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事业单位内控存在问题分析及建议

2024-07-12

试论事业单位内控存在问题分析及建议(精选8篇)

试论事业单位内控存在问题分析及建议 第1篇

试论事业单位内控存在问题分析及建议

[论文摘要]事业单位是社会公益事业的主要载体,关系到国计民生发展。但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内控机制还有诸多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加强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完善内控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是目前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刻不容缓的任务。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影响着国家财政预算,因此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内控建设,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提高单位经济服务效益。文章通过介绍事业单位内控现状,提出我国事业单位内控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论文关键词]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问题分析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会计假账、资产无形流失等不良现象逐渐增加,突显出了内控工作在事业单位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确保企业资产合理运转、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是内控工作的基本要求。由财政部制定将于2014年1月1日起施行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填补了原有制度上的空白,一套系统完善、规范合理、可操作性强、行之有效的内控机制初步搭建,将确保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进而对事业单位内部实行科学、规范的管理。

二、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综述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含义

内控制度是单位经过实践检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能够确保单位资产完整安全,会计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的一种制度,它是资本化发展和规模化经营的结果,能保证各项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我国事业单位内控机制是指定义一种控制程序,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保证相关法规制度贯彻落实。目标定位是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率,其职能包括核算、审核、分析各种信息资料,综合制定、控制和评定单位计划和规章制度。我国事业单位数量较多,因此亟需一个实际可行的内控机制。2012年11月财政部发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并将于2014年1月1日起施行,对于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完善内控制度有着重要意义。

(二)我国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现状

1.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内控制度规范

目前我国部分事业单位管理比较粗放,单位经济开支管理制度多数停留仅仅按照事业单位规章制度执行,没有重视内部控制。很多财务人员、项目经办人对管理的认知单纯凭借个人经验或按规章办事,岗位设置没有遵循职责分离的原则,内控岗位欠缺或者随意,单位内部极易形成舞弊事件。

2.会计核算制度不明确

许多事业单位将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两套不同的会计制度同时运行,容易造

成同一单位要编报两套决算报表的麻烦,对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约束不力,不适应会计集中核算的需要,基建财务账单独设立不便管理等问题,损害了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

3.预算控制不足

内控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对预算的控制,但目前大多数事业单位在组织体系中并没有进行明确的细分,没有划分具体的职责,难以约束执行者,并且对预算外项目随意性较大,使得预算失去了应有的真正意义。

4.内控意识薄弱

一些事业单位领导在管理中没有树立起内控的意识,风险管理文化不足,同时由于内控没有规范的流程,部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只存于表面,在实际执行中并没有履行,内控监督形同虚设。

三、当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内部控制机制不合理

作为事业单位内控机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财务内控机制不够合理,直接影响到事业单位内控机制的实施情况,财务内控机制不完善的地方表现在以下方面:

1.预算资金项目模糊。预算资金项目不详细,预算执行过程不够严谨,具体的资金使用项目缺乏计划性。另外受到领导管理层主观性的影响,资金使用经常出现预算外支出,超支现象严重。

2.收支管理不严格。事业单位有关人员无视规定的开支标准,随意扩大开支范围,经常 “巧立名目”,造成挪用或挤占资金现象。

3.资产购入管理不够严格。由于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关于成本核算没有相关要求,在给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便利同时,却忽略了实物资产管理。资产购置中,重复购置、资金浪费现象严重。

(二)内控意识薄弱

内控意识是内控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内控意识是建立健全和实施内控制度的前提。目前,一些事业单位领导管理层内控意识薄弱,在费用支出、项目审批等问题上实行“一支笔”的审批方式,往往注重个人业绩的突出,而忽视了事业单位运行风险的防范,对内部控制缺乏科学的认识。

1.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不足。部分单位“一把手”对单位内控制度的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足,对内控知识了解较少,甚至一些领导简单将财务部门的预算控制等同于内部控制,对于内部控制体系熟视无睹。内控意识薄弱,对内部控制体系不敢、不愿监控,使内控制度浮于表面。

2.对财务与会计工作认识度不够。一些事业单位负责人,往往忽略财务会计的基本功能:核算和监督,单纯的认为财务部门是金钱的进出,会计人员只需负责金钱的收支,不应参与单位决策和项目管理,甚至一些单位弱化了会计的核算职能、会计职能。

3.对经费预算控制意识薄弱。单位经费支出虽然有审批制度,但个别单位存在对经费支出缺乏有效的控制,审批手续制度不完善,有时收付中心看到领导审批完,付款手续符合要求,便不再检查其他审核部门的审批,进行付款,存在这资金不合理使用的风险,可以说与领导的内控意识密切相关的。

(三)缺乏有效监督和评价体系

由于事业单位内控体系负责人往往就是单位的领导,内控体系没有保持独立性,往往内部审计无法真实的履行自己的职能,不能如实反映单位的真实情况,还使得内部管理无法对内控机制实行良好的牵制与监督,事业单位的利益时常受到侵害。内控范围局限于财务收支预算,信息反馈职能难以发挥。并且没有合理的评价标准,对于评价反馈信息的处理具有滞后性。

(四)内控机制执行中有难度

目前部分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在执行中有一定难度,流于形式。尽管内控机制有些比较完善,但是单位内部却将机制存于单位规章制度内,或者无视内控制度的存在,更有甚者“权力凌驾于制度”之上,“有章不循”,内控制度的意义、信任度、监督力度逐渐下降,单位内部员工久之对内控制度也视而不见,造成内控机制的严重失控。执行过程中执行者素质不高,能力不强,执行力度有限,造成内部控制制度不能落实到实际。

(五)人力部门政策不完善

人力部门对员工的管理,影响到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是有效实施内控制度的基础。目前我国一些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有以下缺陷:首先忽略了员工的价值观和道德修养,仅仅看中员工的职业素养;其次对员工培训只注重专业技能和岗位职责的培训,缺乏对员工道德、管理理念的培训;最后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岗位设置不固定。

四、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加强事业单位内控监督机制

事业单位完善内控机制的同时,还应当有相应的监督机制相匹配,以确保内控机制的贯彻落实。加强监督检查事业单位内控执行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加强外部监督,定期或不定期对事业单位的内控机制进行监督和检查,改变部分事业单位内控机制“形同虚设”的局面;二是建立独立于其他部门的内部审计机构,对单位的生产经营和内部管理进行监督检查,避免领导层主观因素干涉审计工作,完善内控机制,做好自我审查工作。

(二)增强事业单位相关人员内控意识

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完善和能否顺利实施,很大程度取决于人的意识和重视程度,因此增强事业单位相关人员的内控意识至关重要。同时强化单位领导层在内控中的主导地位,确立单位负责人在单位财务和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地位,负责单位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完整性。防止单位财务欺诈和舞弊行为,保护单位资产安全与完整,明确各内控机制相关人员的职责,增强整个内控机制实施人员的责任感。使他们在了解把握内部控制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培养良好的内控意识和内部控制环境。

(三)完善事业单位内控审计机制

内控审计本质是一种对内控制度与体系的再控制,分为财务审计和管理审计。内部控制机制主要从健全性审计和有效性审计两方面进行构建。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可以对单位各个环节实施有效审计控制,避免单位的总体目标出现遗漏或重大缺陷。单位负责人在发现内控方面存在问题时,要及时采取纠正措施;相

关的职务实行分离或互相牵制,使不同部门、人员间可以相互监督,预防舞弊行为。同时建立风险预警制度,预防可能重复出现的风险。

(四)加强内控执行有效性

实施有效的内控管理需要完善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的各个方面。深入调查研究单位内部实施过程出现的问题,摒弃传统思想,发散思维,创新理念,根据实践经验研究一套适合本单位实际特点的内控制度,如:预算管理制度,票据管理制度等。加大监督内控制度执行力度,使事业单位各项工作制度有章可循,严格按照规章办事,做到奖罚分明,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逐渐规范化。

(五)完善人力部门政策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不仅应将合适的人才安排到适合的岗位上,还应当细化定岗定编工作,明确制定和表述各个岗位的权责,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和考核机制。具体而言,可以利用绩效评价,奖惩制度等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将事业单位内控机制完成情况明确到各个层级,为员工的考核提供一个客观的标准。同时加强员工的道德建设,引导员工正确的服务价值观,减少岗位流动性,避免内控机制的混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还要培养员工主动参与内部控制活动的意识,使其能够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主动配合管理层开展内部控制活动。

五、结论

内控机制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到单位的运行效果。只有正确处理和解决事业单位内控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才能保证事业单位发展适应当代市场经济,提高单位的服务经济效益,促进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试论事业单位内控存在问题分析及建议 第2篇

内控机制建设是农村信用社组织管理的重要部分,是农村信用社为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和防范风险,对内部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从事的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制度管理和相互制约的方法、措施和程序的总称。是在长期工作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并被认可和遵循,带有价值取向、职业操守、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及其具体化的物质实体等因素的总和。其内涵不仅包括以诚实、守信、正直等道德价值标准或行为操守为准则,还包含员工的价值观、风险观、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以及与此相关的组织结构和制度等。它不仅具有激励与约束功能,还具有重要的企业形象宣传功能。金融业是高风险行业,农村信用社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弱,自我约束能力低。为此,下面就农村信用社内控机制建设谈几点看法:

一、农村信用社为何要加强内控机制建设

(一)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必须要加强内控机制建设。转换经营机制、增强服务功能、扩大资产规模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核心目标,通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而形成“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自我约束”在整个经营机制转换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覆盖了整个内控机制建设并最终将全面体现农村信用社的企业文化。因此,建立严密的内控机制,提高信用社自我发展能力将成必然。

(二)农村信用社强化内部管理、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必须要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在金融行业的竞争中,农村信用社最重要的课题就是如何通过完善内控制度、加强内控机制建设,提高竞争力。良好的内控机制,可以通过价值观和风险观引导员工的思想和行为,把遵守岗位的基本要求转化为员工的内在素质,在他们的道德意识、职业习惯、思想观念、知识体系、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中体现出来,从而把员工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引导到农村信用社所确定的发展目标上来。农村信用社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尽快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建设,强化风险管理,从而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二、当前农村信用社内控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部控制制度的订立不完善。当前一些信用社的内控制度处于松散状态,缺乏系统性、整体性,有些制度的订立属于应急措施,仅限于解决某些具体问题,属于短期行为。各种制度之间的衔接不强,整体性差,有许多相互矛盾之处和空白地带,职能部门自成体系、各自为政,制度制定针对本部门的多,考虑大局、整体的少,相互之间缺乏协调、制约,责权利失衡,缺乏制约性。

目前农村信用社在授信业务、存款及柜台业务、中间业务、会计业务和计算机系统等各方面都缺乏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部分重要业务缺乏有效的制度来制约。现行的一些内部控制,达不到应有的控制、制约作用。还有一些内控制度缺乏对违规操作的具体处罚规定,罚则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在制定制度时,不加区别的照抄照搬他行的各种内控制度,不

根据自身的情况加以吸收、改造,导致管理成本的增加和制度效力的削弱。有些信用社对“内控制度”这一概念认识存在偏差,将内部控制建设误认为就是简单的制度修订和汇编,甚至将制度汇编作为“政绩”来炫耀,这种曲解“内部控制”的行为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简单的修订和转抄各种制度办法时,又经常出现断章取义的现象,使一些制度改变了解原来的意义,约束效力大为削弱;制度的订立与落实不能统一,执行力度差,使订立好的各种制度成了摆设。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计算机在各项业务中的广泛应用,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内控制度将成为内控机制的重点,但从目前农村信用社内控制度的内容看,仍停留在纸制业务处理的阶段上,对无纸化业务处理的制度建设不够重视,更谈不上完善,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内控制度的制定、执行流于形式,系统安全设置更新不及时,计算机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职责不清,导致计算机系统安全存在隐患。

(二)各部门职责不明,权限不清。没有明确划分理事会、监事会、管理层、内部审计部门、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对内部控制建设、执行和失效应承担的责任范围,对应承担的内部控制职责不清,超越职责和未履行职责行为并存。内部控制在经营活动中无权威,对信用社管理层的决策行为缺乏有效监督。农村信用社监事会形同虚设,无法对管理层履行职责情况进行有效监督。信用社的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之间决策、执行、监督、互相制衡、互相激励和互相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没有完善,相当部分的社员代表大会上仅举举手而已。有的信用社有章不循,超越权限发放贷款,却无人追究其责任;而一些信用社主任害怕承担责任、对工作放任自流,却无人监督其履行责任。对违规、失职行为不处理、不追究没有严格实施责任追究制度。

(三)管理者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信用社的管理者重业务轻管理,不能充分认识内控机制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工作,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对信用社内控机制的指导思想不明确,内控意识淡薄,对加强内控机制建设的重要性和重要作用认识肤浅,更加忽视了对员工的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少数员工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发生了偏向,员工盗用客户资金、挪用库款、以贷谋私等违规违纪案件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信用社信誉和利益。

(四)制度执行流于形式。农村信用社的内控制度,是长期以来在总结发展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产生的,起了未雨绸缪、亡羊补牢的作用,在业务运作中必须严格执行。内控制度执行监督不力,责任难落实,处罚力度不够。目前大部分农村信用社未执行事后监督制度,无监控设备,一人临柜的现象时有发生,对内控制度执行的监督流于形式。一些检查往往停留在对业务凭证的审查和账务核对上,并且存在着重录入轻审查、重凭证要素轻资金对转关系、重账表核对轻内部科目对应关系,不能进行全面的检查和对风险的评估,造成一些隐藏较深的问题难以发现。

(五)稽核监督职能未能充分发挥。虽然现在大多数联社都配备了专职稽核员,但还存在稽核检查力量薄弱、功能不全、监督不到位等问题,与业务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随着电子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与之相应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尚未建立,对计算机程序的设计、运行以及计算机数据流向过程没有有效监督;由于稽查人

员业务知识不全面,致使对计算机、国际业务、中间业务等方面失去有效监控;监察稽查以事后监督为主,往往是亡羊补牢,事后补救,缺少事前、事中的监督;职能部门对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督促检查不力,无法达到内部相互制衡的目的。

(六)内控激励机制相对落后。即使有些地方规章制度健全,执行力度到位,也是强制性、约束性的结果,缺乏激励性的内控机制。在出资者经营者关系中,要强化激励与约束,就必须对经营者实现责任的货币化和契约化,但现实中信用社主任及经营管理层的报酬非货币化和责任非契约化十分明显,出了事故、风险,可以按规定扣工资奖金和无限赔付,但做出业绩、做大规模却不能随之增加收入,没有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业绩工资制,因而不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加强农村信用社内控机制建设的建议

(一)加快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步伐,建立自我约束体系。农村信用社作为自主经营、自担风险的独立法人企业,其自我约束体系的完善则是建立内控机制的根本。首先要加快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步伐,建立“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一是分设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社员大会和由它所产生的理事会,行使信用社的决策职能;主任作为代理人,行使执行职能;监事会行使监督职能。二是建立分权决策、权力制衡机制。社员大会是信用社的最高权力机构,对重大问题如信用社理、监事会成员选聘、经营报告审查、股利分配和机构拆并等进行决策;理事会经社员大会授权,对信用社主任等高级经营管理人员任免等较为重大的问题进行决策,对经营者的业绩进行考核与评价;信用社主任受聘于理事会,在理事会授权的范围内自主地进行经营决策,管理信用社日常经营活动;监事会对信用社财务和理事、主任的行为进行监督。从而建立一个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法人治理结构。其次,建立完善的自我约束体系。针对目前农村信用社产权关系上存在的弊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明确产权关系。农村信用社应区别不同情况,选择性地吸收一些现代股份制企业产权结构的优点。一是制定合理的增股扩股计划,大力吸收社员股金,增大股金占资本总额的比重。二是按照有关规定对信用社公共积累资金进行股权量化,以明确产的权关系,解决资本虚置问题。三是为切实解决因股权结构分散化和控制平均化所造成的社员对信用社关切度不够、影响力微弱的问题,可以增大单个社员最高持股比例。区别情况改革农村信用社“一人一票”制度所造成的投票控制权平均化弊端,实行一人一票与一股一票制度相结合的表决方式,使股份制与合作制优势互补,有机结合。四是大力吸收乡镇企业股和内部社员股。虽然提高社员入股金额可以增加社员对信用社的关切度,但是,由于大多数农民资金相对拮据,加之参与意识较差等因素,难以入股。因此,农村信用社应借鉴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管理经验,大力吸收乡镇企业股,对入股企业优先扶持。实施内部职工持股制,增大内部职工股比重。这样,不仅增强了信用社的盈利动机和防范金融风险动机,而且调动了经营管理层自我监督的积极性,节约了监督成本。

(二)建立健全各项内控制度。要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操作流程、规范各种业务行为为标准,对现行的各种规章制度、操作流程、内控制度进行全面清查,查遗补缺,充实完善,并建立健全考核、处罚制度,以维护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同时,结合农村信用社

实际,严格进行岗位分工,因事设岗,因岗定人,明确各岗位或员工在业务操作中的责权划分,使每项业务环节都纳入监控范围。

(三)制定有效的内控监督机制。县级联社要建立健全具有充分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内部审计、稽核体系,并且理顺关系,完善机制,树立内控机构权威。审计、稽核部门应具有独立性、、权威性和统一性,联社不但要从工作部署上予以明确,而且要从体制、职权、人员配备和管理机制上予以保证,从而树立稽核审计工作的权威,减少各方面的行政干预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实行内部控制全方位、全系统管理,在业务职能相关部门之间建立权力制衡、运作有序的内控机制,加强部门与部门之间、岗位与岗位之间以及员工之间的相互监督制约。对职能部门负责人、基层信用社主任、重要岗位人员,通过实行轮岗、换岗、任期责任审计和离任审计等,强化监督约束机制。同时,加强稽查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稽查水平,加大稽查覆盖面,消灭稽查盲区,使稽查工作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四)强化人力资源管理,提高职工素质。一要定期开展竞聘上岗,加强岗位交流。近年来农村信用社案件多发的重要原因就是岗位长时间不轮换。坚决落实强制休假制度、岗位交流制度是有效防范风险案件的关键。因此,农村信用社要积极探索岗位整合的新模式、新思路,从提高工作效率和防范风险的角度出发,加快岗位整合步伐,除了一些必须相互制约、互为牵制的岗位分开设置以外,要对相容性和相近性较高的岗位进行全面、系统和科学的整合,完善有关内控制度和岗位职责,形成一整套控制严密、职责清晰、运转科学、易于操作的岗位设置体系。二要从提高全员的整体素质与业务技能入手,开展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技能教育,增强员工爱岗敬业的主人翁意识,强化道德意识,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针对农村信用社工作特点,对员工进行普法教育,举办法律法规专题讲座,开展警示和“现身说法”活动,增强员工的法制法规意识,提高预防职务犯罪的免疫力。同时,制定并严格执行重要岗位人员的选拔标准和程序,把好用人关。对违规违纪行为,在追究当事人责任的同时,也要相应追究本单位领导、职能部门领导责任,以提高领导层的责任感。

(五)建立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的考核体系,强化以人为本的风险防范关口。考核管理的核心是加强对员工的激励和控制,目前农村信用社的考核制度主要强调对员工的控制,而对员工的激励则显得不足,因此,强化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改革目前业务审批权限按行政职务级别划分的作法,实行员工等级管理,按员工业务能力和工作业绩确定审批权限,同时改革现行以行政级别为主的工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的报酬原则,加大绩效工资比重,全面推行客户经理等级薪酬制度。第二,实施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把农村信用社内控制度建设和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建立员工选拔、培养、使用和淘汰的良性机制,通过教育和管理结合、激励与约束结合,提高农村信用社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第三,增强员工依法经营意识,特别要加强基层信用社员工金融法律法规培训,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在工作中增强自觉依法合规经营的意识,从根本上杜绝违规行为,防范金融风险。

(六)建立健全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密切监控贷款风险全过程。一是完善客户风险评价体系,制定科学化、系统化的风险识别和防范体系,密切关注客户经营情况,加强对影响企

业贷款偿还的风险因素分析,这样不仅可以全面考察客户资信能力,正确评判客户信用风险,而且能够有效促进信贷人员提高贷款调查质量,为信贷决策提供准确依据。二是树立全面防范信贷风险的观念,正确处理好借款人资信能力和担保人(抵押物)保障能力的关系,把担保形式和担保实效有机统一起来,全方位、全过程地关注和防范信贷资产风险。三是制订科学合理的信贷考核指标体系,防止基层信用社为完成考核指标而故意违规。制订信贷考核指标体系时,要突出以经营效益为中心进行综合性考核,加强各项考核指标之间制衡作用,避免考核指标体系的片面性,杜绝一些信用社为完成不良贷款清降任务而弄虚作假、违规操作的现象,同时,在信贷考核中还要充分体现依法合规经营的要求,通过考核体系引导和促进基层信用社依法经营、公平竞争。

(七)全面落实监督处罚机制。银监局要把农村信用社内部机制建设作为金融监管的主要内容,从制度设计的科学性、全面性,信贷内控执行过程的合规性和真实性等方面分阶段定期作出评价。对于农村信用社内控建设达不到要求的,通过市场限入(主要是信贷业务种类和信贷额度限制),提高门槛,以此,促进农村信用社内控意识的增强。

参考资料:

[1]唐旭《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1

[2]郭建《求真务实,农信社生存发展之本》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6.3

[3]童德平《改进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之我见》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7.3

[4]雷小洪《浅谈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中国信合2008.4

[5]胡海啸《高管人员的离任稽核有待完善》中国信合2008.3

[6]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办公室《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8

[7]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办公室《公共基础》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8

试论事业单位内控存在问题分析及建议 第3篇

关键词:卫生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问题,对策

一、目前卫生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控意识不强,对内控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不够重视

由于长期行政化管理程序的实施及行政式命令的惯用行为的存在,因此,部分卫生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的内控意识相对较为薄弱,缺乏要求及时建立合理有效的内控制度及相应机制的内在动力和主观需求。主要表现在:

1.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由于多数卫生行政事业单位的收入基本上是财政拔付的资金,许多单位的领导缺乏强化内部控制的主观意识,不够重视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

2.对财务与会计控制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财务与管理脱节。特别是多数卫生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头脑中几乎不存在成本核算的概念,长此以往,惯性思维导致许多卫生行政事业单位中将财务、会计视为了一般的行政管理工作。

(二)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票据使用不规范

1.实际工作中,部分单位将上级或财政部门的财经法规作为内部的财经制度,而不是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准则,再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本单位工作和管理实际的相关财经管理制度,许多财务事项的运作与管理措施仅仅依据的是惯例,管理的随意性较大。

2.部分卫生行政事业单位票据管理不规范。仍存在票据填写不完整、不规范,传递程序不科学,甚至混乱的现象、加之管理制度不健全,致使有关人员不能互相牵制,极易产生“小金库”,滋生腐败等问题。

(三)部分财务人员素质偏低,会计核算极不规范

由于普遍认为卫生行政事业单位业务核算比较简单,会计业务未列入培训计划,财会管理的地位未得到足够重视,极大地影响财务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导致不少单位的会计核算极不规范。比如,有的单位专项资金特别多,财务人员未进行专项核算,支出项目模糊、欠清晰,不能完整地反映核算单位的专项结余状况,专项经费有被挤占、挪用的现象,致使专项资金不能发挥其应有的资金效益。

(四)固定资产管理重购轻管

目前,卫生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购置一般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大宗固定资产的购置得到有效控制。但用自有资金购置的不属于政府采购范畴、由单位自行采购的部分固定资产范围广,累积数额较大,由于缺乏相应的内部管控机制,相当部分单位未按规定建立完整科学的、相应专业的台账系统,资产保管责任不明确;发生资产划转调等未办理相关手续,也未及时建立资产台账,造成帐实不符。

(五)内控体系不够健全、完善,业务流程不尽合理

1.由于卫生行政单位的编制有限、人员紧张等原因,导致部分人员存在一人多岗、不相容岗位兼职现象较为普遍,又缺少补偿性控制措施,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

2.授权审批流程设置不合理,审批制度有待改进。有些单位授权审批流程设置不尽合理,过程控制过于简单,缺乏事前控制的程序,事后也只要有相应审批人员签字,单位出纳就予以报销,财务人员未尽到应有的凭证审核把关的职责。

(六)单位预算涵盖范围有限,弹性较大

预算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环节,但由于对预算管理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之单位预算机构、人员、时间等方面没有得到应有的保证和支持,无法形成行之有效的预算科学体系,其预算制度形同虚设,造成财政对部门单位有了预算约束,而部门单位内部并没有对各科室人员的责任预算约束,随意性大,影响预算的实施效果。

二、加强卫生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对策

(一)强化内控意识,培养、营造与内控制度相适应的良好的内控环境氛围

随着反腐倡廉的力度不断加大以及“三公”经费公开,其单位内部管理水平的要求也大大提高,特别是进一步加强经济业务过程中管理控制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我认为,地方财政部门应联合相关部门在对一、二级预算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及财务管理人员的研讨班及相关培训中,加入内部控制的相关内容和知识的学习,特别是有关内控制度的建立,内控手段和方法的运用。让单位领导层了解内部控制和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和自己在内部控制建设中所处的关键性作用,通过广泛深入的学习,不断养成良好的内控意识,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二)健全完善内控制度,规范单位内部财经行为

“有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卫生行政事业单位应该严格按照有关内控规范的要求,结合单位性质和实际业务活动特点,对预算管理、收支管理等各个经济活动的业务层面,确定内控的重点和目标,并制定出相应的内控措施,形成相对完善、行之有效的防范、管控体系,切实规范卫生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行为。

(三)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强化会计系统的控制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会计业务及核算内容的不断扩大和增加,财务部门的工作已不能只限于记帐、算帐、报帐,应着重对单位的财经制度及运作机制进行精细化设计、升级,重点是规范制度运行机制、凭证审核流转程序,开展和实施科学、高效的财务管理工作,切实发挥参谋、助手、效益管理及监督职能等作用。

(四)加强预算管理,强化业绩考评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加强预算控制,规范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调整、考核和评价是加强卫生行政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宏观调控能力,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和质量的有效手段。因此编制单位预算时力争将各部门的全部财务收支事项均纳入单位预算的申报范围,严格预算的调整和追加程序,做好预算项目的后评估工作,严格责任预算的考核机制。

(五)强化业务培训,提高财会人员素质

针对经济活动的关键岗位,配备具备与其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资格和能力的人员,并实行轮岗制度,明确轮岗周期。通过定期举办业务知识竞赛、职业道德教育和综合素质培训等多举措,培养一支政治思想好、业务能力强、职业道德好的财会队伍,让其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好内部控制制度,把贯彻落实内控制度作为自己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同时贯穿于日常会计工作全过程,杜绝不规范的行为发生。

(六)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确保资产安全完整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在资产总额中一般都占有较大的比例,是确保公共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和重要的经济保证,因此确保资产安全、完整,意义重大。卫生行政事业单位要明确自己的职能职责,建立健全资产购置、验收、保管、使用等内部管理制度,定期清查盘点。同时充分利用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规范资产管理,盘活和利用存量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七)建立内部监督制度,健全实施问责制

要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对卫生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指导与监督职能。通过健全问责制度,防漏补缺,使各岗位间参与与完成业务过程的人员间相互牵制、相互监督。

总之,我们要立足于当前的卫生事业工作现状,狠抓落实,真正让内部控制发挥出它应有的监督制约作用。

参考文献

[1]吴东华.县级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控情况的调查.中国会计报,2014-5-30(7).

[2]中华会计网校.最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务操作指南.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1-296.

试论事业单位内控存在问题分析及建议 第4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应用;问题

我国社会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化,使得事业单位在各项工作开展与财务管理的内外环境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从当前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工作情况来看,在内控制度的应用方面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影响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必须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应对和解决,以改善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

一、当前我国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控意识薄弱、观念滞后

当前,我国许多事业单位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时都没有树立良好的内控意识,甚至部分单位财务人员将财务管理工作等同于记账,不关注财务资金利用的效率与合理性,这样的观念显然是十分落后的,也难以适应当前形势下事业单位发展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需求。由于内控意识薄弱,也导致在事业单位各项工作开展中资金资源浪费现象较为普遍,且违规操作所造成集体资金损失也难以有效杜绝,内控制度的应用效果十分不理想。

2.内部控制开展深度不足

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内部控制工作应贯穿于单位各个部门、各个环节以及各项工作中,内部控制开展的深度直接关系事业单位资金的利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然而许多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由于对于内部控制制度内容理解过于片面,或在工作中所投入的精力不足,常常导致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到位,内控工作开展深度严重不足,甚至存在着做样子、走形式的情况,内部控制工作的价值得不到体现,也将使内控制度形同虚设,缺乏应有的规范效力。

3.内控制度自身存在不完善性

在一些事业单位中,由于对内部控制工作重视程度的不足,在内控制度的建设方面也往往较为乏力,长期沿用以往的内控制度,没有根据事业单位自身实际与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内控制度进行调整,或是盲目照搬其他事业单位甚至是企业的内控制度,导致制度中许多内容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实际需要不相符,在内部控制的许多环节还存在着财务人员凭借主观经验开展工作的情况,内控制度不能够对实际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与规范,也导致内部控制的水平难以得到提升。

4.内控队伍建设存在不足

一些事业单位对于内部控制工作队伍的建设缺乏应有的重视,不注重对队伍成员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要求,在人力资源配置上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综合导致内控队伍工作能力较弱,难以应对新时期事业单位内控工作所面临的挑战。同时,未建立针对内部控制队伍人员的实际工作的监督体系,内控人员工作开展的质量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工作人员的自我约束与道德意识,一旦内控人员职业道德意识缺乏或自我约束力较弱,就可能会造成内控风险的产生。

二、提高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应有实效性的建议

1.全面强化事业单位上下的内控意识

要充分发挥内控制度的作用,首先就应当从事业单位上下全方位的加强各部门人员的内控意识,尤其是要改变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的陈旧内控观念,应将内部控制作为事业单位各项工作开展的一个基本要求来执行。这就要求事业单位应加强对于内部控制的宣传与教育,明确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努力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氛围,形成全员参与的内控监督体系,从而为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应用打好基础。

2.加强内控制度的科学完善与深入落实

内控制度自身的完善性与科学性是其价值发挥的基础,因此,事业单位应在充分了解自身实际情况,并掌握外部经济环境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实事求是的对内控制度进行调整与完善,对不能适应当前工作需要的制度内容应及时予以更新调整,对于原有制度中存在的漏洞与缺陷也应及时予以补足,保证内控制度自身的完善性。在此基础上,还要建立相应管理监督机制,确保内控制度与内控管理措施的有效执行与深入落实,尤其是针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更应加强内控管理作用的发挥,保障内部控制工作开展的全面性、深入性与有效性。

3.提高对内控风险的管理与控制能力

内控是按照设定的目标进行风险识别,对识别的风险进行评估,进而对评估的风险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由此可知风险控制是内控的核心部分。在风险控制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加强风险管理意识;二是要将风险管理的关口前移,改变过去的传统观念,变事后管理为事前预防,通过对风险的前期管理,尽可能地规避可能出现的风险。

4.重视内控队伍的建设与人才的培养

要发挥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有效性,还需要加强对内控队伍建设的重视,应建立科学系统的内控人才教育培養机制,通过专业、系统、长效的教育培训,提高内控队伍成员的专业化素质与综合业务能力,尤其要加强对现代财务管理信息化技术的培训,提高内控人员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技术开展工作的能力,并提升内部控制工作的效率。与此同时,还要拓宽人才引进的渠道,加强对高校及社会中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优秀人才的引进,扩充内控队伍的实力,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以及事业单位自身的长期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曾弟琴.刍议会计信息化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及有效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6(07)

试论事业单位内控存在问题分析及建议 第5篇

及对策建议思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所涉及的方面越来越广泛,管理模式也在不断创新,而如何提高企业内控精细化管理逐渐成为企业管理层和相关专业人士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文章主要阐述了我国企业内控管理内涵,并对精细化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展开探讨,最后提出了提高企业内控精细化管理水平的具体策略。

加强企业内控精细化管理,有助于帮助企业及时发现内控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和应对,从而不断提升内控管理水平,帮助企业实现更大的经营效益。因此,加强新形势下提升企业内控精细化管理的关键要点分析,对企业长远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企业内控精细化管理内涵概述

对企业而言,外部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内部经营结构的不稳定性,给企业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国家也先后颁布了一些关于内部控制方面的政策,引导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管理,从而不断激发企业内部经营活动,帮助企业提高风险防范水平。在企业开展内部控制管理活动中,企业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不足,以提高内控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企业内控精细化管理是企业加强内控管理的重要发展趋势,也是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企业内控精细化管理是指在企业内部管理活动中,为风险控制、内部审计、预算管理和成本管控等方面制定更加详细的实施细则,从而开展全面、细致、深入的管理,并加强资源调度和组织,提高财务管理整体水平,帮助企业实现更高的经营价值。随着精细化管理理念的推行,企业实施内控精细化管理能够不断提高内控管理的科学性、综合性及现代性。具体而言,加强精细化管理一方面能夠及时发现企业内控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细致查找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潜在问题,从而通过重点排查和全面分析来查找漏洞,帮助企业制定更完善的管理措施,提升财务风险防范水平和内控管理效能,提高资源最优化组合率,进而将有限的资源用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关键环节,实现更大的效益;另一方面能够更好地帮助企业加强外部环境形势分析,结合自身实际,提高战略规划管理水平和全面质量管理水平,及时化解和规避生产经营管理中遇到的各类风险,提高效益、降低成本,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资金支持。

二、企业内控精细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控环境不良

首先,我国公司制企业分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大多数中小型企业为有限责任公司制,往往组织结构单一,责任部门与监督部门职责不清,甚至出现家族式管理模式,导致管理机制混乱,缺乏严谨的内控机制。而大型股份制企业中,国有控股占比较大,在进行重大问题商讨与管理层任命时,国有股东或持股较多的股东有较多话语权,董监事会监督作用被弱化,导致内控机制失效。其次,管理者水平也是导致内控环境弱化的原因之一。每个公司领导者及管理层受到的教育水平不同,所接受的文化方式也不同,且在全球经济大环境下,中西文化不断碰撞融合,对管理者的素质与管理方式也带来了考验。尤其对于大型企业管理人员,往往受传统管理思想影响较深,适应传统粗放式管理,只关注结果而不够深入业务过程,其精细化管理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二)精细化管理机制不健全

内部控制精细化建设理应是一持续发展、维护的过程,需要随着新业务诞生、现有业务流程改进和完善以及环境变化而不断完善、发展。但部分企业仍沿用最初的内控体系而丧失了对新业务、新岗位的控制;有些企业没有考虑自身规模、业务类型等实际情况,盲目制定管理规定与内控机制;部分传统型企业仍沿用传统上下级管理模式,不适应扁平化管理,缺乏部门间或平级之间的交流监督,导致管理及运行机制执行效率低下;某些中小型由于人力资源紧缺等原因,企业内部组织架构混乱,业务人员、责任承担人员与监督人员角色不清,导致精细化管理工作不到位,管理效率不高。

(三)内控意识薄弱

很多企业认为企业内控就是内部控制,是质监部门或审计部门等管理部门的单一作业,与业务部门无关。很多制度的建立与执行也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做到精细化、系统化。许多中小企业没有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即使有内审机构,其职能也已严重弱化,不能正确评价各级管理部门的绩效。管理层对内控管理的认识不足,往往把企业经济效益与工作效率放在首位,不愿因监督控制流程而拖延工作进度,造成企业管理混乱。

(四)信息化程度待提高

内控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现代化、智能化的管理模式,需要大数据及信息系统的支持,以保证其数据准确性与管理高效性。而对于许多中小型企业或传统制造型企业而言,仍采用理论制度或绩效考核为主的管理模式,不注重业务过程的管理控制,也没有一套严谨的信息生成及沟通系统,导致数据滞后或信息不真实,不利于领导的决策。

三、提高企业内控精细化管理水平的策略

(一)完善内控体系

公司应制定严密的管控标准机制,严格区分、明确每个职位的实施责任,保证内控管理工作的定位准确、责任明确,做到有规可依、有章可循。此外,明确各部门的管理职责与监督关系,清晰财务、审计、质检等敏感岗位的分工与职责权限,做到部门与人员互相监督制约。对于管理层,要强化内控意识,把精细化管理观念融入企业文化中,并通过多样化形式呈现,从而形成有效执行内控制度的氛围,营造良好的内控精细化管理环境。

(二)提高内控人员综合素质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培养综合型人才,因为员工的素质直接影响企业的运行效率及管理模式。首先,应通过建立企业文化、梳理内控意识等方式引导员工树立精细化管理理念。其次,围绕内控目标建立严谨、完善的管理模式,并在管理过程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调整内控方法。再次,不断加强员工的业务培训,主要对精细化管理的流程、标准等内容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重点对管理人员的职业能力、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操作人员的操作技能进行培训。最后,强化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做到权责分明、责任清晰,避免因责任不清、权限不明造成的管理漏洞。

(三)引入激励机制

完善的激励机制是提升员工积极性、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的保证。对国企或传统型企业来说,员工绩效或管理水平对薪酬并没有过多影响,致使员工不注重内控管理的重要性。因此,只有建立一套与员工薪酬或职务等级升降或上档等相关联的内控激励机制,才能促使員工自觉提高自己的制度执行力,激发员工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的积极性。

(四)积极探索现代化信息技术,构建内控精细化管理监控网络

首先,大力推进内控管理精细化信息建设,通过构建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将企业资源和各项业务等纳入信息化建设管理活动中,并通过科学计算分析,提高信息管理的科学性。其次,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相关培训,提高技术人员操作应用水平,降低人为误差。再次,完善相应的激励监督机制,通过网络系统监控等及时发现违规操作行为,以杜绝可能存在的各类风险,从而顺利完成内控管理目标。最后,结合发现的问题,积极协调内控精细化管理和其他经营管理活动,不断优化经营结构,提高可持续经营水平。

(五)建立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

第一,提高成本管控水平,对企业经营管理涉及的各类成本进行科学分类,并严格归口管理,加强资源统一调度整合效率。第二,对企业资金进行全面、定期分析,全面掌握资金实际使用情况,并找出存在的不足,合理规划和安排资金使用情况,提高资金最大化利用水平,从而创造更大的效益。第三,要加强资金控制,建立清晰的预算管理目标,并层层分解落实,定期进行调度,找出预算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提高资金分配质量。第四,对可能存在的风险点源等进行排查,建立重点风险点源长效排查机制,深入分析,找出不足,提高抗风险水平。

四、结语

试论事业单位内控存在问题分析及建议 第6篇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不断加强,财务管理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通过审计和调研发现,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部控制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部分单位财务与会计个人印鉴未分离,出纳岗位未单设。少数单位尚未制定规范的财务管理和内控制度,在实际操作中仅凭经验、惯例,管理随意性较大。有些部门虽然制定了会计内控制度和办法,却因种种原因没有执行,制度形同虚设。

二、会计基础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部分单位还是沿用原始的手工记账,未实行会计电算化,造成记账凭证填制、账簿记录差错较多,会计核算不统一,账务处理欠规范,存在往来列支现象,少数单位包括资金平衡表在内会计报表都不能按规定编报,会计基础工作相对薄弱。

三、票据管理不规范。支出中白条较多,假发票也大量存在,容易助长和造成单位“小金库”问题的滋生;不利于提高纳税人纳税意识,容易造成税款流失。还有少数单位使用自制票据收取费用,不便于外部检查和内部控制。有些正规票据未建立票据领购缴销制度,串开、代开问题时有发生,还存在发票填写不规范、摘要不清等问题。

四、部分单位会计核算不够规范。部分单位财务人员无证上岗,未经过专业培训,随意设置账目和会计科目。如个别单位总账、现金账为活页账,不符合要求;一些单位只设总账,明细账则不设或随意设,使得核算不明细,债权债务不清;许多经济事项无合同、无协议、无原始清单。

五、货币资金管理不够严密。有些单位的会计、出纳职位没有严格分离,有的岗位互串;单位对出纳监督不够,很少对库存现金进行盘点;大额开支用现金支付,白条抵库、公款私存现象在部分单位仍然存在。

六、往来款长期挂账,清理不及时。由于财务人员更换和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造成往来款科目挂账单位越来越多、余额越来越大、时间越来越长,不仅影响到资产、负债的真实性,而且大大削弱了支付能力,增加了管理风险。

七、固定资产管理比较混乱。多数单位对固定资产重视不够,疏于管理,购置电脑、空调及轿车等固定资产不经过政府采购,入固定资产账不及时甚至不入账,成为资产流失的隐患。另外固定资产处置环节漏洞多,多数单位不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对固定资产随意进行处置,处置收入不上缴财政,游离于财政监督之外,从而导致国有资产收益特别是房租收入未完整地纳入预算统一管理,有的形成了“小金库”,严重违反了财经纪律。有的行政事业单位将收取的房租收入和固定资产处置收入直接入往来科目,列收列支,目的就是逃避财政监督,为单位小集体谋福利,为请客送礼开方便之门。

八、纳税意识淡薄,不履行纳税和代扣代缴义务。部分单位处置办公楼不进行营业税纳税申 报,为干部职工发放各种奖金,不按规定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增强领导干部的财经法律意识。行政事业领导干部要带头认真学习《会计法》、《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等财经法规,提高认识,不断健全内控制度,逐步提高单位领导的法制观念和法规意识,为依法理财提供政治组织保障。

二、加强财会人员业务学习和培训力度。采取学历教育、专题自学、定点培训等多种学习方式,更加系统地学习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财务准则、《会计法》、《预算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税收征管法》等财务会计管理和财税法规,并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努力提高财会人员业务水平。

三、健全内控制度,充分发挥单位内部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的内部监督制约作用。针对单位财务管理的薄弱环节和风险控制点,要在完善手续、健全制度、防范风险上下功夫,制定完善一系列管理制度,经费管理制度、拨款审批制度等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完善的岗位责任制和内部稽核制度;单位和个人印鉴要分离,会计出纳要分设,保证不相容职务的分离;资金拨付审批和经费支出手续要完备,确保资金安全;所有账目都要做到定期核对,切实做到账账、账实相符。

四、要切实采取措施积极清理长期挂账的往来款。按规定各单位要对往来款业务严格控制,健全手续,及时清理,属于临时性往来借欠款要及时结算,不得长期挂账,各种应缴款及暂存款项应及时清理并按规定办理结算,不得长期挂账。确实无法收回的往来款项,要查明原因,分清责任,按规定程序批准后核销,以确保国家及单位利益不受损失。

五、要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各单位都要切实落实《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严格按规定建账设卡,购置要按规定审批并通过政府采购,做到及时入账;处置要通过审批并纳入财政,账务及时核销,定期进行清理盘点,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六、严格规范票据管理。财政收费票据和税务发票应由各单位财务部门统一领购和管理,其他内设机构和个人不得擅自购买。加强票据缴销管理工作,实行缴销收费票据与稽核财政资金同步,做到票面收入与征收入库额相等。经费支出应有真实、完整、合法的原始票据,否则,单位财会部门应拒绝报销。

试论事业单位内控存在问题分析及建议 第7篇

一、成因和危害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一是社会原因。在市场经济转轨和发展过程中,社会上一些不良倾向、扭曲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侵蚀,使一些意志薄弱的人在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驱使下,甘冒风险违纪违法。二是干部素质。有少数干部本身素质差,法制观念淡薄,经不起社会上不良倾向的诱惑,加之地区内干部近亲任职亲属化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靠的弊端,使之关系日趋复杂,为违纪违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三是攀比心理。有的干部不比贡献比享受,成天挂嘴边的不是怎样干好工作,为民服务,而是今天这个领导去旅游了,明天那个领导买了轿车,后天谁又换了新房等等。四是管理薄弱。由于多数干部不懂财务,因而也不重视财务管理,一旦外部监督放松,必然导致了账目不清,单据零乱,会计行为不规范,会计处理随意性的弊端,既为弄虚作假开了绿灯,也助长了领导意志决定财务管理的不良风气。

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腐败现象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反映。它不仅损害了财政资金的正确使用,给国家造成经济损失,而且损害了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影响了党群、干群的关系和党政机关的形象,应引起高度重视。

二、措施和建议

(一)加强业务培训,提高领导干部、财会人员素质和节约意识

领导干部、财会人员财经法规知识素质低,单位内部管理、财务管理工作就差,就必然会造成内部财务收支的失控,也会给违规违纪者以可乘之机,从而加剧干部职工的猜疑和不满。因而,一要加强培训,提高素质。财政、税务、审计部门要针对单位内部管理和财务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适时进行领导干部和会计的培训工作,切实提高领导干部和财会人员遵纪守法素质。通过加强对单位领导干部财经法规的培训,使他们逐渐养成一种依法理事、按法办事的良好习惯,这是改善单位内部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基础。二要强化领导干部“勤俭持家”意识。要把解决干部的思想认识,作为工作前提,以新一届中央领导班子倡导的“八项规定”和省委出台的“十条实施办法”为契机,广泛宣传廉政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大力弘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倡导浪费就是犯罪的思想观念,要通过树立正反两方面的典型,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干部思想真正统一到廉政办事、勤政为民的认识上来,要教育干部克服攀比心理,做“勤俭持家”的表率。

(二)完善有关制度,加强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价水平的提高和单位执行公务开展业务活动范围的拓展,行政事业单位公务费开支中的有关标准显然已不符合客观实际,因此,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根据实际认真研究,制定出台一套行之有效、操作性强的财经法规制度。并严格遵照执行。

1、严格控制招待费开支。要以占本单位当年“商品和服务支出”比重为基数,适当规定招待费控制标准,并制定新的开支范围和处罚办法。要区别对待,对特殊单位,招待费开支标准可适当高于职能简单、业务较少的一般单位。

2、严格差旅费使用管理规定。出差前,出差人应填写出差审批单,注明会议、学习、培训等事由及出差地点,并经领导签字同意,归来后凭出差审批单报销结算,否则不予报销;对超出出差地点的住宿费、油料费以及超出规定标准的费用,一律不予报销,由个人承担。

3、严格公务用车管理。一是要制定并严格实行公车配备的审批程序,单位配备公务用车,必须提供相关文件,按照审批程序办理相关手续。二是按照“保障公务、编制控制”的原则,严格审查资格、核定数量。三是健全公车编制管理制度,要根据单位性质和人员情况,从严核定公务用车编制。四是严格使用管理。要严格实行节假日、下班休车制度、用车登记制度和责任追究等制度。

4、严格开支审批制度。凡开支项目都要有经手人、证明人、审批人签字,并注明事由、用途等,方可入账。同时,要严格招待费、差旅费开支责任追究和处罚制度,保证经费开支的正常合理,以克服只定标准、制度,但执行难、定性难、处罚难的状况。

(三)加强外部监督,做到奖罚分明

医院财务内控存在问题分析及建议 第8篇

关键词:医院财务,内控问题分析,建议

医院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 是指基于确保财产安全、使得财务收支没有纰漏、财务资料完备准确、提高医院的整体经济效益而制定的一整套财务制度。

医院财务管理由于内控制度不健全, 已发生多起案例, 如:某医院出入院处负责人利用职务之便, 采取编造住院患者医疗预交款退款的方式, 勾结他人假冒患者或其家属, 里应外合相配合, 先后骗取医院退款900多万元;某医院出入院处人员, 采取将住院医疗预交款私自外存银行的形式, 获取利息侵吞挥霍;某医院财务人员采取收款不入账的方式, 挪用公款几百万元, 用于赌博导致公款无法收回;某医院门诊收费员 (合同制或临时工) 卷款逃跑;犯罪分子抢夺某医院门诊收费处事件等, 这些事件连续发生引起轰动, 医院财务管理不完善和内控制度不健全带来了一系列严峻的问题, 医院财务管理者应警醒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严格防范。

一、医院财务内控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 以估算代预算

财务预算本是严肃的工作, 但实际上财务管理者并未认真全面分析, 而是以估算代替预算, 编制的收入预算与支出预算不合理、不科学、不全面, 不利于医院经济工作的有序运行。

(二) 不做全面分析

财务管理者对医院的资产负债、收入、支出、往来账款以及专用基金等财务状况不进行合理科学的分析, 没有有效的和正确的建议, 不能判断和规避风险。

(三) 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较低

医院的财务管理者有的不懂财务系外行, 有的无实际业务能力, 有的无财务实践经验, 这些人员将财务管理看成简单的签字或权力, 意识不到管理不善存在的隐患以及导致的恶果。对医院门诊收费处、出入院处、工会、后勤、出纳以及会计多个领域不知如何管理, 为医院埋下隐患。

(四)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虽然大多数医院都制定了财务内控制度, 但是这些制度的建立并不科学, 制度的深度和广度都达不到要求, 医院的财务内控制度有一些疏忽, 漏洞的存在给安全带来隐患。

(五) 财会人员岗位职责不清

医院财务岗位的设置, 贯彻相互牵制原则, 目的是使不同的岗位之间相互监督、相互控制, 实行职务分离与牵制。但在实际工作中, 往往工作岗位设置不合理, 各个岗位之间没有相互制约的作用, 存在职责不清问题。

(六) 对收费处没有重点管理

由于收费处从业人员数量较多, 多数是合同工或临时工, 自控能力和素质参差不齐, 加上财务管理者缺乏对收费员培训, 忽视对收费处的管理。收费员所收的款项当天不上交, 医院财务管理者不核查收费情况, 导致收费员挪用收费款的现象发生, 由于长期无监管, 致使贪污腐败频发。

二、解决财务内部控制失控的建议

医院的财务内控问题究其原因, 既有制度和体制不健全的原因, 同时也有管理不善导致的结果。所以, 加强医院财务管理并完善内部控制, 是医院管理者重要的工作。

(一) 建立全面的控制管理制度

1. 收费票据的控制。

主要包括收费票据的领用、使用和管理以及退费等方面。

2. 支出与成本控制。

主要包括支出的标准、签批权限、成本管理、成本核算等方面。

3. 日常开支控制。

主要包括资金的日常管理、开支范围等。对资金支出进行可行性研究, 对投入与产出进行效益分析。

4. 财务信息化控制。

主要指信息系统财务各岗位的权限范围等方面。

5. 经济往来控制。

要及时核对经济往来, 查看是否有没有清理长期挂账的情况, 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 防止呆账。

6. 经济活动分析控制。

管理者要定期向医院提供经济活动分析报告, 以便及时发现异常现象, 把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

7. 授权审批控制。

全面落实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与会签制度, 相关人员在审批时, 按各自职责严格把关, 规避风险。

8. 固定资产总账与明细账控制。

主要是保证固定资产总账金额与明细账相符;实物总账与各科室明细账相符;加强固定资产出库的控制。定期对大型设备进行专项效益分析, 确保资产保值增值。

9. 加强收费系统控制。

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 分别设置不同部门与人员权限。门诊收费和住院收费系统应积极运用现代化技术控制手段, 对于收费系统后台数据的更改要严格权限与职责, 防范舞弊行为发生, 保证信息系统安全运行。

1 0. 财务档案控制。

保管好票据、凭证、账簿、报表等, 同时建立健全移交、调阅以及销毁的档案清册。

1 1. 出纳会计控制。

落实岗位责任, 提高出纳和会计工作的规范性, 不相容的出纳及会计之间, 相互牵制和监督制约, 确保财务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1 2. 内部审计控制。

内部审计的主要作用, 是对财务的内部控制工作进行再控制。内部审计机构对医院财务内部控制进行监督检查, 并对财务内部控制情况进行评价, 对重大缺陷提出意见和建议, 对发现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措施, 督促财务管理者改进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1 3. 正确编制预算。

医院年度收入与支出预算要全面考虑, 在编制会计年度的收入预算时, 应剔除以前年度非正常收入的影响因素。除了加强收入预算管理之外, 医院在编制支出预算时, 应对医院可能涉及的各项支出分析全面, 尤其要保证基本行政管理支出、人员经费、医疗设备购置支出、修缮支出等主要支出项目的需要。在具体编制过程中, 做到既能“突出重点”, 又能“兼顾一般”。

(二) 财务内部控制的关键点

1. 定期核对制度。

财务管理者要定期对患者的医疗预交款、医疗应收款 (病人欠费、医保挂账) 、门诊收入、住院收入、退款等进行核对, 确保收入全部入账, 杜绝流程中的漏洞。

2. 票据稽核制度。

财务管理者要定期和不定期对票据管理岗位、出纳岗位以及收费岗位的票据进行稽核, 监督是否已真正使用, 防止发票流失或发票的不正当使用。

3. 定期盘查制度。

对门诊和住院收费人员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突击检查。规定收费员必须当天将账款及日报表交至财务部门, 保证交接手续齐全。同时, 要建立银行存款和现金抽查制度, 确保账款准确无误, 防范风险。

4. 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

清楚区分各岗位特点与职能, 不相容职务要严格分离, 落实岗位责任制。合理设置内部控制的关键岗位, 将各个岗位的责任、权限落实到位。确保出纳岗位不得兼任与其岗位不相容的任何岗位;对审批与执行、审核与付款结算等不相容职务进行分离, 并定期轮岗加强制约。实行专人专岗, 同时赋予不同的权限, 承担不同的责任, 形成各个岗位的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

5. 实行轮岗制度。

制度规定公立医院财务部门人员实行轮岗, 以杜绝腐败或不合规现象的发生。同时, 也能间接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技能与综合处理能力。

6. 学习培训制度。

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是根本, 任何制度的制定与实施, 都离不开人的主观意愿, 只有执行制度并将制度落实到位, 才能真正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因此, 医院财务管理者要加强学习, 认真分析研究, 全面加强医院内部控制管理, 完善医院内部控制制度, 提升医院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结合自身特点, 建立实用有效的财务内控制度。

公立医院的收入来源主要是业务收入, 业务收入在实现过程中涉及人员较广, 并且大部分为现金交易, 具有流量大、流动性高、经手人多和内容复杂的特点, 从医疗机构发生的贪污案件中看, 多数案件与医院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有关。在现代医院财务管理中, 如何使医院财务人员严格遵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履行岗位职责, 保障医院收入不流失, 支出不违规, 实现医院财务管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面管理目标, 是医院财务管理者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余彩娟.探讨医院财务内控失控事件[J].时代金融, 2013 (01) .

上一篇:第9章系统安全性下一篇:建筑电气设计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