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松》的教学设计

2024-07-31

《黄山松》的教学设计(精选9篇)

《黄山松》的教学设计 第1篇

本课的主题无外乎一个字“奇”,当然,在教学课文内容的时候我也是这样的。唯独可能有不同的在于,我在文末最后一段花了比较多的功夫。

“它们或屹立,或斜出……”读一读这句话还是很有味道的,语文上很有特点,值得学生模仿和学习。在习作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例举许多事物的时候,于是一个句式就映入的学生的脑海中:有的……有的……两年级用到五年级,句式单一,缺少美感。教学是首先出示该句式,在读熟的基础上,让同学生用自己最熟悉的“有的……有的……”这一句式来写一写。写好后简单交流。之后对比读,看看哪一句读起来更有味道。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就有意的关注文本上的句式。简练,读起来朗朗上口;长短结合,句式新颖……学生能独处许许多多的好处。之后,老师适当总结,习作么有套路,好就好在新,好就好在变化。最后,欣赏一下黄山奇松,并用上这种适合的句式写一写。

学生很多时候会很懒,不愿意思考,不愿意改变,依这已有的模板,一沉不变的去写。于是作文就越写越差,越写越俗。那么遇到新的句式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这一句式在表达上的优势,学生才会接受它,运用它。

《黄山松》的教学设计 第2篇

问题一:黄山松是本单元快乐读书屋中的一篇课文。教师导入时如果能从本单元的主题入手,就会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链条更加清晰。也会对本单元的内容及学习重点更加印象深刻。

感悟:话不在多,只要画龙点睛的一句就可以让学生茅塞顿开。

问题二:朗读的设计。教学中发现自由读和默读的最大区别是前者可以解决读音的问题,而后者则可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如果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最好选择默读,反之,“读”也白读,没有效果,浪费时间。

感悟:方法的正确选择直接关系到效果是否高效。

问题三:超时。最后的超时是因为前面的拖沓,检验出设计存在的不合理,预设时考虑得不够周详。

感悟:“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把握好四十分钟,分分要质量。

从本节课中,我总结出几条实现课堂高效的几点做法:首先目标要精准。要会取舍,不要面面俱到。永远不要期待学生会把老师的每一句话都记住,要在她最感兴趣的时候,最精力集中的时候告诉她本节课要掌握的就可以了。老师不是神仙,一课一得已经不容易了。其次选择的教法要适合本班的学生。课前要做好功课。我常把自己当学生,经常这样反复问自己:“老师这样讲,我听懂了吗?”最后,课文要熟。不管学生怎么回答,老师都要能够收放自如。语文课堂要想达到高效,以一篇带多篇也很关键。一篇黄山松,带出其他黄山三绝,既形成了知识的链条,又增大了阅读量。何乐而不为?

《黄山松》的教学设计 第3篇

一、教整篇文章:教学板块“整体化”

《黄山奇松》是一篇写景状物类文章,篇幅不长,只有三个自然段,集中介绍了黄山松,特别是三大名松之奇。文章虽简单,但文字优美,选材得当,详略适中。细数下来,可以作为教学的内容实在太多,简要可罗列为以下几点:

1.生字词教学,侧重理解与积累。如:情有独钟、饱经风霜等。

2.积累文中优美语段,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通过抓关键词句等方法,感受黄山松之奇。

4.体会作者对三大名松描写之精巧。如用词的准确、比喻的巧妙运用、详略的安排等。

5.第三段,连写八种姿态,发现句式特点,感知这种句式独有的表现力。如长短句结合,比喻、拟人的运用。

6.三、四段对比阅读,发现概写与细写的区别,懂得描写应抓住事物的典型特点。

7.感受黄山松旺盛的生命力,体会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

……

如此多的教学内容,如果按照以往线性式的,一个点一个点地去教,就把课文简单上成了知识点的串联,课堂必然冗长而重复,教学效率必然十分低下。欲想改变这种困局,就必须把这些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关联。

(一)整合相近处,发现关联点

实际教学时,我们会根据学情与自身特点,对以上罗列的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选择,去粗存精,留下几个迫切需要解决的教学内容,然后把相近的内容整合到一个教学板块中。《黄山奇松》经过这样的整合之后,逐渐形成两个教学板块:一是细读第二段,感受三大名松奇妙的同时,发现作者描写三棵松有相同点一比喻,不同点——有详有略;二是通过三、四段对比阅读,发现其中细写与总写之间的关系,了解细写所选取的对象必定是典型。把相近的内容进行整合,其实就是一种最简单的关联。

但是这样的简单关联,不足以凸显课堂的整体性。纵观整个课堂,两个教学板块各自内容是集中的,但是板块与板块之间却是独立的。学生学完第一个板块,就结束了,然后丢掉了,再重新去学第二板块的内容。外表上是一堂课,但实则上是两堂课。一篇课文,不可能所有内容都存在相似性,因此上述的简单关联,只是把一个个“小点”,聚合成几个“大点”,这样的点,我们可以称之为关联点。《黄山奇松》中,比喻、详略、细写与总写,都是一个个关联点。这时候,我们只要找到一根“线”,把这些“点”串联起来,就能形成一个整体,课堂的整体性就得以显现。

(二)以文章线索,串联关联点

一篇文章就是一个整体,它也是由一条“线”串起来的,我们通常把它称之为文章的线索。这条线贯穿了文本的始终,使文本内容、情感、表达构成了一个整体。找到这条线,我们就能发现各个关联点之间的联系,就能把各个关联点串联起来。

去看过黄山松的人,不难发现,黄山松姿态其实大同小异,长得都差不多。但被作者写进文本的时候,却是千姿百态,不断在变化的。究其原因,就是作者描写不同松树的语言是“千姿百态”的,也是在不断变化的。《黄山奇松》无论是内容还是表现手法上,最重要的一条线索就是变化。找到这条线索,再去看抓典型和有详有略这两个关联点,一下子就有了关系。一抓取典型,那么三大名松就与其他松不一样了;一有详有略,详写的那一棵树就被凸显出来了。抓取典型和有详有略这两种方法,看似孤立,但在《黄山奇松》一文中,却有内在联系的,即变化。语言的巧妙变化,就使得姿态相似的三棵松,读起来没了重复感;就使得二、三两段雷同的内容,读起来没了重复感。循着文章的线索,我们就发现了两个关联点之间的关系,促使它们产生了联系,形成了关联,构成了一个整体,这时候教学也就有了整体感。变化,既是文章的线索,也是关联各教学板块的主线。

(三)依附主线,厚实板块

一旦找到了语言变化这条主线,能与之形成关联的绝不仅仅只有上述两个点。如描写三大名松时,刻画同一姿态的词语有变化;相同比喻之间,比作的人有不同,。迎客之人,陪客之人,送客之人,给人的感觉也就不一样;陪客松不写姿态,直接比喻,结构上就有了不同。再比如第三段,一连写了八种姿态,但词语不同,修辞不同,长短不同,不仅不重复,反而更有诗意了。这些,因各种原因被我们“舍弃”的教学内容,它们都有了“新”的教学意义。依附在语言的变化这一条主线上,我们的教学板块很简单,只有一个,即感受语言变化带来的美,但内容却非常充实,学生感受也会更加充分。同时,这些教学内容以语言的变化这条主线关联了起来,教的时候只要讲透一个内容,其他自然也就理解了。

一个“变化”,牵出一种方法——关联。通过整合相似的教学内容,发现几个具有重大教学价值的点,形成关联点。然后通过文章线索,寻找到那条能串联起各关联点的线,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最后,以依附主线的方式,去吸纳更多的教学内容,更多的关联点,使板块不断丰富。这样,课堂教学将变得有序简洁而又充实高效。

二、用有关文章:孤立教学联结化

一直说,学生来上课,不是带着一张白纸来的,他们已经积累了比较多的语文学习经验。然而,语文知识通常都是由一篇篇相对独立的文章去呈现,在教学时也往往是就篇论篇,经常会忘记去“瞻前”。《黄山奇松》是一篇写树的景物类文章,这样的题材,学生学过的很多,自己写过的也不少。因此,在这方面,他们有着比较多的学习经验,积攒了比较多的这方面的学习技能。如果能将以往的这些经验技能加以迁移运用,那么学习本篇文章的时候,他们的起点就高了,理解品悟就能往纵深处发展。

(一)瞻前:在共通处发生迁移

想要调动起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最直观的方式就是找一篇类似的文章,进行对比阅读。《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学生学过的一篇写景状物类文章,如果把它和《黄山奇松》放在一起,会发现许多共通之处。

通过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学生已经了解到作者重点描写樟树的枝叶和香气,就是因为描写景物需要抓典型。这一取材的技巧,已经内化成了学生的一种经验,存储在了记忆之中。在学习《黄山奇松》为什么要重点写三大名松时,学生就可以直接将已有的学习经验进行迁移,解决当下的问题。这样的迁移,是水到渠成的。通过比较性的关联,发现共通处,其实是为了发现这类文章选材时的一般规律。掌握规律,学生就能高效自学,那么在上《黄山奇松》这一课时,他们的起点就高了。

(二)顾后:在不同处促使升华

比较性关联不仅仅在于发现共通处,更重要的是要能发现两者之间的不同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感悟到每篇课文的独特之处;才能发现新的教学价值。绝大部分写景状物类文章都会对事物的典型特点进行细致描写,这是共性,但是有没有区别呢?《莫高窟》在介绍壁画、彩塑的时候同样采用抓取典型的方法,同样有详略。描写的技巧与方法是共通的,但因描写对象、角度、需要的不同,细节上,《莫高窟》与《黄山奇松》并不完全一样。《莫高窟》,先概写后具体;《黄山奇松》,先具体后概写。两者能不能换一换?效果有什么差别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通过细致的比较,发现每一个细微的不同之处,寻根究底,这些不同往往就能成为新的、更深的教学内容。那么,对于同一知识点,学生的学习就有了层次,有了递进,对于这一类的写作手法会有更深刻的认识。比较、发现不同点,其实是为学生更进一步搭建了一个坚实的台阶。

比较当下要学的课文与以往所学的类似课文,是使当下学习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产生关联,再发现、思考共通与不同处,既能保证学生迁移巩固旧知、加速学习新知,又能推动学生更细致学习、更深入学习。比较性关联,给了学生一个更高的平台,又给了学生一个向上的台阶。这样的教学是有序的,是有梯度的。

三、学一类文章:单一学习拓展化

景物类文章,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册教材中都会安排多篇课文,由短到长,由简到难,逐步深入。又会根据不同的具体内容,穿插各种写作技巧,陶冶学生各方面的鉴赏能力,带给学生各种美的感受。但是一篇又一篇文章,几乎每篇都在变,描写对象在变,重点在变,教法在变,学法在变……在这千变万变之中,老师与学生都被变得有些糊涂,有些茫然:教了一篇,下篇依然不会;学懂一篇,下篇依然不懂。同是写景类文章,是不是有一些东西是必然有的,是必然要教的、要学的?这里面有没有一种规律?如果有,那么循着这一轨迹,至少拿到一篇新文章的时候,能有方向,能有的放矢,那么无论是教还是学,都不会产生过大的偏差。

这类文章通常是明里有景,暗里有情;眼中是景,心中是情。《黄山奇松》亦是如此。作者虽然没有直接将“情”语写出来,却藏进了文字里:潇洒、挺秀、饱经沧桑、依依不舍等含有真情实感的词中有“情”;强调生长位置:山顶上,陡崖边,藏着敬佩;将三大名松想象成三位热情之人,更是情感的体现。读与教这类文章,不仅要看到作者是如何去选材,如何去谋篇“布段”,也要知道作者为什么去写,即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特别是那些藏匿在文字之中,不为人所轻易感知的。知道这一点,那么学生在学习下一篇《黄果树瀑布》的时候就知道,不仅要体会到黄果树瀑布声形之壮阔,还要想想作者为什么写。读《莫高窟》的时候,学生就知道,我们不仅要了解莫高窟里那些精美绝伦的壁画、彩塑,更要读到作者深切的民族自豪感。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就知道了学习写景状物类文章的一般方法:看景悟情。那么,即使没有老师指导,学生依然能有所收获。

当然,如果只关注这一点,而不去考虑其中的具体变化,就会固化思维而没有长进。所以,在教给学生一般方法的同时,还应该让他们知道,因为具体描写对象的不同,所用的方式方法是有不同的。比如动景类文章与静景类文章表现手法的不同、单一景物文章与群体景物文章谋篇布局的方式不同、人文景观文章与自然景观文章情感传递方式的不同、地点视角不变的文章和不断转变的文章写作顺序的不同……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能跳出教一篇文章的固定思维,把眼光放长远,有意识地对文章或教学内容进行分类教学,既让学生知道写景状物类文章有哪些相同点,又知道要去了解哪些不同点,学生视角就会变得越发开阔。老师上的是一篇写景状物类文章,关联的却是多篇同类文章;老师讲的是寄情于景的内容,关联的却是多篇同一表现手法的文章。这样,学生学一篇文章,达到的是学几类文章,关联几类文章的效果。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第4篇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描绘祖国壮美河山的。《黄山奇松》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赞美了美丽的黄山风光,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全文按“总分结合,点面结合”的方式谋篇。本课安排二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着重读准读通,整体感知。第二课时精读品悟第二自然段,积累内化“精妙”的语言,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发挥充分的想象。

设计理念:以“自主合作探究”“边学边导”的教育理念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阅读过多篇如《泉城》《九寨沟》等描写祖国秀丽景色的文章。对于黄山,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视野不开阔,理解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神奇秀美还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创设情境。通过朗读感悟,培养学生对优美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能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培养语文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品味相关语句,感受黄山松的神奇秀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黄山美景的图片、资料,教师准备黄山奇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回忆课文,激发兴趣

师: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享有“天下第一奇山”美称的黄山以它的“四绝”闻名于世。哪位同学结合你找到的图片说说黄山“四绝”及你对黄山的印象?

生:黄山四绝有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生:我感觉黄山很美,尤其那奇松更美。

师:今天,我们一起饱览一下“四绝”之首的黄山奇松。(板书课题:黄山奇松。)黄山奇松“奇”在哪儿?本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个问题来感悟课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图片说说黄山“四绝”,生动直观,使学生很快入情入境,激发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1.整体感悟,读有所思。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品读第二小节,小组内完成以下内容。

要知道黄山奇松“奇”在哪儿必须走近奇松,如果让我们去寻找一个最佳的观赏点,去看看奇松,你会选择什么位置?

说说你对“黄山绝胜处”的理解。

课文共描写了哪几种松树?分别用横线、波浪线、双波浪线画出描写这几种松树的句子。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学生汇报和补充。)

师:(读第一题)哪位同学愿意分享你的收获?

生:我们小组认为如果让我们去寻找一个最佳的观赏点去看奇松,我们会选择玉屏楼。

生:我补充一下,因为玉屏楼被徐霞客称为是观松的“黄山绝胜处”。

师:怎样理解“黄山绝胜处”呢?

生:就是在黄山观奇松最好的地方。

师:请看第三个问题,哪位同学愿意把你自己或者小组内探索出的答案分享给大家?

生:课文一共描写了3棵松树,分别是迎客松、陪客松和送客松。

(设计意图:从课题开始,就开始培养学生乐于思考的好习惯。针对问题学生合作解疑,既尊重了学生,又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小结:同学们刚才表现得真好,老师真为你们骄傲。

2.品读迎客松,学有所法。

(课件出示迎客松图和句子,指学生读写迎客松的句子。)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迎客松的“奇”。

师:同学们先来看第一句: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哪些词、句最能表现迎客松的“奇”?标出来,在旁边做批注。

(学生抓重点词谈体会,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交流汇报。)

生:从“姿态优美”感受到了迎客松的美。

生: 从“枝干遒劲” 体会到迎客松的雄健有力。

生:从“饱经风霜、郁郁苍苍”体会它的古老顽强的生命力。

师:迎客松已经在高高的悬崖上生长了上千年,它会经历什么样的磨难呢?(小组讨论后回答。引导学生运用方法体会:借助饱经风霜的脸图片、想象迎客松经历了哪些风霜。)

生:漫长的岁月,自然环境的变化让这棵上千年的老树树皮变得开裂、斑驳。

师:虽然它饱经风霜而它的叶仍是那么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的生命力真顽强啊!所以说迎客松怎么样?(奇。)

师:我们能不能把迎客松的顽强生命力、奇读出来呢?

师:迎客松的奇还表现在哪儿呢?

(课件出示句二:“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师:迎客松被称为什么?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

教师小结:谁能试着想象一下,迎客松斜伸着手臂,会说些什么欢迎词来欢迎宾客的到来呢?

师:迎客松不愧为一大奇松,它姿态雄伟、生命力顽强,你知道人们是怎么评价它的吗?

“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出示: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 ,看到迎客松就会想 。指生填空。)endprint

小结拓展:其实迎客松已经不仅是黄山的象征,它更成为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象征了。

3.回顾迎客松,思有所获。

师:对迎客松的学习,我们采取了哪些方法理解它的特点?

总结学法:抓关键词、句,运用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联系资料等方法体会迎客松的“奇”。

(1)用以上方法自学陪客松、送客松。

(2)检查自学情况,教师点拨。

指生上前面说哪幅图是陪客松,哪幅图是送客松,主要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谈理由,说出陪客松、送客松的“奇”。

继而理解“绿色的巨人、天然盆景”。

指导朗读 。(读出奇、美和喜爱之情。)

(3)配乐朗读第二自然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习迎客松,总结学习方法,再运用学到的方法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其他两大名松,这样学生就会形成自己的能力。)

三、观看图片,升华情感

1 .师:同学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让我们读读第三小节,看看善读书的你们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2 .结合课件写下来你喜欢的一种松,可用第三自然段词语,要用上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3 .交流。

(设计意图: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探究写作方法,把阅读与写作有机地联系起来,才能较快地提高写作水平。)

四、回顾总结,浅谈收获

黄山这一举世奇景,它不仅是山,也是海,是山之海、云之海、松之海、花之海,是一片画的海洋。在这画的海洋里你有那些收获呢?

(如有时间播放黄山“四绝”视频,再次感受黄山之美。)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养成梳理的好习惯,学会总结与反思。)

反思:

这节课我引导学生品味感悟、进行想象。在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在教学课文“迎客松”一段时,引导学生分别去品味每一句话,充分接触文本。比如在讲到“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一句时,我不急于让学生一下就体会到“奇”,而是让学生先画出词语通过理解“枝干遒劲”和“郁郁苍苍”来感受奇松顽强的生命力,再读出这种生命力来,接着抓住“饱经风霜”一词体会奇松生长过程中的艰辛,再读再悟,学生很容易体会到松树的“奇”之所在,读为悟服务,悟反过来促进朗读的提高。

课文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话勾勒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我利用课件展示了几种姿态不一的黄山松,还让学生选择其中一种奇松,展开丰富的想象,仿照迎客松的写法写一写,使阅读和写作有机融合在一起。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其一,我的课堂语言还需要磨练。如学生回答完问题后要根据特点及时评价,不能简单概括为“很好”等笼统的语言。

其二,细节处理不到位。如学生练笔想象应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说说,使他们充分想象,口语得到锻炼。

(作者单位:大庆市高台子镇中心学校)

黄山松教学设计 第5篇

教学内容:《黄山松》 教材分析:

本文是著名作家丰子恺写的。在这篇文章里,作者用朴素的语言,紧紧围绕黄山松的特点,展现了黄山松顽强的生命力,赞美了黄山松一心向阳的坚韧,凸现了黄山松异常强大的团结力。

从古至今,人们赞美黄山风景的文字数不胜数,描写黄山松的诗歌和文章层出不穷。在丰子恺的笔下,黄山松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在石头缝隙里生长,它苍翠而坚劲;不一定要吃石髓,照样长得郁郁苍苍,娉娉婷婷。丰子恺从黄山松的生活环境里,看到了它的坚韧和顽强。黄山松的姿态奇特。它的枝条坚劲挺秀,却是左右横生,不像其他树木那样,枝条是下垂的。长在悬崖旁边的松树,一面靠近岩壁,一面伸向空中,空中一面的枝条繁茂,而岩壁一面一根枝条也不生。这样的形态让丰子恺发现了它的另一个特点:一心向着阳光。在这里,黄山松真的有着这些美好的情感吗?不是的,作者是用自己的心为黄山松添上了这样的美德。作者写的是松树,想的却是人。在自然界里,黄山松面临着极其艰苦的生存环境,环境艰苦到人们都弄不清楚它究竟是如何生存下来的。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黄山松生存下来了,还生存得很好。它不仅有挺拔秀美的姿态,还有向阳的枝条。作者捕捉下了这些镜头,作者写出了自己心中的感悟,松树是坚韧的,人又何尝不应该如此呢?只是,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的感受完整地倾泻在笔下,他仅仅是用他独有的简朴又蕴涵着智慧的语言,让读者慢慢去思考,细细去品味。因此,人们总是能从丰子恺简单的文字中,读出许多独到的人生感悟来。这篇文章也是一样。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通过概括黄山松的三个特色,学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本文观察细致、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4、感受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感受黄山松的的形象、品格、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黄山松的三个特色,感受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感受黄山松的形象、品格、精神。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黄山松的图片

课型:

阅读课 教学方法

通过“读”、“说”的过程,以读代讲,以读代问,帮助学生体会感受黄山松的奇、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黄山是享有盛名的旅游胜地,它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于世,今天我们就再一次走进黄山,去欣赏黄山松树的奇美,感悟它的品格与精神。

2、板书课题《黄山松》,生齐读

3、简介作者

二、预习检测

1、读下列词语

描摹、石髓、臆测、囫囵、窈窕、须蔓、谛视、偎傍、沟壑、娉娉婷婷

2、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黄山松的哪几个特色?

三、品读课文,感悟精神

1、小组学习

出示文字:明确学习要求。

①自读课文,结合具体语句想想作者是怎样来描写黄山松的这一特点的。

②小组交流:哪些语句表现出黄山松的特点,画一画,读一读。

③感情朗读:读你喜欢的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师生交流

特点一:生在石缝里

师:在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黄山松生长得怎么样呢?

出示句子:“黄山的松树也许是吃石髓而长大起来的吧?长得那么苍翠,那么坚劲,那么窈窕,真是不可思议啊!”

设疑:不可思议是什么意思?苍翠、坚劲、窈窕是什么意思?

师:看到长势这么好的黄山松,作者为什么感到不可思议了呢?

师:那是金属利器都很难将它劈开的花岗岩啊,800摄氏度的高温下才会出现裂纹,而现在要将它挣裂的是黄山松的根啊,你有怎样的感受?

生体会黄山松生命力的顽强。

师:这真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生物啊!让我们通过朗读表达对黄山松的喜爱吧!

师:更有不可思议的是什么?

出示句子:

“更有不可思议的呢:文殊院窗前有一株松树,由于石头崩裂,松根一大半长在空中,像须蔓一般摇曳着。而这株松树照样长得郁郁苍苍,娉娉婷婷。这样看来,黄山的松树不一定要餐石髓,似乎呼吸空气,呼吸雨露和阳光,也会长大的。这真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生物啊!”

师:谁来带着你的理解读这段话,读出这种顽强的生命力。

特点二:枝条大多向左右平伸或倒生

师:看看文中是怎样描写黄山松这一特色的。请你读一读描写这一特色的语句,并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

师:作者观察得非常仔细,他不仅把黄山松与其他树木的枝条作了比较,而且运用比喻修辞方法形象生动的把黄山松的姿态展现出来。

出示文字:“显然,它不肯面壁,不肯置身于丘壑中,而一心倾向着阳光。”

师:请你读这句话并理解它的含义。

指导朗读: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描写黄山松姿态奇特的句子。

小结:作者借物抒情,不仅细致地描绘了黄山松枝条生长的样子,而且从中发现了黄山松的向阳性,那对光明的向往与追求的品格与精神。

特点三:黄山松的枝条具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

师: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黄山松枝条具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学生汇报时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①团结松

指名读句子。

狮子林附近有一株松树叫“团结松”。五六根枝条从近根的地方生出来,紧密地偎傍着向上生长,到了高处才向四面分散,长出松针来。因此,这一束树枝就变成了枝干,形似希腊殿堂的一种柱子。”

师:“偎傍”一词用的是拟人的方法,准确传神地把黄山松枝条相互依靠、紧密连接的情态描画了出来。

指导读:带着理解读句子。

出示句子:大概它们知道团结就是力量,可以抵抗高山上的风吹、雨打和雪压,所以生成这个样子。如今这株团结松已经长得很粗,很高。我伸手摸摸它的树干,觉得像铁铸的一般。即使十二级台风,漫天大雪,也动弹它不了。

师:十二级的台风,一般的树遇到会怎样?(折断)团结松呢?

师:这真是团结得不可思议的黄山松啊!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赞美它强大的团结力吧!

②蒲团松

师:读一读描写蒲团松的句子。

师:哪些句子体会到异常强大的团结力?

生:上面可以坐四五个人,几个人可是几百斤,全靠松枝支撑着,竟然安然无恙,能看出黄山松的枝条具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

3.小结:这些语句把蒲团松的形状及对它的赞美之情都表现的淋漓尽致,更加让我们感受到了黄山松那种团结的精神。

四.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过渡:同学们,本文作者丰子恺先生用他的妙笔描写了黄山松的三个特色,解说:黄山松是“黄山四绝”之首,黄山“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黄山松以石为母,以云为乳,七十二峰,处处都有青松点染,如一支支神奇的画笔,把五百里黄山抹上了生命的色彩。

师:针对这样美的黄山松?你想说点什么?你会联想到什么?

过渡:黄山松展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它的奇美,更重要的是它展现给我们的顽强、向往光明、团结的品格和精神。这不正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吗?

五、总结写法、指导写作

师:这篇文章比较长,但层次清楚,结构严谨,你们发现了结构上的写作特点了吗?

小结:这种先概括写再具体写的写作方法,可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我们平时写作的时候可以应用。

六、课堂总结

黄山松精神是一种民族精神,一种时代精神。我们应该学习黄山松精神,颂扬黄山松精神,让黄山松精神代代相传

七、布置作业积累语句

从课文中找出写得美的句子抄写下来。

板书设计:

黄山松

生在石上(坚韧顽强)姿态奇特(一心向阳)紧密偎傍(异常团结)

《黄山松》教学设计 第6篇

1、认识10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黄山松的特点,重点语句的含义和写作方法。

3、通过学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黄山松的特点,理解“黄山归来不看送”的含义。理解“黄山松的美,在于它没有被世俗化”等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黄山有“四绝”:起送、怪石、云海、和温泉。奇松是黄山最有特色的一绝。同学们想不想了解它?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黄山松》。

二、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梳理问题:

1、黄山松有哪些特点?

2、课文都介绍了哪些名松?

三、带着问题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把生字读准确。

四、检查初读情况:

教师归纳板书

气势宏伟 ( 总)

迎客松 热情

探海松 执著

黑虎松 高大 (分)

连理松 缠绕

黄山归来不看送 (总)

五、深入学习课文:

我们再读课文,欣赏一下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名松的。

(让学生找出相关句子进行品读,欣赏。)

六、学习写作特点:

1、作者是按观察顺序对这些名松进行描写的 。请同学们用横线画出表示方位的词语。

归纳:初上→刚登上→正当→绕过→再往前走(移步换景)

2、多种修辞方法综合运用

3、点面结合

4、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融为一体

七、拓展:欣赏诗歌《黄山松》。

八、综合训练:

1、认读课后生字

2、读四字词

3、分别画出课文中的一个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4、画出课文中所有关联词语

九、总结:

板书设计:

黄山松

气势宏伟 ( 总)

迎客松 热情

探海松 执著

黑虎松 高大 (分)

连理松 缠绕

五下黄山松教学设计 第7篇

公主岭市双龙中心校

赵丹

一、直观感知,读题解意。播放视频:黄山。

师:你看到了什么?你对黄山有什么印象? 生:我觉得黄山很美。

生:我觉得黄山是个风光秀丽的地方。师:黄山是享有盛名的旅游胜地,“奇峰、怪石、云海、温泉”是黄山的“四绝”,而黄山松则是黄山四绝之首,黄山素有“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的经典,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黄山松》(板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黄山松的风光。(出示课件)你觉得黄山松长得怎样?

生:我觉得黄山松长得很苍翠。生:我觉得黄山松长得很顽强。生:我觉得黄山松长得很挺拔。

师:丰子恺老先生眼中的黄山松是什么样的呢?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读后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课文介绍了黄山松的特色。

师:老师请4名同学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描写黄山松特色的句子。

汇报:

生:黄山松的第一个特色是大都生在石上。

生:黄山松的第二个特色是枝条大都是左右平伸或向下倒生的,极少有向上生的。

生:黄山松的第三个特色是具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山松,感悟它的精神。

三、细读课文,体会想象。

1、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自然段,勾画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生:我知道这些松树生存的环境很恶劣。师:从哪句话读到的呢? 生:黄山松大都生在石上。出示课件。

师:看,长在石上的松树还这样郁郁苍苍,娉娉婷婷,你还有什么感受呢?

生:我的感受是不可思议。

师:不可思议是什么意思呢? 生:不可想象,不能理解。师:你为什么感到不可思议呢?

生:这些松树的养料究竟是什么?还能长得那么苍翠,那么坚劲,那么窈窕?

生:这点作者已经告诉我们了,可能是石髓,在空中可能靠的是阳光、雨露和空气。

师:这句话在哪里,找出来读一读。

师:呼吸阳光、雨露、空气就能长得苍翠、坚韧、窈窕,说明什么? 生:说明黄山松的生命力很顽强。

师:作者在这里还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呢。

生:我知道,是文殊院前的松树,由于石头崩裂,松根一大半长在空中,却依旧那么郁郁苍苍,娉娉婷婷。

师:从这些句子你能感受到什么呢? 生:我感受到黄山松的顽强。

生:我感受到黄山松的坚毅、挺拔。

生:我感受到黄山松面对恶劣环境是不妥协的。

师:作者在这里没有用华丽的词藻来激情澎湃地赞美黄山松顽强的生命力,而是用对比的手法,为我们勾勒出恶劣环境下松树那“窈窕”、“娉娉婷婷”的形象,更可看出松树的坚韧和顽强。那么,谁能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段话呢?要读出这种顽强的生命力。

2、学习第三自然段。出示课件。

师:仔细观察,黄山松的第二个特色是什么? 生:枝条左右平伸或向下倒生。

师:文中是怎样描写这一特色的呢?快速阅读第三自然段。生:黄山松的枝条大都是左右平伸。

生:长在悬崖边上的松树,向着空中生长。

师:这一段中哪些句子含义深刻?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呢? 生:显然,它不肯面壁,不肯置身丘壑中,而一心倾向着阳光。我觉得这句话含义深刻。

师: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呢?

生:这句话说明黄山松在极其艰苦的环境里仍然向往光明。生:无论条件怎样恶劣,黄山松追求美好的品格都不曾改变。

生:我觉得做人也应该这样,人生没有一帆风顺的,在逆境里一定要坚强,勇敢面对。

师:的确,人的一生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我们要像黄山松一样顽强,勇敢。

师:小组讨论一下,这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

生:打比方,把枝条比做电线上的横木和木梳。师:把这句话读一读好吗? 师:还有吗?

生:作者在这里还运用了作比较的写作方法。师:把什么和什么进行了比较,能说得具体点吗? 生:把一般的树枝和黄山松进行了比较。师:把这段话读给大家听。指学生读文。

师:这样的比较有什么作用呢?

生:更可以突出黄山松枝条的挺秀坚韧。生:说明黄山松很特别,与众不同。

师:作者借物抒情,不仅细致描绘了黄山松枝条生长的样子,而且从中发现了黄山松的向阳性,对光明的追求与向往。

3、学习第四自然段。出示课件。

师:请同学们看松树的姿态猜一猜松树的名字。生:团结松。

师:这也正体现了黄山松的第三个特色—— 生:异常强大的团结力。

师:是的,团结。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要加上一个修饰的词语呢?异常团结!读读课文,看看从哪些句子能体会到黄山松具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

生:团结松的枝条能紧密地偎傍着向上生长,不怕风吹、雨打、雪压。这就是团结的力量。

师:就像一根筷子容易折断,一把筷子很难折断一样,谁还能说呢? 生:它的树干就像铁铸的一样,这也充分说明了它们的团结,并且艰苦的环境也造就了它们的钢筋铁骨。

师:说的真好。

生:作者在这里把它们当做人来写了,好像黄山松也有思想一样。师:嗯,做人也应该如松树一样,团结才能进取。还有什么说明它们异常团结呢?

生:还有就是蒲团松。它的枝条向四面八方水平放射,上面可以坐四五个人。

生:这上面还可以睡觉,就像沙发床一样。生:这棵树的枝条非常长,是树干的两倍。师:好一个软绵绵的大蒲团。所以作者说它—— 生:不可思议。

师:黄山松有太多的不可思议,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塑造了黄山松生动可感的形象,那就是异常强大的团结力。

师:作者介绍黄山松第三个特色时,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

生:举例子。举团结松和蒲团松的例子。生:还有列数字的方法。

师:这样的方法可以使被描述的事物更加生动可感。

4、同学们,本文作者用他的妙笔描写了黄山松的3个特色,你能把这3个特点整理概括成一句话吗?

生:黄山的松树大都生在石上,枝条大都向左右平伸或向下倒生,极少有向上生的,它的枝条具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

四、整体感悟,回顾全文。

1、情感升华。

师:本文通过对黄山松特点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表达了作者对黄山松的热爱。

师:作者不但爱它的美丽娉婷,更爱它的坚强团结。生:赞美了黄山松顽强的精神。

师:本文紧紧围绕黄山松的特点,展现了黄山松顽强的生命力,赞美了黄山松一心向阳的坚韧,凸现了黄山松异常强大的团结力,表达了作者对黄山松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2、写法指导。

师: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生:结构相同,几个自然段的介绍前面都有中心句。师:你观察得很仔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生:使人一目了然。

师:作者先概括后具体,巧用中心句,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我们写作文时也要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五、课件欣赏,激发情感。出示课件。

师:现在让我们再次欣赏黄山松的奇美,并感受它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吧!师边演示课件边解说:黄山松以石为母,以云为乳,七十二峰,处处都有青松点染,如一支支神奇的画笔,把五百里黄山抹上了生命的色彩。

师:看到这样的黄山松,你想说点什么?你会联想到什么?

生:黄山松展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它的奇美,更重要的是它展现给我们的顽强、向阳、团结的品格和精神。

师:《黄山松》是丰老先生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写的,我想他是借黄山松来歌颂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吧,那他到底歌颂了我们中华民族什么样的民族精神呢?

生:歌颂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精神。生:歌颂了中华民族不向黑暗屈服的精神。生:歌颂了中华民族异常强大的团结精神。

黄山地区梯田建设工程设计 第8篇

黄山市地处皖南山区, 地质构造复杂, 地貌类型多样, 土质疏松且降雨丰富, 因而水土流失现象严重不仅破坏生态环境, 还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灾难。因此, 在人口密集的山区, 对25°以下的坡耕地、老式茶园等加以改造, 实施坡改梯工程就显得尤为必要, 既可以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 还能有效增加基本农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为当地老百姓创收, 变“水土流失地”为宝贵的耕地资源。本文结合黄山地区实际, 以土坎水平梯田为例, 介绍梯田建设工程中关于梯田断面设计、排水设施设计等有关问题。

1 梯田断面设计

梯田断面设计的基本任务是确定在不同条件下梯田的最优断面, 即满足以下3个方面的要求:一是适应机耕和灌溉要求, 二是保证安全与稳定, 三是最大限度地省工。梯田断面各要素如图1所示。根据图1可知:

即:

最优断面的关键是确定适当的田面宽度和田坎坡度, 理论上, 当其他条件如土壤性质和原地面坡度一致情况下, 梯田埂坎坡度越缓则田面越稳定, 但埂坎占地也就越大;同理, 原地面坡度越陡, 相应埂坎坡度就应该越缓, 才能保持稳定[3,4]。据调查, 黄山地区历史上所修建的梯田田面宽度大多为3~4 m, 田坎高度在0.5~1.5 m之间, 鲜有1.5 m以上者。据此, 本文以原地面坡度5°、10°、15°、20°、25°为典型坡度, 假设埂坎坡度分别为60°、65°、70°、75°、80°时, 在田面宽2~6 m、田坎高0.5~2.0 m范围取值讨论确定最优断面[5,6]。根据式 (2) , 将上述各参数代入计算, 选取符合要求的数值 (表1) 。

注:θ—原地面坡度 (°) ;α—梯田田坎坡度 (°) ;H—梯田田坎高度 (m) ;Bx—原坡面斜宽 (m) ;Bm—梯田田面毛宽 (m) ;B—梯田田面净宽 (m) ;b—梯田田坎占地宽 (m) 。

分析表1中各项数值, 得到黄山地区各坡度下梯田断面设计最优参数值 (表2) 。

注:长度与方量为666.7 m2面积的统计值。

2 排水沟断面设计

排水沟一般垂直于等高线布设在梯田沟谷处和生产道路两侧, 一般为梯形或“U”形[7,8,9]。根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小型蓄排饮水工程》 (GB/T16453.4—2008) 规定, 排

水沟断面尺寸按明渠均匀流公式计算:

式 (3) 中:A—排水沟过水断面面积 (m2) ;Q—设计坡面汇流洪峰流量 (m3/s) ;C—谢才系数;R—水力半径 (m) ;i—截水沟沟底比降。其中:

式 (4) 中:X—截水沟断面湿周 (过水断面水流与沟槽接触的边界总长度) 。式 (5) 中:n—沟槽糙率 (土质排水沟一般取0.025左右) 。式 (6) 中:K—径流模数 (梯田一般取0.70) ;I—降雨强度;F—汇水面积 (km2) 。

例:假设某梯田排水沟汇水面积F=0.06 km2, 10年一遇1 h最大降雨量I=50 mm/h, 径流模数K=0.7, 问设计排水沟为梯形, 沟深0.4 m, 上底宽0.4 m, 下底宽0.2 m, 计算沟道比降i=0.3是否满足要求。计算过程如下:

Q=0.278KIF=0.278×0.7×50×0.06=0.584 m3/s

由式 (3) 可得:

显然, Q设=0.629>Q=0.584, 符合要求。

其余配套工程如截水沟、蓄水池、沉沙池和生产道路等一般根据经验值确定设计参数即可。

3 结语

黄山地区山多、水多, 雨量充沛, 每逢降雨, 坡面径流挟带泥沙顺坡而下, 造成水土流失, 破坏生态环境。梯田工程作为水土保持的一项重要措施, 不仅可以蓄水保土, 还可以增加基本农田面积, 具有一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对黄山地区梯田建设过程中梯田断面参数和排水沟断面计算的简要阐述, 提出以下建议。

(1) 梯田建设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最好是逐层向上修砌, 表土剥离后单独堆放, 待田面整平后表土回填, 避免生土熟化时间过长, 影响作物生长。

(2) 土坎梯田施工简单、投资较少, 但田坎部分仍存在水土流失, 尤其是建设初期, 因此应在田坎的坡面上采取固土措施, 可栽种匍匐类经济作物, 或用竹篱加固。

(3) 梯田工程无论建设质量多好, 若不加以管护, 各项设施因年久失修将失去原有功能, 甚至会加剧水土流失, 因此要加强梯田建成后的管理和维护。

摘要:针对黄山地区实际情况, 以土坎水平梯田为例, 介绍了梯田建设工程中梯田断面设计与排水沟断面设计, 具体阐述其参数的选取与数值计算, 并对梯田建设工程提出建议, 以期为黄山地区梯田建设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关键词:梯田工程,梯田断面,排水沟断面,设计,参数,安徽黄山

参考文献

[1]马良瑞, 梅再美.梯田断面设计与优化研究[J].贵州科学, 2012 (2) :45-48.

[2]霍建立, 李花, 赵志刚, 等.水平梯田设计与施工综合分析及应用[J].河北水利, 2013 (6) :29.

[3]黄仪平.秦安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梯田工程设计[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 2013 (10) :49-52.

[4]王相国, 王洪刚, 王伟.丘陵区梯田优化设计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 2001 (3) :125-127.

[5]范玉芳, 罗友进, 魏朝富.西南丘陵山区坡耕地水平梯田工程设计分析[J].山地学报, 2010 (5) :560-565.

[6]潘起来, 牛晓君.土坎水平梯田最优断面设计[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2) :22-24.

[7]张宝国, 吴倩, 陈桂英, 等.关于低山丘陵区水平梯田断面优化设计的探讨[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07 (2) :31-33.

[8]陈勇, 刘京, 刘举.黄土高原梯田质量评价系统设计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7 (6) :227-230.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第9篇

1. (播放录像)课前我们欣赏了黄山的美景。(板书:黄山)黄山可是“天下第一奇山”,哪个字突出了黄山的特点?(“奇”)这里的“奇”是什么意思?(奇特、奇妙、神奇)

2. 黄山可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看“誉”字由哪两个字组成?(“兴”和“言”)对啊,“誉”就是高兴地说,去夸赞,有称赞、赞美的意思。谁来再赞美赞美?

3. (引读)黄山的“奇”就奇在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情有独钟”是什么意思?(“钟”专注、集中;一,“情有独钟”感情专一,特别偏爱)

二、 自主学习,交流感受

1. 作者为何单对黄山松“情有独钟”?它究竟“奇”在哪里?翻开课本,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你感受到“奇”了吗?找出一句给大家读一读。你觉得“奇”在哪里?(位置、形态、精神)

三、 合作探究,感悟文本

1. 让我们一起前往黄山最好的观松处,在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看看吧。在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四人小组合作读读第2自然段,想想如何分工读更合理。

2. (出图)考考你们,你能否用慧眼分辨出谁是谁?对照课文,仔细观察。

3. 让我们再去看看玉屏楼前迎接我们的第一棵松。这棵迎客松有什么特点?(姿态优美,枝干遒劲,一丛枝干斜伸)

4. 这句话用了什么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同学们,请伸出你的手臂,比划比划,此时这棵迎客松会对游客说些什么呢?你们的想象可真丰富啊。

5. “遒劲”是什么意思?(雄健有力)可是,据资料称,这棵苍劲有力迎客松已经有1300多岁了,请你想象一下,这棵千年松曾经历过哪些磨难呢?(骄阳把松树烤干,凛冽的寒风要把松树吹倒,厚厚的积雪压在迎客松的身上,电闪雷鸣、山洪暴发)看来这棵黄山松真是饱经风霜,可它仍然枝干遒劲,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6. 看到这样一棵令人称奇的松,你想对它说什么?(它的生命力是多么顽强啊!)带着赞美的语气读读这段话。

7. 读陪客松。这两棵松虽然很像,但作者用词不同,去发现细微差别,找一找哪棵松更贴近作者的描绘。

8. “绿色的巨人”说明这棵松怎么样?(高大挺拔,苍翠茂盛)

9. 它好像陪伴我们观景,给我们做讲解呢!指导朗读。

10. 读送客松。向山下伸出“手臂”,挥手告别,欢迎游人下次再来。

11. 盆景是园丁精心制作的装饰品,而制作送客松这棵“天然盆景”的园丁又是谁呢?(大自然)

12. 迎客松,枝干遒劲,如同好客的主人;陪客松屹立山顶,如同巨人;送客松枝干蟠曲,如同“天然盆景”。让我们再次领略以下黄山松树的神奇吧!(配乐朗读第2段自然)

13. 同学们,在玉屏楼上其实除了看到这最具有代表性的三棵松外,还能看到许多姿态不一的奇松。瞧它们向我们走来了。(播放图片)指名读第3自然段。

14. 请选自己喜欢的一棵松,充分发挥你的想象,给它起一个名字,试着用两三句话描绘它的姿态。(双子松、伞松、蘑菇松、飞天松、卧龙松、探海松、父子松)

15. 小结:同学观察认真,讲得到位,听得仔细,让我们把对黄山松的赞美,把它们的千姿百态读出来。(齐读第3自然段)

四、 总结全文,作业拓展

1. 黄山奇松,破石而生,苍劲挺拔。那姿态美得奇而奇得绝,真是让我们大饱眼福。难怪徐霞客会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叹!

2. 用你手中的画笔绘出你最喜欢的黄山奇松的样子,并向好朋友介绍介绍。

2. 把今天的见闻和感受告诉爸爸妈妈,也让他们分享一下。说不定,听了你的介绍,他们暑假带你黄山游玩呢!

3. 黄山奇松真是别有情趣,请你任选一个画面,用你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让这美丽的松树“动”起来、“活”起来。请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上一篇:贯彻落实区委四届二次全会精神下一篇:商务楼保安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