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的困惑范文

2024-07-11

创业的困惑范文(精选9篇)

创业的困惑 第1篇

创业与困惑

分类:默认栏目

创业与困惑

创业有困惑更具模糊和混沌的特征,所以它不断地变化,常常出现一些似是而非的情况。

看似没有潜力或潜力很低的机会可能会是一个很好的商机。苹果计算机公司的案例是这种似是而非情况中最著名的例子之一。苹果公司的创始人斯蒂夫·乔伯斯(SteveJobs)和斯蒂夫·华兹耐克(SteveWozniak)曾向他们的雇主惠普公司提出开发台式个人计算机的建议,但被告知,这对惠普而言不是一个商机。所以,他们决定创建自己的公司。在很多情况下,被一些风险投资家否决的项目,到了另外一些投资者那儿,却创造出了传奇式的成功故事。比如,Quicken软件的制造公司———直觉公司,曾被20个风险投资家否决,但凭着直觉,公司的创始人没有放弃,最终得到了资金支持。(评述:开始时,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为了成功,一个人必须先经历失败。通常发生的情况是,第一个企业失败了,但创业者从中学到了东西,继而创建起了一家极为成功的公司。杰瑞·开普兰(JerryKa和莲花发展公司的创始人米戌·凯帕(MitchKapor)合伙开发了最早的笔输入式计算机。在花完了8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后,他们的公司倒闭了。开普兰继续创建了一家拍卖公司和互联网荷兰拍卖业务,现在他们的公司成长势头迅猛,并于1996年上市。(评述:失败不紧要,只要能坚持。)

创业需要周全的考虑、准备和计划,但它基本上又是一件无法计划的事情。今天,技术、市场、竞争的高度动态和易变的特征使得我们不可能完全了解竞争对手,更不要说了解五年以后的情况了。但人们还是花了大量精力试图预测未来。结果,当商业计划从打印机里打印出来时,它已经过时了,这是无法避免的情况。我们一定要记住,这是一个创造过程———像泥塑一样。所以,你必须培养起一种规划和随机应变的习惯,不断综合大脑信息和内心感受,不断对你的选择进行重新评价,直到这个过程成为你的第二天性。(评述:做事既要有原则亦要有灵活。)

创业需要偏向于行动和紧迫感,但同样需要耐心和恒心。当一位创业者的竞争对手不断收购和迅速扩张的时候,他没有作出任何相应行动,这使得管理团队里的其他成员几乎对他发火了。但他在报告中指出,在过去一年中,就因为公司以静制动,节约了至少5000万~1亿美元。1991年他曾参加了哈佛商学院年轻总裁组织为期一周的培训课程,这一招是他从NVC的杰斐润滑油公司系列案例中学到的。(评述:不可盲从。)

如果死守在20世纪80年代造就了各行业领先者的最佳管理实践原则上———尤其是“接近顾客”这一条上,就会种下自我毁灭的种子,并将领导地位拱手让予后期竞争者。(评述:与时具进,不能一成不变。)

创业的世界不是整齐、有序、线形、具有一贯性和可预测性的,即使我们希望它能够这样。这些似是而非的情况证实了这个世界是多么的矛盾和混乱。要想在这个世界上茁壮成长,你必须十分擅长处理模糊、混沌和不确定性,还要掌握颇有预见性的管理技巧。(评述:比世界快点,你会赢得世界。)

创业的困惑 第2篇

一、创业的困惑

中职生由于受到自身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的多重影响,对创业存有一定的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心缺乏

目前,社会上存在着一种偏见,认为中职生没有考上大学,是他们无能的表现,似乎就是天生的失败者,部分中职生自己也认为上中职学校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在潜意识中中职生往往会对自己未能考上大学而产生自责,会变得自卑、敏感,心理压抑,大部分同学自认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比不上高职生、大学生。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形势,对创业系统、规范、全面地认识,即使想创业却又不知从何入手,不知怎样与员工及同事更好地沟通与交流,故在创业上放不开手脚,缺乏年轻人应有的朝气和锐气,极大地影响了自己对创业的信心。

2、经验缺乏

中职生在校学习往往侧重于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培训,但对如何创业以及与企业的相关的知识却知之甚少。在企业开办、经营过程中,必然要与银行和工商、税务等政府部门打交道,一些政策性很强的法律法规,必须严格执行,如果事前不是很了解,不熟悉相关规定,往往会产生举步维艰之感,有的甚至影响了创业的进程。

3、资金缺乏

创业意味着更大的风险和挑战。相对来说,中职生大多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水平一般,由于实力所限,通常不会有较为富余的钱用来投资,更不可能在资金

投入上一掷千金。即使能筹集一部分,但对于创业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因此,他们十分强调钱的使用是否到位,十分强调投入产出比是否合理,一段时间后是否赢利。目前,小企业贷款难的现状尚未有较大程度的改观,创业资金的筹集对于创业的成败举足轻重,解决资金难题显得尤为重要。

二、如何解决创业中的困惑

中职生创业实践中的困惑,严重的影响了他们的创业的信心、创业的进程,甚至关系到他们创业的成败,如何帮助他们克服存在的问题,不妨从以下三大方面入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心理疏导

过硬的职业技能对创业成功故然重要,但充分的心理准备更是不可缺少。所谓心理疏导,就是利用心理学的知识改变人们的心理认知、情绪、行为和意志,以达到消除症状,治疗心理疾病的一种方法。一般来说,事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创业也是这样,如果心理准备不足,就会产生过激情绪,导致能力低下,因此,中职生创业前要充分做好心理上的“受挫准备”。在校期间,作为老师,要正确的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受挫能力,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对于创业过程中遇到难题的中职生,必须给与一定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及时调整心态,及时跨过创业的门槛。

(二)创业指导

所谓创业指导,是指对中职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创业技能加以指示和引导的活动,即帮助中职生树立创业志向,发展创业品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对于创业的中职生,必须培养他们积极参与、自强自立、敬业爱岗、永不言败的精神,培养他们勇于创新、敢冒风险、大胆进取、不怕艰险的心理素质,既有坚定的必胜信念,又有锲而不舍的韧劲,这是创业最不可缺少的精神状态,也是许许多多创业者成功的经验所在。

1、指导学生参加社团锻炼。学校社团的任何一项活动,从策划到最后实现都是一个全面、综合过程。通过全局参与,全程体验,可锻炼提高中职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这是锻炼综合能力最基本的途径。

2、指导学生利用课余及寒暑假打工。通过打工,可以观察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消费观点,掌握市场信息、预测市场需求、洞察市场空白,为自己日后的创

业收集信息。通过打工,有意识的锻炼自己市场调研、销售、组织、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等各方面能力,不断积累创业经验,激发创业灵感。

3、指导学生在企业里历练。在企业这个实实在在的创业团队里,实实在在的锻炼能力,找出全新的创业金点子,锻炼自己的策划能力,规划自己的企业文化,寻找志同道合的创业伙伴或合作伙伴,准确判断市场空白,及时把握创业契机,为自己的创业成功积蓄力量。

(三)政策引导

所谓政策引导,就是国家或地方政府通过一定的政策措施,鼓励中职生进行创业实践活动。鼓励中职生创业,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全社会共同的义务,除加强创业教育、鼓励中职生树立创业理念外,还要营造宽松的创业环境。

场地小、资金少等问题是中职生初创企业普遍会遇到的难题,工商、税务等有关职能部门同时要进一步简化创业行政手续,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降低手续准备门槛;建立企业孵化器,银行业在融资方面给与中职生创业者一定政策扶持,进一步为中职生创业降低成本,提供服务,让中职生低成本创业成为可能。帮助他们最大程度的规避市场风险,充分整合起各种有利于中职生创业者的社会资源,以求得他们最大的生存机会。

高管的困惑 第3篇

那些没有消灭你的东西, 会使你变得更强壮。

——尼采

1999年, 90岁高龄的彼得·德鲁克决定写作一本与以往截然不同的著作:它不是对过去成功实践的总结, 而是一本面向未来、革新管理理论的著作——这就是《21世纪的管理挑战》。这位上世纪最伟大的管理学者已预见到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双重浪潮席卷下, 传统的基于工业流水线而诞生的管理学的假设前提已变更。在管理学的范畴内, 这堪称是类似于爱因斯坦相对论对牛顿经典物理学一样的“反叛”, 而商业世界也的确在接下来的时间内按这样的逻辑在进行演进、变异和重组。挑战已摆在所有管理者案头——在信息时代, 哪些企业组织方式已渐趋失效?如何因应信息时代的挑战做出商业变革?如何管理知识工作者以更好地完成公司的使命?

这些拷问, 直指公司和商业世界创造繁荣的基础。在德鲁克看来, 组织越来越想当然地认为它们之前赖以成功的经营之道是正确无误的, 因此就停止思考, 停止提出疑问, 变得越来越草率行事, 甚至投机取巧, 追求权宜之计。

但事实上, 经营之道只不过是三种假设条件的集成。它首先需要有关于生存环境的假设, 即社会及其结构、市场、客户和技术;其次需要有关于组织的具体使命的假设;最后, 需要有关于完成组织的使命所需的核心能力的假设。而今, 这些假设前提已变。新的社会、人口和经济现实, 不是自由市场经济可以从容应对的问题。麦肯锡咨询公司在一项涵及1306位世界各地企业高管的调查显示, 只有17%的高管声称他们的企业针对这些趋势所采取的行动已经产生了重大的积极成效。影响企业未来的趋势包括:地缘政治冲突、保护主义抬头、人口老龄化、新兴消费者崛起、自然资源供应制约加大等。

对商业领袖们来说, 想要获得终身成就奖更加难上加难。1988年4月, 中国首次把“优秀企业家”称号授予了20位企业领导者, 而今, 除青春宝集团董事长冯根生和青岛双星集团董事长汪海还活跃在中国商业舞台上以外, 其他人物均已泯然众人。当今中国商业界的主角们, 在缺乏商业传统和商业教育的中国, 更多的是从社会政治中领悟管理精髓, 从实战中积累经营经验, 并善于以极具中国特色的语言来表述这些商业智慧。因此, 这一代中国企业家敢于嘲弄任何彬彬有礼的管理理论, 并抗拒任何西式管理经验的直接搬套。这可能的确触及了成就其卓越的秘密——正如德鲁克所相信的那样, 管理的本质在于对人的研究。必须注意到, 西方管理之术, 是在一套有着规范而严格的市场交易体制的“气候”中生长出来的, 其背后, 是绵延千年的以理性思维见长的西式哲学系统和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所标注的“高信任度社会”结构。而中国企业家们则更善于以东方文化和权谋之“道”来管理人, 这使得中国发展工业制造的能力表现得异常惊人。基于权力基础而形成的命令与控制系统, 是适用于任何流水线的最佳的“生产关系”。但是, 想赢是太难了, 甚至过去成功的模式也需要修正或变革, 尤其是如何应对越来越不确定的世界。大多数公司仍旧将它们的预测和计划建立在概率的基础上, 企业家会首先考量市场大势, 然后制订发展规划, 继而组织采购、生产、销售和人力资源供给。而现在, 甚至想要对一年内世界和中国经济、行业市场规模作出正确判断都变得很困难。这不仅使得公司不断陷入如何存续的危机中, 也对原有的以忠诚为特征的文化造成冲击。对绝大多数公司而言, 如果原有经营之道不再产生魔力, 公司的第一反应几乎总是选择保护自己。它往往选择逃避, 假装什么也没有发生过。接下来的一个反应, 则是试图靠临时性的补救措施对付潜在或已明显出现的危机。但更好的解决之道则是选择“放弃”, 放弃那些看起来还在赢利的业务, 并迫使自己检验原来的“假设”。没有系统化和有目的地放弃, 公司就会疲于奔命, 它会把最好的资源浪费在它不应该做或应该不再做的事情上。第二个预防性措施则是研究“非客户”需求。时至今日, 大多数公司仍旧把注意力放在已有客户群上, 而缺少对非客户的关照, 但改变行业的下一件大事, 往往就存在于那些不愿购买公司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者的意识中。谁利用结构性趋势, 谁就会成功。最重要的结构性趋势是许多管理者从未听说过的——消费者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分配。“哪些将创造未来的新技术或新趋势已发生了?”这一问题的答案决定了公司在机会面前的潜力。

造成企业走向没落的原因有多种多样, 其中最被人忽略但又最关键的是, 对高利润率和“溢价”的顶礼膜拜。企业总是倾向于为新产品制定市场能够承受的最高价格, 但这往往为竞争对手开辟出一个几乎毫无风险的低价跟随进入的市场。无论如何, 高利润率并不等于利润的最大化, 只有适当的利润率乘以销量才能带来最大的利润流量总额, 这样才能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而最理想的市场地位通常是由有竞争力的利润率决定的。而另一重即将摧毁和逼迫公司重建其管理基础和架构的变革是——信息。今天, 很多公司仍把信息理解为计算机化、理解为数据。事实上, 只要某种管理事件 (如制造流程中的质量) 在正常的概率分布区间内波动, 公司就不需要采取行动。这种波动只是数据而不是信息, 只有超出可接受的概率范围的异常事件才是“信息”, 它要求公司采取行动。悲哀的是, 很多公司的大多数管理层还只是信息的中继站, 而没有发挥应该有的决策和承担责任的作用, 甚至经理们并不知道哪些信息对自己是重要的, 并且不清楚该向何人分享这些信息。更要命的是, 即使在同一家公司中, 要想做到信息共享也并非易事。

“海归”创业的困惑 第4篇

陈明彻的经历丰富但不复杂。他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顺利考入华中理工大学,接着进入北京理工大学读研,1989年,赴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在国外小有成绩之后,他又选择回国创业,想着“该为国家作一些贡献了”。于是,陈明彻顺利回国创业,但困惑也随之而来——产品好做,市场却不好找。他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回国创业的经历,却让他感到有些“水土不服”了。

海外学子的民族情怀

1989年,国内还相对保守,很多人在考虑出国,搞技术出身的陈明彻也选择了出国留学。他去的是加拿大。“对一个做技术、做实业的人来讲,出国比较适合。”海外留学经历,开阔了他的视野,改变了他的思维方式。

陈明彻坦言,刚到国外时压力很大。“与当地人相比,我们在语言、环境以及社会关系等方面,首先就输了三十年。”但他骨子里有一种不服输的感觉。

当时,陈明彻有个同学在美国造直升机,这在国内是不可想象的。这个同学是学飞机制造的,毕业两年后挣了点钱,自己开实验室搞研究。没钱了,想办法挣,挣了再去研究。同学的经历让他有很多感慨。他意识到,国外的研发环境与国内有差异,更能专注做研发。而在国内,大家首先关注的是经济收入,很多人专注寻求发财的路子。

陈明彻说,在海外创业的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精神,遇到困难也会坚持,即使碰得头破血流,也不旧从头再来。“创业需要吃苦耐劳的韧性,锲而不舍,对自己有信心。这样,我们与世界各个领域一流的人才在一起竞争,不服输。”

从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陈明彻进入广家名叫PthaloSystem的公司,做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是光纤。天有不测风云。后来这家公司现金断裂,他第一个被“炒”。

陈明彻感到一阵失落,开始寻找新东家。让他感到欣慰的是,新工作并不是太难找。很多大公司看了他的简历后,都愿意接受他,就算有的暂时没有合适的位置,也承诺“你来我给你安排”。眼见找工作不太难,陈明彻却滋生了创业的想法一一为何不去试试,做不成再回头打工也可以。

那是在1998年前后,陈明彻从做研发开始,但半年“钱花完了,技术还不见成果”,于是,他转身做了国际贸易,这次转型把他和祖国联系得更加紧密了,也为他日后回国创业埋下伏笔。

陈明彻进入国内市场做技术贸易恰逢时机。国内通讯市场开始兴起,而光纤技术是国内这一行业当时的一大瓶颈,于是,他给国内企业提供光纤零件,生意做得相当不错。用他自己的话说“整个是卖方市场,订单都接不过来。”

做贸易的过程中,陈明彻不仅积累了资本,也建立了不错的人脉关系网,他加入了美国硅谷的华人社团。华人社团的人多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出国的人,他们要么自己开公司,要么在国外大公司做主管。庞大的人脉网络帮助陈明彻做了不少生意,包括柯达和3M在内的硅谷的一些大中型公司都是他的客户。

陈明彻的早期创业,一路进展顺利,但在有了一定的基础后,他又想回头了——搞科研。他说要“做自己想做的事儿”,而且打算回国做。

当时,出国热持续不断,归国潮来势凶猛。2002年,陈明彻首次听到北京有个“中关村”之后,他决定回国。陈明彻是北京人,在外的日子,对故上总有一丝眷恋,他觉得“是该为国家作一些贡献的时候了”。

他们这一代海外学子,都有着一种民族情怀,有着一种恋家情结,有着一种归来的使命感。

高矿难引发的科研产品

2002年,陈明彻回国创业,开始找项目。

一则媒体报道引起了他的注意,是关于矿难的。报道说,2000年,我国煤矿一次性死亡10A以上的重特大事故高达75起;2002年,总死亡总人数创下骇人的纪录——6995A。国内重特大煤矿安全事故屡屡发生,与国际煤炭安全生产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很大。

这深深触动了陈明彻。他在了解了国内煤矿生产情况后开始反思,传统的煤矿报警系统已经过时,何不研究一种更先进的瓦斯传感器,来改善国内矿难频发的现状?

陈明彻发现,国内煤矿的瓦斯报警系统不理想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技术问题,二是管理方面的问题。现有的瓦斯传感器,靠的是探头燃烧催化剂的方法,对硫化物和其他氢化物产生反应,反应不够灵敏。其报警效应如同“狼来了”的故事重演,起不到安全预防和保障效果。

根据陈明彻的了解,如果传感器探测到瓦斯浓度达5%,则可能产生爆炸,2.5%就要疏散人,1%开始地面报警。报警以后就要开始通风,把瓦斯的浓度降下来。按国家标准,报警器每星期都要标定一次,标定时间需要50分钟到1个小时。但很多煤矿老板都不愿意做,因为1小时耽误不少的生产。一来二去,矿工为了产量和奖金,也干脆拿掉了传感器,使得瓦斯报警器成为了一种摆设。

陈明彻决心研制一种新型的“红外瓦斯报警探头”,利用分子吸收光谱的反应来报警。由于每一种物质吸收光谱是唯一和不重合的,对应谱线也是唯一的。所以不会产生误报问题。新型红外瓦斯报警系统意在解决传统报警器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方向确定后,陈明彻开始一心搞研发。

关于市场的困惑

在被问到“红外瓦斯报警探头”在国内市场的应用前景有多大、商业价值有多大等问题时,陈明彻很有信心。但在说到目前的市场情况时,他流露出一丝忧虑。

事实上,陈明彻自己主要做研发。他的设想是,待技术成熟做出成品后,寻找合作伙伴帮助开发市场。因为他认为自己不太善于做市场营销工作,特别是在国内:“在国外还可以,跟老外打交道比较简单。但到国内来,跟公司、跟政府打交道,我都不太成功。”

尚处于研发阶段的项目引起了投资基金的兴趣。陈明彻告诉记者,曾有一家国有投资基金有意给他的项目投资2000万元,但要求是“你的企业要有相匹配的2000万资产”。陈明彻正处于归国创业初创期,公司只有12个人,还都是研发人员,到哪里去找2000万的固定资产?

陈明彻一心想在国内找到合适的人,运作相关事宜,但不好找。据记者了解,陈明彻现在有三个合作伙伴,其中两个在煤炭行业,另一个在做煤炭和石化行业。合作伙伴有,但市场化路子并不明朗。陈明彻说:“对市场的判断力,还有欠缺,今年,在这方面,我要加强。接下来挑选合作伙伴时,重点要看他们的市场运作能力。”

“红外瓦斯报警探头”在国内有很大的应用市场,如果能得到相关部门和企业的支持,应该会有不错的产业前景。陈明彻特别希望把自己的技术当做北京市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项目去培育,“这需要相关政策的扶持,光靠我自己干肯定不行。”

“这么好的技术和产品,中国人自己做出来了,却不能推广。”陈明彻很困扰。他说:“如果当初不做这个项目,去做照明或其他一些短期项目,可能会有更多的收益,我确实不是为了赚大钱,来做‘红外瓦斯报警探头’的。”

陈明彻告诉记者,他的公司加华博来已经申请了20项国内专利,但如何让这些专利转化成商品,并不容易。陈明彻说,他们的目标,是要打造出中国光电传感和控制技术领域里的一个核心企业。

陈明彻在国外打拼多年,已被另一种文化浸染,再回到国内重新创业,必然对国内的经济形势和商业环境感觉陌生,因此,运作起来,屡屡感到“水土不服”。

文明的困惑 第5篇

刚开学, 学校又“招呼”它的学生们了, 自然而然有了一片忙碌的景象。下午, 我和几个同学去收费处交费。偌大的院子里排起了长龙, 没办法, 我们只好等。等了约四十分钟后, 那长龙不仅没短, 反而把后面的我们挤下去了, 我心里正纳闷, 只见一个大人跑到前面, 若无其事地朝队里一插, 嘴里吞云吐雾, 腿不停地晃动着, 甚至还不时责怪前面的人慢吞吞。跟着又有很多人插进了队伍, 很长时间后, 前面的人还是不见少。快上课了, 没办法, 先走吧!我手里攥着钱一路跑回教室, 心里却不是滋味:这些大人怎么这样?

看过一篇文章, 讲的是一个中国人, 在国外的一家肯德基快餐店用完餐后, 起身就走, 一回头发现一个外国老人在清理他坐过的餐桌。他感到脸红, 立刻回来自己清理。老人说, 我想你一定有急事。他更是无地自容。还看过一篇报道, 在中国的某个城市, 路上, 突发堵车情况, 很多中国司机把头伸出车窗, 有的着急, 有的怒骂, 这时两个坐在出租车里的外国人下车指挥交通, 疏散车流, 终于使马路得以通畅。

想起一句话:一件小小的事情可以反映一个人甚至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

我们中国这几年有很大发展, 经济上高速腾飞, 可是在文明的问题上呢?外国人都羡慕中国文化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但我们炎黄子孙没有继承的宝贵美德却让这种美德在外国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我把头低下:悲夫!有人说, 中国的文化我们应当继承, 我看还要加上一句, “作为一个中国人, 更应该继承发扬中国的美德!”想到这, 我不禁回头望了一下, 那缴费的长龙已经歪成了一个大大的“?”, 我知道, 那是文明的困惑和悲哀……

中职学生创业实践中的困惑和对策 第6篇

关键词:中职生;创业教育;学生创业基地;学生创业基地建设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已是家喻户晓,那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情况如何呢?下面是2009年1月9日对学校大专04级及中专06级学生实习情况的统计和分析。

中职生实习就业现状

本校大专2004级会计专业共有133人,有实习岗位115人,实习率为86.5%。大专2004级商务日语专业共有130人,有实习岗位学生67人,实习率为51.5%。而2006级中专生共有513人,56%的学生参加成人高考或单招高考,继续进修;39%的学生参加实习,其中8%的学生在公司、企业的第一线从事业务员和操作员,31%的学生走向商业服务机构如超市、商场、酒店、歌厅等担任服务性工作;5%的学生不愿实习。

目前,中职生的实习就业率还差强人意,但是,随着大学生择业标准的下降,大学生与中职生抢饭碗的现象迟早会出现。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外向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巨大的影响,许多企业都以裁员等方式“缩身过冬”,千方百计地降低运营成本。学校与企业签订的“冠名班”“订单式培养”等校企合作计划临时取消,中职生的就业形势将出现寒冬。

面对如此危机,唯有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创新才能打开新局面。推广创业教育,大力发展中职学校创业基地,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将成为中职校未雨绸缪、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有利于学校生存发展、有利于学生走向社会的利国利民的良策。

中职生创业所面临的困惑

在校学生虽然也有强烈的创业激情,然而严重缺乏跨出这一步的勇气,真正走自主创业之路的学生却寥寥无几。有一份调查报告显示,77%以上的学生有创业意向,可最终创业的不足2%。学生创业很难形成气候的主要原因在于:

1.社会经验的不足

社会经验不足是目前在校学生创业所面临的最大的难题。大学生创业尚是艰难,何况年龄更小、知识和能力均弱于大学生的中职生呢?中职生身处校园,与社会交流、沟通的机会少之甚少,思考问题与社会脱节,解决问题与社会相距甚远,不能很好地了解市场规律和法则,加上严重缺乏实际的经营管理能力、人际协调能力、各种理财能力以及良好的创业心态,不能镇定自如地处理突如其来的问题,不能全盘考虑发展问题,造成学生创业的社会经验严重不足。

2.创业资金的匮乏

资金的匮乏是制约在校学生创业的一个普遍原因。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经济基础和经济来源,尤其是对于许多贫困生而言,资金匮乏如何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一方面贫困生急切地希望通过自主创业获得收益,有强烈地以此改变贫困命运的渴望;另一方面,贫困生本身生活也难以为继,更是奢谈创业资金,加上学生在自己筹资方面缺乏经验和渠道,故常常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痛失创业的好机会。目前,国家和政府对大学生创业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扶持政策,但对中职生的创业仍是没有丝毫的帮扶。因此,中职生创业更是难上加难。

3.社会偏见和家长的反对

社会对学生创业的认识还存在着很大的偏见,甚至有些人认为这种自食其力的创业行为是一种无奈之举,是没有就业岗位时的最后一条出路。社会上普遍认为,择业的首选是考公务员、其次是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再次是继续深造,在以上几条路都走不通的情况下才可能选择自主创业。尽管政府不断地在号召学生自主创业并为学生创业提供了许多的便捷,但这种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偏见,农耕思想的落后观念还严重影响着家长乃至学生的创业观。

家长的反对也是阻碍中职生创业的因素。大部分家长认为,学生的本职工作是学习,创业毕竟是一件很花时间和精力的事情,如果在校学生不能很好地处理创业和学业之间的矛盾而因此耽搁了学业,还提什么创业呢?何况中职生年龄偏小,在家长眼里仍是小孩,他们往往把自己在社会上的艰辛和困顿引申到孩子们身上,把宠爱和无视演变为对孩子创造力和创新力极大的不信任,在思想上、在教育上、在行动上反对、阻扰、扼杀学生的创业。

4.学生创业的盲目性

在学校举办的“立信杯学生创业设计大赛”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提交的创

业计划仅是一个自认为具有投资价值的创意。但是,现在的投资人看重的是创业计划真正的技术含量以及它的不可复制性、市场盈利的可行性和空间性,学生必须提交一整套细致周密的可行性论证与实施方案及计划,决不是三言两语的一个主意。

也有学生认为,在校创业是为以后步入社会积累经验,重在过程不考虑结果,在校创业失败的话权当是交学费上社会实践课。这种创业意识的不明确,往往会导致学生在面临困难时不能坚持下去而导致创业的半途而废。这对学生坚韧不拔创业毅力的锤炼、艰苦创业精神的树立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都是有害而无益的。

根据以上中职生创业面临的种种困惑,学校应如何应对呢?我个人认为,尽快建立中职校创业基地,积极指导中职生有效创业,加快学生创业基地建设,在思想上给予重新认识和高度重视,在具体教学工作中积极营造氛围创造条件是迫在眉睫的举措。

加快中职校学生

创业基地建设的举措

1.正确认识,建立有效创业机制

我国的教育长期以来重视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注重理论知识的教育,忽视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被动适应型人才而不是主动创业型人才。而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的需求从数量型转向素质型,特别是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形势下,学生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

目前,学校每年举办“立信杯学生创业设计大赛”,邀请企业和行业的专家担任大赛的评委,评选“立信十大创业之星”,并遵照《江苏立信职教集团学生创业基金管理办法》,对优秀的创业计划在资金上加以扶持,并对创业收益进行有效管理,以增强老师和学生参与基地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大赛,让学生认识创业、接受创业、大胆创业。

同时,学校从场所及设备上为创业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我们从学校、企业聘请了创业指导老师,从创业的第一步给予全程指导,减轻学生创业的茫然性,降低学生创业的失败率,尽可能地让学生创业少走弯路。

2.社会积极配合解决学生创业基地建设资金问题

学生创业基地建设不是一所学校、一个老师所能解决的。牵涉到社会的各个层面,需要政府各部门和企业界伸出援助之手。美国的创业教育得到了社会资金的大力支持,如考夫曼创业流动基金中心。中心提供租金很低甚至免费的办公室、办公桌椅、电脑、上网线路等各种条件。中心帮助大学生联系各专业的指导教授,协助进行可行性调查和分析,向经验不足的大学生提供法律、税务、谈判等咨询服务,还帮助大学生进行筹资。韩国、英国等政府对大学生优秀的创业想法和项目提供与商业企业同样的金融和政策支持。在我国,从政府到银行以及企业对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的资金投入和协调都在积极开展。

然而,中职生的创业尚未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政府的支持。因此,中职校要积极利用与企业、社区的良好合作关系,为中职生创业谋求创业资金。目前,学校得到了无锡大昌机械工业有限公司、无锡明芳汽车部件工业有限公司、无锡理昌科技有限公司每年10万元的资金援助。

3.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学校要允许教师扬长避短,让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精于课堂教学,让动手能力很强的老师精攻实践教学。学校充分利用江苏立信职教集团这一平台,与集团50多个成员企业充分合作,坚持每年选派专业老师下企业顶岗实习,参加社会实践,努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此外,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自由发扬自己的个性,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保留学籍创业,以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扩大选修课程的范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实行民主管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基地的创业活动,为今后的创业打下基础。

4.改革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从理论到理论、从课堂到课堂,基本上属于授受型,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张扬,学生躲在学校很少与社会接触。德国、前苏联、法国等都规定在校学生特别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必须有较长的实习时间,德国更是规定,职业学校的学生两天在校学理论、三天下企业实践。

学生通过较长的社会实践经历才有利于创业成才,实践活动必须纳入课程计划,实践经历必须记入学分,同时,要正确处理好创业与学习两者的关系,消除学生“围城”现象。

5.营造社会氛围,加快创业基地建设

创业教育过程是帮助学生完成社会化,使其树立基本的创业意识、掌握基本

的创业技能、技巧的过程。创业基地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单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全社会高度重视,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产生整体效应,形成更多的创业基地,产生更多的创业机会。

学校近年来对中职生创业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到目前为止,学校成立了“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已有无锡立信文化用品公司、无锡立信学生创业机械公司、无锡立信师生电脑公司、无锡中意广告公司、无锡塑念教育咨询公司立信分公司、无锡立信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等6家学生创业公司。公司均有中职生做总经理、财务经理,公司管理及员工招聘均有学生自己完成,学校给每个公司配备了企业、行业和专业老师作为指导老师,建立了“学生创业设计大赛”制度,拟定了《学生创业基金管理办法》,从学生优秀创业项目的设计和选定、创业资金的扶持、专业指导老师的配备、公司利益的分配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引领。这六家公司自成立至今都在一年以上,公司运营情况非常良好。

她的困惑 第7篇

孩子是丈夫和前妻所生,她抚育他从四岁到八岁,整整四年的辛苦岁月了。他聪明、活泼,但性情有点倔强,读书也不用心。级任导师说他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做功课粗心大意,因此成绩很差。他父亲曾狠狠地打过他 ,罚他跪。她却流着眼泪阻止丈夫不要体罚孩子,并牵着孩子的手,和颜悦色地劝他。他却越大越倔强,有时还对她恨恨地喊:“我不要你管。”一扭脖子就走了。

她不免暗自伤怀,想想孩子究竟还小不懂事,何况正是反抗心最强的时候。她也想起自己当年受继母责罚时所萌生的仇恨心理。幼时情景,点滴在心,如今自己却当了别人的继母,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记得将结婚时,婶婶曾提醒她:“当人家后娘可不容易啊!”她却认为这是人类的自私心和一般的成见在作祟。她不相信继母的心是不正常的,何况她是那么深的爱着丈夫,爱着他的孩子,她要以爱来证明这一点。

由于她并不是很健康,医生劝她不宜生育,她越发地一心抚育孩子,对他爱如己出,能说是继母心吗?

可是孩子进了小学以后,愈发顽皮捣蛋,她每次去学校接他,同学们都向她告状,说他无缘无故打人,老师也说他特别难于管教。

要怎样管教才是最恰当的呢?她曾请教过好几位有经验的母亲,和有耐心的老师,也曾看了好多有关儿童心理的书,尽量培养自己的忍耐力,多与孩子接近。可是孩子并不能接受她轻声细语的劝告,他的顽皮常常令人心惊动魄,她真担心他会跌断腿或者弄瞎眼睛。每次她劝阻他时,他都是一副视死如归的神态,叫她哭笑不得,她问他:“孩子,你为什么不好好做功课?成绩好,老师喜欢,同学羡慕,多体面呀!”他却咬牙切齿地说:“我讨厌读书,我讨厌老师,我宁可在街上擦皮鞋,挣钱给自己玩。”好像上学就是对他的精神虐待。

她不由得怀疑他的反抗心理是与生俱来的。她不免五内俱焚,也不免想起婶婶当年劝她的话 :“继母难为。”

有一天,她忍不住问丈 夫 :“问你一句话,你可别多心。孩子的母亲是否性情很倔强?”

“难道你相信性格遗传吗?”丈夫似乎不太高兴的样子。

“我再想不出其他原因了。”她歉疚地说。

“小时候捣蛋,长大后将成大器呢。”丈夫笑笑说。

“但愿如此。”她叹了口气。

“我也问你一句话,你也别多心,如果孩子是你亲生的,你会怎么个想法呢?”

“我?”她茫然了。他内心一直有一份难以对丈夫明说的困惑。如果孩子是她亲生的,他该不会对她这样反抗吧。是因为“不是母子不连心”呢?还是由于自己不够爱他呢?想想丈夫半开玩笑地反问,她不禁幽幽地叹息一声,对自己说:“难道我怀的也是一颗继母心吗?”

(选自《万水千山师友情》)

小说包点评

创业的困惑 第8篇

关键词:新任园长;角色转变;沟通交流

一、新任园长创办新园的困惑分析

1.新任园长角色转变的困惑

从副园长到园长,新任园长经历的是从一个“自然人”到“法人”的角色转变,在这个转变中,法律赋予她必要的权力,以此来指挥幼儿园的各项工作,同时也赋予了她相应的责任。角色的转变带来的是新任园长必须站在园长的立场思考问题,而这样的转变对园长而言更是一个需要付出努力和智慧的过程。

2.新任园长岗位知识经验不足的困惑

在来到新园之前,我负责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已经多年,但这些并不能保证我来到新园后顺利地开展工作。新任园长面临的是全面管理幼儿园的重担,一个新手园长走进一所新园,她所扮演的应该是一个全能的领导者和管理者。

3.新任园长遭遇“人人是新手”的困惑

幼儿园创办至今,上级仅安排了两个骨干教师来协助工作,是从一线教师直接转战到行政管理岗位,加上我这个新手园长,我们三人对现有岗位的认识是从新手开始;除了我们三个,幼儿园其他人员都是头一回在幼儿园工作,真的是“人人是新手”的一种格局。

4.新任园长面对“人财物”的困惑

新园的创办过程中,“人财物”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由于我园下设三个园部,分别在三个配套小区内,园部之间路程也较远,给日常管理带来困难。此外,人员的紧缺也给日常工作带来很大不便;而财和物始终是困扰我们的一个因素,由于分处三个园部,在日常资金及物资的配备上就显得尤为紧缺。

5.新任园长遭受外部环境及主管部门关注缺失的困惑

对于新任园长,在抓好幼儿园基础、规范化运作的同时,还得面临更高挑战的要求;与此同时,上级主管部门对于新任园长以及新园,始终按照与其他老园长、老幼儿园一样的标准,共同参与考评。此外,在幼儿园尚未完全成熟之际,幼儿园还将面临创建省市优质园的重任。这样的状态对于新任园长无疑是一种高强度的压力与挑战。

二、新任园长创办新园的实践对策

1.努力转变,正确定位

走上园长岗位的那一刻,实质上首先是心灵深处的转变,在我的内心深处,对新园筹建难度的害怕、对新角色转变的不安以及对工作了十九年幼儿园的不舍等,都制约了我对新角色的认可。因此在这过程中,我努力去与同事、老园长沟通、请教,积极寻求他们的帮助与指点,使自己能尽快转变,并投入新的角色中。

2.多元充电,全面提升

在了解了一个新任园长的职责之后,我逐一进行梳理,将涉及的学习内容一一罗列,对于薄弱的环节,更是作为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当然,在做好薄弱环节的同时,始终将教育教学作为一个长期努力的方向,真正做到一专多能、博学多才,全面提升管理能力。

3.以人为本,优化策略

新任园长面临的各种问题远比我做业务园长时更复杂与多变,故难免会产生一些情绪问题。因此,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调整自己的心态,科学合理地解决问题,在领导的艺术和策略上多一些思考、多一些方法。园长要尝试从根本上调动人的积极性,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思想,确定依靠全体教职工民主管理的意识,做到知人善任。

4.上下沟通,增进了解

新任园长接触人员更广泛,必须做到上通下达、上下沟通,才能有利于各项工作的开展。一方面要与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分管领导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及时沟通,把自己的想法及时传达给对方,使其知道你的工作意图或设想,从而能更好地对你的工作给予支持。另一方面要与园内的每一位教职工加强沟通,要深入实际,掌握实情,脚踏实地,多做实事,努力为教职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

5.确立目标,突出重点

作为新任园长,必须在全盘考虑、多方征集意见的基础上,规划幼儿园未来发展的主导方向与目标,制订幼儿园中长期发展规划。在确立目标的同时,还必须根据幼儿园实际,找出工作重点,然后再制订相应的切合实际的具体发展目标。

三、新任园长创办新园的理性思考

如何缩短新任园长创办新园、顺利适应新岗位的周期,这有待于多方力量的合作和扶持。

1.建立上级主管部门对新园、新手园长的扶持机制

如在新园的财物配备上,适当倾斜,尽量做到一步到位,从而减少新任园长在这方面耗费的精力。再如,在人员配备及教师招聘方面,给予更多的照顾,尤其是能有的放矢地配备一定的骨干力量充实到各部门、各岗位,从而更好地配合园长开展工作。又如,在考评中,上级有关部门能适当关注新园及新任园长这个群体,对其考评的标准做适当调整。

2.建立健全新任园长培训的长效机制

积极开展新任园长专题性、针对性的培训活动,在此基础上,再适当提供幼儿园长远发展及内涵发展的相关培训。

3.做好新任园长自我身心的调节

新任园长要相对降低“心中的标尺”,用足够的耐心等待教职工的成长。另外,在一些考核评优的过程中,适当摆正自己的位置,不急于求成、不急功近利。在新园创办过程中,会花费园长很多精力和心血,园长更要学会照顾自己,使自己能有更充沛的精力投身新园的管理中。

新任园长创办新园的过程充满艰辛与困惑,应用从容的心态、充实的经验,将更多的关爱与扶持注入这个新生群体,使学前教育事业获得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自主品牌的困惑 第9篇

华晨经过20年的风风雨雨, 我们得出了几个结论, 认为对华晨未来十年的发展, 至关重要。

第一个结论是, 华晨这20年走了一条以国际合作为依托、通过自主创新、拥有自有技术、发展自由品牌的一条道路;第二个结论, 华晨一直坚持一个经营模式, 就是资本市场与汽车产业良性互动;第三个结论, 华晨一直在打造高端的自主品牌。

我对品牌比较重视, 并把品牌提炼成三个东西:第一个是防洪堤。防洪堤就是别人想替代你的市场的时候, 它一定会挡住, 使别的品牌进不来, 起到防洪的作用。第二个是敲门砖。敲门砖就是打开别的市场。第三个是倍增器。当你实现价值的时候, 收益上是倍增的。

有了这样的认识, 在品牌上一定要从现在做起。宝马、丰田来中国不是经营产品, 而是经营品牌, 所以就能赢利。认识到了同他们之间的巨大的差距, 并且重新一步一个脚印做起, 希望通过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缩小这个差距。

打造品牌的过程中是一个很漫长和艰辛的过程, 要紧紧抓住五大要素。

第一个要素是核心技术, 在核心技术上我们是通过和国际公司深化合作。我脑海里在梦想一辆汽车, 用保时捷做的底盘, 意大利的内外饰设计, 加上宝马的动力, 可能就是高端。现在, 我们的底盘还不错, 那是多年来由我们的测试师直接操作的。造型是不错的, 那是因为意大利给我们搞的内外饰。我们已经通过德国技术把1.0、1.3、1.5、2.0、2.3的发动机搞出来, 而且2.0的涡轮发动机节能性很好, 至少眼前替代了三菱发动机。下一步计划是跟宝马谈用宝马的发动机, 一旦成功, 我脑子里的梦想就实现了。像这样的把国际技术集成出来, 高端车就出来了。

我在汽车上反对两件事, 一个是闭门造车, 不可取。这个技术完全开放了, 我们完全可以借助国际技术缩短我们的距离。第二是盲目地花钱去买, 引进以后消化吸收的问题。我主张和国际知名公司在平台上、车型上搞深度的合作, 在合作中提高我们的技术能力。

第二要素是在品质方面。大家知道这几年中华车也有一个趴窝的现象, 负面影响非常大, 这几年我们孜孜以求地抓落实。宝马有一个流程, 叫品质流程。中国的质量是检验出来的, 宝马的质量是保证出来的。这个流程非常科学, 但是拿这套系统要求我们就太高了。但是高也没关系, 我们会逐步来做。所以在中华的生产线上, 工厂聘了五个宝马的高手, 改造和提升我们的系统。同时请了麦肯锡对经营管理进行提升和固化。在品质上每一款后续的车都比前一款车质量好。相信再过10年时间, 我们的品质一定会大大提高。

第三要素是在服务方面。现在, 从合资到自主服务比较差, 我们过去服务只强调维修要快, 价格要合理, 水平要高, 修理要及时。现在除了这个以外, 我们搞了一个服务品牌“三心”。第一, 百分之百跟踪, 这叫贴心。第二, 车开在半路上突然出问题了, 及时救援, 这叫放心。华晨投入了200多辆救援车, 一旦车出问题, 马上救援。第三个, 在72小时之内如果车得不到维修的话, 保证有代替的车, 这叫随心。相信我们做好以后, 任何的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肯定都在我们之下。

第四个要素是市场的占有率问题。在中华和金杯车上我都讲过两句话, 第一句话叫战略中场, 上下延伸, 这是一个产品线的概念。第二句话, 要像欧洲人生孩子一样, 优生优育, 不可以像中国人就一个孩子, 也不可以像农村那样超生游击队搞七八个孩子。我们一年的轿车也就十几万辆, 但是现在10万元以上的自由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很高。我们不做四五万的车, 只追求合理的市场占有率。

第五要素是自主品牌的盈利能力。我听别人说自主品牌的轿车全面亏损, 自主品牌汽车要想赚钱, 一定要高端化。中华由于历史原因, 也由于受我的影响, 所以我们在规模上也可能有一点遗憾。中华一直不赚钱, 但是一直坚持着高端化, 从2012年中华开始赚钱了。

在资本层面, 我们也在坚持混合型的资本扩张战略, 什么是混合型呢?有加有减, 有的资本运作要做加法, 有的要做减法, 简称混合型的。在“十一五”期间, 我们通过剥离资产, 消耗了50多亿的坏账, 把历史的问题解决了。第二通过并购和重组, 在四川、江苏、河南三地进行了一系列的并购, 扩大了布局和规模。第三是采取公司分立的办法, 改善上市公司资产质量。通过这一系列的动作, 在“十一五”期间, 除了让华晨的资本升值到100多亿以外, 我们拿到5亿元在香港搞资本运作, 取得了65亿元的资本投资回报, 这也是华晨这几年能够转动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华晨其实在未来就是两个形象, 第一就是高起点的高端路线, 第二是产品和资本有机地结合。

自主品牌的困惑

要怎么开拓市场, 稳住企业的经营?第一, 要找大客户。去年大客户比前年同时期翻了一番。第二, 做调整。广州现在开始建面包车了, 一线市场不行去二线市场, 二线不行去三线, 调整产业布局。第三个性化的需求非常明显, 出现专用车改装车的概念。国内每年以35万辆的速度增长, 我们用面包车的底盘去做改装车, 现在华晨的改装车2012年上半年增长40%以上。第四是出口。出口我们也增长了将近30%, 这样就把市场缺口弥补上了, 这没有什么可怕的。

通过这些做法我们还是有些困惑。一是从上到下成天寄希望于百分之十几、百分之二十的增长, 我觉得这是错误的, 已经1900万辆了, 这个蛋糕够大的了, 就是零增长也没有什么可怕的。所以, 上下应该统一思想, 不要寄希望于市场需求的增长, 而应该把精力放在蛋糕上, 我们应该有多大的份额。我的看法是市场决定生亡, 市场很简单, 就是一个桥, 桥那边是需求, 桥这边是供给。现在供给能力有问题, 那就提高自主品牌的供给能力, 我们现在在这方面非常欠缺。

第二个困惑就是怎么在WTO的框架下有效而适度地保护自己。现在外国合资品牌长驱直入。三年半以前我说过, 井水不犯河水的时候自主品牌好办, 一旦井水犯到河水, 就是合资品牌下到10万以下了, 自主品牌难办。现在合资品牌七八万的有的是, 我们这么弱小的自主品牌怎么跟百年的世界品牌竞争?

第三个困惑, 从企业说到国家, 10年以后中国在世界上有什么新的品牌?还没有怎么办?那不是愧对产业、国家、下一代吗?把自己的资源浪费完了, 环境污染坏了, 最后连一个品牌都没有树立起来。所以, 国家应该制定一个品牌战略。我记得这样一件事情, 韩国的一个叫品牌战略委员会的高管就跟中国的一个高官说, 这么大的国家为什么没有汽车品牌战略?我们的官员无言以对。

还有一个困惑就是让各个企业都去搞研发为什么不行?现在产业的状况是散、乱、差, 在这样的情况下, 160个企业都研究底盘、发动机、悬挂系统, 这是不是巨大的浪费?谁能研究出来?如果都研究出来, 是不是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所以国家还得进行大的重组。在这种整合和重组完成的同时,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搞十个八个的研究所, 底盘技术研究所、发动机研究所、造型研究所, 把这些技术全部固化下来。

上一篇:英文小论文带翻译下一篇:《论语》伴我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