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方案

2024-07-25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方案(精选9篇)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方案 第1篇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方案

高三级历史备课组

一、以三个指导思想为依据

1.依据复习要求

高三历史学科的教学要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文科综合》、四种版本的教材为依据。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历史新课改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根本大法);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的主要素材;考试说明是备考复习的重要依据。三个依据互相依存,缺一不可。需特别注意:不同版本的教材要注意比较,相互借鉴使用,在使用时要求同存异。

2.依据命题导向

新一轮课程进行了第二年,教育部有关领导就明确地提出了要以高考的改革来推动课程改革。可见高考命题思路也要紧跟课程改革,努力体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这使得新课标下的高考呈以下特点:

第一,要掌握基础。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也是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之一,它不追求非结构类知识的广度,更加重视对结构类知识的把握,就是要求掌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山东省的文综试题的考查表现在知识考查的基础性,绝大多数的题目都是基于主干知识的考查,着重考察学生知识的理解水平和思维深度,要求学生通过新材料或关键词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方法不是空中楼阁,它离不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承载作用。

第二,把握历史规律。指的是历史课程的育人目标通过“历史事实”来实现,而不是抽象的理论灌输,历史不同于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历史性”,这体现在贴近现实、不避热点。注重试题的现实性不是简单地考“热点”,简单地图解历史,而是通过考点的选择体现当今社会和世界的重大问题和整体走向,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并以此来考查考生学习过程与方法。如试题中的所涉及的“人民币”“中美关系”“社会保障”等问题。

第三,要以“人文性”为主。就是对历史问题的分析指向现实,具有现实性;指向学生的成长,尤其是指向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历史教育本质上是人文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人格养成和文化熏陶的基础性作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013年高考新课标卷文综历史试题取材生动、亲切,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较强的情感色彩,对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考查也屡屡出现,如对“服饰”“民族关系”等问题的考查。

第四,要创新。通过“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利用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知识,倡导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知识,倡导研究性学习,强调“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原则。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有机的统一,体现了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这是新课标程标准所倡导的。

3.明确内容进度

(1)复习内容

必修内容:

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

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

选修内容:

选修Ⅰ《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选修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等

(2)复习进度:

2013年8月上旬-9月下旬(45课时):复习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

2013年9月下旬-11月上旬(50课时):复习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2013年11月中-12月下旬(49课时):复习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

2014年元月-2014年3月中旬(45课时):复习选修Ⅰ、Ⅲ。

同时,结合学校周考练进行单元、综合模拟试题,检验、巩固一轮复习效果。

2014年3月-4月 二轮复习。

2014年5月 三轮复习。

二、第一轮复习时间安排和要求

1.复习时间

(1)时间安排:2013年8月2日-2014年3月中旬。(如上)

2.详细要求

第一轮复习要全面阅读教材,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对历史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为全面而准确地记忆打下可靠的基础。从新的高考改革趋势来看,基本是考查能力,但这种能力是建立在对知识基础更高要求的基础上的,因此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必须更加扎实全面。一轮复习是在新课学习基础上,对历史知识点、历史线索、历史技能进行提高和升华。其主要目的是理清历史线索,在此基础上把握阶段特征,扎实基础知识,提高解题技能。不论平时多么熟悉课本,都不能省略全面阅读教材这一环节,因为:①以前的知识往往是零碎的不成系统的,全盘的通读有助于整体掌握知识。②全盘的通读可以找出一些以前被忽视的环节或死角。③懂得的东西未必理解得深刻,带着疑问去通读,有助于深刻领会课本内容。

以课时为主要学习方式,一个单元结束后要进行单元总结与测试,每个模块结束后要进行模块过关测试。

第一轮复习方式采用读、讲(听)、练、评、考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读书:利用正课时间,明确目的和要求,按照学案,由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地读书,在此基础之上理清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逻辑联系,构建相对严谨的教学知识结构,使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

第二环节——讲(听):在熟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基本史实,突出重点、难点,提高历史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知识并逐步形成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同时,要针对考点进行知识扩展,教师最好做到精讲多练,讲重点,要突破每个考点的核心问题

第三环节——训练:在课时复习结束后,要选取典型试题及时进行测试、反馈,可采取一课一小练(当堂训练)的形式,以便及时巩固落实,练习后,必须核对答案,分析总结。通过典型题目逐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如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表述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

第四环节——讲评:包括教师的讲评与学生的自评。每一单元测试及模块测试后教师要重点讲评,教师在讲评练习和试卷过程中,要特别留心解题方法的讲评,从而减少解题错误,提高应试能力。

第五环节——周考练:结合学校周考练安培,特别训练学生做选择题的能力,如最佳选择题 是单项选择题中的基本题型,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辩证思维能力。特点是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它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最主要”、“最重大”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是选择题中难度最大的类型。

解题方法: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即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住“最佳”标准,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一轮复习侧重点在于理解历史概念,掌握基础知识。高中历史新课程学习中的知识内容主要由具体的历史史实和抽象的历史认识两部分构成,它包括三方面的主要内容:

第一,具体的历史史实。具体、真实的历史史实是构成历史的基本材料,它是由一定的人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进行的具体活动组成的,因此,这类知识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就构成了具体历史史实的基本元素,如《权利法案》、孙中山、《临时约法》、君主立宪制、《相对论》等,掌握这些基本元素,是历史学习过程中要完成的基本任务。

第二,基本的历史概念。历史概念是通过抽象的概括而形成的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的本质属性的反映。它是历史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概念形成的一般过程是通过历史现象,分析其各种本质特征,把握其整体和内在的联系。理解历史概念:①必须清楚其含义,并要把握它的外延,包括历史概念形成的背景或原因、发展和演变过程及影响。②对历史概念的理解不能孤立地进行,要同历史事实、历史特征、历史过程、历史结论结合起来,明确其因与果、现象与本质等的联系。如认识近代英国的政治结构就可以通过转移概念形成近代美国、近代法国、近代日本、近代德国和近代俄国等不同类型的政治结构,进而形成代议制的完整概念。

第三,基本的历史线索和规律。它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历史现象内部本质性联系的反映,它包含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历史发展阶段的内在联系,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预测。历史线索和规律是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思维形式,通过对历史史实和历史概念的判断、推理而形成的一种认识上的升华,如“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民主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等。掌握历史规律一般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归纳法,即先了解若干史实或例子,然后运用归纳的认识方法,从具体的史实或例子中提炼,概括出某种历史规律。例如通过对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分析比较,可以得出“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国情下,改革也是社会变革的重要途径”的规律。第二种是演绎法,即先了解某种规律的内涵,然后通过史实或例子对其进行论证或说明,从而使学习者认同或证明某种历史规律的存在。但在运用演绎法进行规律的学习时,要特别注意历史规律表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总之,基础知识既包括具体史实,也包括规律性的认识,历史线索和阶段特征也属于这一范畴。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贯彻“全、准、新、细”的原则。“全”即复习要全面,不能漏掉考试大纲的任何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强化重点;“准”即对知识的识记、理解、阐释要准确;“深”即对历史现象、内在联系和规律的理解认识要深刻;“新”即对历史知识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来认识和巩固;“细”即注重细节,近几年文科综合试题启发我们必须抓好细节,很多问题并不难,但考察很细致,于细微处方显精神,细节决定成败。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方案 第2篇

一、按照通史体系,尽快构建完整、系统的知识框架。

按照惯例,历史学科的第一轮复习应按照通史体系进行,其基本目标在于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与方法,并建立起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将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置于相应的知识框架内,形成立体化的知识网络。

时间是构成历史的最重要因素。以往的教材一般都按照先中国史后世界史、先古代后近现代的通史体例编写。而现行高中历史教材采用的是与以往不同的模块式(或称专题式)叙事方式,即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某一类问题(如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概括提炼,集中叙述,打破了过去的通史体例,客观上对学生的复习造成了不便。如果处理不当,易造成同学的知识体系支离破碎,不能把具体的历史现象置于相应的历史背景中去理解掌握,甚至连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都易造成混淆。因此,高三年级历史学科的第一轮复习应按照通史体例,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按照通史体例,建立起规范的学科知识结构,这是掌握基本历史知识,形成历史学习能力的基础。

二、应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

历史是由众多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构成的。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本原进行全面而准确的掌握,是历史学习的重中之重,历史学科需要同学具备的各种能力与方法,都要在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因此,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考查,是高考的应有之意。因此,掌握基础知识自当成为历史学科复习的重点内容。

高三的历史复习的方法二

1.准确记忆基本史实,力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对基础知识的把握,我坚持“全、准、细”的原则。“全”即复习要全面,以课本为依据,对课本上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地毯式清理,在此基础上强化重点;“准”即对知识的识记、理解、阐释要准确;“细”即注重细节,近几年文科综合试题问题并不难,但考查很细致,细节决定成败。因此教材中的导言、正文中大小字、地图、图片和文献资料、课下小字注释、书后大事年表及其他隐性知识(如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的本质内涵,教材本身纵横交错的网络化的知识结构;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整个学科体系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基本的理论观点)等,复习时要面面俱到,不可偏废,要强记、记死,使之成为提高考试成绩的新增长点。以《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为例:(1)正文知识点:时代特征、春秋诸侯争霸(背景、目的、条件、经过、标志)战国兼并战争(战国开始的标志、战国七雄、兼并战争)民族融合(途径、意义)(2)插图:地图《春秋大国争霸图》《战国兼并形势图》(图中包含诸侯国、战役地点、少数民族分布),图片《马陵道遗址》《长平之战遗址》(3)“楚王问鼎”的文字材料。(4)小字注释“王畿”。类似这样的知识点很多,必须做到没有遗漏。

2.在记忆基础上对历史知识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来认识,即对历史现象、历史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的认识,要深刻把握好相关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培养学生基本的历史思维能力。

以《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为例:(1)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的异同点。(2)春秋战国时期有利于结束分裂走向统一的因素。(3)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关系(消亡的民族,新兴起的民族)(4)成语反映的历史背景,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问鼎中原、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讲解中要注意处理好常考知识、热点知识、冷点知识(理论上不考的)。常考知识就是过去的高考以及平时的训练经常考到的知识,热点知识就是连续几年高考一直出题的知识点及与今年时政相关的历史知识,这些知识要照着教材给学生点出来。

3.指导学生处理好课堂听与记的关系,指导学生课后复习巩固。

课堂主要以听为主,同时也要适当做好笔记,预习中所遇问题的讲解、教材内容的延伸性分析、课堂上感觉比较模糊的内容都应该记下来作为课后复习、巩固的依据。要在课后及时看书巩固所学知识。由于历史学科知识体系浩瀚庞大,这个过程是非常耗时耗力的,解决方法就是少量、快速、多遍的不间断学习。必须保证每天持续不断的学习,不可一曝十寒,每天坚持不断的学习实际上是克服遗忘的的,也是的办法。要求学生把历史知识化整为零,一节课的知识点分开掌握,每段时间不要太长,大约5-10分钟,这样零散的时间容易挤出来,也容易集中注意力。然后在第二天要回忆一下,该记该背的内容在这一环节中应该没有漏洞。第三天再回忆巩固。然后一周左右,要把这个内容再回顾一下,可以很简单的看一看就可以了,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在最容易遗忘的时候去点一下以激活学习思维;一个月的时候再通过试卷、练习等多种方式督促学生再好好的回归教材。将该掌握的内容完善起来,克服平时感觉没有多少东西可看,考时却处处感觉生疏的现象,形成平时不考时“大忙”、小考时“小忙”,大考尤其是高考时不忙的良好状态。

高考历史的答题技巧三

在新课改使用多版本教材(北京市有人教版和岳麓版两套教材)的情况下,材料题的份量应该是只增不减。因此,掌握材料题的解答方法对答好历史题至关重要。

材料型试题的答题步骤:

1、步骤一,审问题。

一般材料型的问答题在问题的设置上有三种提示语:第一种的提示语往往有“根据材料分析……”,就是解题时必须完全依据材料进行,答案就在材料中;第二种提示是“根据(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题时要联系所学过的教材知识,答案来自教材和所学知识。第三种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题时既要依据材料又要与教材知识相结合。

2、步骤二,带着问题阅读材料。

阅读过程要注意对材料进行分层,一般要注意材料中的句号、分号、省略号。

3、步骤三,注意材料的出处和时间。

一般会在材料的开头和最后有提示。

4、步骤四,关注每段(种)材料。

试卷所给每段(种)材料都是有用的。

5、步骤五,作答过程。

不能原封不动的照抄材料(照抄材料是很多同学经常犯的错误);要抓住关键词,进行概括、提炼;要正确使用历史名词和学科术语;看分答题;多角度思考作答。

以上主要针对文字型材料题,近年图表型材料题也日渐增多。

图表型试题——主要是通过图片或表格的形式来呈现历史发展进程,并要求考生根据图片或表格,揭示、判断、归纳、概括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名称、产生原因、目的、性质、特点、经过、结果和影响等内容。

对这类型的题,平时要重视教材上图表材料的分析以及信息的再挖掘。在作答过程中要着重分析图表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相关信息是上升的还是下降的,是起伏发展、曲折前进的还是总体向前的,同时利用好所给的文字说明并联系所学过的相关知识,立足教材来分析、作答。

高考文综的答题规划四

文综时间规划

高考文综答题时间如何分配才比较合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150分钟的时间,做300分的题目。

300分题目包括35道选择题和5道大题,这5道大题,如果分成具体问题的话,应该是不会少于15问,每一道大题包括三个问题。多的时候,如果每个问题四问的话,可以到20问。这个做起来,时间是一点都不充裕。

下面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35道选择题,如果正常情况之下,应该是半分钟一道题。这应该已经是放的很宽了,半分钟一道题,35道题应该是17分半分钟,差不多20分钟。

而且如果说这道题目,你都盯着它看了一分钟了,你还不知道这个题的答案是什么,说明你不会做,就不要浪费时间了。赶快就做判断。

你跳过去,放下也行,这也不失为一个办法。等完了以后,你也没有时间再去思考这个问题了,也没有必要再思考了,因为你根本不会做这道题。你凭你的第一印象,A看着顺眼,就把A写上去,别空着,你选上A,还有四分之一的可能性,空下来肯定没戏。

浅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策略 第3篇

一、指导思想

依据《考试大纲》《课程标准》、教材的基础知识点和2007年高考试题的分析以及学生的知识储备实际,按照教研室下发的一轮复习指导意见进行有效的复习。

二、复习思路

1. 扎扎实实做好历史基础知识的复习,真正做到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

历史学科《考试说明》强调的能力要求,第一条就是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因此,在落实基础知识方面我们应做好以下工作:

(1)依据《考试大纲》《课程标准》确定基础知识点,根据教材章节按顺序梳理掌握。

(2) 实施教学案教学。教师利用已有的材料, 对本章节的知识加以整合, 形成适合学生用的学案。

(3)实施单元内的小专题复习方法,提高应对高考的针对性。对每一个单元的内容,根据其特点,归纳概括出若干个小专题,在梳理专题知识点的基础上,做到一专题一训练,强化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实施模块式专题复习。在单元内小专题复习的基础上,实行仿高考命题形式的模块式大专题主干知识的系统归类复习方法。根据2007年高考、《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学情、时事等方面的情况,确定若干个主干知识专题,归纳系统相关知识,并辅以专题练习,以便于以后高考考场上更能充分地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

(5)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着重掌握好中外历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以及历史线索、历史阶段特征等。

(6)知道科学的学习和记忆方法,引导学生加强理解记忆、多进行尝试记忆,最大限度的提高复习效率。

(7)注意历史知识的系统整合:如同一时期中外、同一事件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整合。

2. 建立、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加强系统、归纳和综合

高考既然强调知识的灵活运用, 那就需要进行知识的系统和整合, 进行知识的纵横联系。纵向联系就是在复习中把学过的知识进行前后对比记忆;横向联系就是对于某一具体知识与发生于同一时代的同类事件相互比较。知识的内在联系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结构体系, 对知识的理解要清楚明晰, 从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背景、原因、过程、影响、评价、意义、特点入手, 进行定量性的分析, 融会这些基本要素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单元内专题知识体系、模块专题知识体系、热点问题知识结构体系等, 就会打破教材中的章节界限, 使知识的综合成为可能。

3. 准确把握历史概念,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准确把握历史概念是完整掌握历史知识的前提。在一轮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强化对一些基本历史概念的准确把握,特别是一些容易被忽视的概念。在知识的梳理过程中,加大对历史概念的复习和教学,不能仅停留在知道这个概念的低水平上,要对概念的成因、内涵、外延、影响、作用、评价等全面深刻地把握;其次,在牢固系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和历史概念的前提下,还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不可能在简单的历史背诵中获得,只能是在全面、系统、牢固、准确把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思辨的过程中逐步提高。

4. 适度关注未列入《考试大纲》的内容、教材中的楷体字部分、注释、插图等

高考试题“超纲”现象几乎年年发生。为了从容应对这一现象,在高三复习中不能仅仅机械地、生硬地依据《考试大纲》规定的内容进行复习,要把《考试大纲》《课程标准》教材、社会热点问题科学地结合起来。除了认真落实掌握好列入考试范围的内容外,还要注意未列入范围的有关内容。

5. 加强热点、焦点问题与历史知识的联系

加强热点、焦点问题与历史知识的联系,实际上就是要求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当今社会与世界上发生的重大热点、焦点问题,架起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以新问题和新情境深化、拓展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和评价。在梳理确定热点焦点问题时,既要注意与历史知识直接相关的,更要重视能与政治、历史、地理学科联系起来的问题,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6. 加强集体备课,凝聚集体智慧,发挥集体合力,取长补短,进一步提高历史成绩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有感 第4篇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方案 第5篇

望谟民族中学高三历史备课组

2018届高考在即,280天后学生将奔赴战场,按照学校的相关规定要求,结合本学科特点,经过2017年8月31日早上高三年级备课组会议,讨论决定实行该方案。

一、指导思想

运用“新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唯物史观),依据“三纲”(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考试大纲),准确把握“三情”(教情、学情、考情),着眼“三立足”(立足基础,提升能力;立足教材,活用知识;立足概念,突出主干),在继承中探索,在改革中创新,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有效的第一轮复习计划策略,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试技巧的能力,努力提高高三复习质量,以备战高考。

注意六忌:

忌好高骛远,以基础知识为主;忌死记硬背,重在思维、能力的提高;忌答非所问,做到解题详略得当,结论完整;忌题海无边,要以一当十;忌胸中无目标,计划要周密,时间要合理;忌猜题押宝,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为根本。

二、目标要求:

1、以教材和复习用书为依托,以新高考试题为参照,充分研读“三纲”,建立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构建科学、系统的知识结构,从整体上使学生掌握理解基本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发展脉络。

2、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从“三维”出发,夯实基础,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综合、迁移应用等基本的学科思维能力,提高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3、以史学新范式为复习理念,解读历史。高考命题越来越重视史学新范式,尤其“三史观”的思想应用得较多。把握“新史观”,既是新课程课堂教学复习的前提,也是备考新高考的基础。故在平时的复习中,尽量运用不同的史观进行教学,从多角度多方位分析问题,使历史变得丰富丰满,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三、复习安排

1、时间安排: 2017年4月底—2018年1月上旬(一轮复习);【特长班复习完成时间往后推,截止时间2018年4月中旬】

2、复习思路:夯实基础知识,理清基本线索,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学科能力,形成基本技能。

3、主要任务:以教材为主,进行单元内小专题复习,夯实基础,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并在此基础上向深、广度、温度扩展,结合现实,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搞好单元过关,精选习题,精讲精练,及时讲评,并且每节课力争留出时间让学生记忆一些重点知识,做到当堂知识当堂巩固。

4、方法:以课时为主要学习方式,单元内小专题式进行,一个单元结束后要进行单元总结 与测试,每个模块结束后要进行模块过关测试。

采用读、讲(听)、练、评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读书:利用正课时间,明确目的和要求,按照学案,由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地读书,在此基础之上理清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逻辑联系,构建相对严谨的教学知识结构,使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

第二环节——讲(析):在熟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基本史实,突出重点、难点,提高历史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知识并逐步形成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同时,要针对考点进行知识扩展,教师最好做到精讲多练,讲重点,要突破每个考点的核心问题

第三环节——训练:在课时复习结束后,要选取典型试题及时进行测试、反馈,可采取一课一小练(当堂训练)的形式,以便及时巩固落实,练习后,必须核对答案,分析总结。通过典型题目逐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如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表述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

第四环节——讲评:包括教师的讲评与学生的自评。每一单元测试及模块测试后教师要重点讲评,教师在讲评练习和试卷过程中,要特别留心解题方法的讲评,从而减少解题错误,提高应试能力。

一轮复习侧重点在于理解历史概念,掌握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既包括具体史实,也包括规律性的认识,历史线索和阶段特征也属于这一范畴。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贯彻“全、准、新、细”的原则。“全”即复习要全面,不能漏掉考试大纲的任何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强化重点;“准”即对知识的识记、理解、阐释要准确;“深”即对历史现象、内在联系和规律的理解认识要深刻;“新”即对历史知识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来认识和巩固;“细”即注重细节,近几年文科综合试题启发我们必须抓好细节,很多问题并不难,但考察很细致,于细微处方显精神,细节决定成败。

四、具体要求

(一)瞄准高考,落实课程新理念,转变课堂模式。

1、改一讲到底,不训练学生能力。

调动学生参与,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老师重在帮助学生整理思维层次和指导思维方法;边讲边练,这样才能做到训练及时、训练充分

2、改只有知识教学,没有材料教学。

高考无题不材料,如果课堂不进行材料教学,学生就不能形成材料处理能力。

3、改只有纯知识的梳理、分析,没有解读高考考点及其要求。

每堂课都应有高考的考点解读、考题回顾、考情预测和模拟训练。以高考的感觉和要求去指导教与学。否则这是严重的教学不到位,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高考考的许多是老师讲不到的,需要学生具有独立的思维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单凭老师讲授是培养不出来的,需要在训练中参与和培养)

(二)落实常规

1、认真备课。认真编写教学案,优化整合,既有专详,又有高考链接、材料教学与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

2、分层教学。

知识的深浅是有层次的,思维的发展是按层递进的,学生的素质也是有层次差异的,因此实行分层教学,梯度推进,中下等生能接受,上等生能发展,全体学生皆都能得到提高。

3、作业检查。每天应布置一定量的作业,并进行批改或检查,关键在于督促学生在课后练,巩固和深化知识,这是落实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

4、周考月考。知识巩固和思维深化,除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外,还须通过周考、月考去强化。周考、月考也是我们教学时段要检查的内容。要强调的是,周考有的改为周练,练不如考,考对学生的压力感、速度训练和答题规范养成远远超过练。其次,不管练习、周考、月考,有练有考就必须讲评。只有讲评,学生才能明确自己的错误,思路才能得到升华。

5、自习辅导。晚自习读历史是历史学习巩固一个重要的时间保证,但要学生读历史,就必需历史老师能下班辅导。历史老师晚自习下班辅导,有利于学生释疑解难和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还会对学生学习历史产生感情压力和督促作用,这自然有利于历史知识的巩固。

6、加强学法指导,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1)指导历史知识的消化。对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要找出规律特点;课堂要适宜提出问题,要使学生做好笔记,会用笔记;课后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2)指导审题能力的培养。选择题要审清主题、题干和选项;非选择题要审清限制语、求答项和相关背景材料。

(3)指导训练过程中书写的规范化。答题做到要点化、段落化、序号化、层次化以及语言的术语化等,思路清晰,逻辑严密,保证不因规范化问题而失分。

7、重视训练与讲练评结合,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1)精心选题。选题的基本依据是“三纲”、“三情”、“三立足”;选题应以“三新”(新材料、新情景、新视角)题型为主;选题类型多样化。

(2)精心批改。每一次训练应做到逢练必改,逢改必批,适当指出学生易错易混的题目。(3)精心讲评。讲评课的一般模式为“矫正反思——精评新练——自我完善(查缺补漏)——典题记录”。教师要高度重视讲评课,既要讲知识,又要点方法,问题可以分门别类的讲,也可以就题论题或借题发挥,达到一题多练的效果。

8、关注“三生”(尖子生、边缘生、学困生),共同进步(1)及时帮扶辅导,提优补差。

(2)做好跟踪记录,对每一阶段暴露出的问题分析解决。(3)加强人文关怀,心灵沟通。附:第一轮专题复习的大致安排表

通史复习时间安排 内容

2017.8.20 2017.8.30 中国古代政治史 2017.8.31 2017.9.10 中国古代经济史 2017.9.11 2017.9.15 中国古代思想史

古代史

2017.9.15 2017.9.20 世界古代政治史 2017.9.21 2017.9.22 世界古代经济史 2017.9.22 2017.9.25 世界古代思想史 2017.9.26 2017.10.15 世界近代政治史近代史现代史2017.10.15 2017.10.25 2017.11.1 2017.11.5 2017.11.15 2017.11.21 2017.11.30 2017.12.5 2017.12.15 2017.12.20 2017.12.25 2018.1.5 2018.1.15 2017.10.25 2017.10.31 2017.11.5 2017.11.15 2017.11.20 2017.11.30 2017.12.5 2017.12.15 2017.12.20 2017.12.25 2017.12.30 2018.1.15 2018.1.25 世界近代经济史 世界近代思想史

世界共和史

中国近代政治史 中国近代经济史 中国近代思想史 中国现代政治史 中国现代经济史 中国现代思想史

世界现代政治史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方案 第6篇

来源:吾爱视频教程网 http://

(一)解答选择题:选择题可分多种类型,如因果倒置、排列顺序、逆向选择、归类选择、张冠李戴等,平时教学要注意训练这类试题的解答技巧,因果倒置要判断大概时间、归类选择要排除典型、排列顺序要确定首尾、逆向选择要抓否定词,等等。具体解法如下:

1、抓立意:每道选择题只有一个立意,即一个中心思想,因而看到试题后应认真阅读,并很快归纳出中心思想,最后用一句话的形式提出立意,然后再看设问,就能很快找出答案。

2、找关键词:不管是题干,还是选项,不能忽视时间、地点、人物等关键词。一般情况下,每道选择题的关键词大多在题干的最后一句话中。立意和关键词相结合的方法对做难度稍大的题目有较大的帮助。解答选择题要突破识别“陷阱”关。应该注意六个方面:注意偷换概念或偷梁换柱;注意因果颠倒或过程与结果混淆;注意歪曲观点或歪曲理论;注意以偏概全或以点代面;注意时空变换或语句太离谱;注意是否与阶段特征相吻合。

3、排除法:高考题中有一部分是难度大的题目,甚至有些设置考生一时难以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用排除法,先把明显错误的选项去掉,然后进一步缩小范围。

(二)解答材料解析题:高考试题所引用的材料一般都是课外的,也有少数是课内的,但是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的,每个材料背后必然与课本中某一个知识点存在着联系,否则材料就成了空中楼阁,无源之水。这一点,我们首先应该清楚,而且还应该让学生充分明白,材料解析题要突破阅读材料和审题关。

1、分析提问,明确要求。材料解析题,一般有三种设问方式:结合(根据)材料回答、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在阅读提问时,应注意某一提问是怎样要求回答的;如要求根据材料回答,则答案一般包含在材料中,只须依据提问要求通过阅读相关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或对材料中的史实、观点等进行概括,同时要看清提问要求回答的是什么;有的提问实际上包含着几个要求回答的问题,在读题时最好把要求回答的关键词用笔划上记号。以防答题时遗漏。

2、阅读材料,寻找答案。(重点谈)

3、紧扣提问,认真做答。在组织答案时,首先要做到“怎么问就怎么答”,而且在做答时最好把关键词(如原因、意义、措施、区别等)写在前面。其次,要根据回答内容和提问赋分确定答案的详略,不要轻易中止自己的思维,即有的提问其答案不是一点,应继续思考,如提问中的“什么”、“哪些”、“怎样”等词语,其所包含的答案要点一般不只一个;从考题赋分和参考答案的采分点情况来看,一般每个答案要点是2~4分,由此也可判定答案要点应该由几点或几句构成。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测试题7 第7篇

一、选择题

1.1628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请愿书》,造成的影响是()A.捍卫了新教徒的宗教自由 B.导致议会与国王之间的政权之争 C.使得民众对国王不满情绪高涨 D.直接引发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2.1629年,查理一世驱散议会,主要是因为议会()A.反对国王对外扩张 B.要求实行宗教自由 C.反对国王擅自征税 D.提交《权利请愿书》

3.《大抗议书》实质上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的核心要求,即()A.废除国家的税收制度 B.废除封建税收特权 C.废除落后的君主制度 D.获得议政参政权力

4.(2012·皖南模拟)《独立宣言》第一行写道:“……在世界各国之间依照自然法则和上帝的意旨,接受独立和平等的地位……”;最后一行写道:“为了支持这篇宣言,我们坚决信赖上帝的庇佑,以我们的生命、我们的财产和我们神圣的名誉,彼此宣誓。”这主要表明()A.北美人民信仰上帝 B.《独立宣言》体现天赋人权思想 C.天主教统治着北美大陆 D.英国对北美大陆实行宗教迫害

5.(2012·佛山模拟)“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统治者的同意而产生的。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力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独立宣言》认为政府产生的前提是()A.人人平等

B.保障人权 C.推翻旧政权

D.人民同意

6.法国大革命伊始,资产阶级便颁布《人权宣言》。其政治意图是()A.否定君主专制

B.反映大众利益 C.宣传启蒙思想

D.表达政治诚意

7.法国宪法修改更迭频繁,但多部法国宪法都以《人权宣言》为序言,这是因为它()A.宣布废除君主制 B.确定了法国的政治体制

C.宣布了关于人权、公民权和法制的一系列原则 D.充分阐明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8.法国《人权宣言》提出:“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可见,《人权宣言》认为政治民主化就是要保证()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议会是立法机关 C.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D.人们的绝对自由

9.《独立宣言》所体现的民主思想,哪一点是对启蒙思想的发展()A.平等的思想

B.天赋人权学说 C.“主权在民”的学说

D.人民革命权利 10.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灭亡说明了()A.法国封建传统根深蒂固 B.拿破仑违背了历史潮流 C.军事专政不符合资产阶级的要求 D.欧洲封建势力十分强大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不经议会同意,不得强行向人民征税或借债;任何人如未被指出其具体罪状,不得加以逮捕;任何人如无法庭判决,不能被剥夺财产;不可让士兵强占民房;在和平时期不能用军事法对公民进行审判……

——《权利请愿书》

材料二 历数国王即位以来的弊政:强制性借款,未经议会同意征税,出售专卖权,对议员们的非法传讯、罚款和监禁,强行解散四届议会以及无议会的个人独裁等。重申议会下院掌握税收、拨款等财政决定权;要求国王只能从“议会有根据相信”的人中任免大臣和高级官员。

——《大抗议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权利请愿书》提出的原因是什么?有何意义?(2)《权利请愿书》和《大抗议书》是17世纪英国政治史上的重要文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共同的历史作用。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统治者的同意而产生的。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力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

——《独立宣言》(1776年7月4日)

材料二 1963年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牧师在林肯纪念堂前向25万人发表了著名的演说——《我有一个梦想》:……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州的红色山冈上,昔日奴隶的儿子能够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同席而坐,亲如手足。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生活在一个不是以肤色的深浅,而是以品格的优劣为评判标准的国家里……

(1)根据材料一,概述《独立宣言》的基本主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金的梦想。为什么《独立宣言》通过近200年后,马丁·路德·金仍在追求这一梦想?它反映了民主政治演进历程有何特点?

13.(2012·吉林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北美的13个殖民地,英国对所有出版物施行许可制度,任何想要从事出版的人都必须事先申请许可证。通过《反煽动性诽谤法》,该法律把对政府及其官员的不恭言辞都视为犯罪,要求所有出版机构都必须尊重政府。即使所言为真,比如指控某官员收受贿赂,也不能构成辩护理由,因为,言出有据的批评比不实的指控“危害”更大。控罪一旦成立,即可被处以包括死刑在内的任何刑罚。

——《世界博览》

材料二 美国著名政治家乔治·弗里斯比·霍尔在1898年美西战争时批评政府,反对在菲律宾军事殖民时说:“目前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是,在没有得到一个国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的国会能不能强行征服和统治这个国家……你没有权利依仗武力把你的《独立宣言》、你的宪法、你的自由观和价值观强加在别人头上。”

——《世界博览》

(1)根据材料一,说明英国是如何压制北美人民言论自由的?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美国建立后,在法律上是怎样保证言论自由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霍尔的言论有何历史意义?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今而后,非经国会法案共表同意,不宜强迫任何人征收或缴付任何贡金、贷款、强迫献金、租税或类此负担。

——《权利请愿书》

材料二 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

——《人权宣言》

(1)材料一、二的相同主张是什么?指出这一主张成为社会主流思想的根源。

(2)为“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启蒙思想家们提出了哪些政治原则? 15.(2012·大同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在宇宙万物的体系中,人类本来是平等的……

可是,还有一种不能用真正自然的或宗教的理由来解释的更大的差别,那就是把人们分成“国王”和“臣民”的差别……

除君主政体的弊害以外,另外还有世袭的弊害;君主政体意味着我们自身的堕落和失势,同样地,被人当作权利来争夺的世袭,则是对我们子孙的侮辱和欺骗。因为,既然一切人生来是平等的,那么谁也不能由于出身而有权创立一个永远比其他家庭占优越地位的家庭,并且,虽然他本人也许值得同时代人的相当程度的尊敬,他的后辈却可能绝对不配承袭这种荣誉……

对大不列颠的任何屈从或依附,都会立刻把这个大陆卷入欧洲的各种战争和争执,使我们同一些国家发生冲突……既然欧洲是我们的贸易市场,我们就应当同欧洲的任何部分保持不偏不倚的关系。北美的真正利益在于避开欧洲的各种纷争,如果它由于对英国处于从属地位,变成英国政治天平上的一个小小的砝码,它就永远不能置身于纷争之外。

——马清槐等译《潘恩选集》(1)材料中潘恩阐述了哪些观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76年潘恩发表《常识》的原因。16.(2011·咸阳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因此,各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但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应对滥用此项自由负担责任。

——《人权宣言》

材料二 英国人阿瑟·扬在亲临法国大革命初期的国民议会现场后,有如下评论:“旁听席上的群众被允许以鼓掌和其他表示赞许的声音来干预辩论,这样做太欠雅观,也很危险,因为他们既然可以表示赞许,也就可以表示反对,既然可以鼓掌,也就可以发出嘘声。据说,他们已经这样做了,而这样是会压制辩论,影响议事的。”

——《1787~1789年法国游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谈谈你对民主与自由的认识。

(2)分析直接和间接两种形式的民主各自在法国大革命中的作用。

答案解析

1.【解析】选C。斯图亚特王朝君主不经议会通过而任意征税和强行借债的做法,表现了封建统治者滥用王权、凌驾于议会和人民之上。《权利请愿书》的通过则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这里的“权利”包括了国王与人民的权利。A项不符合史实,B项“政权之争”言之有过,而D项错在“直接”一词上。C项所述是提高了民众觉悟,为后来的革命创造了条件。

2.【解析】选C。查理一世虽然批准了《权利请愿书》,但不久他又故意曲解请愿书的原意,继续不经议会同意擅自征税。当议会号召人民抗税时,他于1629年解散议会,实行无议会统治。

3.【解析】选D。《大抗议书》从表面上看是抗议国王滥用税收特权,但是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要求获得议政参政的权力。

4.【解析】选B。由材料中“在世界……依照自然法则和上帝的意旨,接受独立和平等……”“信赖上帝的庇佑”说明人是生而平等的,这种权力来自于上帝,体现了天赋人权的思想。A、C、D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来,排除。

5.【解析】选D。抓住关键信息“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统治者的同意而产生的”,即可得出正确结论。

6.【解析】选A。通过内容分析可知,法国资产阶级用以法律为基础的国民权利,取代了以君主个人意志为标志的封建特权。

7.【解析】选C。《人权宣言》宣布的关于人权、公民权和法制的一系列原则体现了近代社会的基本要求,因而被用为序言。A、B、D三项在《人权宣言》中都没有体现。

8.【解析】选A。政治民主化是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为前提的,但绝对自由是不存在的。9.【解析】选D。本题旨在考查对两个不同事件之间的比较,A、B、C三项在启蒙运动中都已经出现,只有D项是《独立宣言》对启蒙思想的发展。

10.【解析】选D。拿破仑帝国是被以欧洲封建主为主体的反法联盟打败的,说明当时欧洲的封建势力仍十分强大。

11.【解析】本题主要以议会与国王的斗争为主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归纳、比较的能力。第(1)题,注意以材料一为依托,依据所学知识概括、归纳即可。第(2)题,解题时注意关键词“共同的”,依据材料中对“议会”、“国王”不同权限的规定分析其相同的历史作用。

答案:(1)原因:①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②为抗议和约束查理一世的胡作非为,议会于1628年通过了《权利请愿书》。

意义:①它的通过表明资产阶级、新贵族与国王的矛盾进一步尖锐。②表明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开始了反抗国王专制统治的斗争。(2)共同历史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王的权力,提高了议会的地位。

12.【解析】本题主要以《独立宣言》为主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第(1)题分析归纳材料并从材料中获取思想主张。第(2)题从材料“在佐治亚州的红色山冈上,昔日奴隶的儿子能够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同席而坐,亲如手足”,“一个不是以肤色的深浅,而是以品格的优劣为评判标准的国家里”概括其梦想,原因与特点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

答案:(1)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契约;人民主权。(2)梦想:人人生而平等。

原因:美国建国后实行的民主政治具有局限性,一直存在着种族歧视。特点:民主政治历程具有渐进性;追求真正的民主政治的道路具有曲折性;民主政治的实现要通过不懈的斗争。

1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1)题英国压制北美人民言论自由采取的办法根据材料“对所有出版物施行许可制度”“通过《反煽动性诽谤法》,该法律把对政府及其官员的不恭言辞都视为犯罪”概括出两种方式,美国的做法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2)题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捍卫自由、权利和民主方面回答。

答案:(1)英国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事先限制的施行许可制度,阻止非正统观念的传播。第二种方式就是事后惩罚的《反煽动性诽谤法》,压制北美的言论自由。通过美国宪法修正案的规定保障人民权利。(规定人民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示威等自由权利)(2)捍卫自由言论的核心价值;捍卫宪法赋予的权利;捍卫宪政代议制民主的真谛。

1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归纳共同点,根源要从经济因素上去分析。第(2)题考查启蒙运动中的主要思想主张,根据所学知识把主要的学说观点归纳全面即可。答案:(1)主张:维护人权。根源:适应并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原则:主权在民、天赋人权、分权制衡、社会契约、法治取代人治。

15.【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理解能力。第(1)题根据材料“人类本来是平等的”“君主政体意味着我们自身的堕落和失势”“对大不列颠的任何屈从或依附,都会立刻把这个大陆卷入欧洲的各种战争和争执”等方面概括。第(2)题根据北美独立战争的背景回答。答案:(1)①倡导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批判君主制、世袭制。②指出独立的诸多好处,独立不但会给北美人民带来自由,而且还能使他们享受经济繁荣。相反,如果继续与英国保持联系,则只能延长北美人民的痛苦。

(2)①潘恩认为1775年北美人民之所以拿起武器却不是为独立而战,而是与英军作战。②潘恩认为要破除人们对国王的幻想,对国王的幻想将会对北美的反英武装斗争带来不利的后果,使得英国有可能把北美革命运动扼杀在萌芽状态中。③潘恩明确告诉他们:北美独立就是战争的目标,使人民的思想感情从依附于英国转到独立,从君主制转变到共和的政府形式,以鼓励北美人民更勇敢地走上战场。16.【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和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第(1)题从材料信息“但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应对滥用此项自由负担责任”说明民主与自由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法律的约束。第(2)题从材料中国民议会的现场,可分析直接民主的利弊,而间接民主的利弊则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概括归纳。

答案:(1)民主与自由是人民应该享有的权利,但是如果超越了法律,那就是极端自由主义,会危害其他人享有民主的权利,会威胁社会的稳定。因而我们应该增强法制意识,营造一个依法治国的良好社会环境。

(2)直接民主:人民主权原则和平等观念获得广泛认同;动员群众,形成革命的根本动力;行之过当,社会秩序不稳。

如何上好高三第一轮复习课 第8篇

一、精心备课

(1)作好试卷的统计分析,做到有的放矢。上好讲评课必须事先做好试卷的分析评价。首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按照试卷上所考查的知识及能力层次发现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还欠缺些什么,充分肯定成绩;对存在的问题、出错率高低进行统计,查明原因归类集中,以便有重点地进行讲评。其次,要求教师在充分分析试卷的前提下,把试卷中普遍存在的缺漏和失误,作为讲评起点,照顾大多数同学,使大多数学生能够受益。第三,对学生的进步要大张旗鼓地进行鼓励和表扬,并落实到具体的学生、具体的题,要注意因人而异,细心寻找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试卷上的“闪光点”,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信心,产生取得更好成绩的愿望。

(2)组织课前学生自纠或互纠。检测之后,在认真批改、分析统计后,及时将本次考试测验的试卷及参考答案分发给学生本人或随机分发,让学生自查或互纠,熟悉答案,查找出错原因,对于一般知识性的错误就可得到解决。该步骤要在课前完成,避免在课堂上分析是非选择题时,学生因记答案而大量消耗时间,降低课堂容量。

(3)精心设计课后练习。坚持题海捞金、精选精练,防止题海战术。近些年来高考试题不断翻新,与此同时,各类模拟题也与日俱增,很多辅导资料打着新课标旗号,卖的仍是过渡教材的旧药。茫茫题海,如何捞金?我认为:习题训练的效果关键在于质量而不在于数量,最根本的问题是要让每一个训练题都落到实处。为了节约学生的宝贵时间,我们提倡“剪刀加浆糊”的拿来主义,精心选编一些有代表性的高考试题或一轮复习中错误率较高的经典试题或与“题型示例”相近的习题(也可以对题型示例进行变式)进行深入地研究,评讲时可纵横展开,多方设问,也可改换方式,逆向思维。以练题来促进解题技能的提高,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灵活运用各种解题方法和技巧,提高解题准确性和速度,这样才能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要防止以做题代替复习,不求对知识的理解,大量重复训练。重复训练、题海战术加重了学生负担,并不一定能提高高考成绩,因为高考试题的知识点都是落脚在课本上,关键是理解不理解,会不会应用,科学定位训练的难度和密度。

二、课堂教学法要注意综合述评与重点讲评相结合

(1)归类评讲。对难度较大的试题采取归类评讲。把试题分成若干类,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如专门强化重要知识点的,专门启发多种解题思路和方法的,专门纠正学生粗心大意的,专门设计思维定式的。这样容易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讲评也不至于枯燥乏味。

(2)重点评讲。对难度适中的试题,并有一定综合性和灵活性的试题,可重点讲。主要突出方法、技巧、规范和规律,严密性和科学性。

(3)学生评讲。对因思维定式和粗心大意造成错误的个别题目,可让学生自己来评讲,也可组织学生辩论和讨论,加深印象,加深理解。

(4)不讲。不讲也是一种评讲方式,对于试题较简单的,由学生自己根据答案来更正、纠错,也可个别进行辅导。

三、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1)讲评课中要求学生听出三个层次。第一是答案,对照标准答案查找出自己所答的差距,这也是最基本的讲评;其次是听出解题思路,对于某一类题应该如何去思考,基本的答题步骤是怎样;第三是评价命题思路。老师在最后要引导学生去思考每一道题的命题意图是什么,如何观察领悟,这是较高层次的试题讲解。学生如能注意到并做好这一点,考试时就能准确地把握题意,高效地答题。

(2)要求学生进行知识难点“登记注册”。教师应要求学生课后将模拟考试中的错题集中分类,并与过去的错题加以比较,找出隐藏其后的知识难点、能力盲点“登记注册”,作为下一阶段临考复习的重点,并按计划逐一解决,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让重难点模拟题回归课本。主要搞清是书本哪些知识点的运用,是原来做过的哪些题的变式,从而减轻记忆的压力,提高应变的能力。另外可在重温课本或笔记中体验方法的运用、回味知识的描述、反思已有的结论,使其产生一种升华的感觉。

四、善于指导学生过好心理关

经过模拟考试,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学生由于在模拟考试中成绩不尽如人意而导致情绪消沉,丧失信心,甚至一蹶不振,失去参加高考勇气的情况;对于他人的进步则往往产生嫉妒心理;对于接下来的复习茫然不知所措,不知从何处下手,产生焦虑情绪。对于该阶段出现的种种心理弊病,我们教师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对症下药,给予其真诚的人文关怀。

(1)帮助学生认清考试目的。高考模拟考试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起学生对自己问题的注意,使之对应试更有把握。对于考生而言,没有比发现问题更值得庆幸的事了,这可以使今后复习的目标更加明确,解决问题的精力更易集中。考试中发现的不足,指出了我们接下来复习的重难点以及复习计划的方向,使我们更好地检测和把握自己。

(2)鼓励学生尽快找回自信。当模拟考试不理想时,指导学生不要总是追忆考试过程,也不要经常和同学谈论此次考试,更不能什么事都不做,先暂时把自己的目标定低一点,让他们听自己最喜欢的歌曲,或者和自己最要好的同学谈谈,或者及时咨询师长寻找解决办法,可以多做一些自己平时做得最好的事情,使自己找回自信。

(3)要求学生重过程、轻结果。这并不是说我们不要结果,而是在努力的时候不能只专注于学习结果,只有做好了过程,结果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只有脚踏实地地学好每一个过程,成功迟早是属于你的。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握好我们每一天的努力,因为考试的结果并不是我们主观意志所能够控制的,还受到其他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果只从我们的学习结果的评价来判断我们自己能力的高低,往往会使我们产生消极的影响。在问收获之前,先问耕耘。

总之,教师在评讲过程中要力求精讲精析,抓住典型错例,择其要点加以点拨,充分启发学生思考,对重要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进行有效的归纳与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应变能力;才能充分发掘习题评讲题的功能,保证复习效果。

摘要:如何上好高三第一轮复习课?采用数学统计分析找到学生在模拟考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认真分析,精心备课,通过综合评述和重点讲评、学法指导、心理辅导、针对性练题等方法,查漏补缺、扫清知识障碍、突破能力形成的难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如何上好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课 第9篇

【关键词】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课 ; 学案教学法 ; 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112-01

近年来,历史高考试题在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和相关能力的要求方面与以往有了明显提高。高考的现实让我们历史教师认识到高考不仅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查,也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验。面对高考升学的压力,许多历史教师都在探讨如何上好高三历史复习课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这一问题上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和尝试,希望提高学生的高考历史成绩。为提高复习效果,本人经过多年的高三教学实践同时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探索出历史第一轮复习课堂"联通式教学"模式,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一、学案导学、自主学习

1.学案内容主要有课标要求、知识结构、合作探究问题、高考真题、强化训练题等。

2.学案一般提前2-3天发给学生,交代自学任务,让学生根据导学提纲进行复习。

3.学案基本内容的填寫以课下为主,课上整理为辅。上课前一天收全学案进行批改,通过批阅既可以检查、督促学生课前复习又可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概况,增强课上复习的针对性。

二、知识梳理、构建体系

1.解读课标

启蒙运动的背景、内涵、代表人物、性质及影响。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高考考什么,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2.考情分析

2009福建高考卷,2010年天津和广东卷、2012年山东卷、2014高考安徽卷、2010年广东卷, 2013年大纲全国卷通过中外启蒙相思比较考查学生分析、比较、归纳能力。

【设计意图】紧扣高考的脉搏,增强高考意识,同时让学生明白考过什么,哪些是考试的重点,是否是自己的薄弱点。

3.基础知识梳理

(1)教学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步基础训练。

①启蒙运动的背景。

②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内容和评价。

③卢梭社会契约论的内容及评价。

④启蒙运动的影响。

(2)教学法:依据学案知识结构,主要采用学生回答,教师补充的形式,构建知识体系。

【设计意图】

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自我整理、自我创建,不要用教师的归纳代替学生的整理。在复习中要体现:知识让学生梳理;规律让学生寻找;错误让学生判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杜绝“一言堂”、“满堂灌”。

②注重复习课的基础性、系统性原则。对局部的、分散的、零碎的基础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形成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联系、概括知识的能力。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1.教学活动:设计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探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设计有针对性的同步训练题目。

①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比较。

②与文艺复兴相比,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有哪些发展?

③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及启蒙运动三者进行比较。

④西方哲学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的经过。

2.教学方法:学生个体思考或小组讨论,教师点拨,形成完整答案。探究之后紧跟同步训练题目,做到“讲练结合”。

3.深化本节课的内容,将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进行比较,并分析两种思想在中外产生不同作用的深层次的原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设计意图】

①突出复习课启发性原则。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深化认识,拓展联系,发展思维,使学生通过复习有新的体会、新的收获。杜绝简单地重复(“炒冷饭”)。

②在复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强化学生历史理论、历史史观、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的重知识传授,轻理论和能力培养的现象,做到用理论指导教学,指导学生学习。

③“讲”与“练”最好交替进行。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教师连续讲解的时间太长,形成长时间的单调剌激,会使学生易于疲劳,注意难以稳定,思维的灵活性降低,相反,在“讲练结合”的模式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各种形式的训练,必能引起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大大提高教学效益。“讲练结合”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及时反馈练习上的问题,使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

四、强化训练,拓展巩固

1.教学活动结合本课的重点、难点,为学生设计情境新颖、有针对性的探究问题,或直接引用高考试题、典型模拟题。

2.教学设计:学生要独立完成问题解答,也可小组合作,初步形成科学合理的解题思路。教师在学生解答的基础上,剖析例题,点拨思路,提炼方法,总结规律。

【设计意图】

当堂训练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为和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及时暴露课堂中的问题,及时的解决。

五、整理反思,总结升华

1.对本课所学知识、方法进行再梳理,完善学案,记录典型题目。

2.强化知识记忆,沟通知识联系,反思所学,升华认识。

上一篇:房产销售人员工作总结下一篇:优秀教师教学个人工作总结