识:针剂使用原包装盛放,按日期先后顺序排放与使用 ,将有效期用记号笔圈于标签药瓶 (盒 )。在责任到人的基础上,每月要进行药物全面检查一次, 杜绝遗漏。多余的药品及时退回药房,既避免了流失,又做到了合理使用。对未标明有效期或更改有效期的;不注明或更改生产批号的,无标签或标签不清楚的,超过有效期的药品按劣药论处[3]。

3.4 护理人员定期培训:针对护理人员对药品贮存不了解,科室成立药物管理小组,制定工作流程及培训计划,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药品管理知识 ,提高护士的业务素质 ,增强其责任心。管理小组成员负责对病区药品使用实行全程动态管理和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纠正。由药品负责人将药物说明书收集起来, 建立药物说明手册[4],保证重点药物均有说明书原件 ,方便医护人员查询 ,做到有章可循,从而使药品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3.5 .病区设立一本药物不良反应的登记本; 护士将用药过程中出现的副作用,或者不同药物在联合使用的过程中出现沉淀,结晶,颜色变异等药物间的配伍禁忌记录下来,提醒大家共同注意,安全用药。

3.6 麻醉药物管理;对麻醉药品如吗啡,芬太尼,杜冷丁等实行专册登记,专用处方,专人负责,专柜保管,并建立了内容包括患者姓名、用药日期、用药剂量、开方医师、核对及执行护士签名等麻醉药品使用登记本, 每天做好麻醉药品的消耗帐和交接班,做到了既合理使用又严格管理。

4讨论

我们在病房药品管理中发现的问题 ,不是简单的护理工作质量问题 ,其潜在的可能是护理事故、差错或纠纷。用药安全是每位患者的基本需要 ,同时也是护理工作的基本要求,要防范用药差错事故 ,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必须重视病区备用药品管理 。因此科学、合理的药物管理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的重要环节。[5]

参考文献

[1]张 波,梅 丹.医院高危药物管理和风险防范[J].中国药学杂志,2009,44(1):41

[2]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执业药师资格认证中心组织编写.药事管理与法规[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50

[3]李秀敏,吴海燕 .影响药品质量的因素及保管措施[J].人民军医,2009,52(2):1321

[4]攸江华,苏 云,刘玉平.临床科室的药物管理[J].中国护理管理,2007,7(12):411

[5]鲁桂鸣,朱 江. 病区药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护理学杂志,2008,23(19):471

动物食品安全概论备用 第5篇

1 射水河概况

射水河为马尾河右岸支流, 石亭江二级支流,湔江三级支流,沱江上源绵远河四级支流。 射水河河源发源于四川省绵竹市九龙乡白云山的白水河,出山处自古有白水河堰引水, 致下游河道干涸,故称干河子。 现红岩渠建成,补充白水河堰水量,可灌田6.3 万亩,而白水河下段河道则废。 为此射水河现以发源于绵竹市金花乡土地岭之龙蟒河为河源,其上源玄坛沟东流至遵道镇, 转南流至板桥乡,右纳发源于卧牛山之古射水(又称三箭水),以下即称射水河。 东南过板桥镇,再东南经射水河拦截坝将部分汇入人民渠,剩余部分过清道镇、齐福镇,于观鱼镇两河口汇入马尾河。

射水河河长39 km,流域面积192 km2,河口年平均流量6 m3/s。汇入射水河的河流有三箭水、红岩渠、龙蟒河、付家河(有老龙蟒河汇入),现场观察三箭水、红岩渠、龙蟒河、付家河(有老龙蟒河汇入)流量分别约占射水河流量的20%、50%、5%、20%。

2 射水河流域环境质量现状现场勘查

2.1 汇入射水河河流现状

射水河河长39 km,汇入射水河的河流有三箭水、红岩渠、龙蟒河、付家河(有老龙蟒河汇入),沿岸畜禽养殖废水,遵道镇、土门镇、板桥镇生活污水,沿岸农灌渠尾水。

2.2 射水河流域污染现状

射水河流域面积192 km2, 流域区域内有什邡市的湔氏镇、洛水镇、云西镇,绵竹市遵道镇、土门镇、板桥镇。 主要污染源有排入三箭水(绵竹市土门镇)的鹿棠温泉会馆废水;排入红岩渠的陈氏再生纸厂以及红岩渠沿岸养猪场排放废水、死猪;排入龙蟒河的遵道镇生活污水;排入付家河的养鸭场废水、废物;以及河道养鸭、沿河农灌尾水、乡镇及农村生活污水的排入。

2.2.1 三箭水污染现状

排入三箭水的主要污染源是鹿棠温泉会馆。 该会馆位于三箭水河道约1 km, 产生的废水经沟渠直接排入三箭水。 鹿棠温泉会馆旺季每天废水排放量超过100 m3,淡季每天数立方米。

2.2.2 红岩渠污染现状

红岩渠是射水河的主要干流,占射水河整个水量约1/2。 红岩渠上游河段河水浑浊、 漂浮大量垃圾。 位于什邡市湔氐镇的陈氏再生纸厂的废水排入红岩渠。 在红岩渠拦截水坝处及三河交汇处漂浮大量垃圾甚至腐烂死猪。

2.2.3 龙蟒河污染现状

龙蟒河污染源主要是遵道镇的生活污水,沿岸农村生活污水以及河道养鸭产生的污染。

2.2.4 付家河污染现状

付家河由老龙蟒河汇入。 付家河污染源主要是遵道镇的生活污水;沿岸农村生活污水以及河道养鸭产生的污染。

3 监测结果与讨论

3.1 监测项目及点位

德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于2013 年9 月~11 月分4 次对射水河流域进行徒步调查,在射水河河道内、汇入河流、汇入污染源处设置18 个监测断面。其中三箭水设置2 个监测断面、红岩渠设置2 个监测断面、龙蟒河设置3 个监测断面、付家河设置2个监测断面、老龙蟒河设置1 个监测断面、射水河设置2 个监测断面、 人民渠设置1 个监测断面,对于排入河流的污水设置3 个监测点位。 监测项目有p H值、CODMn、CODCr、氨氮、TN、TP、粪大肠菌群、石油类、酚、BOD5、Cu、Zn、Pb、Cd、Hg、As、Mn、Fe、 硒、硫酸盐、氯化物、硝酸盐、亚硝酸盐、六价铬、氰化物、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等25 个。 监测期间共取水样18 个。

3.2 执行标准

根据德阳市主要河流环境功能类别划分,射水河源头水质类别为Ⅱ类,射水河源头以下水质类别为Ⅲ类。 三箭水、红岩渠、龙蟒河、付家河、老龙蟒河为射水河源头地带,执行地表水Ⅱ类标准[1];林堰村11 组农灌渠、养鸭场废水、板桥村生活废水执行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

3.3 监测结果

通过现场调查和实验室分析,CODCr、 氨氮、TP和粪大肠菌群有不同程度的超标,其它监测项目均在标准值范围内。

主要超标项目监测结果见表1。

监测结果表明,养鸭场废水CODCr为236.1 mg/L,超标1.36 倍(一级排放标准);付家河CODcr为19.57 mg/L, 超标0.64 倍(Ⅱ 水域标准); 付家河氨氮为0.566 mg/L,超标0.11 倍(Ⅱ水域标准);红岩渠、射水河、林堰村11 组农灌渠、龙蟒河、付家河TP超标(Ⅱ水域标准), 浓度范围为0.190~0.311mg/L, 超标0.90~2.11 倍; 红岩渠、 射水河、 老龙蟒河、龙蟒河粪大肠菌群超标(Ⅱ水域标准),浓度范围为5.4×104~≥2.4×105 个/L, 超标26~119 倍;付家河、射水河、人民渠粪大肠菌群超标(Ⅲ水域标准), 浓度范围为3.54×104~≥2.44),5 个/L, 超标2.54~23 倍。

mg/L

3.3 现状评价结果

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评价采用最差因子评价法,即以多个水质评价因子中最差因子[2]的水质类别作为水源地综合评价的水质类别。 其理由是饮用水水源地不论何种水质项目,一旦超标,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该方法是一种比较严格的评价方法[3]。

射水河流域河流超标项目、超标倍数和超标原因见表2。

根据表2 的评价结果,射水河流域主要超标项目为粪大肠菌群和TP, 粪大肠菌群最高超标倍数达119 倍,TP最大超标倍数3.11 倍。根据我国现行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以及《饮用净水水质标准》(CJ 94-2005),把水质分为优、良、合格、差、劣5 级。 如果检出粪大肠菌群指标则直接把该水质定义为不合格水;有强烈臭味也直接把该水质定义为劣质水[5]。 由此判定射水河流域水质为不合格水,因此不宜作为德阳市饮用水源地。

3.4 射水河流域污染来源分析

根据射水河流域各监测点位监测数据,结合实地调查,分析造成射水河流域水环境质量超标的主要原因为一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不断扩张,原来处于郊区的农灌沟进入城区范围内,由于城市生活污水收集管网的不完善, 部分乡镇未建设污水处理厂,因此部分农灌沟成为了排污沟,受纳了大量生活污水,最终进入射水河流域。 二是生活垃圾下河的情况十分严重。 居民相对集中居住点附近河段均遍布生活垃圾。 大量生活垃圾直接进入河道,造成了河道堵塞,河道内流速减缓,大量漂浮物直接隔绝水面与空气的接触,影响水生植物生长及水体自净能力,对环境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三是河流沿岸有大量畜禽养殖,养殖粪便及养殖废水直接进入河道,导致水体中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急剧升高,直接影响水生植物和动物的生存,严重降低了水体自净能力。 四是部分工业企业由于设施处理能力偏小或老化陈旧,存在污水排放不达标的情况,难以满足污染治理的需要,因此造成大量生产废水超标排放入河。 五是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以及化肥、农药包装袋的随意丢弃,随灌水、降水和地表径流等作用进入河流,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水质安全是水源地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饮水安全,就必须保证供水水源水质达标。 射水河流域内各乡镇人口主要分布在广阔的农村,没有污水管网,不能对流域内的各类废水进行收集、处理,流域内产生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养殖废水、农村面源污染废水通过沟渠、干流直接排入射水河。 造成射水河流域各种污染源呈点、多面广、分散式的排放格局,治理难度大,保护难度大,存在的安全隐患大,不适宜作为饮用水源地。

此外,射水河流域主要受到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养殖废水、工业废水和农药的大量使用等共同污染,导致射水河流域水质不达标,水体中粪大肠菌群等污染物超标,直接影响水生植物和动物的生存,严重降低了水体自净能力。 流域各种污染源并存,污染物种类较多,且容易发生水质污染事件,存在卫生安全隐患,因此不宜作为饮用水源地。

4 结论与建议

城市备用饮用水源地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备用饮用水源地水质影响因素,包括污染源分布、污染物种类。 通过现场勘查和水质数据分析,射水河流域受到大量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生活垃圾、畜禽养殖业和农灌尾水等污染源污染,污染因子粪大肠菌群和总磷超标倍数较高, 且射水河流域支流多、人口密度大、保护难度大,对污染源的有效治理难度大,因此存在的安全隐患太多。 流域在未解决上述安全隐患的前提下,不宜作为饮用水源地。

因此建议,(1)加快推动改水、改厕以及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建设等治污保洁工作,严禁生活污水、粪便和生活垃圾直接入河,消除水源安全隐患。

(2)相关部门应加大对企业和畜禽养殖场的整治力度,对当前影响水源的违法企业和畜禽养殖场进行关停、拆迁,对污染的水源进行综合治理。 提倡使用高效生物有机肥和农药, 开展废弃农用地膜、农药空瓶等回收工作,避免射水河流域水质受到卫生安全隐患。

(3)加强日常环境执法监管,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 加强规划管理,确保水源保护区功能,对污染严重、达不到水质功能标准的水源,必须加强对水质卫生质量的监督、监测。

参考文献

[1] 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S].

[2]毛兴华.常用水质评价方法的选择[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06,(1):22-23.

[3]王研,唐克旺,徐志侠,等.全国城镇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评价[J].水资源保护,2009,25(2):1-4.

[4] GB8978-2002,污水综合排放标准[S].

上一篇:教学偶得下一篇:转角遇见他作文7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