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庞玉凤

2024-07-22

二年级数学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庞玉凤(精选12篇)

二年级数学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庞玉凤 第1篇

第五单元

厘米和米

教学内容

认识线段(教科书第59~60页例1和“想想做做”第1~5题)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线段,会数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

2.能更深层次地理解线段有长有短,知道每两点就能画出一条线段。

教学重点:线段的特征。教学难点:建立线段的表象。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根毛线、直尺和正方形纸。教学过程

一、预习目标:请问下列线哪些是线段?(课件展示)

二、出示目标:课件出示目标,并解释

三、学习目标

(一)观察情境,比较曲直

出示运动场上的直线跑道、曲线跑道,跳绳、拔河的图片。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里的跑道和绳子,比一比两幅跑道线的形状和两根绳子的形状,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吗?(一条是直的,一条是弯曲的)

(二)观察操作,认识线段 1.操作、观察

(1)让学生把一根毛线随意放在课桌上,观察是什么形状。

那你能把这条线拉紧看一看,原来弯曲的线变得怎样了吗?(学生拉紧毛线)(2)提问:现在同学们手里的线是什么形状的?(出示固定在小黑板上的一根线:拉直、两端用磁铁固定)

说明:现在两手拉紧的这条线是直的,(板书:直的)这两端的点(指磁铁)叫作端点。(板书:端点)

提问:这条拉直的线有几个端点?(补充板书成:两个端点)

请小朋友互相指一指,你手里拉直的线两个端点在哪里,指着说一说端点。大家看这条拉紧的线,能说出它有什么特点吗?(回答后齐说:直的、两个端点)

(3)指出:把线拉紧,两手之间的一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这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板书:线段)

追问:这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什么?(回答后齐读两遍:线段)(4)变式。

教师两手把线拉紧,连续变换方向、长短,每次要求学生思考:现在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吗?为什么?(直的、两个端点)

指出:我们把线拉紧,不管它的方向、位置、长短怎样变化,只要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就可以看成是线段。

2、认识线段。

说明:线段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它是直的(教师画直的线),有两个端点(教师在两端点上点)。这样的图形就是线段。

追问:你知道线段有什么特点吗?端点应该怎样表示?(强调两端要点上点表示端点)

引导:你认识线段了吗?你能闭上眼睛,在头脑里画一条线段,记住它是什么样的吗?试试看。(教师描述,让学生想象:我们在脑子里想,一条直的线,有两个端点,这就是线段)

引导:现在小朋友明白了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在生活里,像直尺的边、课本的边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用实物指边和端点)所以都可以看成线段。你还能找到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小朋友找一找,找到后我们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并指出:只要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就都可以看成线段。那么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

3、比长短,画线段(1).认识线段长短。

a、师生都用一张正方形纸对折(见教材),找出折痕。

提问:对折时的折痕可以看成线段吗?为什么?

b、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的折痕吗?比这条线段短的呢?(学生折纸,交流折法)

引导:折出的线段哪条长一些,哪条短一些?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小结:折出的这些折痕都可以看成线段。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有的线段长一些,有的线段短一些,也就是说,线段是有长有短的。(板书:线段有长有短)(2)画线段。

我们已经认识了线段,那你能自己画一条线段吗?(学生自己画线段)交流:你用的什么工具,怎样画的?

评价学生画法,并示范画线段:我们可以用沿着直尺的边画线段,两端要画点表示端点。

做“想想做做”第3题。

请小朋友用直尺再画一条比刚才长一些或者短一些的线段,再和同桌说说

你画的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

四、目标检测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第1题图形(可以补充增加直线、射线的图形)。学生判断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说说理由。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填写(),再交流。

引导:我们来看这里的图形,多边形的每一条边就是一条——(线段)。三角形由3条线段围成,四边形由——(4条线段)围成,五边形由——(5条线段)围成。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

指出:连接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连点画出三条线段。

提问:画了几条线段?三条线段围成了什么图形? 说明:三角形就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五、目标补充:全课总结

提问: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线段有什么特点?

六、达标检测:

要求学生在每两点间画一条线段,能画几条就画成几条。读题,了解题意,并提问:“每两点之间”是什么意思? 交流:你画了几条?条数最多的小朋友画了几条? 学生独立完成

七、能力提升:若给你五点,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出几条线段? 作业布置:练习册34页一、二

预习布置:

1、可以用什么工具量线段的长度? 2、1厘米有多长 ?厘米用英文字母如何表示?

二年级数学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庞玉凤 第2篇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以及7页练习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2.使学生学会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限整厘米)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线段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生的学习的活动中,引导学生仔细,准确地画线段,培养学生良好地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线段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画线段的方法。教具准备:直尺,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谈话:孩子们,你们看过《猫和老鼠》的动画片吗?(看过)喜欢看吗?瞧!它们来了。

师:你们认为那一只猫会先追到老鼠哪?为什么?

生:白猫,因为这条路是直的,比较近,另一条路是弯的,看起来远一些。

师:说的真棒。

师:这两条线比较,直直的要比弯弯的短,看起来这里面还有藏着知识哪,想不想知道这直直的线里有怎样的知识哪?那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研究。

二、组织有效教学,探究数学本质。

(一)认识线段:

师:老师这里有一些线段,你能给这些线段进行分类吗?课件出示: 1.小组合作要求:

(1)4个人为一组,小组合作说一说分几类?(2)小组内交流,为什么这样分?说说你的理由。2.学生小组合作,老师个别指导。3.学生汇报: 生:按直直的和弯弯的分:直直的有:1,3,5,6,7

弯弯的有:2,4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线段的特点:直直的 生:按有点的分:一个点:3,6

两个点:1,5,7 没有点:2 师:在数学中,这个点我们称它为“端点”然后板书“端点”学生齐读。

师:观察一下,这些线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两个端点)老师补充板书“两个”

(二)揭示课题。

师:像这样的线,他有新的名称,叫“线段”同时板书“线段” 师:有什么样特征的线是线段?学生汇报,老师随评。小结:像这样直直的,两端有点的线就是线段。

(三)比一比。

师:请你观察这几条线段,那条最长?那条最短? 学生汇报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小结:原来是用眼睛目测出来的,看来线段是有长有短,线段是可以两处长度的。

(四)量线段。

师:老师这里还有两条线段,你能比较出哪条长?那条短吗? 生1:1号线段长

生2:2号线段长 生3:同样长

师:现在出现了不同的结果,该怎么办?(量)要求:1.用什么工具量?

2.你想怎样量?

3.打开课本7页的10题进行测量。(学生汇报,老师随评。)

(五)小练习。

师:老师画了5个图形,你们来看看,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线段?(目的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线段的特征)

(六)生活中的线段。

师:在我们的身边线段可多了,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学生汇报,老师随评。

(七)画线段。.师:现在我们认识了线段,也在身边找到了线段,哪你想画一画线段吗?(想)好,那你们就开始画吧。师:谁画完了?说一说你是这样话的? 生:先画一条直线,再画两个端点 生:先画两个端点,连接端点画直线。

生:先确定一个端点,再画一条直线,再画另外一个端点。师:把你的方法说给你的同桌听听。2.思考:在画线段时,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3.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师: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画完的同学把你的方法说给同桌听听。

三、致力问题核心,建立数学模型。

师:线段的特征有哪些?画线段要注意什么问题?(线段的特征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测量长度。画线段时要标出端点,线要画的直直的。)

四、设计有效检测,解决实际问题。

1.下面的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填在()里”。

2.下面每个图形中各有几条线段?

3猜一猜有几条线段?“图略”

五、升华经验成果,深化数学内涵。

二年级数学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庞玉凤 第3篇

“认识角”这一内容在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 也就是小学二年级下册教材的P64—68内容。让学生初步认识角, 认识角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并能够知道角大小的由边的叉开程度决定的。针对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不足的特点, 运用生活中的实例, 引导学生自主获得角的图形形状、顶点、边的认识。通过让学生观察扇形、剪刀和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构成的角, 引导学生观察、实践、感悟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的关系, 让他们能够对角大小有一定的认识。教材中, 联系教学重点提供了“试一试”、“想想做做”练习题, 巩固学生新知的掌握和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准确在生活实物表面和平面图形中找出角的顶点与边;能够体会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关系, 区分角的大小。

2.技能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获得角的认识, 能够掌握到角大小比较的方法, 增强动手实践与操作能力。

3.情感与价值:认识角、感受角, 获得平面图形中角的意义, 能将形象化抽象, 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认识角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并能够知道角大小的由边的叉开程度决定的, 理解角的大小与其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分别准备三角形、长方形、五角星等图形, 带2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运用趣味引入, 激发学习思维

以“尖长嘴, 铁刺骨, 咬一口, 走一步”猜谜语导入, 在黑板画出剪刀图形。指出剪刀的角, 引导学习教学重点之一“认识角的含义”。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猜谜引入能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 能够让他们在观察中发现数学问题, 从感知表象入手, 引导他们发现“角”的特征和含义。

二、生成学习情境, 推进问题探讨

1.我们同学见过剪刀, 也用剪刀做过一些手工, 我们看看课本上两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呢?说说你从他们的活动中看到了哪些啊? (剪刀、三角板、钟面上的角, 手里拿的五角星)

2.我们数数图片上有哪些地方是角呢?它们有些什么相同点呢?引导学生学习教材, 认识角构成要素, 对角的概念自主理解掌握。

3.开展比赛, 让学生画画角, 写出角的顶点、边, 并且提醒他们标出角。

4.完成P65—66的1、2题。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内容设计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自主与合作的学习氛围中, 获得角的认识, 提高学习能力。培养二年级的小学生能在实际问题中观察角这一图形, 通过分析逐步形成数学学习的能力, 认识与理解角概念, 学会画角。

三、开展自主实践, 提升操作能力

1.让学生们分组合作, 拿出自己带的学具, 讨论学具上的角, 让他们自主合作用两根小棒搭角, 说说自己搭的角和同桌以及小组其他成员搭的角的异同, 相互考一考对角的顶点、两条边的指认。

2.小组合作汇报, 开展对角的区别、判断等活动, 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角的基本特征。

3.引导学生做活动角, 学习P65上角大小的比较认识, 让学生形成比较角大小的意识和能力, 强化顶点对齐, 对齐其中的一条边, 通过另一条边的移动确定角的大小。 (板书:角的大小———两边叉开程度)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角概念和特征的认识和理解, 让他们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获得学习的乐趣与动手动脑能力, 提高他们对角的大小和两条边之间叉开的程度有关这一教学重点的认识和把握。

四、想想做做练练, 及时巩固提升

当堂巩固能够提高学生对课堂知识掌握的效果, 让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检验所学知识。

1.分析第3题, 让学生观察, 说出两幅图角的大小, 想象折扇、剪刀的开合, 强化角有大小、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引导学生掌握角的分类。 (板书:直角、锐角、钝角)

2.研究第4题, 训练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老师将示范角贴到黑板上, 让学生观察、思考折法, 并能在自主折叠之后, 交流互动, 获得对角的深入认识。

3.拓展延伸:提出问题, 如何让自己做的角变小, 让学生上讲台展示,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设计意图:对折扇、剪刀的开合观察, 让他们形成角的大小的变化认识, 再通过折角比大小的动手实践, 让学生边思考边操作, 进一步感受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五、发挥主动性, 提高小结能力

1.让学生说说自己在“认识角”的学习中的收获? (注重课堂学习知识点的掌握)

2.让学生自己谈谈学习感受。 (注重知识的延伸与应用)

【课后反思】

“认识角”内容虽简单, 但二年级学生抽象思维、数学思考能力不足, 该内容相对还是比较抽象。因此, 重视观察, 透过表象把握角的特征, 通过动手实践操作, 反复让学生认识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程度的关系, 获得对角大小的认识和理解。

二年级数学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庞玉凤 第4篇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

2、能根据对线段的初步认识,从一组图形中辨认出线段,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3、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能用刻度尺画和量出指定线段的长度。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会分辨线段。【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师:请小朋友每人拿出课前准备的细线,同桌相互比比两根线的长短。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交流结果。

2、师:现在请小朋友来介绍介绍你们是怎样比的? 生:我是先把细线的一端对齐,然后把线拉直,再看另一端。教师板书:拉直;一端对齐。

师述:我们把这根细线拉直以后,就可以看成是一根线段。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以学生感兴趣的“比一比谁的线长”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为学生主动构建新知识,做好了知识、能力与心理上的准备。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线段。

(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

端点 端点(2)教师说明:一根线段有长有短,说明线段是有一定长度的。当一根线段单独在一起的时候,为了表示它有两个端点,而且不变形,我们在画的时候要给它装上两个标志(在端点处画一短竖),用这个特殊标志来表示它就是线段。

[设计意图] 经过身边实物、同桌比较二个环节,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被调动起来,并积聚了大量的线段表象,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知教学,学生的学习欲望强烈,接受状态饱满。由趣促习,能够很好地保存学生的注意力,真正的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此外,由教师介绍两个端点,加上很形象的两个小竖,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端点问题的歧异。

2、寻找线段

(1)师:请小朋友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形纸,放平在桌子上。

师述:像长方形纸的四条边就可以看作线段,尺子的边也可以看作是线段。(2)师:小朋友观察一下,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也可以看作是线段?(观察、考虑两分钟)

(要求:要说完整话。比如:什么的边缘是线段。)生1:电风扇风叶的边缘可以看作线段。生2:黑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生3:窗户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生4:课程表的框边也可以看作线段… …(以上的回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完整的。)[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本环节中,由教师介绍周围的线段到学生自己寻找身边的线段,面对眼前熟悉的情景却要寻找全新的朋友,学生的探究愿望和学习兴趣一下被激发了,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产生了明确的学习需求。

3、折线段

(1)师:现在老师把这张长方形纸对折,然后展开,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看到中间有条线段。

师:对了,中间的这条折痕我们就可以看作线段。

(2)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长方形纸折折,看看怎样折折痕最长?怎样折折痕就比刚才老师折的短? 学生动手操作。

交流自己的折法,总结对角折时折痕最长。

[设计意图] 由教师示范折长方形纸到学生自己折,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新知的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

4、画线段

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师:谁来介绍一下线段有哪些特点? 生1:线段是直的。

生2:线段还有两个端点。

生3:画线段时还要装上两个特殊标志。

[设计意图] 学生经历了画线段的过程,通过观察和亲身体验牢固掌握了画线段的方法,也总结出了线段的特点,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二、方法应用及课堂检测。A卷:

1、判断线段。

师述:只要符合(1)直,(2)有两个端点和两个特殊标志,这两个条件的就是线段,和它的位置是没有关系的。

2、下面的图形各由几条线段围成?

()条()条()条()条

3、用直尺把下面的两点连成一条线段。• • 小结:连接两点可以画一条直线。

4、下面有三个点,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

• •

小结:连接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可以画三条线段。

5、下面有四个点,连接每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 • • • •

小结:连接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四点,可以画六条线段。B卷:

1、填一填。

线段是()的,有()个端点。三角形由()条线段组成。正方形由()条线段组成。两点之间可以画()条线段。线段有长短吗?()

2、画一画。

(1)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2)画一条比6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3)画一条比3厘米长4厘米的线段。

[设计意图] 通过分层次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师:小朋友,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 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明确线段的特征和画法。

五、作业布置。课本第7页练习一的第7、8、9题。附:

A卷答案:

1、第2和第4是线段。2、4、3、4、6

3、略4、3条5、6条 B卷答案:

1、直、两;3、4; 一; 有。

略。

《认识线段》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

2、能根据对线段的初步认识,从一组图形中辨认出线段,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3、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能用刻度尺画和量出指定线段的长度。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会分辨线段。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各种类型的三角形、量角器一个。

过程设计:

学习过程:

一、学前指导

1、师:请小朋友每人拿出课前准备的细线,同桌相互比比两根线的长短。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交流结果。

2、师:现在请小朋友来介绍介绍你们是怎样比的? 生:我是先把细线的一端对齐,然后把线拉直,再看另一端。教师板书:拉直;一端对齐。

师述:我们把这根细线拉直以后,就可以看成是一根线段。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以学生感兴趣的“比一比谁的线长”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为学生主动构建新知识,做好了知识、能力与心理上的准备。

二、自主学习

1、认识线段。

(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

端点 端点(2)教师说明:一根线段有长有短,说明线段是有一定长度的。当一根线段单独在一起的时候,为了表示它有两个端点,而且不变形,我们在画的时候要给它装上两个标志(在端点处画一短竖),用这个特殊标志来表示它就是线段。

三、合作探究

2、寻找线段

(1)师:请小朋友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形纸,放平在桌子上。

师述:像长方形纸的四条边就可以看作线段,尺子的边也可以看作是线段。(2)师:小朋友观察一下,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也可以看作是线段?(观察、考虑两分钟)(要求:要说完整话。比如:什么的边缘是线段。)生1:电风扇风叶的边缘可以看作线段。生2:黑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生3:窗户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生4:课程表的框边也可以看作线段… …(以上的回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完整的。)

3、折线段

(1)师:现在老师把这张长方形纸对折,然后展开,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看到中间有条线段。

师:对了,中间的这条折痕我们就可以看作线段。

(2)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长方形纸折折,看看怎样折折痕最长?怎样折折痕就比刚才老师折的短? 学生动手操作。

交流自己的折法,总结对角折时折痕最长。

四、精讲释疑

4、画线段

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师:谁来介绍一下线段有哪些特点? 生1:线段是直的。

生2:线段还有两个端点。

生3:画线段时还要装上两个特殊标志。

五、巩固达标

A卷:

1、判断线段。

师述:只要符合(1)直,(2)有两个端点和两个特殊标志,这两个条件的就是线段,和它的位置是没有关系的。

2、下面的图形各由几条线段围成?

()条()条()条()条

5、用直尺把下面的两点连成一条线段。• • 小结:连接两点可以画一条直线。

6、下面有三个点,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 • •

小结:连接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可以画三条线段。

5、下面有四个点,连接每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 • •

• •

二年级数学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庞玉凤 第5篇

一、教材分析

《量长度》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分四个部分:认识线段,认识厘米,认识米,以及实践活动“量一量”。

“认识线段”这部分内容是教学量长度的基础,因为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量线段的长短。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是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教材先通过学生画线段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学好这部分内容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度量单位。

二、目标制定:

以《新课标》为依据,结合本节课内容特点,我预设了本节课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线段,会用直尺画不定长线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

过程和方法:让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情境中,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线段和线段的特征。难点:掌握线段的特征。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根毛线,一把尺子,一张长方形纸和长短不一的游戏棒若干。

三、学情分析

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这一课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可以说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是零,有的是朦胧的生活经验,是幼时父母说过的什么是直的,曾经在生活的玩耍中接触过的什么是弯的。在他们不完全的概念中,有弯与直之分,却没有线段、射线、直线之别。

二年级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差,还不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注意力不够集中。但喜欢动手,有极强的好奇心,强烈的表现欲,这些都是课堂上需要利用和捕捉的闪光点。

四、教法,学法预设

认识线段属概念教学,根据学生对概念认识得到一般规律: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应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强调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为此我预设了如下教法学法:

预设教法有:直观演示法,谈话启发式,尝试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

预设学法有:观察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索法等。

五、教学流程;

《新课标》指出:“数学应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发展生活”的理念,必须通过教学这个重要环节得到体现和实施。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预设了七大版块:一、曲直对比,情境导入新课;二、变曲为“直”,初步认识线段;三、实物感知,强化线段特征;四、根据特征,自建线段模型;五、活动体验,深化线段认识;六、全课总结,抽象线段特征;七、当堂检测,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版块一、曲直对比,情境导入新课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有别于语文等其他学科情境。这种情境是一个一步步地纵向深入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主动认识的动态发展过程。在本节课中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

1、出示两根小棍一根是直的,一根是弯曲的。

2、引导学生观察这两根小棒有什么不同之处?

3、让学生根据这些线的特点分为两类。(曲线和直线)这一环节的设计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探究欲,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识打下了良好基础。

版块二、变曲为“直”,初步认识线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点,你就成功了一半。”因此:在学生把线分为曲线和直线后

1、首先追问:你能想办法把这些弯线变直吗?让学生用事先准备的毛线动手试一试,再汇报演示:你是怎么做的?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捏住毛线的两头,拉紧毛线;另一种是只捏住毛线的一端,另一端让毛线自然下垂。此时可让学生展开讨论:哪一种做法使毛线更直?

2、然后告诉学生: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让学生观察同桌手中的毛线,互相指一指手中的线段。

3、教师演示并说明:同学们捏住的毛线的两头,数学上叫做线段的端点,追问:一条线段有几个端点?

4、让学生回忆刚才的操作,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线段有哪些特征。

5、在数学上,线段也可以用的图形表示让学生指一指这条线段从哪开始到哪结束,两个端点是如何表示的。

这一版块的设计意图是: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差,所以线段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因此,我引导学生想办法将曲线变直,突出线段“直”的特点,再进一步观察线的两端,明确手捏住的两头就是线段的两个端点。让学生通过这一活动,获得对“线段”这一抽象概念直接而真实的体验。

版块三、实物感知,强化线段特征

1首先让学生找一找,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再让他们分别去摸一摸,指一指。(摸一摸是让学生感受线段的直;指一指是感受线段有两个端点。)

2再让学生想象一下生活中的线段,并举例说明。进一步感悟线段的特征。

3、折线段比较长短

让学生拿出圆形纸先对折,再展开,然后观察折痕,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折痕就是一条线段)再让学生折出一个比它长或比它短的线段,对比你折出的的条线段有什么不同(通过对比观察得出线段是有长短之分的。)

4、比较身边线段长短,揭示线段有长有短。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这个环节中,有上一个寻找身边的线段到想象生活中的线段,由摸一摸,指一指,到抽象地说出生活中的线段,有助于学生将数学与生活经验及事物建立联系。

版块四,根据线段特征,自建线段模型

此时学生已经经历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并会描述线段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我作了如下设计:

1小组讨论:你准备用什么工具画线段,怎样画?

2学生用不同的工具,不同方法尝试画线段?

3汇报交流展示学生所画的线段。

4教师示范画法,并说明:在众多的工具中,我们一般用直尺来画线段比较方便,美观。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通过探索,操作,尝试等方法主动建构,而不取决于学习者机械的模仿和记忆。这一部分教学要求学生从已形成线段的表象中,抽象出线段。在前面摸一摸,指一指的,找一找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用身边的工具尝试画一画线段,先自己建构线段的模型,再通过讨论交流完善这一建构过程。

版块五,活动体验,深化线段认识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内化本节课的知识,我设计了基本性练习,拓展性练习和开放性练习。

基本性练习

书后“想想做做”的第1题,让学生说说下面哪些是线段。学生通过判断并作出解释,加深对线段的认识。

数线段“想想做做”第2题,先让学生数出下面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然后让学生指一指线段的端点,初步感受公共点。最后再提问: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四边形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是由五条线段围成的,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发现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就是几边形。

拓展性练习

连线段

想想做做第3题,先出示两个点,问:你能以这两点为端点画出线段吗,你能画出几条线段?

想想做做第4题,出示三点,理解“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是什么意思?先猜一猜画出来会是什么图形?再独立练习,事物展示,让学生体会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想想做做第5题,出示四点。先猜一猜你最多能画出几条线段?再让学生画一画。让学生在画一画,议一议的过程中体会两点之间可以画一条线段的规律。

版块六,全课总结,抽象线段特征

通过总结,让学生回答我们认识了什么,线段有什么特点这两个问题,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线段上升到理性认识线段,从直观认识线段上升到抽象认识线段。更加明确线段的三个特点:线段是直的,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段有长有短。

版块七,当堂检测,反馈学习效果

这样做的目的,教师能很好的掌握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以便进行因材施教,对个别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增效”。

六、板书设计:

把线段的特征总结为三点板书出来便于学生记忆掌握,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认识线段

1、直的

2、有两个端点

3、有长有短

在本节课整体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从生活走进数学,从朦胧到清晰,从感知到抽象。以上设计源于,以下认识:

(1)教育心理学表明:当学习与已有经验相联系时,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此时数学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所以首先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场景感受生活中有数学,接着去摸,指,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有浓浓的生活气息,从而抽象出线段。

二年级数学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庞玉凤 第6篇

1.教材的地位

《认识线段》是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厘米和米》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包括48和49页。《厘米和米》本单元教学量长度,包括与之相关的线段、度量单位等知识。“认识线段”这部分内容是教学量长度的基础,更是以后学习面积和体积的重要知识准备。教材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在体验中感悟知识,通过具体活动获得对线段的直观认识,初步认识线段的特征。

2.教学目标

我以《新课标》为依据,结合本节课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设置了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的一些特征,知道线段是直的,线段是有长度的,学会将一些物体的边看成线段。

(2)使学生能够根据对线段的初步认识,能在一些简单平面图形中识别线段,会数出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选择合适的工具画线段。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点拨作用,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基于这些我采用了参与式、讨论式、互动式、体验式等教法;倡导自主合作、自我探究等学法。

三、说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发展生活”,我将这个理念贯穿整个课堂。

1.图片导入

我用几幅图片的引入初步感知线在生活中的问题也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的理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新授

我将全过程分为拉一拉、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4个环节。

(1)拉一拉

请学生观察随意放在桌上的毛线,看看是怎样的?在学生说出是弯的之后,想一想怎样才能把毛线变直,学生动手操作,拉一拉将毛线变直。让同桌两人交换着摸一摸,两手之间直直的一段在数学上叫做线段。(板书:线段,直直的)两只手捏住的地方叫端点。(板书:端点)在数学上我们用小竖线来表示端点。让学生来指一指、数一数知道线段有两个端点。我让学生通过拉一拉,摸一摸、指一指、数一数直观感知线段,从中抽象出线段这个概念,知道线段是什么样的。为了巩固学生对线段的认识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下面画的是线段吗?指名判断并说出为什么。在学生判断出是线段后,我在此基础上做了拓展,一条拉长,一条旋转,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白,不管是长的还是短的,朝哪个方向,只要是直的,有两个端点的都是线段。

(2)找一找

我让小组讨论找一找生活中的线段,摸一摸、指一指。学生发现直尺、黑板、课本的边都可以看成线段。生活中有线段,平面图形中也藏有线段。找一找这些图形有几条线段围成的?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多边形,能很快说出线段的条数,这即是在旧知识上的拓展,也是新知识的巩固。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平面图形中,相领两条线段的交点就是线段的端点。找一找是让学生从身边事物着手寻找线段,发现生活中的线段,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的特点。

(3)折一折

借助上一环节中出现的长方形,让学生用折的方法创造出一条新的线段,摸一摸并指出端点。和同桌比一比,谁的长谁的短,并想办法折出比刚才的折痕更长或更短的线段。在折一折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激发课学生创造的欲望,训练了发散性思维。

(4)画一画

在画之前和学生讨论画线段的工具,有的选择直尺,有的选择文具盒,有的选择书本等,经过对比,学生发现最佳的画线段的工具-直尺。请学生自己尝试着画线段。在画的过程中说说怎样才能把线段画好。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工具,自己画,而不是老师给定工具,示范画,将给与式、模仿式转变成自我探究式,将课堂交给学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体,老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

学生会画线段后,出现2个点,连接2个点可以画几条线段?学生动手画,理解连接2个点只能画一条线段。接着是不在同一直线上的3个点,连接每两个点可以画几条,重点理解每2点的含义,再动手画。4个点时,连接每两点可以画几条?自己动手试着画。学生有的画4条,有的画6条,让画6条的学生交流你是怎样画的?怎样才能有序而又不遗漏的画出线段,进一步理解每两点的含义。5个点时可以画几条呢?请学生猜一猜,课后动手画一画。这是一系列有序但又具有不同层次的数学练习,力求达到学生课堂学习的趣味化,活动化与生活化,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倾听他人的想法,深化对线段的认识。

3.总结

最后和学生一起回顾今天所学的知识,介绍下线段,从而巩固对线段的认识。

二年级数学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庞玉凤 第7篇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力图反映和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并充分运用远程教育资源。首先,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优势,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出发,不仅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事例,同时还参考远程教育网上资源,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情境,让学生体验1小时与1分钟的时间概念,使学生建立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时间观念。其次,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索来获取知识,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再次,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中自主发展。数学教学是师生间、学生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思维的翅膀永远张开,始终沉浸在探索的乐趣中,学生的参与意识得到培养,智慧得到增长。

教学目标

1.在观察钟面的过程中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小时=6 0分钟,并能说出钟面上指示的时刻。

2.经历1小时、1分钟的时间,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3.在认识时分的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探索能力以及积极的学习情感与态度。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小时=60分钟。

教学难点

理解1小时=6 0分钟,并能正确说出钟面上所表示的时间。

教学准备

远程教育网多媒体课件、学具钟、钟面模型等。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电脑出示动画人物“路路”。

师:小朋友,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上一次小白兔输得很不服气,于是它约小乌龟到绿树成荫的圆形运动场来比赛,看谁先跑完一圈,还请路路当裁判。它们站到同一起跑线上,路路一说开始,它们就跑起来了。(多媒体演示)

教师提出问题:(1)它们所跑的路程一样长吗?小乌龟跑了多少?小白兔跑了几个这么长呢?(2)它们所用的时间相同吗?

随后教师引出“钟表”:在钟面上,时针和分针也一直在进行这样的赛跑(多媒体将乌龟与兔子分别变成时针与分针)。今天,我们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让我们到路路家去看一看吧。

电脑出示主题图。

师:路路是几时几分上学的?你们呢,又是什么时间吃饭的呢?什么时间睡觉的呢?

学生先在钟面上把时间拨一拨,再交流。

师:小朋友把自己的作息时间安排得多好呀!看来我们在生活中是离不开时间的。要知道时间,就要先学会看钟表。

[新课伊始,运用远教资源网上课件,以龟兔赛跑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借助这个故事提出问题,使学生的学习欲望油然而生,迫切希望自己能揭开钟面上“龟兔赛跑”的秘密,从而以充足的兴致参与到学习中。]

2.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师:仔细观察钟面,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钟面上最长的针是秒针,最短的是时针,还有一根是分针。今天,我们先来认识时和分。(板书课题:认识时、分)你们还看到了什么?

点学生发言。

师:钟面上的数字和圆点一一对应,均匀地排成了一圈,它们把钟面平均分成了1 2个大格。每个大格还分成了5个大小相等的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你是怎么知道的?(点学生说,鼓励多种不同的数法:1个1个数、5个5个数、10个10个数……)

小结: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一共有1 2个大格和60个小格。

[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观察,把自己所看到的说出来,从而达到认识钟面的目的。在“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的问题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用多种形式数一数,使学生不仅对钟面上的大格、小格加深了印象,而且感受到同一问题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解决。]

进入远教资源网上视频:分针走了一小格。

师:请拨动你的钟面,也让分针走1小格。

分针走I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呢?(揭示:分针走1小格是1分)

学生随视频拨钟,看钟面说出分针走了多少分。(分针走5小格、走10小格、走30小格……)同桌的同学互相说说分针走了多少分。

[这个环节充分运用了远教资源。生动的讲解使课堂更加条理清楚,知识点落实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眼、手、脑等功能的使用。通过多种形式的拨钟练习,体现学习的层次性,让学生在看、拨、想的过程中知道分针走几小格就是几分,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多媒体演示远教资源网上视频:时针从12走到1。

师:时针走1大格是多少呢?(揭示: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

学生拨钟练习:时针从数字1走到2,走了多少?从数字5走到6呢……

师:你还能找出这样的1小时吗?(指名说)时针从1 2走到4,走了几小时?走到7呢?(指名说)

[在注重动手操作的同时,注意引导区别时针走一大格和走几个大格的不同,在操作、比较中使学生学会方法,学懂知识。]

师生共同探索时和分的关系。

(1)猜测:时和分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学生拨钟面,在小组中讨论时、分的关系)

(2)验证:多媒体课件演示“分针走60小格,时针正好走1大格”的过程。

(3)归纳:分针走60个小格,时针正好走1大格,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60小格是60分,所以1小时=60分钟。(板书:1小时=60分)

[运用远教资源网上的多媒体课件,在形、声的演示下,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一归纳的过程,充分给予学生合作交流、探索规律的机会。对于学生能通过自己努力获取的知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探究,并给予鼓励,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

3.加强体验巩固拓展

(1)体验1分钟。

教师播放1分钟音乐,学生数脉搏、做眼保健操、跳绳,然后记录,最后交流。

师:1分钟的时间里,中央电视台播音员能播180个字,银行点钞机能点1 5 00张人民币。1分钟虽然很短,但充分利用却能做很多事。因此,我们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钟。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直接体验与间接感受,引导学生了解1分钟的珍贵,既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又使学生受到珍惜时间的教育。]

(2)体验1小时。

出示填空:一节课是()分钟,课间休息()分钟,再加上()分钟是1小时。

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后集体订正。

师:1小时中小朋友能做这么多事,那么,爸爸妈妈们又能做哪些事呢?请大家回家做个小小的调查,下节课我们来交流。

[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在上课、下课这些对于他们来说最贴近的事情中感受1小时。课后做调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1小时的认识,有利于对其时间观念的培养,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师:请大家课后再阅读远教资源网上的扩展教学小资料。

新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线段 第8篇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知道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线段有两个端点,体验线段的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教学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教具准备: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情境图,从甲地道乙地有不同的几条路。问:走哪条路比较近?

为什么?师: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线段。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和弯的吸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找出你认为直的东西。

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书本的边等都有两个端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诉学生这就叫做线段。问: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 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2、线段可以度量吗?

试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互相交流量法。师总结: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3、画线段。

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是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总结: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

讨论:用断尺怎样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三、拓展运用: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2、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实践活动:估一估,再量一量。

二年级数学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庞玉凤 第9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毛线、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多媒体出示简笔画,让学生欣赏线条的美,对线建立初步印象。

小朋友,你们看这些美丽的图是用各种线画成的。这些线的学问可大了,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去研究一下吗?

2、欣赏后,请小朋友用彩笔在纸上画出你认为最美的一条线。(学生操作,师选取几张贴到黑板上。)

3、这些线都一样吗?谁能给他们分分类?(在分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线有直直的、有弯曲的)

4、揭示课题:认识线段。

师:在线的王国里有许多不同家族的成员,今天我们要认识其中的一位新朋友,它就是“线段”。(出示课题:认识线段)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感受线段的“直”

(1)看:(多媒体显示:桌面上的一条线“弯曲状”)问:这根线是什么形状的?

(2)猜:请小朋友猜一猜,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头,向两边一拉,这条线会变得怎样?(师作状后请学生猜)(3)拉:学生自己动手把线拉直。

(4)比:这样拉出来的线与原来那跟线有什么不同?

(5)多媒体演示并指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同时板书。问:线段是什么样的?板书:直直的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1)导思:用一手捏住线的一头能得到线段吗?(做动作)

(2)指出:这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线的两头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两个端点”。问: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3)请同桌小朋友互相指一指对方手中线段的两个端点。

(4)认识线段的示意图。

3、出示线段示意图,说明线段可以用“ ”表示。(多媒体出示)

4、练习。(想想做做第1题)多媒体出示:说一说下面哪些是线段,为什么?

5、认识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线段(渗透线段有粗细长短)

(1)实际生活中的线段还有很多,下面请小朋友看一看、摸一摸课前准备好的一些东西,找出里面长得像线段的物体或指出哪样物体上有线段。与同组的小朋友交流。

(2)小组讨论,指名交流。

(3)学生举例。明确:如直尺、黑板、课本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同时要求学生指一指或摸一摸它们的每条边。

(4)小结:是啊,线段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尽管它们粗细长短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两个端点,而且都是直直的。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1、你想给你的新朋友“线段”画一幅画吗?线段是直直的能直接画吗?那怎 么办呢?(用尺)设想:你还能用其它工具画线段吗?试一试,画一条线段。

2、学生独立画线段,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各种画法。

3、交流画法,选择让不同方法的学生回答,并在黑板上示范画。

4、折线段。

(1)线段不仅可以画还可以折,请小朋友们拿出长方形纸折一折,然后把你折的线段指给同桌看,并指出它的两个端点。

(2)你能折出比刚才那条线段更长的线段吗?短的呢?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线段,线段的用途可大啦!不信,让我们一起去“智慧宫” 里闯关吧!

1、第一关:数线段。(1)多媒体出示:这些图形各是有几条线段围成的?填在书上。(2)指名交流。

2、第二关:连线段。

出示两个点,提问:谁能以这两点为端点画线段,这样的线段能画几条? 出示三个点,在每两个点之间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几条?猜猜画出了什么图形?画一画然后检查。

出示四个点,还是每两个点之间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几条?独立完成。数一数,交流 五个点呢?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从线段王国里走出来,你对线段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谁来说说你心目中的线段。对于线段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2、你能用线段创作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吗?并且数一数它是由多少线段围成的?

二年级数学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庞玉凤 第10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建立线段的表象,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主要特征,能把物体直的边看成线段,会数图形里的线段条数,并会画线段。

2、培养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线段

1、感受线段的“直”。

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桌面上的一条线(弯曲状)。

提问:这根线是什么形状的?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头,向两边一拉,这条线会变得怎样?(教师演示后让学生猜)

学生自己动手拉直曲线。

提问:这样拉出来的线与原来的那根线有什么不同?(板书:直的)

谈话: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板书:线段)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谈话: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线的两头就是线段的两端。

同桌互指对方手中线段的两端。

教师把线松开,提问:这还是线段吗?为什么?

教师重新捏紧线的两端,竖着放,斜着放,都问一问:这是线段吗?

请同桌每人捏住一条线段,以后我们还要学习量线段的长度。

3、认识线段的图形。

谈话:线段可以用图形来表示。(教师先画一条直的线)线段的两端我们该如何表示出来呢?

我们可以在它的两端各点上一个点或各画一条短短的线,这两个点就是线段的端点。(板书:)

提问:谁来指一指这条线段的端点?

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4、小结线段的特征。

谈话:同桌看着图形,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

小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二、巩固线段的特征

1、根据线段的特征进行判断。

谈话: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线段的样子。

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线段,你能根据线段的特征来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线段吗?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中的图形,指名作判断,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2、找身边的线段。

谈话:看来,小朋友们已经知道线段的特征,认识了线段的图形,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能找到线段。比如说吧,这本数学书上就有线段。

拿起你的数学书,找一找,你觉得数学书的哪一条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呢?

学生上来指一指。

提问:为什么这条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呢?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还有哪一条边也可以看成是线段?

除了书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还有很多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你能找一找吗?

3、折线段

谈话: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像老师这样对折、打开,这样一条折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请你指一指它的两个端点分别在哪里,你能折出一条和它一样长的线段吗?

同桌合作,一位学生折比这条折痕短的线段,另一位折比这条折痕长的线段。

请同桌学生每人随意折一条线段,比比两条线段的长短。

4、数线段。

谈话:其实有很多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也都是由线段围成的。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图形。

谈话:这几个图形就在书上第49页,数好后,把每个图形中线段的条数填在括号里。

集体核对。

问:你能来指一指围成正方形的四条线段吗?

(教师指着其中一条线段)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里?(教师指着与这条线段相交的一条线段)那么这一条呢?

讲:当两条线段相接时,它们相接的那一点就是它们的端点。

问:三角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那么由六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

5、学生画线段。

谈话: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线段,还找到了线段,想自己动手画一条线段吗?请小朋友拿出纸,试着画一条线段。

教师巡视,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加以指导。

谈话:你是用什么工具来画线段的?能举起来给大家看看吗?

为什么这些工具都能画出线段呢?(突出线段是直的,这些工具都有直的边)

请你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线段的,还有别的方法吗?

请小朋友欣赏你的同桌画的线段,如果他画得很好,就竖起大拇指表扬他,如果有画得不太对的地方,也请你给他指出来。

6、连结两点画线段。

谈话:刚才我们画了线段,数了线段,还动手折出了线段,如果给你两个点,你能连结这两点画一条线段吗?请把书翻到第49页,做“想想做做”第3题。

教师在黑板上任意点上两个点,指名连结两点画线段。

谈话:连结这两点能画出不同的另一条线段吗?

这就说明连结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

出示书上“想想做做”第4题,请学生读题。

问:什么是“连结每两点”?你能给大家指指吗?

想象一下,连出来会是什么图形?请你准备好直尺,在书上完成。

集体订正。

问:你画出的是什么图形?

谈话:如果给你四个点,请你连结每两点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出几条?这就是“想想做做”第5题,在书上试着画一画。

集体订正,注意提示中间的两条。

三、小结学习收获

谈话: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线段,你有哪些收获?

四、综合练习,激发兴趣

“估一估:哪条线段长”。怎样来证实呢?引出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初步认识线段,“线段”的概念在二上年级学是很抽象的。我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先由学生实际操作拉毛线团,得知线段的表象,再通过指一指(同桌)、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这几个环节,抽象概括出线段。整个过程由具体直观到抽象,并由易到难逐层进行,创设开放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练习“任意点三点,选两点画一条线段,变成三角形”这个环节上增加了点深度:安排了,三角形有三条线段围成,有没有看到过别的图形中的线段,请举例。从学生大量的举例中了解学生对线段的认识又进了一层。然后从

二年级数学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庞玉凤 第11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线段的过程, 认识线段的特征, 了解线段是有长短的, 学会正确地画线段, 体会两点间只能画一条线段。

2.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 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 培养比较、抽象简单几何图形的初步能力, 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感受数学来自生活实际。能积极参与观察、交流等活动。

[教学重点]

掌握线段的特征, 会画线段。

[教学难点]

建立线段的表象。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一根毛线、直尺和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小朋友们在跳绳、拔河的图片。

小朋友们, 这是咱们在参加学校阳光体育节时拍到的一些图片, 仔细观察这些活动项目, 都用到了什么? (绳子)

2.老师还拍到了两张拔河图片, 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一条是直的, 一条是弯曲的) 你们能看出哪张正在比赛拔河吗?你是怎么看出的?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像这样的线, 它们的形状有些是直的, 有些是弯曲的。

3.图片上, 你还找到了哪些直线, 哪些曲线呢?

二、操作探究

(一) 认线段

1.小朋友们, 老师也带来一条线 (一只手捏着毛线的一端) 仔细看, 它是什么形状?能把它变直吗?同桌小朋友之间互相说一说。

谁愿意来试一试。 (学生尝试) 变直了吗?要想变直应该怎么做? (用手分别捏住线的两端、用力拉紧) 现在变直了吗?你们想试一试吗?取出学具袋里的毛线试一试。 (学生活动)

2.现在, 小朋友手里的线是什么形状的? (板书:直直的) 这时, 两手之间的这段线, 就叫做线段。 (板书:线段) 两手捏住的地方, 是线的两头, 也就是线段的端点。 (板书:端点) 线段有几个端点呢? (板书:两个)

3.请小朋友互相指一指, 你手里拉直的线两个端点在哪里, 指着说一说端点。

4.看这条拉紧的线, 能说出它有什么特点吗?

5. (把线拉紧, 变换方向、长短) 这还是线段吗?为什么? (直的、两个端点) 我们把线拉紧, 不管它的方向、位置、长短怎样变化, 只要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就可以看成是线段。

(二) 找线段

1.在我们的生活中, 也有许多线段。比如, 咱们数学书的边, 摸一摸, 什么感觉? (直直的) 如果把它看成是一条线段, 它的端点在哪儿?谁来指一指。在数学书上, 你还能找到其他的线段吗?请同学们拿出数学书, 摸一摸其他的线段, 再请同桌指一指它的端点。

2。生活中的线段还有许多, 在咱们的教室里, 还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的?找到了吗?来摸一摸你找到的物体, 说给同学们听听。 (学生边说边演示)

3.在生活里, 像直尺的边、课本的边都是直的, 有两个端点, 都可以看成线段。只要是直的, 有两个端点, 就都可以看成线段。

(三) 折一折

1.同学们, 这张长方形中也藏着几条线段。下面我就用它给大家再变出一条线段, 想看吗? (折痕可以看成线段) 你们想折吗?请你折出比这条线段长的折痕。那你还能折出比这条线段短的折痕。

2.折出的这些折痕都可以看成线段。通过比较, 我们发现, 有的线段长一些, 有的线段短一些, 也就是说, 线段是有长有短的。 (板书:线段有长有短)

(四) 画一画

1.这些线段, 要想把它们画下来, 你打算可以用什么工具来画呢?除了尺子, 还能用其他的工具画线段吗?通常用尺子画线段, 没有尺子时, 也可以利用别的工具来画线段。

2.你能根据线段的特点, 把它画在纸上吗?试一试。 (学生操作)

3.你是怎样画线段的?为什么这样画?

课件呈现:画线段时, 要用一只手按住直尺, 使它不能移动;画出的线段要是直的, 不能弯曲;要在线段的两端标上端点。

4.校对、修改自己画的线段。再用直尺再画一条比刚才长一些或者短一些的线段, 再和同桌说说你画的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

三、巩固应用

1.“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第1题图形, 并补充增加直线、射线的图形

小朋友, 这些图形中, 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呢?为什么?

2.“想想做做”第2题

这些图形, 你们认识吗?说说它们的名称。它们也都是由线段围成的, 数一数, 正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三角形呢?长方形呢?五边形呢?通过数一数, 你发现了什么? (几边形就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3.“想想做做”第3题

听说小朋友们都会画线段了, 老师也想考考大家:“连接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还能画出不同的线段吗?

指出连接两点, 只能画一条线段。

4.“想想做做”第4题

现在多一个点, 又能画几条线段呢?画出的是什么图形?

小结:在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 三个点, 画了三条线段, 是一个三角形。三角形就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5.“想想做做”第5题。

那给你四个点呢, 在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 “每两点之间”是什么意思? (凡是两点间就要连接成线段) 画一画吧!能画几条就画成几条。 (学生操作) 你画了几条?

展示小朋友的作品, 并请小朋友观察:还有哪两点间没有连接的线段?

要在每两点间画一条线段, 那怎样可以不遗漏呢?可以按顺序, 每次从一点开始连接其他三点, 这样可以画成6条线段。

6.欣赏生活中的线段。

四、评价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我们是怎样认识线段的?线段有什么特点?你还有哪些收获?对自己今天的学习满意吗?

五、拓展延伸。

二年级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第12篇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引导学生积极思索动手操作,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他们总能发现一些新点子,让我感动不已。例如:量线段的方法,可以从0刻度开始量,也可以从1、2、3等任何刻度开始量,而且计算的方法也是学生悟出来,并介绍给大家。在学生画线段这个环节,让学生用合适的工具画一画,并在画的过程中加以指导,使学生在操作中加深对线段特征的体验,初步掌握画线段的方法。画线段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这些不是我讲的,而是学生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学生有了成功感,学习的劲头自然就足了。教学时,我紧紧抓住线段的3个特征,反复用多种方法强化学生对线段的认识。画线段是在认识线段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学生已有了对线段的感性认识,知道某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因此,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画一条线段,并请了不同画法的小朋友展示自己画的线段,并介绍自己是怎么画的,从而使学生明白画线段时既可以先画一条直的线,再画上两个端点,也可以先画一个端点,再由这个端点引出一条线,最后画上另一个端点,还可以先画两个端点,再把两个端点连起来。除此之外,我还请学生说说为什么尺、铅笔、数学书这些东西都可以用来画线段,还有哪些东西也可以帮助我们画线段,使学生明确只要有直边的东西都可以用来画线段,又一次巩固了线段“直”的特点,最后我请学生再画一条定长线段,这样,学生经历了画线段的过程,自己得出并牢固掌握了画线段的方法,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我认为成功之处在于:第一,创设了让学生主动观察和动手操作的数学活动,努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思维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调动了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了求知欲。第二,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承认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允许学生按自己的方式学习;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成为主体,让他自己去选择画线段的工具,给学生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学生提出问题,让他自己去探索去解决;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尝试去锻炼;这样的教学过程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把学生的最大潜能释放出来。

当然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如:在课堂中教师的语言很重要,对学生进行用正确地数学语言表达的训练做的不够,关注学困生的机会较少,只对他们进行了巡视和辅导,给他们展示的机会较少等。

上一篇:确保春节期间社会稳定下一篇:优秀党组织和党员评选表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