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案例分析与班主任

2024-08-01

教师心理案例分析与班主任(精选8篇)

教师心理案例分析与班主任 第1篇

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对中学生而言,心理健康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社会多元化的发展,社会不但要求学生有较高文化、技能水平,而且要求学生要有较好的心理素质。中学生由于所处的年龄阶段决定了其心理健康教育对其将来的成才与个人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而班主任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担任重要角色,如何提高班主任对中学生心理教育的效果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班主任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分析

1、鲜明的针对性

班主任接触学生时间长,次数多,对学生了解较全面,较深入。在心理健康的内容选择上具有针对性。专职心理学教师一般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各年级各班进行心理学知识讲授和心理健康训练,具有广泛性、普及性的特点,而班主任则可根据本班的整体情况和突出问题、个体特点进行有选择性的讲授、训练和矫治。在个体施教上,班主任更具有针对性,这是专职心理学教师力所不及的。专职心理学教师所教班级多,人数多,侧重于“面”上的教育,即使有“点”上的教育,那也是极个别的,很特殊的学生。而班主任由于工作重点和角度不同,更多的是“个体”的教育与辅导,在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上更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灵活的选择性。

2、时空的灵活性

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既可在校内,也可在校外;既可在课内,也可在课外;既可利用较长的时间,如入学教育和班会时间,也可利用较短的时间,如课间休息和放学之后。在空间与时间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而专职的心理学教师局限性较大,时间和空间基本上限制在上课的节次和上课班级,在个别辅导上即使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但这种灵活性是远不及班主任的。

3、防治的系统性

班主任带班一般为三年,初一到初三,高一到高三。这就为班主任对学生系统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条件。班主任可以根据本班学生各阶段的特点和出现的问题进行全程式的系统的研究与教育。而专职心理学教师由于学校人力和物力、课程与精力等因素的限制,大多只在起始年级开设心理学课程或在关键的时段(如毕业前夕)作心理辅导,对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关注不够。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常见的问题分析

1、厌学心理

在中学生中存在较多的厌学现象,表现为对学习感到乏味,提不起兴趣,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对学校、对老师态度冷漠。一提起学习就心烦意乱、苦闷、焦躁,一进教室就情绪低落,上课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作业抄袭,考试舞弊,严重者逃学、辍学。

厌学原因十分复杂。有的对学习缺乏应有的兴趣,学习目标极低而且单一,学业基础差;有的遭受到批评、指责和冷落,超过了他自身的心理承受力,以至自暴自弃,破罐破摔;有的智力偏低,接受能力较差,造成学生基础差,有时虽有上进之心,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也有的是因教师教学方法呆板,教学水平低下,教学态度粗暴所致。

2、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几乎人人都有,只是程度上的区别。这是一种非常普通的心理障碍,自卑的学生感到自己无能,并且自感无力克服。表现为胆小,不敢与人交往,不相信有能力,不敢与人竞争,不敢抬头挺胸出现在同学面前,总是怨恨自己。自卑对人的影响是:使可能变成不可能,使可能不大变得毫无希望,使自己不断走向退缩。

3、考试过度焦虑心理

学生参加考试应当有适度的焦虑。不同程度的焦虑,对考试有不同的影响。焦虑程度适当,有利于促进复习,有利于考出好水平。焦虑程度太低,会使学生对考试满不在乎,骄傲自满,粗心大意,考不出好水平。焦虑过度则使学生坐立不安,头痛脑昏,注意力无法集中,思维比较紊乱,看不清题意,解题容易出错,不能发挥正常水平。

四、班主任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分析

在遵循心理健康教育规律和原则,充分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班主任完全能够,也应该开展创造性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上文分析的中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用以下几种途径和方法。

1、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

对中学生有针对性地讲授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知”是“行”的基础。没有一定的知识来武装学生的头脑,学生对自己的心理世界永远是混沌的,行为往往是盲目的,一遇到心理困扰便显得无所适从。学生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心理学知识对指导学生的学习大有好处,他们按照心理学揭示的规律去学习,学习成效就会有所提高。了解了记忆的规律,学生就有可能上课更专心,更好记住应记的知识。学习了有意注意的规律,学生的思维就可能更开阔、更敏锐和更富有创造性。

掌握一定心理学知识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自己的了解,解答他们在思想和日常生活上的疑难问题,从而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目的。学习了有关性格的知识,就有助于学生对自己性格的了解,从而矫正自己的不良性格,完善自己的性格。了解了青春期的心理特点,从而主动把握自己的心理,安全顺利度过青春发育期。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有助于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改变学生非理性的思维方式。学生在了解自己心理的同时,也了解了同学及其周围人的心理,这样便可以对不同气质、不同性格类型的同学采取相应的态度,从而防止不必要的矛盾,增进与他人的友谊。

2、营造班级文化,优化群体心理

班级文化也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方面,只不过它的内涵有所不同而已。班级精神文化包括书面文化、行为文化、艺术文化和心理文化。如果班主任从优化班级群体心理来构建班级文化的话,则应抓好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艺术文化四个方面的文化建设。相对于班级文化建设来说,这四个方面具体化为:营造整洁、舒适的教室空间环境,营造民主、严明的法治环境,营造团结、和谐的班级人际环境,营造健康、美观的艺术环境。

班主任应充分认识班级文化的教育功能。班级文化的内容体现了班主任的价值取向和时代的主旋律,体现了全班学生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班级文化的形式,浸透了班主任的审美价值和学生的美学追求,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体现了班主任心血和学生智慧,班级文化建设的结果是班主任综合能力的体现和学生自我教育成果的展示。班级文化对学生的教育是隐性的教育,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虽不主动对学生施加教育,但只要学生关注它、思考它,那么它就对学生进行着教育,从这个角度看,它是世界上最好的教师。如果忽视班级文化建设,班级外表形式上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秩序混乱、行为粗俗、物品狼藉,而团队内在精神上则呈现出缺少凝聚力和文化氛围。

3、加强学生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心态

要使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高他们的认识、意志、情感等心理品质,除了课本上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师耐心细致的辅导等之外,还须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出封闭的单元住宅楼房,走向社会,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增强社会适应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扩大社会接触面,拓宽社会知识面,可以打破从校门到家门的封闭式生活而给学生造成的胆怯恐惧等心理状态,从而能较好地适应各种外部环境。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许多中学生不善人际交往,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必然要与社会各阶层人士接触、交往、了解,在这些交往中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公关能力,帮助学生克服面对新环境或初次结识的人表现出来的紧张、自卑、孤独、抑郁、畏惧、烦闷等不健康心理。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增强意志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参加诸如社会调查、学工学农等主题活动,经受艰苦的劳动磨练,严格纪律的训练和各种挫折的打击,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克服独立生活能力差、挫折耐受性差、害怕困难等心理,有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和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勇气以及乐观开朗、团结协作的品质。

教师心理案例分析与班主任 第2篇

资阳市雁江区中和镇中心校卓瑞华

面对21世纪的激烈竞争,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还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时期,心理承受能力差,他们需要来自家长、教师等成年人的关心和辅导,以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的种种不适应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多农民外出打工,留下孩子守在家里看门读书,有的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抚养,有的托付给左邻右舍代管;还有的干脆撒手让孩子自行在家。孩子们由于年龄太小,尚无生活自理能力。因而,父母外出以后,给孩子的生活学习带来了诸多不便,严重地干扰孩子们正常学习,影响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这些“留守学生”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表现出一些品德不良的行为,学习成绩大多不理想,而且教育难度大,反复性强,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明显的进步和改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义务帮助这些孩子走出心理障碍的决心,还“留守学生”一个健康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留守学生”的心理与教育作了如下探讨:

一、“留守学生”心理分析

1、无父母依靠是产生“留守学生”心灵孤独,感情饥渴的内在因素。

现在每个家庭的孩子少了,大都是独生子女。平时就是父母亲的宝贝疙瘩,掌上明珠,要啥给啥,在家里整天由父母哄着、疼着、爱着,过着水来洗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一旦父母远走,孩子失去了这些,使觉得无所依靠,无所适从,心理上有强烈的失落感,情绪上产生了极大的波动。孩子们由于依恋、思念父母,因而,上课时注意力不够集中,影响听课效果,致使学业成绩下降。

2、无父母监管是产生“留守学生”放任自流,无法无天的外在因素。

父母走后,孩子虽交给了爷爷奶奶,通常老人们更加溺子,片面地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如果严加管束的话更觉得于心不忍,毕竟是隔辈人了嘛。因而,对孩子的所作所为基本上是听之任之,毫无监管可言,学生放学回家,整天放任自流。学生成长中的家庭教育在这个时候,属于真空阶段。至于寄居在左邻右舍家或无人代管的孩子,放学回家后,更是信马由僵,喜作喜为。这些乡下孩子虽无游戏机可玩,网吧可逛,却可以毫无节制地泡在电视里边,或者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打扑克、赌钱,他们根本不可能把课余时间用在阅读大量书籍等有益的课外活动上,不仅浪费了大好的时光,而且耽误了正常应有的休息,因而直接影响学习。

3、生活负担过重是产生“留守学生”性格古怪,没有远大理想的直接因素。

父母在家的时候,孩子的日常生活全由父母包办,父母走后,由于爷爷奶奶大都年老体弱,生活、家务的重担自然会落在了孩子稚嫩的肩上,孩子们放学回家后,除了要做一日三餐外,还得喂鸡、喂猪、洗衣服,照看弟妹。农村的杂务事比较多,当孩子忙完这一切后,身心已十分疲惫,很难得到很好的休息。尤其是那些早晨迟来的学生,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留守学生”。在这些学生中,他们不仅来迟了,又有近一半以上的孩子没有吃上早饭。

4、学习不努力,是产生“留守学生”怕难,不求进取,学习成绩下降的重要因素。

如今的孩子都是在温室里长大的,由父母支撑起的家里充满了爱的阳光,情的雨雾,一旦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的生存环境便急剧下降,巨大的反差让孩子难以接受。另一方面,孩子也会日日夜夜思念父母亲,尤其是他们静坐在教室里的时候,思想很容易开小差,一颗稚嫩的心便飞往天涯海角搜寻着父母的踪影了。这些原因促使孩子不能安下心来干一件事,尤其是听课的时候,学生极不安心,极不认真,学习极不努力。

5、逃学、辍学的发生,是“留守学生”产生困惑、失望、厌倦心理的主要原因。

由于“留守学生”在家无人监管或监管力度不大,因而在这些学生中会很容易滋生一种自由散漫情绪,完不成作业是常事。再加上有的教师教育方法不得当,不了解情况,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地采用批评处罚等简单粗暴的教学方法,使他们产生畏惧、惊恐、厌倦的心理。久而久之,他们便滋生逃学的念头,以至于逐步发展为辍学事件。“留守学生”是最易逃学、辍学的群体了。为此,不少教师煞费苦心。

二、对“留守学生”教育的有效手段

综上所述,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给孩子的学习生活带来了许多不利因素。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引向深入、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外出打工,“留守学生”也会随着增加。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挣几个钱来支撑家庭生活,也无可厚非。况且外出打工也是大势所趋,顺应历史潮流。无疑,“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的重任势必会落在我们乡村教师的身上,我们乡村教师也责无旁贷,如果我们乡村教师采取合理适当的方法,“留守学生”同样会感到温暖,生活学习得愉快。学生的成绩不会因父母的外出打工而产生下滑现象,更不会出现可怕的逃学、辍学事件。近年来,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留守学生”进行了如下教育方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转变对“留守学生”的偏见,进行重点管理,是强化“留守学生”教育工作的关键。

每学期开校时节,我就在全班排队摸底,搞清哪些学生的家长外出务工了,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对他们实行重点管理监护,由教师担起对他们必要的监护职责。对于这一群学生中产生的问题,我总是在认真分析排查,在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再下结论进行处理解决,从不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管理方法。比如,我班有个“留守学生”总是不完成作业,我并没有去批评他,而是和风细雨的告诉他:虽然父母不在身边,家庭负担很重、很忙,但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下就可以有空完成作业的道理。然后我进一步地对他说,父母外出打工,挣钱是为了你能够更好的读书。如果我们在家以种种借口不学习,能对得起在远方吃苦流汗的父母吗?几句简单的话语彻底改变了这个“留守学生”的散漫、厌倦的作风,使他像一个平常的孩子一样看书学习了。

2、加强对“留守学生”家访是强化“留守学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方法。

为了弥补这些“留守学生”家庭教育不足,我对他们实行了重点家访,进行补救,从家访的次数及每次家访的时间都远远超过了其他学生。在家访中有时看见孩子们正在做饭,我就教孩子们如何做饭,并叫他们在做饭时注意防火安全,以免发生意外。如果时间允许我会为他们做上一顿可口的饭菜,让他们吃个饱。这样做就让他们感受到父母虽然不在身边,同样有亲情、慈爱,同样不孤单、寂寞,正是由于教师这种严父慈母般的爱来滋润,这些“留守学生”的生活相当愉快。记得在一次家访中发现一个“留守学生”发了高烧,昏迷不醒,我二话没说,背上这个孩子来到中和镇中心卫生院,挂号、打针、吃药,我时刻守在他身边,当这个“留守学生”苏醒过来,第一眼看到我时,一下扑到我的怀里哭了,他连声地呼喊:“老师爸爸,老师爸爸!”在没有特殊情况下,我力争每个星期都要对“留守学生”进行一次家访。

3、组织学生对“留守学生”献爱心,进行情感投入是强化“留守学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

“留守学生”没有了家庭温暖,但人间处处充满真爱,为了切实让“留守学生”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我把班上的其他同学组织起来,成立了“学习雷锋小组”。由小组成员轮流到“留守学生”家里去,帮助他们打水、担水、拾柴等。晚上的时候,小组成员轮流到“留守学生”家里去陪着他们过夜,一起看书、写字、做作业,为检查落实活动实际效果,吃过晚饭时,我不定时地走访,进行有效地监督管理。这样一来,使“留守学生”并不感到孤独,尽管父母远在他乡,他们依然生活在爱的怀抱里,学习生活得相当愉快。父母外出务工丝毫不影响他们的子女。相反,由于学生献爱心活动,更加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促使班内学生进一步团结友爱,形成了良好的友谊氛围。

4、经常与“留守学生”父母联系沟通是强化“留守学生”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为了全面抓好“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使他们不会因为父母的外出打工而耽误学业,甚至走上歧途。老师可通过各种渠道与他们的父母联系上。现在的通讯发达,通过信件、电话,老师就可以与“留守学生”的父母沟通,把学生在校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并根据“留守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求他们在给孩子通信通话时,应该如何教育嘱咐孩子,应当从哪几方面对孩子提出希望、要求。这样一来,家长虽远隔千里,对孩子的各方面情况仍然了如指掌,仍然可以对孩子进行教育管理,并且能够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5、让“留守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是强化“留守学生”教育工作的成功经验。

教师要善于发现“留守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不断地对“留守学生”进行鼓励。这样才能增强他们的上进心。同时教师的教育要求、布置作业的时候和数量要适度,使“留守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达到目标,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上进的勇气。

6、运用集体教育的力量是强化“留守学生”教育工作的外部条件。

教师应对班上集体成员进行说服教育,使他们从思想上和情感上能“容纳”“留守学生”,时刻体贴、关照“留守学生”,使“留守学生”真正体验到集体的温暖。把“留守学生”吸引到集体的教育活动中来,有意给“留守学生”分配一些活动的角色和任务,让他们为大家服务来展示自己的才华,表现自己。从而协调好“留守学生”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使“留守学生”再也不会存在自卑感、孤独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教师心理案例分析与班主任 第3篇

1 教师不健康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理由

1.1 自身压力。

由于消极的认知方式导致消极的消极行为和情绪, 使得有些教师对自身职业和发展状况不满意, 或对自身所处的工作环境与人际关系不满意, 进而对工作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进取意识, 最终引起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二是由于业务中出差错, 致使出现抑郁心理。

1.2 工作压力。

教师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的备课、上课、批作业、辅导, 有时候还要应对一些突发事件, 长此以往, 使之精神疲劳;学校扩招、学生数量激增、教师短缺。使之工作过于繁累, 情绪常常处于紧张状态;年轻教师缺乏, 工作在一线的教师无论年龄如何均处于同等的工作压力下, 使之身体透支;现在的教师职业是铁饭碗。工作采取聘任制, 个人教学能力, 工作能力, 管理能力, 交往能力, 各个方面都会和别人形成竞争, 持久的竞争环境使之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

1.3 组织文化压力。

部分学校对教师管理缺乏科学完善的选用人机制和相应的激励机制, 绩效考核评价标准不具体, 教师使用和管理缺乏明晰的依据。没有建立起科学规范的晋职晋级程序。有的时候存在不公平现象, 这些都容易使教师产生不平衡的心理和抵触情绪。

1.4 社会压力。

现在很多教师都是高学历, 高素质人才, 囿于职业需要, 却每天都要管理一群孩子, 尽是琐碎之事, 有的时候还得不到家长的理解, 付出与获得不成正比, 从而产生不平衡心理。且大部分教师是女性, 充当着妻子、妈妈、儿媳多个角色, 家庭事物负担重, 工作与家庭都要兼顾, 不同程度的影响着教师的心理素质。与社会其他职业即得利益与工作强度的攀比, 也是社会压力内容中的一部分,

2 改善教师心理问题的意义与主要途径

教师心理健康的构成是指一个优秀教师所应有的心理素质, 也就是教师对内对外环境及人际关系有着良好适应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格特征等。在教师的素质修养中, 教师心理健康的状况, 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 影响学生的身心成长。所以, 好的教师, 除了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教学技能外, 更重要的是要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状态。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是教师促进自身健康, 还是教师职业的必然要求, 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身心健康的学生的客观要求。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 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 轻则影响师生关系, 重则可能伤害学生的心灵。因此, 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 教师自己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美国一位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 (Dr.Hain G.Ginott) 曾经说过:“For better or for worse”。意思是:作为一位教师, 他 (她) 要么是帮助人, 要么就是伤害人。因为首先教师的期望值将对学生产生巨大的作用--正向的, 亦或是负向的。他还在他的著作中这样阐述教师的力量:

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 我得到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 教学的成功和失败, “我”是决定性的因素。

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 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景的主因。

身为老师, 我具有极大的力量, 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 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 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 也能叫人开心, 能伤人, 也可以救人。

“无论在任何情况下, 一场危机之恶化或解除, 儿童之是否受到感化, 全部决定在我。”

这位教育心理学家的阐述进一步说明了教师心理健康对被教育者的作用。从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出发, 对于调节和改善教师心理问题提出如下策略:

2.1 呼吁社会重视

每一种行业都一样, 需要他人的理解和支持, 社会、家庭尊重爱戴教师, 对于解决教师压力是很重要的。教师的心理问题也是一种社会问题, 治标治本, 必须整体联动;社会尊师重教, 尊重教师的劳动, 理解他们的苦衷, 在一个融洽、温馨、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中, 自然会减轻教师的心理负担。

2.2 把教师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对象, 加强思想教育和培训, 引导他们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

学校要坚持和完善谈话制度, 通过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 帮助教师确立符合个人实际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 激发他们的进取精神;帮助他们坚定职业信念, 锤炼他们应对各种上挫折的意志品质和能力;帮助他们完善个性品质, 培养他们思维的开放性, 情绪的自我觉察力和心态的平衡性, 及时掌握教师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 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 解除后顾之忧。第三, 改进和完善选拔聘用教师的相关制度和激励机制, 为他们集中精力干好工作提供良好的投放环境。管理者要通过深化学校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针对不同年龄, 不同学历, 不同特长的教师, 设计配套规章制度, 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 努力形成公开公正的用人环境, 打造晋职晋级机会均等的平台, 从用人导向上为教师减轻压力, 在奖金分配上予以政策倾斜, 让教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第四, 换位思考。每一个人的愿望都不可能完全实现, 总会有不如意的地方, 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 想如果我是学生会怎样, 如果我是家长会怎样, 经常和对方对话, 和自己对话使得情绪轻松, 心情愉悦。第五, 提供和拓宽维护教师身心健康渠道, 为他们保持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创造适宜的氛围和条件。要建立和完善心理辅导机制, 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 帮助他们缓解工作压力和紧张情绪, 增强他们的心理保健意识, 提高他们的心理调试适能力。

2.3 发挥教师作用是提高教师心理问题的良策

常言道, 学校领导是解决学校一切问题的直接责任人, 以往工作中领导要求怎么做, 教师就按此办法去做。然而, 一个人的思路是有限的, 对有些问题的解决办法难免单一或片面, 不能对问题的本质做出完全、正确的判断, 因此就不能提出更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 有时甚至解决不了问题, 还会使问题复杂化, 长此以往, 便使得问题形成恶性循环。

为了消除这种工作方式带来得不良影响, 真正发挥大家的力量, 我们应当尝试提出问题, 给大家一定时间, 让大家思考解决的办法随后召开教师例会, 每个教师都发表自己的观点, 从大家的观点中获得更多的解决办法。教师从中结合自身特点, 选取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 领导受益, 教师受益, 学校受益, 何乐而不为?

例如在解决学生流失问题时, 通过上述做法, 大家集思广益, 提出了众多解决问题的途径, 归纳起来, 有几个关键做法:一是做好思想工作, 用行动感化;二是分析解决流失的原因, 用心换心;三是交朋友, 大手拉小手。此举成功处在于教师的方法领导采纳后, 使教师的信心倍增。学校无论有什么问题, 只要问题一提出, 教师就想办法解决它, 可谓是“众人拾柴火焰高”。这种方法极为奏效, 即分解了领导的压力, 又保证了学校工作的正常开展, 可谓一举两得。

在工作中, 我们更应注重与教师们的沟通。一线教师很辛苦, 且不说“备、上、批、辅、改”等常规教学, 单就他们每人的跨学科授课, 常常见他们刚入下这本教材, 忙又抓起另一学科研读。业余时间我们愿意倾听来自他们的心声, 更愿意与他们谈心。当有教师提到“学生的成长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时, 我们则记在心里并与大家一起关注学生的成长, 因为我们的工作只要发挥了集体的作用, 才能拓展解决问题的途径, 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教师的生活既好象万花筒, 又像一个五味瓶:酸甜苦辣咸, 五味俱全。学校的教学工作要做到和谐发展, 首要做到的是全体教师要有健康的心理, 这就是必须要做到组织制度保证。一是真正注重贤能, 点石成金, 尊重人才的全面发展, 恰如其分地评价教师, 犹如一剂甘甜的良药, 一池激活的活水;二是全体教师以鼓励为主, 实施多元评价, 科学完善选用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 绩效考核标准依据应明晰而具体, 克服不公平情况的发生, 避免教师产生不平衡的心理和抵触情绪。

摘要:教师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及其他教师的心理与行为。教师常常产生的不平衡心理和抵触情绪等, 必须重视调节与改善, 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水平需要相应的策略。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分析与研究 第4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D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250-01

高校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但同时,也承担着比其他行业更为沉重和繁多的压力,所带来的心理问题威胁着高校教师们的生理及心理健康,进而影响到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高校教师这一职业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随着教学科研任务压力的不断加大,有相关研究表明,目前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情况不容乐观,患心理疾病的比例远高于一般社会人群,因此,调查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维护和教育,已成为当代高等教育中一项重要的课题。

一、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心理健康的定义,其不仅仅是指没有变态或者心理方面的疾病,还包括个体对社会的生活有良好的适应性,对心理潜在能量的充分发挥以及人格方面的完善,也就是说在相应的外部客观条件下将个体的心理状态调节到最佳的状态。近年来,相关的研究显示,高校教师心理压力非常大。2009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和新浪网站联合发起的一项调查表明,有82%的教师认为目前的状况对自身带来的压力很大,教师的生存状况堪忧。广东教育工会的一份由十九所高校涉及八千余名教师的调查更显示,有7成的高校教师正处于亚健康的状态,其中有接近50%的教师有更换工作的打算。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反映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绪消极。高校教师个体情绪低落,容易发怒或者暴躁,缺少活力,情绪衰竭,从而产生比较严重的浮躁和焦虑的消极心理情绪。

(二)职业倦怠。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面对教学科研工作压力时不能有效应对,从而产生疲惫倦怠的生理及心理状况,畏惧和厌烦教学科研工作的非正常的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反应。高校教师面对巨大的心理压力,对自己的工作能力产生怀疑,消极感、忧虑感、挫败感不断增强,成就感、满意度降低,导致对工作产生倦怠,使得教学科研质量下降。

(三)人际交往中存在心理障碍。心理上带来的压力使得高校教师缺乏人际交往,经常会心理低落,反应敏感,人际关系紧张,产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一方面教师与同事之间的交流过少或者刻意回避人际交流,自闭倾向严重,容易与家人及同事产生冲突。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对学生的学业及发展消极对待,不闻不问,上完课就离开学生,不愿与学生进行交流,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身心疾病。有研究表明许多高校教师患有不同程度的身心疾病,例如神经衰弱、失眠、易疲劳、肠胃疾病、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危害到了高校教师的身心健康。

二、影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改革及发展给高校教师带来的心理压力

随着高等教育以及学校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化,给高校教师带来的新的要求,传统守旧的授课方式及思维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他们不但要具有很强的获取信息的能力,还必须学会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熟练应用外语、网络知识和多媒体技术。并且社会的变革使得高校的竞争也越发激烈,竞聘上岗、末位淘汰等更导致高校教师产生过重的心理压力。

(二)职业压力造成高校教师心理压力过大

2011年河南理工大学王妍对河南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显示,科研任务多、工作负担重、职称评定及晋升压力和学历深造压力排在了高校教师压力源的前四位,均与职业相关。高校教师不满意对自身知识水平及教学科研能力的自我评估,或者对来自学校教学管理监控及质量保障等方面的要求产生心理压力过大,比如各类评比、挂牌选课、全员评教、教学质量检查等。

(三)家庭方面因素的影响日益突出

王妍的调查显示,有接近百分之五十的高校教师将家庭方面的因素所带来的压力放在了压力源的首位,特别是对于中年教师来说,一方面生理上的逐渐衰退导致精力缺乏,学习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在下降;另一方面正处在上有老、下有小的时间段,子女教育、照顾父母所带来的生活方面的压力对教师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缓解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逐渐成为制约当今教育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缓解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改善高校教育环境,为高校教师提供宽松融洽的生存环境。高校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充分理解教师所面临的种种压力,关心教师的生活,支持教师的工作,努力维护教师群体的合法权益,在政策法规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的满足教师的合理需求。

(二)引导高校教师提升自身的心理适应能力。高校教师除了要在知识储备方面提升自我之外,还需要学会心理方面的自我調适,提高自身的心理资本水平。因此,高校教师要学习心理学方面的有关知识,了解情绪调节的主要方法,保持心理平衡,学会适当减压、适度宣泄、悦纳自我、合理定位,培养乐观、良好的人生态度和意志品质。

(三)发动社会力量帮助解决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解决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只靠高校及教师自身的调节是不够的,还需要发动社会力量,例如倡导国家对高校教师的政策倾斜、呼吁社会人士对高校教师的人文关怀、企业当中的员工帮扶计划(EAP)模式在高校管理教育中的引入等。近年来整个社会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但这种关注仍缺乏长效机制的保障,有待进一步加强。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与维护,是一项长期又系统的工程,需要通过学校、社会、教师三者之间的配合。只有采取富有成效的措施,最大程度上消除高校教师的心理压力,提高高校教师的心理水平,才能更有力的推动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参考文献:

[1]王妍.焦作市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5.

[2]张丽婷.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J].师资建设与管理,2010,24.

[3]田淑梅,裘杰.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6.

[4]刘学兰.高校教师面临改革的心理压力与心理调适[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1.

[5]刘晓红,丁爱玲.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8,14.

教师心理案例分析与班主任 第5篇

甘肃金川集团公司第一高级中学 杨永龙

摘要 未来社会能否向“更高、更快、更强”的方向发展,关键是具有绵延不断的学识渊博、科学求实、开拓进取、身心双健的建设人才涌现。要培养这样的人才,就需要一支专业技能精湛、心理相当健康的教师队伍来完成这一使命,由此可见教师素质心理健康素质是非常重要的。文章通过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思考。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 心理健康 现状 调查 分析 思考

1、前言未来社会能否向“更高、更快、更强”的方向发展,关键是具有绵延不断的学识渊博、科学求实、开拓进取、身心双健的建设人才涌现。要培养这样的人才,就需要一支专业技能精湛、心理相当健康的教师队伍来完成这一使命,由此可见教师素质心理健康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本课题组试图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作一调查分析,以期为课题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并为教育主管部门及师资培训单位提供教育培养依据。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在金昌市随机抽取两所初中和两所高中的教师,为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235份,收回199份,其中有效问卷190份。回收率为84.68%。

2.2、研究方法:修改王极盛《中国成人心理健康量表》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对抽取的教师进行调查,量表共80个条目,10个因子(见表)。问卷以学校为单位,当天发放当天回收,收集的数据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中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现状(见表1,2,3)中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现状调查统计表(190人)表1 程 度 强 迫 偏 执 敌 对 人际紧张与敏感 抑 郁 焦 虑 躯 体 化 适 应 不 良 情绪不平衡 心理不平衡轻度 36 18.95% 13 6.84% 17 8.95% 21 11.05% 17 8.95% 25

13..16% 31 16.32% 11 6.11% 29 15.26% 32 16.84% 中度 9 4.74% 5 2.63% 6 3.16% 8 4.21% 7

3.68% 9 4.74% 9 4.74% 13 6.84% 12 6.32% 13 6.84% 重度 3 1.58% 5 2.63% 1 0.53% 2 1.05% 7 3.68% 6 3.33% 4 2.11% 7 3.68% 9 4.74% 严重 7 3.68% 4 2.11% 5 2.63% 4 2.11% 6 3.16% 3

1.58% 2 1.11% 3 1.58% 11 5.79% 9 4.74% 总计 55 28.95% 27 14.21% 29 15.26% 33 17.37% 32 16.84% 44 23.16% 48 26.67% 31 16.32% 59 31.05% 63 33.16% 中学教师(男)心理健康问题现状调查统计表(87人)表2 程 度 强 迫 偏 执 敌 对 人际紧张与敏感 抑 郁 焦 虑 躯 体 化 适 应 不 良 情绪不平衡 心理不平衡轻度 17 19.54% 6 6.9% 7 8.05% 9 10.35% 9 10.35% 9 10.35% 11 12.64% 6 6.9% 17 19.54% 18 20.69% 中度 4 4.6% 3 3.45% 2 2.3% 3

3.45% 3 3.45% 3 3.45% 4 4.6% 7 8.05% 8 9.2% 9 10.35% 重度 2 2.3% 3 3.45% 4 4.6% 1

1.15% 4 4.6% 6 6.9% 严重 1 1.15% 1 1.15% 2 2.3% 2 2.3% 3 3.45% 1 1.15% 2 2.3% 7 8.05% 7 8.05% 总计 24 27.59% 13 14.94% 11 12.64% 14 16.09% 15 17.24% 17 19.54% 16 18.39% 15 17.24% 36 41.38% 40 45.98% 中学教师(女)心理健康问题现状调查统计表(103人)表3 程 度 强 迫 偏 执 敌 对 人际紧张与敏感 抑 郁 焦 虑 躯 体 化 适 应 不 良 情绪不平衡 心理不平衡轻度 19 18.45% 7 6.8% 10 9.71% 12 11.65% 8 7.77% 16 15.53% 20 19.42% 5

4.85% 12 11.65% 14 13.59% 中度 5 4.85% 2 1.94% 4 3.88% 5 4.85% 4 3.88% 6 5.83% 5 4.85% 6 5.83% 4 3.88% 4 3.88% 重度 1 0.97% 2 1.94% 1 0.97% 2 1.94% 3 2.91% 5 4.85% 4 3.88% 3

2.91% 3 2.91% 严重 6 5.83% 3 2.91% 3 2.91% 2 1.94% 3 2.91% 2 1.94% 2 1.94% 1 0.97% 4

3.88% 2 1.94% 总计 31 30.1% 14 13.59% 18 17.48% 19 18.45% 17 16.51% 27 26.21% 32 31.07% 16 15.53% 23 22.33% 23 22.33%

3.2、中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分析从中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现状调查统计(表1)我们发现,①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排在前五位的是:心理不平衡33.16%;情绪不平衡31.05%;强迫症28.95%;躯体化26.67%;焦虑23.16%。这说明中学教师普遍存在课业负担过重、情绪失调的现象。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现在的学校仍然是一切围绕着分数转——平常班奖金、荣誉与年级平均分名次挂钩;毕业班奖金、荣誉与“升学率”、“重点录取率”挂钩;带重点班与普通班还离不开学生的考试成绩等等。教师在“分数”的高压之下,出现强迫症、躯体化症状以及焦虑,也就不足为奇了。再加之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下,超额的付出并得不到高额的回报(特别是那些带普通班的老师)或荣誉(精神的或物质的)的激励,心理、情绪不平衡亦在情理之中。②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人的心理健康主要取决于身体健康、内心平衡与环境和谐三个方面。身体健康(包括规律的作息、科学的营养以及适时的运动等)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前提,大多数教师的身体健康行为得不到保障;内心平衡是由认知、情绪和行为三个环节的和谐统一所决定的,它是心理健康的关键,由于某些教师受自我定位、自我经历、人文环境等不良认知的影响,而导致了情绪和行为的不健康;环境和谐是指社会支持的融洽,它是心理健康的保障,由于一些老师呕心沥血或转化差生、或班级管理,但学生考分平平,得不到管理者与同行的认同和肯定,而心理失衡进入心理健康问题状态。③从表

2、表3我们可以看出,中学男教师的心理与情绪不平衡明显高于女教师,这可能与他们的价值期望、工资、奖金、荣誉、面子强烈有关;中学女教师的躯体化症状、焦虑、强迫症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教师,这可能与女教师过分关注身体、母爱期望等方面有关。④从调查中发现的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也反映出了教育部门“家长”作风严重,教师的人际沟通、心理疏导、自我调节等方面缺乏相应的环境与机制;教师身心负荷沉重,日常生活单调,情感生活苍白;家长和社会对教师期望值过高、要求苛刻,使一些心理素质偏低的教师难以承受等等。

3.3、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 “教师是学生的启蒙者,帮助学生撕开了无知的黑幕,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愿望,引导他们走向光明的真理之途;教师是学生的健康、幸福和未来的守护者,教师对学生的爱犹如太阳给地球的爱、春雨给庄稼的爱、自然予人类的爱,既温暖又慷慨,既充裕又静谧,既深厚又绵长;教师是无私和高尚的„„教师的最大幸福就是学生的健康成长。”这段话道出了心理健康的教师对学生培养的作用和自身的价值。那么,有心理健康问题的教师对学生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3.3.1、教师不健康的心态可能直接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美国《各级学校的健康问题报告》中专门指出:“由于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对于儿童的决定性影响,就不应该让他们留在学校里。一个有不能自制的脾气、严重的忧郁、极度的偏见、凶恶不能容人,讽刺刻毒或习惯性谩骂的教师,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威胁,犹如肺结核或其它危险传染病对儿童身体健康的威胁一样严重”。教育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中小学生明显地带有易感性、易变性和可塑性。一个在学校受到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影响的学生,在整个一生中都会在心灵里保留着灰暗的心境——如在焦虑的教师调教下,学生也容易变得焦虑、紧张和恐惧;在敌对、偏执的教师手下,学生容易产生相应的敌对、偏执以及缺乏自信和尊严等——一旦在人生发展中遇到相应的情景,青少年时代的失败和蒙受羞辱的记忆就会使他失去挑战的勇气、自信和毅力。一个情感能力发展在中小学就受到压制的孩子,命运就会对他们产生不公正的待遇。在歧视中成长的孩子,不仅学习成绩提不高,而且情感发展也容易扭曲。这不仅会严重影响个人未来的健康与幸福,而且还可能影响他人和社会,诱发不稳定因素,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

定造成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3.3.2、教师不健康的心态会影响正常的师生关系一项调查表明,有近半数学生对部分教师感到害怕。有些老教师给年轻教师传授经验:“对学生不能太客气了,一开始就得把他们镇住,不然他们就会登鼻子上脸,就会骑到教师头上拉屎拉尿。”有的教师以能让学生害怕为荣,以能把学生管老实为能,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有时甚至不择手段,什么训斥、责骂、讽刺、挖苦、罚站、罚值日、打耳光、拧耳朵、掐嘴巴、直至拳打脚踢,各种方法五花八门,无所不用其极。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合作的关系,可是在这些心态不正常、心理不健康的教师的班里,学生感受到的师生关系却是“猫和老鼠”“警察与小偷”“法官与罪犯”“棍子和懒驴”的关系。

3.3.3、教师不健康的心态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在学校里,教师是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学生在校的表现,在学习上和生活上的追求,都极大地受到教师言行的影响。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从正面揭示了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影响。这是我们每位教师都应当努力做到的,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优秀教师。但同时也应看到,有些教师由于他们不良的言行和心态,带给学生更多的却是消极影响。致使学生对学习、对生活的态度消极,厌学、厌校、厌师甚至厌烦父母、亲人的现象屡见不鲜。有些教师虽然在心理健康方面没有明显的问题,但由于观念上的偏差,导致对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的态度有很大差别。对所谓差生(主要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冷言、冷脸,毫无耐心和爱心。这种态度造成的直接后果是,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越来越差,学习积极性也越来越低。有资料显示,在占学生总数20%左右的学习困难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成绩不良同教师的消极态度有关。例如作家三毛上初中时代数成绩不好。有一次她经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一个不错的分数,老师怀疑她作弊,让她站到讲台上示众,并用毛笔在她眼睛周围画了两个大黑圈,美其名曰:“吃鸭蛋”。从此三毛不仅在心灵中就留下了不堪回首的阴影,而且对学习数学也失去了信心。还有一些经常逃课的学生经过我们的访谈,他们并不是因为这门课学不懂,而是“看不上”所教这门课的老师。平心而论,在学习困难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并非不爱学习,他们的成绩不理想大多是与教师的消极态度有关,主要原因来自于教师的错误观念和不健康心理。综上所述,教师的心理是否健康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明显的影响。因此,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维护和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4、结论与思考

4.1、结论

4.1.1、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整体检出率为22.30%。心理不平衡、情绪不平衡、强迫症、躯体化、焦虑是极其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4.1.2、中学教师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或情绪障碍,归根结底就是心理能力低下。主要表现在:体育教师职业角色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A型性格导致人际关系不良;认知偏差等方面。

4.1.3、中学教师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抑郁、适应不良、偏执、敌对等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容忽视。

4.1.4、中学男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略高于女教师,心理不平衡、情绪不平衡以及强

迫症极其严重;中学女教师的躯体化症状、焦虑、强迫症发生率又明显高于男教师。

4.1.5、中学教育在高考“指挥棒”下,不仅造就了教师不健康的心理,而且也强化了某些教师粗暴的作风。

4.1.6中学教师普遍存在课业负担过重、日常生活单调刻板、体育锻炼与文化娱乐活动缺乏等现象。

4.2、思考

4.2.1、教师主导着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教师的心理健康程度与正确引导直接影响和支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如何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其心理健康的环境保障,就显得尤为重要。

4.2.2、教师首先是人,其次才是教师。教师也是喜怒哀乐七情俱全的活生生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可避免,但如何使他们掌控自我心理向良好的方向发展,进而走进生活、融入生活,提高生活和生命质量,健康而自信地教书育人。值得研究。

4.2.3、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人的活动与心理调节密切相关,怎样遵循青少年心理、情感发展的易感性、易变性和可塑性轨迹而进行教育,特别是教师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使学生健康而全面发展?需要教育部门和教育人士认真思考。

4.2.4、现行教育评价体系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的发展与进步呼唤更合理、更科学的评价体系的出台与完善。

4.2.5、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心理能力和心理素质是重中之重。如何操作与实施需要周密地研究和切实可行的措施。

主要参考资料:

1、王极盛 心灵时代〔M〕 中国城市出版社 1998年9月

2、唐映红等 活出潇洒人生〔M〕 中国民航出版社 1998年3月

3、陈会昌 竞争社会心理文化透视〔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4月

4、何建明 中国高考报告〔M〕 华夏出版社 2000年45、周建平从“科学认识论”到“生活认识论”〔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2.16、杨永龙 杨建平关于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教育革新1998.17、陈玉琨 教育质量也会过剩吗?〔N〕 文汇报 2002.4.22

教师心理案例分析与班主任 第6篇

本次培训时间为一上午,分集中培训和分段培训两部分。是一次目标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创新、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培训。

集中培训阶段:

首先由心理健康研究中心王铁英主任做了“正确认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班主任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的专题培训。明确了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班主任积极做好此项工作的深远意义,使大家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班主任职责要求,了解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其次,北大湖中心校德育副校长刘海英做了“教师心理健康与职业倦怠”的讲座,使大家了解了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具体表现及解决办法。与会人员深受启迪,提高了老师们维护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意识和能力,为新学期班主任全身心投入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分段培训阶段:

小学组由实验小学优秀班主任王秀娟老师做了“起始年级班集体建设——家校共育才能共赢”的讲座,着重讲述了家校合作携手共赢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王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交流了促进家校合作的途径和方法,为班主任今后工作开展指明了方向。

中学组由永吉十中班主任魏继红做了“师生有效沟通——班主任如何写评语”的讲座,讲座有针对性、时效性、灵活性;心理健康中心教研员薛金波老师做了“初中生如何进入新角色”的讲座,更新了

班主任教育理念,拓宽了班主任教育渠道,针对初一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运用具有实效性的管理办法。

高中组由永吉实验高中心理健康教师吴景威做了“高中生心理特征与班级管理”讲座,全面系统的分析了高中生心理的突出特点,结合案例阐述了作为高中班主任应全面了解学生,掌握灵活、富有弹性的班级管理方式,令大家耳目一新。分段培训结束后,开展了全员的互动答疑,围绕困惑班主任的棘手问题,大家集思广益,献言献计,有效的解决了实际问题。

本次培训增加了反馈环节,培训班结束后,所有参加培训的人员填写了培训反馈表,上交了培训体会。大家一致认为本次培训的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增加了很多互动和现场交流,不感觉枯燥,特别是针对小学、初中、高中的分段培训反响强烈,很喜欢这样的培训形式。老师们真实的表达了培训的收获和体会,同时也对班主任培训工作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为我们更好的为基层班主任专业化成长服务明确了方向。

存在问题:

1、个别学校因担任新一年班主任的新特岗教师没有到位,没能参加此次培训,应该派其他青年班主任参加培训。

2、个别学校因初一或高一新生军训工作影响班主任参加培训,失去一次学习的机会。

希望在以后的培训活动中,各学校能够克服困难,按时参加培训。

心理健康研究中心

2013年8月23日

附件:签到情况统计

班主任心理教育案例 第7篇

陈卓同学在“成长日记”中记录了大年初一他认为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很幸运,我是牛年第一个给老师打电话拜年的人!”原来,他无意中得知了我曾教过的学生把大年初一谁先给老师拜年、谁先听到老师的声音做为一年中第一个快乐和幸运的事,他就想超越我们以往的学生,争做这个第一人。他讲的经验是事先把我的号码输好,除夕夜电话里倒计时时,他就像手按抢答器一样,钟声一响,他迅速按过来。电话里他表达了对我的祝福和他的新年目标,我也真诚地祝福了他。他最后问了一句:“老师我是不是牛年第一个给您拜年的人?”我肯定后,他兴奋地欢呼起来。陈卓的占线让我的往届生赵凯挺郁闷,他考了全校第二的喜讯都不是很兴奋地告诉我,我对他还做了一番安慰。从新老学生抢占拜年电话这件事上,我再一次感受了做班主任的幸福。

追求幸福是人的本性。做一个幸福的班主任,需要额外的用心,用脑。我这里指的用心是指用真情,用爱心;用脑指的是用智慧,动脑筋。

我们在付家庄阳光学校上课时,我通常都是根据时间的早晚决定打车还是坐公交车。有家长一直想开车拉我,我都以互相等侯不太方便而谢绝了。我打车时一般都要到公交站点拽上几个学生一同打车走。一天早晨,时间有点晚了,我就坐上的士,又发现刘琳等三人在等公交车,我把他们叫上了我打的车。隔了两天,我在站点排队等

公交车,我看到刘琳的母亲领着她匆匆的走过我身边,还跟我打个招呼,说:“刘琳怕晚了,得打车走!”我看到娘俩在不远处打辆车一溜烟地跑了。我认为自己不是小心眼儿的人,但我当时真的在心里说了一句:“没良心的学生,我打车能带你,你打车却不带我。”坐在公交车上,我心里也不是滋味。我反过来问自己:难道你当初打车带学生就是为了有一天他能打车带上你吗?这哪是爱学生啊,明明是斤斤计较,惟利是图,太卑鄙了。人家很可能是怕带上老师,又要让老师破费付车费钱了。我有一个习惯,定期让学生用书面形式与我沟通,刘琳向我承认了这件事:她有一天把练习册忘带回家,作业没完成,为了不给老师一个没完成任务的印象,她要赶在老师到校之前偷偷补完作业。我恍然大悟,怪不得打车把我甩下,原来她也是被作业制度逼迫的。我为误解了这个学生和家长而愧疚,也为我班级制定的制度而悲哀。从这件事上,我理解了:“存在即合理”这句话的含义。不要凭教师的主观臆想去猜测学生的心理,每个学生背后都有他不愿意讲的故事。理解孩子,也是能使教师的心胸更开阔,让我们教师多一份幸福少一份酸楚。

每一个学生都值得班主任去“敬重”。李辰应该说是一个在外校无法“混”下去的学生,他的家长找到我在瓦房店的亲戚,让我帮忙让嘉汇收下他。这个后来的学生有着与本班学生不一样的作派,让我无法忍受,给我们的科任老师也平添了许多的麻烦,我甚至用“回你原校去吧”这样的话来伤害他。他坐在第一位,老师们批作业经常借用他的红笔。去年圣诞节,李辰送每一位老师一盒礼物,我打开一看,是满满一盒精制的红笔。“真是太实用了!”我们每位老师都发出了感慨。原来,这样的学生也长心而且还挺细心。确实,用学习这把尺子来衡量,许多学生是不优秀的,但学习

之外,每个学生都有他独特优秀的一面,班主任不能用学习这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学生。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令我们欣慰的学生,我们班主任的心里就多一份幸福感。 春节期间,成绩好的学生愿意给老师打电话,发短信,表祝福,后进生却有许多心理障碍。于是我就主动给他们或家长发去拜年短信。今年春节,我为我们班后十名同学每人都发去了一份针对不同学生特点的祝福短信。一个家长给我回的短信中说:“收到老师的祝福,是我们全家今年过年最高兴的事,为了你的这个短信,孩子也该全力以赴了。”班主任轻而易举的一个做法,就能给后进生家庭带来如此的幸福感觉,做班主任的我哪能不欣慰呢?

说起后进生的转化,应该是令我最具幸福感的事了。许卓是我这届学生中进步最显著的一个,原来是班级典型的后进生,现已被同学评选为班长,前几天还代表大连市到北京参加了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成为全班同学的骄傲。他不仅在学习上进步突出,而且特别愿意为同学讲题。一下课就去问吴为,有没有不明白的,经常放学后主动留下来为同学讲题。吴为的家长听说他要到北京去比赛,特意赠送给他一支笔,而许卓却对吴为家长说:“其实帮助吴为的过程,也让我有很大的收获和提高,让我把知识掌握的得更加透彻,我也得谢谢吴为。”听到自己教的学生能说出这样的话,我确实有一种幸福感。他在上北京之前,全班为他开了一个欢送会,我让每个学生都为许卓写上一句祝福的话,他放学后独自留下来欣赏这些小贺卡,竟然眼中闪着泪光。他对我说:“老师,咱们班的同学太好了,平时被我得罪的人,都给我写了那么好的祝福的话,我感到挺幸福的。”学生感到了幸福,这更应是班主任的一种幸福,我对他说:“这种幸福,是你自己用行动换来的,值得珍惜!”

做班主任工作,有时也需要来点反弹琵琶,有一次,班级有两个男生因课间疯闹,一个同学把另一个同学很贵的眼镜弄碎了,家长要求赔偿,而另一个家长又极不情愿,两家在僵持。我把双方家长都请到学校,对他们说:“第一,我特别庆幸,庆幸仅仅是眼镜碎了而没有伤害到眼睛,第二,学生课间疯闹与班主任监管不利有关,我承担责任。因此我应该也特愿意赔这个眼镜!”听我这么一说,两个家长竟都纷纷表示应该自己拿钱去配眼镜,并且都表示给老师的工作添麻烦了,我的心里在暗暗地笑,棘手的问题解决了。可能是学习压力的增大和年龄增大的原因,我发现初三的学生见到老师不如初一、初二的学生那样热情问好了,于是每天早晨我见到同学就抢着问:“XX同学,早上好!”那位同学惊了一下,马上又不好意思地问我好。我跟同学说:“不要不好意思,没有谁规定只许学生问老师好,难道老师就不能先问学生好吗?”以后就出现了师生见面抢着问好的现象。这种反弹琵琶的效果反到真挺好,不过班主任不能随便乱用,我追求的是一种教育无痕的境界。

一个班主任老师最需要做的就是想办法增加集体的凝聚力,用集体的力量去教育学生,而增加集体凝聚力需要班主任抓住教育时机,以便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一时的运动会,两个学校初一共16个班级,我们班级一共得了17分,位列倒数第二,那真是一种耻辱啊,整个运动会给学生开的灰溜溜的,这样的集体是没有前途的,我抓住机会进行了一场讨论,最后得出一个共识:“我们要天天跑步锻炼!”从此我们班级成为最早在嘉汇掀起放学后跑步的班级。到了初二的运动会,两个学校共14个班级,我们排在了第七,到初三的运动会我们以总分86分的绝对优势夺得了第一,尽管这里我们占了许多集体项目的光,但同学的体质的确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有一段时间,同学们跑步坚持得不好,我就让体委画了一个大表贴在墙上,每天跑完步,表格上画一个战胜自我的标志,直到放寒假,我们班级绝大多数同学仍在坚持跑步。班级同学团结协作的意识越来越强,记得在学校组织的本届学生的最后一次的篮球赛中,我们班级奇迹般地取得了第一名,被同学们以“一个从不打篮球却能取得篮球赛冠军的班级”的语句记录在班级荣誉册中。全班开了个总结会,在分析原因时,有的同学居然把这个胜利同中国历史上的几大以弱胜强的战争联系起来,好有意思。我也就此大做增强班集体凝聚力的文章,看到集体的进步,最具幸福感的当属班主任老师。 增进师生情意是需要班主任老师付出的,这个付出也需要班主任抓住机会。在体育测试前,同学们需要增加体力和能量,我就跑到校外去给学生买外婆饼和巧克力,同学们一边使劲鼓掌一边大口地吃着我买的食品,还有同学把自己准备的巧克力分给同学们吃,一派其乐融融。我还常自费为同学买奖品,尽管花的钱不多,但却让许多学生记忆深刻,而换来的效果却不是我能买到的。

学生的学习许多时候是紧张和枯燥的,班主任有义务让学生的生活更愉快。利用休息时间,我领学生到海之韵公园看日出,投放漂流瓶,开展让大海作证活动;我还领学生到过烈士山英雄纪念公园,瞻仰英雄雕像,开展让英雄作证活动;植物园里也有我们每个同学认养的一棵大树,我们在那里开展过让大树作证的活动;在去金石滩春游的路上,我准备了许多迷语,开展迷语竞猜活动,谁猜对了可以随便点人唱歌,连司机都参与我们的活动中来了。乏味的旅途充满了欢声笑语,,此时的我再次感受到了做班主任的幸福。

面对中考的初三学生需要一种富有激情的激励,我在班级开展了“学生誓言”的

征集活动,然后由全班同学讨论制定了全班统一的“学生誓言”。每个周一,升旗仪式结束后我们一起宣誓,宏亮的声音极大地振奋了学生的精神。

最后,我把学生们制定的誓言送给大家:

学生誓言

我是一个有良知的人,

我将无愧于父母的养育之恩和老师的良苦用心!

我是一个有骨气的人,

我不会甘于平庸、碌碌无为、我将通过百倍的努力改变人生、创造辉煌! 我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我决不会言苦言累,在最苦最累就要坚持不住的时候,我会在咬牙坚持一步! 我是一个惜时如金的人,

我决不会荒废分秒宝贵的时间,我的实力将与时俱进!

我是一个潜力无穷的人,

我的潜力在于我始终不渝,坚持不懈的努力中。

我是嘉汇三年二班最重要的一员,

教师心理案例分析与班主任 第8篇

一、卫校学生的心理特点

卫校学生多数为初中毕业生或者初中阶段学生, 其平均年龄在15-20岁之间, 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正处于成形阶段, 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而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相对来说, 卫校学生的心理特点有以下几点:

1、情绪波动较为剧烈, 对自身行为缺乏认识和自我约束能力;

2、自信心不足, 自卑感强烈;

3、自我保护意识过强, 缺乏正常的与人沟通能力;

4、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不当, 心理压力巨大;

5、学习方面和就业方面所引发忧虑心理。

在这些特点的影响下, 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逆反心理、厌学心理以及封闭心理等心理健康问题, 从而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常见心理问题的原因

1、独立意识与依赖心理的冲突

卫校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从小受到父母的呵护甚至过度的溺爱, 在进入卫校学习后, 忽然之间离开父母独立生活, 一方面对自由自在的生活充满了渴望和憧憬, 另一方面却又缺乏必要的自我约束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面对着陌生的环境、新的同学和教师, 新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以及与义务教育不同的管理模式, 学生往往会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 容易在人际交往和学习中出现问题。同时, 缺乏认真顽强的学习精神, 往往定下许多计划, 却没有一个得到执行, 在反对学校制度约束的同时, 又希望教师的督促和帮助, 心理上崇尚自主意识, 但实际上离不对家长和教师的依赖。在这样的心理冲突下, 必然会导致学生心理上的混乱, 产生偏执和敌对情绪。

2、生理与心理发育不一致的矛盾

卫校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 其生理发育基本趋于成熟, 但是心理发育却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处于通常所说的“心理断乳期”。在这个时期, 其心理情感飞速发展, 青春萌动, 加上卫校的学员构成以女生为主, 男女比例失调, 情感问题十分突出, 造成学生情绪的极度不稳定, 遇到事情容易感情用事, 容易冲动, 产生过激行为, 存在早恋现象等。而在社会方面, 这些行为往往会受到舆论的谴责, 从而引起学生的心理冲突和消极情绪, 甚至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或者封闭自我, 形成严重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

3、学习能力的不足

卫校学生一般是在中考失利后进入卫校学习, 自身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差, 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而卫校的课程为医学专业和护理专业, 知识点数量众多且难度极大, 加上还需要同时学习文化课程, 使得学生的学习压力大, 容易引发心理方面的问题。

4、就业压力沉重

医护专业对于专业知识的要求较高, 加上卫校学生的学历水平相对较低, 在就业形式日益严峻的今天, 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 容易引发烦躁和抑郁心理。同时, 部分学生因为成绩较差, 对学业和前途没有希望, 情绪低落, 存在一些负面心理, 如将就业完全交给家长的依赖心理, 认为中转学生努力无用的自卑心理, 将自身职业锁定在医院的职业定势心理以及顺应学校安排的盲从心理。

5、家庭教育的偏差

父母可以说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 对孩子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但是, 由于社会发展的不断加快, 就业形式严峻, 导致许多父母望子成龙, 注重对孩子的智力教育, 而忽视了心理教育, 有的父母甚至根本就不懂得心理健康问题, 使得正处于生理发育时期的卫校学生心理发育滞后, 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班主任的应对策略

对于卫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班主任必须充分重视, 运用合理的手段进行引导和教育, 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其主要应对措施如下:

1、提高教学效率

班主任要与其他任课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 结合卫校课程的基本设置和教学内容, 对课程结构进行合理的优化。通过这样的形式, 一方面, 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 提高教学效率, 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另一方面, 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提升学生的自信息, 消除自卑心理。

2、提升自身心理辅导能力

卫校教师要加强自身对于心理学的理解和学习, 通过相应的培训, 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 从而提高自身的心理辅导能力, 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于卫校本身而言, 应该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技能作为教师必备的素质, 同时作为考核教师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教师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 自觉运用教育心理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的理论知识, 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 争取做到每一个卫校教师都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在教学中, 要尊重学生, 与学生平等交流。

3、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 可以在教学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常识, 熟悉心理健康的标准, 可以在自身出现心理障碍时及时发现并疏导。

其次, 在学校中建立心理资讯室, 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的场所, 安排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同时, 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通过同龄人之间的相互交流, 相互沟通, 舒缓其心理压力, 从而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

然后, 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家长的配合, 班主任要与家长进行沟通, 从学校和家庭两个方面共同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并及时进行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教育, 同时通过言传身教的形式, 为学生树立学校的榜样。

四、结语

总而言之, 卫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关系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必须引起学校和家长的重视。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 要利用各种方法和途径, 结合学校的实际, 扬长避短, 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摘要: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社会的全面繁荣, 各行各业都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也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卫校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 其身心发育较快, 变化大, 但是稳定性较差。在这个时期, 其心理特点复杂多变, 被心理学家称之为“冲突期”或“危险期”, 而心理健康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也关着学生的发展和稳定, 是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本文针对卫校而生的心理特点, 对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分析, 并对班主任需要采取的对策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卫校学生,心理特点,班主任,教育策略

参考文献

[1]李耀军.浅谈卫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 2005 (16) :195-196.

[2]周生彬, 刘庆涛, 孙士梅.卫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 2013 (6) :119-121.

[3]唐飚.卫校学生心理状况及应对措施[J].按摩与康复医学 (下旬刊) , 2012, 3 (2) :216.

上一篇:写记叙文作文常用的结构模式下一篇:《软件.教育现代化》官网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