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名人故事

2024-05-15

教育的名人故事(精选11篇)

教育的名人故事 第1篇

一个伟大万里倒霉的作家,他出生在一个穷医生家里。小时候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参军后被俘身负重伤,左手致残,并屡立战功,得到元帅的嘉奖。可是当他拿着元帅的保荐书,做着即将成为将军的美梦时,在归国途中,被俘后卖到阿尔及利亚,在那里做了5年苦工。

当他回到祖国的时候,很不幸,他的国家已经忘记了这位英雄,他连一个普通的工作都找不到,好不容易在无敌舰队找到一个军需的职位。一次也下乡催征,因不肯为乡绅通融减税,被乡绅诬陷入狱。从监狱出来以后,他改作税吏。一次他把税款交给一家银行保管,偏偏银行倒闭,他第二次入狱。

第二次出狱,他贫困贫,而且家里妻子、妹妹、女儿一帮人都靠他一个人养着。他住的地方,环境如此恶劣;楼下是酒馆,楼上是妓院。一天,酒馆里有人斗殴,一人倒在地上奄奄一息。他出于同情把那人背到家里,谁知人未救活,他涉嫌谋杀再次入狱。在此之后,他妻子死去,他又因为女儿的事情被法庭传讯。

就这么一个两次被俘三次入狱的人,命运从来不肯眷顾他。但恶劣的环境没有淹没他,倒霉的境遇没有打倒他,反而丰富了他。他的智慧是把倒霉当作生命的一个必然结果加以接受,而化为生命的财富。凭着他对生活的反思和那个国家斗牛士的精神,他写出了名震世界的巨着——《堂·吉诃德》。

这个伟大的倒霉蛋就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而作品的主人公仿佛是作者的一个自我嘲讽。他证明了承受倒霉时的痛苦和顺风时的欢乐都是人生的收入,他的账本上没有支出。

教育的名人故事 第2篇

马克思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理论家,也是一位非常慈祥的父亲。他教育子女的方法不是一味说教,而是将正确的思想寓于生动的故事之中,通过故事启发教育孩子。在女儿爱琳娜很小的时候,马克思就给她读完了荷马的全部作品以及莎士比亚的许多剧作。有一次,爱琳娜被马利亚特的航海故事所感动,尽管当时她还不懂船长是怎么回事,但却被故事里的船长的事迹深深感动。她说,我也要去做一名“船长”。她问父亲,自己是否也可以“扮一个男孩子”,并“偷偷逃走了去租一艘军舰”。父亲告诉她说,这当然是完全可以的,不过在计划还没有完全成熟之前,不应该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

名人故事教你如何“积累人脉” 第3篇

乔治-波特(GeorgeBoldt)——希尔顿饭店首任总经理

这是发生在美国的一个真实故事: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对老夫妇走进一间旅馆的大厅,想要住宿一晚。

无奈饭店的夜班服务生说:“十分抱歉,今天的房间已经被早上来开会的团体订满了。若是在平常,我会在酒店没有空房的情况下,送二位到我们合作的旅馆,可是我无法想象你们要再一次的置身于风雨中,你们何不待在我的房间呢?它虽然不是豪华的套房,但是还是蛮干净的,因为我必需值班,我可以待在办公室休息。”

这位年轻人很诚恳的提出这个建议。

老夫妇大方的接受了他的建议,并对造成服务生的不便致歉。

隔天雨过天晴,老先生要前去结帐时,柜台仍是昨晚的这位服务生,这位服务生依然亲切的表示:“昨天您住的房间并不是饭店的客房,所以我们不会收您的钱,也希望您与夫人昨晚睡得安稳!”

老先生点头称赞:“你是每个旅馆老板梦寐以求的员工,或许改天我可以帮你盖栋旅馆。”

几年后,他收到一位先生寄来的挂号信,信中说了那个风雨夜晚所发生的事,另外还附一张邀请函和一张纽约的来回机票,邀请他到纽约一游。

在抵达曼哈顿几天后,服务生在第5街及34街的路口遇到了这位当年的旅客,这个路口正矗立着一栋华丽的新大楼,老先生说:“这是我为你盖的旅馆,希望你来为我经营,行吗?”

这位服务生惊奇莫名,说话突然变得结结巴巴:“你是不是有什么条件?你为什么选择我呢?你到底是谁?”

“我叫做威廉·阿斯特,我没有任何条件,我说过,你正是我梦寐以求的员工。”

这旅馆就是纽约最知名的Waldorf华尔道夫饭店,这家饭店在1931年启用,是纽约极致尊荣的地位象征,也是各国的高层政要造访纽约下榻的首选。

当时接下这份工作的服务生就是乔治·波特(GeorgeBoldt),一一位奠定华尔道夫世纪地位的推手。

解读:是什么样的态度让这位服务生改变了他生涯的命运?毋庸置疑的是他遇到了“贵人”,可是如果当天晚上是另外一位服务生当班,会有一样的结果吗?

经营人脉的‘脉客’们苦心经营的无非是能在关键时候帮助我们的‘贵人’,其实,‘贵人’无处不在,人间充满着许许多多的因缘,每一个因缘都可能将自己推向另一个高峰,不要轻忽任何一个人,也不要疏忽任何一个可以助人的机会,学习对每一个人都热情以待,学习把每一件事都做到完善,学习对每一个机会都充满感激,我相信,我们就是自己最重要的贵人。

乔·吉拉德

曾经有位培训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说,他曾有幸参加乔·吉拉德关于人脉的演讲,演讲前,他不断的收到乔·吉拉德助理发过来的名片,在场的两三千人几乎都是如此,都有好几张,没想到,等演讲开始后,乔·吉拉德的动作却是把他的西装打开来,至少撒出了三千张名片在现场一撒出这个名片,全场更是疯狂。他说,各位,这就是我成为世界第一名推销员的秘诀,演讲结束!

解读:建立人脉资源需要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主动出击!

胡雪岩

高阳描述“红顶商人”胡雪岩时,就曾经这样写:“其实胡雪岩的手腕也很简单,胡雪岩会说话,更会听话,不管那人是如何言语无味,他能一本正经,两眼注视,仿佛听得极感兴味似的。同时,他也真的是在听,紧要关头补充一、两语,引伸一、两义,使得滔滔不绝者,有莫逆于心之快,自然觉得投机而成至交”。

解读:倾听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主要武器。只有先成为一个成功的倾听者才会有机会建立更多的人脉。

卡内基

暑假,读名人的故事 第4篇

在心灵的河床上,谁可以帮我们凿开不竭的泉源?

请看,这些在人类历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达芬奇、塞万提斯、爱因斯坦、凡尔纳、玛丽·居里、莎士比亚、圣·埃克苏佩里、莫扎特、梵高、毕加索……

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背后,有着怎么的故事呢?他们是怎样成长起来的呢?那就让“彩图世界名人成长记录”系列图书告诉你吧!这是一套来自西班牙的成长励志类人物传记丛书,由明天出版社引进出版。和以往以第三人称写的传记不同,它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出发,以一种轻松有趣的方式讲述了主人公的精彩生活和非凡成就,更加亲切,令你感同身受。书的内容不仅丰富,里面的插图也极富时代特色,图文并茂,让人更加爱不释手。阅读这系列图书,将会带你步入名人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感受别样的阅读乐趣。

在这些精彩纷呈的名人世界中,你不仅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名人们跋涉的艰辛与他们坚忍不拔的意志,同时也能真切地感悟到名人们会有那么多或成功或失败的人生经验可以借鉴。

愿名人的人生像一座灯塔,指引我们从稚嫩的童年出发,驶向美好的未来!

名人教育孩子的故事 第5篇

范仲淹出生在苏州吴县一个贫苦的家庭。早年清贫的生活,使他养成了节俭朴素的良好习惯。后来入朝做大官后,所得的俸禄,往往用来接济穷人,而自己的子侄,却不得不轮流换穿好一点的衣服出门做客。

话说一年的秋天,范仲淹的二儿子范纯仁将举行结婚大礼。范纯仁深知父亲的风节和家规,对操办隆重、奢华的婚礼,自然不敢妄想。纯仁暗暗考虑:成家立业乃人生大事,总得购置些衣服、家什。只买些简单的用品,自然会得到父亲的赞许,但新婚妻子及岳父那边却不好交待;买些稍好点的,妻子、岳父那里自然高兴,但父亲的家规却不好通过。

想来想去,范纯仁最后决定:只买一两件稍贵的物品,父亲、妻子两边都能通过。于是,纯仁将要购买的物品列出清单,壮着胆子交给了父亲。

谁料范仲淹接过清单一看,立刻板起了面孔,大声说:“纯仁,你要购买的那两件贵重之物,到底是什么打算?难道我范家的门风,要在你手中坏掉不成?婚姻自然是人生的大事,但是,它与节俭有什么矛盾?又怎么可以借口‘人生大事’,而去奢侈浪费呢?”

一番话说得范纯仁满面羞愧。他低下头,鼓起勇气,向父亲喃喃地说道:“范家节俭的家风,孩儿自幼熟知。购买奢华贵重用品,儿子知错。可是有件事孩儿在心中苦恼多时,今日如实禀告父亲大人。这些天来,新人想以罗绮作幔帐,孩儿知道这不合范家家风,不敢答应,可她父母又出面提出,孩儿碍于他们的情面,没敢再坚持不买。”

范仲淹一听,立刻大怒,指着范纯仁说道:“你知错认错,我不再追究你的过错。但是,范家几十年来,以节俭自守,以奢侈为耻。用罗绮做幔帐,岂不坏了我范家的家风?情面事小,家风事大。你可以告诉他们,如果坚持以罗绮为幔,那我范仲淹就敢把它拿到院子里烧掉!”

关于教育的名人小故事 第6篇

格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蔡元培于19就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后,无意中读到一个叫胡玉缙的人写的一篇文章。由于内容生动、材料丰富、详实,引起了他的浓厚兴趣。他一连读了几遍后,便决定将其聘请到部中任职。于是,他指示下属官员起草了一封信。

后成为着名国学大师的胡玉缙在当时学术界还是无名小卒,他与蔡元培素昧平生,有蔡元培这样的大人物来举荐他,本应是感激不尽。可出乎预料的是,胡玉缙接到邀请信后,非但没有感激,还给蔡元培写了一封抗议信。

原来,问题出在蔡元培让下属写的信中的个别字上。信的全文是:“奉总长谕:派胡玉缙接收(教育部)典礼院事务,此谕。”按字面理解,“谕”和“派”两个字是上级对下级的,包含着必须服从的意思。而胡玉缙这时还不是教育部雇员,不存在上下级关系,因此他感到不是滋味。特别是“谕”字,本来是封建专制时代使用的一个“特定词”,所以,胡玉缙认为无法容忍。

蔡元培接到胡玉缙的抗议信后,内心深为不安。他立即给胡玉缙复信表示歉意,称“责任由我来负责”。

因部属拟稿用字失当,蔡元培主动承担责任,向人道歉,此事看似虽小,但从中折射出的这种律己不苟的高尚精神却是十分可贵的。

焦耳求知3

英国著名科学家焦耳从小就很喜爱物理学,他常常自己动手做一些关于电、热之类的实验。

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游,聪明好学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做他的物理实验。

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马,由他哥哥牵着,自己悄悄躲在后面,用伏达电池将电流通到马身上,想试 一试动物在受到电流刺激后的反应。结果,他想看到的反应出现了,马收到电击后狂跳起来,差一点把哥哥踢伤。

尽管已经出现了危险,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爱做实验的小焦耳的情绪。他和哥哥又划着船来到群山环绕的湖上,焦耳想在这里试一试回声有多大。他们在火枪里塞满了火药,然后扣动扳机,谁知“砰”的一声,从枪口里喷出一条长长的火苗,烧光了焦耳的眉毛,还险些把哥哥吓得掉进湖里。

这时,天空浓云密布,电闪雷鸣,刚想上岸躲雨的焦耳发现,每次闪电过后好一会儿才能听见轰隆的雷声,这是怎么回?

焦耳顾不得躲雨,拉着哥哥爬上一个山头,用怀表认真记录下去每次闪电到雷鸣之间相隔的时间。

开学后焦耳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做的实验都告诉了老师,并向老师请教。老师望着勤学好问的焦耳笑了,耐心地为他讲“光和声的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光速快而声速慢,所以人们总是想见闪电再听到雷声,而实际上闪电雷鸣是同时发生的。”

焦耳听了恍然大悟!从此,他对学习科学知识更加入迷。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认真地观察计算,他终于发现了热功当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成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

总结:尊重孩子的天性,适当放手,让孩子探索,对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进行合理的引导,激发孩子的天赋。

高斯解数学难题4

17的一天,在德国哥廷根大学,一个19岁的青年吃完晚饭,开始做导师单独布置给他的每天例行的两道数学题,像往常一样,前2道题目在2个小时内顺利地完成了。但青年发现今天导师给他多布置了一道题。第三道题写在一张小纸条上,是要求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做出正17边形。他也没有多想,就做了起来。然而,青年感到非常吃力。

开始,他还想,也许导师特意给我增加难度吧。但是,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第三道题竟毫无进展。青年绞尽脑汁,感到自己学到的数学知识对解开这道题没有什么帮助。困难激起了青年的斗志:我一定要把它做出来!他拿起圆规和直尺,在纸上画着,尝试着用一些超常规的思路去解这道题。。。当窗口露出一丝曙光时,青年长舒了一口气,他终于做出了这道难题!见到导师时,青年感到有些内疚和自责。他对导师说:“您给我布置的第三道题我做了整整一个通宵,我辜负了您对我的栽培……”导师接过学生的作业一看,当即惊呆了。他的声音都颤抖了,说:“这……真是你自己……做出来的?”青年有些疑惑地看着激动不已的导师,回答道:“是的,但我很笨,竟然花了整整一个晚上才做出来。” 导师让他坐下,取出圆规和直尺,在书桌上铺开纸,叫青年当着他的面做这道题。青年很快就解开了这道题。导师激动地对青年说:“你知不知道,你解开了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牛顿也没有解出来,阿基米德没有解出来,你竟然一个晚上就解出来了!你真是天才啊!我最近正在研究这道难题,昨天给你布置题目时,不小心把写有这个题目的小纸条夹在了给你的题目里。”后来,每当这个青年回忆这件事时,总是说:“如果有人告诉我,这是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我可能就无法解开它。这个青年就是数学王子高斯。

总结:孩子大都少有循规蹈矩思想,少有畏惧心理。有些事情,在不清楚它到底有多难时,孩子往往能够做得更好。其实,畏难情绪害怕的不是困难,而是害怕自身,对自己没有信心。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要以自己的眼光把畏难情绪也灌输给孩子;应该鼓励孩子敢想敢做,建立自信。

他是最聪明的孩子5

著名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从小曾经被认定是一个坏孩子。母牛走失了,树莫名其妙被砍倒了,每个人都认定是他做的。甚至父亲和哥哥都认为他很坏。人们都认为母亲死了,没有人管教是拿破仑・希尔变坏的主要原因。既然大家都这么认为,他也就无所谓了。有一天,父亲说要再婚,大家都担心新妈妈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希尔也打定主意,根本不把新妈妈放在眼里。陌生的女人终于走进家门,她走到每个房间,愉快地向每个人打招呼。当走到希尔面前时,希尔像枪杆――样站得笔直,双手交叉在胸前,冷漠地瞪着她,一丝欢迎的意思也没有,“这就是拿破仑,”父亲介绍说,“全家最坏的孩子。”    令希尔永生难忘的是继母当时所说的话。她把手放在希尔肩上,看着他,眼里闪烁着光芒。“最坏的孩子?”她说,“一点也不,他是全家最聪明

的孩子,我们要把他的本性诱导出来。”继母造就了拿破仑・希尔,她相信他是个好孩子。对一个人有这种信心,他就会成功。

总结:不是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家长怎样对待孩子,将决定孩子不同的命运。可是,当孩子表现不好时,许多家长却往往一味地指责,抱怨孩子这也不好,那也不行,而很少想过自己的责任,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结果,很多父母把原本活泼可爱、朝气蓬勃的孩子,变成了没有志气、没有理想、自暴自弃、平平庸庸地度过一生的人。

名人教育家的故事 第7篇

徐特立出生在1877年。青年时期,他就酷爱读书,认为读书可以明人生之理,明社会之理。18岁时,为了谋生,他在做医生还是当塾师之间选择了后者,从此开始了一生都教书的道路。然而,他白天教学生读书,晚上自己还要去拜先生学本领,因为自己明理了,才能把所明之理教给学生。

徐特立读书时很讲究方法,积累了一套自学经验。20岁的时候,他准备读八股文,参加那时候的科举考试。有一次,他步行80里路,跑到长沙城里,拜访有名的云峰先生,想请陈举人看看自己的八股习作写得怎样。老举人看过他的八股文,下了一个评语:尚有一隙之明。接着问他:为什么不读书,而要读八股?陈举人耐心地告诉徐特立: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八股文形式死板,是束缚人们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半年之后,徐特立又去拜访云峰,陈举人这次送给他一把扇子,并在扇面上题写了一段话:读书贵有师,尤贵有书。乡村无师又无书,但书即师耳。张之洞《书目答问》即买书之门径,《輶轩语》即读书门径,得此二书,终生受用不尽。徐特立非常高兴,马上跑到书铺买了《书目答问》和《輶轩语》带回家,当做自学指南。以后,他再也不做八股文了,而把读书贵有师,尤贵有书牢记在心。后来回忆往事时,徐特立很有感触地说:我一生知道读书的方法,就得益于那位举人先生。

读古书很费时间和精力,徐特立从不贪多,他遵循着两条原则:一是定量,一是有恒。比如《说文解字》中部首有540字,他每天只读两个,计划一年读完。他认为光贪多,不能理解和记忆,读了等于不读。他在教中学生的时候,也是这本书,要求学生每天课余记一字,两年学完,有些学生偏要星期六同时学6个字,结果,到默写的时候,多半人都写不出来。他说这就是不按一定分量、不能保持经常学习的害处。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徐特立的一句名言。在湖南一师教书的时候,他发现一般学生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阅读时贪多求快,不求甚解。他就把自己长期刻苦自学得到的经验介绍给大家。他认为,不怕书看得少,只怕囫囵吞枣不消化。他教育学生,读书要注意消化,要学会思考并评定所读的书的价值。他教给学生,读的时候,要标记书中的要点,要在书眉上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和意见,还要摘抄自己认为精彩的地方。这样读书,读一句算一句,读一本算一本。那时,他的学生中实行这种方法最坚决、最有成绩的是毛主席。他几年中就写了几网篮的读书札记,文学和思想修养水平提高很快。

徐特立读《联共党史》的时候,开始书店只出了上册,他就买了一本阅读。后来听说有了苏联版本的上下册,他就借了下册抄读,因为是节抄,就要做详细分析后再抄,结果,他对于《联共党史》下册的了解比上册深刻。于是,他再回来把上册节抄一次。由此,他又得出了一个结论:买书不如借书,读书不如抄书,全抄不如摘抄。

19,43岁的徐特立已经是一位在湖南省颇有声望的教育家了。但是,当他得知蔡元培、李石曾等教育家发起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时,又积极地加入了这个行列。许多人表示惊讶,但是徐特立是慎重考虑后才决定的。勤工俭学的宗旨是勤于工作,俭以求学,以增进劳动者之知识,徐特立很赞赏这个宗旨,他说:我今年43岁,不觉就到44、45,一混60岁就来了。到了60岁,还同43岁时一样无学问,这,岂不枉过了日子?这17年做的事情,岂不全无进步了?到了60岁时后悔,那更迟了,何不就从今日学起呢?于是,他放下教师的架子,以一名普通的老年学生的姿态,和青年们一起奔赴法国,去学新知识、新本领了。

诲人不倦忠诚事业

徐特立60岁的时候,在一篇3000字的自传里,提到自己一生都是教书。从蒙馆、初小、高小、师范、一直到高等师范,我都担任过教员。在高等师范当教员时也没有脱离小学校职务,因为我爱教小学生。徐特立从宁乡速成师范毕业以后,怀着创造事业的理想,就和两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创办了梨江高等小学堂。半年以后,徐特立应邀到长沙周南女校任教。辛亥革命以后,为了发展小学教育,徐特立白手起家,办起了长沙师范。当时,为解决家乡农民子弟求学问题,还自费办了一所五美小学。后来,他又在湖南第一师范任教。参加革命以后,他在中央苏区担任教育人民委员部副部长,培训扫盲骨干,开展扫盲运动;又艰苦创业,办起了中央列宁师范。在艰苦的长征途中,徐特立也没有忘记自己教育家的职责,抓住每一个机会,教战士们学文化,他的热情、耐心使战士们深受感动。

徐特立办教育,有自己的主张,敢于向历史的偏见挑战。过去,学校的大门不向贫苦大众开放,徐特立创办长沙师范时,就大胆地招收了一个铁匠和一个退伍兵,破了先例。这件事在教育界引起了一些人的闲言碎语,有人嘲笑他是补锅的,还给他起了个绰号——徐二镥锅。徐特立反而很高兴、很自豪。在教学实践中,他平日最喜欢贫苦学生,他办过夜校以给他们更多的受教育机会,知道他们并不缺乏聪明才智,从他们中间是可以造就人才的。

徐特立主张教育民主,注意引导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在长沙师范当校长的时候,当时14岁的田汉和几个喜欢文学的同学,经常在自修室的窗户上贴一些打油诗,逗得人们捧腹大笑。其中两首是学习藏头诗的作法,把校长徐特立、老教师首之龙和黄竹村的姓名也嵌了进去。一首说:特立狂涛骇浪中,宝刀血溅首之龙。另一首写道:黄竹村中鸡犬喧。两位老教师看后气得浑身颤抖,要求校长严斥学生。徐特立安慰了两位老教师后,就立即找来学生。田汉说:我们对黄先生和首先生毫无恶意,是一时兴起,开开玩笑,逗大家快乐。徐校长确信他讲的是真话,又觉得诗句中透露着学生的才智,便和气地告诉他们:喜欢写作是一件好事,只是不要把时间、心思花在游戏笔墨中,最好写些有意义的文篇,锻炼自己的才干。校长的谈话鼓励了学生们办《窗户报》的积极性。一时像雨后的春笋,几乎每个自修室的玻璃窗上都贴出了窗户报。田汉办的《祖鞭报》尤为突出,他用痛快淋漓的笔调,抒发了爱国爱民的思想。徐特立便经常把《窗户报》上的优秀诗文,到自己编的《教育周报》上,老教师们的态度改变了,学生们更是高兴。

徐特立不喜欢用强硬的方法管理学生。在任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长的时候,他明确提出:教育学生不应该用强制手段,更不应该用粗暴的态度。中国古代温柔敦厚的‘诗教’,今天学校教育中还用得着。为了实行诗教,他在学生自修室通往教室的走廊上,悬挂了一块大黑板,专门用来写诗。有一次,他得知有一个姓汤的学生和一个姓余的学生,拼命读书,影响了身体健康,觉得很不好,就写诗建议他们停学休息,同时也算对大家敲一下警钟。诗是这样的.:

我劝汤生并劝余,劝君休业莫踌躇。为何瘦得皮包骨,不爱身躯只爱书。

徐特立很注意节俭治校。有些教师上课,粉笔头总是随手扔掉。而徐特立见了,总要捡起来,留着自己上课、写黑板诗时用。有些学生说他小气。他就写下了这样一首黑板诗:

半节粉条犹爱惜,公家物件总宜珍;诸生不解余衷曲,反谓余为算细人。

读了这首诗,说他小气的学生明白自己错了。发现有同学浪费饭菜,徐特立就找她们谈话,并且写诗教育大家;看到有两个班的学生学习成绩很突出,徐特立就写诗鼓励她们,说明女生智力并不比男生差同学们每天都要去读读黑板诗,不论是表扬、批评,还是规劝,都是一次思想品德教育。徐特立给黑板诗起了一个总题目,叫做《校中百咏》。

徐特立也有严厉的时候,却又与众不同。一次,一个叫粟福基的学生闹事,经过校务会议讨论,决定给予开除处分。徐特立开始是赞成的,可是事后心里总不踏实。他越想越觉得不能把粟福基推出校门不管,他想到这个同学学习不错,也有组织才干,不该轻率开除。他马上派人把粟福基从家里找来,跟他做了一番严肃、诚恳的谈话,然后介绍他到长郡中学继续上学。粟福基十分感动,后来成了长郡中学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

没有字的教科书

徐特立一生都是教书,他自身的革命精神、高尚的情操和优秀品质被人们喻为没有字的教科书,教育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生。

徐特立写书的故事是一本最感人的爱国主义教科书。19,他在周南女校教书,有机会阅读了《民报》、《猛回头》、《新湖南潮》等革命刊物,思想上发生了变化,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并指引学生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19的夏天,他应约在修业学校作时事报告。他痛斥了帝国主义在中国无所不至的侵略,列举了一桩桩传教士毒害中国人民的惨案,他越讲越愤怒,慷慨激昂,声泪俱下。忽然,他跳下讲台,跑到厨房取出一把菜刀,当众砍下自己左手的一节手指。他用鲜血写下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八个大字,表示对帝国主义的愤恨和雪耻的决心。因为流血不止,他晕倒了。事后,省内外许多报纸都以显着位置报道了这一消息,徐特立的爱国壮举教育了各界人士,激发了许许多多教师和学生的爱国热情。

作为一位杰出的革命教育家,徐特立一生都保持着朴素节俭的优良品质,这是一本难得的修身教科书。早在湖南一师的时候,徐特立的生活节俭,就是全校闻名的。他的住处简简单单,没有大皮箱,没有大柜,没有什么值钱的家具,有的只是破旧的书籍。当时,长沙教育界有一个风气,中学教师被认为是有体面的人,出门都要坐轿子,显示绅士派头。可是徐特立却从来不坐轿子。他在长沙师范当校长,又在一师兼课,两个学校相距约10里地,他每次都是往返步行。遇上雨雪天,他就穿着钉鞋,打着雨伞,夹着讲义,从不缺课或迟到。一些教师看了很感动,慢慢地也都学着不坐轿子了。

1937年,徐特立领导着陕甘宁边区的教育工作。党中央刚进驻瓦窑堡的时候,当地只有一所学校。一天,徐特立去听课,他穿着破皮袄,腰系一根绳子,学校的教师还以为他是红军的马夫,没在意。第二天,徐特立又和董必武、冯雪峰一起去听课。冯雪峰向教师们介绍了徐特立,教师们大吃一惊,原来那穿着极为朴素的马夫,竟是边区教育部部长。有两首小诗描述他在延安时的俭朴生活:延安诸老惟公特,生活简单如老卒;粗布征衣常补绽,自煮瓜果充粮食。少骑公马多徒步,不要随从来照护。携带两个冰馍馍,一天开会好几处。

建国以后,徐特立住在北京,物质条件好了,他依旧保持节俭的作风。他常对亲属说,生活上的简朴,不仅可以省下钱来用于公共事业,更重要的是不脱离群众,锻炼人的革命意志,培养人的高贵品质。他的衣被鞋帽都是从延安时一直穿用到解放后,只要能补的,他就坚持不换新的。后来,他同意添置一套料子服和一双皮鞋,平时也不穿,只是因为要经常出席一些重要宴会和参加外事活动的需要。他在饮食上也十分简单,一直爱吃五谷杂粮和蔬菜。开始,他和中央宣传部的部分工作人员住在一起,房子很旧,也较挤,孙辈回家就睡在办公室的地板上。1952年,组织上要给他盖几间房子。他几次表示不同意,说等将来生产搞好了,人民生活富裕了再考虑。后来经过多次说服,并将修建费减去了1/2,他才勉强同意。他住在香山时,很少一个人坐小车。他跟警卫员算过一笔帐:汽车、汽油是用实物或黄金从国外进口的,从香山到城里,来回几趟就把一个中农的全年收入跑掉了。后来进城居住了,他还常常以步代车,保持了优良传统。

名人与牙病的故事 第8篇

苏轼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并使用牙刷的国家。据考证,公元959年辽代应历九年就有了植毛牙刷。到公元960年趙匡胤建宋之后,史书上关于牙刷的记载便多了,其中便有苏轼的一则逸事。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晚年患有牙病,朋友还因此给他寄来当时还是奢侈品的牙刷。当时的牙刷是什么样呢?考古发现宋代墓葬中有骨质牙刷,刷毛早已不在,只有牙刷的骨柄,牙刷头不大双排12孔,与当代保健牙刷相似,可见古人的智慧。

后来到了元代,有了与今天牙刷相同的名称。元人郭钰《郭恒惠牙刷》诗云:“南州牙刷寄来日, 去垢涤烦一金值。”讲明牙刷的功用是“去垢涤烦”。其实,当时的牙刷用材骨、角、竹、木等都有, 购者可自选,在城市里已经不是什么稀罕物。郭钰收到的牙刷,也许是象牙或银制,才可能“一金值”。

丘吉尔

丘吉尔是二战时期英国首相,给人最深的印象是随时都衔着大大的烟斗。由于长期吸烟对牙齿危害极大,丘吉尔的牙齿很早就开始“罢工”,他只能靠全口假牙维持生活。当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激战正酣,丘吉尔所戴假牙却断裂了,寝食难安,直接影响军事指挥,于是不得不求助牙医重新做一副新的假牙,这样才顺利应对当年时局。

蒋介石

蒋介石为浙江奉化人,江浙人多喜食甜食,蒋介石也不例外,他的牙齿一直不好,早就装有假牙,西安事变时由于逃跑仓促,竟把假牙忘记了。到了台湾后,蒋介石经常到荣民医院牙科就诊,有一年夏天又到该院牙科就诊,但他要求不准开空调,不准开电扇,为了防止意外,除警卫人员外,在他就诊椅旁边还蹲着两条狼狗,只要看到牙医手放在口袋里,狼狗就会马上咬住其手腕。牙医又热又紧张,汗流浃背,只好找一人专给牙医擦汗,牙医战战兢兢地为他治牙。

金日成

朝鲜已故领导人金日成,晚年患牙髓炎,本国牙医碍于他的特殊身份不敢给他治疗,只好对症处理一下,当然解决不了问题。于是金日成的病反反复复,总不能完全好,朝方只好请中国牙医出诊。中国牙医没那么多顾虑,只管按照常规处理,把他牙髓打开引流减压,治疗得法,症状自然马上得到改善。事后,金日成还因此盛赞中国牙医高明。

关于名人与牙病的故事,还有一则悲剧——

吴佩孚

励志教育名人故事 第9篇

大鹏大学的专业是建筑,但因有严重的恐高症,无法从事跟建筑有关的工作。他曾这样描述童年内心的隐秘,“如果没有被人关注,我也觉得无比空旷”。每个人都喜欢被关注和被追逐。而正是这份渴望,让他来到了北京。

大鹏最开始的梦想是当一名歌手,但因为大环境而无法实现,后来他成了一名网络音乐编辑。,他加入搜狐,在这里,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网络编辑成了集导演、制片、演员、主持人等头衔于一身的网络红人。从编辑走到幕前是一次机缘,当时公司要开一档网络视频节目,却因没有钱请不起主持人。因为有唱歌经验,大鹏成了主持人。

命运的奇妙在于,你永远不知道是在哪个时候轻轻触碰了哪个开关,然后“啪”的一下,你的生活因此而不同。对大鹏而言,这个开关是赵本山。有一次去主持《乡村爱情故事》的发布会,他发挥得很好,在后台见到赵本山。赵本山问他“你要不要成为我的徒弟”,那一刻,大鹏感觉自己的机会来了。

“其实我还是那个我,我的能力其实是一样的。所以如果没有师父,我就不可能成为卫视节目主持人,是师父给了我很多的机会。”大鹏对赵本山很是尊敬和感激。

在当主持人的时候,大鹏采访过大大小小的明星,这也成为他日后拍摄《屌丝男士》的资本。,因为受到德国系列短剧《屌丝女士》的影响,他开始筹拍《屌丝男士》。刚开始做这个片子时,困难重重,几乎没有人看好这部片子。后来大鹏凭借着多年来当记者积累的人脉,凭借着强大的资源后盾,使得加入的明星逐渐增多——吴秀波、杨幂、林志玲、汤唯等明星艺人的加盟,使这部网络剧成功了一半。

这部片子中,段子化的表达方式,密集而生活化的笑点,不下百位的明星客串,成就了5.6亿的网络点击量。而后的第二季、第三季成绩一路上扬,第三季的点击量近7亿,而大鹏一下子成了互联网中最炙手可热的喜剧明星。

大鹏红了。他出书,每到一处签售都是人山人海。风光的背后,他甚至开始害怕做主持人,在《笑傲江湖》的现场,他每次心理压力都极大,导演喊开始,然后现场音乐起,“把一切就交给你了,没人管你了,站在那舞台上特别孤独”。

励志教育名人故事 第10篇

这是一个不得不让你竖起大拇指称赞的女孩。当同龄人还在向父母撒娇要零花钱时,她已经靠打工挣得了大学期间的所有学费和生活费;当大家还在埋怨书难读、学难上时,她却年年拿着各种奖学金。都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可她却用实际行动给自己赢得了两个响亮的称号:打工帝、学霸姐。她就是王小蝶,一个出身贫寒却不愿向命运低头的女孩。6年来,她没有和家人过一个春节,她把时间都奉献给了家庭、梦想、责任。

她经历了你想象不到的各种磨难

面前的王小蝶,是那么阳光、那么开朗,没有一点被苦难浸染的样子,让你不相信她是一个从小泡在苦难坛子里长大的孩子。1991年,王小蝶出生在安徽省定远县,父母都是农民,王小蝶还有一个大她一岁的哥哥。上世纪90年代,他们还住在土坯房里,一场大雨把整个家都摧毁了,父亲不得不借钱盖房子。那时候,王小蝶印象最深的是,快到中秋节时,家里新打了稻子,可还没捂热就被人开着拖拉机运走了,没钱还债那就用粮食来抵。

王小蝶一年级的时候,父母去了南方打工,兄妹两人被寄养在外公家里。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何况还是闺女的孩子,懂事的王小蝶深知,在这里,她要勤快起来。他们已无处可去,她不能再让外公一家人嫌弃他们了。从此以后,她揽下了家里家外的活。每天早上,王小蝶得先去放牛,之后回家做早饭,然后才能去上学。放学后,又是放牛,做饭,洗衣服……

那时候,王小蝶最怕过冬天,因为一旦下雨或者下雪,她和哥哥就得受冻。农村都是泥泞路,孩子们上学都穿着雨鞋,可还是会甩到裤子上很多泥水。冬天的棉裤就这一条,弄脏了没得换,家里人就让兄妹俩把裤子卷到膝盖以上,这样就脏不着裤子了,可两人的腿就这么生生地冻坏了,到现在遇上阴天下雨腿还会疼。

就这样在外公家里待了几年,虽然王小蝶很懂事,可随着舅舅结婚生子,那个小小的家已经容纳不下兄妹二人了。他们被推给各个亲戚,却没有一个人愿意收留他们。无奈之下,王小蝶的父母只得暂停打工,回到家乡。

本想着终于可以和父母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却没料到更大的灾难还在后面。在回家一年多后,王小蝶发现母亲每到下午,就会莫名地心慌、手抖,后来便发展成连续不断地发烧。请了乡里的医生来看,打了多天的吊水,可病情丝毫没有缓解,反而越来越严重。王小蝶的父亲慌了,赶忙把母亲送到合肥一家医院,一查,竟是胃癌!

困难没有打倒这一家人,他们甚至没有时间悲伤,他们要治好母亲的病,他们要想办法借钱,想办法打工,想办法还债……就连母亲自己,都坚强得让人难以想象。在进行全胃切除手术后,仅仅7天,母亲就出院了。“因为那时家里要收稻子,妈妈一定要出院。因为她知道,那些粮食是我们当时唯一的收入来源。”说到这里,王小蝶不停地感慨,“那时,我们家真缺钱,不论遇到什么事,都没钱。”

母亲做手术的钱还没还清,王小蝶兄妹俩开学的学费又成了家里的麻烦事。好在王小蝶的成绩优异,父亲就觍着老脸带着她去求校长,希望能减免孩子的学费。学费是减了,但债还没还完,家里还需要钱来维持运转。怎么办?两个孩子以后还要上学,钱从哪里来?父母再次南下打工,这次兄妹俩哪都没去,他们要自己守着这个破败的家。走的时候,父亲给王小蝶留下了200元钱,这是他们一年的生活费。从此,兄妹俩独自生活在这个家里,没有长辈照顾,没有人帮衬,遇到什么事都是他们自己拿主意。“我和我哥那时刚刚十一二岁,感觉特别孤单,就想给父母打电话。可他们不让打,因为电话费太贵了,电话只是有急事时才能用得上的联络工具。”

生活的贫困、艰难没有打倒王小蝶,但爷爷的冷漠、排斥却给了年幼的她深深的伤害。“一次,我在家里洗被子,爷爷看到后来问我洗不洗得动,我说能。结果他拿了一筐的衣服被子来让我洗。”虽然爷爷不喜欢她,但王小蝶还是二话不说就揽了下来。那时正值腊月,整条河面都被冻上了,王小蝶就拿个棒槌,在河面上砸开一个洞,就这样开始洗起衣服来。“我从上午洗到下午,中午连饭都没吃,爷爷却把哥哥叫过去,给他做了一顿丰盛的午饭。”这一幕场景被赶回来过年的妈妈看在眼里,心疼得直掉眼泪,在那样的寒冬腊月,整个河面上只有王小蝶一个人,用她那瘦弱的身体在捶打着衣服。妈妈决定,留在家里。

6年打工生涯,她是名副其实的打工帝

对于王小蝶来说,她深知学习是她跳出农门的唯一出路。不同于哥哥,哥哥没考上还可以复读,而她只有一次机会。“农村很重男轻女的,我爸就曾经跟我说过:‘你要想上学可以,那你就考,你能考上就上,考不上拉倒。’所以我必须一次成功。”就这样,,王小蝶成为了全村第一个女大学生。

揣着借来的一万块钱,王小蝶独自踏上了求学之路。第一年交的钱很多,五千块钱学费,一千两百块钱住宿费,体检、书费什么的算下来,一万块钱只剩两千多了。哥哥上学也需要钱,妈妈身体又不好,家里还债连债,王小蝶决定打工挣钱。所以刚入学没多久,在同学们还沉浸在新入学的兴奋中时,王小蝶已经开始给别人做家教了。每天下课后,王小蝶要坐半个小时的车才能到地方,然后做家教两个小时,等回到学校时,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就这样,王小蝶一直做到了寒假前。这时她已经不需要再向家里要生活费了,但她还不满足,她不仅要给自己挣学费,还要给哥哥挣学费。

王小蝶算了一笔账,她一个月的生活费仅就100元,如果回家,路费就得60元,时间还耽误了。而且待到开学,各种费用蜂拥而来,她必须利用寒假的时间赚钱。就这样,大学的第一个寒假,王小蝶没有回家,她到学校的勤工助学中心报了名。

1月16日,在考完最后一门课后,同学们都收拾行李回家了,王小蝶也在收拾行李,只不过,她是要去打工。临去前,王小蝶给饭店的经理打了个电话:“你好,请问你们的饭店在哪?我坐什么车过去?”结果经理没好气地回她:“什么坐什么车,我怎么知道你坐什么车?”王小蝶根本不认识路,刚想再问,经理说:“你不知道不会打的啊?”“打的是什么?”王小蝶从前生活的地方没有出租车,她不知道打的的含义。经理再没耐心和她解释,直接挂了电话。王小蝶跑到学校的超市,借了一份地图,找到自己的位置,再找到饭店的位置,然后硬是拖着行李走了两个小时才走到了饭店,行李箱的轮子都被拖废了。

到了饭店立马就要换衣服干活,待到饭店结束营业,王小蝶才发现她根本没有地方睡觉。“干完活到宿舍的时候都已经是九点多了,到那才发现下铺都被老员工占满了,上铺放着她们的行李,她们也不愿意挪地方。”王小蝶无奈地说。没办法,最后,她找了一块木板就这样睡在了走廊里。

大年三十,王小蝶给家里打了个电话,她高兴地和家里说:“我们发红包了,一个人20块钱,还发了一盒苹果,还有糖。”电话那头的妈妈却一直在哭,她怪她不回家、怪她自作主张,不愿意和她说话。大年三十,别人家都一家团聚,女儿还在外面打工,哪个当妈妈的不心疼?

王小蝶却没觉得苦,虽然年夜饭是在送走客人后,虽然只有两个菜。因为是湘菜馆,所以鱼头都做了剁椒鱼头,饭店就把剩下来的鱼身给他们炖了,还有一个酸豆角炒肉末。就这两样菜,成了王小蝶的年夜饭。

做了一个寒假的服务员,王小蝶挣了1500块钱,她给哥哥送去了1300元,自己只留了200元。“我原来挣的还没花完,我还能接着挣,我不缺钱。”王小蝶笑眯眯地说。

以后的5年时间里,打工成了王小蝶学习之外最大的事情。“我做过家教,发过传单,做过促销,举过广告牌,卖过奶茶,送过外卖……做过的工作林林总总得有十几种吧。到后来,学校附近的店铺老板几乎都认识我。” 最多的时候,王小蝶同时做过四份家教,一三五是一家,二四六是一家,周六是一家,周日是一家。同学们都开玩笑地说:“王小蝶,不是在打工,就是在打工的路上!”她甚至总结出了规律:寒假就去饭店,因为快过年了,客人特别多,能多拿不少的服务费;暑假就去服装厂,因为夏天是一些服装厂生产旺季,工资都会偏高。

几年来,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她以异于常人的毅力供自己读完了本科。王小蝶说:“现在回头看来,这些经历,都点点滴滴化成了我人生成长中的财富。我始终坚信,只有拥有一颗自强不息的心,我们才能挑起生活的重担,编织出自己更好的未来。”

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学霸用知识回馈社会

经济压力虽然给王小蝶的生活增添了许多困难,却无法阻止她迈向理想的步伐。尽管打工挣钱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但是王小蝶从未忘记过她作为学生的天职:学习!由于平时有空就要去打工,她能做的,就是把课堂时间利用好,发挥出最高的效率。

她养成了随堂记笔记的习惯。每一次课,老师的讲解都被她详细地记录在本子上,她的笔记本多达四五十本,可以装满整整一大箱。所以每到期末的时候,班里的同学都来找她借笔记。

从本科到研究生,她的专业课程经常在班级里得到最高分,每年奖学金她都有份,校级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她还获得校优秀毕业论文、校优秀毕业生,最后被保送研究生。在读研期间,她获得了3次一等奖学金和16次校级以上表彰。在老师的指导下,她参加了5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研究,多篇论文和调研报告获奖……同学们开玩笑地叫她“学霸”。

“为我成为‘学霸’加分最多的,不是天资,不是捷径,是勤奋。”王小蝶说,“我听过一句话:成熟的标志之一是起床时间越来越早。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但起早贪黑,夜以继日,对我来说都是太平常的事情。”

回顾走过的日子,王小蝶始终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她觉得她遇到了很多好心人,有怕伤她自尊默默关心她的同学,有给她减免学费的校长,有热心给她指路的保安,还有一个她最感谢的人——高中时期的班主任沈萍。

名人家庭教育故事 第11篇

易建联的父母都是运动员,父亲易景流早年是广东省手球队主力前锋,母亲也曾入选国家手球队。

一次,易景流到体校看儿子训练,发现易建联的球鞋裂开了。他提醒儿子换双好鞋训练,以免脚和膝盖受伤。阿联不好意思地说:“我的脚又大又宽,加上训练场又是水泥地,一双鞋一个多月就破了!”易景流马上跑出去买鞋,可深圳所有商场、鞋店,都没有这么48码的大鞋!第二天易爸爸去了香港,终于找到48码的运动鞋,一双得900港币。为保证儿子训练时不再穿容易伤脚的烂鞋,一口气买了六双。易建联见爸爸提来这么多鞋,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易景流适时鞭策儿子:“我就是要„逼‟你跑起来,找不到懈怠和停下来的借口。你唯有争气打上主力,爸爸才不用从香港给你背鞋回来!”

易建联没有辜负父亲厚望,他的球技和身高齐头并进!13岁的的易建联就被被广东宏远俱乐部选中。父亲送给他一块用檀香木刻的小匾,上面写着:逼你成功!

一次,易景流到易建联所在的宿舍找他,可敲了半天门才打开。易景流发现屋里有四名少年队员,满屋子烟味。易建联见父亲来了,有些惊慌地站起来。易景流却像没事儿一样,并没有当场质问他。第二天,他赶来送汤时,对儿子说:“老爸要送你一个礼物,但你得答应一个条件!”易建联惊喜地发现礼物是自己盼望已久的一部手机,他还暗自猜测父亲的条件肯定是“好好训练”。谁知易景流拿出一个塑料小扣饰:一根燃了一半被灭掉的香烟!易建联马上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他是想时刻提醒儿子对香烟的诱惑一定要“浅尝辄止”。时至今曰,易建联坚守着承诺,不论换了多少部手机,一直把半支烟的饰物挂在手机上。他决不碰香烟,他知道,那小小的手机扣饰,是父亲对他一生的叮咛。

2003年底第七届世界青年锦标赛中,包括易建联在内的国青队员面对对欧美球队凶狠的包夹防守和快节奏的全场紧逼,技术和心态都走了样,连吃败仗,成绩跌至历史最差的第14名。易建联首发出场,可传接球失误频频,篮板的争抢也慢半拍,在国际赛场初试身手就遭当头一棒。

在现场目睹儿子如此低迷的状态,易景流焦急万分,他知道:“阿联的个性太温和内向,在球场上根本没有霸气,这样下去永远当不了„王者‟。得想办法„逼‟他豁出去!”十多天后,他到俱乐部找到儿子,拿出解聘书并激励儿子说:“阿联,我和你妈都辞掉了工作!„„以后全家的生活就靠你打球了,我们没有退路!”

“激将法”果然奏效,一次,广东队客场迎战一支劲旅,易建联在场上争抢篮板球时鼻梁被碰骨折,血流满面,他下场对伤口作简单处理后,就向教练请缨重新上场。场上,易建联像只小老虎,勇猛灵活地争抢篮板球。最终,广东队客场获胜!当晚易景流给儿子打电话时关切地说:“你还是应该下场休息的!”易建联却笑道:“我这才叫„热血青年‟嘛!再说,我不能输给对手,他们可能是抢走我们一家生活费的人哪,说什么也要赢!”

儿子的球风开始硬朗起来,这让易景流很欣慰,因为阿联明白了打球不再是他一个人的事了,还关系到父母晚年的幸福。2004年2月,易建联拿出自己的奖金给父亲买了一辆丰田汽车。取车时,易建联自信地对父亲说:“爸爸,我有责

任,也有信心,让你和妈妈生活得更好!” „„

崔永元的家教

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主持人崔永元,人们对他的评价是:潜藏在冷峻外表下犀利的批判,时常有“不经意”而来的经典妙语,缜密的思维和不动声色的引导,从容自信潇洒的风度,这就是新一TALKSHOW主持人最佳的诠释。除了这些,崔永元还有他另外珍贵的一面,就是做个实实在在的人。他的工作间里有着这样一幅对联:“说天说地莫若说真,话东话西不如话实。”真实和坦诚地做人,是崔永元一贯遵循的准则。崔永元的背后,是父母对他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提起他的父母,崔永元感慨颇多。崔永元告诉笔者,这一生对他最具有影响力的是他父母的爱。他把这爱打了一个精彩的比喻,他说:父爱就像日出,那样光明磊落,真挚情深;母爱就像月亮,那样温柔无私,慈爱无边。崔永元1963年生于天津,3岁时,全家跟随父亲所在的工程兵部队迁往北京良乡,小时候许许多多难以忘怀的故事就发生在那片乡村里。记得是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每次逢年过节学校都要组织文艺演出,节目丰富,独唱、合唱、表演、舞蹈一应俱全。

二十多个学生手拉手在旋律中变

崔永元有一次排练的是群舞《地道战》,构思很巧,换队形,忽而是地道的墙壁,忽而是运动的民兵,通过手与胳膊的组合,还出现堡垒和洞口等等。由于表演难度过大,只好不断调换演员,最终崔永元落选了。崔永元很难过,回家后一直闷闷不乐。当他的父母知道情况后,拍着崔永元的肩膀笑着安慰他:小小挫折算什么呢?并鼓励他说今后有的是机会。其实,生活中坎坎坷坷的事情总会发生。最后经过努力,崔永元出演了压轴节目的主角,在歌舞剧《野营路上》中扮演部队指导员。

当时崔永元穿的是他父亲借来的军装,他父亲在部队当政委,借来的军装大概是小文艺兵的演出服,帽子太大,帽沿经常和眼睛不呈一个方向。戏的结尾是高潮,群众让战士吃甜瓜,战士不肯吃,互相推让,僵持不下时,崔永元所扮的指导员迈上台阶,和战士们一起唱起一首歌:军队和人民/鱼水不能分/发扬好传统/永远记在心……

演出格外成功,于是第二轮就到附近的大队、部队、家属院巡回演出。到崔永元父亲所在的部队演出结束时,他的父亲作为政委走上台逐一和演员们握手,祝贺演出成功,当然也握了“指导员”的手。在崔永元的印象中,他们父子正式握手只有这么一次。崔永元记得,父亲握他的手,感觉父亲的手好重也很暖和,并从父亲的赞许的目光中感受到了强烈的父爱,这爱是那样炽热,那样深沉……

崔永元还对笔者说:“我们家庭环境很正规、很正统。父亲是部队军人,做政治工作的。父母对我的教育,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诚实。他们认为这是第一位的。不能说谎,不能骗人,不能去占人家的便宜。这些要求非常严格,直到现在,父母依然这样要求我。”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深刻影响着崔永元。他们家曾经养了一只大花猫,一天早上,发现大花猫守着两条大黄花鱼自鸣得意。崔永元就把这事告诉了妈妈。全家人顺着脚印一查,知道黄花鱼是大花猫从屋后墙外的国营菜市场叼来的。崔永元他妈妈二话不说,就带着黄花鱼和崔永元直奔菜市场,说明情况后,把黄花鱼的钱付给了营业员。

他的父母非常善良。记得有个邻居,脾气非常古怪。她今天和你很好,明天就可能骂你,骂一些非常难听的话。甚至她儿子考试没考好而崔永元考好了,也会令她不满,乱骂

一通。为此,崔永元的母亲常常唉声叹气,但从来不会去和她争辩一句。通常是过了两三天以后,那个阿姨又来找她聊天,就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崔永元讲,他母亲还经常做与人为善的事情。70年代初,崔永元刚开始上学,他父亲在团里做政委,部队上经常有家属来探亲,有时候没地方住,他母亲就把他们接到家里来住,给他们做饭。弄得崔永元他们兄弟姐妹都有一种做好事的冲动感,看见妈妈那样,他们也学着干。妈妈把热汤面端过去了,他们就把自己藏的苹果献给客人。

父母的榜样,使崔永元养成了善待他人、坦诚处世的好性格。但崔永元也有心情不舒畅的时候,跟同事也会有矛盾,但他有一个原则,有话当面说出来,决不会在背后鼓捣。对你有意见,什么事儿看不掼,直接告诉你。

现在,崔永元的父亲早已离休在家,母亲原在部队的家属工厂,如今也退了下来。但他们对待子女依旧像从前那样经常进行教育。他们都喜欢看崔永元的“实话实说”节目,也还经常给儿子提一提有关主持节目的意见

奥巴马的家庭教育

奥巴马、妻子米歇尔、两位千金玛利亚和萨沙组成了美国的“第一家庭”。其实虽然身为总统,奥巴马仍然遭遇了各种同普通家庭相似或共同的困扰和教育难题,但奥巴马夫妇表现的“相当有策略和眼光”,下面我们看一下奥巴马夫妇的几项育儿心得:

首先,父母要做好子女的榜样。

奥巴马和米歇尔在白宫的生活很有规律,通常两人是早上5点30分起床,米歇尔是晚上9点30分就寝。早晨起床后,奥巴马和米歇尔都会到白宫内的健身房做运动。米歇尔谈到,一个星期有六天,奥巴马是一定会到健身房去做运动的,不论再忙他也会坚持。

在芝加哥的时候,奥巴马也会抽出时间做一些家务事,奥巴马说那时他主要是每个月付支票、修理房子和汽车、到超市卖菜,有时也会洗衣服,而洗好的衣服折叠的事则由米歇尔来做。

第二,要让孩子们感觉到被爱。

奥巴马夫妇会用各种方式来表达对孩子们的爱,他们手拉手滑旱冰,高兴时击掌庆贺。萨莎偎依在她父亲的腿上、观看姐姐参加的足球比赛。

第一夫人在记事本上记录了很多孩子们玩耍的情形,她喜欢参与孩子们的校园生活,当萨莎排练舞蹈,玩耍时,她们的母亲往往在一旁关注她们。并且和老师保持良好的沟通。米歇尔说,我已经找到了平衡点,虽然每天日程都排得满满的,我仍然有时间呆在家里辅导她们的家庭作业。

奥巴马很自豪的一件事是,在他竞选美国总统长达21个月的选战中,他居然没有错过任何一次家长会。即使家人不住在一起,他们每天晚上都会打电话保持联络。孩子们可以感受到父母的想念和关怀,感受到彼此的心是相连的。

第三,不要溺爱孩子。

玛丽娅说,她希望成为“一名女演员或者时装设计师”,萨莎则向往当“摇滚明星”。奥巴马夫妇面对的一大挑战是,允许他们的女儿们尽情享受青春期前的时光,同时又不会把孩子们宠坏。在奥巴马家,特权和规定同在。入住白宫的第一夜,总统给孩子们准备了意外的惊喜。她们见到了自己的音乐偶像乔纳斯兄弟,但是她们不可以在迪士尼偶像剧《汉娜 蒙塔娜》上露面。孩子们拥有iPod、照相机、电脑,但是不允许违反学校规定带着手机上学。

第四,家庭的稳定和传统会给孩子带来的安全感。

在芝加哥的时候,奥巴马夫妇的星期六总是为家庭生活保留,女儿要上舞蹈课,然后和妈妈、朋友以及朋友们的孩子一起,吃一顿披萨午餐。这些家庭传统,能够帮助孩子衡量时间的价值,并珍惜时间。米歇尔经常和女儿一起躺在床上聊天,这种日常小仪式可以让孩子感到放松和舒服。奥巴马家有强制的统一睡觉时间,虽然孩子们对此经常咕哝抱怨,但这能够让她们保持健康的生活节奏。奥巴马的两个宝贝女儿们经常向妈妈打爸爸的小报告,对此,奥巴马的反应则是“感觉很不错!”。两个女儿常对她们的妈妈告状,爸爸又把鞋子丢在地板上了、爸爸又把牛仔裤挂在门后了、爸爸只有三双鞋,而且都旧了„„。

第五,立规则同时给孩子们一定通融空间。奥巴马在芝加哥的时候,有时会用小奖励的方式鼓励女儿做家务,当女儿每周完成她所做的家务事后,奥巴马会给女儿一美元的奖励。女儿所要的家务事包括自己整理床被、摆好餐桌的餐具、吃过饭洗碗、清理游戏室、将玩过的玩具摆放好、每天要练钢琴。即使在白宫,奥巴马的两个女儿也必须自己整理床铺、设定闹钟。

制定清晰而一致的规则,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责任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规则是很有用的,但是还要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允许有理由的通融。第六,孩子要学会为他人着想。

为他人着想,是奥巴马家族的一贯理念——主动给穷人食物,为女儿们选择和前总统克林顿的女儿切尔西一样的母校:西德威尔友谊中学。这所学校秉承的价值观时,学生们要尊重他人、服务社会、报效祖国。

第七,关注孩子的学习,但不强迫死读书。

一次大女儿玛丽娅的科学考试的成绩在学校只拿到学生前27%的名次。奥巴马问女儿为何成绩这样差,女儿说,考试并没有按照学习指导上讲的去考,只挑可能考试的部分来预习。奥巴马对女儿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在2009年底的一次科学考试中,她的科学考试成绩进入了学生前5%的名次。

奥巴马认为电视节目和电子游戏大大减少了儿童们的玩耍和学习时间,所以他教导女儿看质量较好的电视节目。奥巴马夫妇都认为儿童多阅读有利于她们提高语言能力、思维能力。

奥巴马就曾为女儿玛丽娅大声朗读过《哈利波特》全部的7本。第八、为两个女儿设立家中纪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奥巴马夫妇大部分时间是与女儿沟通,而不是强制性地让女儿做什么或是不做什么,以使孩子从小养成好的习惯。一天米歇尔晚上要参加募款活动,临走时告诉女儿明天要早起,今晚要早点睡觉。晚上回来,女儿的外婆告诉米歇尔,当晚她和两个外孙女一起看电视,到了8点,两个小家伙离开房间,她问她们,你

们干什么去,两个孩子说我们今天要早睡,然后她们洗澡、各自回到房间睡觉去了。

在对女儿们的教育过程中,奥巴马夫妻希望孩子有鲜明的自我意识,明白外人对自我的判断是建立在头脑、能力和善良之心上面的。

马克思的家教艺术

马克思非常重视通过游戏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他认为,良好的家庭氛围是教育子女的重要条件。

尽管马克思的工作十分繁忙,但他总是挤出间隙时间花在孩子身上。每当晚餐后,马克思就给孩子们讲故事,做纸剪的轮船,还和孩子们一起把“轮船”放在一个大盆里航行。有一次,小女儿爱琳娜正起劲地玩“航海游戏”。父亲用手轻轻搅动盆水,水面顿时“波浪滚滚”,小爱琳娜立即惊慌起来,担心翻船。“别慌,用力吃气,让小船顶着风浪,努力向前!” 女儿在父亲的热情鼓励下,鼓起小嘴,奋力吹气,小船果真顶着“逆浪”摇摇晃晃地继续向前航行。10岁的爱琳娜在家庭游戏的表格中填写道,她最喜欢的座右铭是:“努力向前!”

马克思夫妇十分注意在幼年时发展儿童的智力。他们不等孩子们学会阅读就亲自把自己喜爱的《唐.吉诃德》《一千零一夜》《神曲》和莎士比亚的剧本等古典文学作品的精彩片断,富有表情地朗读给孩子们听。这么做,不仅丰富了家庭生活,也培养了孩子从小对文学的强烈兴趣,还有良好的读书习惯。

撒切尔夫人与父亲

在1979年5月,撤切尔夫人作为英国女首相搬进举世瞩目的唐宁街10号时说:“我的一切成就都归功于我父亲罗伯茨先生对我的教育培养。”

罗伯茨是英国格兰文森小城的一家杂货店主。当撒切尔夫人才5岁时,他就教导女儿:凡事要有自己的主见,用自己的大脑来判断事物的是非,千万不要人云亦云。在日常生活中,罗伯茨着重培养女儿“严谨、准确、注重细节,对正确与错误严格区分”的独立人格。

当撒切尔夫人7岁时,罗伯茨带女儿到图书馆去,只允许她看三类书:人物传记、历史和政治书籍。他有意引导女儿日后从事惊天动地的政治生涯。撒切尔夫人早年生活清淡艰苦,家里没有洗澡间、自来热水和室内厕所,她没有值钱的东西,难得看一次电影或戏剧。这并不是罗伯茨没有钱,而是他执意为女儿创造一种节俭朴素、拼搏向上、赤手空拳打天下的氛围。他每个星期天都带女儿到芳金大街的教堂去,让她听牧师的滔滔不绝的布道。在家里,罗伯茨有意与女儿就

各种问题进行辩论,以造就她机智沉着、语言辉煌、充满感染力和穿透力的雄辩艺术。11岁时,撒切尔夫人进入凯斯蒂女子学校。在凯斯蒂辩论俱乐部的辩论会上,她以思想敏捷、观点独到、讲话准确、气势磅礴而使同学们甘拜下风。

正是罗伯茨对女儿独立人格的培养,才使撒切尔夫人从一个普通的女孩,最终成为一位连任三届英国首相、执政十二年,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独霸一方的政治家与“撒切尔主义”的创始人。

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l835-1910),美国作家。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

马克·吐温出生于密西西比河畔小城一个乡村贫穷律师家庭,从小出外拜师学徒,当过排字工人、密西西比河水手、南军士兵,还从事过木材业、矿业和出版业,但有效的工作是当记者和写作幽默文学。他经历了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作品文字清新有力,审视角度自然而独特,被视为美国文学史上具划时代意义的现实主义著作。

他的作品充满对资本主义社会各种丑恶现象的辛辣无情的嘲讽,似乎是一个很尖锐冷漠的人。其实,在生活中,他有着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他对孩子的教育就像他写的小说一样充满了幽默、轻松的情趣,却没有冷漠和尖锐。

马克·吐温有3个女儿,他是一个非常慈爱的父亲,他把女儿们当作掌上明珠,家庭中常常充满了笑声,洋溢着温馨。从女儿开始懂事时,每当他写作累了,他就叫来女儿,让她们坐在自己的椅子扶手上,给她们讲故事。故事的题目由女儿选择,她们常不假思索地拿起画册,让父亲根据上面画的人或动物即兴编故事。马克·吐温虽然可以毫不费力地编出一段生动的故事来,但是每次他都非常认真,从不敷衍。

在这个家庭里,父母和女儿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平等、民主和相互尊重的关系,洋溢着和睦融洽的气氛。父亲从来不摆出一副做长辈的架子,从不训斥女儿。孩子有了过失,马克·吐温也决不姑息,让她们记住教训,不再重犯。只是,马克·吐温惩罚女儿的方式与众不同。有一次,马克·吐温夫妇想带着孩子到农庄度假,一家人坐在堆满干草的大车上,颤悠悠地向郊外驶去,一路上饱览着美丽的田园风光,这是女儿们向往已久的事了,因此她们一路上唧唧喳喳说笑不停。可是就在大车出发前,不知出了什么差错,大女儿苏西动手把妹妹克拉拉打得哇哇大哭。事后,苏西主动向母亲承认错误,但是按照马克·吐温制定的家规,苏西必须受到惩罚。惩罚的方式还要女儿自己提出来,母亲同意后,就可以施行。苏西提出几种受惩的办法,包括她最不情愿受到的惩罚——不坐干草车旅行。犹豫了老半天,苏西终于下了决心对母亲说:“今天我不坐干草车了,它会让我永远记住,不再重犯今天的错误。”马克·吐温非常理解女儿为自己决定的受罚方式对她究竟有多大的份量,他后来在回忆这件事时说:“并不是我让苏西做这件事的,可想起可怜的苏西失去了坐干草车的机会,至今仍让我感到痛苦——在26年后的今天。”

有这样一个特别的父亲,有这样一个温馨、民主的家庭生活环境,马克·吐温的女儿们幸福地长大了。

马克·吐温是一个很特别的作家,也是一个很特别的父亲。他的惩罚方式非常新鲜有趣,同时也非常奏效。他给女儿编故事的时候,和千万个父亲一样是慈爱的。但是,爱,也应该讲究方式。当孩子犯错的时候,或者像故事中的女儿那样哭哭啼啼、吵闹不休的时候,你是

上一篇:高中奋斗吧青春议论文800字下一篇:让时间证明我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