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太白楼鉴赏及答案

2024-07-15

登太白楼鉴赏及答案(精选8篇)

登太白楼鉴赏及答案 第1篇

《登彭城楼》阅读题答案及赏析

项王台①上白云秋,亚父坟前草木稠。

山色不随人事改,水声长近戍城流。

空余月夜龙神庙,无复春风燕子楼②。

楚汉兴亡俱土壤,不须怀古重夷犹③。

【注释】吕定:南宋人,龙虎上将军。②项王台:即戏马台。③燕子楼:唐张愔爱妾关盼盼所居,张死后盼盼居此楼十余年。白居易、苏轼曾咏此事。④夷犹:犹豫不决。

②燕子楼:唐朝贞元年间武宁节度使张愔旧第中的一栋楼台,为爱妾关盼盼所居,张愔死后,她念旧爱而不嫁,居此楼十余年。

③夷犹:犹豫不决。

1. 诗歌首联的景物描写对全诗的感情抒发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2.诗歌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阐述。(6分)

参考答案

1.以乐景写哀情,奠定了全诗惆怅、悲凉的`情感基调。(2分)引出下文对历史兴亡的思索和感慨(1分)。诗人在彭城楼上一眼望去,看到戏马台上白云悠悠,亚父坟上草木丰茂,不禁想起了往事,心生惆怅、悲凉。(2分)

2.尾联从表现内容上看,诗人对历史的兴亡更替似乎是漠不关心,“无须追怀”,空发感慨。(3分)而实际上却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感慨,既感慨楚汉兴亡,又宛曲地表达了对南宋朝廷日渐衰微的忧心。(3分)

二:

(1)第一二两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4分)

答:开篇写秋日项王台上白云飘荡、亚父坟前草木茂密的景象,营造一种悲凉的气氛(2分),是抒情的依托,为全诗定下哀伤、沉重的感情基调(2分)

(2)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感情?(4分)

答:

全诗表达了诗人物是人非的感慨、自我解劝而悲愤、对国家衰微的忧愁和哀叹之情。(一点1分,答满3点得满分4分

赏析:

此诗是一首怀古诗,与作者的另一首诗《戏马台》当是同一时期的作品。首联以“白云秋”和“草木稠”强烈的对比破题,“秋”与“愁”谐音,“稠”字则暗含“黍离”之悲。也就写出了项羽失败的原因是不听范增的劝谏。

颔联抒情,和《戏马台》的尾联意境相似。颈联又转为怀古,明写关盼盼,暗怀张愔,当年他镇守徐州,威慑藩镇,燕子楼中,“春风拂槛露华浓”,而此诗已是楼毁人亡,“空余”古祠金龙庙,在月夜中给人带来无限的惆怅。尾联又转入抒情,从表现内容上看,诗人对历史的兴亡更替似乎是漠不关心,无须追怀,空发感慨。而实际上却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感慨,用的也是“超极表至极”的宛转曲达的方式。

诗人对项羽失败和燕子楼的坍塌表现出无限惋惜,寄托着对南宋小朝廷日渐衰微的忡忡忧心,把吊古与伤今和谐地融汇了起来。

登太白楼鉴赏及答案 第2篇

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

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

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

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锦城散花楼:锦城为成都的别称,又称锦里;散花楼,一名锦楼,为隋末蜀王杨秀所建,故址在今成都市区东北隅。 ⑵金窗、绣户:装饰华美的门窗。 ⑶珠箔(bó):即珠帘。用珍珠缀饰的帘子。银钩:玉制之钩。银:一作“琼”。 ⑷飞梯:即高梯,指通往高处的台阶。 ⑸忧:一作“愁”。 ⑹三峡:指长江三峡。其说不一,今以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为三峡,在四川奉节至湖北宜昌之间。 ⑺双流:县名。属成都府,因以县在二江(郸江、流江)之间,故得名双流,即今四川省双流县。

【白话译文】

红日高照锦官城头,朝霞把散花楼染得光彩夺目。楼上的窗棂闪耀着金色光辉,门上的彩绘像锦绣一样美丽。珍珠串成的`门帘悬挂在银色的帘钩上,凌云欲飞的楼梯升起在碧绿的树丛中。站在楼头,放眼四望,一切忧愁愤懑的情绪都一扫而空了。昏暗的暮雨潇潇飘向三峡,满江的春水环绕着双流城。今天我来此登楼而望,简直就是在九重天之上游览。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的作品,是李白最早创作的诗歌之一。关于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有两种说法:詹福瑞、刘崇德、葛景春等认为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八年(7)春初游成都时;裴斐《李白年谱简编》则认为此诗是李白在开元十年(722年)重游成都时所作。

【作品鉴赏】

八登飞来峰古诗词鉴赏及答案 第3篇

八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2. 这首诗善于运用象征和比喻的手法,

“鸡鸣见日升”既是写鸡鸣日出的灿烂图景,也是诗人美好前程的象征。

“浮云”二字,既是实写,也是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

“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日”是帝王的象征。

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试比较这两句诗的异同。

两句诗表现技法极为相似,两者都用比喻阐释深刻的哲理。

李白《登太白峰》原文及赏析 第4篇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

赏析:

李白于天宝元年(742)应诏入京时,可谓踌躇满志。但是,由于朝廷昏庸,权贵排斥,他的政治抱负根本无法实现,这使他感到惆怅与苦闷。这种心情就反映在《登太白峰》一诗上。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诗的开头两句,就从侧面烘托出太白山的雄峻高耸。你看,李白从西攀登太白山,直到夕阳残照,才登上峰顶。太白峰,在今陕西武功县南九十里,是秦岭著名秀峰,高矗入云,终年积雪,俗语说:“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山势如此高峻,李白却要攀登到顶峰,一“穷”字,表现出诗人不畏艰险、奋发向上的精神。起句“西上太白峰”正是开门见山的手法,为下面写星写月作了准备。登高壮观,诗人浮想联翩,仿佛听到: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太白星对他倾诉衷情,告诉他,愿意为他打开通向天界的门户。诗人和星星之间的友谊是多么亲切动人,富有人情味啊!李白一向热爱皎洁的明月和闪亮的星星,常常把它们人格化:“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诗人好象在向明月这个知心朋友问候,共叙欢情。而在这首诗里,太白星则主动问好,同他攀谈,并愿为之“开天关”。诗人想象新颖活泼,富有情趣。在这里,李白并没有直接刻划太白峰的高峻雄伟,只是写他和太白星侧耳倾谈,悄语密话的情景,就生动鲜明地表现出太白山高耸入云的雄姿。这是一种化实为虚,以虚写实的手法。李白另有一些诗也描绘了太白山的高峻,但却是用实写的手法,如《古风其五》中:“太白何苍苍,星辰上森列。去天三百里,邈尔与世绝。”《蜀道难》中,也正面形容太白山的险峻雄奇:“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虽然是同一个描写对象,李白却根据诗歌内容的不同要求而采用丰富多彩的表现方式,使人时时有新颖之感。诗人登上太白峰,通向上天的门户又已打开,于是幻想神游天界:乘着习习和风,飘然高举,自由飞升,穿过浓密云层,直上太空,向月奔去。“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形象是多么自由轻快,有如天马行空,任意驰骋,境界异常开阔。诗人飘飘然有出世之思。“愿乘泠风去”,化用《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语意。但这里用得灵活自然,并不显出斧凿痕迹。“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这两句的意境和“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有些相似。诗人满怀豪情逸志,飞越层峦迭嶂,举起双手,向着明月靠近飞升,幻想超离人间,摆脱尘世俗气,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到那光明理想的世界中去。以上四句,意境高远,想象奇特,形象瑰玮,艺术构思新颖,充满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是全诗高潮所在。然而,李白真的就甘心情愿抛开人世,脱离现实,一去不复返吗?看来还不是的: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

正当李白幻想乘泠风,飞离太白峰,神游月境时,回头望见武功山,心里却惦念着:一旦离别而去,什么时候才能返回来呢?一种留恋人间,渴望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不禁油然而生,深深地萦绕在心头。在长安,李白虽然“出入翰林中”,然而,“丑正同列,害能成谤,格言不入,帝用疏之”(李阳冰《草堂集序》)。诗人并不被重用,因而郁郁不得意。登太白峰而幻想神游,远离人世,正是这种苦闷心情的形象反映。“何时复更还?”细致地表达了他那种欲去还留,既出世又入世的微妙复杂的心理状态,言有尽而意无穷,蕴藉含蓄,耐人寻味。

登太白楼鉴赏及答案 第5篇

李白《登太白峰》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

赏析:

李白于天宝元年(742)应诏入京时,可谓踌躇满志。但是,由于朝廷昏庸,权贵排斥,他的政治抱负根本无法实现,这使他感到惆怅与苦闷。这种心情就反映在《登太白峰》一诗上。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诗的开头两句,就从侧面烘托出太白山的雄峻高耸。你看,李白从西攀登太白山,直到夕阳残照,才登上峰顶。太白峰,在今陕西武功县南九十里,是秦岭著名秀峰,高矗入云,终年积雪,俗语说:“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山势如此高峻,李白却要攀登到顶峰,一“穷”字,表现出诗人不畏艰险、奋发向上的精神。起句“西上太白峰”正是开门见山的手法,为下面写星写月作了准备。登高壮观,诗人浮想联翩,仿佛听到:“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太白星对他倾诉衷情,告诉他,愿意为他打开通向天界的门户。诗人和星星之间的友谊是多么亲切动人,富有人情味啊!李白一向热爱皎洁的明月和闪亮的星星,常常把它们人格化:“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诗人好象在向明月这个知心朋友问候,共叙欢情。而在这首诗里,太白星则主动问好,同他攀谈,并愿为之“开天关”.诗人想象新颖活泼,富有情趣。在这里,李白并没有直接刻划太白峰的高峻雄伟,只是写他和太白星侧耳倾谈,悄语密话的情景,就生动鲜明地表现出太白山高耸入云的`雄姿。这是一种化实为虚,以虚写实的手法。李白另有一些诗也描绘了太白山的高峻,但却是用实写的手法,如《古风其五》中:“太白何苍苍,星辰上森列。去天三百里,邈尔与世绝。”《蜀道难》中,也正面形容太白山的险峻雄奇:“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虽然是同一个描写对象,李白却根据诗歌内容的不同要求而采用丰富多彩的表现方式,使人时时有新颖之感。诗人登上太白峰,通向上天的门户又已打开,于是幻想神游天界:乘着习习和风,飘然高举,自由飞升,穿过浓密云层,直上太空,向月奔去。“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形象是多么自由轻快,有如天马行空,任意驰骋,境界异常开阔。诗人飘飘然有出世之思。“愿乘泠风去”,化用《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语意。但这里用得灵活自然,并不显出斧凿痕迹。“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这两句的意境和“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有些相似。诗人满怀豪情逸志,飞越层峦迭嶂,举起双手,向着明月靠近飞升,幻想超离人间,摆脱尘世俗气,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到那光明理想的世界中去。以上四句,意境高远,想象奇特,形象瑰玮,艺术构思新颖,充满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是全诗高潮所在。然而,李白真的就甘心情愿抛开人世,脱离现实,一去不复返吗?看来还不是的:“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

正当李白幻想乘泠风,飞离太白峰,神游月境时,回头望见武功山,心里却惦念着:一旦离别而去,什么时候才能返回来呢?一种留恋人间,渴望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不禁油然而生,深深地萦绕在心头。在长安,李白虽然“出入翰林中”,然而,“丑正同列,害能成谤,格言不入,帝用疏之”(李阳冰《草堂集序》)。诗人并不被重用,因而郁郁不得意。登太白峰而幻想神游,远离人世,正是这种苦闷心情的形象反映。“何时复更还?”细致地表达了他那种欲去还留,既出世又入世的微妙复杂的心理状态,言有尽而意无穷,蕴藉含蓄,耐人寻味。

登太白楼鉴赏及答案 第6篇

百感衷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

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

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

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注:张祜,唐著名诗人,杜牧好友,仕途不顺,隐居以终。张祜曾来池州看望出任刺史的杜牧。此诗即作于此次别后。

⑴九峰楼:在今安徽贵池东南的九华门上。一作“九华楼”。

⑵百感:指内心种种复杂的情感。中:一作“衷”,指内心。

⑶芳草:象征贤者。即:一作“始”。

⑷“睫在”句:用比喻批评白居易评价不公,发现不了近在眼前的人才。长:一作“犹”。

⑸得似:能像,能比得上。张公子:指张祜。

⑹轻:作动词,轻视、蔑视的意思。

(1)“角声孤起夕阳楼”一句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3分)

答:①照应诗题,②说明“百感衷来”的诱因,③渲染孤独凄凉的情境氛围,④引出怀友思旧之情。(答出1点给1分,共3分)

(2)第二联前人赞其妙喻,请简要赏析。(3分)

答:以山喻思,以草比恨,即景寄情,化无形为有形,(2分)具体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思念之深重、离恨之绵长(1分)。

(3)联系全诗,分析诗人对友人张祜的丰富情感。(4分)

李白《登新平楼》译文及赏析 第7篇

唐代:李白

去国登兹楼,怀归伤暮秋。

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

秦云起岭树,胡雁飞沙洲。

登太白楼鉴赏及答案 第8篇

登丹阳楼

作者:张继朝代:唐体裁:五古 寒皋那可望,旅客又初还。迢递高楼上,萧疏凉野间。

上一篇:观察绿豆生长日记怎么写下一篇:水处理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