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论文

2024-06-19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论文(精选6篇)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论文 第1篇

1发展回顾与问题提出

鉴于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非广泛性,在回顾发展历程前需负责任的对其进行简要解释。所谓的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即是指团中央组织开展的全国大中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是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的一项重大举措。

2现存问题及对策建议

2.1现状与问题

2.1.1案例回顾:在西华师范大学积极响应团中央号召,于7月10日“出征”

团队由40余支校级社会实践队、1162名师生组成,前往全国各地24个州市的社区街道、城郊农村,包括贵州、西昌、北京、成都、广安等地。以脱贫攻坚、革命精神、国情社情考察、师大文化宣扬等为专题进行为期7天的暑期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与20差别不大,但值得注意的是:团队减少至36支,人数仅800余人,指导老师更是缺乏。

2.1.2现存问题:时间短暂,缺乏持续性长效性

近两年,该校所开展的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均在天气极为炎热的时段开展,为期一周,时间相对不长,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以及帮助农村地区提高生活学习质量,都有较大的难度。在实践过程中,双方所获多为感性认识,而非深入的理性思考,未能更深入地探讨和研究,亦难以挖掘其本质和要害。活动缺乏实效。空间跳跃,缺乏连续性和针对性。在两年的时间活动中,后一年开展活动时重返前一年的.活动地域几乎没有,在空间上具有分散性、广泛性,加之限于一周的时间,在实践过程中丧失了针对性和连续性。对一个特点地来说,这样的社会实践产生实质性的改变很难,学生实际收获有限。前期宣传不到位,缺乏广泛参与。这一问题的发现来自于笔者对该校学生的走访调查。在被问到的同学中,有60%左右的学生不知道该项活动的入口、资料准备等相关事宜。客观来说,这一问题也直接导致20参与人数下降。评价机制不健全,缺乏激励性。学者曾经对“三下乡”活动的考评现状作出“四重四轻”的评价:重定性评价,轻过程考评;重成绩总结,轻纠错考评;重少数人的评优,轻对多数参与者的考评;重实践成果展示,轻经验的巩固和积累。①在本研究中这些问题同样突出。

2.2对策与建议

2.2.1活动前期预备机制建设

高校在开展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之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确定清晰明确的活动宗旨和目标是对活动成果的重要导引;确定活动起始时间、周期长短并明确活动范围和地域是活动顺利开展的基本要素。其次,明确人员组织和实践队伍建设,取得稳定广泛而充足的资金和物资是重要保障。最后,做好活动前期宣传、借鉴运用实践经验,避免连续性和长效性的缺失。

2.2.2活动中期管理机制建设

在三下乡活动行进过程中,良好的管理控制是该活动取得圆满成功的保障。高校可采取的措施诸如:对大学生的工作进行专业化的指导;对其不当行为进行监督和约束;激励和保障学生人身财产安全亦是重点措施;整合运用各方资源,加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争取多方支持。

2.2.3活动后期的评价机制建设

后期评价是一项活动中最后一项但必不可缺的重要工作。故高校在开展三下乡活动时,应以初始目标和阶段目标为为评价的基础指标,建立对大学生、指导老师、帮助对象、活动实效等方面进行评估和量化,奖惩明晰,给予激励,同时对评估环节自身提出改进措施,促使后期评价更精确科学,从而促进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更高效科学进行、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的同时,增强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参考文献:

[1]秦宁.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探索和思考[J].教育论丛,(12).

[2]王鑫.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与思考[J].科学实践,(12).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论文 第2篇

一片叶子属于一个季节,年轻的莘莘学子拥有绚丽的青春年华,谁说意气风发的我们年少轻狂,经不住暴风雨的洗礼?谁说象牙塔里的我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走出校园,踏上社会,我们书写一份满意的答卷。我在酷热中迎来了作为大学生的第二个暑假,也满怀激情地参加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个大学生有别于中学生就在于他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实践活动一直被视为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作为大学生的我深知实践的重要性,参加社会实践能让自己更贴近社会,锻炼自己的能力,积累更多的社会经验,学习如何与人沟通,如何与人交流,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多少人评论当代的大学生是啃老族、蜗居一代,在踏入大学校门之初,我就暗自定下目标:我要走进社会积累经验,自力更生。大二暑假是个绝佳的机会,我毅然参加了暑期工社会实践活动,从此拉开了我暑期打工的序幕。虽说工资不多,不过学到的东西却是书本上永远无法为我提供的。社会实践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让我懂得了目前自己拥有的能力是无法适应社会的。

经过了地狱式的复习,总算考完试了。接着摆在我面前的就是寻找一份暑期工,尽管我的要求不高,却处处碰壁。首先是一些团队说能提供暑期工的岗位,结果一一泡汤,仅接着当然是处处求救他人能否介绍些暑期工,结果当然也是可想而知的,肯定又泡汤啦!最后当然是自食其力啦!最终我找到了一家电子玩具厂--《镇泰实业有限公司》正需要一批暑期工,因此我也顺利进入了这家公司成为一名暑期工。这一过程中,我明白了作为当代中国的大学生,我们不应该只是被动的等待别人为你提供机会,而是应该主动的去寻找机会,然后全力以赴的把握机会。所以在大学期间我觉得应该多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多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多了解你将会面对的种种问题,对以后的发展和继续深造都是非常非常有益处的。当然,也要摆正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切不可因打工而荒废四年的青春,荒废人生宝贵的大学学习时期。正如有名的李开复教授曾说过的一样:“打工只是学习生活中的一种补充,学习才是最重要的”。

工作上,在这家公司里,我度过了为期一个月的暑期生活。我被分配到组装车间工作,暑假工是不被用来作为技术人员或者办公人员的。所以我们做的自然就是粗活、累活,别人干一两个星期就干不下去的那种活。我第一天上班就被分到插线区工作,一天九小时站在密挤的货车间不停的重复手中的工作,虽然简单,但工作环境不是什么人都承受的了的。车间的一般温度在四十度左右,而在我们插线区,在密挤的货车架中温度一般在五十度左右。手触摸在金属架上都有烫手的感觉,连空气也是灼热没有丝清新的成分。那时候我真的想在这样的条件下我能坚持么,和我插线的大姐告诉我“打工是苦是累的,还是学校轻松啊!你们有机会不要步入打工行列。不过来吃吃苦对你还是有利的„„”。大姐说了好多,我也认真的听着她的劝戒,虽然都是已经烂熟于胸的道理,但是现在却别有一番深层含义。

之后又调到运输间,每天穿梭在各车间运送麻将机,一天要推一千五百台机器。没有休息时间,干了三天脚上就起了好几个泡,全身也根散了架一样。推机器的加上我一共四个人,我去的那天就有一个暑假工辞职了,连做了一星期的工资都不要了。虽然我也很累,很想这样算了。但是一想到大姐说的和自身情况,这点苦其实不算什么,我还是能克服。最后还是我胜利了,感觉就像自己在和自己比韧性、耐性、坚持。那时候觉得自己战胜了自己感到高兴。

到了八月一号,我被分到仓库里去做。我跟着一个四川籍的小女孩做,第一天觉得还蛮轻松的,至少比起开如做的插线各推麻将机要轻松点。但事实却并非我第一天所接触的那样。每天我要在“麻将盖板”上贴贴纸,每天数量都在一千五左右,多的时候有二千,而且还要搬货、卸货,经常把自己弄得伤痕累累。每天背躬在那里贴纸,时间长了背都直不起来。无聊时和女孩聊天,她比我小一岁,知道我打暑假工之后。她讲了自己的故事给我听。原来她小学三年级还没毕业,十六岁出来打工,为家里撑起了半边天。渐渐的我感到这个弱小身躯所肩负的重担和压力。我惭愧我自己不是个好孩子,我还不能为父母分担,我还在挥霍父母的钱。跟她比比我觉得我好可悲。时间过的飞快,拖着满身的疲惫和伤痕回到了我的学校。或许这两个月让我对这学校有另一种异样的情感,我怀着别样的心情

走进了我所深畏的教室。享受幸福的最后时刻,做出无愧于自己的选择。

生活上,娇生惯养的学子们总喜欢批判学校哪间饭堂饭菜不好,服务态度差,然而他们却不知每天勤勤恳恳工作的打工一族吃的是什么,每天早餐只是简单的两个可怜的馒头,午饭跟晚饭发现肉的可能性那得要看你的人品了,宵夜就不要想了,除非有时加班到很晚才会有宵夜吃的可能性。总而言之,从吃的来说,我发现我太爱韶大的饭堂了。如果说工厂的宿舍是一间普通房,那韶大的宿舍绝对是一间豪宅了,十多个人一间宿舍,卫生的肮脏、臭味的熏天是在学校的你无法能体会的。虽说是人人平等,不过在工厂中,在这种向别人讨钱财的工作中,你能够跟别人平等吗?看见组长、主管,你敢顶撞吗,除非你不怕被炒,奉承的气息直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将学校与工厂对比,学校无疑就是一间温室,养着一群温室小孩,或许只有走进社会我们才了解什么叫社会,才知道自己欠缺的是什么„„在学校每天学的东西都不一样,而在厂却每天都在机械的重复同样的事情,有时候真的会觉得自己就是一台没有大脑、灵魂的机器。在工厂中,我的任务就是清点流水线上瓶罐的数量,每天只负责数罐、登记。当然,在工厂中是学不到什么技术的,因为那都是机械性的活,在这里更重要的是学到了如何与人相处,认识到了在进入社会自己欠缺的能力,了解了社会竞争的残酷性。实践也是大学生学习知识、锻炼才干的有效途径,更是大学生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一种良好形式。

唯有经历过无数次社会实践的考验,当代大学生才能在社会竞争中屹立不倒!因此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今后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使我们学有所用,在实践中成才,在服务中成长,并有效的为社会服务,体现大学生的自身价值。今后的工作是要在过去社会实践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社会活动的范围和能力,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地迎接社会实践的考验。

一个月时间无声地溜走,我的暑期工生活也随之落下帷幕了。通过这次的的社会实践活动,我逐步了解了社会,体验了社会,开阔了自身视野,增长了才干,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这在无形中使我们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了自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论文 第3篇

实验教学在本科人才培养过程具有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 突出学生创新意识、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我们全面引导和组织学生参与到科技论文活动中来, 并对科技论文活动的模式进行了一些尝试, 收到了良好效果。

一、开展科技论文的目的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全国各高校纷纷采取多种课外科技活动来进行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的科技与创新能力。目前尽管实验教学模式有了一定的改革, 但实验课从属于理论课程教学的传统并未打破, 没有根据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标去系统地分析、规划和整合。在对材料学院的学生调查问卷中, 也发现学生对动手能力培养认识不足, 有近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学习不矛盾, 但有35%的学生不知如何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或者感觉很难与实际联系在一起, 而且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阅读理解英文文献, 无法进行实际应用。学生认为互相影响, 难以协调而且很难分配时间, 甚至有7%的学生认为学习好了, 动手能力就好。学生一方面表现出积极、主动的状态;而另一方面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随波逐流, 表现出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投入实践的勇气和能力欠缺等消极状态[5]。尤其是多数学生在初期兴趣浓厚, 但之后却逐步减退。这固然有惰性的因素, 但更重要的是由于学生在开放实验中的成就感未得到满足。因此对实验教学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二、科技论文的开展与实施

为了深化课堂教学的内容, 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 拓宽视野,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尤其是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把课内教学, 课外科学研究和科技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近年来, 针对大学本科生每年都开展科技论文, 每年的12月左右开始布置, 让同学们利用假期认真的查阅资料进行选题, 并对所选的题目进行初步的实验计划。开学后, 根据所选题目, 系里安排专门的指导教师来指导他们的科技论文。

1. 科技论文的选题。

大学生科技论文的选题要具有新颖性、前瞻性、创新性或原创性、有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或推动作用, 因为大学生的知识的局限以及客观条件的限制, 难易适中、可行性问题也是选择课题的关键。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及具备的客观条件来选择方向和题目;或者参与教师的科研, 作为课外实践的方向;或者从实际出发, 与企业联系, 解决企业生产或研发中存在的问题, 以此作为课外实践的题目。总的原则是要求题目或方向要具有新颖性、创新性或原创性、有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学生提出自己提出研究课题, 然后请具有丰富本科教学和科研经验的教师对课题进行评估和修改, 使其更适合本科生的研究。

2. 科技论文的开展。

学生在确定选题后, 查阅图书馆、资料室的资料来进一步了解题目的研究背景以及研究意义, 并通过仔细研究资料, 初步制定实验研究方案, 并形成书面的开题报告。指导教师则帮助学生抓住正确的研究方向, 促进学生开好题。

3. 中期检查。

指导教师每1~2周, 要组织学生进行检查, 一方面是为了防止学生流于形式, 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提出近期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学生之间展开讨论, 指导教师给学生一些指导性建议, 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推进实验的进展。

4. 结题。

在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告一段落后, 学生要以论文形式对实验过程和数据进行分析, 对课题的执行情况进行总结, 并进行答辩, 导师进行结题验收, 对部分实验出色的学生, 鼓励把论文向公开发表的期刊进行投稿, 指导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修改, 投稿。

三、开展科技论文的作用

1. 推动了校风学风的建设。

大学生课外科技论文活动对促进学校的校风学风建设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可以营造良好的科技氛围, 可以使学生为参加科技论文而思考、学习和探索, 在学校里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进而也使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

2. 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层次性与综合性。

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多样, 培养过程是复杂的。大学生个体都具有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潜质, 好的教学模式就是充分挖掘学生潜质, 促进学生发展的模式。大学生科技论文活动是通过课外实践活动, 来调节学生个体的能力、兴趣、特长的差异, 为学生提供自主的、多样的学习方式, 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切实的收获, 从而达到实验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实现实验教学目的。大学生科技论文活动把实验教学空间延伸到实验课堂以外, 把实验教学时间延伸到“八小时”以外, 不仅拓展了实验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使学生可以充分“理解、消化、完成、提升”, 而且为“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和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必要条件[6]。因此, 科技论文活动体现了能力培养的层次性与综合性。

3. 提高实验仪器设备使用效率, 实现资源共享。

通过课外科技论文, 实验室对学生全面开放, 实验室设备做到资源共享,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机会, 提高了现有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利用现有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验平台, 不仅达到了开放式实验教学的目的, 还可以避免设备的浪费, 能够充分实现实验资源的有效共享。

4. 提高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大学生科技论文活动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实践过程, 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创造性。科技论文活动中大学生在实践与创造的同时又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在此过程中, 必然培养和改造了大学生的性格特征, 同时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开展大学生科技论文活动, 为学生提供了解科技信息、感受科技动态的机会, 学生参与到科技论文活动中, 通过查阅资料, 搜集信息, 不断的进行思考、实验, 这个过程就是学生进行创新的过程,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提高和发展。同时, 科技论文活动本身就是不断实践的过程, 学生参与其中, 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应变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进步。创新并不完全是凭灵感, 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在大学生中开展科技论文, 对提高大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应该鼓励更多的同学参与科技论文活动, 进入实验室, 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科技论文活动, 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锻炼的机会, 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有机会参与科研工作。这样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 提高科研、实践与创新能力。

5. 加强与教师的交流。

大学教育是全开放性的、自主研究的学习, 然而由于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的学习是全封闭的、接受性的学习, 因此进入大学后与教师的交流对学生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实践证明, 要使大学生科技论文活动蓬勃开展并取得成绩, 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科技论文的题目有的来自于教师的科研项目, 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 加强了与教师的交流, 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而且对教师的科研工作也有一定的益处。另外, 教师指导大学生开展科技论文活动, 对教师的业务水平也有较高的要求, 这样就有利于促使教师不断学习, 提高水平和能力。

6. 促进团队协作意识。

科技论文的开展中,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科技论文的题目组成科技小组, 在实践中相互交流, 相互提高, 在这个过程中, 通过查找资料, 寻找论据, 思考问题的关键点, 到最终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查找文献资料的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了团队协作的意识。

7. 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目前, 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 初次就业率和供需比日趋下降, 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调查显示, 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最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此工科大学本科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也成为了就业的重要因素。因此, 大学生在参与科技论文中锻炼、提高了自己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也为毕业时面临的就业提高了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实践证明, 通过开展大学生科技论文活动, 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拓宽了大学生的知识面, 增强了大学生的自信心, 提高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同时也为大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 更好的适应工作提供了实践条件, 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摘要:培养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是高等院校教学的重要环节, 本文对开展科技论文的意义、具体实施方法、以及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进行了阐述。通过实践证明, 开展科技论文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为大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提供了实践条件。

关键词:科技论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沈秀, 张黎, 戎红仁, 刘春林.工科院校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 2011, 11 (1) :100-102.

[2]袁勇, 杨毅.加强实验室开放, 搭建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平台[J].中国建设教育, 2009, 9 (9) :45-47.

[3]刘琴.开放式实验教学研究现状及展望[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0, 8 (4) :81-82.

[4]薛凝, 杜燕萍, 王晓先.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0, 25 (5) :78-80.

[5]黄新, 杨春梅, 陈志新.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运行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0, 8 (4) :152-155.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论文 第4篇

一、提高创新能力,从培养科学细致的观察能力开始

观察是一种基本的认识活动,而科学的观察作为一种思维活动,是将现在的观察与过去观察获得的经验联系起来进行加工改造。观察能力是发展学生认知能力的基础,也是构成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因素。创新能力的起点在于观察能力,没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就不会有很强的创新能力,观察是“源”,创新是“流”, 只有使观察与思维互相渗透,才能促进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只有善于观察,才能创新。通过观察活动,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整个科学探究活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首先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开始。

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深入细致观察的品质,学会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根据科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但是,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不是自发形成的,而且学生的年龄特点又决定了他们不知如何去发现、研究、探索,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去帮助,去启迪。众所周知,科学课以实验为主,而几乎每个实验都要进行观察,所以,在实验过程中,我总是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一是用眼看,眼是最重要的观察器官,如果不用眼仔细看,实验中的现象会“昙花一现”,要时刻提醒学生注意用眼观察每一个微小的环节,每一步细小的变化。如《冰、水和水蒸气》一课(河北版教材四年级下册),在进行水的沸腾实验时,学生在老师提醒下用眼观察到了沸腾全过程的变化:底部聚集较小水泡→水泡变多变大不断上升→水上下翻滚→试管口出现水气。二是用手摸、用耳听、用鼻闻、用舌尝,手、耳、鼻、舌也是人体重要的感官,它能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感知事物。如果学生在实验中动用这五个感官去全面观察,那么,学生就尝到了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喜悦,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反复强化练习,学生的观察能力就会大大提高。这样,学习兴趣促进能力提高,能力提高又促进兴趣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二、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独特的观点

去年上学期,我就开始培养学生写科学观察日记与科学小论文。首先,我让学生写在日记本上,每周两篇。写了一段时间,我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存在应付心理,纯粹为写观察日记而去观察,还有个别抄袭网上作品的现象。于是,我就向同学们讲明写观察日记的重要性,告诉他们每一个伟大的发明都是从观察开始的,世上有许许多多千奇百怪的现象,关键在于要有一双善于观察和发现的眼睛。继而教给学生写观察日记的方法。为了保证质量,改为每周一篇。一开始学生观察的范围比较局限,视野比较狭窄,喜欢写一些常见小动物、植物的观察日记,如小狗、小鸡、蚂蚁、乌龟、金鱼、滴水观音等,学生的每篇观察日记我都及时认真批阅,对写得好的同学进行表扬鼓励,并指出不足之處,让学生修改,在班上范读,还制定了相应的奖惩制度,分为四个等级:A+、A 、B、C,并把相应的得分纳入到班级量化管理中。这样,学生写观察日记的积极性高涨,质量也大有提高,有时还经常向我提一些自己弄不明白的科学问题,亲自动手进行一些科技小制作。这样经过一段时间,涌现出了一批写得比较好的同学,而且在写科学日记的过程中渐渐养成了善于观察、积极动脑、勇于质疑的好习惯。

随着家庭网络的普及,我了解到班里多数学生家里都能上网,于是从今年开始,我就要求家里能上网的同学每人建一个博客,把日记发表在博客上。不限数量,但一定要有质量,到现在有一部分学生写的博客已相当好了。有这么几篇观察日记我印象特别深刻:有个同学在玩肥皂泡时发现,肥皂泡吹出来之后总是先升后降,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于是激发了她的探究欲望,她又联想到热气球升空的原理,可是热气球升空是因为燃料燃烧产生了热空气,而热空气密度比空气小所以能升空,可肥皂泡里并没有热空气呀。于是她通过查阅大量书籍,终于弄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原来当我们吹肥皂泡的时候,肥皂泡里就充满了我们吹进去的气体。除非天气非常热,否则我们呼出去的气体总要比空气的质量轻,所以刚吹出去的肥皂泡就会上升;但时间一长,肥皂泡中的气体温度下降,热空气的体积缩小,肥皂泡就逐渐比空气重,只好慢慢的落下来了。最后她感慨道:原来我呼吸的气体,就是肥皂泡上升的“燃料”啊!还有一个同学家里养了一只猫,一有空她就观察猫的一些生活习性,时间长了她发现猫经常舔毛,不只是猫,像虎、豹、狮子等动物也有相同的行为。猫的这种习惯我们通常以为它是爱清洁,讲卫生的行为。但这个同学却不以为然,她通过上网得知猫之所以喜欢舔毛是因为毛上有维生素C及一些微量元素,舔毛可以补充这些营养。还有一位同学在用压力壶喝水,怎么也压不出水来,于是他就用纸筒、手电筒等材料设计了一个压力壶的模拟实验,终于弄懂了压力壶的工作原理,并画图说明,而且还找到了压不出水的原因——密封带没安装好。从而他真正的体会到科学真是无处不在啊!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总之学生在发现问题,进而自主解决问题,并以科学观察日记或小论文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是自发自愿进行的,并乐在其中,每当有新的发现,他们都会兴奋不已,真正体验到了当小小科学家的乐趣,时间长了就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观察习惯。通过观察能够发现许多生活中经常被我们忽视的科学问题,积极动手动脑,敢于向“常理 ”挑战,向“权威”挑战,破陈出新,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大有裨益。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论文 第5篇

建筑学10(1)班:卢凯杰(J10210222、***)、楼淇科(J10210221、***)、章俊(J10230108、***)、洪扬(J10210215、***); 建筑学10(2)班:周扬(J10210134、***)

指导老师:毕昌萍

摘 要:近几年,由于高校每年毕业人数的增加和就业机会减少的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大学生、高校、企业和政府共同的努力。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现状 自我认知 就业准备 择业观

大学毕业生一直是社会的主力军,是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然而近几年,由于美国金融危机给全球带来的影响和高校每年毕业人数的增加,同时高等院校的连年扩招带来的就业难问题。随着1999年首批扩招学生毕业走向社会,一个严峻的现实摆在了大学生面前,需求少了,毕业生多了。严峻的就业形势随着扩招后毕业生的增加愈演愈烈。高等学校育人方面自身的不足。大学生天之骄子、人上人的心理在高校的教育管理中根深蒂固。很多高校对大学生在社会上的就业问题或认识不深,或准备不足或指导不力,以至于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曾出现过自己培养出来的学生因为缺少对应聘过程的准备工作而在竞争中败比的案例。

我国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导致大量高素质人才囤积,这不但给大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压力,更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客观的社会背景条件下,大学生存在一些主观因素也对就业产生了很大影响。如大学生的择业观、对就业地点、月薪的要求、就业计划的制定、对就业形势和途径的了解、就业工作的前期准备力度、是否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等也成为了大学生就业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使广大高校毕业生及时进入各行各业就业,改善从业人员素质和结构,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至关重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可以解决广大毕业生个人的长远发展问题,解除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后顾之忧,对于保持社会的长治久安、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客观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总体来说比较严峻。一方面,国家整体的就业形势不佳,形成的劳动力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明显过剩;另一方面,大学扩招政策正在逐步推行,据我所知,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95万人,这个数字在2006年为413万人,2005年只有338万人,2004年280万人,平均每年增幅20%左右,就业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另一方面,好工作挤破头,不好的单位看不上,又加剧了大学生就 业难的现状。“毕业即失业”,这种离中国大学生曾经非常遥远的现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急速推进,如今似乎已经司空见惯了。2010年中国高校录取率达到93.7%。于是,中国大学生的供给呈现高速增长,劳动力市场严重饱和。

大学生在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矛盾突出,期望薪酬高于企业对其预期。大学生就业现状表现为:社会需求变化加剧,供需结构性矛盾增强,“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共存。目前,大学生对就业信心不足,对就业形势表示不乐观、就业形势堪忧的比例相对增加很多。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小组同学在就业难问题的探究上有了一定的认知和了解。

(一)受社会整体就业环境影响

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的这几年,恰好是我国总体就业矛盾加剧的几年,新生劳动力就业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来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字表明:虽然 2006 年城镇安排就业人数创纪录地突破1000万人,但依然还有1400万人待业。2007年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总计也只有约1200万个,但新增就业人数达到2400万人。这样一来,劳动力供给严重大于岗位需求,大学毕业生就业空间也必然受到挤压,适合他们的岗位也就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二)区域发展差距以及城乡二元结构

区域发展差距引起的就业不平均表现为“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事儿多的地方人少,人多的地方岗位少”等等现象。一方面,由于区域和城乡之间的鸿沟,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更多地考虑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众多的毕业生竞争有限的岗位,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国家人事部公布的数据表明,2005年仅北京,广州、上海、深圳4个城市就接收了15个省市 10.9%的大学生。另一方面,广大欠发达地区和基层普遍缺乏人才,急需智力投入和支持,但由于分配制度、用人制度、户籍政策、保障制度,编制数量、经费困难等方面的影响,毕业生即使想到这些地方去就业也往往难以落实。这就在客观上造成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的空间狭小、渠道不畅,也加剧了毕业生就业的困难。

(三)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也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有一定关系。高校在招生中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不能敏锐地感知社会需求的变化,从而相应地调整优化专业设置,一些地方高校在扩招后投入跟不上,办学条件相对落后;一些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人才培养不能完全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等等。

(四)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观念更新滞后

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观念更新滞后。许多人认为上了大学就是“鲤鱼跳龙门”,身份改变了,一定要找个好工作才算就业;很多家长认为,大学毕业生干具体工作就不算体面就业等。导致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预期较高,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许多大学毕业生宁肯 “漂” 在大城市,也不愿到地方、到基层、到中小城市就业。就高不就低的结果进一步加剧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目前,人才市场上很多用人单位都要求有工作经验者优先,明确表示不考虑应届毕业生或者不要女生。用人单位存在的这种错误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毕业生就业。

二、调查方式及结果分析

本次社会调查采用问卷形式,我们自己制作了一份问卷,针对不同年级,调查了每个年级对于就业问题的认知和看法,主要围绕大学生对于就业形式的认知和准备、薪金和选择就业岗位的方式等方面展开了调查。本次的调查问卷主要在建筑工程学院各个年级不同专业选择性的发放了调查问卷,使得调查的结果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们小组共发放了100张调查问卷,成功回收了92张,无效的2张,问卷回收率为92%,合格率为97.8%。

(一)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认知情况

问卷中我们设置了第一和第二个问题来了解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认识。通过数据处理发现,不同年级对就业现状的看法存在不同:年级越高,对就业形势的表现出越不乐观的态度,大三以上的学生多数认为我国当前就业形势严峻;而大一大二的学生对就业前景持较为乐观的态度。这说明低年级学生对就业现状没有很理性的认识,也没有从其他渠道获得就业方面的知识,高年级的同学相对关心就业形势。

这样的结果理论上来说属于正常,但“未雨绸缪”的思想应该深入每个大学生的大脑,如果等到需要就业时才有这种获取就业信息的意识,回过头才发现自己荒废了好几年的大好时光。临时盲目的择业也很难有称心如意的结果。所以,我们小组认识,大学前几年如果能够对于就业形势有一定的关注,认知和了解,那么对于毕业就业时候的恐惧和无所适从就会少很多,并且在对就业形势有很好的认识基础上就会把握好大学的光阴,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大学生的就业准备情况

就业是每个大学生都要遇到的问题,每个学生都对未来的职业有过憧憬,调查发现,不少学生都曾经制定过就业计划,或详细或简略。由于不同年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了解程度不同,他们所产生的就业紧迫感也不同。从问卷中第一和第七题的选择情况来看,大三大四的学生基本都做过详细的就业计划,大二的学生有简略的计划,大一新生基本未计划过自己的职业生涯。

调查还显示,有不少学生选择了毕业后出国深造而非立即就业。近年来,留学热潮日益高涨,有的的确是为了“深造”,有的则是逃避就业。一些懵懂的学生或盲目跟风或被家长“赶鸭子上架”,“不明不白”地出了国,耗费了极大的经济和时间成本,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可能影响到学业进步和个人长远发展。

(三)大学生的择业观及其改变

问卷中我们特别设置了三、四、五、六、九这几个问题,对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做了较全面的调查,将结果数据做成了饼图。从图中可以明显的发现,大部分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较为正确。如大部分学生对毕业初期月薪定位在1000-4000左右,这从现在的物价角度来说,是比较合理的定位;多数人也愿意尝试艰苦的工作岗位,说明现在大学生具有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

但与此同时,我们依旧不难发现,现代大学生的择业观正在悄然改变。从大学生对就业地点的选择情况来看,现代大学生更注重经济价值而非社会价值。因为,经济发达城市因为能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经济的竞争力和活力不断加强,与此相随的就业机会和职业收入也水涨船高,原本更看重眼前的经济收入的求职大学生现在更看重未来的发展前景。

三、各方面对于“就业难”问题所应该采取的措施

大学生就业是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现象,各方面对于大学生就业应该做出积极的调试,人学毕业斗是我国的稀缺资源,无论是暂时没有就业,还是被逼无奈的学非所用,对于国家来说都是一种珍贵资源的浪费,只有解决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才能不断创造社会财富。(一)政府角度

要采取更加积极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从政府来讲,要采取更加积极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政府要通过 宏观调控这只“手”,为毕业生就业营造良好的制度性、政策性环境,出台更加 积极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

1通过发展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增加就业岗位,积极开发和创造适合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公益性岗位。

2、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杠杆”,使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成为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蓄水池”。

3、通过创业教育、政策扶持和项目指导,激活大学毕业生的创业热情和创业才智。

4、大力深化户籍、人事和用工制度的改革,切实加强政策之间的协调性和配套性。

5、通过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为大学毕业生求职就业提供更加热情、周到、高效的就业服务和帮助。

(二)高校角度

从高校来说,要把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摆到学校工作更加重要的位置上。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明确不同层次高校的办学宗旨和目标,高校要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加大学科和专业结构调整力度,坚持招生计划与毕业生就业率适度挂钩,逐步实现由人才供给导向型向就业需求导向型 的转化。进一步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全面落实就业的“一把手”工程,确保就业指导服务在机构、人员、经费上的“三 到位”,健全就业工作体系;要普遍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就 业指导,提高就业指导的“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努力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同时,重点帮助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落实就业,高等学校要针对困难家庭毕业生的特点和需求开展就业指导,提供“一对一”的就业服务和重点推荐,并尽量给予适当求职经济补贴。

(三)用人单位和社会各方面角度

用人单位应该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消除性别、学历等偏见,完善用人机制。此外,广大学生家长和社会各方也要正确看待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更新就业观念,帮助大学毕业生合理确定就业期望。新闻媒体也要引导社会、高校、家 长、学生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新型就业观和成才观,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要通过持续地开展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报道活动,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重视和关心,宣传政府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方针、政策;宣传大学 生基层就业、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宣传各地、高等学校及用人单位好的做法和经验。要坚持正面宣传,进一步唤起全社会的关心、理解和支持,形成共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良好局面,避免炒作和渲染,努力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

四、实践总结

统计结果表明,高年级的大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有客观的了解,但35%以上的大学生不能够及时完成角色转换,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走向社会。大学生在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时,往往很少能真正做到全面了解自己,这需要我们冷静思考。

大学生就业工作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体建设。因此,面对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政府、高校以及大学生自身都应认真对待。

首先,政府应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引导劳动力市场健康发展。同时加快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在此基础上,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

高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切实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在进行就业服务指导工作时,加大对低年级学生就业状况的宣传。

大学生自身应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择业观念,与时俱进,不断增强社会责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实践经验。大学生就业行事虽然严峻,但社会不会淘汰有能力的人,大学生能否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决定着他们能否在将来的激烈竞争中胜出。所以当代大学生应该提前着手准备,为将来步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大学生对就业形势认知及就业准备情况调查问卷

本调查问卷不记姓名,所有的资料仅用于统计分析,请将您的真实想法和个人情况告诉我们,我们将对您的个人资料予以保密,不会影响到您的学习和生活,谢谢合作!

—————————————————————————————————————————————

一、你现在所处的年级段(请在所选处打钩,以下同此)

A 大一 B 大二 C 大三 D大四 E 其他___

二、你认为当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如何?

A 很不错 B 一般 C 严峻 D 很糟糕 E 不清楚 三、一毕业你的选择将是

A 先就业再择业 B 非对口专业不做 C 出国深造 D自创业

四、你对毕业初期1-2年内的工资定位

A 1000以下 B 1000-2500 C 2500-4000 D 4000以上

五、当你找不到适合工作时,你是否愿意到基层等艰苦的工作岗位

A 不愿意 C 愿意 D 无所谓 E 没考虑过

六、你在进行就业决策时哪些因素对你影响较大(此题可以多选)

A 父母意见 B 个人意愿 C学校推荐 D 社会需要 E 其他___

七、你有为将来就业制定一份详细的计划吗

A 有一份详细的计划 B 有大概的计划 C 没有 D 不清楚

八、你知道的就业途径有哪些

A 国家计划分配 B校园招聘会 C 网络求职 D 人才市场 E 家长或其他社会关系

九、你希望将来的就业地区是

A 大学所在城市 B 经济较发达城市 C 你的家乡 D 其他___

十、你希望学校采用哪种就业指导方式(此题可以多选)A就业指导讲座 B面对面咨询 C学长经验分享 D案例分析 E其他___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论文 第6篇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普遍受到广大学生的参与和喜爱,但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足,简单地理解为走出校园,走走看看,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即可。加之部分学校对于实践活动本身缺乏必要的政治思考,往往使社会实践活动成为一场换了“地点”的“校园”活动。事实上,社会实践活动由于发生在具有现实政治氛围的社会现场,必然包含了政治制度、政治领导、政治文化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深层的、潜在的,容易被弱化为普遍的社会环境因素。因此,必须结合当代大学生转型期的社会特征和个体的人格特征设计活动,在活动中培育政治人角色。通过包含政治因素的互动,更好地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通过与社会政治的接触、交流、感受,促进大学生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克服政治心理形成中的各种偏差与障碍,逐渐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以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多方位引导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形成和发展

无论我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设计了怎样的政治参与,都必须依赖于活动的实现来最终完成政治心理培育。在现实操作层面,社会实践活动形式是吸引广大学生参与实践的关键点。这就要求实践活动组织、管理者,对于实践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合理化精心策划,采取多样化的途径,创造多种活动形式,保证不同方位的全面引导。组织和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服务活动、志愿者行动和不同层次类型的学生社团活动,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和价值意识,从而调整大学生的政治情绪;组织和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开展各种调研和考察活动,在现实社会中感受国家的制度、政策、方针与中国实际的结合程度,改善表面化的政治认知和政治态度,提升政治自信心,形成合情合理的政治信念。通过多方位、多层面的思想导入和实践体验,极大地促进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形成和发展。

3.在社会实践中构筑培育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多维平台

在对大学生进行政治心理的引导过程中,首先要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引导功能,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其次要以科学理论为支撑,构建和不断拓宽大学生政治参与和社会实践平台,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和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实践锻炼,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和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必要性。多维平台包含。(1)广度平台,即社会实践活动要逐渐吸纳各级政府、经济团体、社会团体和学校的共同参与,在城市、乡镇、农村等多地建立实践项目并运作,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的社会实践平台,不断融合广泛范围内的政治气氛,让大学生从多个类型维度和空间维度感悟政治,促进政治心理培育。(2)深度平台,通过具体活动的层次递进实践,让他们体验集体主义原则、社会主义现实和共产主义精神风貌,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让他们在实践中通过模仿政治活动,模拟类似政治行为,体验政治的现实意义,逐渐形成更加健康完善的政治心理。

总之,大学生的政治心理状况和政治价值取向,不仅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还影响着我国政治文明的发展和未来的政治走向。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这一重要手段合理、准确地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心理,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政治观,意义十分重大。

参考文献

[1]陈龙彪.当代人学生的政治心理特征及教育途径[j].茂名学院学报,(5):32~33.

[2]宋江照、王俊京、赵海娟、王晶晶.对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上一篇:古华小学2016学年第二学期教科研工作计划下一篇:组织一场成功的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